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大选

2024-06-10

经济与大选(精选四篇)

经济与大选 篇1

关键词:实证,英国大选,竞选策略,新闻策划

前段时间, 英国发生了一件历史大事:首相大选。此次大选不同于以往, 一是各方候选人势均力敌, 情况不像前几次大选那样明朗, 因此选举结果很难预测。据大选前一个月的民意调查显示, 最大在野党保守党的支持率仅仅领先现执政党工党微弱的3个百分点。二是这次大选开了英国选举史上“电视辩论”的先河。英国舆论称之为“划时代的政治事件”, 虽然同时也有反对的人们斥之为吸引眼球的“竞选马戏”, 但不管怎么说, 大选电视辩论在英国都是个新鲜事。客观地讲, 把电视这个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媒体引入到大选的宣传平台, 势必会起到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势必加大选举结果的变数。同时, 正是这次大选的难以预测性给媒体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 使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彰显其舆论导向作用。

平衡党派权益, 分享媒体利益, 力求公平

英国是世界上广播电视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在英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统计, 97%以上的英国家庭至少有一台电视机, 每周人们平均看电视25小时以上, 占休闲时间的27%;对于72%的全国人口来讲, 电视是他们获知新闻的首选或唯一途径。在欧洲, 英国是除意大利外最爱看电视的国家。英国虽然是民主大国, 但是在首相竞选中采用电视辩论这种形式还是第一次, 整整比美国晚了50年, 比加拿大晚了42年, 甚至比伊朗还晚。无论是政治评论家还是英国公众, 都普遍认为这几位参选的政党领导人的电视表现, 将对大选结果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如何平衡各党派的利益, 分配媒体转播权, 甚至是电视竞选主办地的区域定位都成了备受关注的敏感问题。

英国著名传播学者布赖恩·麦克奈尔认为, 在当今理想的民主社会中, 大众传播媒体具备了五个功能:告知功能、教育功能、公共平台功能、过滤功能和鼓吹功能。而广播电视机构建立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要在行政、立法、司法三个不同的国家管理层之外, 建立一个与人民有着密切关系的“第四权”。可以说每次大选, 媒体的鼓吹功能都被发挥到了极致, 这次也不例外。

英国大选定于5月6日举行全民公决投票。在此之前安排了三场电视辩论, 分别由英国最重要的三大电视机构负责组织并转播。它们是总部位于伦敦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 、独立电视台和天空电视台。

首场电视辩论4月15日举行, 由独立电视台 (ITV) 转播, 90分钟, 主要辩论议题是内政事务。

第二场电视辩论4月22日举行, 由天空电视台 (SKY) 转播, 90分钟, 主要辩论议题是外交事务。

最后一场电视辩论是4月29日晚由英国广播公司 (BBC) 转播的, 也是90分钟, 主要辩论议题是经济事务。

英国的民主政治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在以往的政治模式中总存在着一种“保守”的传统。因此针对辩论方式, 三大政党反复协商争论了好几个月, 光硬性规定就有76条之多, 以至于大选电视辩论看起来更像一场严格的学生辩论大赛。每位领袖的开场白、质询时间、答问时间和自由辩论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虽然现场有近200位观众, 但是他们的权利仅限于聆听, 绝对不能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绪。诸如鼓掌、欢呼、刁难辩论者, 甚至是发出嘘声都被严格禁止。这可真是完美演绎了英国人中规中矩、教条死板的民族特性。

成功的竞选策略与媒体的平台功能改变了竞选格局

此次大选的三位竞争者, 一位是现任首相、工党的布朗, 另两位是保守党的卡梅伦和自民党的克莱格。布朗已经快60岁了, 也许这个年龄和很多国家的领导人相比还很年轻, 但是在英国已经算是很老的了。与他竞争的其他两位党魁, 都只有40岁出头。布朗的口才在这三人中是最差的, 这一点显然对他的电视竞选不利。但是他毕竟经验丰富, 对许多问题都能道出个一二三。他多次强调, 工党的政策是促使英国安度经济危机的保证, 而保守党的政策则是让英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

