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校有效管理

2024-05-04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精选十篇)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 篇1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小学学校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弊端: 责任制的确定不明显,以至于责权不分的现象泛滥,不利于统一管理;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开设“一言堂”,唯亲是任,捕捉不到民主的影子; 学校的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不高,导致出现贪污或挪用现象,严重影响教育的真正意义的展现;校长与学生的沟通过少,不利于校长在学生中良好形象的树立,等等,诸如此类的一连串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提高管理水平、注重教育质量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那么,如何进行学校有效管理呢?

一、决策———有效管理之基础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指出: “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管理水平。作为校长,要充分考虑到决策的重要性,以良好的决策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我从平时一些决策的经验中,总结出了关于作出好的决策的几个方面。一是决策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客观地分析问题,区分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并选择不同解决办法,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二是决策须有可行性,任何决策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要将眼前所能达到的效果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考虑,使得决策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管理体制的改善和学校的发展。三是决策的制定是否是有效时机,决策会受到时间和环境等影响,有些是基于刻不容缓的威胁和稍纵即逝的机遇,要求作出快速的决策; 有些是关于教学计划或者管理方式改进等方面,则需要长期试验和实践才能决定的,总之,因时而定,因地制宜。

二、激励———有效管理之活力

俗话说得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这句简单的俗语从侧面反映出了激励所带来的促人进步的催化剂作用。当前的科学发展观下,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为了使管理模式顺应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要充分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校得到整体发展。在确定激励措施、完善奖惩制度的同时,要注重细节方面的鼓励。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角色。作为校长,要尽量给教师提供适宜的福利工资待遇与各种奖励措施,同时,不可忽视精神激励,学会增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校除应制定一些对老师的福利措施之外,还得进行更多关于促进师生进步的激励模式的探索。在一些基本的取得优异成绩和进步奖学金等方面的鼓励之外,我们更应强调的是“精神”二字。小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懵懂的年龄,心灵很脆弱,偶尔的一句关怀与表扬,比物质上的奖励来得更加及时,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学校开例会的时候,要经常就这一方面与教师进行探讨,引导教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做到真正激励学生主动去学习。激励是一种力量,也是管理体制中一种无形的进步杠杆,如何保持杠杆的平衡,需要我们认真地根据学校情况去探索。

三、和谐———有效管理之桥梁

学校是教育的大集体,学校教育也牵涉千家万户和社会各个方面。冰心老人曾说过: “美的真谛应该在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 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 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和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如果在学校管理中能充分运用和谐的力量,那么我们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是校长应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要和当地政府及各级部门、爱心人士处好关系,争得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其次,是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学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头绪纷繁,单凭校长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可能完成各项工作,只有在各年级老师的配合下,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在平时的工作中,应以平和的心态以及友善的微笑去安排工作和商讨事宜,尽量营造出一种群策群力的融洽和谐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群体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的释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发展。再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在常规的教育中,除了诸如注重文明礼仪、认真学习、保护学校环境等基本规范外,还应特别注重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培养。在一些引导和规范后,学生见到老师都会礼貌问好,而教师也不仅仅只是点头,而是当学生问好的时候,给予关切的问候和亲切的回应,让学生觉得自己同样被老师尊重和注重。在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中,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推动学校的日程顺利进行,使得学校的各项安排和活动都有序地迈步前进。

四、创新———有效管理之灵魂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这样一句话: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有创造,就意味着有创新的身影,创新是任何方面任何发展都需要的力量,学校的管理若能很好地利用创新这一概念的真谛,不仅能使得学校呈现日新月异的状态,而且可以与时代发展的步伐并驾齐驱。学校的创新基点: 首先,应注重情感教育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中,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同事之间,感情交流的成分很多,情感是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这方面做得好,就为关于如何去创新的工作提供了新鲜的空气。其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的轻松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心情都得到放松,而且在小智力游戏的潜移默化熏陶中,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他们学习过程中创新思想的显现。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以政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把创新与创效统一起来,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管理创新目标。

摘要:学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符合全国教育万马奔腾、你追我赶的格局。要以政策为导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把创新与创效统一起来,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管理创新目标。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 篇2

校长在参与小学学校管理时, 应注重更新管理思想, 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制定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校长在执行校园管理决策时,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 包括学生情况、教师情况, 灵活调整管理方案, 保证校园管理体制更具有说服力。同时, 校长虽然是校园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但是在平时学校管理时, 应注重采纳来自教师、学生的意见, 并针对自身管理工作具体情况, 合理优化和改进, 从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效果。

2.2 加强小学生安全管理

小学生安全问题, 是校长校园管理工作重点内容, 校长应当针对小学生人身安全, 建立完善性的管理体制。加强小学生安全风险分析, 并引进先进保护措施, 加强小学生安全管理。其中, 体育课程存在的风险因素很多, 对小学生身体健康可能造成损害[2]。因此, 校长应加强体育设施引进与更新力度, 完善体育设施与保护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小学生校车管理, 活动管理, 保证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此外, 对于小学生住宿环境管理, 校长也应当加强重视, 建立完善性住宿管理体制, 以及食堂卫生管理体制, 保证小学生健康安全。

2.3 建立依法治校管理体制

校长在进行校园管理时, 应适当融入依法治国理念, 构建依法治校管理体制,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校园管理活动。校长应合理利用法治体制监督和管理学生、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尤其是对于教师来讲, 依法治校管理体制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有效杜绝一些私自补课、私自收费的现象存在。同时, 校长在落实依法治校管理体制时, 应该以身作则, 规范自身言行,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 依法治校对于构建和谐、健康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能够有效杜绝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2.4 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

