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2024-05-01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精选十篇)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篇1

一、新媒体背景下中国电影发展现状

新媒体硬件技术不断更新, 人们的电影观念也逐步发展完善。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由于新媒体所呈现的传播特点与当代电影的传播方式高度吻合, 因而新媒体已成为推动当代电影发展的重要媒介。电影这一高贵的艺术, 只有与新媒体完美结合, 才能成为受众接受并欣赏的艺术, 也只有科学利用新媒体营销的力量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票房奇迹[1]。

二、新媒体时代电影营销方式

1、网络媒体营销。

当今视频网站盛行, 网络媒体也成为人们获取最新电影资讯的主要渠道, 许多电影通过在网站新闻、网站广告、网站视频中发布电影上映的消息, 在新媒体上介绍影片中的明星, 利用明星效应吸引大众的目光, 还有利用贴吧、社区论坛等为新电影设置话题讨论, 让大众参与影片交流。我国当前网络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类网站是时光网和优酷网[2]。时光网是通过一些专业的影评人对电影进行评论及打分等制造舆论, 为影片建立良好的口碑, 吸引人们的观看热情, 而优酷网则主要是通过在网站首页宣传、视频前播放广告或录制电影花絮、演员推荐等方式对电影进行全民式宣传, 扩大电影的知名度。

2、手机媒体营销。

如今, 手机的便携性和智能性使其成为片方和受众最受欢迎的媒体营销方式, 我国的微信用户目前已突破3亿, 微信平台更成为各大电影商的必争之地, 微信营销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微信漂流瓶将电影上映时间及影片简介向大众传播, 使人们更方便地接收电影的宣传和营销;二是通过关注电影类公众号, 及时了解电影的最新资讯及演员的宣传动向, 公众更有机会通过抽奖等方式获得主演的签名照等活动礼品;三是通过“微信电影票”这一电子票务平台购买电影票, 大大缩短受众的购票流程, 迎合当今人们的消费需求。

3、数字电视营销。

数字电视作为电影的“近亲”, 其营销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影的成败。电影的花絮、预告片在电视媒体上都能够实现, 并且受众覆盖面广。当前电视营销主要以娱乐为导向, 通过明星深度访谈、直播电影首映礼、邀请明星参加娱乐节目等一系列直观的方式, 增加人们对明星的了解和关注, 从而为电影进行宣传。另外, 数字电视营销打破了电影和电视之间的物理界限, 通过电视点播电影以及电影式的电视电子游戏开始出现, 各种娱乐形式将逐渐走向融合。

三、新媒体营销方式对电影发展趋势的影响

1、新媒体营销对电影发展积极影响。

一方面利用网络小说的知名度为电影进行宣传, 扩大电影的阅读群体;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剧本的来源, 激发了网络作家的创作热情。二是电影形式化简单化。网络和新媒体发展背景下, 电影营销也就不仅局限于大片, 一些原本被忽视的低成本、小制作的影片也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网络自制电影、微电影和手机电影, 它们开创了电影的新形式。三是电影放映渠道多样化。新媒体时代, 电影放映渠道从过去影院放音、DVD放映到如今网络视频、手机、数字电视放映等多渠道并存, 不仅拓宽了电影的放映渠道, 也为一些成本低的电影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2、新媒体营销对电影发展消极影响。

首先, 由于网络发展抢占院线的部分观众, 极易威胁电影的票房;其次, 电影的创作门槛降低, 对网络电影发行监管力度不到位, 一些低质量的电影混入市场, 影响未成年受众的身心健康及价值观;最后, 由于电影消费者大多具有从众心理, 加之优酷、土豆等这类网站对电影都是零收费, 因此, 国外高投资、高科技大片抢占了中国大部分电影市场, 上映期间受到人们的追捧, 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

中国电影有着百年历史, 然而当代电影营销尚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新媒体时代, 中国电影人必须积极探索当代电影营销的真谛, 转变传统观念, 注重大众需求, 探寻人们的精神世界, 创作出能够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电影。同时,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创造出更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营销模式, 扩宽营销渠道, 焕发当代电影营销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朱辉龙.网络视频的发展与手机电影[J].当代电影.2009 (12) .

[2]刘伟.手机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艺海.2010 (3) .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篇2

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一个大众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发现,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社会大众;影响

引言

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还在不断向前跃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是一个让人每天经历惊奇分享惊奇的伟大时代。站在一个时代的超高点,看清传媒发展本质与走向,学会融入这个时代,将对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传播媒介大致经过了报纸媒介、电视媒介、杂志媒介、互联网媒体到除互联网以外的新媒体的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

譬如,现在报纸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网的媒介,同样,互联网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

二、实例探讨:以互联网为例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电影的出现,使受众分化为以剧场为单位的小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实际上,“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还很粗略,但是网络技术为个性化消费提供的可能却是不容质疑的。

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广播的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人对广播的理解仍然保持着“线性传播、过耳即逝、你说我听”的印象。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播客则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播客的特点则是自主性;传统的广播模式是“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的”,而且还可以“你听我说”。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烦恼,尝试另一种身份和角色。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同居现象就是个人身份被虚拟建构的典型。

(二)新媒介带来的问题:

第一,垃圾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为300亿条,占60%。垃圾邮件不仅危害了电信安全,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散布了各种虚假信息或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第二,知识产权问题。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

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但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一旦没有及时保存好证据,就会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增设、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约束借助网络窃取他人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强对信息传播新媒介的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新媒体亦如此。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信息交流者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信息可以跨越地域,瞬间传遍全球,但传播的内容,因传播者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同时新媒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汹涌而来的信息常使人无所适从,色情、暴力、虚假、违法言论等有害信息对社会危害极大,给安全保密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如有人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聚焦话题,组织事件,不负责任地乱发信息,甚至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网络等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同时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世界各国的媒介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介管理办法。

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媒介给大众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此外,还分析了新媒介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 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 王文静.全面数字化:广电的新媒体冲动 [ J].中国数字电视2007

(4)

[3] 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J].青年记者2007(4)

[4] 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5]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篇3

在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态势下,基于新媒体平台之上而发展起来的诸如手机移动电影,网络电影等等,各种新媒体电影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模式进行影片观看,这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同时也促使传统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开始步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一、新媒体时代

所谓的新媒体时代,指的是基于互联网产业发展而兴起的一种以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终端平台为载体进行媒体传播新形势。因此新媒体时代事实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其在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引领着媒体的进步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在新媒体发展的影响态势下,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也开始出现一种全新的电影播出形式,基于网络平台或者手机移动平台播出的新媒体电影开始颇受人们青睐。

二、新媒体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视频网络、手机电影等新媒体形式开始在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当前,手机视频播放技术的兴起,促使手机电影开始成为广大电影观众的新宠。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余,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进行数字电影的观看。这种全新的电影播放平台的涌现,也对中国传统的电影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有助于杜绝盗版门槛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日常观影更加便捷。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对网络视频播放权的约束,使得越来越多的盗版影片开始丧失原本的生存空间,这也为正版电影的传播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视频、手机移动终端进行观影,而在利用这些平台进行观影的过程中,由于网站发展和手机运营商方面对视频播出权的审核,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盗版影片的传播途径。所以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有助于杜绝盗版电影的传播。

