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2024-05-20

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精选十篇)

生物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1

学案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方向作用。由于学案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进行的思考和设计,因此教师必须融入学生中去。

一、课前预习,发学案

教师要求学生观念,自己应该首先转变好观念,做好准备。教师在课前要熟悉教材,知道重点、难点,制作成学案印发到学生手里,并在知识上做好充分准备,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教师应提前备好一周的课,这样上课时就不会太仓促,学生也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自学形成知识体系。学案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较好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案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步骤,要使学习过程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因此学案要强调基础性。但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不论学习目标,还是学习步骤、学习训练,都应该给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和研究历史。

2. 简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及相互关系。

3. 了解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学习过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

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吸收的是。

4.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储存起来。

5.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同时也可证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6.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实: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

7.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提出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中碳的途径,并被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课堂凸显自主性、探究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而学案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式学习,积极地思考、主动探究。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主要侧重教材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各处环节,如问题探讨、知识衔接、与生活联系、拓展训练等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精讲、释疑,把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结合起来,小结、布置作业,重在巩固课本基础知识。

【自学归纳】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过程可分为哪两个阶段?进行的场所各是哪里?该场所适于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哪些?

2.光合作用两个阶段各发生了什么反应?物质变化及能量变化各有哪些?

【归纳总结】比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课堂练习】

1.用含有同位素14二氧化碳作标记来研究光合作用,对了解光合作用的哪项最有意义?()

A.色素的作用 B.水的作用

C.形成葡萄糖的过程 D.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中,ATP转变为ADP的地方是在叶绿体的()。

A外膜上 B.基质中 C.色素中 D.类囊体的薄膜上

3.在光合作用中,需要消耗ATP的是()。

A.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B.二氧化碳的固定

C.水被分解 D.叶绿体吸收光能

4.某科学家用14C的二氧化碳作标记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证明其转移途径是()。

A.CO2→叶绿素→ATP B.CO2→C3→ATP

C.CO2→C3→ (CH2O) D.CO2→C5→ (CH2O)

5.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由于气孔关闭而使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此时细胞内C3、C5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A.增加、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增加

C.减少、增加、减少 D.增加、减少、增加

三、课后理解、拓展、应用

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解释日常生活问题,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知识迁移。

【探究尝试】

1.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有哪些?试绘出外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影响的变化曲线。

2.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有哪些?

实践表明, 学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主性、探究性, 学习方式多样化, 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摘要:学案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在其中起到了方向作用。教师在要求学生的同时, 自己应该首先转变好观念, 做好准备。课堂凸显自主性、探究性, 较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

关键词:生物新课程,学案教学,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叶澜.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2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3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递、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人仅就阅读方面列举几种较为可行的阅读方法。

一、框架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如学习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开动机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那么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构成议论文的阅读框架。按这一框架,我们在读以上几篇文章时,就要看它们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怎样提出来的,用了哪些内容作论据,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边读边考虑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读完以后就会对这一类文体的内容和特点掌握得更清楚全面。当然,框架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且该“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广泛的适用性。一般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框架。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二、逆向阅读法

“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

如在阅读《驳“实惠”论》一文之前。同学们先对“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有的说“学雷锋,做好事,不收钱不留可谓‘名利双失对自己来说不是太吃亏了吗?”有的说“邵逸夫做好事捐给咱们大陆那么多钱造图书馆建医院,对大陆来说不是挺‘实惠的吗?”有的说“倘若当‘张亚奇在路边苦苦挣扎时,有一位雷锋式的好人,热心把他送进医院,对亚奇来说,难道仅仅用‘实惠二字能概括吗?不,因为雷锋为她挽回的是用金钱所无法换回的性命……”在大量的个人观点发表后,再去阅读课文,审查作者巍巍的论证思路,发现巍巍正是从逻辑上,从人生观上,从揭示“实惠”论的本质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三个方面来层层驳斥“学雷锋不实惠”的观点。与刚才同学们自己的想法比较,其差别是明显的。这样的阅读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强烈。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

