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技术产业

2024-05-11

上海高技术产业(精选十篇)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1

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手术器械厂承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协办的“上海微创手术器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于2012年3月9日下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长江厅召开成立大会。

会议由许航主持,联盟理事长、手术器械厂厂长袁嘉伟致辞。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副处长郑忠民宣布联盟成立、主持联盟单位授牌、联盟单位签约仪式。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第六人民医院、第九人民医院和东方医院代表发言。联盟秘书长谢敏东,介绍联盟宗旨、原则、目标和任务、组织机构及职责、企业投入资源、技术路径、联盟成员分工、近期和远期发展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首席教授王威琪院士,对联盟、微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春生,从华润集团医疗器械板块,支撑微创手术器械发展规划与上海微创手术器械的发展远景,并对联盟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吴汝康,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医疗器械发展专项规划,对微创手术器械技术创新联盟与国家专项规划衔接,对联盟的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新愿景。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处处长林峰,从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要求,对支持联盟工作开展提出建设性建议,表示了支持产业发展态度。最后上海市科委发展计划处副处长何军指出,联盟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以关键工艺,优势产品为核心,最终形成具有竟争力的产学研平台,带动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高度的战略性、带动性和成长性,其战略地位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已成为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为落实市委、市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为加快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支撑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2010年在市科委直接关心支持下,行业首批创建“微创植入、介入医疗器械战略联盟”和“诺诚医用电生理仪器战略联盟”。2011年又组建了医用生物材料、手术室设备、微创手术器械、医用生物试剂、医用生化设备企业战略联盟。以研发课题和产品项目为基点,对临床、企业、科研、院校,用新模式把产学研医进行有效衔接,聚集研发力量,利用有效资源,加速产品研发,助推产业化作了有益尝试。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在市委、市府创新转型举措部署下,培育上海医疗器械战略新型产业春天已经到来!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2

化学药物 □

医疗器械 □

现代中药 □

研发服务外包 □

其它 □

类别: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 □

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 □

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 2011年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承担单位:

(加盖单位公章)建设地点:

(区、县)

建设所在园区:

单位负责人:

职务:

项目负责人:

职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固定电话:

机:

E-mail:

项目起止日期:

2011年

日订

填 报 说 明

1、本项目申请报告是各单位申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2011年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的重要依据,各栏目务必认真填写。文字叙述应简洁,数据应真实、可靠、准确。项目负责人必须确保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一致性。外来语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2、表中选择栏目,请在相应的“□”内画“■”。文字、标点,计量单位要准确。

3、“港、澳、台资企业”指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及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指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外资独资企业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4、项目承担单位根据有关要求或项目的具体需要,可另提出项目补充说明文件。

5、申请报告经评审通过后,即作为项目合同书(实施框架协议)的附件。

6、经过政府审查、审计等发现有申请材料、投资规模等不实情况,市科委将取消项目单位的申报资格。已立项项目必须退回政府资助资金,五年内不得申报相关政府资助资金项目;同时,市科委将保留其他追责权利。

一、项目法人基本情况。项目法人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出资人的概况等。

二、项目意义和必要性。

(一)国内外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含知识产权状况和技术标准状况)

(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与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组织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等关联情况)

三、项目前期基础与环境保障

(一)项目技术基础与保障(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项目技术团队组成情况,已经具备的实验条件,产学研联合攻关的组织机制等)

(二)项目产业化基础与保障(申报单位各类生产资质的取得情况,前期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情况,项目产业化管理团队组成情况,已具备的产业化条件等)

四、项目市场预测与风险分析

(一)产品国内外的市场分析(项目涉及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容量的分析,市场现状与主要市场竞争对手等)

(二)市场预测与风险分析(目标市场确定和市场占有份额的预测,产品价格与预测,市场竞争的优劣势分析,市场营销策略和风险分析)

五、项目建设内容(项目的产能规模、建设的主要内容、厂区总图布置、主要预算支出与设备选型、主要经济指标、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六、项目研究内容(项目的科技攻关目标、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主要技术指标等)

七、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投资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

八、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与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其中节能分析章节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要求进行编写)

九、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

(一)项目财务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 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

(二)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课题成果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项目完成当年及后三年预计的年产值、年利润、年节汇、年创汇、年节能等;对环境影响程度及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九、有关声明

(一)项目负责人声明 声明:

1、本人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负责;

2、本申报材料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

3、本申报材料不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剽窃的情形。如有不符,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项目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二)申报单位声明 声明:

1、本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负责;

2、本申报材料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相关 法律法规的情况;

3、本申报材料不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剽窃的情形。如有不符,愿意承担相关后果并接受相应的处理。

申报单位法人代表(签字):

申报单位(盖章):

****年**月**日

十、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1、企业资质证明: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企业统计年报中的法人单位基本情况(101-1表)。

2、财务状况证明:2008、2009、2010年度有效的企业年度审计报告或相关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新成立企业提供成立至申报前一个月的上述材料)。

3、与申报单位、申报项目名称和建设内容相一致的行政审批证明材料:(1)项目投资概算书;

(2)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意见;

(3)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4)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

(5)其他证明材料。

4、项目建设场地证明:

(1)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和土地权属证明文件;(2)房产部门开具的房产所有权属的证明文件;(3)其他证明材料。

5、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文件。

6、资金来源证明:

(1)银行承贷证明(省分行以上)文件;(2)项目法人自筹资金保证落实文件;(3)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7、其它有关证明:

(1)经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奖励证书等;

(2)已开工项目需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3)合作单位协议书、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等。(4)重要原材料以及其它所需证明材料。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3

一、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定位以及孵化器建设的历史回顾

1993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注册成立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这是张江孵化器的雏形。1997年,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IBI国际企业孵化器,同年被上海市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重点的高科技园区发展目标,要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以此集中体现园区研发创新、孵化创业、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等四大主体功能。孵化创业作为其中之一的主体功能,进一步被突出和强化。

从战略层面而言,“聚焦张江”,不仅仅是要引进大型企业、引进跨国公司,也不仅仅是要引进著名的民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孵化创业。1999年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积极培育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创新区正式开工,并于第二年的4月建成一期而率先启动。2000年底,张江高新技术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名为“张江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更加强化对孵化企业的服务功能。2002年1月,与张江开发公司的招商中心共同组建上海投资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形成从招商到服务的一条龙体系。在此前后,张江科技创业基地、浦东软件园、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留学生创业园和高校高科技产业园等新生代孵化器也纷纷崛起。为进一步推进园区孵化器建设,把孵化器建设作为推动张江园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2008年,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设立孵化器管理中心,以建立企业孵化器为切入点,整合张江园区现有的孵化资源,推广全新的孵化经营模式。