(二)降低了电影的播放门槛

由于新媒体电影所利用的播出平台是灵活的,因此在进行电影播放的过程中,其既可以在互联网视频终端上进行播放,同时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进行播放。所以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为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促使中国传统电影的播放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降低。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事实上每年中国所产出的影片数量十分可观,但真正被引入到影院中与观众见面的影片却屈指可数。这是由于影院商业门槛过高的限制,促使许多影片往往很难进入商业影院。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于这些难以进入影院的影片来说,是一次良好的发展契机。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为众多影片与观众见面提供了平台,降低了电影的播放门槛。

(三)引领中国电影产业新发展

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和创新,都必然会带来行业的变革。新媒体电影的发展确实促进了中国传统电影产业向着全新方向发展,拓展了传统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客观地说,新媒体电影发展对中国传统电影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可能会给影院的票房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电影产业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机遇。新媒体电影的发展促使电影播出门槛得到降低,越来越多的电影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终端或者是手机移动平台进行播出。这对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是进步更是创新。而且无论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还是手机移动终端进行电影观看,其观看效果始终不及影院效果更为震撼,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影片,而后再进入影院观看。新媒体产业的发展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对影院的电影播出效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结语

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对我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角度来说,新媒体电影产业的发展促使电影播出门槛得到降低,越来越多的影片可以脱离影院借助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见面;从挑战角度来说,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传统影院的票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就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来说,应该把握新媒体电影发展的时代机遇,促使新媒体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与中国传统电影产业发展的融合,从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迈向新的发展空间。

[1]杨致远.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J].现代视听,2009(06).

新媒体的兴起对当代电影的影响 篇4

电影技术的发展一直深深影响着电影本身形态的变化。从1927年《爵士歌王》初试啼声,到现如今始于电影《阿凡达》的3D技术,电影,这样一个人们难以言明却无声无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事物已经越发充盈着魅力。而随着传播形态的转变,电影也从最初的“镍币影院”到现在的规模化放映,从特定的场所变为我们触手可及的地方。新媒体功不可没,可以说,新媒体的进入是电影本身的另一场革命。

新媒体的特点:低门槛、交互性与碎片化。

(一)低门槛

新媒体的传播不再是某个单位或团体机构的行为,而是拓展至全民“共享”。由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融合式发展,使得人们掌握新媒体操作工具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只要人们有意愿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就会轻而易举地实现传播,门槛之低前所未见。

(二)交互性

新媒体的终端以移动媒体为主,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PSP等。这些终端的最大特点是“可移动”。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任何人都可以对任何新闻事件在任何时间发表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左右事件的发展。不仅是新闻的传播,影视作品在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也对新媒体的这一特征做了极大的尝试。

(三)碎片化

一种传媒样式的诞生必然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传媒作为人类生活组成的一部分在不断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不断被人们的生活方式所改变。21世纪,各大流派都在叫嚣着“纸媒已死”,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不再同以往一样,“读图时代”的来临让传统传媒人岌岌自危。

二、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商业及类型电影的影响

由于新媒体“碎片化”的特点,导致了“微电影”难以像以往常规在院线上映的电影那样拥有标准的90分钟片长。对于微电影导演来说,供他们发挥的时间长则十几分钟,短的可能只有几十秒钟。而在这样短的时间之内不仅要保证剧情的完整,同时要抖出足够吸引观众的“包袱”,最重要的是要满足赞助商对本身品牌的宣传需求。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诉求,还要保证不让观众感到无趣甚至反感,无疑对电影制作者提出了比传统电影更高的要求。

现代电影的制作已不再是“我们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而是向“观众想看什么,我们就拍什么”的服务型意识转变。只有从内心去尊重观众、在乎观众,才可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二)新媒体对文艺及独立电影的影响

自20世纪30年代之后,国内文艺电影及独立电影就一直呈现低迷的状态。虽有佳片在国外斩获大奖,但在国内却一直流于小众。中国第六代导演在屡次发声却愈渐“被边缘化”之后也难见佳作。更令人不安的是,小成本文艺片在院线几乎没有市场,偶有获奖影片在影院上映也只是零星稀少的排片,独立电影导演的处境日渐艰难。

2012年由上海戏剧学院与新西兰华语传媒,全程联手的“两天微电影”大赛拉开帷幕。这样一个比赛的主力军就是国内一些半专业的摄制团队和文艺片导演。

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比赛的组委会在上海1933老场坊对参选的所有影片进行了放映,然后由现场观众进行投票决定入围名单,最后由专业评审对入围影片评奖。这样的方式算得微电影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举动,它使得一批独立微电影导演有了自己展示的空间,所创造出的平台比原本单纯依托的网络更为巨大。

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针对“微电影”创办的赛事,在新媒体语境之下,文艺片和独立电影的常规化发展和兴盛指日可待。

(三)新媒体对纪录电影的影响

一直以来,纪录电影在独立占据一方天地的同时,也日渐走向小众。国内的电影一直保有纪录电影的血脉,从国产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纪录电影的风范就深深植根于中国电影之中。但是,中国的独立纪录电影一直难有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纪录电影也只是一部分拥有较高知识和文化水平的电影从业者欣赏和专注的对象。这直接导致了国内纪录片导演坚守阵地的越来越少。

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局面似乎开始渐渐被改变。由于新媒体的“低门槛”和“交互性”,帮助了纪录电影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和平台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让纪录电影有了独立的发行机会。虽然距离在院线上映的目标还相距甚远,但令人欣喜的是,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有机会关注和接触到纪录电影。或许,新媒体的出现可以给纪录电影带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三、结语

在新的技术面前,只有快速转变理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新媒体对于电影的影响是从形式到内涵的,从制片到发行的各个流程中,新媒体对电影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电影从业者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地求新求变,只有变化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不会快节奏的时代所淘汰。

摘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在拓展人们视野与交互方式的同时,也给传统电影市场带来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出现之后,电影不再是人们眼中“高大上”的代名词,“第七艺术”被请下神坛,有移动终端的地方就有电影的足迹。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播领域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对影视的影响将会成为未来影视传播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试图从新媒体的特点以及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来分析新媒体对于电影市场的影响,从而对新时代下电影发展的新思潮和新策略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当代电影,新思潮

参考文献

[1]李峰.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革命”[J].电影文学,2012(23):12-13.

[2]刘新业.探究新媒体环境对影视传播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2(22):18-19.

[3]许娅.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J].电影文学,2012(17):27-28.

[4]黄凌子.影像、网络与大众以《11度青春》为例看“新媒体电影”现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2):158-162.

[5]李皓.浅谈新媒体电影的现状及发展[J].新闻世界,2011(7):232-233.

