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人生

2024-05-15

世界与人生(精选十篇)

世界与人生 篇1

一、多情诗人的爱情世界

李商隐的感情世界是复杂的, 在他痴情追寻的爱情世界中, 可以考知的恋爱经历有三次。第一次是他22岁时, 与洛阳女子柳枝的恋爱;第二次是他在玉阳山学道期间与女冠宋华阳姐妹的恋爱;第三次是他与妻子王氏的爱情。在这三次恋爱中, 前两次几乎是研究者从他的诗中推演出来的, 作者在自己的诗作中没有很明显地说明。真正可以考证的是他的第三次爱情, 他和王茂元的小女儿之间的爱情。有诗人自己的诗为证。

无题 (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篷。

无题 (二) :闻道阊门萼绿华, 昔年相望抵天涯。岂知一夜秦楼客, 偷看吴王苑内花。

无题 (一) 首联写诗人首次见自己钟爱的女子的时间、地点;颔联写他们之间心心相印, 情投意合。颈联则荡开笔调, 概述诗人在王茂元家里宴饮、“送钩”“射覆”、行令等事, 充分反映出诗人当时受到王茂元的器重垂青。他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说:“往在泾川, 始受殊遇;绸缪之际, 岂无他人。樽空花朝, 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 去行迹于尊卑。语皇王致理之文, 考圣哲行藏之旨。每有论次, 必蒙褒称。”就是当时这段生活的写照, 和无题诗描写的情状相符合, 可作“隔座”联的注脚。

无题 (二) 意义更加明确, 诗中的萼绿华传说是九嶷山的仙女, 这里比喻王家女。“闻道”一词, 说明作者在见王氏之前就听说她美丽无比, 受人夸赞。“昔年相望抵天涯”, 这句写诗人过去长期思念自己的爱人。“秦楼客”是诗人自己, “偷看吴王苑内花”, 即偷看意中人。这里所说“吴王苑内花”, 是用了西施典故, 以西施喻王氏女, 有夸奖她的意思。他在另一首诗中也写道:“莫将越客千丝网, 网得西施赠别人。” (《无题》) 也是同样用意。这两首诗都写于泾原王茂元幕, 主题思想十分明显, 写自己与王茂元的女儿心心相印的恋爱事情。诗人为了追求到王氏, 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情人终成眷属。李商隐对王氏女情有独钟, 并且在李执方、韩畏之的撮合下, 终于在开成三年 (公元838年) 和年轻美貌的王氏结婚。诗人相当长一段时期追求的爱情生活, 终于得到满足。

二、美丽的心灵, 悲剧的人生

“李商隐为人正直、热情, 非但政治上有革新建树的理想与抱负, 而且生活上刻苦自励, 严肃认真。他对王氏的爱情真挚而专注, 这在唐朝士大夫薄幸成风的社会中, 毋宁说是难能可贵的个别情况。”

他的《蝉》写道: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这首诗, 我们可以看作是他的内心孤芳自赏的心声。作者以蝉自比, 表现寄人篱下, 徒有不平之鸣, 得不到任何同情, 但仍要保持高洁, 诗中的蝉也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 又是追求的一生, 其不幸的根源就在于追求的破灭。如果他无追求, 也许就没有不幸, 然而李商隐不可能无追求, 因而他的不幸是必然的。有人说, 李商隐对爱情的追求是导致他悲剧的原因。也有人说, “牛李党争”是他悲剧的主要根源。但无论哪一个原因, 他都给诗人以沉重的打击。李商隐九岁丧父, 岁暮漂泊, 境况十分艰难, 他是家里的老大, 过早地分担了家庭的压力。“半纪漂泊”“四海无可归之地, 九族无可倚之亲”, 李商隐的童年时代所经历的, 对他的一生成长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生》与《平凡的世界》比较 篇2

作家自我审美感受的形成和表达过程,就是作家将自身对生活的认识转化成审美感受,并将其再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过程。

《人生》的创作,作者的审美感受达到了他创作的一个高峰。路遥认为:“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现代思想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的 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向。”阅读《人生》,我们看到高加林对农民命运的“叛逆”倾向和他心灵深处农民的心理情绪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痛苦搏斗的历程。高加林的人生磨难、他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顺德老汉的形象塑造,表现出作者在历史巨变时期对中国命运的深刻的美学思考。这个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高度和深度是《人生》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在《平凡的世界》中,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什么发展和深化,看不到审美感受能够等同或超越《人生>。作品描写农民的苦难,却根本无力触及苦难的根源以及探索解决 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苦难本身缺乏反思,使得这部小说缺乏对人类命运深层次上的追问与观照。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极端认同,那些缺乏独立思想的人物,以及他对上层社会包括省委书记、地委书记那些领导干部赞美的、神圣化的描写,使人感觉到他表现的“平凡的世界’’就是鲁迅说过的人民处于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平凡的世界》被一些人誉为“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史诗”,但作者对这段历史的悲剧根源,并没有表现出现实主义应有的哲学深度。

