地方民生新闻节目

2024-05-08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精选十篇)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 篇1

一、转变节目定位:从做百姓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到为国家推进民生建设发声

停水停电、噪音污染、邻里纠纷等问题, 对于受众来说, 已经不再是难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轻松简便地维权, 因此, 民生新闻若再将报道题材局限在这类小问题上, 受众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丝毫没有兴趣。在当下, 伴随着我国民主法制进程, 我们的民生新闻报道将会有更加广阔的舞台。2008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 推进了政务系统的信息公开;2011年8月《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颁布实施, 给党务系统加诸信息公开的义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每一步, 都为民生新闻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空间。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学者展江曾回忆说, 在公共卫生领域, 过去连传染病的真实名称都不让提, 只能冠以“一号病”、“二号病”之谓。[1]在近几年来, 政府各部门相继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公开披露政务信息, 通报具体事件的真实情况、处理进展。2010年6月, 中共中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 接受中外媒体采访, 呈现愈发开放透明的新气象。民生新闻是中国独有的新闻类型, 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民生新闻的产生、定位、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在信息日渐透明化的今天, 受众对于信息重大性、实用性的要求也已提高, 民生新闻报道者应主动适应外部媒体大环境的变化, 适应受众诉求的变化, 调整报道题材, 以获取更宽广的报道舞台和更长久的生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中共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推进社会建设,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

上述就业、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问题既是政府工作重点, 也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 这样的报道内容, 满足了受众实用的收视诉求, 受众可获知作为公民社会中的一员, 他将享有哪些权利, 得到哪些保障。如果在这些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上失语, 将有损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这类报道, 同样应以平民视角, 深入浅出、强化公共价值取向, 彰显人文关怀。同时, 这类报道题材, 虽然涉及时政, 看似枯燥, 但紧扣时代脉搏, 和具体人物的境遇、命运相关, 往往会有鲜活的个案, 如果报道手法得当, 常常会有意料不到的好效果。

二、转变报道方式:从事件单一报道到探寻公共价值

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 不能仅满足于报道事件本身的新闻五要素, 还要注重挖掘其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从公共价值层面进行探究该问题的解决之道, 并充分开发观众话语平台, 让观众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来, 培养受众公民意识, 为相关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供思路, 化解社会矛盾。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栏目曾就福州市物价局举行水价调整听证会进行报道, 在水价听证会召开之前, 节目先就“是否该上调水价”的议题, 通过与观众互动收集民意, 将观众意见整理后, 提供给相关听证部门;在水价听证会上, 记者以听证代表的身份陈述观众意见, 将大众的声音带到听证会场, 并对水价听证会进行直播;在水价听证会结束之后, 就听证会召开的效果、产生的社会反响、最终是否上调水价、其它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等又进行了一系列报道。这样的节目设计, 将时政新闻民生化, 民生新闻主流化, 增加了民生新闻节目的深度;同时, 很好地搭建起了政府和市民间沟通的平台, 充分满足了受众知情权和参与诉求, 政府部门得以从媒体渠道听取民意, 集思广益, 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该报道在众多媒体报道中独树一帜, 形成自身鲜明的特点。

三、地域泛化:从本土化到突破地域限制

民生新闻注重贴近性, 以本土化选材作为吸引本地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 对于民生新闻该本土化还是该突破地域限制, 学界、业界有了不同的看法。

从实务操作上来看, 目前已有部分民生新闻节目突破了地域限制, 将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纳入报道范围。《南京零距离》改版为《零距离》后, 定位为“立足南京, 辐射全省, 影响全国”;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2100新晚报》栏目, 将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也纳入报道范围, 甚至作为短信互动调查的话题。从观众参与话题讨论的热度和点收视率来看, 效果都不错。但具体来说, 本土新闻该占多大比例?聚焦国内新闻事件,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的整合报道、解读能力能否超越央视等大台?会否加重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问题?

在笔者看来, 新闻非本土和贴近性并不矛盾,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对于其它地域的重大的新闻事件有甄别地予以关注。因为在全媒体时代, 信息不仅是即时的, 更是超越地域限制的, 具有强大的传导效应。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多起酒驾撞死人事件, 不仅即时引发热议, 而且迅速传导发酵, 不仅在事件发生地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几乎在同一时间, 福建也开始了酒驾严查严管。

四、转变理念:从题材竞争到媒体价值理念的竞争

学者于丹在第四届民生新闻发展论坛上的演讲中谈到, 民生新闻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 大家都注重于题材竞争, 而忽略了立场与话语角度。“谁能走得更远, 谁能笑到最后, 一定是传递新闻立场, 传递价值观的媒体”。[3]笔者认同此种说法, 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 还应多关注事件中的人, 通过多样化的解读方式, 传递媒体价值观。

民生新闻的解读方式可以多样化, 如:新闻+主播评论、消息+新闻特写+新闻背景综述、本地新闻与异地新闻类比、特邀新闻观察员点评等等。此外还可通过多种方式开辟受众新闻评论平台, 邀请受众共同来解读新闻。通过传递有深度、温度的新闻观点, 提升民生新闻节目品质。目前, 有不少民生新闻节目纷纷开始邀请评论员参与节目讨论, 分享观点。其中, 福建新闻频道的新闻观察员队伍比较特别, 不仅有专家、学者等社会精英, 也有普通的邻家大爷大妈, 这些草根市民很平凡, 说的话似乎也没什么大道理, 但却能在节目中最直接地表达民众的所思所想, 容易让观众产生亲近感和共鸣, 他们被节目称为“民”嘴代表。让他们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发声, 也是节目民生化的最直接体现。

清晰传递媒体价值理念, 不仅在于具体的新闻事件, 还可以上升为媒体本身的价值观。从2011年起, 福建新闻频道就将“真实的力量”作为频道的口号, 将讲真话作为从业人员的价值追求, 营造公开透明的舆论氛围, 凸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在网络时代下, 资讯繁多充斥耳目, 真实性成为受众遴选信息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较于新媒体, 这是电视新闻媒体的重要优势, 将“真实的力量”的媒体价值观直接推向前台, 成为新闻专业频道的口号, 有助于提升媒体竞争力。

五、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创新节目样式打造多元化播放平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传播格局的巨大变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冲击。在全媒体时代下, 依托传统媒介的民生新闻与新媒体优势互补, 走向融合, 既是电视民生新闻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传播媒介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 该如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与融合?最常见的做法是,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与观众互动时, 设计与网友互动的环节, 列举网友观点;也有节目整合网络资讯, 使之成为新闻资讯的一部分;还有节目将网络微博引入电视, 深度融合, 如:2011年江苏城市频道和搜狐网合作, 创办《夜宴微波炉》, 被称为国内第一档电视与微博融合的节目, 打破了传统的电视媒体与新兴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藩篱, 实现跨媒体对接, 节目样式新颖。目前, 不少新闻热点都经由微博点燃, 微博也被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评价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4]对于以微博言论为典型代表的网络舆情该如何来引导, 是当下新闻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作为新闻正规军的, 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其中, 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 从电视民生新闻的自身发展来看, 介入网络舆情报道, 还在于其中有广阔的延伸和创新空间, 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 拓展新闻题材, 提升节目的新锐前沿感, 吸引年轻受众的注意力。

传统的电视传播方式, 受到诸多限制, 如线性传播、互动性较弱等。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媒体应主动构筑播出平台的多元化蓝海, 扬长避短, 打造集群效应。传统媒体可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 或入主强势网络平台, 实现电视、网络、手机、车载移动电视等多渠道播出节目, 扩大受众面, 增加收视份额, 立体化开发和营销电视节目。目前尽管地方电视媒体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但这些网站中有不少形同虚设, 有的甚至不能进行节目点播。也有媒体已开始搭建多元平台, 江苏卫视已开始试水电视网络化, 2011年江苏卫视成为了激动网的大股东之一, 2011年4月江苏卫视在激动网推出了《非诚勿扰》网络独家版。[5]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地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在运营平台多样化之后, 民生新闻报道要更加注意把握宣传尺度, 做好舆论导向工作。

参考文献

[1]南方报业网.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入“深水区”[EB/OL].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8/07/content_27880213.htm.[1]南方报业网.公共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入“深水区”[EB/OL].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8/07/content_27880213.htm.

