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引流管

2024-05-06

自制引流管(精选八篇)

自制引流管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5月-2012年3月共完成胃肠道,胆道吻合手术共667例,其中男401例,女266例,年龄29~81岁,平均53岁。胃肠吻合286例,肠肠吻合309例,胆肠吻合72例。术后发生胃肠吻合口瘘1例。十二指肠残端瘘2例,胆肠吻合口瘘1例,直肠吻合口瘘1例。

1.2 处置方法

常规于吻合口下方放置自制双腔多侧孔引流管,从侧腹壁戳孔引出并固定于腹壁,术后即经进水管滴入生理盐水500 ml,2次/d,进行冲洗引流,观察引流管的情况。并记录冲洗及引流量。如体温正常,引流液清亮,进食后无何不适,每日冲洗量与引流量的差小于10 ml,B超无腹腔积液,则拔出引流管。如引流液浑浊有炎症存在,则继续生理盐水冲洗直至炎症控制。如有肠内容物流出,考虑有瘘的发生,则用生理盐水持续灌洗(早期每日冲洗量6000~10 000 ml)。同时出水管接低负压引流(<0.01 MPa),使其得到充分灌洗引流,后期视引流情况调整减少冲洗液量。直至瘘口愈合。对发生肠瘘的患者,除保持局部通畅引流外,还予以抗感染,全身营养支持,生长抑素等综合治疗。

1.3 引流管制作

取26号T管一根,剪去T管短臂,放入腹腔端剪4~5个侧孔,再于其管腔内置入10号脑室引流管一根,超出外管腹腔端2~3 mm。距离腹腔外末端3~4 cm处戳孔将脑室引流管引出,并固定脑室引流管于外管上,即完成制作。

2 结果

所有放置自制双腔引流管的病例,无引流管放置后引起的并发症发生,术后均引流通畅,无管道阻塞引流不畅现象。本组发生肠瘘5例,经正压生理盐水灌洗,低负压吸引处理,都达到满意引流效果,未出现严重的全腹感染,瘘口在1个月内均获得一期愈合(2例十二指肠残端瘘分别于12 d,15 d后瘘口愈合,胃肠吻合口瘘22 d后愈合,胆肠吻合口瘘18 d后愈合,直肠吻合口瘘27 d后愈合)。

3 讨论

自19世纪70年代Sims医生第一个把腹腔引流技术应用在妇产科手术以后,腹腔引流技术逐渐被外科医生作为一种常规技术应用于临床工作中,为预防和治疗肠瘘起了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对腹腔引流的问题存在一些争议[1],但笔者认为肠瘘是腹部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有资料显示,44.7%肠瘘是由吻合手术引起[2]。为此,有必要对术中行消化道吻合的患者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通常术中行消化道重建时,肠腔开放难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污染,另外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也是多因素的(如感染,血运差,肠壁组织不健康,吻合技术错误等),难以准确预测。一旦吻合口瘘发生,早期彻底的腹腔冲洗和充分有效的腹腔引流是控制腹腔感染和促进瘘愈合的关键[3,4],对疾病的转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单腔引流管属于被动引流,主要靠腹腔内外压力差及虹吸作用来完成,且不能进行冲洗,易堵管,通畅性相对较差。当出现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病发症时,不能及时行冲洗引流,甚至需要再次手术放置引流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双导管因为其通畅性佳,具有冲洗引流优势,越来越引起外科医生的重视,笔者自制的双腔引流管具有侧孔大,双腔结构,可正压冲水,通畅性好的优势。尤其炎症明显或者肠瘘发生时,一方面可以早期及时正压进行冲水,另一方面低负压吸引引流,使引流更加顺畅,不会因为负压过高吸附网膜肠管造成管腔堵塞。这种早期即冲洗和主动引流的方式,有效避免了纤维蛋白,肉芽组织,炎性残渣堵塞管腔,增强了通畅性。另外生理盐水的持续冲洗,既可使瘘口周围局部清洁减轻炎性反应,又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有利于瘘口的早期愈合。

本组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均通过自制双腔引流管得到充分有效引流,病变局限,未再次手术,获得一期愈合。笔者认为,在吻合口附近放置有效的双腔引流管进行预防性灌洗引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吻合口瘘发生时,通过该引流管流出的引流液可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发挥其充分有效的灌洗引流作用,使炎性坏死组织及溢出的消化液被稀释后排出体外,大大降低了炎症扩散至全腹引起严重腹腔感染的机会,减少了消化液对周围组织的腐蚀,有利于病灶局限,感染的控制和全身内环境的稳定,避免了再次手术,为病情好转和瘘口愈合创造条件。笔者自制双腔多侧孔引流管具有可正压冲洗,通畅性好,取材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低廉等优势,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腹部消化道吻合手术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制双腔引流管在腹部消化道吻合手术中预防冲洗引流的作用和优点。方法:用10号脑室引流管套入剪去短臂的T管制成双腔引流管,将其放置于667例腹部消化道吻合口下方进行预防性冲洗引流,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均引流通畅,无放置引流管后引起的并发症,5例吻合口瘘的患者获得满意的灌洗引流。经全身支持等综合治疗,瘘口在1个月内一期愈合。结论:在腹部消化道吻合口下方应用双腔引流管进行预防性冲洗引流,安全,有效,且双腔管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易于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道吻合口,自制双腔引流管,预防引流

