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质和作用

2024-05-10

性质和作用(精选七篇)

性质和作用 篇1

关键词:新闻节目,政治性,教育性

1 鲜明的政治性

广播新闻节目的性质同整个广播宣传工作的性质任务是一致的,全国各级电台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党和国家的当前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广播新闻节目在编辑的精心编排下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报道,生动地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新闻节目通过它特有的方式和手段,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新闻节目犹如时代的晴雨表,真实地记录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深刻反映时代特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1.1 了解国内外大事的窗口

新闻节目和当前的国内形势、任务联系最密切,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内外大事的一个“窗口”。它通过对大量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生动事例的集中报道,迅速反映形势,反映现实。它提供的信息,既新鲜又准确,常常给人以新意和启迪。这一点是其他广播节目无法相比的。广播新闻节目的重要性就在于和当前形势、任务、政策联系得最为密切,就这一点而言,没有任何广播节目比新闻节目更有力量、更能发挥作用了。其他各类广播节目固然也反映形势,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但都没有新闻节目那么直接和密切。只有办好新闻节目,才能使广播电台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舆论中心。由于广播节目制作过程短、传播速度快、播出次数多,因此,它可以昼夜播出,这就使它具有涉及面广、提供信息量大、收听方便、影响大的优势。

1.2 宣传政策的窗口

新闻节目始终把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放在首位,政策性很强。它经常运用说理和叙事等手段,或发表言论,直接阐述党的方针政策,或解答人们思想上的各种疑点,使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便尽快地动员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目标而奋斗。

广播宣传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实践中,要注意政策的复杂性,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好宣传的口径和分寸,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的准确性和严肃性。

1.3 指导性强

新闻节目的指导性同整个广播宣传的指导性是一致的,主要是指对群众思想的疏导和舆论引导,而不是实际工作中的业务上的指导。新闻节目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节目的编排思想、编排手段、节目语言及精心组织的新闻稿件表现出来的。每档节目都旨在宣传一种思想,提倡一种精神,批判一种倾向。

2 普遍的教育性

新闻节目常常通过对事实的报道和声情交融的叙事说理,起到动员群众、教育群众、鼓舞群众的作用。新闻节目的普遍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政策教育、思想教育和形势教育这3个方面。

新闻节目通过言论和新闻报道,负责向群众传达政策,宣传政策,解释政策,以便让群众了解、熟悉党的政策,自觉增强政策观念,坚定地执行政策,从而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得到贯彻。

思想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道德、文化、纪律、法律等方面。

3 新闻节目的作用

3.1 舆论引导

舆论一词,《辞海》解释为:众人的议论,现在多指群众的言论。舆论引导是指广播新闻节目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的影响力,也就是影响舆论,引导舆论。

新闻节目是广播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广播史证明,新闻节目是伴随着广播电台一起诞生的,无论后来广播出现了多少形式的节目,新闻节目始终是广播宣传的主体和骨干,起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

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首先是通过新闻节目的内容体现的,比如: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新闻联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每天早上6:30到7:00的《新闻和报纸摘要》,都是各省区电视台、广播电台必须转播的,这就是因为它的权威性,代表中央的声音,尤其是节目的头条或者头几条新闻,代表着宣传方向和重点。一个时期新闻节目的头条新闻,往往可以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其次,通过广播言论,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精心撰写和配发好广播言论,是广播新闻节目形成舆论引导作用的重要一环。广播言论就像报纸言论一样,是宣传的旗帜、方向。

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是通过广播评论的两个属性—新闻性和政治性得以反映的。所谓新闻性,就是要及时准确地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出现的倾向,阐述观点,发表意见,影响群众,逐渐形成舆论;所谓政治性,就是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论述问题,对客观事物表明某种观点,某个态度。

3.2 传播信息

在强调广播新闻节目“喉舌”作用和舆论引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它传播信息的作用,广播新闻节目不宜安排过多过长的报道,过多过长的报道会挤掉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影响新闻节目传播信息作用的发挥。

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很多媒体都注意到了传播信息的问题,纷纷对节目改版,加大了新闻、信息的播出次数和播出量,新闻节目的种类也有所增加,利用快讯、短讯、简讯等形式,把刚刚发生或者还正在发生的事件告诉群众,很多广播的新闻采用滚动式播出,从而给新闻节目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气。从新闻的发展趋势来看,世界各国广播电视的宣传对新闻越来越偏重,新闻节目的比例不断增加,地位不断提高,这对广播新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3.3 指导实践

