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

2024-05-09

中西医综合(精选十篇)

中西医综合 篇1

1临床资料

1.1 46例均为本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符合SS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或系统损害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例能坚持服用中药汤剂, 女21例, 男2例;年龄28~73岁;病程1~20年。对照组:女22例, 男1例;年龄29~72岁;病程1~1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1.2 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为眼、口腔、鼻黏膜干燥、唾液腺及泪腺肿大。

Schirmer试验<5 mm;腮腺造影表现为唾液腺末梢导管扩张, 排空功能减退;唇腺活检表现为腺小叶内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 腺实质萎缩等;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 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呈阳性。中医主要症状表现为口干, 眼干无泪, 鼻腔干燥, 皮肤干燥, 神疲乏力, 舌质红少苔无津, 脉细等, 属气阴亏虚证。

2治疗方法

对照组:辅以人工泪液及必嗽平16 mg, 3次/d;白芍总苷0.6 g, 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服用润燥汤:玄参20 g, 麦冬15 g, 沙参15 g, 生地20 g, 山萸肉10 g, 山药10 g, 枸杞子、15 g、黄芪20 g, 茯苓15 g, 石斛15 g, 赤白芍15 g, 白术15 g, 丹参15 g, 当归15 g, 川芎10 g, 丝瓜络10 g, 甘草9 g。每日1剂, 水煎, 分2次口服。两组均1月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干燥综合征疗效评定标准[2]。临床缓解:症状、体征消失, 理化检查结果正常。显效:口干、眼干症状好转, 理化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口干、眼干症状好转, 全身症状好转, 理化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口干、眼干症状改善不明显或不稳定, 理化检查无改善。

3.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4讨论

干燥综合征 (SS) 是一种以侵犯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病, 常以明显的口眼干燥为特征, 临床上表现多样, 病情轻重不一, 常合并有多系统损害。本病可分原发和继发, 其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病毒感染有关。目前西医治疗尚无特效疗法, 主要是替代和对症治疗, 对症状严重或有内脏损害的患者, 多使用激素, 免疫抑制剂。

中医认为, 该病以目涩少泪, 口干少津, 齿枯不润的征象为突出表现, 故大多数医家根据根据《内径》“诸涩枯凅, 皆属于燥”, 将其归入“燥证”范畴。《痹证论治学》称本病为“燥痹” [3]。其病因病机乃本虚标实, 以肺、脾、肝、肾阴虚为主, 燥热瘀滞为标, 治疗多从燥、虚、瘀的角度考虑。其发病各个阶段均与阴津亏虚密切相关。遵照“燥者润之, 濡之”的原则, 以养阴润燥法为主, 兼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中玄参、麦冬、石斛、沙参养阴生津补其阴液不足, 山茱萸、枸杞子、生地、山药滋补肝肾,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当归、川芎、赤白芍、丹参、丝瓜络活血祛瘀通络, 诸药合用养阴生津, 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使肝肾得养, 阴精充沛, 阳气布化, 血脉畅通, 肌肤润泽, 阴平阳秘, 脏腑安和。现代药理研究, 麦冬、生地、赤白芍等均有免疫调节作用[4], 可以治疗SS的高球蛋白血症;当归、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5];玄参、生地等清热活血养阴中药能降低血液的黏滞性[6], 从而改善腺体血供, 促进腺体分泌。

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单用西药或中药治疗干燥综合征效果并不理想时, 用西药同时再结合中医辨证论治, 不但有助于改善症状, 控制病情, 巩固疗效, 减少西药的用量, 而且还能减轻西药毒副作用,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中探索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方法 对照组给予人工泪液、必漱平、白芍总苷;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润燥汤。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6.9%、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于气阴亏虚型干燥综合征采用中西医治疗, 疗效满意。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治疗,中西医

参考文献

[1]董怡, 赵岩, 等.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初步研究.中华内科杂志, 1996, 35 (2) :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路志正, 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491.

[4]沈丕安.现代中医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85.

[5]闻应昌.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理论.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4 (2) :75.

