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职院校

2024-05-04

江苏高职院校(精选十篇)

江苏高职院校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群体抽样方法,根据江苏地区分布,从苏南、苏中、苏北抽取7所高职院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的1 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取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 000份,得到有效问卷976份,问卷有效率97.6%。

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解

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人才观的转变和教育观的革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调查得知,有87%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创业教育很有必要,但对什么是创业教育不理解,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的同学占38%,认为上学期间勤工俭学、外出干兼职是创业的学生占61%,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另外,有88.5%的大学生认为高职院校开设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大多数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意义保持肯定态度,说明当代大学生支持创业,希望参与创业,这对今后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环境基础。

2.2 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评价

创业教育观念是决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对创业教育有较好的评价,有良好的创业观念,则在创业教育活动中会积极投入学习,然而,受多年来应试教育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创业号召,象征性地做些创业教育宣传,不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而把重心偏向于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知识。调查得知,江苏省高职认为学校创业教育较差的为59%,2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20%的学生认为一般。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开展“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多数学生也仅仅知道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2.3 学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的支撑,从高职院校现实创业教育现状看,课程设计简单、教材匮乏。调查得知,有71%的大学生认为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意义,只有11.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设置创业课程。认为把创业类课程列为高职必修课的占总数31.6%,认为将创业课程作为选修的占68.4%,可见开设创业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普遍的共识。访谈得知,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都拘泥于创业讲座、报告,创业教育相关专业教材几乎没有,多数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更多倾向于岗位工作者,而不是岗位创造者。

2.4 创业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开设几门课程,而是能切实提高创业意识,需要一个系统的模块和多样化的内容。调查得知,56.3%的学生希望得到挫折心理教育;78.3%的学生期望得到实践能力的教育;91.2%的高职大学生期望得到创业基本理论教育;33.9%的学生期望得到团队精神教育与培养;41.2%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创业学或创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说明大学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知识了解有限,创业胜任力中最缺乏的因素是积累社会经验和人际技能,多数高职学生没有接受过创业专门教育,一部分学生创业自信心不足,缺乏创业精神。

2.5 创业师资配备现状

创业教育领域的师资要通晓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要有社交、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创业实践经验,对讲授该课的教师要求相应提高。调查得知,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创新性评价不高,31%的学生认为老师无需接受创业教育的培训,14.7%的学生对老师是否接受创业培训抱无所谓态度,80.3%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接受创业培训。访谈得知,高职现有的教师大都没有创业经验,63.5%的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许多教师边自学边教学,对于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必须的虚拟企业知识、融资、创业等知识欠缺。

2.6 学校对创业教育支持现状

创业教育目的是发挥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优势,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要求高职院校要从多个方面为创业教育提供资源。调查得知,目前认为创业教育学校政策支持不够的占26.1%,认为资金缺乏的占36.7%,认为学校创业能力不够的占32.5%,高职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贫乏,只有52%的大学生知道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有鼓励政策,多数学生对政府创业政策关注不足。访谈得知,高职中一些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象不明确,部分教师认为实施创业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毕业班的学生,不应该对大一学生实施,一些学校缺乏创业的氛围,缺乏鼓励个人创业的配套措施。

3 提升高职创业教育的策略

3.1 创建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与宽松的创业教育环境

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促使学生理性思考未来,规划职业生涯,打造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前提。树立创业是一个公民素质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全社会培育创业意识,倡导创业精神,倡导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要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栏、校园刊物、校园网络等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政策法规等信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3.2 加强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需要的具有创业激情、创业能力、创业实践的教师,培养一支具有创业意识和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建立有效的创业教育激励机制,促使教师主导提升自我职业素养,要为教师个人的进步拓展空间,建设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到创业市场进行系列考察活动,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3.3 构建高职多样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开发出一系列实用适需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发展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将创业成功者都纳入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体当中来,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创业过程的具体环节而展开,要注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地区高职的教育特色,不断探求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构建多样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费小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55-57.

[2]高庆勇.浅析高职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2):62-64.

江苏高职院校 篇2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等职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报名流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2021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报名流程

1、网页搜索“江苏教育考试院”;

2、进入考试院,点击页面中“考试院门户网站”;

3、进入“2021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提前招生专栏”;

4、点击页面“考生申请”;

5、点击快捷入口的“高职院校提前招生”按钮;

6、进入院校提前招生申请页面,根据自己情况,填报相关院校,确保填报无误后,提交申请!

注意:1、考生填写院校申请,不要盲目填写。

2、注意填报时间,不要错过报名时间。

江苏省提前招生如何选择专业与学校?

一、首先你要根据自己的成绩与实力选择大概可报学院。你要查询你们省有哪些学校参加单招考试,都有哪些专业参加单独录取。这个可以从你所在省教育考试院相关网站上可以查到,了解单招学校及专业,并且还要了解这些学校的统招录取分数线,基本确实自己可以报考的学院范围。成绩太差的话,那些示范性高职学院只怕不敢报的,报了也难以录取。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民政职院的某些专业,高考统招分数接近三本线,你平时模拟考试二百多分的就不要想了,根本没机会录取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与实力,选择比自己能力稍高点的学校报考,毕竟高职业单招考试比高考要简单,机会还是不错的,要把握住。

二、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同时兼顾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的专业你才会学得更好更深入,将来取得的成就会更高。当然你还必须考虑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情况,毕竟我们学习出来以后是要就业,要有所发展的。当然如你家里有从事某行业的亲人,有这方面的人脉,选择这个专业可能会比较有优势。

三、根据你选择的大概可报的学院,查看是否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后确定报考目标学校。同一层次的学院可能有好几所,你要看看他所在的位置,是省会城市还是在其他地市,交通是否方便,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如何等都要考虑。尽量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城市,以省城为优先考虑。另外有些学院整体实力不怎么样,但某一两个特色专业办得不错。如果这里有你喜欢的专业,那应该是比较好的选择。

江苏高职院校 篇3

【关键词】江苏省  高职院校  学生体质  健康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78-02

高等院校学生体质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一般从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进行考量,具体到考核数据主要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数值以及立定跳远、八百/一千米跑、坐位体前屈等若干项目。这些教材项目旨在检验学生生理机能情况、身体素质水平和体质状态,通过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得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据此对现行院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正和改革。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体质相对较差是比较典型的普遍现状。通过对南京、徐州等地高职院校学生的抽样,发现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比如在身高体育均值状态下,女生161cm左右身高和55kg体重对应的肺活量平均值中高职女生2749,高校女生2895;八百米跑平均值高职女生4分14,高校女生4分11;坐位体前曲平均值高职女生14.5厘米,高校女生15.9厘米;立定跳远平均值高职女生169厘米,高校女生176厘米。

在身高体育均值状态下,男生172cm左右身高和66kg体重对应的肺活量平均值中高职男生3656,高校男生4011;一千米跑平均值高职男生4分09,高校男生4分01;坐位体前曲平均值高职男生10.7,高校男生12.3;立定跳远平均值高职男生232.2厘米,高校男生237.6厘米。

从以上数据已经可以发现,相比普通高校的男女生体质测试平均值,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基本处于落后、弱势状态。这种普遍性问题显示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运动不足,身体素质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同类院校学生体质健康要求,这对学生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素,需要引起教育部门、学校的足够重视。

二、成因

(一)学校方面

对不少高职院校来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式导致职校管理层、教育者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日益重视,将大量时间、资源投入到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方面,却在体育运动教学方面有所忽略。不少学校不仅常年维持着相对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且在教辅材投入上相对欠缺。以至于大量陈旧的教学器材始终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资源,与时代的飞速发展格格不入。

(二)学生方面

就业形势的严峻带给学生的压力与日俱增,在有限的时间中尽量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已是多数高职学生的共识。课业的繁重让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也就相对忽略了运动锻炼。加之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的陈旧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而不少学生又对体质健康问题缺乏重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此外,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如上网、玩游戏等也成为信息时代高职学生业余时间主要的休闲内容,这同样给学生体质健康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