小学校长在进行校园管理时, 应注重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3]。首先, 小学校长应当结合学校办学条件, 优化教师薪资待遇, 以及职业晋升评价标准, 从而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与小学教育工作当中, 提高小学教育整体质量。同时, 校长应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工作, 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创新, 促进小学教育实现深入改革。此外, 校长应定期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活动机会, 加强教师队伍职业规划, 从而激发小学教师工作动力。校长应鼓励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不断学习先进教学思想, 创新先进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小学教育实现素质改革。

2.5 健全小学教育工作考核体制

小学校长应注重健全小学教师工作考核体制, 通过落实责任制管理体制, 加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核。校长应当将教师教学态度、课堂设计能力, 学生整体成绩, 作为教学素养考核指标。同时, 为了保证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准确, 校长应丰富评价参与主体, 鼓励学生家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工作当中。以便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领域中存在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此外, 校长应当合理引入信息技术, 构建电子评价系统, 建立教师工作电子档案, 以及学生电子成长档案, 从而实现小学校园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

3 结论

综上, 小学校长主要工作负责主导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 并在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顺应素质课改要求, 小学校长应注重优化学校管理体制建设。通过有效落实人性化管理思想, 加强小学生安全管理, 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并健全依法治校管理体制, 以及工作考核体制, 从而保证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全面, 为小学教育实现素质改革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安庆林, 曹君.小学校长如何做好学校管理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 , 3 (24) :117.

[2]曹建民.小学校长如何实施学校个性化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 , 2 (11) :25+37.

创新小学学校管理的有效方式运用 篇3

关键词:小学;管理;创新;方法

学校管理工作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按照确实的目的要求,采取合理有效的手段,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参与校园生活,从而实现小学教育的目标活动。但是近些年来,小学校园中旧的管理手段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不能够适应现如今小学的发展,导致孩子们在学校里无法享受美好的校园生活。

一、小学校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事业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小学的管理工作在很多方面出现了问题:现如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能够真正的得以实施;老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很深的代沟,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沟通;班级文化构建工作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想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学校就要做好校园管理工作,这成为各个小学乃至整个教育行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小学校园管理的有效方法

1.提高决策水平

“决策是管理的心脏。”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学校领导的决策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领导的决策水平高,学校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做出好决策的方法主要有:

(1)做决策之前要认真并客观地分析出现的问题,不能将问题一概而论。

(2)决策要具有可行性,从实际出发,并结合长远的利益考虑。

(3)决策制订要因时而定,因地制宜。决策的制订常常受到时间以及环境的影响,有时遇到一些刻不容缓的问题,决策就需要及时地作出;有的时候遇到的是有关教学方法改进上的问题,那么决策的制订就要经过实践才能制订出来。

2.实施科学组建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工作很繁琐,为了能够以更高的效率解决校内的问题,学校可以组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的成员可以通过班级选举出来,由这些班委对班级的制度进行制订,全方位地实施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还可以轮流参与管理工作,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提高。

3.重视教师管理

师资力量决定着管理的成败,所以要尤为重视教师的管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宽容和严格有效结合,避免出现一有错误就严厉苛责,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其出现负面情绪,而一个宽容的管理者,势必会得到双倍的收获。而对中年的教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通过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来提高教师的存在感,激发工作热情,强化教师的归属感。对老年的教师管理,由于他们的年龄因素加上从事教师职业的时间较长,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4.加快校园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学校的管理也离不开信息化。首先为了能够便于教师的培训和学生的学习,要建立网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师技能,开阔学生视野。另外,还可以开设学校网站,设立校园通,依靠网络强化交流和沟通,便于建议的采纳以及不足之处的完善。还可以通过到一些先进试点学校学习经验,来强大自己。

总之,学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目的,统一创新与创效统,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管理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陈维孝.论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03).

[2]孙金娥.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

浅谈小学学校管理的有效运用方式 篇4

学校管理的基础水平就像密度一样, 不会随状态、形状和空间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学校管理的基础密度越大, 学校管理效果就越小, 如果想要加强学校管理效果, 就必须要让学校管理的基础密度变小。

1.小学学校管理要加强分工管理。作为小学校长, 必须要能够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对学校管理进行明确分工。第一, 小学校长要加强各行政的职能。校长总揽全校管理大权, 但是在教学管理和安全管理方面要交由副校长, 由副校长制定管理结构, 层层划分, 落实职责。第二, 校长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由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较多, 所以要将学校事项进行分工, 教导处主管教研组, 教研组对各学科教师进行管理, 这样通过层层管理, 增加学校管理密度, 从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效率。

2.小学校长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由于小学学校事项较为繁杂, 如果每个人只管手中的事情, 那么就会出现一些事没人做的情况, 所以作为小学学校校长,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能去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 充分利用教师的优点进行学校管理, 让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和建设中, 给有能力的教师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人都是存在惰性心理的, 作为教师也是一样的, 小学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注重细节上的管理,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实施者, 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角色, 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为小学学校校长, 必须要深入教师群体内部, 了解教师的实际困难和真实想法, 要在适当情况下, 满足教师的基本生活需求, 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激发教师的责任感, 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奖惩措施,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创新, 不断探索新型教学方法, 加强教师自身教学技能, 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要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增强教师的信心, 鼓励教师实行集体备课制度, 在备课时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 学习好的教学方法, 在无形中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 同时也要为教师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 由校长做起, 重视教学管理, 创新管理模式。

