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信息技术

2024-05-05

应用信息技术(精选十篇)

应用信息技术 篇1

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转变

信息技术指的是应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具体到教学中主要包括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部分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比较抵触, 故步自封, 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提高。要改变这个问题就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科技变革着现代社会, 科技带来更高的教学效率, 盲目守旧只能导致落后。

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网络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数据库, 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网络技术与资源的运用无论是在专业知识, 还是一些前沿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均有所涉猎, 这无形中为教师提供了强大的知识储备平台。

传统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般局限于本校内部, 或者几个兄弟院校之间。互联网的发展及一些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仅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与多元化, 更可以与世界接轨, 向国外的同行学习与探讨。可以取长补短, 去粗取精, 量体裁衣, 制定适合的个性化的具体教学方案, 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2.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 使得教师不再仅拘泥于黑板—粉笔式的教学,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 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备好课, 将授课内容制作成Power Point或Flash动画, 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所耗费的时间,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使教学更轻松,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3.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后辅导

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课后辅导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 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 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在课后更加便捷, 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学习交流平台, 当学生有课上未能消化与接受的内容和问题时, 学生可以与教师互动, 及时加以解决。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搜索, 网络图书馆中的海量图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三、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技术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数据库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容易让教师怠于自我思考和探索。资源的整合与教学方法易使教师产生依赖心理, 不能从自身教学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2. 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效益原则

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就是, 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考虑课件的美观, 浪费了大量的制作时间, 也有的课件成为“百科全书”, 缺乏针对性。我们应尽可能考虑实用性, 提高效率才是信息技术应用教学的根本。

3. 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

学生处在人格形成阶段, 意志力因人而异, 难以禁受得住诱惑,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探求知识的同时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形成有事问“度娘”心理。这样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就被抹杀,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自己通过思索仍解决不了时方可通过网络寻求答案。学生对新事物都有好奇心理, 应尽量防止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时一心二用, 比如浏览、摄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信息, 要教育学生懂得分辨取舍, 提取有营养的知识。

4. 信息技术的成本问题

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投影仪等为载体,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必然要导致教育成本的增加, 有些学校没有条件配备这些器材, 这也是信息技术推广方面的一大难题。这个问题只能由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投入来解决, 我国对于基础教育的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仍比较小, 希望有关部门予以重视。

应用信息技术 篇2

知识: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技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社会中的应用,知道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情感: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重大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并从中总结出自己使用过的工具有哪些

课堂准备:图片、视频、动画(课件中体现)和实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活动1以游戏引课

游戏规则:请4位同学上讲台站成一横排,第一位学生面对教师,其他三位同学背对教师,先请第一位同学看教师手里的一张纸条上的内容,然后请第二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一位同学将刚才看到的内容用动作表达(不能有声音)给第二位同学,时间20秒,然后再请第三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二位同学把刚才自己理解的意思用动作表达给第三位同学,以此方法到最后。然后先让第四位学生说出是什么,再请第三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再请第二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最后请第一们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从而说出纸条上的内容。

师:为什么一样的信息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信息?

学生回答(表达错误、信息传送的方式有限、表达信息不明确等等)

教师鼓励、表扬并小结

活动2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有4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京,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你要跟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你会用什么方法?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传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今天我们有很多传递信息的方法,可是在人类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没有这些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具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二、授新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图片:原始社会、图画、结绳记事等

提问:人类还没有语言的时候,怎样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你能通过这些图片想象出他们的传递方法吗?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小结:在人类还不能言语的时候,出现了用绘画、打结等等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当有了语言的使用之后,语言成为了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第一次发展,距今约4万年。(课件展示板书)

2、提问:语言在当时也只能是人与人近距离的时候才能传递信息,但对于远距离的人而言,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人类又要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传递呢?