如今,园区孵化器已从“低端物业服务型”向“高端专业增值服务型”转型,逐步实现综合孵化、专业孵化、多元孵化;基本形成了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搭建、运作的多元化、多功能的孵化协作网络和增值服务平台。

二、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创业政策与环境分析

自1992年成立至“聚焦张江”战略作出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就已把园区作为一个大孵化器,对创新创业企业进行孵化。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聚焦张江”战略决策,从政策配套和环境优化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园区孵化器、有效实现孵化成果的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证。

首先,“聚焦张江”战略实施以后,张江高科技园区精简、高效、统一管理体制的建立为园区“张江的事情在张江办结”孵化创业环境的形成奠定基础。2000年1月,为了加强对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领导,上海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2001年7月,市政府颁布经修改、补充、完善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园区的管理机构是作为上海市政府及浦东新区政府派出机构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园区重点扶持列入《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产业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产业;明确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高新技术转化成果项目的认定,由上海市科委、市信息办、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构等委托管委会统一进行,实行一门式受理。园区管委会进行了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张江的事不出张江就能办结”的目标基本实现。2004年1月起,园区又实行了行政审批和政府服务的“零收费”改革。

其次,优惠政策的聚焦是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化孵化创业功能、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质性重要举措。《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经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或者管委会认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可以享受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有关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和本市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除此之外,上海市、浦东新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法规促进园区孵化创业功能的有序高效发挥。

再次,“聚焦张江”战略实施后,对园区孵化创业环境的优化切实促进了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发展。

在创新创业文化营造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创造“创新、客户、执行、共享、诚信”的价值观,鼓励冒险、激励成功、宽容失败。在张江,“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的创业文化氛围已经形成。

在创新机制方面,在政府积极引导下,张江高科技园区逐渐形成以产学研联合体为核心,多种研发创新服务配套的多元化研发创新体系。浦东新区出台的《浦东新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加大了对公共服务平台的认定和扶持,拓展了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

在投融资方面,园区建立了多元化的渠道。政府一方面通过建立孵化器为企业提供最基本的场地以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直接投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境外风险基金也以托管的形式进入园区。浦东新区还设立了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中心,制定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项资金操作细则》。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采用包括国有、民间和外资等在内的多元化投资方式组建一批担保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或政府运作,吸引社会和银行资金。目前,园区已形成较完善的“一个体系、五条路径”的投融资服务。“一个体系”是指以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融资方式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五条路径”是指政府基金、园区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行贷款五条园区企业可以进行融资的渠道。通过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可以撬动至少5倍的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园区企业,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在人才机制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人才高地建设。园区通过简化手续鼓励国内外专业人才到园区内企业从事科研项目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对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重大项目相关的出国、出境人员,实行“一次审批、多次有效”的政策,有关部门优先办理。对于留学人员和外省市人员生活及其子女等的安置提供优越条件,并努力打破户口制度对人才引进的限制作用。

本着鼓励在张江科技致富和创新创业致富的宗旨,园区内企业可以完全自主决定对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分配方式和分配额度。此外,园区还拥有以张江创新学院为代表的多家专业人才培训机构,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

除上述优化环境以外,张江高科技园区还在建设一流基础设施、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健全诚信机制建设、促进信息集聚互动、努力开拓市场方面营造有利条件,为创业人员以及孵化企业提供研发创新、孵化创业的积极扶持。

三、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成就

在政策聚焦和环境优化的强力推动下,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企业和创业人才不断涌现、上海市最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基地,成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十大品牌之一。园区的孵化产业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三大产业为主导产业、以文化科技创意产业为新兴重点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张江高科技园区积极利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政策,抓住台湾微电子产业向大陆战略转移的机遇,于2000年分别引进一期投资14.76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和一期投资16.3亿美元的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由此带动一大批芯片设计、封装和测试等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结,逐步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其中,除了世界500强的大企业,更多的是中国本土的自主创新中小型企业,比如著名的展讯通信在经过6年的快速发展后已成功在美国的纳斯达克上市。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目前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1996年,园区成立“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目前,园区共有生物医药项目近400个,覆盖了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化学药物及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医药销售额排名世界前20位的企业中近一半已入驻园区。张江“药谷”已由最初的“一所六中心”,即: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创新中心、上海转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新药研究开发中心,逐步发展到由“一校一所一院加几十个研发中心和200多家创新企业”构成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密切关联的研发创新产业群。园区已初步形成了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板块组成的,以人才培养一科学研究一技术开发一中试孵化一规模生产一营销物流为链条的现代医药创新体系。

在软件产业方面,作为张江高科技园区“园中之园”和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浦东软件园通过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组建生产力要素市场、创造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使大批国内外优秀软件企业汇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逐渐形成了涵盖网络游戏、软件外包、信息安全、多媒体动漫软件和电子商务等多领域多行业的软件研发与应用产业集群。特别是在信息安全领域,经过几年的努力,浦东软件园已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张江高科技园区软件产业已成为上海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形成了“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化”的发展模式。

在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方面,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形成“科技+创意+内容”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2004年底,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园区揭牌,园区文化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建设进入文化产业“国家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在网络游戏、动漫研发、影视媒体领域被成功孵化,很多文化创意类企业凭借自主开发的本土产品获得了优秀的市场战绩。著名的盛大和九城两家公司以年销售额24亿元、15亿元分别排名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第一和第二。截至2007年底,园区累计引进各类文化和相关企业已达200多家,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企业占到75%以上。全国十大互联网公司中已有6家在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总部或分部。

同时,张江高科技园区还注重通过产业技术的融合创新塑造新型产业优势,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信息安全、新能源环保、光电子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密切联系、互动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和多层次的孵化产业布局。

四、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的重要意义

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作为专门的科技产业服务机构,在将科技资源迅速、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科技企业成功创业和迅速成长,加速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功能与潜力,对上海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持社会安定与进步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首先,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是实施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载体之一,为上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方向。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以及孵化功能的高效发挥切实提升了上海的科学技术水平,并积极支持了整个上海产业能级提升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其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张江模式”不仅使得张江成为全球研发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充分倡导发扬了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垄断,缩短了我国高新技术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园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进行了有效探索。

再次,张江高科技园区孵化器建设为上海集聚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提供了重要支持。园区的孵化器之一——上海留学人员张江创业园,2000年成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示范基地,目前已吸收归国留学人员1600多人,境外人员和有境外工作经历人员4000多人。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不断增强孵化创业功能,汇聚和培育了大量具有创业精神的高科技人才,以产业高地建设带动了人才高地建设,从而提高了上海在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张江高科技园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园区孵化器建设已经并将继续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作出贡献。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4