参考文献

[1]沈世强,陈祖兵.腹腔引流管的选择与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11,19(1):16-17.

[2]黎介寿.肠外瘘[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5-21.

[3]Sawada S,Yamagishi F,Suzuki S,et a1.Continuous irrigation with suction started at early days after pancreatic surgmy prevents severe complications[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8,55(82-83):725-728.

泌尿外科引流管的护理 篇2

【关键词】 泌尿外科 引流管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 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9-0125-01

泌尿外科术后病人的引流管特别多,护理也特别复杂。这些引流管起着引流尿液,保持尿流通畅,压迫止血或引流切口外渗出、积液,促进切口愈合,观察术后有无出血、漏尿及防止尿路狭窄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护理好这些引流管的重要性。一旦引流管滑出、就有可能引起出血、尿漏、尿道狭窄等并发症而使手术失败。各种引流管与泌尿系统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对我科在临床护理中各种引流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熟悉各种引流管

要做好泌尿外科引流管护理,首先必须了解引流管的种类,熟悉本科各种引流管的作用。本科常用的引流管有:膀胱造瘘管、留置导尿管(普通导尿管、Fole氏二腔、三腔导尿管)。双J管、输尿管支架管、T字管、蘑菇头引流管等多种引流管。每种引流管可根据材料不同分为橡胶、乳胶、硅胶,它们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依次减小。

2 引流管的应用

2.1 普通导尿管:常用于经尿道插入膀胱导尿,如手术后或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测膀胱残余尿液,也可用作膀胱尿道造影。尿管型号根据病人而定。尿管插入长度女性为8cm,男性者插入见有尿液流出再继续插入2-3cm,如留置导尿可选用带气囊的二腔导尿管。 2.2 前列腺弯头导尿管:也称为PVC导尿管,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发生尿潴留时,尿道前列腺膜部及膀胱颈部往往狭窄,普通导尿管不能插进。应选用硅胶管带气囊的二腔前列腺导尿管,其头部成短细弯曲有一定硬度,容易通过狭窄部进入膀胱给予留置导尿。主要用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引起的急性尿潴留。

2.3 气囊导尿管:气囊导尿管分为二腔和三腔导尿管,双腔管在导尿管末端有一气囊,初次导尿者,导管不宜过粗,成年男性为16-18号,女性14-16号为宜。可以充气或注入液体5-20ml使其扩张。起局部压迫止血和内固定的作用,不易滑脱,另一腔管做冲洗或者引流,适用于长期留置导尿及前列腺术后压迫止血。三腔管除气囊和引流管二腔外,另一腔用于冲洗膀胱时连接进水管,做持续冲洗,常用于膀胱、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后持续冲洗,引流膀胱内血性尿液,防止血凝块堵塞管腔,也适用于各种膀胱手术后,可以避免做膀胱造瘘术。

2.4 膀胱造瘘管: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尿潴留,行尿道导尿困难者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导尿术。用穿刺针在耻骨上穿刺膀胱,通过穿刺针置入造瘘管进行尿液引流。

2.5 输尿2/3支架管:常用于肾盂成形术和输尿管移植术后的病人, 有支撑和引流的作用,并能促进切口吻合,减少狭窄和便于观察术后尿量。 2.6 蘑菇头导尿管:导尿管的官腔较大,末端是蘑菇头状,有数个较大的孔,便于尿液及血块引流,并可起固定作用,常用于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的引流或留置、肾脏手术后的肾窝引流。

3 护理

3.1 选择适宜的引流管:根据手术名称正确辨认各种引流管型号及引流管的特征作用,是做好本科引流管护理的前提。对于手术后各种引流管尤其是左右侧输尿管引流管支架管务必分清,有疑问及时向手术医生请教。

3.2 妥善固定引流管:病人回病房后及时与手术室护士交接班,妥善固定导尿管,一般采用双固定法(1别针,2尿钩),先用别针将尿管固定在床单上,再将集尿袋挂在挂钩上,男病人尿管从大腿上方引出,女病人尿管从大腿下方引出,注意放置位置,卧床病人应有足够长度适于更换体位,防止牵拉引起出血,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折转成角影响引流,病人离床活动时,导尿管及集尿袋应妥善安置。有多根引流管时,应分别标记妥善固定,以免差错。立即接上冲洗或无菌引流袋或负压吸引器,引流袋固定位置不得高于切口平面,以防引流不畅或倒流。