(一)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教育

虽然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高等职业人才,然而这样的教育目标并不等同于只关注特定专业知識、技能的教育教学而置其他基础性教育于不顾。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尚处于生长发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样,良好的体质健康状态对于正在进入成人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依然是应对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未来严峻的职业压力的重要基础性“载体”之一。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老生常谈的俗语虽然浅显,却指出了体质健康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健康体质承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如同建筑在沙滩上的房屋,不仅难以筑起足够的高度,更潜在着随时坍塌的危险。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尽快转变只注重文化课、专业课教学的观念,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重视体质健康、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某种程度上,造成不少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对体质健康不够重视的原因正是由于学校对体育课关心不足。教师或学校领导对于体育课教学的随意态度甚至漠不关心会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学生十分负面的信号,即体育教学相较于专业课程是次要、可被忽略的内容。学生面对本已繁重的课业,再接收到这种消极的暗示,自然有样学样,对体育锻炼难以产生足够的热情,也就无法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取得更加健康的体质。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建设更多蕴含体育元素的校园文化营造出全员参与运动的积极氛围,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展示体质健康对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未来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比如校长、教导主任、教师们带头晨跑、做课间操、到操场上打球,通过身先士卒的表率引起学生关注体质健康等。

(二)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在形式上的单调与内容上的乏味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缺乏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创新体育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是提高高职学生体质健康又一重要举措之一。比如引入流行于职场的拓展运动丰富体育课堂就是可尝试的创新手法。拓展运动的优势众多,比如大量趣味性游戏内容的结合能够让参与者在相对轻松愉快的心态中提高对于运动的积极性;而游戏关卡存在的难度设置又能够让运动充满地挑战性,需要参与者付出足够体能并勇于突破自身体能极限方才可能过关;同时,拓展运动通常以团队形式开展,对于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有很高的促进作用。这些优势是拓展运动长期流行在职场的原因,对于高职院校培养未来的职业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而拓展运动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形式设计又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硬件设施相对欠缺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要求。对于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借助已有的硬地、沙地、泳池等创设丰富多彩的拓展项目,以充分的娱乐性激发学生兴趣。即使是条件较差的职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用相对简单的绳索、木块或软垫等创造适宜自身院校条件的拓展项目。

(三)增加投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这不仅是指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等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在后勤服务等环节的人、财、物方面有所侧重。比如设置体质健康辅导员机制,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以替代不良生活习惯;或是设置心理辅导干预机制,通过运动或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等。总之,体质健康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职业院校需要持续性增加投入才能确保未来的应用型职场人才在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在东部地区同等类型和水平的职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表明该区域职业院校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相当的共性特征。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除了有助于优化职业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纠正当前较为普遍存在的对高职体育有所忽略的问题。对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加强对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视与改革不仅是在确保未来的职业人才拥有足够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工作和社会压力,使他们得以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策略和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海涛,王文凯.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函授通讯,2012(02):19

[2]季磊.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质及其训练方法探析——基于悬吊训练、振动力量訓练、核心力量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73-75

[3]王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身体素质训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2(04):16

[4]魏小芳,刘勰,姜宏斌.核心力量训练的理论探析——科学训练方法新视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08:47-51

作者简介:

江苏高职院校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绩效工资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动力,强化岗位职责,注重工作实绩;深化二级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优化分配结构,激发办学活力,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均衡发展,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绩效工资的实施在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程序规范的前提下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统筹兼顾原则。奖励性绩效津贴按岗位设置与聘用管理的类别与职级,分类、分级设定岗位基本职责与津贴标准,依据岗位性质、任务与责任大小,结合学校现有津贴分配制度及教学、科研、管理、学工、教辅、工勤等各类人员的实际状况,并考虑适度向教学一线人员倾斜,统筹兼顾,平稳过渡。

2.注重绩效原则。奖励性绩效津贴以完成受聘岗位规定的基本工作数量与质量为依据,强化岗位责任,注重岗位绩效,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为学校事业发展多干事、创业绩、争贡献。

3.分级管理原则。奖励性绩效实行二级管理分配体系,降低管理重心,激发院系部办学活力。

4.利益共享原则。学校应根据国家绩效工资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事业发展与实际财力,对绩效工资总量实施宏观调控,保障教职工收入与学校事业发展同步增长。

三、实施范围

适用于学校受聘上岗的在编教职员工和人事代理制人员。经济独立核算的单位或部门,自行制定分配办法,报学校批准后执行。

四、岗位类别、聘任、基本职责与任务

(一)岗位类别与聘任

根据岗位设置、编制管理与绩效工资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学校设教师岗、管理岗、其他专业技术岗与工勤岗四个岗位类别。岗位聘任按《江苏C高职院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执行,聘期三年。

(二)岗位基本职责与任务

岗位基本职责与任务是教职工在受聘岗位上应该承担的基本工作责任和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内容包括教学、教科研、管理和综合服务四个方面。各类、各级岗位的基本职责与任务按《江苏C高职院校教职工岗位基本职责与任务》执行。

1.教师岗。根据主体工作内容与责任的不同,教师岗分教学主体型、科研主体型和辅导员三类。其中科研主体型岗位仅限专业技术七级以上的教师申报,且需经个人申请,院系部审核,学校批准后确定。(1)教学主体型岗位。受聘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或实践教学工作,并适当承担教科研与综合服务等工作。(2)科研主体型岗位。受聘教师主要从事教科研工作,并适当承担教学与综合服务等工作。(3)辅导员岗位。受聘教师主要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并适当承担学生思想政治研究、综合服务等工作,实行坐班工作制。

2.管理岗。受聘人员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工作,实行坐班工作制。

3.其他专业技术岗。受聘人员主要从事相应岗位专业技术工作,并适当承担教科研等工作,实行坐班工作制。

4.工勤岗。受聘人员主要从事各相关工种的技能、勤务与管理等工作,实行坐班工作制。

五、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与分配

(一)实施绩效工资后教职工收入构成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绩效工资须在清理、规范津补贴的基础上实施。实施绩效工资后,除国家规定允许保留的特殊岗位津贴和改革性补贴外,在职人员原由学校统一发放的各类津贴、补贴、年度考核奖(第十三、十四个月工资)、夏季清凉饮料费、考勤奖,以及学校和各二级单位自主发放的各类奖励、福利等一律归并,统一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实施绩效工资后,教职工收入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保留的改革性补贴及其他收入等部分组成。

1.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项。

2.保留的改革性补贴:包括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交通补贴等。

3.其他收入:其他政策性补贴等。

4.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津贴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两项组成,标准由省相关部门统一确定;奖励性绩效津贴的分配由学校自主确定。

(二)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

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绩效工资总量-基础性绩效工资。

其中,学校绩效工资总量由上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核定。

(三)奖励性绩效津贴分配

经过调研,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将奖励性绩效津贴分成岗位绩效与专项绩效两个部分。其中,岗位绩效约占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的65%,专项绩效约占奖励性绩效津贴总量的35%。

1.岗位绩效。岗位绩效用于教职工完成受聘岗位规定的基本职责与任务的奖励。岗位绩效按照教职工受聘岗位的职级来设置,每份金额由学校根据当年绩效工资总量使用情况确定。教职工在完成受聘岗位规定的基本职责与任务、考核合格的情况下可取得岗位绩效。

