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床位规模

2024-05-02

医院床位规模(精选八篇)

医院床位规模 篇1

1 医院床位总量与人均床位资源

建国以来我国医院持续增建,近十年是最快发展时期,总数量达到了20918家,床位数达338.74万张,世界排名领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医院床位年平均增长率3.53%,近十年为5.15%,目前床位年平均增幅达8%。与发达国家床位发展趋势比较,美国医院床位数以1965年的170.4万张为顶峰,后逐年减少[1];日本政府2008年初实行公立医院改革前后,全国病床总数由163万张减少到2009年的161万张左右[2]。

我国床位的不断增长使得每万人口床位资源不断上升,但2010年世界卫生统计资料显示,中国2000年-2009年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平均为30张,略高于世界卫生组织195个会员国的平均水平(27张),与高收入国家均值(58张)差距较大,也低于中高收入国家(39张)(图1)[3]。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区域分,欧洲区域的平均值最高(53张),其次是西太平洋区域,我国低于所在西太平洋区域平均值(38张)。全球每万人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每万人口床位资源也比较丰富(表1)。

2 单体医院床位规模与床均卫生人员

1980年到2010年,我国医院总量从9000余家增加到了20000余家,年平均增幅2.55%;我国医院平均床位规模从121张/家增长到161张/家。美国则在1990年从7174家为顶峰的医院数量下降到了2009年的5075家[4],医院平均规模从1990年的182张下降到2009年的163张/家[4]。

其中,我国800张床位以上的单体大型医院数量增加最快;美国20世纪80年代城市中大医院则呈增加趋势,但4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医院有缩减趋势[5]。我国目前4000张床位以上的城市大医院屡见不鲜,甚至有5000张、8000张床位的医疗航母,发达国家的大型医院也比之不及(表2)。

我国医院卫生人员的数量从2003年的242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44万人[6],平均增幅5.14%,2009年到2010年,增幅达到了7%以上;平均每床位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从2003年的1.06人/床降低到了2010年的1.02人/床。美国医院的各类卫生人员总数从2000年的445万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517万人;平均每床位卫生人员数从4.5人上升到5.5人[7]。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医院医务人员数量上升,从8万余人上升到15万余人,平均每床位医务人员从1.02人上升到1.29人。部分国家及地区的代表医院每床工作人员数比较见表2。

从人力资源分布方面看,我国医院执业(助理)医师的总数量在2005年以前均高于注册护士人数,在2006年基本持平且略高,但从2007年开始,注册护士的人数就开始超过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并且两者的数量差越来越大。到2011年,注册护士人数已经比执业(助理)医师高出了32万人。医护比从2003年的1.03降到了2011年的0.80。注册护士的数量增幅在2008年后迅速增大,达到了每年平均10%以上,而相比之下,医师的增速在2008年之后却逐年下降。

3 床位资源分布均衡度

我国床位资源分布均衡性不足,体现在:(1)不同级别的医院床位发展水平不同。三级、二级、一级医院的床位数量在2005年到2010年间增幅分别为78.4%、62.3%和73.9%。床位规模较大的医院越来越多,500张床位以下的医院多了8%,500~599张床位的医院多了44%,而8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增长了153%。(2)不同地区床位资源分布不均衡(表3),北京、上海的床位资源过于集中,与资源较少的省份相比,达到其近3倍水平。(3)城乡发展不均衡:2005年到2010年间城乡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相比,城市五年间由4.03张/千人口增长到了5.33张/千人口;农村五年间由1.74张/千人口增长到了2.44张/千人口,增幅均为32%;城市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一直保持在农村的2倍多。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统一的规划,在一定的地理区域设置一定数量不同功能的多层级医疗体系,保证地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8]。例如日本政府关注偏远地区医疗,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卫生技术人去前去工作,规定每个都、道、府、县政府必须举办一所500张床位以上的公立医院。因此,日本与我国情况相反,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密集,反而人均床位数量相对较低。

4 床位增长方式

我国医院床位发展形式以单体扩张为主,有一些医院之间通过建立分院、兼并、合作等实行横向或纵向规模扩增,但不成体系。而国际上医院集团化运作以及纵向联合的服务方式已是主流。医院集团最早出现在美国,此后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其他国家陆续出现[9]。2003年全美6300多家医院中,形成了近500个医院集团[10];全英已有300个医院托拉斯;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医院管理局把下属42家医院组建成7个医院集团,而台北市政府将下属的10家公立医院合并成台北市联合医院[11]。

例如美国最好医院排名领先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在基础上建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健康系统,管理着3所社区医院[12]、4所郊区卫生保健和手术中心、25所初级卫生保健门诊部;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系统统称为“约翰霍普金斯医学”,显示出医、教、研发展的有机整体。另一家闻名遐迩的医院梅奥诊所,则在20世纪80年代在诊所以外州建立分院,1992年正式建立MHS,至少已覆盖明尼苏达州南部、爱荷华州北部和威斯康星州西部64个社区的诊所、门诊部、医院等卫生保健机构。英国1994年成立的伦敦Smith医院托拉斯共有1200张床位、400多名主任医师;包括四所医院,分别为国家级教学医院,地区三级、地区二级以及地区一级医院,床位分别为500、450、150和100张[13]。

5 床位发展规划

我国医院床位发展规模非政府调控,缺乏统一规划,医院利用较大的自主权自行筹资发展,自负盈亏。而目前主流则是在全国或地区范围内实行区域规划,针对不同功能分层级划分和设置医院,现以德国、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为例。

在德国,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为数百个“区域性医院服务体系”;而在每一区域内,按标准配置四级医疗机构,分别为社区服务级(门诊)、跨社区服务级(专业医院)、中心服务级(综合医院)和最高服务级(大型医院)。区域内上下级医院、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的床位实行统一协调,以实现人群医疗服务的最佳效果。每一区域性医院体系一般由一所最高服务级医院、2~3所中心服务级医院、数十所跨社区服务级医院和数百家社区服务级诊所组成。如在有着350万人口的首都柏林,大型医院也只有3家,超过520张床位的中型医院大约有80多家,而少于14张床位的“微型”医院和诊所则遍布各街道社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医院管理局,自2002年按地区和人口需要划分7个医疗集团,以联网的方式运作。每个集团内的医院按其服务性质分为急诊医院和康复医院,在每所急诊医院的附近都有1~2所康复医院与之配套;集团内医院根据各自的专业能力和特色,相互之间不重复设置,病人的服务通过相互转诊予以解决,提高了各医院的服务效率[14]。台湾地区也形成医疗中心、区域医院、地区医院及诊所4大医疗层次,每家医院有各自明确的经营目标和功能[15]。

