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2024-05-10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精选六篇)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篇1

关键词:锁定钢板,胫骨下段骨折

胫骨下段骨折主要是由高能创伤所致, 临床表现为软组织损伤重, 骨折端移位或粉碎明显, 常可引起关节功能障碍、骨折不愈合和感染等。该院自2006年6月—2011年6月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该院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36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 其中男25例, 女11例;年龄范围为21~56岁, 平均38岁;均为单侧骨折, 左侧15例, 右侧21例;导致骨折的原因:车祸伤23例, 挤压伤7例, 摔落伤6例;骨折分类:横断骨折10例, 长斜性骨折17例, 粉碎性骨折9例;其中闭合性骨折23例, 开放性骨折13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立即接受治疗, 闭合性骨折1~10 d, 平均5 d;开放性骨折4.5~7 h, 平均5.5 h。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入院后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积极对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治疗, 以满足手术需要。术前需要拍摄双侧胫腓骨正侧位片, 以健侧X线片为模版, 选用钢板, 比照健侧胫骨对钢板进行体外塑形。持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 铺巾, 上气囊止血带, 驱血, 冲气。开放性骨折伤口给予清创、护皮膜保护, 利用C型臂X线机辅助下行胫骨闭合手法复位, 行牵引, 骨折端行逆创伤机制手法复位, 恢复肢体的长度和力线, 主要恢复胫骨的长度, 纠正成角和旋转畸形。从胫骨平台外下2 cm处弧向胫骨结节作一长约5 cm的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 锐性剥离胫前肌, 深达骨膜, 不剥离骨膜, 插入骨膜剥离器, 松解软组织形成一软组织道, 容纳钢板进入, 再在骨折线远端5 cm处, 以胫骨中轴为中心, 作一长约3 cm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暴露浅深筋膜, 不剥离骨膜, 从近端切口插入合适长度锁定板, 并于远侧切口暴露钢板, 确定钢板位于胫骨外侧面的中心, 安装锁定套筒后, 远、近端钻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透视下确认胫骨力线及钢板位置合适。骨折远端钻孔, 拧入合适长度自攻型锁定螺钉, 再于近端钻孔, 拧入合适长度自攻型锁定螺钉, 远、近端各3~4枚, 骨折中央部分另作小切口, 解剖复位骨折端后, 电钻钻孔拧入2~3枚自攻型锁定钉固定, 也可以使用拉力螺钉、克氏针 (粉碎性骨折) 进行复位固定。再次C型臂下确认骨折复位满意, 螺钉钢板长度合适, 冲洗切口, 留置引流, 确保切口无张力下缝合。

1.2.2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均未给予石膏、夹板等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 常规使用抗生素、改善微循环药物, 持续5~7 d。于术后第1天拔除引流管, 通过复查X线片评价骨折固定情况。术后第2天开始视切口恢复情况嘱咐患者作适当锻炼, 5 d后行拄拐不负重活动, 术后12~14 d拆线。患者住院时间6~20 d, 平均18d, 按照骨折三期治疗原则, 给予院内自制中药口服。出院后定期复查X线片, 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 时间为6~34个月, 平均20个月, 复查X线片均无钢板、螺钉松动和断裂情况, 骨性愈合良好, 时间13~30周, 平均23周。X线片显示骨痂时间为6~20周, 平均13周。依据患者的伤情、手术效果、骨痂生长情况等综合评估来确定负重时间, 部分负重时间平均为8周, 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20周。参照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 优19例, 良5例, 中2例, 差0例, 总优良率达89.0%。

3 讨论

3.1 胫骨下段的损伤特点

从解剖学上看胫骨的上、中段的横切面是三角形, 下段的横切面是椭圆形, 外形上看胫骨上、中段大致向内侧凸, 下段大致向外侧凸, 从胫骨的横截面看中下段1/3处横径矢径较小, 以上解剖特点决定了暴力容易引起胫骨下段骨折, 另外胫骨中下段血供也较其他部位特殊, 中下段血供主要靠滋养动脉, 骨折后骨的滋养动脉大多损伤, 远段的血供主要靠骨膜的动脉供应, 骨膜损伤后骨折段血供更差, 易造成骨不愈合。因此骨折段的骨膜显得尤为重要。胫骨的以上解剖学特殊性, 决定了胫骨下段易骨折、骨折后易发生不愈合、感染等情况[1]。

