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

2024-05-09

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精选十篇)

中学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1

一、何为物理模型

物理学所涉及的研究问题往往十分复杂, 为了便于研究分析这些复杂问题, 物理学研究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 将这些复杂问题进行科学化抽象处理。在此过程中, 用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征的理想结构, 去描述实际的物理过程、现象或事物。而这种类似理想结构就称之为物理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可以分为几大类:一是对象模型, 比如, 质点、轻杆、轻滑轮、理想气体、理想电表、均匀磁场、纯电阻用电器等;二是条件模型, 如光滑表面、恒力、真空等;三是过程模型, 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等。纵观这几种物理模型, 它们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形象性、科学性和假定性等特征。物理模型是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是物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石,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构建的策略

(一)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法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是将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理想化处理并构建出相应的物理模型的一种方法。理想化的方法很多, 如将物理形态自身理想化, 比如理想弹簧、刚体等等;还有是将所处的条件进行理想化, 如光滑、绝热等就是在此方法上建立起来的;另外, 就是将运动变化过程理想化, 如等压过程、理想过程模型主要就是由此方法构建起来的。用理想化方法构建的物理模型是在理想状态下才有的, 在现实物理问题中, 却是不存在的。

(二) 类比法

许多物理现象中, 彼此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或相同的物理属性, 于是人们推测某些现象之间存在着另外的物理属性, 进而可以建立起相应的物理模型, 这种构建的方法就是类比法。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广泛而且效果很好。

案例1.一个质量为M, 长为L的箱子, 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箱内有一隔板将箱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左边储有质量为m的压缩空气, 右边为真空。由于隔板和箱壁间的接触不紧密, 致使从某时开始气体从左边泄露到右边。待到平衡时, 箱子移动了s距离, 请问s为多大?

解析:这是一道力热综合题, 其实质是“平均动量守恒——知识模型”的类比应用。很多学生为此感到很困惑。下面我们来进行分析。

待到平衡时, 气体的质量中心相对于箱子移动的距离为L/4, 设气体的质量中心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为S'。则, S+S'=L4, 系统平均动量守恒:M tS-m tS'=o, 联立以上二式, 解得:S=4m (ML+m) 。

物理现象的相似性是类比法构建物理模型的基础, 也是关键, 物理现象之间或多或少的相似性也为利用类比法构建物理模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当然, 用类比法进行物理模型构建也并非完全有效的, 有时还会造成错误地结论。比如, 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 就曾有人将机械波与电磁波类比, 进而得出电磁波与机械波一样也需要媒质来传播的错误结论。可见, 由类比法构建出的物理模型, 其正确性与实用性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 归纳法

归纳法是归纳与演绎的结合。所谓归纳, 就是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主要思维方法, 而演绎则是通过一般认识个别的方法。用归纳法构建物理模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物理模型的构建中, 可以先根据由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验所得到的数据归纳出相应的物理定理、定律, 进而再从这些归纳出的物理定理、定律出发演绎出新的物理规律。例如, 通过大量实验观测, 利用归纳法建立起来的基础物理模型, 来建立经典力学中牛顿三大定律, 又从三大定律出发演绎出了一系列力学定理、定律 (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 , 而这些定理或定律又都符合客观实际。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并非是随意的, 而是要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 物理模型要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认真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做出正确的抽象。其次, 要抓住主要因素, 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应该抓住其主要联系来建立模型;同时物理模型的构建要以实验为事实基础, 不断发展完善, 真正体现物理模型的实效性。

摘要:物理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可以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效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很多, 有理想法、类比法和归纳法等等, 根据不同物理现象采取不同物理方法构建物理模型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物理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梅芳.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 2001 (11) :17-18.

[2]储文君.物理教学中的理想化方法[J].现代物理知识, 1999 (2) :15-17.

中学物理教学论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篇2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概述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来说,最基本的任务是搞好教学工作。要搞好教学工作,中心环节是备好课。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教师,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任务,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是中学教师备课的总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1、备课的基本要求就是学习大纲,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写教案。做到“三备”即:

备教材(钻研和熟悉教材,确定教学目的和重点、备知识、备实验、备习题); 备学生(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教学难点);

备教法(处理教材,选择教法),就是通常所说的“备课”。不过这种备课(或叫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是建立在教师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当然这种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这些经验还会不断地被总结和运用,因为它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创造性。

但是,随着人们对教学功能认识的不断完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教学过程本来就是由诸多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复杂过程,因此仅仅以教师经验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观。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等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多种因素,在分析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需要,从而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学习内容的类型选择相应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反馈,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其最大优势是克服了传统备课中对教学状态的直觉描述,凭经验教学,教师的职业能力的提高全凭个人摸索的缺陷,能够充分利用人类对教育教学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对新教师的迅速成长也是一条捷径。

2、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对教学过程各主要要素的系统分析,创造一种教学活动模式,并形成有序的流程,为教学工作提供行为的规范和具体的操作方案,以指导教学工作的实施。简言之,课堂教学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并以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为其成果表现出来。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设计必须最终落实到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教学模式具有层次性,并有总模式和子模式之分。目前流行的教学总模式有三种: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启发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学生中心模式”);

★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双主模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不同要求,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环境的同时,创造多元化的软、硬件环境,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去主动发现、探索、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而“学生中心模式”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强调学生的首创精神。这两种模式均符合当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双主模式”为主,适当使用“学生中心模式”(如课题研究等)。

二、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括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1、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及教材处理;

2、中学物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3、中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4、物理课堂实验的设计;

5、物理学与技术、社会和生活的研究;

6、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媒体的应用和设计;

7、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解决;

8、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研究;

9、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10、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研究,等等。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1、理论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相统一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感性经验为依据,而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这样才能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来规范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增加自觉性。正是为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教学设计又必须把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给出教学流程,明确可操作的方法。

