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学

2024-05-06

学生多学(精选十篇)

学生多学 篇1

学生能够多学, 能够学好是每一位教师的梦想, 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为此, 在教学中不乏这样的教师, 他们详细地讲解新内容, 反反复复地强调重点, 生怕学生听不懂或自己有所遗漏, 认为教师多教, 学生就可以多学且学好, 而实际效果往往并不尽如人意。其问题在于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常常被忽略, 他们并不是容器, 可以任意或无限地往里灌输东西,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情感、兴趣。伽利略曾说:“你不能教人什么, 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

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发现, 真正做到“教师少教, 而学生多学”呢?2001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少教, 而学生多学”的关键在于“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即:与其单纯地教知识, 不如使学生学会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 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 它是实现教育效率和效果的捷径。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自主学习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事实上, 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及学生的特点, 结合周边的环境,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关注的若干要点。

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与学生的爱好相结合。以学习英语为例, 一个学生如果爱看小说, 则可以让他试着看感兴趣的, 难易适中的英文简缩本读物;爱唱歌, 则可学一些好听的英文歌。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孩子, 她因为爱看日本动画片而决定学日语, 并且坚持了下来。有了兴趣, 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 乐趣;反之, 则会很痛苦, 越不爱学, 越不学, 越不学, 就越不会, 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信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又一动力。这种自信心可以来自老师、同学还有自己。老师的鼓励, 同学的赞扬, 自我的肯定对自信心的建立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学习平平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老师一次真诚的表扬与鼓励而从此爱上学习, 发奋努力。

2. 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大量已有的研究证明, 积极的课堂环境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 需符合下列条件:

(1) 舒适的物理环境

这里的物理环境即指校园和教室的布局、清洁、绿化等。让人一走进校园就神清气爽, 感到身心舒适。一进教室, 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自然能将学生的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 让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教师和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的关系

物理环境的作用的确相当重要, 但影响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内因, 即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营造适合学生的班级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对学生的看法, 尊重每一个学生, 并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有成功希望的个体。事实证明, 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态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 甚至智商指数。同样, 教师还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总有社会交往的需要, 学生也不例外。成功的社会交往, 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安全感。频繁有效的交往也能很好地激发群体中个人的学习动机。

(3) 良好的课堂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学生学习顺利进行的保证。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保持民主平等关系的同时, 又要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严格要求。上课时, 教室安静而不沉闷:讨论时, 教室气氛热烈而不嘈杂。

3.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1) “先学后讲”。

过去, 课堂教学更多采取“先讲后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要学会“先学后讲”, 即在老师讲之前, 学生先自己学习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展开。但由于学生常常只注重具体点的把握, 而忽略知识的整体性, 因此教师在讲时, 应注意对知识点进行小结, 并给予学生关于知识点的较为全面的知识。

(2)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作为学习的自主者, 理应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师生对话和鼓励生生对话和其他一些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活动, 而不应是教师一味地讲解, 学生被动地听课。既保证课堂效率, 又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讨论与小组合作是两种好的方式, 这种方式也可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4. 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学习策略是认知方式的一种体现, 是指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化了的、个人偏爱的态度、风格、途径、方法与技巧, 主要包括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 探索共性, 尊重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5. 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

这一点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学会学习的关键。在实施时, 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准确地评判自己, 找出学习方法中的不足, 并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教师除了可以直接纠正外, 也可以通过示范, 或让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的讨论和交流来实现。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 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要理解和把握自主学习所包含的各种理念, 把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 贯彻在教学过程中, 真正实现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描述的“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学生多学 篇2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判定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取决于学生是否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合理分配教师“教”和学生“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1.1 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坚定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不仅能够交流师生感情,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兴趣,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技能型的课程,所面对的都是刚刚接触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生。面对其中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己操作,从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1.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喜爱某一位教师,同样也会热爱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够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是指学生围绕教师给出的任务主题开展学习,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学习结果,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体系。“任务驱动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需要在45 分钟的课堂上安排一个或几个任务,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E-mail 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下达申请电子邮箱并在规定时间内向教师邮箱发送电子邮件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

2.2 问题讨论法问题讨论法,主要是对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习知识,掌握难点。在教学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重点题目,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窗口和对话框如何进行区别?复制、移动文件夹有哪些方法?

2.3 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情境,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效果。

在讲授有关Windows 操作系统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实际案例进行设问:为方便后期查找资料,教师是否可以将每一个班级、每一次项目的文件资料分门别类地放在不同的文件夹中?如何将大家的合影设置为电脑桌面?通过这些情景式的问题,将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多学科协同教学

多学科协同教学,是围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及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加入其他学科教师,使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更加丰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我们可以以“制作班级德育小报”为载体,尝试进行计算机、德育、美术、动漫等多学科的协同教学。计算机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整个活动的任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邀请德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题和文本编辑,美术教师对整个版面的色调和艺术效果给予辅导,动漫教师则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教授鼠绘的方法,帮助他们制作出富有创意的插图。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对这一教学内容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极大的提高。在完成项目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中学生逐步学习、逐步思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课程结束时,教师团队再对学生开发的项目成果和实施过程进行评议,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的意义,体会成功的快乐。

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时,还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规划相结合,同时引入企业评价机制。计算机教师要与职业规划教师和企业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当下及未来1-2 年企业所需人才的类型和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培养。同时,企业评价机制的引入,也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与市场所需人才之间的差距,为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铺平道路。结束语

