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

2024-05-16

小学语文课文(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课文 篇1

一、留白的精彩,续写课文,复述别样美丽

续写课文,填充教师巧设的课文“留白”,是一种具备多功能取向的良好复述形式。一方面叙说、读写课文本身就是一种复述活动,这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创造性,运用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合乎原文的创造活动;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将课文的留白进行完整、有效、生动的补充,就必须对原文的内容大意、脉络关系以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延续课文之前,他们必然要将原文在脑海中进行逻辑性和结构化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复述课文的有益活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文复述的作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写作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背后所隐藏的空白,以课文的“疑点”“意犹未尽处”等能够激起学生复述兴趣的地方为突破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6课《爱如茉莉》时,文章所讲述的是一种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隐含无私真爱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妈妈只是“煮了碗水饺”,爸爸也没像平常人那样送玫瑰花给住院的妈妈,他只是拿着茉莉天天去守着,这种无比伟大的真爱让成长后的作者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因此,笔者结合“真爱”的纯白洁净,布置了这样一项课文复述的任务:同学们,以你们现在的年龄,以你们所具备的认知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说说你们认为的真爱是什么,并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值得你去爱。这项任务虽然作为一个作业设计而存在,但学生要了解真爱,体验真爱,追寻生活真爱,就必须通透了解本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原有课文进行回顾和记忆,而且能为学生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续写课文的动机。

二、变化的神韵,改编文体,复述多种可能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自身独特情感和意识的沉淀和结晶,学生阅读、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意在与作者实现文本和心灵间的沟通和交流,感知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寄托,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运用在日常的学习之中。因此,要提升课文复述的有效性,学生必须科学利用这些已有的文章认知经验,运用自身建构的知识素材和库存改变课文文体,以自身喜好的形式将学过的课文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如“将陈述一件事以抒发情感的课文”以故事改编或“以讲解员身份向同伴讲解”等文体转化形式进行内容和感情其调的复述和再现。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4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记叙文的形式来介绍主人公桑兰坚强不屈、微笑面对一切的美好品质和精神,以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本课改编为一个励志故事,并讲给身边的人听,看看自己讲的故事能不能打动他人;也可以将自己看作是桑兰的队友,假如现在你要把你的所见所闻如实告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官员,你将会怎么做等形式,在转换文体的同时重新认知课文的内容和情调。

三、演绎的味道,表演再现,复述精气神色

实践表理,小学生崇尚快乐、反对束缚的好玩心理时时让他们保持警戒,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要求学生对已学的课文进行内容或大意的复述,那这种枯燥的方法只会引来学生“能量不足”的课堂表现,或者直接以笔记内容、原文内容进行输出式的记忆和背诵。因此,课文复述需借助一定的媒介或表演形式,让复述的本质内化于各种有趣的表演之中。如学生可以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文本内容,以舒心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歌舞剧”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渗透于其中,还可以以“讲故事、推销介绍”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述。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以独幕剧形式再现历史情境,细微刻画了春秋鲁国宰相公仪休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由于本课主要以人物对话展开,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独幕剧的形式和特色,感悟公仪休的良好品质,亲手设计了一堂展演课:将学生分为三到四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导演、服装设计师、配乐师以及演员定位等角色,并根据课文剧本进行演出,可以增加环节和故事,但不能违背历史现实和精神,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一周时间,到时候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演。

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篇2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预习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给养的部门,叫军需处。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把课文认真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

红军队伍(wǔ)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tuó)。狂风呼啸(xiào),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liè)劣的环境和残酷(kù)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x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一个冻僵(jiāng)的老战士,倚(yǐ)靠光秃(tū)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sù)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bào)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fù)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yíng)的丰碑。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思考·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网站声明:您好,你现所查看的是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丰碑课文》,《丰碑课文》一文来源于网络,只在为网友提供资料参考之用,本站无意侵犯其它网站或公司版权,同时本站不对《丰碑课文》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作任何保证,对于因使用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丰碑课文》而导致的任何损害,教客网无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对于使用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或网页而引起的任何损害,教客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作者:课文原文„文章来源: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点击数:更新时间:2014-09-17篇二: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篇三: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篇四: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给养的部门,叫军需处。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把课文认真读几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

红军队伍(wǔ)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tu)。狂风呼啸(xi o),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li)劣的环境和残酷(k)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x)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 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jiāng)的老战士,倚(yǐ)靠光秃(tū)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s)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b o)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 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f)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y ng)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思考 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丰碑 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部分多读几遍,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如果为 丰碑 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教科版第七册课文]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冰坨(tu)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重伤员。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qi ng)得咳(k)嗽(s u)。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可能 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 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警卫员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yǐ)着一棵光秃(tū)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s)像。他浑身落满了雪,一时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飞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着,忽然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hǒu)道: 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他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b o)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 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这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讨论 你怎样理解军需处长 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这句话?