3.3 严格无菌操作:严格的无菌操作是减少感染的重要的环节,选择材料.粗细合适的气囊导尿管,妥善固定,采用封闭式引流装置,保证引流通畅.鼓励多喝水,以稀释尿液起到自洁作用。防止感染,定期消毒引流管周围皮肤,每日用0.0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道口近端2次/日。更换引流袋1次/日,标明时间,更换时注意无菌操作,慎防逆行感染。更换导尿管1次/周。保持各引流管周围皮肤干燥清洁,观察病人全身及局部情况。 3.4 加强病房巡视:保持引流管通畅。巡视病房同时指导患者或家属定时挤捏引流管以防小血块阻塞,仔细检查,导管引流是否通畅、连接管有无滑脱,身体压迫导管、扭曲等。经常观察切口敷料,一旦湿润应怀疑引流管阻塞,如发现引流不畅或完全无尿液流出随时检查、及时处理。 3.5 用量具准确量取:及时记录各引流管每日引流量及其性质,色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师联系,便于及时处理或决定拔管时间。

3.6 控制首次排尿量:尿潴留病人导尿后首次放尿应控制尿量<600ml,夹管15-30分钟后再引流,慎防大量放尿,导致腹内压突然降低,大量血液滞留腹腔血管内,造成血压下降,产生虚脱。也可应膀胱突然减压,导致膀胱粘膜急剧充血,引起血尿。因此要指導患者或家属每2-4h定时放尿,以保证正常膀胱功能。倾倒尿液时不可将引流管倒置抬高,以免尿液逆流。

3.7 引流不畅的处置:挤捏引流管无效时,可以更换冲洗管和引流的接口,或用20-50ml的注射器,使用低压力冲洗,每次注入20-50ml以内生理盐水,冲洗液注入后全部抽出,反复3-4次,如不能解决,及时报告医生。 3.8 心理护理:术前应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的必要性及术后置管的作用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介绍拔管的指征,安抚患者焦燥的心理。鼓励患者自觉的进行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朱玉清,黄本卿,徐秋红等.气囊尿管留置导尿的护理要点.实用新医学.2002.4(10):11-13

自制引流管 篇3

关键词:肠外瘘,自制,双腔中心负压引流管

2005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收治肠外瘘患者12例, 早期应用自制简易双腔中心负压引流管持续低负压引流, 结合肠内, 肠外营养, 取得良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2例患者中, 十二指肠残端瘘3例, 食管空肠吻合口瘘1例, 胃空肠吻合口瘘1例, 空肠部分切除空肠吻合口瘘1例, 右半结肠切除吻合口瘘1例, 先天性巨结肠骶前吻合口瘘1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口瘘2例, 再次胆道手术胆瘘2例。

自制简易双腔中心负压引流管的制作, 取一普通乳胶橡皮引流管6mm×9mm, 顶端剪2~3个侧孔, 内管使用普通一次性输液管接负压, 压力在0.2~0.4kPa。内外管间隙>0.3cm, 内管顶端距外管顶端约1~1.5 cm。从外管管壁置入输液头皮针于内外管管壁之间, 此为进水通道, 利用中心负压引流管引力, 用生理盐水3000~4000mL每日持续冲洗内外管间隙保持通畅, 用胶布固定。如图1。

12例肠外瘘患者, 利用原手术留置乳胶橡皮引流管做外管8例, 重新置管4例, 其中手术置管1例, 均早期放置自制简易双腔中心负压引流管。结果:6例高位肠外瘘5例自行愈合, 平均3~4周, 1例再次手术愈合, 2例低位肠外瘘6周愈合, 4例胆胰瘘均2周愈合。

2 讨论

肠外瘘是各种腹腔手术的严重并发症。肠外瘘的原因多数因手术引起。肠瘘发生后,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感染, 内稳态失衡, 营养不良。临床肠内外营养对内稳态的失衡, 营养不良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充分有效的引流是治疗腹腔感染的关键。我院1 2例肠外瘘患者, 有8例是利用原手术中留置的乳胶橡胶引流管制作双腔引流官, 3例是通过瘘道置入自制的双腔引流管, 1例是手术置管。引流过程中视引流情况更换内管, 一般3~5d更换1次, 待负压瓶吸出的液体与滴入生理盐水的量和颜色相同时, 便可拔出内管, 改成单腔引流, 观察数日后无渗出便可拔出外管。通过上述治疗, 本组12例患者肠外瘘, 自行愈合11例, 达91.7%, 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