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映,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然而本人认为“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如在阅读《大明湖》一文时,有些同学认为这是作者通过对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写来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而有些同学则认为除了热爱之情外,还有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某种揭露和不满。两种意见其实反映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阅读理解方法。确实,《大明湖》全文写了济南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赞美热爱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实际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残游记》这一小说的节选,就小说的总体而言,则主要是通过老残游程中的见闻和活动对当时某些官吏的残暴昏庸、社会的黑暗有所揭露。况且《大明湖》一文中还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话“如此佳景,为何没有什么游人?”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五月的青岛》中老舍的感慨,“那时的青岛将不再属于青岛的人”“且让我们欣赏这五月的青岛吧!”其间透露出的复杂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处──《大明湖》一文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也应是复杂的多重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一)同中求异比较法

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

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

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A到B处的变化,正显示了孔乙己从窘迫到穷途末路的生活轨迹,透露出悲剧的色彩。

(二)异中求同比较法

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身份各异,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找到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就会对鲁迅以“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出发”揭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写作动机有新的认识。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4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教学离不开审题, 弄明白题意, 文章的脉络也大致清楚了。当学生学习新课文时, 总会围绕课题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且还要知道如何学习此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 通过揭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示学习的方法。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在指导学生弄清“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后, 教师可以提示学法: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 要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孤立的讲解分析, 整篇课文主体就淡化了。因此, 必须从整体着手, 思考:“将”做了什么事?“相”做了什么事?他们之间为什么不和?后来又是怎么和好的?“和”有什么意义?

二、温故知新, 迁移学法

教师在研究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 通过有目的的复习检查, 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同类课文可以围绕写作特点进行学法迁移, 同组课文可以围绕训练重点进行学法迁移。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 学生通过预习从整体上已把握了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 为照顾病号过草地, 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把握后, 教师可以运用这样的导语迁移学法:前一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狼牙山五壮士》, 我们懂得了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反映人物的优良品质。那么老班长的优良品质是怎么反映出来的呢?通过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 学习方法得到了迁移。

三、巧提问题, 渗透学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但课堂提问不能过多, 必须精心设计,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渗透学法。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少年闰土》这篇课文,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自学。 (一) “我”记忆中的闰土是什么样的? (二) “我”和闰土是怎样相识的?相识前闰土和“我”是什么关系? (三) 第一次见面时, 闰土是什么样儿的? (四) “我”和闰土熟识后, 我们是什么关系?闰土告诉“我”哪些新鲜事? (五) “我”和闰土是怎么分别的? (六) 读了这篇课文, 你觉得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七) 作者通过回忆少年闰土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探索文章思路的方法: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细读课文, 理清脉络;精读课文, 体会感情。

学四、指导分析生回答问题, 领, 经常会悟学法阅需要教师进行出现答案偏离, 不到位及时指导, 。通这就读过诱导既可纠正答案, 又可教如教学六引导分析, 让学生领悟学法年级下册第13课。学描写周总理一夜《一夜的工作》, 的工作情况要求学生把中用“工作认真用一个词语概”括, “。工作仔细学生往往”笪石的作劳苦等来概括”来, 订正要引导, 而且要分析学生用“工屏县教学领悟到学法为什么用这个, 从具体词恰当, 的语言教使其育局法悟课文主要中理解全文, 内容从全, 找重点篇着眼, 句领研室指章的中心子仔细体。亚会, 才能把握住文高鹏导

五、序列训练, 促进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 成为系统的、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 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做起, 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因此, 教师要明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 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 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5

当然,“导”思切忌“满堂问”,“导”问既要抓住课文的重点,又要适当地把握住启动学生灵感的突破 口。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提问的难易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中的偏差。

