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2024-05-1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精选十篇)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1

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 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大学生在对网络媒体进行应用时, 能够使其视野得到增强, 思维模式得到改变, 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然而, 在网络媒体在创造一切积极因素的同时, 也会对大学生思想与精神造成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此背景下, 高校应当在对网络媒体特征做到充分把握的前提下, 不断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教育, 使其能够找准方向, 树立正确价值观,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创造出自身价值。

1网络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1.1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挑战更大

网络媒体出现之前, 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时, 均是利用教材、报刊、板报、谈话等办法来进行开展, 这些宣传与教育内容, 都是认真筛选的结果。然而, 网络媒体出现之后, 因为传播速度较快、同时内容广泛、覆盖多个领域, 因此在信息传播时难以对其内容做到有效筛选, 这种空间自由背景下所传播的信息, 其内容好坏难以辨别。所以, 网络媒体受到各种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追捧。而对于大学生来说, 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 正是其道德观念得到成熟化与固化的关键阶段, 他们的对败坏价值观的辨别能力不强, 如果长期接受负面信息的感染, 便会使其价值观出现扭曲, 并使其内心矛盾加剧, 从而逐步偏离正确价值观的轨道, 甚至使其理想与信念出现变动、价值观沦丧、法制意识淡化, 这些问题, 都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1.2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被逐步削弱

网络媒体倡导的自由民主, 不乏会使得各类负面信息也借此得到传播, 这些代表着不同利益, 颠倒是非观念的意识形态, 也会借助网络媒体的外衣, 大肆渲染, 进而使得原本正确的意识形态, 在表达话语权时, 其影响力与主导地位得到不断的削弱。同时, 网络媒体的私密性与虚拟性, 也会使得一些负面内容, 借此机会得到传播, 从而为其反主流思想与负能量传播上, 创造了极大的便利。

1.3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发展遭受破坏

意识形态上的安全稳定发展, 不仅是高校安全稳定、创建平安效果, 完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更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关键性内容。因此, 意识形态安全稳定, 对校园稳定、社会稳定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上, 有着决定性作用。网络媒体出现之后, 部分欧美国家, 借助网络媒体来妖魔化中国, 向中国的青年学子传递影响国家安全的负面信息, 甚至胡编乱造一些违背事实的新闻, 借助这种方式, 将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思想, 渗入到广大学生群体当中, 利用网络媒体, 造谣生事, 激发一些学生的种族情绪与宗教情绪的爆发, 妄想使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得到崩溃, 进而影响到意识形态教育的安全稳定发展。

2网络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开展对策

2.1发掘网络媒体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意识形态教育

由于政治色彩过于浓厚, 因此使得一些学生刻意避免意识形态教育。然而, 接受过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的人, 会深刻地感受到,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 教育信息存在的局限性, 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与学生只能唯书本论, 这种按部就班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 不仅让学生感到被动, 甚至十分乏味, 进而难以收获有效效果。在网络媒体背景下, 这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好奇心, 学生寄希望于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与自身熟悉的方式联系起来, 因而, 其对高校思政教育者, 提出较高的要求。

首先, 是要求高校教育者不断开拓途径, 将意识形态教育与网络媒体结合起来, 利用网络媒体的特征与功能, “以引导式、体验式、互动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 隐蔽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运用。其次, 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下, 师生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利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QQ群等各类网络媒体平台, 思政课教师们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最新关切, 通过网络媒体与学生加强沟通与交流, 进而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将当代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再次, 网络媒体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补充。思政课教师团队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媒体优势, 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 努力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净化高等学府的文化传播, 营造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气氛, 帮助当代大学生群体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深刻认识网络媒体, 提升师生媒介素养

所谓的媒介素养, 其是人们在接触、解读与使用媒介时。表现出来的素质及修养, 其分为三个层次, 意识与媒介相接触, 完成信息获取;二是对媒介进行解读, 对媒介信息进行合理批判;三是借助媒介来完成学习与生活, 利用媒介维护自身的利益。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直接践行者, 思政教育者的媒介素养, 将与教育效果的好坏, 有着直接联系。因此, 对思政教育者媒介素养的要求, 便是确保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 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与道德素养, 勇于担当担责。

而作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对象, 一些大学生会因为各类因素的存在, 从而表现出媒介素养水平不够, 从而使其在对网络媒体进行应用时, 缺乏对不良信息的有效辨别, 进而使得网络媒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作用难以发挥。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必须在课堂上入手, 教师要通过对各种基本原理的详细宣讲, 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

2.3全面规范网络媒体, 构建相关管理制度

网络媒体出现以来, 一直缺乏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要想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开展效果得到提升, 就需要借助有效的管理制度, 来对网络媒体实施管理与监控。首先, 对于高校本身来说, 其应当对网络媒体有所重视, 通过组织管理结构的有效构建, 来使学校对网络媒体的马克思主义主流教育价值能够做到充分把控, 使网络媒体能够对意识形态教育租到深层介入。其次, 要想使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得到优化, 就必须对现如今的网络环境实施有效监管, 通过对网络媒体实时监管制度的建立, 来创造高校网络媒体的新环境, 并对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体的行为做出有效规范, 避免其在对网络媒体应用时, 受到不良信息的错误引导。现如今, 我国网络媒体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因此, 对于高校来说, 其在对国家要求做到严格贯彻与执行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实际状况, 完成网络媒体监管制度的构建, 同时借助人性化方式来实施管理。最后, 要想网络媒体所处的环境变得更为健康与和谐, 就需要得到法律、行政与技术等方面的有效支持。因此, 高校可以通过努力, 创造一批有能力、有责任、有朝气的网络媒体师资队伍, 做好人才第一优势的充分发挥。高校还应该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方式的开展, 来让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力。