通过本组12例病例, 笔者认为, 自制简易双腔中心负压引流管, 具有以下临床价值: (1) 避免再次手术或多次手术。因自制简易引流管, 外管可利用原手术留置的乳胶橡胶引流管或者直接从瘘口置入橡胶引流管, 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2) 安全。内外管之间有0.3 cm的间隔可任空气自由通畅的进入, 漏出的肠液可经外套管的多孔进入内外管的间隙内, 再通过内管吸出, 具有负压的内管不与组织器官接触, 不致发生组织损伤。 (3) 引流效果好。从头皮针管滴入生理盐水, 利用内管产生的吸力, 生理盐水自动清洗内外管间隙, 并可将肠液稀释利于引流, 不易堵塞, 引流充分。减少了周围组织的腐蚀溃烂, 避免了瘘口周围皮肤的糜烂, 腐蚀, 减轻了病人痛苦。 (4) 肠外瘘治愈率高。早期形成良好完整的瘘管继而有瘘管愈合的可能。本组12例, 11例自愈, 达91.7%, 高于报道, 且时间短与报道相符。 (5) 与商用三腔负压引流管相比, 商用三腔负压引流管粗, 长度固定, 必须手术再次置管, 而自制简易的双腔负压引流管, 制作简单, 可利用原手术引流管或从瘘口重新置入引流管, 内管堵塞可随时换管, 具备可取材方便, 避免再次手术或者多次手术, 经济, 减轻了患者的负担等优点。

参考文献

[1]黎介寿.肠外瘘[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篇4

关键词:引流管,胸腔,护理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胸腔术后常规安置的引流管,它的引流是利用半卧位达到顺位引流及虹吸原理。当肺组织本身扩张及患者有效咳嗽时,利用呼吸时的压力差,使胸部引流通过水封瓶将术侧胸腔内积气、积液、积血引流排出体外,调节胸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有助于肺的早期复张及胸残腔的消灭,防止感染,推测胸腔内有无出血、肺漏气等情况[1]。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58例,男187例,女71例;年龄32~85岁;其中,肺癌根治术128例,食管癌根治术76例,脓胸清除术27例,纵隔肿瘤9例,肺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肺破裂修补术13例;258例患者,经精心细致的护理,均按时拔管,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开胸手术胸腔闭式引流管放置的位置

一般开胸手术在术侧腋中线第7、8肋间放置一根闭式引流管,上叶切除需放置两根,上根置于第2肋排气,全肺切除术后放置一根胸腔闭式引流管,接无菌水封瓶,平时夹闭,根据病情决定开放,以了解胸腔内压力,防止纵隔移位。

2.2 引流管要正确衔接、妥善固定

术后护送患者回病房时,要专人护送,并且需要用两把血管钳钳夹引流管。搬动时,动作要轻巧,慎防引流管脱出。引流管的长度要适宜,以患者能够翻身或在床边活动为宜,太短会影响引流,过长则易扭曲,增大死腔,影响通气。引流管及引流瓶应放置低于胸腔水平面60~100 cm。下床活动时,引流瓶位置应低于膝关节。将引流管的远端与水封瓶的长玻璃管上端连接,检查与水封瓶是否密封,然后放开血管钳。将引流管用别针固定于床单上。

2.3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12 h内应每隔30~60 min挤压引流管一次。引流管要避免受压、扭曲、脱落、堵塞[2],水封瓶长玻璃管水柱是否随着呼吸上下波动,正常的水柱上下波动4~6 cm。如插管局部疼痛,不敢吸气,多由于插管位置不当所致。可轻轻转动插管,改变位置,即可奏效。如水封瓶长管中之水柱突然停止波动,引流量突然减少,则表示引流不畅,应立即检查引流管有无脱落、滑出、扭曲及血凝块堵塞。如有扭曲应予解除。疑有堵塞者,可用手挤压引流管,方法是一手捏紧引流管的远端,另一手反复挤压近端引流管,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挤压时注意避免牵拉导致患者疼痛。经以上处理无效时,需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冲洗,或在无菌操作下调整引流管的位置。

2.4 维持引流系统密闭

使用前注意引流装置是否在有效期内,引流瓶有无裂缝、漏气,是否密封等。为避免空气进入胸膜腔,水封瓶的长管应置在液面下3~4 cm,并保持直立位,胸壁胸腔引流管切口周围要用油纱布严密包盖。如水封瓶不慎打破,应立即夹闭引流管,另换一水封瓶,然后开放钳夹,鼓励患者咳嗽,深呼吸以排出进入胸膜腔内的空气。