基于R&D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源泉, 驱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R&D。根据OECD制定的标准, 将R&D经费占产值比重在3%以上产业界定为高技术产业, 此产业具有高知识密度、高新技术密度和高智力密度的特点。依据理论, 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应是不言而喻的。本文选取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对此关联性进行验证, 因上海市已形成了“一区六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高技术产业利润以28.4%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95年的26.49亿元迅速到达2008年的105.64亿元。因此, 基于上海市的分析将更可信科学。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

模型所用指标有:上海市工业总产值、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三产及二产中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及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的工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内部门的分类采用2002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 所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等编制的《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结合本文调整, 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数据的处理包括原始数据预处理, 初值化并挑选参考数列, 求解关联系数两级差, 最终得到关联系数五个步骤。由于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远高于上海市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 需将各产业增加值Ai (k) 比上当年上海市GDP (k) 作预处理。其次将数据初值化, 以保证数据各因素具有等效性和同序性。由此可得新数列:Ai=[Ai (k) /G (k) ]/[Ai (1) /G (1) ], 其中, i=1, 2, …, 6;k=1, 2, …, 13。

第三步在Ai中进行筛选构造参考数列A0 (k) =max[Ai (k) ], 即最优态。

比较数列Ai={Ai (1) , Ai (2) , …, Ai (13) },

参考数列A0={A0 (1) , A0 (2) , …, A0 (13) },

在构造好比较数列并挑选出参考数列后通过计算两级最小差和最大差的值, 便可得各产业每年度的灰色关联系数εi= (k) , 灰色关联度为εi= (k) 的平均值。其中, miinm kin|A0 (k) -Ai (k) |为两级最小差。m kin|A0 (k) -Ai (k) |是第一级最小差, 表示在第Ai曲线上找各点与A0的最小差;miinm kin|A0 (k) -Ai (k) |是第二级最小差, 表示在各条曲线找出的最小差基础上所有曲线A0的最小差。计算第k年的灰色关联系数的公式如下:

三、实证分析

(一) 上海市高技术产业总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根据《中国高技术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将数据整理筛选, 首先计算各产业总产值占上海市GDP的比重, 再按模型计算各产业工业总产值和经济增长的关联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上海市高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最强,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最近5年关联度为1说明高技术产业在近年内取代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参考数列也就是最优态。其次, 与其他产业横向比较高技术产业关联系度最大, 表明对于上海市它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二) 上海市高技术产业各部门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此部分关联系数不仅与各部门占GRP的比重有关, 还与该比重的增长速度有关。故模型需调整:用Bi (k) /G (k) (表示高技术产业各部门所占比重) 乘以Bi (k) /G (k) /Bi (1) /G (1) (表示高技术产业各部门所占比重的增长速度) 得到比较数列再计算关联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每年都作为参考数列成为最优态, 与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关系最密切。其余四个产业均在0.79左右, 相差不大。但是否考虑大力发展该产业, 还应从产值利润率、利税程度等多重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G.M Grossman, E.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IT, 1991.

[2]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邓聚龙.灰色预测与决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6.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5

1月19日从市经济与信息委获悉,按照全市产业规划布局的要求,至今已初步明确了4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其中14个已制定了产业规划和专项 扶持政策。预计产业规模500亿元以上的有浦东新区和徐汇区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基地等,300亿-500亿元的有闵行区和松江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等 等。这些基地的快速建立,将让区县的龙头产业得以快速提升,产业版面悄然发生变化。在过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奉贤区,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批大型企业纷至沓来,招商引资谈了五年的“三一重工”来了,新能源领域从事核级泵的阿波 罗公司规模扩大了,凯宝药业中小板上市了。奉贤区经委主任张琪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化,使奉贤区的产业能级大大提升。看好航空产业在上海的快速发展,该区已 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航空产业配套园。他透露,一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正在考虑进入奉贤这片投资“热土”。

在闵行区,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中心主任于峰向记者披露: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后,闵行迅速打出“组合拳”,确定“5+1”(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天航空、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加上新材料)政策,区里拿出5个亿资金,目前3个行动方案已出台,2个即将出台,1月10日还与上海交大产业研究院 成立新能源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议。深谙产业要素的闵行,正在经历深刻的观念变革,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大量的引导资金,该区正在筹备设立闵行产业引导基金,以 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从产业层面向资本层面深化,通过产业链招商。于峰介绍说,过去招商是看注册资本规模,现在招商则要看项目的 技术含金量,是否属产业链高端的项目等。因为,即使结构调整也需要“成本”。

据了解,在各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基地建设和项目支持方面,各区县给予了大量资金支持,闵行区提出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宝山区每年安 排

上海船员服务产业建设思路 篇6

【关键词】 上海;船员服务;国际航运中心;产业链;软实力

1 背 景

完善船员服务体系是发展航运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船员服务行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健全船员法规、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船员教育培训等,促成船员服务行业的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船员服务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产业模式。[1]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船舶大型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对船员的个性化需求也日渐增长。提升船员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成为关系到航运公司人才储备及战略发展的重要保障。

2 上海船员服务产业现状

2.1 船员服务机构

据上海海事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上海在册船员服务机构情况如下:

(1)甲级船员服务机构23家,其中13家具备船员外派资质,为中国籍国际航行和国内航行海船提供配员服务,代理船员用人单位管理海船船员事务和海船船员申请培训、考试及申领相关证书业务。

(2)乙级船员服务机构33家,为中国籍国内航行海船提供配员服务,代理船员用人单位管理海船船员事务和海船船员申请培训、考试及申领相关证书(船员证和外国船员证书除外)。

(3)外派船员业务协调机构27家,其中13家具有经营外派船员业务许可权。

(4)船员培训机构11家,负责上海海事局辖区内的船员培训工作。

(5)船员体检机构4家,主要负责船员身体健康检查。

2.2 船员评估机构

上海船员评估示范中心,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的权威船员评估机构,在为上海航运资源服务的同时,降低长三角经济区船员评估过程的边际成本,并通过规模效应,满足该地区的船员服务发展需要。另外,制定统一评估标准有助于保障船员服务产业链中评估培训的含金量,为全国船员服务提供示范效应,提高我国船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 上海船员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