二、在审美选择上的比较

文学的发展史表明,小说家的审美选择正一步步地深化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揭示,经历了生活故事化的展示、人物性格的展示和人物内心的探索三个阶段。《人生》在人物性格的展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功,而《平凡的世界》几乎没有几个称得上“典型”的人物,反而倒退到生活故事化的展示阶段。

高加林作为一个不满现状的痛苦的进取者,他的灵魂有着深邃的内涵。处在人生十字路口 上,内在外在的各种因素造就了他十分复杂的性格。他既热爱脚下的黄土地,又拼命想远离它;他崇敬黄土地上的父老兄弟,又拼命挣脱他们的命运;他从心灵深处爱着巧珍,却又极为痛苦地 抛弃了她;他有时也感到自己“卑鄙”,却用“卑鄙”做自己的“通行证”。他把心灵深处的矛盾、痛 苦、动荡、不安和拼搏意识统_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复杂、深邃的典型性格系统,反映了新旧文化心理结构交替时期一代青年精神裂变的巨大痛苦。

高加林形象如此丰富的性格内涵决非《平凡的世界》中任何一个形象所能比。以孙少平为例,这是一个处在陈奐生和高加林之间的人物。他倔强干练,对命运有一种不屈服的忍耐和奋斗 精神。不论是给牛看病,还是因“饲料地”问题接受批判,表现出他对生活的默默忍受和特有的才 干。另一方面他又格守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在处理他和润叶的爱情问题上,他不敢面对自己的心灵,而只考虑自身的贫穷、城乡的差别、家庭的悬殊,表现得那样保守、落后和封闭,最后终于导致了爱情悲剧。面对人物的所作所为,我们不能说没有丝毫的审美反映,但是我们很难获得审美享受,因为“扁形”人物提供给我们的审美信息太有限了。《平凡的世界》显示的路遥的现实主义力度主要是对特定时期陕北城乡生活的如实描写,作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史料”价值和 文化价值方面。就题材意义的发现而言,《平凡的世界》确有成功之处。但是,当代中国已不能与巴尔扎克时代的法国相比,记录描述社会生活历史巳非小说艺术之所长,凭借小说的题材意义取胜巳经是文学艺术的昨天。

三、在审美趣味上的比较

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是作品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在特定的审美环境和 隱 氛围中相互作用,形成“审美场”的结果。

《人生》所叙述的爱情故事,凝集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革时期的诸多信息,体现出变革时期的农村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中所面临的矛盾、痛苦心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嬗递着的时代脉搏,真切她感受生活中朴素深沉的美,又将社会变迁的观察融入到个人人生选择中的矛盾和思考当中,在把矛盾和困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予了读者,激发起了读者极大的审美趣味

猫眼中的世界与人生 篇3

《猫》不仅是一部充满动感魅力和时代气息的音乐剧,同时还饱含着生活哲理和人间情怀。就像一些人所说,这是一部从猫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乐剧。

《猫》的故事很简单: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我们知道猫有9条命,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曾经光彩照人如今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

魅力猫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然而她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当她尝尽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经变成一只丑陋无比的老猫了。猫儿们不愿接受这个背叛猫族的流浪者,因此整个猫族都对她非常敌视。最终,她以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对她的敌意,唤起了他们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

领袖猫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且饱读诗书,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一定会来,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

摇滚猫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当然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回忆》时,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她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随身附和着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

此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 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等,这群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他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猫》中的舞蹈相当突出,既有轻松活泼的踢踏舞,又有凝重华丽的芭蕾舞,还有充满动感的爵士舞和现代舞,使全剧风格奔放、活力四射。优美的舞姿、高难度的动作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纯洁无暇的美。轻松活泼的踢踏舞体现了保姆猫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她非常具有亲和力,总是忙忙碌碌为猫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业,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欢她。

《猫》中的音乐非常动人,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传遍了全世界,成为当代经典歌曲,多次获奖。现在,《回忆》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

舞台美术在《猫》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人物的化装,全剧共有36只猫,为了表现猫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征,化装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世界与人生 篇4

时间流逝,记忆永存。生活充满了挑战和不息的奋斗,最终却趋于平淡。平凡者未必伟大,真正伟大者往往平凡。记得是谁给路遥送了这样一句墓志铭:“平凡的世界,伟大的人生。”他自己也曾说过:“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为了梦想而奋斗。”整个世界其实就是这样,在普遍的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世界》整篇文章都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语言,符合现实,它所具有的审美力量透露着温馨动人的情愫,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展现给读者的。

《平凡的世界》是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来见证平凡生活中的平凡的信仰与人生。浮躁的年代,浑噩的社会像一杯沉垢的清水尽管澄清,但不平静。路遥笔下的人物却是那么个性鲜明,书中的少安、少平,还有其他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也必受时代的局限,但也正因此才真实亲近,栩栩如生。