3.2 治疗方案的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胫骨的深入研究, 临床上多年的循征实践。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笔者总结了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 保守治疗分:小夹板、石膏外固定、骨牵引外固定等。手术治疗分:髓内钉固定、钢板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等。在笔者的临床实践中, 运用上述治疗方法治疗时, 体会到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 总结发现锁定钢板有明显优势。保守治疗中的小夹板、石膏外固定,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 患者痛苦小、治疗的费用低, 比较适合于骨折早期、无移位骨折的治疗, 随着患者活动量的加大, 易引起骨折端移位, 易引起骨折的畸形愈合;骨牵引术治疗的患者需要长时间的卧床, 除了复位不理想外, 还容易引起长期卧床并发症的发生, 不适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中的普通钢板内固定术, 术中所需要的切口长, 广泛的剥离骨折端的骨膜, 影响骨折端的血运, 引起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及感染, 另外普通钢板的韧度和强度较低, 术后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的情况较多, 不适合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钢板固定术后不牢靠、对骨折端血运的影响, 容易引起骨不连, 需要二期植骨, 增加了患者痛苦及费用;交锁髓内钉固定很好地纠正了骨折断端的短缩和旋转, 适合长管状骨的骨折的治疗, 如果骨折线太靠近两端时, 它则没有了优势, 固定不牢靠易成角;外固定支架固定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小, 但骨折端多行闭合复位, 骨折线对位对线情况较手术切开复位差, 固定的螺钉时间长了容易松动, 固定不牢靠, 骨折端易成角, 钉尾留在皮外易引起钉道感染和外固定架放置于体外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不适[3]。1997年krettek等提出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的概念[4], 其核心观点是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破坏, 给予稳定的固定,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内环境。锁定钢板以“外固定架”放置于体内固定骨折断端, 具有很强的横向和纵向固定作用。锁定螺钉之间可以相互成角, 形成三维固定, 所有螺钉和钢板锁定在一起, 每个螺钉的受力平均, 与钢板共同组成一个坚固的内固定架, 稳定性和抗拔出性很高, 而且钢板尽可能的少破坏骨折端周围的血运, 利于骨折的愈合。

3.3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体会

通过对锁定钢板治疗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随访, 笔者认为锁定钢板既符合骨折固定的生物学特点, 又保证了骨折愈合所需的内环境,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通过本组36例胫骨下段骨折治疗, 笔者总结出几点体会: (1) 随着术者技术的提高, 手术所需时间较其他方式短, 切口微创, 对软组织损伤小, 出血少, 复位良好, 固定简单, 疤痕小, 患者恢复快。 (2) 对骨折端的剥离小, 大大的保护了骨折端及周围的血供, 钢板和螺钉形成三维固定, 十分牢靠, 有利于骨折愈合。 (3) 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较早下地锻炼, 减少卧床并发症发生。从随访的结果看骨折愈合时间缩短, 功能恢复较好。 (4) 在临床中也发现锁定钢板治疗失败的案例, 虽然锁定钢板较其他治疗方法优势明显。但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及禁忌症, 熟练掌握其技术要点。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学习。

综上所述,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较好的保护骨折端血足, 较好的恢复骨折的生物力线, 有利于骨折愈合, 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137.

[2]刘幡, 祁俊.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成因与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5) :405-408.

[3]王延志, 徐珞.单臂外固定支架联合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 (18) :1375-1377.

