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解释

2024-05-20

原因解释(精选五篇)

原因解释 篇1

一、I PO抑价主要理论解释

(一)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解释。信息经济学的分析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来解释的。

1、Rock模型理论。

Rock从Grossman“悖论”入手, 认为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即存在有信息群与无信息群, 有信息群体凭借信息优势申购优质公司的新股来获得超额报酬率, 而无信息群体因为不知道IPO发行公司的质量, 从而可能在劣质公司的新股发售中申购成功而遭受损失, 这就出现了赢家的诅咒。所以, 新股发行价格必须低于正常价格以确保无信息投资者留在一级市场去购买股票, 即认为“没有低价发行, 具有较少信息的投资者将不进入新股市场, 并且许多新股发行就会失败”, 并依此推出申购新股存在超额报酬率。

2、信号假说理论。

信号假说理论在新股市场中, 投资者无法知道公司的真正价值, 投资者只能用平均估值对所有企业进行评价, 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优质公司要想让投资者了解他们就必须向投资者发出信号来体现他们的价值。所以, 优质公司通常在IPO时采取新股低定价、保留高比例的股票来传递公司的内在价值, 等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正价值后再高价发行股票来弥补IPO抑价的损失。

3、投资银行垄断假说。

BARON认为, 投资银行利用其市场信息资源的垄断优势而对发行价格进行折价, 这样可以减少投资银行在承销或包销该股票时的风险, 而且通过折价投资银行还可以和与其关系密切的投资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从而可以进一步的降低风险。而且投资银行由于处于垄断地位, 长期对IPO进行折价发行, 从而使所有的客户、投资者和监管机构都认为IPO折价现象是非常正常的。该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但该理论还是没有考虑到IPO过程的投资者。而且公司察觉这种情况后会和投资银行进行磋商, 要求按公司的实际价值定价, 并有可能许诺分给投资银行一部分好处, 从而达到二者共赢的局面。

( 二) 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解释。

IPO 的行为经济学分析是对市场中的行为主体 (包括发行者、承销商、投资者、监管者) 的心里和行为进行假设, 从而得出的IPO抑价的解释。

1、股权分散假说。

股权分散假说认为, 新股上市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才会有助于其价格发现, 而流动性需要通过大量投资者交易该股票才能实现。发行人有意压低新股发行价格就是为了造成新股的超额需求现象, 从而使公司拥有大量的小股东, 这种分散的股权将大大增加公司的流动性, 从而可以降低公司外部对公司管理层所造成的压力。

2、投机-泡沫假说。

此假说认为, IPO过高的超额报酬率是投机者投机欲望造成的。由于IPO被投资者过度认购, 许多投机者以招股价认购IPO不易成功。一旦IPO挂牌上市, 投机因素会将IPO价格推到超过其内在价值的价位。

3、随潮流假说。

WELH从投资者心理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现象, 投资者普遍有很强的从众心理, 在做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观察其他投资者的行为, 并跟从做出相似的行为决策。当IPO定价过高时, 一旦出现投资者认购股票热情不高时, 市场其他有意购买的投资者也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从而会导致公司上市失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发行者会通过低价格来吸引第一批投资者, 诱发其他投资者。

二、我国A股I PO高折价分析

以上的研究成果对我国IPO高折价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一级市场的定价偏低;另一种认为高折价的本质原因是二级市场的投机过度。笔者同意后者的观点, 即认为我国IPO高折价的本质原因是二级市场的股价高估。

国外理论成立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二级市场是有效的, 从而可以发现股票的内在价值。而我国二级市场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 我国二级市场的有效性不高, 投机气氛严重, 股价明显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二是一级市场股票供给相对饱和, 发行公司或承销商为避免发行失败, 通常会折价发行来吸引投资者。而在中国通常IPO没有发行失败的风险, 新股申购的低中签率就能说明这一点。既然这些理论的假设前提在我国并不存在, 那么国外理论运用在我国资本市场也是不合适的。