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是“伟人”,没有以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来预测历史的变迁与思维观念的转变。天堂沉默半小时,人间却要喧哗两千年。上级的指示沉默了,冯世宽的教条沉默了,田福堂的心计沉默了,孙玉亭的任劳任怨沉默了,于是整个石讫节喧闹了,整个双水村喧闹了。双水村的大小干部都带有狭隘与利己主义情怀,但那不是愚昧,也不是“走资派”,而是旧社会进步的潮流,正如田二所说:“世事要变了……”可惜的是那些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那个“围城”———“围城内的人打破铁笼想钻出去,围城外的人却挣破铁笼往里钻”。

弗洛伊德在《摩西与一神教》中曾经说过,“人”在童年时期所接受的印象或者教育,会沉淀在“人”的精神深处,甚至会成为“人”的性格“原型”,尽管后来可能会有所改变,但要触及它的本质构成,殊为艰难。双水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完全宗法式的家庭关系、淳朴的民风和“简单”的人们,充满温馨、困苦的人际关系,特别是由血缘所维系的天然亲情,使孙少安仿佛沐浴着中世纪的“古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孙少安,是个典型的农村汉子,有着最朴素的生活品质,是广大农民的代表。双水村其实就是一座“围城”,田润叶期盼着回到双水村去找她的少安哥,而少安却远赴山西寻回个陈醋大眼妹。少安的价值观是传统的,他崇尚的不是爱情上的真谛,而是人间真实的情感。门第观念与家庭的败落使少安深深地认识到他与润叶的结局只会酿成悲剧,这使他被旧的陈腐观念锁住了。但少安是幸福与安逸的,他有妻子和亲人的疼爱与关怀,一个纯粹的平凡人,也因此没有摆脱那个时代的局限。但润叶不是,她尊崇“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念,没有因现实的枷锁而屈服,但润叶在挣脱那座“围城”之时,却注定了自己的悲剧。润叶的悲剧不是少安给的,归根到底是他们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

孙少平,是书中的真正主角。作为一个在知识的世界里徜徉的人,他具有从父兄身上继承下来的那种坚毅刚强、沉着冷静,但是他身上也有父兄所没有的东西———对外部世界的渴望,对自己人生的明确定义。孙少平虽家境贫寒,但从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但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的好处将是一生受用不尽;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摆脱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在他高中毕业回双水村当教师之后,不满于双水村的生活,不满于父兄那种为觅食而战的生存状态,希望自己能像一个男子汉一样的生活,希望走自己的路,靠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命运,开创自己的新生活。无论是心酸、苦难、光荣或者是屈辱,都亲自去遭遇、去承受、去创造。因此,他想自己做出一点事业来,想去更为广阔的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第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以每天一块五角钱“买”了,背着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陡坡上去,人简直连腰都直不起来,这样的劳动如同使苦役的牛马,三天的考验期下来,尽管脊背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丝毫没有感到懊恼,反而很庆幸。他认为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种苦难意识给了他一个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平凡世界里的平凡人生与信仰。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一颗善良的心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世界,并让我们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到了极其辉煌的人生意义。双水村是一个平凡的世界,演绎着平凡的人生,从平凡中而来地繁衍生息,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永不止息的爱,平凡中的苦涩,以及今生的骄傲。

参考文献

[1]陈泽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 .

[2]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思修 世界观与人生观 篇5

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物种不同

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

世界观与人生观便是内容的一部分

(插图,随意)

人生观:人应该怎么活着,怎样活着更好

世界观:我认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对世界和社会及其发展的看法(插图随意)

(插图鸡蛋)

把一个鸡蛋看成是人生的起点,这是人生观。

把一个鸡蛋看成是组成世界的一个元素,这是世界观……

你想什么,想做什么,想怎么做,这是人生观

大家有没有这么做,这么做好还是不,这是世界观

把世界观与人生观用教材的定义表达,就是: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人生观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其实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在与社会交流中培养出来的每个人的观点都可能不同,但是,我们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指导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人生。

言说人生/图览世界 篇6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歌德

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哈佛大学校训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德]黑格尔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宋]王阳明

虽然我不能选择出身,我还可以选择人生;即使我不能改变环境,我还可以选择离开;如果我爱的人不在身边,我就出发找他回来;也许悲哀、绝望、死亡都无可避免,但我相信喜悦、希望、生命与之同在。这就是我存在的证明。

——杨 澜

今天你再伟大、再聪明,只要一刻不警醒、一天不进步,就可能落在人后。今天没什么铁饭碗、金饭碗,同一个饭碗可以装金,也能装铁。今天没什么真正的退休,你跟不上、被辞退,或你的单位跟不上、关了门,就是你退休的时候。别怪世界太残酷,要想想你有没有在这疾流里奋力往上游。人生百忌,忌不时时进修!