6 未来发展趋势

仅从我国床位规模的发展趋势上看,与20世纪美国的四五十年代、日本80年代类似。更多的文献评论,台湾地区医院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国大陆医院的明天。台湾地区医院的很多发展阶段和中国大陆医院有极为相似之处。例如中国大陆在2009年医改方案实施之前的医疗保障问题与台湾地区20世纪80年代十分相似,医疗保障不健全,居民医疗负担过重,而1995年之前台湾地区也和现在中国大陆一样主要采取按项目付费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同时还有医疗机构规模的扩张以及内部管理粗放[16]。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发生了一些转变,首先是发展战略:包括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科室综合整合以及延伸医疗等;二是管理理念的转变,关注长期效应,加强质量管理,共用高端设备,采用与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策略联盟,功能分工、垂直整合;三是医院服务理念的转变,注重人文与艺术管理。

从我国与国际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医院床位资源并不是所谓的过度发展,人均床位数仍不丰富;我国许多地区的大医院承担的诊疗人次负担越来越重,2005年到2010年三级医院的诊疗人次增加了91.5%,入院人次增加了118.5%,“一号难求”、“待床无期”的现象时有发生。2005~2010年,三级医院床位利用率由9 0.5%增加到了102.9%,大医院床位不仅不充裕反而供不应求。国际大趋势是通过控制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来控制床位规模,例如德国要求床位使用率必须达到85%以上,否则就要减少床位设置。我国也在不断控制平均住院日,但仍处于较高水平[17](表4)。

医院床位扩增申请 篇2

卫生局:

我院是

点救治医院,也是

定点医院,承载了14项社会公共职能。非典后,由于资金限制,我院只对医技和传染病门诊等进行了改扩建,此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但随时间的推移,建于80年代初期的传染病房住院楼,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此状态存在很大隐患,而且因各种设施陈旧,管道跑冒滴漏堵经常发生,根本就无法进行彻底的维修,给住院患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医院也多次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维修,但始终不能彻底消除隐患。

医院根据

卫生局《 年全市卫生工作重点》,年市人大代表提案关于《加快我市重点传染病医疗救治中心建设的几点建议》以及《 年政府工作报告》、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中的相关内容,我院经多年的筹划,自筹资金,启动传染病病房楼的新建工程。该工程竣工后,可把原旧传染病房楼和临建负压病区的所有常住院的患者集中到一个区域,不但能极大改善住院患者的就医环境和条件,也能有利于传染病患者的集中管理和治疗。该楼落成后,我院拟定增加

张床位,使我院床位由原来的 张扩增至

医院床位规模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选择广西全部75个县(市)的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调查对象。由于有些县(市)域拥有2个或以上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了调查结果可比性,只选择县(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称“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作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4个地级市75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

1.2 方法:

本文研究内容是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发展现状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只分析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规模和床位使用率。自编的调查表由广西卫生厅医改办公室下发,由各县综合医院设置专人负责调查工作及组织协调相关科室填写具体内容;填写完成后经审核,确认无缺项漏项及无误后上报。

调查指标主要包括:编制床位总数,指由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卫生统计年报主要指标解释);开放床位总数,指年底固定实有床位数,包括正规床、简易床、监护床、超过半年加床、正在消毒和修理床位、因扩建或大修而停用床位,不包括产科新生儿床、接产室待产床、库存床、观察床、临时加床和病人家属陪侍床(卫生统计年报主要指标解释);主要科室床位数、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术前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医师日均担负住院床日数等。

病床使用率=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

所收集数据应用Epidate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人录入方法录入资料,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县级公立医院床位配置和利用现状。

2 结果

2.1 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

表1 2008-2013年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变化

注:平均床位使用率以开放床位数计算

表2 2013年不同床位规模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使用率

注:床位规模按开放床位计算

2008年-2013年,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均逐年增加,院均床位数分别从2008年的244.5张和271.8张增加到2013年的324.9张和468.9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9%和11.5%,开放床位数年均增长率是编制床位数的1.95倍;2013年县医院的开放床位数(院均)468.9张,是同期编制床位数(院均)的1.44倍(见表1)。

2.2 不同床位规模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使用率

2013年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使用率随医院床位数增加而增长。床位使用率在85%-100%的医院比例中,300张床位规模占30.0%,400张床位规模占52.9%,500张床位规模占57.0%。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病床使用率逐年增高,床位负担逐年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待遇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尤其是开放床位数量明显增加,呈现快速扩张趋势。国内一些研究也显示,近年来,我国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医院床位总数不断增加,医院单体规模显著扩大。县级医院床位数量的迅速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各级政府重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医院出于扩张冲动,为提高医务人员收入和改善医疗环境,通过增加床位扩张规模,带来直接利益。同时,国家相关的政策及规定对医院床位的增加和利用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我国新农合的实施让部分住不起院的患者及时入院,提高了县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缩短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加快医院的床位周转。

3.1 床位使用率有待改善

一般认为,县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达到85%,即被认为是与当地医疗需求相适应的;如果达到甚至超过100%,即说明当地居民的医疗需求超过了医疗机构的提供水平,导致医疗机构的病床超负荷运转。本次调查显示,广西县级公立综合医院2008年-2013年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在7-8天左右;平均床位使用率均在85%以上,2012年和2013年甚至超过100%。出院者平均住院日达到要求,不存在过度医疗现象,因此床位使用率过高可以说明利用率紧张。这表明县级公立综合医院床位得到较为充分利用,但也面临着病床超负荷运转的挑战。

3.2 床位规模、使用率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研究表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县医院床位使用率在85%-100%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9.7%、27.7%和28.8%。本次调查发现,400张及以上规模医院所在县的人口均在50万人以上,600张及以上规模医院所在县的人口均在100万人以上。由此可见,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使用率情况与当地人口规模有较大的关联性,呈正相关。因此,在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的不合理增长的同时,应该考虑根据人口规模,适当增加人口大县公立综合医院的床位规模。新增床位的配置要重点考虑病床使用率过高的医疗机构,以缓解患者住院难的问题。