教师展示图片:语言、烽火台、甲骨文文字、骑马送信等

学生通过图片讨论并回答,教师评价,再小结:

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了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这是信息技术的第二次发展,距今约3500多年。(展示板书)

3、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发展,可以说我们中国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

学生回答,教师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图片(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观看视频资料)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这就是信息技术的第三次发展,距今约1300多年。(展示板书)

4、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测试:如果你是学校体队队长,现在要通知所有队员到操场进行队列训练,一种方法,分别给这些年级的班级的班主任打电话,第二种方法,分别走到各班通知,第三种方法,利用校园广播通知。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教师播放视频:电话、电视、广播在生活、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教师小结,第一部电话诞生的时间是1863年、第一部广播诞生的时间是1895年、第一部电视诞生的时间是1925年,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第四个时代,距今约80到200多年。(展示板书)

教师提问:用语言、纸和电视传递同一个信息,它们有什么不同?

5、真正让信息的处理和传播得以迅速发展的时间距我们现在也就40多年,这就是计算机的诞生以及互连网的出现。(教师展示课件:现代生活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诞生的,随着电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完善,人们对计算机与互连网的普及使用,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也是信息技术的第五次发展。(展示板书)

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在对信息的处理上有些什么特点?

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板书,教师提问:从古到今,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有哪些变化?它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作用?学生回答。

(二)我们今天一起探索了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怎样来解答,我想请同学们来帮帮我,你们愿意帮我吗?

教师提问:怎样才算是信息技术?(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信息技术(英文缩写IT)就是指怎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检测信息和利用信息等等的技术。(展示板书)

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是人类社会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而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

教师提问:假如没有这些信息技术工具,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社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回答)

继续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重要吗?(生答)那么,掌握信息技术重要吗?(学生回答)

你们有信心把电脑这门信息技术课学好吗?(学生答)

三、结束语:

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谁也无法想象。信息技术会发展到什么样子,我们也无法去想象。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未来社会的信息技术也会更加完美。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好好把握今天的学习时光,长大后,你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

目前,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取代过去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没有提高,不少学生和教师只是把多媒体当成一个屏幕或者一个工具,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价值以及怎样弥补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到中学课堂中,来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初中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改革,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改变教学思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处事能力。

一、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在学习与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创新思路,真正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且设计问题和学生分享,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发展,信息技术也一样。教师要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不能只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而忽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代教育模式提倡学生间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分享网络学习资源,学生间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到现实中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现实的交流也可以扩大到地域、文化背景、信仰等方面。

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迁移,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丰富学识,更好地弥补不足,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创造富有创造性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可以从问题概要、问题本身以及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三个方面考虑。就问题概要来说,可以从问题产生的背景方面考虑,即在怎样的状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哪个方面考虑,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也可以为学生的实践、信息的获取提供知识。从问题本身方面考虑,问题是学生发问的原动力,只有存在问题,才会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存在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问题的可操控空间指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处理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大胆设想。

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

(1)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思维会有局限,将遇到的问题交给计算机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深化对问题的了解,尤其是数学运算方面的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运算效率和准确性,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媒体的应用技术。

(2)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荷。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以死记硬背为主,这是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计算机可以充当巨大的知识储存库,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计算机查询相关知识,从而减轻学习负担。

(3)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方式不同,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个人的认知和学习空间。

三、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渐广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将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教学带来方便,对学生的发展乃至时代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个人能力,为处理不同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43-4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23-25.

[3]陶礼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主题探究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5-58.

应用信息技术 篇4

一、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双重属性缺一不可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强的课程。一方面, 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以设计、制作、实验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应用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取情感体验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体现课程的技术属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为技术应用。另一方面, 由于新课标把信息素养提升到课程的核心地位, 注重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人文观念, 体现出课程的文化属性, 学习活动又表现为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由于课程的实践性, 信息活动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 包含技术的应用。同时,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技术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文化价值, 获得驾驭技术的技能。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者作相互包含, 但又相区分。因此, 可以把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看作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两种属性, 二者统一于信息技术课程。

