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问题解释

2024-04-27

若干问题解释(共6篇)

篇1:若干问题解释

地方性法规解释若干问题研究 作者:景亚南 来源:《人大研究》2009年第12期 来源日期:2009-12-3 本站发布时间:2010-1-3 22:33:10 阅读量:447次

一项地方性法规出台以后,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法规本身具有的抽象性、概括性与案件的具体性、个体性产生的冲突,法规的稳定性、滞后性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之间出现的矛盾等,都可能需要运用法规解释来协调。但是,我国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现状不容乐观,缺乏规范和统一,基本处于无序进行的状态。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和探讨尚不够深入,存在很多尚待商榷甚至是空白的地方。本文拟对地方性法规解释若干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并对如何加强地方性法规的法律解释制度提出初步的建议。

一、地方性法规解释概述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的规定,“凡属于地方性法规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地方性法规解释是指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其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进行解释的活动,严格来讲,地方性法规解释属于立法解释的范畴[1]。地方性法规解释的权力属于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的主体是制定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的对象是地方性法规,解释的功能是对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的法规条文本身进行解释或者对需要作补充规定的法规条文本身作出规定。此外,根据地方立法条例,有权对地方性法规进行法律解释的还包括有立法权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自治州或者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中较大的市的人大常委会、自治州或者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其对自己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所进行的法律解释公告时,应该经过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批准[2]。这一点有的省、自治区地方立法条例中有规定。地方性法规的法律解释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审议后表决通过的,并由地方人大常委会发布公告予以公布。立法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根据这一规定精神和多数地方立法条例的规定,地方性法规制定机关所作的法律解释,与所解释的地方性法规具有同等效力。

法规出台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进行法规解释的问题。撇开理论之争,解释地方性法规是一项地方人大常委会一直在做但是缺乏明确规范的工作。首先,地方人大的法律解释权力来源模糊、抽象,操作性不强。目前,我国法律解释制度还很不规范,没有系统化,立法法仅仅是原则性的规定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该进行法律解释的情况,并未对法律解释形式、法律解释的性质和分类、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请求作出法律解释的期限等问题进行规定,也根本未对地方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权作规定。《决议》中规定了地方人大常委会可以进行法律解释,但是由于规定得过于原则,没有对具体解释程序进行规范,地方立法条例基本上都是参照立法法各自规定了法律解释的提出主体、解释程序等内容。但在实践中,地方性法规实际的法律解释主体比较混乱,立法法也未对《决议》的效力作出规定或说明,这直接造成地方人大法律解释权的虚置或者旁落到其工作机构;其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法律解释权的次数过少,未就具体的工作程序出台规范性文件,缺乏成熟有效的工作机制,导致地方人大常委会对怎么具体行使法律解释权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只能各自摸索。

二、关于各省市规范地方性法规解释情况统计和比较

据笔者统计,立法法2000年出台后至今,基本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有立法权的较大市都制定或者修订了地方立法条例或者地方性法规制定条例,大部分也规定了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内容(省级人大只有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地方立法条例中没有相关规定),只是有的规定得比较详细,有的规定得比较简单,大多数是单列一节,有的是和法规的修改、废除或者报批并列一节,比如陕西省、江苏省等;或者放在其他规定中,比如福建省;有的只明确了解释的主体和权力所属,比如鄂伦春自治旗立法条例;有少数省市专门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解释的单行条例,比如安徽省、成都市、重庆市。内容上,基本上都明确了地方性法规立法解释的权力来源、解释主体、解释对象、解释范围、具体工作机构以及效力等级,但是不少地方人大没有规定法律解释的程序,而是参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解释程序来执行,如《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解释地方性法规比照立法法中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法律的程序办理”。也有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的解释程序进行了规范,一般包括起草法规解释草案,审议、修改解释草案,表决通过和公布几个部分,但是具体又各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每个环节的衔接、具体办理期限等规定不一,有的地方要求法规解释的公告上应当注明法律解释的批准机关和批准时间,如安徽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2004年11月1日第四十七次主任会议通过的《安徽省人大常委会解释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多数省市则没有明确规定此方面的内容。

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的有关规定,一般以下主体可以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解释地方性法规的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的人民政府,省、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省、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和下一级的人大常委会或者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地区工作委员会。较大市人民政府、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专门法院和市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向较大的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法规解释的要求。2006年1月13日,成都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规定》,在全国地方性立法规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其他法人、组织或者个人认为本市地方性法规需要解释的,可以向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提出解释要求。” [3]此外,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还规定了哪些单位、通过何种程序可以提出要求解释地方性法规的建议,如《西藏自治区立法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其他组织和公民可以向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地方性法规进行解释的建议。”