学生多学 篇3

关键词:语文;少教多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56-02

语文作为一项语言学科,对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理解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学中单靠教师的教学指导是不行的。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少教多学”是当前教育的主流,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学中我们要从教师、学生双方入手,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一、教师要少教,将精力放在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上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对于学生的影响大,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升升学率,教师往往会利用一切时间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背诵,“高压政策”导致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加上中学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较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新时期就需要我们能够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将精力放在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上。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要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自主性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配合学生的学习进度,规划好教学目标,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上到宇宙天文、下到江河湖海,从鱼虫鸟兽到人情世故,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教师不可能一一向学生进行教育渗透。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拥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如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如何保证课堂上的听课质量和听课效果,课后复习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学生掌握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教学在教师要坚持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要保证学生的课内外的独立学习时间。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关键的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对待问题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自身的内在潜质,把学习的主动权大胆的交到学生手中,弱化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努力向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转变。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之上,使得教学成为推动和巩固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

此外教学中我们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一概而论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层教学,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弱点和缺陷得到强化提高,从而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学生要多学,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学习认知能力

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过于“负责”,对于学生的学习“监管”面面俱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比较被动,一旦缺乏了教师的教学监督,学生就会变得漫无目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我约束力较低。新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本质,确立自身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对于学习目标、学习技巧、科学评价的运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使得初中语文课程变得互动从而使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是一个学生基础知识不断积累、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成果,是内在因素。教师的教学手段方法都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因素,他不能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导向,促进的作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质量的好坏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理念。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写阅读笔记,既能够加深阅读体会,还能够养成练笔习惯。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如果学习没有目标,就如同航船失去了方向,是无法达到目的地的。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满载着我们的理想。作为语文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将来知识的学习和交流奠定基础。语文课程的学习不管对于国家对于社会还是对于将来自身的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必须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从基本的人际交往与阅读能力,到写作技巧、事件处理都离不开语文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知识基础,认识到哪些地方是不足的、需要改进的,在某段时间内要尽全力进行知识盲区的弥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比如对于文学常识掌握不好的,可以通过专门的资料进行学习;阅读能力较差的,要多和其他同学、和老师交流阅读心得等等,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创作性思维,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学科开放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积极发散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能力便体现于此。比如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最基础的仿写逐渐进行自主创意,逐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写作之路,树立自己的写作风格。此外教学中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能够有效提升他们对于知识的整体理解,不断完善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角度,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少教多学让学生为自己代言 篇4

这是很励志的一段话,最近我校就刮起了这样的“代言风”。以往的课堂都是老师们当主角,学生们当配角,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爱发言,老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为自己代言,我县推行了“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之风的推动下,我校推出了的“二、四、九模式”,初见成效。现在就来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首先,针对性更加明确。对于一堂新课,先发导学案,让学生针对导学案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学习一篇课文,课前学生通过自己上网、到图书室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遇到疑难字词,学生自己查字典解决。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而且从思想上克服了惰性。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记录。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学习,不致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会自主选择,重难点突出,记得牢固,实现了为自己代言。

其次,参与性得以加强。课前的预习,课中的交流、讨论,课后的归纳、整理,学生全程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掌握程度较以前也大幅度提升。有些课,如《变色龙》《两面国》,学生编成短剧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人物形象把握更准了,小说的主题挖掘更深了,真正实现了生本的互动。自从实行“二、四、九模式”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有些平时底子比较差,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热火朝天地讨论问题,学会了质疑和思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现了为自己代言。

第三,合作意识得到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提升,改变了以往的单独学习的方式,使思想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演绎得淋漓尽致。以《续写<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学生没有思路,不知从何下笔。我就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最后比一比,看哪组的构思最妙。小组交流热火朝天,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想法奇特。有了构思,自然下笔如泉涌,很快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作文。几次作文下来,同学们体会到小组合作的益处,克服了畏惧写作的心理,并热爱上了写作。从一个个出众的小组分解出“独自精彩”的个体,实现了为自己代言。

“少教多学”阶段总结 篇5

第二师塔什店中学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回顾我们学校实验的历程,特将实验的阶段性工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这种“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的达成是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的结果,其实质则是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

叶圣陶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最大之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而这种“自能”式的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多学”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教学状态的下的教师,自然不能“多教”,不能霸占课堂,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无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正是“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或者说,《语文课程标准》所追求的。

(二)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

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得让学生学,并且要多学。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学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尊重与关怀,给学生充分的发现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广阔的实践和展示的舞台,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真正实行“以学生为主体”,解放学生的学习“生产力”。

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最简单、最朴素、最实用的做法就是从“少教多学”做起,让学生行动起来,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去实现自己的美丽梦想。

倘若教师以教为主,只顾自己多教,势必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销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被动学习,且学习方式不科学,那就不仅学不到有用的知识,而且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三)确立“三讲”“三不讲”原则

一堂课要从“学”字开头,这个“学” 是自学的意思,“学”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学生的自学成为课堂的起点,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每堂课教师都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自学。学生不是盲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必须符合“四明确”要求: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在全体实验教师达到思想认识一致的前提下,我们确立了课堂上教师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1.三讲:

(1)讲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的能力所理解不了问题;

(2)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

(3)讲本节课教学重点中的难点问题。

2.三不讲:

(1)学生根本不感兴趣的知识不讲;

(2)只有极个别学生听懂的知识不讲;

(3)学生通过自学能理解的知识,老师不讲。

(三)评价:

“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回答问题的人数。

二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是否正确等等。让学生学会的课才叫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叫好老师。

三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氛围,探究的问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二、确立目标付诸实施

在确立“三讲、三不讲”的教学原则之后,我们确立了研究要达到的目标,即:通过少教多学,打造高校课堂,实现教学双赢。把老师和学生都从题海和加课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快乐地教,让学生快乐地学。

这方面,我们侧重研究和探索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

1.改善课堂教学模式,简化教学流程。即:(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学生自学——合学质疑——难点点拨。通过预习、自学理解教材,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会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以学案或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学,致力于学生学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4.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少留或不留作业。

