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2024-05-02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精选十篇)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篇1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分析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已经成为全球金融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如果两者之间的分离速度加快,就会产生极为负面的影响,不仅会对国家的实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也会引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因此,深入地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表现,探究该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与危害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1、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蔓延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蔓延,这种情况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方面,金融企业的集中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也会导致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出现道德风险, 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将风险抛之脑后,即使出现风险,政府也会施以援手,这就会导致金融企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监管。

2、实体经济遭到破坏

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之下,大量的交易行为集中在金融领域中,其中多数为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与实体经济逐渐脱离,致使经济进一步的发生恶化。

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

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发生失调, 大量的资本就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之中,这就致使实体经济中的行为受到掩盖,金融经济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此时,很多价格指数就能表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价格就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既有利、也有弊,社会资源流入金融经济后,金融经济在社会中就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 然而,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过度失衡的情况,就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又会对国民经济的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就一定要意识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的影响都远远的超过了实体经济,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包括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三个方面, 下面就针对这几个因素进行深入的阐述。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

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世界范围之内,实体经济必须要依靠外汇,与金融经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金融经济起着中介作用,如果金融经济发生风险,那么就会引发实体经济的风险。

(二)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之下,金融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交易范围也逐渐扩大,金融经济就表现出了一种国际性、全球性的特征。 在制度的影响之下,金融经济中存在着种种的跟风行为、投机行为,在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越来越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因素, 金融管理的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都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管制得到了接触,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导致全球范围中金融交易量激增,情况严重时,就会引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

可以看出,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速度加快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 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 对这几个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保护实体经济,这样才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发展。

三、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从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金融经济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持,继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倾向, 这不仅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就深刻的地印证了这一点。 实际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更加离不开实体经济,从某种层面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金融经济的繁荣也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必须要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支持,发挥出金融经济的服务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明宝.实体经济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周英.宏观经济发展调控之我见[J].现代经济管理,2012(09)

[3]伏广学.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浅谈[J].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10(04)

[4]周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J].现代商业,2009(07)

[5]王军兴.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篇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郑伟

【摘要】金融体系的运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影响,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取得发展进步的基础条件,同时金融体系也是实体经济得以运作的重要指导框架。本文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入手,综合研究了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完整总结,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 关系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都是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部分,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的反思,有利于更好的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促进整体国民经济进步和发展的作用。从宏观发展角度分析,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两者处于相关影响和促进的关系中。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金融体系构建的重要发展基础,金融体系同时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通过二者关系的梳理和深入研究,有助于防止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崩溃而导致的国家实体经济发展危机出现,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概念

(一)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一个国家整体经济金融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形成的重要模式,同时,各个国家之间也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由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制度以及具体国情的不同来决定的,部分国家的金融体系由国家宏观调控以及银行经济管理机构决定,部分国家由金融发展市场来决定国家的金融体系。从整体角度分析,金融体系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进步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和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框架,金融体系由金融市场资产以及各类型的金融中介管理结构和金融交易平台联合构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发展背景下,企业需要从环境的不稳定性分析入手综合分析全局内容。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实现企业融资动员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整合,第二金融体系可以发挥股权细化的作用,同时对资源配置进行指导,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发挥经济运行的激励作用,实现各类关键性企业信息作用。

(二)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从宏观的经济学概念角度分析主要是指包含了各类经济经济经营活动。实体经济涵盖了一切物质产品生产以及精神消费的内容,涉及到工业、交通、信息、文化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不同产业,实体经济是整体经济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从经济特点角度分析,实体经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提供人类的基本生活生产资料,实体经济活动成为了保证正常经济生产消费活动行为的关键所在。第二,发挥了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作用,无论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还是人类活动的精神文化消费,都可以通过实体经济活动来实现。

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势态良好,经济发展进步速度较快,我国的政府加大了对各个领域和各行业的扶植力度,推动了整体资本市场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经济危机爆发的影响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实际的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过于盲目扩大理财规模的问题,直接导致的银行流动的贷款金额的下降。出现了金融发展泡面,影响整体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导致了我国的总体债务比例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没有成熟的经济发展体系作为支撑,也导致了经济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论文部落------------论文发表_论文格式_论文范文论文部落专业发表论文网

增长量不稳问题出现。

三、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

(一)促进金融体系的发展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体经济的作用发挥需要以整体宏观经济发展要求为导向,由此才能发展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从而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脱离和矛盾问题。例如:在经济进步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金融体系的整体发展规模,金融体系发展会推动整体实体经济融资发展,从而可以有效推动金融体系需求进步,实现整体的金融可持续发展。此外,通过激发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更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中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目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在市场化的发展进步背景下逐渐展现出了多方面和领域的多元发展。

(二)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

实体金融体系的未来自由化发展可以在整体的市场经济中发挥良好作用。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也可以在较为复杂的金融空间中发挥最大化的功效。在进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力量,主导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可以通过对金融系统的利率变化的现实实现稳定经济控制,从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的融资发展渠道。此类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同时,通过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还可以实现经济融资的多元渠道拓展,提高整体的实体经济发展经济效益,从而协调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综合发展。

