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2024-05-01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精选十篇)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1

1 新媒体及发展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的新媒体技术相对来说较为成熟。新媒体主要包括有线数字电视、IP电视、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卫星直播以及互联网络视频点播等。本文以有线数字电视为例探讨新媒体发展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在整体化平移的过程中,其中绝大部分的频道还存在着直接转播各地卫星和地面电视节目的问题,另外,少量的收费频道仍然受制于自身相对落后的制作能力,从而不能够向广大电视观众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节目内容,导致电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不够。其实,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他们认为我看模拟电视有这么多频道,换数字电视看,也是这么多的频道,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消费更多的金钱选择数字电视呢?这就导致了数字电视的盈利减少,从而不能更好地维持电视节目制作的资金链,造成了数字电视制作的恶性循环,阻碍了数字电视的普及。

同样地,目前新媒体的发展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仅仅把新媒体视为一个节目传输的平台,那么它便只能作为一个便携式电视机来发挥作用,然而这对于那些有固定居所、有有线或无线接收装置的观众来说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只对那些习惯于在地铁或者公交上看电视的人有市场,然而这部分人还是少数,在这部分观众身上的收入相较于昂贵的系统维护来说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因此,为了使新媒体的发展不陷入这种困境,必须选取那些在内容上信息量比较高,同时附加值又比较高的节目,从而更好的迎合观众的需求。因为,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对多、多次性传播,这种传播模式理论上来讲更能满足观众对于节目的信息需求,这会促使很多电视媒体都按照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调整节目形式,从而使其原有的时间限制被打破,逐渐转向碎片化的形式,从而不断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要求相适应。

目前,我国最优秀的节目制作资源依然集中在传统的电视台里,电视台已经拥有了高端的采编播设备,也不缺少优秀的节目制作、编辑人员,并且组织大型活动能力也不差,资金方面也比较雄厚。因此,若新媒体的运营商们想要达到与电视台相匹敌的节目制作水平,就必定要建立一个与同级电视台相同或者水平更高的节目制作队伍,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很困难[1]。

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机构不能继续采用有线电视平移的方法,若还是延续以往直接使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成品,或者只使用一些游走字幕等低信息量的技术手段,都将大大降低节目内容的附加值,降低节目的制作效益。

2 电视台制作环境与新媒体的结合的策略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作为广电发展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使观众真正选择自己喜欢的终端业务,这使得不同的新媒体业态都以制作优秀的节目内容作为吸引用户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关于节目内容的建设方面,广播电视相对而言其内部的内容资源较为丰富,若广播电视竭力发展自己的新媒体网络业务平台,绝对占有优势。但是,目前譬如网络视频等新媒体业务,它在传播特征、节目形态以及生产方式上都与传统电视节目制作思路有着大大小小的不同,这便要求针对新媒体业务的特点,对现在已有的传统电视节目资源进行重新编排加工,另外还要根据新媒体平台的特点进行节目创新,下面将详细分析电视台制作环境与新媒体的结合的策略[2]。

2.1 学习先进技术,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电视台在制作中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不断使演播室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同时,在硬件上也可采取植入大屏幕触控技术、视频墙以及多屏互动技术等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创新,从而更好地将节目现场和网络信息云平台等信息系统结合起来,使节目样态呈现出十足的科技感,吸引观众的观看兴趣。因此,如果在节目中适当的利用视频墙、屏幕触控和多屏互动等技术,将使节目的可视性大大提高。另外,电视媒体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积极与互联网、电信网等运营商展开合作,结合电视的实际情况开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其他传播渠道,提高节目和信息的传播概率,并利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为电视的发展注入新的氧气和活力。

2.2 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

基于新媒体是通过网络技术在传播,由于缺乏严格的把关,其传播的海量信息必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导致虚假信息的出现。而电视媒体由于长期以来的节目制作和播出工作,一般都是交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完成,并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把关,在人民中也有较高的公信力。电视媒体在继续延续这种优势的同时,也要适应媒介融合趋势,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更高品质的节目。要积极了解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关注新媒体受众聚焦的热点问题,对新媒体中备受群众关注的话题进行进一步的采访报道,使新媒体的内容电视化,从而将新媒体的受众再次引向电视媒体。此外,由于新媒体受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打开身边的移动终端查看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其接收的信息具有即时性和片段性,因此,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还要依照新媒体传播的这种特点,开发一些适合在新媒体上传播的节目,从而迎合广大群众的需求[3]。

2.3 充分利用网络宣传

时下,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网络俨然已经成为民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而时政新闻最需要显现的就是民生意识,这便要求传播者不断迎合主体的需要。因此,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新闻媒体需要创新更加贴合民生的传播手段和内容,从而使新媒体与广播电视得到更好的融合。在保证自身广播电视内容足够精彩的同时,广播电视还要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拓展新的传播思路,利用互联网的作用加强宣传[4]。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电视台的传播模式、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渠道都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但带来变革机遇的同时,新媒体的出现也向传统的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电视媒体只有不断创新,坚持自身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并谦虚上进积极引进外来新媒体技术,坚持融合发展,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媒体品牌。并且,在电视台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可以选择进行差异化竞争,并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坚持以节目的质量取胜,延长产业链,提高电视节目的附加值,提高产业的盈利额。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为电视台环境资源与新媒体的结合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电视媒体作为我国基层主流媒体的一种,一直以来都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发挥着新闻报道、舆论监督、提供娱乐、文化传播等重要作用。目前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近几年来各种形式的广电媒体相继面世和扩张,也为我国传媒业格局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广电工作人员对广电未来发展的思考。文章针对我国新媒体发展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了新媒体的推广与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结合的趋势,并针对新媒体对广电行业的影响提出了广电未来发展的一些相关的建议,旨在使电视台制作的节目紧跟时代潮流,不断迎合大众的口味。

关键词: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传播媒体,新媒体

参考文献

[1]冒捷,陈翔宇.新媒体和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结合的探讨[J].数字新媒体,2010(3):36-40.