论新媒体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影响 篇5

骑自行车的人和开小汽车的人比速度,哪个更快?固定在一处的座机和随身携带的手机,哪个更便捷?报纸上的广告和网络中的广告,哪个收效会更大?这些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众人皆知,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会有新的东西产生,在我们的工作中,就需擅于发现各种对工作有利的新事物,并将之运用到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新媒体就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它和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息息相关,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无法脱离新媒体的影响。那什么叫新媒体呢?它的概念很宽泛:“只要不属于电视、户外、广播、报纸四大传统意义上媒体,都可以划为新媒体的范围。”这里我选取几个相对热门的新媒体,针对国际交流工作,分析一下它们的影响。

首先,我要说的是微博,微博相对于其他新媒体而言,它的特点是草根性强、传播速度及时、传播内容自主性高,这和我们国际交流工作的需求是十分匹配的,所以我们国际交流小组早早地就运用了此项工具,开放了部门微博,我们利用它的草根性强,来对广大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们宣传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广泛地招生;利用它的传播速度及时,对出访团和互动营进行实时直播,不少家长都说自从有了微博,他们能随时掌握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对我们的活动更为放心了;利用它的传播内容自主性高,来选择性的发放我们希望家长、老师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潜移默化的让接收方对我们活动的信任度更高。

其次,不得不说到现在流传得十分火热的微信。相比于微博而言,它不仅具有微博所有的特点,而且又增加了自己的一大特色,那就是强大的沟通能力,它有一个好听的别名——“手机上的QQ”,微信的发明简直是对我们国际交流的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推进,因为我们国际交流工作从头到尾都离不开沟通:需要和招生的客户进行沟通、和地接方进行沟通、和家长进行沟通、和机票保险机构进行沟通等等,相比手机而言,微信就方便多了,它不仅可以进行1对1地沟通,还可以实行1对多的沟通;不仅能进行文字的沟通,还可以进行图片语音的沟通;而这些只要你有了WIFI,都是免费的,不会产生任何的通讯费。在暑假的时候,我们就利用微信这一特性,和组织老师一起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一个团的家长学生全部放进去,这样有什么事情需要沟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这个群里发几个字或者几张图片,甚至如果你懒,发一段语音也就达到目的了。

最后,说到最强大的新媒体,我们不能不说网站,微博和微信都有一个“微”字,因为“微”所以用起来十分方便,手机、PAD、电脑上都可以用,但也是因为“微”,它包含的信息量就不够大,如果你要让别人接收到全面的信息,还得用到网站,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致力于青年成长服务平台建设的原因,有了这个网站,我们和外界的交流将更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站的特点,以国际交流为例来进行说明:第一,全面性。比如我们的宣传工作,没有网站前,主要是通过纸制版的海报、传单来给部分人群传达信息,有了网站,我们可以将大量活动照片、活动视频、活动内容上传到网站上,可以丰满形象地面对广大的网友,无论是谁,无论他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只需要在网站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二,便捷性。如果网友对我们的团队感兴趣,就可以直接在网上填写报名表,省去了许多多余的环节。同时,对于千千万万注册我们网站的成员,我们可以让电脑根据他们的信息,直接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对象,向他们发送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任何信息。第三,互动性。网友有任何问题,他不需要费劲地到处打听电话号码和联系人,只需要在网站专门的板块提交上去,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回复。我们还可以在网站上根据前往国家不一样、或者交流团队不一样,为他们建立专门的BBS,让每个成员都找到自己的归属地,既可以和我们工作人员交流,也可以和与自己属性相同的成员进行交流。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和传媒产业的影响 篇6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发展的探索,挖掘其作为一种技术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对传统媒体和媒体产业的影响,以及在此影响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和传媒产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由此得出新媒体的实质其实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同时,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传统媒体和传媒产业带来了积极的作用,更好的丰富了社会文化,促进了社会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传媒产业;影响

众所周知,电视、广播、纸质媒体并称三大媒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被公认为除此之外的“第四媒体”,手机媒体当然也不让须眉,荣获“第五媒体”的光荣称号。

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日益冲击着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同时也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给人类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存方式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成为一个热话题。不仅如此,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也带给传统媒体和媒体产业一系列的改变和影响。因此,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发现,丰富和完善媒体的理论建设,促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同时给予传统媒体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动媒体产业的欣欣向荣、有序进步及发展演变。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即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一种媒体形式,主要通过有线电视、直播卫星、互联网等方式来进行信息传播。

新媒体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加大了读者之间、读者与出版方之间的互动力度,并且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勃勃生命力。它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有革新的一面: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理念上革新。当然,单单在技术和形式上下功夫也是断不能称得上“新媒体”的,理念上的革新乃是新媒体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方面来研究的话,新媒体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新媒体作为媒体的一个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首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价值,才能为社会所接受。

2.原创性:新媒体做所以称之为“新”,很重要的一点就表现在其原创性上,这里的原创性应该是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被时代所赋予的新的内容的创造。

3.效应:新媒体必须具备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对特定人群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冲击进而导致产生相应结果的特性。

4.生命力:只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较长时间的存在于市场,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综合了价值、原创性、效应和生命力的媒体才是真正的新媒体。

二、传统媒体

与新媒体相对应的,就是旧媒体,即以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据Editor&Publisher的最新研究:约有三分之一的新闻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具体表现为:传统媒体受众锐减;广告经营业务受到冲击;最重要的是,由于新媒体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传媒人才、资金与技术,使得传统媒体的生存进入一个艰难的境地,因此不得不融合创新,如电子出版刊物、电视的在线网络化等。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仍旧有很长很艰难的旅程要走。笔者认为,传统媒体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借鉴新媒体成功的经验,取其所长,补己之短,与时俱进,并具备强大的创新意识,注意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也是新媒体之所以可以迅速发展并占领媒体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笔者将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之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调整传统媒体的内容结构,保持自身的专业性,走精品道路,尽量推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二)狠抓内容生产并结合本地特色切实做好本地化文章。(三)加强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让读者亲身体验办报全过程。(四)重视“小众”,切莫忽视群体的存在,以此来满足其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五)多功能传媒人才的培养和挖掘。(六)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平台。

所以,传统媒体的未来并不是一潭死水,只要加以创新和改变,传统媒体也将迎来它的第二个春天。

三、传媒产业

在新媒体产生并发展之后,中国的传媒产业就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过去的十年期间,《发展报告》通过持续对中国传媒产业的跟踪观察和研究,及时反映了中国传媒发展现状并科学的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2014年的最新研究,《发展报告》指出:2013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竞争进入了更加白热化的阶段,互联网及移动媒体行业收入的增长幅度加大,所占市场份额超越传统媒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同时,电视媒体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广播和期刊增长率市场衰退加剧,报业集团也开始寻求转型革新的模式。

新媒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2005年,它还不过只占了百分之十一点四的比重,而发展到今天,新媒体已经完全超越传统媒体,占据了一个主流地位。那么,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成因是什么呢?首先要感谢的便是互联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一大批受众接受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另外,新媒体成本低,价格低廉,这也为其占领媒体市场做了极大的贡献。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乃是媒体企业乃至媒体形式的核心优势。加之互联网的应用丰富了这一形式,媒体形式内容的变革也对媒体产业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在参与、交互和自由程度这些方面,更是成为信息接收者十分重视的层面。

四、结论

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思路,推动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个性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观新媒体,它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传媒产业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产品,创造了新的社会群体和文化形式。总之,传媒产业处于高速的发展变化当中, 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新媒体的快速成长。在推动新媒体发展的同时,鼓励传统媒体的创新和革新,能够有效焕发传媒产业的活力,给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氛围。(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参考资料

网站:

①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4

http://wwwtsjctsinghuaeducn/publish/jc/238/2014/20140422143 134894902065/20140422143134894902065_.html

②http:/ / tech1sina1 com1cn/ i/2007- 01- 22 /160413492341shtml

③http:/ /www1m ii1gov1 cn/art/2007/02 /09/art_ 169_ 287561htm l

④《新媒体行业的8个特点》岳颂东.sina.com.cn/hy/20080519/17024884944.shtml

⑤《认识新媒体》, http://www.cctv.com/tvguide/tvcomment/wtjj/xzlz/7233_3.shtml

书目:

①《新媒体概论》,石磊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新媒体传播》,田智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③《中国知识产权报》:窦新颖 统媒体全媒体转型

