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2024-05-03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精选七篇)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篇1

在司法活动中我们往往遇到很多无法由自己确定造成的影响大小的情形,在这时就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相关的鉴定,给出相关的鉴定结论,例如对于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尸体的法医鉴定结论;对于交通肇事案件中,对于事故责任的鉴定责任书;在常用的鉴定结论中还有一种常用的就是对于在涉及金钱的案件中,对于会计业务的审查鉴定,本文主要以司法鉴定中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审查为视角,讨论司法会计审查的必要性,以及探讨如何对会计鉴定结论进行审查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司法活动。

二、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内涵

司法会计鉴定,顾名思义,这个词汇最早来源于我国学者对于苏联的《会计核算与司法会计鉴定》,“司法”和“会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汇,它们结合在一起更多的是指的是在司法活动中,也就是诉讼活动中,已经取得司法会计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和鉴定的个人,因为整个诉讼活动的需要,受到相关的司法机关或者需要进行鉴定的当事人的委托,运用鉴定人所具有的的相关的会计学的专业知识,对需要进行核查和检验的材料,经过一定的专业的计算和核查的技术方法,从而得出的相关的鉴定结论,并对结论进行具有专业素养的相关判断。

在现实的司法会计鉴定中,所需要鉴定的相关材料包括在诉讼活动中涉及到的相关的财务会计资料,例如一些财务报表、会计账簿和财务凭证等,以及一些在诉讼中已经固定为相关证据的一些财务会计资料等。

三、司法鉴定结论审查的必要性

(一)鉴定结论的格式不够严谨

司法鉴定结论的出现在某些案件中是居于一个对于案件是否能够定性的关键性存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给出的鉴定报告文书并不是那么的严谨有力,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份合格鉴定结论是按照序言、检验过程内容、进行的相关论证、以及鉴定人做出的结论这四个部分构成。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在将相关的鉴定结论作为证据时,一些鉴定结论很明显的将检验和论证,或者将检验部分与论证和结论部分混为一谈,造成以论证说论证,而不是以现有的证据论证,最后才得到的结果,有几分“强说理”的意味在其中,这样造成的差别,细微处可能很难分析,但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可能对案件的定性会造成极大的区别,可能会因此造成不公正的判决。

(二)鉴定结论不能够满足司法实践的鉴定要求

实践中,由于司法会计鉴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的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在进行鉴定之前,只知道将相关的材料送给鉴定机关,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在鉴定过程中由于鉴定的材料不完整,而鉴定人有时为了“省时省事”,没有及时要求将相关的材料完善,造成的鉴定结论不完整,这个是首要原因。

其次,在实践中由于会计鉴定人员时不参与案件的直接审理等相关活动的,在进行相关的鉴定活动时,鉴定人员给出的鉴定结论可能和在诉讼活动中所要求的鉴定意见没有任何关联,司法会计鉴定人员无法根据所送检的材料来归纳总结出这样一份材料的具体明确鉴定要求,造成司法会计审查的盲点,最后虽然做了相关的司法会计鉴定,但实际的鉴定结论却对案件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作用。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司法诉讼活动中主要是以证据为案件的主要定罪依据,但在一些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中,偶尔会发现,鉴定人基于自己主观的意愿去解读送检材料,这样不仅造成鉴定结论的无效,也浪费了司法机关和相关当事人的时间和金钱。

四、如何审查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尽管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份合格有效论据充分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对于案件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所以,怎样对司法会计鉴定结论进行审查,对于司法活动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对鉴定主体的资格审查

是否是一个合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首要的是对该鉴定机构是否具有一定的鉴定资质和鉴定能力进行初步的审查核实,检验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相关鉴定证书是否真实有效,这些在相关的数据库中可以直接查到。

其次要审查该鉴定人和鉴定机构是否是中立性,是否需要回避,不具有中立性,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鉴定结论,显然是不能够作为证据使用的。

(二)对于送检的鉴定材料的审查

首先在鉴定开始时,对于送检材料是否真实有效进行审查,是否能够作为证据进行鉴定,与本案是否具有关联性的一些常规的审查。其次是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员如果发现送检的材料不足,不能够私下找相关机关补充,或者自行进行补充或者在已有的送检材料上“偷工减料”自行补充出一份鉴定报告,而是应当经过相关的委托机关提出补充材料的要求,由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和收集,否则鉴定人做出的鉴定结论应该是无效的。

(三)对鉴定结论文书进行审查

鉴定结论文书中出现以论证来论证的事例已经屡见不鲜,作为案件的证据之一,要对鉴定结论进行相关的核实审查,审查鉴定过程是否是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操作标准,鉴定的结论文书是否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是否参杂鉴定人的个人意见,最后要审查鉴定材料和得出的鉴定结论是否具有严格的逻辑性,是否符合司法会计鉴定行业内的鉴定标准等。

五、结束语

人们总说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而比非正义更可怕的是,做出的一次错误的审判结论,司法审判活动作为国家公权力干预人民人身财产自由的一项活动,不仅仅只是一个权力的象征,或者是对违法犯罪活动的一种惩罚,更多的应该是人们对于司法公正的一种理念的信仰,司法会计鉴定结论是否严谨影响着审判活动是否公正,进行合理必要的审查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防止错误判决的有效手段,如是而已。

摘要:在当今法治社会,司法活动中最注重的便是证据,往往一个证据能够关系到一个具体案件应该如何定性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司法鉴定,这里的鉴定结论也构成了呈堂证供之一,例如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就是其中一种,由于这个鉴定结论只是专业人员依据其专业知识做出的结论建议,因此在是否能够成为主要的指控证据时,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审查。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审查

参考文献

[1]沈红,陆勇伟.司法会计鉴定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关系及运用[J].中国司法鉴定,2003年01期

