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_作文

2024-04-29

理解_作文(精选11篇)

篇1:理解_作文

人们常说:“在星光下,在众人艳羡的目光中,是最幸福的。”但又有多少人理解过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感受呢?在众人的目光中,你被拘束,被囚禁,一个失足,一片不能被理解的伤人话语就会在身边缠绕,裹得你喘不过气。

从小,我在众星捧月的氛围中长大,在老师关注的目光下学习,一点点的进步,能让我倍有成就感,一点点的失误,也能让我坠入万丈深渊。

拿第一次月考来说,年段第九。如果说成绩出来了,“无法挽回了,还是为下一次努力吧!”这样的话能在我身上应验,我该有多幸福呢?竟然才第九,当初许诺下的前五名呢?当初说的七个a呢?我欲哭无泪。妈 妈的责骂,让我心如刀割!可我真的努力了,我一直在努力着,努力着想让父母像以前一样逢人便道:“我女儿毕业考德和奖第一名呢!她全镇第一!”然后在旁人的啧啧称赞声中,他们欣慰地看着我,我也得意地昂着头。爸妈都很享受我带来的好成绩和欣慰感,但又何曾知道过我的累呢?每次考试前夜,我总是无法入眠;每一堂课,我都不敢松懈;每一次比赛,我都必须载誉而归,因为我知道,我一直被包裹在老师和父母的目光里面,

“做为一个顶尖的学生,你应该……”这不是很多老师对我说过的话吗?“你的毕业成绩那么高,你的水平就得……”这不就是这几个月以来,一直捆绑着我的一句话吗?但他们说这话的同时,有谁站在我的角度看一眼吗?

亲爱的爸、妈,以及一直关注着我的老师们,我想说,我累了。真的,在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的成长旅途中,我真的累了。谁有想过,在星光下,在目光中,我也需要一份理解啊!

篇2:理解_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长辈与晚辈之间,服务员与顾客之间,老板与职员之间,都需要沟通与理解,一但失去了,就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今天下午的班会课上,师生之间,就以沟通与理解为主题,展开了交流会。

 按照以往的惯例,首先,由音乐课代表起头,唱班歌——《真心英雄》。在唱完班歌后,班会就正式开始了。这次的主持人是戚宇岸和骆晔,先由戚宇岸开头,他问了两个同学平时最怕哪一个老师,那两位同学分别回答陈老师与蔡老师。接着,戚宇岸又问了蔡老师“怎样才能学好英语”,“你在说谁谁谁抄几遍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等问题。在蔡老师回答时,一双双眼睛都盯着蔡老师看,她也都毫无保留地回答我们。我想,也许蔡老师有时候在教育与批评我们的时候,她的用词可能有点不恰当,也许我们对蔡老师有着太多的不满与偏见,可是我们是否从自身找过原因呢?干脆你就这样想:蔡老师要说我,我偏偏就做得好一点,不给你骂。上次,戚宇岸也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应该已经把蔡老师的好坏说得很清楚了,初三本来就是辛苦的,但咬一咬牙也就过去了。蔡老师说完后,全体同学鼓掌。骆晔又读了一篇张杰勋的关于“苦”的作文,就最近在班里闹得沸沸扬扬的“抄作业**”请陈老师发表看发。陈老师说:“我可以以人格担保,我从来都没有抄过作业。(台下出现嘘声)因为那时候,根本就没有作业这个概念,几乎是没有作业。不过,如果我现在在和你们一起读书的话,我也绝对不会抄作业,我宁可空白的交上去,也不会去抄别人作业!”“做人要有骨气!”这是陈老师经常和我们说的一句话,他的话真是令人茅塞顿开,台下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再请施老师发表看发,她先是说了一句挂在嘴边的话:“读书要靠自己,唉,真的是这样的。”然后举了她女儿的例子,发表了她作为教师的看法,与作为家长的看法。作为教师,她是坚决反对抄作业。而作为一个家长、一个母亲,又表现出了温柔的一面:表示同情、理解。“对于抄作业,最近已经讲得够多的了,我想大家也应该已经是心知肚明了,那让我们暂时撇开这个沉重的话题,来问物理陈老师几个问题。大家都知道平时陈老师的作业是十分少的,那么请问陈老师,你觉得这样做的利弊有哪些?”“嗯……其实呢,我也是比较懒惰的,而且现在你们的负担也很重,所以我作业很少,但是我要求做上来的质量要高。平时呢,多和我联系联系,像高容,经常给我发短消息的。还有李欣栋,有一次打电话来,我问他:‘你是谁?’,他说:‘我姓李’ ,我又问他:‘你是谁?’,他还是说:‘我姓李’。(哄堂大笑)我根据他讲话的语气就猜到是李欣栋。只要大家认真学,都一定能学好的。”

篇3:正确理解英语作文的评分方法

一、外语写作中常用的两种评分方法

Ma Namara指出,写作测试中的评分标准是考试的理论依据,它反映了测试者所认为的哪些技能或能力是是所要考察的重点。目前在外语写作中常用的有两种评分方法,即整体评分法和分项评分法。

1.整体评分法。整体评分法是指,评分员根据对受试文本的总体印象给出一个分数,在分数报道方面,整体评分法只给一个总的分数。此外,整体评分法的标准是综合性的,它里面只包含一个等级评分量表,每一个等级评分量表根据考试所要考察的,包含比如语言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

2.分项评分法。分项评分法则是指评分者根据考试需要考察受试者的能力对受试文本的不同方面的质量分别给分,然后把分项的分数加起来作为受试的写作成绩。在分数报道方面, 分项评分法则可以提供各分项的分数,以及最后的总和。此外分项评分法包含两个或两个独立以上的评分量表,它的评分对语言的各个方面根据测试需要对语言的各个方面以及等级都有明确的规定,即给语言的不同能力都赋予了分数。