在目前全流通的市场背景下, 新股发行这种高的IPO折价率必定与我国A股市场内部的机制有着一定关系, 同样也反映出我国证券市场运行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我国资本市场层次单一, 投资工具匮乏, 投资者的巨大投资需求支持了我国股市的泡沫。IPO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需求方, 而非一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第二, 我国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二级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故意炒作, 散户投资者的跟风操作使得新股上市受到追捧。在目前我国这种投机气氛很浓的市场环境中, 投资者的需求不是建立在对股票内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对一二级市场差价的预期上。第三, 我国股市股价过高, 刺激投资者进行投机来获取股价上涨的资本利得。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二级市场股价的高估, 导致了我国A股IPO的高抑价。

三、政策建议

对于IPO的适度抑价是各国资本市场共有的现象, 但我国A股IPO抑价达到335%, 吸引了巨额资金滞留于一级市场, 严重阻碍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要解决我国股市IPO高抑价应该从IPO抑价的根本原因入手:

(一) 大力发展我国资本市场, 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

通过发展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 创新金融产品, 利用丰富的金融产品来挤压股市泡沫, 促使股价回落到合理价位, 同时缓解一级市场的供需失衡。

(二) 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

我国股市走到今天的地步, 与资本市场的制度缺失是分不开的。如, 我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 股价上涨时, 投资者只要简单的买进股票, 过一段时间再抛出就可以赚钱了;但股价下跌时, 因为投资者不能做空或通过其他有效的途径来做套期保值操作, 只要是持仓的投资者就要遭受损失, 这就造成了我国股市股价只能上涨不能下跌的刚性走势, 促使股市泡沫越来越大。

(三) 倡导理性投资, 更合理地引导市场投资行为。

如何解释离职原因 篇2

分析 :这个问题可以反映求职者在追求什么,对于离职和选择是否理性,或者说是否有欠考虑,主考官也想知道你选择和离开的主客观理由是什么,了解你是如何对原单位进行评价的。如果是同行业的企业,主考官对你的原单位可能有所了解情况,看你是如何分析和判断的,也考察你的能力。另外还会考察跳槽者对新公司能否忠诚,而这种忠诚的态度往往能从应聘者对原单位的评价中侧面地反映出来。

正确回答: 我当时选择原单位是考虑到自己的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及与岗位的匹配要求与原单位相适应程度的比较好,而且自己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事关系也处的非常好,总的来说得到很多收益。不过由于目前的组织环境和个人职业发展有了一些不匹配,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善,所以我只能去寻找一个更能让我充分发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发展空间。

其他一些典型问题回答技巧

问题1:你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这些优缺点对的业绩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分析:这两个问题的其实并不在于你是否能认真地看待自己的长处,也不在于你是否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弱点。记住,你的回答不仅是向主考官说明你的优势和劣势,也能在总体上表现你的价值观和对自身价值的看法。如果你能通过简单讲述一个故事来加以说明,那么能给主考官更深刻的印象。但可能的危险就是主考官可能围绕你的故事展开问答,所以事先需要有所准备。

正确回答:我相信我最大的优点是分析能力和洞察力比较强,比如说某某事件中我是怎么处理的,从而获得什么成效。我最大的缺点是,对不积极进取做事情拖拉的人,可能缺乏足够的耐心。我相信我的在某些方面的才能可以帮助企业更快地实现目标,而且有时候,我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感染力也能影响我的同事。

评论:这个回答做到了“一箭三雕”。首先,它确实表明了求职者的优点。其次,它所表达的缺点实际上很容易被理解为优点。最后,它指出了求职者的优缺点对企业和其他员工的帮助。当然这只是一个举例,每个人可以结合自己情况,适当展开。

问题2: 你在找工作时最看重的是什么?为什么?

分析:这是个开放式问题,主考官想了解你的关注重点,通过这个关注点又可以反映出你的理性思考能力。一定要表明自己对未来工作的看法,说明哪些方面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程度的满足,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但是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也同样重要。

正确回答: 我希望找到的工作能发挥我的长处,比如……(说出具体技能)我认为还有一件事情也很重要,那就是我在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目标联系在一起,并随企业的成长自己可以接受更多挑战,让我超越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

评论: 尽管回答相当简洁,但实现了三个目的:突出了求职者的技能;表明了求职者明白个人与企业的关系;同时也说明求职者理解变化与发展的重要性。

问题3:你怎样做出自己的职业选择?

