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过滤器

2024-05-08

白细胞过滤器(精选四篇)

白细胞过滤器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过滤器 (南京赛尔金生物医学有限公司) , 血袋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 过滤器与血袋的连接消毒由山东威高集团;OLYMPUS显微镜 (日本) , Nageotte血细胞计数板 (美国) , 7170A自动分析仪 (HITA-CHI公司) 。

1.2 过滤方法

用带有过滤器采血联袋采集200mL/袋或400mL/袋全血, 4℃静置4~12h后, 200mL全血10~15min, 400mL全血20~30min过滤。过滤后热合去除过滤器, 4℃离心, 分出血浆, 加红细胞保存液制成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保存时间和保存标准同未过滤的红细胞悬液和全血。

1.3 检测方法

留取过滤前后的血样本计数白细胞、检测红细胞回收率;4℃保存每周检测红细胞乳酸脱氢酶 (LDH) 含量和4℃保存35d后游离上清血红蛋白含量 (邻甲联苯胺法) , 同时留取同一份未过滤血作为对照组。

1.4 临床输血反应反馈

比较2006年未开展白细胞过滤与2007~2008年开展白细胞过滤后临床输血反应反馈情况。

1.5 数据处理

均以表示, 各指标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过滤后红细胞检测、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回收率及LDH

见表1、2。10份保存35d后红细胞悬液上清游离血红蛋白为 (283.6±134.2) mg/L, 小于国家标准 (≤530mg/L) , 对照组为 (83.24±41.8) mg/L。

2.2 临床反馈

2007~2008年我们一共向临床提供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33 779袋, 共40 089U, 其中200mL/袋全血制备的27 469U, 400mL/袋全血制备的12 620U, 去白全血961袋, 共203 554 mL。无输血反应登记记录。而2006年我们提供未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14 567袋, 共17.182U, 其中200mL/袋全血制备的11 952U, 400mL/袋全血制备的5230U, 未滤除白细胞全血458袋, 共89 550 mL。常有临床输血反应反馈到血站, 记录的有10次, 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次。

3 讨论

去白细胞输注的血液及血液成分可预防患者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 减少和降低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预防和减少输血相关病毒感染的机会。特别是巨细胞病毒的感染。还可提高肿瘤患者输血后的5年存活期, 减少肿瘤输血后术后感染, 预防和减少由于HLA抗原抗体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等。国家目前规定200mL全血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应≤2.5×106个, 400mL全血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应≤5.0×106个[1,2]。我们采取贮存前过滤。过滤后的血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结束了保存后的血液或其成分必须无菌穿刺过滤, 且过滤后必须在24h内输注的历史。同时避免了保存过程中白细胞代谢产物的产生, 进一步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采用全血采集4℃静置4~12h直接过滤.观察到离心后分出的血浆颜色正常;红细胞保存35d后, 其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过滤组高于对照组 (t=4.97, P<0.01) , 但达到国家对全血保存后上清游离血红蛋白的标准 (国家对红细胞悬液保存后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无标准, 由于红细胞悬液上清体积少于全血上清体积, 红细胞悬液上清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达到全血标准, 实际其上清游离血红蛋白量应少于全血上清中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 。我们的检测结果也说明过滤对红细胞可能有一定的损伤。

血液中的LDH主要来源于红细胞, 随着红细胞的衰老和破坏而释放入血, LDH是反映红细胞保存状态的敏感指标。有报道经过白细胞过滤器过滤的红细胞保存后, 由于去除了白细胞, 有利于红细胞保存。过滤后LDH上升水平的抑制提示过滤可能通过减少白细胞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而减轻对红细胞膜的损伤, 具体机制尚不明确[3,4]。试验结果表明, 滤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在保存期间其LDH上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制品。

由于使用了由厂家统一联接和灭菌消毒的过滤器和血袋, 血袋与过滤器为一个统一的密闭体, 使制品更安全.且减少了工作量, 节约了大量的无菌联接费用。

关键词:白细胞过滤器/联袋型,红细胞悬液, 去白细胞,去白细胞效率

参考文献

[1]谢如锋, 许亚勇, 莫琴, 等.少白细胞血液的保存[J].中国输血杂志, 1999, 12 (4) :225-226.

[2]闫石, 输血相关的免疫调节改变及其预防[J].中国输血杂志, 2000, 13 (4) :276-278.

[3]孙建华.输血与肿瘤复发[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 1995, 22 (3) :145-147.

