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思路

2024-05-03

安置思路(精选四篇)

安置思路 篇1

(一)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内涵

区域特色农产品主要是指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技术等因素而形成的一些具有特殊形态和品质的农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各行业生产上对差异性原料供应要求的农产品。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区域性、产量的规模性、品质的优良性三个特征。

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而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农产品的生产资源上。加大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发挥农业农产品比较优势,是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也是改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赣州市三峡移民发展简况

赣州市是全国脐橙主产区,“赣南脐橙”列全国农产品品牌之首,特别是信丰县,素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称。得天独厚的脐橙种植条件,成熟的脐橙种植技术、完善的脐橙产业扶持政策和优良的脐橙产业发展环境以及良好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三峡移民选择在此落户。在三峡百万大移民中,有3.6万人是属于自主外迁的移民,自主外迁在江西省的有734人,主要来自湖北省株归县的三峡库区,其中赣州市有689人,主要分布在信丰、龙南、全南、兴国、石城、会昌、赣县、南康、章贡区等9个县(市、区),占全省三峡移民的94%。落户赣州的三峡移民囿于原有的生产技能和资本积累等条件限制,大多从事农业,以租赁山地种植脐橙为主,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三峡移民人均收入基本与当地居民持平。但是,基于其社会资本受损、动迁安置资源消耗、农业收益不高等负面影响的连带效应,落户三峡的移民出现了后续发展乏力的现象。

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为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增强移民的市场接入能力,综合考虑移民从事种植业发展前景,要进一步加强移民在果树种植、果品营销、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技术培训;要在扶持好脐橙种植的同时,引导三峡移民拓宽其他增收渠道,不断引进改良新品种,引进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农业基本功能,拓展和优化产业结构,拓宽移民增收渠道,使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工作形成了交叉。因此,可以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为抓手,一方面提高移民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发展中整合支农资金与移民发展扶持资金、优惠政策等资源,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得安置区原住居民也能从中受益,融洽移民与非移民之间的利益互惠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二、安置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

(一)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优越

三峡移民所在的9个县(市、区),地理位置优越,地貌以丘陵地形为主,环境复杂多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光、热、水配合良好,农业气候资源有效利用率高;土壤条件以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复杂,动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极为丰富,为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区域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

区域农产品种类丰富,脐橙、生猪、油茶、柑橘、茶叶、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烟叶、茶叶、西瓜、食用菌、黄鸡、肉兔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区域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5个、绿色食品45个、有机食品24个;培育农业知名品牌100多个。

(三)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良好

当地政府紧紧围绕发展规划,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做大做强赣州特色农业产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连续下发了《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见的通知》、《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赣南脐橙产业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同时各市(县、区)扶贫和移民办公室还从移民后期扶持的角度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着力引导赣州的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向其最适宜的发展地区进行集中,促进农业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的分工,以进一步深化赣州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

(四)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

纵览三峡移民赣州安置区由移民参与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现实,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由零散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赣州特色农产品逐步由单纯依靠自然、自愿进行零散生产到合理整合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规模化生产。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以谋求经营效益为目标,把种、养、加链接起来,把产、供、销等环节串联起来营运,逐步提高农产品产业化水平,对于缺乏完全市场信息的农民来说,也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方式。二是由盲目生产到品质化生产,关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对接。提升农产品品质也是赣州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重心工作之一。赣州特色农产品由只注重产品单一功能开发到注重产品多功能开发,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不仅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原料等初级需求,而且对能够满足人们休闲、体验、亲近自然等方面需求的功能进行了开发和营销。三是由无组织的、零散生产到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逐步展开。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需要有组织化的经营载体,以支持龙头企业和生产个体的对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了个体和龙头企业的双赢,众多农产品名牌就是依托这些合作经济组织逐渐建成。

三、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政府职能转变不及时,以及市场运作经验缺乏和已有工作方式的惯性作用,也出现了政府定位不准,事与愿违的现象:有的主观判断市场前景,把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做得大而无当;有的一厢情愿,不尊重移民群众的发展意愿,盲目开展基地建设,以致带来损失;尤其是各地扶贫和移民管理机构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关于移民安置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等扶助举措等。

(二)移民文化素质偏低、技术落后

从事区域特色农产品移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尤其是绝大多数三峡移民从事的柑橘产业,科技种植的意识不强,对市场分析判断的能力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受利益诱导的科研院所和特色农产品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不多,种植技术科技含量不高,品种翻新速度迟缓。

(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质和质量难以保证

区域特色农产品种植一般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有着较强的生长环境依赖。异地种植势必将影响产品品质和质量,但是它与一般农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市场回报,经济利益诱致临近地区较大面积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同时又以原产地产品出售,这样以次冲好的结果必然造成以产地为特征的区域特色农产品整体质量下降,失去客户信赖,品牌价值下降直至丧失已经占领的市场。

(四)偏重生产,忽视产后环节及配套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区域把集中连片、扩大种养规模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对产后环节及配套发展问题不太重视,结果经常出现因盲目生产而造成增产不增效现象。全面审视赣州三峡移民安置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情况,其瓶颈因素主要在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深加工技术开发不够、龙头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以及移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方面。如果囿于一时一地,急于求成,区域特色农产品“上了规模下了市场”,结果只能是耗费较多资源的同时增效不明显。

(五)市场意识淡薄

区域特色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及其实现市场价值能力的高低是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核心。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由追求产品的数量到追求质量的转变,这就对农产品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品牌产品才能较好的满足市场需求,品牌成了区域特色农产品实现其市场价值能力的重要要素。但移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及政府创立和保护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意识淡薄,有的没有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或注册商标,有的有了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和商标没人使用,有的乱用品牌商标,对农产品的销售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缺乏畅通的流通设施、熟悉市场的经营人才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销售渠道不畅,致使营销组织或是缺位,或是力量太弱小,辐射半径狭小,市场运作的能力低,没有形成强大的商业网络,产品无法顺利地进入市场,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注册、广告宣传的意识和操作能力,制约了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稳健发展。

