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

2024-05-01

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精选十篇)

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1

一. 听说读写训练

直感性是语感能力的首要特征。人们一接触到语言文字, 就能接受其信息、明白其意义, 这就是直感性的语感能力。在直感性的语感能力中, 直觉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直觉思维是经验性思维, 通过语言实践活动, 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就能形成。语文教学中, 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 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语言材料的意义, 接受语言材料的组合规律, 积累言语经验, 形成敏锐的直觉感知。而听说读写训练中, 朗读与背诵是培养直感性语感能力最直接简便的方法。

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 是“声”与“情”的统一。朗读时, 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能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表达出来, 同时, 语气、语调的变化又能推动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当首先善于朗读, 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 使学生读出高低、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 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要求的那样, 能够“设身处地的,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如能反复朗读, 熟读成诵, 达到理智地了解, 亲切地体味, 使文章的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 使文章情感韵律浸透于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 就能在听说读写时, 于无意间支配自己的思维和灵感, 也就形成了敏锐的语言直感能力。

二. 品味语言训练

确切性的语感能力, 是主要的语感能力, 是语感训练的重点。切性的语感能力就是在接受到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 能够进一步追溯到语言文字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 从词语的组合搭配, 句子的韵律、语调、气势以及文字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 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 以及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判断, 获得准确感知。品味语言训练是准确理解语言能力的基本训练。训练时, 通过替换、增删、移位等方法与原词、原句进行比较, 分析语言的精妙之处, 把握语言的确切含义, 采用比较的方法品味语言, 也是培养学生的确切性语感能力的主要方法。

教学朱自清的《春》, 我们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钻”字换成“长”、“冒”等字, 让学生与原句作对比, 学生就会感到, “钻”字不仅写出了小草生长地迅速,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还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把“偷偷地”这三个字删去, 让学生和原句作比较, 学生读一读、品一品, 就会感到少了许多情致和韵味。“偷偷地”是说在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 小草就长出来了, 让人产生春天降临的惊喜;另外, “偷偷地”这种拟人写法, 会让人感到一棵棵小草如同调皮的孩子活泼而出, 产生可爱与喜悦的情绪。这些情味都不是其他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品出了语言的神韵和旨趣, 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感受。经常进行这样的比较练习, 能使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 既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确切性的语感能力。

三. 形象思维训练

直感性和确切性的语感能力, 主要依靠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 而对文学语言的形象感则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进行。因为人们对文学形象的感知, 必须通过联想与想象的再造才能实现。读“云破月来弄花影”, 只有让学生联想到月下花影种种人格化了的情态,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弄”字用的传神;读“红杏枝头春意闹”, 只有让学生想象到色彩艳丽、蜂蝶争舞、禽鸟争鸣的景象,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闹”字用的生动;读朱自清的《背影》, 父亲在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只有让学生想象到了这样的背影, 想象到他吃力的动作、艰难的表情以及气喘吁吁的声音, 才能体味到父亲甘为儿女奔波的情怀;也只有联想到父亲一生辛苦, 老境颓唐,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的人生经历, 才能感受到这个背影的深沉, 感受到他的困顿与挣扎, 感受到作者百感交集的思绪, 与作者一起潸然泪下。

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2

【关键词】体校 射击 训练

选择新队员开始射击训练时,第一个开发他的运动的强烈兴趣,让他知道参与运动的重要意义, 并从一开始就要注意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雄心壮志,从而建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勤学苦练意识形态。

要对新运动员建立基本的标准动作、观察和示范相结合,这是最好的教学方法。方法是:从视图的第一,加上它的解释,示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来教初学者的射击。它的格式是:查看——解释-示范-实践——查看-正确的演示——解释——实践-视图,视图的关键以观摩为主。这样做,可以使运动员尽快了解动作学习形象、结构、主要观点和方法。

一、标准的动作示范及要求

首先,教练应该给运动员示范动作。然后分别解释每个行动联系的功能、要点及方法。例如:使用小口径步枪是俯卧姿势训练枪安全带的使用方法;卧倒的动作要领;身体和射角;身体的状态,两肘放置方法; 抵肩及贴腮的位置;控制方法;食指在扳机上的位置和引力方法; 头部的状态及视力的分配;身体的重心位置和如何进行枪支下肩,等等。在上述工作都要进行详细的论证和说明,然后让学生一个一个去做,和纠正错误,直到完全符合要求为止。在训练期间,教练重要任务是:定期检查、监督运动员严格按照动作要领,以防止出现无效的培训。

二、青少年运动员的基本训练方法

在训练过程的实施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由易到难、系统性原则,一步一个脚印进行基本技能培训,不能过早地单方面要求结果。根据年度培训计划在实现特定的培训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的特征进行因人施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训练,并使用各种各样的训练方式和方法训练, 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欲望和取得良好成绩的思想要求,一般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坐姿是依靠目标通过培训:使用卫生健康九类型常见的运动步枪和通用瞄准检查镜,采用坐姿有依托训练方式进行训练。首先对射击初学者解释枪对准方法,瞄准点的选择;机的重力和预压;握,碰肩膀和棒吉尔方法;射手的呼吸方法;呼吸、瞄准、射击和维护方法等,一边解释一边示范,然后让他们演习。使用瞄准镜检查,可使球员直观的训练瞄准。扣击方法,它可以使教练清楚掌握团队训练计划和队友之间的相互学习。使用这种训练方法,即使没有射击基本,初学者前锋,接受快,能力强,一般在3 ~ 5天的培训,可以更好地把握在依托训练条件下射手的呼吸、瞄准、射击和维持基本动作要领,为未来的特殊枪无依托训练奠定了基础。

2)白靶密度射击:不要求成绩,主要培养运动员在不追求瞄准点的前提下, 能够回收精力,一心一意抓动作,认真落实动作程序,大胆预压板机,适时保持扣响的动作技能,同时,能够从中发现、改正错误动作,加深正确的动作概念, 进一步巩固射手射击动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通过射击:不同密度射击姿势,用不同密度的标准,连续两个实弹达标的人,可以提升一个档次的实弹射击。

在具体的实施训练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 根据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实际情况, 因人而异,采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运动量和实弹的安排, 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平时的训练中, 必须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不单教练员要严格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运动员能够自觉执行的训练氛围, 只有当运动员把教练员的正确要求和意图自觉地变为实际行动, 并能独立地发挥其创造精神, 训练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如何选材