4 建议

目前,我国的床位使用率超负荷运转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低下、双向转诊制度落实不够以及医疗保险制度都有关。县级公立医院床位配置多了会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配置少了又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如何确定医院适宜床位规模,成为当前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关注的重要问题。医院床位规模是否适宜,应综合考虑医院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才能得出医院床位规模不足或过剩的结论。一是政府应及时修订全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强化区域卫生规划的约束性,在合理确定医院床位总量的基础上,明确床位规模,严格控制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防止无序扩张。二是建立强制性双向转诊制度,加快制定分级诊疗规范,使病人合理流动。三是县级公立医院应根据自身规模、管理体制以及文化底蕴,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规范医护人员行为。

参考文献

[1]谢舒,陶红兵,耿珊珊.综合医院床位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构建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2(5).

[2]曹剑涛,李志建,马进.基于门诊病人流量优化医院床位数量:理论模型及政策含义[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2,5(11):42-46.

[3]耿珊珊,陶红兵,谢舒.综合医院床位利用效率评价模型构建的初步探讨[J].中国病案统计,2012,32(5):21-23.

[4]陈春,王颖,周良,等.引入虚拟变量的我国医院床位配置变化与政策影响作用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3,26(1):1-4.

[5]刘丽华,于世利.我国医院床位三十年发展:成就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2,16(9):9-12.

[6]姬小荣,王禄生.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医院床位规模与利用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21-24.

[7]赵希平,余丽君.临床路径的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31-32.

[8]姬小荣,王禄生.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内卫生资源配置状况[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14-16.

医院床位配置与利用资源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本文利用本院2001年至2007年住院统计年报, 分析床位的配置和利用情况及其医院经济效应的关系。

2结果与分析

对医院实际配置床位数量、全年平均使用床位数量和全年平均闲置床位进行了分析结果, 见表1。

2.1医院床位配置与使用情况分析

2.2医院床位闲置对医院人力成本的影响

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标准中小医院床位与人员配置标准为1∶1.4~1.5, 而本院床位与人员数之比为1∶1.4计算, 医院床位闲置导致人员闲置情况, 见表2。

2.3医院床位使用变更对房屋设施利用情况的影响

从表2中可见, 按照每张床位占用病房面积6.5平方米, 每平方米建筑造价1000元计算, 医院闲置69张床位, 将使医院44.9万元的建筑物不能产生效益, 同时增加了医院的部分医疗设施及供电、供水、供暖、供气成本。又从表3的数据统计分析, 床位利用情况超负荷, 病床使用率达117.5%, 超床位数为207张。根据国家卫生部要求, 病床使用率为93%, 按照国家二级医院人员编制规定 (1∶1.4) , 本院医务人员缺编严重, 使得医务人员处于长期超负荷工作, 对医务人员健康素质有所影响, 同时病床的利用情况长期超负荷会导致感染机会发生增加, 由此也会影响医疗质量提高, 因而领导要重视此问题。

3讨论

3.1医院闲置床位减少并呈增加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2001年至2003年床位呈闲置状态, 但近2年来病床闲置呈不断减少, 尤其2004年至2007年医院床位利用情况呈逐渐增加趋势。由于这几年医保政策改革, 农保、医保人员在我院就诊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疾病谱构成发生改变, 肿瘤病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外伤与中毒患者、心血管患者逐年增加是造成医院床位使用增加的原因。

3.2科室之间床位利用效益不够平衡

通过表中分析结果看, 有的科室床位闲置多, 而有的科室床位满负荷运转。据状况, 建议对有关科室床位配置数量进行优化。

3.3合理调整人员结构, 提高服务效率

事实表明, 深化医院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特别是医院后勤改革, 实施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尤为重要。适当控制和减少后勤人员, 降低医院人力成本, 在医院人力增加上制定长远规划, 增加医务人员编制, 要从引进高素质人才出发, 做到少而精, 避免人力增长过快和资源内耗, 切实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按照2003年平均每人年工资收入2.1万元计算, 给医院增加人力成本35.7万元

按照2007年平均每人年工资收入3.6万元计算, 给医院增加收入1822万元

摘要:卫生资源的配置与优化问题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不仅宏观上要优化调整, 微观上也必须重视。随着医疗竞争日趋激烈, 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矛盾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进行了医院床位配置与利用效益分析, 供卫生改革和领导决策参考。

公立医院床位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浅析 篇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都提出,要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床位的利用是反映医院工作效率与住院资源利用的主要指标,正确地分析床位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床位的利用率,对医院管理和资源合理分配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公立医院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床位利用过度,二是床位利用不足。在兼顾质量和效率平衡的前提下,对公立医院的床位利用效率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其影响因素,是实现医院床位有效、合理利用,提高医院医疗资源效率的关键。

1 国内外床位利用效率的现状分析

根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国家卫生部于2006年发布《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该标准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和病床周转次数的标准进行了规定,其中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分别为不小于60%、85%~90%和85%~93%,年病床周转次数分别为不小于32次/年、20次/年和不小于17次/年,这两个指标都是反映床位利用效率的有效且直观的指标。目前,我国医院床位利用效率差异较大,部分医院床位使用率高、周转次数快,但也有部分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世界各国都存在床位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有研究报道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以及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医院都存在不适当住院日,从而导致医院床位利用效率降低。部分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床位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对其影响床位利用效率的因素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发达国家多从医院管理的流程环节以及医护人员的行为来研究其对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对床位利用效率有影响的不只是床位规模、医院管理和医护人员行为等因素,如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住院流程、医师咨询、住院率等都会影响医院的床位利用效率。

2 公立医院床位使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1 国家政策对公立医院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

国家相关的政策及规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医院整体的床位利用效率上,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影响有:我国新农合和单病种限价付费的实施会让部分住不起院的患者及时入院,提高县级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缩短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加快医院的床位周转,提高床位利用效率。消极的影响有:双向转诊不顺畅会降低大医院的床位周转次数;住院报销比例差异性较小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床位得不到很好的利用。