胫骨下段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0例, 均为新鲜骨折,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21~62岁, 平均39岁。左侧13例, 右侧17例。开放性骨折11例, 闭合性骨折19例。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 重物砸伤4例, 摔伤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摄胫腓骨正、侧位片, 胫骨骨折线远端距离踝关节胫骨面约2~6cm。骨折按AO分类:B1型7例, B2型4例, B3型12例, C1型4例, C3型3例;合并腓骨骨折21例, 其中腓骨中下段骨折15例, 腓骨上端骨折6例。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类:Ⅰ型7例, Ⅱ型9例, ⅢA型3例, ⅢB型1例, ⅢC型0例。

1.2 治疗方法

若为开放性骨折, 急诊彻底清创缝合伤口, 使变为闭合性骨折, 石膏外固定并抬高患肢或持续跟骨牵引。常规应用抗生素、脱水消肿等综合治疗。观察7~14d待伤口干燥、局部和全身无感染症状、软组织肿胀消退、张力性水泡干瘪, 可见皮肤皱褶后再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均采用前外侧切口, 伴有腓骨中下段骨折者, 以1/3管形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腓骨骨折。胫骨内侧面由于无软组织覆盖, 骨折致骨膜破裂, 尽量不剥离或少许剥离, 少许剥离骨折端前、外侧的骨膜, 清除骨折间的组织。粉碎的骨折块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使之变为简单骨折并复位, 将胫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置于胫骨外侧面, 调整钢板位置使之与胫骨远端贴服, 螺丝钉固定。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脱水消肿药物、并抬高患肢。若为粉碎性骨折石膏外固定2~3周, 使足保持中立位或轻度背曲, 降低伤口皮肤的张力, 伤口愈合后去除外固定开始踝、膝关节功能锻炼。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 患肢负重活动时间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

2 结果

本组患者获得随访8~17个月 (平均13.9个月) 。所有伤口Ⅰ期愈合, 无皮肤坏死、伤口感染、钢板外露等严重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9~16周, 平均12.7周。根据Mazur[3]等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从有无疼痛、步态、踝关节活动范围、软组织肿胀等方面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优>92分, 踝关节无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自如;良87~92分, 踝关节轻微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可达正常3/4;可65~86分, 活动时疼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为正常的1/2;差<65分, 跛行, 踝关节肿胀, 活动度小于正常1/2。按此标准, 本组优22例, 良6例, 可2例, 差0例;优良率为93.3%。

3 讨论

胫骨下段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 尤其是高能量胫骨下段骨折, 其暴力不仅造成明显的骨质破坏, 而且还造成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 一直是骨折中治疗的难点, 胫骨下段骨折多为不稳定型骨折, 必须依靠手术恢复胫骨的负重力线, 并尽量达到坚强、稳定的固定。作者采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取得满意效果。该钢板的外形符合胫骨远端的解剖形态, 术中无需塑形即能与骨皮质紧密贴合, 操作简便, 当骨折无法满意复位时也可利用该钢板的解剖塑形作为复位参考, 缩短手术时间, 有利于术后软组织的恢复。钢板远端的钉孔, 可以从不同角度拧入螺钉, 进行多平面固定, 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此外该钢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大大减小了钢板的厚度和宽度, 降低了切口皮肤张力, 使伤口易于直接缝合。手术均采用前外侧切口, 因胫骨下段前内侧无软组织覆盖, 骨折时已对周围软组织造成了损伤, 采取前外侧切口, 前内侧的骨膜不剥离或少剥离, 减少了对周围软组织的再损伤, 防止了皮肤坏死后钢板直接外露的现象发生。关于手术时机选择的问题尚有争议[4]。Rotondo和Scalea[5]等提出的“伤害控制理论”, 将骨折治疗分为三阶段进行。早期采用简单、对全身影响小的方法, 待局部软组织及全身状况恢复后, 最终选择可靠、有效的内固定达到最佳疗效。对开放性骨折, 我们急诊采用彻底清创缝合伤口, 使开放性骨折变为闭合性。所有患者均石膏外固定并抬高患肢或持续跟骨牵引,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脱水消肿等综合治疗。观察7~14d, 待全身及局部软组织条件恢复后Ⅱ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所有病例伤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无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等并发症发生。因此作者认为对胫腓骨远段骨折的患者不必强调急诊手术内固定,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可大大降低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等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而骨折后等待时间过长将造成术中复位困难, 手术时间延长, 不利于术后软组织的恢复。因此骨折后7~14d为最佳手术时机, 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最低。

