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旱灾害

2024-05-19

农业水旱灾害(精选十篇)

农业水旱灾害 篇1

近年来, 我国持续发生的水旱灾害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例如, 2010年春西南五省的严重干旱, 以及2011年夏天波及13个省市的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水灾。旱涝灾害严重影响粮食产出, 并极易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工业和服务业的稳定经营, 因此, 防范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议题, 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在制定防灾减灾的具体对策前, 首先要理清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特征。我国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领域, 相比于养殖业而言, 种植业由于户外作业, 且具有极强的季节性而最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众多影响种植业的自然灾害中, 水旱灾害影响度位居前列。根据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统计, 1990年至2009年平均而言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占全国自然灾害合计受灾面积的78.57%, 而其中又以干旱为甚。[1]

由于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损失程度大, 因此把握水旱灾害风险特征, 并有针对性地构建防范对策, 是实现我国农业稳定生产的关键。对水旱灾害的刻画有不同视角, 本文将着重探究不同级别水旱灾害的风险损失问题。基于理性预期理论, 正常年景的降雨或缺水属于可预期范畴, 对农业生产的干扰相对可控;反之, 异常波动的水旱灾害超出农户预期, 危害较大。本文将基于粮食主产区的水旱灾害数据, 分析我国不同级别农业水旱灾害的变动特征及其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并寻求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优化对策。

二、相关文献述评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业水旱灾害的相关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 主要涉及旱灾风险的特征解析、水灾风险的区域演变测算、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究等多方面内容。依据本文研究需要, 将我国农业水旱灾害既往相关研究归纳并分解在以下两方面。

1.水旱灾害风险特征的分析与评估

评估与分析水旱灾害风险特征是寻求有效风险管理对策的前提。魏华林等基于1952年至2009年全国旱灾受灾面积变动趋势研究认为, 我国旱灾风险总体而言具有复杂性、缓发性和后延性等特征, 同时呈现出发生频率增强、灾情等级加重、影响领域扩大和作用范围变广的趋势。[2]针对不同区域的旱灾风险, 魏凤英等基于东北月降水量和气温资料研究发现, 近60年来东北干旱经历了4个气候阶段, 而近十年是干旱发生频次最多的时期, 平均每年东北地区有4个月会出现干旱现象, 因此, 北方的防旱和抗旱工作较为艰巨。[3]针对水灾风险, 叶明华基于不同粮食主产区水灾成灾率数据, 通过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发现, 我国南方相邻粮食主产省份间具有较高的水灾风险相关性, 例如江苏与安徽;湖北、湖南与江西等水灾风险相关系数较高。[4]除了水灾的区域相关性, 林云萍等通过收集521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降水量数据, 对水灾的区域强度变化进行了分析, 指出我国南方水灾呈现出增强和区域趋同的特征。[5]

水旱灾害风险特征的既往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描绘了水旱灾害的危险性、关联性和变动性, 但是未能区分普通灾害与异常灾害。本文将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粮食主产区为例, 对水旱灾害进行分级测算, 并针对水旱灾害的异常风险损失提供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2.水旱灾害风险的防范与损失补偿

对农业水旱灾害对策的研究可以归结在两个层面:一是水旱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对策。二是水旱灾害发生时与发生后的减灾与补偿措施。关于防灾, 较多文献集中在农田水利视角上。例如, 贺雪峰等指出, 我国农村水利建设主要依靠外援性融资, 因此政府和金融信贷机构应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主导者和推动者。[6]刘石成则认为, 当前农田水利主要问题在于大、中、小型水利设施之间缺少衔接, 应加强水利设计结构的优化和灌溉技术的提高。[7]对于事后的减灾措施, 文献多集中于财政救助“量”的研究。例如, 吕俊、孙蓉等认为, 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补偿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救济, 但政府救助额度占总损失比重较小, 导致农户承担的损失补偿缺口较重。[8][9]对于政府救助的“结构”, 则存在观点差异。朱俊生通过对天气指数保险试点绩效评估认为, 除了灾后直接补偿外, 政府可加大对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的补贴力度。[10]叶明华则认为, 直接补贴与间接补贴、补供方与补需方并重方可有效激励各利益方进行抗旱救灾, 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11]

水旱灾害对策的相关研究肯定了事前防灾与事后减灾相融合的一体化措施的重要性, 较为注重农户的风险管理, 但忽略灾害波动对农业保险的冲击。本文将在水旱灾害波动系数测算基础上, 从风险分担的目标、思路和工具创新三重视角提供农业保险优化对策。

三、农业水旱灾害分级评估的样本区域与测算方法

1.样本区域的选择

由于我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 近年来, 粮食产量有集中于主要产粮区的趋势。本文主要以粮食主产区为例研究农业水旱灾害的风险特征。粮食主产区的选择依据1978年~2010年各省平均粮食产量的高低排序来选取, 最终从北至南依次选取以下12个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四川、湖南、江西。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本文采用12个主要产粮省份为样本, 而不是以全国数据为例来研究农业水旱灾害是基于以下原因:第一, 我国粮食主产省份的粮食产量从1978年以来, 基本占据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0%左右 (见图1) , 因此以粮食主产省份为例具有很强代表性。第二, 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的旱涝灾害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影响大于其他区域, 因此, 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 可以确保对农业水旱灾害的研究更具重点性, 更为具体化。

2.测算方法的选择

对农业水旱灾害的刻画往往涉及风险分级。国际上通常以灾害发生的时间频率来区分灾害等级, 最具代表性的是Froot的时间频数法, 即每10年出现一次的灾害, 可认为是严重灾害;每50年出现一次的灾害, 可认为是特大灾害。[12]在我国, 通常是以受灾率和成灾率的高低来界定灾害级别, 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减灾委发布的《中国减灾:2009年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国家水利部发布的《中国水旱灾害公报》 (2006~2011) 。