射击是一项静力性、高精度、单调动作重复的个体比赛项目, 射手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稳定、协调、一致的动作;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 独立自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这些特点的要求, 在以上各种选材的测试实践中发现, 较为理想的苗子, 在实际测试中具有以下反映和表现: 接受能力强, 理解、模仿、掌握姿势动作快且准; 空枪练习检查与实弹基本一致, 且弹着密集;动作协调, 操作自然, 头部和四肢无抖动现象;训练和实弹过程中不左顾右盼, 注意力集中;实弹练习, 镇定自如, 面部沉着冷静,不怯场、心控好。

兴趣和爱好是选择的重要标准。良好的幼苗应该首先爱射击项目,有强烈的欲望,而不是由训练的时刻心血来潮或一些个人的目的。没有兴趣和欲望,也没有事业心,即使偶然的结果挺好,也只是昙花一现。

家长和学校的支持是一个重要因素的材料。只有好好念书才有出路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或多或少存在,而体校射击训练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家长、学生、学校,即教-学-体校之间的矛盾。通常,学习好的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快,从事射击训练进度相对来说快些,是成长的好苗头。但是学校和家长存在担心,担心学生们可能会影响学习和未来,而不信任学生训练或参与培训。因此,我们必须彻底做好家访、学校工作,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丹萍,周家骥,陆大江. 射击运动员心率与命中率的监测与调控[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3) .

[2]张原. 射击运动员比赛前后生理应激的初步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

[3]王衡,贡新烨. 浅谈射击项目的心理训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0) .

高中数学思维方式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3

一、问题引导教学,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耐心的引导帮助,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来进行思考分析。在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总是按照固定的套路来进行教学,学生也逐渐地接受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模式,对于教师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质疑思维,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随波逐流,没有自身独特的思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来逐渐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这一思维模式。教学的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通过有趣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提出一些问题,刺激高中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望,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引导下,学生更愿意去积极思考和分析,并且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认真从自身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质疑,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教师以及教材都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学生不能完全依赖,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引导帮助,有时候教师为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可以适当地往“错误”的方向来引导学生,这主要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质疑能力,当学生意识到教师表述错误的时候,敢于指出错误就代表学生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敢于质疑教师,这也是一种进步,通过教师的有意识引导,帮助学生逐渐地养成质疑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自主地进行思考分析,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拓宽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人们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道题目就对应着一个答案,甚至产生了数学当中的硬性规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说大部分的数学题目是这样的,但是随着教育工作者思想的改变,在数学题目当中也会存在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它们的答案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并且这些题目本身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通过改变某个条件或是数据就可以转变成其他类型的题目,所以说学生在接触这类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更加细致认真,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分析,并且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彻底地打开学生的思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衍生变化,从一道题目当中可以延伸成多种题目类型,所以说面对这类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维要更加开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优化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三、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沉闷的课堂环境下,那么学习质量也不会太好。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来学习数学知识,走进相关的情境当中,能够让学生适当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激发学习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当中,具备创新意识与思维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所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要具备创新性的思维,不能总是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来学习,形成套路,需要巧妙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运动。通过教学情境的引导,首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加强烈的积极性,然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和途径 篇4

一、要确立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

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的指向才会正确,训练操作才能有的放矢。就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而言,即有字、词、句、篇的训练,又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果每教一篇课文,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平均用力,必然蜻蜓点水,匆匆过场,产生广种薄收产生广种薄收效应。所以,每教新课前必须先按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的目标,并且分清哪些是重点目标,哪些是一般目标。对重点目标进行重点突破,对一般目标进行随机训练。如教《大海的歌》一课,在教学前,通过认真钻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句子的训练和段的训练作为重点目标,将理解本课的生字新词、辨析词义作为全课的一般目标。在对重点目标进行突破时,我是这样做的:

(1)句子的训练。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两个句子的意思: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

大海为什么一会儿唱“欢乐的歌”,一会儿唱“新歌”,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学习作者借景抒情和运用拟人手法和方法。

(2)段的训练。重点讲读第二段,引导学生欣赏两个比喻句:

“只见海湾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

“飘扬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向学生讲清“吊车如密林”“巨臂数不尽”“海轮上有各色旗帜”“密密层层地排列”各说明了什么,从而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指导背诵的层次。这样一来,重点目标初步突破,并将有关字词理解、词义比较等,有机融于重点目标训练过程之中。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突出“语感”训练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正如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感既是阅读欣赏的基本功,也是遣词行文的技能,一旦形成敏锐的语感,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的:

1.强化训练学生直接感知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佳作,文词隽永,十分耐读。因此,领着学生走进课文中的语言环境中去品味、去咀嚼,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借助读,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在读的方面,尤其要重视朗读。学生的表情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所以,每教一篇课文,我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初读,从整体入手,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再读,抓重点片段、段落,让学生在受到美的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再通过三读,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再去欣赏语言文字。也就是所谓的因文悟道,因道品文,在课文中走个来回,使语言文字训练得到升华,收到最佳效果,在教学中,我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进行再造性想象,从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边读边议,边读边想,寓分析于朗读之中,达到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再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绘声绘色地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感染了学生,引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2.方法、规律是优化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自能理解和掌握语言的关键

因此,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过程中,十分注意学习方法和语言规律的指导。在这方面,我主要抓两点:一是结合听说读写等具体训练,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如阅读课文的一般步骤方法、读书动笔的方法,二是结合具体的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总结词法、句法、章法等语言规律,使学生在实践中善于发现、总结,积极运用。如文章的中心,有的开头的总领句段揭示,有的在结尾点明,有的蕴含在全文的字里行间。又如《海底世界》一文的教学总结中,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分步叙述事物的方法。第一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提示学生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弄清它们是首尾呼应的关系。第二步:课文是分哪两部分来介绍“海底世界”的?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分述的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最后理清段落之间的层次结构。

通过这样教学,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而且逐步掌握了分步叙述事物的方法。

三、训练要尽可能落实到每一层次的学生

训练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语言训练的成败。所以训练必须讲求到位,决不可使训练如过眼云烟,流于形式。

训练要扎实,要落实到大多数学生身上,就必须改进课堂教学结构,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训练。让每个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学去练,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不论教学过程如何安排,都应包含:“面对全班学生讲授”、“小组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和练习”这三种教学形式。以复述课文为例,进行大面积训练往往是比较困难的,旧的作法往往让一两个好学生说过算数,但我在实施过程中,决不流于形式,而是在全班作必要的指导后,让学生各自叙述,并进行评议,再分别让不同类型(高、中、低)的学生在全班复述,并进行评议,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通过这样大面积的练习,使训练真正落实到位。

