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体育教学

2024-05-08

低年级体育教学(精选十篇)

低年级体育教学 篇1

有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所有教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你表扬一次的效果比批评三次甚至更多次的效果要好得多。再加上小学生的“攀比”意识比较强, 一旦老师表扬某个学生做得比较好, 其他的学生马上就会严格地要求自己, 争取做得比“他”更好, 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例如:开学初一年级上课前的站队, “静”、“快”、“齐”, 先别说哪样都做不到, 相反地, 学生一到操场上就吵吵嚷嚷、嬉笑打闹, 甚至有的直奔厕所, 更有甚者几个小伙伴手拉手到别处去玩了……学生根本没有自律意识。面对这种情况, 我会说:“看xxx已经先找到自己的位置站好了, 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呢?”这时, 吵闹的同学会很快安静下来, 自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快速站好。在进行课堂常规训练时, 学生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说走神就走神。这时, 我同样会适时地表扬、夸奖注意力集中的同学或做得好的同学, 特别是对表现一般或刚有一些懈怠的同学及时表扬两句, 他们马上就会集中精神、专心致志地听老师口令。俗话说:“对症下药。”小孩子都爱听表扬、夸奖的话, 只要我们充满耐心、带着爱心, 及时地多给予学生表扬与夸奖, 这不但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而且诱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很管用的。

二、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 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动力

口头的表扬与夸奖对组织站队, 课堂常规训练时很管用, 但在课中学习新内容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学生的好动、顽皮、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的毛病就会表现出来。这时, 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例如:教学广播操时,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本来就不集中, 再加上模仿能力差、身体协调性不强等, 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 教师的教学也很困难, 我这时的做法是:先用语言激励学生:“同学们, 跟老师学, 谁学得好、学得像, 老师就让他到前面来当小老师领做。”然后, 我会把学习过程中学得比较好的、做的比较标准的同学叫到前面来领做。通过这个过程, 再加上学生的攀比心理, 不爱学、不认真学的同学看到别的小朋友到前面当小老师领操, 自己马上变得认真起来, 等老师再让谁到前面做操时, 每个同学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想到前面来。看到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并由此热衷学习, 我感到很欣慰。

同时, 当学生对学习动作产生了兴趣, 我便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去发现美、体会美、创造美。让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形美。我会经常说:“看xxx小朋友的动作做得多美, xxx小朋友的造型真漂亮……”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 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于是就有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教师所做动作的赞美、赞叹声, 对小伙伴动作的夸奖声。学生的赞许声中带着羡慕, 他们的笑容和眼神更带着诸多欣赏与期待, 我感到学生对体育真的产生了兴趣和渴望。

三、不断创新的游戏是课堂的主旋律

游戏是小学体育课的重要内容, 没有快乐的体育课会扼杀孩子的天性, 游戏是快乐的源泉, 是孩子学知、成长的摇篮。刚升入一年级的小学生之间并没有团队意识, 自律能力比较差, 同学之间相处及不稳定, 吵闹, 打架的事经常发生。于是在设计游戏时, 我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增进友谊的游戏为主。如夺奖杯、迎面接力跑、打龙尾等, 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着, 并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取得成功, 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同样, 我也会设计一些个人项目的小竞赛类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增强竞争意识, 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但是, 同一个游戏, 学生一直玩, 就会变成枯燥的游戏。因此, 对于游戏, 我们还必须要勇于创新, 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创新, 来体会游戏的其乐无穷、其“变”无穷。一年级玩的游戏, 到了二年级就必须要改变创新了。

例如, “老鹰捉小鸡”游戏, 我是这样进行创新改变的:

游戏原创: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2~4队, 各队在指定的地点排成一路纵队, 每队选派一人做“老鹰”, 排头做“母鸡”, 其余的做“小鸡”, 鸡群的人数不宜过多, 以4~5人为宜。如人数过多, 鸡群来回奔跑范围过大, 运动量太大, 且鸡群很容易断开, 所以最好不要超过5人。选派本队的“老鹰”到别队去抓“小鸡”, 游戏开始前站在对方的队前, 距排头约2米左右。“小鸡”用双臂抱住前一人的腹部。发令后, “老鹰”开始捕捉“小鸡”, 母鸡可以张开双臂保护“小鸡”, “小鸡”灵巧的躲闪, 不让“老鹰”捉着, 当“母鸡”身后的“小鸡”全部被捉完以后, 那么游戏宣告结束。