练 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体会将军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认 碑 呛 咳 嗽 倚 秃 塑 吼 豹

写 伍 冻 将 恶 遭 尊 塑 辨 吼 需 淹 漫 属

自选词语 混沌 袭击 篇五:小学语文课文丰碑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的应用 篇3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充分领会了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看图,并且问道:“你认为书上的这幅插图画得怎么样?”有的小组学生答:“很好。”有的小组回答:“不好。”“怎么不好?你们能提出具体的改变建议吗?”课堂中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小组内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讨论好的小组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有的小组说:“插图中的溪流再画得明显点更好。”有的小组说:“这幅图中,如果能把每个人物脸上愉悦的表情画出来就更好了。”还有的小组说:“既然是农家生活,加上几只家禽,就更温馨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小组合作,把你们小组创新后的画详细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遍吗?”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每一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甚至出现小组代表说着,小组成员又有新的创意,按捺不住噌地站起来,接着描述新的想法的场景。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吧。

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不仅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能源”,而且热烈的情绪也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让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更易于表现出来,对插图的再开发就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在教学中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会发现课本的插图也有不足之处,这点很重要,要让学生敢于去怀疑和创新。同时,在展示自己小组得意之作的同时,小组内人人参与,互助互帮,既发展了丰富的想象力,又巩固了学生对这首词的意境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课文插图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在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去尝试,去运用,才会有更可喜的收获。

浅谈怎样指导小学语文课文阅读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 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素养的提高, 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因此, 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读书亦如此。在一个书香浓厚的环境中, 看到的, 闻到的, 听到的, 都与读书有关, 学生读书的欲望更容易被激起, 他们会不由自主的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去。因此我们可以从环境的设置着手, 比如把教室布置地富有书香气。你可以张贴一些名人读书的历史故事图片, 悬挂历史伟人传世的读书经典名言, 用伟人读书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渴望。发挥教室墙壁无声的教育作用, 定期举办读书与成长手抄报活动, 书写他们的读书心得, 把墙壁变成展示自己的舞台。还可以在教室里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 小小图书角引领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冲浪, 采撷那些精美的彩贝。此外, 家庭的对悦读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家庭的布置也要体现一定的文化气息, 特别是学生卧室的布置, 更要能体现读书的氛围。为学生设置一个书橱, 定期带领学生到书店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 尽量把卧室内的各种玩具清除干净。如此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之中, 而不受玩具吸引力的干扰。家长还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跟孩子同读一本书, 交流读书感悟, 一同捕捉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灵魂, 在交流与鼓励中让学生体验读书带给他们的精神愉悦。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兴趣才能使阅读得以顺利、长久、有效地进行。要激发阅读兴趣, 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 作到心中有数, 作为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 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 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利用故事引导趣。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看书, 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朝会或者每周的班会、队会活动课的时间, 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为活跃的因, 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 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 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 这样耳濡目染, 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 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 而且, 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设置疑问激发趣。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 可以设置一些疑问, 这样, 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例如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 最后提问: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 它那么小, 还怕猫, 想不想知道结果呢?激起学生兴趣后, 这时老师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借阅《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 此时孩子们就会有一种迫切读书的愿望。

三、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 鱼目混珠, 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外读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1、要主题鲜明, 思想健康。

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 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 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 收效甚微, 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3、要有趣味性。

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4、要考虑儿童的个性。

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 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 有的喜欢文学, 有的喜欢历史, 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儿童的个性, 鼓励自由发展。

5、要注意阅读的广度。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 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 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只有广泛地阅读, 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6、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前几年, 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 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 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 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 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 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 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 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