[2]田霖.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广电节目制作的融合[J].业界观潮,2011(1):18-20.

[3]李静.新媒体视域下地方电视媒体的发展之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6(14):104-105.

电视台新闻制作实习总结 篇2

从今年2月份开始毕业实习,到现在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期间在县台做过新闻,现在在江西电视台一个栏目见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真的是学到很多东西。实习是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成长。

我认为实习就是学校知识的实践化,是考验学校知识是否掌握的良好途径。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充电。在实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并从中得到经验,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来的。

记得第一次发稿的时候,被主编修改了好多次;记得第一次出镜时,摄像无奈的表情;记得第一次采访的时候,语言不通的尴尬等等。都让我明白了做一名记者、媒体工作者的不容易。

实习期间也真的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媒体,但是我觉得要对的起自己的专业,要加倍努力。

还记得有一次自己去医院做采访,那个医院就是不让我拍摄图象,他们不相信我是电视台的,而且我作为实习生也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自己的证件,这真的让我非常难堪,最后只好当面给新闻中心的主任打电话,才化解了这样的情况。现在想想也真的比较搞笑。但是最后采访还是完成了,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会把工作做好的。

在学校里学的大多都是理论的知识,但是实习真的让我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知道了做新闻的具体流程,知道了新闻语言跟常规语言的差别,明白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定位,以及这份工作的责任。

实习中也会有人否定你,但是我一直认为越是批评的话,才越能让自己成长。因为虽然听起来很不好听,但是仔细想下如果真的是自己的问题,那就真的应该马上改正。

实习中我坚持做到一定要守时。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我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的目的地,我就是怕迟到,早到总比迟到好。每次采访,我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左右到达,找个地方坐下,把今天的采访任务好好想想,理清思路。唯一的一次迟到是因为联系员告诉错了地方,打车赶到的时候迟到5分钟,感觉特别不好,打那以后,我更加谨慎了。

还记得有一次,新闻中心的主任问了我一个问题,但是我说了一个大概的数据,主任说确定吗?我就不确定了,做新闻不能想当然,任何即将变成铅字的事情都要进行证实,必须严谨。

每次写完稿一定要读,不要有硬伤。新闻的“硬伤”,是指一篇作品中,存在致命的、关键的、明显的错误,或者是不该发生的常识性的毛病。常见的硬伤有政治性硬伤、政策性硬伤、导向性硬伤、违反宣传纪律的硬伤、片面性造成的硬伤、常识性错误和技术性的硬伤。要想做到没有新闻硬伤,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我就有过稿子因为“硬伤”问题而被退回的情况。发第一篇稿的时候高兴的不得了,说实话,后来再发稿占大多数的心理是害怕和紧张,怕又被退回来。

电视台高清制作网设计浅析 篇3

【关键词】电视台;高清制作网;设计;原则

随着2013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ITU)首次发布“超高清电视UHDTV”标准建议,数字高清技术发展越来越成熟完善,整个视频产业已经阶段性抛弃3D显示这个方向,继续向高清、超高清的方向发展。

按照广电总局的规划,到2015年,有条件的地市级电视台主要频道要实现高清化,随着国内各大电视台陆续开播的高清频道,高清制作网的搭建和设计成了重要问题。

一、高清制作网的设计目标和原则

1.大幅度提高节目制作的质量是电视台高清网建设的基本目标

在保障制作、播出及媒资系统安全的前提下稳定、快速、高效地满足电视台高清节目的日常生产,大幅度提高节目生产的质量,是电视台高清制作网建设的基本目标。

2.安全、稳定、快速、高效、是高清制作网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生产和播出”,在广电行业中很重要,也很敏感,这需要高清网设计中的所有环节都要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证。在设计时需要提前制定完善的应急方案,选用成熟可靠具有大量应用案例的高质量和高稳定性的设备,在操作上尽量做到简捷、安全,同时设备还要具有较好的环保性和抗磁性,达到广播级。在设计时还需要对各部分及各级之间的冗余备份措施进行充分的考虑。大型电视台还应有同城或异地容灾备份考虑。

(2)高清制作网设计的另一基本原则是要节约即“少花钱、办大事”的原则,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系统构建并能够以高效率输出更多、更精彩的电视节目,切不可贪大求全,弄一些不配套的不切实际、不实用的样子工程。

二、高清制作网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1.网络架构

目前基于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的ESB+ EMB双总线互联架构全台网是高清制作网的首选。其优点是不仅解决信息通讯,还解决媒体数据的交互与传输。由于采用了面向服务设计理念,通过对各类业务进行统筹分析,将各板块对外的接口都提炼、抽象、封装为服务,ESB用于元数据的传输,EMB用于媒体文件的传输,很好的满足了高清制作网的要求。

2.不同需求的设计

设计时最好要考虑新闻制作和专题制作的不同需求,可以采取两个或多个子网并行的网络结构,例如制作网包括新闻子网、包装子网、专题子网和综合制作子网等。

3.网络存储带宽的设计

高清制作网的设计,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存储的带宽,全高清视频的画面分辨率为1920X1080,与分辨率为720X576的标清节目制作相比,网络化高清节目制作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成倍增长,所需要的存储和网络带宽也成倍增长,当网络必须达到一定规模而单台存储设备的带宽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多个存储设备的带宽进行叠加,从而满足系统大带宽的要求。

另外在设计网络带宽时除了计算平均带宽,还要考虑并发业务对带宽的影响,进而测算出实际需要的综合带宽。

4.高清节目生产负载增量的考虑

设计一个高清系统时要考虑到素材的采集上载、编辑制作、存储和传输等多个环节,如果有某一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产生了系统瓶颈就会影响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严重时甚至影响节目的安全按时播出。所以要充分考虑上载、迁移时与标清文件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上载标清文件两台上载机够用的话那么上载高清文件变大,上载时间增加,单位时间内上载文件数量现对减少,相对来说两台上载机可能就不够用了,这时就要考虑是否要增加上载机这样的端口问题。