(三)促进资本市场的改革

在促进资本市场改革的过程中可以使资本市场发展更加完善。资本市场是影响到整体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促进资本市场改革可以推动二者的革新和发展。提高两者的联系和发展紧密性。从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产保障,共同推动两者发展。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在实际的发展中经历了最初的分离和后期的融合发展的不同环节,通过两者的结合进步和发展有效的促进了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了实体经济支持,金融体系无法发挥作用。没有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作为发展指导,实体经济发展也容易出现混乱局面。通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有利于在未来合理处理两者关系,通过两者的结合和共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整体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篇3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性行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性行为、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探析 篇4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与危害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1、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蔓延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最主要表现就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蔓延,这种情况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一方面,金融企业的集中给管理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也会导致金融企业的管理人员出现道德风险, 管理人员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将风险抛之脑后,即使出现风险,政府也会施以援手,这就会导致金融企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监管。

2、实体经济遭到破坏

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之下,大量的交易行为集中在金融领域中,其中多数为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与实体经济逐渐脱离,致使经济进一步的发生恶化。

3、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

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发生失调, 大量的资本就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之中,这就致使实体经济中的行为受到掩盖,金融经济又呈现出一派虚假繁荣的景象,此时,很多价格指数就能表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价格就失去了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既有利、也有弊,社会资源流入金融经济后,金融经济在社会中就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水平的发展。 然而,如果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过度失衡的情况,就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又会对国民经济的水平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就一定要意识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影响因素,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原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金融经济发展的速度、产生的影响都远远的超过了实体经济,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包括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三个方面, 下面就针对这几个因素进行深入的阐述。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

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的,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世界范围之内,实体经济必须要依靠外汇,与金融经济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金融经济起着中介作用,如果金融经济发生风险,那么就会引发实体经济的风险。

(二)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之下,金融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交易范围也逐渐扩大,金融经济就表现出了一种国际性、全球性的特征。 在制度的影响之下,金融经济中存在着种种的跟风行为、投机行为,在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越来越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

除了以上的因素, 金融管理的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都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技术的影响之下,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管制得到了接触,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导致全球范围中金融交易量激增,情况严重时,就会引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

可以看出,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速度加快的因素较多,其中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 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要意识到这一严峻的问题, 对这几个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保护实体经济,这样才能够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发展。

三、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从近年来频发的金融危机来看,在世界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都严重地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这种情况又会导致金融经济失去了实体经济的支持,继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机构与金融企业表现出一种自我满足的倾向, 这不仅不利于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就深刻的地印证了这一点。 实际上,世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经济,更加离不开实体经济,从某种层面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金融经济的繁荣也是取决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实体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遏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必须要对金融经济进行正确的定位。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要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支持,发挥出金融经济的服务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张明宝.实体经济运行机制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06)

[2]周英.宏观经济发展调控之我见[J].现代经济管理,2012(09)

[3]伏广学.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浅谈[J].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010(04)

[4]周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意义[J].现代商业,2009(07)

[5]王军兴.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篇5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所决定的,有关部门为落实该政策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方向。证券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体系,证券业,实体经济,创新驱动

一、概念界定(1)实体经济

经济学上,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上看,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更强,典型的例证便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作为欧洲的头号经济体,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经济的脊梁,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德国成功抵御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影响的重要原因。

(2)金融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中将金融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是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在直接产出、解决就业、实现资源配置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金融的功能包括:一是融通社会资金,为实体经济在不同经济主体、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之间配置资源。二是集中资本和分割股份,在一定的程度上,资本市场、银行、投资基金等可以集中小额资金、短期资金,解决大额、长期资金需求。三是提供清算和支付结算,完结商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这一功能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四是提供信息和形成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都是实体经济投融资决策、经营决策的重要参考变量。五是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将风险配置到有承担意愿且有承担能力的经济部门或经济主体。六是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委托-代理”问题。七是通过金融体系,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可以发挥杠杆作用。

(3)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辩证

金融产生于实体经济支付结算的需要,发展于实体经济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体经济是金融存在的基础。金融通过融资、支付结算、分散风险等功能,不断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金融的发展过度,会产生泡沫,使得经济不稳定;金融发展不足,实体经济融资难,交易成本过高,为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金融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背景与重要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始于华尔街的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缺陷,再次警示金融创新的边界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实体经济的客观现实。2008年后,欧美国家在救市过程中纷纷加大金融监管,出台限制金融创新的政策。在中国,金融工作由此也变得更加谨慎稳重。201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在国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

2012年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总方针,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其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国九条”,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5年11月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即是部署在多地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认为,坚持突出特色、重点推进,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地区分类开展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可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会议决定,一是建设浙江省台州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通过发展专营化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服务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在境内外直接融资、完善信用体系等举措,探索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围绕分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风险、盘活农村产权,对农村金融组织、供应链金融服务、扩大农业贷款抵质押担保物范围、优化农业保险产品等进行探索。三是支持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以深化粤港澳合作、发展融资租赁、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为重点,在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开展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成熟一项、推进一项。有关部门和试点地方要向国务院专题报告试点工作情况。

三、证券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现状

一行三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三会所监管的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证券法》指出证券公司可以经营的业务范围包括:一级市场的承销与保荐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经纪与投资咨询业务,证券自营与证券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以及其他证券法规定允许的证券业务。证券业对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基本职能实施,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证券经营机构的基本职能包括拓展投资融资、销售交易、资产托管等。证券经营机构为大宗交易、私募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各种金融产品开展做市等交易服务;开展资产托管业务;建设证券账户平台,建立与私募市场、互联网证券等业务相适应的账户体系。证券业可以帮助企业进行融资的方式主要是公司的上市和挂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俗称“新三板”,是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之前只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证证券交易所是国家批准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通过上市或挂牌实现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实现企业的直接融资,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为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业务创新。我国证券业目前开展的创新业务包括资产证券化、中小企业私募债、类贷款业务、PPP合作模式等。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以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组合作为支持,发行证券的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是指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公司债券。目前证券公司可以开展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式交易,股权质押等。

