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新媒体

2024-05-05

数字化新媒体(精选十篇)

数字化新媒体 篇1

一、“最后一寸”产业链:从“苹果园”到“苹果迷”的无缝连接

有许多学者认为:“苹果”的超额利润, 源于其产业形态的相对封闭, 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它能够更灵活、有效地适应高速变化的市场。这一说法不乏道理, 但笔者以为,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苹果”率先实现了信息传播模式与盈利模式的高度吻合与全程对应。

在大幅降低信息传播和使用成本, 使之无限趋近于零的前提下, 以“点对点”的方式, 在数字互联网络上实现互动传播, 这正是数字化媒体最本质的特征。

对数字化媒体来说, 基于这样的信息传播模式, 有效消除所有多余的中间环节, 直接将内容产品和增值服务, 从生产原点传送到最终用户, 将有助于实现整体产业价值的最大化, 也就是数字媒体产业的价值最大化。

只要拥有现实可能, 最有效的转型路径和生存策略, 就是高度重视用户体验, 同时努力实现从生产原点到用户终端的无缝连接, 完成纵向产业一体化的“最后一寸”价值链延伸。

然而, 即使是位居IT业前列的谷歌 (Google) 和脸谱 (Facebook) , 目前也尚未实现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从生产原点到消费终端的“点对点”直达传送, 而是将自己的内容产品及其增值服务, 通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方式, 嵌入到其他合作伙伴生产的个人电脑、移动手机等终端上, 与用户之间留下了最后一寸距离。如果没有“苹果”的存在, 这倒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支配下, 大家各自发挥最核心的优势, 通过合作共筑产业链, 生存的空间会更广阔。

不过, “苹果”却以其独特到极致的封闭姿态, 依靠持续热销的i Pod、i Pad和i Phone等众多品牌终端产品, 成功地完成了从厂房到消费者之间, 那“最后一寸产业链”的构建, 不仅让用户通过实体或虚拟的“苹果”专卖店, 直接将钱付到“苹果”的口袋里, 而且连售后维修、服务升级等事项, 都一一包揽。

“苹果”的封闭非常典型地体现在“苹果”智能手机i Phone上:i Phone的软件平台与硬件设计融为一体, 从软件安装、升级、备份、文件同步, 一直到程序管理等, 都紧密结合着“苹果”的在线音乐软件i Tunes来运行。所有的合作运营商不但得接受排他性的限制, 如在美国市场上i Phone只限于AT&T的通讯网络, 而且必须支持i Tunes, 不能强行推广自己的音乐或相关软件下载服务。[1]此外, i Phone的操作系统不允许修改核心软件, 也不允许在操作系统中安装“苹果”认为质量低劣或与其设计目标不符的第三方软件。不仅如此, “苹果”还严格控制i Phone的出售地点, 只在自己的专卖店和网店交易, 同时任何售后问题, 从硬件故障到软件性能, 都一概大包大揽, 从不推卸。但前提是, 你得接受类似这样的极端条件:i Phone的电池是内置式的, 不能拆卸, 如果电池坏了, 手机也一并得换掉。

i Phone在商业模式上的封闭性也一脉相承:一切都由公司掌控, 惟一的目的就是卖得既贵又多。当然, 前提是让用户体验发挥到极致, 成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

“苹果”的操作系统虽然封闭, 却十分成功, 其宗旨是让移动设备更了解用户, 而不是让用户去了解移动设备。因此, “苹果”的用户会明显感觉到:“苹果”手机操作起来既简单明了又乐趣无穷。i Pod的环形操作键面、iPhone的多点触摸, 无需复杂的命令和繁杂的步骤, 只须手指一划、一摇就能完成指令。

由此, “苹果”给了那些正在谋求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 (如CCTV) , 以及已经在数字媒体阵营里追求数字化生存的新兴媒体 (如SMG旗下百视通公司的网络电视[IPTV]) , 一个非常实用的启示:只要拥有现实可能, 最有效的转型路径和生存策略, 就是高度重视用户体验, 同时努力实现从生产原点到用户终端的无缝连接, 完成纵向产业一体化的“最后一寸”价值链延伸。

当然, 这需要有充足实力, 不可盲目模仿。谷歌在尝试创造自己的品牌手机过程中, 也屡遭挫折, 至今仍在探索。

二、独善其身的开放, 还是审时度势的过渡?

由于一直全面坚守封闭性经营, “苹果”在即时通信和办公套装软件领域里, 逐步体现出过分限制第三方软件带来的束缚和损失。于是, 一贯封闭的“苹果”在第三方应用软件方面, 主动给出了例外。2008年, “苹果”应用软件平台App Store正式上线, 为第三方软件开发者提供销售渠道, 也藉此创造了手机软件销售的新模式。此前, 在现实的巨大利诱下和高昂的反垄断诉讼威胁下, “苹果”最终在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上, 选择了有限度的开放。它的限制集中体现在前文提到的不允许修改i Phone操作系统的核心层面, 不允许在操作系统中安装任何“苹果”认为质量低劣或与整体设计目标不符的第三方软件等。据2010年底的较新统计数据, 目前App Store上的应用数量已达到30万个。

就在“苹果”的智能手机及第三方软件领域逐渐形成垄断趋势之际, 谷歌 (Google) 的安卓 (Android) 操作系统宣布上市, 并同时面向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两大市场。与“苹果”的思路恰恰相反, 谷歌安卓选择了全面开放, 这意味着所有使用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 不会被集成到任何形式的桌面管理程序中去, 安卓本身及第三方软件可以在不同品牌的手机上、以不同形式实现自由安装、升级、备份、文件同步、软件管理和云同步。由此, “苹果”与谷歌之间, 在合作之余, 形成了日渐激烈的竞争格局。出生于互联网的谷歌, 在安卓系统上袭承了开放、免费的特性, 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加入到安卓系统联盟, 很快吸引了众多第三方软件开发商, 2010年底其开放平台上的软件应用量迅速达到10万个。据美国咨询公司Gartner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 安卓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年前的3.5%迅速上升至25.5%。安卓系统的出货量甚至超过了“苹果”和黑莓 (RIM) 。

不过, 即使谷歌安卓的优势渐强, 由于暂时缺乏这“最后一寸”产业链, 使得安卓在拓展进程中常常力不从心, 甚至险象环生。

谷歌因为暂未生产相关硬件或终端, 其与智能手机运营商的关系很难维系得像“苹果”那样紧密, 这非常不利于安卓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的整合与推广。比如:众多基于安卓系统的智能手机, 都想尽办法突出和强调自身的品牌, 以充分地有别于竞争者, 使得安卓的存在被忽略和淡化, 人们最终体验和记忆的, 很可能是摩托罗拉的Moto Blur或HTC的Sense, 同时很容易将相关的疏漏记在谷歌安卓的账上。比如:由于第三方应用软件的良莠不齐, 使得用户抱怨安卓的质量不佳, 而不久前Android Market引发的恶意应用程序, [2]造成非法收费和用户个人隐私泄漏, 更使得用户对手机安全忧心忡忡。