依据受灾率或成灾率划分灾害级别具有以下三方面不足:第一, 不是以年累计值为基础, 而是以一次事件的发生为基础。实践中, 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并非一次性干旱, 而是持续性干旱。第二, 是以个别省份为分析对象。本文认为, 对农业水旱灾害的风险度刻画应该将粮食主产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 而非任意选取的个别省份, 尤其是单一的非粮食主产省份。第三, 仅考虑受灾率或成灾率, 未考虑移动平均状况, 也即将划分标准绝对化, 未能考虑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救灾措施的完善, 相同程度的受灾率最终造成农业实际风险损失在不同年份间的演化。

为了弥补现有灾害分级方法的不足, 本文构建如下水旱灾害波动系数测算公式:

undefined

式中, l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水灾或旱灾成灾率;αt表示第t年样本省份合计的水灾或旱灾成灾率;λit表示第t年12个粮食主产省份合计的水灾或旱灾波动系数, 通过波动系数的高低对灾害进行分级。

本文灾害波动系数模型是基于统计中样本对整体偏差的去均值后标准化处理原理, 主要衡量每个年份的水旱灾害值相对于整体平均的水旱灾害值出现偏差的程度, 可以消除绝对值比较的不足, 同时较之于国际上采用的时间频数法和国内采用的受灾率法实现如下改进:第一, 时间频数法偏重分析灾害发生的时间频数高低, 而本文的灾害分级模型更为注重分析灾害的损失程度。第二, 受灾率法没能考虑理性预期对农业生产的调整作用, 而本文的灾害分级模型通过去平均值的方法, 剔除了正常范围的降水或干旱的影响, 更为关注异常灾害产生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对农户和农业保险经营的影响。

四、农业水旱灾害波动系数测算结果与灾害分级评估

通过《新中国五十年农业统计资料》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收集12个粮食主产省份1978年至2010年的水灾成灾率和旱灾成灾率[13]

五、水旱异常灾害波动的影响及农业保险风险分担对策

当前, 农业保险已经成为我国农户转移水旱灾害风险损失最重要的途径。在2007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保费补贴的激励下, 农业保险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图4可见, 2001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98亿元, 至2010年增至135.68亿元, 10年间增长33倍。据中国保监会统计, 201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作物保险覆盖率超过70%, 同期美国农作物保险覆盖率为75%。与之相比,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作物保险保障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未来农业保险发展的重点不再是保费的急剧扩张, 而是农业风险管理技术的优化。

数据来源:2001年至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与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由前述农业水旱灾害分级评估可知, 波动系数2级和3级水旱灾害造成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是不可控的,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对农业保险经营的影响

自1995年以来我国共发生了6次2级水旱灾害损失, 但是并未造成农业保险的超额赔付风险, 主要原因在于2008年之前, 我国农业保险承保额度较低, 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 主要由农户自行承担。自2009年以来, 随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全面推广, 农业水旱灾害风险已大部分转移到保险公司, 可以预期未来农业保险经营中势必遇到巨额的灾害赔付。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对农业保险经营的负面影响可以分解在以下三方面。

(1) 水旱灾害的区域相关性导致农业保险面临系统性风险。

我国相近的粮食主产省份往往存在旱涝灾害的相关性, 这源于其面临共同的河流流域、近似的气候条件等。例如, 当安徽出现水灾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时, 往往相邻省份的江苏也同时面临。灾害的相关性导致保险公司面临的农业索赔具有系统性风险。因为单一省份的农作物损失尚处可接受风险, 但多省市的系统性索赔则往往使保险公司陷入破产风险。

(2) 水旱灾害的事前不可预测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风险安排。

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风险和巨灾风险比之于火灾、疾病等风险而言, 具有更高的不可预测性。对于传统的财产保险, 保险公司通常可以对标的风险损失做事前估测, 且实际偏差不大。但是, 农业水旱灾害在各个年景之间差异较大, 而气象预报仅能对几天之内的水旱灾害做出预测, 尚无法实现跨年的灾害假定与测算, 这就导致保险公司无法采用传统的风险分散方法来安排农业水旱灾害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的风险。

(3) 水旱灾害的事后不可补救性加剧了农业保险的风险损失度。

由于农作物种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在播种季节发生的异常水灾尚可实施一些补救措施, 但是对于已经接近成熟期的异常水旱灾害, 则因为已经错过了正常种植期, 由此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基本处于无法补救状态。此外, 异常旱灾的补救绩效甚小, 通常水灾过后, 农户还可进行其他品种作物种植的方式来延缓灾害的实际最终损失, 但是对于异常严重的旱灾, 则基本无法通过后续补种的方式予以缓解。

2.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对策:基于水旱异常灾害

综上, 通过测算我国1978年至2010年水旱灾害波动系数可知, 农业水旱灾害具有波动的区域相关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可补救性, 这些风险特性易造成农业保险的系统性赔付风险, 从而影响农业保险持续、稳定经营。针对农业水旱异常灾害的超额风险损失和巨灾风险损失, 我国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担可考虑采取以下对策。

(1) 福利效应的改进是风险分担的核心目标。

农业保险的实质是转移农户的灾害损失, 但是, 为了规避水旱灾害异常波动引起的巨额赔付和巨灾赔付, 保险公司往往对高风险区域的农户限制投保, 或者对某些风险拒保。为稳定农业保险经营, 使其起到农业生产“稳定器”的作用, 保险公司应以提升农户福利效应为其风险分担的核心目标, 这需要通过两个层次的风险管理来实现:第一, 农户水旱灾害的全面风险管理。为切实提高农业保险的福利效应, 保险公司可通过拓展农业保险的产品结构, 更大程度地转移农户水旱灾害风险损失。第二, 保险公司自身风险转移与分散。这可通过新型保险产品的设计, 转移保险公司面临的过于集中的区域超额风险损失和巨灾风险损失。

