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

2024-06-10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精选五篇)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 篇1

一、项目后评价的产生

国外的建设项目后评价与建设项目前评价几乎同时产生, 二者都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的“新分配”计划, 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美国是最早开展项目后评价的国家, 也是国际上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倡导者, 目前在项目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其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70年代, 项目后评价广泛地被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所接受和采纳, 成为检查其投资活动效果的重要依据, 并成为国家政府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后评价主要是对国家的预算、计划和项目进行评价, 一般来说, 这些国家都具备评价的法律和系统的规则、明确的管理机构、科学的方法和程序。

我国的工程建设投资项目后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8年原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对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了后评价, 它标志着后评价在我国的正式开始。在过去的20多年里, 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英国政府以及其他国际机构和外国政府, 分别以不同的方法为我国提供了关于项目评价理论方法的援助和培训。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 (建设银行、国家发展银行等) 和一些政府部门 (交通部、铁道部、农业部等) 相继开展了自己的项目后评价工作。近年来, 虽然我国的项目后评价工作发展较快,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 特别是还未形成完整的后评价体系。

二、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项目后评价是投资项目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项目后评价主要服务于投资决策, 是出资人对投资活动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 同时项目后评价也可以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帮助。结合我国开展项目后评价以来的实际效果,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1、反馈信息的作用

项目后评价的首要作用是及时反馈信息。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 通过项目后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及补救方法, 进一步调整计划、进度等相关政策, 从而达到完善项目的目的, 避免进一步的损失。项目完成后, 通过经验教训的反馈, 积累基础资料, 提供科学依据, 以便调整和完善投资政策和发展规划, 提高决策水平, 防止具有共性或重复性的问题再出现。通过项目后评价还可为国家及时修正不适合或过失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或参数以及为有关政策提供经验和依据, 确保投资管理良性循环, 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提供依据的作用

建设项目前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 但评估中所作的预测是否准确有待于通过后评价来检验。对政府来说, 项目后评价总结的经验教训, 往往涉及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某些问题,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 及时修订不合适以及过时的经济政策和指标参数, 以正确引导建设项目投资计划的实施。对建设项目业主来说, 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业主追求的目标, 业主可以通过反馈的信息及时纠正项目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对未来工程项目的决策也有重要的参照作用, 从而提高未来建设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帮助。对贷款银行来说, 为建设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通过开展建设项目后评价, 可以发现项目建设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研究贷款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为调整信贷政策提供依据。

3、总结经验的作用

工程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 项目后评价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全面系统的回顾, 与项目决策时确定的目标以及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指标进行对比, 找出差别和变化, 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得到启示, 提出对策建议, 达到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4、加强监管的作用

建设领域是当前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运用项目后评价强化了对建设领域权利运行的规范与监督。针对后评价中发现的与项目管理程序、管理方式、项目投资控制等出现的相关问题,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摸索, 不断完善。后评价具有透明性和公开性, 能客观、公正地评价项目活动成绩和失误的主客观原因, 比较公正客观地确定项目决策者、管理者和建设者的工作业绩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工作水平。建设项目后评价通过对已建成项目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 总结项目在组织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为业主或项目出资人对未来项目的管理活动提供了借鉴, 以便提高项目监督水平。

三、我国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在国外已有多年历史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在我国, 后评价仍然是一项较新的工作。单从概念上来说, 我国对后评价概念的定义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按照项目周期管理要求, 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对项目的后评价, 实际上应当在项目决策完成后随即开始, 而不是到项目完成后再进行。而在我国的实际管理制度中, 后评价是项目周期各个阶段中最后一个“运营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中就明确规定, 在项目竣工验收并投入运营一定时间后, 国家发改委按照后评价工作计划下达后评价任务。该规定表明我国把建设项目后评价定义为一种静态评价, 不是对项目的动态监测、评价和管理, 不符合项目周期管理的要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我国的后评价工作还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水平上, 未来还需要从各方面提高对后评价的认识水平。