三、地方性法规解释与法规解答、法规答复、法规释义

实践中,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下属的法制工作机构实际承担起了法规的解释职能,往往采取法规解答、法规答复或者编写释义等方式。关于法规的解答和答复,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还在相关法规中作出了规定。比如 《贵州省地方立法条例》第四十八条就规定,“有关法规具体问题的询问,由法制委员会会同有关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予以答复;涉及重大问题的,报主任会议决定后,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山西省地方立法条例》第七十四条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可以对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规有关具体问题的询问予以答复,并报常务委员会备案。”浙江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自治区以及淮南市、福州市等较大市的立法条例中也有类似规定,具体的工作机构一般是法制委员会或者法制工作委员会。

虽然说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效率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法规询问的解答、答复并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法规解释,只能归类为广义上的法规解释活动,不是当然的有权解释,也不能够直接适用于司法审判、行政执法。因为,一是工作机构没有正式解释权,其所作的解释严格来讲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二是从解释程序角度上看不恰当、不严肃,过于简单;三是以工作机构的名义行使立法者的解释职权,存在越权之嫌。而顾昂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讲话》中提到:“对于有关部门或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的在内容上不属于需要进行立法解释的有关具体问题的法律询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可以经过一定程序上报批准后作出正式答复,并报常委会备案。这种答复具有法律权威性,对此如有异议,可通过法定程序要求法律解释。”[4]这也说明了这种法规解答、答复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法规解释,只能算作一种具有法律权威性的法规解释活动,只能用于帮助理解法规,而不能当然地成为立法机关的法规解释。

其中,《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规定》比较有特点,它不但扩大了提出法规解释要求的主体范围,而且明确指出法规解释包括立法解释和法规解答,引入了立法解释的学术术语;将法规解答规定到法规解释的范畴,并做了相应的名词解释;同时还阐明了二者的概念、性质、法律依据、适用情况、制定程序、效力以及形式等的不同,指出了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范畴作了扩大化的规定,将法规解答包括进来,并将其细分为 “释义”和“答复”两种形式[5],这是没有上位法依据的。但是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在具体的操作制度设计上又作了严格的限制。首先明确法规解答是指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依据本规定规定的权限对法规条文中的具体运用和理解问题所作出的解释,应当以法规为依据,不得违背或超越法规规定;又规定对法规条文含义理解存在较大分歧意见,需要阐明立法原意的和其他需要明确适用依据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条文具体含义的情形发生时,可以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机构先行作出法规解答,待条件成熟时再行制定立法解释或修改法规。由此看来,其实还是表明法规解答并非严格意义的法律解释。至于法规释义只是法制工作机构组织编写的对于法规全面系统的解释材料,只能当作帮助理解法规的参考资料,更不能算作法规解释了。

四、加强地方性法规解释的初步建议

首先,有立法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高度重视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并将其作为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立法工作全局的角度予以规划和考虑,逐步改变长期忽视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的做法。其次,应该尽快进行配套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做好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具体工作制度要完善并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由于地方性法规制定的主体、性质以及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阶与法律是不同的,所以直接比照立法法中法律解释规定做工作,是不利于实际操作和开展工作的,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各地方立法机关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待条件成熟时可适时制定或修订专门的有关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的法规或制度,使这一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其三,做好法规起草审议过程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好法规出台后的立法评估工作,以便全面掌握和了解已颁行法规由于立法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或执法中出现的障碍,这是做好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四,为加强地方立法解释工作提供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保障。在目前的情况下,可考虑在地方人大的立法工作部门或研究部门设立相关的内设机构和人员,逐步探索和研究较具可行性的工作模式,以保证地方性法规解释工作的务实和高效。

注释:

[1]立法解释是指立法机关在法定的解释权限内,遵照法定程序,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进行解释或者说明的活动。参见阮荣祥主编:《地方立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315页。

[2]参见阮荣祥主编:《地方立法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335页注释一。

[3]《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地方性法规解释的规定》(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第十三条。

[4]顾昂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讲话》,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5]对于某部法规所作的全面系统的解释采用“释义”的形式;对于有关机关针对司法、执法过程中就某类案件或者提议人就某一问题如何正确应用法规的解释要求所作的解释,采用“答复”的形式。

篇2:若干问题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已于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