二、以双重属性并重思想指导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 教师注重对课程的探索, 对教学模式的使用与创新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主题教学等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大放异彩。不容忽视, 也存在弊端, 讲授、演示等教学模式更多用来传授操作类知识, 学生主体作用没得到好的发挥。新兴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体验, 但是过于注重形式又造成课程技术含量不够。

把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二者并重的理念应用于教学, 有利于保证课程文化与技术属性的实施。信息活动把活动的元素加入教学, 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同时它又有相对规范的活动流程, 再者其目的明确, 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 技术应用的加入不仅保证了课程的技术含量, 也使学生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与实现技术能力的发展。

三、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把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并重的理念应用于教学, 笔者对来自浙江、海南、北京等十个地区的203个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发现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效果较好, 技能练习为主的案例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上略胜一筹;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表现出一定的共性, 并较明显的区别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内容。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 本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归类。信息素养详解方案把课程内容划分为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六个部分。其中知识、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教学中活动的形式比较明显。技术可依据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准备技能分为简单的技术和技能性强的技术两类, 简单的技术学生具备准备技能, 不需要教师的技术演示即可完成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形式上以活动为主;技能性强的技术学生缺乏必要的准备技能, 需要教师技术示范, 学生技能练习的过程比较突出。根据内容特点的异同, 本文把知识、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简单的技术归为知识侧重类, 技能性强的技术归为技术侧重类。进而针对两类教学内容, 构建两个教学模式。

(一) 知识侧重类

知识侧重类对技术的要求比较低, 无需专门的技能训练。通常是信息活动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于课堂始终, 技术应用在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并应用知识。教师活动表现为: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调控指导、总结提升。

创设情境, 通常占用笔墨较少, 但好的情境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情境有时还会附带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创设情境需要注意两点, 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二要和教学内容具有相关性,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学生角度看, 此阶段学生获取教学主题或教学氛围, 故为学生的信息获取阶段。

之后, 教师把学生带入学习过程。如何恰到好处的提出问题, 给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悬念, 是本环节的关键。问题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经验等, 还要根据学生的层次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 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学生通过分析问题, 确定信息需求, 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选择、准备合适的工具和条件, 实施方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技术的支持。教师在此阶段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对疑难点进行点拨、指导, 协调小组活动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保证学习活动正常有效的进行。

(二) 技能侧重类

技能侧重类涉及到能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操作;能掌握信息获取、加工、传递、管理等技能。技术操作的作用比较明显, 教师演示、讲解、纠误的作用较突出。教学形式上表现为在教师借助一定的信息活动引出学习任务, 并示范操作, 学生学习并应用技能完成任务。教师活动表现为创设情境, 讲授演示, 指导纠正, 总结提升。

对于枯燥的技能学习, 情景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可采用案例或设置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技术含量较高的任务, 学生通常缺乏准备技能, 需要教师对技术进行演示、示范。学生则处于机械模仿, 克服困难的阶段, 领会技术操作的步骤和要领是其主要任务。学生获得准备技能后, 练习和反馈是掌握技能的关键。教师需要围绕学习任务, 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练习为目的的活动。活动形式表现为完整的信息活动流程或其中某些环节。譬如制作校园全景图, 涉及到获取校园图片, 对图片进行加工, 并展示作品等过程。此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技术上的指导和纠正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用技术完成任务之后, 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总结、掌握技术方法与技术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最终目标是为人所用,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应用观。

综上所述, 两个教学模式都注重了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描述了二者在不同教学内容教学中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形式。此外信息技术的文化价值、信息社会中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等内容也不容忽视, 要渗透到任务的设置, 学生应用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于颖, 李艺.论"信息活动"与"技术应用"活动二元对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7.