1、政策上

1990年, 原国家计委曾制定过一个关于国家重大项目后评价的管理办法, 但并未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直到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投资项目后评价, 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的要求。随后,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开始了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方法的制定, 并于2008年11月颁布了《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 标志着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方面完成了基本的框架建设。

从国家政策的发布上可以看出, 我国的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比较迟缓的。《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的颁布与实施, 构建了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框架,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 结合当今我国的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 可以看出该管理办法中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中对项目后评价的方法解释不到位, 缺少我国自主研究的有国家特色的项目后评价办法;缺少对后评价工作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的叙述。我国很多建设行业人员对项目和评价工作还很陌生, 国家政策有必要对后评价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做出相关规定, 这样才有利于行业人员学习与实施后评价工作。

2、实践上

我国后评价工作至今已开展了近30年, 在部分投资项目、银行贷款中得到了应用。如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后评价工作, 但是, 由于我国项目后评价制度政策的滞后, 在实践应用上无法与发达国家及金融机构相比。同时, 专业人员的缺失、研究方法的落后等各种客观原因同样制约着我国后评价工作在实践上的发展。

3、理论上

自项目后评价产生以来, 国内相关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多种机构的专家学者对项目后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 但从国家颁布的后评价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出, 我国对项目后评价的研究还存在不足, 缺少针对我国国情和建设行业现状下相应的后评价工作思路和方法的研究。

四、我国项目后评价的改进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配套制度

国际上将项目后评价作为保证投资有效的重要手段, 而大量的工程实践也证明, 只有坚持做好项目后评价, 才能保证项目运营过程中能及时发现问题, 为以后的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 我国项目评价还只处于初级阶段, 不仅在实践中没有充分重视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并且国家的相关政策也还不够完善。

首先, 应该转变观念, 从思想上提高对项目后评价的重视。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为项目后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建设项目在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基本建设程序不到位、操作不规范、工程变更多、超概算、部分项目建设质量较差、投资效益不明显、工程建设领域案件一发多发等。这些现象都反映出我国建设行业“重建轻管”、“头重脚轻”的缺点。政府相关部门要想改善这一问题, 应该完善后评价配套制度, 实现责权对等。“谁投资, 谁决策, 谁受益, 谁承担风险”这一要求决定了决策者有多大的决策权, 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通过硬性规定, 就能使建设项目行业人员认识到项目后评价带来的益处, 从而使其自觉开展项目后评价活动。

其次, 国家应该加大项目后评价在人员、研究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和金融机构相比, 国内应用在后评价的资金可以说是非常的少。这充分反映了对项目后评价重视程度的区别。要想快速有效地发展我国的建设项目后评价活动, 一定要完善这些硬件因素, 人员素质、学术研究和资金供应对开展项目后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 必须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项目建设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最后, 应虚心向国际上在项目后评价工作上做得好的国家和金融机构学习。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第一次开始对项目进行后评价至今, 西方发达国家项目后评价已有7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项目后评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展起来。因此, 无论在理论研究或实际应用中, 我国都应向国外学习, 借鉴国外后评价的经验。

2、工程建设企业应重视项目后评价学习

工程项目后评价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企业长远效率与效益的手段。因此, 企业应重视项目后评价学习。

一是需要企业高层的支持和参与。企业高层管理者或者决策者对项目后评价的重视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 强化企业对项目后评价的重视程度, 将项目后评价的应用从概念性推向实用性, 真正得到项目后评价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管理者还应设立激励机制, 做到鼓励员工重视项目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从失败和不足中寻求经验并学习新的管理方式, 这样不仅能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是事半功倍。

二是要培养专业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人员。项目后评价一般是由第三方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看上去不需要企业的参与, 其实不然。项目后评价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后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并通过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 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 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 必须有专业的人员对项目后评价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 并从中找出工程管理中的不足, 总结经验后应用到以后的工程项目建设中。