三、校长必须率先垂范且与教师共担教学任务

校长想要管理好学校, 首先要有威望, 能够以身作则, 与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 要成为发展学校各项工作的根源。校长要以德服众, 让教师心甘情愿与自己一起战斗, 去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 教学质量是重要评价指标, 所以校长必须要大力发展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在教学队伍结构上进行优化,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实力。

四、深化教研教改

学校教学质量关乎着学校未来的发展, 校长要带头深化教研改革, 要创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开展校本培训, 创建教学氛围, 在校内教师中选择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培训, 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分析, 保存资料以供其他教师借鉴参考。同时还要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 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之处, 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增强学校的教学实力。此外还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新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上研究课时, 学校应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为所有教师进行导航, 提升整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五、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有学校发展计划和办学愿景。

校长是小学学校的领导者, 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 校长日常所涉及到的工作量较大, 容易出现各种纰漏, 所以小学校长必须要找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 要能够对学校未来发展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要从关键环节入手, 制定完善的发展计划, 对学校内部管理数据进行仔细分析, 要对学校内部的大事小情都做到心中有数, 在重大决策和问题上要能作出正确判断, 要敢于承担责任, 亲力亲为, 在每学期都要对工作计划和教学重点进行落实。

六、加强小学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小学学校管理模式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要不断创新, 校长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 要能准确把控学校管理工作。首先校长要提倡情感教育,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 要注意观察教师的情感变化, 加强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排除教师的顾虑, 能够确保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其次校长要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要营造愉悦、欢快的校园氛围, 给教师和学生放松身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薛小金.浅谈小学学校管理工作[J].学周刊, 2012 (15) .

[2]梁爽.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J].现代交际, 2013 (10) .

《有效学校管理》读后感 篇5

——《有效学校管理》读后感

借着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认识了杨天平教授,认识了这位“既和蔼又严格,和蔼而不放纵,严格而不冷酷”的老师,同时也接触到了他所翻译的《有效学校管理》一书。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沐浴在杨教授以平实的教学风格营造的融洽教学氛围之中,收获现场的感悟之外,自然而然地对杨教授的大作充满期待。怀着这样的心情,以近乎饥渴的心态快速地浏览了《有效学校管理》全书,虽时间所限,还未及深入品味其中细处深味,但已经对这样一部独特的充满“洋味”和“土味”的书产生了特有的体验。

说到“洋味”自不为奇,原因有二:一是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是地地道道的英国人:伯蒂·埃弗拉德、杰弗里·莫里斯和伊恩•威尔逊,前两位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且都有教育培训方面的成就,伊恩•威尔逊则是一位勇于实践的校长,并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二是本书的呈现方式也是我读过的书中非常有“洋气”的一本,编排独特,目录详尽,图表丰富,似一部学术专著,又似一部资料手册,更似一部管理说明书。

那么“土味”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简单,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解释就是非常“接地气”,诚如作者所说,该书“不是一本学者给学者写的书,而是一本实践者给实践者写的书”,是一本关于管理实践

和组织运作的专业书籍,也是一本为改造组织管理和运作而提供方法的工作手册。

在这份“洋味”和“土味”兼备的最初体验之后,我开始随着译者杨教授的脚步,踏进其一进进独特的“屋宇”。核心感受就是,通过阅读本书窥见了学校管理之“一斑”。

来具体谈一谈这部书的结构吧。

全书共 18章,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管理”和“变革管理”3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如何实现成功运作”等基本命题。第1部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阐述学校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特征、自我管理、领导行为与风格,对员工的聘用、培训、激励与评价,学校的决策与施行,学校的会议管理与冲突管理等基本内容,并介绍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要则和方式。第2部分“组织管理”,逐一缕述组织的要素与模式、团队的建设与绩效管理、课程的管理与改编、学校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学校的资源与环境管理等基本内容,并提出了人人都要坚持学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组织与个人共赢等有效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第3部分“变革管理”,着力析解变革的本质与方法、成功实施变革的条件与示例、转型管理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及其保障等基本内容,并阐发了组织变革的程序和步骤、提高变革管理有效性的实践智慧等。

通读全书,其具有以下4个特点:

1.实用性。本书含有大量来自教学管理第一线的经验、步骤和

方法,对教育管理工作者十分切用,既适合个人在家里或工作时学习参考,还可以作为其长期或短期课程的阅读材料,或是作为我们一线教育管理者的参考书目与工作指南。

2.操作性。该书力戒作哲学式的讨论,少有理论说教,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腔调,采用商量的口吻,与读者一起探讨有效学校管理的运作方式,就像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娓娓道来,言简意赅,力图对实践有所指导和助益。在体例编排方面,该书有意识地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每个章节都安排了一些练习题、测试题和讨论题,让学习者结合各自的工作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操作与诊断,以加深对书本内容的体会与领悟。

3经历,既有深厚的企业管理背景,又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学识。作者一方面着意降减专业术语的使用,尽量缩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以形成思想上的互动和心灵上的共鸣;另一方面又积极引导读者根据这些常识和原则进行实践和运作,以提高学校工作的效率和效能。这样,也就构成了本书所独具的行文朴素、语言通晓等特征,因而读来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4.可读性。杨教授“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专业根底和深厚的语言修为,为这部书实现了近于完美的翻译,使这部充满“洋味”的书散发出亲切的可读性。纵览全书,杨教授以平和醇实的文字表达了原著对有效学校管理的精辟认识及其自身的深邃洞察,让我们在领略到原著的见