分析:主考官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了解求职者的动机,看看他(她)应聘这份工作是否有什么历史渊源,是否有职业规划,是不是仅仅在漫无目的地申请很多工作。

正确回答: 在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或者说经过几次职业经历后),通过对个人自我分析和评估,以及结合职业信息的探索,我决定集中精力在某一领域谋求发展。尽管我是学XX专业的,虽然刚开始我不知道自己最终会从事哪一行业的工作。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考虑自己的目标,想清楚了自己擅长做的事情以及想从工作中得到的东西,最后我得出了一个坚定的结论,那就是这个行业是最适合我的。

评论: 这种回答表明,求职者认真地做过一些计划,缩小了自己的关注点,而且也认准了前进的方向。这种回答还表明,求职者理解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且有能力做出认真的个人决策。

问题4:你在五年内的个人目标和职业目标分别是什么?

分析: 这个问题是用来了解你的计划能力的,通过这个问题,主考官同时还可以知道你的目标是否符合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正确回答: 从现在起的五年之内,我希望能够在一个很好的职位上沉淀几年,而且最好有一次晋升,然后就期待着下一步。不管是向上晋升,或者是横向调动,对我个人来说,我希望自己在管理水平或专业技能上有更大的进步,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我希望能找到一家愿意做相互投入的企业奋斗一段时间。

评论: 这个问题没有回答得过分具体(那样可能会产生漏洞),而且它表明你有雄心,并且思考过在企业中的成长方式。通过表达横向调动和向上提升的愿望,表明你是一个有灵活性的人。最好能结合事先了解的一些企业文化来有针对性的回答和企业一致的目标。

问题5 你打算继续深造吗?

分析: 这个问题可以用来衡量你的雄心,也可以判断企业对你的重视程度是否会影响你对自己未来的重视程度。

正确回答: 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职业人士,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当然会考虑继续深造。但是,我会认真考虑这件事情,我觉得很多人回学校学习是很盲目的。如果我发现自己所做的工作确实有价值并且是我热爱的愿意付出努力,而且也需要获得更多的教育才能在这一领域做得出色,我当然会毫不犹豫地去学习。

评论: 这种回答显示了求职者的雄心、热情以及动力,也表明求职者具有与众不同的头脑,而且对重大职业决策非常认真。

问题6 你如何处理上下级关系?

分析::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求职者的沟通方式和人际协调能力,这是每个求职者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求职者可以展示自己在复杂领域工作的技能水平。

正确回答: 我认为,能在企业各个层面上清楚地进行交流,这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从上下级关系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意识到每个人以及每种关系都是不同的,求同存异,既然是上下级,我们应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只要大家都是在为企业做出努力,才能协同发展,我相信自己有处理后这种关系的能力。虽然也可能会发生冲突,但我一般会注意寻找冲突的根源,而不是互相攻击。我发现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它可以使我同任何人都维持一种相互尊重的关系。对我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始终不带任何成见地来对待这种关系的发展。

基本法解释冲突之原因探析 篇3

关键词:解释观念;解释体制;解释方法;冲突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19-02

一、法律解释制度的不同

(一)法律解释观念的不同

关于什么是法律解释,法律解释发生在什么场合,英美法系与我国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而香港原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继受英国法传统,遵循的是英美法系的法律解释体制。

在中国内地的制度设计上,法律解释既非属于司法裁判权的一种活动,也非附属于立法权或法律实施权的一种活动;它在法律上被单列为一种权力,一种通过解释形成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一般解释性规定的权力,而在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对这种权力的分配,则构成了一种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法律解释机制。

在英美法系中,法律解释就是法官在判决案件过程中对成文法做出的解释,对成文法做出解释是法官的分内之事。在这一观念下,香港法院奉行司法独立,内地最高司法机关和国务院及主管部门拥有部分解释权并不影响将法律解释权的性质定位于一种独立于一般司法和立法的专门性法律解释。同样地,《基本法》的解释权性质也不因香港法院拥有部分对《基本法》的解释权而改变,仍可概括为一种独立于一般司法和立法的专门性法律解释权。