信息技术的应用探讨 篇5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对于初中的美术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初中美术课堂的内容大大增加,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该文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的意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美术;应用措施

初中美术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初中美术教学的效率,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得以见识更加广阔的美术殿堂,也创新和丰富了初中美术教学的方式与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之一。

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对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初中美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一、信息化教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

1.增加初中美术课堂的信息量

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信息量。

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中,教师多是照本宣科,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

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会获得不一样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包含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动画等多种多样的元素,这些在传统课堂中不会出现的元素极大地提升了初中美术课堂的丰富性,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能够接受更多的相关课外知识,这样就能让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中的著名艺术家产生崇拜感。

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的视觉冲击能够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精力学习知识。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前设置情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氛围。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学生的大脑快速有效地进入美术学习的状态。

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有趣的美术现象以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自主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成为初中美术教学的主体,改变以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教学地位,是初中美术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方向。

3.提高课堂效率

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篇6

信息产业部部长、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王旭东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切实把十七大精神贯彻到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工作实践中去,推动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在讲话中,他围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了全面阐述,指出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要途径。

娄勤俭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信息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节能降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本次会议向与会代表提交了两份文件: 《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和《节能降耗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前者是信息产业部为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法规建设的重要举措; 后者是为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而制订的行业指导性目录。

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司长肖华向大会做了关于《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报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我国政府已经由集中力量支持信息技术的研发,调整为大力支持应用,政府和信息产业部会通过政策、环境和财税等手段推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和节能降耗技术、产品的推广。

此外,国信办、科技部和山东省领导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相关部门、协会、各省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相关领导和一些企业代表也就各自的工作经验等内容与参会代表进行了交流。

谈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7

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物流自动化设备技术的应用的重要环节是配送中心, 其特点是每天需要拣选的物品品种多、批次多、数量大。因此在国内超市、医药、邮包等行业的配送中心部分地引进了物流自动化拣选设备。一种是拣选设备的自动化应用, 这种分拣货架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相连, 动态地提示被拣选的物品和数量, 指导着工作人员的拣选操作, 提高了货物拣选的准确性和速度。另一种是一种物品拣选后的自动分拣设备。用条码或电子标签附在被识别的物体上, 由传送带送入分拣口, 然后由装有识读设备的分拣机分拣物品, 使物品进入各自的组货通道, 完成物品的自动分拣。分拣设备在国内大型配送中心有所使用。

物流设备跟踪和控制技术的应用。物流设备跟踪的手段有多种, 可以用传统的通信手段如电话等进行被动跟踪, 可以用RFID手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 但目前国内用得最多的还是利用GPS技术跟踪。GPS技术跟踪利用GPS物流监控管理系统, 它主要跟踪货运车辆与货物的运输情况, 使货主及车主随时了解车辆与货物的位置与状态, 保障整个物流过程的有效监控与快速运转。物流GPS监控管理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运输工具上的GPS定位设备、跟踪服务平台、信息通信机制和其他设备。在国内, 部分物流企业应用这项技术。

物流动态信息采集技术的应用。一维条码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和空、相应的数字组成, 这种用条、空组成的数据编码可以供机器识读, 而且很容易译成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因此, 该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物品信息标注中。因为符合条码规范且无污损的条码的识读率很高, 所以一维条码结合相应的扫描器可以明显地提高物品信息的采集速度。加之条码系统的成本较低, 操作简便, 又是国内应用最早的识读技术, 所以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 国内大部分超市都在使用一维条码技术。但一维条码表示的数据有限, 条码扫描器读取条码信息的距离也要求很近, 而且条码上损污后可读性极差, 所以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同时一些其他信息存储容量更大、识读可靠性更好的识读技术开始出现。

一维条码的信息容量很小, 它的使用就受到了局限。于是便发明一种新的码制, 除具备一维条码的优点外, 同时还有信息容量大 (根据不同的编码技术, 容量是一维的几倍到几十倍, 从而可以存放个人的自然情况及指纹、照片等信息) , 可靠性高 (在损污50%仍可读取完整信息) , 保密防伪性强等优点。这就是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二维空间存储信息的二维条码技术。二维条码继承了一维条码的特点, 条码系统价格便宜, 识读率强且使用方便, 所以在国内银行、车辆等管理信息系统上开始应用。