3.1 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内涵

船员服务是航运服务的派生需求。船员服务从产业内部逐渐发展为一体化生态模式,其含义不仅仅是狭义的考试和培训,而是在广义上形成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是新时期的船员服务模式。[2]上海作为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打造船员服务产业链符合产业转型的需求,也是提高上海航运软实力的重要一步。

船员服务产业的含义不断扩大,使得传统行业理论难以对其进行描述。借助产业链相关理论,提出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内涵与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对船员服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加以界定明晰,梳理产业链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和层次划分。船员服务水平的提升能推动华东地区乃至泛长三角地区航运服务正规化、标准化、系统化,是航运服务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也为上海市航运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3.2 船员服务产业链的理论指导

船员服务产业链基本理论如下:

(1)专业分工理论 专业分工理论认为,船员服务自身变化的不同诉求直接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系统化分工,细化分工的发展带动了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各类产业的整合衔接逐渐形成一条以船员服务为中心的产业链。

(2)产业配合理论 产业配合理论认为,船员服务产业在专业化分工的浪潮过后,各产业之间相互碰撞、摩擦后的完成形态可以实现不同行业或产业之间相对平衡状态下的配合;通过其他辅助产业及支持产业配合主导产业的发展,可以完善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发展。

(3)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理论强调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形成不仅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产业内部因素的冲击,处在产业内的企业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形态。

3.3 船员服务产业链的实际操作

船员服务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形成了以考试培训、评估、劳务中介服务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将船员俱乐部、船员征信等作为辅助性产业,住宿、餐饮作为基础性产业,结合产业链理论,使供需链、价值链、企业链、空间链等链条相融合,可以建立一条船员服务产业链。

船员服务产业链由一条主链和两条辅链构成。主链代表船员服务产业链的主导产业,主要围绕船员培训、船员评估、劳务中介、权益保障等4个关键节点串联而成。辅链包括船员配套和船员辅助层面,与主链相互配合,保障产业链和谐有序地发展。

3.3.1 主 链

船员是该服务产业链主链的起始环节,由于船员服务是航运服务的派生需求,源于航运服务产业,因此发展船员服务产业是航运产业链得以发展的前提环节。船员服务产业的好坏将影响航运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必然对辅助行业的发展造成更大的影响。

主链中船员服务产业融合是航运服务产业中高端航运服务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不同服务业的融合,如船员服务与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融合,弥补上海在船员服务产业发展方向上的不足,逐渐形成一条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链,缩小与世界航运强国服务水平的差距。同时,突破服务产业原有区域僵局,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延伸和拓展服务。[3]

3.3.2 辅 链

辅链与主链相辅相成,两者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既相互竞争又共同发展。辅链不同于主链,更多地以服务主链的形式出现,包括面向船员的所有产业。随着船员服务产业链的逐步延伸和扩展,船员俱乐部、船员征信机构等业务逐步发展为船员服务辅助产业,成为广义上的船员服务产业链的一部分。随着专业化与系统化分工的加深,辅链也能更好地推进船员服务产业发展。

船员服务产业链结构见图1。

4 结 论

船员服务产业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现阶段较为薄弱的环节,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航运服务体系的建设中,船员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基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上海船员服务产业链,形成船员服务产业集聚区,应充分利用国家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的政策优势,如船员评估、招募优惠政策等,形成航运人才聚集、资源聚焦、战略聚焦,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最终达到在航运服务体系层面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建华,王贤理.企业国际联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

[2] 巢国荣,黄常海.中国船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J].航海,2014(6):58-63.

[3] 魏然.产业链的理论渊源与研究现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140-143.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7

上海国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AVS标准最早参与的核心企业, 参与了此次盛会。上海国茂专注AVS/AVS+ 十三年, 在此次盛会上展示了多样化的AVS+成熟产品, 包括AVS+ 高清编码 器、AVS+ 标清编转码器、DTMB+OTT高清接收器、高清地面及有线AVS+ 数字电视接收机等行业最新产品。并隆重推出了最新的AVS+ 多通道编转码器、AVS+ 编码信号专业监测报警系统以及卫星AVS+ 高清信号切换急需的AVS+ 专业卫星综合接收解码器等产品。满足了广电运营商对AVS+ 音视频编码产品超低带宽、高图像质量、高集成度的应用需求。

针对广电运营商在建设基于DTMB+AVS标准的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后, 增值业务匮乏、业务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国茂以专业品质为核心, 以运营商用户核心需求为出发点, 新研发了极为实用的增值业务系统和完整系统解决方案, 彻底解决运营商后顾之忧。地面无线数字电视系统解决方案、数字电视软加密系统、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数据推送系统、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应急广播系统、地面无线数字电视广告系统等应用解决方案, 全面展现了国茂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成果。

AVS标准是中国标准也是国际标准, AVS标准制定解决了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局。自工信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布《AVS+ 技术应用实施指南》以来, AVS的市场化进程呈现出飞速拓展的趋势。在产业化方面, 上海国茂设计研发了多款AVS+ 系列产品, 已广泛应用于广电、通信、娱乐等各个领域, 构建出“核心技术→专利→标准→核心部件和产品→产业化”的链条。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8

1 上海市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1 上海市专利发展现状

(1) 上海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步发展

1985年以来, 上海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专利数量的变化从总体趋势上看并不单纯趋于上升或下降, 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减交替变化, 究其原因是因为专利申请量的变化是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专利授权量通常受到申请量、申请质量和专利审批能力等因素的影响[1]。授权量的持续增长, 一方面是申请量快速增长的结果, 另一方面反映了知识产权局审批能力的提高。

2000年以后上海市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专利制度在上海市的经济建设中作用日益显著, 正在成为刺激创新的主要制度;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 知识产权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专利制度越来越多地用于保护人们的智慧成果;上海市政府建立了专利激励机制, 加大了对专利申请的资助或奖励;另外, 部分民营企业、研究机构已经开始注重用专利制度保护发明创造成果, 常以企业业主或研发人员的个人名义申请专利。

上海市专利批准率从2000年到2002年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达到最大值74%;2004年到2008年专利批准率基本上维持稳定。这表明:一方面上海市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市知识产权质量也有了提高。申请并不代表一定会被授权, 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但申请项目是否具有技术创新性是能否取得专利权的关键。通过稳定专利批准率, 保证了上海市科学技术的创新性。

(2) 上海市专利结构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为主

20多年来, 上海市专利授权的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见图1) 。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从1987年的4%逐渐上升至近年来15%左右, 2008年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为17.4%, 三种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最低。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不断缩小, 从早年超过90%降至不足50%, 2008年实用新型专利所占比例为48%。而外观设计则从早年的不足10%上升至2003年的71%, 而后显著下降, 保持在40%上下波动, 2008年外观设计所占比例为34%。