——刘 墉

古人两个说法值得顶一下。一是“外圆内方”,指待人随和,又秉持原则。二是“识圆行方”,指看事周全,又行事果决。

——韩少功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鲁 迅

人性优美的一面一定大于黑暗的一面,哪怕只多百分之一,做人也还是有希望的。

——毕淑敏

图览世界

中国三书店获选全球最美书店

美国网站Flavorwire.com近日评选出全球最美20家书店,这些书店并非个个都是包罗万象的大型连锁书店,很多都隐在深闺,或栖身小巷一角,成为周围居民落脚阅读的好地方,或是由当年雄伟的教堂、宫殿改建而来,气势仍旧磅礴却平添满腹书香。在这20家最美书店中,亚洲有四家书店入选,其中三家来自中国,分别是北京“蒲蒲兰绘本馆”“老书虫书吧”和台北市东区的“好样本事”。

最大室内卧佛

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内的宏仁寺卧佛为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该释迦摩尼佛的侧身涅槃像,木胎泥塑,金装彩绘,身长34.5米,肩宽7.5米,造型匀称适度,神情柔和安详,“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宏仁寺创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9),原名迦叶如来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改称宏仁寺,俗称大佛寺,现存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为清乾隆年间重建。

纽约餐饮业刮起“林旋风”

据美联社报道,林书豪两周内由替补队员变身国际巨星,引得纽约餐饮业也刮起了“林旋风”,与林书豪有关的“吃吃喝喝”层出不穷。麦迪逊广场花园附近的酒吧推出了“林堡包”以及一种用亚洲辣酱制作、名为“Lings”的鸡翅。商家还发明了“林书豪冰爽茶”:一种由巧克力、薄荷曲奇混合调制的奶昔饮料。

84届奥斯卡奖揭晓

在第84届奥斯卡奖中,法国影片《艺术家》成为最大赢家,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最佳服装和最佳配乐5个大奖,其中男主角让·迪雅尔丹也是首位获得奥斯卡影帝的法国演员。在《铁娘子》中精彩诠释撒切尔夫人的梅里尔·斯特里普,第二次获得影后,这也是她拿到的第三座奥斯卡小金人。

世界与人生 篇7

一、空间格局造型

( 一 ) 闭塞空间的人性迸发

马尔丹曾在《电影语言》中指出“影像空间的排布往往能体现出导演独具匠心的隐喻性指向, 也是最能衡量导演功力的因素”。杜琪峰在空间格局的组合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个人化视听语言体系。他从《枪火》开始, 有意识地在阴暗狭小的光影色调中塑造出人物的群像, 通过大量的空间对换与格局交错推进故事的发展。

杜式黑色电影中的空间格局都是闭塞而狭小的, 人物的运动与故事的开展在密闭型空间内往往紧张而激烈。片中香港的小巷与街道随处可见, 卑微的小人物在极度变形的空间内往往凸显出强大的悲剧力量。《放逐》中, 四兄弟联手与黑帮社团的枪火激战 , 在狭长的楼梯间彰显了浪漫激烈的英雄主义与兄弟情结。

杜式电影中“以空间换时间”的技法丰富多样, 这样独创性的蒙太奇手法标志着杜琪峰由“工匠”走向“作者”乃至向“大师”靠拢。

(二) 光影中的城市空间记忆

杜琪峰醉心于空间造型的创新, 他在逼仄狭小的空间氛围内努力营造出古朴厚重的香港文化, 反映了其对香港本土文化的坚守。在《暗战Ⅱ》中, 刘青云与林熙蕾在车上追逐苍鹰的一场戏, 导演巧妙随着时空的变化为观众展示了繁华高档的香港商业区全景, 这是杜对于腾飞中的香港一次真实的写照。杜自小生活在九龙城寨 , 正是因为对香港的风土人情具有深厚的感情 , 所以《文雀》才能流露出浓郁厚重的怀旧气息与古朴风味。

杜琪峰的香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 还保留着质朴生活的烙印, 这是杜关于这座城市的复杂写实, 多元的城市空间影像交叠着港人关于过去与未来的深沉思考。

二、光影氛围造型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讲, 一部影片的用光不只是为了正确曝光, 高明的导演往往会善于利用光来刻画人物形象、环境氛围, 从而精准地传达出影片所要表达的主旨与韵味。对于具有极高艺术创新性的导演来说, 拍电影则意味着“用光书写人生与情感”。杜琪峰在光影氛围把控上无疑做到了一位“准大师”应有的艺术创造力, 他的电影中光是情感的灵魂, 是人物塑造的标尺。

杜氏电影中光的弹性变化是故事陡转的标志。他喜欢对画面暗部与高反差影调进行铺陈, 主体的光照明亮刺眼, 形成强烈的“蝴蝶光”, 逆光化的剪影传达着人性的焦虑与晃动, 酝酿着剧烈的心理对抗。杜琪峰将这种手法运用到自己作品中, 边缘化人物的生存突破、人性挣扎在光影中得到抽象化彰显。