磁条 (卡) 技术以涂料形式把一层薄薄的由定向排列的铁性氧化粒子用树脂粘合在一起并粘在诸如纸或塑料这样的非磁性基片上。磁条从本质意义上讲和计算机用的磁带或磁盘是一样的, 它可以用来记载字母、字符及数字信息。优点是数据可多次读写, 数据存储量能满足大多数需求, 由于器粘附力强的特点, 使之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如信用卡、银行ATM卡、机票、公共汽车票、自动售货卡、会员卡等。但磁条卡的防盗性能、存储量等性能比起一些新技术如芯片类卡技术还是有差距。

声音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识别声音达到转换成文字信息的技术, 其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手工录入信息, 这对那些采集数据同时还要完成手脚并用的工作场合、或键盘上打字能力低的人尤为适用。但声音识别的最大问题是识别率, 要想连续地高效应用有难度。目前更适合语音句子量集中且反复应用的场合。

视觉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一些有特征的图像分析和识别系统, 能够对限定的标志、字符、数字等图像内容进行信息的采集。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障碍也是对于一些不规则或不够清晰图像的识别率问题而且数据格式有限, 通常要用接触式扫描器扫描, 随着自动化的发展, 视觉技术会朝着更细致, 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并且还会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结合起来应用。

智能卡是一种将具有处理能力、加密存储功能的集成电路芯版嵌装在一个与信用卡一样大小的基片中的信息存储技术, 通过识读器接触芯片可以读取芯片中的信息。接触式智能卡的特点是具有独立的运算和存储功能, 在无源情况下, 数据也不会丢失, 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都非常好, 成本适中。智能卡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 可以方便地满足对各种各样信息的采集传送、加密和管理的需要, 它在国内外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便携式数据终端 (PDT) 一般包括一个扫描器、一个体积小但功能很强并有存储器的计算机、一个显示器和供人工输入的键盘。所以是一种多功能的数据采集设备, PDT是可编程的, 允许编入一些应用软件。PDT存储器中的数据可随时通过射频通信技术传送到主计算机。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化学教学 篇8

技信息技术也能促进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应用儋州术市八一信息一技随、术着优可社化以会教优的学化发资化展源学互的教联获学网取:逐渐优学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化分贺学, 信息资源网络技术。从互联网中我们可以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化建明方用便快“百捷度”地搜索或“Go、查找相ogle”等关搜资索料引信擎学相息, 关信息呈现出来只要输入关键词, 接下来我们只就会有大量的教要将信息筛选出来就可以为我们学所教常用识学。、资化在源学互:课联化件网学、中史化还、学生可试活以题中搜、的化集化学化学学视

频、最新的化学科研究进展等等资

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所需要的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下来, 也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上网搜索也能为学生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提供详尽的资料。互联网已成为我们获得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

二、优化情境创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化学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整合在一起, 从而可以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 给学生以强烈的直观视觉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在学习《酸雨》时, 考虑到酸雨对于海南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只通过语言文字描述学生很难体会到酸雨的危害。教师可以先在互联网查找酸雨危害影响的数据, 搜集酸雨危害的视频, 然后把这些教学资源运用软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就可以轻松地把酸雨在课堂上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原本陌生的酸雨变得直观生动, 使学生急于了解酸雨的成因及酸雨的防治, 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 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优化认知微观世界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且化学变化又是原子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 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和物质发生变化的微观过程, 变抽象为形象, 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 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理解化学原理。如在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时, 用它们的球棍模型 (或比例模型) 应用Flash软件制成动画演示反应过程, 这样就把乙醇分子与其他分子、原子的微观反应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能形象地理解乙醇在发生不同反应时的断键位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做“Cu-Zn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 通过用Flash或其他软件动画模拟原电池中电子运动方向、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以及原电池中离子的移动, 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了原电池的宏观变化, 也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到了原电池的微观变化, 对于学生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实质很有帮助。