解与风格。

学以致用,读书当然须联系实际,方能不辜负作者、译者的一番心血。我作为一线的教育管理者,更是深切感受到本书所具备的现实指导价值,产生了探寻有效学校管理“全豹”的浓厚兴趣。

不愧是实践者给实践者的书,全书处处有我可以借鉴、操作、学习的理念、方法、案例。不及一一列举,仅以全书第2章“作为领导者的管理者”和第10章“团队”为例,谈谈我自己的实践体会和认识。

有人说:“一个校长决定一所学校”;也有人说:“再能干的校长也无法离开团队的力量来管理学校”。没错,我是刚刚走上校长岗位的一位学校管理“新兵”,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校长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要有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二是要带出一支有战斗力的管理团队。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当好一名管理者,如何通过团队的力量来管理好一所学校。

管理风格有“任务定向型”和“人际关系定向型”两类倾向,对应的产生5种管理模式,即“专断型”、“关怀型”、“消极型与政治型”、“行政型”和“动机型与问题解决型”,从本书的分析中我体会到一名优秀的管理者,要尽力使自己向“动机型与问题解决型”靠拢,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学校整体环境,不断积极工作经验,辨识各种不当行为。

比如,我刚到这所学校担任校长时,曾经误以为领导需要有一定的“神秘感”和威严,而刻意保持与教师的距离,后来,我意识到这是一种不明智的做法,因为自身对教师的“封闭”会带来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无法产生最贴切的“激励”,老师们会绕开你,向那些对他们感兴趣的人陈述自己的意见。这正是本书中提到的“专断行为使用不当”的表现。幸好我能及时意识的问题,并注意关心教师的生活,诸如孩子接送存在困难,外地教师住房紧张等问题,并着手给予一定的帮助。从“专断型”向“关怀型”的迁移,为我实现了最初阶段的顺利过渡,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而冷静应对冲突、让员工参与决策等要点的关注也同样是我的成功体验,我正在让自己逐渐成为一名“动机型与解决问题型”校长。

校长的管理风格只是学校管理的一个角度,而管理的落实则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中层干部团队。当一个校长注重提升自身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时,他自然而然会关注到团队建设的问题;团队建设的核心也正是人际关系处理。因此,本书的第2章与第10章我个人认为正是关联度极高的姊妹章节。

在实践中,我注重了解中层干部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与他们分别建立融洽的私人关系,并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动态交互,使整个行政班子有效开展工作。比如为人聪明却稍有懒惰心态的校长助理,我让他多次承担智囊角色,担纲核心研究者与任务分配、监督;再如工作效率高、执行力强的教导主任,我让他在大小事务中充当急先锋,往往能有所收获;年长的老骨干我们尊重他,年轻的新骨干我们激励他„„找到关心人和关心工作的平衡点,把教师放在心上,学校里没有被遗忘的人,也没有被闲置的人。在人际处理的智慧中,团队的力量生根、发芽。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 篇6

关键词:小学校长;学校管理;有效策略

校长作为学校的带头人,必须采取有效策略进行学校管理。通过确立办学目标,加大力度建设领导队伍,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才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又神圣的重任。

一、确立办学目标,加大力度建设领导队伍

小学校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及提高办学的层次。用开阔的眼界和抱负,认真规划学校的未来。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领导队伍建设是校长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它关系着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尊重、理解领导队伍中的每个成员,做到大事集体研究、小事互相通气,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决策前讲民主,决策时讲集中,执行时讲纪律,使学校领导班子成为目标一致,运转协调,优质高效的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1.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管理教育策略,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作为校长应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说课和研讨等策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艺。做到新教师上好见面课,全體教师轮流上好公开课,骨干教师上好优质课,年轻教师上好合格课,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校长应带头承担教研课,带领教师搞好教研工作,实现互帮互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此外,还应邀请专家进行讲课,安排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等策略,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总之,校长对学校进行有效管理,就必须拥有责任感、使命感,具备一定的学校管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学校管理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余丽媛.学校管理要管而得法,宽严有度[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7).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 篇7

一、中小学学校管理中个人决策的有效性

1.正确发现和分析问题

决策源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压力。发现了问题, 认为“问题”是问题, 并感到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就要着手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之前, 对问题的分析十分重要。对决策问题的分析重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问题的类型和重要性。

学校中遇到的大量的问题可以被区分为两类, 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有些问题是属于直观的、熟悉的、结构良好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决策者的目标是明确的, 与问题有关的信息是易确定的和完整的。这类问题常被称为常规性问题。相对应的决策方法是程序化决策。由于问题是反复出现的, 所以事先设计出一些程序、规则、政策来应付这些问题。一旦问题发生, 就运用例行方法解决。这样管理者就不必费尽心机去建立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在许多情况下, 程序化决策成了依据先例的决策, 管理者仅须按别人在相同情况下所做的那样去做, 不需要列出一系列可能的解决方案, 只要借助一个系统化的程序、规则或政策就可以了。另一些问题是非常规性的, 它们是新的或不寻常的, 有关问题的信息是含糊或不完整的。非常规问题的决策方法是非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不能用已知的办法和程序、规则来进行。通常要设计多种方案, 进行分析, 甚至借助经验和直觉来决策, 有时还要进行讨论把问题搞清楚, 甚至委托给专门的咨询机构来设计解决方案, 有些还需要在校务委员会范围内讨论决定。