白细胞过滤器 篇2

1 材料与方法

材料:离心机、分浆夹、热合机、无菌接管机、白细胞过滤器、过滤架。

1.1 常规过滤法 (对照组)

红细胞悬液:使用长春泰尔茂医用器具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复”传统型血袋采集的用ACD抗凝的全血200ml或400ml复检合格, 并于2-6℃贮血冰箱放置24小时以后的血液, 离心后采用挤压方式分离移去血浆和空气, 加入MAP红细胞保存液, 制备成1单位或2单位的红细胞悬液。取当日制备的红细胞悬液, 用无菌接管机将红细胞悬液与规格相当的白细胞过滤器 (生产厂家:张家港高力特医疗器械公司, 生产批号:20040805) 连接。为加快过滤速度, 采用旋摇方法充分混匀因离心所致红细胞的沉积。疏通接口后将连接白细胞滤器的红细胞悬液倒挂于过滤架上过滤, 为了降低过滤时血液进入滤器上方漏斗内液面的高度, 减轻红细胞进入滤器漏斗时由于落差而导致的损伤, 采用挤压排气法将滤器漏斗内的空气排至红细胞悬液袋内。因红细胞悬液袋内空气含量少, 过滤不彻底。为了提高红细胞的回收率, 过滤完毕后, 将接血袋内的空气连同滤器下方与接血袋之间管道内滞留的已滤过的红细胞通过排气管道排放至原血袋内, 再以过滤状态停放3-5min让血液充分过滤后, 按要求取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

1.2 改进后过滤方法 (实验组)

红细胞悬液:制备方法同常规方法, 在分离移去血浆后, 将血浆袋内的空气适量挤压至红细胞悬液袋内, 制备成含适量空气的1 单位或2单位的红细胞悬液。取当日制备的含有适量空气的红细胞悬液, 用无菌接管机将红细胞悬液与规格相当的白细胞滤器连接, 采用轻轻旋摇2-4次的方法, 摇散因离心所致红细胞的沉积。疏通接口后, 采用自然倒置排气法将滤器上方漏斗内充满血液, 再将连接白细胞滤器的红细胞悬液倒挂于过滤架上过滤。过滤完毕后, 打开排气阀, 借助红细胞悬液袋内的空气, 将滤器下方管路中过滤后的血液自然流入接血袋中。按要求收取过滤后的血液。

2 结果

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过滤后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比较见表1。两种不同过滤操作方法对过滤后红细胞悬液溶血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 其中改进后过滤操作方法过滤后的红细胞悬液无溶血产生。

注:去白制品放置24小时后肉眼观察红细胞悬液的溶血情况, 以红细胞自然沉降后上清的颜色是否泛红进行判断。

3 讨论

制备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产生溶血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滤器质量有问题可以导致过滤后制品产生溶血;二是操作方法不当可以导致过滤后制品产生溶血。本观察是在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滤器, 采用不同操作方法的情况下进行的。在红细胞悬液制备过程中增加一个加入适量气体的步骤、去白细胞过滤过程中掌握好摇散因离心所致红细胞沉积的力度、采用自然倒置排气法排除滤器漏斗内空气的方法, 可以有效地解决过滤后红细胞悬液产生溶血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改进后的过滤操作方法减少了红细胞在离心后遭受二次损伤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智勇, 蔡兰, 余学明, 等.白细胞滤器在多次输血患者中的应用.中国输血杂志, 2005, 18 (1) :43.

白细胞过滤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科自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的合格献血者全血, 随机将血液分为普通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和去白悬浮红细胞, 每袋200mL, 并对医院输血患者632例的用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男399例, 女233例, 年龄19~83岁, 平均 (42.8±1.7) 岁, 其中消化系统疾病66例, 严重失血241例, 血液病47例, 肿瘤103例, 产科及妊娠相关疾病91例, 其他84例, 所有患者均有临床输血指证。根据输血种类分为普通悬浮红细胞组, 215例共268次输注812U (平均 (3.78±1.34) U/例) ;去白悬浮红细胞组, 417例共496次输注2014U (平均 (4.57±1.444) U/例) 。2组性别、年龄、疾病原因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 (P>0.05) 。

1.2 材料与方法

采集的血液均来自符合国家规定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 悬浮红细胞经离心制备, 去白悬浮红细胞经白细胞过滤器过滤。

采用由德国eppendorf公司生产的ECOM2F6124型生化分析仪、上海精密科学有限公司生产的pHs225型pH计, 美国BECKMAN J6MI型大型冷冻离心机、日本Olympus公司BH-2光学显微镜、CA-6000型自动凝血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等。将抽取的过滤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及过滤器进行质量控制, 采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细胞血容量、RBC、WBC、Hb、游离血红蛋白 (FHb) 和红细胞渗透脆性检测并进行常规外观、容量、细菌、热原、K+、Na+、及pH值等质量检测。输血过程中由医院各科护士进行观察患者输血前后体温、血压、呼吸、神志、皮疹等变化。

