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

2024-05-07

蓝色经济区(精选十篇)

蓝色经济区 篇1

积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 海洋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试点任务落实。根据《青岛市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与各区市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状, 加快推进重点工作进度。积极协调和配合国家深海基地建设, 目前已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土地征用补偿等关键工作, 为加快推进深海基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推进“数字海洋”工程建设。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专网互联互通, 实现了金宏办公、应急指挥、渔船定位等网络系统集成。建设区市监管中心和31个前端点位, 进一步加强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开展了海域、海岛监视监测和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业务化运行, 并在2012年浒苔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充分利用该平台实时监视, 有效提升了浒苔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三是积极创建“科技兴海”示范区。积极做好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和海洋生物产业专项的申报、实施和管理。“胶州湾海湾水动力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等海洋公益性科研项目顺利推进;“L1泊位潮流能试验平台研建”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和财政部审批, 获国家专项资金4000万元;开展本区域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调研, 征集海洋生物产业项目、海洋公益性专项项目、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近30个, 为做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前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区域用海规划建设, 科学管海用海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是完善涉海专项规划。围绕西海岸经济区和蓝色硅谷建设, 完成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修编招标, 加快编制《海洋重要资源勘探专项规划》《青岛市滩涂保护与利用规划》《青岛市海岸带海岸线利用规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规划》等一批专项规划, 进一步完善全市海洋规划体系。二是做好海域使用审批服务。对接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 积极推进董家口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审批, 调整上报丁字湾区域用海规划。认真做好重大项目报批和大企业直通车工作, 参与青钢搬迁、邮轮母港建设等重大项目服务。2012年上半年共受理用海申请6宗, 审核通过海西重机、董家口大唐码头等用海项目2宗, 征收海域使用金1560余万元。三是推进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围绕“海岸带综合整治”主题召开十四个沿海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专题座谈会, 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 进一步理清青岛市海岸带整治修复的思路和措施。编制上报了《青岛市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保护规划建议》, 规划实施整治修复项目34个。积极争取黄岛区石化产业区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列入国家海洋局整治修复项目名录。四是加强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开展海岛管理和技术培训, 提高全市海岛管理业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加强海岛保护工作力度, 争取灵山岛、竹岔岛整治修复及保护项目通过国家海洋局初审。加强有居民和无居民海岛分类管理, 推进海岛名称标准化。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一是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力度。积极扶持沿海区市配备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加大对胶州湾的生态保护和整治力度, 先后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监测等8大类、15个专项、260个站位的海洋监测评价项目, 全面提升重点海域、海区环境监督管理效能。二是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修改完善了《青岛市海洋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和《青岛市海洋大型藻类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调整加强了应急处置工作机构设置。针对6月出现的浒苔灾情, 及时启动监视监测和预警预测, 科学设置“海上打捞、近海拦截、陆域清运”三条防线, 在前海一线设置拦截网2万多米, 调度110艘渔船实施海上打捞, 累计打捞浒苔4.59万吨;山东省政府贾万志副省长、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侯英民厅长和青岛市政府徐振溪副市长视察浒苔应急处置工作时, 对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三条防线”的措施和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三是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加快编制《青岛市海洋保护区规划》。围绕加强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 组织相关区市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积极开展相关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 定期进行联合执法检查, 进一步提高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水平。

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现代渔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一是加快渔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资金7100余万元, 改造标准化养殖区8800亩, 重点抓好青岛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等一批标准化园区改造, 升级改造了一批重点水产养殖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设备。二是大力发展资源增殖业。大力推进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建设, 全市五处增殖型人工鱼礁区已完成投资2120万元, 投放礁体14.5万方, 基本完成年度任务。继续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全市增殖放流资金累计达到2076.5万元, 放流苗种9.5亿单位, 比计划多放流1.4亿单位, 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增殖放流任务。三是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加快青岛市海洋捕捞业“走出去”步伐, 进一步修改完善了《青岛市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关于加快发展远洋渔业的实施意见》, 首次争取10条300千瓦以上冷冻拖网渔船获得朝鲜东部海域远洋渔业项目名额, 实现了青岛市远洋渔业的新突破。四是稳定发展水产加工业。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稳定发展来进料加工, 重点抓好海参、对虾、贝类和大宗鱼类等养殖品种加工, 扶持推进城阳区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等一批加工基地和园区建设。2012年上半年, 全市水产品进出口总量72万吨, 进出口总额15.5亿美元, 其中出口量25.1万吨、创汇8.34亿美元。