2.摆正管理者在各种决策中的位置

学校常会对权限进行划分, 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管理者有不同的权力范围, 这也就决定了不同人的不同决策范围。对本不该自己负责的问题决策、超越自己的权限范围决策都属于越权, 会对组织运行造成伤害, 破坏组织秩序, 影响和伤害他人的情绪。作为一名管理者, 遇到问题不能坐视不理, 但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在决策中的地位, 该自己决策的一定要拿主意, 不该自己决策的, 可以提建议, 通常不要随便替别人拍板。

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讲, 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更加重要。中小学校长的决策可区分为以下七种类型:①完全的他人 (个体的或群体的) 决策。他人如何决策、选择什么方案校长没必要干预, 甚至都没有必要知道, 完全是他人的事, 除非必要, 否则校长最好拒绝提供建议。②需知情的他人决策。由于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或影响面比较大, 所以如何决策、选择什么方案校长要知道, 以便做好应变的准备, 甚至也可以提出决策建议, 但最终仍由他人拍板。③有意引导的他人决策。决策的主动权仍在他人手中, 但由于决策结果对校长的工作有较大影响, 为了保证在他人方便的前提下又对自己有利, 校长可以提出处理意见供决策人参考, 并在必要时引导他人接受自己提出的建议, 但不能强迫他人接受。④与他人协商的共同决策。校长同参与决策的其他人是平等的, 在这种情况下校长既不要放弃责任, 任由他人做主, 也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人, 大家协商达成一致最为重要。⑤吸收他人参与的自我决策。决定作出前征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吸收后校长个人作出决定。⑥事后告之的自我决策。不事先征求他人意见和建议, 但决策制定后、执行前通报有关他人并作必要的解释。⑦强制的自我决策。既不事先征求意见和建议, 也不事后告之解释, 决策后直接执行。这种决策主要是为了强化校长的权威, 对于一盘散沙式的学校, 治理的初期是必要的。

3.恰当选择决策时机

决策制定是否有效, 与时机的选择密切相关。有些决策基于稍纵即逝的机遇和刻不容缓的威胁, 对于它们, 管理者必须利用现有信息尽快作出反应。而在有些情况下, 管理者却并不需要马上进行决策。公开待选方案, 静观事态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如是否推行一种教学方法, 可以先在小范围内实验, 然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

根据时间的压力, 学校管理者的决策分成以下五种, 每种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①紧急事件的决策。这类决策要求管理者必须马上作出反应, 立刻采取措施应付危机, 否则会给组织带来更大的危机。这类决策通常来不及仔细分析、选取最优方案, 也不能强调决策的权限范围, 在场的每位管理者都有责任采取行动。通常的原则是:具体负责的人在现场, 就由他现场决策并组织实施;具体负责的人不在现场, 由在场职位最高者现场决策并指挥实施。②稍纵即逝的决策。这是过期作废但又时间紧急的一类问题的决策, 这类问题通常有一个稍纵即逝的解决时机, 若不马上决策的话, 最终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这类问题的决策通常不是问题本身的压力, 而是时机的压力, 需要马上决策, 错过时机往往就没有必要再决策了, 但没有及时决策通常也不会给组织带来危机。③最优决策。在这类决策中, 有多种方案可供决策者选择。尽管快速作出决定也重要, 但有效的决策取决于对各种方案的分析和评价, 取决于决策方案选择得是否合理。对这种决策, 找到最佳方案比决策速度更重要。④无关紧要的决策。这类问题的决策既无时间的要求, 也无须追求最佳方案, 随便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方案都可以。对这类决策, 有时间则及早决策, 没有时间则可以扔在一边等有时间再做。⑤等待时机的决策。问题已经出现, 但还不明朗, 决策的时机还没到来。这类决策可以等待时机成熟或到了问题逐渐明朗时再作决定。

4.把握决策制定的逻辑过程

在实际管理中, 并非所有的决策都能按照理性准则作出, 有些决策需要借助非理性的方法, 如经验、直觉、创造性等, 但这并不排斥决策遵循理性过程。决策按照一定的逻辑过程进行会更加有效。

决策过程从识别问题开始, 到实施决策, 要经历七个阶段。 (1) 识别问题。许多决策失误, 并不是到了选择决策方案时才错, 而是在对问题的把握时就出了问题。对问题的识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问题的类型。通常可以把问题区分为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 相应的决策方法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②问题的层次。即解决问题的权限范围。如果管理者觉得他们没有职权、资金、信息或其他采取行动所需的资源, 他们不大可能将事情当做问题, 或者把问题交给有权解决此问题的人员。③问题的时间限制。截止期限会使管理者感到某种压力, 从而促其采取行动。④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对问题重要性的判断也是主观的, 但它也影响到决策的方式。 (2) 确定决策标准。决策标准, 即选择解决问题方案时应满足的条件, 也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约束条件。管理者一旦确定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则对于解决问题中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标准就要给予明确。很多时候, 决策的标准是一个标准体系, 而不是一条单一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体系中的各个标准并不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为了在决策中恰当地考虑它们的优先权, 有必要按重要程度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 (3) 拟定方案。列出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这一步骤无须评价各个方案, 仅需列出即可。决策是一种优选活动, 要想实现真正的优选, 就必须有多种可以比较的可行方案供决策者选择。这样决策就依赖于方案设计的情况。 (4) 分析方案。分析是借助决策标准进行的。通过分析, 知道每种方案的优缺点。 (5) 选择方案。既然我们已经确定了所有与决策相关的因素, 恰如其分地权衡了它们的重要性, 并确认了可行方案, 那么我们仅需选择第四个阶段中得分最高的方案。 (6) 防范分析。十全十美的方案是很难找到的, 许多时候, 决策失误, 往往是对所选择方案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 没有相应的对策。防范分析就是分析所选择的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对策。 (7) 实施方案, 跟踪效果。即把决策传递给有关人员, 并得到他们行动的承诺。查看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效果如何, 是否需要重新决策等。

