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2024-04-29

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精选6篇)

篇1: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08年

概念题 1整理国故2《汉园集》3南玲北梅4改革文学5《关汉卿》6文化散文

简答题 1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的贡献

2沈从文小说的文学成就

3为什么说《随想录》是巴金创作道路上的又一座丰碑?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

论述题 1比较萧红小说与鲁迅小说在主题题材 人物形象塑造 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异同与继承关系

2以雷雨为例,说明曹禺戏剧的艺术成就。

3论王蒙小说的主体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本结构。

07概念题1五四乡土小说2《现代》杂志3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4“朦胧诗”5《红旗谱》6“干预生活”文学

简答题1左联的历史贡献

2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

3历史剧关汉卿的主题指向

4汪曾祺小说的结构艺术

论述题1以《狂人日记》或者《祝福》为例,谈谈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创作思想2郭沫若历史剧的浪漫主义成就9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

06概念题1广场戏剧2新感觉派3《弃妇》4新写实主义5贺敬之6关汉卿

简答题1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2《骆驼祥子》的悲剧形成的主要原因

3张洁小说艺术风格的变化

4“文革”文学的创作形态

论述题1鲁迅后期杂文的艺术特质

2巴金小说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异同80年代文化寻根小说创作的主题指向

04真题

一名词1性灵文学2卞之琳3新歌剧4非主流文学5红高粱家族6闻捷

二简答1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2茅盾《子夜》的艺术成就3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4艾青《归来的歌》的主题意向

5新时期纪实文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6韩少功原始寻根小说的文化特征

三论述1谈谈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2比较《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的成功与不足

3论新时期女作家在艺术表现上的开拓与创新

篇2: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建安风骨,迷惘的一代,孤岛文学,能动反映说

1,试评诗经的“风,雅,颂”

2,试评郁达夫小说中“性的苦闷”

3,高老头中堕落青年的形象

4,怎样看待金庸武侠小说的地位影响

5,怎样理解文学来源于生活

7,文学题材与审美价值的关系

8,易卜生戏剧的特点

现当代试题

创造社,小剧场运动,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归来的歌,底层写作

1,郭沫若《女神》的时代精神

2,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3,怎样看待《沉沦》中的病态描写和文体特征

4,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5,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崛起过程与90年代以后的发展状况

篇3: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期间,虽然经历了无数的艰险,但中国社会主义体系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不断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过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有效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当代大学生不仅背负着家庭发展的现实责任,还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承担着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使命,因此,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期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沾染上了不良习惯,遭遇了现代文明及享乐思想的围堵,有人整天空谈,却不知研虚论玄肚子必空的道理;有人追潮赶时髦,嘴里边多是些流行歌曲,却把正气歌撩在一旁;有人紧盯着科学前沿,却不愿意为打牢坚实的基础而刻苦学习;有人不吃剩饭,生活方面却是大手大脚,不知倒掉了多少剩饭,把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扔在脑后;有人总把君子之风挂在嘴上,却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束之高阁,我行我素,甚至跟法律相对抗,伤害同学,违法乱纪,不讲奉献,损人利己。这些现象,令人揪心。对当代大学生灌输如爱国爱家、厚德素朴等理念,不仅不过时,而且很必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使高校可以并且能够向社会不断输送正能量。

一、不要整天空谈,研虚论玄肚子必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也就是有些人所称之为的打开国门,从外面飘进来不少负面的东西,有些甚至是对立的。大学生中,有人用大量时间去研究虚无飘渺的东西,企图超凡入圣。于是,谈玄论虚成为家常便饭,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他们热衷的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担当。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相当有文化了,可他们却失去了原来的朴素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刘奇葆同志指出: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人民向往更加美好的精神生活,就需要更加强大的社会价值观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在谈到文化行为时提到:文化人要具备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这种担当,对高校而言,就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主要目标,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失去统一的价值目标,就会陷入相对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行为非理性主义与分散主义的混乱,使民族和民众丧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身为高校教师,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职责,乃本分。针对少数学生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观念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方面出发,在校园里建立学生喜欢的覆盖面较大的可读性、服务性较强的教育网站,在保证思想性、体现时代精神的前提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

