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文

2024-05-11

语文古诗文(精选十篇)

语文古诗文 篇1

一、基础知识是古诗文学习的基石

有人坦言, 在近年的中考中, 得基础者得天下, 由此可见, 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里的基础知识, 就包括对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学了多年的古诗文, 在中考前夕还有不少同学不知道什么是押韵, 不知什么是节奏, 更不知如何划分古诗文的节奏。像这样在空中建造楼房的教学方式, 实在不敢恭维其实质效果,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更多地从自身发展的前景着手,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考试要考的我们作为教师, 在上课时要教, 不考的基础知识, 我们也要教,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理解,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性。

二、背诵默写是古诗文学习的方法

从目前选入中学课本中古诗文的数量上看, 初中仅有60首, 要求学生都会背, 也不算多。但学生实际能背诵古诗文的情况简直惨不忍睹。然而, 背诵默写是古诗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且心理学家不是研究过吗, 人要彻底记牢一段文字需要七次反复的记忆, 而且这七次还不是连续的七次, 而是遗忘后再去记。所以, 背诵古诗文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是考验一个人毅力的过程, 那一时被鼓起的积极性和兴趣能起多大作用就不用说了。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反复抓, 抓反复, 不要认为学生背完了就解决问题了。

三、理解鉴赏是古诗文学习的目标

我们对古诗文的学习、背诵, 都是在为理解鉴赏打基础。在背诵后加强对古诗文的赏析鉴赏是学习的更高要求。首先我们要体会古诗文中的意境。诗贵意境, 古诗文之所以含蓄, 之所以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主要是通过意境体现出来的。其次, 古人有“炼字”“炼句”“炼意”之说。古人在读诗和品诗时对“诗眼”的关注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古诗文作为语言艺术的深刻领悟。

高考语文古诗文 篇2

1、《阿房宫赋》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因陈涉、刘邦、项羽等起义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的语句是: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

2、《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回廊、高檐随地势而建的精巧布局的语句是: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阿房宫赋》中叙述六国统一、阿房宫殿得以建成的语句是: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4、《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和秦朝亡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阿房宫赋》中以“哀”“鉴”两字向后人提出劝戒,揭示全文主旨,卒章显志的句子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阿房宫赋》中总写阿房宫的规模,极言其占地广和楼宇高的六句是: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7、《阿房宫赋》中用歌舞的效果来衬托阿房宫规模之大的四句是: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琵琶行》

1.《琵琶行》中用“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询问琵琶女是谁,及相见交流的诗句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5.《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的感受的诗句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7.《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闻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琵琶行》中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10.《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1.《琵琶行》中由琴声类比联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2.《琵琶行》中表现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虞美人》

1、《虞美人》中将流水比喻成“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而又长流不断无穷尽的诗句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虞美人》中用“东风”与“明月”的意象表达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的诗句是: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虞美人》中表示往昔“花、月”的美好使词人倍添悲慨、悔恨的句子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亲近古诗文 品味语文韵 篇3

【关键词】古诗词 增强鉴赏力 感悟人生 品味语文

著名作家刘梦溪先生在《今天,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一文中指出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因此,中华大地上到处能见到阅读经典的身影。而中国古代的文化瑰宝——古诗词,我们更应该注重,积极引导小学生大量学习古典诗词,从而使这一代人从小就获得古诗词的渲染和熏陶——形成全面的素质和优雅的气质。本人就这一认识谈点自己的体会,与同行们共勉。