4 结论

胫骨下段骨折的手术治疗, 解剖型钢板是理想的内固定物, 符合胫骨下段的解剖形态, 固定确切可靠。同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本院30例胫骨下段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切开复位应用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8~17个月, 平均13.9个月, 伤口均Ⅰ期愈合, 所有病例获得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12.7周 (9~16周) 。按Mazur评分标准:优22例, 良6例, 可2例, 差0例, 优良率93.3%, 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胫骨远端外侧解剖型钢板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物,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是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关键词:胫骨下段骨折,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Meyers MH, Harvevyjpjr, Tranmatic Clisloeation of the knee jotnt A study of eishteen cases[J].J bone joint snrg am, 1971, 53:16-29.

[2]Zantop T, petersen W, sekiya JK, et al, Anterior cruciate lisarment anatomy and fanction relatins to anatomical recon struct ion[J].Knee surs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e, 2006, 14 (10) :982.

[3]Mazur JM, Schwartz E, Simon SR.Ankle art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9, 61 (7) :964-975.

[4]蒋卫平, 冼伟, 杨晓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6) :428-430.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收治的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患者中随机选取5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明确诊断为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排除使用髓内钉的可能性,并且排除开放性骨折属于Ⅲc级、Ⅰ级的病例以及既往有糖尿病的病例。按开放性骨折分型:Ⅱ级18例、ⅢA级30例、ⅢB级5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在25~56岁。所有患者的内固定均由同一名医师主刀并采用艾迪尔胫骨远端外侧锁定解剖钢板进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均采用插入钢板技术,取仰卧位,均采用腰麻或连硬外麻醉,常规冲洗、刷洗后,常规消毒、铺巾,彻底清创后,双氧水、生理盐水做冲洗,根据创口位置,必要时顺创口方向适当延长创口,直至可将解剖钢板置入胫骨外侧。C臂导视,手法复位骨折(重点恢复骨折力线及满足功能复位的标准),保证钢板远端与胫骨远端服帖,再取点状切口拧入锁定螺钉,保证螺钉减少对骨折断端的干扰(部分对位欠佳的,可采用拉力螺钉将断端拉向钢板)。术前常规预防性使用头孢唑啉2.0一次,术后静脉使用头孢唑啉不超过24 h,2.0/次。术后患者即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1.3 疗效判断标准

以术后切口愈合及疼痛的情况来判断疗效。切口愈合等级分三类,即:甲级愈合,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53例患者手术平均时间45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50 mL。其中50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3例为切口周围局部结痂,未进行特殊治疗,按时拆线,切口顺利愈合。

2.2 随访结果

53例患者中,均采用电话及回院两种方式随访3个月,2例患者随访丢失,其他所有患者后期均无迟发型感染,无骨折对位对线丢失现象,无异常疼痛表现。

3 讨论

胫骨开放性骨折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外伤,尤其在当下社会,高能量损伤日益增多,导致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病例不断增加,在临床治疗中皮肤坏死、感染是常见的早期并发症[3]。外固定支架有保护软组织的作用,但是后期存在骨折对位对线丢失、护理困难的问题;胫骨下段骨折因工作长度不够的问题不宜使用髓内钉技术。因此,该科采用插入钢板技术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彻底的清创是治疗的前提,任何损伤的伤口均为细菌所感染;损伤的软组织会使局部抵抗力下降;坏死的组织为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培养基。因此必须切除创缘的坏死组织,并以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开放性骨折多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常规的钢板内固定必定加重软组织的损害,影响局部血供,进而使骨折愈合延迟、感染几率增加,而骨折的坚强固定又是保证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可固定软组织,恢复软组织的排列结构,改善静脉回流,增加局部血管再生,进而促进骨骼、软组织的恢复。因此,该研究采用的插入钢板技术是目前较成熟的技术,该技术利用锁定钢板的“长板少钉”的固定优势,既能减少软组织的再损伤,又可以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