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篇3:若干问题解释

(2012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58次会议讨论通过)

为依法惩处破坏草原资源犯罪活动,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有关规定, 现就审理此类刑事案件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违反草原法等土地管理法规, 非法占用草原, 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 数量较大, 造成草原大量毁坏的, 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的规定, 以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定罪处罚。

第二条非法占用草原, 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 数量在二十亩以上的, 或者曾因非法占用草原受过行政处罚, 在三年内又非法占用草原, 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 数量在十亩以上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数量较大”。

非法占用草原, 改变被占用草原用途, 数量较大,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造成耕地、林地等农用地大量毁坏”:

(一) 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林木的;

(二) 在草原上建窑、建房、修路、挖砂、采石、采矿、取土、剥取草皮的;

(三) 在草原上堆放或者排放废弃物, 造成草原的原有植被严重毁坏或者严重污染的;

(四) 违反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造成草原沙化或者水土严重流失的;

(五) 其他造成草原严重毁坏的情形。

第三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 违反草原法等土地管理法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四十亩以上的;

(二)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 造成二十亩以上草原被毁坏的;

(三)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 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一)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八十亩以上的;

(二)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 造成四十亩以上草原被毁坏的;

(三) 非法批准征收、征用、占用草原,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六十万元以上, 或者具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第四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草原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的规定, 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煽动群众暴力抗拒草原法律、行政法规实施, 构成犯罪的, 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条的规定, 以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条单位实施刑法第三百四十二条规定的行为,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本解释规定的定罪量刑标准定罪处罚。

第六条多次实施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未经处理, 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按照累计的数量、数额定罪处罚。

篇4: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研究

关键词:婚姻法解释三;公证实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已于2011年8月13日起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对婚姻法及前两次解释做了补充,有利于人们划清共同财产与个人单独财产,同时,对公证实务同样有重要影响。

一、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与公证实务

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规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着婚姻法第十八条第(三)项的规定,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2004年4月1日实施的婚姻法解释二只规定了婚前父母出资购房情况的处理,没有规定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房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出资为了子女购房往往倾注全部积蓄,一般也不会与子女签署书面协议,如果离婚时一概将房屋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违背了父母为子女购房的初衷和意愿,损害了出资购房父母的利益。所以,房屋产权登记在出资购房父母子女名下的,视为父母明确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比较保情合理,兼顾了中国国情与社会常理,有助于纠纷的解决。

依据此条的规定,公证处在办理赠与公证时,无需在赠与合同或赠与书中特别注明“赠与人XXX将房产赠与给子女XXX个人所有,不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样的限制性语名。将来夫妻财产约定协议会大大增多,为了维护出资人的意愿受赠的夫妻双方通常办理夫妻财产协议公证,约定只有购房合同没有房屋所有权证的房屋及财产利益归赠与子女个人所有,在实践中,公证员曾遇到当事人拿着婚姻存续期间购买的只登记其个人名字的房产权属证明,并主张这是其父母出资购买的房产,要求办理处分财产公证,为慎重起见,公证员不能仅依据房产证上只登记其一个人的名字,就推定为其个人财产,还需审查该房产是否是其父母出资为其购买的证明。

婚姻法解释三第七条第二项规定:由双方父母出资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该不动产可以定为双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资份额按份共有,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按此规定,夫妻共有财产首次出现了按份共有的财产形式。《物权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按分共有可以转让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在公证实务中必须慎重办理个人处分夫妻按份共有财产份额的公证,此类公证应有夫妻另一方作出的知道此项处分行为和放弃优先购买权的声明,并且该处分只限于份额内的财产。

二、婚姻法解释三第五条与公证实务

第五条规定: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这条规定首次明确了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夫妻共同财产。一般而言,夫妻一方财产在婚后的收益主要包括孳息、投资经营收入及自然增值。婚姻法规定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生产、经营收益及知识产权收益归夫妻共同所有,婚姻法解释三明确规定孳息和自然增值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法定孳息是指因法律关系存在而产生的收益,如租金、利息等。自然增值是指不因当事人个人行为的其他原因导致的增值,其中主要针对的是房价上升导致的房产价值的增加。投资经营收益,主要是指当事人将婚前财产在婚后将其作为投资经营成本的获得的收益,如将房产或者货币在婚后作为出资投资于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或者公司所获得的收益,视为婚后投资经营收益,应认定为婚后夫妻共同财产。