2、整体设计与要素分析相结合

没有要素分析的综合是肤浅的,难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只有要素分析,没有综合,必然是孤立的,并且缺乏整体功能。因此教学设计既需要以整体为背景进行要素分析,又需要以要素分析为依据进行综合优化,使教学系统各要素处于相互匹配和最佳结合状态。

3、规范性与创造性兼顾

反映教学过程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只有规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新思想、新理论的运用又必须创造,创造是对规范的完善与发展,二者是可以兼顾而统一的。

4、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并重

教学过程由教学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及二者的中间联系过程三者构成。因此教学设计既要重视静态设计(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又要重视动态设计(教学过程的发展),使二者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中向前推进。

5、施教者与学习者交互协调

教学过程既是施教过程,也是学习过程。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促进两者的交互与协调,但交互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讨论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则,自选一段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二节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及案例

编写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就是常说的课时计划或教案。

教案一般是由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间安排等综合编成的,是教师备课的总结、上课的依据,是检查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参考。认真编写教案是积累资料、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案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课题:即章节标题或核心内容,并注明授课时间;

2、教学目标: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要求;

3、实验教具及媒体:实验所用仪器、器材的规格、数量,教学所用的媒体;

4、教学过程:这是教案的主要部分,一般包括教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公式、数据、例题、研究方法等)、程序安排、时间分配、习题作业、技能训练等;

5、课后分析:课后及时把教课中的激情灵感记录下来,以免情消意散、无法追忆。课后记录可以包括:教案的执行情况、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法的选择和应用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疑难问题、典型错误、经验体会、存在的问题、今后教学建议、资料索引等。

教案要能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师生教与学的动态过程。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教案格式,并附案例供参考。

表10—1 教学参考格式

教案可以写成文字形式也可以编写成电子教案.

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电子备课平台(可参考:《物理教学探讨》2003.1.“点击物理教学资源,创建电子备课平台”)或者应用网络上介绍的“电子备课授课系统”(如洪恩数字校园系统中的一个组件--电子备课授课系统)。

利用计算机备课有以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提高备课的速度,摆脱手工书写教案的种种苦恼,避免重复抄写的简单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

2、利用电脑具有信息存贮量大和信息处理速度快的特点,组建学科习题库可以满足教学中的需求,有利于精选习题和试题。

3、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现代化。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和多媒体电脑等电教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形象和快捷,有效地促进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4、有利于对教学反馈信息的分析统计。利用电脑的数据处理软件(如EXCEL软件)进行学生考试成绩的分析统计,不但速度快、正确率高,而且可以十分方便地对考试成绩的各种数据(如难度系数、区分度、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资料的保存和查找也十分方便,从而为教学研究和改革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

5、有利于备课资料的保存和交流优秀的备课资料.

因此,作为跨世纪的教师应该有战略眼光,早日掌握电脑在备课中的应用技术,以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备课:自选下列内容中的一个,按照教案的一般形式撰写教案

★惯性 惯性现象;

★压力 压强

★杠杆的平衡条件

★浮力产生的原因

★加速度的概念

★电动势的概念 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2、渗透人文教育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类的进步史,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联系着社会,联系着人。许多物理学家的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他们的人格、品行,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物理学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思想。在指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适当进行一些学史的介绍,就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读材料--伽利略对落体运动的研究,还可以阅读伽利略的传记。号召学生不仅要学习伽利略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还要学习他尽管身处逆境却始终不屈不挠地探求真理的精神。

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评价亚里士多德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杰出学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3、引入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指出了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不能只想着知识目标,还必须考虑另外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中,“测定反应时间”的教学可以使这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融于一体:

(1)师生合作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枚金属小书签,用两个手指捏住书签上端。请一位学生,伸出拇指和食指,在书签下端做捏书签的准备.告诉学生,如能捏住,就送给他做纪念。

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释放书签(措施:教师若无其事地对学生说,这枚书签漂亮吧?说的同时,松手),学生一般捏不住.可鼓励该生再捏一次,这次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捏住(措施:书签的下端距学生的手远些).

然后,教师指出这个小游戏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引出“反应时间”的概念。(2)指导学生设计一个测定反应时间的实验

看到桌上的直尺(带刻度、长30 cm),联想到刚刚做过的小游戏,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想法。

请一组学生谈谈他们设计的方案: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其他组学生不断补充。最后,形成完整的实验方案:

[原理]

人的反应时间等于直尺下落的时间 [器材]

直尺、计算器.

[操作]

一人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另一人两手指呈捏的姿势,在直尺的下端零刻度处等待.前者释放,后者捏住(注意后者要紧盯着前者的手,且在捏的过程中后者的手不能向下移动)。[读数] 测出直尺下落的距离s,即后者捏住处的刻度值。

处理数据]

根据位移公式s=1/2gt2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即人的反应时间t =(2s/g)1/2 学生分组做实验,测定自己的反应时间。(3)教师用一根“神秘”的尺子检测,直接读出反应时间。让学生猜一猜这根尺子的奥秘。学生经过思考能够明白,教师事先完成了时间和位移的转换,把时间标在了尺子上。

这样就制成了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

(4)提出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 建议学生在课外动手做一把“反应时间测量尺”,用它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4、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为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当积极探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的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在两方面:

(1)用Microsoft PowerPoint编制了计算机教学软件,将文字、表格、图片、动画等投影到大屏幕上,替代了板书。

(2)用自由落体仪、光电计时装置和计算机(硬件、软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和时间t的关系,测定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仪如图所示,立柱的上端有一个电磁铁,通电,小钢球就被吸引住;断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在立柱上有4个可移动的光电门,当小球经过某一光电门时,利用光电计时装置就能测出小球下落到这个光电门所用的时间。

从刻度尺上读出小球末端的位置和4个光电门的位置,输入计算机,就能得到小球下落到4个光电门时经过的位移s,相应的时间t由光电计时装置侧出后直接传送给计算机。

这样,小球下落一次,就能得到4组实验数据。

编制的计算机软件不仅能记录实验数据,还能处理实验数据:

建立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在坐标平面上描点,让学生看看这4个点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看不出它们在怎样一条曲线上)。换一个坐标系(纵轴s,横轴t2),能够看出4个点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根据这4个点拟合一条s-t2图线:

差不多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改变光电门的位置,多做几次。大量的实验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的位移s与所用时间的平方t2成正比.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

根据实验数据还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s-t2图线斜率的2倍)阅读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第三节 教学反思

对教学的反思如同人照镜子,通过照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从而了解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反思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醒我们去思考,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学应该如何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去设计,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标准所反映的基本理念。在不断的反思总结过程中,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教师的成长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反思性教学依赖理智的思考和批判的态度,是教学主体自我解剖的过程。在教学反思中,教师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和分析的对象,进行全面、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教学反思的特征:

第一,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反思不是一般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评价等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的再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这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使之向着更合理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通过反思发现的新问题,能够唤起教师对教学的责任心,促使教师以教育理论作指导改进教学。

第三,教学反思是教师全面健康发展的过程。正如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面临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教师的成长也会经历一个从失败、再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纠正存在的问题,最后走向成功的过程。这其中反思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够对自我进行全面、恰当的反思是成功教师的必要条件。

第四,教学反思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反思的过程是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进行照镜子的过程,属于“个人奋斗”的行为,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这种自我剖析的过程源于教师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高目标追求。第五,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过程。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个重要的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建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新方式的过程,也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方法

通常教学反思的方法有行动研究法和对比法两种。

教学设计的内容必然要实施,将实施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与课程理念、教学目标等进行对照,同时开辟绿色信息通道,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将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统整在一起来剖析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为改进和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提供参考。这样的研究方法属于行动研究法。

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谓跳出自我就是经常地开展同行之间地交流,倾听他人的教学设计思想,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富有经验的教师的长处,尤其是要研究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独到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比较学习,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手段、评价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另外,参考国外教材和教学中的独特设计也会产生很大的启发。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对比法。

阅读 “单摆”的教学设计

教师:广州人冬天去哈尔滨旅游,买了一台漂亮的摆钟,买的时候很准,但由于两地的温差很大,到了广州摆钟就不准了,为什么呢?能不能将它调整过来呢?

这个教学设计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景,可以启发学生在上课开始时就思考,但是,让学生思考的这个问题很难亲身体验,能不能创设一个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情景,然后自发地提出问题呢?为此剖析如下一个相同内容的教学设计。

⑴活动的组织形式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一个同学在小组中承担一定的任务,如:实验材料的管理员、观察实验的记录员、代表小组的交流汇报员、噪声控制员等。

⑵活动的过程

材料管理员可以到实验台(讲台)上领取一段绳子、一把剪刀、一卷胶带和几个尺寸、质量各不相同的硬币。

每一组同学利用这些材料完成如下工作:

·用胶带将铅笔的一端固定在桌子的旁边,铅笔的另一端露出桌子的边沿;

·把回形针系在绳子上,把硬币插在回形针中,绳子的另一端系在露出桌边的铅笔上;

·由硬币、回形针和绳子组成的摆能够自由摆动;

·测量物体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

·各组的记录员把测量结果记录在黑板上的数据表中。

⑶发现并提出问题

当全班各组学生测量的数据出现在黑板上时,就会发现每一个组记录的摆动次数都是不一样的。一场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热烈讨论开始了。

⑷进行猜测或假设

学生们认为造成摆动次数的差异可能有:

·摆动次数测量得不对或者时间测得不准,(每组可以重复实验一次);

·绳子的长度不同;

·硬币的尺寸不同;

·硬币的重量不同;

·物体摆动时的起始高度不同;

·„„

分析两个案例可以发现后者能够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正是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 篇3

一、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1.即边学边实验。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根据这一思想,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而其他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電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三、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例如: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的《电磁铁》一节中,提供了如何自制电磁铁的方法。我让一个班级的同学利用假期进行制作,并要求以作品的形式加以展示。在此后的几天中,陆续有不少同学前来询问,如何能提高电磁铁的磁性,以求自己制作的电磁铁磁性最佳。这样,在他们制作的过程中,对电磁铁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事实表明,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电与磁》一节的学习中,绝大多数同学对“电磁铁特点”这一知识掌握较好。

四、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他们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又怕周围的同学讥笑。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既可以给学生施展身手、创造动手的机会,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极大地增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其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中学物理的“衔接”教学 篇4

一、初中物理教学要为后续教育作铺垫

1. 初中教育应重视兴趣培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我们应从学生一开始接触物理时, 就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很多学生在正式接触物理之前都听高年级的学生说过“物理难学”, 所以特别要注意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在开始上物理课时不要急于赶进度, 要设计好绪言课的上法, 甚至可用两至三节课的时间, 讲生活中的物理趣事, 演示简单、易操作的小实验, 让学生体验物理好学、有趣, 做好学物理的启蒙教育工作。同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激情, 讲清学好物理对以后的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的重大影响, 使学生学好物理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去。

2. 重视初、高中物理学中有联系的知识的教学

很多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 感觉跨度很大, 不能适应, 特别是物理学科。为减缓这个跨度, 需要在初中教学中“送学生一程”, 需要初中教师了解高中物理的教材、教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注意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讲述现象外, 同时渗透一些简单理论也很重要。初中物理学中的很多知识在高中还要重学, 当然在深度和难度上有不同的要求, 但最重要的是在初中奠定基础。

3. 注重学法指导、加强思维能力的锻炼

初中生的学习方法较为粗简, 多数以死记硬背、硬套公式为主, 其思维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高中物理中, 许多内容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归纳演绎等能力要求较高。而思维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属于经验型, 不善于推理和判断, 不会联想, 还特别缺乏归纳演绎的能力。完全可以在初中教学中进行适当的逻辑推理的培养和抽象思维的锻炼, 使学生明确“物理、物理, 就是见物思理, 甚至有时不见物也要思理”。