5.设备的合理配比

在高清制作网的设计时尽量少配置无卡编辑工作站,无卡工作站因为没有专业的输出板卡,编辑节目时无法在监视器上观看,另外由于软件编辑窗口很小,以至于上字幕时看不清效果,很少有编辑人员愿意使用无卡编辑工作站,只能做粗编使用。所以在高清制作网编辑设备的配比上要按实际使用性能考虑周全。

三、高清制作网应避免的问题

在目前的传统管理模式中,依靠管理制度去规范业务人员的操作,业务人员根据规范在设备上进行操作,容易形成业务操作跟系统工具之间的混乱局面;这是因为在生产系统中,资源管理开放,是根据个人权限、栏目甚至是团队进行素材管理的方式,而且大部分编辑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资源分类管理的习惯,导致资源或素材日积月累、分类混杂,后期业务人员在判断素材是否应清除时没有明确的判断依据,造成无效或垃圾素材沉积。同时由于业务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在保证节目质量和进度上,后台的存储空间问题往往被他们忽视,从而导致业务部门最大限度的占用存储空间,使系统的存储空间总是徘徊在85%的安全水位线左右有时甚至一度达到了95%以上,而这恰恰是技术管理人员最关注的技术指标之一,因为存储占用水位会直接影响到存储的吞吐性能。技术管理人员则疲于和业务部门沟通,要求其删除无用的素材、腾挪空间,这一过程通常是漫长和低效的。

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就是选用先进系统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支撑平台,将管理制度规范直接落实到系统与工具平台上,然后再去指导用户进行业务操作,有了符合管理制度规范的工具和平台后,业务人员就已经在规范之内进行操,不应出现标清平台的缺陷了

四、结束语

在高清制作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基本知识,了解跟踪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的多学习勤思考,注重细节、稳扎稳打,举一反三,磨碎吃透整个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好系统,最后必须知道在广电领域中,每个电视台都有其不同的需求,高清制作网的设计并不是统一的一成不变的,这里需要时刻牢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反复推敲、比较确定那一种方案是最适合自己的,每一步都要仔细考虑周到,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好高清制作网。

参考文献

[1]时戬.郑州电视台高清制作网设计[J].河南科技,2012(6).

[2]安静.青海电视台苹果高清制作网[J].中国有线电视,2011(4).

高清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制作 篇4

1拍摄器材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能够拍摄高清电视节目的设备很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级、专业级、家用级摄像机外,用单反拍摄高清视频也成为目前的主流趋势,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成像特点,在拍摄节目之前,根据节目要求选择拍摄器材是必须的步骤。单反拍摄出的画面景深明显、 色彩饱满、画质出色,非常适合拍摄微电影、广告及各类视频短片,仅仅数万元的单反,拍摄出来的效果,可以与10万以上的专业摄像机媲美,但单反的缺点也很明显,如续航能力不强,不能长时间连续拍摄,容易跑焦、很多功能需要依赖配件才能实现等,所以还无法完全替代高清摄像机。许多重大题材的专题片、电影、大型体育赛事等依然必须使用广播级高清摄像机拍摄。而像新闻、 精品课、教学片等题材,由于对画面质量的要求相对较低,选择使用操作更为灵活、 续航能力强的专业级摄像机更为合适。

2构图发生变化

高清电视和标清电视的比例不同, 16 ∶ 9的画幅拥有更宽的视域,能够包含更多的画面元素,非常适合拍摄大场景,但在拍摄局部画面时,有时很难将两侧多余的画面元素避开,如在多个人物并排站立时,想要从正面拍摄中间人的近景,但是画面两边的人物却无法避开,通常会出现两边的人都只露半张脸的情况, 对构图造成了很大干扰,尤其是拍摄重要人物时,必须使用正面拍摄的单人画面, 如果前期没有进行沟通,让被摄对象扩大站立间距,那么很容易造成这种尴尬局面, 只能通过后期裁边来弥补。

在构图方法上,由于画幅发生变化, 兴趣点的设置也应该随之调整,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此外,由于电视上还有部分频道依然使用标清信号播出,如果需要向这类频道报送节目,在拍摄时应当考虑到高标清兼容的问题, 构图时尽量不要将主体放在最左或最右, 在两侧留有一定空间,便于高清节目在标清环境下播出。

3对焦

高清摄像机的水平视角比标清大, 画面中包含的内容更多,景深也相应地比标清浅了许多,稍不注意就容易虚焦, 如果寻像器比较小,摄像师就很难观察到焦点的位置,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当尽可能地通过高清监视器来观察。 在没有监视器的情况下,通常需要使用摄像机的对焦辅助功能,通过放大图像来观察焦点是否清晰。光圈、构图发生问题都可以通过后期来弥补,但是焦点不实会导致画面完全无法使用,对高清电视来说更是如此。

4照明

高清电视对于光照的要求比标清电视更高,一是因为同样尺寸的高清摄像器件中它的成像面积要比标清电视小; 二是因为它的像素大,导致摄像机的灵敏度下降;三是因为它拍摄的范围更大, 所以需要通过增大光圈或者提高被摄主体的光照来保证画面的清晰。另外,高清摄像机CCD对于灯光下产生的阴影呈现十分明显,阴影过多容易对画面形成干扰,在布光时应尽可能地柔化光线控制阴影,形成由黑色向浅灰色过度的效果,场景中的暗角黑边也应当注意,不要让其产生讯噪,尽量使用无光斑边界的灯具,做到均匀用光。

5化妆

高清电视能够呈现出人物的更多细节,过去,化妆更多的功能在于修饰, 使用大量的化妆品让皮肤看起来十分完美,由于标清环境下清晰度不高,看上去尚能接受,但是放在高清环境下,皮肤的质感完全丧失,人物看上去虚假、 死板。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精细的妆容来让人物看起来自然、真实。化妆师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学习新的化妆技术, 使用化妆工具和造型设计,积极适应高清环境。