(三)以专业化团队、专业化方法为实体经济提供咨询与服务,提高实体经济利用金融的效率。

四、证券业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进一步措施

证券业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证券公司应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实现券商转型,采取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及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证券业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一)发展跨境业务,提高国际竞争力。证券业可以为境内企业跨境上市、发行债券、并购重组提供财务顾问、承销、托管、结算等中介服务;可以在港、澳、台和其他境外市场通过新设、并购重组等方式设置子公司;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提供相关服务,积极参与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并依托上海自贸区等经济金融改革试验区机制和政策,为境内外个人和机构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助力中小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家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开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途径。证券公司让优质中小金融机构进入资本市场,让优质的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购重组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证券公司应在产业的并购重组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助力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证券公司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可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地支持,为万众创新创业提供咨询与支持。

(三)创新金融产品,向综合金融服务的方向进行创新和转型。我国金融行业经过多年的分业经营,导致证券公司的业务被限制在传统业务的框架内,但是从近期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发展来看,未来的证券公司更应该是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为实体经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同时,目前证券公司正在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类贷款业务,包括融资融券、打新股贷款、约定购回等,相当于替代了部分银行的职能,朝着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目标更迈进了一步。具体可以:开发资产管理业务;开展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业务;加快融资类业务创新;稳妥开展衍生品业务;发展柜台业务;自主创设私募产品。这既是我国监管部门所鼓励的,也是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

(四)创新服务方式,加快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和创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创新的概念不断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金融行业最近发展方向。证券公司也必须要积极加强自身信息技术建设、借助互联网开展创新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这就要求证券公司在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互联网思维。可以借助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缩短与客户的距离,免去地域的限制,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技术的发展等为证券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挑战,证券业应该抓住机会,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与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黄晋鸿:金融与实体经济是鱼水关系 篇6

金融业是高端服务业的代表,其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助推作用也是多方面的。

山东作为中国GDP第三大省份,金融业却一直落后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山东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公布的数据是:2012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018亿元,同比增长19%,占GDP比重达到4%。同期,广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已突破3000亿元,占GDP比重为6,5%。

从“每个地市配备一名懂金融的副职”,到“金改22条”,省长郭树清上任以来,对山东金融业的差距作了客观的分析,一个思路清晰的金改方案开始实施。

山东金融业现状如何?差距在哪里?济南和青岛的“区域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应各自侧重什么?产业结构升级应如何科学地进行?就这些话题,记者专访了山东省社科院财政金融所副所长黄晋鸿。

山东金融的差距

“到2013年,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发布了五期‘中国金融指数’,在这个排名中,山东省的两大核心城市济南和青岛排名都比较靠后,基本在15位以后,并且历次排名中,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金融中心会愈加集中。”

黄晋鸿所说的“中国金融指数(CDI·CFCI)”指的是对中国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的衡量指数,是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2009年6月推出的。该指数对中国内地24个城市综合金融竞争力进行评价、比较。据了解,目前我国内地已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要发展区域金融中心,几乎涵盖了所有沿海城市,还包括西部的重庆、成都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前实体经济对金融业的需求。

“总体上来说,山东金融的发展水平与山东的经济水平是不相称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迄今为止山东一个省还没有一家金融类的上市公司。而北京有10家、上海有7家、广东有5家,江苏、浙江等经济大省也都有,这真实地反映出山东金融市场活跃程度远远不够。”

除了在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这些总量上的差距,黄晋鸿认为山东金融的差距还体现在市场活跃程度不足、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本地金融机构实力弱三个方面。

“目前山东的金融还是比较依赖银行的间接投资,社会投资多数依赖银行贷款,区域内虽有一家‘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但还没有实现交易功能,对当地起不到融资的作用。”黄晋鸿说。

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有差距。山东受孔孟思想影响,“官本位”意识浓厚,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土壤。“过去,很多‘关系户’都被安排到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单位,导致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不具备职业银行家的素质。”实际上,在山东金融改革中,领导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在青岛市建设财富中心,就提出了要注重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此外,山东本地金融机构的实力很弱,当地城商行如齐鲁银行、恒丰银行、青岛银行、莱商银行均规模不大,无法与其他省份拥有的广发、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甚至盛京银行、大连银行、成都银行、徽商银行这样的城商行相提并论。

目前,有17家金融机构在济南有分支机构,但是这些分支机构是“吸得多,放得少”,也导致山东的经济总量和贷款投放不相称。比如济南的经济总量比青岛小,但是金融业的量却比青岛大,这也是因为银行总部大多在济南。中国银行由于看重国际业务,所以将总部设在青岛,但实际上落地青岛之后,其发展的确比不上工、农、建几家国有银行的山东总部。因为中国银行太过看重国际业务,而忽略了青岛这个城市国际化的程度并没有想象的高。

“双极”错位发展

山东是一个“双核”省份,金融也是“双极”的。被称为“金改22条”的《关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将济南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把青岛建设成财富管理中心。

《意见》对两个城市金融业发展的目标进行了定位,济南和青岛会不会形成同质化竞争?这两个城市各有什么优势,应当怎样发展呢?