2.专项绩效。专项绩效用于教职工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或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贡献的奖励。主要包括:超工作量补贴,教科研成果奖,年度目标考核奖,班主任津贴,高层次人才补贴,突出贡献奖,调节津贴,自主津贴,其他专项津贴等,各项比例与额度由学校根据当年工作实际情况确定。(1)超工作量补贴。(1)教职工超额完成岗位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超额部分可取得超课时补贴。超课补贴标准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执行。(2)教职工超额完成岗位规定的基本教科研工作量,超额部分可在同一个聘期内结转至下一年度使用。(3)实行坐班制的非教师岗人员、辅导员、符合减免2/3基本教学工作量的教学岗人员的超工作量补贴按专职教师岗人员超课时补贴平均值的80%执行。(2)教科研成果奖。奖励标准按学校《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师生参加竞赛获奖奖励办法》等文件执行。(3)年度目标考核奖。对年度考核合格以上的教职工,发放年度目标考核奖;对获得年度目标考核优秀的单位与个人,学校发放集体奖与个人奖。年度考核为优秀的人员,学校一次性奖励300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等,学校一次性奖励200元。各类集体奖按同级个人奖2倍计发。(4)班主任津贴。发放办法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5)高层次人才补贴。用于对高层次人才(正高、博士、各级人才工程培养对象)的奖励,由学校按标准统一发放。(6)突出贡献奖。用于鼓励教职工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重大或突出贡献,获得相关荣誉的奖励。荣誉奖项特指受市级(含)以上政府奖励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奖励标准:国家级一次性奖励2000元;省、部级一次性奖励1000元;市、厅级一次性奖励500元。各级集体奖按同级个人奖2倍计发。(7)调节津贴。用于学校重点工作推进等奖励。标准由学院研究决定。(8)自主津贴。自主津贴主要用于各单位、各部门对教职工承担岗位基本职责之外工作任务、日常加班等工作的补贴。自主津贴发放标准按院系部每320课时10个津贴分、党政管理部门每人10个津贴分核发到部门,实行二级管理,自主调节使用。(9)其他专项津贴。由学校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确定。

六、奖励性绩效津贴发放

1.岗位绩效津贴的核定与发放。年初,学校按教职工受聘岗位职级所对应的岗位绩效标准,分12个月计发,每月预发70%,由人事处统一发放。年终,各单位、各部门对教职工进行岗位考核与年度考核,并依据考勤情况、履职情况和考核结果对每位教职工的岗位绩效(连同预留的30%)进行最终结算,结算结果由人事处统一发放。教学岗人员,全年教学工作量不足规定工作量三分之二的,不享受岗位绩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按超课时计酬;超过三分之二但未满工作量的,岗位绩效按比例发放。教师岗、其他专业技术岗人员,全年教科研工作量不足规定工作量三分之一的,岗位绩效按85%发放;不足规定工作量三分之二的,岗位绩效按90%发放;超过三分之二但未满工作量的,岗位绩效按95%发放。

教师岗、其他专技岗人员,其综合服务工作量不足的,由所在单位或部门从自主津贴中按一定比例扣发。

2.专项绩效津贴的核定与发放。(1)院系部专项绩效津贴的核定及发放。院系部专项绩效津贴主要包括超工作量奖、年度目标考核奖、班主任津贴、自主津贴、自主创收提成等,由学校统一核发到院系部,实行二级管理。各院系部负责制定本单位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分配办法,报学校审批后执行。(2)党政管理部门专项绩效津贴的核定及发放。学校党政管理部门、群团组织及直属单位的专项绩效津贴主要包括超管理工作量奖、年度目标考核奖、部门自主津贴等,由学校统一核发至各部门,由各部门自主分配。(3)高层次人才补贴的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由人事处按标准统一发放。(4)教科研奖的发放。教科研奖分别由科研产业处、高教研究所、教务处按相关规定于年终审核后统一发放。(5)突出贡献奖、调节津贴的发放。突出贡献奖、调节津贴等,由学校于年终统一认定后核发。各相关专项奖(非成果性)由各主管部门单列核发。

3.特殊问题处理。(1)岗位目标考核和年度综合考核“基本合格”人员扣发本年度3个月的岗位绩效,“不合格”人员不享受本年度岗位绩效。(2)缓聘、待聘人员不享受岗位绩效。(3)受学校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的,自处理之日起分别扣发1个月、3个月、5个月的岗位绩效;受党纪处分的参照执行;多重处分,按较重处分执行。(4)不服从组织安排,拒不到新岗位工作,或无故拖延超过报到日期者,自行为发生之日起停发岗位绩效。(5)病假、事假、产假、旷工等人员的岗位绩效按《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6)经学校批准的培训进修人员的岗位绩效按《江苏C高职院校教职工进修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7)特殊情况由学校研究决定。

七、相关问题说明

1.相关人员岗位绩效问题。(1)中层副职主持工作的岗位绩效按照本级与上一级标准之和的1/2执行。(2)未取得副高职称的博士,岗位绩效按副教授七级岗执行;未取得中级职称的硕士,岗位绩效按十一级岗执行。(3)“双肩挑”人员既可以申报党政管理岗,也可以申报教师岗,岗位绩效与考核按申报岗位标准执行。(4)被聘教育教学管理系列职称的管理岗人员,既可以申报党政管理岗,也可以申报其他专技岗(仅限起始档),岗位绩效与考核按申报岗位标准执行。(5)在聘期年度内职务(职称)变动人员,自任职的下月起一律按新任职务(职称)的起始档执行岗位绩效,年度目标考核按实际任职时间分段进行。

2.关于工作量核定。(1)以下人员申报教学主体型岗位的,减免基本教学工作量2/3课时;超出课时计入超工作量,80课时封顶。(1)党政管理部门“双肩挑”人员;(2)院系部中层干部;(3)党政管理岗人员;(4)被借用到党政管理岗工作的。(2)学校聘任的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减免基本教学工作量1/3。(3)辅导员及非教师岗人员兼课的(中层干部兼课由分管校领导批准,中层干部以下人员兼课由所在部门领导及授课课程归口部门领导同意,其兼课资格由教务处审批),教学课时计入超工作量,80课时封顶。(4)因学校重点工作需要,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补贴由学校另行研究决定。(5)具有副高以上任职资格,距离法定退休年龄2年以内(含2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级不变的,教科研工作量不作要求,教学工作量减免四分之一,超工作量限80课时。

八、结束语

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是一种全新的收入分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破了原有岗位津贴的分配模式,强化了岗位和绩效考核结果在分配中的考量。因此,学校首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需要和自身特点的奖励性绩效津贴分配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应反复征求各个层面教职工的意见,努力形成多方共识,广泛宣传,并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使奖励性津贴分配方案成为学校、教职工发展的助推器。其次,学校可成立专门的考核部门,强化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将绩效考核纳入学校的常态化管理,细化考核办法,而并不仅仅是年度考核。第三,有必要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严格用于奖励性绩效津贴的分配,否则奖励性绩效分配制度的设计就失去了本身固有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郎慧国.我国高职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系再造[J].中州大学学报,2014,(4):14-19.

[2]刘虹、安淑女.对高职院校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改革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45-46.

江苏高职院校 篇5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2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5题,每题3分,15分)1.下列词语感情色彩变化了的一项是()

A.蜜蜂是渺小的,密蜂却又是多么的高尚啊!

B.在牛王庙路口,一个指挥交通的民警,竟在混乱中的轮下殉职。C.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下列成语的出处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贻笑大方、目无全牛出自《庄子》

B 怒发冲冠、劳苦功高出自《史记》

C 祸起萧墙、不耻下问出自《论语》

D 望洋兴叹、威武不屈出自《孟子》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话,正确的一项是

()

您,是一面旗帜本世纪的晴空,/因您而澄澈,灿烂。/您,是一把号角,/,/

。/您,是一个奇迹,山拗上的中国,/因您而挺直了腰杆。

(《邓小平之歌》)A.我们伟大的祖国,/因您而步伐矫健 B.共和国的步伐,/因您而豪迈,矫健,C.共和国的腾飞,/因您而一飞冲天 D.炎黄子孙的夙愿,/因您而得以实现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形式比较自由。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诗影响很大。

5.下列外国作家、作品、国别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但丁——《神曲》——意大利莫里哀——《伪君子》——法 b.司汤达——《红与黑》——法狄更斯——《双城记》——英

c.屠格涅夫——《上尉的女儿》——俄海明威——《老人与海》——美 d.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苏联伏尼契——《牛虻》——爱尔兰

二、文学阅读(6—9题,共20分)

灯火的温情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文革”,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散文选刊2006年8月)

6、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7、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8、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6分)

9.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0-13 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a)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b)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c),王之蔽甚矣。”

10.文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分别是:及: ________

诚: ________

蔽: _________(3分)

11.文中三个加点的“之”的意义分别是:之: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3分)

12.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3分)

2、(2分)