4. 初中教育中应淡化考试功能, 重实效教育

现代义务教育中的小学阶段取消了升学考试, 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而初中教育同样是义务教育阶段, 但各地仍在围绕中考教学, 并没真正减轻学生负担, 没有达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在校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题海战术, 课余学生为能进入重点中学而忙于各种强化、辅导班, 家长也苦于经济负担, 学生缺乏应有的思维锻炼和培养, 甚至学生个性思维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为了学生真正能得到发展, 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中教育中应“淡化考试功能, 重实效教育”, 以真正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成长。

二、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与初中教育相衔接

1. 引入新课和教学过程衔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引入新课时, 可常以初中学过的知识来引入新课, 或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引入新课, 使学生觉得物理原来就是这些呀!能很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当堂课的教学及课后学习都很有利。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使学生觉得高中物理这么简单。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了解初中物理都讲过了哪些, 引导学生复习初中相关物理知识。

2. 教学方法衔接

学生刚从初中步入高中学习, 对高中的学习还很不适应, 特别又换了教师, 本身不同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做好衔接工作, 让教学方法尽量接近、适合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将能形象化、具体化的, 先形象、具体化, 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才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教学;能做给学生看的, 一定要给学生演示;能让学生动手的,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实验。同时教学前面的内容, 还要为后面的教学设下埋伏。利用好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给学生演示在日常生活中难于见到的物理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各种清晰的物理情景, 逐渐提到高中物理的教学要求上来。高中教师特别是非重点中学里的教师要“接学生一段”, 使他们尽快进入高中学习状态, 适应高中学习。

3. 辅导方法衔接与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好课外辅导,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要求教师辅导, 课堂上有效时间的限制要求教师辅导。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思考辅导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多给予提示, 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还应在课外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介绍高中物理的学科特点、学习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 使学生全面适应高中学习。

综上所述, 普通非重点中学里的学生人数剧增, 开展好物理教学对提高全民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普通中学特别是普通非重点中学的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是必须立即立题研究的, 它不仅涉及到高中的物理教师和学生, 也涉及到初中物理教师和学生;不仅涉及到教材内容的平稳接轨、教学方法的改革, 还涉及到学生的心理调节、品质培养。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提出“重视学生发展、提高全民素养”的要求。近几年, 非重点中学的生源猛增, 但学生基础很差, 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 学习相当困难, 怎样有效搞好物理教学, 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显得尤其重要, 我校提出初中物理教学“送一程”, 高中物理教学中“接一段”的教学模式, 分别在初、高中物理教学中予以重视。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5

公 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浅谈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张俊(2008061204)

指导教师姓名: 刘晓春 职

称: 讲师

位: 物理与电子科学系 专 业 名

称: 物理学 论文提交日期:

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 文 评 阅 人:

****年**月**日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0引言·······································································································································1 1 物理模型的概念、分类和特征······························································1

1.1物理模型的概念·····························································································1

1.2物理模型的分类··························································································2 1.3物理模型的特征·························································································2 2物理模型的作用·······························································································3 3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4 4结语·····································································································································4 5参考文献···············································································································4

浅谈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张俊

(200806120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8级(2)班 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为了使人们逐渐掌握和理解物理学的重要和基本规律,物理学中用理想化模型代替实在,复杂的物理研究对象。即所谓的理想物理模型。它是物理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的结晶,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基石,也是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物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字:物理规律;理想物理模型;研究对象;中学物理教学

Showing physical model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in the

role

Zhang jun(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level 2008(2)class student id 2008061204)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gradually grasp of physics and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and the basic rule, physics model with idealistic instead of really, complex physical research object.The so-called ideal physical model.It is phys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logic of crystalliz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physical laws, and throughout the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tent

Key word: physical laws ideal; physical model; research object; middle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0 引言

物理模型是物理规律和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在中学物理中,学生所学习的每一条物理原理、定理或定律都与一定的物理模型相联系。解决每个物理问题的过程,都选用物理模型。熟练使用模型方法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物理素质。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模型及其科学方法的正确有效建立及其思维方法的掌握,直接关系到中午物理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成败。中学生的感性思维要大于理性思维,由于逻辑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处于对未知的事物的好奇心,但他们更依赖于视觉得到的东西,而不是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对于那些陌生而深奥的知识和规律他们心存恐惧[1],例如物理上的许多未知的物理量、定律和规律。这时候就需要用一些常见的或是容易想象的模型替代。即建立物理模型:舍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从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感觉是人脑对直

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而且也能够知道身体内部的状况和变化,感觉是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直观反映,也是人脑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割断了这种联系,大脑就无法反映客观存在,意识也就无从产生,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这就是物理模型存在的意义 物理模型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1.1物理模型的概念

在物理学研究中,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在观察和实验时,会忽略研究对象和物理过程中的次要因素而只抓住主要因素,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性质和重要物理规律。在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在研究事物时经常忽略事物的次要因素而抓住事物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事物的结果,性质或规律。同样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的自然科学,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这种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一方面反映了事物联系的的规律性,同时又存在许多偶然性,使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复杂性。这种把物理研究对象形式化,纯粹化的方法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就是物理学中的理想化物理模型。理想化物理模型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还重要方法和手段,在中学物理知识构架和学习中始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的物理模型:即建立在分析现象与机理认识基础上的模型。1.2物理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分为三类: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1)物质模型。物质可分为实体物质和场物质。

实体物质模型有力学中的质点、轻质弹簧、弹性小球等;电磁学中的点电荷、平行板电容器、密绕螺线管等;气体性质中的理想气体;光学中的薄透镜、均匀介质等。

场物质模型有如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都是空间场物质的模型。

(2)状态模型。研究流体力学时,流体的稳恒流动(状态);研究理想气体时,气体的平衡态;研究原子物理时,原子所处的基态和激发态等都属于状态模型。(3)过程模型。在研究质点运动时,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简谐运动等;在研究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时,如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绝热变化等;还有一些物理量的均匀变化的过程,如某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减小、均匀增加等;非均匀变化的过程,如汽车突然停止都属于理想的过程模型。