三、研究思路

以课题组为单位,由各备课组具体实施,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当前教改的前沿理论,在平时教学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重视横向、纵向比较研究,充实课堂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制订相关措施和计划,下达任务,明确责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举行研讨课,发现问题,完善操作思路。开展教研组内研究,组织听课小组观课、议课。

四、研究方法

1.观察法

研究课堂必须观察课堂。本课题将采用两种方式实地观察课堂:一是日常课堂观察,即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学、审视自己的教;二是局外结构观察,即课题组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深入某位教师的课堂,带着研究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课堂教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

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3.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五、初步研究初出成果

历经几个月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真真正正的从心底认可了“少教多学”的理念和模式。我校基本确定古诗文教学内容的板块和可操作、简单易行的课题模式。

(一)“少教多学”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1.诗歌欣赏阅读

第一板块:资料助读了解常识

第二板块:朗读训练落实基础

第三版块:反复朗读艺术穿插

①感知意象——描绘意境——感悟主旨

②品味语言美——建筑美——图画美

③拓展延伸——类文积累——美文背诵

4.作文教学

第一板块:细读资料精细审题

第二板块:精心选材确立主旨

第三板块:技巧点拨构思谋篇

第四板块:锤炼语言精心修改

(二)需要改进的问题:

1.吸引学生的情景创设较少,平铺直叙多。

2.教师课改的步伐小,放手学生学习的机会少。

3.互动活动的质量低,解决问题的难度小。

4.课堂重复内容多、环节僵硬不生动。

5.课型研究少,传统课堂多。

6.个性化课堂呈现不足,老方法运用多。

7.创新型课堂少,拓展延伸体现不够。

总论:

总之,“少教多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都在尝试使用并且初见成效。通过实践表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的使用,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大幅的提高,学生自身树立起一种学习的责任感。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了乐趣。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将再接再厉,为学校争光,为教育添彩!

塔什店中学

学生多学 篇6

在面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基础与天赋参差不齐的艺术相关专业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理解程度,其根本应归于他们对视觉语言系统建立程度的差异性。这一差异将一定成度的决定他们中后期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效率与结果,甚至未来在专业方面的发展。

吸引学生的案例≠有效的案例

学设计的学生从方面来说是幸福的,充满了乐趣的设计知识,课堂气氛也始终较之其他专业更轻松欢快,或许是老师出于想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目的,或许教设计的老师们也都有着一颗富有童真的心,但授课的效率仍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学生可能很容易被有趣的课程内容所吸引,但往往也只是听懂了笑点的部分,却未必能将其完全转化为课程要求的理论知识。如笔者讲解“人化形态”一概念时使用了圣·埃克絮佩里所著的《小王子》一书中极为经典的“蛇吞大象”的经典插画来解释,课程进行中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进了讨论此插图表现的内容,知道结果后恍然大悟的神情难以作假,但事后再检查学生对“人化形象”的理解时,仍有很多人一头雾水,联想不到当时的那条吃了大象的蛇的造型,更遑论其他设计品的案例。

由此可知未必吸引人的案例,都能清晰明了的讲解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其案例的价值也就微乎其微了,毕竟任何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课程要求,而非讨学生开心,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寻觅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科知识之间普遍存在的同一性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建构都必须符合同一性原则,也就是学科内要求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尼采却也指出:科学其实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和文化的人类活动,它是在发明而不是在发现不变的自然规律。提醒着我们学科实仍人类的创造,学科间的间隔从来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被人为划分的不同学科间,其实也应该残留部分具有共性的理论。

回忆中学时学习的物理知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在进一步研究时其实应该细归于光学与量子力学两个领域,这两个细分学科中大多理论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却又无时无刻不同时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个事物上。又如历史中的因果循环,无一例外都遵从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的规律一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世界上每两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六个人相连一般,任何一门学科的某一知识点必然有办法将其与另一个思维维度相链结。

利用同一性辅助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图形创意”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同质异构”则可谓是该科目的最核心理论之一,在传统授课方法中的大多仅纯异构图形作为示例,但如果碰到图形感较弱的学生,看着图形示例、跟随老师的讲解依然有可能一头雾水。这时不妨试试通过学生既有的认知来辅助说明,比如中学英语中的高频词汇“encourage”,可以被看做是前缀“en”+词根“courage”的结果,它是“使某人处于...状态中、条件里或地点等”与“勇气”相结合的产物,拥有两者叠加的形态,与二者融合的内涵。

而对于不擅文科,擅理科孩子可以换一个比喻,力学最基础的部分就有分力与合力的计算,通过两个或以上的分力的大小与方向就能够计算出合力的方向与大小,正如我们只要看到白色六边形、黑色五边形以特定的结构组合成一个球体时就能判定出这是一个足球相仿,只是视觉中的组合与力的计算是隐形的、更多的需要经验来支撑而非角度与数字。

注意学生的现有知识范围

这一思考方式既然具有显著的优点,也就自然存在着其自身的局限性,最显著的就是例举的关联要素必须是在学生既有的知识领域内的。对于工业设计与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其范围可以适当拓宽,而针对艺术生则最好之将其限制在中小学课程的基础概念中,其内容浅显易懂,与图形的关联性也更容易进行联想。

当然还有一类内容不易受到限制,就是生活常识或流行实事,它们不需要枯燥的理论作支撑,同时也很容易让不爱学习文化课的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感同身受。如前些年一度成为话题的hold姐,她那个“一秒钟变格格”的绝技不仅内容诙谐,画面也非常具有典型性,这种非常规的异构效果恰到好处的适合帮我们解释:异构所带来的视觉冲突以及异构后所形成的新的图形的视觉联想意义。