二、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群体决策的有效性

1.充分认识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群体决策既有优点, 也有缺点。群体决策的优点是:①提供更完整的信息, 能够把问题分析得更透彻;②产生更多的方案, 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③提高成员对决策的认知水平, 增强对决策的接受性, 有利于决策执行;④提高决策的合法性, 有利于减少决策者和群众的矛盾;⑤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有利于执行决策中的互相配合。群体决策的缺点是:①耗费时间, 导致错过解决问题的良好时机, 甚至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②少数人统治, 造成决策质量下降, 影响群众参与决策的积极性;③从众效应, 导致某些成员放弃自己的观点, 造成决策质量下降;④责任分摊, 导致负责不清, 容易造成冒险决策和随意决策。

2.掌握群体决策的改进技术

群体决策的优点使我们很想更多地使用群体决策的方式, 但群体决策的缺点又使我们在使用群体决策时忧心忡忡。许多时候, 我们又不得不采取群体决策的方式, 因为组织有规定, 某些问题的决策必须经由群体讨论作出。这就使我们觉得有必要改进群体决策。常用的改进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和名义群体法: (1) 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为了克服阻碍产生创造性方案的群体压力和从众效应的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它利用一种思想产生过程, 鼓励提出任何种类的方案设计思想, 同时禁止对各种方案的任何批评。头脑风暴会议通常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每个人只陈述自己的观点, 不评价别人的观点;②每个人只代表自己, 不以组织身份出现;③每个人独立思考, 不进行商讨;④可以发展和补充别人的意见;⑤强调建议的数量, 意见越多越好;⑥会前不布置问题, 以免互相串联, 限制别人的思想;⑦记录所有方案。在典型的头脑风暴会议中, 一群人围桌而坐, 群体领导人以一种明确的方式向所有成员阐明问题。然后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不允许任何批评, 并且所有的方案都当场记录下来, 留待以后再讨论和分析。 (2) 名义群体法。名义群体法通过在群体决策中限制讨论, 确保每个人独立思考来防止从众效应和少数人的统治。名义群体法遵循以下步骤:①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 但在进行任何讨论之前, 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建议。②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 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然后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 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述完并记录下来为止 (通常记录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 。在所有的想法都记录下来之前不进行讨论。③群体开始讨论, 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 并作出评价。在此过程中, 每个人可以解释和论证自己的想法。④每个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 (通常是秘密进行的) , 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使群体成员正式开会但不限制每个人的独立思考, 甚至强迫每个人独立思考, 而传统的会议做不到这一点。但这种会议也不能完全克服从众效应和少数人的统治, 而且由于延迟讨论, 影响了互相启发, 进而影响决策方案的数量和质量。

3.运用会议控制技术

群体决策往往是以会议的方式进行的, 所以会议控制技术是群体决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提高群体决策成效有重要意义。控制群体决策会议, 要注意把握好会议过程。从行为科学的角度, 一个讨论会由开始到结束可以被分成四个阶段:①形成阶段。此阶段的成果是:与会者群体无论是在心理位置上还是在物理位置上都形成一个开会的态势。主持人或领导可以通过会场物理位置的布意安排而影响人的心理, 以便更好地控制会议气氛和进程。②讨论阶段。这是与会者在思想上互相启发、碰撞, 不断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的一个阶段, 是会议中耗时最长, 引发矛盾最多的一个阶段。各种讨论会中的讨论或辩论可能有三种情形:第一种, 只对事不对人的讨论或辩论。辩论者只关注事情的解决, 而不关注是谁提出的问题或方案。这是最理想的情形。第二种, 只对人不对事的讨论或辩论。辩论者不关心事实本身、方案本身、问题本身, 只关心是谁提出的问题或方案。是自己一方提出的就支持, 是对立一方提出的就反对。这是最差的一种辩论, 它不仅大大降低了会议的效能, 还加剧了人际冲突。第三种, 既对人又对事的讨论或辩论。辩论者既关心问题和方案本身, 又关心是谁提出的方案。在这种情形中, 辩论者既希望自己一方的意见和建议被采纳, 占得优势, 但又不想无理取闹, 他们坚持的是有理、有力、有节的原则。会议主持人或领导要鼓励第一种情形的辩论, 防止和制止第二种情形的辩论, 引导第三种情形的辩论。③认同阶段。在此阶段里, 与会者要在辩论的基础上, 就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方案达成共识。认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 自然认同。即与会者通过讨论, 认识逐步趋于一致, 达成共识。第二, 妥协认同。即辩论各方都认识到合作的重要, 都作出让步, 互相取长补短, 共存共融, 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第三, 强制认同。在辩论各方分歧较大且又各持己见的情况下, 由主持人或领导综合各方意见, 拿出一个最终方案, 强制大家接受。认同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不论讨论什么问题, 也不论以什么方式, 解决问题之前都要达成共识。④成果阶段。在认同的基础上, 由主持人或领导就问题的性质作出结论, 就问题的解决办法作出抉择, 并就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具体职责分配作出安徘, 这就是会议的成果阶段。没有这一步, 会议的一切, 包括时间的耗费、人力的付出都等于白费。会议要议而有决。