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模型的使用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

运用。比如一列火车的运行,能否看成质点,就要根据质点的概念和要研究的火车运动情况而定,在研究火车过桥所需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桥长来说,一般不能忽略,所以不能看成质点;在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远远小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可忽略不记,因此火车就可以看成为质点。1.3物理模型的特征

(1)科学性。模型方法是一种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抓做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突出研究对象本质特性,忽略次要特性,是一种合理的近似,所以,具有科学性;以理想气体分子微光模型为例,理想气体即分子本身的线度与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除碰撞的瞬间外,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器壁之间都无相互作用。

(2)抽象性。抽象是建立物理模型的基本思维方法。许多物理模型特别是理想物理模型都是抽象的产物,理想模型是科学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在物理学中到处可见,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线电流等。例如:质点模型是用一个没有大小,形状,只有质量的几何点来代替实物。

(3)假定性。由于物理事物的复杂性,某些物理事物的本质、组成、结构、规律等比较隐蔽,在搞不清楚时候,人们在研究观察时会先提出假说,建立物理模型。例如哥白尼关于天体运行的太阳系模型、卢瑟福关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关于原子核的壳层模型等。当然,物理假说的正确性要用物理实验来检验,并不断完善和修正。

(4)形象性。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既利用了抽象思维的方法,也利用了形象类比等形象思维的方法,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作用的过程,因而也具有形象性。物理学家邓锡铭1987年提出的以光流体模型处理光束传输问题的方法,就借助了物理直觉形象,他把光想象为一种流体,由于光流体模型的建立,使得光束传输的几何光学特性和波动光学特性结合了起来,既直观,有形象,而且因具有严密的物理学理论基础而不失其周密性和细致化。

(5)局限性。物理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正确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因此一切物理模型都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限制,不能过分夸大。不然会产生错误。例如:用气体的弹性刚体模型解释粘滞系数与温度的关系时与实际产生偏差等。2物理模型的作用

中学物理模型教学包括物理概念、规律和习题解析等方面的应用。我们通过对物理模型的教学时学生能够:建立模型、概括总结、触类旁通;利用等效法化简为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物理模型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等效的问题在不少的物理过程或现象中也是存在的,如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如果我们在应用物理模型时采用等效法去建立物理模型,将会使问题大大的简化[3]。物理学研究对象是十分复

杂的客观世界,其起作用的因素很多,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而模型方法恰好体现:抓主要矛盾,突出问题的本质,可以使研究工作大为简化。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实际上的运动往往非常复杂,不可能有单纯的直线运动,匀速运动,圆周运动。为了使研究变为可能和简化,我们先忽略某些次要因素,把问题理想化的方法,如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和简谐运动等理想化的运动,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由浅入深逐步掌握物理知识。这就是先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在一定条件下,用于处理某些实际问题。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2)逐步逼近实际。应用模型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能使问题的本质突出,关系明朗,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我们也要看到次要因素虽然对研究对象影响不大,但是还是有影响,所以忽略次要因素得到的结论必然是近似的,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弄清楚主要因素后,在考虑次要因素,这样做一级近似就逐渐逼近实际。而建立物理模型为研究实际事物(原型)提供一个比较的标准,从而开辟了研究实际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途径。例如我们在研究机械能守恒时,我们经常会用到“光滑”这个字眼,其实在现实中光滑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假设的理想状态来研究整个过程,这样得出的实验数据再与理论想比较。最后再推广到实际中,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误差的来源,也方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的由来,可以加强记忆。

(3)做出科学预言。作为对物理事物简化描述的物理模型,不仅能够解释物理现象和实验定律,而且常能做出科学预言。例如在热机效率的研究中,人们实际热机的效率总是小于可逆卡诺热机的效率,这就启发人们在设计热机时,尽可能接近于卡诺热机,以提高热机效率。在固体理论的研究中,常常以没有“缺陷”的理想晶体作为研究对象。当时从应用量子力学对理论晶体进行计算的结果。发现理想晶体的强度竟然比普通金属材料大一千倍,物理学家认为,理想晶体的强度竟然比实际晶体大一千倍,那么常见的金属材料强度之所以减弱,就是由于有许多“缺陷”,加入能减少材料中的这些缺陷,那就能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从而大大减少金属,实践证明,物理学家的预言是正确的。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物理思维能力的基础,初学物理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知识的学习,并不关心思维方法是否正确,而在整个中学的物理学习中,不同阶段的物理学习思维方法有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对此特点和规律的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物理思维的发展和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建立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分析过程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和建立过程,由此能使学生运用物理思维方式正确透彻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掌握、理解物理运动的过程[4]。

同样,物理模型还可以便于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难点,中学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我来模型就是科学抽象方法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客观实在为原型经过科学抽象的产物,是客体主要特性的反映,通过物理模型的教学,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起的物理研究对象,达到疏通思维道理,使物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起到降低教学难度的作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及其规律,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点电源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3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将各章节知识系统化 [5] 在此基础上形成物理模型。在以物理模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二学生通过物理模型的应用可以使抽象、复杂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便于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时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对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有着重要指导和现实意义

由于客观事物具有质的多样性,它们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往往是很复杂的,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的规律全面认识和掌握清楚,因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长采用物理模型来代替实在的客观物体,可以使物体的性质和规律具有比较简单简明的形式,从而便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它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其本质特征。建立物理模型也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它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建立和正确使用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使学生对物理本质的理解更加细致深入,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明了,所以,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物理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价值意义。4结语