中学生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方法 篇5

我们是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瑶族少数民族,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有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历史的渊源让每一个瑶民的血管里流淌着舞蹈的天分, 对舞蹈有着与生俱来的渴盼。因此经过对民俗民风积极的实践与探究, 让我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结合本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 积极开展低于专业性的、与学校文化特色紧密联系的课程资源。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多进行民族舞蹈的教学, 让瑶族舞蹈有所传承。而我们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 虽然有着传统文化的熏陶, 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少了很多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训练。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我侧重于三个方面的训练来实现有效的中学舞蹈教学。

1.形体训练

舞蹈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从客观来说, 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侧重于形体方面的训练。其一, 形体训练它能够重塑学生的外在形态, 保证身体匀称和谐, 轮廓清晰, 线条笔直, 充满青春和活力。但是, 形体美一定要建立在健康基础之上。其二, 形体训练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学生有了满满的自信才会很好地去展现一个舞蹈作品。其三, 形体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性。舞蹈讲究的是节奏的准确性及音乐与肢体动作的完美融合。舞蹈艺术对学习者的协调性和节奏感要求很高, 协调性是所有艺术门类和各项肢体运动的基础, 协调性和节奏感在学生年龄越小的时候越好训练, 而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点, 尤其是在专业舞蹈的初级阶段过多地以技巧和难度训练为主了, 这样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 而且对于舞蹈学习和训练也是不科学的, 没有遵循学习的规律, 以至于很多学生半途而废, 或者到了专业提升阶段出现瓶颈现象还不得而知。

因而我认为舞蹈教学形体训练首先应该放在第一位, 它是舞蹈中的基础。在形体训练方面, 我根据学生的气质和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训练的内容来选择练习音乐。比如, 进行腰的练习, 可以选择一些舒缓的钢琴伴奏曲, 已达到训练学生腰部的舒展和延伸。又如, 在进行小踢腿训练的时候, 可以选择风格明快、节奏清脆的音乐。让学生在鲜明的音乐节奏中干脆利索地完成小踢腿动作。有了好的音乐, 能让学生在原本枯燥乏味的形体训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让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萌发出舞蹈的欲望, 展开美丽的遐想, 做出优美的动作。

2.气息训练

在舞蹈的训练中, 气息的训练也尤为重要。舞蹈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所以在学生原有的舞蹈基础上要让学生的舞蹈技能有所提高。呼吸在舞蹈基础训练教学中有着不同的运用和训练, 学生没有专业基础, 不能认识到呼吸在舞蹈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舞蹈训练过程中, 教会学生缓吸缓呼, 快吸慢呼, 跳起要快速吸气, 落地要快速呼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吸气会无意识地把气息堵在胸口, 没有达到深呼吸。如果学生不能理解我的要求, 我就尝试着让学生闻闻花香, 让学生感觉气息的落点, 先训练学生的缓吸缓呼。在吸气的时候, 教会学生尽量拉伸身体, 轻轻地把下巴抬起。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舒缓的身韵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气息的存在。这样动作就会轻快、自如、顺畅, 慢吸慢呼。在舞蹈教学中,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不同的民族舞蹈有不同的呼吸要求, 哪些舞蹈需要快吸慢呼, 哪些舞蹈需要缓吸缓呼, 例如, 蒙古族舞蹈教学的呼吸特点大致有快吸快呼、快吸慢呼两种。快吸快呼大多在硬肩、笑肩等肩部动作时使用, 教师可以进行这部分的组合训练, 告诉学生既要保持肩部的自然松弛, 动作有力, 又要有顿挫感。而快吸慢呼运用在如柔肩、绕腕、软手、柔臂等动作中。学生有了实际的气息训练, 才能把呼吸运用好, 有了气息, 舞蹈才会有生命, 才会有灵魂, 才会有活力, 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 演绎作品的情感世界。

3.手眼练习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读到他的内心世界。而舞蹈也非常讲究手眼的配合, 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不仅要求动作完美和优雅, 而且更要通过动作把情感传递出来。在情感的传递过程当中, 离不开眼神, 作品的喜怒哀乐都从眼神中传递出来。因而形神合一很重要。在对中学生舞蹈教学中, 首先, 我会让学生练习转眼, 学会灵活。其次, 要求学生根据手指的指向进行眼神练习。慢慢地, 学生在训练过程当中就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了这些基础练习以后, 对学生就要有更高层次的训练———神。神是舞蹈的魂。在手眼练习中, 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一棵树没有绿叶它将失去生命的色彩, 所以在舞蹈教学中, 手眼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及其意义 篇6

舞蹈意识是一个舞者的灵魂,是舞者能动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人物塑造与情感表达,身体如何表现舞蹈等诸多对舞蹈要素的基本认识,通过融合这些对舞蹈要素的理解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它是指引舞蹈表现的精神灯塔,是舞蹈作为艺术审美性的源泉。对于幼儿舞蹈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引导,最后才能形成其自己的舞蹈意识。幼儿对舞蹈相关要素的认知主要体现在理解力、模仿力、欣赏力以及注意力等方面。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舞蹈能够对幼儿产生吸引力,使幼儿不会产生抗拒心理,从而更容易接受舞蹈训练,对老师教授给的舞蹈动作也会有更深的记忆与体会,继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幼儿动脑思考以及体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对幼儿理解各阶段动作要领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对四肢与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有更深层次的体会,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幼儿自己也能够鉴别动作是否规范,准确的把握住舞动做动作的要领。对于这方面舞蹈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是提高基本功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培养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其关键在于因材施教、打破常规,进行全面的思维探索活动。对于不同的幼儿采取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幼儿创新的热情以及胆识,才能训练中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二、舞蹈专业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把握形象,传情达意

著名的苏联舞蹈编导家查别林曾近说过这样一句话:“造型是身躯的完美掌握,是动作与美得体现,”这句话体现出了舞蹈动作的特征。在舞蹈中通过身体的各种表现以及各种舞蹈形态的运用才能完成舞蹈形象的塑造。从舞蹈艺术特征的角度出发,不仅要求表演者学会运用形象的舞蹈动作来营造舞蹈意境,并且要求舞蹈教师运用准确的语言教导学生学习。其形式和内容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某段舞蹈的动作要领,而且还要做到通过展示舞蹈的动作形象,来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联想和思考,为之后的舞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幼儿的角度来说,选择学习的方向是感性的,只会凭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知识的吸收。但是舞蹈的学习是要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而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就需要经过老师细心的教导才能达到初步掌握舞蹈基本功。对于初学舞蹈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舞蹈专业知识,对于舞蹈的抽象化理解相对较弱,在接触到抽象思维较多地某段课程中,教师就需要用直观的舞蹈形象来引导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而其学习思维也会有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升华过程。