二、整体评分法和分项评分法的对比

整体评分法和分项评分法的优缺势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绝大多数的测试学家认为,分项评分法的信度高于整体评分法,更是适合于外语写作测试。但是,分项评分也还有自己的问题,到底语言可不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维度,以及各个维度在语言当中该占多大的比例,语言学家对此也不是很确定。如何区分每种能力,语言学家也对此困惑。整体评分法和分项评分法各自特点:整体式评分法的优点:(1)可行性较强,既省时又省力,且效率高;(2)重视学生作文的优势而不是缺点;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1)不能为教师提供足够的诊断性反馈信息;(2)分数不易被解释,因为同样的分数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分项式评分法的优点是:(1)能提供比较详尽、具体的诊断性信息;(2)有利于教师准确评价写作能力发展不平衡的L2学习者;(3)有利于评分员的培训;(4)信度较高。同样,这种评分法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花费高,效率低,可行性也不太强;(2)把分项的分数加起来构成总分后, 分数包含的信息也大多失去了一些意义。

三、国内外考试评分方法研究

考虑到整体评分法简便易操作,国内许多大规模的英语类考试,譬如,中考英语,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的写作阅卷都采用的是整体评分法。对于国外的考试,例如TOEFL考试,同样也是采用的整体评分法。但是对于这些考试,虽然每种考试它的考试目的都是一样,应试行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但是因为考试受试者的学业水平不一样,自然对作文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从初中到研究生,自然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他们的共同点是会把作文分为0-5五个等级,不同点是,依据作文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不同,不同考试,每个等级占的分数会不一样,其次,每个等级里面,根据对学生作文不同能力的考察,所包含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在TOEFL中,每个等级都涵盖内容,论证,结构和语言,而对于中国大多数类型的考试评分标准里面,都不会涵盖论证这一项。在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测试中,就会要求更低,更多的是内容,结构一项一般也不会有。在分项评分标准里,最有影响的应该是Jacobs开发的二语作文标准,简称ESL。ESL包括5个维度,分别是内容,语言组织,词汇,语言使用,写作规范, 且各个维度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他们分别占30%,20%, 20%,25%,5%。多数的研究采用该分项评分量表。Schaefer在Jacobs等创建的评分量表的基础上设定了6个维度,内容, 组织结构,文体,表达质量,语言使用,写作规范,流利性。 Lee也采用6个维度的分项评分,他将Jacobs等的语言运用拆分为句子的语法的准确性和语法准确性两个维度。

在雅思考试中评分者采用的是分项评分法,分别从写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语法的准确性和多样性,连贯和衔接,词汇丰富度四个维度按0-9级给考生打分,且取平均分作为考生的成绩。(IELTS 2008)

四、结论

纵观各类国内英语类考试,语言测试写作标准随着语言能力的构造模型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在借鉴国外大规模水平考试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科学性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写作能力评分标准一定是在语言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的。还需要广大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以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对于被经常使用的整体评分法,笔者认为评分细则的描述和可操作性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提高。可以借鉴一些国际上著名写作评测标准,使评分标准易于评分员理解和掌握, 已至更一步减少误差。同时对于教授写作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一些关于写作评分标准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明白到底自己的作文是如何被评价的,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旭良.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及其前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3).

篇4:谈作文题目的整体理解

关键词:题目;意义;理解

在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整体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深层意蕴是写好作文的首要任务。审题准确清晰,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否则就会离题千里,不着边际。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咀嚼题目,整体理解题目对作文的要求和规定,弄清题目的词义和它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正确地把握题目提供的条件和对作文的限制。要整体地理解题义,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咬文嚼字,整体把握题目的意义

题目是以词语、词组或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命题者对作文的要求全部体现在这些词语中。因此,要正确地理解题义首先得对题目咬文嚼字、辨清语义。

对一词一义的题目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一个勤奋学习的同学”“我的班主任”“星期六的晚上”等,词语通俗易懂,但也有不少词语要查阅词典后才能弄清词义。如作文题“情同手足”,学生理解错误的不少,“手足”比喻为弟兄,“情同手足”意为情谊像兄弟一样深厚,这种兄弟情是指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互相帮助、相互支持的同志间的感情,它不同于老师教育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师生情,也有别于家长养育子女、子女热爱父母的亲情。不少同学不理解词义,写了父子情、父女情和师生情的内容。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意义是变化的。如“我的童话”这一文题,在查词典后,我们知道“童话”是指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来编织的供儿童阅读的一种文体。但这里却不能理解为自己读过的、写过的童话,在这里应当是追求理想的意思。又如“给我一片绿”,“绿”是指一种颜色。而在实际运用中,“绿”包含着丰富的含义,宁静、纯洁、理解、帮助、安闲,都是绿的代名词,而拘泥于“绿色”反倒呆板了。

有些词意义是确定的,但所指称的对象、内容却是可以变化的。如“我们的骄傲”,“骄傲”是值得自豪、夸耀的意思,它可以指人物如学生、老师、校长,也可以指设施,如校园、实验室、花圃,也可以指成果,如成绩、奖状、作品。又如“我们再也不是孩子了”,“孩子”不仅指年幼,更指幼稚、无知、能力差。同样“我长大了”,“长大”不能仅理解为长高,而是指思想成熟、经验增长、能力增强、阅历丰富、处事老练。

对那些词义在实际运用中已转变的语词,如“丑小鸭”“铁公鸡”等有确定的比喻义,绝不可拘于字面,以免贻笑大方。

题目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有重要的意义。如“小巷在变”,“在变”表示正在进行,“小巷变了”,“了”表示看到变化的成果。这些字对选材、组材是很有影响的。又如“抢拍来的镜头”,不仅要对“镜头”有正确的理解,对“抢拍”也不可忽略,它是指在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在忙碌的间隙抓住的几个不相连贯的场景、画面。它可以写社会热潮中的小故事,也可以写大型活动中的场面,或者运动会中的情节。

二、明限定格,整体理顺题目的限制和范围

题目既规定了作文的要求和内容,同时也给写作设置了限制和范围。明确题目的限制和范围是整体理解中的重要内容。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即设置的限制,题目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主题型

即题目规定了写作的主题,超出这一主题范围就是离题。如“一个不怕困难的同学”“忘我工作、辛勤育人——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雷峰就在我身边”“榜样”“我长大了”“一件难忘的事”等,一看题目,就应该明确需要表现的主题。