3、(3分)

13.皱忌从妻、妾、客人的回答中,得到的启发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4-16题,共10分)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4、结合前两联,简要分析诗人当时的处境。(3分)答:

15、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答: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答:17、1、陛下亦宜自谋,以,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2、无丝竹之乱耳。

3、若夫,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4、但愿人长久。

5.古代文人词客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往往为了一个字而冥思苦想,杜甫有过“_______________,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令人非常敬仰。6.王安石《元日》中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该诗句艺术地概括了年复一年辞旧迎新的春节景况。7.《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是相同的。8.清末进步思想家龚自珍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该诗句常被呼吁大胆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辩家所引用。

四、作文

18、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

答案:

一、1、C

2、D 3.B

4、b 【解说】散曲实际是金元时期产生于北方的一种新体诗。包括小令和散套二种。5.c【解说】《上尉的女儿》作者是普希金。

二、6、解析: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分析综合能力。从内容上来看,作者叙述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来自生活经历对黑暗的感触,亲切自然,而又令读者感到熟悉,正是为下文写人生之旅中的黑暗、人生的孤绝境界作铺垫。参考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结合文章语境中不难看出,第一段中的“荒野无灯”写的是生活经历对黑暗的感触,而第三段中的“荒野无灯”乃是身居繁华闹市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心里刮着凄冷的风”,有着一种“孤绝感”,一种“无靠无助的感觉”,这正是一种孤绝的心境。参考答案: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第二个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8、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本语句理解关键在于“冷”和“灯”的含义,从上文第四段“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可看出,“冷”是指人生路上的孤绝环境,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挫折。而第三段中通过理解“荒野无灯”是“心里刮着凄冷的风”,“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无靠无助的感觉”,可以理解“唤我归去的灯”实际上是孤绝人生中所缺少的真情和温暖,是“通过这段黑暗时”的解脱的方式。至此,也就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参考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江苏高职动画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建议 篇6

关键词:高职动画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产教结合

0 引言

近些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促使了文化消费逐渐成为大众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动画作为文化产品的一个类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也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江苏省作为经济与文化大省,动画产业的发展自然异常迅猛。因此,需要大量的动画人才参与到这样一个大的产业里面来,院校就担负起了人才培养的重任。除了一些本科院校纷纷建立了影视动画专业,很多高职院校也同样成立了动画专业,开始了动画人才的培养,为整个动画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1 高职动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

1.1 高职动画教育的特点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影视动画专业的招生情况来看,刚入学的学生普遍没有很强的美术基础,需要入学后对其进行美术基本功的大力培养,才能继续进行动画专业技能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可能需要投入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学,以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这个特点可以看出,要将学生培养成专业技能型人才,才是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而高层次的创作人才,可能需要高等院校来进行培养了。

除此之外,动画专业学习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高职五年的学习时间,对于帮助学生去学好一门技术,一门手艺,发挥其个人能动性,并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才而言完全足够。但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盲目教学和教学分离的模式。

因此,根据五年制教育的特点,我们完全具备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动画专业技能人才,五年制也适合我们的动画教学。问题就在于我们如何在五年时间内进行合理的教学,去培养人才。

1.2 江苏高职动画教育的现状

(1)各个院校的专业教学设施不完善。整个高职院校开始动画专业教学也就短短七八年时间,而大部分专业院校开设这个专业的时间也许才三四年,有的也许是刚刚开设这个专业。院校里的专业教学设备相对欠缺,部分院校开设动画专业没有画室,或者没有拷贝室,教师仍然是在教室里进行专业授课,或者一些院校专业机房数量不足,无法充分的开展专业技能教学,更少有学校能够配备完全和行业接轨的生产设备。因此,这样的教学硬件基础对专业技能教学将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2)专业师资缺乏。好的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的保障。而纵观江苏众多开设动画专业的职业院校,参与到专业教学的所有教师中,从动画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的比例非常小,很多院校在开设动画专业时尚无专业的动画专业教师,临时抽调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组成动画专业教学团队,还有的院校教师数量不足,一个专业教师要承担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不管这个教师在这个方面是不是能够胜任,大家在摸索中前进,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这无疑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条件有限,在专门的行业企业中聘请动画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专业教学,使学校的专业教学与行业能够紧密联系的可能性更是极小的。因此,现有的专业师资基础不但不能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还会使专业教学越来越脱离市场,脱离行业需求,对人才的就业带来巨大的隐患。

(3)专业教学与行业衔接不紧密。从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动画专业教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很小,大部分都改行进入其他行业。也许人各有志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动画专业教学脱离了行业,学生在院校里面学习到的技能比较欠缺,或者不对口的因素。动画公司的负责人经常感叹招不到好的动画师,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却因为不能胜任公司的技能要求而被迫转行,这是院校需要承担的责任。院校教学有其本身的欠缺,专业教师需要兼顾许多管理方面的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师不能时时刻刻与行业紧密联系,导致专业教学与行业脱轨。我们的教学是为行业输送人才,脱节的教育如何能够承担起行业的人才培养的重任。

(4)专业办学得不到有效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专业办学其实不只是有教学场所,有优秀的专业教师那么简单,为了使专业教学与行业接轨,不但要引进专业骨干做老师,还要不断开展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是一项建立在学校与企业实际情况下成立的合作关系,必须有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才能长期持续发展,而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校企合作只满足于有校企合作形式的存在,并不做长期深入的拓展与规划,更谈不上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团队构架。因此,校企合作也往往只能惠及极少数人,不能让大部分学生真正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来,更不能真正实现产教结合。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与行业脱轨,不能真正学到一手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2 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高职动画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发现目前高职动画教育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求促使高职动画教育持续科学地发展。

2.1 明确动画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对于动画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盲目的培养,而是需要合理的定位。只有明确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才能比较有针对性的培养,才不至于出现什么都只会一些,但什么都不能胜任的尴尬局面。动画行业岗位很多,不同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也不同,必须在充分认识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定位,将时间用在几个核心技能的培养上,比如原动画的制作能力,动画软件的使用能力等。学生适合面向中低端的动画制作与生产,参与到三维动画制作中的角色建模,材质贴图等。要将学生定位到一些技能性较强,但难度又不是非常大,对创意与艺术能力要求不高的一些岗位上来。有了合理的定位,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对口到相应的岗位上去,而要真正避免大而全的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定位和目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提高,专业教学也就找到了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重点学习,重点提高。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教学的实施者,是专业教学的基本保障。好的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中能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而现实中很多院校师资队伍无论是在人数还是在团队结构上都还欠合理。因此,这无疑是动画专业建设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要对外引进优秀专业教师,来充实教师队伍。其次,要对内积极培养骨干专业教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行业进行顶岗工作,积累一线工作经验,学习先进的操作技能,然后反馈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学习到行业的先进技能。最后,还要不断聘请行业优秀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来任课。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合理有效的开展专业教学。在师资队伍的结构上也要不断优化,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新教师,外聘教师之间的结构要合理,不能偏重一头。

2.3 建立校企合作是动画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出路

很多院校认为,有了好的实验场所,有了好的教师,就能够培养好的动画人才了。其实并不见得。有了场所,有了设备,有了教师,还需要有一套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开展教学,产学一体,才是职业教学的根本模式。而现实中,所有院校离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校企合作不光光是与动画企业产生联系那么简单,需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现实因素制定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度,要寻找到适合校企合作开展的项目,并安排合理的场所进行项目的生产,安排教师团队进行生产、指导与管理。最好是能够安排独立的脱离教学的专业团队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从而能够避免一个人双肩挑而出现力不从心的状态,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校企合作项目顺利稳定地开展,还能够保证专业教学与项目生产进行有机结合,阶段性递进,逐步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项目的生产教学中来,真正形成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只有这样学生在生产中才能真正学到一手的专业技能,完全和行业接轨,毕业后也不需要在通过行业进行培训或者至少是过渡期很短。这样的人才企业才能很好地接受,从而在招生、教学、就业中形成良性循环。

2.4 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为了形成高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学校决策层要能够制定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有相对稳定的政策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转。要建立一个项目运作与管理的团队,一能进行项目生产,二能进行项目管理,还要能够有一定的业务拓展能力,通过阶段性的发展达到自我良性运转,或者能够形成盈利,这樣才能积极的刺激校企合作不断发展,带动良性的发展,从而在发展壮大后能够吸纳所有的学生融入这个产教结合的教学体系。

因此,发展校企合作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在发展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不断调整战略,调整院校的专业建设规划,教学体系的不断进化完善,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运转的体系,将整个专业的教学都融入校企合作的大项目中,才能够让学生真正融入行业生产,才能够让院校的教学真正符合市场,培养出市场需求的人。

参考文献:

[1] 贾亮.动画艺术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 金铺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秦明亮.动画造型与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常东东,王淼.浅析普通高等院校动漫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

[5] 王建凤.中职动漫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8).