7、课外读物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 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这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余秋雨先生认为,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廊, 由经典名著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当我们看到, 当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 目光炯炯, 神采飞扬时, 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对于孩子心灵的呵护, 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其实, 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 但它能温暖他们的心灵, 打开他们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 激发他们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小学语文课文背诵大法 篇5

上学的人都知道,语文书上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熟读并背诵课文”。

背课文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其实,背诵也要注意讲究方法。只有根据课文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背诵效果,事半功倍。

为什么我们背课文困难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觉得背课文难,所以背课文很难。这个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如果已经预设一件事情很难,那这件事情完成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第二个原因:为了背课文而背课文。大部分同学背课文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不是真想记住,所以即使暂时记住了,过了作业那一关也就很快忘了。

下面为孩子们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家有效背诵。

十六个背诵方法

01.抄诵法

俗话说:“抄一遍胜过读十遍。”读诗词或短文时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能够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02.时空法

记住要背内容中表示时间方位的顺序词。03.人物法

记住文章中依次(或分类)出现的几个人物,这样忆人思情,忆人思言,就有助于理解与背诵。

04.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根据情境熟读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与散文,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可以绘制出多幅图画,根据图画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05.情节法

掌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等具体情节,据情而背就容易得多了。

06.延伸法

背短文或诗歌,可从开头逐句延伸背诵,即背会第一句,背第二句时把第一句带上,背会第一二句,背第三句时再把第一二句带上,如此延伸,直到全篇。

07.对比法

把课文中有对比的部分找出来,记住这个对比的性质、特点、作用,就容易背诵了。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

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

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08.问题法

提出几个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问题,根据问题答案的顺序,背诵内容。

09.提纲法

列出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练习背诵。

10、列表法

记忆时先将需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列表归纳,使繁杂的内容简单化、特征化、条理化,一目了然,便于举一反三,加深印象。

11.间隔法 记忆课文的词语不能怕重复,第二、三天还要再读第一天读的词,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12.歌诀法

将要背诵的内容,编为歌诀,读来顺口,记忆深刻。

13.点线法

抓住文章的脉络,提炼出各层次的关键词语、句子作为记忆的点,如表现人物形象的动词等,根据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展开快速记忆,背诵课文,也就是按照文章写作的线索顺序,把全文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记忆。

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且快捷地背诵。

14.分合法

先分句背,在句中背关键词,这样逐句背,而后合背,由词连句、由句连段、再由段连篇。或先抓要背内容的主要部分,再带动次要部分,再合背。

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

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15.关系法

背诵之前,先弄清文章的结构关系,例如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有如动静关系,远近关系等等。

16.耳听法

这种方法是由一个人或一部分人朗读,大家仔细地听。或自己先把要背的东西录音,然后放音,仔细听记,用这种方法训练背诵,比单纯反复朗读效果会更好些。

其实,现在小学的课程,需要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如何有效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显得尤为迫切。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其实只需做一些轻松的记忆训练游戏,也能轻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同时促进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01.限时强记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里去背诵一些数字、人名、单词等等,可以锻炼博闻强记的能力。

1.在3分钟内,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30位数字;

2.在2分钟内,背诵十个陌生的人名;

3.在10分钟内,背诵十个外文生词。

02.图文记忆游戏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图中一页的物品记住……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习。

03.精细回忆游戏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识记了很多东西,却很少去回忆。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不平衡,使我们的记忆变得十分模糊。经常回忆,回忆得尽可能精细,是锻炼记忆力的好方法。

A、想一想一小时前你在做什么?你在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你们在一起都说了什么?那个人长得什么样?你如何向别人描述他的长相?

B、回忆一下你最近看过的电影,电影里都有哪些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他们都做了什么?结局如何?要尽可能回想电影中每一个镜头。

论小学语文课文题目的导入教学 篇6

[关键词]课文题目;激发兴趣;旨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题目导入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导入方法的好处是直扣课文中心,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点亮“眼睛”,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题目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使学生养成一接触到课文,就注意探究题目含义的好习惯。