2.5 保持舒适的卧位

全麻清醒6 h后,如患者血压平稳,给予半卧位,使胸腔内的积液聚积在胸膜腔下部,同时增大胸腔容积,利于呼吸及引流,并经常鼓励患者咳嗽与深呼吸,促使肺膨胀。术后第一日扶患者坐起,按扶患者伤口,鼓励患者咳嗽,同时注意患者面色、心率变化。本组患者均能配合有效咳嗽、咳痰,无肺不张发生,胸腔引流管通畅。

2.6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密切观察并准确记录单位时间内引流液量、引流液颜色、性质、引流速度、有无血块。引流量多时应每15分钟或30分钟记录一次。术后第一个6 h内,每小时不应超过100 ml,第一个24 h内不应超过500 ml[3],如果术后每小时引流量持续在200 ml以上,连续3次,且颜色鲜红,性质较黏稠,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疑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应做好标记,在瓶上贴上胶布条,标上时间,除采取输血、应用止血药物外且需保持引流管通畅,以防血块堵塞引流,并做好二次开胸的准备,必要时进行开胸止血。本组未发生胸腔内活动性出血与乳糜胸病例。

2.7 气体排出观察

引流瓶中如有气体逸出,需观察引流瓶内气泡逸出的程度。咳嗽时有少量气体逸出为Ⅰ度,说话时有气泡逸出为Ⅱ度,平静呼吸时有气泡逸出为Ⅲ度。如有中小气泡逸出,提示肺脏层胸膜有破裂,破裂口不大,通常24~48 h可修复。如有大气泡逸出,提示肺脏层胸膜破裂口较大,或肺有较严重裂伤,需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如排气停止,引流管无阻塞,提示肺漏气已修复。

2.8 保持适当的胸腔引流瓶吸引负压

引流瓶吸引负压一般为-10~-15 cm水柱,如有引流液量过多或肺泡漏气严重,根据程度适当减小引流瓶吸引负压,以防出血或影响肺泡裂隙的愈合。

2.9 严格无菌预防感染

每24小时更换引流瓶内液体一次。更换前要洗手。更换液体时,先用两把血管钳双重夹闭引流管,防止气体进入。更换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水封瓶内一般要装无菌生理盐水500 ml。更换后要进行检查,确定衔接无误,封闭良好、方可放开血管钳。

2.1 0 拔管

开胸手术后一般48~72 h即可拔管,具体拔管时间应根据病情、引流液的多少及肺膨胀情况而定。经X线检查,证实胸腔已无积液、肺膨胀良好,24 h引流量<50 ml,无气体排出,即可拔管。拔管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迅速拔出引流管,立即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引流伤口,并用胶布固定,或收紧结扎已放置在引流管切口的缝线。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有否呼吸困难、气胸或皮下气肿,要检查引流口密闭情况,是否继续渗液、敷料渗湿应立即更换。

3 小结

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开胸术后常规安置的引流管,是利用体位引流及虹吸原理,排出胸腔内的积血、积液、积气,恢复胸腔内负压,促使肺膨胀,恢复呼吸功能,观察肺漏气及引流量,预防胸腔内感染,因此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引流速度及引流液量,定期更换引流瓶内液体,严格无菌预防感染并做好拔管的护理,以保证术后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顾沛.外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321.

[2]李碧辉, 陈小帆, 陈丽娜.胸腔内置管闭式引流治疗胸腔积液83例护理体会[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9) :855.

[3]刘衡湘.创伤性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体会[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7, 5 (8) :10.

[4]楼琴华.中心静脉留置治疗胸腔积液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3) :35-36.

引流管堵塞后的处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治疗引流管堵塞6 例, 其中胸腔闭式引流3 例, 膝关节引流2 例, 髋关节引流1 例。

1.2 方法

放置引流管时, 选用较粗、较硬的硅胶管、乳胶管, 避免使用过软、老化的橡胶管, 以免引流管穿过关节囊、肌肉层、筋膜层时受压, 或绑扎固定时发生狭窄、黏连。

选择粗细合适的无菌输液管 (引流管过细时可用头皮针软管) , 一端接负压吸引器, 另—端剪成横截面, 外涂消毒液体石蜡, 血管钳夹闭后从引流管口徐徐插入, 至手感前端有阻力时, 打开夹闭的血管钳, 这时堵塞物即被负压吸附在插入的管口处, 缓缓抽出输液管, 堵塞物即被部分带出引流管外, 经过多次重复上述操作, 可将堵塞物完全清除, 恢复引流管的通畅性。没有负压吸引器时, 也可用注射器抽吸输液管的方法, 同样有效。

