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2024-05-23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精选十篇)

绿色电力发展之路 篇1

关键词:绿色物流,物流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致使人类承受了气候变暖,空气、水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并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这种形势下,不断增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绿色物流应运而生。

所谓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同时, 实现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1 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1 发生源的管理:

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

1.2 对交通量的管理:

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1.3 对交通流的管理:

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2 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2.1 绿色运输管理。

2.1.1 开展共同配送:

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1.2 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

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 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

2.1.3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2 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2.2.1 包装模数化:

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2.2 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

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2.2.3 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

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2.2.4 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

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2.3 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2.4 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Waste material 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 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宋华, 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张铎, 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刘志学.现代物流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1.

[4]林敬松, 钟唯希.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 2002 (8) .

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篇2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了战略实施的相关政策并做了重点部署。在“八个坚持”中强调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指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那么,我国乡村绿色发展面临什么样的环境保护形势,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呢?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强了农村环境保护。“河长制”等广为采用,不少地区采用生态办法治理污水,收到了明显效果。如浙江安吉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出台《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从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公共设施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方面制定了28条标准。污水实行就近处理、就地净化,垃圾实行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县处理模式,农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为农村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个新路。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空气、水、土壤污染均有出现。虽然各地治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但因此导致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供暖季节尤为严重。农村河流不及时清淤、河道水流变小,加上秸秆放在河里浸泡或堆在河边,下雨后冲到河里导致河流水质变差;农村小企业污水不处理或不达标排放,威胁饮用水安全。垃圾堆到处是,不仅影响景观、滋生病菌,还增加土壤污染隐患。部分大型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处理不达标排放,水库、水塘养鱼也会造成水体污染。

与此同时,农村环境保护相对滞后。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超标;一些地方在产业发展中,忽视了配套的环保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污染已对人体、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到了不重视不行、不治理不行的程度。

一、乡村绿色发展意义重大

乡村绿色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等意义重大,也是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是粮食安全的要求。由于土壤是污染物积累的最终去处,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污染甚至还比较严重。受此影响,一些地区出现了“镉大米”;长期食用将影响人体健康。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从源头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发展放心农业。换言之,保护农村环境,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十分重要。

二是提供生态产品的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顺应矛盾变化,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生态产品、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建设特色小镇等,可以使绿色富民惠民。

三是生态宜居的要求。建设生态环境宜居的乡村,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的期许,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如果乡村振兴了,产业兴旺了,农民致富了,却生活在污染的环境里,看不到了蓝天白云,没有了干净的水,就与振兴的本意相悖了。以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得一时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农村振兴不重视环境保护将贻害无穷。

四是守住乡愁的需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换句话说,农村振兴必须保护环境,乡村产业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

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重点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还要求,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三步走”路线图: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实现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目标,国家将加大推进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乡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将制定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使农村发展朝着绿色方向迈进。与此相对应,未来一段时间,农村环境保护应关注以下重点:

一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企业入园,严格产业项目的环境标准“准入”,实现集聚发展;关停污染型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施行清洁生产,防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化肥农药零增长,形成“一村一品”等发展格局。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过度消耗资源向节能减排绿色发展转变,由保证“量”的供应向满足“质”的提高转变,不再单纯追求产品的数量增长,而要追求质量、品牌,保证产品优质、健康、绿色,让农业在文化上有亮点、景观上有看点、休闲上有赏点。

二是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既要避免秸秆随意焚烧,而将用作饲料、蘑菇基料、工业原料以及发电原料等,又要开发地热,以替代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在北方供暖地区,发展清洁高效供热,推广使用燃烧效率高、近零排放的小型煤炭燃烧炉,使天更蓝。统筹规划城乡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并由城市逐步向乡村延伸,提高乡村污水处理率。可采用氧化塘等生态措施,分散处理农村污水;持续实施改厕、改水等工程,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水清、无害的环保目标,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继续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改变农村垃圾乱堆放的情形,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为发展放心农业留下洁净的土壤。

三是加强种植、养殖业污染防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全过程,把品牌建设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按照绿色兴农、质量兴农要求,延伸价值链,推动生产加工融合,推动村庄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生产并提供绿色、有机农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品牌化和产业化水平,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用“四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解决养殖业污染环境问题。所谓“四位一体”,就是利用生态学、系统工程学、经济学原理,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猪粪和其他有机物进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作照明或燃料,沼渣做肥料,从而实现废物利用、增加能源供应的良性循环。

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环保先行原则,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是环保执法向农村延伸。我国制定了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环境保护执法中,应逐步覆盖农村,以免农村环境污染到难以逆转的地步,也避免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环境标准,有利于乡村振兴的高起点和高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的城乡差别,制定更为细化、可行的政策法律,既保证乡村建设的绿色化水平,又能兼顾乡村经济发展规律,实现乡村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对农业生产活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先评估、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工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准确全面实施。

二是实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应当纳入绿色发展理念和农村环境保护项目安排。2015年农业部下发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有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和安排,最终要落实到县、乡(镇)等基层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局面。农村环境污染的地区差异较大,要突出重点,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中央、地方均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设立专项基金,设立技术和管理平台,保证企业在参与乡村建设中能获取数量充足、经济实惠的环保产品。给服务于乡村环境保护的企业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家选择绿色发展的项目或投资。在环境保护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合理利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发挥第三方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发挥绩效导向作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行监督和工程事后评估,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达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目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使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使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四是技术支撑和创新驱动。研发与更新乡村的环保技术,提高环境友好型产品。环保企业也应从农村环境保护实际出发,了解农村环保需求,生产出大量适合乡村地区应用与普及的环保技术和产品,提供专业化的环境服务。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综合整治模式,着力解决突出的村庄和集镇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有机结合,分布式能源和土壤治理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农村存在大量的有机废物,包括秸秆、粪便、餐厨垃圾等;这些有机废物可通过发酵,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生产有机肥还田,有利于农村土壤的恢复和治理;产出的天然气可以提纯,用作新能源汽车燃料,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五是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采用宣传画、环保科普等形式,以通俗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知识,开展环保经验介绍和村民交流活动,增强居民的绿色发展理念,增强居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建立环境友好指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考核。政府、企业和全民均应提高环境意识,发展形成互动多赢关系。实行农村环境治理目标责任制,并将节能环保责任落实到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和每环节;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和治理活动,不随手扔垃圾,保护环境卫生,汇聚“微行为”,形成“众力量”,使美丽乡村建设拥有恒久的生命力,走向农村绿色发展之路。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会大放异彩,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2)

十九大报告里讲到了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指南。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这表明,“三农”作为国之根本,“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依然没有变,特别是在新时期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决胜全面小康的大头、重点和难度都在“三农”,“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要加强,起到了澄清认识、统一思想、精准聚力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城乡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新时期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出了精确的任务着力点。总书记指出,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乡村仍然面临着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就此问题提出来的。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乡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盛世历史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较长时期内,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都是城市和工业,而乡村和农业则为此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对乡村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我国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总量庞大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现实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和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问题导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必将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现代化进程中写下划时代的一笔。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要求有三个方面的新意。