摘要:目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网络媒体正以其便捷而资源丰富的特征, 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 与此同时, 大学生思想教育、认知与意识, 甚至是行为方式, 都深受网络媒体的影响, 因此, 如何在网络媒体背景下, 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值得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去进一步探究分析。本文在对网络媒体背景下, 大学生意识形态表现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分析结果, 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媒体,意识形态,探究分析,大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秀林, 郭鹏杰, 张贺祥, 雷延峰.列宁“灌输论”与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6 (18) .

[2]李鹏.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刍议[J].戏剧之家, 2016 (15) .

[3]陈晓静.“两个必然”思想对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03) .

[4]马海燕.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与选择[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15 (04) .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2

作者:张丽媛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要: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认识和分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策略和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1001902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代表某一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在经过宣扬和推广,逐渐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上升为国家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后,保持稳定和健康,保障其不受外来侵害和内部挑战的一种没有危险的状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主导地位不受任何威胁的相对稳定的形态。

一、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历史演进

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关系密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就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本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理论和观点教育启发人们,进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从而保障本阶级或社会集团意识形态和统治地位不受威胁而相对稳定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建与规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文件,对高等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得以重建和规范。

第二阶段:加强和改进。1989年6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重申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为中心议题,从战略高度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发展进步确立了主旋律。

第三阶段:践行和升华。党的十六大召开,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任务,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召开,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向前发展。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 1课堂教育理念落后,教育创新乏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法,缺少个性化教育,导致不同学生群体难以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接收到有针对性的、能够解决思想实际问题的教育内容;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质不了解,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少讲或不讲的现象;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只会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课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社会实践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

目前许多高校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实践的重要性,没有具体的实施大纲,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配套制度,考评和监控机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一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属于“虚功”,没有完善合理的活动机制和科学管理方式,缺乏可操作性,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的实践教育越来越边缘化,使教育者产生了一种应付的心态,导致实践教育陷入了一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以不要”的尴尬境地。3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运行不协调

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上,有些高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明确的规划,一些高校有意压缩队伍编制,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过低,教育队伍工作条件改善、职业培训深造、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不到位、不落实,使从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流失和浪费。

三、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1西方“西化”阴谋不断渗透,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搞“人权”外交,无非是想以虚构和捏造等伎俩在国际上给中国制造舆论压力,以此来混淆国内不明真相的人的视听,达到动摇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险恶目的。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敌对势力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千方百计地用宗教渗透的方式,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等地是备受敌对势力“关注”的地方,煽动教徒和部分群众寻滋闹事,破坏社会安定,极大地冲击了人民的思想武装,更给众多无辜百姓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2信息网络化对意识形态传统功能的弱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从网上获取和发布信息,网上信息的这种共享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落差越来越小,教师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却越

龙源期刊网 http:// 来越大。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使年轻一代垄断了网络的话语主动权,他们不再简单地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标去获取知识,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再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网络上那些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不良信息就有可能被大学生认同接受,进而达到侵蚀国家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成果的目的。3社会转型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出现了新问题和新矛盾,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巩固和提升带来了重大影响。例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分配不均,失业与就业的矛盾冲突,导致人们的社会心理失衡等,这些突出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人民对社会失去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丧失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基。4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必然选择,也必将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深入,包含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技术和知识,已经在我国大面积扩散和加速流动。当前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备受冷落,国富民强、八荣八耻的传统观念渐隐渐退,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日益匮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立世精神已成空谈。因此,我们必须竭力捍卫民族文化的个性和根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国为重的文化传统,充实及适应文化全球化,又保持鲜明民族个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JP2]

四、加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JP]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不断增强其吸引力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强化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课堂上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切入点,是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注重把历史与逻辑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阐述,善于将教材中的理论观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用社会热点问题导入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听理论课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讲授、理论灌输是必要的,课堂讲授必须随着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创新。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思想感情、心理特征的综合反映,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应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排除干扰、抵御风险、坚守社会主义阵地;只有进一步发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才能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

龙源期刊网 http:// 命。积极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作用。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3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建设,使教育得到切实保障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篇3

摘 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国际争夺的主要力量。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大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大学生,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诸如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等。与此同时,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成为时代特征,在苏东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种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1.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历史过程,它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的特性。随着我国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正经受着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交往与交流日益频繁,这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更多通道。其次,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体制进行改革,是对具体制度的改变。有些当代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很容易模糊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界限。再次,“全球化本质上是时空的延伸过程,发生在此地和异地的社会形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都相应地延伸开来”。全球化使得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于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发展优势”更直接、更迅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人包括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比较态度和标准而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所表达的观点产生怀疑。