(2) 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相融合的风险分担思路。

在风险面前, 保险公司更多地承担事后经济补偿的角色。但是, 对于农业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 保险公司则必须转变职能, 融合事前防范与事后补偿为一体, 以降低水旱灾害异常波动所致损失及农险赔付率, 实现农业保险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第一, 在事前防范上应积极推进农业防灾防损工程。农户通常由于自身认识的限制, 或资金成本考虑不愿意进行灾害防范。例如, 开挖沟渠、引入滴灌技术等, 往往因为需要的成本较高, 农户不愿意实施和采用, 此时保险公司可充当农业风险防范的协调人或组织者的角色, 积极鼓励农户, 并从保费盈余中提取部分资金对防灾工程进行补贴。第二, 在事后补偿中, 要将补偿与激励和补救相结合, 不仅仅是将赔款送到农户手中, 更应当与农技人员和合作社一起寻求超额风险损失和巨灾风险损失后, 可能实施的农业生产补救措施, 从而降低水旱灾害的实际最终损失。

(3) 注重多层次风险分担的工具创新。

整体来看, 对于农业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继续推进与各省级财政部门建立的超赔分担等有效制度, 并从以下层面实现风险分担的工具创新:第一, 与农户和村社合作建立“水银行”项目, 实现事前防范的工具创新。“水银行”项目是指, 通过汛期的蓄水调节旱期的灌溉, 同时, 通过水的供给需求机制, 实现水资源的市场化调节。但是, 由于农户自身往往无法承担大型蓄水项目的建设, 保险公司可以在财政防洪抗旱资金支持下, 组织村集体或者农业合作社进行“水银行”建设。第二, 保险公司之间建立灾害互换, 实现风险的均衡和分散。从灾害学视角来看, 我国农业灾害存在“北旱南涝”的典型特征, 而农业保险由于地方政府补贴程度的差异出现区域化经营的趋势, 此时, 可以将东北粮食主产区、华北粮食主产区、江淮粮食主产区各省市的水旱灾害进行互换, 从而将某一区域的水旱灾害异常波动造成的损失在保险业间实现第一次均衡和分散。第三, 与其他非保险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超额风险损失和巨灾风险损失的赔付担保机制。根据测算, 水旱灾害异常波动不存在时间维度上的连续性特征, 也即保险公司通常只在个别年份面临超额赔付和巨灾赔付, 考虑到我国“大银行、小保险”的金融现状, 保险公司可以依托银行或资本市场, 建立水旱灾害超额赔付的担保机制, 解决保险公司在个别年份赔付时的流动性困境;也可通过与资本市场的巨灾金融工具合作, 实现超额风险损失和巨灾风险损失从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的转移与分担。

摘要:水旱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灾害, 严重的旱涝灾害极易造成农业保险赔付的系统性风险。为从定量视角分析不同级别水旱灾害的风险损失, 本文收集了1978年~2010年12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水灾与旱灾成灾率数据, 构建了灾害波动测算模型, 获得粮食主产区各年份水旱灾害的波动系数, 并依据波动系数值对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进行分级与评估, 最后针对农业水旱灾害的超额损失和巨灾损失, 从目标、思路和工具创新三个层次给出农业保险风险分担的改进对策。

农业局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2

为了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处置灾后恢复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我局做如下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抗结合。加强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分析和预警预报,树立农业自然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防范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局长统一领导下,各有关股站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旦发生农业自然灾害,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科学抗灾救灾,恢复农业生产。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农业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县范围内突发性农作物病虫害、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农业重大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四、应急组织机构

农业局成立农业生产应急救灾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技术站站长、植保站站长、土肥站站长、蔬菜站站长、种子监督检验站站长、农机推广站站长、农广校校长为领导小组成员。

农业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办公室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兼任。

五、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一)农业救灾领导小组职责

汇总、核查全县农业自然灾害和应急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意见,及时报告县农业救灾领导小组;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研究决定灾害发生后应急处置工作的重大事宜,决定启动和解除灾害应急预案;安排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二)农业救灾领导小组成员股站职责

灾情发生后,各救灾领导小组成员要立即赶赴工作岗位开展工作,各有关单位都要根据本预案和既定的部门岗位职责立即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同合作,奋力抢险救灾。

1、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做好配合并督导各股站工作。

2、办公室、技术站核查、收集、反映灾情,指导灾后生产;制定灾后生产技术方案,指导、落实各项农业抗灾减灾生产技术的示范、推广、应用;

3农广校组织开展灾后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蔬菜站、技术站掌握灾后需补种、改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面积和所需种子数量等情况,指导种子调运、供应;

5、种子监督检验站组织救灾备荒种子的储备、调剂和调拨;、植保站监测农作物病虫发生动态,发布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报、警报和防治信息,指导灾后农作物病虫防治;

7、土肥站制定灾毁耕地修复及培肥方案,指导开展灾毁耕地修复、地力提升和农作物的科学施肥。

8、农机推广站建立农机抗灾救灾服务队,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参与抗旱、排涝、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六、预防预警机制

1、预警信息:主要包括气象局等部门暴雨洪涝、干旱、低温、冷害、风灾、雹灾、霜冻等预警信息,省、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信息及病虫情报,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2、信息采集:采集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和受灾面积;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结果、发生流行趋势、发生危害面积、损失程度和已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信息报送:灾害发生后,由办公室向上级人民政府和市农业局报告。农业重大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党报详细农业重大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七、预警发布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布预警:

1、收到气象灾害预测预报。

2、收到植保部门的病虫情报和预测预报结果。

3、发生其它突发性农业自然灾害的。

八、预防控制

1、不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有关单位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到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根据农业重大灾害的发生规律,修订完善不同类型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农业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农业生产的避灾抗灾能力。

3.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4.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未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接到低温冻害、干热风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九、临灾和灾后的应急措施

主要采取的措施为:报告县政府请求立即做出应急处理协调关部门实施防灾预案;迅速组织力量赴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发展趋势,为县政府决策提供准确情报,请县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确保不成灾。

十、应急响应

1、应急响应级别

农业自然灾害根据其严重性和损害程度,分为一般农业自然灾害(Ⅳ级)、较大农业自然灾害(Ⅲ级)、重大农业自然灾害(Ⅱ级)、特别重大农业自然灾害(Ⅰ级)四级。

2、应急响应

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部署抗灾应急工作,向县政府报告灾情,申请启动县应争预案;派出技术小组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帮助灾区开展农业救灾工作;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

十一、应急解除

当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应急解除。

十二、附则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农业局农业生产应急救灾领导小组

农业水旱灾害 篇3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62

1 干旱的特点与类型

干旱主要是指降水量缺少,按《气象干旱等级》的标准划分,主要有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五个级别,无旱是属于正常或者湿涝,后面四个级别缺水程度不断加深,如果发生特旱,则土壤中的水分会严重缺乏,地表的植物都会死掉,对于农作物及生态都产生严重的破坏,工农业生产及人畜饮水都很困难,属于一种极端的天气变化。发生干旱的后四个级别,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在较长时间里的降水比常年平均值少,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利,导致减产甚至绝产。如果从类型上看,干旱可分为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农业干旱。大气干旱的特点是空气中的水分少,而且伴有高温和强太阳辐射,偶尔还伴有干风,这样的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水分大量散失,而根系水分补充不足,植物也会因为水分的失衡而受害;土壤干旱的特点是土壤中的水分减少或者水势过低,作物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而导致植物体内水分失衡受害;农业干旱的特点是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2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我国南北跨度较大,作物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对于水量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无论哪个季节发生干旱,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春旱对于播种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水稻来讲,由于水分不足,导致播种延期,对于春种作物往往生长期要延后,错过最佳的生长时期,导致减产,而对于一些果树的发芽时期和发育等都会产生影响;夏旱,作物正处在旺盛生长期,对于夏种作物的出苗和生长不利;秋旱会影响晚稻和其他秋收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冬旱影响冬种作物播种、出苗及其生长发育。干旱轻者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作物死亡,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3 干旱的形成原因

3.1 气象因素

形成大旱,往往会有极端气候的出现,比如某地区长时间受北方冷高压或南方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高压范围内气流下沉,就会导致连续的晴空天气,长期内不降雨导致干旱产生。另外北方地区,在冬春之交时,北方的干燥冷空气团会南下,侵袭南方时会吸收空气中的大量水分,从而使地面的水分迅速减少而形成冷空气带的干旱。另外天文、地球物理因子的变化等也会导致干旱的产生,如近些年的太阳黑子活动、火山喷发以及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影响到降水量,而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干旱。

3.2地形及地貌因素

干旱的形成也受地形地貌的影响,丘陵、山地、平原及盆地等不同的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一些高山会对季风形成阻挡,从而影响气流的变化,导致高山背风面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旱区。而一些坡度较大的山区,虽然降水很多,但由于坡度原因,土壤的保水力较差,所以也易形成干旱。另外由地形引起的土壤植被差异,也与农业干旱的发生密切相关,植被茂密,土壤深厚疏松、结构良好时其蓄水保水能力就强,农业干旱发生就轻,反之则重。

3.3人类活动影响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加上近年来的无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资源浪费以及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一些河流湖泊出现断流,土地保墒蓄水能力下降。人类的活动加重了农业干旱的发生,过度开发水资源、乱垦滥伐、过度放牧以及耕作种植不当等情况,使得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一些局地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地方出现沙漠化、石漠化的生态问题,加剧农业干旱。

4 干旱灾害的防御对策

4.1兴修水利,综合治理

要兴修水利,合理利用水资源,调节水资源在时空上的分布,降水时蓄水,干旱时再调出来灌溉,特别是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根据农田的分布情况以及作物种类,结合生产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实现现代农业生产。

4.2 调整农业结构,提倡抗旱品种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结合實际情况对农作物的种植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时选用抗旱品种,根据作物的生长特点适当调整播期,避开干旱的威胁,在干旱多发区采用相应的抗旱栽培措施。

4.3 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结合当地经济、自然情况,逐步实现造林种草、改造沙化地、碱化地,通过植被的面积不断加大,达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目的,从而对局地气候有所改善,改变生态环境,减少干旱灾害的发生。

4.4 节水灌溉,提高水的利用率

通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在输水环节达到节水,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比如采取管道输水,输水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尽可能使水资源都能有效输送到农田,供作物生长所需。在灌溉时也要采取科学的方法,结合作物的需水特点和不同的生长期,做到既充足供应又不产生浪费。另外要采用先进的灌溉方式,如喷灌、滴灌、地下水灌溉,实现节水灌溉。

4.5 耕作保墒

主要是在作物的田间管理上,结合土壤水分情况,采用适当的耕作措施,达到保水保墒的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可以进行深耕保水,实行深种、深锄、深松等作业,这样的耕作主要是为了防止土壤板结,避免水分蒸发,从而达到留住土壤中水分的目的,增强抗旱能力。