一、斟酌——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诗词以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古人对诗词语言的精炼有多方面的要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字句的确切、简炼、新颖三点,具体表现在炼字、炼句、炼意上。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小学生虽然达不到这种境界,但如果在鉴赏诗词中体味到其中的语言美,对他们的作文水平乃至审美情趣都不能不说是一种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诗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进而审视其精妙之处。如人教版第四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是这首诗精妙之处,先让学生欣赏画面:香炉峰矗立在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翠中,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引导学生玩味:“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些字?这样换好不好?进而使学生领悟到:“升”字只表达出烟雾升起,但升起的烟雾不一会就会烟消云散的;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波升上,还有下波生起,绵绵不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而诗中的“挂”字同样使诗充满魅力,这个“挂”字让读者在品读中看到了远处倾斜而下壮观非凡的瀑布。诗人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和不同凡响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气势壮观的瀑布。在引领孩子感受这一气势时,我准备了一张长长的纸,边问学生边画河流:“‘川’是什么?”生:“河流。”“平时你们看到的河流是横着流,还是直着流的?”“而诗中的这‘川’是横流还是竖直的?”我再把这“河流”竖直一挂,学生也就明白了这“挂”字之妙了。通过这些环节、多种手段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诗的表面的意思,还使他们体会到此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诵读——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句优美,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想要进入诗所描写的境界,正确地理解诗词,吟诵诗词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吟诵能倾注诵者的理解,引起诵读者和诗人的心心相印的情感共鸣,还能引起听者的心灵震撼。这时,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示范读是必不可少了的 。叶圣陶语,“激昂处还它激昂,委婉处还它委婉” 。教师的声情并茂,绘声绘色,使学生觉得这首诗真好听,真有意思,听得学生津津有味,跃跃欲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进入了一种非常兴奋的求知境界。“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于漪老师这样说过。

在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画,了解诗的大意后,反复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琅琅上口的调声,抑扬顿挫的节奏,激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和抒情美就轻而易举了。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通过反复诵读,为学生理解诗的内涵,欣赏诗的意境做好了铺垫。

三、想象——欣赏古诗的画意美

古诗词对形象描绘是十分注重的,诗人不但在做诗,其实带给我们的是一幅生动的画。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个代表。根据小孩子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对于低段学生,我们可以运用现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将诗人所描写的抽象、凝炼的语言通过画面展示出来。这样,诗人所描写的画面就能真切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诗文的理解结合在一起,体会到诗的画意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开课伊始,我请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锁定瀑布,让学生感知香炉峰云雾升腾的情景,从瀑布跌入山谷的磅礴气势初步感受瀑布的壮观。此时,再因势利导,请学生谈谈对庐山瀑布的印象。这样的导入,让学生感知瀑布的意境,为学生奠定了学习古诗的基础。

四、实践——构思古诗的创造美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激荡思维的新火花,挖掘其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赋予优秀古诗以顽强的生命力。不仅是古诗教学研究的亮点所在,更是让小学生走进优秀古诗乐园的根本所在。古诗词中描写大自然优美的景物十分多,但因其词句精练含蓄,言简意丰。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进行具体描述的实践训练。如教学《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我让学生想象那满园春色究竟是怎样的一番胜景,并在溢满花香的教室中加入轻柔的乐曲,学生沉浸其中,情动待发,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呼之欲出的状态。我抓住这个契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表达诗之美,结果学生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有的学生用生动的笔触写出了园内的一派春色,有的画出了色彩明丽的春景图,有的学生把诗句恰当嵌入到作文中,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激起了学习知识的欲望,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是的,每一篇古诗词佳作都蕴含着美,我们应抓住其特点,发挥其优势,挖掘美的因素,让孩子们向着美的方向,拥抱这文化中的瑰宝。

参考文献:

[1]景爱华,《浅谈古诗教学与美的熏陶》仪陇县实验学校

[2]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初探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思考

初中学生升入高中以后, 教材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新大纲对古诗文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也有许多不同, 因此许多学生对高中古诗文学习感到不适应, 甚至不知道如何学习古诗文。如何做好初高中古诗文衔接的教学, 使初中毕业生迅速适应高中古诗文学习, 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下面笔者就提高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认识古诗词的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古典诗词的价值, 从根本上领会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古典诗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学习古典诗词, 从语言的范例中学习语言, 能丰富语文素养, 培养语文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古典诗词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加强古诗词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增进文学素养, 丰富文化底蕴, 充实语文知识, 增强语文能力, 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二、通过整体阅读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所说的整体阅读, 主要是针对组诗而言, 并不是要学生整体阅读作者的全部作品。不过像阮籍的《咏怀》, 有八十几首之多, 让学生一口气读完当然不大现实。而左思的《咏史》虽然只有八首, 但是因为所咏的内容不一样, 实际上也不需要整体阅读。需要整体阅读的组诗至少要做到主题一致, 形式相同。例如屈原的《九歌》, 杜甫的《秋兴八首》, 苏轼的《荆门十首》之类。在高中教材当中, 偶尔会碰到组诗, 但是编者出于需要, 只选其中的一首, 学生很难从一首当中了解作者的全部意图, 这里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