高清电视的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在这样的环境下,各式各样的高清拍摄设备和辅助器材相继而出,电视从业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时刻保持关注前沿, 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争取创作出制作精良、观众喜爱、技术领先的高清电视节目,为高清时代的到来贡献力量。

摘要:随着高清和4K技术的出现,标清电视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随着画面清晰度地提升必然也对电视节目地制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结合高清电视特点,从技术层面阐述了高清节目制作各环节需要注意和应该避免的问题。

关键词:高清电视,节目制作,要求

参考文献

电视台后期制作编辑工作实习心得 篇5

我觉得在实习期间,勤快和积累人脉对一名实习生来说很重要。作为一名实习生,我所欠缺的,就是社会经验、职业素养以及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所以实习生必然会从一些基本的工作做起,比如说,被制片人派去做自己编辑工作之外的采访。想要真正地学到东西,不仅要从点滴开始累积,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多观察,不断地发现、发掘自己能做的工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体系。要利用实习的机会,想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趁着实习多听多看多认识人,提高求职的综合素质。正如栏目里的老师们说的那样,人际关系的处理是头等大事,在实习中,我们常常能得到一些宝贵的人脉资源,这些都要好好的把握,对于以后的求职可能有帮助。

作为地方电台里的民生节目,我们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通常都是帮助百姓解决他们生活中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或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咨询之类,有时也会报道一些政府或某些单位的通知。在编辑一些关于政府的新闻时,领导的名字和职位不能有差错,甚至领导的排列也要按照职位的大小来排,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可想而知,新闻编辑是一件多么严谨的事情。

对于新闻的编辑制作,之前在学校里也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内容,对我而言是完全陌生的一页,只能从头学起,还好我的指导老师总是很有耐心的指导我,总是细心的提醒我。新闻编辑制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首先开始剪辑,从记者粗编的节目里,检查新闻画面和新闻的文字稿是否相配合,相互呼应。然后进行声音的处理,我们需要检查声音是否太高或太低,听清记者上的字幕和当事人所说的话,是否相一致。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给一些新闻配上音乐,使得新闻更加生动,也更加吸引人。

由于电视台用的非编软件和我在学校里学的不一样,所以我得一点一点的学习。为此我还闹了一个笑话。我准备自己在网上下载电视台用的非编软件Soby,在自己的电脑上,用于自己平时的练习。但是,我把整个网络都翻遍了,还是找不到Soby软件的安装包。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就问我的指导老师:“怎么我在网上找疯了,还是找不到Soby啊?”我的指导老师听我爸说我之后,就开始大笑。我追问他笑什么?他说:“你不知道啊?这个Soby软件是一个系统,安装一个得花几百万元,你当然找不到了。”

我认为要做好新闻和线索,采访,编辑这三个环节,一个都是分不开的,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在这里的几个月时间里我受益颇多,对新闻编辑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能力。

是的。大学校园,远离社会喧嚣,莘莘学子很少真正接触到社会现实,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脱节,这些使得我们大学生在刚走出象牙塔后显得无所适从。如果说在校园里的生活就像一个梦,那么实习更像一个闹钟,把大学生从梦中敲醒。告诉自己,提醒自己,得加油!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2008级艺术设计动画班

郎泽珊

082021010014

实习心 得

2008级艺术设计动画班

郎泽珊

安徽电视台要向电视剧制作大台转型 篇6

7月25日,安徽卫视首部自制青春励志偶像剧《幸福一定强》在厦门召开开机发布会,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广电局局长、五星东方影视投资公司董事长张苏洲出席了新闻发布会。该剧作为《王子变青蛙》的续集,将继续由台湾偶像一哥明道担任男主角。

《综艺》:此次安徽电视台涉足偶像剧,推出《幸福一定强》,这部剧的投资额是多少?为何首部自制剧选择做偶像剧?

张苏洲:一是前几年在安徽卫视平台上播出的青春偶像剧收视率都比较高,有很好的受众基础。其次,像《三国》这种成本过亿的片子,对任何一家电视台来说都有很大的投资压力,而相较战争剧、历史剧,偶像剧成本较低、周期短,80到90天就能拍好,但回报率非常高。

《综艺》:《幸福一定强》的投资方五星东方影视投资公司是怎样一个公司?

张苏洲:五星东方影视投资公司是安徽电视台独资的影视剧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是完全制播分离的影视剧投资公司。五星东方影视公司投资电视剧取得的利润要上交台里,安徽电视台认为比较好的五星出品的电视剧,也要以市场价格购买。去年五星东方影视公司的合同金额达到7000万元,比前一年上涨了10%。今年五星的投资额在5000-6000万元,上半年已经完成了500多集电视剧的制作。

在制播分离机制逐渐成熟的市场格局中,安徽电视台的战略是向电视剧的产业链上游延伸,掌控电视剧投资制作的独家资源。去年,在这种转变中,安徽电视台投资制作了电视剧608集,今年的目标是制作1000集。安徽卫视的国际频道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落地,通过长城平台,覆盖了10万户家庭。另外通过麒麟网络,还可以覆盖几亿人口。安徽电视台会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不仅仅是扩大卫视覆盖,还包括和港澳媒体的合作,在大型活动、电视剧制作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的媒体进行更多合作,比如今年和台湾就有四五部合拍剧计划,目前正在改编一部台湾收视冠军剧。

《综艺》:新版四大名著,安徽电视台参与投资的只有《三国》、其他三部是完全购买吗?投资新版《三国》投资额有多少?目前新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的要价都非常高,能带来的收益预期会有多少?