校风决定学风,家风影响学风。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了《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一时间,“家风”这个词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我们要跟学生家长们经常沟通。平时,则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家庭出来的子女,如其父母信仰独特,或迷恋于赌博,有的在国外工作生活,甚至因为犯罪仍在坐牢……对这样一些学生,我们不能放弃,要主动跟他们交往谈心,让他们懂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拿家里的错误惩罚自己,更不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无论碰到什么情况,都要安心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奉献。甚至,我们还要预先跟学生们谈走向社会后建立新家风的问题,因为高校学生离开校园后马上就要面临成家的大事,由大学生组成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具备良好家风的社会实体。

当代大学生,不只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还要有奉献社会的才能,锻炼迎接生活风浪的毅力,培养人文素养,形成高尚品格。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们学会观察人生和社会,适时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学会处理各种关系,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二、不要只唱流行,正气歌还得经常唱

我们经常看到大学园里的大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聚会,青年好动,爱交朋友,这不是坏事,但是,大学生中开始流行的失范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一些唱着流行甚至带有明显不良倾向歌曲的学生,赞扬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他们的理想信念已经模糊,价值取向开始扭曲,国家意识渐渐淡薄,社会责任感相对缺乏。

权力本位、金钱本位都只是昙花一现,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面对校园道德建设领域的种种挑战,迫切需要高校教师针对道德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凝练学生个人行为选择的价值准则,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感召力,促进崇德向善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要理直气壮地带领学生唱正气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具备高尚的人格。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则讲:“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要与社会生活接轨,将“知”与“行”结合。3月9日晚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由于快递业务的便捷,眼下高校学生把积攒的脏衣服寄回家洗,再通过快递寄回来,成了邮政的一种新业务。这个爆料在网络引发不少人们“吐槽”。“百业德为先”,好逸恶劳、得过且过不应该是大学生的生活态度。

刘奇葆同志指出:综合运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制定、制度保障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人的灵魂的教育,要遵循知识传授的规律,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育方式,使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发展的意义,在情感态度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行为上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要遵循现代教育的规律,注重教育与治理相结合,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校规校纪、学生守则的制定和校园文化建设都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少数大学生们社会公德意识差、道德修养不完善。对此,我们的教育应有针对性地重视其理性层面的提高,加强其情感层面的认同,唤起其情感的需要。具体来讲,就是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加深刻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就是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领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教师要选择时机,带领学生唱国歌,唱正气歌,让学生的嘴上充满爱国之情,胸中储备爱国之气,行动上显现爱国之举。

三、不要依赖剩饭,剩饭绝不可以倒掉

现在的有些大学生,并不把老师的成果当回事,眼高手底,不屑于老师的这点“家底”,还形象地说成“不吃剩饭”。事实是,他们的基础知识还没有打牢,部分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学分都“挣”不到,因此不得不补考,甚至一再补考。应该说,高校教育并不完全以分论英雄,但是,基础理论是大学阶段学习的重中之重,乃是根本所在呀!有些教师感到无可奈何:他们自己不好好学,跟我们做老师的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那双眼睛,要么盯在天上,要么闲进了生活,靠我们这几个教师,怎么管啊!刘奇葆同志指出: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过去,生产落后、条件艰苦,需要勤劳节俭;今天,经济发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样需要勤劳节俭。在物质条件好转的情况下,一些人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思想传染起来,一些领域铺张浪费、豪华奢靡现象正在滋长,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可谓触目惊心。懒惰和浪费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严重的是损毁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因此,要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崇高品格。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部分人生活条件的提高,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做起来已十分吃力。有些学生,不是不认真学习,不是混文凭,他们知道能够上大学是一件多么不易的事。但是,他们看不懂社会,“我哪有什么财富呢?作为一个大学生,买不起车,买不起房,学费都交得紧紧张张,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看人家……”我们要让这些占多数的学生们树立起信心,要让他们明白,财富并不只是权力、金钱,它们只是财富中比较引人注目的部分而已。要让大学生摆正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道德价值和功利价值关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往往依赖于权力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差异性,忽略了在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判断、情感、理解和选择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弱化,使其在多元的价值观念面前变得无所适从、左右摇摆。古人讲:“苦费心志,劳其筋骨,增益其所不能。”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无一不是从苦难中走来的。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看成结局而不是过程。还是要让学生们懂得“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道理,因为美好的氛围取决于每个人的嘉言懿行,我们不仅要“才华馥比仙”,更要“气质美如兰”。我们必须利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们的头脑,让这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在这些方面,高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高校各个部门一定要齐心协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就一定能够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四、不要口上君子,还是要讲奉贤贡献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更需要建设精神家园。不单要国强民富,还要有强大的文明。现在的大学生,多数能言善辩,没有人愿意做害群之马。可往往嘴上一套,行动上一套。需要他们挺身而出时,却往往退避三舍。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学生讲一些诸如“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大道理。还要推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如重信然诺、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等。坚守正道、敬业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就是不断升华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就是师生逐渐完善自我、全面发展过程。面对高校治理领域的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们树立崇高理想。