论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篇2

论礼仪的性质和作用

礼仪属于道德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 者:李作南 李仁孝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刊 名: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RTV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 分类号:B824 关键词:礼仪   道德   交往方式   精神文明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篇3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了课堂上一道常见的风景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确实能够创设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增大课堂容量,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为例,跟大家一起谈谈若不用多媒体,如何上好一节常生态的化学课。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过程、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

六、课前准备

学生实验用品

1.探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收集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一瓶,收集满二氧化硫的矿泉水瓶一瓶,吸有15mL蒸馏水的注射器一支,胶带纸。

2.探究二氧化硫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石蕊试液、pH试纸、试管若干。

3.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盐酸(1mol/L)、氯化钡溶液(0.5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0.1mol/L)、溴水(0.1mol/L)、双氧水(5%)、试管若干。

4.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品红溶液、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七、教学过程

1.从旧知识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能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吗?学生一般会写出以下的几个方程式:

①SO2+H2O=H2SO3;②SO2+CaO=CaSO3;③SO2+2NaOH=Na2SO3+H2O

(教师点评后选一组答案不要擦,留在黑板上,便于后面化学性质的讲解。)

(2)提问:根据大家书写的方程式,发现二氧化硫的性质类似于我们曾经学过的哪种气体?(CO2),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还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3)提问:二氧化硫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什么?

(4)提问:为什么二氧化硫会成为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它又是如何形成酸雨的呢?

(5)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探究其水溶性。(操作: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矿泉水瓶中,然后迅速用胶带封住针眼,振荡。

现象:瓶子瘪掉了。

结论: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2.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问题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二氧化硫水溶液、碳酸氢钠溶液、石蕊试液、pH试纸

设计意图:(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pH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了个性的发展。

(2)由此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总结归纳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二:刚刚同学们提到二氧化硫可能会形成酸雨,这种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酸雨.那这种硫酸型的酸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科技兴趣小组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段时间测定的pH值,得数据

提问:为什么久置于空气中的雨水的pH值会变小并保持不变?结合前面所讲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解释这一问题。

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根据提供的实验药品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教师提供:盐酸(1mol/L)、氯化钡溶液(0.5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0.1mol/L)、溴水(0.1mol/L)、双氧水(5%)、试管若干。

学生实验①:取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硫水溶液2mL于一支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再滴加少许过氧化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放置片刻后滴加盐酸,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②:取2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于一支试管中,滴加二氧化硫水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①中开始无明显现象,后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

②中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褪色。

结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印象深刻。

八、课堂小结

1.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2.二氧化硫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还原性。

3.二氧化硫能使溴水褪色——还原性。

4.二氧化硫使品红溶液褪色——漂白性。

九、教学效果

本节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紧紧抓住实验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使得整个化学课堂高效、生动、活泼,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性质和作用 篇4

一、年鉴性质、特点和作用

从年鉴性质看:高校年鉴是工具书、年度性史料、条理化信息库和档案编研成果。因为高校年鉴含有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成为重要档案编研成果。

从年鉴特点看:高校年鉴反映了其综合性、内部性、真实性、实用性和灵活性, 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出版连续、服务教育等特点。

从年鉴作用看:能为学校各级领导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起到依据和参考作用, 同时起到保存史料和教育宣传作用。年鉴记载了一年一度学校领导、行政管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教职工活动等工作。无论对外宣传, 对内教职工和学生教育都是很好教材。年鉴汇集了丰富的资料, 展现师生风采的平台和相互交流纽带。做好高校年鉴工作有利于提高档案利用率, 有利于维护档案安全和丰富档案馆收藏资源, 更有利于档案收集齐全和完整性, 通过编辑年鉴, 能发现档案资料不足和档案原始材料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以便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 提高档案原始材料质量。

二、普通高校年鉴编写不足

笔者曾有意识地查阅了许多高校年鉴撰写情况后发现:存在诸多不足, 主要表现为:有些高校年鉴成了“基本情况资料汇总”, 造成有效性、针对性、新颖性等不强, 知识含金量并不高, 缺乏综述性、概括性内容。造成“编而少思”“、编而无思”现象。如:工作总结的痕迹过于严重、表达空话连篇。据高校年鉴编辑同志反映, 往往学校基层二级单位作者将部门或者基层学院的年度工作总结只作简单修改, 就交给年鉴编辑部完事, 反映二级单位作者只是站在本单位本部门角度, 宣传本部门或者本单位工作实绩。提供文字常常只是常规性工作, 没有体现年度工作特色, 所提供材料, 从综合性条目, 小标题, 内容上基本上老面孔, 只将一些数据稍微修改, 很难看出年度工作特色和亮点在哪里。收集资料全面性不够, 重要内容缺失不少, 说明年鉴编辑人员平时不注意资料收集, 重视程度不够, 势必造成年鉴内容严重缺失, 带来质量问题。还有在行文上很不规范, 语句错误经常出现。有时计量单位、称谓、日期等不规范, 内容上前后矛盾, 标点符号使用不准确等, 这是其一。