43岁的保守党党魁卡梅伦以口才出众而著称, 被公认是这次大选强有力的竞争者。此前舆论普遍认为, 电视辩论这种形式绝对是对他有利的。他的施政纲领是“还政于民”, 包括减少政府的权力, 削减政府开支;增加民众的自主权;改善失业福利救济制度;允许公众组建自己的学校;甚至主张为了保护英国人的利益, 严格限制非欧盟地区移民的人数;等等。

虽然在首轮有关内政事务的电视辩论中, 卡梅伦充分发挥了他的演讲优势, 言语尖刻, 历数工党及布朗的种种缺失, 猛烈抨击工党执政13年来啥事儿也没干成, 只是给英国人带来一团糟:糟糕的经济、沉重的债务、严峻的失业、混乱的政治, 等等, 总之一无是处, 但是卡梅伦的“还政于民”在布朗的嘴里却成了“把民众置于不管不问的境地”, 是一个完全没有责任心的政党。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这两大对立政党所采用的竞争策略是一样的———攻击主要对手, 但同时他们似乎都忽略了另一个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竞争威胁的人物———自民党的克莱格。

客观地讲, 虽然这次竞选是三党之争, 但由于历史原因, 事实上自民党并不具备与其他两党竞争的实力, 难怪在首轮电视辩论中他好像处于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开句玩笑话说, 这次大选基本没自民党什么事。因此自民党这次的目标很明确, 根本没指望这次能成为执政党, 只是利用一切可能增加媒体曝光率来宣传自己, 提高自民党的影响力, 并试图自此形成与其他两党同起同坐的局面。以往的电视媒体都是工党与保守党表现的舞台, 这次却给自民党提供了宣传政治主见的平台。从第一场电视辩论看, 自民党确实紧紧抓住了这次难得的电视辩论的机会,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竞选局面。

在首轮电视辩论中, 克莱格采取了极为聪明的竞选策略。他不是逐一批评, 而是一网打尽。既不吝惜布朗抛来的橄榄枝 (之前, 工党一直在间接地拉自民党的那部分选票, 暗示民众把票投给自民党也没有意义, 还不如投给他们, 工党和自民党两党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没有大的差异, 以此阻止保守党入主唐宁街10号) , 也不理卡梅伦的伶牙俐齿, 而是两面照打, 反复呼吁选民要求“新”、求“不同”, 可以说他的结束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别听他们说, 否则你们只能在两个老党中选一个。它们只是在玩传沙包游戏, 一玩就是65年。”当然自民党为此目的戴上了一个冠冕堂皇的民主大帽:打破长期以来英国政坛两党执政的死气沉沉的态势, “改变政治, 改变英国”。事实上, 这个竞选口号迎合了很多已经对政治麻木了的英国人的心。在过去的65年时间里, 英国经历了经济衰退、战争、丑闻……许多人对政府已经失去了信心, 甚至相信投票已与自己无关。因为不管他们投给谁, 结果都没有区别。无论公党还是保守党, 都一样。而这次, 自民党给他们指出了另一条路:要想改变英国, 必须跳出原有的政局格式, 开辟新路。言外之意就是把票投给自民党。

颇有意思的是, 先前此次大选被普遍认为是布朗和卡梅伦的对决, 没想到第一场电视辩论就让人大跌眼镜:英国4家媒体的民意调查显示, 自民党的克莱格独领风骚。凭借成功的竞选策略与媒体平台, 年轻气盛的克莱格紧紧抓住了这次与工党、保守党领袖公平竞争的“黄金机会”, 进行了现场的超水平发挥, 难怪自民党方面有人欢呼:“15日晚是克莱格之夜!”