[注]本文系宜宾市重点社科课题《中小学管理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决策是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一个学校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它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个人决策的有效性:正确发现和分析问题;摆正管理者在各种决策中的位置;恰当选择决策时机;把握决策制定的逻辑过程。群体决策的有效性:充分认识群体决策的优缺点;掌握群体决策的改进技术;运用会议控制技术。

学校管理有序才能有效 篇8

的确,有些校长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全身心地扑在学校工作上,可谓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成绩却并不明显。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就出在校长对自己及学校工作的错误排序上。工作有序,事半功倍;工作无序,事倍功半。

一、正确规划明方向

校长与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校长是把握学校整体发展方向的岗位,负责制定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为师生搭建工作学习的平台。而学校的中层干部和教师,是在校长领导下,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好,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做正确的事是领导范畴,体现了校长的决策力;正确地做事属于管理范畴,是根据领导的指导开展工作,是执行问题。校长的有效领导体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在任何时候,对于任何人或者组织,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言,“做正确的事”都是由学校战略来决定的。如果做的是正确的事,即使执行中有一些偏差,其结果可能不会致命;但如果做的是错误的事情,则执行得越完美无缺,结果的危害越大。

二、抓大放小突重点

校长在管理过程中要管校长应该管的,集中精力抓决策的制定并推动决策的实施等,其他的则由学校各科室、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真正会管理的校长,绝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害怕权力被瓜分,而是善于分配权力给下属,让下属感受到校长的信任,从而使下属竭尽全力地将事情办好。在这个过程中,校长于无声中影响着下属、激励着下属,使下属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但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在小事上耗费精力不等于不问小事,校长要能够敏锐地从小事或细小环节中,发现和抓住影响决策制定和事关全局的大事,这是校长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三、塔式管理职责明

对学校事务的管理,校长要抓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做;组织结构问题,即如何把事情合理地分配给学校各科室、部门处理;人员的问题,如何将合适的干部、教师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流程的问题,如何做才有效率等。不想清楚前面的事情就做后面的事情,不从上到下梳理,管理必然无效。因为方向错了,一切都错;而方向对了,后面的事情即使不到位,校长也有机会进行调整。对人的管理,学校再大,校长也只须抓好副校长这几个人的管理即可,中层干部由副校长管理,一线教师由中层干部管理,一级抓一级,一层对一层负责。校长切忌“越俎代庖”,越过副校长直接指挥中层干部或者教职工,打击副校长的积极性,使副校长产生校长独断的想法。一名高水平的校长,必然懂得如何调动副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副手才能时时处处感到校长的尊重和信任以及自己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

四、有效沟通促和谐

小学学校有效管理 篇9

一、办学理念是有效学校管理开展的基石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坚持以人为本, 让每一个学生个体得以发展、获得成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质学校教育。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 我校一直坚持在优化素质教育、打造优质学校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师生和谐发展,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进而确立了“关注个性、开发潜能、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优质学校教育发展定位;在总结办学经验、凝练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我校提出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充分发掘人自身的潜能, 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潜能教育”理念和以倡导回归生活、尊重生命、内化心灵教育的“体验教育”模式;依托“潜能教育”和“体验教育”的理论支点, 形成了“实施优质教育, 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此为依据, 我校进一步提出了“优化全程管理、细化岗位职责、量化工作成效、创建学科特色、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管理策略。基于办学理念开展有效的学校管理, 成为我校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构优质学校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建章建制是有效学校管理实施的保障

学校管理要有效地开展就必须依托于系统有效、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作为打造优质学校教育的关键, 应该强调人文性和制度性两个价值维度。[1] 人文性是学校管理的软性维度, 是实现有效管理的内在助力, 管理制度只有得到人的遵行才能体现价值;制度性则是学校管理的刚性维度, 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外在动力, 是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有效保障途径。

校长作为学校的顶级管理者, 应该将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模式视为促进学校发展的基础。我校一直将“管理治校”作为立校之本, 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改革, 力图通过建章建制促进学校管理改革, 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这具体包括:设计“双满意”的实施方案, 让学生和家长为学校管理提供建议, 进行民主的学校管理改革;重视管理工作流程的细化, 实施“零缺陷”学校管理;改革中层干部终身制的干部聘任机制, 通过公开聘任, 组建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等等。在学校管理模式的构建上, 我校基于“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的发展目标。一方面, 加强了学校管理程序的优化, 将学校管理的程序定为“确定目标、制定计划、操作实施、总结验收”四个主要环节;另一方面,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实行“三结合”的评估办法, 即“定量的评估和不定量的检测相结合, 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 学生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完善了学校管理的评估机制。除此之外, 为了实现学校管理制度性和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该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给予, 使教职工获得了两个方面的满足。我校通过每两年一次“校长奖励基金”的评选活动等, 激励全校教职员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中去, 促进学校管理人文性和制度性的融合, 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三、多元合力是有效学校管理建设的策略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 在学校管理中肩负着重大责任。要实现有效的学校管理, 校长应该以民主自治的方式管理学校, 充分整合和运用校内外各类资源, 运用多元合力的管理策略。在校内, 校长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各方力量的积极合作, 形成校内的多元合力。我校通过校长会初步拟定、教职工广泛讨论、学校办公室综合审定的基本过程, 制定并实施了各部门岗位、责任连带制 (层层负责制) 、中层干部会议制、一年一届教代会制等, 全方面、多角度地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基于集体智慧和各类资源充分运用形成的校内凝聚力, 确保了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满足了师生共同发展、打造优质学校教育的现实需求。除了校内凝聚力之外, 有效整合和利用校外各类资源形成校外推动力也是构建多元合力实现有效学校管理的重要策略。我校注重整合和利用政府、社区和家庭等外部资源形成校外合力。进而, 通过校内合力和校外合力两个维度的构建和完善, 共同打造多元合力, 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 科学、规范、民主的管理体系。