2 结果

2.1 2组血液过滤后外观、容量监测比较

2组血液经过监测, 外观无凝块、溶血、气泡、容量符合要求, 经过滤后血液红细胞回收率、白细胞残余量、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检测等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2组输注悬浮红细胞与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情况及疗效比较 (表1)

2组进行比较, 输前Hb与输注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5) , 术后RBC与Hb增加M数比较, 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明显优于悬浮红细胞组, 具有统计学差异显著性 (P<0.01) , 悬浮红细胞组有效输注189例, 输注比例为87.9%, 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有效输注405例, 输注比例为97.1%, 去白悬浮红细胞组明显高于悬浮红细胞组 (P<0.05) 。

3 讨论

随着输血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使用, 不良反应的增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健康。白细胞是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较强的免疫活性, 可促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输血反应中, 由白细胞引起的反应率最高。随着血液制备技术的不断提高, 输注成分血已成为提高患者治愈率, 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 输注过滤去除白细胞血液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2], 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安全输血方法。

本组资料中显示, 去白悬浮红细胞组在有效输注、术后RBC与Hb增加M值比较均明显高于悬浮红细胞组, “滤白”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及氧化代谢产物, 可有效减少高活性的氧自由基对红细胞和免疫功能的损害, 不但增强了免疫系统, 还有效增强血容量, 迅速补血, 减少了机体因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严重损伤, 有效减少了氧化物增多导致血小板附在动脉壁上聚集形成的动脉硬化, 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用血安全, 减少因输血导致不良反应的增多。在“滤白”过程中, 应加强滤白细胞质量监控, 从血液的选择、采集、离心和过滤技术等多个环节入手, 严格加强每个环节的控制, 保证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杰.血站型与血库型白细胞滤器滤除血液质量比较分析[J].沈阳部队医药, 2009, 2:41~43.

[2]彭继红, 付慧敏, 何庆华, 等.血液储存前白细胞去除技术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10, 5:77~78.

白细胞过滤器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滤器血袋 (T-400, 上海输血技术公司) 、2 5 m L转移袋 (上海输血技术公司) 、大容量冷冻离心机 (型号Cryofuge 6000i, 德国贺利氏公司) 、全自动血凝仪 (型号CA-510, 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生产) 、无菌结合机 (型号SC-201A, 泰尔茂公司) 、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型号BASIC, 法国西克曼公司) 、雷勃尔LD5-2A离心机 (北京雷勃尔离心机有限公司) ;总蛋白 (TP) 试剂盒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因子Ⅷ活性测定试剂、Owren’s Veronal缓冲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试剂、Cacl2溶液均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 (上海) 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随机抽取当天采集的400mL全血20袋, 将袋中血液充分混匀后, 用无菌接管方式留样15~20mL, 3000p/m离心15min, 用移液器移取3mL血浆注入试管中 (对照组) 并一一对应编号1, 2, 3……20;将以上20袋全血滤除白细胞后, 置大容量冷冻离心机以3820g的离心力离心8min, 把红细胞和新鲜血浆分离, 所得新鲜血浆混匀后剪小辫往试管中留样2~3mL (观察组) , 并与对照组对应编号1′, 2′, 3′……20′。将以上40只试管放于血凝仪试样架上并按1, 1′, 2, 2′……20, 20′排列。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检测血浆中Ⅷ因子活性;检测完成后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用双缩脲法进行TP含量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

2 结果

去白前后TP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Ⅷ因子活性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3 讨论

新鲜血浆是全血采集后6~8h内分离出的血浆, 因为其中含有不稳定的凝血因子 (FⅤ、FⅧ) , 需要经-50℃速冻后制成新鲜冰冻血浆 (FFP) 于-20℃保存备用。FFP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补充凝血因子, 所以凝血因子活性的高低决定了FFP的质量。

白细胞滤器的滤除作用主要包括筛分作用和黏附作用。筛分作用属于机械阻滞, 利用滤器中的孔径将变形能力差的白细胞直接滞留, 对血浆中的成分没什么影响。黏附作用包括细胞对材料的黏附作用和血小板对白细胞黏附的影响。已知白细胞膜上有许多特异的黏附接受器, 受材料表面化学基团、表面电荷、表面可湿性、表面微结构、表面形态等影响可能发生非特异性吸附。另一方面黏附于材料的血小板活化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粘连蛋白等促进了白细胞的黏附。在滤器的黏附作用下, 血浆中的Ⅷ因子有可能被部分激活或吸附在滤材上, 从而导致Ⅷ因子活性明显降低。

本次检测显示, 经白细胞滤器过滤前后的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的Ⅷ因子活性有显著性差别。过滤后的Ⅷ因子活性平均下降了4.9%, 但仍然处于正常参考范围, 故仍可依照《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对去白后的FFP进行质控, 并正常用于临床。

上一篇:工伤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下一篇:地方民生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