四、优化认知危险、复杂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理论的建立大多是通过实验。对于简单、安全、直观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 可是对于一些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 不适合课堂演示。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观察实验, 我们可以把这种实验拍成录像, 制作成视频,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播放。如在讲解浓硫酸的稀释时, 为了强调稀释的正确方法, 可以把错误方法 (水加入浓硫酸) 拍成录像, 制作成视频, 这样就把在课堂演示中的危险实验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方法带来的危害, 从而牢固地掌握浓硫酸正确的稀释方法。

五、优化学生表达探究成果

在化学的探究活动中往往有一些探究成果和调查报告需要展示, 而Powerpoint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解决展示的问题。学生在进行探究和调查后, 可以将成果使用Powerpoint制成演示文稿, 利用Powerpoint的演示功能在课内外进行展示。学生可以把搜集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运用Powerpoint整合在一起, 方便、直观地把成果展示出来, 与大家共享。

六、优化交流方式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篇9

1 计算机网络信息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分析

(1) 网络本身的弱点。信息网络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开放, 这种开放性为人们应用网络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实现方式, 但是也成为了信息安全的最主要的弱点之一。同时, 信息网络所使用的通信协议如TCP/IP等安全性能较差, 更加容易导致整个网络系统中的用户收到欺骗攻击、数据截取和篡改、拒绝服务攻击等。

(2) 人为恶意攻击。信息网络中所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就是人为的, 有针对性的恶意攻击。这种恶意攻击可以有选择的破坏网络中的信息的完整性或有效性, 也可以通过非常隐秘的方式对网络通信中的信息进行窃取、破译等, 为计算机网络造成危害, 给数据用户带来经济损失。

(3) 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可以被隐藏或伪装在正常程序中随着正常程序的运行被启动, 从而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操作, 如破坏、窃听等。相较于其他安全威胁而言, 这种安全威胁方式更具隐蔽性、传染性、可触发性以及破坏性, 轻则会降低整个操作系统或特定软件的工作效率, 重则对用户数据进行破坏, 为用户带来损失。

2 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及策略

为阻止或将来自网络的信息安全威胁降到最低, 可以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

2.1 数据加密技术

该技术可以将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 利用特定的密钥或加密函数进行加密处理, 转换为密文, 接收方只有使用响应的解密密钥或解密函数才能将该密文还原成明文并获得传输数据的实际能容。数据加密技术是整个信息安全防护机制的基础, 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石, 可以对用户名、用户密码、身份信息、数据信息等进行加密和解密, 可以有效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能, 特别是一些成熟的高强度的数据加密技术, 如公开密钥技术等, 可以在不降低信息灵活度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安全防护。

2.2 防火墙技术和杀毒技术

防火墙技术可以对网络间的数据访问进行控制, 尤其是对外网用户和内网用户之间的资源访问和数据传输进行控制。防火墙技术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安全策略对多个网络之间的数据包通信进行监听和检查, 以确定该通信行为是否被允许。具体而言, 防火墙技术可以分为包过滤型、代理型、监测型以及地址转换型。

其中, 包过滤型防火墙技术主要是对通信数据包进行地址检测, 允许安全策略认证的可信任站点之间的数据通信, 阻止危险站点的数据通信;代理型防火墙技术则是在用户端和服务器两者之间添加代理服务器, 利用该代理服务器对两者之间的数据通信进行转发, 这种方式就避免了用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直接通信, 降低了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威胁;监测型防火墙技术则是直接对网络通信信息进行主动实时监控, 对通信数据进行分析, 进而判断通信数据是否安全;地址转换型防火墙主要工作方式为将用户端真实的IP地址转换为其他IP地址, 隐藏真实的IP地址, 只使用转换后的IP地址和开放端口进行数据通信, 防止地址跟踪。

2.3 入侵检测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对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的恶意使用进行行为识别和检测的主动式的网络安全技术, 可用于对通信网络中与所制定的安全策略不相符的行为进行检测和侦听, 对于可能会对网络信息造成威胁的操作, 可按照预定的规则进行行为阻止和信息防护。