鉴定结论认证中的能动司法 篇2

◇ 刘振红 郝兴军

--------------------

审查判断鉴定结论是否具备科学性,历来是法官认证工作的难点。司法实务中,由于法官一般缺乏审查判断鉴定意见的专业知识,只对鉴定结论进行形式化审查,并不涉及其证明力和科学性,使得法官难以切实履行科学证据守门人的职责,甚至使“垃圾科学”或“半吊子科学”被赋予不应有的证明力。了解、掌握评判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方法,加强鉴定结论认证中的能动司法,可使法官有效进入专业知识织就的鉴定“迷宫”,揭开鉴定的神秘面纱而窥其真容。可以说,法官只有掌握了评判方法,才能积极稳妥地行使司法裁判职责。

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的科学性的方法,不是指技术层面的具体方法,因为技术类方法由各门法庭科学所提供,如人体轻伤、重伤的评判方法由法医学提供,笔迹比对方法由物证技术学提供,DNA的评判由生物医学提供等,这是法庭科学与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在研究对象和任务上的不同所决定的。法官要遵循的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科学性之方法是抽象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法和矛盾分析法。

顾名思义,专家咨询法就是法官在评判鉴定结论科学性时要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专家咨询法是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做法。对于专家咨询法的正当性,理论界和实务界几乎不持异议,因为该方法既考虑到法官和专家在知识类别、认知方式方面的区别,又兼顾了二者在解决纠纷、认定事实方面的分工和权力平衡。目前,专家咨询法在各地法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法官依据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颁布的《技术咨询、技术审核工作管理规定》,将鉴定结论的审查权让渡给法院内部设立的司法辅助工作部门技术人员。二是在合议庭中吸收专家人民陪审员参加,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协助法官控制、指挥当事人在法庭上对鉴定结论的质证,帮助法官理解鉴定结论。三是庭审活动结束后,法官向专家咨询请教。

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司法辅助工作部门的出发点是弥补法官专业知识的不足,为法官判断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增加一道保险。虽然该管理规定第二十三条明确了司法辅助工作部门提出的审核意见书仅供法官参考,但实践中,法官将审核意见书直接作为定案依据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辅助机构的设置不仅没有调动法官审查判断鉴定意见科学与否的积极性,反而增强了其依赖性,并为法官开脱责任提供了借口。第二种形式的弊端,在于案件类型复杂多样,难以保证每类、每个案件都能找到相应专家做人民陪审员。第三种形式除了具有第二种形式的弊端外,还缺乏制度的保障,因为该形式与法官个人社会交际面有关,且牵涉经济费用等问题,靠法官个人热情以及道德维系难以持久。

当然,这三种形式有其各自的优点,并且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为法官提供了选择的便利。但从完善制度的角度考虑,笔者倾向于在司法行政部门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法官咨询的常设机构。根据《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行政部门是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的主管部门,对鉴定人的能力水平以及职业道德情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具有对鉴定人进行职业教育和惩处的职责,具有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织优势,所以,由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法官咨询的常设机构,可以避免以上三种形式的弊端,也可以节约司法成本。

受事物多样性、信息不对称以及主客观的局限性,证据矛盾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但证据矛盾并非仅仅指矛盾双方你死我活式的紧张冲突,还包括双方之间的差异、不同。后一种矛盾情形时常不被法官重视,甚至遭到忽视。一定意义上说,矛盾分析法是法官审查判断鉴定结论科学性的根本方法。

法官运用矛盾分析法审查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第一,分析鉴定结论与其他证据种类之间的矛盾。鉴定结论具有二次生成性,与案件主要事实的联系是间接的,属于间接证据。在多数情况下,鉴定结论只有与其他证据形成证据链,才能发挥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明力。换言之,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是在证据链条中显现出来的。法官在对全案证据综合审查时,就会发现鉴定结论有时会与其他证据相印证,有时会产生矛盾。在后一种情况发生时,法官要平等地对待矛盾双方,不能先入为主地排除其他证据,比如,司法实践中有的办案人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鉴定结论与人证发生矛盾,总是人证有误,因为鉴定结论是科学证据。一些冤假错案就是法官预设鉴定结论具有较高证明力所导致的。

第二,分析鉴定结论相互之间的矛盾。由于我国鉴定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司法实践中“多头鉴定”、“重复鉴定”现象比较严重。矛盾律告诉我们,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在多份鉴定结论并存的情况下,法官不能简单地根据鉴定机构级别的高低、鉴定人名望的大小来评判鉴定结论的证明力,而要分析鉴定结论间的矛盾是影响事实认定的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矛盾产生的原因能否得到合理解释等,在此基础上作出采信与否的认定。

第三,分析鉴定结论与经验法则之间的矛盾。比如,在一起借款纠纷案件中,原告提供了被告签名的借条,但借款金额、原因、还款时间等内容由原告所写,并且被告的签名是倒签的。经笔迹鉴定,借条上的签名为被告本人笔迹。这起案件中的证据与经验法则存在着两点不符:一是倒签自己的姓名,二是在借款人识字并且能够书写的情况下,借条内容和签名由出借人、借款人分别完成。此时,法官就不能凭借鉴定结论推定借款关系的真实,而要进一步分析证据与经验法则产生矛盾的原因及其他关联因素,比如被告借款的时间、地点,原告借出款项来源等。当鉴定结论与经验法则相冲突时,法官必须结合案件中的其他证据审慎地评判鉴定结论的科学性。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 篇3

一、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在司法实践运用中的现状

(一)鉴定材料不齐全

鉴定材料对于司法会计鉴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司法鉴定的物质基础,只有在鉴定材料完备、充足的条件下,才能对客观事实进行检验,才能保证鉴定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性。在司法会计鉴定实践中,一些需要司法鉴定的个人或单位对于司法会计鉴定的相关规定和事项不甚了解,所以其提供的相关材料并不完整或没有鉴定价值,司法鉴定人员就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多次的补充或退回,这种问题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案件的顺利审理和处理也会造成影响。

(二)缺乏有效的鉴定工作评价体系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司法鉴定人员对于鉴定结果故意造假,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而造成鉴定结果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鉴定人员故意造假,有的是鉴定的技术水平达不到,有的是由于失误造成的。法律对司法鉴定的结果和过程缺少一个硬性的管理追责制度。正是因为缺少明确的、科学的鉴定责任体系和标准对司法鉴定过程进行管理,才会使鉴定失误的相关责任人得不到处罚。