资料来源:根据上海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处理

近年来外观设计申请量增长非常迅速, 2000年外观设计所占比例首次超过实用新型。上海市专利申请授权情况随之逐步调整, 已经由以实用新型为主转变成为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者为主的局面。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申请中的比例为17%左右, 授权比例在15%左右, 和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的现实。

(3) 上海市职务专利申请比例升高

1998年以前, 上海市职务专利申请数量连续多年低于非职务专利申请数量;1998年,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上升至50%;1999年以后, 上海市职务专利申请数量持续超过非职务专利申请数量, 彻底扭转了职务专利申请数量少于非职务专利的局面。非职务授权构成由实用新型一家独大发展成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两家并驾齐驱的局面, 这主要是由申请构成的变化引起的。上海市职务和非职务专利比例发生逆转, 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专利的技术内容越来越复杂, 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对科研资金和设备以及专业知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这方面非职务专利人处于劣势。职务专利保持快速增长表明上海市专利申请增长进入新的调整时期。

(4) 上海市专利质量具有比较优势

专利数量只能衡量技术发明活动的规模, 而专利质量则更能反映专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程度和专利制度的运行绩效。发明专利因科技含金量高、研发投入相对较多、具备国际可比性等特征, 已经成为科技产出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考察上海市专利质量可以从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上海市专利总授权量的比重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两个指标考虑。虽然发明专利占上海市三种专利的比重不高, 但近年来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 上海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上海市总授权量的比例在逐年上升 (见图2) ;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也在逐年升高。这说明上海发明专利发展势头良好, 上海专利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优势。

数据来源:上海市科技统计数据手册 (2008)

1.2 上海市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 专利交易以发明专利为主

2007年认定的技术合同按知识产权分类[2], 合同成交金额居第一位的是技术秘密合同, 成交金额222.07亿元, 较上年增长28.2%, 占全市成交总金额的51.3%;合同成交金额居第二位的是计算机软件技术, 表明随着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 国家鼓励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优惠政策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第三位的是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的合同成交金额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增幅为46%。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类型中, 涉及发明专利的技术合同169项, 成交金额40.93亿元, 较2006年增长61.6%;涉及实用新型的技术合同82项, 成交金额11.37亿元, 增长20.1%;涉及外观设计的技术合同21项, 成交金额6.32亿元, 增长20.6%。专利交易以发明专利为主的特征说明上海市在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交易主要为技术秘密和计算机软件。

(2) 专利技术转化率低

在国际上通常把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产出乃至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准, 但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 (或者专利技术转化) 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 主要是如何量化专利技术转化, 本文主要以技术成果转让 (签订合同数、合同金额等) 和专利出售情况 (经认定登记专利合同项数、专利出售数占授权专利数的比例、以及合同金额等) 为标准来衡量上海专利技术转化情况 (见表1) 。

*注:专利实施率=专利出售数/专利授权数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年鉴1999-2008》数据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上海市技术成果转化合同数波动较大, 2004年合同数达到最大值后, 开始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经登记认定的专利技术合同也有类似的变化;虽然专利授权数是逐年上升的, 但是专利授权数与专利出售项数差距很大。仅以合同数、总金额分析上海市专利转化的发展情况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 因为存在合同数大、总金额数并不高的情况。因此, 为了避免此种弊端, 以平均每项合同金额和专利实施率作为指标, 更能合理得分析上海市专利技术转化情况 (见图3) 。

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年鉴1999-2008》数据整理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 从1998—2007年, 上海市每项合同金额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样的趋势是随着上海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而增长的, 在1998—2002年之间稳步向上增长, 2002—2004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2004年以后又处于一个高速上升的趋势。但是, 如果剔除上海市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增长的因素, 上海市专利合同出售情况并不乐观。上海市专利实施率的情况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1998年的3.3%降至2007年的0.18%。上述分析说明专利技术转化率低下已成为制约上海市专利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

2 上海市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2.1 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专利技术产业化体系

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是企业。2007年, 上海市企业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有所增长, 达到67.98%[3], 但从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来看, 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三资”企业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方面占50.42%, 在技术开发经费筹集额方面占57.83%, 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 则各占50.64%和41.02%,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占到64.86%[4]。这些数据说明:以上海本土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企业整体技术力量与开发能力较为薄弱, 内生的创新能力不够强。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不少行业正面临着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2.2 职务专利申请比例仍旧较低

1986年开始国外的职务专利申请比例就一直超过90%, 而截止到2005年, 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不超过70%。虽然上海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但和国际尤其是专利技术产业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见表2) 。

数据来源:根据上海知识产权局公布数据整理

上海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较低的状况可以说明两个问题:

(1) 知识产权制度尚不稳定明晰。非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中大部分 (超过50%) 是企业主或企业员工整合企业资源完成的。分析发明人 (员工) 或者企业主为何不以职务发明形式申请专利的原因, 最显著的解释在于对知识产权归属的担心:如果专利成为企业资产, 那么除非专利申请前有合同约定, 否则很难确认企业破产清算之后专利技术的产权归属, 以及发明人 (未必是企业主本人) 的剩余索取权份额。因此, 大量企业主将发明专利据为己有, 而并不以职务形式申请专利。这一行为也降低了专利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潜力。

(2) 企业主将专利申请作为个人的谋“誉”工具, 而非致力于企业价值创造。就职务发明的定义,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单位所有。按照我国《专利法》的规定, 对于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专利授权后, 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在企业主认为专利质量较低, 且很难为企业带来价值的时候, 部分职务发明的低质量专利成为了企业主个人求得社会认同和尊重的工具。

2.3 高校专利技术研发导向缺乏市场信息指引

上海专利申请量持续上升, 但专利实施率一直比较低, 未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专利技术研发缺乏市场信息指引是造成专利实施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受企业的选择、风险基金的投入、市场的有序竞争及政府的规范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上海高校方面看, 高校专利与市场脱节严重, 是造成专利转化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高校专利的构成主要存在两大缺点[5]:

(1) 基本专利多, 但大量专利缺乏有效的中试和工业性实验, 没有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没有形成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配套技术措施要求, 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研发力量薄弱, 无法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排除开发中的技术障碍, 因此往往不愿引进此种专利。

(2) 单个专利难以保护技术发明, 不能有效占领市场。基本发明完成后如果忽视后继开发, 基本专利的权利就会变成孤立状态, 会受到改进发明和应用发明的侵入, 企业即使引进这种专利也难以占领市场, 因此企业对这种专利兴趣不高。