三是要建立一个全企业范围内的信息平台。无论是具体的项目工程部, 还是企业机关里的各个部门, 都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得到需要的项目后评价总结出来的数据资料或者管理经验。成立这样一个数据库, 方便了今后其他工程项目在遇到相关问题时, 可以立即通过查询而快速得到相应的或类似问题的解决参考方案, 方便在今后项目开始之前, 针对项目的特点, 找到与之前相似的工程项目后评价资料, 避免出现之前出现的错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 可以有效运用项目后评价的成果直接服务企业, 达到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五、结语

我国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正处于初步阶段, 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们已经对后评价工作做出了努力, 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 为我国后评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国内项目后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新的时期, 我们从业者应该继续学习, 不断思考, 争取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提升。

摘要:建设项目后评价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项目后评价产生的背景与现状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项目后评价的作用, 并在对我国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后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中央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 (试行) [Z].2008.

[2]周鹏、徐玖平:项目评价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 篇2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是政府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正确认识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分析科研项目管理面临的问题, 构建完整系统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并积极探索加强科研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成为高校财务管理者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一、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概述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就是高校科研项目所产生的效益、效率和效果, 表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高校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公关项目, 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等, 即所谓的纵向课题;企业需要, 包括工厂、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等, 即所谓的横向项目;高校自身教育改革需要, 即自立课题;经济利益的需要, 即高校将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绩效管理是通过建立资源配置与预期成果形成更直接的联系,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高校科研绩效的特点包括:一是科研效益具有多样性, 学科归属的多样性、科研性质的多样性等, 科研项目的多样性直接造就了效益的多样性;二是科研效益衡量的复杂性, 不仅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法不一样, 而且许多项目的效益根本无法计量, 其社会效益更是难以准确估计, 这与科研项目效益的滞后性、不确定性和整体性是分不开的。与之相适应的,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特点表现为评价的综合性、科研评价的量化性、科研评价的虚拟性以及科研评价的利益导向性。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进行评价其意义主要表现为:1.有利于相关部门和人员了解项目计划的实施, 为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后续自助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优化科研经费配置, 调整科研项目投入方向, 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3.有利于发现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研究领域, 合理进行学科布局;4.及时纠正科研项目的偏差和不足, 减少决策失误;5.增强科研人员责任感, 提高科研成果产出水平。

二、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优劣将直接影响高效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影响高校科研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通过建立规范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一方面使科研人员明确考评的方法和指标,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指标评价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政策, 对高校科研人员具有导向作用。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遵从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包括:1.目标一致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发展国际科学技术, 因此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应与国家科研项目管理目标相一致, 它应该是对国家、地方和部门科技发展目标的细化;2.系统、全面性原则, 由于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多层次性等特征, 为达到不遗漏有关重要指标信息, 指标体系构建时应应用系统分析法才能满足评价指标的系统性需求;3.科学性、可行性原则, 从客观实际出发, 一方面要求指标具有可测性, 另一方面注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可操作性;4.可比、合理性原则, 确保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 尤其是对不同级别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更应考虑可比性及合理性。

(二)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和设计要求

建立良好完备的评价指标是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基本是依托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形成的, 这套指标具有一定的时序性和灵敏性, 但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点, 因此在设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在原有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扩展和创新, 其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现有指标扩充对项目绩效的分析范围, 针对模糊性和雷同性问题建立具有能反映总体与局部项目绩效相应的指标体系, 进一步明确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结构性和层次性;二是利用现有指标体系的连续性加强对绩效的动态研究, 既要满足测度科技资源动态配置的需求, 又要满足测度科技投入动态管理绩效的要求;三是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内在关联性上, 加强指标分析中的规范性和贯通性。在科研投入绩效评价中, 如何确定核心绩效指标是至关重要的, 核心绩效指标应以其所起到的增值作用来设定, 其制定应从高校科研战略目标出发, 考虑核心绩效指标的过程、结果与监控, 同时确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兼容性和可量化性等。

