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服务网站申报

2024-05-03

内外兼修服务网站申报(精选三篇)

内外兼修服务网站申报 篇1

立山区地税局积极贯彻“便民纳税春风行动”理念, 以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为出发点, 转变服务理念, 优化涉税服务标准, 内外兼修, 切实解决办税通报税软件停用后, 部分企业因网上申报办税操作不熟悉、不顺畅等实际困难, 同时缓解征期办税大厅压力大、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一是加强自主学习。自2014年省局公告[2014]8号《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办税通系统相关事宜的公告》发布起, 就在办税大厅张贴《公告》通知, 并组织办税大厅窗口人员学习网站申报的基本操作, 摸清操作流程, 做好《公告》的告知解释说明等准备工作, 以备不时之需。二是扩展自助报税区。为配合“一窗式服务机制”, 减少纳税人往返, 营造良好的报税环境, 立山区地税局对办税大厅进行重新规划改造, 将大厅二楼全部改为自助报税区。三是组织召开网上申报办税专题培训会, 通过连续4场培训对辖区2236户企业和相关干部职工进行全面免费轮训, 帮助纳税人熟悉和掌握网站申报, 提高网站申报过程中常见问题解决能力。

内外兼修抓服务 筑巢引凤促发展 篇2

自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实现了由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变,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金融企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及价格完全转移到对客户的争夺后,客户服务已经成为主宰各商业银行生死存亡的重要指标。在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天水市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天水市虽工业基础较为雄厚,但经济欠发达,大客户欠缺。但就在这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兰州商业银行均设有营业机构,在相对狭隘的金融市场展开激烈的博弈。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十几年来,中国建设银行天水分行的领导班子为如何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继1995年推行“五项承诺”实行限时服务后,我行在2001年开展了“六满意”服务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建行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

做好网点布局创造服务条件

近年来,我行根据城区网点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在城区重新进行了布局,如恢复建设路分理处,购置长仪路新的营业用房,扩大租赁七里墩支行营业用房,彻底改变了因这些营业场所面积紧张对实施标准化的束缚。同时加大投入,对全行每个网点、分行办公区进行了装修改造,更换了大量的办公用具,为我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推进网点转型提升服务水平

推进网点转型,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在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功夫。为将网点转型工作落到实处,我行一是实施中层干部参与“包行挂所”的工作制度,协助基层网点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推进一、二代网点转型工作,使服务的流程优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自助和电子渠道建设步伐。我行投入运行的ATM,始终保持着正常运行的状态,正常运行率在全省建行系统位居前列,自助和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持续提升,大大节省了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三是实行“大厅制胜”战略。大堂经理及时分流引导客户,灵活有效地调度网点服务资源,提高了网点服务效率、销售能力和客户满意度。

培养员工素质提高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关键是要培养员工的服务意识。我行为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一方面,选派业务骨干和员工到先进省市学习,开展“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学习讨论活动;另一方面,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评选服务明星,大力倡导服务争先进位。通过学习,员工树立了“机关为基层,二线为一线,一线为客户”的服务意识。

加强执行能力保持优质服务

讲优质服务就不能不讲员工的执行力。为加强执行力,我行一是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对网点服务进行检查通报、检查、奖罚,加强现场督导。二是定期、不定期召开提升网点服务水平专题会议,持续不懈落实提高服务水平的措施。在2010年三季度全省建行执行力考核中,我行个人银行业务条线排名第一,彻底解决了业务转型迟滞、客户基础薄弱、服务水平低、服务意识差的状况,促进了个人银行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支持地方建设延伸服务领域

近年来,我行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机遇,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推广建设银行的各项产品和服务,努力实现银政企的互惠互赢。例如,营销天平铁路、武汉凱迪、西电合金等国家及天水市近年来的重点项目均在我行开立基本户;与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天水热电厂、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额高达145亿元。大力开展“八一”工程建设和“民本通达”业务的推广,区域内6家军警客户全部在我行开立基本户,军队武警客户市场占比99%以上,等等;授信审批项目16个,贷款额度31亿元,这些都为实现我行“领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3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和趋势

从广义上说,公共文化服务属于公益性质的项目,主要是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同时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相比于其他的专业性服务而言,它的门槛设置较低,能够以最广阔的平台去接纳和满足最庞大的受众,自身呈现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公共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是针对特定的人群设计的,也没有排他性,对于民众的参与实行普惠制。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大多是公共财政,项目的性质是隶属于政府而服务民众的,而非商业机构。