中医综合和西医综合复习方法对比 篇2

无论中医综合还是西医综合,牢固记忆,透彻理解,都是高效复习,拿取过线的最起码要求。而中、西医由于存在一定的差别,记忆方法也就尤为重要。

中医综合

1 对称记忆

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如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2 歌诀记忆

歌诀记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中医药学习更是如此。如概括小儿疫毒痢重点为:热惊昏休疫毒痢,毒邪内闭与外脱,黄连解毒(汤)清开灵,参附龙牡来固脱。

3 谐音记忆

给相关材料以谐音,有趣味,记忆效果特别好例如麻黄汤四味药概括为干妈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4 列表记忆

将重要内容列表,是人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可促进记忆,在中医药的学习中亦如此。例如方剂或者中成药的主治、特点,可列表说明。中医儿科学发展史学术成就内容多,也可将重点内容列表记忆。

5 重点记忆

不抓住重点,面面俱到,是学不好、记不住的。例如中药学的重点为每味中药的`功效,如果每一味药的归经、性味都要记,负担太重了,并且功效与归经、性味联系密切,由功效可大致逻辑推理推出归经、性味。因此学习中药学应抓住分类,每药功效、每药的特点。有的药功效较多时,可用 8 个字左右记下其主要功效,这样可以记得牢。

西医综合

1 .同音记忆法

这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方法,例如生化中“一碳单位代谢”的记忆:一碳单位的代谢经常考,内容容易理解,但也容易忘记。其实本节内容,只需记住一句话, “施舍一根竹竿,让你去参加四清运动”,记忆包含的内容如下――

①一碳单位的来源――“施(丝)舍(色)一根竹(组)竿(甘)”。

②一碳单位――“一根”。

③一碳单位的运载体――让你去参加“四清”(四氢叶酸)运动(运动→运送→运载体)。

2 .形象记忆法

例如生物化学中,嘌呤和嘧啶合成的元素来源是常考点之一,嘌呤合成的元素来源可形象记忆为:“甘氨酸中间站,谷碳坐两边。左上天冬氨,头顶二氧化碳”。记住这些,也就掌握了嘌呤和嘧啶的合成原料,对解题很有帮助。

呃逆的中西医综合护理 篇3

1 情志护理

呃逆可见于正常人或疾病的各个阶段,对初次发生呃逆的病人,转移注意力,消除心理负担,常可使呃逆在不知不觉中减轻或消失。情志抑郁或暴怒的病人,要加以安慰、关心和体贴,使情志转舒,心平气和,呃逆自除

2 简易除呃

神志清晰者,可嘱其做屏气动作,或以一棉签刺激鼻腔使打喷嚏,反射性地解除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

在病人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大声恐吓,有时可立即见效(适用于新病轻症病人)。

二氧化碳刺激法,用2千毫升大小的塑料袋置于鼻及口部,使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再吸入,直到病人发生呼吸急促约一分钟为止,呃逆可随之而消除。

以人指甲卷成煙卷,燃烧后吸其烟,可立止呃逆。

如过食生冷的瓜果之品,或突然受凉,而出现呃声连连,徐缓深沉,口淡不渴,纳食纳少,可给于喝热水或热粥,以调和胃气。或用热水袋(瓶子里装热水亦可),用布包裹,放在胃脘或胸部行热敷,一般十分钟左右呃逆可缓解,注意切勿烫伤皮肤。

如过食油炸,煎炒食物之后,出现胃脘部烧灼痛、口渴、不思饮食,伴见呃逆声音响亮急促,宜相应地给食稍温,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口里含冰(冷)水(有条件时含冰棒)持续3-5分钟,尽量憋气,必要时更换冷水,重复进行,直至呃逆停止。

3 饮食宜忌

饮食不宜过量。若有积滞中阻、可饮半流或流质饮食。方式上应少食多餐。

宜食新鲜之蔬菜、食品,清淡为佳。

中西医综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 年龄21~35岁, 均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其中第1胎妊高征21例, 第2胎妊高征9例, 第3胎妊高征8例。患轻型妊高征患者19例, 临床表现为轻度高血压, 伴轻度蛋白尿、水肿, 血压18.7/12k Pa, 蛋白尿不明显, 有时表现为隐型水肿, 体质量增加快, 每周超过0.5 kg, 水肿多在踝部至小腿, 休息后不消退;中度妊高征患者11例, 血压20.3/13.6k Pa, 尿蛋白 (+) , 其他无自觉症状;重度妊高征患者8例, 血压21.3/14.0k Pa, 尿蛋白明显 (++~+++) , , 并出现头痛、眼花、恶心、胃区疼痛及呕吐等, 有抽搐等先兆子痫症状, 2例患者在先兆子痫的基础上进而有抽搐发作, 并有眼球固定, 瞳孔放大, 瞬即头扭向一侧, 牙关紧闭, 继而口角及面部肌颤动, 数秒钟发展到全身四肢强直, 双手紧握, 双臂屈曲, 强烈抽动, 数秒钟呼吸暂停, 面色青紫, 持续长达1min左右抽搐强度减弱, 全身松弛, 深长吸气, 恢复呼吸。