刘奇葆同志指出:要有内涵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在国家发展总的目标下与各方面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如果抓不好结合,就会造成“两张皮”;如果制定的政策法规、设计的具体制度、开展的实际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就会变成“对台戏”。

伏尔泰曾说:“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我们说,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范畴。在组织学生代表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重温入团誓词的同时,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多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体竞技活动。利用黑板报、网络及广播等以宣传媒介为载体的思想教育阵地和舆论宣传阵地,弘扬主旋律,推进大学生思想建设。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多参加由学生们组织的社团文化活动、动漫创意比赛、科技节、体育节、爱国主义教育周、“三爱三节”(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和节粮、节水、节电)等活动,展示大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还可以带学生们去上海铁路局的“雷锋服务站”感悟精神,从他们的“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扶一把,为遇到困难的旅客帮一下,就是工作”中找灵感,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们体验一下“服务即快乐”的劲儿。

爱国不是喊口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五个字,被时代赋予新的涵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就可以坚定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就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并能使他们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4: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关键词: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作为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文学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文学创作的勃兴相呼应,文学研究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本校文学院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本文将通过对八十年代至今本校现当代文学学者的部分著述的探讨,探讨时间前后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因素。

老一辈的学者们,大多非常重视写作的完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一是在对作品力图进行全方位的评述,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希望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刘柏青教授的《<子夜>的成就》一文中[1],作者便从情节、人物、思想价值等三个方面依次对《子夜》的成就进行阐述。二是在对作家、学者的评述中,常常致力于围绕所评述的人物建构体系。例如在刘中树与张福贵教授合作的《论鲁迅辩证思维的逻辑系统》[2]中,两位作者将鲁迅的思想进行整理,建构起了既带有鲁迅个人特色又与马克思主义共通的思维体系,在建构这个体系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其矛盾统一的特点。三是特别注重对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具体而言也就是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例如在金训敏教授的《论鲁迅的“拿来主义”》[3]一文中,三个章节中有两个即为探讨“拿来主义”之产生背景和现实启示,而内容约占全文一半。

老一辈学者们的这些特点,可以在许多先贤身上寻得滥觞。追求对作品的各方面进行面面俱到的评述,不正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吗?在有机整体论中,亚里士多德就将文学作品看做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他为悲剧设定了六种要素,作为评述悲剧的标准。在后世无数学者的文学评论中,都可以寻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然而,正如同文艺复兴后西方人对亚里士多德文艺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趋向僵化[4]一样,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的对于完整评述作品的努力,也时常忽略了作品作为整体的有机性,体现在具体评述中,就时常表现为形式上千篇一律,以及社会功能完全凌驾于艺术价值之上等现象。

而围绕人物建构思想体系的努力,也可以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寻得某些源头。建构完备的圣人,在圣人身上构筑现实伦理与形而上学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特点。如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其道德与政治理念,和天道相通,形成了庞大的体系。而建构人物的努力,与当代西方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相结合、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一种现象:圍绕“现代”作家的建构。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现代”和“作家”,区别了这种建构与前代的差异:这种建构并不是一种在回溯过往遥远的历史中完成的虚设,所处时间就是现代;对象并非是贵族、士人、教育家等,而是职业性相对明显很多的作家。简单来说,部分作家(像鲁迅和郭沫若等)在他人的评述中有时变成了思想家乃至哲学家。这种改变,必然是受到了当时文化权力和现实价值需要(比如发挥文化楷模的教化作用)的推动而形成的。然而我们不禁要多问一句,为何思想体系的建构就是文化权力和现实价值发挥所需要的?是不是因为建构体系,就是制造着拉开外围与权力的距离的宫殿呢?