张苏洲:安徽电视台是新版《三国》的第二大投资方。由于新版的四大名著在剧本内容、演员阵容、特效运用方面比原先拍摄的版本有了长足进步,所以成本投入也相对变大了,这也吸引了我们进行投资。安徽电视台在《三国》上投入的几千万肯定可以赚回来。今年安徽卫视将投入3.5亿元的资金购买电视剧,四大名著要全部囊括在内,除了《三国》,其他三部都是直接购买。

《综艺》:今年安徽电视台的广告创收预计如何?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7

1 改变媒介的不良竞争

部分电视台为了迎合更多的观众, 策划和制作了一些模仿国外真人表演秀之类的电视节目, 但在与其他电视台进行竞争时, 选择不正当的竞争, 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还造成了电视节目在策划和制作当中的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且现有的部分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 在一些综艺节目上, 让主持人发表带有歧视性的言论, 让观众产生极大争议, 以此来博得观众收视率。例如, 在《壹周立波秀》当中, 从主持人辛辣的话语当中就表现出了对农民的嘲讽和歧视。

作为人们获知外界事物起到传递作用的媒介, 应该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将外界发生的事物传递给人们, 而不是进行误导, 即使在同一行业上进行竞争, 也要基于这一要求去做[2]。

2 不影响受众认知

不影响受众的认知是媒介环境的要求。前不久, 正流行着对过去经典的电视剧进行翻拍更新, 尽管一开始是为了能让观众可以观看到优质电视剧内容, 有些电视台也连续播放不同版本内容相同的电视剧, 尤其是一部剧翻拍隔了没几年便翻拍一次, 观众在看完整部剧之后会与旧版本的电视剧进行对比, 但对比的结果是新翻拍的电视剧不仅没能让观众更深切体会到剧情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意义, 反而让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员的身上, 观众的讨论从电视剧里的内容意义变成了某个演员的演技能力, 完全脱离了翻拍的初衷。例如, 在观看翻拍的《射雕英雄传》后, 观众讨论的不是郭靖的精神品质, 而是郭靖的扮演者某某的演技如何, 长相如何等。观众对翻拍多次的电视剧认知已经产生了偏差, 观众不再对电视剧的节目意义产生认知兴趣, 由此也产生了许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 甚至是空洞的、低俗的综艺节目, 这样的媒介环境需要急需改善。

3 合理的参考与引进

在非良性媒介环境的影响下, 电视节目的制作缺乏创新。当前的电视节目类型丰富多样, 但多数都来自于模仿或者引进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 缺乏对电视策划和制作的创新。因此, 在引进国外优秀的电视节目时, 不但要模仿, 也需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 这才是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真正要做的事。例如, 浙江卫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里前四季就来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 (荷兰之声) , 后面经过改革, 才采用了全新的原创模式, 且改名为《中国新歌声》。

在引进国外电视节目时, 最忌讳生搬硬套。在国外, 真人冒险活动的节目深受观众的欢迎。所以, 有些电视台就想利用这类型的节目吸引观众。然而在制作类似国外真人探险类的节目时, 为了保证参与者在节目中的安全, 满足观众对这类电视节目的期待, 在节目开始前, 节目制作方会给参与者台词, 并在节目录制前会参与者进行演练。电视节目在刚播出来时, 也确实引起了观众的强烈追捧。但当被观众发现某个冒险者的台词本掉了之类的穿帮镜头, 观众对这类节目也就失去了观看的兴趣。

在此, 电视节目在策划和制作真人冒险这种类型的节目时, 要考虑到观众真正喜欢这类节目的原因。国外这种类型的节目之所以能吸引众多观众, 是因为人都具有对未知或是危险事物的好奇心, 而且这种探险活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 通过冒险来探索哪些未知事物以及危险的节目很容易让观众进行共鸣, 因此这类的节目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真实的。观众对真人冒险里真实的人事物都表现得很感兴趣, 所以当观众以为是电视节目里的参与者所表现出来的都是真实的, 当所有参与者都像在演电视剧里的演员一样进行表演, 观众的共鸣就会消失, 觉得看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和看电视剧没有任何区别, 不再吸引观众。

3 结语

结合上面的思考, 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日渐成熟, 媒介环境也将会向良性的方向进行发展。电视节目在策划和制作上的改革创新, 与对节目内容所带来的影响, 会促进媒介的良性发展。只有两者共同发展, 才能使我国电视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磊.当前媒介环境和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17 (14) .

电视台制作环境资源 篇8

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现状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即广播或电视台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的编辑、整理、制作等活动。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中, 节目的划分要以相应的时间段为依据。制作完成后, 则采用非线性传播的传播方式, 来对节目内容进行展示。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开始于1940年, 也已经有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并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997年, 数字化技术正式在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推广应用, 并使之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这个阶段, 数字化技术中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广播电视制作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极大的推动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革新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升, 此后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 数字摄录、非线性编辑系统、自动播控系统、全自动播出系统编辑设备都被广泛的应用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

而在迅猛发展的经济和科技推动下,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其制作水平也得到了稳步的提高, 其内容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不再仅仅围绕宣传来进行制作, 而是以提供娱乐和提高人民素质等目的来进行内容的筛选和制作的。当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已渐成熟, 且在制作技术和制作内容上有了一定的创新, 制作出来的节目也受到了更多的观众的青睐。数字化技术还在不断的融入到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2 数字化给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带来的影响

当下, 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所采用的所有新技术中, 数字化技术无疑是对其影响最大且最深远的, 可以说, 数字化技术打开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 数字化技术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素材的获取变得更为的快捷便利。素材的加工同样也不再受到限制, 可对其进行无限制的重组、切割和保存, 处理好的节目内容片断也可以被重复的保存和利用。其次, 数字化技术还为虚拟团队和组织的成立提供了平台。在电脑和互联网之间构建的媒资管理平台上, 拥有不同专业技术的人员, 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进行交流沟通和工作协调, 一起合作达成共同的工作目标, 其特点是弹性大、反应迅捷和作业的非线性。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省时省力, 不受空间限制, 同时还即时高效。再次, 数字化技术还支持协同工作: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架构, 辅助于电脑技术的支持, 形成了电脑辅助协同设计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sign, CSCD) , 在电脑辅助协同设计基础上, 就可以实现虚拟共组的形态, 以便一项专案的共同执行完成。最后, 数字化技术还优化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整个制作流程和制作质量,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一成不变的线性流程, 实现了节目制作的同步作业, 优化了包括策划、筹备、拍摄等一系列节目制作的流程, 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的利益最大化。

