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2024-05-07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精选十篇)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篇1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使用成熟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技术本身不能自动带来理想的教学效果,网络教学平台不会自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正确理解网络课程的含义,把握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将文字、色彩、动画等充分融合起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辅以正确的应用策略,才能将“死技术”赋予真正的教学意义,平台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良好的效果。本文将介绍如何应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以及相关应用技巧和策略。

2. 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简介

Blackboard平台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了网络“教”与“学”环境的网络教学平台,它的主要功能可分为内容展示、交流互动和管理三大部分。在此平台上,教师可以开设网络课程,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进行自主学习。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该平台为每一门课程都提供了教学组织管理、反馈交流管理、考核管理、统计管理等管理功能模块。

3. 利用Blackboard设计网络课程的策略

3.1 网络课程的含义

关于网络课程,教育部高教司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从技术的层面而言,网络课程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快速更新。从教学的角度上说,网络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学活动及其实施过程,即运用多种媒体来构建学习情境与教学资源共享环境。网络课程强调学生与媒体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它不是简单的毫无教学设计的书本搬家,而是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的综合。

3.2 利用Blackboard设计网络课程的原则

(1)结构化原则:结构必须要清晰,一目了然,要能迅速地把教学信息清晰地传达给学习者。

(2)条理性原则:对教学内容需要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

(3)简洁性原则:页面呈现的信息必须简洁,切忌堆砌。要善于创建“文件夹”和“项目”,使课程内容的结构简洁化。

(4)共同经验原则:要运用与个体认知经验交叉的视觉语言,如形象化图形、图标、文字、热字、色彩等指引学习者迅速取得信息。

(5)人性化原则:结构和内容页面在视觉上要考虑学习者如何获取、处理和组织信息。

(6)易用性原则:教师和学生都易于操作。

3.3 利用Blackboard设计网络课程的策略

(1)结构设计

对要呈现的教学内容或主题思想,运用逻辑规律进行条理性处理,使之符合学习者获取教学信息的心理需求和逻辑方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栏目上,可分为基本栏目和扩展栏目,在Blackboard里可根据需要任意添减;课程名称要让人一目了然。课程标识要充分体现课程的特色、内容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理念;加强学习引导设计;将要表现的主题知识内容按照网络教学环境的需要和教学目标进行分解、重组,并且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特点,选择各种不同的资源类型。Blackboard支持的主要有压缩格式、数据包形式、站内网页格式、直接粘贴文件格式等。

(2)界面设计

屏幕显示要使用统一的系统功能图标。一套结构中最多只应出现3种字体:一种作标题,一种作按钮和小标题,另外一种用作正文;内容界面上文字编排要利于阅读,界面设计要注重感知效果;色彩上一般选择使人们对持续注意力的冷色调,同时适当地应用暖色调来强调和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恰如其分地选择多媒体动画。

(3)学习导航设计

学习导航要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信息结构要合理、清晰、明确、简单,形式可多样。可以利用通知、菜单、主栏目、说明文字、内容关系、索引、热字动画等进行导航,也可以在学习活动设计中加以引导文字或图片,或在讨论等异步交互活动中辅以强调或指引等进行学习导航。

(4)交互设计

Blackboard具有较强大的交互功能,如共享白板、交流、讨论版等,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在进行交互设计时,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交互控制来进行正确合理的学习引导(如在BBS中设置与课程内容匹配的专题讨论区、设定讨论主持人等)。

(5)学习控制设计

主要包含操作界面、菜单界面、功能快捷键、控制图标、反馈等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可以通过学习监测,如学习者的在线注册信息、学习活动跟踪纪录、发布通知要求、提供指导信息等方式对学习者进行宏观控制;也可以根据学习者交互学习的状态,如问题咨询的次数、资源浏览情况、讨论参与程度等对学习进程进行调节控制。

(6)教与学活动设计

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注重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要充分创建网络学习环境,关注交互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4. Blackboard网络课程应用策略

4.1 选择和部署学习资源

根据应用范围和教学功能,选择各种学习资源,按照上述的设计原则和策略,对学习资源进行结构化部署。

4.2 创建网络学习社区

利用Blackboard提供的内容展示、协作和讨论版功能,创建网络学习社区,包括人员、工具和学习资源。人员包括学生、教师、社区管理者等。教师在社区里一般要担当讨论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情感的支持者、信息的咨询解答者、学生意见反馈者等角色。社区管理者管理社区,有时也作为教师的助手。工具主要包括管理与交互工具,如电子学档、文件与资源管理、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讨论版等。学习资源包括所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

4.3 灵活应用教学策略

(1)抛锚策略:在教学中,也称为“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2)确定问题;(3)自主学习;(4)合作学习;(5)效果评价。

(2)认知学徒策略:强调任务,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方法:(1)确定内容,布置任务;(2)选择工具与方法;(3)完成任务;(4)获得经验。

(3)十字交叉形策略:创设具有多种角度和观点的情境,引导学习者从不同角度交叉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方法:(1)创设情境;(2)交叉学习;(3)建构观点;(4)小组评价。

(4)教练策略:在学习过程中适时地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方法:(1)提供动机刺激;(2)监控学习行为;(3)指导、建议、暗示和反馈。

(5)合作学习策略:通过Blackboard平台,可让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互促互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具体方法:(1)设定内容;(2)竞争;(3)协同;(4)互助;角色扮演。

(6)支架与淡出策略: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引导学习,使学习者建构并内化知识和技能,随后教师逐渐把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最后撤去支架。方法:(1)搭脚手架;(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5)效果评价。

(7)小组评价和反思策略:包括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对小组的整体评价,教师引导学习者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

4.4 选择适当的媒体

可按照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方面对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和电子白板等媒体进行多方面选择,选择适当的媒体表现内容,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4.5 安排和引导教与学活动

(1)设置讨论论题和内容:设计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空间的讨论论题,诱发学生不同的观点,促进不同层次的思维。Blackboard的内容展示区和交流互动区都可以设计此类内容。

(2)课程疑问及解答: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习者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使学习者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警觉。

(3)在线交谈话题:适时给出能启发新思路、新观点,有一定的密集性的交谈话题。

(4)教师指导性活动:经常给出指导性意见,如交代教学目标、提供学习指导、组织在线讨论、及时反馈信息、提供实践活动等。

(5)设计多样化练习:练习形式要多样,有重点、数量适当。

(6)及时给以反馈:包括学习者目前所做的事、所处的位置、学习建议和要求、指导性意见和学习同伴的评价信息等,对学习进行因势利导。

5. 结语

Blackboard是一款功能较强大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利用它设计网络课程时,要遵循条理化、简洁化和人性化的原则,多重考虑课程的结构、内容和表现形式,并辅以美学的观点,进行个性化设计。同时,利用Blackboard具有的交互功能,构建网络学习社区,设置教学活动,掌握教学策略,积极引导学习,使平台的利用能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继岳,章国英,沈兰萍.英语网络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3(1):12-15.