(三)鉴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会计师对上市公司财务审计造假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司法会计鉴定的执业资格审查制度不完善。尽管按照刑事诉讼的相关规定来说,只有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成为司法会计鉴定人,但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相关法律等有关部门的一些文件内容,并没有对“相关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对司法鉴定人员所需的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资历、层次都没有具体的规定,造成的结果就是在选拔司法鉴定人员的过程中,选拔标准不一、选拔手法不一,最终选拔出的鉴定人员的程度也是良莠不齐。这就造成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案件当事人双方对鉴定结果常常出现不认同的情况。

(四)鉴定范围不确定

从一些案件所递呈的鉴定请求来看,部分鉴定请求中的鉴定要求并不符合规定,对相关鉴定材料的鉴定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要求,或者所提鉴定要求超出了司法鉴定人员的职权范围,这些现象使司法鉴定人员对鉴定材料的鉴定无法做到精准和正确。从有关规定的鉴定范围上来看,在司法鉴定时间上存在对哪些案件不需要鉴定、哪些需要鉴定、具体由谁确定鉴定对象等不明确的现象。这些范围、要求的不明确,会使一些不需要鉴定的案件参与到鉴定中来,而一些需要鉴定的案件并没有得到及时的鉴定,从而造成了财力人力的浪费,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理;或者由于没有及时提供正确的鉴定结果而使犯罪分子逃脱了法律制裁。

(五)基层司法机关仍然存在“三自”现象

所谓“三自”就是指自审自鉴、自检自鉴、自侦自鉴,它被认为是影响正常司法鉴定的弊端之一。司法鉴定常被一些权利拥有者利用自己的职权所左右从而失去了司法鉴定的独立性,这种影响不仅会使司法鉴定失去本身的权威和公正,更会危及到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在司法鉴定实践中,一些专业的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会参与到刑事案件的侦查中,而当案件需要司法鉴定时,又会参与到司法鉴定中去,这就是审判部门的自审自鉴、检查部门的自检自鉴、侦查部门的自侦自鉴,这些违背基本法律原则的行为是违法的。如今,在我国一些边远的基层司法机关中,“三自”现象仍不时出现。我们应该明确区分司法鉴定和司法检查的主体,严谨把控鉴定和审判、鉴定和检查、鉴定和侦查的边界,促进司法审查的公正。还可以通过严格监督司法鉴定程序、明确划分鉴定和司法活动的界限、保障司法鉴定部门的独立性等举措来杜绝“三自”现象的出现。

(六)鉴定结论不规范

在司法会计鉴定书中常出现证人证词、被告人的辩解或供述、其他鉴定结果等,或是引用一些未被司法确定待考证的事实,这些现象都是不恰当的且不被承认的。如果在司法鉴定中将一些未被确定的事实当作鉴定依据,司法鉴定结论本身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就无法被保证。从司法鉴定的结果上来看,司法会计鉴定的结果并不回答某些定性问题,这是司法鉴定工作者之间的共识。但在一些司法鉴定的实践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件,一些领导或者是办案人员会要求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判断是否逃税、贪污等定性问题。在有的案件中,由于法官对司法鉴定的流程不了解,经常聘用一些中介服务人员来鉴定,甚至在委托之初就提出了对鉴定结果的要求。这些都是十分严重的违法行为,极大地干扰了司法公正。

二、司法实践中运用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

司法会计鉴定有两个特点:首先,司法会计鉴定的最终结果,只能对案件的财务问题作出回答,而不能当作其他法律问题的定性依据。比如,对错误账目的造成是过失还是故意,造成这一错误账目是为了挪用还是为了贪污等问题,只凭司法会计鉴定结果来判定是不恰当的,应该由相关的办案人员来解决。其次,司法会计鉴定的结果不仅要记录鉴定过程中所见的客观事实,还要通过对这些客观事实的分析作出一些基本判断。比如,在对一些资金货币进行鉴定时,应该先对相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中涉及的银行存款、现金账目、现金收据等账目问题以及剩余现金的结存情况进行严格记录检验。然后根据鉴定记录的分析,将所见账目事实进行科学的论证,并最终确定案件所涉及的相关资金的真实流向。

(二)明确司法会计鉴定在司法实践中的作用

诉讼活动与司法会计鉴定结果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案件的侦破过程中,司法会计鉴定的最终结果,往往会给办案人员带来极大的帮助。贿赂、贪污等经济型犯罪属于“智能”型犯罪的一种。作案人常利用自己熟知的账目处理手段或会计知识,通过利用或制造财务账目的错误进行牟利。这一类型的犯罪十分隐蔽,不容易被人发现,且获利巨大。对于这种犯罪案件的侦破,就需要具备专业会计技能和知识的人员来对案件所涉及的账目进行甄别。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对经济型犯罪案件中涉案的财务账目进行论证、检验后得出结论,能为办案人员和法官提供破案依据。办案人员能够通过对案件情况和鉴定结果的对比,进一步推断案件的真实状况。司法会计鉴定结果是通过运用科学手段和专业会计技能分析得出结论,有极高的真实性,因此它可以被当作判断涉案当事人的证人证词、供述辩解等有关证据真伪的依据。

(三)了解司法会计鉴定结论的评断要求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问题探析 篇4

一、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出现

司法鉴定是在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活动过程中, 遇到有专门问题, 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人, 根据鉴定资料和要求, 运用勘验、检查、分析、比较、综合评断等方法解决专门性问题并做出判断的一种科学技术活动。

在司法鉴定过程中, 司法鉴定人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专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使得司法鉴定结论在科学性的特性之外, 笼罩这无法挥去的主观性特征。虽然鉴定活动是根据科学原理或者特殊技能进行, 但鉴定中的观察、解释、评断均是人的主观活动。特别是在评断标准未规范化的情况下, 解释、评断活动更容易受到鉴定人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正是基于此特征而产生了司法鉴定结论的特殊的失真倾向。