黄晋鸿认为,“双极”应当错位发展。

济南作为省会城市有天然的优势。要建设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首先要考虑这个城市是不是一个区域陛的产业中心,必须有产业的集聚。纵观全国各省,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除了深圳以外,都是省会城市。未来,济南应当依托省会城市的地位和金融资源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打造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

而财富管理中心,首先是要风景优美、宜居,社会环境好。青岛市要打造财富管理中心,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先管好青岛人的钱,二是吸引别处的钱来青岛。吸引是首要的,吸引来之后才能活跃当地的金融市场。

瑞士是全世界有名的财富中心,除了风景优美以外,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也是全世界的财富愿意流向瑞士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青岛未来无论是以资产管理中心、融资服务中心、私人账户运营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等哪一个概念来建设,都需要打造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保证资金安全。

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金融产业能够带动金融伴生行业的发展,比如平台公司,网络公司这些属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金融数据云计算、储存、安全管理等需要大量的网络公司来进行相关服务。资产评估公司、金融审计等也会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将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融资带来便利性。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是实体资本比较小,融资困难,在金融业发展起来之后,这些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服务业不能脱离制造业

山东大象经济的弊端为人诟病依旧,直到现在产业结构仍然是“二三一”,是不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就应该摒弃制造业呢?

在黄晋鸿看来,服务业的发展,绝对不能脱离制造业。根据产业升级理论,当二产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三产时,生产要素由二产向三产转移,是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反之,当二产劳动生产率高于三产时,盲目地进行产业升级,会陷入与拉美国家相似的境地。

以瑞士为例,尽管服务业比重相当高,但是瑞士本国具有良好的高端制造业基础,手表等精密器械、瑞士军刀等产品蜚声全球。而拉美国家服务业比重高达百分之六七十,但是经济却没有相应增长,原因就在于没有二产的支撑。

金融也是如此。金融的发展必须要与当地的实体经济相匹配,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国内的鄂尔多斯、神木这种资源型城市,以及温州这种民间资本活跃的城市所遭遇的问题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倘若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资金过度活跃,形成空转,反而会提高当地的资金价格,加大融资的困难。企业“不借钱等死,借钱找死”的情况出现,金融便不再是“造血的机器”,金融与实体经济也不再是“鱼和水”的关系,而变成了“狼和羊”的关系。

山东的二产三产调整难度十分大,我们的产业链都在低端,低端的很多还都是国有的。再好的布还是布,布到了广东却成了衣服。我们还处在微笑曲线的底部,前段的研发没有,后面的销售、品牌也没有,我们做的只是生产。必须要进行产业调整,当地的金融和产业才能匹配起来。

“山东要做的,首先是梳理出制造业的优势门类,我们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是低端的,不应该放弃制造业。”而且,我们应该把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亚当·斯密阐述一根针的生产过程,细分为50多个生产环节,而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生产性服务业。

“如果在广东,企业会把50个环节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为自己做服务,为自己配套服务的全都是同行业中做得最好的;而在山东,企业习惯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小而全’、‘大而全’,服务业自然不能充分发展。”

根据研究,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制造业的60%,这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较小有关。我们对服务业的理解还停留在餐饮、住宿等低端层面。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过渡,第二产业几十倍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改革进行到新的阶段,如何使第二产业健康地过渡到第三产业,不单是山东的课题,也是全国的课题。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篇7

1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概念简述

1.1 金融体系

在当今时代, 世界各地的金融体系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是很难以用同种模式来描述的。从直观上看, 发达国家间的金融制度间中明显胡区别主要就是在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上。就比如德国, 主要是几家大银行进行主导, 金融市场就显得不是怎么重要国;再如是美国, 金融市场就起着极大胡作用, 而银行则与之相反。再就是介于两者间的国家, 例如日本与法国以银行为主, 加拿大和英国的虽然金融市场较德国发达, 但是银行部门的集中程度也是极高的。

1.2 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其的意识与想法利用相应的工具创造的经济, 其中包含生产物质上与精神上的产品 (比如书籍、影视作品等等) 和服务性行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工业、娱乐业、影视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行业, 也包括教育、文化、小说、舞蹈、歌曲、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2.1 金融体系自身的运行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部规律性, 金融体系的发展也不例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的不断变化, 对金融体系运行规律的掌握也越来越困难。总的来说, 可以用“投机”来解释金融体系运行规律。“投机”交易主要是指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时候买进商品, 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倒卖商品, 从而赚取差价, 具有高收益以及高风险并存的特点, 是金融体系的润滑剂。掌握好适度的投机对于实现资金的跨期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极大地提高资金都得利用效率。

2.2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

传统的金融体系已经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为解决经济发展难题, 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金融体系来拉动经济增长。为此,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相关的金融体系发展政策。在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停滞。这就证明金融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 相反, 当金融发展超过一定范围时还会阻碍经济发展, 也就是常人所说的“阂值效应”。

自然过于复杂的金融体系必然会浪费大量的用于监督的资源。在金融安全问题、政府制度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的背景下, 政府是某个国家的, 而金融市场却是属于全球的, 金融的高度国际化是难以优化资源配置的,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定的负面效果。对于非发达国家而言, 金融全球化会为其带来一定的资金, 有效的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 但事实上往往不会如此, 比如拥有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国家, 资金并没有进入, 反倒是资金流向到发达国家。另外, 金融体系过于发达, 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监督机构的工作难度, 进而影响其的工作效率。故此, 需要政府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其进行一系列的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不但可以减少金融机构主的风险, 还能推动金融机构的发展, 优化金融体系。

3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3.1 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的存在基础