2.材料型

题目限制了写作的材料,如“王老师的二三事”,规定了写作对象是王老师,而且只能写二三件事,否则就不合要求,至于要反映什么主题就由作者构思了。又如“瞧那个体户”“老村长的心事”“夜访”“我班办了个图书馆”,都规定了文章的内容。

3.条件型

条件分时间条件、地点条件、情境条件、背景条件等。条件型题目规定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特定氛围,如“我的一天”“晚上”“上学路上”“今天妈妈不在家”等文题。

4.道具型

道具是展开人物活动的线索或缘由,道具聚汇着一个个故事。如“爸爸的烟灰缸”“老师的自行车”“一张珍贵的照片”“礼物”等。

5.综合型

不少题目的限制比较多,既有对主题的规定,又有对材料的限制,既规定了条件,又设计了道具。如“年青的老教师”“手执金钥匙的人们”“我第一次感到孤独”等。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题目,起修饰作用和限制作用的修饰成分要特别引起注意。它往往是这一题目区别于其他题目的关键所在。只有理解了它们,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文题,写出好的文章。从宏观上对题目的意蕴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可以使文章纲举目张,学生对主题把握也会游刃有余,更容易出“新”。

参考文献:

杨克.作文里的小女孩.中国新诗年鉴,2001.

篇5:渴望理解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

在一个晴朗的时候,“丁铃铃……”上课铃打响了,老师的高跟鞋与地面敲击的声音从走廊传来,我的心一下子提了上来,这次一定要考优,而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以为考多少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我不同,如果这次我有超过警戒线,我就死定了,我就要等着回家后吃竹笋炒肉片了。

“xx,90分,xx,85分……”85分,不多不少的成绩,我的心一下子放松了。可是回到家,当我高兴的拿给妈 妈时,妈 妈却说:“才考85分,就那么骄傲,你看看人家考几分,你能不能比。”我感到十分委屈。我跑到自己的房间,眼泪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我不明白,为什么妈 妈总是拿自己跟别人比;我不明白,别的孩子考不好,父母都会鼓励他们,而妈 妈为什么这样。既然怎样,我就努力给你看。我在心里暗暗赌气。

我打开电脑,查出习题,一道一道地思考,一题一题的做。而妈 妈进来后,却不分青红皂白,一看见我开电脑,冲过来就是一巴掌,“才考85分,开什么电脑,要是下次再考这样的成绩,看我不打死你。”妈 妈朝我吼道,我的脸上火辣辣的痛,手印印在了脸上。“走开,你不分青红皂白就说我玩电脑,你有什么证据,考85分怎么了,那分数也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为什么你要这样,你还是不是我妈,你一点都不理解我。”我把心里的委屈统统喊了出来,并把妈 妈赶出了房间。

篇6:理解_作文

事情还是要从那天早上说起。那天有几个邻居奶奶跑到我家来。她们先聊了一会儿天,后来她们说时间还早希望我奶奶陪她们玩一会儿牌。

因为早饭刚吃完,我家的碗还没有洗,我爸就说让我去洗碗。我很不情愿,但我又怕爸爸责罚我,所以一边往厨房走,一边心里憋着气,嘴里还嘟嘟地嘀咕着。

正当我把碗洗好了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窗外有一朵美丽的花。于是我就忍不住跑到外面去看它。

在这朵花的周围,我还看见一朵即将枯萎的花,在她的花蕊中却有一颗嫩绿的种子正摇摇欲坠,但这朵即将枯萎的花,却似乎仍不死心地护着即将坠落的种子,不让她受伤,哪怕自己再怎么样,种子永远比自己重要。

回到家里,我开心地坐在奶奶旁边看她们打牌。我发现奶奶今天难得地露出开怀的笑容。眼前的奶奶头发里已布满了银丝,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的那朵枯萎的花。花开有期,花开无际,而奶奶的生命之花却开一季少一季。奶奶即使再受伤,也要拼尽全力去呵护自己的下一代。而我平日里却是做这件事也不愿意做那件事也不愿意,把家里所有的活儿都推给了奶奶。想想,我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我又想起了爸爸的话,的确感到了非常的羞愧。从这一刻起,我懂得了奶奶,也理解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篇7:理解_作文

理解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宽容,互相沟通,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

美国作家威尔逊说:“理解无疑是培养一切友情,亲情之果的土壤”,是在生活中,理解至关重要,它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是相互信任的基石,是消除隔阂的良药。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滋有味,没了它,我们的生活则变得杂乱无章。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段令我记忆深刻的友情,一场意外的事迹,让我们在无意中有了一场精彩的邂逅,让我们拥有了无比纯洁的友情,就这样,我们从陌生相识了,自那之后,我们穿梭在校园里,你看,那三个快乐的小女生手牵手在漫步,我们就如孔子说的那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因这样,开始了我们快乐的校园生活,我们三个人的性格大有不同,活泼,好动,执着,理解,宽容,善良集于我们三人,也因性格而差点让我们从朋友变成陌生人,有一次,我们又牵手在漫步,我不知怎么的,总觉得最近离“明月”好远,我的手不禁松开了,一场闹剧开始了,我掉头就跑,什么也没有说,只留下一个背影,一个人坐了下来,想了小,觉得是我做错了,是我太多疑了吧,本想去道歉的,但碍于面子,接下来的几天,我们真的形同陌生人,看着“明月”远去的背影,我的心痛极了,我哭了,想到我们曾经在星空下许下的誓言,我们共同的梦想,我们携手走过的路,还有因为我那死要面子而造成的悲剧,心情也变得恶劣起来,人变得浮躁了,一星期过去了,我终于提去那只笔写下了那封早已在我心里想过千百次的信,将它递到了“明月”的手中,原以为这段感情会毁在我的手中,但却因为理解,我们释怀了。

理解消除了我们之间的误会,它是一副良药,生活中的人都离不开它。

我们携手走过了许多时光,争吵与不快乐是我们之间的小插曲,我们拥有的绝对不止这些,还有理解,我有一本无形的日记,将一切记录于内,那里面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我们开始要去追求梦想了,也许会分隔两地,但我相信我们之间的友情不会变质,因为我们自间拥有“理解”。