二、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特点与来源

(一)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特点

1. 失真的隐蔽性

(1) 对一般法官而言, 鉴定所解决的问题和据以鉴定科学的原理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 因而鉴定结论所认定的事实是否存在失真不能被他们所辨别。同时, 由于人们对科学可靠性的信任, 往往容易忽略科学与运用科学技术的差别。而把运用科学技术的鉴定结论当作科学本身。这种信任的态度容易使人产生盲从, 亦会引发错案或冤案。

(2) 对于鉴定人本人而言, 鉴定人本人主观态度的影响常常不为其本人所发觉, 从而使这种主观态度的影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渗入鉴定结论。有些鉴定人事先了解了案情, 在无形之中, 可能会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

2. 失真的多环节性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发生在从鉴定材料的取材到解释评断的多个环节。首先,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可能产生于取材料的过程。就大部分鉴定来说, 鉴定人不能发现鉴定材料中包含的失真, 当然也就不能排除, 再加之, 按照现有的规定, 鉴定人不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也使得鉴定人往往怠于对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而鉴定材料中的失真必然引起鉴定结论失真, 并且不能被鉴定人本人所发现。其次,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可能在鉴定过程中出现, 比如个人的经验、知识的偏差, 实验器材运行不正常, 实验方法选择不当, 都会使司法鉴定结论出现差错。最后,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可能出现在司法鉴定机构的判断上。我们知道司法鉴定人对自己的鉴定结论负责, 但是由于司法鉴定人往往需要有司法鉴定机构管理, 且接受司法鉴定机构的工作分配与安排, 而鉴定结论往往由两名以上鉴定人出具, 当鉴定人之间意见不一致时, 往往有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组织讨论, 形成最后的结果。当然, 对于一些制度规范不健全的鉴定机构而言,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还可能出现在鉴定书的制作、签发的环节中。

(二)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来源

司法鉴定结论失真在委托、受理、实施、汇总、鉴定书制作、签发的整个过程, 都有可能出现, 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不同的, 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格性失真

这包括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和司法鉴定人的资质的失真。法律规定,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必须依法登记, 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必须在执业范围内执业。有的综合性鉴定机构因涉及学科较多, 鉴定人员并不是各门学科都有的, 或者人员有限, 只是在平时办案中知晓一些有关方面的知识, 由于利益驱动, 承接案件, 对其本身并不擅长的业务进行鉴定, 这种鉴定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

2. 材料性失真。

鉴定材料包括检材和样本, 检材是和案件有必然联系的原始材料。司法鉴定人在收集鉴定材料时, 必须遵守法律法规, 检材的取得必须有提取记录作为依据, 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 使检材和案件失掉了联系。秘密侦查发现的证据必须通过公开收取才能成为合法检材, 收取时须有两名或两名以上与案件无关的公民作为见证人, 提取的实物检材需要按要求填写清单并由有关人员签名盖章。样本是供鉴定对照、比较用的已知材料, 它的取得必须是以公开的形式提取, 且有提取记录作为依据, 没有记录的样本就等于使样本和犯罪嫌疑人失去了联系。

3. 认知性失真。

这可能有以下原因引起:其一, 实验性失真, 是指由于鉴定人进行鉴定实验的设计或者操作不当, 仪器设备的偏差, 实验客体的客观条件因素等所引起的;其二, 观察性失真。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材料或者鉴定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失误所引起的, 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水平没达到盲测标准;其三, 解释性失真。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材料特征进行的解释缺乏应有的科学性所引起的;其四, 评判性失真。由于鉴定人对鉴定材料特性的异同进行认定过程中掌握标准不当所引起的。其五, 学术性失真。不同的鉴定人可能持有不同的学术观点;其六, 情感性失真。不同观念的鉴定人可能对同一案情持有不同的感情倾向。

三、预防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几点措施

(一) 规范鉴定人执业活动, 加强鉴定人职业道德建设

1. 培养司法鉴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 司法鉴定人要客观公正、作风严谨、实事求是, 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这要求司法鉴定人不私下接触当事人, 不接受请吃送礼, 不因领导或者其他人情因素的干预而影响自己的客观中立的判断。

2. 司法鉴定所在受理案件时, 要严格按照司法鉴定程序进行。

鉴定、复核和签发均必须有相应执业资格和实践办案能力的鉴定人承担, 每个环节均需细致周密, 且随时记录和备考。

3. 严格遵循司法鉴定回避制度。

如:是本案的当事人, 或者是当事人的近亲属的;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担任过本案的证人、勘验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司法鉴定公正的, 均不应该参与本案的司法鉴定活动。

(二) 提高鉴定人执业水平, 加强鉴定人业务能力建设

1. 司法鉴定人应具备足够法律知识, 对司法鉴定人进行相

关的法律知识教育, 鉴定人在进行鉴定过程中的每一步操作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司法鉴定人必须具备出庭作证的能力, 了解法庭程序的规则, 了解出庭作证的程序, 提高对自己鉴定结论的责任意识。

2. 司法鉴定人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对司法鉴定知识进

行系统的学习掌握比较深厚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运用技术。在执业范围内能做到所使用的方法科学, 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达到检测标准。司法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年度考核, 以督促司法鉴定人加强学习。

3. 司法鉴定人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在司法鉴定人登记时,

应对其实践经验, 经过办案数量和质量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 能否独立解决本专业司法鉴定实际问题进行考核。在执业后也应当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训, 逐步提升其执业水平。

4. 司法鉴定人的技术职称条件, 对司法鉴定人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

司法鉴定人在一定的年限和办案积累之后进行职称升级, 经能力水平的盲测考核合格之后, 取得相关专业司法鉴定人职称。

(三) 严格鉴定机构执业管理, 加强鉴定机构规范与标准

建设

1. 规范司法鉴定对象。

法定鉴定对象只有具备了满足运用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鉴定条件, 才能够成为有证据价值的鉴定对象。因此鉴定时就要根据各类鉴定对象的具体特点, 按照当时国家的技术检测标准和鉴定能力, 在各类鉴定对象必须具备的最低数量、质量标准基础上做出结论。