这种案例选用的思路说起来可能简单易行,但如果真的需要将这种方法在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中间自如运用,是需要老师具有相当多学科领域知识才能够实现的,是对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的变相考验。从另一角度,这其实也是对老师不断完善自我的一种督促,而在各科老师的互通有无的过程中,也将同时有助于学校的学科一体化的建设,对学校整体建设有着相当的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生多学 篇7

一、减轻压力,鼓励学生质疑——敢问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形成了师传生授的模式,课堂上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地讲授。从朗读课文、内容分析、拓展延伸,老师都面面俱到,生怕错过了中考的一个考点。学生呢,自然是乖乖地听,认真地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勾画。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惰性,依赖于老师给予答案,自己不会主动思考,更不可能有质疑。这就是“多教少学”或“多教不学”。在语文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疑才去寻找答案。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不够深刻,但作为老师,万不可给予否定。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肯定他的一丁点儿发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学生敢于质疑,离“少教多学”就进了一步。

二、降低问题难度,激活思维——乐问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分别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但还要攻击,第二次、第三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了。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玻璃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最终它活活饿死。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失败如影随形的时候,人们就会放弃努力而静静地听任命运的安排。在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答能力,精心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既不是简单的对不对,也不是随口就答的是不是,而是能激发学生思考,并且大多数同学都能找出答案的问题。让优等生“踮着脚尖”摘苹果,让中等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让后进生看着苹果蠢蠢跃动。这样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三、找准突破口,发散学生思维——善问

常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这块“石头”至关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掌握以及挖掘程度。这块“石头”也许藏在课文前面的导言中,也许躲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或许也潜藏在文章的内容中,需要教师慧眼才能发现。找准了切入点,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比如:在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去分析课文,体会语句,而是把任务交给了学生。我将学生分成两组,男生扮演记者,女生扮演海伦·凯勒,要求“记者”对“海伦·凯勒”进行采访。采访的同学要根据文章内容积极提出问题,被采访的同学充分利用课文以及注释做详细回答。几分钟的准备后,“记者”争先恐后提出了很多问题,“海伦·凯勒”也给予了详细的回答。一节课气氛非常热烈,课文内容学生已全部理解,不用老师做讲解了,这节课我被当作了“观众”。事后我了解了一些同学,问男同学为何那样情绪激动,提出了那么多老师都没想到的问题?女同学为何都能参与回答,就连班上平常最不爱发言的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学生告诉了我一个秘密:班里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平常很爱争论问题,大家互不相让,性别荣誉感很强,这次进行分组,男女各一组,谁也不肯落后,所以才有刚才的表现。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我找准了问题的突破口,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学生善问,自然也就多学了。

四、挖掘教材,寻找发问空间——会问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或展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或呈现至真至纯的人情美,其间都浸透着作家对生活的点滴感悟,要充分挖掘文本留下的空白,让学生进行再度创造,拓展学生发问的空间。如教学《最后一课》时,课文结尾写道韩麦尔先生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那么,下课后,小弗朗士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又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已经感悟到作者对于罗布泊的消逝那种痛心与遗憾了,随即我要求同学们换位思考:假如你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

学生写好作文交给教师,总是急巴巴地等着发下来。急什么呢?是急着看教师对作文的评价,急

式化、命令式着看老师对作,几篇作文文的评语。下来,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我们教师如果眉批总批公谈会消退文教学阻,碍很大写作文。就会出现马虎、应付。对教师的作心

笔者教语文数十年,能够使学生对写作文始终式这其中与在保持着兴趣,且由兴趣上升到主动作文批改中的谈心式评、语大有关系积极写文投。搞,作语言谈呈心朋式友作谈文心评状,语指语的气是呈在切作磋文状、眉口批语和化总,批变中,教杨小◎文师的居高为同学生的平位谈心建议状,变教师的高琼评调术语谈评心价式为作学文生评易语懂的易好实处行,的首通先俗在语于言。通过作文语视而不可随便冒犯的老师一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沟通师生情感。平时那个站在高高的讲台上,可远好短了。师生间的情感通过笔端得到了交流。例如:处学当之生词作划文去中,用生词硬不地当在,眉若批按上普换通上改老作师文认方为式,恰把当不的多词。这样批改,简单、快捷,可是要学生对你换的

词能畅快接受吗?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学生

连光顾一眼的情感也没有;二是学生匆匆扫一眼,不知其究;三是学生认为老师的替换词不如自己原文有味。若是第一、第二两种情况,教师批改的心血还没白费,若是第三种情况,那教师岂不成了改文不成反结怨吗?对于上述作文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在不妥处划上横线,再在眉批上捎上一句谈心式的话:“你看换上××词是不是显得更恰当些?请考虑。”短短的一句眉批。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情感由相对变为相近。作文发下去,学生看了眉批,心里定是充满暖意,下课会找到老师切磋讨论一番,而后心悦诚服。这时,师生间的切磋讨论不是高位的教师与低位的学生,而是平等式的朋友。气氛热烈而和谐,语言是直率而质朴,教师的写诗功夫在诗外,教学目的就自然达到了。

谈心式作文评语:语气呈切磋状而不呈命令式,对中学生尤为重要。十三、四岁的中学生,心理上渴望自立,人格上渴望得到尊重,自己的见解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们最忌讳别人命令干什么,因此,谈心式作文评语语气

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写一段短文,说说自己的心声。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自然明白了我们应保护自然的道理。