[2]黄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N].广西日报, 2011-08-16.[2]黄飚.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N].广西日报, 2011-08-16.

[3]河南网.于丹来郑州“点拨”民生新闻[EB/OL].http://news.he-nan.com/a/11828.html.[3]河南网.于丹来郑州“点拨”民生新闻[EB/OL].http://news.he-nan.com/a/11828.html.

[4]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 (5) .[4]余望.发展与冲突:对“微博盛宴”的传播学思考[J].现代传播, 2011 (5) .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 篇2

在山东,用家喻户晓来形容《拉呱》,一点也不夸张。主持人小么哥当了十几年的演员,默默无闻,在《拉呱》主持了很短时间,就红透了齐鲁大地。《拉呱》在每天17:20 播出。17:20,在传统意义上来说,不是黄金时段。但在山东,《拉呱》把17:20 打造成一个新的黄金时段改变观众的收视习惯是件非常难的事儿,但《拉呱》做到了。央视索福瑞市场总监安平信评价说:“就像中央台《东方时空》改变了人们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一样,《拉呱》的开播改变了绝大多数山东观众18 点之前极少看电视的习惯。”

《拉呱》一开始的成功源于它的节目形式的创新——《拉呱》本来做的是新闻节目,但策划者却把它变成了生活艺术片,或者是电视剧故事会,它不再是空乏的新闻,也不是枯燥的报道。讲故事、抖包袱是《拉呱》新闻叙述的独特方式,山东快书、评书、对口相声的形式经常被采用。这些曲艺手法的运用,极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观众看起节目来,也更加轻松愉快。虽然是说新闻,但却做有着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性,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拉呱》在形式上的创新并没有止步不前。综合近几年的拉呱节目,我觉得拉呱的节目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拉呱》中,演播室的创新几乎每天都会有,搭词的更是常换常新。《拉呱》还经常邀请曲艺名家和明星等与小么哥共同主持,刘兰芳、姜昆、牛群、刘伟、句号、黄渤等都来过拉呱的演播室。演播室搭词形式的常变常新,大大刺激了观众的眼球,同时也带来收视期待,他们会关心:下一个会是谁?

2.《拉呱》跳出家长里短,关注“民以食为天”,每周五固定推出周末版,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大胆揭露行业黑幕。从收视效果来看,市场份额比日常版还要强势,2010年,《拉呱〃周末版》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的十佳栏目奖。

3.《拉呱》把过去单纯的“为送奖而送奖”进行了创造性改造,由现场的观众和演播室的小么哥进行无障碍对话,观众出难题挑战小么哥,小么哥的机智应对,也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笑果”——这已成为《拉呱》最受欢迎的一个环节。

4.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拉呱》开办了“和为贵”板块,从全省17市海选了“和事佬”,由“和事佬”出面调解各种纠纷,和事佬知事明理懂法律,和记者相比,有更丰富的阅历和更强的调解能力,获得了各界的认可。

5.《拉呱》最闪光的一点是它的公益性。《拉呱》的公益性集中体现在毫光工程,毫光工程是2006年《拉呱》和山东慈善总会联办的,目前已经接受社会各界善款达到400多万。6年来,“毫光工程”救助的对象数不胜数。同时我们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天使之翼”救助肢残儿童活动、救助“美丽受损女性”、“堵住吃人的机井”、“5.19勿要酒” 等行动。

2011年,《拉呱》开播5周年时,提出了“5周年5座桥”的倡议,由齐鲁台全额出资,帮助偏远乡村修建拉呱桥,既解决了当地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也构架起与观众心灵相通的连心桥。2011年10月,借助《拉呱》六周年和主持人“小么哥”大婚,做了长达四个小时的“喜双逢”直播,现场捐建第五座“拉呱连心桥”。通过直播,回顾了《拉呱》六年的成长史和所做的公益活动,这一直播创下了山东有收视纪录以来的最高峰——份额峰值75.63%。

《拉呱》把新闻的“真实性”和曲艺的“娱乐性”对接在一起,以新闻的内容、曲艺的形式满足了观众对新闻和曲艺的双重需求。成功,当属水到渠成。

但我们应当也看到《拉呱》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不断创新。创新不止,生命不止。一个节目若是只停留在最初,无论一开始其成就有多大,那它终将会被新生节目取代。

视频链接: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篇3

一、现阶段电视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同质化竞争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使其成为新闻界的楷模,全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纷纷模仿跟进,有的甚至完全套用了《零距离》的节目制作模式,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形式大同小异。电视民生新闻对本土资源的挖掘让老百姓找回了“认同感”和“方位感”,但在同一个地区发生的新闻事件毕竟有限,于是内容的相同也不可避免。节目形式雷同,题材雷同等问题致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同质化现象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电视传播一旦缺乏多样性,传播生态就会遭到严重破坏,必将导致传播市场结构的失衡。

2、内容琐碎肤浅

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百姓所想、所说、所需的内容,但有些电视民生新闻片面地理解“民生”的内容,同时过分强调本土化,使得电视民生新闻报道沦为本地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电视民生新闻变成了“琐闻”。诸如街头斗殴、坑蒙拐骗、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报道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这种琐碎、平淡除了满足受众一时的好奇心外,对提高受众素质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缺乏新闻价值同时也令人感到乏味。

3、娱乐化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以百姓生活为主要内容,就决定了其在表达时可以用“软”的方式。某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认为“软”即意味着娱乐化,于是为吊起观众的胃口,千方百计地强化视觉刺激。有些报道将百姓生活的展现变成对百姓个体隐私的爆料;有些报道对婚外情、扫黄打非的内容刻意渲染;还有些报道对凶杀、盗窃、抢劫事件趋之若鹜,存在着严重的娱乐化倾向。这种做法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的低俗化,亵渎了民本思想。

4、舆论监督越位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仅局限于表达民意,而不能落到实现民意的层面”。 新闻媒体可以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但没有审判权。目前,不少媒体热衷于越俎代庖,包打天下,角色由记录者变成了“执法者”,舆论监督的力度和尺度极不恰当。更有甚者干预到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体现出严重的角色越位与异化。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方向

1、创新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品质

对《南京零距离》节目制作模式的套用,致使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大同小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质化现象依然存在。大多电视台忙于对信息资源的争夺,而无暇顾及节目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因而电视民生新闻同质化现象依然形势严竣。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想摆脱被动的局面,取得长足的发展,创新节目形式刻不容缓。

创新的节目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选择的形式和节目内容一定要协调,这是赢得百姓喜爱的关键。选择的节目形式一定要新颖、实用,真正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解决邻里纠纷,可以将矛盾双方的当事人代表请到演播室,再请位教育专家作嘉宾和主持人一道进行现场调解,观众则可通过电话连线、短信的方式表达意见,多方面互动,有助于双方解决冲突,缓解矛盾。又比如,为克服地域的局限,地区间可采取相互联合的运作方式。如江苏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钱江都市频道的《城市新闻》、福建新闻频道《现场》、安徽经视频道《第一时间》四大民生新闻栏目强强联合,组建了“华东第一品牌栏目联合体”。 四个栏目从节目制作到广告客户的开发与服务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不仅拓展了节目内容,赢得了更广泛的收视群体,也为广告客户在多个市场上整合传播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跨区域强势栏目合作的先河。