2.2 医院内部管理和医护人员行为对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

对公立医院而言,医院资源配置和内部管理是影响其床位利用效率最主要的因素。从国内外文献研究可以看出,医院的自身发展、资源配置、就医流程、病人的入院安置政策、就医咨询、高新技术的应用等各方面的管理因素和医护人员行为都会影响医院床位利用效率。有些学者研究数据表明,医院的规模化发展对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不会带来床位利用的高效率,反而会导致床位资源的浪费、医疗成本的上升。应从医院内部管理的改善入手,优化住院流程和手术室运行流程,引进高新技术等手段,以提高床位利用效率。

2.3 病人结构对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

病人结构在不同区域不同医院之间差异较大,如综合性的公立医院疑难杂症的病人较多,病程长,压床现象严重,床位周转慢;而小医院则有较多常见病的住院患者,住院时间短,床位周转快。部分专科医院如心脏病医院、胸科医院和脑科医院等收治的病人也都是病程较长的患者,而妇产科医院、眼科医院的病人病程都很短。因此,病人的结构对医院床位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而目前国内的研究者鲜少考虑到这一因素对床位利用效率评价的影响,导致床位利用效率的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会对医院床位利用效率带来影响。宏观方面主要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情况、人口数量、地理状况以及疾病谱;微观方面主要有:疾病发病的季节性、病人疾病的危重程度、特定时间如春节病人要求出院等因素。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床位使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不够系统和深入,导致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许多研究提到床位使用率太高则需要增加床位规模,床位使用率太低则需要减小床位规模。事实上,目前我国的床位资源利用是紧张与浪费并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低下、双向转诊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以及医疗保险制度都有关系,仅仅让某一家医院根据自身的床位利用率来增加或缩减床位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另外,不同医院因自身规模、管理体制以及文化的不同,在改进医院内部管理和规范医护人员行为等方面也不应该仅提出一些泛泛的建议,应根据医院自身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综合公立医院在卫生服务提供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如何在提高其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方面保持一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目前,政府举办的二、三级医院是现有资源存量中的优质资源,服务量大,服务能力强,群众信赖。而这些优质资源提供量有限,供需矛盾突出,是形成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根据不同级别医院的功能定位来高效、科学、合理地评价医院的床位利用效率,通过床位利用效率的评价来对医院住院资源以及内部管理进行调整,对医院的高效运营和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床位利用是医院资源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公立医院床位资源的利用均存在着利用不足或利用过度的难题。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床位利用效率的现状分析,总结归纳出公立医院床位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医院内部管理、病人病种结构及其他不可控因素。

关键词:公立医院,床位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元元,朱雪琴.医院床位效率评价[J].中国病案,2009,(09):34-34.

[2]Dumas M B.Hospital bed utilization:an im-plemented simulation approach to adjusting and main-taining appropriate levels[J].Health Service Research,1985,20(01):44-61.

[3]杨婷,王玉贵,杨廉洁.运用归一分析法评价床位工作效率[J].中国病案,2010,11(05):44-45.

[4]朱士俊,董军.医院管理与信息利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5]杨智勇,王小万,李慧平,等.对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师工作量与绩效的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04):65-68.

[6]田凤调.秩和比法的应用水平有待提高[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01):38-42.

[7]陆永军,詹群生.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1998,9(06):304-307.

医院床位规模 篇6

医院床位的高效利用是评估医院管理的重要标准。一所医院的床位是有限的,而来院救治的患者是源源不断的,尤其是对大型综合性医院,往往由于医院床位有限,而存在很多候床等待入院的患者无法及时入院,其带来的后果是:对医院而言,存在着部分患者的流失;对患者而言,存在着由于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延误治疗的最好时机。只有合理利用床位,才能尽最大可能统筹好医院收治和床位之间的矛盾,提高医院床位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地安排医院的床位对于医患双方都有极大的好处。对于医院,合理的安排床位不仅意味着管理效率和医疗效率的提高,更意味着医院服务效率(如年接诊患者数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也间接提高了医院的经济效益。对于患者,医院对病床的合理安排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能够及时地接受治疗,使病症得以控制,更能够使他们减少就医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对于床位利用情况的研究,国内经常采用的指标是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和床位周转次数等几项终末指标,评价一定时期内医院的床位利用情况。对于如何合理组织医院床位,如何根据科室现有床位资源和病种特点,来合理安排病房收治不同病种患者比例的问题,未见报道,多数医院住院处是根据FCFS(first come first serve)的策略收治患者入院,也有科室根据以往经验收治患者入院,这些方法在某一方面保证了患者的权益,但是,并没有从科室收治病种规律和合理利用床位资源出发,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综合衡量患者各方面的效益[1]。

本文以某医院眼科病房为例,通过该眼科病房运行的历史数据,研究其收治病种特征,根据病种研究其床位占用参数,结合该科候床患者数量分布和各病种床位占用的特征,通过分析住院患者的流程提出模型假设,建立不同患者手术方案及其床位占用情况模拟的数学模型,旨在保证该科床位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科室病床利用效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病患的需要。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本文数据来源于某医院2008年7月13日至2008年9月11日眼科收治患者情况的统计。该眼科收治患者病种以青光眼、视网膜疾病、单眼白内障、双眼白内障和外伤为主。采集变量包括患者的门诊就诊时间、入院时间、第1次手术时间、第2次手术时间和出院时间。

2.2 方法

2.2.1 模型假设

(1)白内障患者只安排在星期一、三动手术,且这2天不做其他眼科疾病手术。

(2)每种疾病治疗遵循FCFS原则提供顺序服务。

(3)医院手术条件不受限制,即只要有患者需要手术就可以安排。

(4)等待入院的患者数量保持均匀变动。

(5)每天入院患者的安排优化方法是:遵循患者住院天数最少的原则进行安排。

(6)把单眼白内障和双眼白内障当作2种疾病情况。

(7)除外伤意外的4种疾病不存在等待入院患者的比例为0的现象。

(8)一周中星期六和星期日不做手术。

2.2.2 建模依据

2.2.2. 1 问题简化

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简化问题,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建模。以该科室有2类患者存在为例:

如果有2类患者(如单眼白内障和青光眼),假设患者的到来平均时间分别为t1和t2,眼科拥有床位数为N,当日占用的床数为n,候床人数为m,并假设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T,则可用二维向量表示眼科床位利用及其转移情况,如图1所示。

当眼科收治病种在3类以上时,其床位利用状态的转移情况就变成为一个复杂网络,很难用图像来表示。该医院眼科患者大致可分为5类,即青光眼、视网膜疾病、单眼白内障、双眼白内障和外伤,且对患者出入院的时间有严格的约束,这便导致网络更复杂以及模型建立的难度更大。为了解决其床位合理安排问题,只能对建模过程进行适当的简化,以达到求得可行最优解的目的。

2.2.2. 2 参数确定

根据实际运营数据,计算各类患者的平均候床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前住院日指标,作为模型参数的估计值[2]。

2.2.3 模型建立

2.2.3. 1 患者到来情况模拟方法

为了预测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病床安排情况,模型必须考虑随机新到患者情况。对此,我们拟根据实际资料数据的统计,给定生成随机数的上、下界分别为14和0,利用线性同余发生器生成随机数,作为当天到达医院的患者总数,然后根据最开始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每类患者数。线性同余发生器的算法为:

设a,b,M为整数,M>0,a≡b(mod M),求同余运算:

求得一满意的发生器:

式中,x0为任意非负整数。

对于每类患者每天到来的数量中所占比例,可根据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得到[3]。

2.2.3. 2 模型参数设置

假设给定该医院眼科每种疾病在院患者占用病床的比例,且该比例固定不变,则这种情况下床位利用模型相关参数设置为:xi,j为第i天第j种病患者安排住院的人数;bedi,j为第i天第j中疾病病床的空床数;ai,j为第j天第i种病患者在排队的数目;yj为第j种疾病分配到的病床数;Timeinho(i)为第i种患者的住院时间;Timebeho(i)为第i种患者的候床时间。

2.2.3. 3 眼科床位利用模型[4,5]

2.2.3. 4 固定床位比例算法设计

将每种疾病占用病床数分开,在一段时间内对每种疾病进行从1到79个病床的独立分配(分配方法按照床位利用模型的结果),即不考虑其他疾病,在程序中表现为其他疾病的等待数和新来人数均设置为0,得到单独疾病79组逗留时间。以此类推,对所有疾病均遍历一遍后的情况可根据一个5×79阶方阵:

每一个数组a[i][j]代表第j种病在床数为i时的逗留时间。当将初始状态设为0时,可以将i考虑为空床数,以便于编程。遍历任何一种状态,将满足条件的5个结果进行加和,并比较得到最小值,相应的病种分配比例即是病床分配的最优比例。

在每一种状态下对患者进行安排。在安排过程中,因为每一定数量的病床只考虑一类患者,所以每类患者按照先到先入住的原则进行安排,并累加计算住院时间,没有入住的患者则累加候床时间,此时,一共需要安排并计算78×77×76×75×74次,每次用入院总时间除以患者总数,计算患者平均逗留时间,并比较每次的结果,最终,通过这种枚举的方法,可以得到至少一组最优的病床比例安排。

2.2.3. 5 算法的程序实现

将每一种疾病的病床数看成在一个新的专科医院,并且只接受此类疾病,进行遍历,这样相当于5家独立医院同时处理,且有其床数之和为79的约束条件。计算得到数组后进行对比,求得最优比例。

2.2.3. 6 模型效果检验

利用建模求解的方法算得的结果与原方法算得的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的指标为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等待时间,2项指标小者为优。

2.2.3. 7 软件实现

建模和参数估计的过程由Matlab软件编程实现[6,7]。

3 结果

3.1 原始数据统计描述结果

3.1.1 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通过对该医院眼科61 d运行实际数据提供的患者住院日、术前住院日、候床天数和术后住院日的统计可知(表1):

(1)眼科各类患者的候床天数、术前住院日、术后住院日和住院总天数各有不同,但对于同种疾病,患者住院日基本围绕平均住院日。候床天数、术后住院日、术前住院天数的方差较小,住院总天数的方差较大。

(2)青光眼患者各项指标数据较为集中,其方差较小。

(3)单眼或双眼白内障患者,术后住院日方差小,术前住院日方差较大。

(4)外伤患者和视网膜患者的术后住院日方差较大。

3.1.2 一周中不同天收治各类患者的平均住院日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按照事先建设,要求眼科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安排手术,且白内障患者只安排在星期一和星期三做手术,其他眼科疾病不安排在星期一和星期三做手术。

3.1.3 眼科不同患者逐日门诊人数分布[8]

每种疾病来门诊就诊的患者都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其分布为“多峰”状态,故眼科就诊患者人数分布是随机分布(如图2所示)。总患者数目分布显示9月以后,来眼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且除外伤外,每天来眼科就诊的其他4类疾病的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各类眼科疾病中,外伤的患者相对较少。

3.1.4 一周内眼科各类疾病门诊人数比例

一周内来眼科门诊就诊各类患者数量如图3所示,可知该医院眼科患者中,视网膜疾病患者最多,其次是双眼白内障患者,再次为单眼白内障患者,外伤患者最少,且在周末相对较多[10]。各类疾病就诊患者比例如表3示。

3.2 模型模拟结果

根据眼科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实际资料得出以下初始条件:

(1)出院患者情况。如表4所示。

(2)眼科各类疾病候床患者比例分布。

5种眼科疾病候床患者比例为:

单眼白内障∶双眼白内障∶外伤∶视网膜疾病∶青光眼=21∶29∶1∶36∶15。

(3)最初排队的102位患者各项指标模拟结果。人均候床14.637 d,术前平均住院日2.216 d,平均住院日9.020 d,平均逗留时间23.657 d,床位使用率100%。

(4)最初20 d住院的164位患者各项指标模拟结果。人均候床10.756 d,术前平均住院日2.296 d,平均住院日9.524 d,平均逗留时间20.280 d,床位使用率100%。