婚姻法解释三第五条的规定,有利于公证员办理夫妻财产约定时对财产类别的区分,并要求公证员对当事人所提供的财产进行明确分类,首先要剔除一方个人财产在婚后产生的孳息与自然增值,其次要根据此规定向当事人释明个人财产和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准确界定财产的边界。

三、婚姻法解释三第十条与公证实务

第十条规定:夫妻一方婚前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以个人财产支付首付款并在银行贷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财产还贷,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

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双方婚后共同还贷支付的款项及其相对应财产增值部分,离婚时应根据婚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原则,由产权登记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补偿。

社会各界对此条的争议最多,认为该条规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甚至可能出现“净身出户”现象,调查发现,女性无论学历高低都是家务的主力,承担较多的隐性付出,因此,人们认为该条未尽到照顾妇女和儿童的原则,事实上,婚姻法第四十条规定“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补偿”。从《婚姻法》及解释的条文可以看出,法律并不刻意地偏袒夫妻双方中的任何一方。

依据此规定,夫妻一方签订不动产买卖合同发生于婚前,而不动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情形,可能发生于婚前,也可能发生于婚后。一般情况下,人们对于不动产在婚前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该不动产属于个人财产的情形无异议;而对于不动产在婚后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情形异议较大,因为婚后房产登记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可能事出有因,如受当地房产政策的影响或夫妻之间的协议等。对于夫妻共同财产,既有约定的共同财产,也有法定夫妻共同财产。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前夫妻间约定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形较少。此条既规定了不动产归属的权利问题,也明确尚未归还贷款还款的义务问题,体现了法律规定中权利义务的对等。

第十条同时规定离婚时该不动产由双方协议处理,依前款规定不能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该不动产归产权登记一方,尚未归还的贷款为产权登记一方的个人债务。由此可见,现行法律遵从民事主体“意思自治”原则,只要夫妻双方事先达成协议,就完全可以按照雙方事先约定处分财产进而排除或部分排除法律的适用。换而言之,离婚分割财产时,夫妻之间有约定从约定、无约定从法定。

篇5:若干问题解释

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若干问题解释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按高校职评文件执行。

一、教师资格、学历、资历要求

(一)教师资格。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必须具备适用的教师资格。申报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实验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需具备教师资格。申报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职务的人员将逐步要求取得相应专业(工种)中级及以上技术等级。

(二)学历。必须具备适用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学历要求。为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45周岁以下的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的,一般要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35周岁以下的教师申报中学高级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三)资历。对先参加工作后取得规定学历的人员,取得学历前后的任职时间可以相加计算,达到任职时间要求的,可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正常申报高级职务的,任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总年限不得少于5年;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任助理级职务的总年限最低不得少于4年,(小学高级系列为5年)。

(四)学科。申报学科必须对应课程计划所规定的学科课程,一般情况下应与所教课程相同。

(五)破格晋升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条件应严格掌握,具体仍按浙职改办„1992‟23号职评文件的规定执行

学历、资历计算的截止时间为每年12月31日。

二、关于代表性论文问题

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提交的论文,自任现职以来在公开正式刊物上发表或者获奖论文。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文件,提交的获奖论文原则上要求由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部门、省级及以上一级学会颁发。论文要求学术性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字数中高2000以上,中级1500以上。论文截止时间为5月31日。上交论文代表作,时间为 6月20日前。

(一)申报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小中高)职称应提交本人担任现职(中级职务)教育教学研究、科研报告、教材或著作。论文内容应与所教学科对口(兼任行政领导或班主任的教师可有一篇内容是学校管理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能反映本人学术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交的课题(限个人课题)成果,须有教育、科研部门下达的科研立项证书或科研规划、计划书,并已取得有使用价值或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申报时需提供有关科研成果报告或相关论文,并有立项部门颁发的成果鉴定(获奖)证书。

1.申报高级讲师、中学高级(小中高)资格的教师提交论文须已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者已获优秀论文评选省级三等奖、市(地)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及以上;

2.申报中级职称提交论文须在有关专业性刊物上发表,或者是县级以上获奖。

(二)申报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副研究员、高级实验师资格的人员提交论文需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经验总结、科研报告或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学术论文,并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或者获优秀论文评选省级三等奖、市(地)级二等奖、县级一等奖及以上;

(三)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技术创新和发明、专利在职称评审中与学术论文同等对待。

(四)对于在偏远农村学校(除县城所在地的学校)任教满20年,现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提供1篇论文,论文质量要求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五)县城所在地中小学教师晋升中学高级职务的两篇论文中,其中一篇应在公开出版的专业性刊物上发表。