加快渔业基础建设, 海洋与渔业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一是完善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抓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重点扶持一批一万立方米以上育苗水体的大型水产育苗基地。加强省级良种场建设, 组织验收了“青岛大菱鲆良种场”和“青岛刺参良种场”2处省级良种场。重点推广了“黄海一号”中国对虾、优良种质刺参、皱纹盘鲍、斑点鳟鲑等十大水产良种, 为青岛市水产健康养殖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 与各区、市签订了责任书, 明确了职责。建设8个区市水产品质量检测站, 坚实基层水产品质检工作基础。组织举办了渔业乡村兽医管理培训班和有机水产品认证培训班, 进一步提高渔业乡村相关业务素质。组织开展重点水产品和水产苗种质量安全检测, 2012年上半年共组织完成水产品及苗种抽检355批次, 水产品综合合格率达99.4%。三是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青岛市水产养殖疾病远程会诊系统”三期建设, 投资200万元, 建设会诊站点40个, 形成较为完善的水产养殖疾病远程会诊网络。认真开展“渔业科技服务百日行动”, 组织专家为渔户提供多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开展渔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渔民实用技术培训、水产健康养殖规范用药培训和新型渔民科技培训, 培训渔民600多人 (次) 。开展水产养殖病害测报与诊治工作, 建立了由100名科技指导员、20名测报员组成的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队伍, 每月对全市30个监测点、10个测报对象进行测报, 确保了水产养殖病害的准确预报和及时诊治。四是强化渔业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安装完成86台北斗卫星船载终端设备, 积极筹措资金64万元为2万渔民更新救生衣, 进一步增强渔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渔业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 建立了市、区 (市) 、渔业镇 (街) 、渔村 (社区) 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 实现了上下联系畅通、层层监管到位。做好伏季休渔管理工作, 实行海陆联合执法模式, 切实抓好大马力渔船监控和重点渔港码头监管, 保障了伏季休渔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深入开展全市渔业安全生产暨渔船专项整治工作, 围绕“三无”渔船整治、异地挂靠渔船治理和涉外渔船监管等方面展开“打非治违”行动, 截至目前, 全市渔业系统累计组织监督检查组79个, 检查渔船、渔港、企业等583处, 查处各类违规行为35起, 有效遏制了各种违法违章行为, 保持了全市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加强执法效能建设, 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加强海洋法制建设。按照“六五”普法规划, 大力开展了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专题活动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积极组织了“海洋法制进渔村”活动。继续开展海洋与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 扎实做好行政处罚权规范透明运行工作, 进一步提升青岛市海洋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提高海洋执法监察水平。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加大对胶州湾、前海一线及周边海域的执法巡查力度, 切实维护好用海秩序。相继开展了“海盾2012”“碧海2012”“护岛2012”“护渔2012”专项执法行动。三是进一步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快1500吨级、1000吨级、600吨级海洋执法船建设, 积极推进国家维权执法保障基地维修改造项目建设进度, 着力加强执法装备等基础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工作水平, 圆满完成了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的警戒保障工作, 被评为突出贡献单位。