3 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变革

数字化环境下, 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多层次、多阶段的节目内容被展示给广大的观众。此外, 数字化环境下, 播出技术的革新, 具有数字化技术特征的广播电视节目也得以制作传播。

3.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的革新和改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当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有效的利用了计算机技术, 改良和革新了传统的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组成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节目后期先进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也可以使节目的表现形式的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同时黄数字化技术应用还使数字化图像技术和数字化音频技术也被广泛的应用于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中。同时, 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上的利用还有效的挖掘和拓展了电视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接节目内容更加丰富精彩, 同时使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也的到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节目频道数量也在大幅度的增加, 电视频道电视节目的时间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延长。使观众随时打开广播和电视都能听到或看到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

3.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应用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技术的应用, 极大的降低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制作成本和传播成本。对此,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对于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 可以极大的提升素材的利用效率, 并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资源的合理共享, 从而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流程得到更好的完善, 并使其工作效率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使节目的制作播出更为的便捷。合理的利用自动播出设备, 可以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能够更为合理的选择和更为有效的修正电视节目的播放顺序, 因此, 当问题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的播放过程中时, 工作人员能够做出更及时的反应, 并给予修正, 降低其对广播电视节目播放的影响。同时, 网络技术的应用, 也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素材的获取变得更为的容易和便捷, 一方面, 提升了素材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 也高效的挖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双向传输能力。网络技术的应用, 对于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升大有助益。

3.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制作人员可通过有效的分析和研究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升过程有效的了解其发展轨迹。因此,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制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的重要性。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不断完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传输系统、播控系统和发射系统。而合理的改善和革新这三大系统, 可以促进多声道传输技术、图文电视技术、数字信息传输技术的有效发展并促使广播电视节目的功能越来越多、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 与此同时节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

结束语

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发展进程还在不断的推进, 对此, 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研究, 以促进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得以稳步的提高, 并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得以长效的发展下去。

摘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以先进的传播技术为发展前提条件的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契机。数字化技术的引进, 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方式和传播形式都得到一个巨大的转变, 拓宽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制作思路和播出路径, 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效率, 并大大降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本。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来说是契机同样也是挑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工作人员要合理的应用数字化技术, 以使广播电视事业得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数字环境,广播电视节目,节目制作

参考文献

[1]刘韬.数字化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3, 20:28.

[2]邵珏夷.浅析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动向[J].艺术科技, 2014, 6:81.

[3]葛涵.“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吴艳文.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J].金田, 2013, 10:396.

电视台3D制作问题浅谈 篇9

但是, 相较于价格不菲的3D电影票来说, 观众更愿意在家里的客厅中, 享受到3D电视所带来的震撼效果。3D电视, 现在在商场里已经遍地可见, 但是, 普通老百姓在购买了3D电视以后, 只能观看由光碟机播放的3D影片, 而观看不到普通的3D电视栏目。在今年春节期间, 上海一家电视台通过红蓝的方式尝试了在电视机中播出3D的内容, 这一内容播出以后,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可见普通的观众对于3D电视节目的渴望还是很高的。在这一市场情况下, 电视台也在尝试建立3D频道。但是这其中, 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

我们试着从传统电视台制作的流程方面来浅显地探讨一些3D制作的问题。

一拍摄

3D拍摄时, 因为需要模拟人眼平均65mm的瞳距, 所以在拍摄时, 需要在相距65mm的位置上使用两个摄像光轴来进行画面的拍摄。拍摄下来的画面,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才能在3D电视机上呈现出符合人眼规则的3D画面。而拍摄对于整个3D节目制作流程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在前期拍摄出现了错误, 那么这些错误90%是不能够通过后期处理调整回来的。

在目前的3D拍摄中, 一般会有3种拍摄方式。一种是使用双摄像机平行放置, 另外一种是使用双摄像机垂直放置的, 最后一种是使用3D摄录一体机。

我们先研讨前面的两种拍摄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支架将两台摄像机连接在一起拍摄, 但是为了在最终呈现给观众自然的3D画面, 需要在前期拍摄的时候保持多项一致, 比如:两台摄像机的水平需要一致, 角度需要一致, 颜色需要一致, 亮度需要一致, 变焦需要一致、聚焦需要一致等等。而这些调整, 对于一个刚刚涉足3D领域的新人来说,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情, 即使是熟练的人员来操作, 拍摄前也需要经过数小时的调整, 而且在拍摄完一个镜头切换场景时, 仍然需要数小时进行再次调整。这样复杂的工作, 使得在一天的工作时间里, 只拍摄到几分钟的素材, 效率极其低下。

对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 有大量的月播、周播甚至日播等性质的节目, 而这样的制作效率, 显然是极其不合适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松下首先在2010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3D摄录一体机。这种摄录一体机, 是在一个摄像机的机身里面, 集成了两个感光元件、两个镜头、两个记录单元以及多种同步系统。而摄录一体机的好处是它解决了角度、高度、变焦、聚焦等一系列双机拍摄会出现的同步问题。而3D摄录一体机的操作, 极其简单, 只需要像2D摄像机一样来控制变焦环、聚焦环、光圈环以及汇聚环等就可以了, 其他的一切同步工作都可以交由摄像机自身完成。而对于在原来2D创作中所使用的很多的辅助拍摄器件, 比如轨道、摇臂等, 都可以在3D摄录一体机拍摄时得到满足, 极大地丰富了3D摄录一体机的拍摄空间。最重要的是, 使用3D摄录一体机, 基本能够保证每天和传统2D一样的拍摄量。