可以续写情节、可以换位思考、可以对比阅读、可以开展辩论……只要认真去挖掘教材,总会能找到“发问”的空间,慢慢学会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的切磋、商讨状正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如这个学生的作文选材、结构都属合格作文,只是文章的学生腔太重,滥用华丽词藻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评语中就写上:“自然美才能永恒。能否脱去华丽的外衣,给人以自然美?可否多读一些散文。若能,你的文章则会插上理想的翅膀,能试试吗?”学生拿到了作文,看到这种谈心式的商讨切磋语气的评语,感到教师的评语他能接受,学生会多次主动找老师商讨关于阅读散文的想法。日积月累,学生腔慢慢甩去了,

自然、准确、得体的语言取代了昔日的满纸华丽词藻。对于上述例子若按教师批改作文的一般程式,可能会批上此类批语:要认真阅读散文,甩掉学生腔。满纸硬生生的,学生可能连瞄一眼的兴趣也不会有。更不要说按教师的指导去做了,那么,教师批改作文的心血白费了不说,教师的作文教学的目的也就不能达到了。

谈心式作文评语的语言呈口语化、易读、易懂,学生读起来感到好象老师在与之谈心.感情亲切、易行,教师的作文教学目的也易达到。如果教师在作文评语中不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生僻词汇、高

深莫测的话语满纸,教师觉得自己写得够水平,可是学生能理解教师评语的真正目的吗?即使教师认为满纸是警世恒言,学生也只当耳边风,教师的良苦用心岂不又付之东流?与其心血付水流,不如评语的语言通俗点,让学生有点滴收获也比无收获强。例如学生作文出现病句,笔者修改后在眉批上说:“读读看,是不是顺畅一些?”学生接过作文,在教师的眉批旁补上一句:“老师,果然顺畅些,谢谢!”笔者的批语中没有艰涩难懂的语句,没有故弄玄虚的华丽词藻,但收效却很大。

谈心式作文评语融洽了师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多年来,笔者教的班级,主动写文投稿已成平常事,且学生投稿的命中率很高,既锻炼了文笔,又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素质,多少年后,学生还保留着我批改的作文,他们说最喜欢读老师的作文评语,最热衷的是老师娓娓动听的谈心式作文评语,最喜欢的是我这个“忘年交”。

总而言之,要实现“少教多学”根本上还是要解决学生的被动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发问,努力探究问题答案。有了敢于发问的勇气,有了善于发问的精神,一旦形成会问的习惯,“少教多学”的理想境界就会指日可待。

学生多学 篇8

所以,如果要让学生从作文的“苦海”中跳出来,我们语文老师在对学生教学作文指导时,就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少教多学”意识,有必要把“教”学变成“导”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使学生自己去学、去练、去写。

一、丰富思想情感

作文的第一要求是思想正确,积极健康向上,传递正能量,但是一些学生的作文要么思想偏激,要么内容空洞,要么不懂得用正确的观点去统率材料,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应有明确的育人目标,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就说:“任何教学不但是提供知识,也是给学生以教育”。因此脱离了对人的培养去讲如何写作文,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事实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在听、说、读、写,语文课外活动中等都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只要我们选择和创造恰当的方法,那些健康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就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渗入学生的心田。

二、激发写作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这是我们教师作文指导的关键。其实,很多同学对写作的畏难恐惧情绪大多来自于“不得”不写的作文要求和“真的不想写”的冲突矛盾,时间长了,就感觉特别的索然无味,这样学生大脑中的作文一般就成了“依葫芦画瓢”的思维定式。实际上,学生的内心有着很丰富多彩的世界,学生需要情感的宣泄,心灵的沟通。学生的喜悦和悲伤、自信和迷茫都需要向别人倾诉。所以,我们老师要想千方设百计让学生能享受到思考和写作的乐趣,因为兴趣是最好、最持久的老师。因此要衡量一位老师的作文指导是否成功,不应该是看学生写得怎么样,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去写,并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老师作文指导的真谛。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抓起:

(一)建立“投稿”机制,培养写作兴趣

我要求学生每两个星期向老师交一篇作文,然后推选出班上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组成九人作文评审小组。对交来的作文进行第一次审阅并写清录用或退稿理由,从中选出15篇送交语文老师,进行二审,一个月后由老师组织稿件或编成《学生优秀作文选》,或办一期班刊,并且每学期至少精选5篇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山魂》和校报上发表。当然,对那些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我们经常从他们交来的作文里选出一些精美的句子,即使是一句两句,凑在一起,组成一个版面,取名“精美句段选登”、“文海拾贝”或“耀眼明珠”。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学生参与了写作过程,逐渐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这样的投稿方法极大地刺激和激发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也给那些畏惧作文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二)开展语文活动,增强作文活力

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搜集成语、谚语、名言等;生活文字小医生;观察自然、生活、社会等;演讲、朗诵、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辩论、课本剧表演、主题征文、语文专题研究等等。这些语文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也开阔了学生视野,还激发了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

(三)教师常“下水”,做好示范引领

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光站在岸上指挥,必须一同下水。同样,教师只有与学生同步写作,学生才会信服,才会震惊,才会有说服力。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师的范文这个法宝,通过正误对比,引领学生准确审题、恰当选材、选用结构、锤炼语言,引导他们写好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说明文,包括书信、访谈、倡议书、演讲稿等应用文,给学生一把标尺,一个榜样,一个前进的动力。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和学生一起写作,并且一学期至少发表两篇文章,事实证明“下水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作文水平提高也很快。

三、变革批阅方式

学生多学 篇9

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要特别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聚焦课堂, 突出主体, 教会学生在“做中学英语”, 让他们在主动的参与中发展能力

由于当前过分地强调应试功能, 英语教学偏离了语言学习的本质, 这使得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过于任务化、功利性, 师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很难形成英语学习的大环境、大氛围、大气候, 学生学到的往往只是些英语知识的皮毛, 缺少感悟和体会, 缺乏实际的运用, 很难实现“用英语思维、用英语操作交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应试让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个“瓶颈”!