2、扩大报道范围,丰富节目内容

人们通常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不需要精神品质的提升,于是满足于日常生活杂事的描写,使新闻内容流于琐碎和肤浅。其实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正如江苏电视台都市频道总监景志刚说:“时政要闻老百姓是非常关心的,自己的市委书记市长干什么,他们实际上很关心,市委书记市长做的事情和百姓是息息相关的……”百姓的事同样也是政府牵肠挂肚在努力践行的事,因此民生新闻的题材不能单单停留在反映老百姓生活琐事这一层面,而应向扩大报道范围,把视野扩展到有新闻价值的大民生上。广泛吸纳时政新闻,从百姓的角度予以解读,这样既丰富了栏目内容,也避免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

3、引入“公共新闻”理念,提升节目文化品位

电视民生新闻偏向负面报道的时代己经过去了,电视民生新闻的题材不应停留在“暴力、凶杀、色情”等吸引观众眼球的层面,而应向纵深拓展,引导民众关注国家事务及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适时引入“公共新闻”的理念,将“民生”与“公共”有机结合起来。公共新闻最早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内涵为鼓励广大民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社会公共领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积极搭建公共交流平台,引导民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共同探讨公共问题的解决办法。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民众的公共意识,还能引导民众确立主流价值观念,有助于提升民生新闻节目的品位。

4、反映民众呼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民众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麻烦,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媒体,而媒体则会尽其所能督促有关部门作出及时的回应,直至问题得到解决。媒体的介入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难怪社会上流传着“有麻烦,找媒体”的说法。我们在肯定媒体作用的同时,还应时刻警惕舆论监督越位的现象。舆论监督为老百姓搭建了倾吐心声的平台,但舆论监督的作用仅限于反映广大民众的呼声,不能越权进行“媒体审判”,更不能干预有关部门的正常运作。作为新闻工作者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众良知,客观地展现新闻事实,最大限度地表达民意。做到既要为民请命,也要正确地把握舆论导向,既要倾听社会呼声,更要善于化解社会矛盾,自觉地维护社会稳定。

电视民生新闻构筑了百姓和政府沟通的桥梁,使得下情得以上传、上情得以下达,发挥了新闻媒体应有的作用。尽管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类节目在全国各大电视台的成功“打响”,无疑为电视新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电视民生新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争取把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办得越来越好。

1、孙虹.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改进[J].当代电视,2009(4)

2、高红明.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现状的思考[J].中国电视,2006(7)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 篇4

1 了解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的编辑技巧

地方电视台在对新闻节目进行编导的时候要注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以在进行节目宣传的时候, 要做到传播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民生新闻的报道。进行报道的时候要注意热点的民生新闻和信息资源的整合, 根据民生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来为观众进行安排, 这样可以有效地提炼出民生新闻的精华。要根据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报道需求进行安排, 如该台以前就是时政、民生编发在一个栏目,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满足受众需求, 2011年便专门开辟了一档民生节目, 节目形态和节目版块以及表现形式与时政新闻有较大区别, 其发挥的空间也更大。也有根据电视台的类型来进行相关的信息综合开发, 这样可以形成连续性和专题性的综合型报道, 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对民生新闻的平凡化、群像化的印象, 这样进行新闻编辑不仅仅是在形式上克服了单独社会新闻的琐碎感, 还能够让整个新闻的粘连效果更加的明显。所有的采编人员在进行创意谋划的时候可以自己进行设计和新闻资源的匹配, 最大限度地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

2 树立品牌化的传播意识

现在很多电视的民生新闻节目应该是方兴未艾阶段。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 要改变新闻的固有化模式, 实行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直播和长时间的编排。在传播理念上也是以平民作为传播视角, 这样可以实现从精英到平民的回归反思。在整个的审美观层面上, 要对地方本土文化进行了解, 可以用地方色彩来反映老百姓的生活, 还要进行民生关注, 要对实际问题进行注重, 通过新闻现场采访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 进一步打造品牌栏目, 保持“第一时间”, 强化“第一现场”, 还有就是要满足“第一需要”。通过对阴暗面的抨击, 来揭露一些小的问题, 这样可以对民生的新事情进行了解, 弘扬正能量, 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民生新闻的创立就是要坚持为民请命, 以舆论监督作为自己的责任, 这也要大力地强化自己的“理性”和“建设性”的特点。

现在民生新闻节目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因为民生新闻节目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生存和发展, 就要进行创新, 要树立品牌意识。其实品牌意识也是通常所说的市场导向, 在市场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适应市场的发展, 给观众树立一些口碑意识。比如该台的《民生八点半》栏目就是有很强烈的口碑意识, 关注的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虽然事情不是很大, 但是很贴近民生。通过新闻热线和新闻随手拍等模式, 来帮助老百姓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在老百姓中有较好的口碑, 进而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识。现在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都深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节目编辑的时候要向品牌化进军, 这也和电视媒体的品牌化发展趋势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品牌化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避免民生节目中的编辑内容有趋化同化的问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树立节目的亮点, 所以对民生新闻节目进行编辑的工作人员要进行系统的品牌定位推进。对于品牌受众、品牌建设方面的内容也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开展特色创新角度的品牌创建, 这样可以让民众对品牌节目进行牢记。所以品牌化的编辑也要有利于资源的优化培养, 这样可以让民生类的节目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3 增加受众参与度

很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编辑都要对群众的生活进行深入的了解, 对于他们的意见进行倾听, 还有就是要通过节目来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在进行节目编辑的时候, 要以更多的受众视角来进行扫描和观察新闻事件的本身, 用这样独特新颖的方式把新闻事件进行正面传播。在进行民生新闻节目编排的时候要注意视角方向和形式的新颖程度, 这对于民生类的新闻节目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的节目形式和传播手段都是为整个节目的内容进行服务的, 只有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完整了, 才能够让观众在收看的时候有更加多的新发现、新启示, 这样更加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

民生新闻节目需要引起观众的关注, 这样可以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到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影响。对于群众来说, 在收看节目的时候也许不能进行互动参与, 但是在整个节目编辑的过程中, 如果让他们能够看到一些有代表性的观众进行互动, 这就可以让他们彼此产生共鸣, 这样他们自己也仿佛置身到互动的环节中。比如在做节目的时候要对焦点民生的节目进行关注, 通过代表人物的讲述进行编辑, 这些都是在受众的互动中实现的。开展互动是深入百姓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这也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要尊重受众的表现, 通过互动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民众比较关心的新闻论点, 这才是开展民生新闻节目成功的关键。比如2014年5月1日, 该县世界第一玻璃廊桥---龙缸云端廊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就是近期百姓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中央电视台以及国内200多家知名网络媒体同时竞相转载, 系列相关新闻也是我们民生等各档节目进行重点编辑的内容。

4 结语

民生新闻节目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收视率, 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舆论导向的核心力量。只要在编辑的过程中切实深入群众, 掌握好编排技巧, 那么最后呈献给观众的民生新闻节目必将得到观众的高度认可。

摘要:现在的很多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都是以我国的民生来作为主要题材展开的。因为地方性的节目就是要了解地方生活中的事情, 用平民的视角来进行报道, 节目的价值取向就是以民为本, 用民众的话语作为主要的报道方式。开展民生节目的特点就是要以民生为角度, 从百姓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在进行报到的时候要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现在, 很多地方电视台都开播一些民生类的节目, 这类节目也受到群众的喜欢, 在进行编辑的时候怎么能够让这类节目开展得更加精彩?这是进行电视编辑的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 对此, 该课程研究者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编排技巧

参考文献

[1]麦苗.浅议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编排技巧[J].南方论刊, 2015 (1) :89-90.

[2]谢起慧.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取胜之道——以淮南电视台“今晚800”为例[J].新闻世界, 2011 (4) :56-57.

[3]施国权.浅议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创新[J].当代电视, 2011 (4) :61-62.