难道原先的“两党相争”真的会就此变成“三足鼎立”吗?人们在拭目以待。

纸媒入户, 偷换概念, 最后一搏

在距离5月6日的投票日还有十多天的时候, 种种迹象显示大选已经进入白热化了。

民众收到信件和竞选宣传资料的量越来越大。不仅如此, 媒体的语气及用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赤裸裸的诉求更加露骨, 火药味甚浓。

众所周知, 英国人向来是以优雅、矜持、耐心、温和著称的, 要不怎么会被冠以“英国绅士”的头衔呢。而临近投票日的报纸竟然在头版头条的位置用到了“fed up with”这个词。对于极大多数人来说平时生活中基本用不到它。“fed up with”是说对某人或者某事极为讨厌, 甚至已经到了厌恶的程度, 受够了, 绝对不能再忍受下去了。而现在, 竟然在报纸的标题中出现了, 并且后面紧跟的就是Brown (布朗) 。一看头条就知道, 编者态度非常明确, 这份报纸或者说出版这份报纸的组织是支持自民党的克莱格的。

垂头丧气的布朗 (Brown) 和意气风发的克莱格 (Clegg) 在气势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虽然自首场电视辩论之后, 克莱格的竞选态势大有好转, 但是依然没有准确的数据显示其竞选地位确实已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这份报纸用了多种新闻策划手段试图彻底将这种尚不明确的态势变为事实。

英国人都知道, 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共识的, 关于这次大选的形象比喻“It’s a two horse race” (两匹马的竞赛) , 指的是工党的布朗和保守党的卡梅伦。而在这份报纸上, 策划者偷换概念, 竟将“两匹马的竞赛”这一众人皆知的概念内涵换成了自民党的克莱格和保守党的卡梅伦。为了支持这一概念, 编辑还附上了本地区的支持率调查:自民党最高, 其次是保守党, 现任工党才13%。这个佐证很好地支持了被报纸偷换来的定义:现在的竞选就是在自民党的克莱格和保守党的卡梅伦之间进行的“两匹马的竞赛”。

走群众路线是另一有效竞选策略

世界大同体现在各个领域, 在诱导大众方面媒体策划也采用了很多相似的策略和宣传手段。

走群众路线最适合那些根基不深的新兴政党, 在这次自由民主党的竞选策略中, 也是大打亲民牌。纸媒刊登的所谓“新闻报道”都是认真挑选的极具代表性的脸谱化的人物, 职业、姓名、照片及所属地区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众多的“小人物”向更多的和他们一样的普通民众传达了这样一个看似“再真实不过的”信息: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们都强烈支持克莱格当选!

如愿以偿的选举结果

经历了三次电视辩论之后, 自民党的克莱格果然成了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 所有的民意调查都显示出他已经彻底摆脱了当初“陪选”的角色。但是究竟能否胜出, 情况好像还不是非常明朗, 毕竟留给他继续成长的时间太短了。

5月6日早晨7时全民投票正式开始, 并于当日22时结束, 24小时之后公布大选结果。当全英国人焦急地等待了一夜之后, 竟然等到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戏剧性的一幕。大选最终计票结果显示, 无一政党获得超过半数议会席位, 出现了自1974年以来首个“无多数议会”。按照英国宪法的规定, 在此情况下组建联合政府已经成为必然之路。保守党、工党和自民党无不使出浑身解数, 争取入主新内阁。自民党的议席数虽位列第三, 但由于两大党的主要政策纲领差异太大, 完全不可调和, 所以几乎不可能组成联合政府。因此无论谁出面组阁都需拉拢自民党, 此时自民党俨然成为左右天平的关键砝码。这个结果恐怕是当初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吧。可以说, 自民党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成功的竞选策略新闻策划。

媒体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充斥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和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在现代社会中没人能免予媒体导向的影响, 尤其是在社会变革时期, 每每发生的重大事件更是彰显了媒体的重要性。而媒体对社会、政治乃至国家命运的影响, 这时也愈加明显。