2 结果

本组共治疗引流管堵塞6 例, 置管时间最长21 d, 最短8 d, 平均14 d, 均痊愈出院。

3 典型病例

患者马××, 男, 27 岁, 回族。因高热、疲乏无力, 胸闷在外院抗炎治疗两周, 效果不佳而来我院。入院诊断:左侧脓胸, 入院后, 予支持、联合应用抗菌素抗炎治疗, 同时行左侧胸腔闭式引流。引流管置于左侧腋前线第9肋间, 引流出大量灰白色脓液。术后第6天, 引流管堵塞, 水封瓶负压吸引无效, B超及X线透视证实, 胸腔内仍有中等量积液, 用上述方法, 吸出堵塞引流管之坏死组织约6 mL后, 引流管再通。2 d后再次堵塞, 再次吸出豆渣样坏死组织约10 mL, 引流管通畅, 此后每天负压抽吸疏通引流管1~2次, 经17 d引流, 体温正常, 左肺复张, B超及X线透视证实胸腔无积液, 痊愈出院。

4 讨论

引流是临床上治疗疾病时常用的方法, 如胸膜腔、腹腔、颅腔、关节腔、骨髓腔、软组织的积气、积血、炎症、渗出等, 均可以通过引流或滴注引流来治疗[1]。引流不仅可以清除上述腔隙中的积血、炎性渗出物、脓液, 同时还可以通过滴注管滴入生理盐水、抗生素液等, 起到冲洗、抗炎、减压作用,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引流管放置时间较长, 尤其是超过1周以上, 常发生堵塞。堵塞物可以是纤维素性渗出物、脓液、脓苔、血凝块, 也可能是变性坏死组织, 一旦堵塞, 捏挤、抽吸、活动等方法常不能奏效, 而逆向的冲洗作用有限, 甚至可能将外源性致病菌带入腔隙内, 因而是禁忌的。过早拔管常导致治疗失败, 二次手术更换引流管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 同时加重其经济负担。用负压吸引清除堵塞物, 疏通引流管的方法, 避免过早拔管致治疗失败或二次手术更换引流管, 操作简单, 不需特殊设备, 效果可靠。

本方法特别适用于胸腔闭式引流、关节腔滴注引流、骨髓炎开窗病灶清除滴注引流中引流管堵塞的处理。其操作简便、容易掌握, 取材方便, 费用低廉, 适宜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篇6

胸腔内负压是促进肺复张、维持气体交换的重要条件, 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可起到排气、排液, 观察胸腔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并促进肺复张, 平衡两侧胸膜腔压力, 防止纵隔摆动、移位, 减少并发症。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能加快患者康复, 提高治愈率。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19例, 其中男172例, 女47例, 年龄20~71岁, 平均45.2岁, 其中进行性血气胸89例, 气胸65例, 肺叶、肺段切除39例, 全肺切除2例, 纵隔肺液2例, 脓胸行纤维板剥脱8例, 食道贲门癌切除15例, 本组并发症术后再出血2例, 乳糜胸1例。

2护理

2.1 心理护理

经常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 用适当的方式安慰患者, 消除其恐惧、焦虑、精神紧张, 并介绍手术的目的、方式、过程及术后有效排痰、体位等。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使其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2.2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

每2h记录患者心率、脉搏、血压及呼吸情况, 至生命体征平稳。气促、呼吸困难者可给予低流量吸氧, 若心率大于130次/min、呼吸大于35次/min, 应立即报告医生做相关处理。由于手术创伤, 术后体温观察也很重要, 术后3d内一般体温有低热、中度发热均正常, 若出现持续发烧、发热, 可采取物理降温、药物降温, 并报告医生。病情严重的患者应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四肢湿冷、血压下降等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2.3 保持引流管通畅

术后要经常挤压引流管, 一般每隔0.5~1h挤压一次, 以免管腔被凝血块堵塞。其方法为:护士站于患侧, 双手紧握胸引流管 (距引流口10~15cm) , 远端手紧握管道使其紧闭, 近端手用力快速挤压引流管, 频率要快, 这样可使气流反复冲洗引流管, 防止血凝块堵塞管口, 然后双手同时松开, 由于重力作用, 引流液会自行流出。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患者若气管分泌物增多、痰液堵塞气道, 可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张, 严重时可致呼衰, 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必要的。早期就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 以尽早排除肺内痰液及陈旧性血块, 促进肺复张, 对于无力咳嗽或因疼痛不愿咳嗽的患者, 可给予有效止痛, 并一手按压伤口, 另一手的示中指于胸骨上窝刺激气管, 诱发咳嗽, 或让患者坐位, 轻拍背部。若对于黏稠的痰液行上述方式无效时, 可行纤支镜吸痰。