杜的电影中人物的光线一般来源于顶端。在“宿命论”的世界里, 顶光隐喻着“佛光”、“圣光”, 对绝望的人心具有救赎与净化的功能。杜琪峰对顶光的大量运用是在给片中的人物自我拯救与灵魂反省留下一方纯净的空间。

三、“传统英雄主义”的解构与创新

杜琪峰的黑色电影最大的创新在于“英雄主义”的解构与重组。吴宇森“侠之大者”的武侠精义与林岭东“个体悲剧”的无望主义对杜琪峰日后的创作有着深深的影响, 杜在传承“英雄主义”之余, 也不忘创新突破, 借助全新的视听解读再现了一片阴郁深沉的江湖世界。

(一) 小人物的宿命危机

吴宇森电影中风格独特的英雄塑造深深影响了杜的创作。在《枪火》、《放逐》与《暗战》中, 人物基本着装为深色, 服装以风衣和西服为主, 杜琪峰在片中延续了这种英雄特质。但杜的人物与吴大相径庭, 杜琪峰在人物塑造上延续了林岭东的“小人物”悲剧, 抒写着个体抗争的血泪史。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在现实的夹层之中, 职业平凡, 貌不惊人, 但在关键时刻却能爆发惊人的力量, 杜借此构建了一个类似“水浒”的群雄图谱。在吴宇森、林岭东的作品中, 角色往往个性突出, 忠奸分明, 但杜琪峰的片中人物往往游走在善恶的边缘, “人生无常, 命运独大”的主旨思想已成为杜式世界的生死箴言。

杜氏电影中造型迥异的小人物在命运挤压下不断“奔跑”、企求生存的缩影, 也许隐含着在港片集体衰落、奋勇北进的浪潮中, 杜琪峰作为“港片最后大佬”的不妥协而勇于自我改变的创新精神吧。

( 二 ) 隐忍的男人情谊

吴宇森、林岭东的兄弟情谊张扬而热烈, 而杜的男性情谊更显含蓄内敛, 这种无声的交流姿态仿佛继承了日本武士片独有的静谧凝重的精神内涵。杜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他往往通过捕捉男人间相处的细节, 来诠释兄弟间的感情交流, 情感更为质朴细腻、亲切深沉, 不同于林岭东的血肉厮杀。《放逐》中身份错位的兄弟彼此“心怀鬼胎”, 却依旧能在密集的枪火后吃下一顿温馨的晚餐 ;《PTU》中任达华冒着极大的风险为警察同事林雪隐瞒了丢抢的事实。这样沉默内敛的情感比香港传统影像里血肉横飞、同生共死的兄弟情谊来得更为深沉朴实, 也更令人信服。或许, 这种心照不宣的体贴与默契也是“银河映像”团队之间的缩影, 它弥合了所有的纷争与误解, 用沉默代替了一切铮铮的誓言, 换回了香港警匪片一片崭新的天地。

摘要:杜琪峰的电影, 尝试多样化的视听影像方式与影片叙事架构。他在“英雄主义”上注入了全新的个人诠释与时代注解, 从而使香港的枪战片呈现出多元化的影像融合与个体思考。本文着重分析杜式电影中异化的个人影像风格, 并对时代剧变下新英雄主义作出解读。

关键词:杜琪峰,视听风格,新英雄主义

参考文献

[1]李相.杜琪峰之黑色映像[A].当代电影[J].2007 (2)

[2]杜红玲.杜琪峰电影世界初探[A].电影评论[J].2010 (3)

影片《楚门的世界》之人生启示 篇8

《楚门的世界》是美国好莱坞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部构思奇特、寓意深刻的黑色喜剧影片。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完全剥夺了自由和隐私, 沦为大众娱乐产业的牺牲品, 最后终于觉醒, 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楚门出生时就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 成为该公司真人秀的主人公。三十年来, 他一直住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 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他有慈爱的母亲、漂亮的妻子、知心的朋友、友好的邻居、稳定的工作。一切都似乎很完美。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桃源岛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 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 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楚门身边的所有人, 包括父母、妻子、朋友在内都是这场“真人秀”的演员。直到有一天, 他在街上看到“过世已久的父亲”, 他才开始怀疑周围的世界。他感觉到自己被监视、被欺骗。于是他想起自己的初恋情人丝薇雅曾经对他说过, 他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当他试着离开桃源岛, 去寻找丝薇雅时, 他身边的人对他百般阻挠。为了把楚门留在岛上, 导演克里斯托弗甚至安排了他的父亲和他相遇, 演出了一幕催人泪下的父子相遇。可是识破这个虚拟世界的楚门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他克服了对海水的恐惧, 乘上了象征奔向自由的“圣玛利亚号”。克里斯托弗为了继续控制楚门, 启动了暴风雨。然而楚门并没有放弃, 终于到达了世界的尽头。在那里, 他找到了一扇写着“出口”的门, 勇敢地走进了漆黑的、未知的真实世界。

影片不仅对“利益至上, 媒体万能”的价值观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歌颂了主人公勇于追求理想、反抗命运的精神, 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日渐普遍滥用的媒介权利