[2]教育部高教司.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教技[2002]1号,2002.

[3]李海霞,李斌.网络课程设计与案例赏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新明.试论网络课程的艺术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2(3):47-50.

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 篇2

内容摘要: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人尽皆知,网络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网络没有了传统课堂中面对面的交流,但拥有了自主的、虚拟的空间,学生可以个别化学习,也可以通过新闻组、讨论区、英语聊天室、电子邮件等协作学习。网上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要以自主学习理论、客观主义、建构主义方法论作为理论依据。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互不相同,课程内容的认知层次也深浅不一,因此,网络课程需要多重教学策略的设计。

英语是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交流工具。以网络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程已经开始建设,英语网络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支撑环境。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不同的时空,因此,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学来说,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因素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就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论体系。

一、网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互动的环境

英语网络课程与普通英语课最基本的区别在于教学环境的不同。网络是多种媒体的整合,是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逼真的学习、使用语言的环境。网络综合了声音、文本、视频、动画、图像等媒体手段,能同时输送视与听的信息,信息流量大而快,让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学习效率较高;网络课程中的交互性使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的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讨论专栏、英语聊天室、电子邮件这些网络特有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课程中的交互性。然而,网络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教师和学生的分离,因为没有了真实的课堂环境,没有了教师的课堂讲解,对课程的教学策略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二、设计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强调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个性化和开放化,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此,建立在学习个体需要基础上的自主学习成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给予学生选择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英语的学习过程就像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个人的经验和知识在语言处理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要能够把握学习内容、过程和方式,自由控制学习行为。

初中英语“微课程”设计策略 篇3

[关键词]微课程 初中英语 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20050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入,大大丰富了教学模式与方法。微课程,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的特点分析

1.微课程教学内容较少。与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少,主要针对某一个课堂教学问题或者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制定针对性的微课程,让其服务于初中英语教学难点的解决,能够大大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2.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讲,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应当被限制在十分钟以内。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确定微课程的长度。微课程主要用来解决某一个重点问题,这是微课程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内容。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严格控制时间。

3.微课程的英语资源容量相对较小。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要求去选择微课程的内容。微课程的内容含量虽小,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快速达成英语学习目标。

二、初中英语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方法

1.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学会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并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中。现在的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可以接触到网络,学生在需要之时在网络平台上随时播放微课程,能够很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更能在课下时间查缺补漏,实现自身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微课程具有短小且精练的特点,其中所讲解的内容也都是学生经常产生疑问的知识点,非常适合学生自学之时观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同,利用微课去学习,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时间与地点,个人学习愿望能够得以实现。

比如在讲解“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询问其他人想法的句式与礼貌的回答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内容,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微课视频。通过英语教师间的合作,录制一个情景式的微课,不仅能够让英语知识得以体现,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语言学习,最终目标就是掌握英语语言并能够应用语言。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都将成绩的高低视为英语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情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微课程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口语训练,是中国初中英语课堂中普遍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比如在讲解“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去设置配音性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充当与学生交流的对方,说出类似“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的问题,并将正确的回答打成字幕,让学生去读,空出学生说话的时间。这种口语训练微课可以有多个话题、多个情景,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学生多练习用英语去表达,英语运用能力会大大提高。

3.利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量自然重要,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初中学生的学习较为紧张,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初中英语微课程之中,增多英语教学的花样,会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轻松,给学生减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将图像、视频与音乐等结合在一起,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Rainy days make me sad”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与学生做游戏。用微课程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表达图片上的信息,在课堂中一起核对各自的答案。多元化的想法,会让图片成为乐趣来源,也会让英语语言点学习更轻松。

综上所述,将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利用微课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全新的英语学习观念,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改革。借助微课程的优点,让英语课堂更加有趣、充满活力,能够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何淑琴.浅谈微课对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J].学周刊,2016(11).

初中英语“微课程”设计策略 篇4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入,大大丰富了教学模式与方法。微课程,就是信息技术支持下产生的全新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的特点分析

1.微课程教学内容较少。与正常的英语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较少,主要针对某一个课堂教学问题或者重难点知识进行讲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普遍性的问题设计微课程,制定针对性的微课程,让其服务于初中英语教学难点的解决,能够大大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2.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一般来讲,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微课程应当被限制在十分钟以内。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去确定微课程的长度。微课程主要用来解决某一个重点问题,这是微课程时间长短的决定性内容。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教师要严格控制时间。

3.微课程的英语资源容量相对较小。教师需要把握好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要求去选择微课程的内容。微课程的内容含量虽小,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英语知识,快速达成英语学习目标。

二、初中英语微课程设计与应用方法

1.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学会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制作成为微课,并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平台中。现在的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可以接触到网络,学生在需要之时在网络平台上随时播放微课程,能够很好地巩固课堂知识,更能在课下时间查缺补漏,实现自身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微课程具有短小且精练的特点,其中所讲解的内容也都是学生经常产生疑问的知识点,非常适合学生自学之时观看。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不同,利用微课去学习,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去选择时间与地点,个人学习愿望能够得以实现。

比如在讲解“What do you think of game shows?”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询问其他人想法的句式与礼貌的回答方式。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内容,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微课视频。通过英语教师间的合作,录制一个情景式的微课,不仅能够让英语知识得以体现,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语言学习,最终目标就是掌握英语语言并能够应用语言。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与学生都将成绩的高低视为英语学习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情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微课程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口语训练,是中国初中英语课堂中普遍缺少的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比如在讲解“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去设置配音性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充当与学生交流的对方,说出类似“How was your school trip?”的问题,并将正确的回答打成字幕,让学生去读,空出学生说话的时间。这种口语训练微课可以有多个话题、多个情景,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学生多练习用英语去表达,英语运用能力会大大提高。

3.利用微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活动趣味性。扩大学生的英语知识量自然重要,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也很重要。初中学生的学习较为紧张,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初中英语微课程之中,增多英语教学的花样,会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轻松,给学生减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微课程的内容进行丰富,将图像、视频与音乐等结合在一起,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Rainy days make me sad”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与学生做游戏。用微课程视频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鼓励学生用英语去表达图片上的信息,在课堂中一起核对各自的答案。多元化的想法,会让图片成为乐趣来源,也会让英语语言点学习更轻松。