游戏变式:以4人为一个活动小组, 排头扮演“老鹰”, 其余依次为“母鸡”、“第一小鸡”、“第二小鸡”。游戏规定“老鹰”只能捕捉“第二小鸡”, 每次捉到后, “老鹰”换扮“母鸡”、“母鸡”换扮“第一小鸡”、“第一小鸡”换扮“第二小鸡”、“第二小鸡”换扮“老鹰”, 取消了“小鸡”被捉往后即推出游戏的规定, 突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公平性。

低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篇2

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中,教研员说,只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充分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就是一堂好课。认为上体育课没有必要排着整齐的队伍集合,慢跑。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及想法,不能让学生觉得上操场好象上刑场一样。提出了现在的体育教学有些教师还是以竞技项目为主,以增强体质为教学目标。

作为基层的体育教师总有一种迷茫的感觉,总觉得体育课程改革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体实际指导的、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我们是不是真要天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进行体育训练与竞赛?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象我们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将近80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兴趣不相同,更何况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赛跑、投掷等等。假如都依照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生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这是一堂活动课,在其他老师的眼里认为这是一堂“放羊课”。其实“放羊课”是特别难上的课。所谓“放羊”,要有足够的“草”让“羊”吃,要有安全的场地让“羊”吃饱。象这类课我不敢上,一来让人看了似乎有些不务正业,让学生在操场疯玩,自己到处转悠,巡视。二来学校的环境有些不允许,一堂体育课,操场上有一、两个班算少了,经常三四个班在场地上。这儿跑去撞到人,那儿投球砸到人了,更别说其它项目。高喊了几年的素质教育,快乐体育,还是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打转,四列横队集合、慢跑、讲解示范等等。

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激情法教学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体育 课堂教学 激情法教学

何为激情法教学?在体育课里的解释就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学手段,辅助以丰富多彩、新颖实用的教学方式,逐步培养孩子学习到基本的体育技能。激情能给人带来什么?激情满怀的人,无论年龄大小,都充满着青春和活力;激情满怀的人,会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份快乐,并将之延伸到久远。

新课标指出:“快乐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在低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自主控制力差等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更好地以老师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情绪,才能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下面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在游戏情境中获得新知

几乎所有的体育游戏都带有集体性,特别是分队游戏体现得更为突出。如果在課堂中恰当地安排这样的游戏,在游戏中每个同学为了取得集体胜利,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努力拼搏。因此,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恰当的利用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欲望,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练习。例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采用“口令”的游戏,学做小解放军的游戏,投掷教学中采用“打靶”看谁投得准游戏等等,这些充满乐趣的游戏,能使学生玩得开心、快乐,同时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用精美语言,优美的示范感染学生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学习某些动作只靠讲解是较难学会的,所以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启发性,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要生动活泼、幽默形象、耐人寻味、富有情趣,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如果再加上正确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完美的动作形象,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示范做好了,不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而且还能鼓舞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果。

三、创设美的教学环境

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以视、听觉为主。所以为了保证小学生的感觉能力得到正常发展,教师必须十分注意和爱护他们感觉器官的卫生。在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和布置好场地,来增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向往美的效应,引导学生利用客观事物外形美来美化自己,提高学习兴趣。

四、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小学生的空间感觉很差,正在发展中,从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过渡。而空间知觉是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教学与锻炼中逐渐提高得到发展的。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向左(右)转时,可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先用向“拿铅笔的手”“拿筷子的手”“端饭碗的手”这面转加以引导,待学生分清左右后,再利用左右手帮学生进行三面转法的学习。这种方法在教学中非常实用,既能帮学生分辨方向,又能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每一次学生分辨清了方向并能转对时,脸上都洋溢着得意的神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凡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会引起他们的高度注意,凡是学生急需探究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兴趣。如在学习前滚翻时,有不少学生翻不过去,或者翻过去不能蹲立,或者翻斜出垫,学生为此感到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才翻不过去的?为什么不能蹲立?是什么原因造成翻斜了?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合作找原因。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不断的实践与思考中,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