参考文献

[1].LONDON GLOBAL TIME Friday16Apr2010

[2].冷淞、非亚:《英国媒体产业化现状》, 中华传媒网。

美大选与魔鬼经济学 篇2

美国总统初选进行至今,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的一举一动都被无限上纲上线,两人筹款能力此消彼长,更是明眼人心里有数的事实。一般人深信竞选经费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候选人胜负,直到普及经济书籍《魔鬼经济学》(Freakonorajcs)近来大热于美国,美国人才开始质疑经费的重要性。根据这本书的作者利瓦伊特(sleven Levm)教授综合研究,1972年以来1000次连续两届候选人相同的国会选举中,候选人即使把经费提升一倍或减半,也不能把得票提高或减低1%,因为“重要的不是你花多少钱,而是你是谁”,并特别举出福布斯(Steve Forbes)等亿万富豪竞选失败的反例。换句话说,当竞选经费过了某个门坎,像现在谁都认识的希拉里和奥巴马那样,理应毋须斤斤计较于筹款数字。然而,两人就算明知经费对余下选情的真正影响有限,还是把经费之战推向高潮,究竟为什么?按《魔鬼经济学》思路,我们可以把“经费之战”视作一个社会经济体系,在选票以外,这体系还可制造其它无形效益。

首先,对奥巴马和希拉里而言,即使筹巨款只能影响1%的选票,他们也不敢造次,因为1%对国会选举而言可能不太重要,但对全国性、以州为单位、以马拉松方式进行的总统初选,却足以影响大局。同一候选人只要胜出前期投票的州,他的筹款能力就会同步增加,到了后期,第一期资金影响的1%选票,就足以扩散至几何级数的影响。而到最后的党大会阶段,候选人剩下的竞选经费,也是“超级代表”投票准则之一,也就是说雪球效应的雪球会滚到终点。然而,这远远不是事实的全部。

金权体系的抵押品

事实上,美国总统候选人的筹款过程,是一个和企业财团交心的考试,这制度在近来另一本流行作品《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conomic Hit Man)中,被作者帕金斯(John Perkins)称为真正管治美国的、已取代艾森豪威尔威尔总统命名的“铁三角集团”的“金权体系”(corporatocracy)。对奥巴马这类原来对全国政治涉足不深的局外候选人而言,这过程尤其重要,因为他向富豪筹款的数量越多,日后和金权体系的距离就越近,这样才可得到后者的信任。何况美国大选的主要消费,反正都会回流向广义的媒体集团,金权体系领袖是希望大量捐钱的,捐款数额早已定下,根本是常恒开支。假如候选人停止大规模募捐,反而会失去金权体系,它们的代言人就会为对手站台。频频募捐其实是得到金权代言人站台的抵押品,须知不少具影响力的公众偶像,其实只是代言人。

当然,企业筹款并非经费的唯一来源,奥巴马对贫民和少数族裔亲和力较强,吸取小额赞助的能力,就远远在希拉里之上。由于希拉里不少“金主”都已捐出款项上限,奥巴马的“邻家捐款”就开始展现威力。在社会学层面,这种小额捐款就像送到慈善团体的定期小额月捐一样,真正的经济影响不一定大,反而更像是群众运动。当选民在网上做出哪怕只有10元的捐献,他和候选人就结成了契约关系,这关系深化了捐款人的投票取向,也强化了他本人向亲友的拉票意欲,这可以称为“准投票契约”,就像我们对某慈善团体捐了100元,也会对它的年报看上两眼。因此,奥巴马的竞选团队自然不能让支持者知道经费增加和胜算没有科学性关系,反而要人相信“捐一元等于多一票”的谬论,目的不过是希望和更多基层签订“准投票契约”而已。

助选团的保护费

最后,最关注候选人竞选经费多寡的不是选民,而是他的贴身团队,因为他们最知道财政状况,自己的短期和长期前程,亦和经费挂勾。最核心的助选团也许不介意当义工,外围助选团对候选人对金钱状况的敏感度却极高。一旦薪金不能准时发放,甚至是员工福利被对手比下去,外围助选团员就容易心生不满,不少竞选期的丑闻都是这样从内部流出:有谁比助选团有更多的内幕提供?助选团反弹的例子来自希拉里——数名民主党超级代表前不久决定改为支持奥巴马,导火线是希拉里的竞选总部被揭发挥霍捐款,前阵子她的基层助选团运作又出现经济危机,还要希拉里自掏腰包“借”出经费。如此矛盾被公之于世,明显就是自己人报复。可以说候选人的竞选经费,也是向助选团缴交的“保护费”,当候选人的筹款力出现停滞,丑闻和不利新闻就会立即自动出现。结论是,只要你参选,就不能不参与募捐的游戏,因为这游戏有了自我延续的生命力,和竞选结果、乃至竞选制度本身,其实已几乎半脱节了。