教师围绕课题启发提问,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急切地想了解课文内容,提问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学生学习全文铺平道路。一些课文的题目本身就很讲究,如果执教者能挖掘和发现题目的佳处,引导学生思维、探索、联想,也会增加他们学习文章的浓厚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去钻研、去探讨、去追求,从而获得大量的知识,有了兴趣就会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开启“窗口”,掌握课文旨意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他们接触到的文章题目的类型越来越多,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指导。渐渐地,学生理解到有的文章题目表明时间,有的文章题目表明地点,有的文章题目标出人名,有的文章题目写明事件……还有一类文章题目点出了全文的旨意,这类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灵魂,就是文章的“窗口”。教师要利用题目与文章的内在联络,恰当启发,使讲读教学刚刚进行就让学生接触文章的主题。

吕叔湘曾经说过:“在多种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事实上采用了活的方式,课堂上就会显得生气勃勃,学生的思路也易打开。当然“活”的方法多种多样,执教者应因人而宜,因教材而宜,各显神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

三、紧扣“主旨”,培养创造思维

现在的教学,比较重视导入,普遍认为,精致的导入,能创造课堂气氛,扣紧学生的心弦,提高课堂效率。紧扣“主旨”,从课文题目入手是最佳的导入方法,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开课方式。许多课文题目不仅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重要问题,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以外有关的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

如,三年级教《一定要争气》时,教师可抓住“争气”题眼,激起悬念设疑:“课题的中心句是什么?(争气)”“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争气了吗?”

然后引导学生循着“争气”理思路:

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课文《一定要争气》重点讲述了童第周在学生时代经历的两件事。从为己为家到为民为国争气的思想感悟,表现了他不甘落后、发愤努力、自强不息的刻苦精神和爱国情感。全文以“小时候——十七岁——二十八岁”的时间顺序为经线,以“家里——中学——比利时”为纬线,写了“功课赶上”和“实验成功”两件事,中心明确“一定要争气”。扣住“争气”,联系实际讲“争气”。这样,抓住课题学课文,学生们经过集中——发散——集中的思维活动,形成了能力,发展了智力。

目前的语文課堂教学,都在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思维空间、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大势所趋。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重视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训练,强调字词句章的分析和理解。富有人文内涵、情感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课文往往被教师分析得支离破碎,变成一堆毫无生气的文字。学生学得比较被动,很少在能力上加以训导。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不再是围绕几个练习解答的填鸭式的枯燥无味的方式,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而笔者认为从课文题目入手就是一种既直接又灵活的教学方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语文教学中若能紧扣文章题目,则将在分析课文、阅读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等诸多方面的训练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有益。

总之,读好课文题目,找准切入点,从课题入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整堂语文课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也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简单有效。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语”和“文” 篇7

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中国青年报》2010年曾对3269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3%的人存在写字困难,经常提笔忘字。2012年调查了1770人,60.9%的人认为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国家层面对此也极为重视,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纲要(2012-2020)》中就明确把“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语言文字事业的七大任务之一。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汉语语言能力更应该从娃娃抓起,也就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抓起,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在其中就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其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现状

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大大促进了国人汉语汉字的普及水平。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方面。这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小选手的表现就可看出,许多我们认为应该会认、会读、会写、会用的字或词却出现了错误。如这几个词语:臼齿〖jiù,chǐ〗;告罄〖gào,qìng〗;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木铎〖mù,duó〗,好多选手都没有答上来或答错了。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作文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带有大量大白话的作业“:那些渴望上学的孩子被送去教育教育后,会很好地在学校里成长。”“现在的社会干什么都得凭学历,父母让你学是让你珍惜机会,机会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在某些地方需要改进,以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

语文教学有语文教学的规律,6-12岁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时孩子们在注意力、自制力、思维、记忆、性格、知识储备上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就会对处于该阶段的孩子们的一般学习规律,语文学习规律认识地更深刻,因此就可以科学地设计、科学地备课、科学地教。

四、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

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科学要求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1.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的阶梯式发展规律;

2.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规律,即认知性知识学习优先,最终以技能性学习,即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

3.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乐+情+思+理的渐进式方式进行,乐即快乐,情即感情,思即思维,理即道理;

4.小学语文课程设计应遵循:言在前,语在后,言语并行;语在前,文在后,语文并行的原则。作为汉语文化必不可少的汉字读写教学则要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即:言→→语(+汉字)→→文(+汉字)。

五、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具体策略

基于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认知基础和科学要求,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我们提出以下课程程设计策略,仅供参考:

(一)小学低年级重点以汉语拼音的熟练掌握为主

掌握汉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能将每个字、每个词准确地读出来,不要读错。这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很多我们认为很熟的字往往都读错了。如前面提到过的铩羽而归〖shā,yǔ,ér,guī〗中的铩〖shā〗。这就要求在进行该阶段的教学时,要反复地将汉语拼音方案,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好好地讲授,汉字部首检字法反复练习,使学生打下扎实的汉语发音基础。

(二)先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再教授正确的造句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循序渐进地教授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要选用合适的字词,合适的表达方式,区分清楚什么是口语用语,什么是书面用语,什么是口语词汇,什么是书面词汇,什么场合用什么词,为什么如此。这就要求在语文课程设计时,区分言和语,言即口语,语即书面语。

(三)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和训练

学会发音,学会说话,学会造句,都是为了在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中将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讲明白,即在具体口语作文(语篇)和书面作文(语篇)中的应用,作文教学在语言能力中也就是语篇表达教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这个阶段。在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以有文采的语篇表达为中心目标,引导学生在正确的地方用正确的字词,正确的结构,表达精确的意思。

(四)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扩大学生的汉语阅读量

整个小学阶段,语文课程设计中要逐渐加大学生的阅读量,特别是课外阅读量。只有不断地阅读,使学生的词汇储备、语汇储备、句子储备、语篇构思储备才能丰富起来,逐渐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汉语运用能力。

(五)坚持快乐中学,快乐中做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6-12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一切都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像初中甚至高中那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兴奋点,选择合适的语篇材料,运用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形象地设计,使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说话作文。

六、结语

小学语文课文 篇8

一、小学课文的“文”与“质”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种类较多, 它们大体围绕主题组织单元, 每篇课文文笔细腻, 文质兼美, 精神感召力强。令人眼前一亮, 心灵更随之震撼。这些课文入选教材, 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同时也在不同层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涵养。当然也让我们教育者感受到选文的价值取向。

(一) 关于“文”的透析。

1. 咬文嚼字意蕴美。

(1) 斟词酌句。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炼, 用最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留给学生更多的遐想。

课文《金蝉脱壳》 (苏教版第九册) 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作者观察蝉脱壳的句子:“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 躲在一个枝丫后面, 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 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刻的到来。”细细研读“轻手轻脚”和“躲”, 不难想象, 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害怕蝉看到他, 不敢发出任何声响。因为“脱壳”这一刻对于作者而言是等待已久的时刻。此处如果删去“轻手轻脚”和“躲”, 便体会不出小作者对蝉脱壳的期待。

(2) 句句生趣。阅读教材, 我们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语言的直观形象和趣味横生, 教材生动的语言是基于作者将深刻的哲理用浅显的口吻表达出来的。

例如《月光启蒙》一文中:“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喝, 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 抱个狸猫来哄你。”“小红孩, 上南山, 割荆草, 编箔篮, 筛大米, 做干饭。小狗吃, 小猫看, 急得老鼠啃锅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学习起来会很轻松。读完此童谣, 小老鼠偷油喝的场景跃然纸上。红孩劳动的场景, 小猫小狗的表现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非常形象、生动, 充满童趣。

2. 谋篇布局独特美。

(1) 结构的完整性。现行教材非常关注谋篇布局。如课文《烟台的海》, 按“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使文章更具完整性, 文章的重点更加突出。课文以生动的笔触, 描写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课文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 “景”与“人”交相辉映;语言凝练, 生动形象, 这篇文章结构完整, 富有美感。这样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的练笔很有借鉴作用。

(2) 详略的精辟性。《秦兵马俑》一文, 作者在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 只介绍了一号坑“东西长230米, 南北宽62米, 总面积14 260平方米, 坑内兵马俑共有6 000个左右”。而对于其他两个坑只字未提, 却也能把意思表达到位。这就是作者在写作手法上详略得当的高明之处。

(二) 关于“质”的透析。

1. 情节生动形象美。

(1) 个性鲜明树形象。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来刻画性格, 塑造形象。例如《望月》一文, 写的是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的交谈。“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 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像眼睛, 天的眼睛”等语句在字里行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聪明、可爱、爱幻想的小男孩。读着这样的句子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充满童趣的童年时代。