(二)法律解释体制的不同

法律观念的不同,只是一种表面的、浅层次的差异,而其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不同应该归结为法律解释体制的差异。

在内地,国家的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司法解释权则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行使,法院没有立法解释权,立法解释权和司法解释权是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关系,且最终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

香港特区则沿用普通法的法律解释制度,即法院是所有法律解释权的主体,这种解释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而且法官也只是在具体的案件适用过程中解释法律,所以不存在立法解释的情形。据此,香港特区法院通过法律解释还可宣布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违法或无效。但是香港回归后,为了更好地贯彻实行“一国两制”的体制,就需中央政府调和这种解释体制上的差异,因此基于某种政治上的考量,最终立法者们设计了兼顾内地和香港的法律解释体制,即“双轨制”。“它一方面认定基本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确定香港继续实行普通法,需要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能从单一方面提出解决办法,既可做到符合“一国”,亦可维持“两制”。但是香港和内地法制在宪法文化、基本法律理念和思维模式方面是不可能瞬间消弭的。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在案件中对法律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弹性,以英国为例,法律解释有三种基本的方法原则:字面含义或平义原则(literal rule)、黄金原则(goldenrule)、弊端原则(mischief rule)。前两种解释原则是以制定法的文字含义为中心,后一种则是以制定法的目的为中心。平义原则,顾名思义,即按照成文法条文本身的字面意义解释,取其最自然、明显、常用的用意。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理论,即司法机关按照立法原意司法,而法律词语本身最能表明立法者的意图。黄金原则,则是指法官首先使用字义解释法,如果含义不明,则采用体系解释法,考虑条文展现的法律体系及其完整性、立法意旨、立法背景等因素做出完整的解释,这一解释原则给予了法官极大的解释空间。弊端原则主要考虑的是制定法背后政策和目的,考察制定法意图实现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原则也给予了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香港地区原属英国的殖民地,其法律解释方法也较多地沿用了英国的传统,具体有三个主要特征:一则以法律条文字面明显含义为准的方法阐释立法的应然含义;二则根据被解释法律条文的性质和适用对象不同,采用宽严不同的方法解释;三则法律含义只局限在法律条文的明示中,不能通过解释或推理得出没有被法律明示之意。

在内地,法律解释方法都是根据立法原意,法律意识和有关需要甚至包含政治考量在内的综合因素,对法律或法律规定的现实应然含义所做的说明、阐述或解答。即使法律条文没有明示的权力,如果按照法律逻辑和权力结构推理属于应有的权力,这也是法律依据的权力。可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的解释更多的是采用原意解释,探寻立法者立法意图。2000年我国出台《立法法》规定:“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但实践中更多的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究其原因,正如焦洪昌老师所说,“对于法律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恐怕只能发生在法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而且条文本身和具体应用之间并不构成真正的区分。因为任何法律不管表面上直接针对的是不是法律条文本身,实际上都是在结合一定的问题或案件事实对法律条文本身进行解释”[1]。

香港法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释法技术不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只是简单地使用了原意解释的方法。而香港法院则不同,以居港权系列案件为例,法官以宽松的目的论方法为指导,综合使用了文义解释、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多种方法。(2)对待立法原意的态度不同。人大常委会在释法过程中主要采用原意解释。但是,在普通法传统中,法官在解释法律的过程中使用的是限制性严格解释。所以,香港法院在释法过程中,并不着力于探求立法的原意。虽然目的论解释也被多次使用,但仅限于在文义射程范围内探求。除此之外,对于立法者解释法律,普通法系的法官也深表疑虑。1902年,英国上议院首席大法官霍尔斯伯里爵士在审理一个案件时主动回避,因为案件涉及的法律是他起草的。英国上议院首席大法官霍尔斯伯里爵士曾多次说:“由负责起草法例的人去解释法例,实在没有更糟糕的人选了。起草人免不了混淆他起草法律时的意图和他事实上采用的文字的含义。”[1]