所以, 对于电视栏目的时效要求, 3D摄录一体机, 是能最能满足的拍摄方式。今年, 松下在去年首次推出3D手持摄像机AG-3DA1MC之后, 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的3D肩扛式摄录一体机AG-3DP1MC, 保证了多种拍摄需求。而这一摄像机, 也在BIRTV推出以后, 第一时间交付给了江苏电视台使用, 江苏电视台使用其拍摄了两期的3D版《非诚勿扰》。

二监看

3D相对传统画面来说, 需要有双路画面, 除了需要保证聚焦、光圈等准确外, 还需要保证在制作时, 监看画面是否能够看得舒适, 所以, 监看对于3D制作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拍摄构图时, 需要监看, 避免出现一个眼睛能够看见而另一个眼睛看不见物体的画面出现, 另外, 还需要监看是否有太大视差的画面出现。太多视差的画面会使人在观看时, 产生不舒适感,

所以, 在拍摄、编辑时, 专业的3D监视器能够保证画面的准确。

三编辑

3D的拍摄时, 在前期最好能够保证两路完整的左右眼信号, 这样在编辑和保存时, 能够使用最好的质量。

在现有的编辑设备厂家中, 很多都已经推出了3D编辑解决方案, 配合上3D的双路输出板卡和3D监视器, 就能够编辑线上, 实时地剪切出合适的画面。

在3D剪辑时, 除了需要保证两路画面不出现不同步、高低不一致、左右眼偏差等现象以外, 还需要注意前后两个镜头的衔接准确, 比如说, 在前一个镜头中, 画面呈现的是陷入屏幕的效果, 而下一镜头是呈现的突出屏幕之外的效果, 这样的镜头衔接就有可能使得人眼感觉不适, 因为在两个镜头的切换时, 效果相差太多, 人脑一时不能反应过来, 就会使人在观看时感到头晕。因此, 在3D剪辑时, 应避免这样的镜头, 或者在这两个镜头需要切换时, 增加一个缓慢的运动过程会相对较好。3D剪辑时, 也需要避免快速的镜头切换等画面, 一个镜头保持相对较长时间再剪切到下一镜头, 会相对较容易接受。

四成片和家庭观看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 现在已经有很多的3D电视, 观看3D内容已经很件容易的事情。而对于3D内容传输, 实际上, 也不困难。

3D拍摄时, 需要双路信号, 但是在编辑成成片时, 可以将两路信号合成到一路里面中去, 比如说, 将左眼信号向左压缩50%, 右眼向右压缩50%, 这样双路信号就可以合成到的一个高清信道里, 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SIDE BY SIDE方式, 这样的信号通过电视台的一路高清信道, 就可以传送出去。家庭终端在接受到这一信号时, 是像高清信号一样来进行接受的。如果是3D电视机, 将其中的SIDE BY SIDE功能打开, 就能够自动地将原来左右眼压缩所谓信号, 还原成正常的3D左右眼信号, 再配合上3D眼镜, 就可以在家里观看电视台传送过来的3D节目了。

综上所述, 使用3D摄录一体机拍摄, 加上SIDE BY SIDE的处理方式, 电视台就能够在保证节目制作的时效性下, 使用一路高清信道向家庭终端传输3D节目了。

从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出发 篇10

戈夫曼的框架 (frame) 思路是贯穿盖伊·塔奇曼《做新闻》 (Making News, 2008) 的一条主线。在戈夫曼那里, 框架是人们把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一个个片段 (Strip) , 归整成自己经验和知识的规则;而依赖于这样的框架, 人们经验到的生活世界, 便有了条理和秩序, 同时, 这些被整合条理化了的经验知识, 又成为人们下一次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塔奇曼试图从此种思路出发, 揭示框架是编辑、记者在新闻生产中必不可少并坚持运用的东西。塔奇曼认为框架使一个偶发的事实变成了一次事件, 事件又变成了一则新闻报导;而由于天生的公共性特质, 新闻又成为人们理解、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依据, 即所谓框架。也就是说, 新闻框架的作用除了组织新闻制作之外, 在实际上还起着组织生活现实, 并赋予其秩序的作用。

新闻制作的框架是媒介选择新闻的原则, 这种框架是刻意强调的、阐释的和呈现的符码。新闻制作者通过使用这些框架来组织新闻事实———在做新闻框架之下, 新闻制作者可以快速、并且按常规处理大量不同的信息, 将它们套装在一起。因此, 这些做新闻的框架就成为媒介对新闻编码的制度化部分, 而且可能在受众的译码过程中形成关键作用。

二、客家电视台新闻制作中的族群表达

台湾客家电视台成立初期, 每年依法招标, 先后由台视、台视文化与东森电视等商业电视台承揽。但那个时候, 一年一标对于客家电视台来说, 频道营运的长期规划, 制度、管理与人才培训等经营, 都难以进行深刻与长远的耕耘与累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 客家电视台放弃采取每年招标的方式, 而是委托台湾公视基金会办理与经营, 以便消除对商业频道的利润考虑和一年一标的窘困境地。自此以后, 客家电视台成为台湾公广集团的频道成员之一, 成为兼具公共媒体、族群媒体、少数语言媒体的频道特性。免除商业盈利困扰和收视率顾虑之后, 客家电视台着力于实践公共传媒之价值精神, 保护与延续客家文化。