[4]赵冬梅.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趋向与完善——以秦皇岛电视台“今日报道”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1) :152-154.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亲民性体现 篇5

一、 民生新闻节目概述

所谓“民生新闻”,可以将其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正是由于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一般都是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与普通百姓的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赋予自身鲜明的特色——亲民性。所以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要充分反映弱势群体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和形象代表,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已经逐渐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对于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处于主导地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串联节目的各个部分,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或解答问题或介绍知识或提供娱乐,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与观众交谈。而作为人性化特征更强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更是集社会性与人性化于一体,因此,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既要体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性和责任性,又要以个性化和人格化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体现其亲民性。

作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民生视角、民生解读、民生点评等接地气的“民生”素质,才能够引领该档民生新闻节目在人民大众的关注下越走越远。我们平常看到的民生新闻,内容通常都是以普通百姓身边的小事为切入点,主持人必须具备将小事延伸为大道理的本领,否则天天都是报道“鸡毛蒜皮”的新闻,会导致人们过渡沉迷于表层信息,达不到新闻节目的导向作用。

三、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亲民性

作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除了自身所具备的民生素质之外,还应当将节目的思想合理地表达出来,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这样才能使观众收到有效的信息,从而达到真正的沟通与交流,使观众的情感与新闻事件产生共鸣。所以,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主持人的亲民性体现尤为重要。

(一)轻松、自然的口语播报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表达方式与传统新闻节目播音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民生新闻采用的是说新闻的方式,同时还加以活泼多样的传播手段。所以,与以往传统播音员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的播音腔不同,民生新闻主持人说新闻时口语化的风格,大大增强了主持人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也在不断地拉近观众与节目的距离,能够更好的实现双方的互动。在口语表达时,主持人要尽量使自己的口语化表达让观众听起来更自然、贴近,但口语化绝对不是低俗化、没文化。

一般来讲,民生新闻是将严肃的主题蕴含在了轻松的语言、丰富的感情之中,所以,民生新闻从导语到配音,都要求语态完全生活化,情感要丰富,这样才能显得节目亲切自然;而主持人在口语表达时的语气、语调、造句等方面也要体现出亲切、诚恳、真诚的态度,这样表达出的情感才真实,交流感也更强烈,从而与老百姓产生共鸣,使观众产生收视愉悦,继而有效拉近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树立节目亲民的形象。

(二)犀利、幽默的精彩点评

民生新闻隶属于社会新闻,因此不论是大事小事,必定带有一定的新闻性质,必然会产生一种社会效应与影响。对于民生新闻的评论,不能够只停留在百姓日常生活琐碎的表面,这就需要主持人要把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作为切入点,做出恰当的优质的点评,从而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带动整个社会的正确的价值观。

以南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今日1线》为例,节目内容如下:“一位女大学生海霞,傍晚路过一个偏僻且光线昏暗的绿化带时,被歹徒持刀抢劫杀害致死,事后该地段加强了严管,安置巡逻岗,安装路灯照明装置以及监控设备”。在新闻结束后,主持人作了这样一段点评:“这些路灯、巡逻员、监控都是海霞用生命换来的,这个路段是被照亮了,但是海霞的家庭从此陷入了黑暗。非得要出了人命才能严加监管,为什么总是做不到防患于未然呢?”就是这样一段简洁又犀利的点评,恰好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再如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播出过一则消息《人造美女生丑儿,赔夫百万》,主持人对此发表的评论:“现在科技发达,医学昌明,丑人变美人,只要肯掏钱,就能实现。你看,祖国大地,大江南北,人造美女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争奇斗妍。遗憾的是,医学的昌明还不足以使整容后的效果惠及后代。怎么办?有个办法,比如许多人接受“婚前财产公正”,也可以弄个“婚前容貌公证”……这个方法仅仅适用那些有勇气整容,没有勇气承认自己整容的人。”这一段评论看起来幽默夸张,甚至有点尖刻,而细琢磨之后才发现却蕴涵有很深的道理,可以说一语中的,准确而生动,不是空空的泛泛而谈。

由此可见,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善于把深刻的道理用生活化的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

四、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体态语的运用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体态语,是一种以主持人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及服饰等传播信息、交流感情并诉诸观众的无声语言,它是主持人的内心思维、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这种通过眼神、面部肌肉运动、手势、身姿等诸多无声的体态将有声语言形象化、情感化、生动化,弥补了有声语言的不足,并构成了一个被观众接受的传播者的整体形象。

如某期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提到端午节的挂饰时,不仅微笑着向大家讲述,还以自己手腕中佩戴的五彩绳为例,大方自然地在节目中向观众展示。这样就把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自然合理的结合运用,最大程度展示了节目本身想表达的主题内容。再如当节目中提到高血压、胆固醇患者不适宜多吃咸鸭蛋时,主持人的脸上和眼神就会自然地体现出关切的表情,语言上也适当放慢了节奏,真诚地提醒着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像这样有声语言和体态语结合的例子,在民生新闻节目中还有许多,体态语的运用,很好地帮助了主持人传递情感,让观众准确清晰地接受信息。

结语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 篇6

“民生新闻”简而言之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目前, 央视民生新闻主要观点在于全国的新闻消息的综述, 覆盖面广泛, 内容有深度;而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则偏重于日常生活中百姓的难题, 柴米油盐酱醋茶, 家长里短, 事件严重程度低, 但是因为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造成地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很高。由于地方台的新闻制作限制, 民生新闻发展也十分缓慢, 但是在“十八大”之后, 全国掀起了“走基层”热, 这使得作者所在的县级地方台的民生新闻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通过学习借鉴央视和上级台的优秀新闻报道, 我们的民生新闻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节目。

二、地方民生新闻的镜头语言特点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提出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原则, “走基层”成为各地方台报道民生新闻的主流方向。就作者所在的地方台民生新闻节目来说, 民生新闻报道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影视镜头语言的运用更加娴熟, 新闻的可观性也大大加强。以黑龙江电视台播出的一则民生新闻《清江河上的摆渡老人》为例:和所有民生新闻的类型差不多, 一开始就是记者出镜介绍引出故事的人物。出镜记者站在河边边走边说 (近景) , 镜头跟随她的脚步记录了记者身后的环境状况。随着记者抛出的问题, 镜头摇到旁边的摆渡船 (全景) 。这个连贯的镜头, 是典型的长镜头。25秒不间断的拍摄主要体现出了具有空间表现力的长镜头, 给人连贯、顺畅、自然的感觉。在这一个长镜头的时间内, 记者也介绍清楚了这则新闻要表达的背景, 随着科学发展、社会进步, 摆渡这一行业会淡出历史舞台, 但是这里的这位老人从事摆渡行业已经半辈子了, 现在这位老人的生活怎样是这则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船内, 老人面对着镜头摇动着身体摆渡着, 画面中, 老人站在船上一侧划船 (全景) , 右侧是坐在船舱内的乘客, 构图上, 左高右低、左大右小, 也达到了一种均衡构图的感觉;画面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 (近景) , 老人一手拿着木棒划着钢索, 另一只手扶着钢索滑动, 整个人随着摆渡船摇摆着; (特写) , 一根前粗后细, 前端有凹槽的木棒来回地在钢索上滑动着。三个成组镜头依次排列起来, 层层推进的感觉, 让人们看到了摆渡船是怎样工作运行的。三个镜头当中也都运用了斜线构图的方式, 动静结合, 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明显增强。一个江面的空镜头, 使得接下来的画面切换的非常自然, 这是影视镜头语言中常用的蒙太奇剪切手法。记者采访老人, 老人只说了一句, “一天可能要跑四五十趟”。这是新闻作品当中惯有的细节描写, 不用太多的话语, 就知道老人每天的工作量, 以及摆渡船的重要性。而正是因为工作的苦累, 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发展。

前面的镜头都是老人工作的正面, 接下来的就是老人工作的背面了。 (近景) 老人和钢索的位置发生了对调, 老人在左, 钢索在右, 因为船行驶的方向变化了, 船此刻要返航了;然而与前一个相同的近景相比, 前一个镜头拍摄的视角是平视的, 而现在这个是略微有些仰视的, 原因是知道了老人为江上两岸的人们作出的贡献后, 老人的身躯仿佛突然间高大了许多、伟大了许多……