篇8:理解_作文

屠格涅夫 曾经说过 :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但是谁能说自己是不需要宽容的呢?”在这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年代, 我们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宛如蜜蜂采花般地忙碌着,很少顾及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常常在工作中因意见、观点或利益相左而产生矛盾,也难免在家庭生活中因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误会、磨擦,在这种情况下, 唯有宽容理解之心才能解决这一切。

请你“理解”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1. 审题。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理解”的内涵。维基百科全书对“理解”的解释为:理解又称为领会、了解、懂得、思维作用,是指一种心理过程,与诸如人、情形或讯息之类的某种抽象的或有形的对象相关,藉此一个人能够对其加以思考,并且运用概念对该对象加以适当的处理。通俗一点说:理解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理解是一种换位思考 , 理解是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理解是一种高贵的语言,理解是心灵静默的一种升华。 此作文离不开写人的心理和情感的转变,离不开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其次文章的文体不限,可以写成记叙文, 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

2. 选材。我们选取什么材料来表现“理解”的主题呢?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心, 以真实为基础,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片段,来表现我们对“理解”的诠释和感悟。 选材事例要典型,要有真情实感,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选材要力求新颖生动,材料要鲜活,不要人云亦云,避免陈词滥调;选材要细小,以小见大,方能彰显深刻的主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我们写作的源泉,只要我们平常多积累,多观察,多留心,肯定能找寻到值得写的东西。

篇9:理解_作文

一、如何理解“自由表达”

关于“自由表达”,温儒敏先生关于新版课标的解读中有特别的说明。温儒敏认为,“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影响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2]。要根治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实现自由表达、真实表达,笔者以为以下两个思路应该受到重视。

1.风格多样,写法灵活

在笔者看来,自由表达首先意味着要在风格上去单一化,在写法上去模式化,激活学生写作的热情,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今天的中学作文普遍存在功利主义倾向,受到考试作文的影响,作文教学甚至到了为考试而教的地步。考试容易考的作文类型、容易悦目的形式技巧受到重视,而与考试关联不大的文章写作指导与练习则轻描淡写。由于考试作文时间有限,所以在语言表达与形式结构上均形成固定套路,以便按部就班、轻车熟路。譬如语言表达方面,华丽的辞藻、排比的句式极易受到师生们的青睐,以为这就等于“有文采”,能得好分数。形式结构方面,“虎头、猪肚、凤尾”被长期奉为圭臬:起笔追求不凡,为全文定下基调;主体充实饱满,论述不够例证来填,正面举例后再出以反面;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寓意高远。如是,一篇四平八稳的考试作文(实际也是学生多数时候的练习作文)就大功告成了。这种单一化、模式化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作文教学,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表达的自由,扭曲了学生对写作本质的认识。

对于“有文采”的理解,远非以上所引见解那样偏狭。可以说,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句表现力强都是“有文采”的体现。“有文采”意味着语言表达不仅能够正确、流畅地反映思维成果,还要体现表达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与华丽的语言风格相比,朴素的语言同样可以取得极强的表现力;与排比的句式相比,灵活多样的散句可以显出一种变化之美。至于行文结构,亦不必拘泥于“虎头、猪肚、凤尾”,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体会创新思维带来的无穷乐趣。为此,笔者主张,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不必追求“结构严谨”,应该允许学生作文因时间限制不得不戛然而止。这一点,美国的SAT高考作文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其赋分标准强调“线索清晰连贯”,并不追求结构的完整性。文章结构不完整但线索清晰、思路连贯同样可以得到好分数[3-4]。这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破除公式作文有积极的正面示范效应。

2.题旨真实,反对伪圣

(1)作文伪圣之弊

与风格上去单一化、写法上去模式化相比较,主题上去伪圣化对于自由表达而言或许显得更加紧迫。虽然十多年前韩军老师就曾猛烈批判过这种现象,但这个问题至今还像牛皮癣一样刺眼。今天的作文教学中,优秀作文的首要标准就是主旨的深刻或崇高。写议论文要力求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写记叙文要立意高远、积极向上。文章写作能够做到思想深刻或立意高远自然是好事,但文章写作首先应达到的标准是真情实感,是真诚为文。忽视真诚为文而一味追求思想深刻、立意高远,那就是伪深刻、伪崇高。这样的作文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会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作文教学往往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等结合得太紧,写作禁忌太多,价值取向单一,使人常常怀疑作文教学有没有自己的独立品格。这种写作导向,由高考作文的“指挥棒”可窥一斑。如:1956年高考作文《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1961年高考作文《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励着我》,1982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98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2001年《诚信》,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等等。可以说,建国后的历次高考作文,大多数都体现了写作与思想道德、品质意志、意识形态等相结合的主题。似乎通过这样的写作,学生可以经历一次人生中难得的思想升华和精神洗礼。事实上,中国学生“假大空”的作文泛滥成灾,中国成人社会制假贩假的行为层出不穷,甚至最严肃的学术研究也丑闻不断,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一方面在高考作文中大写特写《诚信》,另一方面似乎今天的中国人最缺乏的品质就是诚信。这些现象足以让我们反思,作文教学一味跟着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跑是否必要?作文教学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公民教育很重要,但任务不应由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来实现,公民教育本身应是一门独立且重要的课程。即便是语文教育、作文教学要体现公民意识,也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2)文以载道传统的影响