1.2信息网络化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增加,有些消极信息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大学生,减弱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另外,在信息网络化时代,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在逐步丧失。这就使得施教者很难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在施教内容、方式和途径上处于被动地位。如此一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权威自然受到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信息网络化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3社会意识分化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文化意识不断产生和演变,各种中外价值观念和新旧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社会意识不断趋于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在我国理论和实践层面广泛传播,意味着当前我国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这种分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挑战。

2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回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走过的历程,可以肯定,在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体系中,积极理性的元素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式、途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育内容僵化

首先,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一般来说,任何意识形态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内容相对于社会现实而言,就显得陈旧和过于理论化,因此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就缺少有说服力的解释或有效的说明。如果教育者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能力,他们就只能固守教科书的内容,或者脱离实际地从一般原理作抽象推论,对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不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

其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解决他们思想认识上的疑惑。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未对此表达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操作中往往以抽象的理论代替对现实的具体分析,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等同于知识教育,把社会现实排斥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外,致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

2.2 教育方法单一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直接决定了学生们的接受模式。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积极探索,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仍然存在着由上到下的命令方式,在方法手段上还是传统的“灌输”模式,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相对传统单一的总体状况并没有改变。传统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将大学生看做是被动的被加工对象,忽视大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过度功利化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只是强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绝对服从,大学生成为教育者根据自己意愿塑造的客体,观念的说教和规范的灌输,成为传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特征。于是,这就客观上造成了片面强调 “灌输”,而不愿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性的需要努力探索新时期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教育为主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已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不满,其至抵触,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而言也是收效甚微。

2.3教育途径复杂

目前,我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是由高校相关部门来承担,很少有来自学校之外的其他力量的配合。即使是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有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但它们之间往往又缺乏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上的违法乱纪、贪污腐化、暴力、色情等消极负面,甚至是灰色的现象,不断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产生冲击,对于这样一种复杂的教育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反复性。

3、改革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既重要,又比较难做,要收到实效,必须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上进行创新,并且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3.1 贴近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正确的理论必然来源于实践。一方面,理论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认识和思想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教育对于人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推动和检验作用,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理论教育能够提供知识,而实践教育则是运用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能够使受教育者进—步体会和理解知识,从而完成对理论教育内容的认同和内化。因此,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不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不能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很难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源泉,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按照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促进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和实践上“知行统一,知行转化”。

3.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公开性、多渠道性和大规模性等特点和优点。然而,传统的显性教育由于具有集体灌输的特点,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而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应大学生心理上的诉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金玉良言不能再三重复,否则就会变成陈词乱调,变得象一个懒散匠人手中的工具那样拙钝。假如一遇困难就去用这一脆弱而精细的工具,那将使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庸俗化。”相比较而言,隐性教育则是利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各种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显性教育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在大學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只有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取得良好成效。我们应该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需要指出的是,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还需要加强对各种社团的领导和管理,扩大大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应紧密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路径和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 [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56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4