(六)普遍缺乏行业组织和专业协会,组织化程度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移民迫切需要按照产业化组织模式联合起来,迫切需要其他组织提供自身能力之外的各种有效服务,以利于减少经营风险,确保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但移民分布相对分散、当地组织的“移民身份”排除性等特征,使得移民在发展中组建、进入和行权等活动受到约束。再者,部分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不太健全,政府外部干预和协会自身的制度建构缺陷,协会未形成企业自主办会、民主办会的运行机制,行业组织和专业协会在区域特色农产品发挥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信息疏通、行为主体协调、品牌营销等功能发挥受限。

四、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思路

(一)做好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赣州三峡移民安置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三峡移民安置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并出台扶持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项目资金、科技投入力度,整合移民管理部门和其他机构、社会组织等资源,积极牵线搭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全面提升移民素质

作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与发展主体的移民必须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变化,争取赢得发展先机,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提升移民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结合赣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政府应努力加快构建低成本的农民培养机制,联合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素质提升活动,服务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区域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制

产品质量为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方面,应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要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要完善特色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结合区域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农产品为重点,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优化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监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四)建立龙头企业与移民的利益协调机制,提升组织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力量,要做大做强,并培养能带动千家万户增产增收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要建立起龙头企业与移民户之间顺畅的利益协调机制,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市场开拓、科技力量、基地建设、标准化加工生产等方面的领头羊作用。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纳入社会化生产轨道,形成移民离不开“龙头”,“龙头”离不开移民的格局,产生一种开拓市场的合力,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产销关系,构建龙头企业与移民利益有效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赣州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水平。

(五)积极实施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品牌也越来越重视,一个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品牌可以为农产品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实施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营战略的关键是树立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移民个体的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原产地品牌优势,政府及移民管理部门应关注区域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强化商标意识,指导移民加强农产品品牌的策划包装与宣传,利用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区域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推进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同时,要有效打击仿冒,稳定市场秩序和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佐,陈建成.云南水电开发库区移民产业发展与扶持就业机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军转干部安置的新思路 篇2

夏 晓 宴

文章摘要: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安置好军队转业干部既是党的一贯政策,又一项关系到社会稳定、军队建设大局的政治问题,同时还是一项让所有人充分享有改革开放成果的民心工程。

全国军队转业干部要求落实政策、维护政治生活待遇等权益的上访活动,从1992年个别地方、少数人上访算起,至今已持续16年之久,且愈演愈烈。上访规模也从个别地方、少数人发展到全国各个省市,成百上千名的军转干部的联合进京上访,甚至是上万名军转干部联名上访,有些地方几千名军转干部围聚省、市党委、政府机关,与警察发生冲突。如: 2009年1月8日上午,陕西省西安、咸阳、渭南等市2000多名企业退休军转干部集体到省政府上访,67岁的军转干部陆德录在上访过程中因情绪激动突发心脏病而倒地身亡。2月11日,山东省千余名企业军转干部大规模上访省委要求全面落实解困政策;2009年02月24日,来自山东、北京、广西、云南、山西、河北、四川、湖北、内蒙等十八个省市百余名企业军转干部代表齐聚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大楼前,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反响。

军转干部自从开始上访就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此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军转干部实际问题的政策和文件,同时也拿出了相应的资金予以解决问题。只是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并没有从源头和实质上去真正落实和解决军转干部反映的问题,致使军转干部的上访势头丝毫未减,并有进一步升级扩大之势。如今军转干部的上访,已与反贪腐、拆迁并列为国内信访的三大热点问题,也成为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深感头疼的大事。落实政策、正确对待和认真处理军转干部的上访问题,本应是一个政策性很强、很严肃的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威信、国家形象和政府诚信的问题,也是取信于民、取信于军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军队建设大局的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把军转干部上访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了。

几百万军转干部为什么会如此执着的上访呢?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理清一下。

一、造成企业军转干部上访的根本原因 军转干部上访诉求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就其共性上有如下几点:

(一)、各阶段军转安置的待遇不一

退出现役的军官在安置政策上,自新中国成立后,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1)、1949年10月1日前入伍退出现役到地方工作的军转干部,他们退休后一律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国家把这批军转干部“养”起来了,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都高于或持平国家机关同等工作人员;

(2)、1949年10月1日至1999年底退出现役的军官,他们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由政府统一组织下进行分配的,属于国家“保”起来的一批干部。相当一部分分到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有部分军转干部被分到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随着企业的改组改制,分到企业的军转干部无论是政治待遇还是工资和工作都现已难以保障;

(3)、2000年以后退出现役的军官,政府规定一律不安排到企业工作,这此军转干部被国家“包”起来了。都被安置在机关和事业单位(除军转干部个人要求外),同时为了鼓励军转干部自谋职业,政府还大幅度提高军转干部的退役金及配套各种优惠政策。

上述三种转业安置政策,前后两种的安排都较为科学、合理,承认了军转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为军转干部的后半生的生活无忧注入了保障。唯独被“保”起来的这批军转干部,对他们的保障政策始终不能到位。目前上访的军转干部大都基于这些被“保”起来的军转干部。

(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生活待遇差距在日趋拉大

分配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军转干部,总体来说政治、生活待遇等合法权益都得到了保障。这些军转干部既不承担因改革而带来的任何风险,也不用对改革付出任何牺牲,相反是尽享改革的成果,如果不因个人原因的话,他们会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尤其是退休后,其退休后的工资及医疗保障等待遇与在职时相差无几;

分配到企业的军转干部,由于军转政策的基本不落实或完全不落实,使他们在政治、生活待遇等合法的权益上受到了严重损害。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其

一、军转干部从“国家干部”一下子沦为了企业的一般员工;其

二、军转干部在职务的安排被大打折扣,大都没有安排职务,这给转业干部在调资、住房、医疗等生活待遇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绝大多数分到企业的军转干部一直干到退休都分不到住房;其

三、工资待遇的不落实。转业干部刚分配到企业时,初次的套改工资,可谓不低。企业的 调资是按实际任职等级及职称高低来确定,几年下来军转干部的工资就被拉下来了,如今不少军转干部都已沦为“低保”对象。