节目以运动摄像为主, 巧妙地运用外部运动和内部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现, 推、拉、摇、移、跟、升降, 几乎每个动作都运用到了, 综合运用尤其的多。每一个镜头都表达了它本身特有的特点, 有的突出主体人物, 突出重点形象, 有的突现细节, 有的介绍整体与局部、环境与主体人物的关系, 每一个画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这也是新闻的特点, 用最简洁的话语, 最丰富的镜头内容, 传递最迅速的消息。

民生新闻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明显具有现实性、故事性、监督性和亲切感。

(一) 、镜头语言的现实性

用影视镜头准确地记录民众的真实生活, 给予民众更直观的视觉感受, 让民众一眼就知道新闻当时发生的情境, 感受身临其境。“老人”中, 记者亲身经历的记录, 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 并附以全景画面展现记者当时所在位置, 更具立体感、直观感, 跟镜头的多次运用也体现了片子拍摄的现实性。组合镜头非常丰富, 通过不同方向、不同视角, 达到一定的视觉享受。由此可以看出, 合理地运用镜头语言, 可以使同样的电视新闻报道体现出不同的新闻感受。

(二) 镜头语言的故事性

新闻不同于电影, 新闻消息强调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大量的信息;而影视则注重于故事情节发展。有别于时政新闻的民生新闻则具备了两者的全部, 不但具有新闻性还具有故事性。蒙太奇语言的运用就是最好的表现手法。每一个新闻事件很有可能发生的时间很长, 空间广泛, 但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清楚则需要大量的蒙太奇手法进行叙事。上面的片子中采用了记者身历其 (下转第27页) 境跟拍的手法, 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完成的拍摄, 蒙太奇语言的运用弥补了这一不足, 镜头的换、画面的剪切、流畅的叙事方法, 画面短小、精简, 用十几秒的时间把几十分钟甚至几天时间的故事讲述出来, 画面不断的切换, 丰富内容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叙事性。

(三) 镜头语言的亲切感

贴近民生、民意、民情的民生新闻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因为它说的就是老百姓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 百姓关注程度高, 收视率也随之而涨。地方新闻画面语言多关注于百姓感受, 体现了更好的亲切性。中景、远景画面的连续应用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摆渡老人》中船内, 老人面对着镜头摇动着身体摆渡着, 老人站在船上一侧划船, 右侧是坐在船舱内的乘客 (全景) ;老人一手拿着木棒划着钢索, 另一只手扶着钢索滑动, 整个人随着摆渡船摇摆着 (近景) ;一根前粗后细, 前端有凹槽的木棒来回地在钢索上滑动着 (特写) 。三个成组镜头依次排列起来, 层层推进的感觉, 横向视角让人们从镜头中看到了摆渡船是怎样工作运行的。三个镜头当中也都运用了斜线构图的方式, 动静结合, 视觉冲击力和立体感明显增强, 仿佛就是观众自己站在船内看到的情景, 十分的亲切。

三、运用好镜头语言使新闻画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

电视新闻区别于广播、报纸的最基本特征是“视听兼备、图文并茂”, 这也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准确、合理地运用好镜头语言, 使电视新闻更具观赏性、现场感。如果说新闻画外解说文字由字、词、句、篇、章组成, 那么镜头是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推、拉、摇、移镜头组成。有经验的记者很会用镜头语言, 让观众身临其境, 明辨是非。当然, 一条好的电视新闻, 应该是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 镜头语言的运用与画外语言不是分割开来的。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 而视觉感知更是人们看电视的主要形式。在过去, 影视和新闻是两种对立的, 影视更强调艺术感, 特技、渲染等等使得影视剧抽离了现实, 给人无限遐想。而新闻则强调现实性, 对新近事实的报道, 它不主张使用特技、渲染等特效手法, 它更加注重还原现实, 给人事件的真相。然而, 现在的民生新闻却是将二者合一, 在互相融合的同时精简画面和内容, 在给人们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艺术的视觉冲击。

镜头的拍摄方法很多, 记者只有具备扎实的摄影功底和良好的镜头意识, 才能拍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现性的镜头, 更好地让电视表情达意、传递信息。这也是本篇论文的初衷, 良好的运用影视镜头语言可以尽可能地展示给观众更形象的画面和更生动准确的讯息, 使得新闻画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

摘要:影视语言作为一门新型语言代表着人类技术的革新, 而影视语言的系统应用化更意味着影视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 运用好影视镜头语言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具故事性、观赏性和现场性。本论文旨在从地方台来看, 在客观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运用好影视镜头语言便可以增加画面的整体质感和节目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镜头语言,民生新闻,地方台

参考文献

[1]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美]R·汉弗莱《现代小说中的意识流》刘坤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徐彬《声屏世界——电视新闻的镜头语言运用要点》2009年7月刊

[6]鲁涛《影视语言》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http://jingji.cntv.cn/20100403/101241.shtml

[8]http://221.212.177.104/play.htm?play=/20100208/2010020806.wmv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研究 篇7

(一) 新时代媒体生态条件的变革。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媒介竞争越来越激烈, 媒介融合也是大趋势。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 通讯科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快速的传播速度、强大的交流和互动, 这也加剧了媒体的竞争。政府会对媒介融合持开放的态度, 甚至鼓励媒介融合、媒体合作。因此, 随着媒体时代的改革, 电视新闻媒体的采编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这不但会加强电视媒体的发展, 也会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 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提高收视率, 打造一流的电视媒体行业。

(二) 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事业发展的方向随着媒体的竞争和融合,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者应该加强采编力度, 相应地提高媒体的公信度,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 积极利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有利条件, 打造优秀的电视媒体节目。

(三) 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事业进步的保障条件媒体的使命是引导舆论, 更好地服务大众, 充分发挥媒体人的特长。积极创新是媒体发展所必需的过程。电视台应该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采编队伍, 采编队伍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迅捷的思维和评论能力。能够将有价值的新闻从众多新闻中挑选出来, 还要紧跟科技的发展, 擅于利用高科技设备, 将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编辑以及创新设计完美结合在一起, 与其他媒体人进行合作, 提高工作效率, 打造优秀节目。

二、民生新闻:理念与态度的独立追求

(一) “以民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一些民生节目善于利用观众的好奇心来作怪, 传播一些低俗的新闻, 不但有损媒体人的公信度, 而且缺少人文色彩。民生新闻要突出“以民为本”理念, 多展示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 从细微处入手, 将真情实感流露出来, 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

电视新闻民生节目不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还要鼓励公民努力谏言, 将普通大众的生活展现给社会大众, 认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 积极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 推动社会改革发展, 及时纠正偏离轨道的价值观。 民生新闻节目要追求高雅与普通相结合, 不能利用一些低俗无趣的内容吸引受众, 追求收视率, 要通过诉说普通大众的生活来展现美好的心灵, 增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引导符合社会发展的舆论潮流, 利用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启发民智, 努力践行民本观念, 发挥媒体该有的作用。

(二) “贴近民生”的独立关照态度。在内容上, 民生新闻所采集的范围主要是社会新闻, 但是这二者是有差别的。社会新闻的目的是为了宣传, 以媒体为中心;而民生新闻则是以人民为核心, 站在他们的立场出发, 展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心理, 体现浓厚的人为关怀, 努力去解决人民大众身边的难题, 为他们提供帮助, 为他们更好的生活而服务。

民生新闻这一称谓是我国的独创, 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美国新闻学者基于美国国内的实情所创造的公共新闻与我国的民生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的出现是为了通过媒体播放来增强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公共新闻和民生新闻有着各自的侧重点。民生新闻主要关注民生, 而公共新闻则强调公民的作用, 努力体现公民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我国的民生新闻节目是传统新闻价值观的产物, 是我国新闻媒体注重民生发展的重要体现, 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 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结合国情实际的重要体现。