综上所述,将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利用微课程帮助初中学生建立全新的英语学习观念,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改革。借助微课程的优点,让英语课堂更加有趣、充满活力,能够极大地推动英语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篇5

《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就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都做了详尽而具体的规定。河北省教育厅在转发教育部《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遵照教育部关于“各级职教研究机构和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的指示精神,市教科所职教室拟从“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角度,就该门课程的教材设计编写与教学策略作些粗浅探索,以便为行政部门的指导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较为具体的帮助。

一、编写背景

(一)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2004年我国大学生招生已达420万,约占同龄人的19%;“三校”生(中职、中专、技校)招生约500万,两者合计900万左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大量下岗、转岗人员需要重新就业的也有近百万人。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做为农村新增劳动力,大量涌入劳务市场。有人估计“三峰”叠加起来的人数约有1500万人。按我国国民经济每年增长8-9%计算,每年可创造700-800万个劳动岗位。减去自然减员,理论上计算约有近一半的人,也就是说约有700万人没有工作可做。想想这是何等的严重问题!很明显学生就业问题是影响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学生就业模式的改变

我国已全部实行“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的新型就业制度。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按照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进行。为此,毕业生的就业观和职业观必须与之相适应。要树立市场观念,打消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学校“包就业”的心理依赖,具备适应市场就业的主动性和承受力,更要具备参与市场就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无论学生还是学校都应以市场和竞争为前提来考虑就业问题。毕业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是由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的,毕业生主动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是其唯一选择。

目前的问题是:就业模式已经变化,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不能“按时到位”,学生和学校的想法和做法与现实仍存在着差距。就业观念与就业模式的差距、相悖无疑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顺利进行。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角色技能发展”教育的薄弱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并没有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角色技能发展”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就业的严峻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做深层次的探究,倘若能从学生的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职业角色技能发展等更高层面去认识把握职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提高职业意识,改变就业观念和行为;倘若能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实践经验的启发,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养和了解、融入社会的技能,让其具备自己飞行的翅膀,无疑会对破解就业难题创造根本性的便利条件。

(四)学校就业指导功能的不完备

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应锁定在:一是在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进行职业角色技能发展的教育内容;二是提供就业指导和援助;三是开展创业教育。《职业指导》课程辅导教材的内容是针对学校该项工作的功能仍不健全,现行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的内容仍显单调而设计编写的。我们组织编写的实验性教材力图使学校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健全其功能,充实其内容,以便全方位、成系统地应对就业难题。

二、编写原则

(一)符合培养目标和综合职业技能要求

以市场导向和自我发展相融合的就业理念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观,正确理解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祖国建设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及个人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职业角色能力是职中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充分认识就业这个人生必考课题对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发展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体会就业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提早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意义。使学生成长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教材关注学生就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方式,教学内容以就业过程的实际需要和职业生涯规划必需内容为取向,力争做到学习与就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零距离”,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角色及角色转换能力。系统阐明职业生涯的基本要求,体现教材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以满足三个需要,即社会需要、教学需要和学科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教材编写应能保证社会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具体说就是就业求职和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都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前提;教学需要是指教材编写应有利于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有利于学生的自学,符合辅导和自学的规律,特别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学科需要是指教材编写应符合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应有利于学生建立对“就业求职”、“生涯规划”学科性知识的认识并形成科学的思维和学习方法。

(三)体现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和心理特征、爱好和兴趣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学生提供适应就业政策需要、人才(劳务)市场需要、自知自测需要和职业发展前景分析、就业技巧解读等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可按顺序系统学,可按需要挑着学,可按兴趣随意学,无论学生学习还是教师辅导都很方便。要力求在教学组织、学习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具自由选择和个人发展的空间。为此,本实验教材编写中体现了“二基一浅显”(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浅显的基础理论)、“二特定”(特定对象即职校生、特定要求即求实效)和“六性”(思想性、实用性、灵活性、可读性、有趣性、全面性)原则。

三、内容结构

教材在内容结构方面安排了四个模块:以升学、择校为主的求学成才模块;以人生生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为主的人生目标、理想模块;以职业指导为中心内容的求职模块,以及创业教育模块。各个模块更侧重于过程性知识(实践)的传授,多数情况采用“订单式”教学,实际需要左右着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求学”成才模块

针对目前学生升学、择校中的盲目性,向学生解说我们国家的有关升学政策,升学“立交桥”概况,大中专学校专业设置、专业性质、专业地位、专业前景,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类别和就业去向。使学生升学时增加对所选专业和学校的了解,可以避免升学择校中的盲目性,避免学非所用,学非所爱。另外,让学生了解现在的大中专不再是精英教育,上大学不再是鱼跳龙门九败一胜,而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如:高等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网络大学);想脱产上就脱产上,想业余上就业余上,如:成人高考、中外合作办学等;甚至想出国留学也方便的很。升学、求学对于每个高中段毕业生来说几乎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不一定非得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统一高考。这样学生会在升学和就业选择中赢得主动。

(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学习模块

现代教育理念之一就是要鼓励引导学生早些了解社会,早些融入社会,而不是让学生关门读书。实践证明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专业学习、专业实习等活动,已经尝到了早些了解社会的甜头。但如何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和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增加这方面的实践活动,目前的学校教育仍显薄弱。教材通过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与设计,主动获取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各种有关信息;使学生自己了解自我成长、发展、成功、自信、快乐所需要的有关素质;使学生对自己的理想、前途提早有个较为清楚的规划,对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时时有着较为清晰的体验和认识。这无疑会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学习、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立业、就业、创业意识和技能的提高大有裨益。

(三)就业指导学习模块

就业指导学习模块的内容包括:1.向学生介绍目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位居前列的主要职业群的行业门类、岗位所对应的专业技能要求、发展前景、资讯待遇、个人的发展空间等。2.自测(或在教师的辅导下)职业期望值(亦称职业抱负、职业理想值)。3.求职的具体技术如面试、简历制作、劳动合同签订等。4.职场成功经验。5.职业心理、择业心理等。

这一学习模块,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自测、模拟、案例评析等实战性体会和技能培养,让学生真正掌握求职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能,提高求职的本领。