《牛津高中英语》的使用, 为“在做中学英语” (Learn by doing) 的教学思想的实现创造了前提。《牛津高中英语》以模块设计为主, 每个模块分成七个板块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Word Power, Grammar, Task, Project) 模块的设计以话题为主线, 活动为形式, 将话题功能、任务、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单元中每个板块的设计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 组织安排了听、说、读、写的活动, 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尝试, 主动实践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参与活动, 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笔者的课堂上, 通过给学生不断培植“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对他们以后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认识, 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个性等特点, 采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英语课堂学习情景和氛围, 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在笔者的班上, 一大批同学体现了良好的英语运用素养。最近几年, 笔者特别关注了Task板块和Project板块教学。

Task板块为课堂教学设计了开放式任务型的活动,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 并以任务的形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该板块通常以单元话题主线, 让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的互动活动中用英语参与和完成各种真实而有意义的与学习、生活、工作有关的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结对、小组或全班合作的等活动, 亲历语言实践实现其任务目标。

Project板块首先提供与该单元话题有关的具体阅读材料, 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引起用英语开展某一活动的兴趣, 然后根据给的具体步骤, 通过小组讨论, 分工合作, 调查访谈、信息检索、交流汇报等形式的活动用英语去做一件事, 最后呈现学习成果, 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能力。

在教学中, 笔者真心体会到了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 只要你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能力是无限的!你会感受课堂生成的惊喜。如M5 U3Task 板是以转基因食品为话题, 学写一封正式的信件, Project板块是Man Versus Nature。因为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熟悉的话题也是高度关注的问题, 课堂效果出乎意料, 大部分学生都是积极参与、搜集信息、准备材料, 处理信息, 独立处理和解决问题, 最后他们通过小组活动, 分组讨论, 代表呈现等环节来达成自己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

Task板块作品A letter to the manager of the supermarket about GM food, 而Project的最终成果辩论Man VS nature, Environment VS Economy, Euthanasia, Plastic Surgery等, 更是精彩纷呈, 灵感突发, 连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也踊跃参与, 同学们真正体会了“在做中学英语”的乐趣, 主动积极地发展着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情感, 尊重差异, 帮助学生在激情的氛围中尝试, 在尝试中获取成功, 增强自信

“重视精神状态, 倡导成功体验”是朱永新教授所倡导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 英语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要想办法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 作为教师, 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和能力差异, 要充满爱心、耐心, 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阶梯, 帮助他们达成他们所能达到的理想目标。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 即使是学困生, 也要放大他们的优点, 纠正他们的不足, 不断调整他们的心态, 让他们在自信的尝试中感受成功。

在课堂上, 老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和特长, 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特长, 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梯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积极参与, 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体验和成功的感觉。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叶澜教授所提倡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产生学生思想, 让课堂展示教学个性”。在课堂外, 要不断给予他们富有实践意义的关于英语学习的指导, 要不断给予他们学习英语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要让他们感觉老师的重视和信念!因为一旦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 学生就会喜欢你这个老师, 就会喜欢英语这门学科, 就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 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习惯, 注重方法, 帮助学生奠定走向优秀的基石, 在积极的进取中学会学习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是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让他们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构建知识, 提高技能, 逐步学会如何学习。

学生多学 篇10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学习过陶渊明的作品, 能说出几篇吗?生:《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等等。师:从这些作品中, 你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生: (大声地说着各自的意见, 显得很兴奋) 淡泊宁静, 率真自然, 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师:说得很好, 同学们对陶渊明这么熟悉, 能不能讲一个能反映他人品的故事呢?生: (举手, 跃跃欲试) 师:好, 这位女同学, 请你来讲。 (学生讲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师:这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次拂袖而去让他感到内心特别愉悦, 终于遂了自己的心愿, 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就将自己的心情写了出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归去来辞》。其实这只是他辞官的一个引子, 那么他真正的辞官的原因是什么呢?一起来读序言, 用笔画出说明他辞官原因的语句, 并说说你的理解。

【点评】成功的课堂导入可以实现以下的几个目的:一是复习旧知, 了解学情, 再次明确教学定位, 通过交流可以知道学生对陶渊明其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其作品所表达的基本情感也有了简单的把握, 在这个基础上, 这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就是“咀嚼文字, 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而不应该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这篇辞抒发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设置学习的情境, 为学生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做好充分的铺垫;三是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学习。这堂课的导入在教学环节上是一个成功的衔接, 如行云流水般舒畅、自然, 有了前面的陶渊明其人其文的辅垫, 自然而然就过渡到了对小序的学习, 学生对序言理解起来就轻松很多, 也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所以这个环节看起来有些费时, 但就整个课堂教学来讲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边看书边圈画) 师:请把对小序的理解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吧。生1:“质性自然, 非矫厉所得。”陶渊明说自己本性率真, 不是造作勉强所能改变的。师:这位同学读书很会找关健之处。再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他不能按自已的本性生活, 需要造作呢?生1:作官这件事违背了他的本性, 所以他要辞官归隐, 按着自己的本性生活。生2:“饥冻虽切, 违已交病。”陶渊明说自已做官是为了养家糊口, 但如果是违背了自己的心愿那就会使自己的身心更加痛苦。师:这位同学很会学习, 利用课下注解将这句话理解得很好。你用了一个“更”字, 和什么相比更加痛苦呢?生2:挨冻受饿。师:好, 加上这个内容, 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更准确了, 所以文言文的理解字字落实是对的, 还要注意补充, 这样意思才能表达得更准确。同学们试着将这句话完整地表达一下。 (停留, 让学生自己表述。) 那么, 诗人说“自己的心愿”到底是指什么呢?生3:应该是崇尚自然, 热爱田园生活。师:不错, 这颗“心”应该是大家前面谈到的他的志向报负, 崇尚自然, 安贫乐道, 高洁的情操, 还有淡泊宁静、率真自然的性情。于是他决心离开污浊的官场, 不与其同流合污。生4:“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情在骏奔, 自免去职。”这也是他辞官的一个原因, 是一个直接原因。师:表达很准确。下面我们带着这些理解, 来看看题目应如何解释?生5:“归去来兮”就是归去, “来”和“兮”都是助词, 没有实在意义。“辞”是一种文体。生6:“归”可以讲成回归田园;“去”有离开的意思, 可以讲成离开官场。师:你将序言的理解融到了对题目的解释上。我再多加一点, “辞”是一种文体, 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从形式上讲是要求有一定的节奏和押韵的, 又具有散文在表达情感上比较自由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将“辞”的这个韵味读出来。