四、文化治校是有效学校管理应有的境界

文化是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2]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核心载体, 不但是继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场所, 其自身的发展也是创造文化和积淀文化的过程。一所优质的学校并不只表现为优质的物质教育资源维度, 更为关键的是深入人心的学校精神、整体氛围和价值观的文化维度。没有优秀的学校文化, 就不会有生命力旺盛、可持续发展的优质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最高层面, “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与全校师生一道在继承中创造学校文化, 科学引领师生成长, 形成学校的文化自信力、文化发展力”, 依托文化建设, 实现文化领导, 充分发挥其领导力。有学者曾经提出过校长治校的由低到高的三种境界:即依靠校长个体自身素质、能力、魅力的“人治”;依靠规章制度的“法治”;依靠学校文化的“文治”。校长要开展有效的学校管理, 构建优质的学校教育文化治校是其必然的需求和应有的境界。

管理是以人为核心的协调活动, 要实现有效的学校管理, 必须依托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文化治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托文化治校的理念, 充分尊重教师的权力和学生的人格, 力求让在校的每一名师生都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 营造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氛围。在学校管理中, 实施“自上而下”的制度管理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浓郁的文化氛围也是实施有效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 文化氛围的形成有赖于学校的营造和维持。我校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 就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第一天的第一件事, 做好每一天的每一件事”指导语, 结合校园环境和丰富的“走廊文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学校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学校的成长史实质上就是一所学校文化的形成史。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学校特质, 就会自然地形成师生的稳定行为特征、精神气质和人生价值观, 进而使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得以顺利实现。校本文化创造和积淀, 有赖于日常学校工作的物化显现, 通过日常的学校活动, 例如升旗仪式、主题活动、开学典礼等途径, 使得校本文化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进而为优质高效的学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有效的学校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推动学校改革、打造优质学校教育的必要基础。有效学校管理的开展和实施, 应该以科学的办学理念为基础, 以规范的建章建制为保障, 以全面的多元合力为策略, 以切实的文化治校为境界。

关键词:学校管理,有效性,优质学校教育,校长

参考文献

[1]卢芳丽, 梁广.学校管理改革应遵循制度性和人文性[J].当代教育科学, 2001 (4) :14.

职业学校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篇10

一、激励策略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激励策略能激发一个人外在的动力因素, 甚至能把这些因素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因素。课堂教学中善用激励策略,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促进学生学习, 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努力不断发现新的“自我”, 从心理上感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更加积极地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学生在学习上遭到失败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 如果只有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讽刺挖苦, 而没有人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 他就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且原先心目中积极的自我形象也会开始退化, 几经挫折, 心灵就会受到严重创伤, 厌学情绪也会日益加重。有时候仅仅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谈, 就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 教师对学生很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而学生会从教师的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满意的手势中得到激励,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惩戒策略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以适当的课堂纪律为基础。有了课堂纪律, 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 教师就可以发出警示, 让学生遵守课堂行为规范, 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针对课堂管理中存在的批评惩罚多、鼓励关怀少的现状, 教师应坚持积极鼓励引导、恰当使用惩罚的教育策略。“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作为教师, 在对待学生问题行为时, 应多关怀鼓励, 少打击责骂。同时, 要正确运用惩罚策略。在某些情况下, 运用惩罚进行纪律管理还是必要和有效的。

三、情感策略

古语云:“亲其师, 信其道。”爱是师生之间情感的核心要素。爱让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感情, 对其各方面给予关心, 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情感匮乏, 那么就不能让学生觉得亲近, 也就不能在教学中建立稳定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的情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很难产生“共鸣”。反之, 教师若能以丰富的爱“感染”或“征服”学生, 那么, 教师的赞扬就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悦和满足,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就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分担挫折的烦恼。另外, 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每一个学生都应抱有良好的期待, 并倾入满腔热情。教师还应该做到尊重、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 尊重他们的人格,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在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情感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 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只有师生之间的情感相通、情感和谐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达到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的目的。

四、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高效的教学质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往往与教学方法有关。所以, 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低难度小坡度地授课, 力求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书面的语言口语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造一种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同时, 利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 既大量减少定理、定义、图形、公式推导等板书过程, 同时又给学生留有深入思考、总结归纳的思维空间, 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增强教学交流。而且,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 可使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能明显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 教师能否有效驾驭课堂, 能否有效管理好课堂, 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 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才能够构建和维持有效的课堂学习状态, 防止和干预不良教学行为的发生, 最终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科学有效的课堂组织和管理, 可以提升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发展, 构建和谐课堂。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企业改制下一篇:火灾报警监控网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