(5)不同手术方案对应各项指标模拟结果。方案1:星期六、星期天不做手术,且白内障手术安排在星期一和星期三;方案2:星期六、星期天不做手术,且白内障手术安排在星期二和星期四;方案3:星期六、星期天不做手术,且白内障手术安排在星期三和星期五。利用固定病床比例算法,估计出固定床位分配数量的最优比例为:10(青光眼)∶29(视网膜疾病)∶21(双眼白内障)∶1(外伤)∶18(单眼白内障)。3种方案对应的主要指标模拟结果如表5所示,3种方案中第2种方案相对较优,即如果星期六和星期日不做手术,白内障手术安排在周二和周四对眼科床位使用效率的提高有益。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某医院眼科运行过程中实际数据的分析,建立眼科床位合理使用的动态模型,通过比较不同的手术方案,探讨眼科床位利用的最佳策略,在平衡眼科各类疾病患者收治的前提下,优化眼科床位利用,筛选最优方案,达到提高眼科床位使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眼科入院患者需求的目的。通过对眼科实际数据的分析和模拟,以及利用随机数估计的未来时间内可能来眼科就诊的各类疾病患者数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星期六和星期日不开展手术的前提下,白内障手术安排在星期二和星期四是眼科床位利用效率较高的选择。

4.1 模型的优点

(1)模型建立的基础是对眼科实际运行数据的详细而充分的分析,符合眼科的实际情况。

(2)模型首先对所给的待安排资料进行了安排,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利用以往的数据对未来的数据进行推测,让模型模拟了更长时间的患者分配模型,这样更能真实地体现此模型相比于原FCFS模型的优越之处,给医院一个更长远的建议。

(3)模型充分考虑了各种眼科患者的情况,并提出了合理的优化分配方法,更切实际地考虑到双休日的情况。

(4)在处理随机型模型时采用了基于利用同余算法的随机模拟发生器发生数据并解决约束规划模型,这种算法能够很好地得到全局最优解,从而保证了约束规划模型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5)考虑到不同的决策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判系统的优劣,本研究给出了多层次的评价指标,并对各种指标进行评估,以保证各方案的最优性和合理性。

(6)床位利用模型根据固定的比例进行计算,能够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形,并利用穷举遍历法充分地考虑各个比例下的数值,这样,便保证了模型结果的可信性、充分性和可行性。

(7)床位利用模型不仅可以计算出最佳的比例分配方案,更可以根据医院提出的某一个比例分配标准进行最优分配方案的决定。

(8)由于建模思路并不复杂,所以本研究具有实用性和可变性,能方便地变换条件,并应用于其他医院或科室的床位利用安排,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9)本研究对白内障手术安排提出了新的方案,并通过模拟,比较不同方案优劣,最终得到了较优的方案。

4.2 模型的缺陷

(1)由于模型较多地依赖于统计数据,而统计数据只能接近于未来实际,所以对于各方案运行过程中的细节未能充分地考虑到,提供的方案不完全适用于更远期情况。

(2)由于模型的建立并不非常复杂,所以有部分细节没考虑周全,尤其是在确定方案时,较多依赖数据的期望值,本研究并不能对每天的分配提供非常精准的安排,故模拟结果存在一定误差。

(3)模型利用枚举法进行分析,对于少量床位的情况尚可在短时间内进行安排,如果对于大医院或床位较多的科室,则可能导致模拟时间的延迟。

对于医院而言,由于资源有限,如何更合理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收治更多的患者,便成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尤其对于等待住院和手术的患者,早一日或晚一日入住医院有时甚至就意味着生与死的差别。对于已经入院的患者来说,早日治愈,意味着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医院来说,高效利用床位意味着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寻求一个优化的患者收治方案便成为了各医院、各科室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所建立的模型是基于对医院历史数据的统计,利用模型可得出较好的结论,可以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患者收治安排问题,有很强的适用性。

摘要:目的:通过数学建模筛选医院病床有效安排方案,以提高科室病床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病患的需求。方法:通过对某医院眼科床位实际利用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了优化模型以及穷举遍历的方法,建立该科床位调配的优化模型,并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模型自动模拟。结果:通过眼科数据的分析,得到了该科各病种床位占用特征,建立了眼科病床调配模型,筛选出眼科床位和手术安排最有效方案,结果显示该研究所取得的方案较FCFS(first come first serve)优。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在医院床位有效安排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医院的病床管理效率。

关键词:医院床位,利用效率,数理统计,最优化模型

参考文献

[1]苏华,刘近安,曹秀玲.应用床位利用模型评价医院工作效率[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2):62-63.

[2]韩新焕,朱蒙纾,吴静.医院管理系统中排队模型的优化决策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8,21(1):16-18.

[3]何书元.概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唐焕文,秦学志.实用最优化方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姚若玉.MATLAB7.X程序设计语言[M].西安:西安电子大学出版社,2007.

[7]Yalmip.MATLAB整数规划工具箱[EB/OL].(2009-09-08)[2009-10-18]http://www.csdn.net/.2009,9:11.

[8]王丽姿.Markov排队模型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2):125-126.

[9]林元烈.应用随机过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医院床位规模 篇7

随着浦东导入人口的迅猛增长, 近三年来, 本院的出院人数平均每年递增约10%, 但本院的床位使用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 有的科室处于超负荷运转, 有的科室则床位有空闲, 分析病床的利用情况对于评价医院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病房管理、挖掘潜力、增强服务能力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病床工作效率指标是将平均病床工作日和病床周转次数结合起来反映病床工作效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拟应用病床工作效率指标计算出2012年本院临床科室平均开放床位数的合理区间, 为医院合理调整科室之间的床位配置提供一个科学的决策依据。

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2年度医疗工作统计报表, 数据真实、可靠 (表1) 。

2方法

2.1计算公式

(1) 病床工作效率=病床周转次数 × 平均病床工作日= (出院人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平均开放床位数) = 出院人数 ×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 平均开放床位数2。

(2) 平均开放床位数= (出院人数 × 实际占用总床日数/病床工作效率) ½。

2.2计算各科室平均开放床位数的合理区间的具体步骤

应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 将表1中病床工作效率指标进行统计处理, 得到平均数x=14 208.80, 标准差s=8 000.32, 标准误s =1 745.81, 查t分布界值表t=2.086, 计算病床工作效率指标合理区间 (95% 的置信区间) x± t0.05,20×s =10 567.04~17 850.56。因此, 可以得出本院病床工作效率指标的上下控制限为17 850.56和10 567.04, 将其代入公式中, 计算出各科室平均开放床位数的合理区间 (表1) 。