2. 规范司法鉴定的方法。

鉴定的科学方法是认识鉴定对象特性的核心要素, 鉴定方法不同, 所获得的课题特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客体特殊本质认识的深度与范围都有差别, 进而做出鉴定结论的性质、范围、深度也可能不一致, 鉴定机构应制定科学的鉴定作业流程, 规范适用科学的鉴定方法。

3. 规范司法鉴定机构的能力验证与认证认可。

目前对司法鉴定机构的能力验证和相关认证认可工作试点已基本完成, 在司法鉴定机构设置、司法鉴定人确定及司法鉴定执业等方面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 下一步这些工作将在全国各司法鉴定机构全面展开。而正是司法鉴定机构的能力验证与认证认可工作, 能为避免司法鉴定结论失真提供有力的物资保障、技术保障和制度保障, 确保鉴定从技术上到程序上的科学性、统一性。

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 鉴定人执业的目标就要尽可能还原事实的真相。如果鉴定结论本身不正确, 就可能把侦查、审判活动引向歧途, 甚至造成冤案、错案。公正、严谨、科学、规范的司法鉴定结论对于法官裁判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司法鉴定结论的公信度是衡量司法鉴定工作的本质要求, 不但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实施, 其内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价值标准也需在实际操作中深刻掌握和运用。司法鉴定应有效避免鉴定失真问题, 从而达到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

摘要:司法鉴定结论失真是诉讼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司法鉴定有“鉴”不“定”的混乱局面已经使司法鉴定的公信力下降, 致使案件久拖不决影响诉讼效率的实现。要防止和排除鉴定结论失真, 就必须对鉴定失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本文通过探讨司法鉴定结论失真的特点与来源, 提出预防失真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司法鉴定,结论失真,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贾治辉, 徐为霞.司法鉴定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6.

[2]胡锡庆.解读司法鉴定人[J].中国司法鉴定, 2005 (2) :14.

[3]吴剑峰.司法鉴定若干理论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1 (8) :167-174.

[4]何颂跃.司法鉴定的本质与当前的困惑[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0 (7) :34-49.

会计司法鉴定 篇5

1.分析、检查送检的会计资料;

2.检查被告所在单位的会计资料。如果需要从中调取有关的凭证,应由公安局侦察人员进行,而不能由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直接调取;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还可参加公安局侦察活动中的勘验检查,并在勘验检查笔录中注明;

3.询问被告人。在询问过程中,应有公安局侦察人员在场,有侦察人员主持进行询问,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不能单独询问被告人;

4.要求进行笔记鉴定。对于提供的会计资料有涂改伪造的痕迹,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为了明确责任,以利进行正确的判断,可要求司法人员对凭证等会计资料进行笔迹鉴定。

5.要求司法人员提供新的资料。在鉴定时,发现鉴定通知书中所列问题仅靠提供的材料不能作出判断时,可要求侦察人员提供有关的其他资料。

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在进行上述活动后,运用专业知识对案件中的会计问题进行推断评判,作出司法鉴定结论,根据公安局要求的格式出具司法鉴定报告。根据分析论证结果,结合委托鉴定的内容,作出财务事实性结论。结论只回答事实问题,不回答法律问题,结论一般包括:财产使用权转移的事实及金额,财产所有权转移的事实及金额,财产灭失的事实及金额,经营数额和获利数额等。

司法会计鉴定书经司法人员审查后,如认为鉴定书的内容不完整或有其他情况,可要求黑龙江省容大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对其补充或修改。

1.司法会计鉴定书措辞不确切,或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评论;

2.司法会计鉴定书没有解决鉴定通知书中提出的所有问题;

3.由于司法会计鉴定人员的疏忽,鉴定书中的数据计算有误或笔误;

4.司法人员在侦察中发现被告人有新的犯罪线索,或取得新的证据。

5.被告人要求补充鉴定。

在上述情况下,司法机关应指定进行补充鉴定或修改鉴定书。补充鉴定可由原司法会计鉴定人员进行,也可聘请另外的鉴定人员;修改鉴定书应由原鉴定人员进行,并在修改处签章证明。

在下列情况下,应重新鉴定:

1.鉴定书中,几个鉴定人员的鉴定结论有矛盾,而司法人员不能判断那种结论正确时,可指定重新鉴定;

2.司法会计鉴定人员作出鉴定书后,司法人员又取得司法会计鉴定新的资料,而这种资料与鉴定人员据以作出鉴定书的资料相矛盾;

3.鉴定书与其他诉讼证据明显矛盾,而不能判明谁正确的;

4.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5.鉴定书的内容严重地违反诉讼程序和规定,弄虚作假的;

6.鉴定书的内容严重超出司法会计鉴定人员权限范围的;

7.被告人或被告辩护人有正当理由提出要求的。

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分析 篇6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价值取向;必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16-01

一、司法会计鉴定的概念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指派或聘请具有司法会计专门知识的人员,对案件中需要解决的财务会计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判断的一项诉讼活动。

司法鉴定最主要的功能是为诉讼提供技术服务,对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解读与诠释。将鉴定冠于“司法”的名号,主要指的是其对诉讼的服务功能,并不是指司法机关对鉴定权的独占。无论是司法机关还是案件的当事人都有利用鉴定为自己在诉讼中赢得有利地位的权利,为自己的诉讼提供服务,这种权利是不容剥夺的。相反,仅以“司法机关”来否定当事人启动司法鉴定的权利并不恰当,必将造成诉权的不平衡。

法律虽然赋予了司法机关启动司法鉴定的权利,但并没有否定当事人启动鉴定的权利。实践中,当事人在诉前或诉中,甚至是审判后,也经常将有关的财会资料送交由鉴定权的机构进行鉴定,得出的鉴定结论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司法实践中,并不存在“司法鉴定结论”与“鉴定结论”区分。

所以说,司法会计鉴定的定义包含下面几项内容:首先,司法会计鉴定是一项诉讼活动;其次,鉴定的目的是解决案件中的财务会计等专门性问题;第三,鉴定人员需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第四,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在法定的条件下都有进行鉴定的权利。