(三) 科研项目评价指标的确定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可以再借鉴企业科研基础绩效指标的基础上, 从投入、产出和效益三个角度进行设置。投入、产出和效益分别作为绩效评价的三个一级指标, 一级指标项下又可分出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投入指标方面, 包括人力、研发基地、项目和经费等多个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则包括国家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中科院院士、高级职称占比、国家级重点学科数、重点实验基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科技项目数、当年科研经费支出数等;在产出指标方面, 二级指标包括成果应用、收录论文数、论文质量和获奖等, 三级指标包括专利授权数、专利申请数、技术转让数、SCI收录论文数、EI收录论文数、CSTPC收录论文数、Science和Nature论文数、SCI被引次数、CSTPC被引次数、国家最高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进步奖等;在效益方面, 二级指标包括效率, 三级指标包括人均产出率和千元产出率等指标。

三、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实施措施

(一) 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作为高校科研评价的指挥棒, 有助于加强高校科研工作的薄弱环节, 推动高校的原始创新, 而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则是全面发挥该评价体系作用的前提。高校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应进一步严格审批程序, 完善游戏规则, 尽量公开评价体系指标、评审程序和评审结果, 避免暗箱操作, 要求做到无论是对人、对项目, 还是对科研机构的评价都保证被评审对象有足够的知情权, 任何评审和评价的结果都应向被评审对象反馈, 以帮助高校改善评价工作, 扭转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保障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实施。另一方面, 应完善专家信誉制度, 充分依靠专家, 发挥专家的评议咨询作用, 专家评议应实行回避制度, 参与评议的专家应当以严谨、客观、科学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评价工作, 应对自身学术声誉负责。科研评价和用人评价都应逐步推行国际同行专家评议制度。

(二) 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机构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虽然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及资源保证, 同时也应将绩效评价纳入高校行政管理范围, 依托社会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机构, 保证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独立性。评价机构的成立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国内外公认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誉, 拥有知名度高的专家群体;二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评价经验的管理人员;三是具备学术界内广泛认可的评价机制规范和评价程序。

(三) 定期与不定期的核查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不是一成不变, 其应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检查评价体系最重要、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实际执行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并对大额差异进行检查。这种检查方法的好处包括:可以分析计划程序的缺陷, 差异产生的原因等, 有助于进一步确认和量化, 同时可以从差异分析中汲取错误的教训, 并进行修正和改进。另外, 当评价体系实施一段时间后, 若发现最初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不再可靠, 就需要通过分析目标和相关标准的出入, 按时间进展修订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 并根据需要对整个测度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 直至开发出新的测度指标。

(四)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拨款挂钩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 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往往都与项目拨款的多少相关, 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获得国家财政的拨款额, 而在我国, 高校科研评价对拨款数量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高校科研对投入与产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通过建立科学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拨款额度相挂钩, 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项目内外部监督机制, 提高高校科研效益和效率, 使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与拨款相挂钩, 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形成资源的良性循环, 促进我国研究型高校的成长;另一方面, 有利于改进我国高校科研竞争环境, 提高高校对科研质量的重视程度, 促进高校间的良性竞争, 有利于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顺利实施。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 篇3

关键词:核技术应用,辐射环境,风险评价

核技术应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科研等领域中的使用。核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也会由于其自身放射性的特性, 给应用核技术的工作人员、公众及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电离辐射影响。

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涉核项目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敏感性, 更应对辐射环境风险进行重点分析和评价。因此, 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环境风险评价内容,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单位利用192Ir放射源进行无损检测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环境风险评价为例, 探讨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中常见问题及相应对策。

1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案例

1.1 环境风险识别

1.1.1 放射源类别及其危害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年第62号《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的相关规定, 项目使用的1台γ射线探伤机所使用的放射性密封源属II类放射源。

环境风险因子为γ射线。

1.1.2 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

一般情况下, 环境风险评价都会考虑到以下两种事故:

(1) 人员误入曝光室, 受到超剂量照射;

(2) 192Ir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

1.2 事故工况的环境风险评价

1.2.1 事故情景假设

对最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保守假设, 为事故剂量估算提供情景计算参数。

(1) 误入时受到γ射线探伤机照射

门机联锁装置失效, 有1人误入曝光室被误射;探伤机以最大装源活度运行;事故持续时间保守按一次探伤的曝光时间 (包括送源、照射、回源) 6min计;误入人员位于距γ射线探伤机192Ir放射源1m处, 无任何屏蔽措施。