反观“苹果”用“最后一寸”产业链所做的无缝连接, 就像是想要把庞大的互联网想方设法地移植, 甚至盆栽到封闭的“苹果园”里来, 而不是像众多竞争者那样, 把自己放养到自由、开阔的互联网田野里去。

然而, 开放与封闭总是相对而言。“苹果”有限度的开放, 能否实现长久的独善其身, 还是会在不久的将来再次作茧自缚?谷歌的免费与开放是否过度, 安卓又能否克服第三方软件带来的病毒丛生和恶意侵权等现实问题?这一系列疑问, 需要做更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探讨。

上述这些问题, 对于我们有待数字化转型的传统媒体或追求数字化生存的新兴媒体来说, 意义深远。比如:如何有效推行免费和共享, 以化解三网合一中的利益壁垒?如何合理权衡开放与侵权, 以促进传统和新兴媒体对于用户行为偏好的智能分析, 从而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等等。

三、“苹果”的悖论:利润最大化与价值最大化

现实常常是矛盾的统一体。

笔者以为:过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苹果”, 将很难持续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因为数字媒体阵营里的任何成员, 其价值最大化的根基, 都必须深深扎在社会价值当中, 也就是大规模持续提供免费信息服务, 创造更多可供公众免费使用的自由资源。比如:免费的信息搜索、邮件传递、文档储存等, 然后从中寻找用户愿意付费的有偿服务与盈利市场。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最提倡自由和创新的新媒体, 其产业基石是建立在免费经济基础上的合理垄断, 而新媒体产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则是在持续创造并提供自由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前提下, 通过充分共享来实现混沌盈利。

毕竟, 基于数字互联网“点对点”双向传播模式的新媒体产业, 比较于“点对面”传播的传统媒体, 最根本的优势在于:

第一, 借助于数字互动网络, 新兴媒体大幅降低了信息传播和交易的成本, 通过提供大规模的免费使用, 创造着社会化的自由资源 (Free resource) 或者信息福利。换句话说, 新媒体产业在典型的国家和市场意志与作为之外, 创造和提供着一种新的公用媒介 (Public use media) , 并打算以人人均享信息传播与接受权利的方式, 让社会个体与国家、市场一起, 来实现对自由资源的直接管理。此前,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出现大量的自由资源, 在经历暴力革命或律法规治之后, 最终大都以代理或委托代理的方式, 部分或全部地交给了国家或市场, 而不再由社会个体直接来管理和经营。具体到媒体产业, 20世纪初期, 无线电波最开始是作为自由资源而存在的, 在大量私人电台盛行后, 最终因电波频率资源的相对稀缺、产业秩序混乱和国家安全等原因, 收为国有, 而后又逐步商业化, 最终分化为公营和商业电台, 私人电台沦为非法。时至今日, 人人都可以成为播客 (Podcast) , 在互联网上拥有自己的数字电台, 因为数字网络将原本稀缺的频谱资源, 变成了供过于求的非稀缺性资源。

第二, 伴随着信息传播成本的大幅降低和信息传受 (传播与接受) 权利的均享, 一种从未大规模存在的可供每个人之间实现即时沟通协商的议事体系由此形成, 为直接民主提供了现实可能, 这对于现行的代议制间接民主体系给予了有益的补充和完善。眼下的谷歌 (Google) 和脸谱 (Facebook) , 正在高校、政府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中, 成为正式和非正式网络社区“个人偏好”最广泛的聚焦地和意见表达场所。从这个视角上看, 谷歌和脸谱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包括埃及、伊朗等多个国家的民主社会运动, 一点也不奇怪, 甚至有着某种内在必然性。

第三, 借助于数字互动网络, 新兴媒体拥有了即时了解并汇总社会个体各类需求偏好的潜能, 可以持续完善对高度差异化个性需求的满足, 前提是将最大多数人纳入到同一个供需体系当中, 利用信息产业独特的边际效益递增, 有效提升信息生产、传播、反馈、沟通的效率, 以产生更大的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意味着大范围、高程度的市场垄断。

以社会价值为基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带来的利润, 往往比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有效。

目前, 谷歌在全球搜索引擎产业的市场份额, 已然接近绝对垄断的程度, 而这却是“苹果”所难以企及的, 因为它不具备帮助每一个独立社会个体充分显示其“个人偏好”, 并将其汇总、转化为社会偏好的功能。

据市场研究公司com Score的数据显示, 2010年谷歌在欧盟搜索市场上的份额高达90%, 而实际上可能达到了95%。在美国本土搜索引擎市场上, 谷歌的占有率也高达65%。

尽管谷歌因此正面临来自欧盟和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的反垄断调查, 甚至可能导致搜索引擎产业格局的强制性结构调整或转型, 这与早年微软的垄断有几近本质的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微软为广大网民提供的免费服务相对较少, 创造的社会价值非常有限, 而谷歌从成立之初, 就一直面向所有网络用户提供大规模免费服务, 持续创造着巨大的信息福利, 也就是社会价值。目前, 尚无迹象表明, 谷歌会把这些社会价值全部转化为经济价值。换句话说, 相对于谷歌所创造的社会价值, 其盈利性经营行为并未占据企业行为的主体。如果在反垄断诉讼中将它与惟利是图的微软一视同仁, 那么以服务于公众为宗旨, 绝对垄断着本国广播、电视产业, 同时又深受国民信赖与关爱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和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 势必要排在谷歌之前, 成为反垄断调查与诉讼的首选对象。

其实, 如果谷歌真能兑现“不作恶”的承诺, 大多数民众未必不能接受它有着内在技术依据和现实需求的垄断。毕竟, “帕累托最优”的理想社会是针对每一个人而言的, 一个将所有人都平等纳入其中, 并促进资源自由、优化匹配的信息网络, 本质上符合社会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基本利益和发展趋势。

针对谷歌的反垄断和版权诉讼, 笔者无意多作评判, 只是想强调:谷歌的垄断, 目前仍属于根植于社会价值创造的新型市场垄断, 基本兑现了谷歌“不作恶”的自我承诺, 倒是对于以国家和企业为主体的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应早日以法律形式确立基本原则:

第一, 最大限度确保社会价值的创造;

第二, 最大限度地保护可供公众免费使用的自由资源, 不利于此的任何市场干预或政府干预均有所不宜。

对于很多方面更接近微软而非谷歌或脸谱的“苹果”, 笔者想指出:如果继续维持对社会价值创造的漠视, 其现有的盈利模式可能难以为继。因为社会价值意味着为民众提供更多的自由资源, 不仅可带来有望被广泛接受的合理垄断, 而且会产生和积累更多的用户行为依赖、情感依赖和消费依赖, 维系着某种价值认同和归宿感, 创造出大规模的虚拟国民, 他们不会像对待微软那样视之为技术工具, 而是会像对待谷歌和脸谱那样, 视之为朋友、家人, 这才是数字新媒体产业的价值核心和增值基础。