1.报告全文共提到“三个优先发展”,其中将“三农”工作作为三个优先发展之一(其余两个是就业和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于国家现代化的所谓“普遍规律”,制定了以优先发展工业化、促进农民城市化的现代化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时农村户籍人口要减少到15%以下。从目前来看农村人口基数大、整体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现实国情决定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因此,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坚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人才配备上优先考虑,在科技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在政策扶持上优先倾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优先加强。只要这几个优先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就有了可靠的保障,让农村成为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的中国梦就会早日实现。

蒙牛的绿色发展之路 篇3

“定时喂食,定时挤奶,挤奶时听音乐,痒了有机械手臂的‘痒痒挠’,指甲长了有专门的修指甲师傅,餐厅、卧室、挤奶室、按摩室分立,奶牛们享受着‘三室一厅’的待遇……”

之前,蒙牛总是欢迎人们前往和林格尔,去看他们的绿色奶牛牧场,现在他们也赶着潮流,开始用3D技术展示虚拟未来乳世界。蒙牛的这一波“绿色攻势”相当猛烈,杭州、上海、苏州、温州,从4月份开始的蒙牛生态行动是一次精准的企业营销。

蒙牛毫不讳言自己的雄心,甚至有点迫不急待。

“绿色转型是一场长跑,绿色增长更需要企业的勇于担当,对中国乳业而言,下一轮竞争不仅仅是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也将是对绿色冠军的争夺”,蒙牛总裁杨文俊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蒙牛的目标。

披“红”挂“绿”

一连串的好消息接踵而至。

2009年7月,荷兰银行公布,蒙牛位居世界乳业第19位,成为世界乳业前20位的唯一中国企业;2010年 4月28日发布的蒙牛年报显示,2009年蒙牛全年累计营业收入257.105亿元,在国内乳品企业中率先突破250亿。几年来,蒙牛在营收增长的同时,管理成本却逐年下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工会的调研报告:蒙牛乳业平均工资水平连续多年居于同行业之首,这些都为业绩快速增长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在年报飘红的同时,“绿”成为了蒙牛不断强调的颜色。

从全国两会的低碳一号提案,到博鳌论坛讨论的绿色复苏,从蒙牛的生态草原战略到整个乳业的绿色复兴,2010年正以中国绿色元年的姿态席卷全国。而红与绿两种颜色的交织,也为整个乳业的未来勾勒了了全新的图景。

“一头牛每年发的电,够五台电冰箱用一年!”

蒙牛总裁杨文俊在博鳌论坛上不厌其烦地解释着蒙牛的绿色之道,对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澳大利亚乳业来说,牛粪的污染曾经是行业灾难。但蒙牛却通过沼气工厂,转换为发电和有机肥料的收益;对许多工厂来说,废水是污染,但对蒙牛来说,将净化的废水和雨水收集起来,可以让缺水的乳都核心区和林格尔变成塞上江南——在蒙牛工厂所在地,人们看到的是一派绿草如茵,废水经过净化后进入景观河流,让鱼儿自由嬉戏于碧波之中。蒙牛正在进行的生态牧场建设,也是中国乳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

蒙牛甚至向和林格尔县政府征地近3万亩,计划在三五年之后将这3万亩荒山全部变绿,目前已有1万多亩荒山完成绿化。“虽然短期来看,绿色投入将带来成本的增加,但是,从长远来看,绿色产品本身的溢价能力将消化掉这部分成本。”蒙牛总裁杨文俊表示,“尽管目前绿色产业对于整个蒙牛收益的影响有限,但它将促使蒙牛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蒙牛的长期竞争力。”

变化不止于此,在5月8日上海第二次生态体验行中,蒙牛在现场发出了绿色生态产业链倡议,并身体力行,率先在行业内启用了FSC森林认证包材,预示蒙牛将成为国内奶业率先实施绿色包装计划的乳品企业。亲临现场的全球领先的包装业巨头利乐代表,率先表示加盟。

短短数年间,和林格尔从“地上没草,地下没宝”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进入全国西部百强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行列,成为“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核心区”,蒙牛正是这一跨越式发展奇迹的见证者和创造者之一。

“作为中国乳业的冠军,蒙牛目前刚刚位居世界第19名,但是在绿色经济方面,蒙牛的沼气发电厂却在规模和效益方面排名世界第一”。一位经济学家表示:这两个排名的变化,恰恰说明,在“绿色经济”领域,通过快速的创新,蒙牛等中国企业拥有了“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IMILK的国际化攻略

蒙牛有一个国际化的“野心”:让呼和浩特成为世界乳都,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世界乳业中心。

这让蒙牛一直都在以国际竞争的眼光制定发展战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对比国内国际乳业发展时指出: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通过蒙牛等龙头企业的引领,通过创新的探索,内化为企业系统而长期的行动。

5月12日,蒙牛的董事局主席牛根生在杭州与大学生们讨论创业,他说:“创业需要创新,创新需要创意。何谓创意?不容易想到,但是容易实现,对客户,对社会,对人类一切活动有用的是创意。”

创意是蒙牛的成功之道。从第一款早餐牛奶、第一个赢得IDF全球乳业大奖的特仑苏,到开启中国酸奶健康双功能时代的冠益乳、更符合现代女性营养均衡需求的新养道……蒙牛依托来自生态草原的优质奶源和乳品研究院的领先科技,构建了全方位的“牛奶矩阵”,让不同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时刻都能享受到最适合的牛奶产品。

在位于“中国乳都”核心区的和林格尔,蒙牛斥巨资2亿元建成的亚洲大型乳品研究院,集合了全球十几所先进科研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科学家,每一天都在探索“未来牛奶世界”的秘密,并将他们的最新成果转化为现实。

蒙牛平均9天申报一项专利,平均6天就有一个新产品问世的成绩使世界不得不重新打量这个乳品企业。

在蒙牛的布局中,优质奶源基地自然是重中之重。现在的蒙牛已经建成的11个万头牧场,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引领了绿色潮流。生态牧场内聚集了全世界最好的牧草、最优质的奶牛、最幸福的动物福利,最优良的生长环境,这种绿色发展的深度与力度,丝毫不逊色于国际一流品牌。

“‘绿色’真正成为中国乳业的引擎,关键点仍是面向绿色转变的创新思维”。蒙牛的国际化路线渐入人心。它不仅被博鳌国际论坛作为指定乳制品,还受邀成为IDF全球乳业峰会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座上客”。蒙牛的产品也逐步打入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10多个海外市场,在港澳占据了常温液态奶50%的市场份额,被评为“香港超市十大品牌”。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之路 篇4

关键词:绿色物流,优劣势,发展对策

一、经济学角度分析绿色物流的起因

当今社会, 绿色已成为一个时尚名词。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物流等新名词频频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绿色物流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经济学角度讲, 绿色物流的兴起, 缘起于“物流冰山”学说的出现。人们对生产领域的费用往往很清楚, 但对物流费用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费用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的一角, 而潜藏在海水里的占整个物流费用主体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管理学权威P.E德鲁克说过“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这个主体部分大体有以下三块构成:

第一, 流通中容易被忽略的成本。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 如与物流相关的人工费、物流设施建设费等;在采购中, 物流人员存在时间成本;多地点和多仓库存货所形成的巨额资金沉淀。

第二, 存在不必要甚至认为的损耗和浪费。库存管理无法主动适应需求积压和缺货频频发生;信息不对称导致对供应商了解困难, 会产生很大的成本;

第三, 物流活动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 物流中运输工具会导致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大量的无法处置的固体垃圾。