(六)送审论文可由组织分送有关专家进行鉴定,也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集中鉴定。分送鉴定结果须鉴定人亲笔签名,注明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并由鉴定专家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署证明意见并加盖公章;集中鉴定的结果须有至少两位鉴定人的签名,并注明担任的专业技术职务,并由组织鉴定的人事部门签署证明意见并加盖公章。

(七)送评论文、课题数量总数控制在5篇(项)以内,送审的代表作在此范围内选择。

三、关于公开课材料

提供任现职以来,开过的观摩课、示范课或公开课的有关材料,要求提供学校教务处出具的公开课安排表、原公开课教案,以及公开课的评价意见。

四、职称外语要求

根据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规定,对于外语成绩未达到合格标准的,不再进行外语审定。其余的职称外语仍按下列要求掌握:

(1)申报中小学教师(含实验、教学管理)专业技术资格,职称外语不作要求。

(2)申报会计、经济、统计、审计、图书资料、档案专业技术资格,年龄在40周岁以上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职称外语成绩不作为必备条件,作为专家评审的参考依据。

(3)申报高级讲师资格在2004年底前取得国家职称外语等级考试A级、B级合格证书(达到国家合格标准),申报高级、中级和副高专业技术资格的,可不参加职称外语等级考试。2004年后取得的国家职称外语A级、B级合格证书,仍限只能有效使用一次。

五、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除符合免试条件(乡、镇所在地以外学校的教师)及年满45周岁,转评,兼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获计算机软件资格证书或计算机取得市二等奖、省三等奖及以上人员外,申报高级职称的人员,必须具有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4个科目(模块)考试成绩合格证书。申报中级职称的应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3个科目(模块)的考试成绩合格证书。

六、普通话水平要求

对申报对象的普通话要求按“浙语„1999‟5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凡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均应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成绩作为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必备条件。具体要求是:普通话口语课或语音课教师为一级乙等及以上;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语文教师为二级甲等及以上,其他教师为二级乙等及以上;在偏远农村任教满20年的教师可放宽到三级甲等;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实验人员、1965年12月31日前出生且已获得相应专业(工种)中级以上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务的中职专业课教师要求三级甲等及以上。

七、继续教育学分

每年上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为72个学分(28个学分为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培训;20个学分为校本级培训;24个学分为综合培训),三年合计216个学分。

八、教学工作量及班主任要求

工作量,一般教师教学工作量要饱满,兼任行政职务的必须兼任教一门学科,学校校级正职(含主持工作副职)其教学工作量至少要达到一般教师的1/3以上,学校校级副职和中层,团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其教学工作量至少要达到一般教师的1/2。

班主任,申报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职务要求担任班主任八年以上或任现职以来任班主任三年以上。申报中学一级教师职务要求担任班主任三年以上或任现职以来任班主任二年以上。学校正副职和中层正副职、团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初一年级少先队辅导员、兼课生活指导师、年级组长可计算班主任龄。

音、体、美、劳、计算机教师可放宽班主任工作年限要求。

九、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工作

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工作,民办学校、幼儿园、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除外。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时,必须有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支教(任教)经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须全职支教,高中教师近三年有累计144课时的农村支教经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挂职研修两个月。从2012年开始义务教育段中学教师晋升中级职务,也应有到农村支教(任教)的经历。2011学年以前已支教(任教)过的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其支教要求,按原文件规定执行(农村支教或任教1年及以上)。2012学年以前无农村支教(任教)工作经历的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教师,在申报中、高级职务时应具备在农村或薄弱学校

支教(任教)3年及以上的经历。义务教育段中小学教师,在申报中学中、高级职务时,应具备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及以上的经历。2011学年以前已支教过的教师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其支教要求,按原文件规定执行(支教1年及以上)。

十、教育管理、实验职务资格申报

中小学校教育管理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对象,是指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及相关事业单位中,从事中小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规划、计划评估及师资规划、培训和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中小学校实验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对象,学校办学规模达到24个班级及以上,专职从事学校实验的人员。

十一、职务转评(兼评)

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年以上,因专业技术岗位变动或需要,符合申报条件的,可转评或兼评现岗位所需的相同级别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原专业技术资格予以保留。

十二、评审考核。

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任期考核的力度,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全面的原则。考核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各县(市、区)教育局可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推荐及评审工作的基本依据。