(四)创业教育模块

告诉学生,自己创业当老板也是一种就业形式,并且是高层次就业理念的体现。学生不只是给别人“打工”的被雇佣者,而且可以做雇佣别人的老板。做“老板”对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更高、也更难,当然也更受人尊重。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有关产业政策,选择项目的一般常识、考察立项的一般程序、做老板的一般素质条件、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等。鼓励学生大胆创业、教给学生科学决策、告诉学生要慎重对待。

四、实验教材的特色

实验教材(或称读本),融理论、实践、案例于一体。实现《就业指导》的课程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的改变;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一)针对性

精简职业指导一般的理论讲解,突出职业实践中最常用到的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体会,突出学生职业意识形成的教育和求学、求职、立业、创业行为的改变。

(二)实践性

与其他教材相比较,多数情况下不讲或少讲理论,而多以实战要求内容充实。杜绝纯理论的讲解,努力把相关理论变成与之相应的“实践活动”。

五、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各点,对本实验教材的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力戒长篇大论的理论讲授和重复讲解

整个教学以实际训练和学生的自学、自测、自查为主线,通过采用以具体项目学习为节点,以任务驱动模式为教学进程控制思想,其核心在于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进程安排与相应的任务联系起来,通过实际任务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将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生学都以任务为中心开展,教学双方的目的性与实践性都十分明显。对必要的理论知识、名词、概念要结合实践训练做精要的引导和提示就够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提示、自学、自测、自查、讲座、座谈交流、讨论、模拟、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练之以志,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过程性(实践)教学策略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这种方式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知识的传播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或核实者。而成了“帮助者”、“协助者”、“协作者”、“活动组织者”,成了“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同盟者”,帮助并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学生”、“培训对象”也发生了角色上的变化,他们成了“参与者”,是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是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要能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典型任务,这个任务必须是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并且具有拓展深度,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

平等的态度: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面对学生,要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教师不要层出不穷地“批判”、“揭露”学生的问题,也不要包办代替,为学生提供现成答案。可以这样说,教材中的大多数问题,都有不同的答案,甚至各人有各人的结论和答案,并且很难用一个标准判断对错。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严格控制任务完成的质量,确定任务完成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开放的心态:参与者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学习和活动,主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作法,积极地与他人合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老师安排,或静听他人的发言。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考价值和一定的开放性、发散性,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与探索,形成多元的回答,生成丰富而个性化的策略。

一定的自学能力:对高中段以上学生说,自学能力大都可以达到读懂教材文

论网络广告的创意设计策略 篇6

21世纪是网络经济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和信息生产的海量化,广告也突破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开始向网络媒体发展。网络广告因其传播迅速,互动性强,受到商家的广泛称誉。本文以目前中国广告业面临着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大时代环境为背景,通过部分案例分析网络广告创意遵循的原则,探讨网络广告的创意策略。在互联网广告中,创意是制胜的砝码,也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

关键词:

媒介 网络广告 广告创意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72-02

一 广告创意的时代大环境

随着世界范围内眼球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精神和形象价值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生产的重心正逐步由纯碎的物资消费资料生产向与物资相联系的精神价值的生产转移(美国和日本的设计知识产权的出口已经超越物资产品的出口),又由于这一巨大的历史变迁,我们也面临一个全方位的大创意设计时代。

21世纪是信息时代,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经济。人们在享受着由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传统四大媒介提供的海量视听盛宴同时,也悄悄的迎来了新媒介——互联网的诞生。互联网的诞生、兴起到普及,不仅大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接受模式,同时也标志新的传播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

二 互联网广告的诞生和现状

1 互联网广告的概念传播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新的传播媒介的诞生与运用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更便利的技术基础。信息消费的瞬时化和信息受众的碎片化又会反作用于传播技术,促使其不断的进步。而广告,作为信息传播的一个分支。它也因为新媒体(lnternet)的诞生而改变了自身的生产消费模式,并被贯之一个新的名词——网络广告。

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对于“网络广告”学界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定义。在众多版本中,笔者比较认同陈刚等人所著的《新媒体与广告》中对于网络广告的解释,即网络广告是网络新闻、网络商家信息、网络商业广告的集合体。而这个集合体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网上一切有偿的信息,而这就是“广义”的网络广告。事物是相对的,有“广义”就有“狭义”。“狭义”的网络广告就是指那些以商家发布的信息为目的,通过它能够带动广告主与广告对象进行互动的广告,一般的形式有擎天柱、banner条、按钮等形式。综上所述:互联网广告是广告主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有偿的信息传播活动。

2 互联网广告的现状

广告媒体在历经报纸(杂志)、电台广播、电视的不断演变后,网络广告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鉴于网络超高的信息传播效率和无与伦比的全球覆盖性,网络广告这一新型的推广渠道已经逐渐成为了传媒行业的新宠。分析网络广告市场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广告的优势不断凸现,广告效益愈发显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广告的优势逐渐凸现出来。如,网络广告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络广告不仅可以面对所有网络用户,而且可以根据受众用户确定广告目标市场;网络广告信息是互动传播的,用户可以获取自己认为有用的信息,厂商也可以随时得到宝贵的用户反馈信息;网络广告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将产品或市场活动的信息展示在用户面前;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民人数的日益增加,网络广告也将进入-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其效益将越来越得以显现。

2)网络广告市场竞争激烈

网络广告市场的兴旺,不仅促使原来的广告代理商向网络广告行业倾斜,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代理商加入到网络广告市场。另外,用户服务提供商、提供广告效果衡量服务的公司等多家公司也进入网络广告市场。同时,面对巨大的利润空间,互联网广告市场已经成为很多网站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网站之间的竞争也就愈加的激烈,很多网站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广告,对原有的广告进行改版,增加版面等。由于以上的综合原因,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进入竞争的白热化阶段。网络广告的出现为广告业拓展了新天地,是对传统广告媒体的补充,但只有掌握了网络广告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先机,才会给广告主和广告商带来无限的商机。

3)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

网络广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以网络为依托的网络广告的大发展已经是挡不住的潮流。互联网这个被喻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以后的第四媒体,以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将信息传递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同时也为企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商机。中国的网络广告业也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网络广告市场与搜索引擎市场构成了中国网络营销市场(不包含电子商务在内)的主体。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有效的营销方式,广告主需求和市场规模在中国的发展很快,年复合增长率在50%以上。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的总体规模(不包含电子商务在内),已经达到169.8亿元人民币。2009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规模达到239.4亿元。预计2010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达到36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网站数量已经超过200万个,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应用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网络营销已成为大多数企业使用互联网和进行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网络营销渐渐成为社会经济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三 互联网广告的创意设计原则