金融体系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同时实体经济的经济效益也推动着金融体系的发展, 故此, 可以说金融体系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源于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故此要想着手解决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资本泛滥、通货膨胀等, 都是需要从实体经济入手的。当然良好的金融体系, 也是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的。

3.2 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资本中介, 提供了资本循环的场所, 降低了资本运行的压力, 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 金融体系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体经济风险, 增强了实体经济的抗压能力, 推动了实体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随着金融体系发展, 金融体系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发展理念,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思想, 增加了实体经济的适应性, 从而带动了实体经济的进步。

4 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措施

4.1 发挥实体经济积极作用, 促进金融体系稳定发展

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 应当充分利用其的积极推动作用, 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首先, 实体经济必须起着主导作用, 指引金融体系的发展, 确保金融体系发展与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其次, 实体经济要提高自身的交易量, 以此推动金融体系完善与发展, 提升资金循环效率, 增加资本利用率, 并使资本慢慢注入到金融体系之中。最后, 实体经济需要增加其的市场自由化度, 促进金融市场的优化, 以实体经济本身产生的效益的刺激投资, 此外, 实体经济还需要进行改革, 提高内需, 以慢慢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融合的目标。

4.2 促进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

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直接影响着金融活动效益的高低, 同时金融体系的自由化程度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金融体系的自由化的推进是可以再一定程度上推动实体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 而金融体系自由化改革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增加资本获得方式, 提高资本循环速率, 缩短资本的循环周期。第二, 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 提高市场需求, 通过投资拉动需求, 促进实体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第三, 规范市场信用秩序, 提高市场的规范化程度, 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促进金融市场自由化的发展。

4.3 保障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与改革

金融体系的发展同资本发展的状况息息相关。其中, 尤其是直接金融的发展同资本市场的关系最为密切, 故此需要, 推动直接金融的资本化, 增加资本市场同直接金融的融合度, 掌握直接金融市场最新财务讯息与经济现状, 从而缓和实体经济与资本信息不相对称的现况, 实现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协调统一。此外, 要完善信用体制, 利用相应的国家法规与政策规范资本市场, 从而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此推动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

5 结语

金融体系的发展对于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的。故此, 依旧需要对金融体系同实体经济间的关系进行不断的研究。随着经济的不断改变与近年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关系研究出现了误差, 使得有的地区的金融业采用了有误的理论指导而提升了金融风险。故此, 有是非常有必要继续研究金融体系同实体经济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要在掌握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间的规律的基础上, 制定出相应具体的相关决策, 从而减少金融体系同实体经济间失调现象的发生, 以此确保各地经济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入手, 研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提出协调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发展规律,相互作用,措施

参考文献

[1]余悦.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财经界, 2015 (15) .

[2]张琳含.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中国市场, 2015 (36) .

[3]付志忠.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消费导刊, 2014 (12) .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篇8

当前, 我国金融改革正在深入进行, 股市对于资本市场建设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作用日显突出, 并且与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与此同时, 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幅度限制和金融市场准入等新制度的出台,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程度有所发展, 金融资产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增强, 这就从外部环境层面增强了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体构成了巨大冲击, 其中, 反映到股票市场上, 就是上证指数从6000多点的牛市跌至1800多点的熊市, 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其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在此宏观背景下, 深入分析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是非常必要的。

溢出效应在本文中是指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更好地分析股票市场与其它金融市场之间以及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溢出效应, 本文将结合相关历史数据提供有效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是, 以上证综指6000多点为界, 分别选取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前的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的月度数据和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的月度数据。选取上证指数为股票市场样本数据, 是因为沪市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的交易活跃度和市场规模均有显著的代表性。本文所指的金融市场不仅涉及股票市场, 还包括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关于信贷市场的样本数据, 本文选取国内存款机构所发放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其它贷款作为指标。本文货币市场的样本数据来源于广义货币M2的规模, 这是因为流动性较差的M2能较好地反映社会总需求的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压力, 作为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指标是比较理想的。而实体经济的内涵比较丰富, 本文仅仅选取消费物价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国家财政收入、宏观景气指数、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作为统计指标。

对溢出效应进行分析, 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ADF检验对各类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消除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所造成的伪回归, 从而有效地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 股市牛市与熊市的变化节点是美国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样本数据的时间段分为两段, 然后用格兰杰检验对前后两个时间段的股票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最后, 本文将建立相应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 并对溢出效应强度的波动作出进一步分析, 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一、金融市场之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 样本数据的来源和描述统计结果

本文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根据前文所述, 在样本数据的选取上, 选取上证指数、国内信贷、广义货币M2作为股票市场、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的衡量指标。为方便起见, 分别记为sz、loan、m2, 并对其取对数, 以尽可能地降低这些时间序列的波动幅度。这样, 时间序列相应地调整为LNsz、LNloan、LNm2, p值结果分别为0.2150�.1076HE 0.1037, 因此LNsz、LNloan和LNm2都拒绝了原假设, 即都服从正态分布。然后从从该图可以直观地判断这三个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二) 平稳性的检验和建立

实证研究的前提必须消除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所造成的伪回归。由于上证综合指数、信贷市场和广义货币M2的自然对数化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所以先予以消除。对此, 本文采用的相应方法是在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差分平稳性检验。根据单位根的检验结果, 由于存在单位根, LNsz、LNloan和LNm2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为了消除非平稳的干扰, 需要采用差分转化的方法。本文采用了一阶差分时间序列, 即将LNsz、LNloan和LNm2分别转化为DLNsz、DLNloan和DLNm2, 其走势图由于振幅是在0.02或者0.3以内, 所以DLNsz、DLNloan和DLNm2均是平稳性的时间序列。