谷歌安卓的后来居上, 也许就是一个现实的预言。只是, 这个预言对于一直受惠于“一味逐利”, 且现在门庭若市的“苹果”来说, 很难起到什么警示作用。

“利润最大化还是价值最大化”的“苹果”悖论, 对于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和数字化生存中的新媒体, 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 数字网络生态下的垄断, 不一定要靠强力控制;

其次, 以社会价值为基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所带来的利润, 往往比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更有效。

整体来看, “苹果”给予我们的启示, 深刻而又充满矛盾。

注释

1[1]PrinceMc Lean.深入谷歌Android和“苹果” iPhone OS:商业模式.微博文章, 2009-12-06.http://www.alibuybuy.com/posts/12329.html.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2

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平板电脑和手机功能的一步步丰富,已经彻底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艺术走在时代前沿,利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广泛引入数字媒体让艺术教学的过程更加丰满。

数字媒体赋予营销新魅力 篇3

本站论坛的主题是“新传播•新媒体”,其中,新浪首席运营官杜红、亚洲国际创意传播集团CEO 贺欣浩、广州4A 主席蓝色创意董事长柳军、安瑞索思( 中国) 有限公司总裁应宜伦、宏盟亚太区副总裁库珀曼、新好耶CEO 朱海龙、天娱传媒董事长张华立、亚太广告节主席林俊明等演讲嘉宾,就中国新媒体未来发展之路给出了各自独到的观点。

数字媒体时代,广告公司如何转型

邓广:拥有众多客户资源和强大团队的广告公司,在这个数字媒体时代,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呢?

库珀曼:我想他们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媒体更重视数字时代的市场。在过去,我们只是阅读一些报道,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目前,在中国有3% 低端用户,却有10% 的高端用户,在客户需求方面的特点非常明显,传统的广告媒体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做的事情,还要更多地考虑到在今后可能会受到的冲击和更有价值的一些事情,在广告市场上有什么东西是更值得他们追求的,也就是说,他们应该要非常聪明地了解到怎样将数字化融入到自己今后的规划当中,这样的话才能够增强自己的用户量,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和受众传播范围。

苏同:从我们公司自己走过的路来看,真正要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公司的架构和公司的资源都要做相应的调整,否则,只有远景,执行力将会打很大的折扣。比如面对客户的时候,提出的策略核心到底是什么?如果互联网还只是对传统广告做补充的话,所有的东西还是在传统广告的基础上,很难掌握一个新的方向。所以,我现在的考虑完全来自于互联网策略以及受众和媒体而做比较大的改变,只有这样,才对客户的接受度和最终效果的评估有所帮助,对公司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在于架构和资源的匹配。

杜红:从媒体的角度来讲,在我们眼睛里面没有传统广告公司和新媒体广告公司之分,只有创新和不创新的广告公司之分,市场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广告公司肯定要做出一定的改变,这个改变并不是颠覆性的。新媒体的到来给推广和宣传提供了更多多元化的平台,另外从媒体的角度来讲,我们跟很多公司,无论是4A 公司和本土广告公司,还是新媒体网络广告代理公司都有合作。作为一个媒体,我们给的建议是,不仅要在理念上转变,同时要在公司整个架构上、技术上、产品上都要有准备。

邓广:现在这么流行数字媒体,作为一个传统广告公司专业人士,在转型过程里面应该怎么做才可以成功呢?

柳军:提到传统,我代表了广州4A 这么多家传统的广告公司来讲一下,“传统”这个词一出现之后,我们就和恐龙一样,听起来很可怕。说实话,我们这些公司都很希望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能够办一家新浪,能够办一家华扬联众,也希望做一家专门的数字公司,但是现实做不到,所以怎么办呢?现在媒体这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新的媒体,换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他们都是一个平台,什么东西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爆发力?我觉得它仍然是一个超级创意,这个对于传统的广告公司来讲是要坚持的,超级创意和我们仅仅理解的纸面媒体的创意和视频媒体的创意有了很大的不同。创意是无所不在的,随处都有可能产生非常好的沟通行为。

邓广:目前在新媒体时代,很多大的集团,比如WPP 在价格方面已经达成统一的谈判,所以价格方面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除了价钱以外,你们这些大的集团还可以为客户、合作伙伴做些什么呢?库珀曼:作为一个广告商,我们更应该从跨媒体的角度来发展,我们很多大客户都希望通过大的广告公司进行传统的宣传,比如说电视、报纸等等,大的广告公司有这种优势,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对比小的公司来讲更有优势,大公司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操作。

杜红:首先,大的广告集团的介入,对整个网络广告市场标准化推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客户是有旗帜性的,对整个行业的推动力,我们作为网络媒体是非常认可的。第二,网络媒体形式的公司非常多,在这个行

业里面,急需解决的是行业的标准化和正规化,和大的广告公司合作,对于加速网络媒体在正规化和标准化推进方面会有非常好的作用。第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的广告公司看重的反而不是价格,而是策略、资源、合作。跟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在网络世界里,广告公司、企业主和媒体是一种深度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单纯表面上资源购买的合作关系,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不认为价格会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地方。

另外一点,只要能够给客户提供很好的解决策略、网络营销方案,我相信广告公司和媒体是可以双赢的。

新传播形式,新媒体与广告公司共赢

贺欣浩:在新媒体创建初期,新媒体公司跟广告主合作通常都会有一个说服和认可的过程,这个时候你们怎样做未来广告收入的预期和规划呢?

饶猛志:我们阿邦网是今年1 月份刚刚推出来的,我们做收入与预测主要是基于诚信,也就是说我们近期在故事刚刚开始讲起来的时候,一个客户一个客户赢得他们的诚信,也就是说让这些广告客户理解我们阿邦网比较独特的经营模式,一切价值皆来自于用户对我们网站内容的信任,在广告商理解这一点,看到整个网站的定位、用户体验、用户对我们网站广告价值的认可,所以在近期是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做推广的。

贺欣浩:广告公司和互联网是两个行业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当广告公司执行互联网战略的时候,当互联网公司执行广告战略的时候,彼此会发现有很多问题要互相学习,我们目前的问题是,你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了解对方的行业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呢?

饶猛志:首先要理解广告公司和媒体不是有什么冲突,而是志同道合的,媒体希望我们服务于我们的用户,也就是说给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解决他们的问题。广告商也有同样的目标,也希望用户看到他想推广的品牌或者是产品,从而获取他所需要的信息、理解这个品牌、理解这个产品的优势。所以,实际上广告商的价值取决于用户对媒体的信任和认可。我们要想办法,如何让用户满意,在满意的情况下如何接触到广告商的品牌,这方面需要媒体和广告公司一起努力才能成功。

林俊明:通常新媒体广告公司以及一些国际媒体公司,他们会很主动地学习传统广告公司的运作、系统。反而是传统广告公司,他们不愿意去学。比如,我曾经碰到一个广告公司的人跟他聊天,我问他,如果你的客户有一天发现这个内容不应该用传统广告去做,而要用互动广告来做,你们怎么办呢?他说这个不是我们份内的事,我打电话给另外一家人来做就可以了。这个就是典型的比较封闭、不开放的模式,不是跟别人学习,却直接把这个责任推给别人。

贺欣浩:互联网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大家都知道这一群人会成为未来不可替代的消费力,但是这群人目前的购买力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大广告主都是持观望的态度。那么这群人究竟是不是广告主要重视的部分,年轻人对新媒体广告更多的是接受还是抗拒?各位怎么理解?