什么是意识形态?徐晓风教授在考察和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关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 认为“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为社会成员所应当拥有并制约和影响其行为方式的诸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与信念体系的总称。它是促进社会和谐运行的一种积极的、进步的重要因素”。尽管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在内容规定、角度选择与方法存在着分歧, 但不能否认意识形态对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本人愚见:徐教授关于意识形态的这一界定正是从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或者是意识形态的功能这一角度做出来的。这一界定的意义就在于揭示了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 从这里可以推理出:对社会存在起消极作用的因素不但不属于意识形态, 而且是被意识形态所否定的和排斥的,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立场性。其次, 这一界定也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对个体意识的制约和影响, 对于个体意识中存在的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与内容相对立的成分与因素, 社会意识形态会经予否定。个体要把自己融会于社会生活之中, 就必须首先承认和接受, 至少不能反对这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当然, 一个社会要形成有利于自身存且推动它自身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就必定会在全社会的成员中进行其间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 在特定时期还会进行强制的灌输。世界很多国家都很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在新加坡1988年由当时第一副总理吴作栋提出的共同价值观的概念。经过几年广泛深入的讨论与研究, 最终达到共识而制定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 在1991年初的国会上辩论修订通过的《白皮书》指出:作为年轻国家, 各族人民仍未有共同独特文化, 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步骤来发展共同价值观, 那就无法肯定国家的认同感会出现。政府于是提出各种族和各宗教信仰的人们都能接受的五个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 社会为先;家庭为根, 社会为本;关怀扶持, 尊重个人;求同存异, 协商共识;种族和谐, 宗教宽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其著作《不战而胜》中曾明确指出, “进入21世纪, 采用武力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 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这段话表露了美国的傲慢与征服欲, 但也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力量。这些实例说明, 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含义的认识有分歧, 但对其作用却是有着共识。中国至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以推动共同发展与人类进步为基本理念。增强意识形态的号召力不是为征服他人, 而是为了发展。但竞争与挑战依然存在, 在发展经济实力的同时, 构建起坚强的意识形态的堡垒是必然的选择。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既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是现实的要求。一方面, 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是一个社会未来发展的依靠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代表时说的,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世界是我们的, 也是他们的, 但终究是他们的。在每一代人中间, 大学生又是其中的代表和主力, 是承载着社会未来和希望的主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 是一项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 是社会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 从现实而言, 这也是必要的。这一现实之一就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淡化”, 对政治生活缺乏主动的关心与热心。张晓忠教授曾就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几大重要的政治生活事件:党的十七大的即将召开、《物权法》的颁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温家宝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等调查了学生的关注度, 结果表明:“虽有一定的关注, 但关注率不高, 在57.54%一48.01%之间”。张晓忠教授还认为尽管“总体认同主流意识形态, 但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他还就学生对“党的十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有一定了解, 但说不完全”的占52.17%, “不关心, 也不清楚”的占39.14%, “非常清楚”的只占8.69%。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注率达50.78%, 但非常关注的仅有1O.4o%, 而不关注的却有49.22%。依据本人长期来对学生的了解, 我认为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一般来说, 大家都习惯于把它归结为我国社会的变革, 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能否认, 市场经济时代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自主的选择, 有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及个人价值的实现的责任都转而由个体自身承, 比如大学生毕后的就业问题, 国家和社会并不承担个人就业的责任, 这由完全大学生个人承担, 社会的竞争, 不得不使在校大学生花更多的精力思考自己个人的未来, 思考自己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实际能力的提升。虽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但大学生在花更多精力思考自己, 自然也就会减少他们对 (在他们看来) 与他们现实生活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政治生活与天下大事。当然造成大学生政治思想观念淡化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不清造成的。所谓主流意识形态, 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刘爱军博士告诉我们, 学术界对此的一般性理解是:主流意识形态通常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价值等。但刘博士并不认同这一界定, 他认为, 所谓, 主流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应当具有的、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它是一个社会所有成员在思想上的共识和普遍性的价值追求, 确切地讲是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但本人的愚见是, 刘博士所讲的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发生的基础是什么呢?刘博士认为“它是一个社会所有成员在思想上的共识和普遍性的价值追求”, 不可否认, 如果某种思想或理论已成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它当然应当是“所有成员在思想上的共识和普遍性的价值追求”, 可是如果一个社会处于无序与纷争之中, 如果这种纷争又是彼此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那么如何才能形成共识呢?所以我认为, 主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还只能是统治者的意志的体现, 它只能是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当然, 我们所要追求还是刘爱军博士所说的:“它是一个社会所有成员在思想上的共识和普遍性的价值追求, 确切地讲是一定社会的主流价值和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如果一种意识形态只停留于统治者的口号中, 统治者不能通过各种非强迫性的方式方法让他被社会成员所自觉接受, 不能使其意识形态成为凝具社会成员的强大精神动力, 那这种统治本身就是不稳定的。因此并不能排除产生新的统治者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有产生新的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在此本人不是想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论述, 而是想表明, 中国并不缺乏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就是我们中国目前的主流意识形态, 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现状已警示我们, 探索新的有效的途径进行意识形态教育, 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我们面临的急迫的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来的, 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胡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物质内容, 从而厘清了意识形态与其它社会意识的区别, 也为区分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态寻找到了客观依据和标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社会意识的构成来看, 按照其是否反映社会经济基础这一标准, 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的上层建筑意识形式也即意识形态, 它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体现了特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同时也体现了该经济基础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理论上的要求。因此意识形态是以观念的形式再现社会的性质特征和要求。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构成内容之一。它集中表达了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规定, 对其理想的确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指出了我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我国社会的追求目标及这种目标本身的性质。因此, 它体现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展理念、追求的目标。因而是社会产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要求, 是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的重要标识, 本人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反映的就是我国社会的主流价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价值观教育首要之重任就宏扬主流意识形态, 这也是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摘要: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动力形成的核心凝聚力, 我国大学生政治思想观念淡化的态度是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探索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的指导。

关键词: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晓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一期[1]徐晓风:《高校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一期

[2]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月第10卷第1期[2]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3月第10卷第1期

浅析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篇5

[摘要]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国家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危亡,公民的个人安全。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这个国家的稳定建设和发展,更没有繁荣昌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下,国家安全问题更为复杂。

[关键词]大学生 国家安全意识 教育

一个国家的安全是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不能仅仅是搞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国家安全意识也需要被大学生所重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我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同时,又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方面的制度引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未来我国国家安全的捍卫者。

一、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现状

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值得就是大学生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观念和总和,是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国家安全方面的体现。[1] 在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不够到位,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不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和认识还处于比较模糊的意识状态,缺乏对国家安全方面的正确认识,特别是在如何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方面的知识更为缺乏。以至于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威胁的警惕性不高,甚至是经受不住金钱诱惑,将金钱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出卖国家安全利益。

2014年8月5日,哈尔滨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常某某被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农垦区分院批准逮捕。哈尔滨一大学航天专业硕士研究生常某某,为境外人员搜集情报资料达50余次,接受“经费”20余万元。该生的行为出卖了国家利益,其明知是犯罪行为,却没抵挡住金钱诱惑。经查,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间,常某某共向境外人员发送情报资料54次共计达60余份,接受境外人员提供的“经费”20余万元,严重影响国家安全利益,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常某某已考上博士研究生,他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莫及。

大学生为了经济利益而卖情报,将国家利益置于经济利益之下,这是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极为薄弱的病态表现,也由此可以知道,境外情报机构已经通过网络腐蚀,将“黑手”已经伸向大学生,正是由于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薄弱,才会被境外情报势力利用,一步一步走向出卖国家安全利益的道路。