农业水旱灾害 篇4

关键词: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评估,洞庭湖区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包括湖南省的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地级市,向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和马蹄形盆地格局的制约,湘、资、沅、澧四水汇入洞庭湖,并与长江相连,河湖水位变化敏感,年降水相对变率大,雨季4-6月和旱季7-9月分别达30%-35%及40%-65%,使洞庭湖区水旱灾害交替发生。据统计,在1951-1999年间连年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旱灾间断性发生,且水旱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呈增大趋势[1]。三峡水库运行后,入湖水量减少,年降水量较历年均值偏少,洞庭湖区洪溃决堤灾害基本得到控制,但涝渍灾害仍然严重,并出现了连年性夏秋连旱或冬春连旱灾害[2]。特别是2011年1-6月上旬,三峡水库下泄水量较同期偏少,位于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洪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流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春夏连旱灾害。近十多年来相关学者从灾害特征[3,4]、灾情评估[5,6]、成因机制分析[7,8]、防灾避灾[9,10,11]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水旱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很难较准确的评估灾害损失,则必须对水旱灾害易发地区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预评估,为制定新时期防灾减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签于此,本文依据1950-2009年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情资料,评估不同情景下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可能造成的粮食损失和经济损失。

1 资料来源及处理方法

农业水旱灾害系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因水分持续性短缺或洪水侵袭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的一种自然灾害[4]。在水旱灾情统计资料上,20世纪50-70年代仅统计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粮食减产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采用农作物(本文系指粮食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以及农作物减产量等指标来表征每年的水旱灾情,每一种指标都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水旱致灾因子强度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系统的危害程度。为保证灾情统计指标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文釆用湖南省水旱灾害编辑部编写的《1950-1993年湖南省水旱灾害》、以及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编写的《1994-2003年湖南省水旱灾情汇编》和《2004-2009年湖南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等统计资料中的水旱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减产量等指标,作为分析不同情景下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评估的基础资料。为便于研究,本文将水旱灾害受灾率、成灾率分别定义为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与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值,以及当年农作物成灾面积与当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的比值。选取1950-2009年洞庭湖区水旱灾害受灾率异常指数ζ和成灾率异常指数ζ作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的分析样本,其中,1950-1955、1958-1962、1964-1970、1993-1999年的旱灾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资料缺失,共计样本数28个;水灾受灾面积资料完整,共计样本数60个;1953年的水灾成灾面积资料缺失,共计样本数59个,运用参考文献[12]所列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ζi为第i年受灾率异常指数或成灾率异常指数;Mi为第i年农作物受灾率或成灾率;M軓为农作物多年平均受灾率或成灾率;δ为农作物受灾率或成灾率标准差。

分别计算1950-2009年湖南省洞庭湖区历年农业水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表1)。并借助origin8.0软件得到洞庭湖区水旱灾害异常指数图(图1和图2),以及水旱灾害成灾率与成灾率异常指数的关系(图3和图4)。

表1说明了各水旱灾害受灾(成灾)异常指数的多年均值均接近于0且标准差较小,除水灾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偏度和峰度相对较大以外,其他灾害异常指数可近似地看成正态分布;由图1和图2可看出,洞庭湖区水旱灾害异常指数ζ呈现出一定的年际高位波动性且大致与X轴呈对称分布,这表明水旱灾害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图3和图4表明水旱灾害的成灾率异常指数与成灾率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R2=1),说明两者呈现很好的对应关系。

2 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异常指数超越概率计算

2.1 信息扩散理论原理与方法

设水旱受灾率异常指数或成灾率异常指数区域为U={u1,u2,…un},取其中一个样本:Y={y1,y2,…ym},式中m≤n,对Y中任意观测值yi(1≤i≤m),按一定的规则将其携带的信息扩散到U中的所有点,正态信息扩散模型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1,2,…,m;j=1,2,…,n;式中h为扩散系数,计算公式如下[13,14,15]:

式(3)中,m为样本个数,a、b分别为样本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为了消除各样本值的量纲影响,需对隶属函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归一化后的隶属函数为

对所有样本值均进行上述处理,并计算:

则样本落在uj处的频率值:

p(uj)可作为灾情X为uj的概率,超越概率可用下式计算:

2.2 基于信息扩散模型计算农业水旱灾害异常指数超越概率

洞庭湖区水旱灾害异常指数ζ的变化范围跨-2.54-3.44之间,因此,本文设定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异常指数区域为U=[-2.6,3.6],考虑到精确的要求,将其离散化为U={-2.6,-2.4,-2.2,…-0.2,0,0.2,…3.2,3.4,3.6}。根据以上建立的信息扩散模型,分别对洞庭湖区农业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ζ、旱灾成灾率异常指数ζ、水灾受灾率异常指数ζ和水灾成灾率异常指数ζ进行信息扩散。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各异常指数ζ的超越概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3 洞庭湖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情景分析

所谓情景分析,就是依据一定的先决条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及其后效做出科学判断。本文是对洞庭湖区可能发生水旱灾害及其后果损失情景分析。在以上农业水旱灾害异常指数超越概率分析的基础上,评估洞庭湖区不同受灾情景下各频率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量,以及经济损失价值的基本思路是:

(1)统计洞庭湖区多年平均粮食产量为3.54×106t[16],以2010年国家对粮食最低收购价2.10元/kg作为粮价计算标准,计算得到洞庭湖区每年产粮经济价值为7.434×109元。