和传统媒介的广告一样,从事互联网广告设计的设计师大多数是有从事平面设计的经验,因此,目前的互联网广告设计都会或多或少的呈现出平面广告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媒体,媒体必将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而它的新特点,是由它自身技术传播的特殊性决定的。

互联网广告和传统媒体的广告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互联网广告的互动性(lnteractivity)。互动性就是受众可以在看到广告的同时又可以与广告主进行各种形势的交流,从而大大提高了互联网广告的效果。根据吉田秀雄的观点,他认为所谓的互动性就是人们通过用广告信息和广告主互动的形式对广告活动的参与程度。在这里我们用很多文字来分析其互动性,其原因是它是互联网广告最显著的特征,同时也代表着互联网广告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nlc202309030102

1 网络广告的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互联网广告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互动性”也将成为未来广告的根本特征。

据J-Thomas Russell和W-Ronald Lane在《Kleppner广告教程》一书中在谈到未来广告时指出:“很难确定下一个十年将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广告和传播的标志就是消费者参与程度更高、控制力更强,广告和传播由单向传递向双向沟通转变。”传统广告的定义主要是强调广告一方对另—方的信息传达,最终达到影响和劝服的目的。而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的传播方式由过去的单向传递变为双向沟通。双向沟通相较之单向传递,最大的优势是加深了受者对信息的消化,使传者的信息可以对受者产生最佳的功效,互联网广告的传播模式正是于此。它把品牌塑造、信息发布、销售促进以及完成交易融为一体。Steuer早在1992年就根据互动性水平来给各种媒体分类。传统媒体被称之为“低互动类”的媒体,而互联网等被称之为“高互动类”媒体。其中“高互动类”媒体主要有人际互动(human-human international)和人信互动(human -massage international)两种模式。

所谓的人际互动是指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如互联网中的在线聊天、E-mail等。这种互动既可以是及时的(同步在线)和具有一定间隔的(非同步)。而人信互动则是指信息的接受者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在传统媒体中,接受者对信息几乎没有什么选择权。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信息不仅有选择权,同时还有控制权。他们不仅可以定制信息,同时还可以改变信息的内容和形式。

2 网络广告的独创性原则

网络广告创意是广告诸要素之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能动创造性的本质特征。一个广告和另一个同类广告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创意的不同,也就是创意思维的独特性,或者是表现手法的独特,或者是传播方式的独特,或者是销售主张的独特。总之,网络广告要提供一个个性鲜明的与众不同的ldea。

独创性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模仿性,一般在技术上是很难把自己的广告和别人的广告区别开。技术是表现手段,技术是大脑创意展现的载体。特别是在互联网兴起后,它上面的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垃圾化的特点,广告是一种“眼球经济”,如何不让自己的广告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创意,就显得更加重要,好的独特的创意会在瞬间成为受众注意的焦点。

3 网络广告的实效性原则

所谓网络广告的实效性,就是能够带来现实的广告效果,能给广告主带来实际的收益。广告商为广告主服务的,广告主出资购买广告商的劳动,是一种经济行为和劳动交换行为。而评价一个广告创意是否优秀,通常有三种看法:(1)广告界、消费者、广告主都认为是好的;(2)既能达到促销目的,又能受到广告界、消费者、和广告客户的好评;(3)促销,但并没有引起舆论对广告本身的兴趣。美国小百科全书认为:“广告是一种销售形势,它推动人们去购买商品、劳务和接受某种观念。”

综合来看,实效性应该是网络广告创意的最高原则,它是网络广告所产生的根本原因,它也是其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的唯一理由,更是检验广告优秀的重要标准。

4 网络广告真实性原则

在新闻传播领域里,新闻的特点是真实、新鲜,它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其中,真实性被誉为“新闻的生命”。在广告中,特别是在网络时代,虚假信息四处泛滥之际,网络广告的真实性被视之广告的“生命”。在这里,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实事求是,就是讲真话,讲真话不讲假话,既是人类生活的根本准则,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一切文化艺术创作的前提,还是网络广告创意被消费者最终接受和促销的重要保证。(2)讲事实,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所谓讲事实要求在广告创意设计中要注意广告的内容而非表现内容的方法。通常我们会在网上看见一些治疗男女性病等广告,当你点击进去时,才发现那是病毒,就与色情网站一样。

5 网络广告艺术性原则

和大多数传统媒体广告一样,网络广告在进行创意设计时,也要兼顾并遵循到它的艺术性原则。广告的艺术性原则是由广告的说服功能决定的。现代广告不仅仅是告知,更是一种劝导和说服,而劝导和说服又不能是简单化的。经常会听见有人说“广告应该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

广告创意的艺术性是由广告创意的特殊性决定的,与其他许多信息发布形式相比,广告发布的时空效益比最大,也就是说广告应该是用最少的钱在最有限的空间中传达出最高效的信息。一般网络广告创意,必须充分考虑到网络带宽、网站整体风格和网站广告位大小的因素,运用极具创意的手法于方寸之间创造出一呜惊人,使人过目不忘的作品。

6 网络广告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原为网络广告特征之一。正如美国波兰兹调查公司总经理阿夫朱德.波立兹所说:“想象力是一项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创作力则表示着高深的想象力,只不过要严守规则及顺时应变才能发挥而达到目的。”波立兹的观点就是广告创意合理性进行从想象力的角度来分析。而这个分析也正好合乎马克思主义的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或是显性的,或是隐形的,但是我们都要遵守。作为网络广告设计人员,同样也要注意,遵守广告合理性原则。也就是说,在网络广告创意时既要遵循广告本身的特殊规律,又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还要符合人类思想的普遍规律,而那些任何违背生活逻辑的胡思乱想都不能算成真正的创意。

综合全文,在网络广告各个要素中,所有的广告师首推的就是网络广告创意,创意在商品市场中可以使广告受到超值关注。创意在广告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即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促成购买。也就是说,由于广告的作用,某种产品得到了比同期产品更多的销售机会。同时广告创意能使广告对象产生文化增值(品牌广告)。换句话说就是广告的作用不但体现在告知、说服、进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上,还可能通过广告的精神投入而创造需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附加的价值,这种附加的价值来源于广告的创造性劳动,它和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一起构成了产品的最终价值。也就是说:一个经过广告创意包装的商品,它的实际价值等于该商品原先的使用价值与广告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价值之和。难怪,有时我们会听见一经济学家说消费者实际上是购买了蕴含在商品中的两种价值,机器生产的使用价值和广告生产的精神价值。

新课程下数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篇7

一、针对学生不同的知识经验和学力水平,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力图使学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 提高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程度, 促进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例如, 讲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 可出示如下问题:

如图1, 荀ABCD, AB⊥AC, AB=6, BC=10, 你能求得哪些线段的长度?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教师可提出这样一串问题:

(1) 求AD和CD的长?