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从生活购物到了解新闻信息, 媒介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运作, 媒体从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逐渐变成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随着介入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大, 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权利的本身。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在享受媒介所带来的舒适便利的同时, 人们也渐渐丧失了对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判断的敏感力, 受制于媒介所创造出的虚拟世界和虚拟规则。媒介成为一种新的权利象征。

媒介的强大控制力在《楚门的世界》中被放大到了极点。电影中, 克里斯托弗导演是媒介权利的代言人。他如同神一般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 在庞大的摄影棚构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他不仅控制了打雷、下雨和日出, 还随心所欲地设置情节, 将楚门一次次虚伪地玩弄。他让众多的演员扮演楚门的同学、朋友、父母、邻居、同事, 甚至妻子。为了阻止楚门离开桃源岛, 他让楚门的“父亲”“淹死”, 让他产生负罪感, 一到海边就畏惧。当楚门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的时候, 又设计让他的“父亲”复活, 演出催人泪下的一幕。

影片最后克里斯托弗和楚门的一段对话更是发人深省。

楚门问道:“我是谁?”

克里斯托弗回答:“你是一个明星。”

楚门又问:“什么都是假的吗?”

克里斯托弗回答:“你是真的。所以 (节目) 才这么好看。听我说, 外面的世界比我为你创造的世界更加不真实。同样的谎言, 同样的欺骗。在我创造的世界里, 你不用害怕。”

在这信息泛滥的传媒时代, 我们和楚门一样成为媒介权利的囚徒。媒介权利的失控让我们一直生活在传媒创造的虚拟环境中, 精神世界早已被冗杂的社会信息所掏空。就像克里斯托弗所说的那样, 我们相信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这让我们失去怀疑的精神, 失去独自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媒体用其所创造出的意义符号塑造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以及价值观。总有一天, 它可能在为我们打造一个全新世界的同时, 在幕后操纵我们的一切。

日益膨胀的窥视欲

英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 (Laura Mulvey, 1941年-) 认为, 有三种与电影有关的“观看”。首先, “是摄影机器的观看——当它记录为了电影而安排的事件”的时候;其次, “是观众的观看——当观众观看最终的电影产品时”;最后, “是屏幕上电影中人物彼此的观看”。《楚门的世界》中则存在两重被看的关系:第一层是楚门被影片中的观众看, 第二层是楚门和观众们同时被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观看。

电影中的观众作为一个窥视者观看楚门生活的时候, 实际上也在某种潜意识里面满足了对人性偷窥的欲望。媒体以其窥视技术, 把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 但是在想象中却存在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 从而出人意料地将可能世界嵌入了现实世界, 以满足现实世界中无聊、空虚、毫无信仰的大众对无辜的人的私生活的窥视心理, 以实现追逐商业利益的目的。

楚门自从出生就置于镜头之下, 成为一场真人秀的主角。他的日常生活透过岛上五千台摄像机传输到电视上, 全天候被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的观众收看。毫无疑问, 楚门是一个被媒介操纵、被观众窥视的无辜受害者。但是被操纵的还有那些窥视他们的观众。他们也迷失在导演克里斯托弗精心设计的“虚拟世界”中。他们整夜观看楚门的世界, 连喜怒哀乐也被节目的内容所影响。

在这样一个媒体发达并具有一定病态发展趋势的社会, 人的隐私似乎不再被人所尊重。对于他人秘密的窥探似乎渐渐成为人生活中的乐趣。于是乎, 狗仔队变得越来越神通广大, 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人为了名利, 出卖自己的隐私。如果任由这种窥私欲无限的膨胀, 我们不仅会毁掉别人的生活, 最终也会失去自己的世界。

永恒的命运抗争和诉求

影片中, 导演克里斯托弗是楚门世界的创造者, 也是楚门命运的掌控者。自出生起, 楚门所看到的一切——天空、太阳、月亮、大海、建筑、风雨雷电都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他身边的所有人——父母、妻子、朋友、邻居、同事, 甚至狗都是导演安排好的演员;他所经历的一切——成长、丧父、初吻、婚姻都是人为操控的。

虽然如此, 楚门从未放弃对爱情的向往, 对自由的追求。当他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的时候, 他试着离开桃源岛, 去斐济寻找。他去买机票, 可是售票员告诉他没有去斐济的航班;去车站, 司机故意使汽车出现故障。觉醒后的楚门终于克服了对海水的恐惧, 扬帆远航。他的叛逃遭遇到克里斯托弗的强烈阻挠和疯狂报复。狂风、暴雨、闪电, 也没能够使他放弃对自由的憧憬, 对命运的抗争。“你必须杀死我才能阻止我”显示出他为了自由宁愿放弃生命的豪迈气概。当帆船撞到摄影棚的时候, 他终于到达了这个虚拟世界的尽头。那扇写着“出口”的门背后是一片漆黑的世界, 也是未知的、真实的世界。

结语

该影片虽然拍摄于十多年前, 但是, 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强大的现实意义。影片的主角名字是“Truman”, 意思是真的人。在媒体日益渗透我们生活的今天,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 都像他一样被媒介和其他力量所操控而不自觉。我们习惯了媒体给我们创造的世界, 接受了被安排的一切, 以至于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要获得真正的自由, 必须像楚门一样打破习惯的力量,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 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不断地与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 直到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的人。

摘要:《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黑色喜剧影片。文章拟从滥用的媒介权利、膨胀的窥视欲、命运的抗争三个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分析和解剖, 从而揭示该影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媒介权利,窥视,命运

参考文献

[1]韩红梅.对《楚门的世界》的文化解读[J].电影评介, 2008.