[6] 张峰玮,鲁璐.高职动漫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7] 谢卿.职业院校动漫专业的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江苏高职院校 篇7

一、高职院两级师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两级师资管理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分析其原因, 有助于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并解决这些问题, 完善两级师资管理理论, 更好地指导实践。

1. 教师培训频率低、培训需求缺乏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实行两级师资管理之后, 虽然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有所增加, 但参加培训的频率仍然过低。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受调查者都是“偶尔”有培训机会或从未参加过相关培训。这和高职院校资源如何配置有关, 目前高职院校为吸引更多的生源, 纷纷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特别是对学生宿舍、学生活动中心等方面, 每年的财政预算比例都是相当高的, 对于教师的培训方面的投入则能少则少。

调查数据显示, 受调查者认为高职教师最需要进行培训的项目是实践能力培训, 占调查总人数的77%;其次是出国培训, 占56%;再次是教师基本技能培训, 占54%;最后是学历提升培训和新教师培训, 分别占38%和33%。其中, 认为最需要进行这些培训的教师又都集中于31-40周岁年龄段, 这类教师目前是高职院校的主力军, 对他们的培训可谓是重中之重。然而, 从目前高职院培训的过程来看, 这类教师的培训相对偏少。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不到位

两级师资管理之后,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权限归于二级学院 (系、部) , 这对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然而,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认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数量多的受调查者只占22%, 认为一般的占41%, 认为过少的占了13%, 还有20%的人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数量并不了解, 还有4%的人认为没有发展。这明显低于实行两级师资管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预期。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是由于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宏观指标是由学校确定, 交由二级学院 (系、部) 负责具体安排。由于资金和名额的限制, 校方并不能保证所需要进行培养的教师都能够参加到培养工作中去。此外, 由于学校和二级学院 (系、部) 在相关工作中的宣传不到位, 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及时获取相关的培养信息, 最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的现象。

3. 高职教师职称评聘指标设置不合理

调查显示, 高职院教师的职称评审中最大的不合理现象就是“重科研轻教学”, 持此看法者占受调查者的60%。现在高职院校中很多学校为了显示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对教师的科研业绩要求过高。重视科研本来是一件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的较好方式, 然而校方在高职教师的评审过程中过分看重科研成果而忽视课堂教学, 则明显是一种本末倒置。把科研成果过分看重并以过高比例纳入到高职教师的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中, 显得不合理。其次, “人情因素”和“公开透明度不高”是职称评审过程的又一不合理现象, 分别占到35%和30%。这种现象的存在, 究其原因是对两级师资管理实施过程的监督不够。此外, 还有23%的受调查者认为评聘合一导致了聘任流于形式, 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

4. 高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高职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使高职教育现实形成对教师素质实质性挑战的理论依据, 是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目标, 是高职教师的努力方向。”[1]然而,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并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而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评价制度, 过分强调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 缺少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效的相应考核。除了在科研与教学上的评价外, 在师风师德方面的评价尤为重要。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爱岗敬业精神不强;言行不一, 不能为人师表;精力隐性流失, 对本职工作应付了事;为求名利, 不惜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2]。此外, 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也是高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由于高职院校在高教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除了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外, 还要遵循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 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专业技能、实践训练, 注重职业技术能力的养成”[3]。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两级师资管理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而,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高职教师评价体系中弱化了这部分的评价内容, 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教师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和提高自身能力, 也就使得高职教师考核评价功能大打折扣。

5. 高职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职教师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在实行两级师资管理后得到了相应改善, 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 排在前三位的问题分别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不科学”、“自我提高途径过于狭窄”, 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3%、56%、53%。在薪酬分配制度上, 教师的薪酬过低, 导致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此外, 出国进修、提升学历、技能培训等教育培训激励的途径过于狭窄;33%的受调查者认为高职院师资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情感激励。高职院教师在获得相应的物质激励后, 如果缺乏情感激励, 就会减少对高职教育工作的认同感, 不利于两级师资管理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高职院校两级师资管理有效运行机制的对策

1. 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系统

帕森斯认为, 制度系统是整个治理结构的最上层, 包括规章程序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 做好顶层设计, 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系统, 是高职院校两级师资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举措。

激励制度建设。激励制度建设是实现两级师资管理的关键。“适当的激励目标是使教师产生行动动机的外在条件, 而教师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其产生行动动机的内在条件。”[4]完善两级师资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 科学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绩效考核的监督, 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第二, 合理优化教师的工资比例, 增加绩效工资比重, 实行多劳多得的薪资管理制度;加大和企业的合作, 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 增加教师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热情;对于优秀的教师予以不同层次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考核制度建设。第一, 增加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比重。调查数据显示, 认为“教学能力”最应在考核评价中得到重视的受调查者占到了84%, 占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第一位。第二, 增加对师德师风的考核。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师德师风规范方案;建立师德师风监督网站, 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和教师之间相互评价, 督促教师师德师风的完善。第三, 增加专业教学、操作能力考核, 减少科研能力考核。此外, 还应增加“社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指标的比重。调查数据显示, 要求增加上述指标的人数分别占到了受调查者的40%和32%。

职称评审制度建设。首先, 科学规范职称评审指标, 平衡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其次, 建立健全评审制度和聘任制度, 规范高职教师师资队伍的管理。最后, 建立职称评审监督制度, 纪检监察部门参与职称评审全过程, 实行对整个过程的监督。

培训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在加大培训力度和广度的同时, 应当注意提高师资队伍培训的质量, 优化师资培训的结构。调查数据显示, 两级师资管理后高职院校中还有71.3%左右的教师只是偶尔接受培训甚至没有接受培训。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对本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将部分资源向教师培训方面倾斜, 特别是在资金、人员和培训基础设施方面。在每年的学校财政预算中, 增加师资队伍培训的资金预算比例。

2. 建立责权明确的管理系统

根据帕森斯行政组织理论分析, 高职院校的行政权力组织包括党政联席会、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两级师资管理中要充分协调好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要发挥学术权力和监督权力的作用, 尽量减少行政权力对于两级师资管理的过度干预。“将学院的师资管理的重心逐步下移, 变直接领导为目标管理, 变管理中心为决策中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扩大系部的师资建设自主权, 增强系部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主人翁意识。”[5]明确学校与二级学院 (系、部) 之间的职责划分, 在师资队伍的管理上, 学校应该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选拔、任免、培养、考核和监督等事宜, 二级学院 (系、部) 负责中层管理队伍、外聘教师、客座教授的任免, 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以及本单位教师的考核等。

3. 建立联动运行的技术系统

按照帕森斯的行政组织理论, 技术系统是指组织中负责操作性的层次或者子组织。因此, 在两级师资管理过程中, 技术系统就是由二级学院 (系、部) 中的教研室、研究所等机构构成的相关组织, 这些组织负责学校和二级学院工作部署的具体执行及两级师资管理工作在微观层面的落实。

根据二级学院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确定教研室和研究所等机构的职责。就目前高职院校两级师资管理的状况分析, 教研室和研究所承担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任务, 教学方面负责制定或修订相关教学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工作;调整专业结构, 负责本校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承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任务。科研方面, 负责组织科研和创新项目研究, 承担教师技术竞赛的组织。

加强教研室和研究队伍建设, 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技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运行机制上, 教研室和研究所要定期开展业务活动, 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教研室和研究所还要积极做好情感激励工作, 在精神上给教师一定鼓励, 增进教师的工作热情。二级学院 (系、部) 要和教研室、研究所上下联动, 加强沟通, 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保证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行。

帕森斯认为, 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制度系统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实体。高职院两级师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求每个系统内部不断完善, 还要求三大系统之间相互协调, 实现有机统一。技术系统中教研室和研究所等组织在落实两级师资管理方针政策的同时, 需要及时向二级学院 (系、部) 汇报工作中的问题;管理系统中的二级学院 (系、部) 要正确认识自身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对上贯彻落实学校方针政策, 对下管理好教研室和研究所等下属组织;制度系统中的学校作为管理的最高层, 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督促二级学院 (系、部) 对学校方针政策的落实, 接受二级学院对方针政策的反馈, 并及时调整和完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制度系统三者的有机统一, 能有效保证两级师资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推动高职院师资队伍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3]牛国鹏.论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的特殊性[J].科技信息, 2006, (11) :149-151.