(2)假定水旱灾害每年均影响洞庭湖区一季的粮食生产,并参照我国水利部统一的水旱灾害统计核算方法,即粮食受灾面积是指因水旱灾害造成的粮食产量损失一成(含一成)以上的播种面积(含成灾、绝收面积);粮食成灾面积系指粮食产量损失三成(含三成)以上的播种面积(含绝收面积);粮食绝收面积系指粮食产量损失八成(含八成)以上的播种面积,分别计算损失率为10%、30%、50%、80%和100%的粮食成灾损失(图5和图6),其中灾情异常指数U由表2近似计算。

(3)水、旱灾成灾率依据图3和图4构建的水、旱灾害异常指数与对应成灾率的线性关系进行换算。

(4)以洞庭湖区多年平均粮食产量3.54×106t作为评价基准,运用公式(10)-公式(12)分别计算洞庭湖区水旱灾害不同超越概率不同损失率下的粮食产量及其经济价值:

式中,R軒为不同超越概率不同成灾率条件下的粮食产量(×106t);R为洞庭湖区粮食产量基准(×106t);R损为不同超越概率不同成灾率条件下的粮食损失量(×106t);E损为不同超越概率不同成灾率条件下的粮食经济损失(×109元);p为成灾率(%);L为粮食产量损失率(%)。

从不同水旱灾害成灾率条件下粮食损失图5和图6中可看出,随着灾情异常指数超越概率的增大,同一水旱灾害损失率下的粮食损失呈波动上升趋势;同一类型的灾情异常指数一定时,损失率越大,粮食损失量越大;不同情景下的水灾粮食风险损失值均大于旱灾粮食风险损失值。由此表明,粮食损失量与水旱灾害超越概率、成灾率、粮食损失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即在不考虑农业承灾体承灾能力大小及粮食产量高低差异的条件下,洞庭湖区的粮食产量损失量是随损失率和水旱灾害超越概率的增长而增加。

为了量化不同情景下洞庭湖区水旱灾害粮食风险损失值,运用灾害风险概率值来估算水旱灾害风险多少年一遇(N)(N=1/风险概率),所造成的粮食损失量及经济损失价值,即计算水旱灾害不同超越概率下的粮食损失量及经济损失价值(图7)。由图7可知,一是不同频率之间,粮食风险损失产量及经济风险损失价值存在较大差异,当遭遇2年一遇旱灾时(超越概率≈50%),洞庭湖区粮食损失产量为1.76×106t,相应的经济损失为3.70×109元;当遭遇10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时(超越概率≈1%),最大粮食损失量将高达2.92×106t,相应的经济损失将高达6.14×109元;当遭遇2年一遇水灾时(超越概率≈50%),洞庭湖区粮食损失量为1.56×106t,相应的经济损失为3.28×109元,当遭遇100年一遇的特大水灾时(超越概率≈1%),最大粮食损失量将高达3.54×106t,经济损失将为7.43×109元。由此认为,洞庭湖区不同情景下的水旱灾害风险损失特点是:一是水旱灾害超越概率越高粮食风险损失量和经济风险损失值则越大;二是旱灾导致的粮食经济损失递增趋势较平缓,而水灾粮食风险损失在20年一遇到50年一遇之间其风险经济损失发生了突变,即粮食损失量及经济损失均呈剧增趋势;三是三峡水库运行后,在一定程度减轻了洪涝灾害风险损失,却增大了干旱灾害风险损失,在超越概率较高情景下水灾风险损失值高于旱灾风险损失值,这是因为旱灾属于缓发性灾害,而水灾属于突发性灾害。

4 结论

以1950-2009年长系列的洞庭湖区水旱灾害受灾率异常指数、成灾率异常指数为依据,运用信息扩散模型评估洞庭湖区不同情景下农业水旱灾粮食损失和经济风险损失,主要结论如下:

(1)近60年来洞庭湖区水旱灾害异常指数ζ呈现出一定的年际波动性且大致与X轴呈对称分布;水旱灾害的成灾率与成灾率异常指数ζ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9,R2=1),二值可以相互转换;

(2)随着灾情异常指数超越概率的增长,同一水旱灾害损失率下的粮食损失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同一类型的灾情异常指数一定时,损失率越大,粮食损失越大。

(3)旱灾粮食风险经济损失递增趋势较平缓,而水灾在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之间却发生了粮食风险经济损失突变。

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5

一、总则

(一)为了建立和完善我县设施农业应对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提高设施农业对大风、低温冻害、暴雨雪、洪涝等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抗灾救灾工作整体水平,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性天气对设施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全县设施农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若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若羌县农业灾害应急预案》,结合我县设施农业生产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坚持预防与减灾救灾相结合,依靠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地救济和扶持原则,采取县政府统一领导、各乡负责,各部门分工协作、属地为主的方法,突出重点,按灾害性天气预报危害程度和灾情轻重缓急,分级响应,重点做好灾前预防和灾后重建工作。

(三)本预案适用于若羌县境内发生的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

二、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工作组织机构及主要职责

(一)设施农业灾害应急办公室

县设施农业应急办公室设在设施农业服务中心。主要职责:

1、加强与各乡和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设施农业有关的大风、低温冻害、暴雨雪、洪涝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

2、通知各部门、乡镇即将发生严重灾害,应急工作组应及早预警,通知有关人员做好相应准备。

3、汇总、核查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和应急工作的有关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及时汇报。在应急工作组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后,牵头组织实施应急预案。

4、研究提出设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召开应急工作组办公室会议,安排设施农业防灾减灾的具体工作,督促各乡落实设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5、指导设施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积极推广应用防灾减灾技术。

6、负责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设施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提出救灾资金分配方案,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7、根据工作组安排,负责储备一定数量的农药、种子等抗灾救灾物资。