三、民生新闻:内涵与形式的双重提升

(一) “大民生”与“小民生”并举, 服务性与引导性并重。民生新闻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观念, 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大众。人民的生活涉及方方面面, 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很多民生新闻都出现了低俗空泛、纷繁复杂的问题, 报道方面也没有明确的侧重点和价值引领, 没有很好地体现“民生”的理念。因此, 要着重体会“民生”的深刻含义, 展现人民生活的原状, 有针对性地对采编到的新闻进行梳理和整编。

电视新闻不仅仅关注民间人民的生活疾苦, 其报道范围在逐渐扩大, 对于政府的重大决策也做一些宣传和引导, 毕竟政府的政策与民众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媒体对政策的解读将有助于民众及时详细地了解政府政策, 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也有助于政府政策的贯彻和实行, 这就会更加拉近民众与媒体以及政府的关系。

首先, 要体现新闻报道的主题思想。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 电视媒体对自身的要求也应该提高, 努力做一些多元化的、符合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节目, 体现强烈的价值观和主题思想, 打造栏目的优势特点, 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要。

其次, 扩大采编范围。将“民生”的涉及范围进一步拓展, 努力寻找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选择一些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热点, 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民生新闻的内容选择上要呈现多元化、多视角和多角度, 充分扩展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小民生”指的是民众身边最接近他们生活的问题, 媒体报道这样的新闻, 能够为民众带来思想的引导和启发, 为他们解决问题、出谋划策。 通过报道一些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来揭示人民大众的善良和淳朴, 展现他们心灵的美好, 这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社会主义新风尚, 建设和谐社会。

最后, 要强化新闻的策划。民生新闻虽然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但是决不能够简单地将人民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来作为单一的报到材料, 媒体要发挥舆论引导的力量。在新闻策划时, 要抓住民生新闻的细节, 从小事着手, 打造吸引受众眼球的细节, 建设关注热点, 让观众能够有兴趣关注民生新闻, 关注普通社会大众的生活。这也会避免民生新闻出现空翻俗套的问题, 创新节目形式, 提高收视率。

(二) 从文化精英到普通大众, 从参与意识到公共意识。民生新闻在表达和叙述方面也出现了更多的改变, 越来越多具有民间气息的报道者出现在了新闻媒体中, 凸显了大众的草根情结。在表达上, 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和西方国家的软新闻是有共同点的, 都是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受众, 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接受能力进行新闻表达。不论是新闻的内容、结构还是形式, 都不会依照传统的新闻模式来进行表达, 那样显得较为死板, 而是用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话语进行叙述, 这样会激发民众的收视兴趣。坚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 创造互动交流的平台, 这会为人民大众带来切实的帮助。

新闻工作者能够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维护民众的利益, 将民众的话语表达出来, 这也是对新闻工作的尽职体现, 会赢得民众的尊重, 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 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报道, 通过电视节目实现与民众的心灵沟通, 让民众成为民生新闻的主要叙述者, 这就是对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改变。所有的社会民众都有话语权,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 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 新闻媒体为他们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民众角色的转换说明民众的参与意识有明显提高, 积极融入社会生活。这对媒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会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婷婷.从微电影传播看微时代城市文化的构建[J].青年记者, 2015 (3) .

地方台民生节目的改革与发展 篇8

关键词: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改革

现阶段, 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 大大小小的民生节目层出不穷。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在通过几年的模仿与实践之后, 其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处在中央电视台与各个省级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下, 再加上各个地方电视台互相之间激烈的竞争, 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要想谋取发展, 获取更多的受众群体, 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一、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发展的误区

(1) 民生节目内容琐碎。民生节目在我国的出现并非偶然, 其是处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以及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持续深入等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相较于各种普通社会新闻、趣闻, 民生节目存在最大的特征在于注重人民生计, 内容方面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空间、生存现状。但是, 民生节目在我国运行的十来年中, 民生节目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其开始偏离本身的轨道, 节目内容的选择出现了琐碎化的情况, 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民生节目琐碎化的倾向更为严重。民生节目当中可以包含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等内容, 但其应当将节目大重点内容放在弱势群体利益、社会稳定、教育、理财等真正的民生民计。而一些地方电视台的民生节目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 将民生节目的内容放在奇闻趣事、邻居争吵、道路积水、下水道堵塞以及车祸等方面, 节目内容局限在茶余饭后、柴米油盐, 并非真正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内容。[1]尽管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提升收视率, 但从长远来看, 民生节目必然会因为内容方面的侧重点错误, 导致其收视率的不断下降。

(2) 各地民生节目同质化严重。许多地方电视台都不止一个频道, 尽管各个频道播出的时段存在差异性, 然而其经常发生播放人物所处环境相同、题材类似以及事件类似的民生节目。在反复的播出过程中, 民生节目素材的新颖度会持续下降, 导致受众对于节目的关注度持续降低, 节目收视率自然也会不断降低。一个民生节目要想获得广大受众群体的认同是极为困难的。部分制作人在制作民生节目的过程中没有关注社会问题的本质问题, 只是注重表面层次的问题, 甚至为了博取眼球针对事件进行过度的炒作, 把实际社会中存在的民生现象改编成故事, 完全背离了民生节目的本质。[2]此外, 各个民生节目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相互之间进行持续的仿效与模仿, 同质化的情况不断加剧, 导致民生节目的严谨性与真实性大打折扣, 丧失了民生节目的社会意义与社会价值。

二、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的改革建议

(1) 正确认知民生的本质。要想真正做好民生节目, 就必须要正确掌握民生的本质意义。民生这个词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民”泛指的是人民群众, 其不仅包括广大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同时也必须要包括一些生活富裕的人民群众。在制作民生节目的过程中, 并非只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某一类群体, 而是应当将各个阶层的群体都纳入到节目的范畴。此外, 民生节目并非只是关注一些家长里短的琐碎事情, 其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对于地方电视台的民生节目而言, 在开办的过程中不可以局限于当中的某个表现形式, 而是应当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该地区民生背后的本质原因与社会问题。必须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 把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作节目开设的基本原则, 满足广大受众群体对于民生节目的基础需求。民生节目素材选择与主题确定的过程中, 必须要避免将节目做得过于娱乐化或者庸俗化, 必须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层面来进行思考, 应用更为平易近人的方法来记录、反映最为真实的社会问题, 把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民生节目中, 真正实现为地方群众办实事的目标。[3]

(2) 注重多样化的选题。处在当前这个民生节目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 地方电视台要想在繁杂的民生节目当中获取受众的青睐, 就必须要做好民生节目的选题工作。选题必须要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 医疗、社会福利、教育以及就业等各个方面, 都是与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愿意、需要关注的内容。针对一些负面内容的民生节目, 必须要采用有节制的报道处理。倘若在一期民生节目中连续报道多条包含暴力、凶杀等内容, 表面上能够刺激受众群体的感官, 提升收视率, 然而这种民生节目对受众群体产生的恐慌显然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当选题完成以后, 就必须要针对民生节目进行深入的加工。不但要向广大受众群体报道事件的主要内容, 还必须要将事件背后的故事与思考内容挖掘出来, 使得广大受众群体能够真正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

(3) 提高民生节目的品位。针对现阶段许多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存在的低级化与庸俗化情况, 地方电视台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通过改革来纠正庸俗化与低级化的倾向。其一, 地方电视台应当致力于全面提升广大民生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养, 现场采访语言应当追求简洁明了, 切中关键, 主持人的语言可以风趣幽默但是不可以怪腔怪调, 可以调侃讽刺但不可以居高临下, 必须要保持正面、严谨的良好形象, 才能够促进民生节目在受众群体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其二, 民生节目必须要避免为追求收视率一味迎合受众群体低级趣味的猎奇心理, 在节目中创造一些噱头与刺激尽管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受众群体的关注, 然而其背离民生节目本质的做法必然会对民生节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未来必然会失去许多文化素养与道德素养较高的受众群体。

(4) 树立品牌意识, 拓展平台。处在当前这个节目、媒体以及频道竞争白热化的时代, 品牌是决定一个节目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民生节目自然也不例外。针对地方电视台的民生节目来说, 做好民生节目仅仅是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其只有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传媒市场中打造一个品牌, 始终坚持市场化的道路, 真正达成规模化发展的目标, 才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4]对于现阶段的传媒行业来说, 民生节目仍然具有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抓住机遇, 通过改革创新, 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民生节目品牌。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的带动下, 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上任意一个移动媒体能够到达的地点、任意一个互联网传播的节点以及任意一个可以上网的地点, 都可以变成电视的收视环境。这就需要地方电视台将各个电视媒体资源进行深入的整合, 加大台网联动的力度, 构建移动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电视等多元化电视载体, 将民生节目应用于这些平台中, 进一步拓展受众群体。

三、结语

地方电视台民生节目必须要高度重视当前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民生的本质意义, 充分结合地方的民生特点, 针对民生节目进行深入的改革创新, 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董若霖.论海南省方言类民生节目的现状与展望——以《故事会》为例[J].商, 2014 (33) :122.