三、基本法解释冲突背后的“两制”解读

此外,基本法解释冲突背后是国家主权和高度自治权的冲突,上述主要论证了法律解释体制、观念和解释方法的不同,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背后的政治利益的分歧。

香港回归初期,普通法体制下的香港法律界人士对人大释法普遍没有信心。终审法院真正要表达的政治立场是:除《基本法》附件三列举的法律外,其他任何内地全国性法律都不能适用于香港居民,以防中央干涉香港高度自治。在回归前,终审法院并没有终审权,而是要接受来自英国枢密院对香港上诉案件的司法终审权。我们并没有听闻终审法院与英国枢密院的解释冲突,但在回归后却屡屡发生全国人大常委会与终审法院对基本法解释的冲突,这仅仅是两种不同法系下的解释体制不同造成的后果吗?如果香港地区各界人士相信全国人大常委会能够和英国枢密院做得一样好,那么,“两制”的缺陷便不存在,冲突也会自然消除。但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在香港甚至在国际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未能赢得作为一个宪政争端的公正裁判者应当享有的尊敬。①

四、总结

在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宪政文化、法律解释观念、方法以及法律解释体制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将会继续存在着,冲突的解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这需要两地在确定中央和香港特区基本法解释界限时,遵循国家整体利益与香港特区局部利益之间和谐、平衡和协调的原则;遵循两地法律解释体制和不同法系传统之间相互包容的原则;归根结底就是既要遵循“一国两制”,又要体现“高度自治”,即在解决基本法解释冲突问题的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香港特区法院不是坚持各自的法律模式和思维方式而是加强两地宪政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使两种法律解释体制实现更好的衔接和结合。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应当充分尊重香港特区法院的基本法解释权限,不恣意干预和限制,给予其充分的自由度;对于香港特区来说,必须认识到自香港回归后,特区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个部分,因此,对基本法的解释权也即源于中央的授权,必然需要在授权范围内进行解释。在遇到涉及需要提请的情形时,主动、自愿、及时地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立法解释,香港特区和内地建立一种平衡和谐的对话机制,如此,才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解决基本法的解释冲突。

参考文献:

[1]焦洪昌.香港基本法解释冲突之原因分析——以居港权系列案件的讨论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2008,(3).

[2]邓敏贞.对人大解释香港基本法的法律思考[J].法学研究,2006,(9).

[3]强世功.和平革命中的司法管辖权之争——从马维琨案和吴嘉玲案看香港宪政秩序的转型[J].中外法学,2007,(3).

原因解释 篇4

2015年初,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在网络疯传, 不谈该片涉及环境问题的专业性如何, 值得思考之处是针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 以法律为视角, 该如何运用现有法律制度对受环境污染的公民进行救济, 如何使造成环境污染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实现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 从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制度设立之目的即为解决此类问题, 尤其是针对环境问题。

事实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 一些新型的纠纷也逐渐显露, 在法的滞后性特征的支配下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无法适应新型的纠纷, 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纠纷也属此类。20世纪初, 这些问题已经呈现, 学者针对这类新型纠纷也展开了探索, 有学者主张:“由于代表人诉讼被搁置、集团诉讼短期无引入可能的背景下, 我国的公益诉讼应采取民事公诉为主导, 实验性诉讼、团体诉讼和公民诉讼为补充的模式选择路径。” (1) 也有学者通过分析程序保障理念和审判权的矛盾、当事人适格理论以及既判力理论, 提出通过完善当事人适格制度、改进代表人诉讼制度以及建立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制度来设立公益诉讼制度; (2) 诸如上述论文对域外模式和传统理论进行探索, 这些探索对于后续摸索和公益诉讼诉讼制度的建立都大有裨益。而后对公益诉讼制度的探索转入和更加细化的研究, 如对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研究、对公益诉讼程序的研究以及对于外经验的借鉴。 (3) 由此可以看出, 对公益诉讼探索, 发生了从框架式研究到点线式研究的转变。