申报中学高级、中级、小中高、小高教师、德育均需进行业务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课堂教学能力)考核及检查近三年备课情况。申报中学高级、中级课堂教学考核及近三年中学高级、中级、(小中高)、小高备课检查,由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中学高级、中级、(小中高)、小高、德育专业知识水平(笔试)和小中高的面试由我局组织。申报教管、实验系列,不参加专业知识水平考核,由我局进行申报资格审核。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的《综合表》要在校内公示7天。

十三、初定职务

初定职务时,需交《初定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表》一式1份,并报《初定专业技术职务花名册》1份,一寸照片1张。并附教师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材料于每年6月30日前报市教育局人事处。

十四、评审费用。

根据浙价费„2002‟229号评审费每人高级280元,中级180元,初级100元。评审推荐费高级150元、中级80元。报送评审材料时,请将评审费交(汇)至金华市财政局政府非税资金财政专户12080***879,开户行:金华市铁岭头支行,备注栏标明分户号12001。

十五、评审程序

1.建好专家库。已建好评审专家库的,应及时调整、充实专家库成员。对个别违反评审纪律,或对评审工作不认真、不公正的成员,应及时取消其专家库成员资格。

2.初评委。出席初评委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二,赞成票达到实到评委的半数及

以上同意方可通过。

3.中评委。出席中评委的评委实到人数不得少于13人,赞成票达到实到评委的三分之二及以上方可通过。

十六、其他事项

1.重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不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除国家、省规定的会计等考评结合的系列外,凡具有公务员身份人员,不得以任何名义参评专业技术资格。已正式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也按此规定执行。若违规参加评审取得资格的一律取消其评审结果并收回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将其违纪事实通报主管部门。

2.对我省经批准去西部支教参与抗震救灾和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按上级有关文件执行:

3.取得国外相应学历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经提供国家教育部国外学历学位认证证书,可根据其学历、资历,直接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4.召开评委会评审期间不予补送材料。

十七、附表:

1.《评审对象资格花名册》

2.《材料清单》

3.《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

4.《论文专家鉴定意见表》

5.支教情况登记表(评审表内)

6.教师教学水平、专业知识综合评价表(评审表内)

7.破格推荐()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

8.外语(古汉语、医古文)免试、计算机能力应用免试、普通话免测审核表

9.继续教育学分统计表

10.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材料真实性保证书

11.委托评审函

12.送审论文清单(Excel表格)

13.初定对象资格审查花名册(Excel表格)

14.金华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办证人员

篇6:若干问题解释

上海高院出台了《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裁审规定”),上海法院、市总工会、市社会劳动保障部门都参加此意见的讨论和制订,因此对于上海市范围内的劳动仲裁和诉讼案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必须注意的是:

1、裁审规定仅在上海管辖范围内适用;

2、裁审规定仅在提起劳动仲裁或诉讼时适用,即法院或劳动仲裁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会适用该裁审规定;

3、上海高院的《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并没有也不能取代劳动合同法,只是对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进行了限定或扩大的解释。现对于其中的重要条款解读如下:

一、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未订立书面合同的处理(意见第二条)

如用人单位已尽到诚信义务,因不可抗力、意外情况或者劳动者拒绝签订等用人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劳动合同未签订的,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六条所称的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

解读:

裁审规定将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形分为:用人单位原因、劳动者原因(劳动者拒绝签订,或者拒绝签订并拒绝履行)、客观原因三种。第一种原因用人单位需要付双倍工资,但是对于后两种原因,用人单位无需支付双倍工资:如用人单位已尽到诚实信用义务(如通知等),但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劳动者拒绝签订合同且拒绝履行合同,视为劳动者单方面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裁审规定将法律法规规定的需要支付“双倍工资”的情形进行进一步的明确界定,防止劳动者滥用该权利。

二、劳动合同变更的形式要求(意见第三条)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变更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这里的书面形式要求,包括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单、岗位变化通知等等。随着劳动者工作时间的增加,其休假、奖金、工资标准都会发生变化等,都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因此,对于依法变更劳动合同的,只要能够通过文字记载或者其他形式证明的,可以视为“书面变更”。

解读:

劳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的变化是频繁的,如果都要求双方协商一致后书面变更劳动合同,无疑会增加许多工作量和困难。裁审规定对怎样是有效的劳动合同变更的方式作出界定,不局限于用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协议的方式。比如发给劳动者的工资单、工资变化通知、岗位变化通知等都属于书面的形式,如通过该等方式变更劳动合同也是有效的。实践中如需一并变更众多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可以首先通过会议形式告知劳动者变更的大致内容和具体情况,会后再以前述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其劳动合同变更的具体内容,并在该书面通知上注明其如果签收或者在几天内不提出异议就是同意或者接受变更。