在讲授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的时候, 我发现学生很容易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式的田园生活美化, 诗意化甚至道德化, 仿佛陶渊明生活在仙境当中, 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 很少有人注意到陶渊明依然生活在“人境”, 更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陶渊明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因此我把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并序》一起发给学生, 让学生从中判断陶渊明生活的境况, 结果学生们发现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实际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他实际上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所以在《饮酒诗二十首并序》中陶渊明提到了古代很多清贫的高士, 诸如伯夷、叔齐、颜回等, 借以自况。至于“饮酒”本身, 有十一首诗没有提到。在《饮酒》其五中就没有关于“饮酒”的描写, 我就此提出质疑的时候, 学生才结合诗序发现, 陶渊明的《饮酒》诗并不全是写“饮酒”的, 只不过这些诗都是在酒后书写而已。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加强诵读涵咏, 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教学古典诗词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 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到底学什么, 怎么学, 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

1. 学会读背。

教古典诗词应回到读读、背背、想想的传统上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古圣先贤已指明了这是学诗的好方法。“读书百遍”指应多读多背。古代私塾不正是采用“口而诵, 心而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学子吗?只有反复诵读, “情读”“美读”, 才能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味、情趣。可见, 读背无疑是学习古诗词, 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2. 学会知人论世。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所以, 教师的备课过程需要做好知识储备, 这是细致的铺垫工作, 可以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做好准备。

3. 学会品诗歌。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 常感到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 无从下手, 或答非所问。我们理解诗歌形象, 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鉴赏古诗词, 重要的是理解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反复揣摩, 体味意象,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

4. 学会自主阅读。

对古典诗词的阅读,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 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解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心理

古代诗人的创作意图, 我们可以从诗歌文本本身的内容分析上入手, 但要想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 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分析作者艺术创作的过程, 单靠语文教材所选的作品, 就有点难度了, 所以教师必须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选取适当的文本作为拓展补充, 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心理。

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 我让学生从诗中理清李白的描写顺序, 发现李白是按照登山的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空间顺序是从山脚到山腰再到山顶和山洞, 显然是登山的正常顺序。但是时间顺序就不对了, 因为李白从早上一直登到了傍晚。以天姥山的海拔而言, 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足够了, 从而可以看出李白登天姥山纯系“梦游”的缘故。在补充了李白的《蜀道难》之后学生就明白了, 李白“梦游天姥”的现实经验实则缘于早年在蜀中登山的经历。名为“梦游天姥”, 实为攀登蜀山而已。

高考语文必考古诗文 篇5

古诗文填空(一):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4)三岁为妇,____________。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诗经·氓》)

(5)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7)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论语·为政》)

(8)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9)叶上初阳干宿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参考答案:

(1)渺沧海之一粟 羡长江之无穷

(2)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3)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4)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5)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6)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7)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8)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9)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10)别有幽愁暗恨生 以手抚膺坐长叹

古诗文填空(二):

(1)在教育学生问题上,孔子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的是,在学生思维有阻碍的时候加以开导,在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加以启发。

(2)杜甫《登高》一诗中既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又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其蔑视权贵思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主张通过宣传教化来实行王道的几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同是写秦朝暴政的,有《过秦论》中的“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还有《阿房宫赋》中的“使负栋之柱,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5)焚百家之言 多于南亩之农夫

古诗文填空(三):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子曰:“岁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4)________________,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时矫首而遐观,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7)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8)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9)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天之苍苍,________?其远而所至极邪?________,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参考答案:

(1)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2)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3)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逝者如斯夫

(4)层峦耸翠 飞阁流丹

(5)策扶老以流憩 云无心以出岫

(6)故不积跬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7)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8)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9)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中学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古诗文;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67-01

古代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作品内容积极健康,质朴清新,意蕴丰富,饱含哲理,意旨高远,对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诗文阅读在高中三年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新的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因此,古诗文阅读贯穿了语文教学的始终,可以说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目前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学生普遍反应对古诗文阅读提不起兴趣,因此在考试中往往成为他们最为头疼和失分最多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式化、单一化、功利化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中,对古诗文阅读教师往往采取“字字落实,句句过关”的方式,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讲的支离破碎,,对诗文整体上的品味鉴赏往往无暇顾及,学生也就觉得古诗文阅读了无生趣。面对古诗文阅读教学这一现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显得颇为迫切。