由于解剖结构的特点,大多数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伤口都位于内侧,我们采用外侧解剖钢板可以避免钢板直接置于创口下,即使皮肤坏死,也不会出现内固定外露的后果[4],操作中适当的延长创口,可以满足内固定插入的要求。

该研究认为,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的治疗重点,在于软组织的保护。只有尽可能的保护软组织,才能减少皮肤血供的进一步破坏,皮肤血供的保护,为抗感染、骨折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6]。该组53例患者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病例数较少,但不失为为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办法。大量的文献研究证实了缺乏没有良好的软组织条件,必然无法出现优良的骨折愈合,甚至出现感染、骨髓炎等毁灭性的后果,即使后期通过闭式引流、皮瓣修复等方式获得了治愈,但是延误了骨折愈合的最佳时期,降低了骨折愈合质量,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心理负担[7]。该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皮肤愈合甲级率达到94.3%,无一例不良愈合,为骨折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8],而随访的结果也证实了,良好的皮肤愈合给骨折恢复带来了良好的平台[9]。虽然病例数较少,但不失为为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办法。

参考文献

[1]陆红日,何文全.胫骨开放性骨折骨外露感染的治疗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17-1718.

[2]邹学军.几种开放性骨折治疗方法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2-13.

[3]王生,罗正高,冯广龙,等胫骨开放性骨折并发术后感染的防治意见[J].中外健康文稿,2010(23):12.

[4]黄鸿斌,鲍丰,季向荣,等.胫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分期治疗[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4.

[5]王波,周娟,党洪胜.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2(3):99-100.

[6]覃远民,冯广龙胫骨开放性骨折并发术后感染的防治意见[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13-514.

[7]李新霞.胫骨开放性骨折骨外露伴感染的皮瓣转移及灌洗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3):46-47.

[8]张国博,朱珠君.锁定接骨板皮外固定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7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4):46-47.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篇4

关键词:传统解剖钢板,锁定钢板,胫骨骨折

胫骨下段骨折是一种多发病,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但没有一种可以通用[1]。各种治疗方法均有其优缺点, 故对不同类型的骨折, 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6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解剖钢板,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锁定钢板,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共收治6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 年龄13~68 (平均41) 岁。其中42例为交通伤, 10例为摔伤, 其余8例为其他原因导致;骨折按AO分类:38例为A型, 14例为B型, 8例为C型。20例为开放性骨折, 7例为GustiloⅠ型, 5例为Ⅱ型;40例为闭合性骨折。受伤后到进行手术时间, 开放性骨折为5~8 (平均7) h;闭合性骨折为3~8 (平均5) 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P>0.05) 。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传统解剖钢板,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锁定钢板, 操作人均为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

1.2 方法

用腰麻、局部加辅助麻醉、硬膜外麻醉对所有患者进行麻醉, 成功麻醉后, 在患者颈前外侧下端切开弧形切口, 将胫骨远端骨折上下两端显露出来, 复位骨膜和骨片, 成功复位后保持牵引下治疗时使用钢板固定,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 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完成手术后让患者在病床上进行适当的功能训练, 为有效防止感染, 可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治疗6w后让患者尝试进行部分负重锻炼, 治疗3个月后依据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让患者进行完全负重锻炼, 在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应对其进行定期复查[1]。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治疗方法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处理时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 用χ2检验统计学数据, P<0.05则说明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2]。

2 结果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认真观察和定期随访, 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9±0.5w, 对照组为17.5±0.5w, 经χ2检验, 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手术时间、石膏制动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相对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临床效果明显较优。具体情况见附表。