六、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愉快学习

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借助各种各样的健康、快乐的音乐来创设低年级体育课中的情境。借助音乐我们可以使体育中的准备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跟着音乐自主活动,自主练习,教师还可根据音乐自编一些韵律舞蹈,进行“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游戏。利用音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师所要求达到的负荷量,学生学习起来则会感到“课进行,趣更浓”。

七、创新带给低年级课堂活力

教授低年级体育课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教法、学法、课堂组织结构。做到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使学生对每次课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用儿童化语言吸引学生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注意力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教师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教学的客观环境和学生的情绪,所以教师的语言儿童化,是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

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应关注细节 篇4

一、教学生养成遵守游戏规则细节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做游戏时, 对他们进行游戏规则的教育, 使其形成守规则的意识非常重要。以《迎面接力》为例, 游戏场地有一条起始线, 要求起跑之前脚不能超过起始线, 而且只有当迎面的学生跑过来击下一名学生手掌后, 该名学生才能起跑, 否则视为犯规。但是, 学生在接力前越过起始线, 而且不击掌便跑的现象却是司空见惯。久而久之, 学生的规则意识淡薄,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而教师为了让学生提高遵守规则的意识, 有意花大量的时间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施教, 这是游戏的第一步分解练习。方法如下:在游戏前, 先进行游戏分解练习, 待出发学生伸出右手在起始线后等待迎面跑来的学生, 待双方击掌后, 教师要求保持击掌动作不动,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击掌这一动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时教师重视的是待出发学生的脚是否在线后, 手掌是不是已经击到对方。然后听到教师的哨音后, 方可到队尾, 每个学生试做一次。

二、教学生注意游戏安全细节

这位低年级教师在教授游戏《迎面接力》时特别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 而且有意识地体现出来, 这是游戏的第二步分解练习。交接接力棒时是同伴用异侧手接棒以避免交接棒后相撞发生危险。同样, 在迎面接力时亦是如此, 不同之处在于迎面接力是同侧手击掌。以右手击掌为例, 教师要求击掌的一刹那停住, 此时教师要检查的是“是不是用右手击掌, 而且两名学生站位是否错开, 也就是错肩”, 然后要求学生经对面学生的右边一侧到队尾, 这样就有效避免两学生相撞时会发生的危险。这一细节如果不注意, 相撞是经常之事, 经过教师对这一细节的处理, 安全隐患自然便会消除。

三、教学生游戏技巧细节

游戏时, 取胜的队往往在于游戏“技巧”的应用, 在游戏时善于发现问题, 用最便捷的动作来缩短游戏时间。教师在教授《迎面接力》时就注意了技巧这一细节的重点教学, 对学生的动作技巧下了一番工夫, 效果非常明显。游戏设计如下:把全体学生分为四组, 每组的前面距起始线处有一个小呼啦圈平放于地面, 要求学生跑过去后跳进圈内, 然后把圈从下经身体向上从头上拿出, 再平放于原地, 然后跑回、击掌经过前两次的试做, 学生基本体验了呼啦圈的拿法, 但方法不一, 于是教师进行了第三步教学对呼啦圈的拿法进行了专门教学。首先让每位学生回忆自己前两次的做法, 然后找出几位技术动作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 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动作不同之处, 接下来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的做法。然后教师逐一演示, 此时, 很多学生就会看出教师哪个动作更快、更实用, 再选出最常用的两种方法让每个学生轮流体验一次, 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动作, 当然, 这个时候, 学生会发现, 教师选择的两个动作中有一个更快:两手虎口相对握体前呼啦圈的一侧, 身体蹲下, 用力沿呼啦圈的边沿旋转将身后的另一端翘起经头脱离身体。经过这一细节的教育, 不但让学生学会了动作的技巧, 也让学生懂得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 要善于动脑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反思 篇5

蔡立东

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客观地存在着体育教学成人化的倾向,学习的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主体作用尚不能真正发挥。体育老师总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的进行授课,使学生学得太苦。从而导致了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无论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还是在“增强体质为中心”都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体育传统教学的模式。传统体育教学中,我们重视的是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忽略了给学生发挥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