2.4 专利代理人才体系与服务体系运行不畅

上海专利技术的申请量和授权量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 说明上海的专利法律质量存在一定问题, 影响了专利授权率。其中专利代理人的素质影响到专利申请的法律质量。上海市注册的专利事务所中专职代理人才紧缺, 懂技术、通法律、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这大大影响了专利申请中专业的细化分工。细化专利代理人代理门类在国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国外有许多专业性的专利事务所只代理某些领域的专利, 如生物技术专利事务所, 这极大提高了专利代理的质量。

3 上海市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各方利益机制

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涉及的各方主体 (包括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 并不以技术开发与产业化为自己的根本目标, 企业的根本目标是获取利润, 政府领导的最大目标是政绩, 创新者的最大目标是多出研究成果, 法律机构的目标是公正执法。因此, 加快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政策思路, 不能简单依靠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线性逻辑, 而要致力于构建高效的内部利益机制, 达到一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6], 使各主体自发萌动对“合作”的需求, 让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进行协同创新, 从而达到专利的有效转化。

3.2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特别是对企业的原始创新成果及核心专利予以重点保护, 增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心和动力。

3.3 建立完善的专利技术交易平台

建立完善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 使大量没有能力完成专利转化和产业化的专利权人, 能够及时通过该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受许可实施人或受让人;同时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企业也可以在该市场及时获得成熟的、适合进行产业化的专利技术。交易平台的搭建应包括现实和网络虚拟交易平台。

3.4 明确上海高校的定位: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源

传统上高校是以教学、授课与研讨会、以及著作发表等为核心内容, 但随着创新意识深入高校, 对高校的认识和定位也开始了改变, 以专利技术转移为核心应该作为高校的发展目标之一。目前许多先进国家己经重新定位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希望通过大学技术转移来促使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3.5 利用世博效应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

世博会是世界范围的商业盛会, 更是各国专利技术演示与应用的巨大市场, 其非凡的关联度和带动力, 使申办城市的各个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等相关产业迅速跟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上海可以通过世博会的举办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我国非职务专利申请授权状况分析[N].专利统计简报, 2007 (14) .

[2]上海市技术市场办公室.上海技术合同统计与分析[J].江苏科技统计, 2009.

[3]寿子琪.2008上海科技进步报告[R].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2009, http://www.stcsm.gov.cn/newspecial/2008jb/index.html.

[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科技统计年鉴[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8.

[5]符颖.上海高校专利工作态势分析及发展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上海高技术产业 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政策建议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是整个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决定未来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关键所在。最近五年,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42089亿攀升至2010年的76156亿, 增长了81%;同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产值分别是23329亿与37408亿, 增长60%。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一半左右都用于出口。与此同时, 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所有领域, 核心技术均掌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著名品牌公司主要位于美日欧。由此可见, 一个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高并不等于竞争力就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注的是一国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市场上是否具有优势, 竞争的对象则是其它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由企业组成, 又存在于国家或地区之中, 因此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因素也同时包括了来自企业、产业、国家或地区等各项因素的影响。

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框架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 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转向高技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与之相适应, 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 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

波特 (1990) 构筑的“钻石体系”模型, 建立在对美国、日本、韩国等十个国家多个产业的竞争力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 认为产业竞争力来源于生产要素, 国内市场需求, 相关的支持性产业,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 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 研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特性。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波特总结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 也可能发生折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大多处于形成期与成长期, 少部分处于成熟期。

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著名的“微笑曲线” (Smiling Curve) 理论, 把价值链 (或产业链) 分成左、中、右三段, 左段为研发、设计、技术、专利, 中段为组装、制造, 右段为品牌、营销服务, 而曲线代表的是利润, 微笑曲线在中段位置为低利润, 而在左右两段位置则为获利高位, 整个曲线看起来像是个微笑符号。

三、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研究范式

目前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范式有以下几种:

(一) WEF和IMD的竞争力分析公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 WEF (世界经济论坛) 和IMD (瑞士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的竞争信息评估, 认为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制度、基础设施、宏观环境、教育培训、市场效率、技术水平、创新活动、商业成熟度等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国际竞争力评价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其每年公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认为, 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

(二) “钻石模型”分析范式

以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剑桥大学诺兰教授为代表的企业竞争力评价。通过“钻石模型”研究大型企业或特定行业的竞争力。芮明杰 (2006) 将“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引入波特的“钻石模型”, 为模型构建了核心, 从而建立“新钻石模型”, 使“钻石模型”的分析范式更实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

(三)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般分析范式

上海社科院厉无畏 (2003) 提出,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动态性和层次性的概念。综合性是指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结果 (财富价值的获取) 和竞争力途径、手段 (竞争优势、产业组织、低廉成本等) 的综合反映;动态性是指产业竞争力不同演进阶段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层次性是指竞争力同时受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中心赵彦云 (2005) 提出在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三位一体的竞争力结构下, 分别对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国民素质八大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来测度我国的国家竞争力。

根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三大领域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 以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特点, 以产业价值链为基础, 从产业发展持续竞争力的角度, 引入“新钻石模型”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图1。

在这一分析框架中, 将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作为驱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最核心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为:在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驱动下, 高新技术企业的素质将获得提高, 体现在高新技术产值的增加, 产值利润的提升, 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增强, 带来新产品产值的增加, 以致诞生更多的自主品牌企业, 从而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上述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范式,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从产业竞争结果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两个方面着手。体现产业竞争结果的产业总体数量、产业效益与产业发展潜力, 通过产业产值、产业出口产值、产值利润、增长能力、新产品产值等体现。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分别为企业竞争力与产业发展环境。其中, 企业竞争力表现为学习能力与创新驱动下的企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等因素;产业环境则表现为产业发展所需关键资源的可获得性, 商务成本, 产业政策等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五、比较分析

以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北京两地高新技术产业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挖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 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近年来, 上海市与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指标见表2。

1、竞争力结果比较

在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上, 与北京市相比, 上海市占绝对优势;在发展潜力方面, 上海市的产值增长率高于北京, 但新产品产值明显低于北京。从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结果来看, 上海市在当前的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而北京市在发展潜力上好于上海, 体现在北京市在总产值低于上海的情况下, 仍然保持高新技术新产品产值的绝对优势, 而新产品产值的优势说明科技研发产业化能力强, 后续发展劲头足。