二、撮要学习法。一篇好文章,总是要有鲜明的主题,有作者的独见。教学中,只有抓住课文的关键,才 能使阅读有条理,主次分明。阅读课文时可使学生在自读时提纲挈领,运用序号和符号(圆点、圆圈、三角、横线、波浪线等),分出层次,勾画要点。这样,既可显示出文章整体结构,又便于理解文章的逻辑联系。如 《恰到好处》一文分为三个层次,可加上序号,总结其大意;第二段中第一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可用符号 标出;第二段中在论证什么是“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五个正面例子,应用符号划出来;第三段中在论证为什 么要做到“恰到好处”时,列举了三个反面例子,也应用符号显示出来,如此等等。在背诵上,也可采取“撮 要”方法。如用板书图示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要求及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板书图示,作为读书笔记,以进一步理 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鱼我所欲也》第一段有九句话,语意曲折,层次较复杂,机械记诵,既费时,又 易错漏句子。若指导学生理解其逻辑联系,画出结构图,照着它逐层诵记,就比较迅速、准确、牢固。

三、比较学习法。这种方法是指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课文或课外读物有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与《冯谖客孟尝君》这两篇文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①信陵君与孟尝君的 性格特点;②侯赢与冯谖的性格特点;③两文的写法。通过两篇课文的异同比较,教学内容更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6

一、指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以往的教学是以本为本,教师认真的讲,学生好好的听,认真做习题,但书越念胆子越小,认为书本上的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随便加以怀疑。这样一来,学生就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意识。而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感悟、创新。

学贵在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纵观古今中外,大多科学发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因此,必须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例如:一个物体的三视图是两个等腰梯形,一个圆环,问该物体的形状?同学们纷纷回答:圆台、烟囱、电线杆、粉笔、喇叭……通过回答,教师最后做出总结。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并给与恰当的肯定、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指导学生参与数学探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的思维和行动同学生产生有效的共振,师生并肩战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前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并能在参与性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

传统的教育认为,学习就是学生记住一些定义、公式、定理、法则,并运用它解题,这就是“参与”教学了。其实不然,学生参与置身于对所学知识的产生、发展、抽象、归纳、总结,逐步完善过程之中,亲身体验、感受的过程。例如:画物体的三视图时,不能凭空想像,只有把实物摆在面前,让学生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一下实物,把所看到的图形画在平面上,就形成了物体的三视图。实践证明,教师教前精心设计、策划好富有参与气息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学时时刻刻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积极营造学生参与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与发现活动中来,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才能使师生的思维和行为随活动的推进而得到有机的交融和渗透,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指导学生感悟数学结论

作为数学教师,不能一味的让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想,用内心来感受知识的认知和接受。

例如:平面上有几个不同的点,可以画多少条线段?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点开始,进行分析,逐渐递增,再总结出公式。此时,教师及时点拨:这个公式还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有所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情境,构筑感悟空间,引发想象和类比,设疑善导,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生动感受,让他们触及学习中本质的东西,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四、指导学生交流数学心得

数学交流就是运用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与情感的过程。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是一种较新颖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生能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学习的伙伴与协作者。他不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互动、合作精神,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等等。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努力训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真正理解、真正领悟、真正掌握其实质的目的,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造福于人类,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综合、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有意向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辩证观点,形成热烈的学习气氛。即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通过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鼎盛状态,最终达到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才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要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7

培养良好习惯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 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 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 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 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 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 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前预习。

英语的课前预习要求做到:a朗读课文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b画疑难。在注意朗读的基础上, 画出疑难, 这些问题就是重点。

3. 上课认真。

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积极思维, 尽量做到调动各器官, 将自己的眼、耳、口、手、脑并用, 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 当堂消化。

4. 记笔记。

记老师总结和概括课文或段落的中心思想, 记老师对教材中的疑难及所举例句, 记老师对教材归纳的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等等。

5. 复习。

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 然后反复阅读教材, 对照笔记, 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

1. 坚持使用, 敢于实践。

应该拿起文章阅读, 打开录音机收听, 张开嘴说。多接触英语, 对英语的领悟就会加深, 也就能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2. 起始阶段要重视语音语调。