作者简介:沈旭晖,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助理教授、国际关系研究室主任,耶鲁大学学士及硕士、牛津大学博士,香港Roundtable社会科学网络名誉主席。学术著作有《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Modern China》等,非学术著作有《国际政治梦工场》等。

大选后的美国经济走势 篇3

新一轮增长周期正在形成

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发生转变,即从反通缩过渡到反通胀。如果没有大的战争等意外因素,美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不会出现萧条。劳动生产率较高,消费者信心也回来了。美国经济新的一轮增长周期正在逐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时间,上一周期中过剩的IT产业已调整得差不多了。美国经济另一个增长点是生物工程产业。如今在美国,凡是与生物工程有关的工作都特别好找,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也非常快。另外,在IT业调整的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被注入了高技术的成分,用高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使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制造业升级换代,向高附加值方向转换,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提高了。这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很重要。当然,这方面也存在问题,因为传统产业的升级主要靠的是资金、技术方面的投入,再加上外包((软件方面包给印度,制造部分包给中国),使得美国的就业率不能提高。这也是这次大选中克里攻击布什的一个点———经济虽然增长了,但失业问题没有解决。不过,企业家不管这套,在美国雇一个人的钱,在中国、印度可雇五六个。总体上看,美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个过程中,有些产业可能就会被扔掉了,比如纺织业。但这是从国际分工角度考虑的,若从国内政治角度考虑,则不能扔,会有失业,引起社会矛盾。这方面也是民主党与共和党斗争的一个焦点。虽然共和党会做些让步,但大趋势不会改变,因为共和党的依托是大企业、资本家。这方面的政策不会有大的改变。布什会非常重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不会像克林顿那样猛炒“新经济”。

布什还会承袭上一届政府的减税政策,继续减税,当然,他减的是企业的税。企业留的利润多———研发费用就多———企业竞争力提高———雇的工人就可能增加,这是其中的逻辑关系。

国内三大经济问题的影响

美国现在的问题在于国债、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国债是3.5万亿~4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很大。第二个是外贸赤字,5000多亿,正向6000亿进军。第三个是财政赤字,4000多亿,占GDP的4%左右。老布什时也是有2000多亿的赤字,克林顿给扳了过来。小布什上台时,克林顿留给他的结余有2000多亿,可现在又是这么大的赤字。民主党与共和党在这点上的做法是大不相同的,共和党花钱是大手大脚的。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老布什、小布什各打了一场海湾战争,上次打时,大家捣钱;这次打时,美国得自己掏钱,花了几千亿美元。反恐也花了2000多亿美元,减税又使财政收入减少,医疗保险方面也要花钱。

那么,这些问题对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对美国贸易赤字的看法,美国公司认为没事,但工会和政界认为问题很大。美国的外贸赤字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全球的大头,如摩托罗拉、耐克等都在中国进行生产,之后也就在本地销售,但却并不算在美国的出口当中。七八年前就曾有过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比美国外贸出口产品价值要多出一倍。如果将这部分计算进去,美国的外贸是盈余的,而不是赤字。美国公司其实心里很清楚,卖了东西赚了钱,在那里偷着乐。美国炒贸易赤字的缘由有两个:一是为了压对方,打开别人的市场;二是受进口产品冲击的一些产业工会向政府施压。所以,贸易赤字不说明美国经济有什么问题,美国占了便宜还卖乖。上面谈到过,布什上台依靠的是大企业、资本家的支持,所以他是不会阻止企业向外走的。他强调的是自由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当然,工厂搬到国外去,会使一些产业受到冲击,有些工人失业,引发矛盾。但政府可以通过补贴的方式给予解决。

财政赤字方面问题较大。庞大的财赤肯定会对美国政府的行为产生制约。不过,现在国会中也是共和党人占上风,所以,布什的财赤政策不会在国会受到阻挠。这样来看,美国的财赤可能还要扩大。受此影响,美国的国债规模也会相应扩大。可是,美国是在花全世界的钱,去年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增量比日本还要大。如果美国经济起来,还个国债是不成问题的。有了发债的支持,财政赤字问题的影响也就不那么突出了。