二、我国绿色物流的优劣势

(一) 优势分析

1. 我国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 产生巨大资源、环境压力, 可持续发展成为国策, 绿色工程不断出现。

2. 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已开始形成

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 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已逐步形成, 将生产绿色产品作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比如海尔集团就已经建立了环境管理系统, 并获得ISO14001标准认证。

(二) 劣势分析

1. 绿色物流的观念还未普及。

很多群众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绿色物流。即使有部分企业已开始注重绿色生产, 但绝大部分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 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 还会增加物流成本, 也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 和企业无关。

2. 政府缺乏相关政策引导。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制定和颁布了许多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 造成了物流法律中环保体系的缺失。另外, 物流活动涉及到众多行业和部门, 但我国各相关部门间缺乏协调和沟通, 政府也未大力进行宏观调控, 导致物流资源的浪费, 加剧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 物流复合型人才匮乏

我国提出绿色物流的概念没有几年, 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 培养出具有绿色物流理念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同时, 研究的内容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强, 存在理论与应用实践的脱节的现象。

4. 物流技术落后

我国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虽说部分企业已经引入了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电子数据交换 (EDI) 等先进的物流技术, 但绝大部分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还很落后。在机械化方面, 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 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在物流材料的使用上, 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5. 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方面缺乏投入;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 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 (如引起地球变暖的二氧化碳, 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含氮氧化物等)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仓储设施落后, 库容小而分散, 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这导致了物流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 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的浪费, 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

三、中国的绿色物流之路

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物流必然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得到, 实行绿色物流道路, 建立绿色物流体系, 是中国物流业的可靠途径。

(一) 建立社会化的物流体系

宏观方面, 必须全面统筹, 综合规划,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存量资源, 构建全面综合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化物流体制。当前, 建立社会化物流体系, 主要是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 可以构建专业化的物流团队, 更好地节省成本, 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 政府应完善绿色物流的管理

政府在绿色物流体系的构建中, 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具体任务包括:制定并完善有利于环保的物流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标准, 如废气排放标准、车辆行驶管制等;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鼓励企业积极实施绿色物流之路;积极传播绿色理念, 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物流氛围。

(三) 企业是发展绿色物流的主体

物流绿色化归根结底就是企业营运的绿色化。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不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绿色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投入的节约和原材料的替代、污染控制和预防技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绿色物流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技术创新机制, 不断改造现有物流装备, 调整物流经营结构,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实现物流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对策建议.中国经济时报, 2001-7-11.

玉溪:走低碳之路 发展绿色经济 篇5

低碳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加快制度创新。一直重视生态建设的玉溪市,积极倡导绿色GDP经济,生存发展观念发生了可喜变化。

清洁能源开发顺势而为

自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强一堡”战略,指出2010年工作要“紧紧围绕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建设来开展,玉溪市紧扣时代步伐,朝着“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奋进,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特别是在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的美誉,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区8县,总人口214万人。作为毗邻云南省会昆明的一座重要城市,玉溪市在发展以光电、新能源材料为重点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一定地位和竞争优势。凭借独特区位优势,玉溪为构建云南清洁能源体系,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鉴于玉溪市具备新兴产业基础,中共玉溪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把新能源及新能源材料作为战略性产业来培植,大力发展太阳能光热光电产业,在高新区建立太阳能产业基地,以此实现产业集聚,形成规模化生产,并积极开展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同时,玉溪市还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整合现有资源,“一点突破、以点带面、滚动开发”,做大单晶材料及新光源材料、锂离子电池及材料产业,延伸发展产业链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材料产业。

为了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玉溪市还积极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吸引“央企入滇”战略的决策部署。 2010年4月30日,玉溪市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成功引进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开发风力资源。众所周知,风电是清洁、环保、可再生的绿色能源,能有效遏制温室效应发展,发展风电产业符合玉溪市低碳经济建设节能减排要求。而中广核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在玉溪市投资开发建设风电项目,对加快玉溪能源结构改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产业优势、经济优势非常突显。毋庸置疑,积极打造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支撑和保障体系,能有效拉动云南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体系构建。

截止目前,清洁能源已然成为玉溪市经济走向“低碳”化的重要保障,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势头仍在不断推进。

打造“低碳”农业典范

低碳风骤起,农村换新颜。玉溪市不仅积极开发清洁能源产业,而且还非常注重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玉溪市发展生态农业,主要以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现代生态为主导发展方向,注重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玉溪市还积极构建与本市生态功能定位相协调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业升级,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又是经济发展之根本。玉溪市要力争成为昆玉一体化进程的排头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就首当其冲。为此,玉溪市因地制宜,积极做出了相关的部署:

例如,玉溪市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一方面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养殖结构;另一方面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依靠科技手段促进食品加工提档升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形成农产品加工主体多元化格局。其中,玉溪市非常注重特色农产品加工,让更多的农产品符合相关要求,从而获得“绿色、无公害”品牌认证,以此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再如,玉溪市还积极开展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比如:易门县突出水资源特色,着力宣传其“滇中水城”特色;华宁县实施引水入城工程,着力打造“中国泉乡”品牌;江川县被命名为“中国绿色名县”……这些生态县、乡、村创建活动的开展,不仅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还积极推进了玉溪市“低碳”农业的发展。

转变产业结构紧抓节能减排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玉溪市的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目前,玉溪市具有影响力的八大产业主要包括:卷烟及配套产业、矿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食品加工业、纸制品及印刷包装产业和建筑建材业。

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让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玉溪市采取五大措施:一是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二是实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工程;三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四是安排落实专项资金,鼓励支持节能减排工作;五是大力引导,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在转变产业结构的同时,玉溪市还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玉溪市在全市强化企业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评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了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调良好运行。

据统计,2010年玉溪市第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4.7%,高于省下达目标2.7%2个百分点,第二季度全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在GDP同比增长14.2%的同时,全市能耗只增长了8.43%,第二季度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了5.05%。

目前,玉溪市坚持“生态立市”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经济、城市、生活低碳化,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低碳生活与经济发展双赢而不断努力。

加快制度创新领跑低碳前沿

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性支持。发展低碳经济,做低碳建设领军者,更需政府倾力支持。2010年玉溪市委、市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举措:

首先,制定和出台了《玉溪市2010年节能减排和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施方案》《玉溪市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预警调控实施方案》《玉溪市关于加强控制玉溪市各县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通知》《玉溪市2010年节度能降耗工作指导意见》等系列节能减排文件,定期发布《玉溪市单位GDP能耗年度公报》,进一步完善了节能减排管理政策和环境体系,加强了对节能减排的综合指导和监督管理。

其次,加快体制机制創新与强化法规政策支持。2010年初,玉溪市节能和环保专题会议相继召开,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市直相关部门、重点企业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各县区也相继分别召开了节能减排会议,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领域。

再次,为认真落实玉溪市委三届五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和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各项决议,完成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2010年上半年玉溪市政府重点督查十项重要工作中:第一,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第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第三,完成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申报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四,加快以旅游文化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第五,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资金投放。推进融资平台实体化、市场化和项目具体化,提高融资担保能力。第六,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七,深入持久地开展环保整治专项行动,严查重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第八,全面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第九,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抓好重大传染病防控,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从以上十项重要工作中可看出,大部分工作均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