掌握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学习英语, 应坚持听说领先的原则, 尤其在起始阶段。

3. 抓好阅读。

中学生应从精读和泛读两方面努力。所谓精读, 就是仔细读, 一句话一句话地将结构和意思搞明白。中学英语课本中的课文和一些英语名篇都可以作为精读的材料。所谓泛读, 就是泛泛一读, 只求了解大意, 不去考虑句子结构和某些词汇的用法。中学生英文报纸, 各类比较浅显的英语文章, 均可以供中学生泛读。

4. 写作。

写作, 可以使我们对英文的掌握更精确, 也可以促进听、说、读的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写英语, 开始不要长篇大论, 要从写简单句起练习。先写一两句话, 逐步发展到五句话、十句话。待有一定水平了, 也可以适当用一些复杂结构。

5. 背诵。

背诵的好处很多, 可以使我们熟悉英语的词汇和结构, 增强语感。背诵的另一个好处是为未来作积累。中学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中学背会的东西常常能永生难忘。没有中学时期的大量背诵, 将来在英语方面向更高层次发展就困难了。

6. 词汇与语法的学习。

语法知识, 对精确的阅读, 好处是很多的。认真学习语法, 就是要把英语语法的基本条条记牢, 并经常运用到使用英语的实践中。

学习词汇可以采用“归类”的办法, 因为英语单词中有同一条规律的词往往就几个, 没法作为普遍法则来归纳。

教学活动中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

学法指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法, 二是指导, 即教法。学法指导, 是指老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 并灵活运用于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系统归纳。

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情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 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

例如, 在学过去分词作状语时, 教师可让学生接触这些句子:

Asked many times, I told him the truth.

Separated at birth, the twins do not know each other.

Compared with you,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He came back, very excited.

Devoted to her mother, she looked after her for many years.

然后让学生总结用法, 通过归纳, 学生会总结出:句中过去分词均作状语, 并且可作时间状语, 原因状语, 条件状语, 方式状语, 伴随状语。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过去分词的用法要好得多。

2. 对比指导。

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 对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语言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 弄清它们的区别, 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

3. 启发思维。

我们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的方法与才能, 只让学生打勾勾, 划叉叉, 寻求标准答案是不行的。创造的火花多产生于求异之中, 产生于发散思维之中。这种创造品质需要多角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4. 进行讨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法指导,把握教材,联系实际

由于长期以来未摆脱“副科”地位, 历史教学往往存在只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的状况, 教师上课只把知识点一教了之, 根本谈不上学法的指导, 学生则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这种现象, 严重妨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智力的开发、人才的造就。从初中历史教学“三大任务”来看,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 教为先导, 学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我认为应把学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准确深入地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两点上, 前者教会学生如何读书, 后者教会学生如何有效“迁移”。

一、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 即对知识的驾驭程度达到微观在握、宏观在胸, 纵横驰骋, 运用自如。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存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 比较注重机械记忆, 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 缺乏知识的前后联系, 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问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我通过学法指导课, 在宏观 (即知识体系) 与微观 (即知识点) 落实上下功夫, 指导学生做到两点。

1. 做好纲目教学, 纲举才能目张。

读史先读纲非常重要, 只有记住纲要, 才能掌握历史的发展线索, 把握知识体系, 达到“宏观在胸”。因此, 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不必急于上新课, 应该来个“开幕式”, 向学生讲三点:一是本学期历史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即教材的框架, 明确其起讫时间, 主要章节目录, 粗略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名称, 留下悬念, 为学生获得系统巩固的历史知识提供前提。二是阅读“说明”部分。现行初中课本中第一页就是“说明”, 它告诉学生课文体系、课时安排、标记符号及注意事项等。三是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 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工具,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把握教材内容系统性、了解历史发展最基本线索的基础上, 重视每节课的纲目, 层层推进知识体系的落实。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中每一节课文前都有一段提示语言, 教师要注重对提示语言的教学, 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在板书上要精心设计, 尽量做到条理清晰, 能够简洁、明了地反映本节课的框架结构。