2.4 认证技术

认证技术的主要作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对信息发送信源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验证通信双方是否持有正确的通信密钥或通信口令, 另一部分是对通信信息进行验证, 确保通信双方传输的数据是未被篡改的、可信赖的。认证技术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常用的认证技术有:数字签名认证、身份认证系统等。

3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应用多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可以构建一个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该体系中, 不同技术针对不同层面和不同需求对网络信息进行针对性安全防护, 确保整个网络系统的通信安全。最具代表性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结构如下:整个防护网络由网络安全评估部分、安全防护部分、网络安全服务部分等三部分构成。其中网络安全评估部分主要用于对网络终端的系统漏洞进行管理, 对网络通信方式进行评估;安全防护部分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如病毒防护体系、网络访问控制、网络监控系统、数据加密技术等对网络通信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网络安全服务部分则是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数据恢复、应急服务体系构建等。

综合利用多种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组成安全防护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网络信息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

4 结语

网络信息所受到的威胁多种多样, 单纯应用某一种防护技术是无法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的, 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安全策略, 构建完备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可以有效提高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能。

摘要:网络通信的普及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受到了重点关注。本文对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进而对可应用于网络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 就这些防护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网络通信,信息安全,威胁,防护

参考文献

[1]彭珺, 高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1, 39 (1) .

[2]熊松韫, 张志平.构建网络信息的安全防护体系[J].情报学报, 2003, 22 (1) .

[3]欧裕美.网络信息安全和数字水印技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30 (1) .

信息栅格技术的应用研究 篇10

栅格名词起源于电力输电网, 寓意人类可以方便的从墙上插座获取强大的电力资源。进一步推广延伸, 栅格可以解释成一组纵横交叉的线连成的几何圈, 广泛运用得到电力栅格、地图栅格、运输栅格和计算栅格等。栅格可以是单一的一个小组, 也可以是包含世界各个节点的全球栅格, 为接入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栅格最早的定义出自《栅格:未来计算结构的蓝图》一书, 意为构筑在Internet上的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新型技术融为一体, 为科技人员和普通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按照栅格定义, 信息栅格就是能够提供一整套增值功能来支援信息处理、存储与传送, 并实现人网互动、网络管理、信息分发管理、信息保障等功能的信息系统。信息栅格具有广域分布性、无缝链接、动态扩展性和高度集成性等特点, 能够在动态变化的虚拟环境中传输、处理和共享信息, 能够协同共享资源解决问题, 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二、信息栅格的体系结构

从信息栅格的定义可以看出, 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包括基础结构层、通信层、交换层、应用层、管理层和安全保密等六个部分。

(1) 基础结构层主要包括频谱结构、法规标准、资源分配等, 对链接到信息网络的终端设备进行频谱、结构等划分。

(2) 通信层主要包括光纤、卫星、短波、远程接入点、移动用户管理业务和数据链等。

(3) 交换层主要包括信息网络中的交换设备、协议转换设备等, 用于网络的接入。

(4) 应用层主要包括各种服务、软件、应用系统、日常处理程序等, 为用户提供共享资源。

(5) 管理层主要包括信息网络的管理措施、管理手段, 可以通过硬件或者软件对信息栅格进行管理。

(6) 安全保密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和信息保密系统, 主要是利用硬件设备或者软件达到对信息栅格网络的安全保密管理, 确保信息栅格提供的信息安全。

三、信息栅格的作用

信息栅格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网络体系结构, 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能进一步加速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如图2所示, 主要作用表现如下:

(1) 拓宽信息获取渠道, 做到了信息获取全球化。信息栅格的范围小到一个单独的小区, 大到链接整个世界, 形成全球信息栅格。通过接入全球信息栅格网络, 可以不受地域、天候、时间的限制, 真正实现“哪里有信息, 哪里就能上网”。