[2]卜利丹, 常婧.从《楚门的世界》看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J/OL].新闻爱好者, 2012.

[3]邢润梅.电影《楚门的世界》与媒体权力的文学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 2008.

[4]徐芳.真实与虚假—浅谈“楚门”人物形象的塑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世界与人生 篇9

古今中外, 画马者不乏高手, 他们是横亘在后辈画马者面前的一座座高山, 很难超越。画马大师徐悲鸿, 作为一个典范、一个极致, 更是一座画马的珠穆朗玛峰, 是中国人的骄傲。

杨书华心崇悲鸿大师, 挖掘和承传古今中外画马艺术大师的精髓, 抓住水墨画的“线之灵性、水之诗性、墨之梦性”, 融入自己的感情、生活、意境和哲理, 尽情描绘着心中崇尚的马的灵动、诗意和梦幻。

为了画马, 杨书华曾三下天山牧场, 五赴内蒙古草原, 画了数以万计张速写。他画的水墨骏马, 不求写实, 但求神似。其马振鬃狂奔, 迎风长嘶, 意气风发, 神采飞扬, 处处蕴藏着一种探索征服、果敢创新的内质, 喷发着强烈的阳刚之气。神骏者乃神情张逸也, 讲的是精神状态, 像书法中的狂草, 飘洒着生命的灵动;像天空中的云雾, 奔腾着雷霆万钧。他画的马特有的泛蓝的目光及红润的唇, 尤为点睛之笔, 不仅使其画面色彩更加丰富, 而且增加了马的精、气、神!同时, 他画的马没有确切面目, 只有清晰轮廓, 骨骼、肌肉在纸面上忽闪着健康的光泽, 于是空气中似也飞舞流动着一股活跃的气息。

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曾经赞扬杨书华画的骏马极具“浩然之气、阳刚之美”。

画如其人, 其人作画, 斯若做人。有人说, 杨书华就是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十多年前, 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走100座城市、100个乡村、100座军营、100所学校, 向各地捐赠1 000幅自己的书画作品。时至今日, 目标已经全部实现, 但他还在继续努力, 续写他的龙马精神。

世界与人生 篇10

一、乡村空间中的“看”与“被看”

米歇尔·福柯强调权力的空间化,强调权力在空间中无处不在。福柯在1963年出版的《临床医学的诞生》中开宗明义的说:“本书关注的对象是空间、语言和死亡”,“所谓‘空间’意指瘟疫横行的城市、医院的慈善病区以及被肢解了的躯体上的伤痕”。[1]于福柯而言,现代权力空间机制的理想建筑形式为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全景敞视监狱,”这一敞视监狱完美融合了福柯“全景敞视主义”(权力无所不在)的空间理念。这一理念描述的是在一个开阔空间,被监控对象可以360度无死角的进入监控者的视线范围内。

在路遥的小说文本中,有许多对乡村地理景观的描写,这些乡村地理景观直接营造出了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空间景观。在《平凡的世界》中,作家将双水村这个乡村地区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交待得十分清楚:东拉河的流向、绵延的公路、隔壁村落以及村子里各个家族的窑洞位置等。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空间景观中以各种方式维系着风情民俗以及血缘宗亲的价值观。而《人生》中的空间景观也是如此,如老牛山的方位、川道、前村后村的高、刘两姓人家的设置。

在这样的乡村地理空间景观中,作家描述了传统的宗族权力是如何被现代知识启蒙所削弱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卫生革命”(漂白粉事件)就是最好佐证。高加林这位受过高中教育的“回乡人”在高家村是一个“异类”的存在,他不太会干农活,衣着干净,并“明目张胆”的与农村姑娘巧珍谈恋爱,公开和巧珍出双入对,还给村里肮脏的水井投入漂白粉消毒,这一举动在村里引发轩然大波,受到了全村人的鄙夷和谩骂,路遥将此描述为“愚昧很快就打败了科学”。[2]高加林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以“所谓的科学观念冲击乡村观念的同时,塑造自己在宗族和乡村中的话语权和地位”。[3]虽然这一挑战看似最终以高加林的胜利而告终,但实则过程是失败的。无论是公然自由恋爱还是撒漂白粉,高加林和巧珍都是宗族乡人“看”的对象,作为“被看”的二人,在“全景敞视”中自然会成为权力关系中弱势的一方。况且,漂白粉事件的最终平息者还是高家村最具有权力的村书记——“大能人”高明楼,他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使得宗族乡亲信服被撒了漂白粉的水是没有毒的。因此,这样的“看”与“被看”事件,实际上是具有科学启蒙话语权的新一代在传统乡村的宗族权威面前的溃败,知识启蒙代表高加林在和传统宗族势力的较量中还是不得不依附或是借助传统权威的代表高明楼。作家这样的安排,实则是隐喻了八十年代启蒙话语在乡村的劣势地位,揭示传统与启蒙联合存在的微妙关系。