【点评】这一环节是对诗歌小序的学习。过去传统的讲法是或师或生将序言逐句逐字地进行翻译, 这样讲从知识层面上看, 似乎是很扎实, 但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的文本阅读之间的关系;从阅读的层面上看, 也忽略了小序与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联系。“少教多学”理念倡导学生会的不教, 可以自已学会的不教,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的也不必教。序言的文字浅显且注解详细, 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字面意思, 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已懂的知识反复讲, 简单地在一个学生已知的层面上进行重复的学习活动, 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这里老师用了一个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读书, 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与书下提供的注释, 梳通了文意,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 并将序言部分与题目、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联系起来。

师:陶渊明回家后有怎样的生活和心情呢?我们来读诗, 要读准字音, 试着读出“辞”这种文体的节奏。请几位同学来读诗。 (四位同学一人读一段, 读后, 师生一起订正读音) 。师:在诗句的停顿上, 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生7:我觉得刚才四个同学读的时候都没太注意停顿, 所以没有感觉出“辞”的节奏。师:你认为怎样停顿合适? (学生犹豫, 有些为难) 。你选一段读给大家听听!生7:那我选第三段吧。 (生诵读) 。师:这位同学停顿是什么规律呢?生8:她读的时候, 四个字的句子一次停顿, 六个字的句子两次停顿, 这个停顿很好。师:整首诗都是由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的, 读的时候四字句两个节拍, 六字句三个节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三段, 体会一下这个节奏。 (学生齐读, 慢慢进入一种兴奋状态) 。

师:我们再读, 看看:陶渊明在这篇“辞”里写了什么?回家后的心情又是如何?同学们对照课下注解自由诵读, 然后用简炼的语言概括每段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 边读边勾画) 。师:下面,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

生9—12:第一段是写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和回家路上的轻松愉快;第二段是写诗人回家时的快乐和归田之初的愉快;第三段是写诗人回家后与亲戚邻人交往、亲近自然的愉悦闲适;第四段是写诗人的想法, 乐天安命。

师:同学们已经在诵读中慢慢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了, 读懂了内容, 读出了情感。我们感受到陶渊明无论是在回家的路上, 还是回到家里、和邻里交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都表达着一种情感——愉悦。我们再来读诗, 勾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诗人这种情感的语句, 从内容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边读边勾画, 教师巡视, 与学生小声交流) 。

师:好, 哪位同学先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生13:我认为第三段中的“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最能体现出他回家后内心的闲适和愉悦。师:请将你的感受放进去读一读。生13 (读得慷慨激昂, 大家笑他, 学生有些窘) 。师:你读得很认真, 但语气不合适。可以想象着你是和亲戚说着知心话, 你在悠闲地看书弹琴, 再和其它的诗句放在一起读。再试一试吧。生13: (满怀信心地再读, 这一遍读得有改变, 舒缓而悠长) 。生14:第一段中的“问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他向行人问路, 只恨天色朦胧, 天不亮, 这说明他归心似箭, 能看出他回家时内心的急切。师:理解得很好, 刚才有一个字没讲出来啊, “恨”该怎么讲?生齐声:遗憾。师:对, 那么请你也将自己的感受放进诗句里读出来, 你试一下。生14: (读得很快, 显然是受上一个同学的影响, 以为“急切”就是读得速度快) 。师:你读得是“急切”了, 但我们没有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急切啊!不过刚才有一个字“问”你读得好, 是重读的。生14:噢, 老师, 我知道怎么读了。师:好, 再来试一下。生14读 (放慢语速, 重读“问”和“恨”) 。师:读得不错了, 这些能触摸到诗人灵魂的字眼, 我们在读的时候, 停留一下脚步, 慢慢去咀嚼。生15:“舟摇摇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这两句写的景给人以很舒畅, 很清爽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辞官回家时内心的轻松喜悦。师:这份轻松和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词语里读出来的?生15:“飘飘”、“摇摇”还有“轻飏”, 这些词语都能让人感受到很轻松。师:将你的感受放到诗句里, 读一读。生15 (声情并茂诵读, 获得同学和老师的掌声) 。师:读得很好, 我特别欣赏她读的“摇摇”, 很有情味。既然“摇摇”能读好, “飘飘”也一定能读好。 (师生共读“舟摇摇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师:“摇摇”和“飘飘”让我们感受心灵的飞扬和轻松, 仿佛羽化而登仙, 而且还有一种音乐的节奏在里面。生16:开头一句“归去来兮”这句能看出他辞官了, 放下重担了, 轻松了。师:先自已试一试, 读给同伴听一听。 (生4读) 其他同学有没有自己的想法?生17:“兮”字发音有些短, 有些平, 听不出轻松来。师:那该怎样读啊?你来示范一下。 (生17读) 。师:刚才有一个同学读得好, “兮”字像是长长吐了一口气, 吐出了心中的郁闷, 放下了千斤重担。“兮”字虽是一个虚词, 但它的高低缓急长短是可以表情达意的。非常欣喜地看到同学们这么大的进步, 以前只觉得“有感情的朗读”很抽象, 今天被同学们演绎得这么形象生动, 这种感情就在同学们高低缓急的声音中。生18:第二段中的“乃瞻衡宇, 载欣载奔。”诗人看到自己的家一边高兴一边跑过去, 可以感受到他的那种欣喜若狂。师:用你的声音将这份欢快读出来, 多读几句, 意思会更加完整。 (生18读) 。读得很好。受到了你的鼓舞, 我也读一遍, 不过我加一个字, 同学们听听, 我们俩谁读得好。