8、在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多发时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二)县应急工作组成员的主要职责

1、县政府办:负责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的协调工作。

2、设施农业服务中心:承担和履行县应急工作组办公室职责,落实设施农业抗灾救灾措施,指导灾前预防、灾后生产自救和恢复生产工作,调查评估设施农业经济损失情况。

3、民政局:负责救灾款物的收集、调运、发放和监督管理工作,安排好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

4、财政局:负责落实灾害应急处理所需救灾资金的筹集、拨付工作,参与评估设施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监督管理设施农业救灾资金的使用。

5、水利局:负责做好突发洪涝灾害后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工程的修复,水量调度和抗洪抢险救灾工作。

6、县公安局、综治委:负责突发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7、县医院院:负责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工作。组织医护人员积极开展疫病防治、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8、统计局:负责受灾情况的统计和数据分析。

9、武装部:负责协调民兵实施抗灾救灾,协助公安局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和灾区社会治安,协助政府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和物资。

三、设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和预警

(一)预警监测

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工作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原则。各乡要确定灾害监测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在关键时期对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灾害性天气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问题,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

(二)预警报告

气象站要及时发布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设施农业服务中心收到各乡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报告后,应及时发布设施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三)预警响应

1、预案准备。县应急办公室接到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设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后,要进行灾害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重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及时向县应急工作组报告并做好启动应急预案准备。

2、工程准备。各乡在日常工作中应指导农户做好日光温室的加固和防护,增强抵御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相关部门储备必要地棚膜、种子、化肥、饲草料等救灾物资。积极组织培训,推广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技术。

4、适时防控。各乡接到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灾害预报后,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组织、指导农民采取熏烟、灌水、覆盖保温材料、增设增温设备、人工导流等相应防范措施,全面做好灾害防范工作。

(四)信息检测和报送

1、灾情信息检测

灾情信息检测内容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灾害灾种、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范围、受灾面积、保险理赔情况、发生流行趋势、疫情监测结果、发生危害面积、损失程度和防治措施;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造成的影响。

2、灾情信息报送和处理

(1)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各村及时向县应急办公室上报灾情信息。

(2)灾情信息的报送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要立即上报。

四、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启动程序

1、县应急办公室接到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设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后,及时做好启动应急预案准备。

2、县应急办公室及时向各乡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指导农户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3、应急办公室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后,要立即组织各有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五、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根据设施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级别和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四级启动应急响应。

(一)一级(特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1、气象部门发布严重自然灾害(Ⅰ)红色预警,预计发生重大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自然灾害,一次性受灾程度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级响应:

(1)日光温室受灾面积占全县日光温室总面积的30%以上。

(2)养殖暖棚预计因在损失达到1000万元以上。

2、一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召开县应急工作组成员会议,安排部署救灾工作,向上一级报告灾情,启动县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县应急办公室派出工作人员深入灾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3)县政府按照本应急预案,紧急调运农药、种子、化肥、地膜等物资,迅速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收集汇总灾情,在第一时间内向区政府报告。

(4)县应急办公室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县应急办公室监督各村落实救灾应急措施,规范使用救灾资金和物资。

(二)二级(重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1、气象部门发布严重自然灾害(Ⅱ)橙色预警,预计发生重大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自然灾害,一次性受灾程度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二级响应:

(1)日光温室受灾面积占全县日光温室总面积的25%-30%。(2)养殖暖棚预计因在损失达到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二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召开县应急工作组成员会议,安排部署救灾工作,向上一级报告灾情,启动县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2)组织开展查灾救灾工作,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妥善安置群众生活。

(3)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工作人员深入灾区调查了解灾情,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抗灾救灾工作。

(4)分析灾情动态,提出支持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并组织实施。

(5)县应急办公室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6)县应急办公室监督各村落实救灾应急措施,规范使用救灾资金和物资。

(三)三级(较重)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1、气象部门发布较重自然灾害(Ⅲ)黄色预警,预计发生重大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自然灾害,一次性受灾程度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三级响应:

(1)日光温室受灾面积占全县日光温室总面积的20%-25%。

(2)养殖暖棚预计因在损失达到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2、三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受灾村组迅速了解灾害损失情况,及时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并向县应急办公室报告灾情。

(2)县应急办公室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人员调查灾情,提出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3)县应急办公室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4)县应急办公室分析灾情动态,安排部署防灾救灾措施,根据防灾救灾工作需要,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指导受灾较严重的地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四)四级(一般)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

1、气象部门发布一般自然灾害(Ⅳ)蓝色预警,预计发生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洪涝等自然灾害,一次性受灾程度达到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四级响应:

(1)日光温室受灾面积占全县日光温室总面积的20%以下;(2)养殖暖棚预计因在损失达到10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

2、四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行动

(1)受灾村组迅速了解灾害损失情况,及时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并向县应急办公室报告灾情。

(2)县应急办公室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人员调查灾情,提出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意见,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3)县应急办公室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4)县应急办公室分析灾情动态,督促各村做好抗灾应急措施落实。

(五)应急解除

当设施农业自然灾害性天气结束,设施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有县应急办公室宣布应急解除。

六、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设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响应解除后,设施农业服务中心应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受灾日光温室管理,受灾严重的要及时做好抢种、补种和补栏工作,尽快恢复生产。

(二)协调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县应急办公室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

组织种子化肥、地膜、农药、柴油等各种农业资料的调剂、供应。积极与农行、信用联社协商,帮助灾区协调恢复生产所需贷款,协调人保财险公司做好对设施农业的保险理赔等工作。

七、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处置突发设施农业自然灾害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照应急相关程序管理使用,以保证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应急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应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等等正常开展。