为了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特征进行量化检验, 本文再次采用ADF检验法。检验结构由于没有单位根, 所以DLNsz、DLNloan和DLNm2是平稳性的时间序列。

(三) 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用于反映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 其中的解释变量是滞后形式。VAR模型成立的先决条件是其稳定性。因此, 对其稳定性进行检验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采用EVIEWS软件对AR根进行分析, 其结果是单位圆均囊括了所有根的倒数值, 因此采用LNsz、LNloan和LNm2的时间序列以建立VAR模型具有稳定性。

模型的稳定性解决之后, 需要确定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的确定对VAR模型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笔者采用EVIEWS软件对滞后阶数进行分析, 其结果为滞后阶数出现最多的是0阶上, 其次是4阶上, 但是由于VAR模型不能取滞后阶数0, 所以只能取滞后阶数4。

(四) 对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

确立滞后阶数为4的VAR模型之后, 需要对模型变量中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检验结果显示, 原假设在5%的显著水平下不能被拒绝。但是, 对阶数为一阶的因果关系进行Granger检验时, “DLNM22不是DLNSZ2的原因”的p值为0.0229, “DLNLOAN2不是DLNSZ2的原因”的p值为0.0236, 这两个假设被拒绝。换言之, 滞后阶数为1时, 信贷市场与货币市场均为股票市场的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市场的内部结构, 以下将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五)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将所有估计误差进一步细分为全部变量冲击的贡献, 以此测算出全部变量冲击在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并量化全部变量的影响程度。

1、股票市场

在前述VAR模型的基础上, 对危机前后的上证综指进行方差分解分析, 其结果表明, 危机发生前后的第二期信贷市场对股票市场方差所做的贡献度分别为1.7835%和8.5346%, 同时, 此后几期信贷市场对股票市场所作的贡献度均为危机后大于危机前的特点。危机前后的几期样本数据均表明信贷市场对股票市场所作的贡献均有所增加, 因此, 可以做出信贷市场对股票市场具有溢出效应并且危机后的溢出效应有所上升的结论。此外, 分析结果还表明, 在短期内, 危机后的货币市场对股票市场方差的贡献度较强, 但在长期中逐步减弱。

2、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 危机后第二期的货币市场对信贷市场方差的贡献度较之于危机前稍有减少, 因此可以忽略。同时, 股票市场对信贷市场的贡献度在危机后有显著提高, 且超过危机前的贡献度, 表明股票市场对信贷市场的溢出效应在危机后明显增强。

3、货币市场

信贷市场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信贷市场对货币市场方差的贡献度是非常低的, 在危机后也仅有轻微上浮。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方差的贡献度在危机前后有明显区别, 危机前的贡献度很低, 危机后的贡献度较高, 换言之, 股票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危机效应在危机后有了明显增强。

二、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一) 样本数据来源与选取

为了分析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 笔者采用国研网、中经统计数据库和国泰君安研究数据库的样本数据, 并以消费者物价指数、国家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与宏观景气指数作为衡量实体经济的量化指标。为了增强可比性, 也作与前文相同的两个时间段的划分。

(二) 主成分分析

7个量化指标均可以衡量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 但是其影响力并不相同。因此, 有必要进行降维的处理, 即采用主成分分析, 其分析结果显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差贡献率超过了85%。然后, 以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为权重, 计算得出主成分的综合模型:

其中, x1、x2、x3、x4、x5、x6、x7分别表示为消费者物价指数、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宏观景气指数、国家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这样, 反映实体经济的7个量化指标降至一维, 记为RE。

(三) 股票市场与RE的ADF检验

对上证指数自然对数的一阶差分时间序列 (DLNSZ) 和RE自然对数的二阶差分时间序列 (DDLNRE) 进行ADF检验,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DDLNRE和DLNSZ是平稳性的时间序列。

(四) 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的建立关键在于合理选择滞后阶数。笔者利用EVIEWS软件对滞后阶数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表1说明滞后阶数为5是合理的。

(五) 方差分解分析

1、股票市场

对股票市场在危机前后的方差进行分解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实体经济在危机后对股票市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有明显的减弱。

2、实体经济

对实体经济在危机前后的方差进行分解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在危机后不断增加。

三、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通过实证研究, 危机爆发后, 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为股票市场的原因, 同时, 股票市场对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溢出效应有所提高, 而信贷市场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同样是增加的, 货币市场对股票市场在短期内有所增加, 但是在长期中却有所削弱。这一结论在我国具有深刻的生成背景。长期以来, 货币市场成为我国股票市场信贷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其具体途径是银行间的债权回购, 这不利于股票价格的稳定, 从而在长期中无法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股票市场。为了确保股票市场健康发展所需要的大规模的稳定资金来源, 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必须严格管理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 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 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资金管理要求。

通过对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两者之间的引致关系不显著, 同时, 实体经济在危机发生后对股票市场所产生的溢出效应逐步减弱, 而股票市场在危机后对实体经济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却逐步增强。因此, 完善股票市场的结构有助于推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 笔者建议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为股票市场提供强有力的实体经济的支撑, 使股票市场的基本面得到有效维持, 进而更好地发挥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萍萍.我国股票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的关联性分析, 财经问题研究, 2010;5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篇9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 68 万亿元,同比增长13. 60% ,较上年度的14. 14% 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 。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 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 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 2014) 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 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 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 周炎和陈昆亭,2014) 。