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和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石。同时,物理模型也贯穿于整个中学物理教材的个部分的内容中,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物理知识、规律的掌握、理解及其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建立在对物理模型的掌握和理解之上,所以,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物理模型的建立、理解、掌握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这种思维才能让他们的物理素质能够得到最大的发展,这也正符合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物理模型,能将难点知识简化,便于学生接受,同时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应用物理模型应该注意[6]:(1)模型是在一定条件下适用的,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事物与这种“理想模型”十分接近,在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作为

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事物当做“理想模型”来处理。但是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在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相对于地球自身大得多,即地球的形状、大小对研究过程可以忽略不计,这样可以把地球当作质点来处理。但是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各点转动半径不同,地球的形状、大小不能忽略,此时就不能把地球当做质点来处理。(2)物理模型是不断完善发展的。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物理模型也相应的由初级向高级发展并不断完善。例如原子模型的痛楚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教育学编委会.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分析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篇6

我们从前面分析可以知道,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观念有关,要促进实验教学达到新课标要求,转变观念是关键

在物理实验教学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把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于是,有的时候会出现忽视实验教学,或出现认为可有可无的情况。以學生发展为重要环节,启发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不断提高对实验教学基础地位的认识,从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出发,认真改进、大力加强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真正移到以实验为基础上来。中学物理教师树立了这个教育观后,就会千方百计地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做好实验。另外要转变社会的教育观念,还要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根源问题,即要靠发展经济,扩大教育规模。

二、与其他学科相交融,使物理学更具人文性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1物理与哲学

“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尽头是宗教”。

物理学研究的相对论竟然和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此符合……

当理性的极致与我们原始的认知相遇,我们会感慨,我们会吃惊。可是,这的确合理。

我们之所以可以称哲学为“科学之母”,是因为它的包容性与前瞻性,它包含各种懵懂的科学与非科学理论,也就势必宽泛的揭示了一般的模糊的理论,我们需要用各种不断更新进步的方法进行实验与验证,物理学尤如是一把锋利的剃刀,剔除哲学中的伪科学,错误理论。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世界本无对错的严格界限,你凭什么草率的定义对错?

哲学中的确包含这种说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些是逻辑上的游戏,它仅仅反映了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因为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果如何。这就可以用来理解,为什么有人总是在在最后的时候能够力挽狂澜,因为人的能动性是可以改变自身条件的。

2物理与语文

利用语文知识可以进行物理教学,同理也可以利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语文学科不能彻底解释的问题,可以把语文只是从根本上加以解释,使之更加完整,彻底是物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充满过分应用,克服了语文知识的局限性。例如:语文知识在语文典故或成语中的实际应用:

典故1【刻舟求剑】辞典解释为《吕氏春秋察今》上说,出国有一个人在过江时,剑掉在水里,他就在穿帮上刻上记号,标志出剑落的地方。等船停下来,再按穿上的记号下水去找,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方法不对头,死心眼,不只情况已经发生变化。结果结合物理知识把参照物的概念引入其中,与不用物理知识加以分析,会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特别是概念科学特别重要,如果把语文知识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各种物理现象和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看学科之间的渗透,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三、投其所好,注重教学过程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物理教学也是一样,在明确了教学任务之后,就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

1注重信息系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学习活动,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动作和反馈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分别以学习者在学习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依据的,相应的八种心理过程为:期待、注意、编码、储存、检索、迁移、反应和强化。从学习动机的确立到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从学习愿望的产生到愿望的满足,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既然如此,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信息传输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阶段都是为学习者安排外部教学情境,以支持他们每一阶段的学习。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了解学生的意愿,对症下药,相信会事半功倍。

2突出学生主体

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基础是靠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的相互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就是要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物理环境)。这种能动作用表现为两个“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明确教学目标

整个教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它有效地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的,而“当一个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这种学习的目的就成为一种有力的动机”。

4强调意义接受

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意义接受学习。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知识为主,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类的知识财产。而接受法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避免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要求的是进行有意义接受,而不是机械接受。有意义接受,不仅可以迅速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

5完善认知结构

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6强调有序构建

物理教学的本质是通过传递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社会经验,构建学生一定的物理认知结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学习规律,体现各种经验要素所特有的学习规律,从而使构建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过程有序进行,完成有序构建。因为作为教学目标的物理认知结构是通过一定的步骤分步构建而成的。这是构建过程的有序,此外还要求构建结果的有序,也就是要注意提高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有序度。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有序度提高的关键是系统的开放,即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走向有序。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做到:一要开放(包括课内外有机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二要交流(包括相互讨论和启发等);三要思考(包括对物理知识的分析、归纳和整理等)。

7加强范例教学

范例是具有典范性的例题。教师选择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题目的内容应能充分反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反映分析和处理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并能针对学生在解答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和问题。教学中,要注意精心启发和引导,重点放在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

8允许免交作业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教材中的习题全都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免交作业,可指导学生对课堂练习以“互查法”判阅。鼓励和建议学生选做课外习题,只要通过适当措施,学生会主动积极地做更多的习题,并且也会做得更好。

中学物理的教学艺术探究 篇7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使学生产生渴望获得知识、不断探究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心理,激发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乐趣的源泉和精神的需要.

1. 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物理情景,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生动,让学生把对物理的情感转变为学习动力.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情景:一支筷子斜插在空的玻璃杯中,向杯内注水,随着水面深度的不同,请学生从不同角度:正上方、斜上方、侧面等方向观察筷子的弯折及粗细等情况,并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学生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光的折射”.

2. 引导学生“实验探索”,体验学习乐趣.

物理教材中所呈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亲自体验知识、探索知识.如学习“压强”时,教师可以出示海绵、长方体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让学生思考用以上器材尽量多的方法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比如,有学生设计如下:矿泉水瓶、海绵和水,(1)将装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直立于海绵上,观察矿泉水瓶在海绵上下陷的深度;(2)向瓶中灌满水再直立于海绵上,观察下陷的的深度;(3)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置或平躺在海绵上观察下陷的深度.通过以上现象,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你们还能有什么方案?学生用海绵、长方体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将长方体木板竖放、平放、侧放在海绵上,然后将矿泉水瓶放在木板上,再放在海绵上,分别观察海绵的下陷深度;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案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当“实验探索”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他们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发现物理规律.