[2]朱东, 覃政强.新时期新环境新条件下方言民生节目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 2013 (12) :62-63.

[3]张洋.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彰显——浅议帮忙类民生节目的现状与出路[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3) :28-30+33.

浅析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 篇9

1民生新闻的发展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民生新闻的雏形,已经小有影响了。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改名为《第七日》,并沿用至今),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

2民生节目现状

之所以全国卫视中都开始大量的投入民生新闻节目,说明民生新闻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档关于他们的节目,用平民视角、亲民形象、朋友身份关注着百姓的生活。但是,在众多节目异军凸起的现在,民生节目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2.1同质化现象严重

就如刚才所谈到的,正是节目宗旨立意好,深得受众喜爱,于是其他电视台开始跟风模仿,节目构成、主持风格、采编播手段、节目包装甚至内容上都大同小异,毫无新鲜感,浪费了百姓对节目的信任,必然导致观众的收视兴趣淡化的现象。因此,应多从节目环节的设置上去改变,如《经视直播》中除了每日所发生的新闻外,还加入了一些环节,如经视帮帮忙、直播看世界,除了追求“轰动效应”的突发性社会新闻外,更是强调忠诚服务受众,在受众文化品质上加大力度;在节目评说上采取评述结合,加入了更多主持人自己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或灵活、或轻松、或幽默的表达,浅显易懂的语言使得深刻的道理生活化。如《经视直播中》有一期关于“月饼”的节目,主持人是这样说的:“去年,五仁月饼被网友调侃,今年,受关注的可不是五仁月饼了。巧克力香辣牛肉月饼、韭菜月饼、腐乳月饼…这些被称为“黑暗料理”的月饼层出不穷。面对这么多新奇的口味,咱们武汉市民买账吗?”这些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使得“经视直播,就在你身边”的节目宗旨深得人心。

2.2盲目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而忽视大局关系

新闻“三贴近”的本质内涵实际上是指要贴近现实生活中的群众,真实反映现实生活中群众的生存、发展的状况。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一次座谈会上语出惊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部分节目一味只为了追求高收视率,博眼球,而完全忽视了新闻的舆论导向,违背了自身的职业道德,不是去讴歌主旋律,引导主流的、健康的内容,而是一味的贬低自己的节目品味。很多地方电视台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看到了民生新闻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于是紧紧抓住这一救命稻草,很多民生新闻的制作者想当然的认为,大家肯定喜欢“腥、星、性”的东西。因此,煽情暴力和血腥便常常充斥民生新闻。在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单从收视率和观众的喜好去考评一个节目,是很有风险的,必将大大削弱传播者的引导作用。因此,要注重民生与时政的融合,民生与政府的配合。在以往的“民生新闻”中,揭露和解决问题上,基本采取的是自行解决的方式,与政府沟通很少。这种越俎代庖的方式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无形之中也不利于媒体与政府的合作,完全把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脱离开来,是不明智的,可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去解释。

2.3娱乐化的表现渗透于节目的方方面面

电视文化是一个大众消费的文化。自从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后,信息的加剧渗透使得资讯娱乐化成为一种新的传媒潮流。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新闻的采集到制作、播报,都含有明显的娱乐化倾向,使得新闻报道沦为“戏说新闻”,偏离了正常的传播途径,使其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文化批判意味。无论是从讲述方式,还是主持人播报,以及栏目的编排上这一现象都很严重。比如,在栏目的编排上,经视的某个民生节目有一个板块叫做《PAP说新闻》,就用饶舌的方式在讲述新闻,这种夸张、搞笑的方式让人忍俊不禁。另外,在民生新闻中几乎都有一个互动环节,就是主持人提出一个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的话题,观众发短信参与其中,大大提高了节目的互动性,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自我抒发、自我实现的平台,这同样也是娱乐的一种体现。

3民生新闻中主持人的特点

3.1主持人在节目引导中的“播”“说”结合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选择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新闻题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主持人在对新闻内容进行解读、诠释、传播时不仅要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拓宽观众的视野,还要增强观众对新闻内容的认知度,给予观众正确的引导。因此,主持人的“说”就尤为关键了,它充分体现了主持人对话语权的把握。在民生新闻的主持中,主持人更多是以一种“播”与“说”相结合的播报特色。因此,这种“说”的成分既不同于人们的日常用语,也不像是正统的新闻播音那样,而是在一种字正腔圆的基础上,经过加工、美化,摒弃了生活中口语的随意,带有明显地域特色。这种信息加工,重在叙事方式的变革,强调新闻事件来龙去脉的情节性和故事性,依托书面新闻稿,但整体风格是轻松明快的,并且在讲述中带有强烈的即兴表述的格调。正如早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中,沈力老师的一段开头是这样表达的:“观众朋友,我们看到了刚才表演舞蹈的这些老同志,论身材吧,并不那么苗条,论动作吧,也不那么规范。可看到他们操劳一生重新迸发出一种热情的时候,身材、动作又算得了什么哪!他们不是在追寻青春的脚步,而是在讴歌幸福的晚年。让我们的心伴着他们欢乐的舞步,一起跳动吧。”在这段表达中,沈力老师就注意了先“说”后“播”,说播结合,为节目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

3.2主持人职业形象的塑造

每个节目都要求主持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敬业精神。在主持的过程中,主持人难免会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出现失误。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即使出了错也能机智地为自己找到台阶;同时,主持人还应具备“读心术”,能够准确地捕获观众的心理,让每个情节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再结合自身体验,与观众自然地交流。

3.3主持人的真诚交流、幽默睿智

坦率真诚,乃交友之道。主持人要想跟观众建立起“朋友”之间的关系,这种坦率真诚必不可少。广播电视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主持人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观众进行交流,放下身段、降低视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方式拓展观众的视野。幽默在主持人有声语言的表达中,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艺术,更是扎实文化功底的展现,也是一把双刃剑。新闻类的节目因其节目的特性,在时效性、客观性、真实性上往往需要给受众严肃的感觉。但是,如果主持人的表现过于严肃,传播效果就会大大折扣,如果主持人在严肃的新闻节目中加入适度的幽默语言,就可以缓解新闻节目的节奏,调节新闻节目的严肃气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民生新闻在整个新闻节目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作用,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节目是鱼,百姓是水,鱼水关系,密不可分,我们要充分把握百姓所给予的信任,树立“平民视角”的观念,确立“知心人”的朋友姿态,通过“平民化的诠释”与“本色化的点评”,与观众贴心交流。

参考文献

[1]吴郁.当代广播电视播音主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6.