(三)、企业的改组、改制以及人为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改革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更加频繁,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相继退出市场。由于保障措施不力,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军转干部一夜之间下岗失业,从此衣食住行无着落。这些军转干部都已是50岁上下的人,打工没人要,学技术超过了最佳年龄段,再就业难度增大;由于以前长期的夫妻两地分居,在低工资高奉献的年代干了大半辈子,没有存下钱,想做生意也难,闯市场难度更大。

军转干部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军营,在军营工作了十几年以上,思想单纯,身正影直,且有着很强的党性原则和组织纪律观念。到地方后特别不适应,对贪污腐化行为及不正之风嫉恶如仇,对看不习惯和不平之事敢于仗义执言,在工作中难免不去得罪那些以权谋私的企业领导,有的企业领导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借改革之机来对军转干部进行排斥和打击,从而达到排除异己之目的;

(四)、上级主管部门只管制订政策,执行单位和部门却用实用主义态度随意解释政策

需要企业按照中央的“解困”精神对军转干部落实政策,往往来是很难的。中央及各省市军转政策出台后,能否落实、如何落实,对落实情况如何监督检查,一直就没有具体措施,政策发布后便了事。就是有军转干部上访,上级有关单位下来检查落实情况,无外乎也只是走马观花,听听汇报,看看材料,根本不去找军转干部本人了解和沟通。如果没有上级的督促检查,单凭靠当作“政治任务”来抓,单靠执行单位的自觉性,在企业是很难把军转干部政策落实好的;

企业及有关部门借口企业改革以此否定企业军转干部政策,否定军转干部的合法权益。利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对中央军转政策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得。有的地方的军转办不仅不努力去帮军转干部积极落实政策,反而说“分到企业就得随企业,就得按企业的规定办”,致使不少企业的领导视中央政策为儿戏,想落实就落实,不想落实就不落实;

(五)、公然挑战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对军转干部安置政策抵触和违抗 “解困政策”已实施达六年之久,中办发(2003)29号、人发(2002)82号文件中的许多政策至今仍然处不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对于企业军转干部目前的生存状况,他们也承认“确实存在实际困难”,却认为“这是改革造成的”,不承认是政策 不落实造成的。对军转干部反映的问题采取“一推二拖三敷衍”,甚至将来访的军转干部冷嘲热讽和拒之门外。军转干部如此大批量地上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转干部所在单位及当地政府在对待落实政策这个问题上梗阻和不作为所造成的。

公正地说,给企业分配军转干部,是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这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当企业改制以后,自负盈亏,因此说军转干部“解困”的完全由企业来担承也是不尽合理的。有的企业领导对军转干部说,“我承认军队转业干部对国家有贡献,但你对我企业没贡献,凭什么让企业白养活你们?你们是由国家分配下来的,要找也应该去找国家。”在改革开放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光有政策不给钱,让企业自己去落实军转干部政策是很难行得通的。只是我们的这些企业虽然改制了,但也还是国家的企业,不应当以企业的困难就把对军转干部的“解困”之责推得一干二净。

二、军转干部上访访求要求及理由

军转干部在上访活动中提出了一些诉求。从各地所反映的上访材料来看,主要是向上级领导和机关如实反映本地和本单位在落实中办发[2003]

29、人发(2002)82号文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求最大化地用全、用足中央对军转干部的解困政策,给军转干部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和经济上的待遇问题。具体诉求大致有以下点:

(1)恢复国家干部身份,享受相应待遇

同是军队转业干部,分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仍然是国家干部,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享受着改革的成果,而分配到企业的军转干部,其国家干部身份被剥夺,不明不白地沦为企业的员工,既丧失了国家干部待遇,还得承担改革风险;这对企业军转干部是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的,应当予以纠正;

要在落实政策的基础上,对在职的企业军转干部,实职务安排,享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下岗的军转干部,要重新安排工作;对内退和买断工龄的军转干部,参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内退标准办理内退手续,享受相应的待遇;由于职务安排和不合理及相应待遇不落实而使军转干部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2)落实退休政策、医疗待遇及其他待遇

按政策规定提高养老金待遇。对已按工人退休、办理了《职工退休证》的军转干部,要按国家干部重新办理退休手续,改换《干部退休证》,并由人事部门管理,享受与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同等退休人员相应的各种待遇。

军队干部退出现役转业到地方,是由国家批准的,这是国家行为,所以政府对军转干部不能一退了之;军转干部被分配到企业,同样是政府行为,也不能一分了之。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妥善安置,要对企业军转干部后半生的政治经济生活负责。

三、军转干部之特殊性及军转干部上访之危害性

军队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群体,这是由它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她是国家机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人民军队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人民军队就没有人民的一切。军转干部曾是军队的中坚,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任何一个特殊群体都不所具备的;

当兵就要准备打仗,打仗就要准备牺牲。军转干部在生与死的面前是经受了党和人民的考验的。哪里有困难,哪里有我们的军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的军人。“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只要有了军队,就有了希望”这句话已经在国家的多次危难中得到了印证,这是任何特殊群体都不能做到;

军人舍小家为国家,刚成年就到了部队,青年时代没有花前月下、漫步林荫小道的浪漫;婚后离多聚少,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不能抚养子女,不能孝敬父母,老人去逝大多不能送终。当兵几十年,很少能与亲人要一起过个春节。如此“苦行僧”的生活,这是任何一个特殊群体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

对于军人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付出的牺牲,党和政府并没有忘记,人民同样也没有忘记。为了保证军转干部的各种待遇,党和政府制订了多部法规,对每一批转业干部,中央领导都要作明确指示,国家都要制订具体政策和作周密的安排。这是任何行业、任何阶层的特殊群体都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党根据我国发展的现状、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大而正确的抉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被“保起来”的这批军转干部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行为,党和政府没有放弃保障这些转业干部待遇的责任,只是少数地方和单位对中央的政策理解不够、落实不力,对军转干部采取排斥和冷遇。

企业军转干部是依靠政策,按照宪法、党章和信访条例等赋予的民主权利依法上访。他们全是中共党员,完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所执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访并没有任何政治企图,也不危害社会,更不妨碍他人,只是想让自己的政治经济 待遇得到合理的保障。如果漠视军转干部的上访,不积极做好说服教育和帮助解决问题,将军转干部反问的问题边缘化或忽略化,甚至采取简单粗暴、推三阻四来激化矛盾的话,就会使事态逐渐扩大和升级。可能产生的危害性有如下几点:

(1)、军转干部在部队期间曾担任过一定的指挥员角色,具有组织管理和指挥的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力,问题得不到解决是不会停止上访的。随着时间的拖长,一些退役的志愿兵、士官、退伍兵以及其他困难群体如果也加入到这个上访大军中来,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对社会的稳定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2)、军转干部几乎是清一色中共党员,长期的上访得不到解决,果他们将会认为共产党连自己党员的合法权益都不能保障,这样的话,你能让他们还相信共产党吗?其结果就是对党的纲领失去信心,对党的信念产生动摇。这会严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形象和威信的;

(3)、军转干部的上访没有任何政治企图和政治主张,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争取,相信党中央和政府能对军转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等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不排除国内外敌对势力也有企图利用上访军转干部中的一些激进人员来达到转变问题性质之目的,由此将人民内部矛盾逐渐转化为敌我矛盾。军转干部都是在部队从事军事、政治等工作十几年以上的特殊群体。如真出现对抗,其危害性就会更大,这绝非危言耸听。

四、如何对待军转干部上访问题

军转干部的上访可说是中国上访大军中的一道独特之景,如今长达十六年之久,从个体上访到群体聚访日趋愈演愈烈,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再也不能漠视不管和任其发展了,一定要把这件事认真处理好。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军转干部如此执着上访呢?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军转干部的安置政策从未发生过改变:

首先,党和国家对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和军转干部的态度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江泽民同志说过:“军转安置工作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一件大事;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军队转业干部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优待;军转安置办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革,但不管怎么改,对军队转业干部还是要‘包’下来 的。”胡锦涛总书记也曾说:“三代领导集体对军队转业干部的政策没有变。”“具体怎么‘包’,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上保证军队转业干部在社会生活享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荣誉,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就是军官退出现役后,由国家保证其有稳定的收入、住房、医疗保险等。”“我们现行的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制度和办法,基本上是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这些制度和办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今天乃至今后仍然是管用的,需要继续坚持。”

其次,建国以来,军队每年都有一批干部退出现役,为了安置好转业干部,中央每次都要出台相应的安置政策。中发[1998]7号文件明确规定:“对分配到企业的军队转业干部,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时还特别强调指出:“军队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宝贵财富。”“退役军官的待遇,是个人对国家特殊贡献的回报,是受法律保护的。除非个人原因(违法乱纪受处置),其它任何改变退役军官待遇的做法都是不允许的。”

按照中央政策的原则和精神,各地地方党委和政府也相应地制订了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强调军转干部接收单位要认真地按照上级要求去贯彻落实。

2001年12月28日,国家发布实施了《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从此,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使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有了法律的保障,减少了地方在安置工作中的随意性,彻底消除了转业干部的后顾之忧。从《办法》发布实施前的安置政策来看,虽然政策年年有,好象一年一个令,但其基本的原则和条文都是一样或大同小异的,政策精神是一贯的、连续的,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政策,既是党的意志的体现,也是党和国家对军转干部的郑重承诺,更是对军队转业干部合法权益的政策保障。党的军转干部安置政策,对加强军队建设和地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军转政策在很多地区得不到落实或没有完全落实这个现实问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说这是“改革造成的”,改革是改掉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到目前为止,中央还从来没有出台任何一项改革法规以此来否定军转政策的,更没有任何领导说过或中央发文说在企业改革中可以不执行军转政策的。因此说,企业军转政策不能落实是接收单位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五、如何解决好军转干部上访这一问题 解决好军转干部上访问题,我们的党委和政府应该从政治上和生活上主动去关心他们,和军转干部交朋友,从政策上去考虑也要从人情上去考量,在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循三点原则:

(一)、不能用改革来否定军转干部政策

军官退役保障与市场改革尽管分属不同、规矩各异,但两者都是通过人的途径来发挥作用的。退役军官虽然人在企业,但不是普通的职工,他们是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作为国家载体接收的特殊保障对象。企业制度的改革,改的是企业的性质,不是退役军官的属性。不能不加区别地把退役军官当作普通职工来“切割”下岗;

军官退役保障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军队,给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为现役军人为国作贡献的肯定和对其后半生能幸福生活的机采取的一项措施;改革是用市场的办法来搞活经济,增强国力。二者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都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不能用改革来否定保障,同样也不能用保障来排斥改革。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只能用统筹而不能用否定的办法。

(二)、用已有政策的落实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全面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以解决当前问题,加快完善法制以解决长远问题”的指示精神,统一思想,细化政策,将中央的解困政策和措施逐一落实到位。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人发[2002]82号和中办发[2003]29号文件精神,这是解决军转干部当前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人发[2002]82号文指出:“军队转业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服役期间,为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作出了贡献,转业到地方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关闭、破产以及改制企业的军转干部,要作为再就业工作的重点,优先帮助他们就业。拟实施破产的企业,在进入破产清算的法律程序前,可由企业主管单位将他们调整到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企业和其他单位工作。”

中办发[2003]29号文也着重强调各级政府和组织“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尽快补发拖欠企业军转干部工资等各项费用”。“以省或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和基本养老金水平确定补助水平,达不到平均水平的,补贴到平均水平”。

(三)、在稳定政策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军转干部解困长效机制的政策和措施 企业军转干部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困难群体。帮助这部 分人员解困,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中宣发〔2007〕9号文件指出:“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国家最近出台的有关政策。要按照中央精神,准确把握政策实质,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落实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系统的研究制定出企业军转干部解困长效机制的政策措施,以加大对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力度、用全用足解困政策为指导原则,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企业军转干部意见的基础上,继续贯彻落实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有关政策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企业军转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加强对企业军转干部管理。

六、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由于全国各地对军转干部问题解决的幅度和重视的程度不一,目前也没有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模式。过去我们总是采取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办法,上访一次解决一点,小动小办,大动大办,不动不办。这种挤牙膏式不讲政策的严肃性的工作方法,是造成军转干部屡屡上访产生的主要源头。要想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就必须制定好各项政策,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政策到位。