④2012 年新媒体报告蓝皮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⑤新媒体对文化产业的全方位影响 闻与写作62007年第 5期, 第 29) 30页。张铮、熊澄宇

⑥《新媒体导论》, 蒋宏、徐剑 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篇7

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新型技术的支持, 比如, 数字化书籍、广播以及短信内容等都需要数字技术来为其运行作保障。数字技术较传统的报纸、户外、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相比, 不难发现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技术成为新媒体的发展助力, 其与电影的融合使得虚拟技术能够给全球范围内的使用者提供更为震撼与舒适的体验, 这既是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的转变,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电影产生影响。本文将结合VR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对电影创作领域以及观影体验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以期电影与虚拟技术的融合可以带动虚拟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电影产业的进步, 形成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1. 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给电影创作领域带来的影响

1.1 VR技术与电影结合使摄像师职能演变

新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 VR技术介入电影领域将使电影在技术层面诸如景别、构图、剪辑、调度等方面都需要调整与改变, 从而使摄影师职能发生了演变。

在VR电影中, 除了对剧本创作、分镜头稿本、场景选择等方面要有多重考虑, 对摄影师创作也有了更多新要求。VR的主要特点是交互、仿真, 受众可以360度全方位观看影片内容, 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如何抓住观众的视线以及将观众朝着导演以及创作团队希望的方向引导, 就对摄影师的要求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构图上不得不面对由平面构图向空间立体构图转变;镜头运动方面为了避免跳跃的不适性需要偏向于用运动镜头而非简单的固定镜头, 应尽量用缓推或者缓移来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1];360度全方位的空间展示需要注重场面调度;更加注重前期拍摄的一气呵成, 不能过分依赖于后期剪辑, 很多在传统电影中需要后期完成的效果在VR电影中需要在前期拍摄中完成, 模糊了前后期的界限。此等种种, 虽然看似虚拟效果是VR电影的核心, 但为保证更好的观影感受, 规避画面跳跃生涩等不适感, 摄像师需要适应职能的转变才能保证VR电影的预期效果。很多在电影史上不朽的影片其精湛出色的摄像技术总被观众以及影评人津津乐道, VR电影未来的发展中摄像师工作将面对新转变, 摄像师对于影片的作用不会因为VR技术的渗入而减弱, 其对于形成影片独特风格与高端品质将依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VR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地位将会衰落

经典蒙太奇手法是指镜头组接的章法和技巧, 利用镜头间组接完成电影的画面造型, 从而按照创作者目的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 好莱坞电影可以称霸全球也与其探索到蒙太奇精髓密不可分。由于VR电影的特殊性, 全景影片更像只有一个观众的舞台剧, 观众的四周被全景舞台所包围, 从这个角度讲, 戏剧创作的叙事方式和调度习惯更加适合VR影片的创作。[2]VR电影的创作者需要利用表演、灯光、声音以及道具这些舞台元素讲故事, 在前期创作中最大程度展现故事的内在张力,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它不能依赖后期蒙太奇剪辑完善影片效果。VR的无边框镜头, 导致传统电影的剪辑技巧不适用, 需要尽量减少剪辑点, 通过场面调度和视线引导来完成叙述。不得不说VR电影普及之日, 蒙太奇地位将会衰落, 电影创作将会向传统电影回归。

1.3 VR电影将衍生“特效指导”

在VR电影中, 特效和技术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高度, 无论在前期拍摄还是后期效果合成中, 都需要有明确的标准以及严格的质量水准, 像传统电影特效在后期制作才介入显得不合时宜。现场拍摄中导演以及摄影师对于技术和效果的把控很难达到理想的品质, 尤其VR电影这样一种依托技术才能彰显其特点的影片类型, 一点技术上的误差都可能极大降低影片的质量, 就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总监为影片质量保驾护航。就像在武打功夫片中有“武术指导”一样, 在VR电影中将会有新的“特效指导”产生, 统筹前后期特效工作, 规划全局特效进程, 让总导演、文戏指导、武术指导、特效指导各司其职, 保证影片水准以及品质。

2. 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带来观影变化

较传统电影, 观众选择VR电影能够为其带来更为自主的观影体验, 能够实现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交流互动, 提高观影愉悦性。

一是观影内容的个性化表现。在以往的观影中, 电影的内容呈现有着固定的剧本内容与情节设定, 而虚拟技术给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自主选择的机会, 观众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不同的观影情节。二是观影效果的带入感更强。方向感受器、重力加速器以及运动传感等技术360度全景画面也为VR电影的画面处理与感官处理带来更为舒适的感受。VR技术为观众提供了虚拟世界的奇妙感受, 拉近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三是交互式的电影设备增加了观影乐趣。四是增强选择性, 交互式的电影设备为观众提供了能够拉近与电影距离之间的机会, 观众的头、眼、手等部位的动作捕捉 (借助VR眼镜和座位按钮的传感器等可以做到) , 形成人景互动, 且具有剧情的自主选择权, 对于关键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掌控”权。VR影片不再是将已经准备好的视频内容传送给观众, 不用完全按照导演的意图去被动接受影片内容, 观众自主可以满足更多观影者的不同需求, 增强了观影的娱乐性与舒适性。五是观影时间的个性化选择。当VR技术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与选择的时候, VR电影也就成为了诸多电影观众更愿意选择的观影方式。因为这样的观影方式既能为其提供震撼的观影感受, 也能为观众的观影时间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只需带上VR设备就能获得媲美院线的观感体验, 可以冲破传统影院的诸多限制。

3. 新媒体背景下VR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挑战

技术的创新发展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VR在模拟仿真、航天、军事演练等领域有应用, 根据不久前高盛发布的VR报告, 未来VR主要应用在电子游戏、现场直播、影视娱乐、医疗健康、房地产、零售业、教育、工程和军事等九大领域, 并且像智能手机一样无处不在[3]。VR技术与电影产业的融合将可以为电影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VR电影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都在VR技术的发展与影响下, 做出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改变, 在我国, 虽然VR技术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但我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消费群体, 这样的差距将会随着市场的开发与消费者的认可而被不断缩小, 将会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行业前景, 这将是我国VR技术的未来发展蓝图。也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影视制作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等各界机构业务开展的内容。阿里、腾讯、百度、华谊、乐视、联想、华为、暴风、小米、迅雷等公司涉足VR领域[4]。一些VR公司的活动和宣讲会在高校陆续进行, 吸纳更多对虚拟技术感兴趣的高校大学生加入到VR领域。与此同时, 政府层面的规划与扶持也纷纷落地, 通过提供VR创业空间、人才培养和资金扶持等方式, 为VR技术的研发与开拓铺设道路。北京市、南昌市已成立创客空间以及VR产业平台;有些城市也将计划在未来几年打造本地的VR与AR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基地。政府对VR产业的重视扶持, 将会促进中国电影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 有助于提升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此外, VR技术能为电影观众提供更为舒适与震撼的观影感受, 但在我国尚不健全的电影工业体系中仍有诸多挑战, 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会给观众带来强烈体验, 不一定所有的观众都可以适应接受;高昂的资金投入存在巨大的风险, 短时间内只有少数大制作可以尝试, 推广普及存在一定难度;VR头盔以及相关辅助设备的覆盖情况尚未可知;艺术诉求、商业追求以及技术水准之间的驾驭权衡也将成为焦点等。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机遇, 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更需要无数热爱电影事业和虚拟技术的创作者孜孜不倦地努力与钻研。

4. 结论

新媒体的日益发展, 加上虚拟技术的出现将为很多产业带来革新, 也将为电影产业发展注入鲜活的血液。VR技术与电影产业的结合, 对于中国电影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电影领域工作者需要有诸多调整来适应VR技术带来的影响, 进而实现彼此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明明.关于将传统电影工艺引入VR电影的思考[J].艺术科技, 2016 (7) :118-119.