(2) 情节生动话童趣。情节生动是文章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课文《螳螂捕蝉》中侍奉吴王的少年, 为了说服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连续三天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假装打鸟, 想引起吴王注意, 最终被吴王发现, 并且巧妙地运用了“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的故事, 说服吴王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故事情节曲折而充满童趣。所有大臣都不敢向吴王进言, 却被少年一个简短的故事改变了他的想法。情节生动、童趣十足。

2. 主题鲜明含蓄美。

(1) 主题单一。即:要求文章单纯、集中地描写一个事物或一件事情, 简洁有趣地说明某一个道理, 把能表现主题的材料集中提炼、安排。《孔子游春》一课, 孔子借水教育弟子做一个水一样的真君子, 道出了孔子对学生的一腔真情, 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情真意切。

(2) 健康的思想。正面教育是小学课文的基本意旨, 但小学语文课文不同于思想品德课, 小学语文课是通过文章读写, 使学生间接、无意识地受到思想的熏陶与感染。

二、课堂“文”“质”相融的策略

1.读悟结合, 深入浅出。

(1) 读句悟情。小学教材美文很多, 佳句更是不胜枚举。课堂上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这些美词佳句用心去读, 真情去悟, 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深厚情感以及作者的所思所想。

《二泉映月》中“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 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 他爱那惠山的清泉, 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一组感人的排比句, 把阿炳的苦难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面对鲜活的句子,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出情, 读出神, 只有读得深才能悟得真, 真正实现“文”与“质”的和谐统一。

(2) 由点到面, 辐射阅读。“辐射阅读”即为了学习一篇课文, 还要把同类的文章一起通读。例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 对洪教头的为人有了一定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要推荐学生阅读原著《水浒传》;学习了《海伦凯勒》, 初步感受了海伦·凯勒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要求学生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让学生真正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及生活环境, 以及他们身上更多的精神, 这样对于课文的学习才能做到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以此为镜适当拓展, 方能使知识更加系统。

2.读写结合, 巧设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不仅要在美读的基础上去感悟文本, 还要在适当之处加上练笔, 真正实现读写结合。教学《月光启蒙》一文时, 这样引导学生:文中借助母亲在月光下为我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唱歌谣等事情, 使长大后的孙友田充满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品读完课文, 笔者在结尾设计了如下练笔:

“三八”节来临之际, 妈妈: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

在品读课文后, 学生了解了童年的孙友田是幸福的。虽然日子不富裕, 但是他在母亲的陪伴下却很快乐。此练笔的设计让学生有感而发。学生通过练笔, 道出了自己的内心独白, 孙友田的童年让学生感受到母亲的爱是多么伟大。读写结合, 实现了“文”与“质”的再度交融。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实践谈 篇9

一、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个人的人文素养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是提高社会的人文素养的第一个台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人文素养甚至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试想,如果文明进步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那么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基于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先是在高等教育中加强了人文素养教育,近年来人文素养的培养更是从小学生就开始抓起,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民族精神,这种精神的培养要从民族的下一代抓起,以情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传播保证学生拥有强大的精神竞争力。

二、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一般认为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应体现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和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反映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化的精华、生命的价值、人间的真情、做人的真谛、生活的激情等。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拓展人文素养的外延,即人文素养应包括审美素养、心理素养、礼仪素养、人格素养等。目的是使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意识、健全的人格等。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1. 充分挖掘教材,全面揭示其中的人文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文章涵盖历史、地理、天文、哲学、美学等相关内容,浓缩了古今中外社会的、历史的文明精华。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爱亲情。实行人文教育,首先就是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在低段语文教材中韵文、儿歌、童话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文章内容浅显,无需进行过多的讲解、分析。这一阶段,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学因素上,让学生感受美、表达美,继而提升到创造美的层面上。教会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他们的一生将更快乐。中高段语文教材内容涉猎范围广,语言相对含蓄深沉,情节相对曲折复杂。这一阶段,应该立足课本,放眼课外,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陶冶和培育。