(2) 求OA和AC的长?

(3) 求OB和BD的长?

这是一个开放题, 全体同学根据自身的能力不同, 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因其他同学的不同回答同样受益匪浅.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数学问题,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山越爬越高的豪情, 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享受数学.

二、针对学生的情意状态配置具有趣味性的问题

学生对常规题的习题演练, 一般情况下总带有完成老师交待任务的性质, 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与被动性, 于是学生丰富的情绪感受被纳入冰冷的逻辑演算与形式概念之中.这种不顾及学生情感体验的问题活动当然不利于解题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刻配置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 创设具有强烈感染性的情境, 使得学生产生诸如兴趣、困惑、欲望等积极的情绪感受, 从面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活动之中.

例如, 有这样一题:当x取何值时, y=|x-1|+|x-2|+|x-3|取得最小值, 并求它的最小值.如果老师不作任何铺垫而直接亮出此题, 我想学生定会无从下手.即便是满怀豪情的“勇者”, 想必也会被老师的“当然一棒”, 击得一落千丈.此时, 老师可作如下的设计.

问题:同学A与同学B两家相距1千米, 请问该把报刊放在何处使他们取报刊所走的路程和最短?最短为多少千米?

变题:同学A, 同学B, 同学C三家在同一直线上, C家在A家和B家之间, A家与C家, B家与C家分别相距一千米.请问:把报刊放在何处, 使得A, B, C三人取报刊所走的路程和最短?最短为多少千米?

根据问题情境, 同学间进行演示、讨论, 借助数轴, 学生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此题, 而且建立了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这样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 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而且亲身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配置具有应用情境的问题, 增加应用意识

自从1992年全国高考出现数学应用题以来, 我国数学教育领域掀起了研究数学应用题与数学建模的浪潮, 重视数学应用题的训练, 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已成为共识, 把重视建模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国中学教材中许多问题都具有实际背景, 我们可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应用因素, 编制相关的应用问题.例如, 在讲完勾股定理和逆定理之后, 可以编制这样一个问题:

学校要建一个操场, 需要与校外农村征地, 学校墙外恰好有一块地适合作操场.地为四边形, 已闲置多年, 地里堆砌了渣土, 杂草丛生.根据当时的条件, 无法进入地里直接测量, 只能量得四边形的四边长和其中的一个角 (∠B=90°) (如下图) .这块地价规定为每平方米200元, 你作为学校的负责人, 请估算出这块地的面积和总价?

在编制这类应用题时, 一般应遵循以下各原则: (1)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紧扣教学内容. (3) 反映时代特征. (4) 符合客观现实.

四、配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数学问题

“一题多变”是通过题目的引申、变化、发散, 提供问题的背景, 揭示问题的逻辑关系;“一题多解”, 是指多角度地考虑同一个问题, 找出各方法之间的联系和优势;“一法多用”, 目的则是求得应用范围的变化.这些学习活动, 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 △ABC, ∠C=90°, CD⊥AB.试给出恰当的条件, 可以确定AC的长.

这是一道典型的开放题, (1) 已知AB, BC, CD, DA, DB中任意两条线段, 都可以求得AC的长.

(2) 已知上述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一条, 再加上∠A, ∠B, ∠ACD和∠BCD中的任意一个角, 也都可以求得AC的长.

综合 (1) , (2) 可得, 确定AC的长度, 可以有30种不同的已知写法.

值得注意的是,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并不是方法与问题的简单堆砌, 而是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所得的结果.只有让学生确实意识到并掌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的方法, 形成富于联想的思维习惯,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教学活动才能对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改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各环节都在摸索, 探讨之中;其发展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壮大, 特别是在我国实现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步伐加快之际, 需要培养大量的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就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 《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是机械及近机类专业学生至关重要的课。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是一门专业理论支撑课。对其掌握的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事业的发展。目前, 在教学内容不减, 学时压缩的情况下, 要想搞好这门课的教学工作, 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 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备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以适应新形式情况下的社会要求。

一、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是教材的改革, 要编写出一套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特色的教材。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要以教学改革为基础, 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不能照搬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教材, 从教材体系到教材内容都要体现改革精神, 突出鲜明的高职特色。

尽管目前流行的《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种类繁多, 内容繁杂, 各章节自成体系, 内在联系不紧密, 但教材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 所以,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是统一的。而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将成熟的核心基本内容快速、有效地交待给学生?这一问题始终在困扰着高职教育者。教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智慧就在于分析、了解问题的本质, 从源头入手, 从基础做起。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组织;应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基础, 以实际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来展开教学内容。抓住“理论与实际”这条主线, 在教学过程中即要有理论知识, 又要有工程实例;即要强化基础理论、又要提倡技能训练;重心应偏向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该课程的教材应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应强调科学原理型向技术原理型转化;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本着“必需、够用、简明、精干”的指导思想, 着眼于应用性及实用化。课程内容涵盖要面广, 其内容以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分析为主线, 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工程力学》、《摩擦与润滑》中的主要知识, 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形成的一门有别于传统本科课程的教材, 是一门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性的机械基础理论教材。该课程教材要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它是“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教学必需依托的一个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实践性要强, 尽量作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目标直接挂钩, 许多内容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直接应用的重要基本技术。“机械设计”的设计思想就是———“修正主义”;设计方法就是———“综合”;设计特点就是———“查阅”。该课程将保证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要求学生要做到“三会”:会分析、会计算、会解题;对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做到“三会”:会分析问题;会查阅资料、设计手册;会正确选用 (材料或零部件) 类型、型号、规格;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思路, 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该课程教学内容兼顾广度和深度, 整体内容具有关联性、递进性、系统性、完整性, 为提高学生的岗位就业适应能力打好基础;对实践中直接应用的内容, 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方法及手段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重要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提高教学效果。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 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及数字化的引入, 将导致整个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在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的同时, 加上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加强直观、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和理解、有利于学生获得“间接”经验。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状态、工作原理、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各种装置的结构型式, 使复杂的分析、研究变得简单明了, 一目了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做到直观、形象, 主题鲜明、突出, 声形并茂, 感染力强, 寓教于乐,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要多用, 用足。然而, 辅助就是辅助, 多媒体教学并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不断的实践、探讨的过程中, 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与不足。多媒体的不合理滥用, 不仅起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 反而适得其反,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得到突出和突破。作为教师, 应发展地、全面地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 如何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是我们教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2.“启发式”教学。