第二, 高校年鉴作为编研成果, 更多不在意其经济效益, 而是体现其社会效益, 即面向社会、在校师生和领导服务上。许多高校年鉴由于在内容上侧重于政治性和政策性, 没有体现特色亮点工作, 对教职工和学生可利用性上差, 很少听说有师生用到年鉴, 对于他们来说, 年鉴作用几乎没有, 每年年鉴编印后下发到机关各部门、各学院, 除了作为工作参考和工具书以及和兄弟高校交流外, 一般束之高阁, 积压在书架上, 没有起到工具书作用。在和基层二级单位负责人交流时, 他们一般都没有设立专门年鉴编辑岗位, 往往是在接到任务后由学院办公室同志或者辅导员来承担, 作为一项应急任务, 有时会分块多人撰写合成, 加上学院办公室人员流动性大, 加工其他工作繁杂, 承担此项工作的大多新手, 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缺乏编写经验。

三、年鉴编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高校年鉴编写过程中, 除充分认识年鉴概念和功能外, 校二级单位作者编写时尤其要注意如下事项。

1.资料准确性。翔实、系统、准确可靠的资料是确保年鉴权威性的基础。年鉴中所涉及资料和数据是由高校机关部门和二级单位年度内产生的第一手材料, 数据形成单位本着严谨和负责精神, 认真核实数据, 确保准确无误, 从而提高年鉴总体质量, 凡载入年鉴资料, 必须事实准确, 数据真实, 要以资料真实性来维护年鉴权威, 作为基层领导要认真地进行核对把关。

2.语言规范性。语言表达上做到开门见山, 用平易朴实语言, 将事实交代清楚, 不需要用修饰性文字, 或有场景描述或妄下评语;叙述言而有据, 不要一味地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等言语概括;不需按工作总结程式去套, 更无需“穿靴”、“套帽”, 或铺垫过渡和起承转合一类词语。用事实说话, 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用纪实手法把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寓观点于叙事之中, 使读者从中得出结论, 获取信息, 不须夹叙夹论。突出重点, 避虚就实。简化文字, 扩大信息容量。在准确表达意思前提下, 用最简洁, 最精练文字陈述其事实。

3.立目科学性。构思好条目是年鉴关键, 条目质量高低, 是评价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准。根据条目内容不同, 年鉴条目可分为综合性条目和单独性条目。综合性条目一般使用“综述”“、概述”“、概况”等词, 放在各分条目之首, 重点对各部门和各基层二级单位年度工作总体性概括。综合性条目, 要求将基本情况、基本数据交代清楚, 以保持资料连续性;条目标题鲜明、准确、具体, 一个标题只能反映一个中心。条目着重反映实质性东西, 着重介绍大事、要事、新事, 写出深度, 切忌内容空洞、罗列过程和流水账, 避免简单化、概念化。其条目文字切忌过长, 做到在内容上有一定深度, 对本部门工作有全局性把握, 不仅仅停留在学习文件和会议精神上, 而忽略实质性内容概括。保持条目内容连续性, 体现事物发展轨迹。相对稳定的条目的基本资料, 特别是一些重要数据应连续反映, 不能中断。精心提炼标题。条目标题是条目内容的聚集点, 也是读者检索资料, 获取信息的门户。单独性条目立目原则为“大事不漏、小事不凑”;凡学校在办学中重要资料和重大事件都不能遗漏, 选择年度工作中起重大变化的大事、要事、可供借鉴之事立目。条目选题应具有年度特色、时代特色、学校特色以及资料寻查价值。院系各部门应该从年度工作实际出发选题设目, 突出反映新情况、新事物、新变化、新问题。对于相对稳定选题, 应变换取材角度, 力求写出新意。

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篇5

化学组:李德光 授课时间:2012年11月20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了解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2、能力方法目标:⑴通过对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方法的讨论,掌握证明二氧化硫 性质的实验方法;⑵通过实验、查阅、讨论、探究方法等学习过程,初步学会搜索、自学,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3))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目标: ⑴认识二氧化硫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⑵通过防治酸雨和环境污染的学习和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形成牢固的“可持续发展”观。

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

(4)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重点 难点 】二氧化硫还原性和漂白性的教学。【实验准备】