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吟诵感悟,培养语感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所以,培养学生的吟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的诵读,如在教授《腾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解决生字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和王勃的生平,接下来就是训练学生诵读这一名篇。我首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进行部分范读,使学生大致了解节奏的划分,然后齐读或散读,最后指导学生用抒情的语调在朗读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文的艺术境界。这样通过不同阶段的诵读,学生很自然的以自如的声音赋予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作品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同时也流入学生的心田。通过诵读所达到的效果,远比用逐字逐句的讲解来的多。

二、整体把握,品味鉴赏

传统的古诗文阅读教学重翻译能力,轻赏析审美。在翻译分析时,教师更侧重各个段落中的文言知识一些琐碎的知识,逐字逐句的扫除障碍,几节课下来,学生课本上也是记得密密麻麻,但让他们翻译几个句子,翻译的也是差三落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古诗文阅读丧失热情,失去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想要淋漓尽致的展现一篇优秀古诗文的精华,一定要从整体上来把握,然后从诗文的形象、意境、语言等来品味鉴赏。如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本词内容简单易懂,几乎没有难懂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如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本首词只要让学生会背会默写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也就仅限于记住了几个有名的句子。要想让学生感悟本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否则就体会不出作者的亡国之痛、念国之情。当时李煜由南唐国君一下子变为宋朝的囚犯,不仅失去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和权利,更残酷的是也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所以他才会面对良辰美景时写出了“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句子,才有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最后才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前人所未发之愁。这样才能让学生感悟通篇一气盘旋、曲折动荡、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之处。

三、联想想象,培养探究

古诗文的鉴赏品味,离不开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想象能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场景、能听得见刀枪剑鸣、虫鸟欢唱,能闻得见花的香、草的清,这就是想象的作用。所以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进入再造的境界,从而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如学习《天净沙 秋思》这首元曲时,学生就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立体的画面。夕阳西下,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古老的小桥下,悠悠的流水悄无声息的向前流动,远处可以隐约望见稀落的茅草屋。在荒凉的古道上,愁肠绞断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信步漫游,不知要归向何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研究,也是未来社会对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质疑精神、创新精神。

语文古诗文教学“高效策略”探讨 篇7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教学

小学语文新大纲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人。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 ;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 ;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从根本上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理解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 ;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资源整合,在旁征博引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己感情之深 ;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 ;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 :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请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让学生这样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视野,而且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一诗人的作品 :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巧用“手段”,在挖、拓、补中悟情

诗歌语言凝练,微言大义。诗文用高度锤炼的字词,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有教师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

师 :整首诗,诗人只是为了写“鸟尽,云孤,爱山”吗?(学生摇头)

师 :请同学们看图画想象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连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只有对面的敬亭山默默无语地注视着诗人,他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诗人的内心真的那么平静那么淡定吗?

生 :我感受到诗人心中无比的孤独与寂寞。

生 :我似乎体会到连鸟和云都不愿留下来陪诗人的那份惆怅。

生 :我看到诗人此时无依无靠,只能与对面的敬亭山相视无语。

……

上述案例诗中景物两字化成了画面 :众鸟都飞走了,天上的孤云也不愿留下,只有那无生命的敬亭山与作者相视无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孤独惆怅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老泪纵横,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最后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 :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点 :

1. 课前收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 :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中学语文教材将增加古诗文比重 篇8

《燕赵晚报》消息, “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 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此间召开的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向记者透露, 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发生变化,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已送教育部审批, 如获通过, 这批教材将于明年9月开学进入学校课堂。王旭明介绍说, 去年9月该社启动了对使用了11年的这套《语文》教科书的修订工作, 将课文中古诗文所占比重由过去的约占25%提高至35%, 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者采访发现, 在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迎来更多的国学经典内容, 或将成为趋势。此前, 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 从明年9月起,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中古诗词将增加到22篇, 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典籍卷帙浩繁, 哪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文章能进入中小学教材呢?王旭明说, 在遴选国学经典篇目中应根据时代变化, 秉持扬弃原则, 优选最具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篇目。面对大量国学内容进教材, 是否会加大教材难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社会疑问, 王旭明告诉记者, 新增的国学内容不仅有古文、古诗, 也有谜语、对联等浅显的内容。此外, 该社在编写教材中不光做加法, 也删减了部分内容, 做到有增有减。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的文化定位 篇9