(二)抓住要点,举一反三

与别的舞蹈课程相比,形体艺术的舞蹈基本功更表现出其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性以及学科知识的内在系统性。

1.认真组织好每一堂课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应该根据教学大纲,针对阶段性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学生的具体要求进行教材的选择。深入的了解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出一套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方案,才能够起到最佳的教学目的。在传统的基本课程教学中,往往是几套动作一起进行训练学习,而不学完一套动作之后再学习另外一组动作。因此,在对学生展开教育之前,必须要安排好技术训练和基本能力,身体表现力和技巧训练,组合训练和单一训练的各种关系,交给学生的舞蹈动作都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的效果,所以,课程的安排和组织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抓住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抓住其教学的重点,例如,在一年级的基本功课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对于舞蹈的接触不多,因此教学重点,因该放在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纠正和训练躯体柔韧度上。传授学生寻找正确的人体重心支撑点,使之在后来舞蹈学习中能够明白身体各部位在不同舞蹈中处在何种位置是正确的,以及训练学生肌肉控制力和韧带拉伸度方面。而训练出适合舞蹈学习的身体素质则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提供较宽的道路。因此,对于初学舞蹈学生的训练计划,是在教学初期要从单一的舞蹈开就进行严格的教育,对学生舞蹈学习的成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使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至于中高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对舞蹈技巧方面的训练,尤其是女生班在到青春期时还要解决身体发胖的问题等。

三、以毯子功技巧为例谈舞蹈中的基本功能

毯子功是集合了舞蹈、体操以及武术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训练方法,对幼儿采用毯子功的训练方法,其目的在与加强少儿的爆发力、协调性以及灵活性,能够加强少儿的身体素质,使之掌握毯子舞这项技巧。通过对毯子功的练习,可以使幼儿在舞蹈时身体动作更为协调,还可以加强身体的控制力和柔韧性,增强了舞蹈是的表现力,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拓宽了道路。毯子功的训练方式是固定的,即人在毯子上进行各种动作的训练,虽然毯子功训练的技巧、技术的难度较大,但是在进行毯子功训练中仍然要将舞蹈意识贯穿其中,使其做出的动作具有舞蹈的美感,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训练的特点和规律,这就是审美意识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而反过来说,舞蹈基本功的训练也能推进舞蹈审美意识的发展。在毯子功训练中,贯入审美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舞蹈训练的难度。但是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使判断舞蹈动作的优劣的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在传授学生舞蹈动作时,不只是要求掌握动作的规范,追求舞蹈动作的难度,也会注重动作的美感。这就使得既定的舞蹈动作,不仅是要求动作完成的规范、准确,而且也要求舞动动作具备舞蹈的美感。

作为舞蹈美得体现之一,形体美是所有舞蹈演员所追求的,要想拥有完美的形体则需要经过长期的针对耐力的训练。在进行毯子功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训练时要积极主动,针对力量、耐力进行特别训练,提升学生腿部的肌肉力量,这也是形体美的要求之一,这些针对体现美感的训练要求,既是舞蹈艺术的审美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舞蹈意识中审美意识培养的自觉性,是舞蹈基本功训练和舞蹈意识相互影响,互相关联的体现。为加强培养学生舞蹈意识,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多重教育功能,在进行毯子功教学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增加舞蹈毯技训练的难度,增加多样化的体操训练方法、增加毯技的训练内容,使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增加与各个舞蹈学院之间的交流,定期带领学生观赏舞蹈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借鉴,大胆创新,以舞蹈的整体艺术美感为基础,着力表现舞蹈的表演效果,使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也能表现出舞蹈的美感,进行毯技训练的是以舞蹈难度的增加为特点的,其创新的基础是不断加大的舞蹈难度。但是舞蹈艺术的内涵并不是炫技,没有内涵的舞蹈动作是难以打动人的,因此在进行舞蹈毯技训练中,强调美得体现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基本功教学中贯入舞蹈意识,同时在基本功训练上推动意识培养的自觉性,发挥舞蹈意识的能动性,才能培养出更强的下一代舞蹈精英。

四、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高追求与高标准。舞蹈是一门以动作韵律为主,并通过舞蹈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当今社会对少儿舞蹈教学的需求是必然的,这能够为少儿未来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们在舞蹈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舞蹈的基本功从而更好的丰富美育知识。优美健康的舞蹈文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孩子们生理与心理的良好发展,对形体美与感知美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孩子们之间的互动又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友谊,增加孩子们的社会交际能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有效的引导,有效的引导能够很好的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并能够激发孩子们学习舞蹈的热情。这需要教师在一线教育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为自己充电并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轻松自在,给孩子们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

摘要:就目前来说,在国内的一些舞台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舞者能够做出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让我们在欣赏到华丽舞姿的同时,也为这些舞蹈演员感到骄傲。但是当我们细心观察之后,就会发现许多舞蹈演员在基础环节上还是有不小的欠缺,例如控制身体的能力、解读音乐的能力等。舞蹈艺术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它是一项身体技能性较强的艺术门类,因此,要想在舞蹈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要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对于初学舞蹈的幼儿来说,对于舞蹈学习的能力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决定其理解程度的因素就在于,入学前对舞蹈的接触程度,接触较多地学生对舞蹈的理解能力较强,反之则较差。而且幼儿的身体条件也是影响其学习舞蹈的重要条件。

《哈农》基本功训练方法 篇7

一、运用八种方法来练习同一首《哈农》

(一) 高抬指快触键:把手指抬高, 垂直快速地下键, 以达到稳定、坚挺、有力的声音。

(二) 低指快触键:

每个音的发出有四个过程:a准备, b触键, c持续, d离键。没有这四个动作, 这个音就不是完整的, 就不是良好的触键。

(三) 手指指尖跳音:

这种练习不仅是练跳音, 重要的是练习手指第一关节灵敏、集中、轻盈、尖锐的触键方式。这样就有珍珠般的、颗粒性强的、清晰的、穿透的、明亮的音质。

(四) 手腕跳音:

手腕与指尖的动作一样, 也是准备、触键、收缩的动作, 这需要经过训练, 手腕才会有弹性、有控制、有快速明确的动作方式。所以手腕与指尖的训练方法相同。

(五) 肘部顿音:

它的基本目的是使手掌以下外挺出, 手腕以上能够放松, 力量毫无障碍地传到指尖。若不会顿音, 就不可能处理好这些作品中的一些非连非跳、不长不短、不响不轻的声音的质量。

(六) 非连音:

它是钢琴演奏的基本触键方法之一, 它要求手指在快速跑动中, 既不是非常连贯, 又不是跳的状态, 同时声音的质量是均匀的、颗粒性的连续进行。

(七) 连音:

好的连奏必须做到三点:a无隙, 两个音之间不能有细微的断裂。b无角, 即没有任何一个音冒出来。c无坑, 即没有一个音坑陷下去。

(八) 半触键:把力量集中在一半的地方发声。这是更敏感、更高级的练习方法, 在掌握以上练习后, 才可学习。

二、通过各种弹奏方法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学到的各种技术

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弹奏, 并在弹奏中掌握各种触键时的指尖感觉, 要求耳朵仔细聆听每一个动作所发出的音响。因为动作上的错误会导致声音上的错误。每一课都用不同的方式弹奏, 让学生永远保持新鲜感。同时为了使学生在弹奏《哈农》时能够高度专心, 保证旺盛的精力, 清醒的头脑, 求得最佳练习结果, 可采用:

(一) 混合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能在各种乐曲中应付不同的技巧, 求得双手间的平衡, 有必要将各种技巧混合, 交叉起来练习。这样练习要求很高, 指间不仅要感觉到两种触键感觉, 耳朵也要对两种音色极为敏感。

(二) 复三度 (十度) 练习法:

采用了混合法练习后, 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早接受和声效果, 使耳朵更加充实一些音响, 用复三度的效果练习是很好的。它不仅悦耳动听, 而且学生对音色的分辨更加清晰, 两种触键方法所要求的音色也更加明确。

(三) 变节奏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能自如地掌握并应付将来在音乐中出现的各种节奏变化, 如附点、切分音节奏、三连音及更多的连音、三对二、三对四等复杂节奏, 适当地变节奏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为增强手指的独立性, 使弱指能够具备同强指一样的力度、清晰度, 做这种练习也有很大益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弱指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 如弱指用forte (强) 的力度弹, 而较有力量的手指用iano (弱) 的力度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精力完全放在指上, 注意动作和声音的统一, 达到训练的目的。在变节奏的同时, 弹奏方法也随之改变,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四) 移调练习法:

当学生在白键上可以很熟练地弹奏时, 应适当地进行移调练习。目的是使有黑键的调子也能做到弹奏动作、声音等同弹白键一样熟练, 运用自如。移调可以从调号少的调子开始。G大调 (一个升号) 、F大调 (一个降调) 、D大调 (两个升号) 、B大调 (两个降调) 等由少增多。有了一个预习阶段, 当学生弹到有黑键的调时, 便不会感到紧张, 不知所措, 或是在动作及声音上发生变化。同时耳朵对各个调的音阶排列、音程关系也很熟悉, 不会将该升该降的音丢掉。

摘要:《哈农钢琴练指法》这本书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因为它上行和下行的指法一样、节奏一样, 练起来显得枯燥无味。因此有些学生在练习中漫不经心, 思想不集中, 只是手指在机械运动, 单调地、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更糟的是一课接一课地弹下去, 不管动作, 不听音色, 只求速度, 不求质量, 这样练习的结果是以双手疲劳、肌肉损伤而告终。我经常听到一些学生诉说她们的苦恼, 为她们僵硬的手腕、僵硬的大指、歪倒的小指、越弹越弹不动的状况而焦虑。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我总结了一套《哈农》练习方法, 引导她们正确地练习。

焊工基本功训练方法 篇8

焊工基本功训练内容很多, 下面举引弧训练、分清熔渣和铁水训练、补孔 (洞) 训练和焊缝接头训练进行阐述焊工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引弧训练方法

焊条电弧焊引燃焊接电弧的过程, 称为引弧。引弧是焊接过程中频繁进行的动作, 引弧技术的好坏, 直接影响焊接质量。单面焊双面成形是焊工必须掌握的技术, 如果采用断弧法施焊, 一条焊缝由几百个甚至千个焊点叠加而成, 焊接这些焊点时只要有一次引弧不熟、位置不准, 就会影响整条焊缝的质量, 可见熟练引弧, 位置准确对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性。所以在实践教学中, 应对引弧训练采取足够的重视。

引弧训练目的是使学员掌握正确的引弧方法, 要求能熟练引燃电弧, 焊点位置准确。为达到这个目的, 要求学员将一根焊条分成数十次练习。通过多次反复地练习, 以达到熟练并准确地引燃电弧, 并形成技巧。初学引弧的学员, 往往不按要求, 一根焊条引燃电弧后, 一次就焊完, 这样就达不到训练目的。

为达到熟练, 准确地引燃电弧, 笔者采取的办法是用1.2mm左右的薄钢板, 进行定点引弧训练。方法是在200mm×200 mm的薄钢板上用石笔 (或粉笔) 以20mm间距画出焊点位置 (见图1) 。焊条直径2.5mm, 焊接电流为60A, 每次在直线的交点 (焊点位置) 用碰击法引弧。引燃电弧后, 维持电弧长度2-4mm, 焊成直径10mm左右的焊点后熄弧。如果不熄弧, 工件会被烧穿。这样重复操作完成上千个焊点的训练, 引弧就会熟练、位置准确, 达到本课题训练目的。

二、分清熔渣和铁水的训练方法

焊接过程中, 分清熔渣和铁水非常重要, 如果分不清熔渣和铁水, 焊接中易造成夹渣。对于初学者, 要分清熔渣和铁水非常困难, 不进行专门训练, 焊工在生产中需要通过2-3年摸索, 才能在焊接过程中分清熔渣和铁水。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 采用定点堆焊、容器堆焊、立焊训练等方法, 通过短期训练, 就能让学员分清渣和铁水。下面主要介绍定点堆焊、容器堆焊两种训练方法。

(一) 定点堆焊

在厚度大于6mm的废钢板上, 用石笔画一个圈, 然后用直击法在圆圈内引燃电弧后画2-3圈后灭弧, 不移开面罩, 在面罩下观察熔池, 仔细分辨渣和铁水。铁水颜色明亮, 渣颜色稍暗。铁水位于焊点中心, 熔渣向铁柱四周流动。铁水熔点高, 先凝固, 接下来才是熔渣逐步凝固, 待熔化的金属冷却凝固后, 再在其上继续引弧焊接, 这样反复操作, 仔细观察, 就能逐渐分清渣和铁水 (见图2) 。

为容易分清渣和铁水, 定点堆焊过程中, 常用直径为3.2mm的E4303和E5015两种焊条交替训练。焊接电流约120A左右, 电流太小, 渣和铁水颜色不明显, 电流太大, 堆不高, 也不便分清渣和铁水。