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 对不同的学生应有差异, 但对大学生而言, “启发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涉及到较为广泛的内容, 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留下了较大的“自留地” (空间) 。

首先, 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点进行分析归纳, 是教师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环节。要较好地把握这个环节, 就要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经验, 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 从而进行精心备课。这样, 我们在教学设计上才能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式教学法, 应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做到人人都能动手参与, 在亲身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启发和领悟, 进而使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掌握得到加强。

第二, 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式教育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 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学生的发言要作充分的肯定。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个性发展。对问题理解有误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 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给以鼓励, 给予正确引导。第三, 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要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 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 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不是主要的, 重要的是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看似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变得有章有序、看似无规律的事物变得有条有理———这就是科学。

例如机械———机器与机构的统称。为什么不能这样理解:机者———机动、灵活也, 械者———器具也, 机械:机动, 灵活的器具。例如“常用机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最头疼的部分, 应启发学生深入分析、认识, 抓住主要矛盾 (即机构的特性) , 找出规律, 从几何因素入手, 去展开、去讨论, 得到结论:“几何因素”决定了机构的特性。无论什么机构, 它们的特性都是由几何长度、几何角度来决定的, 而与任何其它因素 (力的大小、速度的高低) 无关。再如在轴这一章节中, 轴的结构设计是难点, 怎样将一根具体的轴设计出来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应启发学生从轴的功用入手, 轴的功用有三: (a) 用来支承回转零件; (b) 使回转零件在轴上具有正确的、确定的工作位置; (c) 和回转零件一起传递扭矩。功用 (a) 、 (c) 表面上都是强度问题, 实际上是尺寸问题;功用 (b) 表面上是零件的定位与固定问题, 实际上是轴的形状问题。尺寸和形状综合起来就是结构。让学生深入理解轴的功用, 并多举实例, 揭示问题的实质、来龙去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绘图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 而要突出这个特色, 就要花大力气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工作。课程实践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性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 我们充分利用我院机械设计基础综合实训中心的资源,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并在实训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尝试。在培养机械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 也增强了教师的实践意识, 提高了从事一线服务、一线生产、一线指导的能力和素质。实训教学前, 指导教师必须认真制定实训计划, 并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实训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悉心指导, 严格要求;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和洞察力。指导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完成实训报告, 并在该项目 (课题) 实训结束前认真进行实训总结。最后认真地对学生实训成绩进行评价、考核。

四、完善课程考核

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篇9

目前,我国对教师培训高度重视,在中央及地方的大力推动下,教师的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当前,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各类教师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各类培训机构都加大了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投入力量,开发了大量教师培训网络课程。

但各类教师网络培训缺乏整体规划,网络培训课程存在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教学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等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开发形式不统一和教学信息表现不规范。各类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各个教学模块及课程设计各模块大同小异,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当前,国家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已无法满足教师专业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设计中,对教师培训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缺乏有效应对。

二、混合式学习对教师网络课程开发新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了《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为主动适应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求,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推动教师网上学习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1]。

随着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强化情景体验,促进实践与学习相结合,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的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整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得到提倡。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指出,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师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2]。

但目前传统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效性缺乏

当前多数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是聘请高校教师对课程中各类学习和辅导活动进行规划与设计。这种网络培训课程方式的优点是使学习者有机会接触大学高水平的教师。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大学教师因对中小学教师实际需求及教学实践状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培训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当中,无法将相关理论与教师实践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导致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实效性。

(二)课程缺乏更新能力

当前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更新较慢。多数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建设者没有更新或者很少更新自己的课程资源。课程的学习者使用这些培训课程资源时,仅完成课程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这些培训课程由于缺乏及时更新,学习者实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师生间交流、协作活动无从开展,学习者对于培训课程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得不到真正指导。

国家对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大力推动了混合式学习模式在教师培训领域的应用。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资源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推动教研、培训、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常态化。混合培训模式加强了集中培训结束之后的实践跟踪指导:学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情景,应用培训内容,专家采用现场或网络跟踪的形式加以指导,以提升学员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因此,基于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需要调整课程设计与开发策略,更要在设计策略上考虑培训网络课程在混合学习模式下的使用。

三、混合式学习,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混合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其目的就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4]。

因此,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培训网络课程教学应首先重视课程学习目标的策略设计,目标设计策略是网络培训课程开发流程中的关键环节。采用目标策略,在教师网络培训课程教学设计中,根据既定目标,在课程中明确目标问题的解决方式与策略,寻找相应实践案例,通过对实践案例的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如点评、讨论、反思等,从而为网络课程设计者、开发者提供学习者在线目的取向。为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后续环节设计与开发提供设计方向及预期目标。同时,通过目标确立,根据学习者的网络行为及课程实用习惯等,配置相应的自主学习策略、团队协作策略、评价策略等,使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更符合人的视觉特性和认知特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主学习策略

混合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的同时,激发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5]。

因此,在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中,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混合式学习下,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教学支持服务需要模拟各种实践环境,增加实践各环节元素和方法,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在混合学习下,既是网络培训课程学习者,又是网络课程学习协助者,还是网络课程生成性资源的建设参与者。充分体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认知作用。

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师网络培训课程的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自主性:培训网络课程要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体现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精神;(2)模拟性:培训网络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模拟实践应用情景,让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下实践、应用所学知识;(3)更新性:网络精品课程要根据学习者反馈的学习信息,及时更新网络培训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4)常态化:课程开发既考虑培训需求,又满足教师作为学习者日常研修的需求,让教师在培训中实现网络协同研修,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

(三)团队协作策略

混合式学习,要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同时,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和数字教学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因此,混合学习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学员及群体学习的方式方法。把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学习,让学习者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因此,在课程开发中,要着重考虑学习者通过互助协作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协作学习方式,不仅通过学习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课程,学习人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体会实践教学环境和集体行为中的责任感,以及与学习伙伴之间群体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学习策略不仅可以增强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培养现实教学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加强人际关系沟通。所有成员按既定目标完成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网络课程的设计,协作学习教学策略应根据学习者共同学习观点,保证学习达到实质性效果,制定共同的学习目标。

其次,要组成专业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团队,团队中既要有资深的学科教学专家,又要有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学研究人员,同时还要有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学习代表、网络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学科教学专家负责课程的策划、学科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一线教学人员负责实践案例的收集与应用;学习者代表要从自身角度考虑使用需求;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要根据教师和学习者意图进行生成性教学设计;网络技术人员为上述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课程开发团队分工明确但目标一致,是优化资源开发的关键因素[6]。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策略