然而, 学生们并不能接收文本里包含的古人丰富跌宕的人生经历、含蓄内敛的情感积淀以及古时先进繁荣的文化常识。笔者认为, 对浩如烟海而又灿若星河的古诗文作品, 既要加强语言阅读指导, 又要有一个必要的文化定位。

一、初中古诗文的文化定位

以往古诗文多从天文历法、官职法度、文学流派入手, 现在我针对初中学生的学情, 本着“宁大勿小, 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 从“人的一生”这个角度把古诗文文化分为四大类:

1. 书斋、游学文化

代表篇目:《论语十则》《咏雪》《渡荆门送别》《望岳》《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过程及目标是什么?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讲得很透彻, 即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 他们很早就开始寒窗之内的格物致知———读万卷书。

孔子告诉轻率冒进的仲由:“由, 诲汝知之乎!”谢太傅寒雪日开文学聚会, 侄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孙权劝吕蒙说:“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这些读书人稍有建树就又踏上寻师拜友的漫漫征途———行万里路。这其中荆襄、苏浙、齐鲁、洛长是常到之地, 他们一路走来, 观察风物, 品山论水, 吟诗摘句, 在书香及憧憬中慢慢成长。

2. 仕宦、贬官文化

代表篇目:《出师表》《隆中对》《陋室铭》《爱莲说》《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行路难》《过零丁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终于可以做官了, 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实现个人的政治抱负了。尽管位高的有封为靖海侯的高适、做过右丞相的王维, 权重的有主持过革新的王安石、打过四年仗的文天祥, 但这些文人一直没有忘记放下手中的笔, 表情达意。

他们可能写过干谒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 把主考官张籍比成舅姑 (公婆) , 通俗贴切、别出心裁。他们可能写过边塞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是新到西域的惊喜;“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是对故园无限的依恋。他们可能写过送别诗,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何等豪迈!“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何等忧愁!“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何等深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何等感动!他们可能写过绝命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又是何等豪壮!

但是他们写得最动人的还是贬官后的山水诗文,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指出, 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柳宗元因“王叔文集团革新案”被贬永州, 写出清冷幽寂的《小石潭记》;欧阳修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写出与民同乐的《醉翁亭记》;范仲淹也因“庆历新政”被贬邓州, 写出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刘禹锡被贬和州, 写出《陋室铭》;王维被排挤出中央朝廷, 写出《使至塞上》;李白被赐金还山, 写出《行路难》……大多数贬官文化作品反映的还是一种儒家文化:士弘毅, 社会安定, 人民安乐, 个人理想得以实现。

3. 隐士、山水文化

代表篇目:《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归园田居》《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满井游记》。

仕途艰难, 这些士人难免会感到“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一旦不能“达则兼济天下”, 他们就立誓“穷则独善其身”, 就连孔子也赌气说过:“道不通, 乘桴浮于海。”因此, 隐士文化诞生了。

最出名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他朴实自然、似瘦实腴的诗文, 标注出淡泊名利、沉醉山水、忘怀得失的隐士典范。六朝隐逸之风盛行, 他们在书信中摹山状水, 含蓄地表达了归隐林泉的人生理想。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这些失意的文人, 流连于丘壑, 徜徉于林泉, 拥抱赞美山川, 吟哦之间, 形成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山水诗。和贬官文化中的山水不同的是, 隐士山水诗, 更多一分超然物外的意境和逍遥自适的心情, 诗风更加轻灵飘逸, 文笔则更加婉约隽永。

4. 爱情文化

代表篇目:《关雎》《蒹葭》《夜雨寄北》《望江南》《如梦令》《醉花阴》。

在“乐而不淫”的《诗经》中, 先秦时期的男女故事像初春的新叶、水底的荇菜般清新朴实、干净纯洁;唐代李商隐言在此而意在彼, 于艰涩难言中诉说自己的政治窘状, 抑或是爱情、政治兼而有之?宋代独树一帜的李清照, 前期作品多是闺中情思, 悠长缠绵;后期多是故国哀思, 凝重深沉。