地方民生新闻节目 篇10

一. 地方市场与全国市场的区别

在全国市场上,作为不同层级的媒体,央视与省级卫视的新闻竞争是不公平的,前者垄断了绝大多数全国性甚至全球性议题,后者通常只能在局部上、角度上、形式上做文章。而在地方市场上,中央台和地方台谁都难以依靠独占新闻资源取胜,地方台有其自身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独占的低效性。中国的电视业是以行政分级为基础的,因此事实上每级电视媒体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垄断性,如中央台在全国,省级台在各省,城市台在各市,但这种垄断效应是依次递减的。理论上省台可以垄断省区一级的新闻资源,但具体到一个城市的市民而言,其新闻消费通常指向全国和本市两极,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省(区)一级的新闻关注度相对弱一些。这种新闻地域价值取向在西方国家也很明显,如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网选择新闻的标准是:我的世界安全吗?我居住的城市和我的家安全吗?我的孩子、妻子和心爱的人安全吗,前24个小时中发生了哪些新闻会使他们震惊、欢笑或过得舒服?从这种选择新闻的标准可以看出,人们最关心的是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和所居住城市的新闻。国外的电视台大都分为全国台和城市台两级,州、省所办的电视台少见,或许与人们日常的新闻消费取向不无关系。但在我国,目前城市台的垄断性并不强,因为作为层级较低的媒体,所处地域被中央台和省级台混合覆盖,竞争对手太多。尤其是省级台实施“都市化”战略以后,大力争夺城市台的新闻资源,对城市电视台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民生新闻的低门槛。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并将长期成为城市市场的新闻主产品。全国性新闻议题的进入门槛通常较高,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绝大多数频道无力组织报道。而以社会新闻、实用资讯为主体的民生新闻基本没有进入门槛,资源限制较小。尽管从长远看,民生新闻的竞争也将拉开层次,但总体上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民生新闻领域,省台和市台虽然不能说是在同一条起跑线展开竞争,但差距不算太远。正因为有上述特点,在现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地方市场仍将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起源地,因为有市场竞争必然带来创新的压力、改革的动力。

二. 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前景。经济学家认为,所有的竞争优势都可表现为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优势和品牌优势三个方面。过去,城市台在产品、品牌上都具有贴近市民的优势,但省级台“都市化”转型后,城市台的原有优势被淡化,省级台通过在民生新闻领域的主动出击还取得了较大的品牌优势,因为进入新市场领域的媒介树立品牌的成本较低。作为覆盖面积最小的一级电视媒体,近年来城市台的发展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城市台虽然面临严竣挑战,但未来的前景并不那么悲观。因为即使在同一省区,各个城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信息消费需求都不尽相同。以江苏省的南京和苏州为例,车程仅三小时,两地文化就有很大的差别。南京是六朝故都,南京人心直口快,喜欢表达;而苏州是江南名城,苏州人比较书卷气,精明理智。目前省级台能真正贴近的主要是省会城市,对本省区其他城市台的冲击短期虽然强烈,但如果城市台能充分发挥本土优势,积极改进节目,是应当能够抵御的。以苏州市场为例,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对苏州市场的冲击较大,2003年在苏州的收视率有3%到4%,由此还引发了“苏锡常停播风波”。苏州台的应对措施是把本地新闻做足,最大程度地争取本地观众。尤其是2004年苏州台社会经济频道扩版了有十年历史的《社会传真》专栏,与《南京零距离》同时段竞争。《社会传真》旨在加强新闻节目的文化积淀厚度,塑造专栏的“苏州特色”,开发了《新闻连续剧》、《大龙评谈》、《街巷苏州》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创新板块,推出后半年,平均收视率增长50%,达到8%到11%,成为苏州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而《南京零距离》在苏州的收视率则降到了2%以下。

(二)地方电视新闻节目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当前,大型“海选”类节目的兴起与“独播剧”战略的盛行,提高了电视媒体在这些领域的竞争门槛。过去,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常借助地方台电视剧首播的优势,大部分电视剧遵循“先地方后中央”的发行模式,大多地方台把本地新闻联播放在中央台新闻联播和黄金档电视剧之间。但近年来,央视和一些有实力的省级卫视加强了对电视剧独家播放权的争夺,导致优秀电视剧价格飘升,地方电视台购片成本相应上涨,处境艰难。大部分地方台相对于中央台而言,存在覆盖面有限,经济实力总体不强的弱势,因此也很难投入资金制作大型化、高成本的综艺娱乐节目。因此,对地方台而言,在各种电视节目类型中,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就是新闻资讯节目,而本地的方言新闻节目更是抵御外部竞争的“防火墙”。以杭州市场为例,杭州电视台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生活频道的《我和你说》是杭州地区收视率最高的两档新闻节目。此外,仅在江浙地区还有许多方言新闻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

三. 地面频道的“篮海战略”

“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于2005年提出,在世界范围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被认为是以竞争为中心的“红海战略”,而“蓝海战略”代表着战略管理领域的范示性转变,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

对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民生新闻领域已成“红海”,近几年进入了理性调整阶段。对于与众多卫星频道的新闻竟争而言,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却是地面频道长久的“蓝海战略”。依托民生新闻,一些地方台还开办了新闻频道,如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等。“蓝海战略”强调重建市场边界,实现价值创新,让对手难以效仿。而民生新闻正带来了这些改变:

(一)拓展了地方新闻的市场空间。根据“蓝海战略”理论,重建市场边界、实现“蓝海战略”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跨越时间,洞悉潮流并参与塑造外部潮流。如第一家实时全天候全球新闻电视网CNN就是顺应全球化的潮流而生。应该说,民生新闻的产生,紧扣中国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凸显的社会现实,契合了党和政府及广大公众民本意识的强化,关注平民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从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掘新闻价值,顺应并参与塑造了社会潮流,因此能够跳出局限在“联播体”、“焦点体”范畴内的竞争,从理念、内容、形态、风格等多方面实现突破。

(二)实现了价值创新。民生新闻摆脱了传统时政新闻的模式,超越了以往观众观看新闻的需求(了解上层动态、管理信息),眼光朝下,聚焦百姓生活,既给予了普通市民较大的话语权,又满足了民众以轻松、消遣的心态了解本地事、身边事的旺盛需求,因而吸引了大量的“非顾客”。很多民生新闻专栏收视率超过了电视剧,说明它吸引了原本不太关注新闻节目的“非顾客”。

四. 提高地方电视新闻节目在未来市场上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长期以来,由于“散滥”现象严重,中国电视的四级体制饱受垢病。进入新世纪后,管理层倾向于“二级电视”体制,即强化中央和省级电视,削减地市、县市级电视。事实上,如果从有效竞争、提高市场效率的角度考虑,应实行“三级电视”体制,即继续发展中央、省级和地市级电视业,基本取消县级电视台。

从地方市场的竞争看,地市台应该保持独立性并继续发展。城市台在世界各国的电视产业中都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我国保留并发展地市台,可以在各城市市场与省级台(主要是地面频道)形成竞争关系。地市台若成为省级台的分台,省级台就易在本省的城市市场形成垄断,不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另外在直辖市,有必要通过行政分拆形成“两台竞争”的局面,防止一台独大,活力不足。

县级台撤消的必要性在于:其一,有利于较大程度地改变中国电视频道过多、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局面。中国电视频道数居世界第一,其中县级频道就有2000多个。其二,县级台的节目质量普遍不高,对市场的优化缺乏积极意义。随着有线电视网络深入农村,县级台已完成了传达政令的历史使命。至于县一级党委和政府必要的新闻宣传需求,可以通过省台公共频道中的时段资源和地市台来满足。地市台可开办面向农村的频道,弥补撤消县级台后的功能缺失。其三,县级台的人财物资源可以由地市台兼并重组,这样能增强地市台的实力,与省级台形成更有力的竞争。从效果考量,势均力敌的竞争无疑强于实力悬殊的竞争。

地市台和省级电视台除了竞争关系以外,还应该是合作发展的关系,地市台可以向省级台提供新闻,省级台给地市台提供更大的播出平台,双方还可以共同策划举办活动,借助地市台的地域资源优势和省级台的播出平台,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陕西电视台新闻中心)

上一篇:白细胞过滤器下一篇:无变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