3 讨论

胫骨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特别是高能量胫骨下段骨折, 其暴力一方面会明显破坏骨质, 另一方面还会严重损伤周围软组织[2]。又有下段胫骨具有较差的血供和菲薄的软组织, 血运及保护不能得到良好的供应。当髓内营养动脉中断, 如果在从骨干剥离骨膜, 就会引发整个骨干皮质坏死[3]。因此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等并发症就具有极高的发生率, 这也是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运用锁定钢板对胫骨下段骨折进行治疗时, 在切口设计和手术操作上, 剥离软组织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 同时在维持锁定钢板的内支架固定模式的稳定性时不需要通过钢板和骨的加压摩擦力, 因此不会明显破坏骨质血液循环, 使骨折端的血运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从而促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对本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和锁定钢板治疗可以得知, 临床对于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实施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比使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效果优, 且骨折的愈合时间短,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毛显法, 曾希银, 向道友, 等.胫骨下段骨折微创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J].西部医学, 2011, 9 (8) :102-103.

[2]Mueller CA, Eingartner C, Schreitmueller E, et al.Primary stabilityof various forms of osteosynthesis in th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of theproximal tibia[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BritishVolume) , 2005, 87 (3) :56-57.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资料64例, 骨折至手术时间为1~7 d。所有患者均符合胫骨下段骨折诊断标准[2], 临床表现为患处疼痛、肿胀、明显畸形, 经X线片检查显示胫骨断裂, 可见不完全骨折线、骨膜增厚、骨密度增高、骨小梁排列不整齐, 部分伴有软组织损伤和骨骼变形。排除标准:病理性骨折、代谢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糖尿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2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8例, 女14例, 年龄16~67岁, 平均 (42±6) 岁;A型20例, B型8例, C型4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7例, 女15例, 年龄15~65岁, 平均 (42±5) 岁;A型19例, B型7例, C型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治疗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锁钉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实施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利用C型臂X线机透视准备定位, 使用点状复位钳将骨折复位, 在骨折远端、近端分别做3.0~5.0 cm切口, 直至骨膜外, 分离骨膜和皮下筋膜, 若骨折周围碎骨片抵挡或软组织嵌插, 可先在骨折处做1.5 cm切口, 螺钉固定碎骨片或拔出软组织后利用手法牵引复位。将锁定钢板放置骨折处, 通常选择8~13孔钢板, 经皮外用同规格钢板放置螺钉, 钻孔, 固定螺钉。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复位良好, 对切口进行冲洗, 逐层缝合。若创面难以闭合可行减张缝合。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术前处理及麻醉方法同观察组患者, 在骨折部位做切口, 将骨膜剥离, 充分暴露骨折处, 手法复位后将长度适宜的解剖钢板放置骨折处。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 术后2 d, 患者可在床上行功能锻炼;术后2~4周可借助双拐下床活动;6~8周, 复查X线片, 若骨痂形成, 可增加患肢负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切口感染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