[2]孙略.VR、AR与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6 (3) :15-17.

[3]魏岳江.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媒体报道中应用的前世今生[J].声屏世界, 2016 (7) :13-15.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篇8

1.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传播打破地域及时间的限制, 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对全人类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地球村”的预言成为事实, 使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

在网络出现以前, 人们观看电影主要是在电影院, 其次就是在家通过影碟机播放, 对电影的选择性较低, 国外不同类型的影片或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影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很难找的。有了开放的网络媒体后, 电影传播便打破了地域及时间的限制,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而这种开放性传播也使电影业的竞争从国内走向国际, 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 不但要与国内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竞争, 还要经受住来自互联网上海量电影资源争夺受众眼球的挑战。

2.网络电影传播使电影受众分众化。

电影自发明后从卢米埃尔的地下小酒馆走进了电影院, 从民间走向商业, 从小众、分众走向大众。影院放映方式的出现, “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1],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传播者掌握着电影传播的主动权。自1895年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院以后,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 就由一个“新奇的玩意”变成了一种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据统计, 在1911年, 纽约的电影院已经有400多家, 每周电影的观众人数达到150万人, 其中工人阶层所占的比例为72%。[2]

录像机和播放机的使用将看电影的时间控制权从传播者一方交给接受者一方, 增强了选择性和丰富性, 大众受众也开始分化。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 这种分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人们看电影的途径从影院、影碟机越来越多地转向网络及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上的各种新媒介。多样的传播渠道, 类型丰富的电影资源, 使电影受众从“大众受众”重新分化为“小众个性化受众”。

3.海量而多元化的网络电影资源加速了电影对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的渗透, 刺激了对电影产品的需求。

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看电影不再是高成本的消费, 也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无选择性的行为, 这无疑增大了电影的受众面。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极大地丰富了受众可能获取并观看的电影资源,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资源从内容、情节到艺术表现形式再到所表现的国家民族文化内涵都越来越丰富多样, 从国产片到外国片, 从最早的无声黑白电影到今天从色彩到音响等各种表现手段都具极高质量的影片, 从注重思想深度的欧洲人文电影到场面宏伟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大片等, 再加上形形色色的相关信息及评论, 今天的网络可谓一本电影百科书。单从网络点击的活跃程度看, 电影已经占据了全民生活与消费的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大面积的电影传播增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影及电影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而在丰富受众电影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对新出的影片越来越挑剔。

然而, 网络上电影碟片的传播还受到技术的限制, 不可能达到大屏幕胶片电影的综合表现效果, 而随着品位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 人们对优质电影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对影院推出的新片始终抱有期待。

4.网络市场的不规范与竞争的加剧使国产电影的生活受到严峻挑战。

在网络发展初期, 免费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此, 互联网开始出现电影下载及在线观看时, 多为免费。随着网络市场培育到一定的程度, 网络已经渗透到电影产业的内部, 便开始涉及版权和盗版的问题。目前在网络上传播电影的行为大多为盗版行为。盗版碟片直接转为盗版下载, 许多网站没有获得授权就擅自将电影提供给大众。而面对快捷而又无须费用的网络电影传播, 人们自然多不愿去票价昂贵的影院看电影。

由于电影的生产需要较高成本, 即使在开放的网络上, 一位导演或演员也很难像一名网络歌手那样轻轻松松地凭借某一个作品一夜成名, 为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一部电影要收回昂贵的成本主要还是依靠票房, 而如今拍摄的电影往往得不到票房保证, 严重影响到电影公司及导演的积极性。正如中国星集团主席向华强所说:“投资者既要出钱拍电影, 又拿钱做‘警察’捉侵权人士。我们正考虑是否继续拍电影, 长此下去唯有结束公司转行。”[3]如何在网络时代保持并增强影院的吸引力, 对当代电影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5.受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 电影的深度与艺术性遭忽视, 电影多元化全面发展受压制。

网络是把双刃剑, 在丰富人们视野与知识、共享稀缺资源的同时, 因其过量的信息包围使人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信息时代阅读的快节奏削弱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如今的文化正在统一为大众流行文化, 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

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欣赏方式带来了观众观影的随意性, 节奏快、场面大、视觉震撼、明星众多等外在的“眼球效果”被日益强调, 而艺术的表达方式、深邃的内涵主旨则被忽略。深度不再重要, 注意力决定一切, 在信息爆炸、资讯更替异常迅速频繁的环境中, 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 首先就要能让受众主动关注, 并且最大限度地迎合受众的喜好, 想方设法地刺激受众日趋麻木的神经。为了争夺更多的眼球和更高收入, 越来越多的电影将“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 将“电影商业化”等同于“媚俗”、“娱乐化”, 而一些文艺电影也开始大肆在炒作宣传上下功夫。

而迎合多数受众的结果则是电影越来越趋同, 缺乏创新。因为受众需求的最好凭据, 往往来自他们以往的媒介选择行为。媒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其固定受众或目标受众的兴趣、期待和文化品位常常形成某种刻板的印象, 并且寻求合适的

中国饮食文化中菜肴的英译原则与方法

(武汉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湖北武汉

摘要: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 其菜肴名称丰富多彩, 译者要了解每道菜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时才能精准地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本文浅析了中国菜肴的英译原则与具体翻译方法。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菜名英译原则具体方法

一、中国菜名的英译原则

1. 对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菜, 采用音译原则。

我国译者在翻译外国菜的过程当中, 经常采用音译的方式。比如, hamburger音译成“汉堡包”, sandwich音译成“三明治”。这些音译的菜名保持了外国的饮食文化, 有助于国人对外国的了解。音译更能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国菜的文化内涵, 这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有利的。就像我国已经接受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等西方快餐一样, 中国的jiaozi, lo main, chow fan, tofu等中国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因此在翻译此类名名称时, 就可用音译, 以保持原有风味特色和中国的文化特征。西方国家一些中餐馆菜名音译以广东话发音基础, 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用语, 如炒粉 (chow fun) 、炒饭 (chow fan) 等, 为西方人所接受。为便于西方人理解, 译者在翻译时最好沿用这些用法。例如:牛肉炒粉 (chow fun of beef) 、扬州炒饭 (Yangzhou chow fan) 等。

2. 音译加释义原则。

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们逐渐形成具有本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和菜肴口味, 翻译这类展示地名类型的菜名时, 译者可采用音译地名加上释义口味的方法进行翻译, 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例如:

湖南牛肉 (Hunan Beef)

苏州熏鱼 (Deep-fried Salmon, Suzhou Style)

3. 对菜名中包含原料的, 采用直译原则。

如果中国菜名包含了原料的名称, 英译时译者可以直接按中文菜名译出其意。例如, “叫花鸡”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鸡”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Beggar’s Chicken;“东坡肉”这道菜的名字里有“猪肉”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Dongpo Pork;“北京烤鸭”这道菜的名字里有“鸭”这一原料, 可直译为Roasted Bei-

jing Duck。

传播内容来与他们的刻板印象相匹配。经验与票房纪录告诉我们, 过去几年中哪一种电影形式和内容是最受欢迎的, 那么将那些成功的电影类型或产品作一些细微的改动, 下一次仍然有效。于是电影的广告宣传、策划工作变得比创作本身更为重要。