2、企业竞争力比较

可从企业竞争力水平与环境竞争力水平两方面来分析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首先从上海与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竞争力来看, 在从业人员数量上, 上海是北京的两倍多。在劳动生产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高于北京市是理所当然的, 与此同时, 上海市每年获得授权的技术专利数量也明显高于北京。然而, 上海市科技合同的数量却只有北京一半;因而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新产品产值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该数据也说明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比较低。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创新潜力上看, 上海市的研发费用支出仅为北京的一半左右, 这进一步说明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相对较弱。

3、产业环境比较

从产业发展环境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关键资源就是高端人力资源, 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可获得性。从表2可以看出, 上海市最近三年中,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分别是23.08万、34.56万与33.39万, 明显少于北京的45.01万、53万与52.98万;而在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方面两地相差无几。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方面, 国家有指导性的政策, 各个地区也可根据本地区情况而有所调整。上海、北京两地对高新技术政策方面各有千秋。

(二) 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值总量大但经济效益不高。

以上海为例, 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出口产值、产值增长率方面均有良好的数据, 但利润率总体上是下降的, 由2000年的9.18%, 下降到2010年的3.13%。

2、研发能力强但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就上海与北京来说, 上海每年获得授权的专利成果要比北京多出近三分之一, 但科技合同数量仅有北京的一半。此外,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高于北京的同时, 新产品产值却仅为北京的一半左右。因此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之一, 但科技合同数量仅有北京的一半。此外, 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高于北京的同时, 新产品产值却仅为北京的一半左右。因此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与从业人员相比, 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足。

例如上海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不足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一半, 这种人才格局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未来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

4、研发费用投入不足。

研究与试验方面的投入不足, 可能导致未来研发竞争力的下降, 从而失去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左端的研发设计优势, 并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六、发展建议

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以上问题, 建议如下:

1、抓高端技术打中低端市场, 在进一步提高产值的基础上, 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从国际视野来看,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三个领域中, 最为高端的核心技术均掌握在美日欧发达国家手中。受技术基础的制约, 我们在高端市场中难以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竞争;为此, 需要大力拓展中国、印度、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中东、非洲等国家的市场, 因为在这些中低端市场中, 我们的技术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成本优势将有利于我们击败对手。通过中低端市场的开发, 将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与出口产值, 并带来产值利润的提升。

2、抓重点投资解体制困局, 发展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治理能力。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微笑曲线两端基本都为发达国家所控制, 为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链治理能力, 需要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努力进行自主研发, 逐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避免核心技术的长期对外依赖。同时大力培育自主品牌, 增强在国际竞争中的市场竞争地位与话语权。然而, 高技术的研发投入与自主品牌的建设都需要巨额的高风险投资, 这是一般企业难以承担的, 需要政府整合国有资本进行大力投资。

3、建立公共研发平台与技术交易平台,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立开放式的公共研发平台, 鼓励研发机构与终端企业的具体业务结合, 加大应用性研发力度。通过技术交易平台, 使更多领先的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应用, 提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水平。

4、抓投资环境破政策瓶颈。在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赋税方面进行政策突破, 给予更大的优惠;在内外资进口设备引进方面施行统一的免税优惠政策;实施更加优惠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 集聚更多的国外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芮明杰, 富立友, 陈晓静.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9

[2]金碚.高技术在中国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 2003;12

[3]黄鲁成, 邱芳.北京研发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4

[4]穆荣平.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 2000;1

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愿景 篇10

一、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必然性

邮轮产业、游船产业、游艇产业合称“三游”产业, 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特别是滨海旅游城市旅游产业发达、产业能级提升、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的重要标志。纽约、伦敦、旧金山、巴塞罗那等有海有河的滨海城市都是海上邮轮穿梭、河上游船荡漾、港湾游艇林立, 构成了城市服务产业发达和城市形象美好的图景。上海通江达海, 在沿海、沿江、沿岛“三沿”区域建设大型公共邮轮、游船和游艇码头发展“三游”经济, 打造邮轮、游船和游艇旅游集聚区, 形成航运服务、商贸商务、文化博览、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综合旅游功能区, 不仅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和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内容, 也是上海发挥区域龙头作用, 实现“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持。

二、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可能性

上海水体类型多样, 江、河、湖、海等水体类型丰富, 水域资源多样, 水域条件优越。旅游资源多彩, 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都市文化, 可满足游客的都市观光、都市休闲、都市购物、商务往来、修学旅游、现代历史、浪漫体验等多种旅游心理动因。旅游市场庞大, 既有本地近2 500万常住人口的休闲需求, 也有每年1.2亿入沪旅游者的潜在可能。社会环境优越, 城市基础设施完善, 旅游公共服务在全国名列前茅, 是我国知名旅游城市。政策支撑加强, 上海在发展水上交通、促进水上旅游方面已形成了法规系列。

三、发展“三游”产业遭遇的问题与原因

上海发展“三游”产业总体上走在全国的前列, 尤其是上海的邮轮产业引领全国。但也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 主要表现为“三有三无”:有经营, 无衔接产业链;有产品, 无系统服务链;有管理, 无协同政策链。

第一, 需要破解邮轮产业链结构难题。由本土邮轮下游服务产业与国外邮轮公司构成的产业链:中国旅行社+国外船公司+国外旅游目的地=国际游客旅游对接系统=中国游客乘坐外国邮轮到外国旅游感受外国服务。存在的问题:从游客感知的视角观察, 没有完整的中国邮轮旅游服务链, 邮轮体验不完美, 特别是不能体验到浓厚的中国文化元素;从区域经济发展视角考察, 缺少系统的产业支撑产业链, 邮轮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性弱;从都市整体发展的视角思考, 缺乏系统构架邮轮产业的逻辑链, 邮轮对都市形象的意义还不够显著。

第二, 需要破解游船产业结构难题。由本地旅行社与本地船公司构成的完整的游船服务体系:本地旅行社+本地船公司+外地游客=入沪游客旅游对接系统=外地游客乘船体验上海风情。存在的问题:从游客感知的视角观察, 由于缺乏水上和岸上的互动, 水上、岸上不能对接, 体验过程简单, 游客感知片段化, 不能形成完整的上海水文化观感;从区域社会发展视角考察, 缺少对两岸产业的联动链, 游船产业对滨岸两侧发展的影响性差;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思考, 缺乏系统建设游船产业的关系链, 游船对都市发展的贡献不明确。

第三, 需要破解游艇产业结构难题。由本地俱乐部与本地特殊消费群体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游艇生态体系:外地游艇制造商+本地俱乐部+本地特殊非营业性消费者=初步的水上休闲运动消费对接系统=本地特殊人群享受上海水域资源。存在的问题:从消费主体俱乐部和特殊群体视角看, 水体分隔、活动受限, 公共服务体系不全面, 游艇消费困难重重;从社区发展视角着眼, 游艇与水岸互动极少, 游艇产业对水岸产业的促进性低;从上海都市产业发展的视野辨析, 缺乏系统构建游艇产业的思想链, 游艇发展对都市发展的宏观作用不清晰。