1.2 诊断标准

(1) 有停经史, 明确妊娠>24周, 妊娠前无水肿病史; (2) 水肿自踝部向上逐渐发展, 经休息仍不消退.甚则通身水肿;或水肿不明显, 而体质量每周增加>0.5kg; (3) 收缩压≥140 mm Hg和 (或) 舒张压≥90mm Hg。 (4) 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尿或尿蛋白定量>0.3g/24h[1]。

1.3 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2) 年龄20~40岁; (3) 依从性好, 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排除标准

(1) 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及肾脏疾患; (2) 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 (3) HELLP综合征。

1.5 治疗方法

1.5.1 西医疗法

(1) 镇静:绝对卧床休息, 左侧卧位;安定2.5 mg, 每日3次; (2) 解痉:首次以25%硫酸镁20m L加25%葡萄糖20m L, 缓慢静脉注射 (≥10 min) ;继以25%硫酸镁60m L加10%葡萄糖1000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用药期间检查电解质及镁离子浓度; (3) 降压:甲巯丙脯酸25~50mg, 每日3次; (4) 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 (5) 其他:对症扩容治疗, 若效果不佳则适时终止妊娠。

1.5.2 中医疗法

天麻10g、钩藤10g、石决明10g、白蒺藜15g、决明子10g、桑叶10g, 菊花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0g、黄芩10g、山栀15g。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次服, 连服7 d。

1.6 标本收集及处理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空腹状态下采集肘静脉血5m L, 检测血清尿酸水平。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为 (196.85±35.46) ×10-6mol/L;治疗结束后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为 (175.30±28.92) ×10-6mol/L,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妇产科常见病, 是由于遗传方面的某些缺陷, 导致母胎免疫功能失衡, 胎盘缺血、缺氧或免疫病理反应引起毒性因子的产生, 损伤血管内皮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而发病[2]。其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临床上本病易发生于初孕妇、双胎或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患者。由于子宫张力增高, 影响子宫的血液供应, 造成子宫胎盘缺血、缺氧, 导致妊高征。此外, 全身血液不能适应子宫胎盘需要的情况, 如孕妇合并严重贫血、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 也易发生本病。

由于全身小动脉痉挛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胎盘血流量减少, 产生大量的乳酸盐和尿素竞争性排出, 导致血清尿素水平升高。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肾阳虚, 若孕妇肝肾或脾胃素虚, 因孕益虚, 以致精血不足, 肝阳上亢, 化火生风;或素体肝肾阴虚, 孕后精血益虚, 肝失濡养, 木火内动, 化火生风;或本脾肾阳虚, 孕后更感不足, 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肾阳虚则上不能温煦脾阳, 下不能温化膀胱, 水道不利, 泛溢肌肤。肝阳化风, 奔逆于上, 阴血不能柔养筋脉而致筋脉拘挛绌急, 此时气血也必涩滞不畅;又因气血亏损, 血液运行无力, 导致血脉涩滞络中而成血瘀。

笔者在应用西药进行镇静、解痉、降压的基础上, 联合中药进行辨证治疗。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桑叶平肝熄风, 决明子、黄芩降压、清热泻火, 菊花清凉解表, 山栀清热泻火, 桑寄生补肾, 怀牛膝活血祛瘀。诸药合用, 共奏平肝益肾、活血化瘀之功。

治疗结果提示,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有效缓解小动脉痉挛, 增加胎盘血流量, 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降低患者血清中尿酸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炎.今日中医妇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2-292.

考研西医综合命题趋势 篇5

一、20考研西医综合大纲特点

1、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2、考试形式

一、 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 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医学 约50%

其中 生理学 约20%、生物化学 约15%、病理学 约15%、

临床医学 约50%

其中 内科学 约30%、外科学 约20%

4、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

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B型题 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X型题 151~18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5、试卷总题量

180道选择题

二、2012年考研西医综合考试范围变化

基本上同去年考研西医综合大纲

中西医综合 篇6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用药规律;频数分析

肾病综合征是因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所致的疾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以及水肿及高脂血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主要是指排除遗传性及系统性疾病所致的肾病综合征后,纳入PNS的一类疾病。PNS为一种炎症疾病,主要以免疫介导性炎症为主。患者表现为长期持续性大量蛋白尿,且病情不易控制,反复发作。在发病进程中,呈进行性发展,直至引发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威胁着身心健康。