“乃瞻衡宇兮, 载欣载奔。僮仆欢迎兮, 稚子候门。三径就荒兮, 松菊犹存。携幼入室兮, 有酒盈樽。”生19:老师读得挺好的, 但味道不对, 不如刚才同学读得轻快了。师:呵呵, 同学们太给我留情面了。诗人将内心的节奏和外在的节奏高度统一, 我加一个“兮”字, 就破坏了这种节奏, 短句节奏快, 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欢快。生20:“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从他回家所做的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很逍遥, 悠然自得。师:理解得好, 你能讲讲“以”在句中的作用吗?生20:没有意义, 虚词。师:那就是去掉也不影响表达了吗? (学生犹豫, 意见不一致) 。那我们就去掉这个字读一读, 看看有没有影响。将后面句子中所有的“而”、“以”、“之”都去掉。我来读, 大家评。生21:太急促了, 感受不到怡然自得了。生20:老师, 我知道了, 这些词可以舒缓语气。师:很好,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心情舒缓和放松, 这一段从四字句到六字句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的变化, 更是内在情感上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段, 再一次感受这种节奏的变化。

【点评】这是这节课主体部分, 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精巧、教学方法的得当与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 体现了语文教学“少教多学”理念——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 学会读书。这一部分共分为两个大的环节——初读与品读。初读诗歌完成了两个学习目标, 一是读准字音, 读清句意, 将“辞”的相关诵读的知识与诵读要领揉在第一遍诵读中, 让学生先基本会读;二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与情感, 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品味鉴赏。其中, 品味鉴赏、体会情感是学习的重点, 学生大都能笼统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是让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则需要教师在方法上进行引领, 这是学生的难点, 也是学习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将诵读与鉴赏恰当地结合在了一起, 灵活地采用去字与换字比较诵读法, 让学生在诵读与比较中反复品味诗歌的情感, 并用声音来传达个人的理解, 在准确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诵读的水平, 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整个的对话中, 教师善于对课堂即时生成进行恰当的引导, 来推进鉴赏活动, 为学习创设了安静, 但又不失灵动活泼的读书环境。如在进行“舟摇摇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一句品味时, 学生理解到了“这两句写的景给人以很舒畅、很清爽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辞官回家时的内心的轻松喜悦。”然后教师追问“这份轻松和喜悦你是从哪些具体词语里读出来的?”学生抓住了“飘飘”、“摇摇”、“轻飏”等词语, 老师引导他再读时关注这些词语, 学生的再次阅读表现得声情并茂, 并获得同学和老师的掌声。在这样的氛围下, 师生共读“舟摇摇以轻扬, 风飘飘而吹衣”。

师:同学们对诗人归隐后的情感理解得很好, 那么他心情的愉悦难道就仅仅来自我们看到的这些吗?生21:应该还有更深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但我找不出来, 只是感觉。师:有这种感觉就很了不起。陶渊明回到家后有这么两句:“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让我写的话, 我就写成“小径就荒, 杨柳犹存”, 这不更有意境吗?同学们都笑话我了, 那么说说你的理解。生22:课下注解说“三径”是隐居的代名词, 松和菊象征高洁和坚贞, 是一种高洁的人格的象征。换成“杨柳”就没有这个意思了。生23:“就荒”和“犹存”相对, 还让我感受到一种希望。师:这两位同学让我们知道, 诗人庆幸的是他象松菊一样的精神根基还在, 他独立的人格还在, 这是他心情愉悦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没有类似的诗句, 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生24:“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 抚孤松而盘桓。”这里的“孤松”应该是诗人自比, 象征他高洁的情操。师:那为什么松树前要加一个“孤”字呢?生25:孤独。这是一种不同流合污、独守高洁的情操。师:好!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们再读这几句的时候就不仅读出一种淡泊了, 更会读出一种骨气。我们回头来看开篇:“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这个田园还应该有一层更深的意味。生 (齐声) :是指精神的家园。师:不错, “归去来兮”一声声的呼唤贯串全文, 那是对灵魂的呼唤。有人说最后一段“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是消极避世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生27:他顺应自然, 回归自然, 不与世同流合污, 这是极积的。生28: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是消极的。师:说得好, 一个有着独立的人格, 有着高洁的情操的人, 一个在污浊的环境中坚守精神家园的人更不可能是消极的。相信今天的学习, 能让我们得到这些濡养, 让我们怀着对陶渊明的敬仰, 齐读最后一段。 (师生齐读, 情感贯注。) 师:下课。

【点评】这一环节是在前面理解的基础上, 深入解读诗人的人格和精神, 让学生读出“田园”的两层含义, 以使学生得到精神的濡养。对诗歌的深层意蕴的解读, 教师没有脱离文本, 从具体的诗歌出发, 在前面品味语言的基础上, 再次借助换字比较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从诗歌中发现“松菊”所包含的陶渊明的精神象征意义, 进而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诗人精神的深度解读, 实现了对诗歌“多学”的目的。

上一篇:乳酸片球菌下一篇:写作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