(2) 192Ir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

放射源发生丢失, 保守假设丢失时192Ir放射源的活度为额定的100Ci, 为一裸源;假设丢失后在整个事故持续时间内密封源包壳没有发生破损, 事故持续过程中按点源考虑;保守假设事故持续时间内, 丢失的源被同一人随身携带, 距离按10cm考虑;受照人员不考虑任何屏蔽措施。

1.2.2 事故剂量的估算及后果评价

通过计算得出: (1) 误入事故:误入人员在探伤机距靶1m处受照剂量为0.04Gy/次。该事故等级为一般辐射事故; (2) 192Ir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事故:受照人员接触472.2.s的空气吸收剂量可达到5.50Gy, 将导致发生重大辐射事故, 甚至是特别重大事故。此类事故必须坚决予以杜绝。

1.2.3 应急响应

核技术应用单位制定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 主要内容包括了应急组织、应急程序响应、应急处理措施、应急终止和应急物资准备等内容, 以防止及减少事故后果的影响。

2 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目前, 我国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写, 主要是依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的内容和格式》 (HJ/T10.1-1995) [1]进行的, 但是由于其对具体内容要求比较原则性, 因此, 每家评价机构对于此类项目重点的把握情况就各不相同。

2.1 环境风险识别范围

该核技术应用项目虽不涉及放射源的生产, 但是由于其放射源管理类别较高 (II类) , 因此, 应该对项目运行过程中, 放射源的暂存、倒源、运输和废源回收等存在潜在环境风险的环节进行分析说明。

举例报告中仅从曝光室人员误入和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方面进行了分析, 缺少对其它环节分析。其实, 放射源从生产、运输、使用、贮存、回收等在内的所有实践活动都存在环境风险。因此, 辐射环境风险识别范围应适当扩大, 针对放射源暂存、倒源、运输和废源回收各个环节可能产生的辐射安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找出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这个问题应引起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的关注。

2.2 环境风险评价计算方法及后果分析

该核技术应用项目对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分两类进行了较为保守的情景假设和剂量估算。但是, 其剂量估算方式还是过于保守, 另外, 其事故计算时, 还应进一步完善细化预测结果的类型, 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核技术应用单位知晓每种事故的事故剂量情况, 以及与之对应的辐射事故等级。以便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经济的应急措施, 同时, 也利于核技术应用单位对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完善。

举例报告仅给出192Ir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事故中受照时间和剂量的关系, 而这样其他人员就不知道如果考虑到放射源与受照人员距离的因素后事故后果的情况。所以, 此类报告应该考虑到事故影响因素组合情景的问题, 每一种事故假设情景要与它对应的事故因素匹配。

另外, 举例报告给出了192Ir放射源丢失、被盗和失控事故将导致发生重大辐射事故, 甚至是特别重大事故, 应说明何种情况下为重大辐射事故, 何种情况为特别重大事故。这样也利于核技术应用单位清楚事故的严重程度, 以便采取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及后续处理工作。

2.3 应急响应

目前, 一些核技术应用单位简单的认为, 只要制定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就具备了应急响应的能力。其实, 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急响应应该是一套事故应急体系, 它应该包括更加全面的内容, 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管理文件。应急响应体系至少应包括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2.3.1 事故防范措施

事故防范措施主要包括核技术应用单位建立的各种软件和硬件防范措施。 (1) 软件防范措施:应用单位建立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 如《安全操作规程》、《辐射安全管理规定》、《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登记台帐》、《安全保卫制度》、《辐射工作场所监测制度》以及《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 (2) 硬件防范措施: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区”, 带报警功能的个人剂量计、固定式辐射监测报警仪、指示灯及警示标志、安全联锁装置、紧急止动装置等配套设施。