全国各地对解决好军转干部困难问题都已经有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借鉴。笔者在这基础上提出一点不成熟看法,仅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人发[2002]82号和中办发[2003]29号文作是处理和解决军转干部上访的指导性文件,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这是解决军转干部上访问题的第一步。在这基础上根据军转干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研究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根本上彻底去解决军转干部的上访问题:

(一)、参照国外的一些作法,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退役军人。对安置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退役军官及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使其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

(二)、参照《公务员条例》对企业军转干部进行政策性倾斜,对连续工龄满30年的企业军转干部,经本人提出申请,报请上级批准,可以批准退休。退休后的待遇参照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同等人员标准执行;

(三)、军转干部提出的“一个身份,两个待遇”问题,无外乎这只是一个口号,所谓的政治待遇只不过是强调军转干部也应当享有党章中所规定的党员所拥有的权益和义务,只要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不发生改变,我们的政治待遇是有保障的。“一 个身份,两个待遇”说白了其核心应该就是一个工作待遇的问题。可根据个人意愿,45岁左右的企业军转干部,以其工作能力和政治表现来作考量,经考核合格后充实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能发挥军转干部作用的岗位上去工作。50岁以上的根据个人意愿调出企业安排内退或安排从事公益性工作。

(四)、对下岗失业或本人有其他要求的军转干部,可以参照自主择业的安置模式进行安排,比照自主择业的退役军官标准进行一定的补偿;

(五)、对已按工人退休、办理了《职工退休证》的军转干部,改办《干部退休证》,参照公务员标准适当提高待遇,给予适当地经济补偿。

以上五点只是笔者的一点粗略想法,我相信,如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能够高度重视军转干部反映的问题,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和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解决好军转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的,也能从根本上杜绝已经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的军转干部上访这个挠头问题。同时这还是一项让所有人都充分享有改革开放成果的民心工程。“军队永远听党指挥!”“军转干部永远跟党走”这将不会只是一句喊在嘴上的空话!

安置思路 篇3

海海南省唯一的省级体育训练单位。作南为省级体育训练单位务是:实施奥运增光计, 划学, 培养高水平校的主要任省运动员, 代表海南省参加国内外比赛。优○建校以来海芳 (第九届, 该校为海南省培养了王丽全运会帆板冠军) 、王伟东/秀省南邓道坤 (第十届全运会帆船冠军) 、莫运高泽海 (釜山亚运会帆板亚军) 等优秀体动级育人才, 然而, 运动员毕竟是吃青春饭员育长体的, 和运动伤病的增加运动生涯是有限的, , 当运动员最后随着年龄的增转运动一次从运动场上走下时, 面对他们的业技现实问题就是退役。优秀运动员退役安术后转业安置问题解决学响到优秀运动队人才得培如养何, 管道直的接畅影置校通, 影响到新生力量进入这一行业的的何积极性, 甚至会使现役运动员产生思几秋玲一想包袱, 、运动员退役后转业安置工作影响其竞技运动水平的发挥。点的现状及其影响

思对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 党和政路7府月给, 《中共中央予了极大的、关国务院关心和重视。于进一步2001年

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

再次明确指出:“体育、财政、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要研究制定非职业化运动队优秀运动员退役就业安置的政策措施, 尽快建立对优秀运动员的激励机制和伤残保险制度, 解除运动员的后顾之忧”。2002年9月, 国家体育总局等6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 出台了招收优秀运动员入学的相关政策,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的压力。以上政策对成绩优秀、层次高、影响大的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但如何解决一般的省级优秀队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才是安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已经成为优秀运动队队伍建设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退役运动员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由于行政机关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竞聘上岗、企业减员等原因, 原先的计划分配方式基本阻滞, 安置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同时, 长期的训练、比赛影响运动员正常的文化学习, 运动员的学历层次偏低, 综合素质仍在低位徘徊, 适应市场选择的能力先天不足, 影响了运动员退役再安置工作。

三、运动员退役安置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运动员退役后未能得到妥善安置, 将直接带来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第一, 退役运动员就业形势的严峻影响了青少年体育尖子投身竞技体育的热情, 家长的一般心理也是宁愿走教育培养之路而不愿走体育培养之道;第二, 就业前景暗淡, 已经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不利于运动员专心致志从事运动训练, 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第三, 大量退役运动员挤占了运动员编制, 影响了队伍的良性循环, 不利于优秀运动队队伍建设。

四、海南省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探索与尝试

为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 我们在省政府的领导下, 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运动员退役安置工作:

(一) 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制度。

1. 运动队建立建全运动员文化学习制度, 规定文化

学习时间, 对文化学习态度好且成绩优秀者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文化学习态度不好, 成绩较差者要进行批评教育。管理干部、教练员配合文化教师共同抓好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并将运动员文化学习的态度和成绩与运动员的考核挂钩, 与领队、教练的工作业绩挂钩。

2. 根据运动员的职业特点, 教育部门提供灵活有效

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 运动员平时忙于训练, 难与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全日制文化教育。可根据运动员的职业特点和训练、竞赛的特殊要求, 为运动员单独编班, 根据需要适当延长运动员的学制, 并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授课方式作灵活安排。

3. 鼓励运动员进入高等教育进一步深造, 以取得高学历和高学位, 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4. 举办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班, 免费对运动员

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帮助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 拓宽退役运动员就业渠道。

(二) 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退役运动员走市场化货币

安置道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退役运动员进行市场化货币安置是大势所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海南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实施意见》, 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离开运动队, 同时根据运动成绩和运动年限的长短, 获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经济补偿,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 同时也建立起畅通的运动员进出机制, 保持运动队伍的稳定性。这种方式是目前运动员退役安置的主流方式。

(三) 依靠政府指令性安置的辅助渠道, 对曾为国家

和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运动员实施政府重点推荐、专业对口的指定性安置。体育部门及相关体育事业单位, 要为以上做出突出贡献的退役运动员建立就业平台, 通过考核的方式择优竞聘上岗。

五、结束语

安置思路 篇4

一、一年来工作回顾

(一)动迁安置工作取得新突破。

原百丈西岸移民139户519人,从99年下半年开始历时七年,先后经过三次大动迁。截至2004年初已动迁安置91户337人,余下48户182人未动迁。2004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2006年入春以来,在县委、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历经组织劝访、法制教育、结对帮教三个阶段,采取行政、经济、法律三种手段,实施再次进行四项安置方式选择,虚拟化经营补偿,货币赊买安置三种办法,推进疏导动迁工作,至今年4月,已有32户123人到安置点动工建房,如今已全部搬入安居。