药品:SO2气体、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品红溶液、BaCl2溶液、碘酒、淀粉、3%的H2O2溶液、盐酸溶液,新、旧报纸各一张、火柴

仪器:试管(带有气球)、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单孔橡皮塞。SO2与碘水的反应:

取一只小的锥形瓶,注入5-10ml水和两滴碘酒,得到茶色的碘溶液。滴入一滴淀粉溶液后,溶液由茶色即变成深蓝色。取2-3根火柴,火柴头靠在一排,划燃其中一根后迅速将它们插进锥形瓶内,等火柴燃尽后取出火柴,塞上瓶塞后震荡锥形瓶,锥形瓶内的溶液即变为无色。【教学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由经历部分探究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

(3)在充实“学习档案袋”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

【教学思路】:以“酸雨”为背景,“探究酸雨形成的原因”为线 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学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你能大体了解到此物质的可能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通过观看素材:①,学生将了解SO2到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②通过观看素材,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参照前面的教师播放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SO2水溶液 NaOH溶液 HCl溶液 大理石 NaHCO3溶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pH试纸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pH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大理石,NaHCO3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请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提供的用品为:NaOH溶液 Ba(OH)2溶液 HCl溶液 BaCl2溶液 大理石 NaHCO3溶液

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④与盐反应等。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三: SO2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作用?产物是否稳定?

提供的试剂有:SO2水溶液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品红溶液 pH试纸 月季花

在前面播放的材料中同学们知道SO2有漂白作用,通过不同的有色物质的实验对比,学生可得出 “二氧化硫漂白性是暂时的,而且漂白范围不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归纳的能力。问题四: NaOH酚酞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有何现象?是漂白的结果?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引导学生应用前面的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对新情景知识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问题五:橙色的 Br2水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通过此实验的探究,既回顾了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又引出了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学生将很容易得出SO2具有氧化性、还原性的性质,并能设计出验证SO2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可行的实验方案加以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提出的不够严密的实验方案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将更好的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检出SO4后推出颜色变化的原因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六: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褪色了,是漂白吗?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对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问题七:空气中也有强氧化剂,SO2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对发言进行点评。在此,教师通过SO2的的还原性解释SO2溶于雨水形成酸雨的过程及其PH值的变化情况。这样在教学内容上起到

2—了与情景引入相呼应的效果,又能帮助学生理解酸雨的形成过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八:根据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对烟花、爆竹引爆后的气体产物中二氧化硫进行检测?

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增加环保意识,并筛选出检验二氧化硫的最佳方案

通过以上SO2性质实验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通过对SO2性质进行分类归纳,让学生养成了从物质类别、氧化还原和特性三个宏观角度分析探讨物质性质的思维习惯。

(四)、解决问题:

回顾SO2的用途和对环境的污染,探讨其防治方法。使学生形成用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以“酸雨”为背景,“探究酸雨形成的原因”为主线,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这些知识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加以媒体的辅助和精彩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和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1、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关二氧化硫的性质,加强了实验教学。并结合本节课环保的主题,对实验进行改进,防止二氧化硫外泄污染环境。让丰富的实验现象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针对各个实验现象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用以致用。

2、验

探讨SO2与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混合后颜色的变化、通过与HCLO、Na2O2漂白性的比较,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利用趣味性实验(二氧化硫与碘水反应),充分运用已有的氧化还原知识,在讨论中学生自主地把二氧化硫中的硫元素是+4价,是中间价既可以被氧化又可以被还原等化学性质内化。本节课的教学重心是在讨论的组织和落实,讨论是建立在对讨论对象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才能形成和开展,为此在讨论之前,让学生网络查找、阅读自学、教师归纳小结教材上的知识,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能 充分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理解酸雨形成的原因,并且形象深刻。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还原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实 板书设计:

二氧化硫的性质与作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2)漂白性:(3)还原性:(4)氧化性:

3、二氧化硫的用途

性质和作用 篇6

关键词:水土作用;红粘土;物理性质;试验分析

1 引 言

红粘土是由碳酸盐岩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物理、化学风化和红土化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呈褐红、棕红等颜色的高塑性粘土[1]。红粘土属于区域性土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比如海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区。海南广泛分布的红粘土,主要为花岗岩和玄武岩残积红粘土,其中花岗岩占全岛面积的39.97 %,分布在岛的南部和东南部;而玄武岩面积占全岛的27.30%[2]。近半个世纪以来,红粘土的工程性质一直是工程界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随着国内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西南、华南等红粘土分部地区工程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的种种工程地质事故导致建筑物沉降、失稳和倾斜等问题,加深了研究人员对红粘土的研究。