在电影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 票房成绩不能反映总的需求情况, 忽略除当前影院观众以外的数量庞大的电影受众群体正是电影产业越来越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必须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 如此一来, 电影传播的受众本位就不应该是“迎合多数

4. 对菜名字面意思不易理解的, 采用实译原则。

中国菜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别说外国人, 就是普通的中国人也常遇到看得懂菜名却弄不懂到底是什么菜的情况。比如, “白云凤爪”这道菜其实就是白醋腌鸡爪, 如果按菜名的字面意思译成White Llouds and Phoenix’s Paws, 外国客人根本就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菜, 而如果译成pickled chicken paws, 就不会让他们疑惑了。又如:芙蓉燕窝 (Sweet Bird Nests Soup with Egg White) 、凤凰玉米羹 (Corn and Egg Soup) 等。

二、中国菜名英译的具体方法

1. 以主料开头的译法。

1.1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主料 (名称/形状) +with+配料或者主料+and+配料。

如:白果虾仁 (Shrimp and Nut或Shrimp with Nut) 。

1.2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汁:主料+with/in+汤汁 (sauce) 。

如:冰梅凉瓜 (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

2. 以烹制方法开头的译法。

2.1介绍菜肴的做法和主料: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料 (名称/形状) 。

如:火爆腰花 (Sautéed Pig’s Kidney) 。

2.2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配料: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料 (名称/形状) +配料。

如:干豆角回锅肉 (Sautéed Spicy Pork with Dried Beans) 。

2.3介绍菜肴的做法、主料和汤汁。

2.3.1做法 (动词过去式) +主料 (名称/形状) +with/in+汤汁。

如:京酱肉丝 (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 。

2.3.2烹调方法+主料+刀工+with配料+in调料。

如: (酱爆鸡丁Quick-fried Chicken Dices in Bean Sauce) 。

中式菜的烹调方法很多, 大约有50多种, 其最常用的有:煮 (boil) 、炖 (stew) 、烧 (braise) 、煎 (pan-fry) 、炒 (stir-fry/saute) 、爆 (quick-fry) 、炸 (deep-fry) 、烤 (roast) 、蒸 (steam) 等。值得指出的是stew和braise的应用, 从词义上讲它们都和中文的“炖”相似, 然而stew侧重肉和菜的混炖, 如要表示单独炖肉应用braise一词。因为braise的英文释义为:“braising which is used only of meat, means cooking slowly in covered pot with a little fat and water.”所以把红烧牛肉译为Braised Beef, 红烧狮子头译为Brais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

2.3.3刀工+主料+with配料+in调料。

如:箭笋肉丝 (Shredded Pork with Bamboo Shoots) , 银耳藕片 (Sliced Lotus Root with White Fungus) , 核桃鸡丁 (Diced Chicken with Walnuts) 。

受众的共同口味”, 而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指导方针, 以优质的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摘要:网络媒介的出现和普及, 使电影传播从大众走向分众, 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开阔了电影受众视野, 提高了受众的欣赏水平, 使看电影成为一种全民化的文化消费方式, 进一步刺激了受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但是网络市场的不规范导致电影导演的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影院佳片难得与网络国外电影资源的丰富形成鲜明对比, 使受众对国产电影失去信心。

关键词:网络媒体发展,中国电影传播,影响

参考文献

[1]See McQuail D., Audience Analysis, Sage Publications, London, 1997:5.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18.

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篇9

一、中国伦理电影的发展概况

1896年, 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标志着电影在中国出现[2]。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 这开创了中国人自拍电影的先河。从此, 电影在中国开始发展起来。从那个时期至今,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大致为:萌芽期、三十年代包括左翼电影运动在内的发展时期、抗战时期以及战后中国电影的发展时期、“十七年”电影发展、新旧交替时的发展与徘徊时期以及新时期的电影发展时期。中国伦理电影随着电影的诞生而出现。在中国电影诞生之初, 一批享有较高艺术成就的伦理影片, 如《孤儿救祖记》、《姊妹花》、《渔光曲》等便受到了外界好评。中国伦理电影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时期大致相同, 与中国电影整体上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大致分为早期伦理电影时期、五十到九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的道德伦理电影的新发展。

中国电影诞生的时代里, 外国的电影已经发展了一段时期, 不论是摄影还是制作技术都是中国电影人所不可企及的, 并且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占有很大的份额。因此, 中国电影要在外国电影的强强包围之下, 走一条自己特色的道路去同外国的电影进行竞争, 伦理电影无疑是当时电影人士的一个选择。中国伦理道德电影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通过郑正秋、蔡楚生、谢晋以及张艺谋等著名的电影人的电影创作活动体现出来。

有“电影之父”之称的郑正秋、张石川编剧导演的《难夫难妻》 (又名《洞房花烛》) 是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短片, 也是中国伦理电影的开山之作。它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刘姓的大户人家要给儿子娶妻, 王家小姐快要超过结婚的佳龄, 遂也想早日寻得一户好人家出嫁。媒婆于是帮着两家说亲, 对于媒婆所介绍的对方的境况, 两家均各自满意。洞房花烛之夜, 没有亲朋好友来闹洞房, 诧异的新娘揭开头巾, 发现自己的新婚丈夫面无血色、骨瘦如柴, 已经病入膏肓。于是, 泪水不禁而出, 悲哀围绕在了以后的生活中。这个故事里爱情、婚姻以及社会中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对人性的残害不用作者去一一解释, 观众在心里已经知道。由郑正秋编写的《孤儿救祖记》标志着中国长故事片的问世, 同时由于《孤儿救祖记》为明星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票房, 使得明星电影公司能继续经营下去, 这表明当时的主流文化对伦理道德的重视。郑正秋、张石川的电影创作活动使得伦理电影成为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类型, 奠定了中国伦理电影结合儒家文化的传统精神、对封建的迫害人性的文化因素的批判。

蔡楚生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结合当时抗战的大的时代背景, 讲述了张忠良这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影片通过对比也向大家展示了敌占区与大后方的人民的生活, 一些人腐化堕落的生活与一些人清苦的生活只为归期。这部电影将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最能体现中国现状的事件放在一个家庭中, 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来展示给观众, 因此成为家庭伦理电影的经典。《一江春水向东流》标志着蔡楚生艺术的成熟, 也成就了蔡楚生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作用, 是四十年代电影的经典。

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伦理道德电影的发展中, 谢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跨越了半个世纪, 成为这期间最重要的道德伦理电影创作的代表。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 谢晋所拍摄的一系列作品, 丰富了道德伦理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技巧, 使得道德伦理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早期谢晋拍摄的《舞台姐妹》等影片带有郑正秋、蔡楚生等人的艺术风格, 注重人物情绪内心活动的表达。八十年代所拍摄的影片注重以家庭为叙事的空间、注重塑造一些带有儒家精神文化的人物, 如《天云山传奇》中的主人公罗群, 《芙蓉镇》里的秦书田等。这个时期的道德伦理电影注重对人性的表达, 政治氛围比较浓厚, 主要注重对文革的反思, 尤其是文革对人的家庭、婚姻、性等各方面的残害的反思。