作为一种族群表达的实践模本, 围绕客家电视台的传播效果、法律依据、媒介管理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探索。在客家电视台办台之前, 台湾学者就对族群媒体的使用权进行了诸多探讨:刘幼璃的《特定族群对广电媒体的需求及收视行为》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探讨了客族和原住民的媒体使用和收视行为的异同, 张锦华的《多元文化主义与台湾广播政策———以台湾原住民和客家族群为例》则以定性的方式对客家和原住民之文化制度层面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这两者是台湾学者对族群媒体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族群文化的传播通常被赋予五大目的:传播宣扬族群文化, 提升族群荣誉感;传递族群文化;沟通各族群差异文化内涵, 减少误解, 建立本身就是多元的主流文化;有“倡议功能, 提倡族群应有的平等和待遇;建立族群多元, 但国家认同一体的新共识 (萧新煌, 2005) 。而就客家族群意识而言, 客家是汉族里头的一个支系;客家作为一种族群关系的主体, 就是客家人和汉族以外的各族以及在汉族里头的其他族群之间, 自觉到彼此特质的不同, 以及关于这些不同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的距离, 由这些差异的自觉所产生 (陈运栋, 1994) 。而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 便是要在特定框架之内, 直接或间接为族群发声, 保留进而发扬族群语言与文化。

三、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结构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一共分为三档节目———《当昼新闻》、《暗夜新闻》和《最夜新闻》。这几个新闻节目的内容大抵相近, 不过顺序有所不同, 比如, 在《当昼新闻》中, 新闻顺序是:台湾一般民众相关之政治议题———生活话题 (包括农政、水利、环保等) ———客家新鲜事 (教育、文艺、客家优秀人物等新闻) , 而在《暗夜新闻》中, 顺序就变成客家新鲜事 (教育、文艺、客家优秀人物等新闻) ———台湾一般民众相关之政治议题———生活话题 (包括农政、水利、环保等) 。这种安排, 是“根据不同时段收视观众的特征安排的”, “《暗夜新闻》的播出时间, 正是客家族群中比较多的年长者的收看时间, 因为他们的族群意识比较强, 对客家相关的东西比较关注, 所以考虑到这一点, 将客家新鲜事放在最前面。”

电视台的新闻采访也是有固定规律可寻的, 分政治、生活两条大线。政治线是关系台湾一般民众生活的新近之事, 固定的采访点有台湾各类政务机关;生活则分农政、经济、水利、环保、教育、文艺和客委会活动等议题。这些采访线路的划分是有迹可循的———客家人之居住环境早先多处于山地, 农政或者环保之相近的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客委会是一个台湾地区为促进客家事务与文化传播而设立的机构, 也尤为亲近, 至于教育、文艺方面的新闻线, 更多地是为了呈现客家族群的文化面貌, 以及客家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客家电视台的台北记者一共8人, 另外也在客家族群分布众多的地方, 如桃园、新竹、屏东等地有驻地记者, 采写在地客家新闻。但是, 客家电视台新闻采访组只有一个组长, 也就是说, 所有的新闻制作都需通过他的肯定才能在电视上播出———他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客家电视台的族群表达框架。根据他的说法,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会以客家相近之事优先, 并尽量用客语访问播报, 特写人物也是客家先进表现之人居多。不过客家电视台也并非只着眼于与客家族群相关的新闻, 而是对弱势群体、乡村、环保和传统产业都赋予了较多的关怀。他的解释是, 客家电视台并不是一个立足于商业营利的电视台, 而是纳入了公共电视系统里面, 没有收视率压力, 故除关注客家族群相关之事以外, 对一般之公众利益也会予以聚焦。

四、具体案例:一个会议引发的族群表达

2012年11月9日, 台湾地区客家委员会举办“海外客家社团负责人咨询会议”, 这是一次“邀集全球客家社团领袖, 共商、分享推动客家语言、文化与传统的经验, 也让世界客家的联系更为紧密”的会议, 是客家电视台重点报导的新闻, 有两组记者在现场采访, 而为了加大传播效果, 其中一组记者还根据现场实况录制了“假live”视频, 通过“在场”的方式给观众制造一种“盛事”正在进行之感。在新闻报导之中,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出席与致辞、客委会主委黄玉振对客家品牌的大力营销、海外客家社团主要负责人的访问成了重点采访和新闻镜头的对象。通过“将客家语言、人文之美营销到国际舞台”的“隆重、热闹”场面,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以固有的框架完成了对族群认同感的一次表达。

在此次的事件中, 通过媒介传播频道的公共性,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让“海外客家社团负责人咨询会议”变成了一个“意义重大”的族群表达, 成为客家人、甚至其他族群理解、认识客家文化的依据或者说框架。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网”, 以台北市为锚地, 根据客家族群的分布密度, 决定了新闻采写部门在台北的条线记者和驻地记者, 通过分工鲜明和各司其职的层级结构, 组成了新闻制作的网络, 而这样的网络, 也决定了最有可能报导哪些新闻的地点。而在上述会议的报导中,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 透过选择台湾地区精英人士的发言片段, 在前连后缀的语境之下, 将会议的召开赋予一次难得的族群表达的意义, 并将会议召开这一自然事件赋予一种公共存在的方式。通过对会议召开时期各种细节和“特色”的选择性披露, 帮助观众汇总形成对该事件的定义———“强化台湾客家识别力, 提升台湾客家文化的能见度”。另外, 在制作这则新闻过程中, 客家电视台的新闻制作也充满了组织的语境:在采写这则新闻的前后, 采访组本身就在内部进行了不断地协商, 包括提前一天的人事安排、重点摄录画面预定, “假live”视频的制作细节, 以及记者在回电视台途中长时间的文稿写作沟通;客家电视台的组织语境所进行的新闻制作, 通过公共电视台身份报导意义的客观化, 反过来又提示证明了客家电视台这种族群表达的程序正当性与合理性。

客家电视台通过固定的框架来“做新闻”, 将族群表达嵌入日常的新闻采写, 使之在新闻制作中演变成为一种共识, 从而转化为制度化、组织化了的规则和程序, 而这种族群表达又理所当然被用来判断新闻制作的资源……如此循环反复, 族群表达成为客家电视台新闻制作的一个“框架”。

参考文献

[1] .陈运栋.新的客家人[M].台湾: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编, 1994.

[2] .[美]盖伊·塔奇曼著, 麻争旗、刘笑盈、徐扬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8.

上一篇:运用多媒体的数学教学下一篇:高墩箱梁现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