二、要展示物理科学美

物理学科并不是美学,教师要想使物理教学变成美的课堂享受,就要在平时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物理学美的一面,也是物理教学的艺术所在.第一,要展示物理学美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美的意识.如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加速,引力与斥力、正极与负极、凸透镜与凹透镜、反射与折射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结构、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第二,要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的审美能力.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艺术效果,不仅要看教师精心设计的备课和教学程序,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审美能力的艺术情趣.比如,从粒子到宇宙,教师要在网上多查资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自然界的美和规律.

三、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做出贡献,这也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学校教育有所偏颇,形成一整套应试机制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习题情景、动画情景等让学生的大脑思维积极主动起来.如,在教“重力”时,播放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失重情景,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有多么的渺小,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学到了物理知识,并让学生举出不受重力的合理场景.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通过播放返回舱的一些失重情景,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独立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不断地认识和学习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冬天要怎样很快晾干你的头发?”,学生会发表各种见解:要把头发散开,吹风机吹干,毛巾擦干,炉火旁边烤干,出去让风吹干等,还有学生甚至说在灯泡底下烤干等等,教师再提出问题:“通过这么多的办法,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样在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是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教师要灵活运用这种艺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展示物理科学美,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长泰.物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1,(8).

教学中学生必修的物理方法 篇8

一、方法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从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的疑问到万有引力定律的确立, 从爱因斯坦的理想实验到相对论的创立等, 无数史实表明:物理方法来源于人们探索现象和规律的实践, 并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发展;方法的完善和发展又推动物理理论知识的发展, 甚至产生新的物理科学领域。

二、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1. 有知识, 没有方法, 就谈不上认知, 也就无法科学地建立认知结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改进和完善, 使学生不但从整体上掌握学科知识, 在相互联系中把握学科的概念和规律, 而且把学到的知识内化, 学以致用, 就必须进行方法教学。在教学中, 不仅强调知识本身,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得出这些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从而达到形成并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目的, 使他们觉得物中有理、理由法推。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有机的整体, 而科学的物理方法在知识的衔接、融合、迁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只是学到零散的物理知识, 而没有掌握系统的物理方法, 那么偶遇一个新问题, 就会惊慌失措, 难于解决。如果学生掌握了诸如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类比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近似法、抽象与理想化法等科学的物理方法并能灵活用之, 那他遇到实际问题时, 就会从容理性地或收集信息, 或设计并进行实验, 或逻辑推理, 等等, 快速加以解决。

三、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实验教学。

实验是人类认识物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 更是进行物理探索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做课堂演示实验, 而且要指导学生做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小实验。学生只有不断地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不断地动脑、动手, 自主探究, 才能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才能很好地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也才能灵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新问题。

2. 通过史实强化方法教育。

教学中通过向学生提供古今中外的物理小故事, 物理小资料介绍一些物理史实。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某个物理事件的过程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便于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物理方法, 还可让学生明白:在现代物理研究中, 在建立新的物理理论中, 当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无法奏效时, 抽象思维、科学想象、理论实践、试探猜测和大脑假设, 以及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与特殊方法的作用就越发重要。如讲电与磁时, 不仅要向学生讲述清奥斯特是偶然发现电流具有磁效应这一物理现象的传奇故事, 而且要介绍法拉第针对“既然‘电能生磁’, 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这一问题, 经过整整十年的不懈探究, 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从而成功发明了发电机的故事。这样不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使他们深刻地领悟到“逆向思维”方法对物理学研究是多么重要。事实上,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正道的“反物质”理论等都应用了此方法。

3. 在传授知识和实际训练中渗透方法教育。

物理概念的构建、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都蕴含着相应物理方法。如:力的图示、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牛顿第一定律、功的原理等运用“模型构造”法;合力与分力、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运用等效替代法;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运用类比法;还有控制变量法、微小放大法, 估算法、反证法、图解法、逆推法等。为了使学生学会物理方法, 在授课中不要直接给出概念、规律、答案, 而要创设物理情境, 设计实验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 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的同时, 学习和领会其中的物理方法。

如:人们对信鸽有高超的认路本领的原因有多种猜想, 科学家是用这样的实验找到答案的:把几百只信鸽分为两组, 一组翅膀下系小磁铁, 另一组翅膀下系小铜块, 让它们远飞, 结果系铜块的大部分能回来而系磁铁的一组也没有飞回来, 答案可想而知。这一案例说明我们研究物理问题时要利用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方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面对新的物理情景, 将其转化为物理问题, 建立起物理模型, 并把已知条件进行提取加工, 综合迁移至问题部分, 从而解决问题。

4. 在复习知识时要注意总结物理方法。

在复习旧知识时, 除了注重知识点的总结之外, 还要注重物理方法的总结。对应用较多的物理方法, 要及时总结, 也可以讲方法的定义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这一方法, 以便灵活运用。如控制变量法, 在初中物理知识中应用较多, 也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 在初三物理复习时可进行专题复习。

5.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物理模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一、运用物理模型进行物理规律教学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体系的核心要素。它反映了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表现为某物理状态或物理过程中相关要素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所遵从的关系, 通常有定律、定理、原理、法则、方程等形式。物理规律教学对于学生学好物理知识、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关键作用。如能恰当运用物理模型可以使物理规律易于理解, 更好地纳入学生已经建构的知识体系中去。譬如在电磁相互作用教学中, 有这样一个问题:把轻质导线圈用绝缘细线悬挂在条形磁铁N极附近, 当线圈通入电流 (图1) 时, 判断线圈如何运动。