(二) 堆焊容器

堆焊容器的基本要求为:容器底板为6mm以上的钢板, 用直径为3.2mm的E4303焊条或E5015焊条, 焊接电流为100A左右。训练方法是先在钢板上划一个80-100mm的圆圈, 引燃电弧后, 沿着所画的圆圈层层堆焊。堆焊过程中仔细观察, 铁水位于电弧下方, 颜色明亮, 熔渣颜色稍暗, 自然下淌。堆焊过程中熔池温度太高, 会造成铁水下淌, 易形成焊瘤, 堆焊出来的容器成形差。如发现熔池温度太高应熄弧, 待工件温度稍低再焊。堆焊过程中焊接电流太小, 熔渣和铁水混合不清, 会造成夹渣, 容器会渗漏。通过堆焊容器, 可让初学者很快分清渣和铁水, 把握熔池温度 (见图3) 。

此外, 通过立焊训练, 也可以训练较快分清熔渣和铁水, 但训练效果没有定点堆焊和堆焊容器好。

三、补孔 (洞) 训练方法

生产过程中, 常采用气割下料, 有时由于气割质量不高, 划线误差等, 两工件对接时就会存在较大的间隙 (或孔洞) 。壁薄工件焊接过程中, 焊接电流太大, 会造成烧穿, 形成孔洞。因此, 补孔 (洞) 技术是焊工必须训练的基本功。补孔 (洞) 后要求工件正、反面余高小于3mm, 不允许存在夹渣、气孔等缺陷。

对于厚度大于4mm的焊件, 孔洞或间隙不大时, 可用连弧法补孔 (洞) , 操作容易, 效率高。下面主要介绍壁厚4mm以下的焊件, 孔洞直径在20mm以下的补孔技术 (孔洞直径超过20mm, 可以另加一块板完成补孔) 。

壁厚4mm以下的焊件, 直径为10-20mm的补孔 (洞) , 焊工常采用加钢筋等办法来补, 但这种方法不够灵活, 易造成熔合不良, 最好的方法是直接补。补孔 (洞) 时焊接电流非常关键, 应采用较大的电流 (直径3.2mm的焊条, 焊接电流为120A左右) , 熄弧焊。电流太小易造成夹渣, 连弧焊背面易超高甚至形成焊瘤。为提高补孔 (洞) 效率, 应沿着孔洞周围一点一点的熄弧焊, 熄弧过程中, 面罩不移开, 待熔池金属冷却凝固, 颜色由亮变暗, 熔池逐渐缩小到焊芯直径大小并呈亮黄色时, 再引燃电弧焊接。补孔 (洞) 训练过程中, 必须分清熔渣和铁水, 即将收口时, 如果发现熔渣和铁水混合不清应熄弧, 稍冷清除熔渣后再补, 收口不要立即熄弧, 电弧作圆圈运动, 填满弧坑后再熄弧。

四、焊缝接头训练方法

在施焊时, 由于受焊条长度的限制, 一根焊条不可能完成一条焊缝。为了保证焊道的连续性, 要求每根焊条所焊的焊缝相连接, 此连接处称为焊缝的接头。焊缝接头方法不当, 表面接头处容易出现脱节、过高, 焊缝宽窄不均, 影响焊缝表面质量;多层焊焊缝中间层接头处易产生未熔合、气孔等缺陷;单面焊双面成形中, 打底层接头处易产生未熔合、夹渣、缩孔等缺陷。因此保证焊缝接头质量非常重要, 焊缝接头训练是焊工基本功训练的重点。下面介绍打底层接头训练、中间层接头训练和表面层接头训练方法。

(一) 打底层接头

单面焊双面成形打底层焊缝接头有热接和冷接两种方法。热接法就是前焊缝的熔池还没有完全冷却就立即接头, 这是生产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接头难度大。冷接法是更换焊条时, 使用角向磨光机或机械方法将焊缝接头处打磨成斜坡形过渡带再接头, 这种接头方法效率低, 接头难度小, 接头质量容易保证, 常用于重要构件打底层接头。下面介绍打底层热接头的训练方法。

接头前更换焊条收弧时, 将电弧引向焊接反方向坡口一侧, 焊条回拉10-15mm, 使接头处呈斜坡状。接头时, 在弧坑前10mm处坡口面上引弧, 电弧移到弧坑稍作横向摆动预热, 再运条到熔孔处, 此时接头处温升已够, 然后将电弧压向根部, 当听到电弧击穿坡口声时, 表明接头已接上, 再将电弧拉到正常焊接时的长度, 进行焊接。接好头的关键操作要点是:

1. 更换焊条动作要快

要求学员在开始焊接时, 持面罩的左手就拿几根准备更换的焊条, 前根焊条焊完后, 立即更换焊条, 趁熔池还未完全凝固时, 引燃电弧接头。

2. 位置要准

电弧移到原弧坑处, 估计新熔池的后沿与原先焊道弧坑后沿相切时立即将焊条前移进行焊接。由于原弧坑已被焊渣覆盖, 只能凭经验判断弧坑后沿的位置, 因此要求学员一根焊条分多训练, 反复练习接头技术。

打底层热接头方法正确, 接头平滑, 外形美观, 通过反复训练, 能保证接头质量。

(二) 中间层接头

厚度较大的焊件, 需要开坡口, 采用多层焊。多层焊时焊缝的中间层接头采用首尾相接法 (即后焊的焊缝从先焊的焊缝尾部开始焊接, 如图4所示) 。接头时在先焊焊道弧坑稍前 (约10-15mm) 处引弧。电弧长度比正常焊接略微长些 (碱性焊条电弧不可加长, 否则易产生气孔) , 然后将电弧移到原弧坑的2/3处, 填满弧坑后, 即向前进行正常焊接。如果直接在弧坑处引弧焊接, 接头处易产生未熔合和气孔等缺陷。

(三) 表面层接头

焊缝表面接头好坏, 直接影响焊缝表面质量。焊缝表面层常采用的接头方法有首尾相接, 首首相接, 尾尾相接等。

1. 首尾相接

焊缝表面层首尾相接方法与中间层首尾相接方法相同。接头时关键在于电弧后移量, 电弧后移太多, 会造成接头过高;后移太少, 则造成接头脱节。

2. 首首相接

两焊缝在起头处相接, 要求先焊焊缝的起头处略低些, 后焊的焊缝必须在前条焊缝始端稍前处起弧, 然后稍微拉长电弧将电弧逐渐引向前条焊缝的始端, 并覆盖前焊缝的端头, 待焊平后, 再向先焊焊道相反方向移动, 管子水平固定焊起焊处即用这种方法接头。