重视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相呼应,致力于探究现实与文学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努力下,研究实践常常更集中于文艺社会学领域。

总体来说,老一辈学者们的著述,相比于今天专业的科研作品,更加注重叙述知识和完整评述,重视现实与文学的一致性。这个总体的情形和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的文学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不过,也正如西方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转向,当代学者的文学研究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内容也与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学研究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将研究转向作品本身,并且相对于之前的“完整”,日趋细化,寻求作品其他社会思潮的联系。毕竟我们的文学研究就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的,就是整个现代化,也是以西方发展为蓝本。西方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益感受到人在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一点深刻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中。同样,中国当代的文学研究者们在处理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时,也转向了对人的关怀。这些变化,必然也在本校的现当代文学学者身上体现出来。

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作品进行研究,不太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整体性”,在当代是普遍的。在白杨教授的《<第九个寡妇>:原型意象与讲述方式》[5]中,作者运用西方的原型批评方法,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从情节模式、人物、环境的意象分析中探讨象征意义。这种变化显示出文学日益凸显的独立性。文学不单是政治的宣传方式,也不是哲学的载体,也不是社会学的实验工具。情况反了过来:文学的创作和译介在思想解放的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文学所向人展示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无限的扩展,先前的研究方法已根本无法应用于这些雨后春笋(其实也无法对“雨前”和“雨中”的无数作品进行有益的研究)。因此,借助各种社会思想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便是一种必然,换句话讲,文学成为了被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诸多学科进行阐释和解读的对象,而不再处于附属品的地位。

当人们看到文学的无尽的深度和广度,也就随之认识到了:文学作品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文学作品的无限可能性相比,作家成为了带有很大局限性的存在。因此,作家在研究中也就逐渐成为了次要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围绕作家或研究者进行思想体系的建构,对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且也会落于空疏,也不可能展现“真实”的作者)。文学毕竟不是思想,更多需要感受而非认识。研究作者,说到底还是应该从阅读文学作品和寻求与作者的共鸣出发。而感受是片面的,作家与读者(研究者)不可能完全契合(这也表明围绕作家建构思想体系是不可行的)。因此,研究作家的努力,也就转向了对作家精神世界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讨。在王学谦教授《反传统——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与张福贵教授合作)等文章中[6],作者从鲁迅的反理性观念的角度入手,探究鲁迅思想与意志哲学、存在主义等和反理性话题密切相关的思想的关系,进而讨论鲁迅所描写的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是从单个方面研究读者,但是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自然也就具备了广度。

篇5: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一、名词解释(6选5)

“新民体”、浅草—沉钟社、“第四种剧本”、《再批判》、己亥杂诗

二、简单题(3选2)

1、胡风的文艺理论

2、以周作人的散文理论,谈周作人散文的风格特点

3、白洋淀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文学史意义

三、文本分析(今年新增的题型;2选1)

1、以“归来的诗人”整体的风格为依据,赏析曾卓的《悬崖边上的树》

2、分析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四、论述题(3选2)

1、比较艾芜、沙汀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2、以性别理论分析曹禺的《雷语》中的周朴园、周萍和周冲等男性形象

3、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都是“非常态人物”作为主人公,比较他们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010年南开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真题

一 填空(十五个空)1918年胡适的话剧--------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始。某人(不记得名字了)的话剧---------标志着文明戏的终结

2学衡派因创办--------------杂志而得名 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被认为是现代派小说 4改革文学中,蒋子龙的小说----------塑造了乔光甫的形象

5魏明伦的荒诞戏剧-----------副题是“一个泼妇和三(?)个男人 6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抗战时期写了《以笔为?》《思想洁净》(?)的散文家是---------7九叶派中影响最大的是---------8初期象征诗派,----------的《谭诗》

二 名解(七选五)

先锋文学 高行健

《亦报》 新月派诗人 孤岛文学 三 简答(五选三)

1简述张爱玲《金锁记》和巴金《家》的创作态度和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

2简述曹禺《北京人》的传统文化悖论 四论述(四选二)

1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2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城市书写 3从《棋王》《爸爸爸》分析寻根文学思想和艺术个性

南开的现当代偏重于话剧和散文及当代文学部分——个人观点。今年关于女性文学部分没怎么出题

南开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曹禺在中学时代参加的戏剧社团

1,是由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严范孙于1909年所创建的我国较早的戏剧社团。

2.“梁刚夫”和“强猛”是茅盾小说

和中的男性人物。3.《喀尔美萝姑娘》和《猫城记》分别是

和的小说。

4.1934年1月10日,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了

一文,引发了一场“京派”和“海派”的文学论争;鲁迅于1934年2月3日在《申报?自由谈》发表

一文,把“京派”和“海派”分别成为“官的帮闲”和“商的帮闲”。5.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刊物 8