2.5 观察引流量、颜色、性质

正常开胸术后, 胸腔引流量小于100ml/h, 24h不超过500ml, 开始为血性, 逐渐变为淡血性及正常。若术后胸腔引流量大于200ml/h, 颜色鲜艳或暗红, 呈持续性, 管道内温度高, 提示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造成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术中止血不良, 术后拔气管插管、吸痰、刺激咳嗽时操作不当, 麻醉清醒病人强力挣扎等。对于引流量超过100ml/h, 持续4~6h未见减少, 血压波动不定, 有呼吸循环障碍, 心率120次/min以上, 呼吸30次/min以上, 引流液血红蛋白超过60g/L, 并且很快凝固或伴有休克症状者, 应尽早开胸止血。本组1例, 脓胸经胸膜剥脱术后再出血, 4h引流量为650ml, 心率达130次/min, 呼吸33次/min, 血压有下降趋势, 面色苍白, 四肢稍凉, 立即予以输血并送入手术室开胸止血, 术后病情稳定, 3d后拔管。1例乳糜胸是开胸手术中损伤所致, 于第2天出现明显的乳糜液, 每日引流量700~800ml, 经保守治疗无效, 于第4天开胸手术, 术后第4天拔出胸引流管。

2.6 切口的护理

切口处应每日按无菌切口换药一次, 用碘伏消毒后, 覆盖无菌纱布, 并注意切口处有无渗出、红肿等感染情况。

2.7 拔管指征及护理

术后48~72h肺复张良好、双肺呼吸音清晰、X片提示肺复张、胸引小于100ml/24h、水柱波动小或者无, 可以拔管。拔管前嘱咐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 快速拔出胸管, 并用无菌按压插管处切口, 以防止气体进入胸腔。拔管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气促、皮下气肿等症状。

开胸术后引流管护理要求护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责任心, 本组病例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 使患者术后能顺利恢复、早期拔管, 在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衍.生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2-193.

泌尿外科引流管的临床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0例行手术并安置引流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均签署手术同意书, 并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排除合并有糖尿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等其它严重疾病患者。观察组中,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18~75 (45.6±5.7) 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1例, 高中24例, 大专及以上15例;对照组中, 男34例, 女26例, 年龄20~78 (46.3±6.1) 岁,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9例, 高中25例, 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1) 熟悉引流管种类。目前泌尿外科常用的引流管包括膀胱导管和造瘘管、留置尿道管、T字管、双J输尿管、输尿管导管、切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肾造瘘管、耻骨引流管、阴囊引流管、盆腔引流管、腹膜后或肾周引流管等, 各种引流管有乳胶、橡胶、硅胶等材料制作[3 ̄4]。 (2) 熟悉不同手术安置引流管种类:尿道手术常留置尿道支架管或导尿管或会阴部皮片引流;前列腺和膀胱手术常留置膀胱造瘘管、导尿管;输尿管手术后一般留置T字管、双J管、输尿管导管;肾脏切除后安置皮管引流, 肾盂、肾脏切开安置双J管肾膀胱引流或造瘘, 肾囊肿切开后用皮管引流或内置引流管[5]; (3) 引流管护理:明确病人所留置引流管类型, 根据医嘱固定好引流管, 定期对引流管进行冲洗消毒, 保持引流管通畅, 将引流袋固定, 位置应当低于切口, 避免感染;密切观察患者辅料情况, 保持切口干燥和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每日引流量, 并观察引流物性质, 发现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定期更换引流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融入人性化护理, 包括对患者人性化护理、对家属人性化护理及人性化管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统计两组患者引流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满意度和舒适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 舒适度调查内容包括非常舒适、舒适和不舒适。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引流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67%, 对照组为78.33%;观察组患者舒适度为91.67%, 对照组为71.6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泌尿外科手术患者留置引流管对手术恢复有极大帮助, 临床对引流管进行良好护理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改善预后[6], 通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融入人性化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 增加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具体护理方法包括以下内容: (1) 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主动和患者进行沟通, 及时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的必要性, 解答患者疑问, 对于手术患者, 术前应想患者说明手术过程, 举正性案例鼓励患者, 消除患者顾虑, 让患者以最佳心态面对手术, 手术完成向患者传达慰问和祝贺, 使患者减轻术后焦虑。在和患者进行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技巧, 避免刺激患者, 沟通时态度要亲切, 语言应得体,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让患者感受到被关爱。对于有对引流管排斥患者, 及时向患者解释引流管作用, 让患者主动接受引流管[7,8]。 (2) 对患者家属人性化护理:家属和患者一样承受疾病的折磨, 应主动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告知患者病情的治疗及预后, 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疾病, 积极为家属提供照顾患者的条件, 尽量满足家属心理需求。教家属掌握对引流管护理的疾病知识, 帮助家属积极配合护理工作。鼓励家属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 多鼓励患者, 及时解决患者心理顾虑,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9 ̄10]。 (3) 人性化管理: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 在病房加用针对泌尿外科患者人性化设施, 如病床间用帘子隔开保护患者隐私, 降低病房设备噪声, 控制灯光柔和。

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 泌尿外科术后患者引流管护理采用人性化护理具有显著的护理效果, 能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20例手术后引流管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 分别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67%) ,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6.67%、91.67%, 对照组分别为78.33%、71.67%,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泌尿外科引流管采用人性化护理, 能提高对患者护理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泌尿外科,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娟, 陆皓, 乔够梅, 等.全军泌尿外科护理示范基地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0) :48-50.