传统的体育教学都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教案程序顺次实施。学生在课堂上的任何个人表现是由教师设定的,甚至任何队列调动均要在教师规定的教学范围内展开,并且美其名曰“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些表现是否出自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针对存在的这些实际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教师要通过发挥教材、场地、器材和课堂气氛的作用,创造“动起来”的情景,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上大胆创新,使体育课向着有趣、轻松、自由、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使了学生积极自愿地参加体育活动,了解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我们根据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特点,把教学中一般应遵循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生理技能活动规律,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按“动起来——乐起来——想起来——自我展现起来”来设计课的进程。

3、教师即兴示范调动学生动起来。以各种简便易行的队形变换,多种多样。积极性激发学习信心。的趣味练习,使学生身体充分活动,使其心理上得到满足,使之练习情绪高涨。

浅谈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课堂氛围,教材,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语言艺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86-01

体育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不但要遵循教学原则,而且要使教学具有艺术性,使体育课更具吸引力,使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体育教师要切实加强教学工作,要从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基于小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几条意见,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因素,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和谐课堂气氛的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有时因工作过忙,身体反映不适,情绪不佳,备课不充分,上起课来力不从心,学生也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兴趣不高,或者同学之间有这样那样的矛盾等种种原因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认真备好课,做好课前准备,对学生既严格要求,有要循循善诱,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自觉地成为体育课的“主体”。教师要大胆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教师要把传统的斜线助跑改为弧线助跑,并以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来吸引学生,同时又要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告诉学生。其主要优点就是重心低、易制动、易起跳,省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二、创造性地运用媒介

所谓“媒介”,是教师、教材、学生在体育课堂互动时的一种介物,它包括语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以及场地器材等。体育内容丰富多彩,体育方法多种多样,体育形式千变万化,这就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关键是教师必须从“请你跟我这样做”、“必须这样做”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合理充分、多样的“媒介”为突破点,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构建舞台。例如,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鸟飞,教师不能做一个简单的两臂侧平举示范,就让全班同学跟着一起做,而应当启发学生去观察、去想象,自由自在地学多种多样的鸟的不同飞法;给两块木板让学生“架桥过河”,只要求学生必须踩着木板过,至于“桥”怎么“架”,留给学生各自去创造;在克服多种障碍物的接力游戏中,障碍物如何组合、如何摆放、如何跨(钻)越,由各组学生去设计、去选择;给全班学生每人一条短绳,要求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储备的基础上,或个人主动探究、或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想象、改造、拓展,创造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一个班50多位学生必定会创编出许多新颖的活动方式,使他们彼此间大开眼界,从而启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是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和童愿组织体育教学,防止体育教学“成人化”。还要注意防止单纯的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让儿童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有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上,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做游戏和组织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3、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活动,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程顺利进行。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易兴奋,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化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四、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1、语言要精明简练、抓住关键。通常情况下,体育课中讲解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讲解时语言必须清明简练、抓住关键,做到有的放矢,言必有中。这样的讲解才能吸引学生,达到以一贯十、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语言要生动活泼,饶有风趣。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通过练习,促进身心健康。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应当寓教于乐,把课上得生动活泼,饶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讲解的语言要生动形象,避免枯燥无味,或者千篇一律,以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低年级体育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游戏教学法

运动游戏也称为体育游戏,是由基础运动动作组成的、具有情节的体育手段;是一项古老的、至今仍充满活力的活动。运动游戏具有基础性、简单性、情节性、趣味性、教育性、适应性、开放性、娱乐性等特点。学生在幼儿园接受过的体育也恰恰正是这种运动游戏,为了使小、幼体育自然过渡,使他们能很快适应正规的体育锻炼,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仍应多采用游戏教学方法。虽然教学以游戏为主,但是游戏目的应更加明确,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和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游戏的设计要有很强的针对性。

1. 常规方面的游戏设计。

常规教学中的队列训练,学生不仅会感到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对、做好。站队时,应给每人编上号,然后通过“找找火车头”“找找小伙伴”和“快快集合”的游戏,帮助学生很快记住自己在队伍里所在的位置,迅速站好队。低年级的学生空间感很差,对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别是方位认识模糊,但可以通过“咕噜,咕噜捶”“请你跟我这样做”“吹泡泡”“图形跑”和“无声操”等游戏,使学生的空间感得到较快提高。