我国作文教学对于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意识形态等的重视有其历史渊源。先秦时荀子就主张“心合于道,说合与心,辞合于说”[5],言辞、文章都应与圣人之道相符。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5]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将文章写作定位为“原道”。曹、刘二人将写作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看得很重。后来韩愈更是力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将圣人之道看得比文采、比形式技巧更加重要,是为文之本。朱熹用形象的语言阐明了儒家之道、圣人之道对于文章写作的意义。他说:“文所以载道尤车所以载物。”“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6]将载道传统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写作传统中,“载道”就是核心。所以,尽管今天对“道”的理解早已经脱离了封建时代的儒教传统,社会赋予了“道”以新的内涵、外延,但文章写作中的载道传统还是被有意无意地继承了下来。笔者认为,文章写作可以载道,但载道不应是文章写作的全部要义。在现代社会,文章写作并不因载道而存在。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封建时代“代圣人立言”是文人士子基于从政的需要,是借儒家政治理想、伦理道德维护统治的需要。今天的文章写作其存在的基石与古人相比显然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今天的写作不是“兼济天下”的敲门砖,而是写作主体情感释放、审美体验、信息传递、观点阐释的需要,是现代社会里作为一名公民的必备生存素质,不必然指向哲学、政治、道德与宗教,也不必然“载道”、“言志”。

(3)生活意识、读者意识与价值意识——自由写作的三大法宝

针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注重阐述哲理、追求崇高,立意旨趣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关联度不够的现状,笔者主张,应将作文教学的重心向生活靠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常态。当然,生活作文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写写家庭、学校那么简单。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如怎样与人相处的问题,怎样用科学的方法使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怎样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质的问题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学问需要我们探究,需要我们亮出属于我们的理解。当然,我们在不过分拔高文章主题的同时,也绝不刻意回避崇高。如果文章能够基于真情实感而显出崇高的立意,那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与深刻、崇高相比,我们现在更需要的似乎是真实,是诚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本身。写作要变“我被写”为“被我写”;写作内容、题旨主要来自写作主体对生活世界的真实体验与认识,而不是他人和社会的强加。正如日本“生活作文”的早期践行者芦田惠之助指出的:教学“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阅读之方法即是读自己,写作之方法即是写自己”,教师指导的第一意义是培养“要写”的愿望,其他的指导皆是此后之事[7]。

此外,作文教学还应该强调读者意识、价值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本质就是交流,情感的交流、审美体验的交流、信息的交流、观点的交流。文章既是为自己而写,也是为读者而写。既是作者情感抒发、审美体验、信息传递、观点表达的需要,也是争取阅读者的共鸣使文章发挥最大的社会功用的需要。文章的社会功用得到发挥,得到社会一定范围的肯定和关注,既有助于社会对写作者的认识和评价,也必将对写作者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即便是文章的观点或情感遭致批评,对写作者而言也会是一种鞭策,促使他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并借此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所以,真实而自由的写作记录的是我们的成长与进步,真实而自由的写作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

二、“自由表达”亦有边界

当然,“自由表达”亦有边界。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在其所著的《表达自由的法律边界》中指出,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只要不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政治体制等带来“明显且即刻的危险”,政府就应当予以理解和宽容。与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相比,私人性质的表达自由要受到更多限制,因为公民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其言论不应影响到他人或其他组织的利益[8]。文章写作同样如此。我们在追求自由表达的同时,也受到相应的必要制约。具体来说,有如下几方面。

1.要有必要的文体意识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生作文涉及的文体众多,既有文学性的写作,也有基于生活、学习所需的应用性写作。对于不同的文体,作为学生,首先应该对所训练、学习的相关文体的体裁形式进行必要的了解与学习。如果用散文笔法写剧本,用诗歌语言写小说,或是用文学手法写应用文,那是要遭致笑话的。以写请示公文为例,由于这种文体是一种下级向上级请求指示、批准的上行文,为了让上级机关迅速了解请示情况以便及时批复、批准,所以写作者一要遵守请示公文的写作格式,二要避免掺入过多主观描述与表达,扰乱上级对请示事项的判断。对文体本身的尊重,是自由表达的必要前提。今天中学生作文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用抒情的、华丽的语言作议论性的文章,内容空泛、华而不实。新课程改革虽然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但必要的学科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前提。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写作能力,对于基本的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应该有准确的认识。所以今天的高考作文,虽然从保护学生写的自由和创造性思维培育的角度出发放弃了对具体的文体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就可以不讲文体。学生在写作时当根据自身所长,先确定文体,再结合具体的写作要求来生成文章。

2.要有必要的写作策略意识

早在南朝齐梁时代,刘勰即在其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专设《通变》一章阐述对语言表达策略的重视。“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9]文辞需通变,通变酌于新声,是典型的根据具体的创作需要来斟酌语言表达的策略意识的体现。“变则堪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9]这说明语言表达必须认清时势,顺应时代的要求,随机应变,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写作效果。在西方,对语言表达策略的重视甚至因此而产生了一门显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对修辞的定义即是“在任何问题上,使用有效的说服方式的能力”[10]。“在演说中,不管我们要对别人说些什么,用事实来说明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语言表达的技巧也是至关重要的。”[10]写作策略是写作主体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写作目的,针对自身写作行为或思维结果所采取的主动的、积极的控制措施或应对方案。写作语境不同,对象、目的不同,就要运用不同的写作策略。

中学作文教学对写作策略的重视是不够的。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他们对自我、同伴、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不满与牢骚,很多老师将这种现象简单解读为学生思想不成熟,是由于人生阅历浅、社会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所以在相应的教育措施上,主要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展开。但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学生写作行为缺乏必要的策略意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有时候学生的言论并不是要有意冒犯信息接收对象,也不是有意与社会规范、道德法律等时空背景产生对立冲突,或者即便知道会产生对立冲突,却找不到恰当的避免伤害他人或不容于社会同时也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写作策略的任务即在于解决写作主体的思维与思维背景产生的冲突、对立问题。其实施路径笔者将另文交代。

3.要有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

自由表达同样离不了教师对写作过程及时有效的指导。无论在写法上还是思想认识、观点见解上,教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写作大有作为。倡导自由表达,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撒手不管,以为学生怎么写都可以。这是错的。教师同样应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观点见解、审美体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对写作过程进行监督、帮助,对写作技法、文字运用进行指导。自由表达不等于放任自流、怎样做都可以。只是要注意教师的引导要基于真情实感、实事求是,而不是伪善、伪深刻、伪崇高;教师的技法指导也要有的放矢、注意针对性,要以能力提升为重。另外,教师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自身要多做“下水作文”,体会写作的甘苦,敢于与学生同台竞技,加强交流、互相促进。这一点,已为李镇西等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所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指导学生文章写作的良策。这就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教师要自觉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避免弄巧成拙。

总之,自由表达既要在风格上去单一化,在写法上去模式化,更要在题旨上去伪圣化,努力做到真实为文、真诚为文。文章写作可以“载道”,但并不因“载道”而存在。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是生活的需要。在大力倡导自由表达的同时,要明白自由表达亦有边界。必要的文体意识、写作策略意识以及来自教师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是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写作、成功写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建设,2012(3).