李大鹏:我不认为这个群体是消费能力很弱的群体,在中国经常会出现父亲使用波导手机,儿子用诺基亚手机;父亲穿李宁,儿子穿耐克,这个跟收入没有关系,而是消费冲动性以及自己能够积累的财富,还有可支配的收入有关。我觉得对广告产生抗拒的原因是那些广告传播的是他们不喜欢的信息,只要提供他喜欢的信息,并且以他喜欢的方式提供,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比如说超级女声的案例,更多是看广告的创意。

王鹏:我同意李总的看法,我不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没有消费能力,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消费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尤其在特定的领域,鞋、服装,虽然花的不一定是自己的钱。另外一方面,如同现在青少年不喜欢旧媒体一样,这个是传播方式的问题,新媒体的好处是可以找到不同的点,有很多传播都是点对点的,不像传统媒体万炮齐攻,打到谁都不知道。

互动营销中的创意魅力

张小平:首先我想问一下应总,未来广告传播公司在营销传播时,对于媒体或者产品的技术学习和应用是否越来越重要?在互动领域中能够给我们举例说明吗?另外,目前你们正在为传播客户使用的新技术有哪些呢?

应宜伦: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一个伪命题。互动技术是不是越来越重要?技术每天5000个,每天花24 小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网站浏览完,这是一个海量的技术,对于创意人员来讲要理解:一个媒体目标受众是什么,客户的品牌目的是要针对谁去打市场。

其实广告的“神”到今天没有变,只是形式有很多不一样,我们不要被形式吓倒。例如我们公司的技术有两三千种,屏幕载体也有很多,未来一个全封闭的广告公司必然死亡,未来需要学习核心封闭,外围开放,只要找到技术的应用商、服务商等合作伙伴,才可以把自己的公司做得更好,因为每个人不可能把每个产业链都做到一公里宽,十公里深。

张小平:第二个问题是问3G 门户的张向东,你们既是新媒体,也是一个创意技术公司,你们是不是也认同新技术对于传播的重要,你们是如何与广告公司进行技术交流,并为他们提供广告营销传播解决方案呢?

张向东:3G 门户就是一个向用户提供新媒体技术、手机上网的技术服务公司,我们是手机网络上最大的门户网站,同时在手机应用里面做了很多的产品。毫无疑问,我们非常认同新技术对于广告主的价值,在3G 门户有这样一个前提:我们的技术是让用户感到满意,只有让用户通过我们技术感觉到使用这些服务是非常满意的,才有可能产生媒体价值,为他们提供广告服务,我们非常认同技术对于传播的重要性。

张小平:下面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ADOBE的车先生,大家之前对ADOBE 的了解大多集中在设计软件这一块,不知ADOBE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有了哪些方向?

车达志:我们认为新媒体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互动性,传统媒体是单向度传播,用户很难参与进来,互动性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同时又带来动态性。这就意味着,广告投放可以是精准投放,从互动回来的信息可以跟踪到客户的年龄,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推广不同的广告,同时鼓励他们能够产生一种互动。对于一个产品,一个品牌产生互动的感受,这个是ADOBE 对新媒体的理解,有点类似于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带来的变化。ADOBE 是一个技术公司,技术的发展带来很多可能性,所以ADOBE 非常愿意和广告公司进行沟通,使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变化以及变化之后的未来。

李函霏:通过车总的介绍, 我觉得ADOBE 作为一家以技术见长的专业软件公司,与其说是一个受众体验很好的技术分享平台,不如说更像一个给广告主提供的平台,在ADOBE 未来的软件进一步进行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究竟你们会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还是以用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技术体验为导向?

数字新媒体 篇4

4月18日, 中广传播集团在深圳宣布, 睛彩财经、睛彩导航两项数据广播业务自5月1日起正式商用, 此举意味着手持电视 (CMMB) 业务航母正式启动。从仅仅提供广播电视节目扩展到增值业务的开展, 中广传播将为用户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内容服务, 越来越实用的应用, “睛彩”不容错过。

本次中广传播集团宣布正式商用的睛彩导航和睛彩财经业务即属数据广播业务范围。睛彩导航, 是利用移动多媒体广播 (CMMB) 技术, 向用户发送城市交通的实时路况、流量信息、路点资料等, 用户可根据这些详细信息, 确定自己的出行路线和时间。此业务不仅提高用户的出行效率, 客观上还会起到疏导交通, 为用户提供更加实用、便捷的导航服务。首批的睛彩导航业务将在北京、上海、青岛、郑州、广州、昆明、深圳、成都、沈阳、天津和深圳十一个城市进行商用。

睛彩财经业务则将从事全国性的金融财经业务, 即基于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网络, 向终端用户提供股票、外汇、期货和黄金等金融财经市场即时行情和延时行情信息, 及国内外各种金融财经信息、资讯、市场分析等信息集成内容, 并以“睛彩财经”作为该业务之品牌。

截至目前, CMMB手持电视网络覆盖城市, 全国已达310个。

互动、选择、个性、全媒体--华数在京推出跨屏内容系列产品

电视可以通信, 手机可以看电影, 互联网可以看直播, 影视可以跨终端赠送, 照片可以跨屏幕互传这不再是想象, 这就是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一幕幕真实生活景像, 4月20日下午, 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在京举办跨屏内容产品发布会。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三大通信运营商代表、各地广电负责人、华数产业链合作伙伴近300人出席。

发布会上, 华数集团全面展示了融合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跨屏内容系列产品: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新业态电视。“您可以在温馨静谧的家里欣赏时下最热大片;您可以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边徜徉无边无际的互联网世界;您可以在交通拥堵的路途上, 看看电视直播、炒炒股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户外, 您只需动动手指, 就可以轻松实现看电视、点大片、览新闻、玩游戏、炒股票、缴电费、搜信息、发短信、聊视频、查路况、淘宝贝”华数传媒网络有限公司CEO励怡青向记者讲, 这些在杭州都是已经实现的市民们能享受到数字化服务。不仅如此, 未来还可以通过电视支付刷卡购买自己中意的衣服、一边看电视, 一边和好友通过电视机视频通话等等

发布会上, 华数还与微软、淘宝、中影、华谊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技术、内容合作协议。

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 篇5

关键词:数字内容产业;新媒体艺术;艺术特征;手机数字内容

一、绪 论

数字内容产业是新近产生并亟待发展的新兴产业,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独具特质的新型艺术门类和形式。

它们二者之间具有的共同点是:都是在高科技的产生和蓬勃发展的背景和技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那么,它们二者之间有何种联系,在先进技术条件的背景下是以何种方式共存的,各自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数字内容产业

(一)概念

关于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界定还没有形成共识,不同的国家、组织和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定义。