二、构建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价值取向

(一)正义。

在我国,正义的涵义是广泛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司法公开,将司法文书,司法裁判展示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监督参与,才是对司法监督,维护公正的最好方法。第二,司法公正。法官要维持中立的地位,不偏不倚,让当事人取信于司法机关。第三,司法平等,平等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公正的基本标准”。既然诉讼对一方当事人往往具有惩戒结果,因此如果不在程序中力求维护他与对方当事人对抗的权利,司法公正便很难实现。当事人更要充分参与诉讼程序,切实保障各自的意见能为法官所认识和了解,进而使法官在诉讼对立双方举证、质证的基础之上作出判决。

(二)效率。

效率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维持司法公正的基础上,也必须在司法中倡导效率原则,在司法领域要充分考虑司法资源合理配置,在最大程度上为当事人所用。正义是人类一种执着的追求,具体而言是对人们之间权利或利益合理分配关系的期待,效率则是相对于各种主体行为的速度与有效性的反映与要求,二者作为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价值取向来说是相互包容、密不可分的。相对于当事人来说,迟到的正义是非正义的,只有在具有可期待性的时机给予了公众本属于自己的司法结论,才能发挥它本能所具有的价值,才能平息现存的纠纷。

三、建立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必要性

(一)司法会计鉴定制度建立与完善是审判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审判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确保司法公正。司法程序公正是保护诉讼参与者的平等正当权利和保障实现实体公正的重要手段。程序公正包括很多原则,与司法会计鉴定相关联的有中立性、公开性、充分辩论等原则。 法官在审判中的中立性,无疑是保证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法院设置司法会计鉴定机构的做法是与审判体制改革的目标相违背的,“自审自鉴”的现象也受到学术界广泛的批评。所以在进行审判体制改革时,要倡导司法鉴定机构独立,不仅是机构设置的独立,在取证,质证过程中也要维持其独立性。因此,需要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二)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改革是保证“科学证据”需要。

作为证据,鉴定结论的功能关键在于是否能客观真实地证明案件事实,其核心是科学性。保证鉴定结论的科学性是完善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宗旨所在。在不与审判制度精神和证据制度相抵触的前提下,在维护鉴定结论证据的最重要的属性“科学性”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对影响鉴定结论的诸多要素,包括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和鉴定方法等进行规范,赋予鉴定结论更优良的证据能力。目前司法鉴定机构设置和管理混乱、鉴定人员的良莠不齐,都是影响鉴定结论质量的现实原因。在科学证据时代,司法鉴定是发挥证据证明价值的重要手段,可靠的鉴定结论在案件诉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证据”如何“科学”地运用,无疑对完善司法会计鉴定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的建立是維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建设、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司法鉴定的社会需求日益频繁,司法鉴定的改革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在面临法律争议时,往往原被告方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彼此的主张持坚决否定的态度,比如,反映在受害方的伤残程度上,恐怕也是各执一词,争锋相对,即使双方有互相协商的态度,但也是没有可以坚持的立场,没有一个互相认同的值得信赖的具有权威性的司法结论,这所以,司法鉴定结论就发挥了它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它可以指导双方站在合理公正的角度来评判问题,同时在面临司法裁判时,双方对结果也更加认同,符合了内心对于公平正义的期待。

参考文献:

[1]邱宁波:《司法会计鉴定制度研究》 华东政法大学2004年

[2]谭世贵、饶晓红:《论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本架构》,载《诉讼法论丛》第 6 卷,法律出版社2001版

[3]孙笑侠:《法律程序剖析》,在《法律科学》,1993 年第 6 期。

浅谈司法鉴定结论冲突的解决途径 篇7

一、修改和完善现有司法鉴定制度

我国现有立法上的缺陷为不正常的反复鉴定提供了“合法”途径, 因而要合理控制反复鉴定必须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司法鉴定制度。在修改和完善现有法律中对司法鉴定的相关规定时应该相应坚持以下一些原则:

(一) 法官控制重新鉴定的启动原则

近年来, 世界各国之间在鉴定的决定权问题上, 出现了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趋势, 不过主要趋势是英美法系国家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控制鉴定启动、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请求权的模式。我国目前在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鉴定启动制度采用的是俄罗斯模式, 这在本文第三部分中已有论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侦查机关享有鉴定启动权。在侦查过程中, 当为了查明案情, 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时, 侦查机关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19条规定可以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第二, 法官可以自行启动鉴定。刑事诉讼法第158条规定:法院在审理过程中, 为了调查核实证据可以进行鉴定。第三, 辩护方不享有鉴定请求权, 仅享有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请求权。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21条及第159条的规定, 辩护方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我国现行的鉴定启动模式下, 鉴定的启动权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共同享有, 当事人仅享有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请求权, 显然有悖于控辩平等的原则。鉴定的目的是补充法官的认识能力不足, 故鉴定的启动权应由法官控制。重新鉴定是因为前一鉴定没有达到或者没有完全达到补充法官认识能力不足的目的, 重新鉴定的启动权属于鉴定启动权的一部分, 当然应该由法官享有。

法官控制鉴定启动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双方当事人进行鉴定活动必须征得法官的同意;法官认为有必要可自行启动鉴定;法官应当对鉴定活动的实施进行监督。

鉴定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明方法, 其目的在于补充法官认识能力的不足, 鉴定事项以及是否需要进行鉴定理应由法官决定。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 鉴定的启动权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共同享有, 当事人权利严重失衡, 对鉴定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对抗机制, 这种鉴定模式可能造成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自行启动鉴定难以保证鉴定的客观中立性。侦查机关、检察机关是诉讼一方当事人, 其职责是揭露犯罪、指控犯罪, 对胜诉的追求使他们难以保持中立, 有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说谎。正如美国著名的法庭科学家和赫伯特·麦克唐纳所说:“在审判过程中, 被告人会说谎, 证人会说谎, 辩护律师和检察官会说谎……”为成功指控犯罪, 当然也可能因为“私利”达到放纵犯罪的目的, 让鉴定证据“说谎”。其次, 侦查机关检察机关自行启动鉴定, 是造成“多头鉴定”和“重复鉴定”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不改变鉴定的启动模式, 即使解决了我国目前的鉴定机构重复设置和缺乏独立性等问题, 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必要的“多头鉴定”和“重复鉴定”。