一、中医学对PNS的认识

1.我国古代文献对PNS的认识。PNS根据其临床表现在中医学领域属于“水肿”、“虚劳”、“尿浊”等范畴。《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灵枢·水胀》篇则对“水肿”称之为“水”,并详细描述其症状:“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同时还可以分为五脏水、气分、血分、水分。

2.中医学对PNS病因与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水肿病因中外感和内伤诸因并存。外感风寒湿热、烦劳过度、情志不调等均可诱发该病。对其病机古今中医认知较为一致,即该病病变会影响多种脏腑,尤其与肺、脾、肾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失调关系密切。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所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3.治疗原则和方法

水肿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谓:“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还可根据《丹溪心法·水肿》中阴水、阳水的不同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阴水为里、虚、寒证,应扶正为主,行温肾、健脾疗法;阳水为表、热、实证,应祛邪为主,行发汗、利小便、攻逐等法。通常认为,发病始以外邪为主,可根据症状不同行发汗、利小便、攻逐、化瘀以祛邪,并辅以健脾温肾,使标本得以兼顾。而至病程后期,此时患者正气渐衰,治疗原则当属扶正固本,可着重温肾健脾,视其标实证的多少运用扶正祛邪法。

二、中医学对PNS的临床辨证研究

长期以来,对PNS的辨证分型意见不一,但均以脏腑、阴阳、气血辨证为纲。目前临床采用较多的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分型标准分为本证,包括肺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标证为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吕志平等将临床证型分为虚损型、血瘀型、湿阻型;曹恩泽等以本虚标实表现将其分为肾虚兼湿夹瘀型、肾虚兼湿热夹瘀型、脾虚兼湿夹瘀型、脾虚兼湿热夹瘀型、脾肾阳虚兼湿夹瘀型、气阴两虚兼湿型。周硕果根据PNS早期病变明显水肿,后期水邪退,仍存持续尿蛋白的特征,将PNS分为风邪袭肺、湿热壅滞、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虚湿热、气阴两虚、瘀水互结七型。

三、中医学对PNS的治疗研究进展

1.专病专方

专病专方是中医学广泛应用的临床治疗手段。目前对PNS的专方研究和使用在临床实践占据重要地位。例如魏小萌以PNS表现出的水、痰、瘀互结病理机制为切入点,行豁痰化瘀法、健脾益肾之方,对尿蛋白、血脂的降低、HDL-C的升高、抗凝等具有显著作用。

2.对症治疗。PNS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脂血症、明显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多数研究者认为在治疗中应重视对上述症状的缓解。PNS在临床实践中尚属于难治疾病系列,这与其病因和机制未能完全揭示不无关系。目前,西医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着易复发,激素依赖和毒副作用,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远期疗效均不尽人如意。中医学从古代对该病即有记载,并经众多医者进行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良好疗效的治疗体系。目前,我国在对PNS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应用了中医学的治疗方法,同时还进行了中西医结合进一步探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我国PNS的临床治疗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辨证分型治疗。辨证分型治疗是采用中医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最基本、且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分型标准尚不够统一。

邵朝弟教授采用九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宣肺解表法:基本方为浙贝母、麻黄、杏仁、桂枝、大青叶、板蓝根、甘草等;②清热利湿法: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合二妙丸加减;③清热解毒法:玄麦甘桔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④益气固表法: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⑤滋阴清热法:清骨散加减;⑥温补脾肾法:明目大补汤加减;⑦填髓补精法:用菟丝子、巴戟天、山茱萸等温补肾阳;⑧调理脾胃法:药用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大枣、黄芪、党参等;⑨活血化瘀法:益肾汤加减。

四、PN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为促进PNS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众多医学研究工作者积极探讨PN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王志强,谢桂权,刘建博等通过对近十年来关于本病研究的文献的CNKI网站检索,发现PNS证型由多到次的顺序依次为: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困型、风水泛滥型、脾肾气虚型。

程友,林锦权在其研究中,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理论指导思想,以诊断标准为依据,对慢性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本虚证中,肝肾阴虚所占的比率为52.6%,其余证型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肾阳虚(21.1%)、气阴两虚(15.80%)、肺肾气虚(10.50%)。而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标实证中湿热证占50%,其余证型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26.3%)、湿浊(18.4%)、水湿(5.3%)。

五、结语

PNS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研究治疗规律:PNS现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而对其中总结中医治疗规律者较少,因而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研究其证候分布规律,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不同人群进行研究,使辨证客观化,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杜胜滨,曲秀娟,周亚宾等.近十年来肾病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1996,13(6):31-32.