以上这些政策和措施的相继出台,积极促进了玉溪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践行低碳理念倡导阳光生活

随着“低碳城市、绿色经济、阳光生活”等等词汇越来越走俏,一场“低碳式”革命在玉溪人民的生活中正悄然进行。

例如,玉溪保险业纷纷亮出“低碳牌”。一者,做大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元素,普及低碳理念、倡导阳光生活。二者,推广电子商务渠道。保险电子商务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投保选择和便捷的服务,颇受消费者青睐,还能有效降低保险公司成本、增大利润空间。再者,搞创新,开发低碳产品。电子保险低碳、绿色的特质,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有力地促进保险市场可持续发展。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让玉溪保险业迈入“低碳时代”。

再如,2010年7月5日易门法院积极相应该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活动。一是号召“绿色出行”,提倡上下班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公务用车使用次数。二是倡导勤俭节约,培养低碳生活方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

此外,为倡导低碳生活,从家庭做起,2010年8月17日,玉溪市通海县妇联联合县科协举办了以“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为主题的科普讲座,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知识,使广大妇女进一步掌握低碳知识,带头实践低碳生活。

……

丰富多彩的“低碳活动”,让“低碳”二字在玉溪人中广为流传。“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现在玉溪人时尚的问候语。生活在美丽的玉溪,环境保护不只是环保主义者、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低碳理念,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纸张,从我做起,每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聚沙成塔”,集个人之智养成一个习惯,“集腋成裘”,汇群体之力营造一个新环境。

目前,玉溪市城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5.5%和40.2%,公共绿地面积达204.4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14.6平方米,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玉溪连续荣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和“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称号,空气质量居全国113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第9位。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玉溪市依然在不断为之努力。

发展绿色经济永不止步

发展低碳、绿色经济是21世纪人类发展必然趋势。玉溪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出特色和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塑造生态玉溪,玉溪市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使“低碳”在玉溪得以实践。

依靠绿色经济的政策支持,以“生态为本谋未来,生态改善促发展”的思路,玉溪市正继续加大环保和治理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玉溪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谐。

依托玉溪独特的资源优势,玉溪市还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把“生态立市”作为切入点,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旅游,强化基础设施,努力建造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国际湖泊型康体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

如今,玉溪市依然前行在“低碳”路上,為实现更强的绿色经济而不断努力。

机电产业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篇6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这是时代的趋势, 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 资源利用率极高。就机电一体化产品而言, 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 报废时能回收利用。

然而, 机电产业长期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 在近年来频遇环保“压力信号”。能否将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绿色循环经济之中, 并把”绿色经济“作为突破口, 倾力打造出生态产业系统, 已成为关系到行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机电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必须从源头抓起, 必须考虑”三个优先“, 即”环保优先“、”节能优先“和”可持续发展“优先。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推动技术升级, 促进企业”绿色化“。一方面要通过推动技术升级, 带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推行清洁生产。三是节能降耗, 使”绿色产业“符合低碳理念。政府要出台节能降耗政策, 引导企业集约利用资源, 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发展之路。

走绿色、特色畜牧业发展之路 篇7

乌兰察布市的畜牧业有着悠久的传统, 特别是背靠阴山的乌兰察布草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随着人口迁移骤增,草地开垦、种植、沙化,天然草原畜牧业受到生态恶化的极大制约, 自然资源匮乏的乌市经济也因此失去了生机与活力, 增长无力。为此乌市市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深刻反思、高瞻远瞩,在1994年率先提出了“进退还”发展战略,从而奠定了乌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全市畜牧业以平均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长,牲畜总头数从1994年的491万头只,发展到2008年的780多万头只,畜牧业产值已达73.53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9.2%以上,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成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并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进退还”战略的实施, 乌市市委、政府适时提出“建设畜牧业大市”发展思路,农区舍饲养殖逐渐扮演了全市畜牧业的主角,以肉羊为基础,以奶牛为重点的养殖业结构调整顺利实施,各种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专业户遍地开花,并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面迈进。良种的引进与繁育,显著提高了个体效益,养殖规模的形成,带动了饲草料种植、加工业的长足发展。畜牧业的大发展,促进了动物产品加工,运输业的兴起,全市60多家肉类加工企业,直接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畜牧业发展已成为乌市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市委、市政府新领导班子呈势而上,把建设畜牧业强市,摆在兴市富民的第一位,畜牧业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应该看到差距和不足:一是畜牧业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虽有524个各类养殖小区,2964个养殖专业村,13.7万专业户,比起全市40多万农牧户,比例还小。二是科学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由于养殖户科技知识比较低,虽经多方培训、示范等,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慢,效果差,科学饲养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显著。三是良种化程度不切实,虽然全市的良种种畜比例达到了90%,但真正具有稳定遗传优势的良种比例并不高,特别是具有乌市特色的良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四是动物疫病隐患较大,一方面是旧的疫源根除不彻底,诸如炭疽、布病等;另一方面新的疫病不断传入,如粘膜病、附红细胞体病等。五是兽药质量差、使用不规范,虽经连续5年的打假整治,全市兽药合格率仅达到50%,而且用药不规范,导致动物机体微生态系统的失衡,降低了动物自身免疫力,同时也造成了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肉类市场存在隐患。六是适合该市的特色养殖没有得到扶持和发展,如养兔业。最后就是畜产品加工业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品牌优势和特色效应。凡此种种,都是该市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在养殖品种、规模、饲养、管理、加工、投入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绿色资源、特色养殖,培植龙头企业,打造绿色品牌,发挥价格优势,占领全国乃至世界畜产品市场。笔者认为,这是乌市畜牧业大发展的可行之路。

二、走绿色、特色畜牧业之路的措施

1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力度

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与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建设的契机,继续推进“进退化”战略的实施,通过划区轮牧,退牧还草等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绿色养殖环境。

(1) 杜绝工业“三废”对草牧场、水源污染。该市工业不发达,相对于绿色养殖是件好事,后期的工业建设项目,要做好绿色生产环境评估,达到对环境污染的零排放。

(2) 实现草原防虫灭鼠的生物化。要培育和保护草原病虫鼠的天敌生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灭虫、灭鼠药的投放。

(3) 要加强养殖基地、生产企业的环境卫生监管,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养殖业废物,特别是粪便要通过生物发酵用做种植业肥料;加工业废物要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再利用。

(4) 用作养殖业饲草料的种植业,要避免施用化肥、农药,采用绿色肥料和生物技术实现作物高产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5) 申请并通过绿色养殖生态环境的评估认证。

2调整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

要围绕本市天然草原、绿色畜产品的优势,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突出地区特色,大力发展品牌产品,利用绿色资源优势,创绿色、特色畜牧业效益。

(1) 以养羊为基础,重点发展肉羊业。要利用本市基础寒羊的多繁优势,杂交繁殖肉羊,开展羔羊育肥。同时要发展牧区戈壁大尾羊优良品种,发挥其环境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受伊斯兰国家青睐的优势,建设出口基地。

(2) 突出发展奶牛业。该市(特别是前山地区)自然环境有奶牛生产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和绿色种植业所提供的充足的青绿饲草料,要抓住国家实施“奶业行动计划”的机遇。借助伊利、蒙牛、草原牛妈妈等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发挥绿色环境中生产绿色乳品的品牌效应,抢占全国市场,进一步激发农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使该市奶牛业得到更大发展。