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 et al. ( 2012) 对44 个国家1960- 2010 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 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 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 1 - 0. 5 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 &Quadrini ( 2012) 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 Iacoviello,2013) 。宋玉华和李泽祥( 2007) 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 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 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 金融冲击的 “产出效应”不如 “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 2009) 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 崔小涛,2010) ,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 陈昆亭等,2011) 。

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 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 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 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 - 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 ρ 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 & Engle ( 1993 ) 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摘要

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 - 2013 年。GDP数据来自历年 《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

由图1 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 年, GDP总量为56. 88 万亿元, 是1979 年0. 41 万亿元的140 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 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 年首次跌破20% 。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 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 9 万亿元,是1979 年0. 21 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 37% ,而2013 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 。截止2013 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 38 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 年11 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

注:GDP和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对数化和HP滤波后所得

根据图2 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 - 1985 年( 时间跨度为7年) 、1986 - 1995 年( 时间跨度为10 年) 、1996 -2008 年( 时间跨度为13 年) 、2009 年- 至今。2009 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 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 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 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

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 图2) ,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 - 2 年。自1979 年以来共经历了4 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 -1986 年( 时间跨度为8 年) 、1987 - 1997 年( 时间跨度为11 年) 、1998 - 2003 年( 时间跨度为6年) 、2004 - 2010 年( 时间跨度为7 年) 、2011 年- 至今。前4 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 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 一) 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

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 ρ 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 2 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 - 1986 年、1987 - 1997 年、1998 - 2003 年、2004 - 2010 年、2011 - 2013 年,考虑到2011 - 2013 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

由表1 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 二) 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

根据Vahid & Engle ( 1993) 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

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 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 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

1. 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

2. 协整检验。 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

3. 共同周期。Vahid & Engle ( 1993 ) 设计了协整存在的情况下检测共同周期的方法。首先建立如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其中,ΔYt是2 × 1 的IGDP和IC向量组的一阶差分,Zt -1是误差修正项,Zt -1= βYt -1,β 是模型得出的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向量的转置。进一步将上述模型表述为:

式中,γ = ( α1,α0) ,Wt= ( ΔYt -1,Zt -1)T,所以问题就转化为求组合 ΔYt和组合Wt的典型相关。只需求得相应的特征向量,即可说明组合 ΔYt中的ΔIGDP和 ΔIC存在共同线性相关关系,便印证了只要变量的一阶差分间存在共同的线性关系,变量之间在短期内就具有共同特征的周期。特别地,Vahid & Engle ( 1993 ) 还给出了检验共同周期个数的统计量:

其中,S为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λi( i = 1…s)是组合 ΔYt和组合Wt之间第s个最小的典型相关的特征值,并且C( p,s) 服从自由度为s2+ sn( p -1) + sr - sn的卡方分布。因为共同周期的个数为n- s个,故可通过检验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得到共同周期的数目。

借助Eviews对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如表4 结果。

由表4 可知系数向量 β' = ( 1,- 3. 1006)T。故组合 ΔYt= ( ΔIGDP,ΔIC)T, 组合Wt=( ΔYt -1,IGDPt -1+ ( - 3. 1006) ICt -1)T,用Spss软件对 ΔYt和Wt做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

然后,进行共同特征向量的检验结果如表6。

注: 显著性水平为5% 。

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 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 ΔIGDP和 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 三) 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

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 ,滞后阶数为1 - 8 阶,检验结果如表7。

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 - 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 - 5 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 - 2013 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 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 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

3. 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 巴曙松,2009)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1979 - 2013 年的宏观经济和信贷数据,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因果检验等一系列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发现两周期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协同性,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资源。

针对2015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缓慢回稳、内生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加大,央行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央行2 季度货币政策报告,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降至2011 年以来最低水平,一般贷款利率、票据利率、房贷利率均显著下降,社会融资成本整体降低。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在提高金融开放度的进程中,要严防外部冲击、外部通胀输入; 在借助信贷扩张拉动经济过程中,要谨防信贷过度扩张造成泡沫经济,同时确保货币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稳定、资产价格稳定和商品价格稳定; 借助金融发展,推动要素在部门间积极合理有效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化和转型升级; 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开辟多维度融资空间,提高贷款效率和效益,优化信贷投向和结构,健全多元化金融体系,完善相关金融法规,加强金融体系监管力度,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货币政策调控与金融改革紧密结合,促进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摘要: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参考文献

[1]曹永琴,李泽祥.中国金融经济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研究[J].统计研究,2009(5):9-16.

[2]邓创,徐曼.中国的金融周期波动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的时变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9):75-91.

[3]周炎,陈昆亭.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4(7):128-138.

[4]Claessens S.,Kose M.,Terrones E.How do Business and Financial Cycles Interac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7(1):178-190.

[5]Jermann U.,Quadrini V.Macroeconomic effects of financial shock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2,102(1):238-271.

[6]Iacoviello M.Financial business clcle[R].The Board of the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Working Paper,2013.

[7]宋玉华,李泽祥.金融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63-171.

[8]崔小涛.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0(5):40-46.