[2] 叶任高,杨念生.肾病综合征[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

中西医综合治疗性交疼痛的临床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3年4月—2011年4月接诊性交疼痛患者196例,依自愿原则分为中西医综合治疗组116例,年龄19岁~35岁,平均年龄27.85岁,孕产次数0~6次,原发性交疼痛4例,继发性交疼痛192例,性交疼痛临床分级Ⅰ级38例,Ⅱ级46例,Ⅲ例32例;单纯西医治疗组80例,年龄18.5岁~35岁,平均年龄26.95岁,孕产次0~6次,原发性交疼痛2例,继发性交疼痛78例,性交痛分级Ⅰ级23例,Ⅱ级40例,Ⅲ例18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1.2.1 诊断

(1)病史:早婚,多产,房劳过度,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炎症等病史。(2)临床表现:性交时阴中、小腹疼痛,甚或性交后疼痛持续不缓解,反复出现。(3)妇科检查:外生殖器发育状况:如处女膜的薄厚及弹性,阴道的扩张度等。阴道黏膜有无充血、溃疡、瘢痕,阴道穹隆部有无触痛结节,阴道分泌物性状等。盆腔脏器有无炎症及痛性结节等。必要时辅以阴道镜和B超检查。(4)性交疼痛的分级:Ⅰ级:性交时阴道及小腹疼痛,但尚可完成性交。Ⅱ级:性交时阴道及小腹疼痛较著,性交结束后仍持续存在。Ⅲ级:性交时疼痛严重,以致性交不能完成,甚至不能性交。

1.2.2 鉴别诊断

(1)除与阴道痉挛相鉴别外,主要应分辨器质性与非器质性性交疼痛。(2)阴道痉挛:指性交时围绕阴道下1/3段肌肉发生不随意的痉挛反射,致使阴道强烈收缩,导致性交困难或根本不能进行,阴道痉挛属生理、心理综合征,多因心理因素而致。(3)器质性性交疼痛:如生殖器发育异常,妇科检查可见阴道过于狭窄,处女膜较厚而坚韧,处女膜环过紧或弹性较差等;因急性阴道炎所致者,可见阴道黏膜充血或糜烂,阴道分泌物色黄或赤而秽臭,镜检见滴虫、真菌、线索细胞,或清洁度差;子宫内膜异位症者有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史,内诊时可扪及痛性结节;盆腔炎者常有小腹或少腹及腰骶疼痛,带下量多等症状,子宫压痛,活动欠佳,附件增厚,压痛等。(4)非器质性性交疼痛:排除器质性原因者。

1.3 治疗方法

1.3.1 中西医综合治疗组

以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重为原则,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中医药物治疗以补肾调肝为主,根据带下之量、色、质,或佐以清热利湿,或辅以滋阴育液。西医可根据情况对症治疗。

辨病论治:器质性性交疼痛视其因而治之,如系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处女膜坚韧,处女膜环过紧,阴道口狭窄者),宜施手术;如系生殖器炎症所致,应予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抗菌消炎),消除病因;属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以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为主。

非器质性性交疼痛:对缺乏性知识者,进行性教育,传授性技巧;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紧张;采取有效避孕措施,避免对意外怀孕的担忧;讲究性生理卫生,消除对感染性疾病的焦虑、恐惧;营造温馨环境,排除各种纷扰。对有痛苦经历的心理创伤者,建议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治疗。

辨证论治:本病以辨疼痛性质和程度,带下及伴随症状为主,给予中药调肝滋肾消痛汤加减治疗,起到调肝滋肾解郁止痛的功效。药物组成:柴胡15 g、芍药12 g、当归12 g、茯苓12 g、枸杞15 g、川楝子12 g、白术12 g、煨姜10 g、栀子12 g、甘草6 g、山药12 g、菟丝子15 g、薄荷12 g(后下)、泽泻12 g、丹皮12 g、熟地12 g、杜仲12 g、山茱萸12 g。

(1)肝气郁滞:性交疼痛,引及少腹,上连两乳,情志抑郁,或焦虑不宁,胸闷胁胀,善太息,性欲低下或恐惧性交,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调肝滋肾消痛汤加陈皮10 g、香附12 g、延胡索12 g、木香12 g、枳壳10 g、小茴香12 g(后下),去枸杞、栀子、山药、菟丝子、丹皮、熟地、杜仲、山茱萸,随证加减。