2. 教材部分的游戏设计。

小学体育教材与幼儿园不同,它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还包括走、跑、跳、投、技巧、攀爬等技术性项目。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因此兴趣十足,所以游戏要设计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走步教材,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是跑步教材的过渡性教材,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这一教材单纯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地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更是使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类教材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月月花”“击响走”“模仿人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穿大板鞋走”“滑雪橇走”等等。跑步是儿童非常喜欢的项目,但教学的组织形式毫无变化,他们也会很快失去兴趣。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游戏,如“老狼老狼几点了”“邮递员送信”“抓尾巴”“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等,这样学生就会自发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玩耍着、奔跑着、欢笑着。

3. 放松部分的游戏设计。

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使身心放松、愉悦。游戏方法较其他方法更加简便易行。如游戏“抓舌头”“给球打气”“参观自然保护区———模仿各种小动物”“风吹雪花飘”等等,这些游戏具有简单、有趣、运动量小的特点,能够起到较好的放松作用。

4. 过渡性游戏的设计。

游戏不仅可以作为主要教材出现,它还可以作为过渡性教材出现。其目的是使课中所有教材衔接紧凑,过渡自然。如,在篮球和实心球教材中,拿球、放球的小游戏就要精心设计。“头上胯下传球”“腰部左右传球”“传地滚球”“双脚夹球跳”等等。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人手一球,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内容完整过渡。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创设处理教材的情境。

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园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以劳动为主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接受。

2. 创设课堂导入的情境。

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3. 创设准备、整理活动的情境。

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如将四组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组连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所授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增强学生的兴趣。

4. 创设组织教学的情境。

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换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组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小推车等,跑到教师指定的地点。

5. 创设德育渗透的情境。

在设置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教师设计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情境,在模仿红军叔叔爬雪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解放军叔叔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集团”教学法

“小集团”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协同合作,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集团”教学中,学生除了与教师有联系外,学生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担当小老师的学生,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在为别人指导动作的同时,动作要点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被指导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胆小、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状态放松了,思想顾虑在融洽的气氛中消失了。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纠正与辅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创造,引导他们想了练、练了想、想中练、练中想,反复尝试体会。通过“小集团”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动作水平,还可增强他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唱游教学法

唱游教学法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形象的模仿活动和具有简单情节的表现活动,培养学生节奏感、协调性以及审美能力。

1. 常规教育中的唱游。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通常要经过两周的常规教育,体育课也不例外。如果上课伊始就教学生稍息、立正、队列等课堂常规,学生会感到枯燥且不适应。通过唱游教学法,可以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上学、上课”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促使师生情感和谐融洽。

2. 准备活动中的唱游。

准备活动总是做一种徒手操,学生会感到枯燥、厌烦。如果结合教材经常变换一些新的徒手操,如“小动物模仿操”“劳动模仿操”“垫上操”“圈操”“球操”“绳操”等,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

3. 整理活动中的唱游。

整理活动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巩固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运用唱游教学法,可以克服整理活动中教学呆板、单调的现象,增加娱乐性、实效性,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疲劳。唱游教学法,切实可行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宽松的欢乐氛围中,接受体育的启蒙教育。

五、儿歌教学法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体育艺术的体现之一。体育运动的生活气息很浓,从客观上给体育教学的讲解提供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以简练的语言讲清动作的概念和要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儿歌教学法正是如此,它语言简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记忆,深受学生喜爱。如,齐步走中的儿歌:挺胸抬头,摆臂有力,横排对齐,竖行对正,自视前方,先迈左脚;前滚翻中的儿歌:下蹲低头手撑垫,蹬地提臀向前翻,肩背着垫抱小腿,蹬地起身是关键。

儿歌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妙用 篇8

关键词:低年级体育教学,儿歌,关系,合理运用

低年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游戏、韵律活动、舞蹈,以及包括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各种身体活动的基本运动。在长期的低年级体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儿歌在低年体育教学的不同环节中能发挥各种不同的作用。灵活合理地运用儿歌能迅速点燃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儿歌在低年级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独特的教学效果。笔者拟从儿歌与低年级的儿童的关系和如何运用儿歌进行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儿歌与低年级儿童的关系