(3) 积极发展养兔业。养兔业具有不破坏生态环境,饲草料利用率高、繁殖快、出栏快、见效快等特点,加之兔毛、兔皮、兔肉价格看好,特别是兔肉被视为保健食品,养兔业应是本市的特色产业。皮肉兼用型的獭兔是首选的养殖品种,尤其该市适宜的温湿度,具有生长优质皮毛的天然优势,关键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做好产后服务。

(4) 适度发展规模特种养殖业。要认真研究国际、国内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引进和开发特种养殖,如鸵鸟、七彩山鸡等。

3加强技术服务和执法体系建设

(1) 要继续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文件精神,加强乡镇苏木畜牧兽业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发展基层站面对畜牧业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指导、服务功能。

(2)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要建全市和旗县市疫病诊断实验室,定期监测、预报疫病动态,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3) 要建立动物疫情扑灭快速反应机制,根据国家、自治区及本市疫病预测趋势,做好紧急疫情扑灭必需的疫苗等物质储备,加强冷链建设。

(4) 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完善执法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执法队伍。努力实现从动物饲养、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生产、使用到动物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消费的全程管理,一切过程都要在“绿色”的前提下运行,杜绝任何违规操作的行为,为发展绿色畜牧业保驾护航。

4大力推进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

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畜牧业产业链,增加畜牧业产值,创建名牌产品的优势产业。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类畜产品现代化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建立,绿色名牌产品的开发,打通流通渠道,占领市场,以带动养殖基地建设和农牧户的养殖水平提升,使全市分散的养殖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并与国际、国内大市场衔接起来,使该市的绿色畜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增大。

(1) 奶业要依托伊利、蒙牛、草原牛妈妈等大型乳品加工企业而发展。

(2) 兔业要认真考察研究,引进或联合或创建大型现代化加工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拉动养兔业发展,绿色兔产品市场前景看好。

(3) 羊肉加工企业在该市发展快,数量多,但规模小、设备差、秩序乱。全市60多家企业除华北双汇外,几乎没有一个在全国市场知名的绿色品牌。因此要引导这些企业开展联合、重组,建立设备先进、管理一流的较大型肉联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标志认证。鼓励企业投资养殖基地建设,并通过绿色养殖标准体系认证,为企业提供绿色食品加工所需的绿色原料。

(4) 该市要抓住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场准入、实施“放心肉菜”工程的机遇,争取占领北京市场,这对进一步拥有全国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装备先进的肉类保鲜运输设备,利用便捷的交通和区位优势,采用国际先进的辐照消毒和真空保鲜包装技术,鲜销北京市场,让北京市民真正享受来自大草原绿色食品的特美滋味。

(5) 要通过引进、改造、联合等形式重振皮革加工业,依托熊猫品牌,大力发展皮革产业。

(6) 要依靠丰富的动物性副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要利用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研究开发新药品,努力建设现代化生物制药基地。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绿色、特色畜牧业是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安全的社会性事业,而且是本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亮点,对环保、种植、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及社会都要关注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发展。

(1) 要加强组织领导。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责任制”的规定,实行“一把手”工程,协调各部门实现专业化、一体化生产。

(2) 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项目研究、市场开发、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基础投入,保证这项事业正常运行的费用。

(3) 加快绿色、特色畜牧业生产的各项标准、规范、规程的研究制定工作,要按照国家标准,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制定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标准、规范及操作规程。

(4) 加大宣传力度。对本市实现了绿色生产的基地、通过了绿色标志认证的企业及特色产品,利用参展、新闻发布会、广告等形式在新闻媒体上大力宣传,使广大生产者、消费者了解和使用这些产品。

6加强培训、示范工作

要建立健全市、旗县市、乡镇苏木三级培训网,加强有关法律法规、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及监测执法培训,提高参与绿色畜牧业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类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

要选拔各类技术人才在不同类型的绿色产品植、养殖小区、基地或农牧户、龙头企业进行绿色畜牧业生产,起到示范和引路的作用。

浅析我国水泥工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篇8

能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水泥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能源及矿石资源消耗很大,使得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实现水泥工业的绿色制造,是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水泥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结构调整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开发方面,成绩尤为突出,通过优化设计,已经形成了1 000~10 000 t/d高质量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系列,新型干法水泥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市场,目前,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8%以上。

虽然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行业整体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经营模式粗放等。

2009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1 000条以上。2010年全国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设计产能规模已达12.56亿t,2012年又有125条生产线投产,新增熟料产能1.6亿t,全年规模以上水泥企业的水泥产量达到21.84亿t,但市场需求却只有大约16亿t,因此,同质化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普及和产能的严重过剩,将成为中国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2010年1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了《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2010]127号)。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新建水泥(熟料)生产线要采用新型干法生产工艺,要配置纯低温余热发电;鼓励现有水泥(熟料)生产线进行低温余热发电、粉磨系统节能、变频调速和以消纳城市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弃物可替代原料、燃料等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鼓励现有水泥(熟料)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不以新增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准入条件,以达到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加快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政策导向鼓励重点企业提高规模和利润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未来行业集中度将显著提高,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将明显提升,水泥企业余热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会加强,水泥工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将达到新的水平,出现了构建绿色、低碳水泥工业体系的有利形势。

2 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水泥行业是能源、矿石资源消耗量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资源依赖型是水泥工业最为明显的生产工艺特性,我国吨水泥综合能耗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不断地开采矿山和扩大生产,使得资源不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这样就大大地制约了水泥工业的发展。我们只有改变思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绿色生态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注重节能降耗问题,才能进一步促进水泥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良性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水泥工业的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是水泥行业的必由之路。水泥行业迫于能源压力所做出的“推动低碳经济、发展节能模式”这一具有全局性的战略选择,为水泥行业创造了实施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进而完成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谁想走在行业的前面,谁就得抢先一步,抓住这一先机。

水泥工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是:加快推动水泥工业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努力减少天然化石燃料的消耗,进一步促进水泥工业的节能、降耗、减排,从而实现水泥工业技术先进、绿色制造的目标,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进步的目的。

解决“低碳水泥”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必须抑制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和进步,加强水泥产业的精细化管理,鼓励更多技术先进的优秀企业加入到“低碳水泥”的发展体系中来,全面推动我国水泥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3 影响CO2排放的因素及减排措施

从世界范围看,水泥工业CO2的排放量约占全人类CO2排放总量的5%。在我国,水泥行业CO2的排放量约占全社会CO2排放总量的9%,由此可见,水泥工业排放的CO2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在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是由于工艺过程中碳酸盐的分解,其次是燃料燃烧,石灰石分解和煤燃烧产生的CO2所占的比例为75%左右。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水泥工业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

3.1 原燃材料

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工艺过程中排放的CO2主要是来自碳酸盐的分解,如果采用碳酸盐含量低的钙质原料,就可以显著降低工艺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广大水泥工作者通过不断地研究、试验和实践,找到了一些可行的办法,例如采用电石渣、高炉矿渣、钢渣及粉煤灰等碳酸盐含量低的工业废弃物作为原料替代石灰石,可减少CO2的排放。

我国主要以煤作为煅烧水泥熟料的燃料,煤的燃烧会产生CO2。如果熟料煅烧所采用的燃料的品种不同,其燃烧产生的CO2量就不同。使用替代燃料也是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CO2排放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目前通常是采用CO2排放密度低的燃料或以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的方法,来减少熟料煅烧过程中CO2的排放量。