(2)肝经郁热:性交时隐痛灼热,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胸胁胀痛,经前乳房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法:疏肝清热,理气止痛。方药:调肝滋肾消痛汤加沙参12 g、麦冬12 g,改熟地为生地12 g,去山药、菟丝子、泽泻、杜仲、山茱萸,随证加减。

(3)肝经湿热:性交时阴部热痛,胸胁苦满,心烦口渴,两耳轰鸣,带下量多、色黄、黏稠、秽臭,或伴阴痒,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法:清肝泄热,利湿止痛。方药:调肝滋肾消痛汤加车前子12 g、龙胆草12 g、黄芩12 g、木通10 g、槟榔10 g、猪苓12 g、茵陈12 g、黄柏12 g、牛膝10 g、鸡冠花12 g,改熟地为生地12 g,去枸杞、白术、煨姜、山药、菟丝子、薄荷、杜仲、山茱萸,随证加减。

(4)肾阳虚:交媾作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腹不温,夜尿多,或初潮晚,月事延后,量少质暗质薄,或性欲淡漠,或性高潮艰难,或阴冷(难以产生或维持满意的性交所需的生殖器适应反应),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尺脉尤弱。治法:补肾扶阳。方药:调肝滋肾消痛汤加肉桂6 g、制附子6 g、巴戟天10 g、党参15 g、何首乌12 g、肉苁蓉10 g、淫羊藿12 g、锁阳12 g,去柴胡、芍药、茯苓、川楝、白术、煨姜、栀子、薄荷、泽泻、丹皮,随证加减。

(5)肝肾亏损:交合时阴中涩痛,房事后腰痛如折,平素带下甚少,头晕耳鸣,目涩,腰膝酸软,性欲低下,月经不调,或五心烦热,舌质红嫩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养血育阴。方药:调肝滋肾消痛汤加何首乌12 g、川续断12 g、女贞子12 g、黄精9 g、紫河车10 g、党参15 g、淫羊藿12 g、锁阳12 g、鹿角胶10 g、龟甲胶10 g、川牛膝10 g,随证加减。

以上5种证型均需水煎服,日服1剂,分2次服,每月月经干净3 d开始服,连服7~10剂为1个疗程,一般需要服用2~3个疗程。服药结束的时间要根据症状的缓解情况而定,症状缓解或消失后就停药开始随访半年,无复发即为治愈,余标准同疗效标准即可。

1.3.2 单纯西医治疗组

需手术者安排手术;需对症治疗者给予对症治疗,如有滴虫、霉菌等感染者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有病毒感染者需抗病毒治疗;需心理治疗者给予心理治疗。如绝经后阴道黏膜干燥,萎缩引起者,可用激素替代疗法,以改善阴道黏膜情况[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性交疼痛及伴随症状消失,停药后半年无复发。显效:性交疼痛明显减轻,伴随症状消失,性交可以完成。有效:性交疼痛及伴随症状均减轻,性交时疼痛尚可忍受,性交可完成。无效:性交疼痛及伴随症状无改变[1]。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中西医综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要比西药少得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讲中药治疗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3 讨论

从性交疼痛的中医病因病机上看,其发生与肾和肝的关系较为密切,盖因肾主生殖,司二阴,唯肾气充盛,天癸泌至,冲任二脉通盛,则胞宫、胞脉、玉门等才能正常发育,阴阳才能充实,肾精充盛,性交时始能肾气至而户津润;若肾虚津亏,行房之时,肾气难至,阴中干涩,以致性交疼痛频作。肝主筋,前阴为宗筋之会,肝经绕阴器,抵少腹。如素性抑郁,或情志内伤,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致气机不通;或郁久化火,熏灼阴器;或与湿搏结,湿热循经下注,阴器失和;或致筋脉拘挛,导致性交疼痛。早婚多产,房事无度,阴血暗耗,或久病失养,肝肾亏损,精亏液凅,玉液不沥,阴中干涩,则交合阴痛。中医中药给予疏肝解郁,清热理气,清肝泄热,利湿止痛;补肾扶阳,滋补肝肾,养血育阴等对因治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药属自然植物、动物等类成分,毒副作用很小,“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标本兼治,”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需要手术治疗的配合手术治疗,如处女膜环过紧者行手术切开扩张术,有炎症者对症综合治疗后等对症处理[3],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性交疼痛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对性交疼痛的患者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的对比、分析、总结。结果 中西医综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结论 中西医综合治疗性交疼痛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关键词:性交疼痛,中西医综合治疗,调肝滋肾消痛汤,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65-870.