3. 尾尾相接

是两条焊缝在收尾处相接, 当后焊的焊缝焊到先焊的焊缝收弧处时, 焊接速度应慢些, 填满先焊焊缝的弧坑后, 以较快的速度再略向前焊一段 (约10-20mm) , 然后熄弧。管道焊接收尾处即用这种方法接头。

表面层焊缝接头连接得平整与否, 与正确接头方法有关, 同时还和接头处温度高低有关系, 温度越高, 接得越平整。因此, 训练中要求学员换焊条动作要快, 在熔池尚未冷却时进行接头, 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不仅能保证质量, 而且焊道表面成形美观。

焊工基本功训练过程中, 实训教师必须多示范, 多指导, 不断纠正学员错误的操作方法。在教学中还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对那些基础差、反应慢的学生要多关心, 耐心指导, 手把手地教, 充分调动每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员, 对所训练内容应由浅入深、有目的、有针对地训练, 不断改进存在的问题, 逐步达到熟练、牢固地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和技能。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焊工实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探索, 希望能对焊接实训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为培养掌握焊接技术、有敬业精神与创业精神的优秀焊工尽自己微薄之力。

摘要:基本功在焊工技能教学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本功扎实的学员, 相对来说自学能力也强, 这样在后续课题的训练中,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焊接基本功训练中的引弧、分清熔渣和铁水、补孔 (洞) 和焊缝接头都有其相应的训练方法, 通过这些训练能夯实焊工的基本功, 为其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促使其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基本功,引弧,补孔 (洞) ,焊缝接头

参考文献

[1]王若愚.焊接技能训练 (初级工)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王若愚, 陈雪春.焊工基本常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王建平.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教学质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8) .

浅谈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方法 篇9

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教授《詹天佑》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再从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或语句谈谈读后感受。笔者发现,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一番独立品味和深入理解后,能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如一位同学说:“第五自然段的‘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说明了工程的确很困难;从‘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常跟工人同吃同喝,不离开工地,跟老工人一起商量’等语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没有摆出总工程师的架子,而是很务实,而且做得很出色,也反映出他平易近人,跟工人的关系很好;詹天佑的‘两个决定’体现出他很有决断力,而且很有想法;‘把工期缩短了一半’说明了在他领导下的工程队工作效率很高。”一位同学则说:“我从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会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看出,詹天佑下定了决心要成功修筑一条完全由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让外国人看到中国人的智慧和才干,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瞧我们,我从中也深刻地体会到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

通过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方法,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教学的方式看,教师改变了逐段讲解、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或干脆“灌”给学生的陈旧授课方式,而采用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达到了理解课文与有效练习表达相结合的目标。

二、找出悬念,展开联想

许多课文不仅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而且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供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培养发散思维,训练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且又合情合理,那么他们的思维也就具有创造性,训练其语言文字能力也就有了成效。

在教《穷人》这一课时,我找出了课文结尾处的悬念(即渔夫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的情况),让学生展开联想,练习表达,并在学生开始联想之前,特意提示他们思考:渔夫和桑娜在自己仍在熬日子的情况下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家以后的情况究竟会怎样呢?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渔夫经常冒着危险到海里去打鱼,桑娜在家做的事也更多了,在他们的辛勤抚育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而且每人都学会了一样本领,可以帮他们做很多事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有的说,渔夫有一次从海里捞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金鱼,就象童话故事《渔夫和他的妻子》里的那条金鱼一样,只要渔夫要什么,金鱼就给渔夫什么;因为渔夫和桑娜从不贪心,所以金鱼一直在帮助他们,让他们过着幸福的好日子。有的则说,由于多了两个孩子,渔夫和桑娜的负担更重了,桑娜由于操劳过度,不幸病倒了……听着孩子们极富想象力的述说,我充分肯定了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成功之处,并鼓励他们以书面形式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想象。结果学生非常爽快地接受了续写《穷人》的“任务”,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写得不错。

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而且让学生经历了由“学文”到“说文”再到“写文”的自然过渡,从而克服了他们畏难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热情。

三、找准参照的句式

“多读心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无数的实践证明,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而“读写结合,从仿到创”则是具有更强指向性的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解和运用彼此交融,和谐运行。

在指导学生学习《向往奥运》这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笔者除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句,感悟文段的内容外,还特别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表达形式,并让他们用着重号点画出“走出、沿、来到、看、听到、觉得、知道、感觉”这些词语。在学生领会了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后,我让他们“用以上词语写一段话”,进行练笔。

结果学生练得如何?且看以下的一些例子。小菲同学写道:“我走出家门,沿着宽阔的大路缓缓地走着,来到美丽的公园里,看到树上刚抽出的嫩芽,听到小鸟可爱的叫声,觉得一阵舒服,知道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感到无比的欢喜。”小辉同学写道:“走出榕树林,沿着弯曲的石路,来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旁,看到那一朵朵娇艳的荷花含苞欲放,听到那潺潺流水,觉得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里。我心中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感觉,美丽的荷花正用它特殊的魅力影响着我的心灵。”小瑜同学写道:“走出茅草屋,沿着弯曲的小路,来到瀑布下,看到气势雄伟的瀑布,听到洪亮的响声,觉得心情非常舒畅。我知道这是祖国的壮丽景色,忽然感觉到一股暖流,缓缓地流进我的心底。”小君同学写道:“走出家门,沿着街道的小路,来到大街上,看到一个个做买卖的人,听到一阵阵的吆喝声,觉得他们干得很起劲,也知道他们为生计奔波,感觉到他们靠劳动养活自己的精神很可贵!”小俊同学则这样写:“走出家门,沿着路直走,来到停车场门口,看到几只小鸟,听到几声鸟叫,觉得鸟儿自由自在;但当我从一个老伯口中知道鸟儿没有了昔日的鸟窝时,感觉到有了自由没了家也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我在批改学生的这些练笔作业时曾感到无比激动;而在讲评时,听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自己写的语句,心中更涌动着一股欣喜。我告诉学生,我原本是想让他们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写些参观记或游记之类的,没想到他们取材如此丰富,思路如此开阔!我顺势鼓励学生:勤做这样的练笔,在模仿中学会运用句式,学会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久而久之,就会有创造的火花。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我们还找到了共识:要善于从课文例子中寻找学习的原型,学会思考课文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范文,文中的“我”可以用来模仿写作哪一类的文章。找准了“雏形”,找准了练习的突破口,对练习写作,有效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后,我还在想:如果教师平时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指导,给学生找准范文,让学生有法可效,有例可循,不就可以帮助学生降低写作的难度,消除对写作产生的恐惧心理吗?但凡害怕作文的学生,除了他们平时不太善于观察事物以及积累写作素材外,还与他们不会寻找例文,寻找合适的表达句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如果从学生开始接触作文时起,教师就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进行一些小练笔,那么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想必已积累了大量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方法了。