但从数字内容产业所涵盖的内容看有一点是得到共识的:都以内容为核心,信息或数字为纽带,强调内容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和融合。

2003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数字内容产业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国务院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数字内容产业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网络背景下,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资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凡是以内容加工为对象,产品形式表现为信息形式的,都属于信息产业。

在我国政府目前的界定中,数字内容产业归属于信息服务业。

综上所述,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整合了出版与印刷、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动漫、游戏、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态,从事制造、生产、储存、传播和利用有关信息文化内容的综合产业。

(二)产业结构

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产业体系的支持,这个体系又涉及了外部的相关产业的融合,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落。

花建等人所著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一书中提及了创意产业的结构,这个创意产业结构所描述的创意产业的各个组成部分与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该结构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创作及生产系统、销售系统、经济支持系统、技术支持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相对独立的系统构成了整个数字内容产业的结构。

三、新媒体艺术

(一)概念

媒体也叫媒介,是指用以交流与传播信息的材料与工具。

一般说来,媒体有广义与狭义两层含义。

狭义的媒体特指负载信息的介质,即记录、存储信息的物质材料;而广义的媒体泛指一切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设施和机构。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可称为新媒体艺术。

(二)艺术特征

新媒体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六点:互动性、虚拟性、观念性、记录与反记录、媒体依赖性、强调现场感。

在此,对以上六个特征中与数字内容产业息息相关的几点加以阐述:

第一,互动性。

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特征。

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它是艺术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是大众传媒,这双重身份就决定了“互动性”的产生。

然而,这种互动主要是以互动装置和网络多媒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

第二,虚拟性。

虚拟性以新技术为基础,大大扩展了艺术创作空间,并带来种种未可知的可能性,成为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特有的特征。

虚拟即非实体,艺术家把现实中目前无法实现的境况虚拟化而成为精神和心理生活中的现实,即虚拟现实。

这种“虚拟现实”的作品,部分是借助于网络实现的,而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存在的环境,它所提供的全新人际关系与表现空间以及匿名性、虚拟性给艺术家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平台;它的超越空间性、超越现实性更是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第三,媒体依赖性。

新媒体艺术一样对“媒体”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创作手段是“媒体”。

新媒体艺术是随着影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由创作到展示的整个过程都是建立在媒体支撑基础上。

其次,“媒体”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在新媒体艺术中,“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仅是一个中介,一种创作手段,它经常是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

第四,现场感。

强调现场感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特征。

“现场”是作品的延伸,包含了人的在场和行为。

“现场感”可以理解为人处在“场”中的身体经验。

强调现场感,实际上也就是强调一种此时此刻的身体经验。

只有有了参与和互动,新媒体艺术作品本身才能够真正完成。

四、数字内容产业与新媒体艺术

数字化新媒体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

[作者单位]音坤,滁州学院。

[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2sk002Z。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化趋势在多个领域得以显现,新媒体网络资源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时空观念的限制。从整体上来看,尽管我国近几年在媒体与网络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关于新媒体网络资源的整合却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格局的束缚,给文化的发展和规模效益的扩大带来阻碍作用。

一、数字化视角下我国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必然性

1.现实紧迫性

从20世纪末期开始,互联网就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各行各业都重视网络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加以运用,使其优势能够得到互补。对于媒体行业来说,这种观念也不例外。因为媒体本身就和网络存在一定的共性,其受众群体也大致相似,所以关于新媒体网络资源的整合也是大势所趋。数字媒介呈现迅猛发展趋势的同时,传统媒介的发展则呈现出大幅下降的趋势,这一现象也迫使我们加强资源的整合,做好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之间的承接。

2.理论基础的合理性

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媒介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研究最初的开展和西方国家之间并没有渊源。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姿态,新媒体网络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当时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就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也指出数字化环境对新媒体的影响,以及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必要性。而后,随着这一话题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学者都尝试着站在数字化的视角来分析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等刊物当中都能够看到这类主题的文章,为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出,新媒体在经历其自身的发展过程的时候,也会牵涉相应的网络问题,而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存在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又给予新媒体以重要的影响。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看,我们既离不开媒体,也离不开网络,互联网技术早已渗透千家万户,二者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二者又存在契合点,而这种契合点是提升媒体力量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缺乏正确认识

由于我国对新媒体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应的技术也没有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很多环节存在纰漏,因此在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当中往往是步履维艰。老一辈传媒工作者始终不能正确认识数字媒体时代的真正意义,即便是能够予以正确的认识,但是由于数字媒体更新速度较快,也不能够及时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而新一代的传媒工作者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够正确地将原有的技术和现有的资源有机结合,观念上的不完善乃至落后终将成为数字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桎梏。

2.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就现有状况来看,我国对数字媒介当中存在的网络资源管理并不完善,深入探究这一问题就会发现,这与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有着必然联系,因为人力资源始终是发展的根本所在。调查显示,我国各传媒公司对员工培训往往只注重短期效益,不能够根据员工的具体需要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建立长效机制。而在后续结果的转化方面,大多传媒企业也没有有效的措施作为支撑,使得培训结果的总结情况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呈现出来,最终导致培训效果甚微。与此同时,人才队伍结构不整齐的情况也大多存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员工整体素质较为低下,使得人力资源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和影响,真正具有网络资源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极其缺乏。在这种情形之下,所导致的后果必然是我国媒体在面对网络资源的时候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3.信息化水平较低

尽管现阶段我国对新兴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逐渐走向成熟,但我们对这些技术层面的应用往往只能做到简单的信息处理,而深层次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或传播渠道的规划仍然表现得不尽如人意。换言之,我国对新兴媒体的应用依旧没有渗透到技术的深层次上。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公司实践经验当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其对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够强有力地和数字媒介未来发展需要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我国的发展现状是,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处于较低程度的数字化水平。

4.整合成本较高

我国之所以会存在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成本较高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传媒公司所面临的现状是传播对象较为庞大,信息与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过快。媒体的传播并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这种前提之下,就不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较为集中的传播模式,以至于这项工作看起来极其复杂烦琐,成本也迟迟降不下来。在革新数字化技术方面,所需要的是一笔难以节省下来的开支,这就使得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成本加大。

三、数字化视角下我国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措施

1.及时更新观念

强化网络对媒体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是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所在。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传媒公司,都需要及时更新观念,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进而重视数字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现实意义。事实上,网络作为一种动态的资源,其本身的价值是有待开发的,可以说是潜力无限、价值无限的。如果我们能够立足传统的媒体资源加以整合,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数字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31252

2.注重新兴数字媒体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储备与运用来看,其存在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很多大学都专门设置了数字媒体这一专业。从社会范围内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根据实际的需要来进行职业教育,尤其是一些大型传媒公司,其中的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够取得上岗的资格。而从我国的高校状况来看,尽管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与传媒有关的专业,但是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强化人才的培养,课程设计与课堂内容依旧停留在旧的水平上,无法跟上新时期媒体发展的状况。因此,无论是我国政府,还是传媒公司自身,都有必要强化数字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发挥传媒企业和高校的各自优势,为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对于已经在岗的人员,传媒企业理应定期开展在职培训或者讲座,使其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都能够提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