[2] 温儒敏.关于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对话.语文建设,2012(4).

[3] 朱建军.美国SAT高考作文及其启示(上).中学语文教学,2011(2).

[4] 朱建军.美国SAT高考作文及其启示(下).中学语文教学,2011(3).

[5]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

[6]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7]水清木华语文网.日本生活作文[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94dd5010008ie.html.

[8] 张军.两种表达自由及其法律保障——《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之解读与启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9]祖保全.文心雕龙解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10]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理解_作文

习作,重在一个“习”字,它强调小学生的作文就如同绘画的写生一样,是一种练习,而截然有别于“创作”,要求不宜过高。崔峦老师说得好:“习作课,低年级叫写话,中高年级叫写作。低年级重在乐于表达,愿意写话;中年级重在自由表达,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高年级重在个性的表达、在内容上有自己的观察、发现,有自己的认识、情感,在语言上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这样说来,小学生作文着眼点不仅仅是作文本身,而主要是学生作文的态度。很赞同柴向阳老师关于作文新概念的一段话:“小学生可以写不好作文,但决不能怕作文……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通过教学,让学生爱上写作,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功。”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光盯着结果,只管“我要的是葫芦”,而应该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写话、习作的兴趣,所要做的应是“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多的表达的自由,多引导,多激励,少限制,少指责”。

“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其实,这种愚蠢的结果已引起人们担忧:“大量的小学生由于不会写作文而失去对写作的兴趣,他们面对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有的甚至从小就具备了两副人格:作文人格和真实人格。他们真正成为‘被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诸如:“想像不合理”、“表述不准确”,导致挫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使学生觉得作文太难了,就是此矛盾的产物。熟谙学生的作文心理,才有助于减轻这种差异造成的错位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

1、兴趣选择心理: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而且他们观察的视角也是一种“孩子”的视角。儿童对观察的注意,首先是因为对象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正是兴趣诱发并支配了儿童的观察行为。上课中,一只马蜂飞进教室,老师并没有阻止孩子们对马蜂这个不速之客的好奇、注意和驱逐,而是利用了这只马蜂,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使学生写出了《课堂上的小捣蛋》、《马蜂的精彩表演》等精彩的习作。

2、求新求变心理:

小学生喜欢新鲜和富于变化的事物,因而在作文练习中,他们喜欢有趣的题目,他们乐意尝试感兴趣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假如我是___》这样的题目,尤为让学生喜欢。我请五年级的学生依这个题目写作,从补充完整的题目看,他们所关注的角度也是不同的。《假如我是一条毛毛虫》、《假如我是黄山上的一条山溪》、《假如我是比较瘦的人》、《假如我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假如我是风》等,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反映了儿童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写《假如我是一位称职的母亲》的,是一个弃儿;写《假如我是比较瘦的人》的,是一位胖胖的男生。而写《假如我是一条毛毛虫》的小女孩,竟然写道:“我是一条毛毛虫,毛茸茸的身体,好长好长的毛,皮肤是淡绿色的,多帅……母亲把我寄养在这片绿叶上,真不知她去哪里了。没关系,反正还有我的伙伴,和他们一起玩吧!”显然,毛毛虫的生活给了她多么美妙的体验。

3、体验情感化

“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那么,反映到作文中的,就不一定是生活的原型,就很难“合理”。倘若老师不理解儿童这种心理,会认为写得不真实,就会使儿童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就是他们眼里的真实。如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写逛公园的事,她把手中的豆粒喂给梅花鹿吃,就感到:“梅花鹿很爱吃,它的眼睛追着我的手,啊,可能它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又香又咸的豆子,它一定喜欢我了。走的时候,它还恋恋不舍地送我走出好远。”这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在成人眼里,这只梅花鹿只不过是爱吃豆子罢了,至于追随小作者,恐怕也是因为豆粒,可在儿童眼里,她一厢情愿的想法却变成了两厢情愿。因而,就写真来说,应该让学生写他们眼里的“真”;就学生想像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他们正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 4、尊感的需要:

篇11:光明日报_如何理解中国梦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是总书记第一次言及“中国梦”,十分及时,也令人非常振奋!

梦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世界各国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中国也不例外。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他们当时的梦想是救亡图存,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这个梦想是他们追随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的强大动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梦想的强大威力。

今天的中国人同样是拥有梦想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实现了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是默默无闻的人——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辛劳、健康乃至生命。他们在追求梦想的时候,尽管有时并不顺利,但他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们无疑是幸福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一些人对金钱的崇拜渗透到了其价值观。与之相应,社会上相当一部分群体面临着信仰危机、诚信危机和公信力危机。三大危机的出现,跟这些人缺乏梦想、缺乏追求、缺乏宏大的理想和目标密切相关。对他们来说,物质欲望的满足胜过一切,精神上的追求变得无足轻重,这是非常可怕的。这种现实也从反面佐证了总书记现在提出“中国梦”是非常适时的。

由于职业和生活经历的原因,我对“梦想”一直抱有巨大的热情。2003年—2008年,在担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对他们发表讲话,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鼓励他们要有梦想、有追求。我告诉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就会随波逐流,就会受小利诱惑,跌入陷阱,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有了梦想,有了远大目标,也就有了主心骨,就不会被小利蒙蔽双眼,就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不仅如此,我任职期间,外交学院还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和北京语言大学,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党政领导干部,也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也有普通工人;有老师,也有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这些人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讲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讲自己是如何追求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每个人的发言都不长,却都十分感人,因为他们对梦想的追求是融入血液的,对梦想的表达是发自心底的。三届研讨会办得非常成功。每次研讨会之后,我都会同参加研讨会的外交学院学生举行座谈,他们都感觉很有收获,从成功人士的事迹以及他们简单朴实的语言中学到了人生的真谛。