根据等效模型思想, 把圆圈电流看成扁形磁铁, 由安培定则得知扁磁铁右端为N极, 左端为S极, 故可判断线圈向左运动 (图1) 。

通过这一等效模型便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作用过程, 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应当强调这是自然界最普遍的规律, 它成立的条件是研究对象 (系统) 所受的合外力必须为零。然而在应用中, 只要合外力远小于内力时, 就可做近似处理, 把合外力忽略, 这就是忽略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这一模型思想的应用。

二、运用物理模型定义新的物理量

许多物理概念用定量的方法来描述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电阻、电压等, 这类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在中学物理教材中, 很多物理量则是通过引入物理模型而定义的。例如电场强度E的定义, 则是先引入了试探电荷这一模型 (这一模型要求试探电荷①尺寸足够小, 能够用于检测空间点的性质; ②电量足够小, 保证其引入不影响原电场的性质) , 然后通过测量试探电荷在不同场点的受力情况, 根据F/q在同一场点不变的特点, 引入了空间点函数E, 用于描述电场的大小及方向。同理在定义磁感应强度B时, 也是借助于运动的点电荷。再如在热学中, 引入了完全弹性的刚性小球模型, 进而定义了理想气体是不考虑分子势能, 即分子间无相互作用的气体。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规律, 不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将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物理模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很多中学生反映中学物理难学, 其原因无非有二:其一, 随着高考命题趋向的改变, 命题朝着注重应用性的转变, 这使得很多学生难以在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主要因素, 选择恰当的物理模型进行求解;其次, 由于学生难以把握物理模型的使用条件和物理实在, 只是肤浅的认知了模型, 缺乏深入的思考分析。在物理教学中, 若能将物理模型“活教活用”, 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解决应用性问题。以“抛体运动”的教学为例, 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 引导学生把抛体的速度分解为正交的两个方向, 然后分析两个分量方向的受力情况, 引导学生认识到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抛体参与匀变速直线运动, 此两种模型运动的合成便是抛体运动。这种思路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运动合成的性质,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运用物理模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贵于用”是学生学习的目标, 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发现学习中的不足, 考察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果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模型, 则解决问题便可得心应手, 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点。以下通过具体例题, 凸显物理模型在解题中的“奇妙效果”。

例题:问题如图2所示:物体A、B之间夹着一根压缩的轻弹簧,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内, 两物块质量mA > mB, 与车厢的动摩擦因数相等, 释放弹簧, 物块在很短时间内与弹簧分离, 分别向左向右运动, 弹簧垂直掉落不动, 两物块相对小车静止时都未与车壁相碰, 问两物块是否同时静止?小车最终相对地面朝哪个方向运动?

解析:这是“人船模型”的应用。小车, 木块和弹簧系统动量守恒, 初状态静止质心应不动。弹簧释放, 若车不动, 两物块分别向左右运动, A停止B还在向右运动, 物块质心向右运动, 为保证系统质心不动, 小车就必须向左移动。

物质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 因而物理学的理论体系也是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体现在任何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和使用范围, 并不存在绝对的永恒的定律。物理模型作为对客观实际的抽象和近似, 也有其适用条件。在使用物理模型时, 首先要明确物理模型的研究主题, 选择满足条件的物理模型, 再有就是要学会辩证思维方法, 知道物理模型是发展变化的。

摘要:在物理理论研究与教学中为了揭示事物的物理本质, 探索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需要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 剔除其非本质因素, 把握本质实在;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 考虑其主要矛盾;忽略个性差异, 考虑共性相似, 从而进行高度的抽象与概括。经过此思维过程所形成的抽象概念或实物体系即物理模型, 它是抽象性与形象性、科学性与假设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模型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审查说明[J].学科教育, 1992 (4) :27-29.

[2]邢红军.物理教学心理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

[3]王溢然.模型[M].郑州:大象出版社, 1999.

[4]田世昆, 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物理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理教学的成功, 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综合国力, 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 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 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潜能, 树立其创新意识, 通过创新理念的学习, 从而发扬创新精神。

一解放思想, 树立创新意识

虽然素质教育的呼声不绝于耳,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 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根除。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能力、以升学率高低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创新能力的产生, 阻挡了创新性思维的发挥。因此, 广大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思想, 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制度, 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激发创新意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勇于质疑, 多方位、多层次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 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网状化知识结构, 以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重视实验教学

演绎、推理是物理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 物理学中每一个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成立都与实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引导者的功能, 为学生创造有益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条件。结合实际情况, 将教材内容中的部分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发现性实验, 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 反复试验, 创造新实验,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发现的学习习惯。

三重视课外积累

学生广泛参与课外活动, 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锻炼学生观察、动手、动脑、分析能力, 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课外活动是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如牛顿通过苹果落地这一最寻常的现象, 发现了地心引力定理。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看似不经意, 其实是日积月累的成果, 他们善于抓住身边的小事, 勤于动脑思考, 遇事习惯性地多问几个为什么, 正是这些在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 成就了他们的伟大构想。教师可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鼓励他们多参与小制作, 多研究小发明, 扩大视野, 激发创造灵感, 通过课外活动积累创造发明的素材, 为培养创新能力做铺垫。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了学生的成长环境, 教师要善于组织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良好的氛围, 友好的人际关系, 真挚的感情, 能有效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鼓舞学生的创造斗志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最佳状态。初中阶段的学生, 具有活泼好动、顽皮、大胆的特征, 研究表明, 越是发散性思维较强的学生, 这些特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就越明显。因此,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坚持激励原则, 切忌过分约束学生的行为, 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五革新教学方式

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课堂上, 善于发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手段, 可提高教学效果。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教师要善于运用新事物, 在教学中有效融入多媒体设备,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以全新的思想提升自我。在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要仔细研究多媒体的使用方法,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使其发挥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最大作用。同时, 教师应有勤于钻研新事物的精神, 不断加强自身专业修养, 提高业务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要求, 才能担负起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维新.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2]陈建东.浅析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4)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管控研究下一篇: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