3.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现代数字媒体的主要特点不仅表现在时间快速,还表现在空间的跨越,基于这些特点,市场对数字媒体当中的网络化水平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我们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调动手中的网络资源,最大限度上实现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新媒体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

4.建立适应新媒体网络资源整合的配套设施

现阶段,数字媒体网络资源整合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拓展,其发展速度较快。我们在这里强调关于配套设施的完善,主要是希望数字媒体网络媒体能够借助传统媒介、广告学等多个方面的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合,以此来实现实质性的突破。我国政府也应当颁布相关的政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贯彻全国的网络通信道路,为传媒企业的信息传播创造有利的条件。

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的媒体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改变。现阶段我国数字媒体发展过程当中却并没有使得网络资源得到良好的整合,以至于价值难以得以体现。基于此,我国相关部门理应革新观念,通过政策的颁布和人才的吸纳等多种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而带动这一领域的繁荣发展。

[1]张建星. 传媒的运营时代[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宋建武. 中国媒介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趋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吴飞. 传媒竞争力[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4]喻国明. 媒介的市场定位[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新媒体视域下实体书店的数字化转型 篇7

1 必要性

1.1 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成趋势

手捧纸本、闻着墨香, 曾经是广大读者喜爱的阅读方式, 但是随着电脑、手机、i Pad、各式电子阅读器的出现, 给传统纸质阅读带来了巨大冲击。电子书价格低廉, 电子阅读器容量大, 移动阅读即时便捷性, 多媒体感官等, 这些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也赢得了更多的文化消费者。电子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更多的读者开始尝试通过阅读器进行电子阅读、移动阅读, 这也极大加剧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窘境。

1.2 互动共享成为新的阅读需求

数字化的发展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更加注重互动、共享, 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 现今的读者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到各式自媒体中, 从而达到与更多的人互动、交流、共享。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不仅仅是图书信息的接受者, 也成为了图书信息的传播者。例如读者在网上购买图书时, 除了试读内容外更喜欢浏览图书评价, 参考其他读者对本书的意见来选择是否购买, 同时在购买后, 也非常乐于留下自己的购书体验于其他人来交流。对于游戏产品、儿童视听作品和教学课件等数字作品, 读者不能通过翻看了解, 往往注重预体验, 通过试看、试玩等参加内容体验, 来决定是否购买;数字化潮流带来的数字阅读的普及使得读者更加乐于交流分享, 这也使得网上图书的销售更加火爆, 民营独立书店在进行图书营销时, 只能够简单介绍图书的基本内容, 读者也只是在店内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 不能满足更多的互动需求, 在这方面, 实体书店处于劣势。

1.3 图书的营销策划坚持以“读者为中心”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销售与传统实体书店的图书销售模式大相径庭, 其主要是以直销、自选、原创为特色, 以读者为中心, 积极主动的去打造数字化时代的消费者所需要的出版物。实体书店也应该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征, 积极广泛收集读者的需求信息, 锁定读者群, 并以固定的读者群为服务对象, 满足读者的消费需求。

2 措施

目前的现实情况是, 实体书店已经成为了网上书店的展区, 大部分的购买者都是先去实体店中考察, 然后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买, 此举对实体书店的利益损害非常大。那么, 实体书店该如何在这夹缝中坚强生存和发展,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文献研究情况来看, 其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扶持政策, 更多的是需要其自身结合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成功转型彰显自己的特色, 做出自己的品牌。

2.1 建立数据库, 实施“私人订制”新型电子书的阅读

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传播者, 传播的低门槛造成信息过剩和信息的良莠不齐, 相对短缺。图书亦然, 书城里海量的电子书使读者不知所措, 但真正符合读者需求的却仍然欠缺。同时, 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书只是纸质图书的扫描版本, 毫无新意, 是最初级的电子书, 无法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实体书店想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大突破, 必须转变观念, 联合起来, 组建科研团队, 建立数据库, 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先进技术来打造一个新的电子阅读平台, 利用数据库将纸质图书按照主题打碎, 分类归于数据库中, 同时将这些已经碎片化了的图书信息更新至电子阅读平台, 使用户可以登陆电子阅读平台, 获取图书信息, 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相关主题的检索, 然后整合检索资料组成新的电子书, 这种“私人订制”式的新型电子书阅读定会收到读者的喜爱。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说过, 碎片化是遍及所有媒体平台最重要的趋势。新型的电子书是对纸质图书的重新组装, 为读者奉上的“私人订制”式的文化大餐。此时的电子书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书, 新形态的电子书将挖掘原有图书的深层价值, 实现信息增值并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2.2 开设网店, 推动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

网络书店的优势在于图书全、价格优惠、物流送货上门, 这些极大的便利了消费者。现今数字化的发展使得获取图书资源的渠道多元化, 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 对于消费者来说, 实体书店只是购书场所, 不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消费体验。因此, 实体书店要想与网店抗衡, 必须着力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网络购书平台, 同时在线下的实体店内打造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公共文化空间, 两者结合, 实现线上线下的良好互动, 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日前, 许多实体书店都设有网店, 网店图书信息更新快, 品种齐全, 方便读者选购, 用户通过在线支付或者货到付款等方式进行交易, 方便快捷。为了扩大图书销售量, 网络书店可以将最新的图书信息在网页首版和分频道首页上进行推荐, 吸引读者注意, 方便读者选购;为读者开辟网上互动专区, 设置售后评论和荐购图书等功能, 供读者参考、交流。同时网站终端上记录着每个用户的浏览历史、购买行为和购买历史, 网店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的偏好, 进行个性化、精准的推荐, 更有利于扩大销量[2]。

2.3 运营新媒体, 拓展网络市场

实体书店数字化转型的另一种标志, 就是运营新媒体来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自身知名度, 扩大读者群。通过对QQ群、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 积攒用户, 与读者提供及时的个性化服务, 不仅提高了老读者的忠诚度, 同时也吸引着新的读者。北京单向街·空间书店紧跟互联网潮流, 推出多样的文化产品, 有APP“单读” (阅读) 、APP单谈 (沙龙品牌) 、单厨 (餐饮品牌) 、单Design (原创设计品牌) 、微在APP, 旨在打造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单向街书店通过新媒体的运行, 不仅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 赢得用户信赖, 也增强用户粘度, 提升品牌价值。

2.4 注重网络营销, 创新经营模式

实体书店要摆脱传统销售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发掘新的经营模式, 开拓网络市场。南京的先锋书店非常注重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积极探索, 已经开拓出了多种网络销售渠道, 有网店——先锋书店, 大地上的异乡者、二手书交易平台——孔夫子网、天猫淘宝分店等, 不仅仅提升了自身知名度, 也最大程度地挖掘了先锋书店的市场潜力。

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系列挑战和冲击, 实体书店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适应数字化的变革发展, 同时改变自身生存业态, 以新的方式与网络书店进行融合, 在新媒体环境下打造弥漫书香的精神文化空间, 成为一个城市真正的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甘甜.巴诺书店的增值服务对我国书店经营的启示[J].群文天地, 2011 (3) .