[2]刘明.高职院校师资管理的路径选择——兼论高校应用型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管理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 (02) :158-160.

[4]刘伏良.高职青年师资管理与培训问题初探[J].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 (7) :59-61

江苏高职院校 篇8

一、江苏省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江苏省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83 所, 数量居全国第一, 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位于各省市前列, 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 江苏高职院校的科研质量还存在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的一面。

学术论文是科研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以2012—2014 年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为例 (见表1) , 江苏高职院校近3 年人均论文产出量仅为0.41 篇/人·年, 如果去除非第一作者, 数值还会进一步降低。有近三分之一的高职院校论文产出在50 篇以下, 并有1 所高校连续2 年为零产出。而且, 这些论文多数分布于低水平期刊, 被核心期刊收录的很少, 被引次数也很低。

另外, 江苏高职院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而能主持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高职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见表2) 。

在横向比较上, 李志涛对2006—2010 年间全国百所高职示范院校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进行了分析。虽然江苏省的国家示范性院校数量最多, 但发文量和被引次数和浙江、广东两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见表3) 。

表4 是2011—2014 年各省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年均发表论文统计, 可以看出江苏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年发文量上和其他省份相比也没有优势。此外, 全国高职院校中有20%的学校拥有自己的学报, 而江苏83 所高职院校中有学报的仅14所,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这都说明江苏高职院校科研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不足, 整体科研实力尚不够突出, 与“经济大省”和“高教大省”的地位不相协调。

虽然这些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江苏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现状的全貌, 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了倦怠感。他们的科研激情急需唤醒, 科研意识亟待提高, 这一现象应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避措施和应对方案。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水平现状

社会服务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 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最核心的职能。近年来, 江苏省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科研工作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例如, 2006—2008 年, 江苏高职院校在该省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拨款项目中的立项数、资助金额度及所占比例都逐年增加, 如表所示。2012 年, 已有22 所高职院校的26 个项目获得立项, 总金额为267 万元, 占全省高校立项总金额的23.5%, 社会服务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 江苏省是经济大省,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本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不相称。从全省的角度而言,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很弱, 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额度在全省的比例多数情况下不足0.02% (见表6) ;高职院校的专利授权数在全省所占的比例也一直小于1%。

2011 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新增科技项目总计2546 项, 省科技厅项目42 项, 参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仅有1 项;2012 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新增科技项目总计为2845 项, 参与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仅4 项。这说明江苏省高职院校的研究与开发实力较弱,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不强, 在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

三、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受限原因分析

(一) 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能力不足

科研是高校提升内涵的重要途径, 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科研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与高职院校的自身定位有关。高职院校虽非研究型大学, 但也应具备与本校相适应的研究能力, 建立科研政策和激励措施, 并能在产学研合作中获得收益。高职的科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对于前者, 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评职晋级的层面;对于后者, 教师对企业和行业、市场的发展关注不够, 不能对行业需求作出积极的、快速的回应, 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不足, 在资源聚集和市场对接方面缺乏实战经验。

(二) 科研管理不力, 缺乏经费支持

多数高职院校只将科研管理作为学校的一种管理职能, 其工作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题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结项、奖项申报等方面, 没有将科研管理与本校整体发展定位和国家的中长期规划相结合, 没有将本校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 难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另外, 高校科研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和政府的经费拨款, 与重点高校和本科院校相比, 高职院校在经费投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科研工作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

(三) 创新能力不足, 成果转化率低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普遍存在质量差、转化率低、利用率小、经济效益弱等弊端, 教师忽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 市场意识薄弱, 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难以满足企业“立即生产、回收周期短、见效快”的要求。企业追求的是利润和效益最大化, 不愿意选择高职院校进行合作, 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 社会服务单一, 拓展空间有限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 (1)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员工培训; (2) 通过校企合作派送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 (3) 通过“产学研合作”将学校的研究资源转换为现实生产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 (4) 参与技能赛事,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其中以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主, 企业对此积极性不高。因此, 校企合作形式单一, 社会服务范围狭窄, 拓展空间受到限制。

(五) 高校、企业、政府、市场间缺乏互动

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科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多方因素, 不是一个简单的静态生产, 而是一个多元素互动的动态过程。传统的产学研模式满足不了当前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 学校、企业、政府、市场在社会职责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差异, 难以实现有效的互动。政府部门在协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上力度不够, 未能有效引导高校与企业、市场的互动, 没有搭建企业与院校长期合作的平台, 抑制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

四、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社会服水平的策略

(一) 树立理性科研价值观, 提升社会服务的内涵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学历教育的影子挥之不去, 高职教育处于形似职教、神似高教的尴尬境地, 对高职教育自身的认知与定位、价值判断与改革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方向、目标、效果等方面存在脱离实践的偏差, 人才、设备、智力等资源难以有效地整合并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 造成了很多“无机科研”和“假服务”现象。

高职教育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有职业教育的性质, 其科研定位要与其所肩负的社会服务和育人服务两大功能相适应, 要依托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独有特色。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如不符合这一特色, 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技术咨询和企业培训, 而是要把社会服务的理念渗透到教学科研之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研究资源, 主动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 要在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市场资源的整合以及品牌打造上下功夫。高职教育发展的营养与活力来源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其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也必须依赖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高职院校自觉开展社会服务, 不仅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使命, 也是推动职教的深层次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必经之路。

(二) 加强“五位一体”的互动服务机制, 寻找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五位一体”互动服务功能是指“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引导, 学校为主体, 科研为支撑, 市场调节与检测”的服务机制。“政府主导”是该机制的突出特征之一。传统的产学研模式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和立足点, 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 促使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

目前, 虽然高职院校与企业加强了合作, 但是高校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企业受益也不理想, 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为此, 高职院校需要加快推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落地, 完善高校和企业在合作管理、教育、研究、经营等方面的联合体制, 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和生长点, 实现共赢。高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 探索合作发展的新机制, 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同步提升。高职院校应积极地与企业界联系, 主动从地方企业等经济实体的实际需求中选取相关研究课题, 与企业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 随时掌握新技术发展动态, 加速科技成果的实用化、产品化。

(三) 提升高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高职院校在办学的宏观方针上, 要体现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具体工作中, 要强化大学服务地方是办学之本、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是大学发展基本规律的观念。学校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发挥本校优势和特色, 紧贴地方发展需求, 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都面向区域和社会, 在科技、决策、人才、文化和信息等多个领域展开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针, 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双师队伍, 在满足教学工作的同时, 使教师由单一型向多能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

学校要加强科研服务社会的平台建设, 拓展产学研空间, 加强与地方大企业合作, 联合建立研究机构, 通过资源整合, 组建跨校、跨学科、跨企业的研究机构, 聚焦政府最关心、企业最急迫、百姓最需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联合攻关, 形成“创新研发—成果形成—技术转移—产业化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 提高高校自身的影响力和企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此外,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上要突出服务地方意识。在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 要与市场相结合;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体现地域经济特色;教师要开放自我、与企业互动;学生要注重动手能力, 提升创业意识和创业创新能力, 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

五、结语

科研和社会服务在高职院校的功能中居于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也是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象征和标志, 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与其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密不可分。江苏省是经济大省和高教大省, 但江苏高职院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不容乐观, 这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足有关, 也与科研脱离市场、校企互动不畅、成果不接地气有关。因此, 管理部门要创新管理机制, 促进高校、企业、政府、市场之间的有效互动, 寻找社会服务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努力提升高职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使高职院校能够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协调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让每个毕业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志涛.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论文产出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1) .