导致“三有三无”的原因, 主要是“四个不到位”。

一是政府宏观战略引导层面, 对都市水体功能在体验经济时代的功能拓展和提升理解不到位、对水上产业链定位不到位。制定水上产业的政策依据主要是基于工业社会对水上交通运输功能的需求, 注重的是水体的物质功能, 缺乏对水体和水岸文化功能系统化的产业促进政策。

二是行业中观指导层面, 对“三游”产业链建设形势判断不到位、对水上旅游链协调不到位。上海的邮轮、游船、游艇发展十分迅速, 尤其是邮轮和游艇的市场拓展速度和产业延伸广度都大大超越部门规划的预期, 在向政府提供政策理论依据时的智库支撑力度不够及时和强大。

三是企业微观实践层面, 对本企业在产业链地位作用分析不到位、对产业链建设能力及其社会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游”企业在运行过程中, 主要面临的是市场与竞争压力, 很少能在产业链的视角考虑产业链发展与自身的地位, 因此, 显现出一定的短视和盲目。

四是管理部门协同层面, 对“三游”产业协调政策的支持不到位、对产业链环境关注不到位。这不能归咎于管理部门不作为, 而主要是不同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管理权限的受限, 无法进行跨部门的构思和规划, 从而导致交叉管理与服务空白的双重矛盾。

四、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愿景

一是邮轮产业。上海建设成为世界邮轮核心城市, 形成全产业链的中国邮轮发展模式。从发展背景来看, 未来中国的邮轮市场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邮轮游客量超越美国, 2020年中国邮轮游客超过500万人次。在10~15年间, 全球1/2~3/4的邮轮游客是中国人。爆炸性增长的市场, 已经吸引国际邮轮公司移师中国, 在中国建设邮轮总部, 合资兴建邮轮公司、邮轮旅行社、邮轮人才培训中心, 开展邮轮维修等业务, 因此, 上海的战略愿景应该是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下游: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邮轮母港, 锻造世界一流的邮轮目的地城市, 世界一流的邮轮游客服务旅行社;中游:建设世界一流的本土大型邮轮船队, 世界一流的物流供应体系;上游:世界一流的邮轮设计、制造和维修能力, 成为世界邮轮创意、产品设计、文化引领的重要区域和引领者之一, 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世界一流都市、世界著名科创中心、新世纪“一路一带”的重要体现。

从实施过程来看, 从下游产业链逐渐向中上游延伸, 在努力建设上海宝山吴淞口和北外滩国际邮轮接待服务区的同时, 将宝山国际邮轮城提升到全市战略高度。在市内形成邮轮+轨道交通=快速到达市中心, 邮轮+观光轨道=城市区域生态体系游览;在区外积极开展与香港、三亚、天津、厦门等国际邮轮母港的合作, 与江浙地区合作, 在现有“邮轮+国外”、“邮轮+海上”的同时, 开发“邮轮+高铁”、“邮轮+飞机”、“上海+长三角”等多样化邮轮旅游产品系列。

二是游船产业。上海成为世界最具特色的水文化城市, 形成分水域、分级别的全市游船产业全面发展的美好情景。从发展背景来看, 欧美成熟的都市旅游地有5%的外来游客会选择水上方式感受当地风貌。上海未来的游船游客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可能产生的每年500万~600万, 甚至上千万的外来游船游客;一部分是本地居民巨大的水上休闲需求。从战略愿景来看, 上海将形成以黄浦江为典型的都市分级黄金水岸文化生态产业链带。一级都市核心水上文化产业带——黄浦江。水上:游船 (游客) 、大型游艇 (私人) , 分时、分区 (定时、定域) 水上文化。两岸:都市历史、商业文化、雕塑艺术、文化展演、节庆活动、夜间灯光艺术等。二级都市重要水上文化产业链——苏州河。水上:游船 (游客) 、小型游艇 (私人) , 分时、分区 (定时、定域) 水上文化。两岸:民居、街坊、小吃、画廊、广场活动、社区活动。三级特色区域水上文化产业群——淀山湖等、其他非主要通航河流。水上:游船 (社区、私人) 、微型游艇 (私人) , 巡游、垂钓、运动、赛事、观光、休闲。两岸:民居、街坊、小吃、画廊、广场活动、社区活动。

三是游艇产业。游艇成为上海特色文化形象的代表。世界游艇业发展的历程和现实表明, 游艇的高速度、高水平、高品位发展不仅是城市经济高度发达的体现, 亦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展示, 更是城市活力的展现。通常游艇不是营业性的水上运输体, 覆盖和影响的人群不多, 但呈现出来的内涵是该城市能聚集高端人群的代表。从发展背景来看, 建设成为发达、完善的滨岸城市, 满足国际大都市对巨大的游艇消费需求。从战略愿景来看, 上海形成以黄浦江、吴淞口、淀山湖和其他水域为典型的都市分级黄金水岸文化生态产业链带。

从实施过程来看, 在黄浦江、苏州河、宝山吴淞口、浦东滴水湖、奉贤、金山、崇明、淀山湖等沿海、沿江、沿湖地区规划不同等级的游艇港池选址, 设置不同数量的游艇泊位, 形成一批大型、中型、小型的公共游艇码头。在其他非重点通航河道, 规划、开放私人游艇码头, 最终形成上海特有的文化图景:未来市民可和家人在游艇上聚餐, 或者约上几个好友去海钓, 享受“惬意人生”。

五、上海发展“三游”产业的建议

政府加强战略指导, 进一步强化对都市水体文化功能和水上文化产业链的战略定位, 制定上海水上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上海水体在新时期的功能定义, 规定体验经济时代上海水体的新型复合综合功能, 将水体的物理功能、心理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进行统一界定和规划, 以此形成上海水体产业综合促进政策。

管理部门要加强行业指导, 进一步强化对都市“三游”产业链建设形势的预判和预测, 对水上旅游链、文化链的协调, 加强对水上文化产业的调研, 形成上海市级、区级层面“三游”产业管理办法的理论依据。对未来“三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模式、发展瓶颈和政策支点, 进行详实的田野调查与客户调研。在数据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 形成对“三游”产业市场拓展速度和产业延伸广度的判断, 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量化的政策智库支撑。

上一篇:平行结构下一篇:多租户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