[9]陈昆亭,周炎,龚六堂.信贷周期:中国经济1991~2010[J].国际金融研究,2011(12):20-28.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 篇10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实体经济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出现扭曲和变化, 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一方面, 政府干预和政府隐性担保扭曲了实体经济的风险收益特征。另一方面, 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出现转变, 原有的增长模式已不能维持, 在现有成本环境下, 总体上缺乏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二是金融市场出现两种不同的机制在同一个市场竞争的情况, 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三是转型的阵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商业化程度已大幅提高, 但政府仍大量使用行政性管理手段, 导致规避管制的创新活跃。四是我国的货币金融环境事实上是宽松的, 支持金融体系的扩张行为。

在此背景下, 一是仅用金融政策解决不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局。金融资源配置是基于实体经济中扭曲的风险收益的理性配置。任何货币金融的投放 (总量宽松) , 都可能被金融体系“合理”配置到缺乏内在经济合理性的项目和主体上。即使推出结构性政策, 甚至是行政性管制措施, 那么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会逐步融合, 金融和非金融企业总会产生相应的金融创新, 规避并利用这些结构性行政措施, 将资源继续配置到宏观政策不希望配置的领域, 以获取两者之间的利率差。实体经济层面的不合理激励约束机制和结构失衡, 约束了金融体系的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二是我国当前仍有能力应对一场经济金融动荡, 但“花钱”需要买回“机制”。虽然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过剩产能和房地产问题严重, 但我国目前仍拥有足够的静态风险准备, 以弥补损失和应对流动性紧张问题。因此, 在没有建立有效合理的市场机制之前, 就匆忙动用静态风险储备, 只会进一步恶化市场上已广泛存在的道德风险, 最终只是耗尽了我国宝贵的静态风险储备, 却没有解决引起风险的体制机制问题。当风险继续累积并暴露时, 我国就丧失了化解风险的宏观能力。当然, 如果任由资源错配持续下去, 2-3年以后产生的损失, 将可能超过我国现有静态风险储备的应对能力。只有主动推动经济领域供给面改革, 调整经济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特别是厘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在机制优化的过程中应对经济金融动荡, 并动用静态风险储备, 才能实现“花钱买机制”。由此可见, 在当前体制机制下, 金融调整“晚改”不如“早改”, “被动改”不如“主动改”。

三是金融市场已逐步接近调整的临界点, 主动调整的时间已不多。事实上, 我国实体经济的效益已低于金融收益要求。地方融资平台、过剩产能行业的自由现金流与其债务利息支出之间的缺口开始出现且趋于紧张。企业还承担着大量的流动性风险。经济持续下行, 将不可避免恶化企业层面的资金状况, 从而引发企业层面的流动性困难, 并通过信用风险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

因此, 金融业面临的不仅是单纯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还将面临偿付能力风险。前者可以通过金融手段, 甚至中央银行救助等方式解决。后者却需要提高实体经济的收益率, 进行必要的债务重组。如果仅用金融手段维持, 则需要引入额外的信用因素, 不但容易形成“僵尸”企业, 不利于实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和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 而且这种状况也不是可以无限制维持的。

当前, 一边是实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下降, 周转率降低, 基础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趋于下降, 风险上升;另一边是金融市场的平均期限较短, 资金周转速度加快, 规模扩大, 对风险补偿的收益要求增加。风险越大, 金融市场要求的收益越高, 实体经济的利息负担越重, 风险进一步加大, 产生恶性循环。

金融市场的稳定, 高度依赖于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脆弱的、不合理的政府干预和救助预期。财政担保能力、货币在没有实体经济需求基础上的扩张能力以及跨境资金流动, 将构成政府用金融手段维持低效经济项目的约束。即使不主动进行调整, 金融市场的过度扩张也无法无限制持续下去。

目前, 市场已逐步意识到基础资产现金流存在一定缺口, 央行稳健货币和审慎救助的态度, 以及中央政府以更高的经济增长容忍度推动改革的决心, 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已逐步接近调整的临界点。考虑到美国经济已稳步复苏, 正在逐步退出QE3, 这将改变国际货币环境, 留给我国主动调整的时间已不多了。我国有必要主动推动国内的“去杠杆”过程, 及时释放金融和经济风险。

在当前环境下, 存量调整不可避免, 也是建立新的体制机制所必需的。在经济趋势性下行阶段, 结构调整不得不进行部分存量调整, 表现为经济上的“去产能”和金融上的“去杠杆”。当前的金融风险 (民间借贷和不良贷款率反弹, 地方资金紧张) , 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种必然反映。这既是对过去错误的一种纠正, 也是新的发展周期对过去发展周期的一种纠正。这样既可以顺应新周期的召唤, 有序释放财政金融风险, 也可以压制新周期的“创造性破坏”。

在资源已较充分使用的经济环境中, 实体经济的“去杠杆”, 消除政府不合理的隐性担保, 是建立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经济转型所必需的。金融不再“加杆杠”, 通过行动纠正市场普遍存在的“道德风险”, 则是破坏“僵尸企业”存在的条件、启动实体经济“去杠杆”的重要因素。考虑到金融调整具有自我加速的特点, 当且仅当实体经济已进行不可逆的“去杠杆”、开始建立起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时, 适宜大幅度放松货币, 隔离金融体系中的不良资产, 切断金融系统的自我恶化对实体经济的损害, 使金融系统能正常发挥作用。

虽然实体经济的调整, 将给金融体系带来现实压力, 但这一方面是实体经济良性运转所必需的, 是不得不面对的;另一方面则为金融体系的深层次改革提供了机遇。我国宜借助金融市场的动荡, 理顺金融领域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构建多层次、分工合理、界限清晰的金融风险分担和应对体系, 促进金融体系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演进, 推动货币调控和金融监管适应金融体系变化的转型。

上一篇:十六进制下一篇:学生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