上发表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由此登上文坛。1944年5月,翻译家傅雷以笔名 9

发表评论文章《论张爱玲的小说》。

6.10 的散文随笔集《负喧琐话》也被称之为“现代的《世说新语》”。

7.“文革”期间,张扬的 和 12

的《波动》是比较著名的“手抄本小说”。

8.1930年,丁玲发表的小说《韦护》以现实中的作家 13

为原型。9.被胡风称为“吹芦笛的诗人”是指。

10.1985年,翟永明在组诗的序言《黑夜的意识》中第一次把女性诗学和“黑夜意识”联系在一起,成为女性诗歌的宣言和理论概要。二,词语解释(选做五题;每题5分,共25分)1,《小河》 2,太阳社 3,陈白露

4,中国新诗派 5,《文艺报》 6,典型共名 7,文艺黑线

三,简答(选做四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创造社、太阳社倡导的革命文学的功过。

2、早期独幕剧的创作成绩。

3、初期象征诗派关于“纯诗”概念的内涵与及意义。

4、王小波小说中“文革”书写的独特性

5、网络文学的基本特征。

6、“新世纪文学”称谓之由来及基本内涵。四,论述(任选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

1、鲁迅的文学地位。

2、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3、以穆旦和冯至为例,论述当代文学在1950年代的创作转型及其历史动因。4、1990年代小说创作“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形成原因及其创作得失。

5、结合创作实际,阐述海外华文女性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南开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1898年,严复将的原著翻译为《天演论》出版,当时,另一位用文言文翻译外国小说的古文家是。

2.1902年,梁启超在题为

的文章中提到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1909年,周树人、周作人合译的小说集

出版。3.蒋纯祖、王利发分别是小说 和话剧中的人物。

4.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文学社团 成立,倡导“革命文学”,同年3月,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刊物月,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刊

月刊,两种互相对立的文学思潮由此形成。5.1950年整理出版的《阿诗玛》是云南族人民的民间叙事诗;阿来小说《尘埃落定》展现的是族的历史生活和文化背景。

6.1951年对电影

的批判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7.小说《受戒》的作者是,《受活》的作者是。8.诗歌《帕斯捷尔纳克》的作者是

14,《饿死诗人》的作者是。二,词语解释(选做五题;每题5分,共25分)1.爱美剧

1.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2.《一个和八个》 3.爱美剧 4.未名社

5.“双百方针“ 6文化散文 7.底层写作

三,简答(任选四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作为新文学开山之作的《狂人日记》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事特征 2.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意识 3.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征 4.戏剧《茶馆》的结构优长 5.革命样板戏的叙事模式

6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先锋性特征

四,论述(任选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

1.比较分析曹禺话剧《原野》与梁斌小说《红旗谱》农民复仇主题及其复杂性。2.《子夜》所表现出的作家的“社会科学家气质”及这部作品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3.举例分析现代中国随笔所受西方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4.与朦胧诗比较,“第三代诗”有何艺术创新?

5.结合代表性作家作品,概要阐述19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与1980年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南开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填空;(共15分)1.胡适受到美国实验主义哲学家

影响,在治学方面主张 2.《影的告别》的作者是,出自他的散文集

3.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的编选者是

4.《雪花的快乐》的作者是

5.曾树生是 的小说

中的人物

6.大学生孟野是刘索拉的小说

中的人物

7.针对粉饰现实和回避矛盾浮夸造作等创作倾向,邵荃麟在1962年8月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造座谈会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的主张

8.刘恒1980年代关注

、性和权力等基本欲望的新写实小说,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调侃

9.当年在朦胧诗的论争中,“崛起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谢冕、孙绍振和

等三位理论家

10.阿城的《棋王》反复描写王一生的两个意向“吃”和

11.食指由于对北岛、舒婷等人的影响较大,因此被称为

和“文革诗歌第一人”

12.1963年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上海部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提出

的口号

二,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5分,共25分)1.学衡派

2.唯物辨证主义创作方法 3.七月派 4.战国策派 5.“山药蛋派” 6.《随想录》

7.“白洋淀诗歌群落” 8.“马原的叙述圈套”