课程评价设计策略是混合学习模式监控培训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开发,课程的测评设计策略需要多维度设计。既要考虑网络课程角色的评价,包括指导者评价、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和机构评价等。又要结合网络环境的特点,考虑平台技术环境的评价。技术环境评价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学习者学习痕迹的评价分析;(2)同类学习者群体比较分析;(3)学习者学习效果反馈调研数据分析;(4)学员、指导者和管理者三类角色的考核指标体系相互关联分析。(5)学习者、指导者、管理者各阶段、各类别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互动数据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确保教师培训网络课程的质量,让开发者了解课程的应用进展情况。

(五)生成性资源策略

生成性课程资源是混合教学培训过程中贴近学习者的实践活动,真实反映学习者学习水平与培训课程实用状况的实效性教学资源。相对于原有培训网络课程配置的教学资源,更直观,更生动,更容易被课程学习者接受。在混合学习下,教师网络培训课程虽然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生成性教学资源在教师培训网课程开发中具有实时性、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生成性资源的合理运用,使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在开发设计中形成弹性、动态、开放的教学形态,从而使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资源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总而言之,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普及,大力发展教师培训网络培训工作,推动混合学习的教师培训模式改革,更需要大量优质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资源,从而改变教学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的局面。因此,教师在培训网络课程开发设计中需要调整课程开发策略,让教师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发展需求,国家大力提倡中小学教师有效利用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混合学习模式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因此,利用现有资源,高质量地建设一批面向中小学教师队伍、适应混合学习培训的网络教学课程,已是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混合学习网络课程的定位分析,提出混合学习模式下中小学教师网络课程开发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课程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师厅函[2014]7号.

[3]张成光.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师教育技术混合培训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

[4]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篇10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有效巩固并拓展知识”为导向, 这就给教育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怎样的作业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作业须以“趣”为基础, 以“精”为根本, 以“活”为原则, 以“创”为追求。

一、趣:作业设计之基础

笔者认为“百学趣当先”。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约束,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 那么, 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既增长了知识, 又发展了智能。

1. 趣在内容

作业应从学生中来, 贴近生活, 语言儿童化, 尽量丰富多彩。如除书上的内容, 还可选择课外的内容;可教师选择作业, 也可学生设计或选择作业。

2. 趣在形式

作业可设计求同练习与求异练习, 顺向练习与逆向练习, 操作练习等等, 还可以设计猜谜语、讲故事、摘取智慧星、做游戏、各类小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

3. 趣在结论

针对以往只求一解的模式, 作业设计应考虑学生个性, 尽量允许有多元的答案, 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 不盲目求同。

【课例】《三袋麦子》 (三年级)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 对话描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 自由选择表演伙伴, 制作简单的道具, 组织表演小组,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 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再加上合理想象, 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 让全班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最佳编剧等奖项,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表演的时候, 学生的情绪高涨, 准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充分, 有些同学化了妆, 有些小组用纸做小猴、小猪、小牛的头饰, 有些小组甚至把家长的睡袍当成土地爷爷的服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胜, 我们的作业无论从内容、形式和结论表述上都应体现一个“趣”字。学生在角色表演活动中, 把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都投入到表演中, 这样就很容易入戏 (理解课文) 了。它不仅使学生内化了课文, 实现了由语言的习得—积累—运用—再理解的转换, 而且唤醒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作业真正成了创新实践的阵地。

二、精:作业设计之根本

作业设计之根本不是搞题海战术, 而是让学生更多地品尝学习的乐趣, 在趣味盎然中获取知识, 在微笑中迸发思维的火花。这里的“精”, 首先是作业的量要少而精, 不可平添学生负担;其次, 作业的内容要几经思量, 实而不华;第三就是作业的难度要分层可供选择。

【课例】《古诗两首》 (三年级)

A类作业: (1) 在理解两首诗词的基础上, 选择其中的一首创作一篇“文包诗”。 (2) 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有感情地背诵, 并写成一幅书法作品。

B类作业: (1) 从课文的两首古诗词中, 选择一首画一幅画, 并配上相应的古诗。 (2) 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诗词, 有感情地背诵。

C类作业: (1) 正确流利地背出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词, 理解诗词意思。 (2) 从两首古诗词中任选一首, 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所描述的景象。

A类作业适合于班里的优等生, 要求高于课标的难度要求。B类作业适合班里的大多数学生, 体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C类作业面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侧重点在于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分层作业, 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 为每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 有利于不同层面的学生充分发展, 使各层面的学生都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心态, 提高了教学质量。事实证明, 一旦找准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辅以一定量的针对性的作业, 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能有效发展, 同时也提高了作业质量, 让学生的负担停留在适当的位置上。

三、活:作业设计之原则

小学生爱幻想, 富有挑战性, 因而他们往往反感机械单一的作业, 产生消极应对情绪, 如此一来对学习注意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就要求作业题型灵活多样, 具有挑战性, 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要求作业的答案自主灵活, 具有多元性,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张扬。

【课例】《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年级)

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 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文章。情感是需要互动的, 情感的体验也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上, 更要落实在行动中。我要求学生回家给母亲洗一次脚, 或者洗一次头, 设计一张爱心卡, 让学生和他们的母亲分别在上面写上活动的感受。我把他们制作的爱心卡贴在《百花园》, 课间时, 大家去看, 尽管家长们的心声缺少语言魅力, 但是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对学生心灵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平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事后, 家长反映学生比过去听话、懂事了。这样的作业架起了学生与家长心灵之间的桥梁, 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

四、创:作业设计之追求

“创”可理解为创新, 有创意, 还可理解为创造力。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作业创新的理念可渗透于作业设计的形式, 可以变原来的单项练习为综合练习, 变纯科学练习为学科间融合;作业题的语言表述可变枯燥乏味为闪现人文关怀;完成作业可变个人独自承担为小组合作;作业评价可变清晰为模糊……总之, 要让练习富有创意, 让学生有创意地练习。

【课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四年级)

这是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对文中描述的互联网很感兴趣。我适时地鼓励学生去查、去问, 去了解身边的各种网络电器或者通讯设备日新月异的变化,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或者改变人称, 以第一人称的方法介绍一种电器或者通讯设备的变化过程, 也可以设计一样新颖的电器。

上一篇:全员育人的构建与思考下一篇:旅游规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