(2) 突破时空、方式、体制限制, 做到了信息交换全维化。信息栅格网络建立在有线、无线通信基础上, 包含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栅格以及传感器栅格等, 打破了时间、空间、体制的限制, 实现了网络的时时通、处处通。通过全维、立体、多频谱、多节点的栅格化信息交换, 实现局部提供信息全球共享的目的。

(3) 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做到了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栅格使用范围广, 涉及的信息容量大, 使用面向广大用户。信息栅格技术能够通过完善信息管理机制, 通过技术手段, 将正确的信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形式传递到正确的接收者手中, 同时压制非法者谋求同样能力的企图。

(4) 强化安全机制, 做到了信息防护保密化。信息栅格网络信息量大, 接入方式多, 使用用户多, 存在一定的隐患。信息栅格采用纵深防护、多层设置, 在网络、链路、计算机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维向都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防护能力, 从而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能力。

四、信息栅格的应用

信息栅格技术的提出, 推动了信息技术发展, 带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产业的蓬勃发展。信息栅格强化了信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使全球变成了一个信息的网络,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各国加大了对信息栅格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和民用领域。

(1) 美国的“全球信息栅格” (GIG, Globa Information Grid) [1]。美国的C4ISR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3) 。但是,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 C4ISR指挥信息系统暴露出不能实现全球网络化、实现对大量战场信息的有效加工以及设备兼容的问题。于是2000年3月, 美国联合参谋部向国会提交启动GIG项目的报告。通过全球信息栅格技术, 将因特网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 强化天基和空基的多传感器信息网络的侦察、监视、探测预警、导航与气象功能, 提高部队抗干扰能力以及灵活指挥能力, 实现分散的联合部队具有实施联合目标确定、协同作战、一体化防空、快速伤亡评估、动态后续打击等能力, 真正提高信息作战能力。

(2) 城市管理中的“空间信息栅格” (SIG, Spatia Information Grid) [2]。城市管理迈入信息化的轨道, 许多城市初步建立了硬件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 也存在着不足。其中突出的问题是各部门横向、纵向之间没有合理的信息通道, 各类应用系统自成体系, 形成分散、封闭的“信息孤岛”, 不能共享信息资源、协同工作, 成为城市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空间信息栅格实现了地理上广泛分布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海量的空间数据资源、各类业务应用系统以及人员的整合, 提供了一体化的空间信息获取、组织、处理、服务的基本框架和应用环境, 有利于整合城市管理领域中各类大规模、多类型的资源协同工作, 实现综合决策指挥。

(3) 栅格数据地理信息系统 (Raster GIS, Raste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3]。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是一种具有采集采集空间数据并存储、管理、分析与表现空间信息的计算机系统。基于栅格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以栅格数据为主要数据模型, 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栅格数据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凭借航测数据为基础, 将所得信息全部显示在地图上供决策者使用。其本身也符合普通用户操作习惯, 空问分析和地理现象的模拟均比较容易, 视觉感亲切, 有利于与遥感数据的匹配应用和分析。另外, 利用栅格地图数据进行操作, 一些影像图可直接利用, 节省了数据处理的时间。

信息栅格技术还运用在热量资源栅格化信息系统[4]等领域。通过信息栅格技术的运用,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五、结论

信息栅格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带动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 我们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特别是信息栅格技术, 加速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

摘要:信息栅格是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具有广域分布性、无缝链接、动态扩展性、高度集成性等特点, 能够在动态变化的虚拟环境中传输、处理和共享信息以及协同解决问题, 得到了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信息栅格

参考文献

[1]潘学俊.“全球信息栅格”揭开神秘面纱.解放军报, 2003 (7) .

[2]彭程, 李京, 廖通逵, 刘纯波, 蔡洪春.基于SIG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系统.计算机工程, 2008 (7) .

[3]湛邵斌, 陈圣波, 李远华, 程彬, 轩义华.栅格数据地理信息系统 (Raster GIS) 关键技术分析.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7. (3) .

上一篇:医德思想下一篇:合作班主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