(二) 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鉴定请求权和救济权

鉴定的目的是补充法官的认识能力不足, 鉴定结论又是一种证据形式。根据现代诉讼制度构造中的平等理念, 双方当事人应当具有平等的举证能力。为保证双方当事人举证能力的平等, 以保障诉讼中的平等对抗, 应赋予双方当事人平等的鉴定启动请求权和救济权。在刑事诉讼中, 辩护方并不具有鉴定请求权, 鉴定作为一种证明方法,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在案件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案件处理结果有着直接厉害关系的当事人应当有着基本的参与权。缺乏当事人参与的鉴定, 即使最后的鉴定结论是客观的, 也难以取得当事人的信任。在本文第三部分中提到的俄罗斯模式中, 俄罗斯在刑事诉讼中并未赋予双方平等的请求权, 近几年, 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改革。新的《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第283条规定:法庭可以根据控辩双方的申请或主动地指定司法鉴定;在指定司法鉴定时, 审判长应建议控辩双方以书面形式向鉴定人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宣读并听取法庭审理参加人对这些问题的意见, 在审议上述问题后, 法庭做出裁定或裁决驳回其中与刑事案件无关的或不属于鉴定人专业范围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可见, 在法官控制鉴定启动的前提下, 为保证双方当事人形式上平等的举证权利, 在制度设计上一般采用赋予其双方平等的鉴定请求权, 这也是各国鉴定制度发展的趋势之一。

(三) 启动重新鉴定程序条件法定性原则

重新鉴定的启动由法官控制, 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肆意启动重新鉴定程序或者遏制双方当事人请求启动重新鉴定程序。不论是法官自行启动重新鉴定程序, 还是应当事人请求启动重新鉴定程序, 都应符合法律规定的重新鉴定启动条件。

(四) 鉴定过程的公开透明化原则

鉴定主体在进行鉴定过程中, 应当将其鉴定方法以及鉴定的整个过程向法官和双方当事人公开, 随时可以接受询问或质疑。鉴定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当事人了解鉴定活动、监督鉴定活动, 从而增加其对鉴定意见的认同感。

二、限定鉴定的人数和次数

(一) 限定鉴定人的人数

对于鉴定人的人数, 一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限制。例如, 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04条规定:第一, 鉴定人的选定与其人数, 均由受诉法院决定。受诉法院可以只任命一个鉴定人。第二, 就特定种类的鉴定工作, 已有政府任命的鉴定人时, 只有在特殊情况有必要时, 才另行选任他人为鉴定人。第三, 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指定适于为鉴定人的人。第四, 当事人一致同意某特定人为鉴定人时, 法院应即听从其一致意见;但法院可以把当事人的选任限制在一定的人数上。”根据该规定可知:一是德国鉴定人的选任有四种方式;二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 法院都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即使在政府已经任命特定种类的鉴定人的情况下, 法院也有最后的决定权, 而且, 如果法院认为政府任命的鉴定人不合适, 还有权选定其他鉴定人;三是尊重当事人的选择权, 这是由民法的私法自治原则决定的, 只是法院应当限定当事人所约定的人数。

参考国外的做法, 笔者认为, 原则上每次鉴定只能由1人担任鉴定人。在特殊情况下, 可由1人以上的人担任鉴定人, 但是最多不得超过3人。鉴定人必须依法宣誓, 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鉴定。鉴定人鉴定后必须做出鉴定结论, 并签名, 不能做出鉴定结论的应该说明理由。鉴定人在3人以上进行鉴定时, 只能出具一份鉴定报告, 但是如果他们之间有意见分歧, 可以各自阐明自己的意见, 由法官自由裁量。

(二) 限制鉴定的次数

我国三大诉讼法都没有对鉴定的次数和控制重新鉴定的措施做出任何规定, 国外和港澳地区的法律都对鉴定活动的次数加以严格限制。我们已经看到, 反复鉴定的特征之一就是进行至少3次以上, 有的已经多达8次的鉴定活动, 其弊端显而易见。因此, 国外和港澳地区的法律都对鉴定活动的次数加以严格限制。例如, 澳门民事诉讼法第490条规定:第一, 鉴定系在有权限之公共机构或部门进行, 如此为不可能或不适宜, 则由法官在对于有关事宜公认为合适以具备专门知识之人中指定一名鉴定人进行之, 但不影响第三款至第六款之适用。第二, 就指定鉴定人一事须听取当事人之意见, 当事人得建议应进行鉴定之人选;如双方当事人就鉴定人之人选达成协议, 则法官应指定该人为鉴定人, 但法官有充分理由质疑该鉴定人之合适性或专门知识者除外。第三, 遇有下列情况, 鉴定由多于一名鉴定人进行, 但其数目不得超过三人。”在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法律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 原则上以一次鉴定为准。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进行第二次鉴定, 最多只能进行两次重新鉴定。有人或许认为, 二次鉴定并不能保证鉴定质量, 其实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一项鉴定质量的高低并不必然取决于鉴定的次数, 而是取决于鉴定人的专业素质和法律素质。就专业素质而言, 鉴定人应该而且必须是鉴定事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就法律素质而言, 鉴定人必须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 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而不能任意越轨。做到了这两点, 才能够保证鉴定的质量。

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诉讼法的规定, 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进行第二次鉴定, 但是这并不能轻易予以否认第一次鉴定的结论。第二次的鉴定结论并不使第一次的鉴定结论无效。哪一种鉴定结论合理, 由法官自由裁决。只有保持法官的中立和高度的鉴定指挥权, 他才有权评价鉴定结论的价值, 才有权采纳他所认为更有价值的鉴定结论。否则, 如果法院内部设置法医, 且法医参与鉴定, 那么法院也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行使其鉴定指挥权和对鉴定结论进行客观的评价。另外, 虽然法院内部不设置法医鉴定部门, 但法律并没有规定法院的鉴定指挥权和决定权, 在这种情况下, 法院也无法正常地行使其鉴定指挥权, 无法应对来自其他鉴定部门的挑战。