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特务、间谍,对文化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等新内容方面还不甚了解,还有就是经受不住金钱诱惑,置经济利益于国家安全利益之上,出卖国家安全情报信息,给国家利益带来严重损失。另一方面,大学生认为当今我国处于和平时期,社会稳定,于是放松警惕,无意间泄漏了国家重要的安全信息。

我国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十分重要,同时也十分紧迫。

二、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薄弱原因

使得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接受教育方面的影响。大学生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且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围绕学习,接受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教学知识,且所学知识大部分是用以应试,用以解决生活问题及谋生手段,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十分缺乏。我国的国家安全教育在现教育体制下很难有实施,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得不到有效的普及,大部分的停留在空洞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僵化,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缺少针对性。

(二)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的影响。

我国目前社会稳定,国家局势稳步发展,国防实力的巨大提高,国家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难免使得大学生认为国家环境安全,外敌不敢入侵,无需高度警惕。加上西方文化的进入,难免会有落后思想的侵入,还有就是电影电视剧中的传统间谍、特务的传统形象影响,使得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了解不够深刻,国家安全意识淡薄。

(三)落后思想文化的影响。

当今的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学,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大大增加,当代大学生个人素质的落后也是有受到社会影响的。学生上大学以前一心高考,心无旁骛,有坚定目标,但到了大学就一下子失去目标,不清楚自己想要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落后思想,较少的关心国家安全,较少关心国家周边形势,从而抑制了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措施

对于当前大学生薄弱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及社会还有教育部门应当采取及时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我们国家崛起的希望,教育是要培养现代化的公民,这样的公民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纯粹是讲授知识那么简单,现如今的教育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应该得到较好的改观。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至关重要,绝不能让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再次让境外敌对势力利用。

首先是高校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放到新的高度,切实落实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使国家安全意识深入大学生的脑海。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帮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更多的切合实际,而不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口号,不是空洞的国家安全教育口号,也不是应付了事。了解中国周边安全最新形势和案例,认真分析近年来国家安全局势的进展,周边存在的安全威胁及应对,以及周边安全威胁的缘由,甚至周边安全威胁势力的武器制造商,这些都应该是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中,大学生应该了解的。

其次,社会媒体机构应该大力宣传国家安全意识信息和国防教育信息。社会媒体机构有着巨大的社会推动作用,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也是为了我国全社会的人民提高国家安全意识。每一条信息经过社会媒体机构的发布和传播,都会被很多人所了解,媒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同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下的每一个自媒人,都应该利用网络手段,对国家安全的最新动态进行传播,进行客观正确的评判。国家安全意识,不仅仅是大学生的提高,也应该是全社会人们的意识提高。

电影电视剧要对现代信息化时代谍战片以及其他战争片的拍摄。这些电影、电视剧内容都是围绕有关国家安全而虚构一个故事展开的,这对与国家安全教育的传播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在新形势下,境外敌对势力情报部门对我国派遣的间谍、特工等人员,不再是使用传统手段,更多的是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来谋取利益。电影电视剧对谍战片以及其他战争片的拍摄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营造国家安全意识的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度,推动国家安全教育的发展。也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教育。普及国家安全教育相关法律。法律是一种强制引导人们意识的手段,法律的普及可以让相关信息更为深入人心,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需要相关法律的支持和相关法律的普及。加强法制建设,是培养和提高国家安全意识的一个前提,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的提高,需要将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相结合,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到大学生的脑海,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党员意识 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51-02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要中坚力量,同时把握着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建立正确的的党员主流意识,对未来的建设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媒体时代的重大改革,高校大学生面对驳杂的舆论与教育信息,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心理现象,容易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其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与培养。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教育部门与教育工作者应该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入手,掌握教育工作的正确引导,加大党员建设主流的形态教育,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积极承担起为构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与义务,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建设化进程。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

1.弱化了传统教育的集中性功能

传统的党员教育通常采用的是“一授多听”的教育模式,而集中性教育是党员教育管理过程中一种教育形态,而这种教育形态往往是相对变化的,即在短时间的党员教育中是有效的。随着新媒体教育改革,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方面,大大提升了对意识教育的核心性,进而启发了其自我的成长。

2.对大学生党员价值观形成冲击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促使在社会阶层分层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价值方面存在较大的冲突,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在的社会舆论与社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判断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降低了我国大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

3.加大了对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监管难度

新媒体时代所引起的社会效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而网络监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体现在,新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形态教育,缺乏了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规范管理,促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少理想与信念,没有正确判断网络中的是与非,降低了学校对于意识形态的培养,同时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代高校师生们获取外界信息、与外界进行文化与语言交流的一种新型载体,既创新了我国高校党员意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也改善了传统形态教育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适应的学习困境。但是,这也并不是说在新媒体的形态教育下,党员意识教育就是完美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

第一,部分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不坚定。第二,大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第三,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载体和活动形式有待改进。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党意识形态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针对上述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相关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讨,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是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而在错综复杂的网络教育下,大学生对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足,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影响了我国的党员意识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二,部分党员学生入党后本身要求不严。在当前,大学生不仅是党员建设工作中的基础力量同时也是中坚力量。但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入党后没有严格规范自身行为,不仅没有发挥模范作用,还示范了错误行为规范,不利于党员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学生党员教育的方式没有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媒体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狭隘性,制约着形态教育的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党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

因此,在我国新媒体时代下,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创新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增强他们的自我责任意识与道德规范,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培养大学生党员的媒体素养。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下,我们应该加强自我媒体素养,加强自我道德判断。第二,创新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载体。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努力开创新的媒体载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三,丰富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多创办一些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明确自我的价值体现,有利于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党员意识的形态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加强道德建设,规范教育模式,同时分析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索,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建立起适应当代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赵伟,孙秀成.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05-112.