由此看来,美国国内存在的几个问题对美国经济并不会形成什么根本性的影响。

伊拉克战争、美元汇率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花钱的地方,而战后伊的重建还没有起来,所以现在还不能给美国带来盈利。不过这方面美国还是能够承受的。这次对伊战争是战后美国花钱最少的一次战争,虽然总量很大,但占GDP的比例是较低的。所以,虽然会对美国经济有牵制,但却构不成根本性的影响。如果比较的话,还不如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大。

“竞选体育”与美国大选 篇4

美国特色的“竞选体育”文化

如果说中国的体育文化特点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讲究靠体育来为国争光,从而形成以争夺奥运金牌为目标的“举国体制”,那么美国的体育文化则简单得多。

在美国,参加竞技体育项目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业余的,他们平时有自己的工作,参加比赛多有一种“玩”的心态,心理负担相对较轻,所以在那些趣味性强、考验心理素质以及带有表演性质的项目上总能玩出花样,比如篮球、棒球、冰球、美式橄榄球、网球、拳击、游泳等项目,而且放松参赛往往能获得好成绩。所以美国人获得奥运金牌总数第一也并不奇怪。

与竞技体育相比,美国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肯定也是世界第一,那就是竞选体育。所谓竞选体育就是准备竞选的政治家们,为了展示自己的强健体魄和超凡魅力,故意在某些体育项目上露一手。这就像在高中的篮球比赛上,为了赢得拉拉队女孩子们的芳心,男孩子们拼命地表演几个高难度的扣篮。事实上,竞技体育与竞选体育两者之间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竞选体育对赢得异性选民的选票非常有帮助。

历届美国总统竞选,候选人都会不遗余力地突出自己的体育才华,以博得选民的青睐。从这个角度看,在美国从事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也许并不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或者是到奥运会上拿金牌,而是去竞选总统。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竞技与竞选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者都是在相同的规则条件下举行的公平竞争,竞争中的优胜者获得荣誉和奖励。因为竞赛是公开的、公正的,所以人们对最终结果基本上都是认同的。在竞技中,谁表现优秀由比分说了算;而在竞选中,哪个党派能获得政权,也是由它获得的比分,即选票说了算,而全体国民也会对最终结果心悦诚服。

然而,与体育比赛中吹黑哨、使用兴奋剂等不择手段一样,竞选过程也会有人钻空子,美国大选也会成为相互抹黑、丑闻叠出的垃圾场,而随着竞选的白热化,参与者也会越来越倾向于不按比赛规则出牌。

科研成果:球队赢,选票升

美国最近一期《发现》杂志刊登了美国加州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教授安德鲁·希利的研究成果。希利认为,竞技与竞选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一场体育比赛的结果很可能会左右政治选举的结局。

希利研究了1964年到2008年之间当地大学参加的所有美国大学橄榄球冠军联赛,并将比赛结果与美国总统、州长和参议员的选举结果进行对比。数据显示,如果一个当地大学的橄榄球队能够在参议员选举、州长选举甚至是总统选举的十天前赢得比赛,那么现任总统候选人的得票率会小幅上升0.8%。如果球队所在的地区球迷基础雄厚、贫富差距巨大、教育水平和种族多样,那么这种竞选体育的效应会越发明显。

希利的研究还显示,如果拥有铁杆球迷的当地球队赢得比赛,并且结果大大超过预期(可以通过博彩公司的赌注来获得数据),那么现任政治家的得票率就会上升1.61%。如果一场比赛中的观众破了纪录,再加上球队表现超过预期,甚至赢得了总冠军,那么现任政治家的得票率将比没有比赛高出2.30%~2.42%。

希利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假设:那就是即便在成熟的“理性民主社会”,决定投票行为的因素也不见得是客观的理性分析。投票者可能受到完全不相干事件的影响,从而把政治家的命运交到类似运动员、娱乐明星之类人的手中。