西岸移民动迁安置工作能取得历史性突破,主要是加大了两个方面的力度。

首先是加大疏导动迁的领导力度。今年1—2月份,西岸部分拒迁移民进京上访,给我县的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市、县领导对此十分重视,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为组长的疏导协调领导小组,全面加强了对疏导工作的领导,冯志礼市长还亲自两次带队到泰调研指导工作,周维亮书记三次召开了移民座谈会,直接与移民对话,并在认真、准确分析当前拒迁移民遗留问题的有关情况后,制定了对话机制。确定每月1-2次定期与移民代表会商,一方面宣传移民政策,动员其到点建房,另一方面进一步关心移民生产生活困难,体现人文关怀,认真对待移民反映的实际问题,及时予以落实解决。这给疏导动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

其次是加大疏导动迁的综合措施力度。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制定各种有效措施,全力加以落实。

1.组织劝访。经县委、县府的统一部署,我办和信访局等5个有关部门35人组成工作组到温州做拒迁移民思想动员和疏导工作。拒迁移民不听劝访,进京上访后,我们又以胡荣登县长为组长的5个部门20人赶往北京劝访。给他们讲政策,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使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并顺利地将他们带回XX。

2.法制教育。上访移民被带回泰后,针对提出过高要求和思想上存在错误顽固观念的部分移民,县委、县府决定在乌岩岭举办拒迁移民法制学习班,采用行政、法律手段抓落实。其间我办积极配合由15个部门单位73人组成的工作组和移民同吃住,在全体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边学边劝,使拒迁移民逐渐认清了形势,了解了现行与移民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移民政策,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部分移民同意动迁安置。拒迁移民疏导法制教育阶段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3.结对帮教。采取了以结对帮扶为载体,运用思想上予以劝服,经济上给予补助的办法,加大了疏导动迁力度。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政策,为48户182人移民落实了39个结对帮扶单位。一方面帮扶单位根据泰委发[2006]14号《关于加快百丈原西岸未迁移民动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耐心、细致地给结对拒迁移民户做动迁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以经济补助方式,鼓励拒迁移民早日签订协议到点建房。凡是在2006年4月16日前,签订安置协议的移民户,每户县财政给予5000元的奖金,同时结对单位对能及时到安置点建房的结对户,给予资金补助(建一间的户补助10000元,建二间的户补助20000元)。通过结对帮扶与经济补助,疏导动迁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现已有32户123人到点安置,并已着手建房。到目前为止,已有5户15人已到鹿城区双屿镇屿头村安居,27户108人到瓯海区瞿溪镇雄河村建房,并全部搬入新居。

(二)移民后扶工取得新成果。

随着珊溪水库建成发电,移民动迁安置工作已告段落,而后期扶持工作开始转入正题。为了使移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实现“搬得出、安得下、富得起”的目标,我办既是出谋,又是划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方案,落实措施,为移民后扶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产扶持初见成效。首先扶持移民筹资开发水电增收入。在市办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全办干部共同努力,今年五月中旬安排382.8万元资金投股县政府控股电站,共824人受益,其中:百丈非农安置移民560人、后靠移民243人、寄养移民21人。按照年15%的分红受益,非农安置移民人均增收750元,后靠移民和寄养移民人均增收300元,进一步提高了移民的经济收入。其次落实扶持项目促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移民生产生活水平,我办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和相关部门一起认真调研,制定出台了泰政发[2006]123号文件,鼓励移民开发农业项目。到目前为止,经验收:2004年以来新建茶叶基地322亩,改造茶园56.5亩,发展毛竹基地130.6亩,泡桐207亩,水果基地390亩,家禽养殖:山羊39头、生猪123只、鸡鸭2675只,钢管大棚2处,蔬菜基地58.5亩,按照市县有关补助标准,需补助32万元,并于春节前将补助金发放到户到人。

二是引进企业抓就业。在大坪山安置点引进XX竹木餐具加工厂,为移民提供了劳动就业支撑。该企业原厂房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生产竹木工业筷、竹菜板、竹杯垫、花篮、竹套、竹木小家具等产品,去年总产值5032万元人民币,工人355人,其中库区移民30人。今年该厂扩大规模,投资1100万元,在大坪山安置点边征地30亩用以扩建新厂,主要生产出口竹制工业筷,预计可新增产值4000万元,新安排劳动力就业350人,其中计划安排移民劳动力就业100人。该企业的引进为大坪山安置点移民以及库周受影响人口提供新的劳动力就业平台,为移民脱贫致富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开展“评先”促发展。根据泰政发[2006]123号文件精神,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开展创建移民文明示范点和评选移民致富带头人活动。今年百丈镇飞云湖(百新)安置点被评为县级文明示范点,给予奖励5000元;王德荣等6名移民被评为2006移民致富带头人,每人给予奖励1000元;积极发挥了其引导和示范作用,有效推进移民点建设,促进移民生产发展,随之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农业企业和个体种植大户。如:王德荣创办的飞云湖生态观光园,其拥有泡桐基地207亩、毛竹82亩、杨梅68亩;移民赖兆库种植乌牛早茶叶33.8亩、杨梅1亩;后靠点移民赖兆裕新建茶叶基地31.2亩、梨、杨梅等水果33.1亩、养羊达40来只。

(三)赈灾救助工作取得新进展。

由于珊溪水库的建成蓄水,引发了包垟乡频发性有感地震。据统计,从2003年7月至今,共发生3.0至4.5级地震46次,这给地处偏僻、贫穷落后的包垟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办本着为民负责,以人为本的原则,积极实施救助。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一期危房改造项目进程;二是全面着手二期受损房屋情况调查和危改资金分配及项目实施情况等工作。

一是加快一期危房改造项目进度。在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多方支持,在我办和的包洋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已完成18个行政村338户的危房改造和修缮工作,其余91户已落实到岩上下山脱贫点建房。已完成第一期危改项目的99%,从而达到了稳定大局和安定民心的目的。