3.2 水泥品种

熟料是水泥的主要成分,而熟料生产过程中由于生料中的碳酸盐分解、少量有机碳燃烧以及各种燃料燃烧产生的CO2是很多的,因此,减少水泥中熟料的用量,将对减少水泥工业CO2的排放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混合材作为辅助性胶凝材料在水泥生产中的应用,不仅改善了水泥的各项性能,而且还可以降低水泥配料中熟料的比例。例如在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水泥及复合水泥等通用硅酸盐水泥中,由于在水泥中添加了具有潜在水硬活性的胶凝材料——混合材,使得水泥中熟料的比例减小,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单位水泥产量中的CO2排放量。

研究表明,在生料中掺入适量的镁渣和磷渣,通过合理调节生料的细度,可以显著提高熟料的质量,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水泥性能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熟料用量,增加混合材的掺加量,从而减少水泥生产中CO2的排放。另外,在硫铝酸盐水泥、高贝利特水泥等能耗低、CO2排放低的新品种水泥中,由于熟料矿物组成采用低碳化设计,原料中石灰石的配合比低,主要矿物的形成温度低,使得工艺过程中CO2的排放量降低。因此,对于不同品种的水泥,由于其原料和混合材掺加量的不同以及熟料矿物组成的不同,将会导致CO2的排放量也不相同。

3.3 水泥熟料热耗

水泥熟料热耗是影响CO2排放的直接因素,而水泥生产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均会对熟料煅烧热耗造成影响。降低水泥熟料煅烧过程中CO2排放量的主要途径是:采用先进工艺,合理利用余热,加强科学管理,采用新型干法技术,提高燃烧器效率,从而使熟料生产的热效率大大提高,相应地降低了煤耗,减少了CO2的排放。

3.4 电能消耗

水泥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电力消耗会间接产生CO2。据测算,1 kW·h电能间接产生0.83~0.93 kg的CO2。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余热发电,以减少外部电能的消耗,那种单纯降低生产设备电耗的办法潜力不大。

由以上对CO2排放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可知,水泥工业中的CO2排放量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减少的。一是调整技术结构,改进生产工艺;二是调整水泥企业组织结构;三是延伸水泥产业链;四是技术创新。

4 水泥工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水泥工业的主要原料石灰石是不可再生资源,煤和电的消耗也是不能无限制地增长的。在资源和环境允许的前提下,要想把水泥工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就必须促进水泥产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水泥产业的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水泥工业的绿色发展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措施。

4.1 彻底淘汰落后水泥

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利用法律手段彻底淘汰立窑水泥,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组建大型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经营;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实现水泥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水泥工业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也必须以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为前提条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水泥生产具有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特点,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还减少了CO2排放量;粉尘、SO2和NOX排放及噪声污染问题,已通过采用高效除尘技术、烟气脱硫技术及遮幕技术等基本得到了解决;利用低品位原燃材料及工业废弃物作为替代品,显著减少了CO2的排放,既减轻了社会环境负荷,又推动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4.2 做好节能升级工作

(1)发展循环经济。

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有毒有害废弃物、城市污泥等,以实现水泥产业绿色发展。

(2)建设余热发电生产线。

截止到2009年,已经配套建成余热发电生产线近500条,到2020年,还有1 0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配套建设余热发电装置。

(3)采用节能水泥粉磨技术。

对年产60万t以上规模的粉磨系统,通过采用性能先进的、以料层挤压粉磨工艺为主的辊式磨技术装备,改变原有的以球磨、管磨为主的粉磨工艺;采用变频电机对现有大功率电机进行改造;采用节能环保的开凿设备改进矿山开采;按照新的排放标准,对收尘系统进行达标改造。

(4)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由此来看,水泥工业低碳经济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4.3 通过技术创新减少CO2排放量

要以节能增效为原则,规范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标准,明确技术路线,谋求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

(1)采用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提高各个工艺环节的能效;通过自主创新,研发新的破碎和粉磨技术、新的窑炉煅烧和分解技术。

(2)回收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并使其成为生产其他化学品的原料,减少CO2排放量。

(3)通过调整水泥品种结构,减少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CO2量。

(4)提高替代原料、燃料的比例,减少石灰石和化石燃料的消耗,节约资源、能源。

4.4 延长产业链,提高水泥附加值

通过上下延伸,延长产业链,使水泥企业由销售水泥向销售商品混凝土转变。由于1 m3商品混凝土与1 t水泥的价格差不多,而生产3 m3商品混凝土仅需消耗1 t水泥。通过延伸产业链,不仅可以使水泥产生更多的附加值,同时也会使水泥工业单位GDP的CO2排放指标降低。

5 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CO2排放国,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占有资源、能源很有限的国家来讲十分必要。而水泥工业是我国继煤电和钢铁之后CO2排放量大的产业,因此,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促进CO2减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发展循环经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必须加强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合理处置工业废弃物、城市废物和水泥综合利用的独特优势,通过水泥与煤炭、冶金、化工、电力、轻工以及建筑、房地产开发等产业的联动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向多元产业发展,增加水泥产品附加值,有效地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水泥行业应撇弃粗放发展的模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重组整合,推进水泥行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低碳生产技术是水泥工业绿色发展的方向。必须积极把握机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度重视研发工作,推广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开发新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推动水泥行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转变,努力实现水泥工业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明.促进中国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J].中国水泥,2010(4):22-24.

[2]韩仲琦.低碳经济与我国水泥工业[J].21世纪建筑材料,2010,2(3):7-11.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S].新世纪水泥导报,2006(6):52-55.

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篇9

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又被称作可持续建筑, 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特征的建筑物。建筑生命周期涵盖了建筑的选址、设计、建造、运营、维护、修复和拆除。绿色建筑的开发可以弥补传统建筑设计在经济性、功能性、耐用性和舒适性上不足。

绿色建筑品质的核心在于其可持续性。可持续性的表现取决于三个方面, 即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在建造和使用中均会不同程度的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垃圾处理和噪音污染等。建筑环境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程度。任何建筑的开发均需要建设资金和产生使用成本, 而对于商业用途的建筑而言, 经济效益则直接体现在房屋的销售业绩上。现代建筑的功能已不单单面向建筑本身的使用者,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 建筑承担着一定的社区功能。优秀的建筑开发可以弥补当地社区功能的不足, 也可以提供给社区居民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并且提供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反之, 不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野蛮的施工方式或者无序的管理都会对社区产生负面的影响。时有发生的“采光权”和“通风权”争端就是实例。总而言之, 建筑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区建设中都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判定一幢建筑是否是绿色建筑即是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尺度进行评估, 换言之, 发展绿色建筑就是在兼顾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

绿色建筑的标准

自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 (BRE) 推出全球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 (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估方法) 以来,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相继推出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例如美国的LEED、日本的CASBEE、德国的DGNB、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香港的HK-BEAM和中国的绿色建筑三星标准等。就完成认证的项目数量和覆盖的国家范围而言, 英国的BREEAM和美国LEED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领先。截止2009年底, 全球超过50万幢建筑申请了BREEAM认证, 其中超过11万幢建筑完成了BREEAM的评估和认证;另有近两万幢建筑申请了LEED认证, 其中有4500个项目完成了LEED认证。在全球范围内, 经这两项的绿色建筑标准认证的项目数量远超其他同类标准。