三、涉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几个问题(意见第四条)

1、应订未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处理。“原劳动合同确定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包括书面合同方式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和以事实劳动关系方式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解读:

裁审规定防止了双方因对无固定期限合同内容协商不一致而导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法以书面形式签订的情况。在实践操作中,用人单位可以书面通知劳动者以原劳动合同确定的双方权利义务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员工既不愿意按原劳动合同确定的双方权利义务签订,又不提出辞职的,则认为存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关系,并以原合同或者事实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决定。

2、符合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但当事人订立了固定期限合同的效力。裁审规定明确规定:该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合同期满时,该合同自然终止。

解读:

裁审规定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后,续订合同的情形作了扩张解释。实践操作中,用人单位对已连续订两次固定合同,如果不愿和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可让员工在不续签和续签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进行选择;对在本单位工作满10年的员工,如果不愿和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可让员工在按原条件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签新条件较好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进行选择,如签固定期限合同的,到期以后依然是终止的。从而避免许多已经连续订立两次合同的员工都续订合同时都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情况。其实质就是遵循了法律上所规定的“订立合同应当经双方协商一致”的原则。

3、因法定顺延事由,使得劳动者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超过十年的,不作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理由。

解读:

对可能出现部分工作时间临近10年的员工在10年期限将至时,用请假,休病假等方法延长期限,从而迫使用人单位不得不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况。裁审规定认为如员工劳动合同本因在10年期内结束,但是发生了法定顺延事由致使该员工的工作时间超过了10年。但在该法定顺延事由消失时,该员工的劳动合同自然终止,用人单位无需因此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后,续订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

解读:

裁审规定认为应当是指劳动者已经与用人单位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与劳动者第三次续订合同时,劳动者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但适用本条必须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为前提,因此实践操作中,用人单位也可以用前款方式和劳动者签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协商不成不续签劳动合同。本条尤其需要注意,由于和上位法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各地规定可能存在和上海规定不同,各地因以自己的规定为准。

四、“代通金”的支付标准(意见第五条)

应当以上个月的工资标准确定,但是以上月的工资为准,可能过高或过低,既有可能对用人单位不利,也有可能对劳动者不利,从整体上看不利于促进和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解读:

所以裁审规定认为:上个月的“工资标准”,应当是指劳动者的正常工资标准。如其上月工资不能反映正常工资水平的,可按解除劳动合同之前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确认。”从而避免了类似上月正好发年终奖或者劳动者正好请长假等情况,标准制定比较公平公正。

五、劳动合同期满而约定的服务期未到期的处理(意见第六条)

用人单位依约支付相应对价后,即已完全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是否要求劳动者履行提供服务则成为用人单位的权利。基于民事权利都可以放弃的原则,在劳动合同期满后,用人单位放弃对剩余服务期要求的,应当准许。此时,劳动合同可以终止,但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追索服务期的赔偿责任。

解读:

裁审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期满以后放弃未到期的服务期,适用于用人单位不满意培训归来的劳动者而不愿意将其留到服务期满的类似比较特殊的情况。实践中,可以在服务期合同中直接约定公司可以在服务期未到,劳动合同期已满的情况下和员工解除合同。

六、劳动者违反合同约定的期限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返还特殊待遇的处理规定(意见第七条)

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未完全履行劳动合同为由,要求劳动者按照相应比例返还的,可以支持。解读:

裁审规定对于《劳动合同法》和《实施条例》中只有专项培训费用一项可以适用违约金的情况,用合同履行对等和损害赔偿的原理进行了较迂回的补充。规定“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价值较高的财物,如汽车、房屋或住房补贴等特殊待遇的,属于预付性质。劳动者未按照约定期限付出劳动的,属于不完全履行合同。根据合同履行的对等原则,对劳动者未履行的部分,用人单位可以拒绝给付;已经给付的,也可以要求相应返还。”

七、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及“未缴纳”社保金为由解除合同的处理(意见第九条)

用人单位因主观恶意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缴纳”社保金的,可以作为劳动者解除合同的理由。但对确因客观原因导致计算标准不清楚、有争议,导致用人单位未能“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或未缴纳社保金的,不能作为劳动者解除合同的依据。”

解读:

对于《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中规定的员工拥有很大的推定解雇权利,只要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即可认为是推定解雇,且需要企业支付经济补偿。为防止员工可能滥用该权利,裁审规定明确只有在用人单位主观恶意情况下才能作为劳动者解除合同的依据。