二是二期房屋受损调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落实房屋修复补助经费分配方案。由于地震的频发给包垟乡人民造成较大的心理恐慌,并给群众财产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以房屋受损为最。对此,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2006年3月下旬,迅速成立调查组进驻该乡。我办在接受任务后,同房管、规划等部门协助当地乡村认真开展调查,经过努力,提前二十天完成了调查任务。经调查统计,房屋受损严重的183户,34926m2;较为严重的492户116095 m2;一般的1198户,257230 m2。为了早日落实危改资金,加快灾民恢复生产生活,协助包垟乡政府对240万元专项经费制定分配方案,并已全面着手二期房改项目。

另外,做好十三号台风核灾救助工作。今年十三号台风“泰利”给我县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库周群众。为了进一步加快库周群众灾后自救。我办严格执行市、县领导的批示精神,协助库周乡镇开展核灾救助工作。通过深入基层、主动协调、认真核实、如实上报、积极争取,为库周受灾群众争取到救灾款45万元,并根据群众的实际受灾情况发放到位,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中去。

(四)库区管理工作采取新办法。

库区管理工作是一项双重性的工作,一方面要求我们管理者采取合理科学的办法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得到库周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为此我办今年在库区管理上采取了新的变化。首先,和往年一样,我们做到与有关乡镇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对库区的安全航运,水质的保护工作,进行正常性地实地检查,对毒鱼、电鱼、炸鱼的行为进行坚决禁止,同时密切配合林业部门做好库周森林防护工作,绿化库周山体,保持水源,严格制止乱砍滥伐,优化库区环境,确保库区水质,保证下游人民饮水安全。其次,我们在宣传上采取了新的办法,除了张贴标语、架设警示牌等外,还组织人员深入库周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活动,使库周群众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保持水质的重要性,进而有效促进了库区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按照属地管理地原则,协调库周有关乡镇,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库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全面加强库周的安全管理,有效确保库周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探讨解决库周影响问题采取新举措。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办十分关注库周影响问题,会同库区乡镇政府对受水库影响较严重的乡村进行调查与核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上报县政府,县政府决定采取下山脱贫和改善基础设施的途径,改善库周影响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生存条件恶劣的147户604人安排下山项目补助资金70 万元,对982户3379人落实基础设施项目资金 270万元,此外,除向市办争取部分项目补助经费外还积极争取市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继续给予支持。

(六)移民基础性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一是开展春节移民特困户慰问工作。首先根据办务会议部署,2006年春节安排移民特困户慰问42户,生活困难补助10户,经各安置村公示无异议后,按照财务制度办理慰问金,并于春节前将慰问金送到困难户家中。其次我办还到与我们扶贫结对的百丈镇朱洋村开展老党员慰问活动,为4位老党员送上慰问金。同时陪同县委组织部洪部长和胡荣登副县长到包垟乡慰问3户危房改造困难户。

二是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到位。为了进一步加强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给当地移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产环境。我办通过向市办争取部分、相关部门支持一点、本办从有限资金中挤出一点的方法,积极为安置点争取基建资金。①大坪山安置点二期水泥路面浇灌工程(2600 m2)已争取得到市办补助资金12万元,现工程已竣工验收。②协助做好百丈镇车站至水库码头路段的路面水泥浇灌工作。该路段长1.073公里,落实资金75万元,其中市办50万元,县办25万元。现工程已完成招投标,百丈镇已着手工程建设。

三是协助移民办理“三证”工作。

移民建房办理相关手续涉及规划、土地和房产等部门,虽然有关规费都经县政府分管领导召开协调会予以减免,然年长日久,人事变更,相关领导要重新确认后才予办理。为此我们多次向有关单位领导做了大量的解释说服工作,并得到兄弟部门的大力支持,移民“三证”实现从简从快办理。

四是协助司前镇政府处理库区耕地的淹没调整问题。

司前镇溪口村是珊溪水库建设受淹村之一,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水库建设受淹土地补偿只到行政村止,因此溪口行政村黄山头自然村被珊溪水库淹没耕地根据实际仅作42.2亩调整,不予补偿处理,引发部分村民不服;另外,安置大坪山移民也要求按淹没前原承办土地耕作,要求政府调整。对此,洪碧玲部长和胡荣登县长于5月23日在司前镇召开信访会议,要求移民办协助镇政府调整耕地,宣传政策。我办在接受任务后及时选派干部到点协助工作,经过努力如今已基本解决问题。

五是做好潘洋新村移民动迁安置三落实工作。加强当前移民遗留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研究,通过市办的组织安排,经过各兄弟办密切合作,争取在解决移民动迁安置遗留问题上有新的突破。第一积极加强与苍南等移民办的合作,早日落实好夏八美安置点宅基地地梁验收等相关工作,积极做好潘洋新村10户26人的动迁安置思想工作,力争他们早日到夏八美安置点建房。第二在市办精心策划确立方案的前提下,加强兄弟办横向联系,谋求最佳解决办法,早日为潘洋村已发文安置瞿溪镇雄河安置点但未落实宅基地的9户移民重新落实安置点。

(七)移民信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移民信访工作事关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做好信访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移民动迁安置、生产扶持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XX库区移民量大,相对遗留问题多,信访工作相当棘手。针对信访工作存在问题,结合近几年移民信访工作的实践,我办主要从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章立制,规范办事;真诚服务,抓好落实;依法程序,办理终结等四个方面加强工作。通过建立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层层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做到“二个坚持”、“五个有”;立足实际,热情接待,释疑解惑、教育疏导,全力解决;认真贯彻落实《信访条例》,组织实施《XX县信访事项终结实施办法》,依照条例要求,按合法程序进行终结等渠道全面落实措施,着力解决信访问题。2006年共收到来信54件,重点信访件4件,人访不断。经过大家努力,我们对来信件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并实现了重点信访件100%的报结率。移民信访工作取得一定成绩,虽然年初西岸拒迁移民进京上访给我县的社会安定造成较严重影响,但从纵向看,近两年来移民上访总体上比以前有所回落,尤其是今年移民上访明显减少,移民信访工作取得新的变化,这也给我县移民后扶工作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九)移民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