纵观低年级体育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体育课上经常出现以下问题: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易疲劳;有的学生总是左右不分;有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的动作要领接受较差,等等。其实这些现象恰恰是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表现。低年级儿童的感知事物以直接视觉和听觉为主,枯燥的要领讲解孩子听得吃力,理解更难。低年级儿童的空间直觉和方向感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学生难免左右不分。在传统的体育课上,我们往往会通过一定量的强化练习训练来达到由量变到质变,让学生记住并掌握动作要领的目的。例如:通过数次甚至是数十次的“向左转”、“向右转”来帮助学生分清左右,这样枯燥的训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注意力不集中也就在所难免了。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了《拍手歌》:“左手拍拍,右手拍拍;左手跳舞,右手跳舞,左手右手分清楚。左脚踏踏,右脚踏踏;左脚跳舞,右脚跳舞,左脚右脚分清楚。”让学生和着明快的节奏,边唱儿歌边做动作,孩子们做得开心,学得也快,能较快地分清左右。儿歌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具有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幼儿吟诵等显著的特点。儿歌的这些特征与新课程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期许: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乐趣,促进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兴趣和爱好是完全吻合的。所以说,儿歌进入低年级体育课堂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儿歌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合理运用

“儿歌虽好,但不可乱用”,相同的儿歌在不同的时机出现可能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或是画龙点睛,或是画蛇添足。所以我们应当更深入地来探讨儿歌在不同的教学环节所应当承载的教学任务。我们应当努力使儿歌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合理地出现,让儿歌真正激活我们的课堂。

1. 课始,利用儿歌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儿歌以其明朗的节奏往往能较快地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新授课前进行准备练习:慢跑,调整队形时,由于体育大多数在室外进行,外界干扰比较多,孩子的心不容易静下来,注意很容易分散。这时候教师如果只靠严厉的目光和刺耳的哨声很难迅速地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往往会轻声说:“请你跟我这样做。”边说边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让学生模仿。有趣的动作,加上节奏感极强的儿歌,很容易吸引孩子,他们往往能快速地应答:“我就跟你这样做。”并跟着做动作,较快地集中注意力看笔者的动作变化。此时,简短的“请你跟我这样做”就很好地起到了提示和暗示学生看教师做动作的作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课中,利用儿歌突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比较枯燥的动作要领的讲解,我们就可以运用儿歌浅显、明快、便于诵读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快速地记住动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笔者教给学生:“两手前撑垫前蹲,低头团身向前滚。像球滚过稳站起,动作要领牢记心。”通过简短的语言描述了前滚翻的动作要领,“两手前撑垫前蹲”教会学生滚动前该做好怎样的准备,“像球滚过”形象地教给学生滚动的方法。在教学后滚翻时,笔者教给学生:“后翻跟头并不难,双手用力推垫子,迅速后倒臀着垫,双手肩上快推垫,团紧身子朝后滚。”后滚翻由于头朝后,学生看不清滚动的方向,往往会产生惧怕的心理,在关键时刻一句“后跟头并不难”就能帮助不少学生鼓起向后翻滚的勇气。

3. 课末,利用儿歌愉悦身心。

当一节课进入尾声时,往往也是孩子身心比较疲惫的时候,此时教师如果能运用优美的儿歌把孩子引向美好的课外生活,对整堂课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和孩子们跟随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优美的音乐节奏进行踏步、拍手等简单的动作练习,这样学生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放松四肢。也可以在课末讲评总结阶段利用儿歌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有需要合作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表扬在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小组,指出一些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再让孩子们读一读:“两人一组齐练习,互相帮助增友谊,运动安全请注意,为国锻炼从我起。”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的好品质就会在这样的诵读中得到熏陶,孩子的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启蒙。

低年级体育教学 篇9

我们尝试开展了“体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 并总结出以下的经验。

一、活动材料的设计

(一) 准备的材料考虑多功能性

比如一张报纸, 材料虽然简单, 但在体育活动中其功能就很多, 可以将纸放在胸前快速跑, 可以放在地上练习跨越, 也可以卷成纸棍玩击剑, 还可以学生间合作玩冲破纸的游戏, 最后破的报纸团卷起来可以练习投掷等等。多功能性的器材才能体现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 根据学生的差异, 准备的材料也应有所不同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小学生因为年龄、性别、身体差异等各方面的原因, 体育活动时所需要的器材类型和型号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正确观察、评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 为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 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 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三) 材料的拿取和摆放要尽可能方便