二.简答题(选4题,每题15分,共60分)1.《阿Q正传.序》的修辞叙事学上的作用和意义 2.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雅与俗;3.《绝对信号》的艺术创新表现在何处;4.1950年“百花文学”的思想与艺术取向 5.结合《我与地坛》谈谈史铁生的苦难观 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5分,共50分)1.鲁迅与老舍在国民性问题上的思考与表现的异与同;2.《围城》的象征意味及其文学意义;3.《一地鸡毛》的讽刺精神;4.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5分,本大题共15分)1.与国防文学争论的另一派是 2.矛盾创作的一部日记体小说是

3.五四以后, 杂志成为现代散文的重镇,发表了很多好作品 4.太阳社的代表性作家是

5.小说

是废名创作中的名篇

6.姚木兰、三仙姑、颂莲、陆文婷分别是林语堂小说 赵树理小说 苏童小说

甄容小说的女性人物

7.1980年初,以自己家乡为背景的小说创作中,汪曾其和贾平凹的小说分别取材于他们的家乡江苏的地区和陕西的 地区 8.小说《狗日的粮食》、戏剧《狗爷儿涅盘》、诗歌《尚义街六号》、散文《女孩子的花》均发表于1986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二.名词解释(任选6题,每小题5分,30分)1.爱美剧 2.侨寓文学 3.“激流”三部曲 4.初期象征诗派 5.重写文学史 6.矛盾文学奖 7.《负喧琐话》 8.《胡适文存》

三.简答(任选3题,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1.“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说的解析

2.简述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其典型意义。3.分析曹禺话剧《日出》中陈白露这一人物形象 4.以《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为例,分析食指在“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特征

5.《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四.论述任选2题, 每题30分,本大题共60分)1.现代中国散文成长与思想启蒙的关系

2.从抗战题材的书写角度比较老舍《四世同堂》、钱钟书《围城》、张爱铃《倾城之恋》

3.1990年代以来女性小说中的身体描写 4.比较《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论述余华小说创作的变化

南开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30分)1.语丝社 2.《现代》 3.国防文学 4.“样板戏” 5.女性诗歌 6.《受活》

二.简答(任选3题,每小题20分,本大题共60分)1.“五四”之前的20年间文学观念的变迁。

2.《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问世的文学史意义。》 3.《雷雨》中的宿命论表现 4.穆旦诗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5.1980年“先锋”小说的美学特征

6.对1990年代以来有关“身体写作”的讨论的看法 三.论述(任选2题, 每题30分,本大题共60分)1.鲁迅、周作人散文写作特色比较

2.张洁小说的性别意识及其女性形象塑造

3.20世纪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孤独者》与王蒙《活动变人形》之比较。

4.20世纪文学中现代主义的起伏消长及其经验和教训。

南开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 每题8分,本大题共40分)1.爱美剧

2.言志派散文 3.新感觉派 4.《红烛》 5.潜在写作

6.《一地鸡毛》 7.女性写作

二.简答(任选4题, 每题15分,本大题共60分)1.简述近代文学观念的变化 2.简述《家》的成就与影响。

3.简述周作人在新文学初期的理论贡献

4.谈谈你对于新写实小说的认识,它与“旧写实”有何区别? 5.简述新时期以来女性诗歌的创作 6.简述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基本特点

三.论述(任选2题, 每题25分,本大题共50分)1.比较七月派诗人与中国新诗派的创作

2.曹禺前期创作的成就以及对中国话剧文学的贡献

3.以《骆驼祥子》和《茶馆》为代表,谈谈你对老舍创作悲剧意味的理解。4.《长恨歌》的文化寓意

5.199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及其评价

6.简述近期对当下文坛缺憾的讨论,并谈谈你的看法

南开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 每题8分,本大题共40分)1.“四大副刊” 2.刘西渭 3.新月派 4.“湘行散记”

5.《武训传》批判 6.“样板戏” 7.“潜在写作” 8.寻根文学

二.简答题(任选2题, 每题20分,本大题共40分)1.概述晚清“白话”的兴起

2.“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叙评

3.试述“朦胧”诗在诗歌语言形式方面 的开拓和创新

4.试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与八十年代女性文学创作相比所发

生的明显变化。

三.论述题(任选2题, 每题35分,本大题共70分)1.比较并论述鲁迅《狂人日记》与余华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两部作品的异同;2.周作人散文“正经”与“闲适”论