[2]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65-868.

中西医综合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 篇8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效果分析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的发病率在不断的上升中,并且伴有多种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糖尿病颅神经病变导致的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病变,从而导致视神经出现缺血、缺氧症状,使得眼部肌肉出现功能性的障碍,涉及到眼部运动神经。传统的治疗中多采用西医的药物治疗,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好,中医发展到糖尿病眼肌麻痹中发现,针灸治提升眼部麻痹肌肉的兴奋性[1],从而恢复神经功能。本文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眼肌麻痹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在2012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患者64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患者的选入标准:患者均患有糖尿病眼肌麻痹病症,符合临床诊断的标准,患者患有糖尿病史,并且眼肌麻痹的病症在发病的14 d内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视物重影、头晕头痛,眼部胀痛、眼睑下垂等,排除患者患有颅脑内肿瘤、感染或是外伤原因导致的眼肌麻痹,并且患者不患有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本次治疗方法无禁忌。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的年龄在45~58岁之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在40~56岁之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不纳入本次研究数据统计中,并且P>0.05数据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所有的患者进行同样的血糖控制,抗感染治疗等,对照组患者采用注射腺苷钴胺治疗,肌肉注射,每次1.5 mg,1次/d,连续注射一个月;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2],方法如下:针灸用针为一次性无菌针,取晴明穴、攒竹穴,用透刺法进针,进针1寸;鱼腰穴、阳白穴采用捻转法进针,并且在进针后朝着鱼腰穴的方向进行透刺,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宜,球后穴、四白穴采用斜刺进针,小幅度捻转,3 d针灸一次,连续针灸1个月。

1.3 治疗效果评价

观察患者在治疗一个月的恢复情况,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眼球运动正常,治疗显著;患者的症状有所好转,眼球运动情况有所恢复,判定为治疗有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好转或是加重判定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两组实验所得数据中的计数资料用(n%)表示,患者治疗有效率用χ2检验,并且最终检测结果为P<0.05表示数据资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数据统计上看,实验组32例,治疗显著有13例,有效17例,无效3例,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75%,实验组32例,治疗显著有1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2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详细的数据统计见表一。

3 讨论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神经外科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一种,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眼睑下垂下垂、复视、瞳孔改变等,临床治疗认为,其疾病的发作是由患者体内糖脂代谢紊乱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3],并且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常见的病因有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痛性眼肌麻痹等,临床治疗中容易出现误诊。

在本次研究对于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治疗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结合西医腺苷钴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腺苷钴胺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好于对照组患者,并且患者的症状恢复的快,副作用少。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症状恢复的好,治疗安全性高,可以在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纪丽君,孙景莹,李崇林.糖尿病眼肌麻痹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4(11):23-26.

[2]刘耀武.针药合用治疗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7例[J].新中医.2011,24(7):23-25.

中西医综合 篇9

1 病理摘要

本组6例, 均为已婚经产患者, 年龄最大33岁, 最小29岁。病程半年~8年不等, 临床均已神志清, 精神差, 表情淡漠, 呈慢性贫血面容, 颜面萎黄五华, 消瘦, 少气懒言, 全身毛发稀少, 肌肤干燥, 四肢湿冷, 脉细弱无力, 心音低, 心尖区可闻及不同程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X线检查:心肺 (-) , 实验检查Hb60~90g/L不等、WBC无特殊变化, 大便化验无异常, 尿常规, 肝功正常。

妇科检查, 外阴萎缩, 阴毛全部脱落, 阴道畅通, 子宫缩小无压痛, 附件 (-) 等为本病的特征。

2 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两虚, 肾气亏损之症, 治疗以温肾壮阳, 补益气血。治疗以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为原则, 首先根据久病虚弱的临床表现对症治疗, 以改善全身衰竭。其次应用“仙草二位饮”加味, 病程长者服本方15~20剂, 病程短者服10~15剂。