2. 培育优秀的校园文化精神是丰厚小学校园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精神的提炼是校园建设的一项软工程,也是一所学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软实力。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水平在提炼校园文化精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树立相应的校园文化精神;要组织文化底蕴深厚、文学功底扎实的教师全面考察学校的办学历程,摸清学校的办学精髓,提炼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思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加以表述。让小学生在平时语文教学生活中,沉醉在高雅的校园文化中,尽情感受学习生活的无穷乐趣,这对于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来说无疑增添了许多新的感受。小学校园文化是学校语文教学的延伸,就这点来说,会得到许多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同仁的认可,它会对小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灵接受浓厚人文素养的涤荡,培养健康高雅的人文品味。

3.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

(1)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环境,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是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比如学完《丑小鸭》后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样的学习既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学生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发现、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续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进行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的才能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荣誉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摘要:语文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受应试教育影响, 教师往往偏重于工具性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如何使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作者就此谈了几点体会。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忻娟.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中国校外教育, 2010.6.

[2]苏佳会.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周刊, 2011.2.

小学语文课文 篇10

可是, 文言文作为一项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 也让教师们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如何寻求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从而合理、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认为, 应合理处理文本与生本的关系, 讲究教学策略, 让“文”和“言”琴瑟和鸣, “文”与学生和谐共振, 使文言文教学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语文教学园地。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简析

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块软肋。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 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种现状。

1. 任意拔高, 苦不堪言

教师把小学文言文和初中文言文教学混为一谈, 把小学生当做中学生教。在课堂中, 不从学生实际和课程理念出发, 操之过急, 任意拔高, 如过分地强调文言文中的语法、写作特点, 过分地进行拓展等, 使学生苦不堪言, 从而导致学生在接触文言文的初始就失去了对它的好感,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因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形式单一, 索然寡味

教师缺乏教学的手段及灵动, 有的形式单调, 采用师问生答;有的在教学中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流程:如新课伊始, 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接着师生逐词逐句共议, 然后人文提炼, 说说读懂了什么, 最后读读背背。这样的课堂形式单一, 学生何来的期待, 何来的兴趣?长此以往, 也把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期待给消磨殆尽。

3. 走马观花, 轻“描”淡“写”

教师认识不够清楚, 思想上不够重视, 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是一种调剂, 于是教学时带着学生走马观花, 不痛不痒讲一点就草草了事。如学习《学弈》一文时, 有一位学生把“惟弈秋之/为听”读成了“惟弈秋/之为听”, 教师虽纠正了这位学生的错误, 但为何要读成“惟弈秋之/为听”却没剖析, 致使一部分学生直至下课还继续读错。显然, 这位教师并未抓住教学契机,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二、正确归因, 明确目标

小学阶段, 文言文教学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杨氏之子》、第十一册《伯牙绝弦》、第十二册《文言文两则》。这体现了编者重视文言文教学, 也适应新课程标准课总目标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 体现出现代语文教学对文言文的重视。但是, 以上三种教学现状, 却严重违背了新课程选编文言文的初衷。究其原因, 是教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细细读来, 《新课程标准》的确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 连“文言文”这三个字也只字未现, 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 称为“古诗文”, 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 (7~9年级) 才有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明确的目标:“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样,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在很多人看来, 就成了一个难以琢磨的“盲点”, 成了一块把握不定的“软肋”。那么, 该如何正确制定它的教学目标呢?我认为, 要认真透彻地遵循课标要求, 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 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为初中学习文言文作好铺垫;三是借助注释及教师的点拨, 能理解大意, 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

三、讲究策略, 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策略, 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 也要讲究策略,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策略一:以“趣”为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中, 我就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的经线, 贯穿文言文教学。

1. 接触前———“随风潜入夜”

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来自于古代的故事。在正式学习文言文之前, 就可作铺垫,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 学“文”时———“春风花草香”

《杨氏之子》是第一篇正式登堂亮相的文言文。它的教学, 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如何开好这“头一炮”, 让这股“春风”拂来“文言”之香?我作了与常规教学不同的设计, 下面选取几个环节说明。

第一环节:在让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之前, 教师作摇头晃脑状, 吟诵《杨氏之子》全文, 让学生猜测老师吟诵的文章主要讲什么?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 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理, 纷纷表现出高涨的学习情绪。

第二环节:让学生打开书本自由读, 但有要求:模仿教师刚才吟诵的节奏, 读好这篇文章, 于是学生又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 接着指名读, 并及时纠正。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这篇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不读破句, 为下面的正确理解文意作铺垫, 同时也顺应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环节:让学生体会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何不同。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是文言文, 里面的很多词跟我们现代文中的词意思不一样, 我们学习时可以借助下面的注释来读完它, 接着让学生自学, 理解内容。