[2]吴向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源头—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12-16.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7

1 以学校为龙头, 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一是党领导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学校党委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对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比较重视, 对自己时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标准来要求, 不断增强大局、责任和阵地意识, 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二是学校通过“两课”教育, 对青年学生进行专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随着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观念的确立和推广, 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单一的主客关系模式得到了修正, 以“交流”为标志的新型教学观使课堂教学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展开, 师生间传统的纵向关系转变为一种更富亲和力的水平关系, 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目的,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在师生对国家大事、时事政治的交流讨论中被认同接受;三是校园文化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自由的精神家园。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容渗透到文化、科技、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 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在现实中, 由于教育内容的无阶段性差异、僵化、生涩, 教育手段的单调、形式化,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公正缺失的落差等, 大学生表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淡漠[1]。然而由于学校教育具有正规性、普适性、系统性的特点, 它在对青年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有其缺失的一面, 但仍然占据着权威地位, 所以要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使青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接受在学校的改革发展中逐步推进。

2 以家庭为基础, 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础, 是社会的细胞。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西方的家庭观念也渐入中国, 如同《大学》上所说的“家齐而后国治”的中国传统家国式家庭也慢慢的消融。由于传统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代中国的家庭理念在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适时发挥家庭在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促进接受效果。

家庭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家庭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优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大学生正处在“三观”逐渐形成并趋稳定的阶段, 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第二, 家庭意识形态教育方便、简捷。家庭对还没有脱离父母生活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 并且家庭教育一般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而是结合事实的教育, 使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和意蕴, 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这可谓是家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第三, 大学生对家庭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比较顺从。孩子把父母长辈看作是权威的象征, 是他们思想行为的标准, 特别是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尊重父母、长辈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听话”又是尊重的标志。因此, 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直接关系着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

现实中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以正确的影响, 其中不乏存在错误思想观念。因此, 加强家庭对青年的意识形态教育, 应该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让大学生在家庭的熏陶下, 接受正确意识形态教育, 从而增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接受的效果。

3 以社区为平台, 使社会成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依托

如果说学校是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社区则是其实践活动的场所, 是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平台, 通过社区的实践把在学校认同到的主流意识形态应用到实践中, 接受实践的检验, 使原来认同的理论得到巩固并真正接受。因此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 使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教育。

首先, 社区有自身相适应的制度规范, 是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自治组织的体现, 起着间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其次, 社区有大量的可以利用基础设施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最后, 社区是家庭和学校的纽带[2]。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联系, 学校在社区建立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实践基地。在那里, 学校可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 进入社区, 在多层次的实践活动中体会社会的真、善、美。社区是个小社会, 家庭是这个小社会的成员, 关注大学生的成长, 关注他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对大学生实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靠社区的努力, 打造大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基于以上条件, 第一, 应大力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 把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到社区的建设中去, 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因为社会风气、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加强社区制度建设, 促进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容忽视。第二, 网络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进行交流、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 社区应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明的建设离不开政府和其他部门的监管, 制定、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 从而使无序的“虚拟空间”变成有序规范的法制空间, 引导大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健康上网”, 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净化网络空间。第三, 加强政府对社区的投入, 为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创造条件。在社区中建小型图书馆, 便于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料, 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 学校教育是龙头, 发挥着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 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家庭、社区中进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践, 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在其中进行交往、合作、经验、劳动、探究、角色扮演, 从中获知、生情, 实现大学生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 达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知、情、意”的统一, 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接受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为民.世纪之交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5.

[2]朱卫红.家校合作——社区教育的未来[J].教学与管理, 2010, 6.

[3]孙亚红.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三位一体”[J].法制与社会, 2010 (5) .

[4]修宏方.当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 2010 (2) .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8

一、积极利用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减弱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噪音”、“杂音”

新媒体时代,不仅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处于信息不断更新、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在海量网络信息环境下,有许多积极有利的信息资源,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我们高校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的载体形式,将“活化”我们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教育方式。但同时我们须注意,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各种奢靡之风、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渗透于网络文化之中,容易让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产生危机,使一些学生产生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此,高校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减弱网络上的“噪音”、“杂音”,努力营造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良好氛围和坏境。

二、增强校园文化的“向心力”,加强学校网络文化的主导性

校园文化一般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大方面。据笔者调查,目前高校“低头族”盛行,不少学生之所以“机不离手”,不愿意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一部分原因是校园文化的“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度不够。譬如,社团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教育引导,有的社团甚至收了会费后活动却办得很少;党团活动有一小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来自于“被迫”,他们存在应付心理等。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努力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渗透力,进而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学校网络文化的主导性。目前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内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平台和官方微博平台等。为了抢占网络这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强化学校网络文化的主导性,高校应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要求,针对学生道德认知需求和兴趣点,开辟适合他们个性发展的网络栏目,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栏目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与网络信息传播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把控。