[2]张文俐, 彭翠香, 夏秋江, 等.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493-3495.

[3]黎智聪, 李桂英, 马银花, 等.SWOT分析法在泌尿外科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7) :123-124.

[4]乔够梅, 张晓莉, 汉瑞娟, 等.系统型培训模式在军队泌尿外科护理示范基地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9) :3551-3553.

[5]乔够梅, 杏玲芝, 王养民, 等.全军泌尿外科护理示范基地护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5) :3042-3045.

[6]黄玉婷, 王斐, 陆敏, 等.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泌尿外科护理教学质量的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2) :118-120.

[7]丛媛, 张淑琴, 高欣, 等.情景式健康教育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3, 27 (15) :1501-1502.

[8]陈洪波, 洪亚辰, 朱芳, 等.夜间床边巡视单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2, 26 (34) :3231-3232.

[9]郑利平.循证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9) :58-59.

腹腔引流管不引流的防范及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 我科共行手术放置腹腔引流管2807例, 其中男性1547例, 女性1260例, 最小年龄1月, 最大年龄79岁, 平均年龄36岁, 仅1例出现堵塞 (乙状结肠破裂, 大便堵塞手术) 外, 其余均无堵塞现象发生。

1.1 放置引流管适应证分类

(1) 预防性引流:腹部手术部位渗血未能彻底制止, 有继续渗血、渗液的可能;腹部清创处理后, 仍不能控制感染或有坏死组织未能彻底清除者;胆、胰、胃肠手术后预防性应用引流管者。 (2) 腹腔或腹腔内脏器脓肿、脓肿切开引流, 为不断排出继续形成的脓液及分泌物而放置引流管者。 (3) 肝、胆、胰液瘘者。 (4) 消化道瘘者。

1.2 放置引流管的种类及量

单腔乳胶引流管2053例、双套管引流管205例、U型管2例、T管540例。

2 护理与防范措施

(1) 作为预防性引流者, 防治引流管受压, 扭曲, 使用腹带注意打压时应避开引流管, 固时尽量留出后动余地, 以免移动后脱落出, 第一日定期挤压引流管2次, 次日用盐水或空气 (入腹腔5m L, 勿多, 防治腹腔内感染扩散) 冲洗1次, 若无引流出液体, 即可拔除引流管。

(2) 肝、胆、胰腺手术后, 有胆胰液漏者, 因引流液较清, 术后每日挤压引流管2~3次, 隔日用盐水 (入腹腔5m L) 冲洗1次, 3次转动引流管1次, 每次3~4圈。直至愈合或再次手术。 (3) 用于脓肿引流者, 则每日挤压3次, 隔日转动一次, 并每3d用抗生素盐水 (入腹腔5~10m L, 量脓腔大小而定) 。 (4) 引流消化道瘘者, 因常有食物残渣及粪便堵塞, 应除采用挤压、转动引流管外, 术后3d后每日用盐水冲洗 (腹腔5~10m L) , 抽吸或过滤空气间隔采用。

3 总结

引流术是在腹腔内放置引流物将液体等引流到体外的一种外引流术。其目的是:预防血液、渗出液等在腹腔或手术野内蓄积, 以免组织损伤, 继发感染, 压迫组织;排除腹腔脓肿或坏死组织, 防治感染扩散, 促使炎症早日消退, 促使手术野死腔缩小或闭合, 保证缝合部位的良好愈合, 减少炎症的发生[3]。但在腹腔引流的过程中, 有时出现堵塞、引流不畅或不引流。通过临床观察及加强对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管堵塞、引流不畅、不引流, 常常是由于对术后引流管护理不到位或由于繁忙, 未曾注意, 使其在多数情况下, 引流管属于“自行自流“状态, 常因血凝块、脱落组织、脓苔、食物残渣、粘连、网膜及腹腔内自身扭曲等原因, 出现不引流、引流不畅及堵塞现象发生。为此, 我科通过重视、改进腹腔引流管护理, 将引流管防堵纳入日常治疗中, 通过采用挤压、转动、抽吸、冲洗等方法简单的方法, 将扭曲引流管理顺、堵塞物冲洗出来, 全面做到引流管不堵塞、通畅引流, 真正起到彻底引流之目的, 由于方法简单、易懂, 值得相互交流、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桂芳.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0:22-26.

[2]王田福.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193.

上一篇:联合使用下一篇:书籍封面的色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