希利认为,如果当地球队能够取得胜利,那么球迷们一定会有一个普遍积极心态。这种积极心态也就会表现在投票箱里,他们将会趋向于认同现有执政党的一系列政策,会对执政党过去的政绩持肯定态度,也会更加满足于现状。其实希利所触及的是,竞技体育给人们带来的真正作用其实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而这种积极的情绪将产生积极的政治结果。

希利的研究成果还发现,在众多体育项目中,只有篮球队的表现与对奥巴马总统的支持率成明显呈正向比例关系。比如2009年的男子大学生篮球锦标赛期间,希利曾询问超过3000人他们所喜爱的球队名字,结果发现每当他们喜欢的球队比赛成绩达到或高于博彩公司的预期,他们对奥巴马的支持率就会上升2.3%。

而在另一项测试中,他会告诉一半受调查者最近的篮球比赛结果,另一半不告诉。结果显示,受调查者是否知道比赛结果对奥巴马的支持率没有什么影响。由此可见,体育与政治家支持率的关联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感觉”,而并非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因此,一些表面上声称还没有做出投票决定的选民,其实在内心深处已经决定了自己的无意识的投票倾向。

这项研究对于美国的政治家们意义重大,要想在那些投票率接近的“摇摆州”赢得选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许就是公开宣布支持当地的一支球队,然后祈祷它获胜吧!

拼经济、拼就业不如拼体育

也正因为看到体育与竞选心理学之间的关系,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经济和就业话题上都很难拿到分的情况下,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纷纷把竞选话题转到了体育上。

对于奥巴马来说,执政四年,每年都说已经看到了隧道尽头的曙光,但美国经济仍然徘徊不前。对于罗姆尼来说,他提出的“壮大中产阶级”方案,究竟为谁服务,值得怀疑。正因为双方都拿不出让选民眼前一亮的施政措施,于是纷纷剑走偏锋,“拼体育”的重要性陡然上升,大有成为“主战场”的意味。

奥巴马的主攻体育项目是篮球。2012年4月9日,《纽约每日新闻》就关注奥巴马在篮球“疯狂3月”的表现,说他会积极参与全美大学生篮球锦标赛的竞猜活动,俨然一个狂热球迷。这家历史媒体还特别提到,篮球这项拥有134年的传统运动是在1878年由前总统拉瑟福德·伯查德·海斯发起的。海斯政绩平平,几乎被世人遗忘,篮球算是他惟一造福后代的成就。这样的暗示自然会使读者想到奥巴马主打的“全民医保”计划。

9月18日,奥巴马在白宫为上赛季女子NBA总冠军明尼苏达山猫队举行欢迎仪式。他说山猫队为明尼苏达带来了久违的荣誉。而据盖洛普公司民调结果显示,奥巴马和罗姆尼在12个“摇摆州”的支持率分别为48%和46%,成胶着状态。按照竞选体育理论,如果一个州的球队能获得年度总冠军,那么现任总统的得票率最高可以增加2.30%—2.42%。奥巴马在这个时候力捧明尼苏达州冠军球队,自然有拉选票的目的。

而罗姆尼主攻的項目则是综合性运动会赛事管理,他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组委会主席。美国人有很浓的奥运情结,把美国奥运篮球队称为“梦之队”也就寄托了对“美国梦”的期望。所以,无论是成功主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尤伯罗斯,还是2002年成功主办盐湖城冬奥会的罗姆尼,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而这次伦敦奥运会,罗姆尼则充分展开“奥运竞选”。他不辞劳苦,亲自奔赴伦敦奥运赛场为美国运动队加油,并且和伦敦市长约翰逊就究竟美国人还是英国人能办好奥运会展开了一场口水大战。罗姆尼的强硬表态,一方面体现了他“爱国”,另一方面让人们知道他曾经带领盐湖城冬奥会摆脱困境的辉煌往事。因此,比起只知道在赛场投篮的奥巴马来说,罗姆尼这个高级球队管理者才是美国人最需要的。

也正是因为两党候选人不断拿体育作为话题,要么展示体育才艺,要么攻击对手,才给总统选举这个已经乏味的政治舞台上的“美国偶像”肥皂剧增添了不少新的作料。

上一篇:互补光伏系统下一篇:供大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