方药:仙茅60g、甘草45g、熟地30g、服法:每日1剂, 水煎2次服用, 连服10~20剂不等, 随后加红参20g、黄芪30g、当归10g、连服10剂。

3 讨论

中西医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探讨 篇10

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征状

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发生在20~40岁约生育期的妇女,常因月经不调或不孕就诊时被确诊。月经失调。表现为原发性闭经者仅占5%,而51%~77%患者,呈现为继发性闭经,初潮年龄正常或延迟,继而月经稀发、月经过少或闭经。仍有规律月经者12%,功血伴黄体不健康22%~29%。

(1)不孕。74%(35~94%)系慢性无排卵所致。(2)多毛。69%(17~8 3%),多见于口唇、下颌颊侧、下腹、耻上、股内侧和小腿外侧,并伴有痤疮、脂溢和脱发。多毛与高雄激素血征非同步。(Lobo 1983)。(3)肥胖。41%(16~49%),多始于青春期前后,渐进性,此与高雄激素血征同化作用和性腺外雌激素促进细胞肥胖大所致。(5)卵巢增生。50%~75%,为双侧对称性多囊性增大2~4倍,或为子宫体积1/3~1/4为多囊型,亦有20~30%卵巢并不增大呈硬化型。(6)合并征。据统计≤40岁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19%~25%合并PCOS。约14%PCOS在14岁内进展为子宫内膜癌。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分析

目前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还没有确切的定论,目前大致可以分出以下几种病因。

(1)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PCO S患者LH值高,FSH值正常或偏低,故LH/FSH之比大于3,LH对合成的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的反应增加,故认为下丘脑垂体功能失常是本征的启始发病因素,从而导致卵巢合成甾体激素的异常,造成慢性无排卵。(2)肾上腺皮质机能异常。部分PC OS患者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升高,此可能是肾上腺皮质P450c17酶的复合物调节失常使甾体激素在生物合成途中从17羟孕酮至雌酮缺乏酶的阻断。肾上腺机能异常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关系异常与分泌异常。(3)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与高胰岛素血征。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征是PCOS常见的表现。PCOS妇女胰岛素水平升高能使卵巢雄激素合成增加,雄激素活性增高可明显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内环境稳定。伴有高雄激素血征的PCOS患者无论肥胖与否,即使月经周期正常,均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也有学者认为高浓度的胰岛素可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受体结合,PCOS患者卵巢间质组织上IGF-I受体数目比正常者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胰岛素对卵巢的作用可能通过IGF-I受体而发挥作用。(4)卵巢局部自分泌旁分泌调控机制异常。目前多数学者推断PCOS患者卵泡内存在某些物质,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转化生长因子a(TGFa)及抑制素(inhibin)等,抑制了颗粒细胞对F SH的敏感性,提高了自身FSH阈值,从而阻碍了优势卵泡的选择和进一步发育。(5)遗传因素。有人认为PC OS是遗传性疾病,可能是伴性显性遗传方式。大多数患者具有正常的46,XX核型。染色体异常者表现为X染色体长臂缺失和X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的嵌合体。(6)高泌乳素。约20%~30%的PCO S患者伴高泌乳素血征。有人认为PRL能刺激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雄激素,因为肾上腺皮质细胞膜上有PRL受体。

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西医临床治疗上,大致可以分为对于、手术切除治疗、多毛征和高雄激素血征的治疗等方向。

(1)不孕征的治疗。即促排卵治疗,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管理改善胰岛素拒抗、药物促排卵和手术腹腔镜治疗及助孕技术。其药物常选用氯菧酚胺(CC)、三苯氧胺、CC-h CC、CC-地塞米松、h M G-地塞米松、h M G-h CC、纯化FSH(pu r e FSH)-h CG等。

(2)手术切除治疗。其包括包括卵巢楔切术和腹腔镜显微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显微手术治疗是一种新技术疗法。即应用腹腔镜行卵巢多点啄活检切除、卵巢电灼和激光卵巢多点汽化和激光楔切。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种疗法。

4 中医关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

中医中强调“调理”以达到治本的效果,但由于在中医本身理论里没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名词。所以可能中医相关这方面的疗效就容易被人们忽略。其实中医范畴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大多集中在关于女性不孕方面以及女性月经不调方面。

杨氏根据临床辨证将31例PCOS不孕病人归纳为阳虚痰瘀凝结和阴虚瘀热搏结两中类型型。2年后的治疗效果为16例妊娠和12例月经正常,有效率高达90%以上。此类的还有根据黄芪、丹参为主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例子,也得到了较显著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目前是最热门的话题。西医见效快,中西善慢调。两者一慢一快正好互补。

5 结语

上一篇:小儿静脉留置针下一篇:气体分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