九十年代的道德伦理电影以张艺谋的出现为代表, 他拍摄了一系列新颖而内涵深刻的伦理电影[3], 重点关注对人情、人性等的表达, 注重挖掘人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如《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的伦理道德电影继承了张艺谋一贯的艺术风格, 即注重对色彩的表达, 运用色彩来加强故事人物的冲击力, 将伦理道德电影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中国伦理道德电影的发展历程, 早期伦理电影的发展情况与发展模式为以后的道德伦理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后的伦理道德电影都依托于早期的一些概况, 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早期伦理电影的特点

中国电影发展的早期阶段指的是从电影诞生之日起到1931年这段期间所拍摄的影片。早期电影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即从1896—1926年 (无声电影阶段) , 1926—1931年 (有声电影阶段) 。早期电影主要是将电影与影戏相结合, 这个时候的电影更多的是借鉴了喜剧的表现手法, 通过一些夸张的肢体语言以及一些面部表情来传达剧中人物的思想及感情。早期电影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伦理教化的, 与婚姻、妓女的生活等社会上一直以来被受人们重视的伦理道德热点紧密联系。这期间的电影主要有:《故都春梦》、《神女》、《西厢记》等等。早期的伦理电影的特点大致有:

早期的伦理电影中, 往往注重将社会道德融入到一个家庭之中, 将“教化”功能融入到电影中, 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郑正秋曾说过:我们不妨抱着一个分三步走的宗旨, 第一步迎合社会心里, 第二步适应社会心理, 第三步便是改良社会心理, 达到教化于人的目的[4]。《孤儿救祖记》这部标志着中国长故事叙事艺术成熟的电影, 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将善恶、孝义等展现到了观众面前。

早期伦理电影往往采用悲剧的方式来塑造人物, 如电影《神女》。《神女》中阮玲玉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带着一个孩子的单身妓女, 妓女这个身份从一开始便给人物角色赋予了一个争议的话题, 便成为人们的视觉焦点。影片中的神女是伟大的、纯洁的、而且是神圣的。为了养活她的孩子, 她放弃了自尊, 甘受流氓的凌辱。可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神女, 其命运最后却是在监狱里渡过她的余生。她是一位悲剧的人物, 她的道德在观看的过程中展现出来。除了《神女》, 像《桃花泣血记》、《孤儿救祖记》等硬皮昂中, 人物的命运都是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 通过这个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早期伦理电影中往往采用长时段来安排故事情节以及展现人物命运。伦理电影中主要是一些跟婚姻、亲情伦理等有关系的内容, 因此需要通过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展现。没有长时间的铺垫, 人物的性格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如影片《桃花泣血记》中琳姑与德恩的感情经历以及感情中所遭遇的阻碍、二人的真情等的叙述中, 长时段的叙事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日久见人心”, 长时段的叙事也利于观众对影片人物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更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新时期伦理电影的特点

新时期电影的发展, 一个共同的倾向是对传统命题全面反思, 开创了中国电影理论史上一个空前活跃的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后, 尤其1979年“电影复新年”之后所出现的电影, 整体上被成为新时期的电影。这个时期的伦理道德电影的数量丰富, 并且出现了一大批新兴的具有创作活力的电影创作家, 如张艺谋、陈凯歌等。这些电影创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 更加注重对人性的表达, 社会、家庭、婚姻、性别、文化以及人性等伦理道德题材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进行深度挖掘。总体来说, 新时期的伦理电影的特点有:

作品内容更注重对现实的展现。在这一时期, 谢晋是多产的伦理电影创作者, 创作了《青春》、《摇篮》、《牧马人》等优秀的作品, 纵观这些作品, 我们可以知道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普通的一员, 他们有着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烦恼。以《人到中年》为例, 陆文婷的生活便是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工作、家庭、子女等像一座山压在了他们的身上,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承担着这一切, 但是人的本身状态确让我们觉得是那样的累。

新时期伦理电影注重对历史的反思, 将历史对于人的影响展现到观众的面前。新时期出现的伦理电影中, 只有少数几部是与历史无关的, 大部分都在影片中加入对历史的反思, 将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与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和解释结合在一起。悲剧性的历史话语与反思性的人伦情感结合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叙事结构[5]。谢晋的《天云山传奇》便是一个典范。影片中将故事的发生发展放置在“文革”这一大的历史事件之中, 人物的命运的起伏变化也随着历史的变化而改变。但影片不是单纯讲述历史, 人物性格的变化以及对其的解释都与历史联系到了一起, 人性以及道德展现到了观众面前。

新时期伦理电影多注重人性的反思, 更多的关注“人”。人越来越成为电影所表达的主题, 成为伦理电影所关注的对象。对于人性的反思与重视也成为新时期伦理电影类型进行创新与突破的一个重要途径[6]。导演凌子风指导拍摄的电影《春桃》中对主人公春桃与两个男子间带有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以及由此所产生的道德冲突, 直指人的灵魂最深处, 春桃的勇敢、无怨无悔以及极大的宽容维持着一种“和谐”家庭的生活。但在这个过程中, 两位男子的人性展现无遗。影片最后, 春桃背着垃圾筐、叫着“换取灯儿”行走于大街小巷, 沉着的身影置身在高墙之下, 春桃的人格魅力与民族文化的内在相结合, 形成影片哀而不伤的艺术风格。对于春桃的人性的反思以及对于两个男子的人性的批判也置身在这高墙之下, 对中国传统下的女性命运的思考也表露无遗。

四、早期伦理电影对新时期伦理电影的影响

早期伦理电影为伦理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确定了伦理电影发展的一些基调:如注重现实, 注重长时段的叙事方式等。新时期伦理电影是伦理电影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为伦理电影在日益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带来了新的活力。早期伦理电影对新时期伦理道德电影的发展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早期伦理电影注重对正义的表达, 新时期伦理电影也继承了这一特征。早期的伦理电影中, 往往传达的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这种比较直接简单的善恶结果。如电影《西厢记》中孙飞虎强抢莺莺最后被书生打败, 而张生最终赢得美人归, 这些都讲善恶好坏。新时期的伦理电影也注重对善恶的表达, 注重对人的“教化”作用。如电影《天云山传奇》中以罗群为代表的“善”的人最终获得了重生,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以吴遥为代表的“恶”最终也受到了惩罚, 正义得到了伸张。但是新时期的伦理电影对于善恶的表达已不像早期的伦理电影那样直接, 正义的伸张更加复杂, 人物的经历也更为复杂。《天云山传奇》罗群的“平反”便经历了较长的时间, 也经历更为复杂的人物斗争, 由此也带出了宋薇与吴遥的矛盾, 叙事更为紧凑。

早期伦理电影注重采用长时段的叙事方式, 新时期的伦理电影也采用了这一点。长时段的叙事将剧中人物的感情积淀起来, 也利于观众的感情积累, 从而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达到教化、感染受众的作用。长时段叙事作为伦理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贯穿于伦理电影发展的各个时期。《神女》中采用了大量的面部特写, 神女的生活状态的变化以及命运的变化等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得到体现的。《芙蓉镇》中, 胡玉音与四个男人的纠葛也正是通过岁月的轮回变迁来得到体现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 早期伦理电影中往往注重塑造一些忍辱负重的贤妻良母或者是刚烈女子的形象。如《桃花泣血记》中的琳姑面对恶势力不低头, 只为心中对爱人的承诺;《神女》中神女为了自己的孩子甘愿忍受流氓的欺负。新时期的伦理电影虽然不再塑造这样很直接的女性形象, 但却免不了早期伦理电影的影响, 在人物塑造方面, 往往是一些能吃苦、为理想所奋斗的女性形象。《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为了罗群, 为了心中的理想放弃了最爱的工作, 与罗群一起吃苦过清平的生活最终而付出生命。《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所扮演的女性形象也重复了早期伦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善良、坚忍、敢于承担家庭责任。