三、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当前,“网络生态”乱象,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必须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新媒体。有学者指出,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运用理性思考,增强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熟练运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逐步形成正确、合理的网络意见表达方式。[1]有学者认为,校园网络平台在内容上要旗帜鲜明地宣扬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2]笔者认为,基于更好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这一目标,这三个方面都要加强,媒介素养两方面的提升是基础,而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是方向,它将为未来步入社会的公民进行政治参政而“预热”。

四、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来搜集新鲜的教学素材,要找准教学的“适切点”,使这些新素材既能体现教学目标,又能契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这样的课堂才能吸引高校学生来“慕课”;其次,要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相关课程内容的视频,可提前发到微信群让学生课前预览,课中以便讨论。这些无不是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益尝试。唯有此,才能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等各门课程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使这门课程焕发出新的生机。

摘要: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积极利用此时代的思想文化资源,减弱舆论引导过程中的“噪音”、“杂音”,增强校园文化的“向心力”,加强学校网络文化的主导性,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利用新媒体技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春伟.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意识形态探析[J].理论月刊,2012(06).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篇9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 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 其中包括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等等, 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生命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观、价值观及超越观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存观教育

马克思说过,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体现生命意义的条件。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 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因此, 生存观教育首先教育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和重要性, 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敬畏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2生命价值观教育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体现在自然的生命延续, 以及超自然价值生命的实现。只有两者达到和谐统一, 人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可贵、欣赏生命的美好, 提升生命的价值。因此,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自然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并承担着一定责任, 要懂得珍惜和欣赏。在生命价值中,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 达到用自身情感来激扬理性的生命, 提升生命的价值。

3生命超越观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 是实现个人生命的升华, 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 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 达到全方面的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生命。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 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 而人则生活。”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动物的生存只是为了延续生命, 而人类通过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价值。人只有感悟生命意义, 追求生命价值, 才会真正地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也才能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困境, 在一切的社会关系中和谐相处, 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 金钱、权利、利益几乎成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特权与不公现象时刻冲击着人们的视听, 导致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 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校园, 给一些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追求自由, 却认为为达目的可以放弃一切。他们追求成功和利益, 却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们捍卫自己的荣誉却对他人狠下毒手。他们践踏生命却认为权钱可以摆脱一切。在人人追逐权力、利益、财富的社会中, 诸如此类漠视生命的现象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的本体认识模糊和对生命价值追求的丧失。

2教育错位因素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每一个人都健康快乐, 都成为融入社会的因子, 都有健全的人格和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人。然而在逐渐物化的社会大环境下, 教育的着眼点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教育学专家刘济良指出:“就我国现实的教育来说, 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于追求知识、技能和技术, 而忽视了引导青少年去追求智慧、认识人生、完善生命。我们的教育中最大、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在这种技术理念的指导下, 不少大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机械而乏味, 生活理想迷茫, 生活目的不明确而感到失落, 生命没有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根深蒂固, 成绩成了大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评价的标准, 至于孩子的烂漫天性、纯善人格和健全心智, 则往往被忽略, 尤其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关爱更是少之甚少。例如, 中国学龄儿童学习乐器的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 但绝大多数家长将此视为一种投资, 或开发智力的手段, 而不是陶冶性情的方式。另外, 父母教育方式的失误, 如专制、暴力和过分溺爱以及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 使学生产生性格上的畸形:自私、压抑、专横、任性, 为达目标不择手段。

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错位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 价值观念不清, 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生命本身, 这是生命意识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集中体现。

3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因素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及自身心理的不成熟, 大学生常因失恋、学业受挫、经济困难、人际关系不良等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 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清华大学从事心理健康研究的李虹博士认为: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大的问题, 一方面, 社会、家庭和学生自己都给予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 学生本人期望过高和达成期望渺茫的矛盾也就很大。其中学业压力是大学生自杀的第一个原因, 其它还有人际关系 (亲情关系、师生关系) 冲突、缺乏积极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等。外界的压力和内心的空虚不断的冲击学生的心理, 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疏导时, 导致大学生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日益感到迷茫与困惑, 从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来源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的错位及自身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这些问题无法解决时, 他们就容易出现内疚、自责、焦虑、抑郁、痛苦和愤怒等情感, 当这些情感得不到宣泄和调适时, 就会引发心理障碍, 严重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自杀或他杀。

三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使他们在竞争、挫折面前倾向于轻易地否定生命、漠视生命, 不能理性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因此,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1双管齐下, 重视情商培养

情商是一个人成长与成功道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应对, 以及对人生乐观的程度和面临挫折时的承受能力。”科学研究表明, 成功100%=智商20%+情商80%。情商是比智商更重要的一个商数。因此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要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 提高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自我激励、体察他人、人际沟通方面的能力, 这是生命意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是提高生命意识的基础, 在家庭、学校教育中应该互相渗透。

2在“两课”教学中系统开展生命意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更好的把握生命, 实现生命价值的主渠道, 承担着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任务。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备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优势, 在大学中开展生命观教育, 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中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 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交流与碰撞, 在此过程中逐渐确立健康、积极、文明、和谐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 正确地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并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让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 懂得自己去把握;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 懂得自己去面对。