四、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故事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它也是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有效途径。当然,教师要注意选取一些富有童趣或故事情节较为引人入胜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复述,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极有道理的。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从阅读教学中找到切入点,探究有效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词句,让阅读教学这块奠基石更好地帮助学生通向成功的写作之路。

责任编辑 许纯子

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 篇10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来看, 语文应用能力应是语文能力的核心, 强化语文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可是, 当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的严重弱化, 造成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下降。

从教者角度而言, 具备较为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是教好语文的重要前提。不容回避的现实是, 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普遍有所下降。由于一段时间以来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忽视, 造成了教学双亏;加之工作压力大、头绪繁多, 教师很难做到常态化写作, 偶尔写一两篇论文可以说是“逼上梁山”, 语言文字不规范在所难免。

教师如此, 学生便可想而知。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淡化语法教学, 语感训练又落不到实处, 语感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应试的压力之下, 学生忙着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试题, 连寒暑假都被这“班”那“班”霸占, 哪里还有时间从事真正意义的阅读呢?因此, 阅读没有精读的习惯, 没有咬文嚼字的体验和乐趣, 只停留在浅层次上;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难以落实, 被各种网络式、快餐式、影视化的伪阅读所替代, 无病呻吟、文情异类的“校园青春文学”大行其道, 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产生误导。凡此种种, 造成了学生语言随意性大, 遣词造句马虎, 别字满天飞, 语病层出不穷, 自己却找不出原因。

语言文字功底薄弱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瓶颈, 学生写字能力下降, 语法知识单薄、语感水平下降, 直接导致了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 因此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迫在眉睫。

中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语言文字教学被弱化, 被边缘化。特级教师李海林曾讲过, “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章本身, 而是文章所负载的内容, 惟有语文课, 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 而是文本本身。”可是, 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只重“传道”, 不重“授业”, 忽略了语文课的本质属性之一———工具性。

一般来说, 语文课是用来讲读课文的, 所以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文”, 问题设计, 教学模式都围着文章中心转, 文章中心又是教师教学用书上给出标准答案的, 于是老师千方百计让学生思维符合既定设计, 最后归拢到一个中心上来。一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中心, 似乎就读懂了文章, 完成了教学。这种模式下, “学语”被遗忘, 生字词教学只属“扫除障碍”, 学字词只是为了讲解课文, 而不是利用课文 (语境) 来学字词, 更谈不上延伸应用语言。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丰富多彩、变幻无穷的语言就这样被遗忘在一个角落里, 这是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端。

语言没学好, 又反过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因为脱离语言文字的感知而对课文架空分析, 好比手无寸铁开发一座巨大的矿藏。语文教学如果舍弃语言文字咀嚼涵泳这一阅读手段, 企图采用其他教辅手段或教学模式变革来达到快捷教学的目的, 看似“速效”, 却违背了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 教学《岳阳楼记》。在对文中的“春和景明”“淫雨霏霏”两段铺排文字教学时, 这位老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 没有语言文字的品味推敲, 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却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张高清数码洞庭湖风景图片, 配上音乐, 然后让学生回答:“置身于这两幅画面中, 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假如你是‘迁客骚人’, 你会有怎样的感慨?”开始学生的回答不令人满意, 之后教师设法诱导, 又让学生合作讨论, 结果“想要的”答案出来了, 可是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好意境却被生硬的图片抹杀得一干二净。两张图片带给学生的仅仅是短暂的欣赏愉悦, 生动的文字没有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没有文字感知就没有心灵感动, 没有心灵感动就没有情感共鸣, 对于“古仁人之心”, 学生只能勉强接受而已。这种天马行空脱离文字载体的教学让语文课失去语文味, 让听课的语文老师产生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感觉。

为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组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再引导学生把这种能力应用到阅读之中,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形成双向互补, 提升阅读水平。

笔者在执教《病梅馆记》一文时, 课堂上学生通过文本阅读, 发现了文章结构上前后不对应, 有几个关键词在文中反复出现, 却语序凌乱的现象。这些问题出乎我的意料, 但也着实让我兴奋。兴奋的是, 学生能通过文字的细微变化察觉到问题, 进而比较推断文章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教学契机!于是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从字词的运用入手反复推敲, 终于得出了有趣的结论:作者写“评梅标准”一句, 是按审美层次来列举的 (“曲”最难, 其次是“欹”, 再次是“疏”) ;“夭梅病梅”手段一句, 是按从上到下, 手段恶劣的程度来安排次序的 (斫其正, 删其密, 锄其直) ;而“梅之欹之疏之曲”一句, 作为后句的主语, 为了使节奏明快, 音韵和谐, 是按音韵的要求来排列———“欹”、“疏”、“曲”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开口呼、撮口呼、合口呼。至于开头结尾写产梅之地, 顺序无关紧要, 作者信手拈来, 列举产梅之地多, 笔势自然流畅, 洒脱大方, 从侧面展现出作者所倡导的不拘一格、个性解放的思想。

令人欣慰的是, 平时的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言文字基本功和阅读能力形成了双向互补, 这种情况同样也反映在写作上。

有人感叹,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写字了, 用字不规范, 随意性大。写一篇作文, 关键时刻错别字就会露怯。我常常开玩笑地和学生说, 读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 突然冒出一个错别字 (尤其是不可原谅的错别字) , 就像吃饭嗑着一粒沙子一样难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想出一个办法, 在学生习作中发现错别字, 不再帮学生画出, 而是在出现错别字的字行末尾打上一个标记, 提示这里出现了错别字, 要求他们自己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并推究出现这个错别字的原因。组织学生互相纠错, 并归纳出各自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错别字。这样做, 促使学生参与了改错别字的整个过程, 培养他们寻找错别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 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同步提升。

书写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俗话说“人要衣妆, 佛要金妆”。一笔漂亮的字能带给人直观的美感, 好的文面就是“见面礼”, 让人一见倾心, 所以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展示书写水平, 做到端正、清楚、美观、秀气。书写是文章的服饰, 标点则是文章的细节, 不可一逗到底, 要准确地运用标点, 可以这样说, 标点越丰富, 语言文字的功底就越深厚, 语文水平就相对较高。

语言文字基本功增强了,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就会水涨船高。遣词造句上, 学生体会到“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意味, 写作中常常会为一个字一个词反复推敲, 力求表情达意准确生动, 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所言表面上锤炼语言, 实际上是在锤炼感情。

上一篇:服务创新策略下一篇:日常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