二、边缘化的“城市异乡人”

福柯一生都对“边缘群体”充满浓厚兴趣,这个兴趣据传因为他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另一说法是出于他对固定身份的拒斥,“他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也主要反映了他对困于某一固定身份的恐惧”,[4]加里·古廷在《福柯》一书中如是说。

路遥,作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先锋文学盛行之时依然坚持采用现实主义写法笔耕农村题材的作家,发誓要写出一个“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故事,[5]因此,路遥的小说《人生》以及《平凡的世界》不乏对“边缘群体”——城市异乡人的描述塑造。

路遥在《人生》中无所不用其极的渲染主角高加林的“非农民”气质:衣着干净,每天刷牙,游泳时“很健美”的裸体,最主要的是,他还是高家村十里八乡“头稍”刘巧珍的心上人。高加林在高家村是个“异质”的存在,但在城里人面前,他则又是“乡巴佬”,这一点在他和德顺爷爷进城担粪,在城市机关大院被他同学张克南的母亲大骂“乡巴佬,不要脸”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角色塑造,使得高加林“边缘化”的身份异常明显,无论是在乡下或城市,他始终是“边缘化”的存在。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路遥创造的又一个“边缘”人物,孙少平在双水村也是一个“异质”的存在。上过高中的他总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不想自己的一生像父兄那样都困囿于贫瘠的田家圪崂。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既非乡下人又非城里人的的尴尬地位使得他们常常内心充满焦虑和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对自我身份认同归属问题的迷茫和无助。而作家对这类边缘人物的设定恰恰来自于作者对自我边缘地位、边缘身份的痛苦体验。路遥自小被过继给大伯收养,出身农民,后来又是一名“作家”,一名“知识分子”,在作者身上,似乎关乎权利、社会认同等问题已经解决,但实际上作者个体的身份归属问题更加凸显,正因为作者自身对自我身份归属问题的疑虑,才导致了小说中“边缘”人物命运的不确定结局。

三、被规训的“肉身”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如巧珍、润叶等都是被规训的,女人都是男权话语下被规范的对象,女人在路遥小说中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女性只是为凸显男性而存在的,是男性的附属。

例如《人生》中的巧珍,死心塌地的爱着高加林,对他无条件付出,最终却惨被抛弃。城市时尚知识美女黄亚萍,家境优渥,深爱高加林但也最终难逃分手厄运。《平凡的世界》中,深爱孙少安的田润叶是一个让人费解的人物形象,她为了一段几乎没有结果的爱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接受过教育却遵循着传统女性从一而终的规训,与向前结婚后依然为少安守贞,同时她和向前的婚姻是建立在男权斗争的政治利益基础之上的,在润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男性话语的绝对权力意识。《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但凡与主角少平有过嫌隙的女性都会遭遇不幸,比如侯玉英、郝红梅,以女性的不幸来凸显主角光辉人性的一面。在作家笔下,唯一被眷顾的只有田晓霞,她有知识,出身好,长相出众,气质不凡,人缘好,性格开朗,似乎她就是命运之神的宠儿,但作者却赋予了这位理想女性以死亡,至此,男权话语对女权的压制达到顶峰。

如果说小说中男权意识对女权意识的压制较为凸显,那么孙玉亭绝对是权力规训下的一个个例。加里·古廷在《福柯》一书中这样描述“全景敞视”所带来的后果,那就是“规训所控制的对象如何主动将控制他们的规范内化从而成为他们自身行为的监视者”。[6]在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下,孙玉亭毫无疑问是政治权力体制的被规训者和维护者,他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疯狂的维护既得利益,他不仅是疯狂时代的被规范者,被牺牲者,同时又是它的维护者和守夜人。当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向双水村时,孙玉亭还在为他的旧时代奔波、呐喊、念念不忘,因为旧时代承载着他个人价值的巅峰。

四、结语

无论是作为“常销书”的路遥作品,还是作为文学事件中的“路遥现象”,路遥的小说为底层读者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想象似的满足,尤其是2015年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观众中引起热议,因此对路遥小说的重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路遥《人生》[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

[2]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3月第2版

[3]法国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4]美国加里·古廷《福柯》[M]译林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5]石天强《断裂地带的精神流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上一篇:英语构词下一篇:扶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