在我看来,“中国梦”有着鲜明的特点:

其一是追梦的人多。中国今天的人口有13亿多,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如果社会一潭死水,缺乏生气,追梦的人就会少。在社会发生变革的 时候,人们看到了自己可能发展的空间,追梦的人数就会大大增多。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3亿农民工进城。对于有着浓厚乡土情结的中国人来说,农民要离开土地、离开家庭,决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但是,3亿人最终下定决心进城了,那么,这其中一定是有梦想在支撑他们。也恰恰是这3亿进城的农民工,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变化,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巨大变化,这显示了“中国梦”的威力。

其二是梦想的内涵深。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但是,在近代,中国落伍了,经受了长期的屈辱。这段曲折的历史,使得今天的中国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时候,有特别强大的动力,深知自己是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这种强大的动力,会促使人们对于梦想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梦想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于梦想的追求更加坚定。

中国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开展“梦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以中国的孩童教育为例,如今许多家长都走入了一个误区,他们认为自己一辈子不是很成功,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给他们施加压力——除去学校教育外,家长们还把子女送去上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奥数班,搞得孩子们疲劳不堪,厌倦学习。他们的目标是要让子女要么做大官,要么发大财。但谁都懂得,做大官、发大财的人是少而又少的,把千军万马都赶到这条羊肠小道上去,其后果只能是使希望落空,这样的“梦想”是决然不可取的,需要花大气力进行纠偏。

事实上,“中国梦”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中国梦”。因为我们从事的现代化事业,是一项极为宏伟的事业,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我希望媒体把各行各业做得好的人都能报道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些人活得很充实,也活得很潇洒。当这些人老了的时候,回首往事,他们会觉得无怨无悔,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世界。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多么需要这样的人啊!所以说,中国人需要“中国梦”,“中国梦”有助于解决前面讲到的三大危机,有助于使人们更加友善,社会更加和谐。

不仅中国人需要“中国梦”,放眼全球,世界也需要“中国梦”。毋庸讳言,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担心、忧虑,乃至恐惧。因为中国的块头太大了,他们不知道中国强大起来会干什么事情。如果我们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让世界了解一个个中国人关于“中国梦”的真实故事,那将会很受欢迎,因为人类的梦想总是相通的,让世界了解“中国梦”,可以减少中国崛起的阻力,加深世界对一个真实中国的了解。这一点得到过深刻印证:我在外交学院期间曾会见过基辛格公司总经理拉莫先生,向他介绍了三届“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研讨会”的事,他听了之后十分赞赏。后来他在美国《新闻周刊》上撰写的文章中,专门提到了这个事情。

说“中国梦”是世界的需要,还因为中国人做“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与世界一道共同追梦,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两个关键词绝非偶然。中国曾经是在人类历史上领先过一千多年的国家,为什么后来落后了?正如小平同志总结的:“封闭导致了落后。”要赶超发达国家就必须开放,必须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必须开展国际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有多少外国人来到中国,又有多少中国人走出国门,他们都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其中很多人取得了成功。而 在30多年的大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使许多与我们合作的国家广为受益,可以说,这是获益于对梦想的共享。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仍在持续,全球经济普遍低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长将会有力地拉动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因此我们说,让世界了解“中国梦”,使世界共享“中国梦”的辉煌成果,在今天有着特别积极的意义。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科学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又鲜明地向世界昭示了“中国梦”。回首历史,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亿万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却曾屡遭挫折,一度看不到希望。这种状况,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此走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天涯何处是神州?

——“中国梦”的背景与提出

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始终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魂牵梦萦、念兹在兹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为之英勇斗争、流血牺牲。那么,提出这一目标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会提出的课题。只有自身文明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才有条件提出复兴的目标。如果过去不曾辉煌过,何来复兴可言?进而,只有自觉把握并勇于担负起复兴重任的民族,才会提出这样的目标。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在经历从领先到落后的落差后,有的民族从此走向衰落,酿成让人唏嘘不已的历史悲剧。但是,一个真正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就此沉沦,而是从苦难中觉醒。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就是这样的伟大民族。

先来看让每一名中华儿女都感到自豪的历史吧!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曾经长时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屡遭屈辱、磨难。也许是“盛极必衰”,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17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衰落。在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开始落后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鸦片战争以后更是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中华民族是就此沉沦,还是会再度崛起?暂时的落后、空前的屈辱和无尽的苦难,并没有蒙蔽掉中国人的眼睛、麻痹掉中国人的心灵。在一批先进分子的启发下,中国人民开始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1894年,孙中山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鲜明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在任何困难面前,中国人都压不倒、摧不垮,这正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所在!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中国梦”的曲折探索

确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接下来就要找到实现这一梦想的正确道路。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先例可循,只能在黑暗中苦苦摸索。

这样的过程,注定是漫长而艰难的。危机面前,各种救国主张如走马灯般在中国登台亮相。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力量,都曾提出并实践过各种各样的方案,但是这些探索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无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中体西用”,都没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都没能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但是最终也失败了。

一次次探索,又一次次失败,原因究竟在哪里?不用细细思考,就可以列出很多:统治阶级腐朽而顽固,殖民主义势力异常强大,各次探索的领导力量还比较弱小,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充分发动,等等。应该说,这些因素确实都很重要,不过以“后来者”的眼光回望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探索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少了3个因素,即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在不具备这些因素的条件下,遭受挫折和失败是难免的:总是旧的幻想破灭了,新的希望又产生;一个失败刚过去,新的探索又开始。

尽管如此,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后,中华民族依然百折不挠,不懈探寻着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梦”迎来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向何处去?进入20世纪,陷于苦闷和迷茫之中的中国人不由发出这样的呐喊。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领导力量。