第二,双重属性。当文化超越艺术这一狭义范畴,扩展为商品和服务乃至形成产业时,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两种属性。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具备精神属性,而且具有经济属性,是两种属性的叠加。主要是用文化的内涵给经济实体带来附加值。

第三,外部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同时,还将引发一系列后续的“连锁”反应,带动相关产业链条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从侧面体现公共文化的价值。

我国的公共文化发展体系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备受民众的欢迎。特别是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更将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第一,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文化治理新格局。如今,全能型政府正逐渐过渡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在文化治理领域,相关的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会有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也将承担更多的责任,形成全新的治理和产业格局。

第二,按需提供文化服务。如今,经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正改变着精神消费层次,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也越发多元。根据大众的集体需求开办定制化的项目不仅实现了点—点的服务,更是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三,产业集群化、项目区域化。部门和项目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特别是公共文化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产业和项目的跨界融合不仅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更能够提升品牌和档次。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我国有着悠久和灿烂的历史文化,然而具有深刻价值和内涵的文艺作品依旧匮乏。同时,艺术形式由于没有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大打折扣,加上物质经济和精神需求断层、不均衡地发展,都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遇到了相当的阻力。

第一,公共文化的内涵和原创力不足。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需要具备丰厚的底蕴和优雅的气质,不仅要刻上特殊的文化烙印,更要加强文化创意理念的塑造。而我国公共文化不能引人入胜和让人沉醉,根本就是内生动力不足,没有深度挖掘潜在的价值和情感上共鸣的东西,很难打动受众的内心,传播的内容仅是碎片化的收集和整理,没有成型的创意和灵感。

第二,公共文化的外在表现方式略显单一。传播内容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内容本身,也和传播载体和方式密切相关。而公共文化的传播多是单向的,展现形式和手法也相对固化,不具有互动参与和复合传播的特性。把公众定位在被动视听的角色,没有体验和沉浸感,不仅是对公共文化传播的削减,更是对软硬件资源投入和使用的过度消耗。

第三,公共文化的附加价值应用还不够丰富。公共文化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播内容本身,更应该是渗透到其他产业的附加值。特别是对于相对偏远地区的农业、建筑、旅游等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但价值有待开发,需要借助文化的标签激发活力。此外,日常的产品如果能够融入文化元素,进行包装设计,就会产生超出产品本身的巨大价值。

3 全面构建新时期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和国外的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必须坚持政府的文化政策导向和相关扶持力度,保证公共财政,进行内部人才培养和购买公共服务、外部全媒体发布跨界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

第一,加大创意型人才培养战略。文化创意是兴起的朝阳产业,是能够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直接对接的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申请建立高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多个培养创意型人才的站点:在高校,设置相关的专业、学科、研究团队;在企业,通过实战的案例边操作边培养;在培训机构,主要针对应用技术和软件操作。此外,要建立人才梯度培养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保证人才队伍持续的战斗力和前沿的视野。

第二,强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不可否认,多方参与文化治理可以营造更多的竞争机制,打破僵化的制度,激发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有利于市场的正向运转。中央明确指出:“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①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更可以敦促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不断自主创新和研发,设计用户体验新模式,提升公共文化的产品创意和服务质量。

第三,建立全媒体发布和网络参与平台。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在精神上给民众满足和教育,而通过图书、电视剧、电影、动漫、游戏、玩具等多元载体的传播不仅内容更丰富,而且能够给受众持续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期待,让文化价值深入内心。同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的用户体验和分享不但可以满足公众的猎奇心理,更能够从侧面收集相关的数据信息,用大数据去分析和判断用户的浏览轨迹、使用习惯、相关指令等,改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细节。

第四,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群和示范区。新时期,不同产业的融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特别是具有经济叠加效应的文化产业,更应成为各大产业竞相追逐的热门。随着“互联网+”平台效应的逐步放大,文化与教育、科技、医疗、农业等领域的融合也就水到渠成。根据“羊群聚集”效应,建立成熟的产业园区,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实现了优势资源的互补,保证了文化附加值的最大化利用。此外,强化相关文化项目区域化,打造引领示范区,对于提升文化内涵和品质都是大有裨益的。

中国有着丰厚的历史文明和底蕴,承载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先导性产业,和公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实现内外兼修,即对内要努力培育原创作品和创意人才来提升品质,对外要积极搭建平台园区来打造规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文化“共建”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高宏存.政府文化管理前沿[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

[2]陈波.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连玉明.中国大数据[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4]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经腹子宫剔除术下一篇:档案工作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