2. 以纲带面, 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历史发展线索是由许许多多历史事件串联而成的, 掌握纲要是读史的前提, 准确掌握史料则是读史的关键。要使学好历史知识, 必须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求学生在领会整体教材的基础上, 分课进行钻研, 注意一课教材内容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地位及前后知识的联系, 避免学生把某一历史现象孤立起来, 产生片面的理解和知识上的支离破碎;二是对教科书中重要内容的字句作一定的推敲, 动笔圈点, 反复阅读, 以便确切地理解历史现象并准确地总结历史概念;三是注意对教科书插图的钻研, 因为这是教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好了这部分内容, 还会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提高学生的读史兴趣;四是深入钻研课本习题, 明确要求,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指导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 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的知识迁移。

一是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其目的在于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 做到融会贯穿, 深刻理解, 全面掌握。例如学习完“辛亥革命”, 可指导学生找出其与“维新变法运动”的联系;学习完唐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 可指导学生联想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 等等。

二是课文知识与现实热点之间的迁移, 即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各科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本身, 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规模, 并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释或回答当年许多热点问题。如讲到了民族问题可联系“波黑冲突”、“南联盟问题”、“巴以冲突”;讲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可联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由李登辉的荒谬言论, 联想到台湾在历史上与祖国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阳谷, 陈风主编.中学历史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2]柳菊兴主编.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夏子贤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余文森主编.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9

对今天的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 让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目标。因此, 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除培养学生语言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之外, 还必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 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他们自学英语的能力, 为他们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因此, 教师必须积极研究科学的、适用的学好英语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教授、指导学习策略和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应当成为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1.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 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订计划。要学习好, 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 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 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 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 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 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前自学。课前自学应改变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程度上。要求学生自己查词典, 自己记例句, 自己用新词造句, 自己找漂亮的句型、典型的表达法进行模仿, 自己找句子进行诠解, 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

(3) 专心上课。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积极思维, 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 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 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 当堂消化。

(4) 勤记笔记。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 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要做好听课笔记, 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 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 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 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 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在进行课外阅读时, 也应扼要记些笔记, 这对加深理解、巩固、积累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大有好处。

(5) 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复习要及时, 要在学后当天进行。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复习要注重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 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

(6) 反复练习。语言不是教会的, 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 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2.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法, 二是指导即教法。学法指导, 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 并灵活运用于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归纳指导法。高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就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认识形成系统化成为可能。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 如: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例如, 在学过去分词作状语时, 教师可让学生接触这些句子: (1) Seen from the hill, the town looks beautiful. (2) Born and bred in the c ity, he found it inc onve nie nt to live in the c ountrys id e. (3) Give n a nothe r c ha nc e, I will d o it b e tte r. (4) Dr Wa ts on a nd I will s p e nd the nig ht loc ke d in your room. (5) The la d y re turne d home, followe d b y Mr.Holme s a nd Dr.Wa ts on. (6) If b itte n b y a d og, you s hould g o to the hos p ita l. (7) Whe n a s ke d to ma ke a s p e e c h, he s a id he would b e g la d to d o s o. (8) The room, a lthoug h s up p os e d to b e ke p t loc ke d, wa s ofte n le ft op e n.然后让学生总结句中过去分词的用法。通过归纳, 学生总结:句中过去分词均作状语, 并且可作时间状语、原因状语、条件状语、方式状语、伴随状语或用在连词后。这样, 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过去分词的用法要好得多。

(2) 对比指导法。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 对一些相似又有不同的语言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 弄清它们的区别, 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

(3) 解答说理法。提出一种语言现象, 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析这种现象, 寻求正确答案, 并找出选相应答案的理由,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