注:ICU为重症监护病房

2.3结果评定标准

将科室实际床位与计算的平均开放床位数合理区间上下限进行比较, 低于下限者为偏少, 在区间内为正常, 高于上限者为偏多。

3结果

从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2012年本院全年床位设置齐全的21个临床科室 (2012年下半年新增的康复科不计算在内) 中有7个科室床位设置比较合理, 有14个科室床位设置存在偏多或偏少现象, 其中低于控制下限的有4个科室, 高于控制上限的有10个科室。

4讨论

4.1医院病床编设的基本原则有服从医院职能、适应社会需求、经济效益、保证重点反映特色以及合理布局等原则

病床少了不利于有些专科的发展, 也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编设多了给管理及本地区病床的合理布局和经济上都带来影响[1]。卫生资源是有限的, 在现阶段, 从需求出发配置卫生资源, 使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才能实现卫生资源利用经济、有效[2]。

根据本院2012年运行数据分析:消化科、妇产科、 眼科、综合科这4个科室的实际床位都低于控制下限, 其中有3个科室的使用率都超过90%, 综合科和消化科的病床使用率更是高达130.14% 和114.36%, 眼科和妇产科的周转次数分别高达136.3次和66.95次, 说明这些科室病床负担过重, 病床超负荷运转。

实际床位高于控制上限的10个科室分别是肾内科、神经内科、ICU、脑外科、胸外科、骨科、肿瘤科、中医科、疼痛科和老干部科, 其中有5个科室病床使用率均不满85%, 最低的中医科只有64.6%, 床位闲置情况较突出。

4.2科室床位设置存在偏多或偏少现象原因分析及建议

4.2.1对于实际床位低于控制下限的科室, 分析其原因有: (1) 由于引进新技术、新疗法以及科室之间合作治疗而使病人数量大幅增长。如消化科近两年来开展多项晚期消化道肿瘤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 自2011年开始又与普外二进行胃肠道肿瘤内镜下介入治疗的合作, 2012年又被选入公利医院院内重点专科, 病床使用率与周转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建议增加床位。 (2) 由于社会发展原因, 自“十一五”以来, 上海进入了新一轮生育小高峰, 出生人数持续处于高位, 本院妇产科床位一直处于高负荷运转, 原有设置的床位数量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因此, 要适应现阶段医院的发展和病人的实际需求, 建议要适当增加床位, 提升卫生服务能力, 避免由此带来医疗秩序混乱和安全隐患。 (3) 由于内部管理流程不合理, 造成入院病人不紧凑, 导致病床周转次数过快, 但病床使用率低。如眼科, 病人平均住院日只有2 d, 但一周只在2 d集中大批入院和出院。针对这种现象建议科室还应从病房管理、住院流程上多考虑并加以调整。 (4) 由于内部考核机制不健全, 造成专科病房“挑肥拣瘦”, 导致综合科的病床积压现象较严重。本院综合科因为是属于急诊内科病房, 收治的都是由急诊观察室转入的病人, 由于受医疗质量考核影响, 专科病房只愿意收治病情轻且简单的患者, 治疗三五天后, 患者便能治愈出院。而病情严重的、患多系统疾病的患者都“滞留”在急诊科[3]。因此也建议医院对于收治入住困难、高龄、并发症多的病人的科室, 在相关考核指标方面给予倾斜政策, 以加强临床专科的收治力度。

4.2.2对于实际床位高于控制上限的科室, 病床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有: (1) 病人来源不足, 如中医科、肾内科、病床使用率都不满80%, 胸外科也只有83.99% (医院分级管理标准值:二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85%~90%) , 部分病床处于闲置状态。因此建议科室首先应多挖掘自身发展潜力, 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提高自身诊断治疗水平、改善服务、扩大宣传, 以吸引更多病人, 必要时也可进行床位动态调整。 (2) 部分病人长期占床, 降低了病床的工作效率, 一旦出院即出现超长住院天数, 延长了科室的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病床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如神经内科、肿瘤科、脑外病人都有一些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占床的病人, 类似晚期肿瘤病人、有医疗纠纷的病人等, 建议成立临终关怀病房, 节省床位投资, 使现有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此外, 相关科室层面, 还可通过查找影响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各个环节的因素, 诸如缩短非治疗住院时间, 减少各种医源性因素。合理动员慢性病人和康复病人及时出院等,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有效缩短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对提高病床工作效率具有普遍意义。同时, 国家政策要求部分科室留有富余床位。如国家卫生部办公厅2009年2月颁布的《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中要求, ICU的病床数量应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 以医院病床总数的2%~8% 为宜, 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 床位使用率以65%~75% 为宜。本院目前核定床位数为600张, ICU的平均开放床位数是8张, 最多可加到15张, 2012年的病床使用率为78.89%, 符合文件要求。离休干部病房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有其特殊性, 故本文不作讨论。中医科虽然实际床位高于控制上限, 但由于其为本院市级重点学科, 应按照市级重点学科规定进行配置, 科室在2012年经过硬件改造和环境建设后, 2013年1至4月出院总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 从发展趋势来看, 应为其预留一定发展空间。

病床的合理设置是医院和管理部门制定病床使用率、 病床周转次数、出院人数等指标的关键。病床设置不合理, 将直接影响各项指标的完成。因此从医院管理层面, 要根据临床科室床位使用情况, 进行动态性或阶段性的床位调整, 以保持病床的高效运转。

利用病床工作效率指标计算平均开放床位的合理区间, 方法简单易行, 从理论上对病床设置合理区间进行测算, 为医院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定量依据,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对于避免卫生资源的浪费, 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

目前, 本院已对部分科室床位设置做出了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史自强, 马永祥, 胡浩波, 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50-51.

[2]徐凌中, 孟庆跃.山东省床位配置标准测算方法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 18 (2) :114.

[3]杨萍, 耿璐.急救资源如何一盘皆活, 合理分流患者是关键[N].医师报, 2013-01-10 (03) .