2.3.2 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事故情况下的应急措施主要为核技术应用单位按照制定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事故, 启动事故应急。按照事故应急程序, 完成事故上报、现场救援、现场保卫、现场应急监测等应急工作, 紧急救治可能受到照射的人员, 使事故的发展处于可控的状态, 努力减小辐射事故造成的环境影响, 最终完成辐射事故的调查处理。

因此, 环境风险评价对应急响应进行分析评价时, 应从应急体系总体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 这样才能判断核技术应用单位应急能力的实际情况。

3 结论

本文对目前核技术应用项目辐射环境风险评价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为核技术应用项目辐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些思路和经验。同时, 也为核技术应用项目单位控制辐射事故风险、减小辐射事故发生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提高辐射管理水平等方面, 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 篇4

目前, 我国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 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房地产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伴随的施工工地噪声、废水、扬尘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周围居民的生存生活环境。近几年来, 环保部门对房地产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 但是未批先建、建设地点不合理等现象仍存在。因此, 房地产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建设项目运营期居民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某住宅小区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40000m2, 总建筑面积为70000m2, 其中商业面积12000m2, 车库面积2000m2。项目建设地点所在区域规划为居住区, 该区域内主要分布为住宅。区域内无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管道天然气管网区, 使用管道天然气作为燃料。该建设项目是非工业项目, 年生活废水排放量为95000吨[1]。

3 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探讨

3.1 建设期产污分析

3.1.1 废气:

建设阶段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施工建设期间土石方和建筑材料运输所产生的扬尘和房屋装修的油漆废气。

在建设阶段粉尘的影响范围较广, 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沿线道路两侧及施工现场。由于粉尘的产生量与天气、温度、风速、施工队规范作业程度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 其排放量难以定量估算。

油漆废气主要来自于房屋装修阶段, 该废气的排放属无组织排放, 其主要污染因子为甲醛、二甲苯和甲苯, 根据经验, 项目总装修面积按地上建筑面积40000m2计算, 需向周围大气环境排放甲醛、甲苯和二甲苯约4.4t。

3.1.2 废水

施工期主要是建筑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主要污染因子是COD、BOD5、SS、氨氮和动植物油。项目施工期为6个月, 施工人员平均按100人计, 生活用水量按50L/人·日计, 则生活用水量为5m3/d。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按用水量的80%计, 则施工期排放量约810m3。该污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5、SS和氨氮等, 其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约350mg/L、BOD5约200mg/L、SS约200mg/L。

3.1.3 噪声

项目建设期间的噪声源主要来自于水泥搅拌机、水泥浇捣机、土石方及建筑材料运输汽车等各类施工机械设备噪声, 各种建筑施工机械在运转中的噪声。其声级程度详见表1。

(噪声级范围 (距源10m处) [dB (A) ])

3.1.4 固体废弃物

项目在房屋装修阶段产生的装修垃圾, 按地上总建筑面积70000m2计算, 每1.27t/100 m2计, 则产生的装修垃圾共约889t。另外施工期间施工人员还将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 按1.0kg/人·d计, 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0kg/d, 施工期产生量约18.0t。

3.2 运营期主要污染物分析

3.2.1 废水:

项目营运期产生的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 排放量约260m3/d, 全年约95000m3。生活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 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根据资料{2}对比估算, 小区生活污水的水质一般为COD约320mg/L, SS约200mg/L, 氨氮约15mg/L, 动植物油约45mg/L。预计项目投入使用后将产生污染物量为COD30.4t/a, SS19t/a, 氨氮1.425t/a, 动植物油4.3t/a, 采取三级化粪池进行预处理后再经污水处理厂处理, 出水指标为COD<60mg/L、SS<20mg/L、氨氮<8mg/L、动植物油<3mg/L。经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后的出水符合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6-2001) 第二时段三级标准, 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

3.2.2 废气

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 其废气污染源有:备用发电机尾气、居民燃气烟气及油烟、机动车尾气等, 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污染物为SO2、NO2及油烟。

①项目设有一个发电机房, 设置一台600KW备用发电机, 燃油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产生量见表2:

②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油烟废气, 根据类比调查, 目前居民人均日食用油用量约30g/人, 挥发量以2.5%, 则居民生活食用油耗量为26.8t/a, 油烟产生量为0.67t/a, 油烟均经家庭式抽油烟机净化处理, 去除效率按40%计, 则居民油烟年排放量为0.402t/a。

③项目设有机动车泊位206个, 按每辆车每天进出一次, 全年365天计, 参照《环境保护实用数据手册》中尾气消耗燃料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 则汽车尾气排放源强见表3

综上所述, 建设项目废气污染物总排放量如表4

单位:t/a

3.2.3 固体废弃物:

运营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为住宅住户、物管工作人员和商业生活垃圾。

项目内住宅居民人数为2450人;物管人员约50人。居民及物管工作人员垃圾产生量按1kg/人·日计, 则建设项目产生居民和工作人员生活垃圾为912.5t/a。

项目商业面积为12000m2, 以15m2/人, 0.5kg/人日计, 则建设项目商业产生的生活垃圾为146t/a。

则项目产生生活垃圾的量为1058.5吨/年。

3.2.4 噪声

项目商业不设中央空调, 营运期项目内噪声污染源有:备用发电机、机动车噪声、水泵、风机等机械噪声, 据类比调查分析, 各类声源声级值如表5

3.3 环境影响分析

3.3.1 施工期分析:

如果在施工期内对车辆行驶的路面实施洒水抑尘, 每天洒水4-5次, 可使扬尘减少70%左右。禁止在大风天气时进行此类作业以及减少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是抑制这类扬尘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故在建设期应对运输的道路及时清扫和浇水, 并加强施工管理, 配置工地细目滞尘防护网, 以便最大程度减少扬尘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噪声因工期短、随距离增加而消减而且随着工期结束而消失的特点, 对周围居民生活的影响很小。

3.3.2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营运期产生的主要是生活污水, 日排放量约260m3, 全年约95000m3。根据同类型废水的监测, 结果统计, 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产生浓度分别为COD 320mg/L、SS 200mg/L、氨氮15mg/L、动植物油15mg/L。工程拟将全部污水汇入化粪池进行处理, 处理后通过城市排水管网排入污水处理厂。废水经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 COD<60mg/L、SS<20mg/L、氨氮<8mg/L、动植物油<3mg/L。各类污染物排放浓度均可达标, 且主要污染物COD、动植物油类、SS的去除率分别为81%、93%、90%, 大大降低了对纳污水体的污染负荷。故项目在营运期对周围水环境基本无影响。

3.4 项目产生主要污染物及预期治理效果

4 污染防治措施

噪声防治方面应合理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和先进的施工技术, 以达到控制噪声污染的目的;运用隔声、减震等降噪技术, 降低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对高噪声源修建隔声间或安装隔声罩, 隔声量可达20d B (A) 以上;禁止夜间进行噪声超标和扰民的施工作业[3]。

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建议: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管理, 定期检修, 避免油料泄漏随地表径流入水体;施工人员剩余饭菜应集中收存, 妥善处理, 以减轻生活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优化施工方案, 抓紧施工进度, 尽量缩短施工时间, 尽可能避免在暴雨期间大挖大填;施工营地的固体垃圾应设置固定堆存点, 交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摘要:房地产项目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针对房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期、运营期的噪声、水、大气、固废等方面的污染进行了计算分析, 主要方法是类比法, 文中列出了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主要污染物, 并且结合实际情况和经济成本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房地产,环境影响,类比法,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 (第四版) .2000.