移民动迁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相当具体的工作,开展好移民工作离不开移民干部的自身素质建设,移民干部必须具备行政和业务、内外业并举的总体水平。因此,一方面我们着力于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不断总结经验,增强自身素质,严格执行移民政策,秉公办事,防止和克服主观随意性,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认真对待,遇事不乱、有条不紊、以求实效,充分发挥移民干部整体的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以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强化领导、注重真学、致力于提高,努力做到“三个”到位,进一步坚定干部的理想信念,树立起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继续推进 “效能建设”为主抓手,严肃办纪办风,严格规范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到对事服务从优、效率从速;对人态度和蔼,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强了自身建设,培养了一支立场坚定、作风正派、思想过硬、善于做移民工作的干部队伍,为进一步树立部门的新形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明年工作思路

2007年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落实之年,也是我县移民后扶工作推进之年,更是移民群体稳定之年。我们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移民“稳得住,富得起”为目标,以解决信访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动迁安置扫尾工作,走出后扶工作新路子为切入点,以实施移民安富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大力度,解决遗留问题,全面完成动迁安置,推进后扶工作,加强移民机构队伍建设,加快移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一)实施移民致富工程

首先,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后扶合力。

一要深入开展移民致富工程宣传教育,协调各相关乡镇加强领导,把移民后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移民安置后扶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二要继续争取部门支持,用足用活政策,在移民劳动就业、项目发展、税费和贷款利率、子女就学、合作医疗保险、环境改善等方面实行特事特办。

其次,明确发展定位,完善后扶方案。

1.新浦乡潘洋新村安置点移民在利用地利优势搞好种养业项目上求发展。明年春扶持移民利用原永华和南进村的旱园地,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基地150亩。同时充分利用库尾的有利条件,在新浦乡石示下桥拟拦坝发展淡水养殖项目,在不影响水库水质和库周生态的前提下,有序地进行科学合理开发。

2.百丈镇安置点移民做好投股电站和农业综合开发两篇文章图收益。在为他们做好投股电站后期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开发农业,进一步扩大茶叶基地,增加收入。

3.司前镇大坪山安置点移民在引进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增就业和开发竹木基地上求突破。一方面继续为大坪山竹木餐具厂提供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在移民就业安排上再求突破,另一方面加大扶持开发竹木基地建设力度,扩大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一定地资源保障。

4.积极引导自谋出路移民挖掘自身潜力走多种途径发展的路子增收入。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的前提下,拟实行贴息贷款的方式,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

三是落实有效措施,加速后扶进程

一要实行移民后扶工作一帮一。在县委县府的统一部署下,调动机关单位、干部职工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实施结对帮扶工作,深入开展移民后扶工作一帮一活动。

二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根据温政办[2004]43号文件规定,紧密结合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农民知识化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通过各种生产技能和劳动技术的培训,实施智力开发计划,力争使移民能掌握一、二门实用技术。明年针对库周移民和周边村民计划举办淡水养殖、种养业技术培训班,使移民能掌握实用技能,结合生产实践,实行有效的种养管理,增加移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三要继续扶持移民智力教育。凡是移民子女考上高等学校,均予一定的经济奖励,鼓励移民求学上进,走出“山门”;在劳动就业方面,优先安排移民子女就业;移民家庭困难不能送子女上学的,给予无偿赞助,确保移民子女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四要加强相关项目跟踪管理。一是加强移民后扶项目的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管理,二是加强库周影响人口342万补助资金所落实项目的跟踪管理。

五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移民合作医疗就保力度,力争于2007年上半年实现移民免费享受合作医疗保险率达100%。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后扶保障。根据市府[2005]77号文件要求,成立县后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后扶工作领导责任制,建立后扶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后扶工作检查考核,确保后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实施和谐移民工程

一是解决信访中、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遗留的、发展中的、移民相关和潜在一些容易造成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信访问题,采取加强信访责任制,搞好信访专项考核等强有力的措施,提高信访的息访率;

二是解决移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移民最困难、最关注、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以贫困移民、无房移民、未迁移民、无业移民以及受灾移民中的问题为重点,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突出问题;

三是解决包垟乡危房改造问题。通过监督包垟乡政府房改资金使用到位情况、房改工程进度及房改质量等,全面加快包垟乡危房改造工程进度,切实解决危房改造问题,迎接市检查组的达标总验收。

四是解决库区有效管理问题。一是继续与温州海洋委员会与渔业局合作,加强库面管理,确保“生物净化水质”项目的正常运行;二是配合林业部门抓好库周森林防护工程,防止水土流失,确保涵养水源;三是配合交通部门抓好航运和渡口安全,正常性地检查“三无”船只泄漏油情况,以及毒、电、炸鱼现象,确保水质清洁卫生;四是注重汛期出现的山体滑坡情况,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快动迁安置扫尾工作

一是对已审批未安置的招子户6户18人需确定安置点落实安置。我办将请市办在现有安置点剩余容量中挑选较好的安置点落实最佳安置方案,以便提供移民选择安置。

二是对已安置的新浦乡夏立大等9户25人移民需重新调整安置点落实安置。我办将请市移民办采取最佳方案及时给予调整落实。

三是对已安置未动迁的移民26户85人,需再加大力度做动迁工作。

1.潘洋新村10户26人,去年已落实苍南夏八美安置点,因地梁质量问题尚未解决,至今移民未到点建房。如果地梁资质证书能够出具,我们将动员该9户移民尽早到点建房;如果地梁资质证书不能出具,则在市办统一协调下,争取另定宅基地安置。

2.百丈拒迁移民16户59人动迁安置问题。我们将继续采取“四个坚持”的解决办法,竭力做好动迁工作。

四是对已安置动迁而审批手续不完备的12户28人需进一步做好审定完善工作。请市移民办在不影响移民大局、不产生负而影响的前提下全面考虑把握移民利益,对这部分移民给予及时审定。

(四)进一步关注库周影响人口问题的解决。

在实施好2006年补助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解决当前库周影响人口的社会安定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的办法。在不影响移民全局的前提下,力争市政府、市办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以期早日解决库周影响人口问题。

上一篇:业务研究下一篇:联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