利用Johner-Wruhs胫骨干骨折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3], 优:骨折愈合、步态稳定, 关节活动自如, 短缩<5 mm, 无疼痛、无成角畸形, 无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良:骨折愈合, 步态正常, 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的75%, 轻微疼痛, 短缩5~10 mm, 成角畸形<5°, 无感染, 轻度神经及血管损伤;中:骨折愈合, 步态跛行, 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的50%, 中度疼痛, 缩短10~20 mm, 成角畸形10°~20°, 无感染, 中度神经及血管损伤;差:延迟愈合, 步态跛行明显, 疼痛明显, 关节活动度恢复不足正常的50%, 缩短>20 mm, 成角畸形>20°, 并发感染、中度神经及血管损伤。总有效率 (%) =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胫骨下段具有血供差、皮下组织少的解剖特点, 较大暴力可导致胫骨下段骨折, 严重破坏骨质, 导致软组织受伤, 易发生开放性骨折, 增加临床治疗难度。石膏外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 对移位骨折无法有效复位, 固定时间长, 易导致愈合畸形, 不利于早期关节功能的恢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易引发成角和不稳定, 不适用于远端骨折;常规加压钢板需与骨贴合, 否则易导致复位失败, 钢板下坏死骨质仍然存在, 且无法预防感染。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和感染是胫骨下段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胫骨前内侧的软组织薄弱, 下段骨折会严重破坏骨骼内外骨膜和髓腔, 减少甚至阻断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易发生坏死、感染、不愈合、延迟愈合、骨髓炎等并发症[4]。钢板内固定是临床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主要方法, 经皮锁定钢板通过内支架固定来保持胫骨的稳定性, 不会破坏骨皮质血供, 有助于保护骨折端的血液循环,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 虽可清晰暴露术野, 恢复良好, 维持骨折力线, 但切口较大, 易干扰骨折端血液循环, 术后容易发生感染, 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微创钢板不暴露骨折区, 在闭合复位或间接复位后放置钢板, 可避免广泛剥离骨膜和切开软组织, 对软组织的损伤较轻, 具有损伤小、骨折固定牢固、肢体功能恢复快的特点[5], 术后早期患者可进行关节锻炼, 有助于减少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在临床实践中, 值得注意的是:①术前X线片检查确定钢板放置位置和长度, 术中手法复位也需在X线机透视下进行;②若难以闭合复位, 可在骨折处做小切口利用复位钳予以复位, 但应避免对骨膜的剥离, 无需将骨面与接骨钢板以及解剖复位紧密贴合, 达到复位要求即可;③尽量选择少螺钉、长钢板。由于螺钉密度较低, 钢板较长可避免过于集中的应力, 减少应力遮挡和螺钉固定对骨折端血供的影响[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有助于骨折愈合,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明立功, 明立德, 明新文, 等.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0, 25 (8) :740-741.

[2]宋锦程, 徐卫袁, 张兴祥, 等.经皮微创内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12) :1084-1087.

[3]肖志林, 周明昌, 冯经旺, 等.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结合锁定加压钢板与切开复位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1) :91-92.

[4]李国胜, 胡永成.经皮微创锁钉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新鲜胫骨远端骨折32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13) :2454-2457.

[5]马世成.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2) :133-134.

胫骨下段开放性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胫骨下段骨折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诊断为胫骨下段骨折, 且没有合并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 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 符合伦理学原则。对照组:男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26例, 年龄范围8~75岁;女性19例, 年龄范围7~73岁;平均年龄 (44.38±11.62) 岁。病程在1~11 h, 平均病程 (4.27±2.36) h。对照组患者受伤原因:因车祸骨折患者18例, 高处坠落摔伤骨折患者20例, 其他原因骨折患者7例。观察组:男性胫骨下段骨折患者27例, 年龄范围9~74岁;女性18例, 年龄范围8~75岁;平均年龄 (46.26±12.84) 岁。病程在1~12 h, 平均病程 (4.45±2.36) h。观察组患者受伤原因:车祸骨折者18例, 高处坠落摔伤骨折者19例, 其他原因骨折者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病程、骨折起因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骨折患者均先进行硬膜外麻醉手术, 并让患者采取仰卧位。

1.2.1 对照组方式

为对照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患者进行完麻醉手术后, 在其骨折部做一切口并向上下两边延长, 快速剥离骨膜, 使骨折端充分暴露。选择适当长度的传统解剖钢板为患者实施内固定。