[2]孙玉林等《.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项目后评价的相关问题 篇5

1 节水灌溉的影响因素

1.1 设计本身误差参数大

节水灌溉是属于技术型的, 在前期有一个设计期。这个时候它涉及的参数很多, 这些参数都应该在设计前就必须有,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设计中有据可依, 说明了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所获得的数据, 例如不同的节水灌溉项目中作物消耗的水量、计划的湿润程度、种植密度等, 另一方面是土地本身所决定的, 但是实际情况中还存在着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水质特点、土壤容重等条件, 以及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到节水灌溉的节水效果。

1.2 操作者自身的因素

节水灌溉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所采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还取决于操作者是否能够按照技术要求实施。对于一般的操作者来说, 在同一片土地上, 同样的劳动力会因为技术的不同影响到两者的节水灌溉效果, 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采用相同的技术, 不同的操作者的实施效果却不尽相同。农业节水灌溉是一项农业技术, 由于操作者接受到的教育不同, 导致他们对新技术有不同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态度, 有的操作者就能够接受新的技术并应用, 但是有的就不能够接受。通过调查发现:在受教育程度高的地方更容易采纳新的节水灌溉技术性的可能大, 在受教育少的地方就很难去采用。另一方面也和年龄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敢于冒险, 他们才是新生事物的创造者;年纪相对大的人就比较守旧一点, 年纪越大的操作者在选择节水灌溉的可能性就越小于年轻者。

2 模糊综合判断的三个因素

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数学方法, 在这个数学方法中主要涉及到三个要素集, 分别是因素集、判断集、单因素判断。因素集是需要被评判的对象它的所有因素集合, 判断集是由专家给出的评价集合, 单因素判断是对于单个因素判断后的得到的模糊集合。如果我们用A表示因素集合即A={A1、A2、A3、A4……}, B表示判断集合即B={B1、B2、B3、B4……}, 通过单因素判断得到的一个模糊的映射关系式表示为:

得到这个式子以后就可以按照模糊数学定理的数学原理, 得到一个模糊映射关系, 最后他们之间的关系被称作评判矩形。

由于各因素在被评判的过程中, 会有不同的评判人, 因此得到的评判不一定相同, 因此需要一个因素加权。用A的F集M= (m1、m2, …, mn) 对各因素重新进行权重分配, 然后将它和评判矩阵在进行组合, 这就是一个综合的评判模型。

如果将矩阵中的R当做转换器, 当输入的是M, 输出的就是N,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M·R=N。

3 事例参考

在一个节水灌溉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后, 就针对当地进行一个实际的调研、专家分析评判, 就会知道当地人对于该节水灌溉项目综合效果的满意程度分为几种不同的情况,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而且知道人们对于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单因素的满意程度, 需要反面的求出这些单因素在该综合效果评价中所中的权重大小。这里已知因素集和模糊集, 求判断集, 这就是对于模糊综合评判问题的一种使用。

根据上面的已知条件来求出评价指标的权重, 这里我们可以假设出专家们对于此节水灌溉项目得到的评价就是对应因素集合, 结论:效果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好。这时候可以用假设法将这四种情况的权重值表示出来, 比如它们分别对于表示表示为40℅、30℅、20℅、10℅.分别用总数为1, 表示出来为 (0.4、0.3、0.2、0.1) ;然后在对“单因素”进行分项的评价。分别按照效果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好排列。

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四种评价比分别为:经济效益 (0.5、0.3、0、0.2) 社会效益 (0.4、0.3、0.1、0.2) 环境效益 (0.4、0、0.1、0.5) 然后根据上面得到的综合评判模型将数据放入到矩形评判中进行评判。

然后, 再用数学计算方式进行计算。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实际的举例说明发现, 模糊综合评判逆问题确定节水灌溉项目指标权重是由综合评价的结论开始进行推导, 通过数学中的假设法, 意义反向求出影响综合评价结论的单因素的指标权重, 应用反解的方式能够更加科学的得到答案。

摘要:节水灌溉项目主要是根据实际的用水量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节水灌溉项目中灌溉技术的选择会对节水灌溉的水利用率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就应用模糊综合评判逆问题方法进行一个核对和校正, 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确定节水灌溉项目, 能够更好的评价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模糊综合判断,节水灌溉,后评价,指标权重

参考文献

[1]郑和祥, 李和平, 郭克贞, 苗澍.基于信息熵和模糊物元模型的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后评价[J].水利学报, 2013 (01) :57-65.

上一篇:燃气计量设备下一篇:大树移植保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