蓬莱位于海南省文昌市西南部,地理位置相对较偏僻,属低丘陵地,区域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和普通瓦房,根据课题组调研获悉该区域部分建筑物出现沉降、失稳和倾斜等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红粘土在水土作用模式下的物理特性,解决建筑物沉降、失稳和倾斜等问题,课题组收集了蓬莱地区的土体形成环境、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并对高金、昌城、边寨、大山、上同、松田和石壁水库等典型土体进行采样并做试验研究。

2 蓬莱红粘土形成环境及外观特点

2.1红粘土形成环境

蓬莱位于海南省东南部,气候特点为雨量多,湿度大,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地总面积为121平方公里,总人口1.8万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平均海拔约150米,土体主要为玄武岩残积红粘土。晚第三纪中—上新世玄武岩在文昌蓬莱地区大面积分布[3]。该区域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查的有玄武岩、红(蓝)宝石、铝矿、钴等矿藏,有全省最大的石料供应基地。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紅粘土呈现出的特性独具特色,对该区域生活和生产建设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2 红粘土的外观特点

蓬莱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特有的气象环境决定了该区域的红粘土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其未受扰动部分土体面层较致密,土体呈块状分布,里层土体结构较密实,呈蠕状,空隙内有大量小颗粒;受扰动后土体面层较疏松,土体整体性较差,呈蜂窝和絮状结构。该区域红粘土的颜色主要呈红褐色、红棕色、红黄色(图1)。红粘土受扰动后(图1a),土体呈松散状态,整体结构性较差,颗粒间的孔隙比大,压缩性较强,稳定性弱。土体经过雨水及自然流水冲刷后未经搬运的残积土(图1b),由风化作用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土粒大小分布不均匀,较坚硬,强度相对较高。由于蓬莱地区地下水较丰富,有大量红粘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下,处于地下水中的土体性质较特别,土体整体较疏松,较饱和,含沙量较大,粘性相对较弱(图1c为基坑开挖时从地下水位以下挖出的土体)。常规状态下的红粘土粘性较强,土粒较细,孔隙比较小,压缩性较弱(图1d为常规红粘土剖面图)。

4 结 语

通过对文昌蓬莱地区红粘土物理性质试验研究发现,该地区红粘土在水土作用模式下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①土层厚度分布特性主要为西南薄东北厚,从地表到地下90cm处,土的湿密度逐渐变小,而超过地下90cm深度越往下土的湿密度越大;②土中含水率为29.4%~42.7%,从表层30cm开始至地下180cm,越往地下土的含水率越大;③土粒比重值都集中在0.619~0.639之间,土粒相对较均匀。

参考文献:

[1] 王英辉,聂庆科,张全秀,梁书奇.广西靖西红粘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4):551-556.

[2] 李光范,夏小兵,杨舒.海口灵山红粘土改进Duncun-Chang模型研究[J].路基工程,2011(4):104-106.

[3] 孙谦.琼北第四纪火山活动与岩浆演化[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

[4] 金耀华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09:41.

[5] 金耀华等.土力学与地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09:107.

[6] 贺 ,廖义玲,闫建,刘祥洋.贵州红粘土的含水性及指标特性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2):104-111.

[7] 王伍军,丁坚平,陈筠.红粘土土洞的形成及其电探异常特征的研究[J].贵州科学,1997(1):21-26.

[8] 袁莉明.岩溶地区土洞的发育机制及治理[J].土工基础,2002(16):5-6.

有机肥性质和合理使用 篇7

有机肥包括厩肥、堆肥、沤肥、沼气肥、绿肥、农作物秸秆、饼肥、泥肥等。有机肥的养分全面,几乎可向作物提供全部的营养元素,特别是钾和各种微量元素,并且其中的养分源源不断的供给作物,比化学肥料肥效持久而均衡。有机肥施入土壤后,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熟化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增强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和缓冲能力。有机肥料能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对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有利,同时微生物分泌各种生物物质,对促进作物生长有利。有机肥料虽然养分含量全面,但肥效迟缓,当年利用率低,如当年肥料中的氮的利用率约为20—50%,在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养分较多的时期,往往不能及时供给养分,常需要追施化肥来解决。因此,为了获得高产,提高肥效,有机肥料必须与化肥配合施用,以相互取长补短,缓急相济。

精耕细作、用养结合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施用有机肥是用地养地的有效措施,要大力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一是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等,规划建设农家肥积造设施,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安全合理利用沼肥。二是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引导农民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使秸秆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三是适当发展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光热和土地资源,发展绿肥生产,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促进豌豆、大豆和绿肥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

nlc202309030540

上一篇:思维特点下一篇:水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