二、文化定位的语文教法

文化需要点滴的渗透和心灵的熏陶。初中语文适合的教法如下:

1. 遵循教学规律

古诗文教学最适合的教学规律就是解读文本“语言—文化—语言”。第一个“语言”是指拿到文本后的朗读、听读、默读、抄写、翻译、提取主要信息等内容;“文化”是指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关注字面后的文化含意, 人物表层语言、动作后的文化特质, 以及这种文化特质对我们的现实意义;第二个“语言”是指教师再将文本落实到背诵、默写、比较阅读、仿写这些语言基本功上。因此, 古诗文课要处理好语言与文化两者的比重与联系。如《核舟记》一课, 第三段对苏、黄、佛印三人的外貌、动作描写需要背诵, 学生掌握却很不容易。但是只要对三人的文化形象略微关注一下, 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两相对比, 意趣纷呈, 这才是核舟之所以称绝于世的内在原因。学生读其音、摹其形、快其意, 背诵自然朗朗上口。

2. 故事贯穿文本

古诗词凝练精粹, 言简意丰, 初中生往往缺乏与作品紧密相连的文史背景知识, 教师盲目加以铺排讲解、刻意强调, 效果不一定很好。讲一个言简意赅、合情合理的小故事, 常常可以产生最佳的启迪、渲染作用。

讲解《陋室铭》一课时, 我将刘禹锡被贬后因门前对联得罪县令而三次迁居的故事作为导语, 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学生听完故事后, 立刻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他们读文、品文, 并且较为轻松地理解了作品的主旨。

3. 提问突出重点

限于阅读经验及生活经验, 学生一般对字句这些语言材料较敏感, 对文章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所储蓄的时代之音这些文化要素则较为生疏。所以, 语文教师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 将文与道之间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捅破。

讲授《桃花源记》一课时, 针对二、三段“在桃源”的内容, 我安排了这样的问题:桃花源内是个什么样的所在 (提炼信息, 概括内容) ?桃花源外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背诵其他古诗文, 比较阅读) ?桃花源的优点是什么 (升华意识, 再次小结) ?作者陶渊明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的目的是什么 (关注作者, 关注作品的文化背景) ?

这四个问题将隐士文化的特征逐层揭示了出来, 而且笔法不着痕迹。教师的问题宜大不宜碎, 宜点拨不宜强制, 以训练形象思维为主要目的。

4. 活动搭建平台

在进行了某一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后, 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训练, 促使学生消化吸收, 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的语文意识及能力。如讲完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山水游记文化周”, 促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山河风貌, 感受他们的审美意识, 体会贬官及隐士文化的内涵。又如讲完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可以开展语文活动“孔子和庄子”, 让学生广泛阅读, 真正体会人物风采。类似的活动还可以有“古代诗歌意象分析”“唐宋八大家风格论”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研究 篇10

古诗词的注释主要是对文字进行转化的过程, 古诗词的作者、使用者、文字内容是转化过程的三个主要部分。注释的内容包括文章类、语言类、文献类和文艺类等四类, 注释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读者了解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文人风情。

古诗词的注释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小学生理解古代语言的好帮手。生动有趣的注释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注释内容的具体分析

古诗词的注释中有的是对地名进行解释, 例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 黄鹤楼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现今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有的古诗词注释对词牌名进行解释, 例如, 《蝶恋花》是宋词中常见的词牌名, 使用这种词牌名要求有特定格式和音律。还有的古诗词注释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事物, 例如,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月亮。《游山西村》中有“莫笑农家腊酒浑”, “腊酒”是指腊月份酿造的酒。于谦《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是指高尚的情操。

还有的注释需要对古今异义进行解释,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词中的蓝并不是现在大家所理解的蓝颜色, 在古代特指一种蓝色的植物, 这种植物可以从中提取蓝色的染料。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做伴好还乡”, 诗中的青春并不是指一个人所处的年龄阶段, 而是指春天的景物美好、风光旖旎。

综上所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 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本文分析了古诗词注释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 并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注释进行详细的探讨, 为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 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力度。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生动、通透、有趣地解释古诗词, 才能激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关键词: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

参考文献

[1]魏刚.也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刊, 2013 (16) .

上一篇:提升主体地位下一篇:太极养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