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创立的LEED (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 诞生于1998年, 是参照BREEAM开发出的一套更加易于推广和操作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尽管BREEAM和LEED同属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 但在评估内容、认证方式和操作流程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最为显著的差异是, 对于英国本土以外的项目, 英国建筑研究院并不采用适用于英国本土的标准进行评估和认证。英国建筑研究院首先对当地生态环境、气候特征、建筑法规、规范、文化、历史、基础设施、建筑材料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以BREEAM国际版标准库为基础制定适用于该地区和该项目特点的定制型标准, 以实现因地制宜和平衡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核心理念。

因此, 把BREEAM笼统的概括为英国国家标准并不恰当。它是一套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类型项目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它也是一套方法, 既为评价建筑的环境性能确立了标准, 也为指导绿色建筑的设计制定了实践方法。相比较而言, LEED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沿用了适用于美国本土的标准。由于在LEED标准下没有机制结合项目当地的地方性特点定制标准, 所以在某些项目的评估中会出现缺陷。

马来西亚布城 (Putrajaya) 二号核心区项目曾同时采用LEED和BREEAM标准进行评估。马来西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是为生产棕榈油而导致的滥砍滥伐。砍伐不仅摧毁了一些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 也造成了山体滑坡之类的地理灾害。在马来西亚, 许多热带雨林位于泥炭沼之上。当森林被砍伐后, 这些泥炭沼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在LEED标准下允许使用当地农作物为原料来生产生物燃料作为建筑使用的可再生能源, 且满足该条款可获得1分。由此产生的问题是, 取得该得分实际上是在鼓励用棕榈油生产生物燃料, 也就间接地鼓励了砍伐森林。这显然有违绿色建筑开发的初衷。针对此案例, BREEAM标准首先要求通过环境评估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分析来指导设计, 并证明使用该可再生能源不会破坏环境, 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是可行的。这种方式避免了出现鼓励砍伐森林的情况。另外, BREEAM有专门适用于海湾地区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众所周知, 海湾地区严重缺水。鉴于海湾地区这一特点, BREEAM海湾版标准特别强调了节水, 并将与水利用相关的得分权重提高到30%, 以鼓励采用更有效的节水措施。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是个极易引起争议的话题。美国绿色建筑协会 (USGBC) 在推广LEED和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他们使用了一种简化和高效的方式来推广LEED。

事实证明,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对LEED的推广极为成功。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借助对专业人士的认证制度, 充分发挥了业内影响力, 使LEED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国际市场的接受, 但在成功的背后也引发了不少从业人士的不满和担忧。2010年10月,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因LEED认证在美国被告上法庭。起诉理由是“欺诈、不公平竞争、欺骗性商业行为和虚假广告”。索赔金额高达1亿美元。四名原告均为美国建筑设计和建造领域的专业人士。原告控告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误导消费者相信LEED认证的建筑比其他建筑更加节能。原告声称使用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自己公布的数据就可以证明LEED认证建筑并非更加节能。原告断言事实上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从来没有真正核实LEED认证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上的节能性能。为证实美国绿色建筑协会缺乏对建筑节能性能的核实, 原告使用了美国威斯康星州北部松林高中 (Northland Pines High School) LEED认证项目作为证据。该项目曾引起美国威斯康星州居民的控诉, 并引起媒体的关注。该项目于2007年取得LEED-NC金奖认证, 但是经过检查发现, 被认为在不满足相关能耗、性能验证和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下取得了认证。原告还援引了美国新建建筑学会 (NBI) 于2008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作为证据。该研究报告是迄今最全面的研究LEED认证建筑能效表现的报告。为更好的量化绿色建筑的实际能效, 研究报告收集了全美121幢LEED-NC认证建筑至少一年后的能耗数据, 并将结果与其他认证系统的能耗等级进行了比较。无论这起诉讼案的结果如何, 这一类事件将促使绿色建筑的开发者和业主们冷静下来反思绿色建筑开发的本来意义。

按照影响力分布, LEED主要影响了北美、拉美、中国和部分中东地区, 而BREEAM则影响了欧洲、中东地区、香港等地。面对LEED在国际市场取得的成功, 英国建筑研究院作为BREEAM的开发者, 其态度显得耐人寻味。业内人士和研究人员普遍认为BREEAM较之LEED更为科学和严格, 但是英国建筑研究院在对BREEAM的推广上几乎“无所作为”。英国建筑研究院在性质上是个非盈利性的研究机构, 他们不代表任何设备材料生产商、设计施工单位和业主的利益, 其所有的收入除用于维持本身的运营和发展外都投入了科研和资助大学开展科研和发放奖学金等慈善活动, 在市场推广上几乎没有资金投入。同时, 他们固执地坚持如果过多涉足商业推广, 会破坏研究院作为标准制定者的中立性, 并且会使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偏向于维护某一些利益集团的利益。英国建筑研究院一方面坚持对英国以外的项目进行标准定制, 另一方面坚持要求取得评估师资格认证必须亲自参加研究院的培训课程和考试。很多从业者认为这两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BREEAM的发展, 但同时也是这两个坚持使BREEAM在商业意味渐浓的绿色建筑认证中保持了它的客观和理智。

经横向比较, 各个国家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归纳起来都包含如下所描述的内容中。

标准描述能源包括建筑的能效、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能耗计量等要求。

室内环境/健康和舒适度涉及关系到建筑使用者舒适性的各类要求, 如照明和采光、通风、热舒适性、噪音、室内空间、通道、健康和安全因素等。

水包括水管理、水耗计量、供水和饮用水等要求。

材料包括对可回收、可再生和其他节能材料的利用以及对环保材料的采购等要求。

交通涉及使用本地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支持步行出行和提供自行车出行设施等要素。

施工管理鼓励在项目开发早期把规划、施工、性能验证和实施环境管理制度纳入考虑的范畴。

选址/室外环境地址的选择和评估涉及交通上的便利性、洪水风险防范、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环境影响。

生态评估建筑的生态影响, 包括诸如土地治理和动植物物种等因素。

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关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使用制冷剂和其他化学物质。

社区评估建设项目对社区的影响。

创新技术鼓励在建筑的建造和运营中通过使用创新技术来提高其可持续性。

垃圾评估建筑生命周期中的垃圾管理措施。

经济价值评估建筑生命周期成本和价值稳定性。

区域特点评估与项目所在地的区域性特点相关的可持续性问题。

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中国, 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发者们愿意为自己的楼盘贴上绿色的标签, 甚至作为公建项目也希望在低碳节能方面做出表率。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发展趋势。但事实上, 当我们在倡导节能减排的时候, 其实已经是在为过去的失误付出代价。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究竟产生于城市化本身, 还是产生于现有的发展模式?“原罪”可能并非是城市化本身, 而是我们选择了以一种错误的方式来实现城市化。绿色建筑的开发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我们以节能减排为目的进行绿色建筑的开发, 结果却换来各种显性或隐含的更大的能耗和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 这显然得不偿失, 有违初衷。