3.结合女性文学创作实践,谈谈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

4.试比较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在文学生产体制、作家创作心态方面的异同。

南开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4题, 每题5分,本大题共20分)1.“左联” 2.丁西林 3.《现代》 4.“新生代诗“

5.台湾“新世代作家” 6.《长恨歌》

二.简述(任选2题, 每题15分,本大题共30分)1.革命文学论争经过 2.《野草》的哲学要义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学者散文创作 4.莫言的小说创作

三。论述(从A、B两组题目中各选作一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A组: 1.十七年诗歌创作反思

2.丁玲女性题材小说创作述评

3.以小说为例,谈谈二十世纪前半叶文学发展中雅俗之间互动消长的关系。B组

1.任选一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评价其在艺术审美方面的特色与贡献。

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古代传统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南开大学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题(任选4题, 每题5分,本大题共20分)1.南社

2.诗的“三美” 3.“海派”文学 4.“重写文学史” 5.“私人化写作”

二.简述题(任选2题, 每题15分,本大题共30分)1.夏衍的话剧创作

2.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创作 3.秦牧散文艺术得失

三.论述题(从A、B两组中各选一题。每小题25分,本大题共50分)A: 1.试论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传统

2.从一位知名作家新时期以来创作发生的变化,看历史语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B: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开拓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空间方面的意义

2.以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变革方面所进行的探索为参考,谈八十年代后期先锋小说的成就与局限。

南开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 每题6分,本大题共30分)1.民国旧派小说 2.小剧场运动 3.“鲁迅风”杂文

4.文革中的“地下文学” 5.新生代诗

6.台湾“留学生文学”

二.简答题(任选3题, 每题15分,本大题共45分)1.概述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创新 2.张爱玲的文学主张要点是什么? 3.概述新时间“反思文学”的成就与局限 4.九十年代重要文学现象简析

篇6:现当代试题辽宁大学

A.《夜之交流》 B.《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父亲》 C.《父亲》 D.《抗日人家》 3.新中国第一位以表现石油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是()。

A.李季 B.阮章竞 C.傅仇 D.梁上泉 4.《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女主人公是()。

A.黎桂桂 B.胡玉音 C.秦书田 D.谷燕山 5.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 D.《神鞭》 6.柳青把沙家店保粮支前与整个西北战局联系在一起的小说是()。

A.《火光在前》 B.《开不败的花朵》 C.《保卫延安》 D.《铜墙铁壁》 7.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原始神话很多,但英雄史诗不多,主要有()。

A.傣族的《召树屯》 B.纳西族的《创世纪》 C.苗族的《苗族古歌》 D.白族的《开天辟地》 8.《爱,是不能忘记的》中描写的知识女性是()。

A.曹荆华 B.梁倩 C.钟雨 D.柳泉 9.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A.梁三喜 B.赵蒙生 C.靳开来 D.薛凯华 10.《妻妾成群》中陈佐千的四姨太是()。

A.颂莲 B.毓如 C.卓云 D.米兰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1.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2.著名杂文集《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A.邓拓 B.吴南星 C.吴晗 D.廖沫沙 13.体现出80年代戏剧创作“文化热”的主要作品有:

A.《大淖记事》 B.《桑树坪纪事》 C.《红白喜事》 D.《狗儿爷涅架》 14.在90年代产生的读物型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A.《一地鸡毛》 B.《情爱画廊》 C.《无雨之城》 D.《文化苦旅》 15.马原运用“元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主要有:

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西海的无帆船》 D.《青黄》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6.中国20世纪文学是一个开放性的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只是其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一般特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

17.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农村题材作家中,李掌与被称为“神童”的刘绍棠,都是当时以产量高而著称的青年作家。

18.李犟的《李双双小传》与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是,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

19.罗广斌与杨益言、刘德彬合作创作了报告文学《圣洁的血花》,又合作创作了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20.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日白的短诗《吻》和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21.田汉在《关汉卿》中,为关汉卿和朱帘秀创作的《蝶双飞》充满了浪漫的诗情,是爱情与理想的一曲浪漫主义绝唱。

22.七月派诗人绿原在狱中自修了德语,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和黑格尔的原著,后以“刘半九”为笔名从事德语文学的编译,成为了著名的德语翻译家。

23.“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北岛的诗。

24.“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卢新华的《伤痕》、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等。

25.艾青在被打成右派20年后,以一首小诗《红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生涯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期。