[2]方雷.谈用科研引领高职院校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10) .

[3]杜保德.产学研服一体化——职业院校产学研的独特定位和逆向设计[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0 (2) .

[4]杜保德, 邓志峰.以服务为引领, 促进高职院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C].天津: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城乡一体化与“三农”创新发展研讨会, 2011.

[5]周蓼蓼.地方院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共生发展研究[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 .

江苏高职院校 篇9

近十几年来, 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不可否认,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还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因此, 我们要看到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发展的现实依据。

(一) 江苏省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色定位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有研究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和宣传活动, 向广大学生普及心理知识, 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心理承受力, 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也有研究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目的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意识。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既面向广大学生进行普及教育, 又对个别学生提供专业服务, 但是无法权衡好两者的比重。有的学校偏向教育, 有的学校偏向咨询, 这样让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 如何定位才是有效而准确的?

(二) 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平衡。

就目前江苏省心理健康教育而言, 江苏省有5个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和16所心理健康教育省级示范中心。其中, 只有两所学校是高职院校。其他高职院校的工作水平、条件等都不同。学校重视的心理工作发展比较好, 设施较齐全、机构较完整、资金较充足、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较商, 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能达到很好的实际效果;而学校不太重视的, 心理工作资金无保障、机构归属不清、培训无力度、发展无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设施只是为了装门面, 应付检查, 必然缺乏实效性。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 咨询效果不佳。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持证上岗, 但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证却不能满足心理咨询技术的需要。近几年, 江苏省为了逐步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推动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正规、有序和健康地发展, 江苏省教育厅积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加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注册系统, 成为注册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各个学校重视程度不同, 到目前为止, 还有一半多的专职人员没有成为注册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其中, 又以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多。心理咨询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工作, 不是通过短时间的理论学习, 获得一个资格证就能做好的。还需要大量实践的积累和许多的培训提升, 因此, 专业化水平不高, 直接导致心理工作的实效性偏低。另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般身兼数职, 工作定位不清, 心理咨询不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 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其他事务性的工作, 这导致无法建立起专业化水平高的队伍, 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

二、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构成要素

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需要弄清楚评估其实效性所包含的构成要素。我认为当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评估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考虑:一是基础条件, 这是实效性发挥的基础;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模式, 这是实效性得以发挥的核心;三是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 即实效性, 这是评估的关键。

(一) 基础条件是实效性发挥的基础。

这里的基础条件包括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开展的场地、资金等。软件基础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相关制度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由此可见, 基础条件的关键是学校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是实效性发挥的核心。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指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内容、目标等, 这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其中, 目标是关键。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方法和内容。因此, 根据实际情况, 探索和制定有效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三) 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是实效性的关键。

在基础条件和工作模式的实现下, 工作开展对于学生的有效性是关键。评估的重点应该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因为学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体会者, 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反映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体现。所以, 满足学生的需要, 真正帮助到学生才是关键。

三、增强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改进策略

(一) 江苏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开展。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 竞争日益加剧等各方面原因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出, 尤其是在高职院校, 竞争压力更大。高职院校更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要不断转变教育理念, 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软、硬件的资金投入, 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研究, 动员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氛围营造和并进行正确教育引导, 在全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推动的局面, 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 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转向以发展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属于适应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 许多是不可避免的, 是发展性的,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治疗性上, 而应该树立以预防和发展性教育结合为主、治疗性教育为辅的教育理念, 针对大部分学生开展预防和发展性教育工作。当然, 我们不否认目前高职学生中有存在严重心理疾病的, 但毕竟是少数, 不属于主流。

(三)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教育的目标, 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就要包含预防和发展性教育两大部分。要做到发展性教育, 就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 其中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有效。而预防工作, 主要是在宣传知识的基础上, 学校建立预防体系, 确保学生不因心理问题而发生危机事件;而这些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都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基础上。

(四) 增强工作内容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体系。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好坏。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基本已经组建起了一支独立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但是在专业化及规范化上还需要加强和改进。

(1) 进一步规范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和审查制度

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必须由具有相应资格认证的教师担任, 如果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则必然影响工作的实效, 因此, 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美国、西方发达国家,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工作者的准入制度非常严格, 而我国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队伍中组成人员的背景学历相对复杂, 因此, 建立专业资格审查制度, 设置相应严格的考核程序和培训体系,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 保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发挥。目前, 江苏省高校的心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除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心理咨询师证外, 还要求专职教师必须进入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的注册系统, 成为注册心理咨询师, 这为心理工作者的规范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 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 而这一专业技术不是仅通过理论学习或者一次培训就获得的, 而是要不断经验积累和不断培训学习, 才能做好。因此, 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培训相比其他教师而言显得更重要。另外, 心理健康工作面对的人群大部分是有问题的学生, 工作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心理工作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更专业和有效的支持, 尤其是更高级别咨询师的督导和培训。因此, 除了学校要投入时间和经费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外, 还要形成督导制度, 以便更好地帮助心理工作者, 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 提高心理工作的实效性。

2.建立全面的预防体系, 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现实是: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是很重视, 并且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秉承西方的理念, 除了学生自愿外, 学校还要积极建立起全面的预防体系, 主动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1) 学校建立全面的预防体系

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还是处于青春期, 面临很多变化, 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突发或者难以预见的,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就是建立全面的预防体系。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利用这一网络建立起了信息传递网络, 使得大部分学生出现的失常现象都能通过这一信息网络渠道传达到心理健康中心, 使得心理中心能够主动帮助相关学生, 避免出现危机事件。另外, 新生入校的心理普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 也很好地让心理工作有了一定的重点关注人群, 从而对隐患有一定的掌控。但是, 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套完整全面的预防体系应该涉及学生入学到毕业这几年大学时光。首先, 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从开学对新生的心理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开始, 对接下来学生的心理状况逐一记录, 包括心理咨询、出现的心理波动等, 一直记录到毕业。这样一套心理档案便于心理工作者及学生本人对自己的心理动态有个清楚的认识和管理。其次, 进行定期排查。排查对象除了已经确定为重点关注的学生外, 还包括最近这一阶段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然后, 建立起全校心理预防体系的制度, 使得预防体系工作正规化和专业化。最后, 在全校进行危机预防的相关知识宣传, 通过讲座、课堂、活动等形式, 让全校师生都知道这一套预防体系, 了解心理预防的知识。

(2) 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如果说预防体系是针对发生问题前来工作的话, 那心理危机管理工作主要就是针对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处理及处理之后的相关工作而言。有时候虽然学校已经做了许多的预防工作, 但是还是无法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因此, 许多学校都建立起了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但是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有人认为, 一旦发生心理危机时间, 那一定是专业人员处理, 我不专业, 我不能做。事实上, 心理危机的处理, 需要全校许多部门的共同协作, 才能很好地处理。因此, 做好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机构, 这一机构包括学工处、心理中心、保卫处、医务室等。在出现危机问题时, 大家分工合作, 各司其职;其次, 要建立稳定有效的危机干预体系, 当危机发生时, 这一体系能够迅速运转, 有效解决问题;最后, 全校相关人员都要有一定的危机干预知识系统,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好危机。等危机处理完后, 还要有对危机后的相关工作。比如心理工作者对见到危机他人的干预等, 学校层面对这次危机时间处理的反思和总结, 以便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 更好地应对下次危机事件。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针对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现实态度, 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对自己的心理有正确的态度。而要做到这点, 除了必要的宣传外, 最有效最普及的方式就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这是心理工作发展积累下来的经验所得。因此, 国家明文规定, 高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并且把必修课作为检查心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但是, 目前并不是所有江苏省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必修课, 许多还是选修课。这里面有许多现实原因, 比如课时问题, 师资问题等等。但是不管怎样, 开设必修课都必须成为增强学校心理工作实效性的一种重要手段。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首先针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 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然后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要素和关键部分, 最后提出增强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具体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江苏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江苏高职院校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武术课程,体育,高职院校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体内容, 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1]2009年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我国首部地方体育法规《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指出:“鼓励学校开展具有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2]以上文件精神为高校开展武术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12年,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要求“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 鼓励教学创新, 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本文以武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堂组织形式及课外体育锻炼组织形式为切入点, 旨在系统了解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找出问题, 提出对策, 促进高职高专武术课程的发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武术教学模式现状, 包括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内容。截至2014年1月, 江苏省共有高职高专院校82所 (省属38所, 市属20所, 民办23所、中外合作1所) , 本课题随机选取30所高职高专院校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武术课教学模式调查问卷”, 随机选取30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