学生通过这几个环节, 明白了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节奏和声调, 朗读时应按照特殊的停顿和声调来读, 还知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

3. 学“文”后———“千树万树梨花开”

学生在兴趣盎然地学了“文言”之后, 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语言呢?我想, 适时地创设情境, 让学生尝试表达, 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策略二:以“读”为纬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 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在文言文教学中, 以“读”为纬, 能使学生理解文意、积累语言。

《伯牙绝弦》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 我就采用“以读为纬”的教学策略, 进行有效教学。

1.初读———感受文美

(1) 学生初读课文, 读出停顿, 读好课文。

(2) 检查指导, 读好学生读得不美的句子。

学习《伯牙绝弦》时, 虽然有了前一册的铺垫和平时适时的补充, 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学生来说, “文言”总是有些艰涩、难懂, 尤其是“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这几个句子, 是读的难点。经过指正, 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具有的音韵美:很多句子的末尾都押了“in”韵, 读来朗朗上口;明白文本还具有节奏美:读时要适当停顿, 读出节奏美。

2.自读———理解文意

再读文本, 借助注释, 理解文意, 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初解“绝弦”。在学生再读课文之后, 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说说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学生依托注释解释为“伯牙断绝了琴弦”, 此时可加以引导, 使学生明白文言的理解并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以词解词, 而是可以根据需要, 变通理解为“伯牙不再弹琴了”。

3.品读———领悟文境

品读, 即在读中细细品味。教学中, “伯牙对友谊忠贞”的品读: (1) 文中哪句话写伯牙不再弹琴了?学生交流找出“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2) 你读出了什么?抓住重点词语感受伯牙的决绝。 (3) 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课文是怎样描写伯牙绝弦这件事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说说伯牙绝弦的原因。学生有的读, 有的批注……几分钟后结束, 学生交流, 回答。学生甲回答:“钟子期死了, 伯牙认为世界上再没有自己的知音了, 所以他就绝弦不弹琴了。”

对“知音”的品读: (1) 何谓知音, 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吗?学生抓住文本语言“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进行感悟, 懂得“知音”的含义。 (2) 拓展语言, 进一步悟得“知音”的真谛。文本中写道:“伯牙鼓琴, 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我们今天的表述形式不一样, 这时教师须作适当点拨, 引导他们理解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太妙了, 从你弹奏的乐曲中, 我好像感受到一座高大的泰山出现在我面前。”“太妙了, 从你弹奏的乐曲中, 我好像感到有一条宽广的江河出现在我面前。”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自读、想象伯牙弹琴时, 还可能会“志”在什么?钟子期又会“得”什么?这一读, 旨在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感知课文内容, 感受到文本以外的内容, 他们思维活跃, 有的说:“伯牙志在清风, 钟子期曰:‘善哉, 徐徐兮若清风。’”有的说:“伯牙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善哉, 朗朗兮若皎月。’”……在理解与拓展中, 学生有了新的语言习得———创造性地模仿了文言文语言, 并 (下转第11页) (上接第9页) 走进了文本。

当然, 在品读悟文中还应落实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词的意思。本文教学中“善”“之”“哉”等词的意思, 要引导学生理解。如“善”字, 文中出现四次, 意思不同, 这时就要让学生结合语境, 理解第一、二处为“擅长”的意思, 三、四处为“好、妙”的意思。

4. 吟咏———升华文情

(1) 拓展文本, 吟咏佳句。创设语境:子期死后, 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 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音乐响起, 出示诗句, 学生吟咏:“此曲终兮不复弹, 三尽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在朗朗的吟诵声中, 学生对文本中的内涵理解得更为深入、透彻。

(2) 回归文本, 有感情地吟咏。这时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吟咏, 师生合作读, 生生合作读, 生个性朗读等,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把这篇文言文熟读于心。

5. 背诵———积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同样对文言文也是如此:“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背诵是积累的基础。文言文的篇幅短小, 但历经千淘万漉, 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 所以课堂内要引导背诵, 积累语言。这时, 可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上一篇:行为偏差生下一篇:风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