数字化新媒体 篇8

一、新媒体时代下民族出版的探析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速度, 这三种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出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在民族出版中融入现代化的技术能够让民族出版更加具有活力、动力和上升力。民族出版通过将民族遗产、文化作品、艺术研究和历史文物数字化后, 并经过一定的加工让其成为民族数字出版产品, 主要的优势就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 能够更加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民族电子书的出版

电子书是数字化技术中的代表性技术, 主要是将文字、图片、声音等信息数字化后的出版产品, 相比传统书本刊物, 电子书具有信息覆盖广、获取携带方便、便于阅读中搜索等优势。

少数民族是民族出版的核心要素。我国多数少数民族都具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 拼写和理解方式较为特殊, 汉化翻译和编排的难度较大, 少数民族图书的生产依然停留在低层次上, 数字化技术的加入可以降低翻译、编排和生产的难度,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图书的生产效率和层次。

2.民族网络出版

民族网络出版就是指通过开放式互联网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经过编写、编排和加工后的民族数字刊物。在新媒体时代下, 正是因为数字化技术的融入让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不会在收到纸张的阻碍, 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同时向成千上万的用户传递少数民族信息, 而且传递的内容还不存在上限, 作品或刊物出版的过程也较为简单, 时效性与互动性也得到了体现。

3.民族移动出版

如今, 手机等移动终端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文化交流的必备产品, 因此, 从数字化出版的角度来看, 以移动终端作为载体的出版形式以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手机数字作品的出版。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往往比较宽广, 人口分别较为稀疏, 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交通极其不方便, 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交差。手机轻巧、操作简单, 并且价格也比较低廉, 手机最终形成少数民族传递信息的首选方式。

二、民族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数字化出版的基础问题

我国虽然有55个少数民族, 但是相比汉族人口就显得比较少, 能够有效使用本族文字的人口有3500多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经济发展较为困哪, 当地人民购买民族出版刊物的力量不强, 导致民族出版的市场不断缩小。

在新媒体背景之下, 民族出版刊物的载体形式、发布过程、阅读方式以及相应的设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 网络出版刊物的接收终端就是一台能够上网的计算机;移动出版刊物所要求的接收终端就是手机。此外, 读者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上网技术, 以及通过手机进行上网。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生活水平均不高, 当地的教育也比较落后, 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少数民族缺乏网路知识的概念。

2.民族出版社自身结构的问题

(1) 运营管理理念较差, 数字化转换和发展的意识不强

我国目前从事民族出版的主要单位就是民族出版社和综合出版社。我国的民族出版社长期采用封闭式的运营管理模式, 对刊物市场环境、新式运营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认知度不足, 整体的观念较为落后。尽管一些从事民族出版的出版社以转换成为企业单位, 但是内部的运营管理年却仍然是封闭的, 缺乏数字化转化和发展的意识。

(2) 信息化水平较低, 技术条件不足

我国的民族的资金一直是国家支柱的, 由一些民族出版社或公益性的出版社来完成创作。从改革开放至今, 国家就不断投入资金推动民族出版,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刊物印刷和编排设备以完成了技术革新和更新, 但是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的出版社相比, 技术水平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3.数字化刊物产品的自身问题

(1) 民族数字化刊物缺乏品牌效应

从现有的民族出版刊物来看, 我国少数民族出版仍然处于一个技术起步阶段。国内数字刊物市场上的民族数字刊物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虽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数字化刊物, 但是整体效果却不加。

(2) 个性化特色凸显不出来

民族出版刊物的种类较少, 独特的个性化不明显, 以记录、民族传统文化、古籍整理等类为主的电子刊物很难在其余的电子刊物中凸显出来, 从而民族出版看得不到人们的重视。

(3) 创新产品较为单一

民族出版刊物的主要表现就是传统纸张作品和数字化技术融合后的电子书或电子数据库, 表现的形式较为单一。

三、结束语

新媒体背景下, 数字化技术正在影响着民族出版的发展。民族数字出版不仅能够极大丰富民族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昂视, 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国少数民族极富魅力的民族文化, 从而间接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摘要: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电子出版、网络出版和移动出版赋予了民族出版社新的涵义。但是, 数字化发展与改变既是机会也是较大的挑战, 如果民族出版社不能抓住数字化中的机遇, 民族出版社则会被推向行业的边缘最终被淘汰出局。目前, 我国民族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民族地区因为文化、信仰、生活方式和经济等原因阻碍着民族出版社数字化的发展。本文从新时代背景下阐述了民族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 以客观的思维讨论了当中的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民族出版,数字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沰, 陈丹.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和数字化出版的比较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2) :70-73.

[2]王珏.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电视新闻媒体的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012.

[3]毕秋敏, 叶非, 张名章.新媒体时代民族出版数字化探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6) :97-102.

数字化新媒体 篇9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馆,图书档案,数字化

南阳科技馆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总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 主要功能区之一就是科技图书资料区, 又细分有图书档案馆。其主要功能是为南阳市、卧龙区和宛城区及周边县区的科研工作人员查阅所需科技信息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帮助其知晓和掌握我国和世界科技当前最新动态。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通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愈来愈离不开, 工作、学习、生活日益趋向网络化, 信息数字化成为社会网络化得以实现的最基本前提。作为提供科技信息的科技馆毫不例外也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 实施数字化管理, 进一步更好的为广大市民和科技工作者提供知识服务。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已成为现今科技馆管理者和档案界学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科技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图书档案二者同根共生、相互依存的最终结果

1.1 科技图书档案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前提是首先要进行图书档案一体化整合

随着近现代图书管理特别是各大院校图书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微机化, 档案管理工作数字化也迫在眉睫。我们大家均都知晓, 图书档案在古代原属同一载体, 没有任何区分, 仅是在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特别是到了明朝, 二者才得以显著区分。直到近现代, 特别是在教育界中, 一致认为二者同宗同源,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难以割裂。

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 促使计算机技术普遍运用到人类生产、生活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 网络通信更是为计算机技术推波助澜, 加快了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步伐。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 手机图书馆也应运而生, 各大专门图书馆、档案馆在这种电子图书凶猛围猎的残酷竞争环境下, 图书档案数字化迫在眉睫。作为同宗同源的图书档案, 不妨按照预设的标准或条件, 通过电脑联机共享, 数字化管理, 将图书档案勾连, 实施长期、长远一体化整合, 努力踏出被围猎困境的坚强步伐。若科技图书档案仍按照以往管理办法, 循规蹈矩、人为划分、分块管理, 必将导致二者背道而驰、相互脱节, 愈走愈艰, 进而导致科技图书档案因跟不上形势、难以满足读者需求而被淘汰。

1.2 科技图书档案实施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完善, 各项工作自动化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毫无置疑, 科技图书档案也应顺势而为。办公自动化开展顺利与否, 关键在于普及, 独角戏不是办公自动化的特点, 只有纵向和横向等各方面均都同步实施自动化, 才能充分发挥自动化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科技馆的领导明确意识到:实施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结果, 只有全面实施自动化才能促进馆内的图书档案数字化, 只有实施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才能大幅度提高科技馆的工作效率, 才能更好地服务辖区内的科技工作者查阅资料, 才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新媒体形势下科技图书档案加强数字化管理措施