伦理道德电影是电影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型, 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前进。但作为山石之基的早期伦理电影的作用不容忽视, 新时期的伦理电影是进一步拓宽了早期伦理电影的发展, 使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电影市场中获得更为长远的发展。

摘要:道德伦理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不但是一条贯穿清晰的线索, 而且是中国电影里的一个主类型。伦理电影, 指以伦理为主题的电影, 它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探讨。它主要以反映伦理、道德问题为主要内容, 着重表现人伦关系与人伦之理, 具有较强的世俗性与大众性。伦理的精神几乎体现在每一部影片之中:爱情、婚姻、家庭、宗教、代沟、社会问题等等都可以在伦理的范围之内, 因此伦理片有着比其他片种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模糊的边界[1]。本文主要探讨了早期伦理电影对新时期伦理电影的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伦理电影,新时期,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晓岚.启程与变革——论新时期以来大陆伦理片的发展与演变[D].上海:复旦大学, 2009:4.

[2]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6.

[3]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J].当代电影, 2006 (1) .

[4]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0:47.

新媒体及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篇10

基于新媒体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 而作为一种运动形式, 体育不光有更高, 更快, 更强大的身体追求, 同样还展现出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 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 而这种展现就只有依赖现在的新媒体进行传播。

一、新媒体与体育

(1) 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 (New Media) 的名称主要来自于美国的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随后, 美国的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 也曾经多次使用“New Media”一词。因此, 新媒体一词在美国开始蔓延开来, 甚至扩展到世界各地。新闻媒体又称之为数字媒体、网络媒体, 主要是建立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互联网的基础之上, 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新媒体除了表现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一些传统的媒体功能上以外, 它还具有及时、互动、延伸、融合等新特征。新媒体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系统、信息收集界面、传播渠道、接收终端等重要要素, 它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而是属于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从技术方面来看, 新媒体属于数字化, 从传播方向来看, 新媒体给人们始终提供广泛的平台, 让人们充分享有互动性。新媒体不仅使每个人有听的机会, 更有表达的机会。

(2) 新媒体与体育的共生关系。新闻媒体具体有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 新媒体越来越趋向于大众化, 在传播领域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 新媒体打破了传统的媒介, 给传播领域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发展, 体育新闻传播也面临着新媒体带来的巨大挑战。新媒体对体育具有依附性, 体育对新媒体具有依赖性, 两者相互依附依赖具有共生的关系。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 大家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对体育锻炼, 逐渐把健身当作一种娱乐活动。现今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加强, 体育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个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向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国家外交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 体育新闻传播也成了现代媒体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新闻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新媒体也必然会将体育新闻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3) 新媒体与体育的结合。互联网的刷新速度都是以秒计算的, 目前很多综合性的门户网站都有专门的体育频道。例如, 新浪网、搜狐网, 这两个网站的体育频道点击率都是相当的高, 此数据可证明体育新闻是深受大众喜爱的。手机的短信传播功能, 从发展初期就与体育赛事密不可分, 二者相互支持发展。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已经有100多套, 其中与体育相关的频道就占了10%左右。新媒体在传播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做到了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播和信息互动四个环节, 新媒体的时效性, 即时性、互动性和过程中的可体验性, 使体育赛事得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即时呈现,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对体育比赛信息的所有需求, 并让用户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 新媒体与体育二者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新媒体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1) 新媒体促进了体育的发展和全球化。新媒体趋势下, 体育的全球化模式逐渐形成。全球四大通讯社—美联社, 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与法新社, 控制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体育新闻流通, 提供全球数十亿人有关体育的消费与信息。到了21世纪, 新媒体可以让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金发帅哥贝克汉姆风靡全球。在中国, 数以千计的球迷十几个小时保卫者皇家马德里队下榻的酒店, 只为能接近一下他们的偶像。当时, 以为大连的女球迷因为看不到小贝而痛哭起来。由此可见, 新媒体给体育带来的全球性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2) 新媒体给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新媒体对体育文化进行传播, 优化了体育资源。其中电视媒体独特的宣传效果将视和听两者相结合, 声画并茂, 是人民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传媒使体育文化快速发展, 进一步拉近了体育活动与人们之间的距离。新媒体的即时性使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有所提高, 推动了全面健身运动的开展。新媒体优化了体育的资源结构, 使其具有体育比赛的使用价值, 促使体育组织可以获得更大的收入。

(3) 新媒体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由于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 人们在观看体育比赛时, 也把体育比赛看成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团体的实力的象征, 激发了人们的热情, 自豪感。同样体育通过新媒体传播给大众, 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也让每个人都认识到“生命在于运动”。

(4) 新媒体传播体育文化, 促进体育发展。新媒体将体育这一社会现象与人有机联系到了一起, 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产业通过新媒体的传播, 使其成倍扩展, 这是体育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体育市场的主要构成是由数以万计的电视观众和体育迷组成, 为体育产业的购买潜力创下了基础。NBA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使体育比赛家喻户晓, 成了国际品牌。新媒体加快了体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 通过新媒体对体育竞赛的不断宣传, 开发了国际体育市场。一方面加大力度宣传我国的体育体制创新;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外国优秀的体育比赛节目。随着新媒体对体育事业的大力宣传,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 这就推动了体育比赛市场、体育健身市场、体育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使体育这个无形资产不断的升值,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通过新媒体的影响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有着崇高的声誉和宣传效应。这种崇高的声誉就成了体育事业中的无形资产, 一些媒体甚至直接参与体育的经营与管理, 以此来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媒体越是发达, 体育越是贴近人的生活, 越能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

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1) 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中, 信息传播者具有对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审核、信息加工、信息发布的责任。新媒体的诞生打破了原来的单向传播性, 新媒体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 开启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 使其在媒体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同时也在监管方向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每天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发布, 但是在信息的监管审核技术和方法上面并没有提升, 没有办法有效地对发布信息者进行及时的监控;另一方面就是信息传播权的滥用, 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传播信息, 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人和缺少职业操守的新闻记者以此来传播低俗、虚假的信息, 以此来达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团体的利益、目的。通过微信、微博、QQ、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来发布一些带有暴力色彩的言语, 对体育明星进行虚假的炒作和恶意诋毁, 造成不良的媒介环境。然而, 对体育的关注和参与度最高的都是些青少年, 过多的不良信息将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等, 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监控方面的力度缺失, 造成这种危害, 是对体育精神的亵渎。因此, 需要全社会的人民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有效的监管。

(2) 传播内容不平衡。随着新媒体对篮球、足球项目的着重宣传, 使人们对体育项目中的这两项运动关注点很高。相比之下, 其他的体育项目就受到了人们的冷落甚至无视。因为“流行”对于传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让人们对体育项目的兴趣程度和认可程度都不同, 削弱了其他体育项目的宣传, 这种行为严重地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近年来, 新媒体和体育事业都不断地发展, 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密切和协调, 在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基础上, 开拓体育相关产业, 反过来也能够有效地促进新媒体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 2008 (6) .

[2]黄升民, 王兰柱.中国数字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3]庞伊婷.新媒体发展与体育运动文化的价值重塑[J].体育与科学, 2013 (5) .

上一篇:支出核算下一篇:混凝土开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