1.2.2 观察组方式

为观察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治疗。①患者在进行完麻醉手术后, 利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 对患者骨折部分实施间接复位操作[2]。②在患者骨折近端和远端内侧各做一小切口, 切口长度根据钢板的实际长度决定。但是尽量控制在3~5 cm的范围[3]。③做好切口后, 在患者皮下筋膜和骨膜之间对皮下隧道进行彻底分离。④若患者骨折部分的软组织嵌插或碎骨片阻碍复位时, 应该在患者骨折的位置另做1个切口, 切口长度控制在1.5 cm左右。⑤做好切口后进行撬拔操作, 将嵌顿的软组织完全拉出, 并用螺钉对体积相对较大的碎骨片进行固定, 结合手法牵引等复位[4]。⑥选择长度适宜的锁定钢板 (一般选择8~13孔) 经隧道置入患者骨折部位, 再用一块同类钢板在其皮外定出螺钉置入位置, 再做1个小切口, 钻孔后实施螺钉固定[5]。⑦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条件下, 对患者进行对位对线检查。最后对骨折患者切口进行冲洗和缝合[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观察骨折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情况, 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骨折患者的男女例数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手术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用 (±s) 表示, 以P<0.05代表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之间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之间, 观察组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均有明显差异, 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胫骨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骨折类型[7]。一般常见儿童和老年人患者。儿童由于身体正处于发育的时期骨骼各方面发育不成熟。老年人则是因为自身年龄的增大, 身体素质下降, 骨骼相对来说较为脆弱。在胫骨骨折患者中, 部分严重患者的髓腔和骨骼的内外膜受到破坏或损伤, 进而致使其骨折部位和骨折远端血液供应骤减甚至完全阻断。患者血液供应一旦受阻, 便会造成患者皮肤坏死、严重感染、骨折部位较难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发生。因此, 如何在保证有效的治疗前提下为患者减少手术的创伤, 降低治疗费用, 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该次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 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其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在于两种手术方法中锁定钢板的不同造成的治疗效果的差异。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的是普通钢板, 而观察组采用的则是锁定钢板。对两种钢板比较可知, 普通钢板内固定容易失败、患者容易感染且内固定后骨折部位较难愈合或不愈合等情况发生。高迪等[8]在《微创经皮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8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对比了经皮微创解剖钢板内固定、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切口解剖钢板固定及传统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 其研究中也认为, 采用闭合复位解剖内固定的效果、使用传统切口解剖钢板内固定等方法均较差, 而使用微创内固定技术能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7.12±3.21) d, 患者手术时间为 (749.13±4.32) min, 骨折愈合时间为 (79.12±3.02) 个月, 末次随访AOFOS评分为 (778.63±5.84) 分, 并发症仅1例, 住院费用为 (718349.21±53.22) 元, 其认为该方法可以减少创伤, 降低治疗费用, 促进骨折的愈合。这与该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该次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治疗胫骨骨折患者, 观察组手术时间 (85.46±4.25) min、伤口愈合时间 (13.74±1.86) 周、负重行走时间 (62.53±7.92) d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均有一定疗效, 然而, 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摘要:目的关于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对比分析。方法 该次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胫骨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钢板治疗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伤口愈合时间、负重行走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85.46±4.25) min、伤口愈合时间 (13.74±1.86) 周、负重行走时间 (62.53±7.92) d等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于治疗胫骨下段骨折均有一定疗效, 然而, 经皮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更为有效。

关键词:传统解剖钢板,经皮锁定钢板,胫骨下段骨折

参考文献

[1]张敏, 闫伟强, 朱英, 等.胫骨下端后方接骨板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3, 7 (2) :260-262.

[2]田文, 王富明, 黄俭, 等.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 2013, 53 (31) :53-56.

[3]毛显法, 曾希银, 向道友, 等.胫骨下段骨折微创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J].西部医学, 2011, 23 (8) :1466-1468.

[4]宋锦程, 徐卫袁, 张兴祥, 等.经皮微创内侧锁定板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12) :1084-1087.

[5]章莹, 朱昌荣, 肖进, 等.锁定加压钢板外置在胫骨感染性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 15 (7) :563-566.

[6]张大卫, 黄东, 牟勇, 等.游离骨膜瓣联合自体骨治疗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及骨不连[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 38 (1) :88-90.

[7]熊浩, 黄东, 林伟文, 等.胫骨骨膜瓣联合自体植骨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18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4, 37 (3) :289-291.

上一篇:中原地方高校下一篇:统一信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