一节好的体育活动课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充分而有合理地利用一节课时间, 以达到增强儿童体质, 促进学生更好发展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活动中途摆放教材, 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因等待而使练习密度降低的情况。活动器材的摆放应该适合小学生的取用, 不致于影响学生的正常使用, 或者需要花费小学生太多的练习时间。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考虑仔细, “怎样的材料会更方便?”“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来摆放?”等等。

二、活动过程的设计

(一) 活动过程

问题假设→初步体验→实验性探索→验证性学习→结论评价

举例:内容———《好玩的小砖块》

教师提出问题:“小砖块除了可以用来坐, 还能怎样玩?”学生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反应, 在学生对小砖块的玩法已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上举砖块走怎样最稳?”“怎样跨跳最安全?”等等, 这也就是学生的实验性探索过程。接下来, 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好的玩法、掌握好的玩法, 最后得出结论 (小砖块有哪些玩法、怎样才能玩得更好) 。

(二) 根据动作形成规律设计活动过程

动作形成一般要经过粗略掌握动作、改善和提高动作、巩固和运用自如三个阶段。据此, 我设计出相应的活动过程结构, 并经过实践证明, 有一定的可行性。如下:整体认识→分解学习→完整串联→熟悉巩固

举例:内容———学习第八套儿童广播操第一节

首先教师完整示范儿童广播操第一节, 使学生对第一节操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然后分解动作教学生学习。当他们能做出每个动作后, 教师就带领学生把动作连贯起来, 先是跟练, 再边说口诀边练, 然后听口令放慢速度做, 到最后听音乐做操, 使他们轻松地掌握了这节操。体育教学的精髓就是通过动作的训练最后使学生把运动内容达到熟练并自动化的程度, 在这期间有规律的强化训练必不可少,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训练。

三、活动方法的设计

1.主动探索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学法, 然后请学生自己总结经验, 然后经教师指导练习巩固动作的方法。

2.非言语指导法。非言语指导法的基本原理是心理暗示, 是指教师利用表情、动作、手势等手段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3.榜样激励法。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具体形象性、模仿性较强。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要善于发现榜样, 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 以鼓励、刺激学生的学习。一是教师的表现作用, 二是同伴的影响作用。

4.儿歌辅助法。就是把动作的基本要领或游戏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 教给学生, 使他们在理解儿歌的同时记忆动作的要领或学习的规则。

四、几点体会

(一) 激励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

同样是教学生画苹果, 中国教师往往是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苹果, 日本教师则是在讲台上放一个苹果, 而美国的教师则是每人发一个苹果, 放手让学生自己画, 如果学生画得像胡萝卜, 就鼓励他, 能否种出长得像胡萝卜的苹果来。而在我国, 则早已把这类学生打入异类, 严加批评。美国教师的可鉴之处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创造的个体。由此可见, 没有了创新, 哪来的进步呢?所以, 要从小就激励每个学生有创新的欲望。

案例:玩呼啦圈

一般在玩呼啦圈中, 大部分是在腰间转动, 学生乏味, 兴趣也不浓。我让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各种思维活动。

1. 扩散思维。

圈可在手上、颈上、上臀中、膝中旋转, 也可单脚进行等, 总之, 给学生更多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 让呼啦圈在学生的手里成为转动的精灵, 学生则是和精灵共舞的仙子。

2. 求异思维。

一组学生手持圈成一排, 另一组玩“钻山洞”游戏;把圈当成铁环, 可进行滚圈游戏;两人一组, 两圈放在地上, 互相进行“绕8字”游戏;也可以站在圈中进行“推出圈、拉进来”的素质练习等。

经过以上的创新练习, 学生由乏味变成兴致勃勃, 变体育的枯燥教学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游戏, 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创新积极性, 使每个学生都产生了创新欲望。

(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育中, 不但要注意学生知识的增进和道德的养成, 还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成为学习、锻炼的主人。可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归纳得出新知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

案例:学习弯道跑技术

在“弯道跑”技术讲解中, 一般都是教师示范一次, 学生练习几次, 但以往的经验告诉我, 这样做, 学生难以专心听讲、专心练习, 仅是完成任务的观点。这次, 我改变一下方法, 先不讲解示范, 而让学生先自己进行练习, 在跑动中提示学生注意直道和弯道上身体姿势的变化, 在弯道上左脚和右脚着地部位, 两个手的摆臂幅度大小, 最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自身体验得出弯道跑的技术要领, 教师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认可学生的能力。