(二)物资保障

县应急办公室根据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业抗灾救灾物资,用于一级、二级设施农业自然灾害抗灾救灾急需,县财政所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村组设施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储备,满足三级、四级灾害应急响应所需救灾物资的调供。

(三)信息保障

县应急办公室加强设施农业自然灾害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四)职责保障

县应急办公室完善内部责任制,保证应急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定期组织对救灾应急工作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各成员单位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五)宣传保障

县应急办公室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农广校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农业水旱灾害 篇6

台风、暴雨、洪涝:秋季有4个台风先后影响我国华南和江南部分地区,农业和渔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其中9月22日台风“天兔”在广东沿海登陆,影响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区);10月6-8日台风“菲特”在福建登陆,影响浙江、福建和上海部分地区;10月13-15日台风“百合”影响海南;11月10-12日台风“海燕”影响广西、广东、海南等省(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导致部分地区农田被淹、作物倒伏、果树折枝落果、水产养殖池塘被冲毁。

干旱:9月1日-10月28日,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1倍,加之气温偏高,土壤失墒较快,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中西部等地出现轻至中度农业干旱,玉米、大豆等秋收作物后期灌浆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并导致陕西、河南、山西受旱地区冬小麦播种进度偏慢,河南西部局地小麦因旱无法播种,陕西关中东部已播小麦苗情偏差。10月29日-11月24日,北方冬麦区大部出现4次较明显降水过程,河南、陕西和山西等地大部旱情得以缓解,仅陕西关中东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部分无灌溉条件地区仍存在轻度旱情。9月至11月上旬,江西大部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中北部地区出现旱情,造成油菜播种进度偏慢,部分已播油菜因旱出苗不齐,幼苗生长缓慢,局地甚至无法出苗或缺水死苗;11月10-12日,受台风“海燕”和冷空气共同影响,江西中北部出现50~100毫米降水,旱情得以解除。

雪灾:11月16-20日、24-25日,东北地区中东部出现两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同时部分地区还伴有6级以上大风。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中东部积雪深度为20~68厘米,导致温室大棚内温度降低,采光困难,蔬菜和花卉等生长受到抑制;同时,由于降雪时气温不低,导致雪粘度较大,温棚顶部积雪不易滑落,造成部分温室大棚膜破、顶塌甚至整体倾倒,牲畜棚圈被雪压塌,棚内作物和幼畜、弱畜受冻。

连阴雨:四川盆地中西部、云南西部、重庆南部等地9月出现连阴雨天气,雨日达15~24天,影响玉米、一季稻等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获晾晒,云南西部秋收进度减缓。连阴雨还导致部分地区土壤过湿,油菜、蔬菜等播种困难。

寒露风:9月2-6日和25-28日,南方晚稻区先后出现寒露风天气,对湖北西南部和湖南西北部、广西北部部分正值抽穗扬花期的晚稻造成影响,结实率略有下降。

《农业灾害研究》征稿启事 篇7

栏目主要有: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农药、动物疫病?兽药、农业气象与环境灾害、农业次生灾害等。实行编辑与作者成文全程沟通;彩色印刷, 线图彩图均随文排版。

欢迎全国农业灾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来稿。编辑部在5曰内予以回复, 刊出后邮寄当期样刊2册。

联系人:俞洁

系电话:0551-65148912

《农业灾害研究》征稿启事 篇8

栏目主要有: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农药、动物疫病?兽药、农业气象与环境灾害、农业次生灾害等。实行编辑与作者成文全程沟通;彩色印刷, 线图彩图均随文排版。

欢迎全国农业灾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来稿。编辑部在5曰内予以回复, 刊出后邮寄当期样刊2册。

联系人??俞洁

賴电话:0551-65148912

《农业灾害研究》编辑工作流程 篇9

1、确定刊出稿件

收到作者的稿件后, 通联人员登记、编号, 同时进行复制比检查, 并打出纸稿;登记后的纸稿交主编初审, 主编根据《农业灾害研究》的用稿标准初步筛选后送专家审读, 确定是否录用;此后, 通联回复作者, 作者有疑问及要求可通过电邮或电话咨询。

2>编辑如盂

作者完成与编辑部的约定后, 通联确认登记建档, 根据栏目交给相应的责任编辑安排编辑加工, 编辑实施文稿加工和译文部分的提炼并与作者沟通;编辑加工完成后, 通联根据文章安排英文编辑译成英文, 送排版部发排和安排校对;一校样上加注中图分类号, 校对人员对红后交编辑根据版式改样;排版部改样后发排二校样;二校样电邮给作者校改, 同时内部审读;二校样改样后统版, 排版部发排三校样。

茨、印制出刊

《农业灾害研究》编辑工作流程 篇10

1」、确定刊坦稿件

收到作者的稿件后, 通联人员登记、编号, 同时进行复制比检査, 并打出纸稿; 登记后的纸稿交主编初审, 主编根据《农业灾害研究》的用稿标准初步筛选后送专家审读, 确定是否录用;此后, 通联回复作者, 作者有疑问及要求可通过电邮或电话咨询。

2 s编辑如盂

作者完成与编辑部的约定后, 通联确认登记建档, 根据栏目交给相应的责任编辑安排编辑加工, 编辑实施文稿加工和译文部分的提炼并与作者沟通;编辑加工完成后, 通联根据文章安排英文编辑译成英文, 送排版部发排和安排校对;一校样上加注中图分类号, 校对人员对红后交编辑根据版式改样;排版部改样后发排二校样;二校样电邮给作者校改, 同时内部审读;二校样改样后统版, 排版部发排三校样。

上一篇:企业会计舞弊原因分析下一篇:通信电缆质量管控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