这样的领导地位,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选择中逐步确立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几百个政党中脱颖而出,就在于她拥有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武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能够科学地指明正确方向,并紧紧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拥有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几百个理论、几千个主义中胜出,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动力和理论指导。正因为此,中国人民在饱经磨难后,一旦认定就毫不动摇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自那时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成功走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道路,结束了四分五裂、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建立了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步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

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书写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复兴画卷,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中国答卷”。

直挂云帆济沧海

——奋力开拓“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看到,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会问,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如此宏大,任务如此艰巨,怎么衡量?应该说,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标准答案。不过,以下两点应该相对容易得到认同,即民族复兴应该是全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民族复兴应该具有世界意义,不仅体现在国内发展上,而且要经得起国际比较。就此而言,当中国的发展达到以下状态时,或许我们就可以说民族复兴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意味着,我们的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教育引领世界潮流,政治制度高度民主,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空前提高,祖国实现完全统一,中华文明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广泛认同。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庄严承诺,就是我们要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国梦”。

由此,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民族复兴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要在世界上称霸?尽管国际上有这样那样的担忧与怀疑,我们仍然要坚定地说:不是这样的。重现辉煌并不是要回到过去。实现复兴决不是要重温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更不是恢复曾经的“中华帝国”。正如中国一再强调并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的那样,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的复兴,走的不是战争道路、而是和平发展道路,不是资本主义道路、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用中华文明取代其他文明、而是要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生,不是要取代其他国家的地位、而是要实现共同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如同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中国梦”的实现并不会一帆风顺。从国内看,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在前进道路上将要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从国际上看,一些国家限制、遏制我国发展的图谋没有改变,民族复兴仍然面临重重阻力。这一切,都决定了民族复兴将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中国梦与改作风

伟大事业的起航,源于伟大的理想。伟大理想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源于优良作风的保证。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和党中央关于转变作风的一系列规定,不仅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激起了强烈反响,而且更吹响了促使人们对照检查、深刻反思的动员令。理想问题至关紧要,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努力方向和动力。作风问题意义重大,影响着党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 必须胸怀“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要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理想,就必须在转变作风上用真心、下苦功、求实效。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我们,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在社会领域,人民群众是直接从作风的角度来观察、评价和判断一个党员干部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境界的,理想和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在组织内部,理想是唤醒人们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而作风则是实现理想的坚强护卫和现实条件。没有理想,任何一个组织、国家和民族,都会失去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导致意识混乱、龃龉不断。没有纪律,任何一个组织、国家和民族,都会成为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战斗力。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既是道路,也是旗帜;既是目标,也是蓝图。“中国梦”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对“中国梦”已经作出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两个100年”、“五位一体”总布局、“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等。这一系列战略性部署构成了“中国梦”实实在在的发展阶段和建设内容,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关乎世界未来。总之,“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伟大理想,是人民幸福之梦、国家强盛之梦、民族复兴之梦。

翻开历史,“中国梦”已经烙印在民族记忆的深处。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为了摆脱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命运,为了一口活命的粮食,为了安放一张学习的课桌,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上下求索,英勇奋斗。那时的“中国梦”就是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之梦。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党和人民万众一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建设高潮,取得了巨大成绩。尽管在“赶英超美”这类口号的驱使下,我们曾走了一段很长时间的弯路,但“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始终未曾泯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为了实现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民族国家富强的宏伟目标,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道路,重新找回了自觉与自信,“中国梦”加快了实现脚步。纵观自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梦”在艰难曲折之中铸就了民族觉醒,使我们获得了一条最可珍重的宝贵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繁荣强盛。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要想“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伟大复兴之“梦”,惟有中国共产党,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梦”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底,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理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心理动力。心理、动机、理想、梦想所构成并遵循的动力原则,是驱使人们行动起来的基本原则。只有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深刻内涵,把“中国梦”转化为每一个人的内在动机和坚定信念,才能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个梦想,就是一份希望、热情和力量。只要方向一致,干劲充足,那么,希望、热情、力量便会最大限度地汇聚起来,便会构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我们就会拥有少阻力、多动力的“力”的平行四边形。

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可能对“中国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每一个人的“梦想”都跟“中国梦”密切相关。个人之“梦”与民族之“梦”,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而是“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有机关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恰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描述的那样,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梦”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之“梦”,而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之“梦”,也必将汇聚成为中华民族之“梦”。

追求理想,实现梦想,需要扎实的作风作保障。无论实现民族之“梦”,还是成就个人之“梦”,都需要扎实的努力。“梦想”的实现绝非不劳而获,也不可能唾手可得。“梦想”源于实践,源于行动,惟有真正转作风、正会风、改文风,才能够实现“中国梦”。作风之中凝结着品质、精神、价值、信仰和力量。这需要责任担当、职业操守和创新意识、实干精神,更需要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懂就是懂,不懂不能装懂,求真务实、把不懂的抓紧研究弄懂,然后带领党员群众坚持下去,这才是良好作风的正确选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种挑战和阻力都会浮现出来,破除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惟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以更加扎实、深入、细致的作风,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羁绊,才能啃下硬骨头,渡过急流险滩,到达胜利彼岸。实现“中国梦”,这不仅要求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不失时机深化改革,而且,更要求我们在作风上予以配套和有效支撑。如此,才能取得科学发展的新进展和新突破。没有作风保障,浮光掠影,夸夸其谈,一切理想、梦想都只能是空想。

我们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时代变了,但优良传统不能变;条件好了,但自我要求不能降低。良好作风始终是我们党赢得人民群众尊重、信赖和支持的首要前提。听其言,观其行,人民群众从作风之中了解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追求,判断其真实的修养程度。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上任之后迅速出台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紧紧抓住为人民群众所长期关注并深恶痛绝的党员干部身上所存在的作风问题,以实际行动改进自己,引领群众,影响社会。从“轻车简从”、“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到强调“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人民群众交口称赞,深受鼓舞。各地各级党和政府纷纷响应,做出了更加务实、细致的规定。这些措施对端正党风、净化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作用。“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央以及各地出台的这些颇具实操性的转变作风的真招、实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的具体行动,为社会注入一股强劲的新鲜风气,令人眼前一亮,倍感振奋。

上一篇:南洞游记作文下一篇:文娱活动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