1.2.3 专家访谈法

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部主任、武术教师进行访谈, 广泛听取意见, 归纳综合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导入SPSS18.0统计软件, 进行数据筛查, 合格的数据主要进行统计描述, 呈现各指标的被选频数及个案百分比等, 数据处理结果及图表在EXCEL2007中完成。

1.2.5 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共回收了27个学校的27份问卷, 回收率为90%;所回收问卷均通过校验, 为合格问卷。参加调查的27名教师中11名教师学历水平为本科, 占所有受调查者的41%;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为16名, 占总人数的59%。参加调查的教师中, 大部分人 (82%) 有着6年及以上的教龄;其中15名教师教龄为6—10年, 7名教师教龄在16年以上。5名教师职称为助教, 占总人数的18.5%;17名教师职称为讲师, 占总人数的63%;5名教师职称为副教授, 占总人数的18.5%。学历、教龄和职称结构情况见图1。

2.1 课程的指导思想

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指导思想基本符合《纲要》和《意见》的要求 (表1) , 但是各院校对指导思想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主要个案的排序如下: (1) 让学生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2)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 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 培养运动兴趣; (4) 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 (5) 发展学生个性, 完善人格。

2.2 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调查发现, 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按照选择率依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武术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见表2) 。整体上看, 我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与《纲要》和《意见》基本相符, 运动技能不再是唯一被重视的目标, 在重视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同时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社会适应情况。

2.3 课程的设置情况

27所学校均开设了武术必修课程, 各校武术课程学时数存在差异, 最多为72学时, 最少为10学时。有13所学校开设了武术选修课, 学时安排从16学时到33学时不等。

2.4 课程的教学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 27所学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方面。实践教学内容按照个案百分比从高到低的顺序为: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三路长拳、散打、初级刀、武术养生 (五禽戏、八段锦等) 、初级棍、初级剑和太极剑。实践教学中开课百分比较高的是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三路长拳和散打等徒手项目。其中, 有24所学校开设有24式简化太极拳, 百分比高达88.9%。相对来说, 武术器械与养生类项目开课百分比较低。另外, 有13所学校开设了武术理论教学, 百分比为48.1%。

2.5 课程的能力培养

由图2可知, 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最为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力, 自我约束能力和竞争意识等排在选中率的中游, 而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被选择的次数最低, 均仅为3次。

2.6 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

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集体教学和学生互助学习两种形式, 此外, 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两种形式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选用, 而分层教学和协作教学则在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中占有较小比例。44.4%的学校教师是按照他们的专长来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 也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 (40.7%) 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安排教学活动 (33.3%) , 只有1名教师是将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师的专长结合起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27名被访教师中有22名会安排学生自学新的内容, 这其中68%的教师倾向于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 40.9%的教师选择简单且容易接受的内容供学生自学, 有13.6%的教师也会让学生自学难度适中的内容, 而复杂难懂的内容则不在教师的选择行列。

2.7 课外活动组织形式

27名学校教师中有5名表示课下时间没有武术相关的课外活动, 其他22位教师则表示自己学校有相关的武术课外活动, 总体来看, 武术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的武术社团或协会、俱乐部、各级运动队三种形式, 其中武术社团是最普遍的活动组织, 能够组织武术队训练的较少。显然武术社团和俱乐部是学生武术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 然而在运作过程中, 多个学校教师表示学生的课外活动主要为学生自发的活动为主, 专职教师一学期只会指导1-2次, 而这些指导多会出现在学生团体需要在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进行表演时, 平时的练习过程中, 教师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指导。

2.8 课程的教学方法

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以讲解法和示范法为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比赛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的并不广泛。

2.9 课程的教学评价

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大部分 (96.3%) 依然采用教师评价作为主要的评价形式, 少数学校也会采用学生自评和学校统一评价的形式。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个别学校会对学生个人考核和学生团队考核做一定考量。接受问卷调查的所有教师都将学生平时表现作为考核内容, 92.6%的教师会将运动技能和88.9%的教师会将身体素质作为考核内容, 一半左右的教师表示理论知识和早操表现也是考核内容, 只有少数 (29.6%) 教师表示会将课外体育活动情况作为考核内容。

3 讨论与建议

3.1 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1.1 对课程指导思想认识不全面, 教学目标不健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超过70%的学校和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武术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重视学生运动体验, 但是依然有相当部分的学校和教师对于发展学生个性、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的重视不足, 表明他们对于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贯彻依然不够全面。《纲要》指出, 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培养学生的自觉锻炼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使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不应仅仅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技术。虽然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教师基本做到了不再以运动技能和技术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 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目标依然不够健全。教师的教学观念非常重要, 良好的职业精神使得教师教学观念科学、正确, 而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又会促使教师积极了解课程指导思想, 同时有意愿设计全面的、健全的教学目标。上述问题的出现, 恰恰与部分教师教学观念定位不明确有关。

3.1.2 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不足

虽然大部分学校和教师认识到了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表示在他们的教学和实践中会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 但是形式过于单一, 教师指导也不足。调查结果表明, 大部分学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松散的体育社团、协会或者俱乐部为主, 除去大型表演活动之外, 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 大多是学生自我管理。

3.1.3 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虽然多数学校认识到在教学评价中应该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种方式, 但评价形式依然是以教师考核学生的单向考核为主, 缺乏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形式。此外, 由于对于课外体育活动重视不足, 在教学评价中较少考虑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进行技术、技能再学习和提高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兴趣进而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课外体育活动不作为一项评价内容, 不利于引起学生对于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

3.2 建议

3.2.1 提高教师对课程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

全面贯彻落实《纲要》和《意见》精神,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武术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体育逐步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终身锻炼奠定基础。此外, 武术不仅是关乎身心健康的肢体活动, 而且是塑造精神与完善人格的有效手段[4]。《意见》将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领域, 即身体发展与职业准备、技能学习与习惯养成、体育知识与实际运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这四大领域目标是对教学指导思想的反馈,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缺一不可。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四大领域目标的认知度, 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能忽视。

3.2.2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 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 能更好的掌握体育课上所学的运动技术技能, 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课外体育锻炼对发展学生的个性, 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推进素质教育等有着积极的意义[5]。因此, 高职院校武术课程应高度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结合本校体育工作特点, 将早操、武术竞赛、武术社团等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武术课程体系, 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武术课程教学模式,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术课程的育人功能。

3.2.3 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突破传统评价模式, 尝试将课外体育活动、团队考核等新型评价方式纳入课程评价标准, 形成一套运动技能考核与身体素质考核相结合, 课堂学习考核与课外锻炼考核相结合,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 并且强调态度与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从事武术课程学习及课外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发展[6]。

4 小结

江苏省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模式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最突出的是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情况现实上割裂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关联, 使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封闭独立存在。实际上, 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很好的补充, 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环节, 加强研究和对学生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 2002 (6) :1-7.

[2]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Z].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7号, 2009-7-29.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试行) [Z].2012-5-24.

[4]谢燕歌, 洪浩.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37 (1) :97-98.

[5]刘洪俊.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以天津市普通高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34 (3) :98.

上一篇:成功商人下一篇:穿戴式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