医院床位规模 篇8

1 GIS简介

GIS是以地理坐标为骨干的信息系统,其主要功能为地图显示、平移缩放、属性查询、空间查询与分析等。其中空间查询和分析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1]。GIS管理的数据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指物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和大小等几何特征,以及与相邻物体的拓扑关系。如某个加油站的地理位置是空间数据,加油站的名称、加油量的大小则是属性数据。而医院信息数据中也存在大量的空间数据,大到整个医院的地理位置,小到医院病房病床分布、大型设备的摆放位置等,都跟空间信息有关。GIS特有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同样可以在医院信息化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2]。

商业GIS软件功能全面,但费用昂贵。而开源GIS软件是免费的,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开源GIS软件足以满足需要。常见的开源GIS软件有Sharp Map、Dot Spatial软件等, 其中Dot Spatial是一套基于.Net平台、使用C# 语言开发的开源地理信息系统类库[3]。Dot Spatial将庞大的GIS框架分解成14个基本类库。Dot Spatial类库的核心功能包括数据(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影像数据)的显示、基本操作(缩小、 放大、选择、平移、测量等)、投影及坐标转换、拓扑和空间分析等功能,具有开源、免费、轻量级、跨平台、组件式结构、渲染效率高等优点。Dot Spatial完全可以满足HIS的开发需求[4]。

2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 2010作为系统开发工具,C# 为开发语言,SQLServer 2005作为后台数据库。与病区、病室、病床等空间地理信息有关的显示、管理则直接调用Dot Spatial软件的C# 类库来实现。

Dot Spatial官方网址是http://dotspatial.codeplex.com/,网站主要包括源代码、类库、说明文档、讨论区、主要开发者、 授权文档等几个部分[5]。如果下载最新版本的Dot Spatial1.7, 在VS2010工具箱中添加Dot Spatial.Controls.dll即可下载。 Dot Spatial.Controls.dll里面包括了GIS桌面开发所需基本控件,如地图显示控件MAP、图例控件Legend等。它们如同Visual Studio 2010自带的Check Box、Combo Box、Radio Button等控件一样,拖拽到响应位置即可使用[6]。基于GIS的床位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结构,见图1。

2.1地图导入

Dot Spatial只支持ERSI公司的SHP格式地图,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就是制作SHP格式地图。医院常用的病区平面布局文件一般采用Auto CAD的DWG格式文件,因此需要将DWG格式文件转换为SHP格式文件。通用的GIS平台软件一般都提供了从DWG到SHP的格式转换功能, 这种转换不但简单,而且转换出来的SHP图层不带有属性。 因为病区的床位DWG文件属性信息也比较简单,对于这些信息可以重新录入,许多床位基本属性信息则可以直接从HIS数据库里提取。

2.2图层显示

每个病区的病室、护理站均可作为1个图层文件,每张床位的分布也作为1个图层文件。两个图层文件的叠加显示就是看到的按病室、病床具体位置显示的床位地理图层,与病区的实际布局完全一致,直观反映出病室位置、 床位的位置,见图2。这样全科室的每张床位具体位置可以通过计算机显示的一览无余,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Dot Spatial自带了legend控件,可直接实现基本的图层管理功能,我们只需调用Dot Spatial已经封装好的方法即可实现图形的放大、缩小、漫游、居中、选择、手选等功能。 实现代码如下:

Bed.Function Mode=Function Mode.Zoom In;//放大

Bed.FunctionMode=FunctionMode.ZoomOut;//缩小

Bed.Function Mode=Function Mode.Pan;//漫游

2.3属性关联

系统采用的是SQLServer 2005作为床位数据的属性数据库,其中属性信息主要是病室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人院时间、住院号、药物过敏、管床医生、责任护士、饮食种类、护理级别、危重级别等信息。这些数据在HIS数据库里保存在多张表中,我们在HIS数据库里建立病人基本信息视图,将所需信息整合到视图里,然后开发了Webservice服务,定时从病人基本信息视图读取数据, 将信息同步至床位系统的属性数据库中。

2.4床位分配

医院在收治病人的时候,医护人员根据某种标准将病人分配到相应的床位,使治疗更加方便。这些标准是性别、 年龄、入院诊断、管床医生、预计住院时间等。一般情况下, 不同性别的病人能安排在一个病室里;危重病人和接受常规检查治疗的病人床位也不能在同一病房中;同一个医生负责的多个病人则安置在同一病房的床位,治疗时更加方便。

原来护士在给入院病人分配床位时,主要是凭记忆或查看传统的床位一览表等来查找适合的床位,效率较低, 甚至会出现分配床位不合理,需要重新分配的现象。

采用该系统后,新病人办理入院,护士可以根据性别、 诊断、主治医生等属性进行条件查询,通过GIS的属性查询功能将符合条件的床位在系统中显示出来,其他床位屏蔽掉。这样护士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新入院病人安排在哪张床位上最合适。同样,管床医生需要知道他负责的病人的名单,只需点击管床医生查询就可以在床位示意图上很方便地显示出来自己负责的病人所在病室、床位清单[2]。 调用Dot Spatial类库的Filter Expression方法即可实现对床位图层的属性数据过滤显示。

2.5信息发布

在护理站的电脑安装双屏输出显卡,连接大屏幕液晶电视。 通过电脑显卡的双屏输出,采用扩展桌面的方式将整个病区的床位分布情况按照真实的地理位置,显示在液晶电视机屏面上, 取代了传统的床位一览表。每个住院病人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则作为属性信息显示。系统显示直观准确,提高了工作效率。

2.6用户管理

系统用户管理模块的功能是管理用户信息,主要包括系统的用户名、密码和权限等,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其中用户名与密码我们采用的是读取HIS中的用户名与密码作为本系统的用户名与密码,以减轻护士登录多个软件系统,使用不同户名和密码的繁琐性[7,8]。

3结语

该系统自投入使用后,临床护士普遍反映床位分配直观准确,查询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GIS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GIS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也必将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如院内地图导引、基于GIS的数据挖掘等,从而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

摘要:利用开源GIS软件开发了医院病床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主要由地图导入模块、图层显示模块、属性关联模块、床位分配模块、信息发布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组成。系统借助GIS的空间处理能力,将病房每张床位的具体位置通过计算机显示的一览无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系统开发投资少、见效快,具有推广价值。

上一篇:SOA下一篇:防火墙的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