3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 如通过主题班会、学生社团及团委活动等。如我院开展的“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算清账目, 感恩父母”活动, “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主题墙报出版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写信活动、主题信件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恩亲情、感谢师恩, 激发学生对祖国、社会、自然、时代的感激之情, 唤醒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进一步加强生命意识, 让学生学会对自我、他人、家庭负责, 对集体、社会、国家、民族负责, 培养学生心存感恩、孝敬父母、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健康心理, 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4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营造健康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 但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不健康心态也应运而生, 如浮躁、冷漠、暴戾等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在校大学生的情绪, 影响着他们对于生命价值的判断。如“小悦悦事件”中社会媒体关于人性冷漠的报道, 不但没有很好激发大学生见义勇为的热情, 反而对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要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 为个体生命价值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因此, 我们应该齐心协力, 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一方面, 加大宣传力度, 树立正面典型。加大“见义勇为”、“雷锋精神”的宣传力度, 如焦裕禄、李素丽、丛飞、徐本禹等人物精神的宣扬, 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 加强管理、切断不良诱因, 如色情暴力影视作品、淫秽报刊、黑网吧等。社会各职能部门要重视“灰色”文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经发现, 坚决处理, 给青少年的生存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是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民族素质的要事, 其教育方法必须细致灵活, 必须多角度、多途径协同进行, 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管齐下, 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7.

[2]肖川.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J].班主任之友, 2002 (9) .

[3]冯建军.简论学校教育中的生命关怀[J].教育评论, 2003 (2) .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篇10

一、美育的涵义

美育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 主要通过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改造自己, 培育和完善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1]它是一种审美教育, 也称美感教育, 是审美主体或在教育者的引导下, 或主动对审美客体的欣赏, 来接受美感教育, 从而培养审美主体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包括感觉、情感、想象、理解诸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 并“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 确切地说, 美的世界里的精神生活能使人成为有教养的人。”[2]

席勒最早提出了“美育”的概念。他在《美育书简》中较系统地论述了美育的性质及其功能。他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的完善与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他说:“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 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 因为通过美, 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3]在西方, 美育思想孕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和史诗中, 古雅典就提出教育要培养身体和精神两方面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美育。孔子是我国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他提出一个人的人格塑造要“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这里的诗教、乐教就是美育。从孔子开始, 中国哲学还逐渐形成了人生境界的学说, 强调塑造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随后, 美育被写入了党的教育方针, 放到与德育、智育、体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

当前,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 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诸多困境与难题。

从总体看,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状态,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大学生意识形态认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大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缺乏深入的了解, 在各种不良文化思潮的影响下, 他们否定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科学性和价值性, 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出现逆向化认同;有些大学生受当今社会浮躁、功利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应付学业、入党、升学、求职等的工具, 而不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和信仰, 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出现功利化认同;还有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掌握甚至并不接受, 但由于客观环境或主观需要等各种原因, 表面上表现出非常理解、非常接受、非常信奉的样子等等。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 在世界全球化、网络化和我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时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丝毫不能放松。

三、美育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1.美育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

高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过程有很多种方式, 其中便包括大学生美育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培养质量, 影响到学校与社会的稳定, 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灵魂工程, 对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讲, 美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旨归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的。

2.美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内容和形式

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 首先要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目前, 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两条: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然而, 这两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课堂教育的方法单一乏味、课外实践环节效果不明显的问题[4]。主要原因跟教育内容与形式有很大关系。比如有的老师上课呆板枯燥, 有的老师因循守旧仍然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种只讲灌输的教育方法难以被大学生所接受, 有些甚至遭到大学生的反感。真正行之有效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在这方面, 国外的隐形教育、情景教育和行为教育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比如在美国, 好莱坞电影俨然已成为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它用一部部美国大片向全世界推销美国式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政治理念。所幸的是,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 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可以借助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艺术审美来丰富其内容, 可以通过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来创新,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利于其接受。

3.美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精英, 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他们信仰什么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决定未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5]。这也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大使命, 必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成长, 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同样, 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之钙”, 大学生缺乏理想信念, 就禁不住各种诱惑, 极易被极端分子利用, 或被极端思想蛊惑, 从而缺乏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而美育将能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 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 激励人的精神, 温润人的心灵, 并“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在审美活动中, 大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的鉴赏, 辨别出什么是“美”“丑”“善”“恶”。可以说, 美育正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审美活动, 传达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美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行为活动的总和”。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 (Jean Piagct) 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 (Lawrenee Kohlberg) 通过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发展是分阶段的, 人的道德发展是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是由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各种法律和规范只能起到最初的推动作用, 而激励个体走向道德完美的永恒的、内在的动力是人的审美需求, 因而美育就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最后依托。美育之父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看出, 美育是培养道德的一种有效手段, 美育能够使感性和理性尽量的和谐, 促使人的精神获得彻底的解放。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使大学生社会行为符合规范要求。而美育正具备这一功能, 它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能够提升个体的道德认识、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增强个体的道德意志, 从而使个体在无形之中实现道德行为。

摘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 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对于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美育是审美教育, 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美育,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参考文献

[1]顾永芝.审美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4.

[2]蔡汀, 王义高, 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五卷本第2卷)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 (德)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4]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上一篇:混合进化算法下一篇: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