26.张贤亮在50年代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右派,被发配到西北荒地。

27.80年代“市井小说”的主要作品有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等“市井文化”系列等。

28.汪曾祺将苏北高邮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一幅明媚的风俗画。

29.崔健的《-无所有》,既是他的创作起点,也是中国第一首真正的摇滚作品。

30.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31.在《茶馆》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 答:(1)第一幕时,他才20多岁,继承着父亲为人处世的信条,“多说话多请安”,勉强支撑着茶馆的生意。(3分)(2)到第二幕时,他则不得不进行“改良”,前面卖茶,后面改成公寓,茶馆里也撤去了财神龛,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外国香烟广告画。(4分)(3)到了第三幕,在“莫谈国事”的字条旁,又不得不添上了一张“茶钱先付,,甚至用上了女招待。(3分)32.20世纪80年代以后,军旅文学中所谓的“两代作家”和“三条战线”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

答:(1)“两代作家”:一是指曾活跃在“文革”前的中年作家;

二是指出生于50年代以后的青年作家。(2分)(2)中年作家主要有徐怀中、黎汝清等;

青年作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军门子弟,如朱苏进、刘亚洲等,一是农家子弟,如李存葆、莫言等。(5分)(3)“三条战线”指三种题材的创作,一是当代战争题材,二是和平军营题材,三是历史战争题材。(3分)五、分析题(3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800字。

33.《茶馆》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老舍式戏剧结构”,克服了时间跨度大、情节松散和人物众多造成的困难。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从作家在场景和人物安排两个方面分析《茶馆>的戏剧结构。

(1)作者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唯一场景,避免了三幕戏被分成孤立的三大块,同时,还特意设置了“傻杨”这个幕前人物,以民间曲艺形式“数来宝”穿针引线,起连缀作用。(4分)(2)作者以“人物带动故事”的方法,让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秦仲义)三个主要人物从壮到老,贯穿全剧,唐铁嘴、刘麻子,以及宋恩子、吴祥子等其他次要人物则采用父子相承的方法,而其他人物,则随到随走。(6分)分析:1.戏剧冲突。都是由戏剧冲突而推动情节的发展。从zhi全局看,其中的人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具体的冲突。剧本描写三个时期,为人物的行为设置层层障碍。通过各阶级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的命运变化,揭示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作者直指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的每一个冲突都暗示人民与时代的冲突。这一特殊的冲突在作品中表现为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构成一幅巻轴画,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也没有中心人物,王利发也只不过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象周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的作用。

2.戏剧中的人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个性往往都打上了社会的烙印。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社会对个人的重大影响。反映畸形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茶馆》中的老陈和老林要共买一个老婆,松二爷自己挨饿却不能让鸟挨饿,行将就木的太监要一个十五岁的姑娘作老婆。这都是当时不正常的社会让人物产生的变态行为。

3.戏剧语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有丰富的潜台词,富有动作性,有意思的是两个剧本有一个相似点,同一个人物的在剧本中的语言是变化的。

4.结构。《茶馆》的戏剧结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茶馆》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一闪而过,各自说着自己的事情。剧中人物的语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34.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例,简要说明顾城诗歌的风格特点。

[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原诗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1530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他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从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答:(1)纯净是顾城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2分)(2)顾城诗歌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批判到童话理想的过程,而批判主题又是服从于童话主题的。(4分)(3)《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是一则失去了童年的诗人为怀念童年纯洁与率真理想而补写的童话。(4分)这首诗集中体现了顾城的审du美理想——追求一个纯净、和谐,没有矛盾,使人心情愉快内的另一世界,孩童时容的遭遇,使顾城理想的梦破灭了,但他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希望在他的另一世界中重新实现。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个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世界,希望用彩色蜡笔在幻想的世界里勾画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人生蓝图,画下“笨拙的自由”、“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没有痛苦的爱情”。然而,这幻想的美好蓝图在现实世界中能否实现吗?诗人离开幻想回到现实。“没有领到蜡笔”,指“我”的理想蓝图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因而,“我”在绝望中“只有撕掉那一张张心爱的白纸”。“白纸”指“自我”、生命或没有写出的诗。但诗人是否从此就停止对幻想的追求了呢?不。诗的最后一节再次点明,“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将仍然执着地追求幻想。

上一篇:“外教志愿者”义务英语教学进社区活动下一篇:运费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