(4) 启迪思维法。我们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的方法与才能。只让学生打钩钩, 画叉叉, 寻求标准答案是不行的。创造的火花多产生于求异之中, 产生于发散思维之中。这种创造品质需要多角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5) 讨论活动法。讨论法可用于解决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疑问, 对课文的理解, 也可用来对语言现象的操练、深化。学生在讨论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不断提高语言活动的质量。例如, 在学主语从句时, 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下列句子中所含从句有什么共同点: (1) Who will go to the conference is not important. (2) What we ne e d is more time. (3) How the y we nt to the USA re ma ine d a q ue s tion. (4) Whe n the p owe r s ta tion will b e re a d y is unc e rta in. (5) Why he took Swis s na tiona lity is a q ue s tion tha t inte re s ts us. (6) Whe the r the othe r s c ie ntis ts would a c c e p t his id e a s wa s unknown. (7) It wa s q uite c le a r tha t it wa s imp os s ib le for him to live in Ge rma ny. (8) Tha t lig ht tra ve ls in s tra ig ht line s is known to a ll.然后, 教师收集各组讨论结果, 进行总结。

三、学法指导的效果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一段时间后, 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前不重视记笔记的同学, 开始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 并在课堂上认真记好笔记。同学们在课前自学时, 在预习单词和课文的同时, 能自己找课文的重点句子、难句, 自己用新词造句。这样一来, 使课堂教学重点更加明确, 课堂教学更加顺畅,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学们在课后复习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许多学生能做到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许多同学能主动运用归纳法、对比法等有效的学习方法, 进行有关知识的总结以及相似又有不同的知识点的比较, 使学习更加有效。

让学生爱学、会学、学好, 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是新世纪新型人才的需要, 也是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担负的责任。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篇10

一、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一)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要使学法指导进行有效, 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制定计划。

要学习好, 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 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 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 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 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 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 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 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 积极主动地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2.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学生学好新课, 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 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 不得要领, 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 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 减少听课的盲目性, 增强听课效果。

3. 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 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积极思维, 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积极培养有意注意, 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 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 当堂消化。

4. 勤记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 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 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 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 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 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 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 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 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 思想不能溜号, 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 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 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5. 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 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 必须把握“及时复习”这一环,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过知识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很快, 而往后遗忘的速度减慢, 因此复习要及时, 要在学后当天进行, 复习可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 复习要分散复习与集体复习相结合, 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但集中复习也必不可少, 复习时可先尝试回忆, 然后反复阅读教材, 对照笔记, 记忆掌握重点内容。

6. 反复练习。

语言不是教会的, 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 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 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 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二) 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法, 二是指导即教法。学法指导, 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 并灵活运用于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归纳指导法。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就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认识形成系统化成为可能。因此使用归纳法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 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情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 如: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

(2) 对比指导法。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 对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语言点,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 弄清它们的区别, 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

(3) 解答说理。提出一种语言现象, 一个问题, 让学生分析这种现象, 寻求正确答案, 并找出选相应答案的理由, 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

(4) 启迪思维法。我们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培养创造的方法与才能, 只让学生打勾勾, 划叉叉, 寻求标准答案是不行的。创造的火花多产生于求异之中, 产生于发散思维之中。这种创造品质需要多角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5) 讨论活动法。讨论法可用于解决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疑问, 对课文的理解, 也可用来对语言现象的操练、深化。学生在讨论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不断提高语言活动的质量。

二、学法指导的效果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一段时间后, 使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 以前不重视记笔记的同学开始认识到记笔记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认真记好笔记, 这些同学说:记好笔记真有用, 复习起来不在是那么盲目了, 因为, 重点、难点都已记录下来, 不会再不知道复习什么, 从哪儿开始复习或复习不全面了;同学们在课前自学时, 在预习单词和课文的同时, 能自己找课文的重点句子, 难句, 自己用新词造句, 这样一来使课堂教学重点更加明确, 课堂教学更加顺畅,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学们在课后复习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许多学生能做到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巩固。

上一篇:日语语言下一篇:审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