八、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承担合同责任的处理中规定(意见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之间除了规章制度的约束之外,实际上也存在很多约定的义务和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应承担的合同义务。在规章制度无效的情况下,劳动者违反必须遵守的合同义务,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其承担责任。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没有规定为由提出抗辩的,不予支持。

解读:

依据裁审规定,单位可以通过合同和劳动者约定承担的义务(如:可将一些劳动纪律写入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承担合同义务,规章制度如无效,劳动者违反合同义务也应承担责任。

九、劳动者占有用人单位价值较高的财产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设置担保的效力(意见第十二条)

在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劳动者占有单位价值较高的财物,单位为防止财物灭失或被轻易毁坏,与劳动者约定设置了相应的合理担保的,法律没有禁止,可以认定有效。

解读:

裁审规定认为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可以,但在劳动合同履行中,如该劳动者占有单位价值较高的财物的,可以建立符合条件的担保,该担保有效。

十、当事人对竞业限制条款约定不清的处理中规定(意见第十三条)

竞业限制条款对双方仍有约束力。补偿金数额不明的,双方可以继续就补偿金的标准进行协商;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者此前正常工资的20-50%支付。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限制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解读:

对此,裁审规定依据《合同法》“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规定对竞业限制费的支付只有经过催告仍不支付(在上海地区),用人单位才承担无竞业限制的责任,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在此之前竞业限制条款是有效的。

十一、如何把握同工同酬中规定(意见第十四条)

不能简单以不同劳动者是否在相同岗位工作作为“同工”的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劳动者的个人工作经验、工作技能、工作积极性等特殊因素,允许用人单位依此对相对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在劳动报酬方面有所差别。”

解读:

裁审规定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劳动合同法》中僵化的条文进行解释,更具有灵活性。

十二、关于“退休年龄”和“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作为终止劳动合同依据的规定(意见第十六条)

员工达到退休年龄或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均可以终止合同。解读:

解决到了退休年龄却未达条件享受基本养老保险,用人单位只得继续签订劳动合同到可以享受养老保险的不合理情况的发生。

十三、连续工作年限的计算问题(意见第十八条)

2008年9月18日之后,不是由劳动者本人提出,而是由用人单位以组织调动、委派等方式安排到另外一个用人单位工作,且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支付解除或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属于非因劳动者本人原因而由单位安排到新用人单位的情况。2008年9月18日之前产生的类似问题,按当时的规定处理。”

解读:

裁审规定对变更用人单位时工龄连续计算的情形作出明确规定,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项:非由劳动者本人提出,由用人单位以组织调动、委派等方式安排,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否则,就不能连续计算。

对企业改制、转制劳动者工作年限的计算问题,裁审规定明确用人单位已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转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劣势企业关闭退出和富余人员安置等规定,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不连续计算。

十四、用人单位未经法定程序即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处理(意见第二十条)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必须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用人单位在未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裁员,被裁的劳动者要求恢复劳动关系的,可以支持。

解读:

实践中除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还必须注意程序方面的问题:提前说明情况、听取意见、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优先留用的规定,实际操作中要注意程序的完整性。

十五、关于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的问题(意见二十一条)

(一)、《劳动合同法》与2008年1月1日之前施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下简称“以前规定”)均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且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按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确定。

解读:

本条款指“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情况,如果劳动者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社会平均工资三倍的,实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3倍+12个月封顶算法。

(二)、1、《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且不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2、《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但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的工资收入”情形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的经济补偿年限按照以前规定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的工作年限在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并入计算。

解读:

1、其中应支付的情形包括:医疗期满解除、客观情况变化解除、经济性裁员、企业破产解散三种情况,且工资不高于平均工资三倍时,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

2、其中应支付情形包括:协商一致解除、不能胜任解除、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未按照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以上四种情形的经济补偿金以十二个月的收入总额封顶,且2008年1月1日前按照原标准,2008年1月1日后的工作年限按新标准并入计算。

(三)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三倍封顶的情形,实施封顶计算经济补偿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的工作年限仍按以前规定的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解读:

以上1,2中的所有解除情形,在工资高于平均工资三倍的情况下,2008年1月1日前按原标准,2008年1月1日以后都按照3倍+12月封顶计算。

(四)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依法支付劳动者赔偿金,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如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被违法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高于上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应当按照第四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计算。

解读:

上一篇:以多彩的活动为题的作文学生下一篇:幼儿园防震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