有的学者在限制鉴定次数的问题上论述了“终局鉴定”的可行性。鉴定结论的效力不是来源于鉴定人所在的机构的级别地位, 而是来源于鉴定过程的科学性和鉴定结论的客观性。从科学属性来分析, 鉴定是以科学技术为生命, “终局鉴定”的提出是对其性质的模糊和误解;而从诉讼理念来审视, 又亟需整合鉴定资源, 构建“终局鉴定”来定止纷争。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性, 而事实真相又不能还原与验证, 在诉讼理念下构建“终局鉴定”, 是完全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是公正与效率的价值平衡的最大化。

三、全面制定配套的科学鉴定规范与标准

鉴定技术标准又被称为鉴定技术规范, 是针对鉴定活动制定可参照的标准和操作程序, 以保证鉴定证据的客观性。鉴定意见是鉴定人对鉴定对象所做出的综合评断, 这种评断是凭借必须的客观物质基础做出的一种主观性的认识结果。认识结果的客观科学依赖于客观条件的标准化和鉴定意见参照标准的科学化, 它们统称为科学的鉴定标准。客观条件的标准化包括几方面的内容:

1、作为鉴定依据的鉴定对象的条件的标准化。鉴定对象在物证技术鉴定以及其他一些鉴定中被称为检材, 它是鉴定的前提和基础。鉴定对象的基本条件达不到或者不符合规定的科学技术标准就属于不具备鉴定的条件。因此, 规范鉴定参照标准, 首要的是规范鉴定对象的条件。

2、鉴定样本条件的标准化。鉴定样本是鉴定中比较、对照的依据。在同一认定鉴定、种属鉴定中样本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样本不可能进行鉴定, 样本不符合条件要求, 鉴定证据的客观性则难以保证。因此, 鉴定样本的条件的标准化, 是鉴定证据客观性的条件之一。

3、鉴定方法的标准化。鉴定方法是认识鉴定对象、鉴定样本并比较其属性的手段。许多鉴定在检材和样本符合条件的情况下, 鉴定方法选择不当, 鉴定方法过时, 技术标准等级低, 鉴定方法先进性与时效性差, 常常形成错误的鉴定意见。所以, 要确保鉴定意见的客观性, 必须规范相应的鉴定方法。应当注意的是:在刑事案件中运用鉴定标准时, 如果鉴定方法和鉴定样本的选择上存在学术或者学派之争时, 应当根据有利于被告的基本原则选择符合鉴定标准的鉴定方法。

4、鉴定委托书和受理书的标准化。印制全国统一的, 详细的鉴定委托书和受理书。详细的鉴定委托书和受理书, 能够对委托人和鉴定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做出明确的界定, 从而减少双方事后产生纠纷的可能性。鉴定委托书应当明确纪录委托鉴定所提交的材料和鉴定要求。同时运送过程的包装、密封方法、时间, 采集的现场条件都要详细的说明。委托人和送检人对所送的材料的准确性、合法性、可靠性承担法律责任。鉴定机构用根据本机构的管辖权限、技术条件和鉴定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 综合考虑是否受理。拒绝受理, 必须以书面形式出具拒绝受理理由书。决定受理, 则要给送检人签收鉴定受理书, 详细载明所送检的材料, 所能完成的鉴定要求、期限以及鉴定收费和鉴定事故的责任处理等事项。若在鉴定过程中有新的补充材料的要求或者任何的特殊情况 (如所需检材全部消耗) , 鉴定机构必须与鉴定委托人取得联系, 得到书面许可后, 才能继续鉴定。

5、实验室工作规则的标准化。在美国, 对鉴定人员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如DNA分析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要求至少是在生物化学、化学或法医学方面具有学士学位, 还要具有至少6个月的DNA实验室工作经验, 同时还应在相关刑事实验室工作至少1年以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应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鉴定实验室工作规则, 并配套出台鉴定实验室环境卫生、仪器设备、试剂等基本硬件标准和管理规章, 以确保鉴定结论不至于由于试剂质量、实验室卫生等外界条件的干扰, 或仅仅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不规范的辅助工作而导致错误。

6、鉴定语言的标准化。有学者提出, 用以规范的语言、系统的思想、特定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必备的知识量来建立刑法学的专业槽, 以保证刑法学发展所必需的专业人才的质量。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学科科学化和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鉴定业, 语言的不规范造成了许多理解与表达的误差, 间接影响了鉴定业的健康发展。鉴定科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和司法领域发现、评断证据相结合的纽带与桥梁, 具有强烈的自然科学属性, 专业技能要求较高, 所以, 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科学语言, 以其明确无误的含义, 保证鉴定结论的可比照性、可监控性。要规范语言, 就要规范事物属性的特征分类。如果对鉴定客体的特征分类不统一, 就难以通过鉴定书的语言表述方式来评断鉴定结论的科学可靠性。

7、鉴定书的标准化。鉴定书是鉴定结论的书面表现形式, 是鉴定人将鉴定所依据的资料、鉴定的方法、步骤、鉴定结论的科学依据等, 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表述出来的一种具有法定证据效力的司法文书。鉴定书的内容是否完整充实, 依据的鉴定方法是否科学, 论证是否充分有力, 是评断鉴定结论的证据价值的重要依据。因此, 鉴定书的标准化是司法鉴定标准化的重要方面。最好由司法部或司法鉴定委员会拟定鉴定书的示范文本, 从而保证鉴定书制作的规范统一性, 又不失各个专业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李玉华, 杨军升.司法鉴定的诉讼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维智.鉴定证据制度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3]、张卫平.证据制度的完善与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J].中国司法鉴定, 2004 (1) .

上一篇:探究式小学科学下一篇:区域钻井模式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