学生自己归纳, 自主学习, 又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弯道跑技术的教学,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轻松,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低年级体育教学 篇10

一、利用儿歌边说边做

体育教师口令短促精练、语调高昂, 具有无上的权威性, 但这种做法在培养集体主义和增强学生纪律观念的同时, 其实也将教师放到了学生的对立面。当然, 体育课不可能排斥适当的操练, 但教师如果能在练习的过程中除了那些必需的指令性口令外, 把简单、严厉的指导性语言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或师生互答的形式, 学生更易于接受。例如, 笔者将较为枯燥的热身操改编成了适合孩子们边说边做的儿歌操:“今天天气好, 我们起得早, 风儿轻轻吹, 花儿对我笑;今天天气好, 做只快乐鸟, 张开小翅膀, 飞上枝头叫;今天天气好, 太阳公公照, 鱼儿水中游, 云儿天上飘;今天天气好, 说声老师早, 微笑把头点, 亲切又礼貌;今天天气好, 我们来做操, 把头转一转, 再来扭扭腰;今天天气好, 双手抱一抱, 一蹲又一站, 再来跺跺脚;准备活动很重要, 做完之后去运动!”

这种利用儿歌来做操的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 在模仿的乐趣中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做好热身操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与学生形成了互动, 这比单纯用口令指挥做操要好很多。

二、利用儿歌边唱边跳

根据低年级儿童爱唱爱跳、喜新求乐、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可采用歌舞的表现形式来完成体育基本动作的学习。如一年级投准教学内容, 其技能目标是初步学会肩上屈肘, 自然挥臂的投掷方法, 发展投掷能力, 提高正面投掷的准确性。为了完成这一目标, 特编了一首《小小男子汉》歌曲, 歌曲反映了“小男子汉学解放军, 在太阳下练习投弹”的情景, 突出了“手臂高举肘向前, 对准目标打”这节投掷课的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学跳《小小男子汉舞》, 不知不觉学会了投掷动作, 掌握了掷准的方法。这种儿歌形式的教学手段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利用儿歌自我表现

低年级儿童喜动, 好模仿, 想象力丰富, 动作的节奏感和音乐的律动感比较强, 他们能够按自己特有的理解力来认识事物, 也能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 发展智力, 拓展思维。因此, 在教学中可播放学生容易理解的音乐, 让学生根据音乐的主题, 充分发挥想象, 自我表现各种动作。如在学习“渔翁捕鱼”游戏中, 首先播放《小鱼游啊游》歌曲, 让“小鱼”在“池塘”里边唱边游, 自我表现欢快、自由自在的情绪动作, 接着“池塘”里创设了“渔翁捕鱼”的情景, 再让“小鱼”自我表现被捕捉时紧张、狼狈不堪的情绪动作, 使学生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 充分体验“小鱼”不同情绪下的动作表现, 自我设计表现情境, 从而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培养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

四、利用儿歌愉悦身心

当一节课进入尾声时, 往往也是孩子身心比较疲惫的时候, 此时教师如果能运用优美的儿歌把孩子引向美好的课外生活, 对整堂课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我们可以和孩子们跟随着“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优美的音乐节奏进行踏步、拍手等简单的动作练习, 这样学生不仅能愉悦身心, 还能放松四肢。也可以在课末讲评总结阶段利用儿歌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 在有需要合作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表扬在合作中表现突出的小组, 指出一些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再让孩子们读一读:“两人一组齐练习, 互相帮助增友谊, 运动安全请注意, 为国锻炼从我起”, 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的好品质就会在这样的诵读中得到熏陶, 孩子的合作意识也会得到启蒙。

实践充分表明:儿歌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 能让我们的课堂多几分童趣、几分精彩, 能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运用儿歌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把握时机, 有的放矢, 机动灵活, 不可勉强、生搬硬套。特别在进行分段教学时, 要根据教学所需, 妥善地把儿歌分句于每个技术环节, 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划分更加清晰, 技术动作更形象、技术重点更明显、技术难点更透彻。

摘要:儿歌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和特点编成顺口溜, 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某一动作的方法和教学技巧。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把一些技术动作, 在示范的同时编成儿歌进行教学,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实际循环下一篇:卫生行政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