二、现状

公益诉讼制度即为维护公共利益而提起诉讼及诉讼运行的系列制度的总称。 (4) 对于公共利益的界定, 即指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本文的讨论主要以环境领域为核心展开, 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2012年修改《民事诉讼法》之前, 并没有以法律明文规定公益诉讼制度, 只有在2000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章地十九条规定:“对破环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 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 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请求”, 这也是当时对损害公共利益违法者的起诉的唯一依据。但这一条也仅是针对海洋污染问题, 其操作性是受限制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 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 第五十五条规定:“对环境污染、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虽然只有这一条文作出规定, 该制度的主体不明确, 但值得肯定的是, 我国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 而且明确提到对于环境污染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这也意味着我国确立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随后在2014年3月15日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称“消保法”) , 第三十七条规定:“消费者协会履行下列公益性职责:…… (七) 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2015年1月1日实施的《环境保护法》 (以下称“环保法”) 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 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 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谋取经济利益。”修改后的《消保法》和《环保法》可以说是完善了2012年《民事诉讼法》设立的公益诉讼制度。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起诉主体, 增强了公益诉讼制度的可操作性。在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更是对该制度做了进一步细化的规定包括起诉条件、管辖、和解、调解和撤诉等规定。这些新法的颁布与实施可以无不对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具体实施起到促进作用。笔者制作以下表格1以便更加直观了解目前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5)

如上表1我们可以看出公益诉讼制度的各项内容趋向完善, 以往对于公益诉讼制度的主体即原告资格, 有所争议。暂且不考虑对于原告是环保组织还是检察机关, 抑或是行政部门不说, 在现有能够确定的制度下, 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领域运行如何?又到底发挥多大作用?

截止至二月初, 在新《环保法》颁布后, 全国公益诉讼仅3起, (6) 数量少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此时最高法还并未发布《民诉法司法解释》或是新环保法实施也仅一个月, 生效时间还较短。但不可避免一个重要问题, 符合条件的环保组织并没有预期的积极性。公益诉讼制度运行的如何, 很大程度上决定与主体的确定, 因为主体是否提起公益诉讼决定了该制度是否能够开始运行, 所以就目前来看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领域起到的作用并不容乐观。但也应该看到的是, 自然之友就江苏泰州“12·19”污染案提起诉讼, 该案因判污染企业赔偿1.6亿元, 创我国环保公益诉讼佩服之最。

三、原因分析

如前所述,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并不尽如人意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 针对主体原因的选择上, 笔者选择符合法定条件的环保组织和检察机关。一方面是因为法定环保组织是我国新《环保法》已确认的可以作为起诉主体的组织, 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则是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主体。所以两者已成为或在可预期范围内将成为公益诉讼主体的组织或者机关, 有讨论之必要。

(一) 环保组织积极性缺失的原因

环保组织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组织, 而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 即登记管理机关是各级的民政部门, 但在登记之前还需要一个“业务主管单位” (一般为政府机构或政府授权机构) , 并获得其同意承担业务主管责任的审批文件, 这种管理体制使得我国的社会组织包括环境保护组织无法发展壮大, 而社会组织成立的标准和程序的缺失同样使得许多社会组织缺乏其合法性。而一项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据民政部统计, 全国可提起公益诉讼的生态环保类社会组织有700多, 而这些当中大部分是官办的社团组织, 也存在一些行业协会, 而这些组织一般提起公益诉讼的积极性是较低的。 (7)

另一原因是一些环保组织没有虽然具备了资格, 但是这些环保组织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法律人才来应对公益诉讼。而一些所谓的“草根”环保组织在积极性上却能保持较为强劲的势头, 却苦于不具备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这种不对称也是产生环保组织缺乏参与公益诉讼积极性缺失的原因。

针对环保组织的上述原因, 首先应该改变现有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 以宽松的成立标准替换严格的“双重管理体制”;其次, 通过费用方面的改革, 如减少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的诉讼费用或者可以将对企业惩罚金适当分配与环保社会组织, 以解决其资金困难, 当然国家的财政补贴也有助于改善这种困境。此外, 中国也可借鉴美国环保社会组织的监督模式, 将重点放在促使政府完善或者执行环境法规上, 而不是直接用在监督某个单独的污染源上。 (8)