在当前的绿色建筑开发热潮中, 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绿色建筑是高成本、高标准、高技术的产物”。如果绿色建筑是这样一种“三高”产物显然不符合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平衡”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的开发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从开始就进行统筹规划。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在初步设计阶段就要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素予以考虑。在设计阶段需要鼓励建筑师与工程师的协同工作来开展设计。让工程师通过建立建筑模型进行能耗、光环境、声学环境和风环境等模拟, 让模拟的结果去影响设计, 从而尽可能采用被动式设计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 避免通过付出更高的成本使用机械电气设备来满足要求。无论使用何种绿色建筑标准, 如果在已经完成设计或者开始施工后再开展评估工作, 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借助评估来指导绿色建筑设计、提高开发能力的意义。

大部分开发商在决策是否要开发绿色建筑的时候, 有两个因素至为关键, 一是成本, 二是客户是否愿意为此买单。BREEAM评估要求在设计阶段执行建筑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以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成本核算, 从而为开发方的决策提供支持。事实上, 一幢高品质的绿色建筑, 它的住户即使没有任何建筑技术的常识, 都应该能从使用体验中感受到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同的品质, 如更低的能耗和开支、更好的采光、更舒适的通风、更有效的建筑设施管理、更和谐小区环境等等。如果能充分考虑购买者和使用者的需求, 真正落实绿色建筑开发的要素, 客户不会错过性价比高的选择。

湖北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之路 篇10

湖北省的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要结合湖北省的实际,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绿色经营,并将发展中小企业绿色经营作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目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湖北省的经济支柱。中小企业已占湖北省企业总数的99.6%,经济规模占全省GDP的54%。2006年,湖北省中小企业达到22万户以上,当年新增2万户以上,完成增加值4062亿元,同比增长16%,职工人数占全省二、三产业总数的79%。

环境污染与资源紧缺以及全球范围内“绿色浪潮”的冲击,给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与压力,但是这种经营环境深刻变化的本身也蕴藏着众多新的发展机会。湖北中小企业开展实施绿色经营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解决环境问题,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必须更新经营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尽早发现并充分利用各种“绿色机会”,主动占据竞争优势。

一、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对企业绿色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环境经济学中,环境成本是指某一项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埋商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环境成本作为一项客观内在的事实,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并把这一事实称之为“环境成本内在化”。从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看,环境成本内在化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制造产品所使用资源的价格,即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制造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所需的整治费用,即自然环境修复价值。例如以煤为原料或以煤燃烧提供能源的商品生产,其环境成本就应包括煤自身价值和由于开采谋而破坏的环境资源(如森林、草地、耕地等)的价值,还有煤炭燃烧释放的烟尘、二氧化硫以及炉渣、粉煤灰等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在环境成本内在化意识的作用下,大力推行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对于那些资源消耗较大、污染严重、环境成本较高、而其产品却是必需的生产项目,除严格企业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外,淘汰那些落后的技术工艺、采用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这一措施尽管投资要大些,但毕竟将环境成本降到了最低限度。如果把一定时空下环境成本与其相对应的生产值及利润对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将是最经济的。

二、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的要求

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这是解决发展中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佳途径,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工业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强度、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冶金、石化、轻工等行业中要推行清洁生产,使企业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三、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惟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再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全球开始兴起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1997年,全球第一个关于企业道德的自愿性国际标准——全球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A8000标准)出台;1999年,美国推出“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2001年,澳大利亚推出社会信誉指数;2002年,联合国推出呼吁全球企业界遵守社会责任的《联合国全球协约》。“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商业惯例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社会责任能大幅提升企业竞争力。道琼斯分析师说,凡资产回报率最高的公司在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方面都同样优于竞争对手;凡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公司股票业绩都比其他公司好。

随着SA8000的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标准最终将会发展成为一个覆盖道德、社会和环境等范围很广的国际标准。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大量进口产品和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市场,SA8000标准对我国许多行业、领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应对SA8000等国际贸易标准,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四、实现生态技术创新,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狭义的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节约资源和能源,避免、消除或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总称。而广义的生态技术是指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旨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各种手段的总和。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资源短缺,生态技术成为了湖北省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生态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模式,一改末端治理的传统作法,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耗用;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工艺、实施清洁生产,使排污最小化;在营销过程中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节能、环保的高质量产品;直至产品寿命终结,对产品零部件循环使用、废弃物进行降解、再资源化和处理。发展和应用生态技术既能达到保护资源环境的要求,又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面对全球“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以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制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的环境保护的制约措施,企业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自觉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全面开展实施绿色营销,否则将会在全球越来越庞大的绿色市场面前,失去宝贵的绿色商机。如果不开发绿色产品、没有绿色环境标志,产品就难以走出国门。因此,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应当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努力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面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积极推动湖北省中小企业实施绿色经营,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对策思路,试述如下:

(一)调整产业结构,开发绿色产品,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产品流通、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是开展绿色经营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就是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产生减量化的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转化。高投入低产出,资源、能源消耗高的产业将逐步消亡。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抓紧研制绿色产品。绿色产品,往往从产品的设计到材料的选择、包装材料和方式的采用、运输仓储方式的选用,直至产品消费和废弃物的处理等整个过程中,都时刻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做到节约资源、安全、卫生、无公害。同时,环保产业还可以为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资源,为企业实施绿色经营提供必要的技术、设备、原料、服务等,所以发展环保产业是企业开展绿色经营的基础。因此,中国企业应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二)政府应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在某种意义上讲,环保产业是被动产业,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很难有环保产业的兴盛。所以,湖北企业实施绿色经营战略,急需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绿色环保产业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和优惠政策,在绿色环保产业与技术的开发、研制与投产中,由于资金短缺而无法形成气候。因此,国家应制定一套鼓励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增加对环境保护研究、发展环保技术及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在技术改造投入、企业税收、银行贷款利息、出口退税等政策上提供优惠,同时加大对企业“三废”排放的控制和干预,使企业有积极性、有能力实施绿色经营。如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开征绿色税;完善绿色奖励政策,绿色企业可享有减免税、优惠贷款、发行绿色债券等权利;建立绿色基金和绿色银行,积极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等,给企业全面开展绿色营销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三)完善绿色营销的法律体系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1979年中国《环境保护法》问世;进入90年代,中国相继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基本发展战略。现在,我国环境法规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环保工作基本有法可依,但在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中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在环境方面的立法体系不够健全;法律规章等内容尚不完善;执法过程中干扰太多,难以依法执行。因此要促进中国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施绿色经营,必须完善我国的绿色营销法律体系。1、推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评判审核制度,与国际接轨。2、配套完善与环保法律配套的经济、社会法律法规,规范绿色营销市场行为。3、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

绿色渠道的通畅是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选择绿色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具有绿色信誉的中间商,加强渠道成员的绿色观念教育;设立绿色产品专柜或绿色产品销售公司,尽可能缩短销售渠道,减少长渠道带来污染的可能性等,逐步建立绿色产品的流通网络,同时注意这些网络与网点的“绿色包装”。

(五)积极实施l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通往国际市场的“绿卡”

实施绿色营销,争取环境认证,特别是IS014000认证,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实施IS014000管理,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缩小与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和环境标准的差距。

实施绿色经营战略还有赖于中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赖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实施绿色经营,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方面,需要企业全体人员,包括财务、人事、环境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工人的共同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制定的绿色营销战略必须由各类人员的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系襄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系)

上一篇:审判组织改革问题下一篇:物理学习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