2.1 强化领导, 统筹规划, 严格措施, 为科技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南阳市科技馆的馆长是由南阳市人民政府委派科技局的领导兼职的, 许多其他地市和南阳一样, 由政府委派其他局级领导兼任, 这些馆长业务不专更甚之业务不通, 直接影响科技馆的发展。为此主管科技馆的上级领导一定要重视科技馆的工作, 重视科技馆的数字化建设, 要从强化领导, 统筹规划, 严格措施, 为科技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提供智力支持。特别是在出台数字化方案之前, 一定要周密安排, 加强数字化工作各项调研, 完善数字化措施, 规划着眼长远, 做到措施、步骤、技术等各项工作衔接、科学和到位, 保证数字化过程人、财、物搭配合理、科学, 严防浪费。

2.2 坚持融合, 保障科技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

科技图书档案工作是再实际不过的一项具体工作, 专业学术等方方面面的资料收集、整理、加工、对外开放, 是科技馆的基本工作和工作基础, 更是科技馆图书档案等各项工作的起点。这些基础性工作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着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效率、科研转化率等, 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 在实施科技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融合, 保障科技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在科技馆实际工作实践中不难发现:图书档案二者工作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优势互补, 不可替代。譬如一位科技工作者在探索一个技术问题时, 他首先是要查找有关图书, 而后才去查阅有关历史档案材料, 科技馆双重服务科研工作者, 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便利、配套、综合服务, 是快节奏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是自媒体时代科技图书档案工作发展方向。这就要求在实施科技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融合思维, 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 力促图书、档案完全、有机融合。

2.3 坚持标准化建设, 为科技馆图书档案数字化铺平道路

标准化是将来实施科技馆图书档案自助服务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目前科技馆图书档案无论是数量, 还是种类均较繁多、庞大, 在实施数字化过程中有着一整套数字格式化标准要求和规范,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和《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 分别从技术层面以及管理层面上, 为科技馆图书档案数字化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引, 例如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纸质档案严格采用黑白模式进行扫描的图像及文件, 均要用G4格式去存储;而采用其彩色模式进行图像文件扫描的, 均要使用JPEG格式标准进行存储;另外, 对于网络查询生成的扫描图像来说, 还可存储为PDF、CEB及其他格式。除上述格式外, 其他如分辨率、色彩模式和数据库类型等等, 均要实施标准化建设。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实施科技馆数字化建设中, 应把精力主要放在图书档案标准化上, 大力加强标准化建设, 对科技馆图书档案标引语言进行彻底统一, 另外, 更要加强科学管理, 广泛增强科技人员的图书档案意识, 建立一定的检查监督制度, 采取有力的措施, 确保科技图书档案工作数字化顺利有序开展, 为我国科研工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新媒体背景下纸媒的数字化之路 篇10

1报业爆发了危机

影响报业的发展有很多的因素, 比如:经营不善、同行的竞争等等。纸媒在国内的竞争是非常大的, 然而它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并且受到其他大媒体衰退的影响, 令全国的报业出现了危机。 报业的广告费用的减少和发行量的下降, 将报业的发展带入了低谷。报业的经营状况不好, 就会出现减少工作人员的现象, 使我国的报业出现了重大创伤。对此, 我国采取很多补救的方法, 希望可以挽救报业惨败的现象。

2解决报业危机的数字化道路

2.1数字化的兴起

由于报业的人员减少、读者减少、发行量少、 广告收入少等多种连锁反应, 令报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败。为了挽救这种局面, 实行数字化之路成为首选。起初我国引用的是电子化形式, 它可以在网络上将报纸内容呈现, 这样令读者可以利用互联网阅读报纸, 然而为了让读者更加舒适的阅读, 因此出现了PDF的版样;由于手机的用户多,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于是出现手机包月阅读的服务。 然而手机的信息内存量小,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经过报纸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改进, 开发了数字化的模式。通过微博、微信、QQ等途径, 将报业推向了市场。

2.2报业实现停刊转网

数字化的模式起初并不成熟, 只是一个初始阶段, 在报业实行数字化的战略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报刊符合市场的规律, 但是报业人们没有对媒体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没有对其进行分析, 只顾着满足纸媒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对数字化的认识不足, 进而导致报业出现发行量下降, 广告费用减少的现象。因此, 必须加强报业对新媒体的经营, 这样才会令报业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更好更快的发展[1]。

3报业创新的道路

在这个网络时代, 为了让报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就需要加速和媒介融合。现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品牌的竞争模式, 一个媒体的品牌和它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对报业有重大的作用。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报业更好的发展, 必须加快和媒介的融合速度。然而现代互联网上丰富的消息和报纸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因此, 这样会增加互联网和报纸的冲突。 所以纸媒上的内容必须独特, 让读者喜欢上它, 取代互联网在人们心中的位置;纸媒的内容要精, 质量要高, 拒绝过度煽情的内容和不健康的消息;纸媒在内容上一定要走高质量, 高品质的路线, 在人们的心中打造最佳的品牌。

4纸媒在我国的发展

虽然我国的纸媒存在一定的危机, 和互联网相比, 没有存在的优势;人们通过对使用互联网, 可以在网上搜索大量的新闻, 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国家的最新动态;但是一份报纸所承载消息量永远要比一个人想要得到的信息量多, 因此纸媒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的[2]。人们在互联网上所搜索的东西存在不可靠性, 什么说法都有, 让读者无法知道最真实的消息;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属于浅阅读, 没有进行深刻的报道, 这令读者产生很大的苦恼[3]。 因此, 纸媒可以对新闻进行明确的报道, 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以及对新闻进行更加深度的报道, 这样就会吸引读者的注意, 以致纸媒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更好更快的发展。纸媒在未来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优势, 只要利用好纸媒的独特优势, 让人们认识到纸媒的消息才是最为可靠的, 长期如此, 纸媒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纸媒的危机将得到解决。

5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产生, 纸媒逐渐被互联网所取代, 导致纸媒出现发行量减少, 人员的减少以及广告费用降低的现象, 最终令纸媒在现代的发展中逐步走向了衰亡。因此, 为了解决纸媒的危机, 我国将引用数字化的模式将纸媒和新媒体结合起来, 通过利用纸媒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纸媒对新闻的深入报道的特点, 在网络上借助媒介进行传播。使其报道的内容与网络和手机上报道内容的差异性展现在人们的视觉中, 并且加深自身的公信力, 增强纸媒的力度。纸媒才会从衰亡走向兴盛。因此, 数字化的崛起为纸媒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敏.新媒体背景下纸媒的数字化之路[J].今传媒, 2013 (11) :79-80.

[2]李利.新媒体背景下纸媒的突围路径[J].新闻世界, 2014 (9) :89-90.

上一篇:怎样做好员工培训工作下一篇:自适应积分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