(二) 检察机关缺失合法性依据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可见在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中,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大势所趋, 但是由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起步晚, 公益诉讼制度的主体也一直存在争议, 尤其是检察机关是否可以成为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上。但笔者以为不能绝对否定检察机关不应拥有此种职能, 笔者同意有学者提出的对公益诉讼主体作出顺序的区分。 (9) 因为检察机关本来具有代表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涉及国家重大利益提起诉讼的权力。当然赋予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并不意味着, 将所有的环境纠纷都交付检察机关承担, 如果有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利益时, 完全可以由这些利害关系人自己行使诉权, 在涉及不特定多数间接利害关系人的环境诉讼中, 可由间接利害关系人提起诉讼, 在没有直接或者间接利害关系人时的纯公益性环境损害情况下, 检察机关则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10)

注释

11 肖建国.民事公益诉讼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国为中心的比较法考察[J].中国法学, 2007-5-13.

22 齐树洁.我国公益诉讼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司法, 2005-3-1.

33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检索, 以篇名为标准搜索, 输入“公益诉讼主体”, 有452篇论文;输入“公益诉讼程序”, 有281篇论文;输入“公益诉讼、域外”有216篇论文.

44 韩波.公益诉讼制度的力量组合[J].当代法学, 2013 (1) .

55 表格部分内容主要参见民诉法司法解释解读:最高法院杜万华授课笔记.

66 中国法院网:“新环保法出台满月:全国公益诉讼立案仅3起”[EB/OL].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02/id/1544750.shtml, 2015-2-20.

77 中华网:“媒体:公益诉讼破局环保组织有心无力”[EB/OL].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gd/10000159/20150202/19267933.html.2015-2-20.

88 曹明德, 王凤远.美国和印度ENGO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法学, 2009.9.

99 韩波.公益诉讼制度的力量组合[J].当代法学, 2013 (1) .

面试时如何解释上一次离职的原因 篇5

相信这也是困扰大家的普遍问题,那么回个帖,看看高手的答案吧,不看后悔哦

不要写因为你自身原因而离职,什么工资低、工作太累之类的,与领导不和之类的绝对不能写.不要写因为你自身原因而离职,什么工资低、工作太累之类的,与领导不和之类的绝对不能写.因为新的公司会觉得你这人太挑剔,以后你可能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离开这家新公司。

不要写过多公司的原因导致你不得不离职,比如:人际关系复杂、单位领导无能,这样新公司一定不会录用你,因为他们会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这家新公司,也会这样在背后骂他们。

上面朋友说的公司破产的原因,一定要慎重,如果你原来所在的单位是家大公司,那么是否破产在网上是很容易查到的.如果你的谎话被揭穿,工作是肯定没有了.可以填写如下原因:

1.单位有工作人员是领导的亲戚或朋友,而自己则是应聘进去的,很多好的机会总轮不到自己;

2.你自己是经人介绍去的单位,无论做出什么成绩都会被人任为是得到了领导的照顾,所以自己想换个工作,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能力.3.原来的公司总不按时发工资,有拖欠现象。

4.公司对客户的承诺经常不能兑现,搞的你们总是要对客户进行解释。

注明:前2条是绝对不会有问题,曾经实验过;

后2条最好事先编好可以举例的事件,免得突然问起来你没的说,就有可能穿帮了。

推荐:尽量采用与工作能力关系不大、能为人所理解的离职原因,如为符合职业生涯规划、上班太远影响工作、充电、休假、生病等。

注意:避免敏感答案,并不意味着欺骗,如招聘人员问及细节问题,应如实回答。否则求职者的诚信度可能大打折扣,成功可能性更小。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原因解释】相关文章:

应付票据增加原因解释04-27

教育部作出解释:考研英语换题是印刷排版原因06-08

术语解释05-03

不解释05-04

量词解释05-04

解释哲学06-14

政治词语解释05-24

解释词语含义05-25

成语解释范文05-16

解释成语范文05-16

上一篇:外籍员工培训下一篇:钢琴即兴弹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