加大海洋宣传力度, 海洋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入。一是深入开展海洋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开展海洋宣传, 组织“行风在线”“网络在线问政”活动4次, 在青岛广播电台开设《关注蓝色国土》专栏, 在青岛电视台设立《乡风海韵》《海洋预报》等栏目, 不断提升海洋工作宣传水平。向青岛市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领导赠阅《走向海洋》光盘及图书。办好“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大型活动, 共组织宣传展板70余块, 发放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科普知识宣传材料2000余份, 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海洋意识。二是提高海洋文化服务水平。坚持把海洋宣传与重大活动紧密结合, 圆满举办了中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欢送仪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凯旋欢迎活动, 组织了“雪龙”号科考船开放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放日、极地科考报告会、“海洋科普日”等活动, 在全市引起较大反响。组建青岛市海洋知识专家宣讲团, 结合“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 相继开展了海洋知识进学校、海洋环保进超市、志愿者清洁海滩、发放海洋环保宣传袋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在全社会掀起了海洋宣传热潮, 提高了海洋文化服务水平。三是深化“护海兴渔”系统品牌建设。持续深化“护海兴渔”品牌的宣传推广, 坚持品牌建设与业务工作相结合, 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做好黄岛区凤凰岛海洋文化高端产业聚集区和即墨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聚集区的规划服务, 办好即墨田横“民俗祭海节”、城阳“红岛蛤蜊节”等涉海节会, 打造青岛特色的涉海文化品牌。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篇2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六大基地”布阵蓝色经济区 篇3

近年来,威海市海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山东海洋经济中的位置举足轻重。2008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5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9%,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的海洋产业体系。

配合近期山东省提出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威海市重点提出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的港口物流基地、以千公里幸福海岸为载体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以核能、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镆铘岛石化项目为主体的现代石化基地六大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倾力打造蓝色威海。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给威海市海洋经济提供了一个再次跃起的平台。

海洋渔业抢占制高点

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优越的海洋环境条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威海的海产品养殖加工业盛极一时,动辄上万亩的海参、海带等海产品养殖基地给威海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威海这个海产之乡。威海是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出产的海参、海带、牡蛎,均取得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威海市崛起了以“好当家”为代表的一批渔业生产和海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超过40家。

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认为,威海渔业“软硬”兼具——因为拥有千公里海岸线,威海经济有着其他沿海地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但与国内外高端渔业经济比较,威海渔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尤其在高效集约、产业竞争力和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融入蓝色经济区,威海渔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转变,惟有如此,威海渔业才会继续大有作为。

其实,早在新世纪之初,威海市就已经开始了生态渔业的探索。

2002年,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继作出提高进口中国水产品检验标准的决定。

面对“绿色壁垒”,一向不愁销路的威海海产品不得不审视标准化生产,水产品无公害标准体系得以逐步建立健全。2002年年底,由威海市申报的刺参等7个品种的21项无公害水产标准,顺利通过了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专家的审查。

依托丰富的渔业资源,威海市加快推进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提高海产品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目前全市海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936家,年加工能力300多万吨,其中精深加工比重达到75%,形成了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和海洋保健品等海洋“三品”为主的海产品加工体系,培育名牌产品30多个。

按照新的规划,威海市将大力发展品牌渔业、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实现海产品产量适度增长;加快推进以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提高海产品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到2012年,海产品产量达到210万吨;海产品生产、加工产值年均增长8%,达到550亿元,其中海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80亿元;海产品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50个以上。

现代制造陈设重兵

威海的工业在山东来说是后起之秀。20年前,威海地级市成立的时候,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无工不强。建市之初的威海确定了“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威海工业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张,技术改造和基本建设大面积展开,形成了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一批具有威海特色的优势产品。

正因为是后来者,威海工业拥有资本、人才、技术等诸多优势,很快占据了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华夏塔机、成山轮胎、三角轮胎、山花地毯、金猴皮鞋、黑豹汽车⋯⋯一批闻名全国的名牌产品,让威海的制造业声名鹊起,许多人在了解这些产品时,才知道是“威海制造”。

2003年,山东省开始了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威海市不失时机地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其中,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运输设备产业群、电子信息产业群、机电工具产业群、轻工纺织服装产业群、食品医药产业群。

独具特色的产业新体系,有效聚集了各种发展资源,形成了新的发展动力。

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是威海市发展港口和船舶修造业天然优势。近年来,威海船舶修造业发展势头迅猛,规模以上船舶修造及配套企业发展到90家,造船能力达到80万载重吨,实现造船完工量52万载重吨,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依托现代化的港口体系,威海市相继建成了威海工业新区、文登南海新区、威海科技新城(初村)、崮山临港产业园、石岛工业园、俚岛工业园、乳山经济开发区(乳山口)、桥头工业园等一大批临港临海工业园区,从而拉动了以造船业为重点的外向型和港口依赖度高的现代制造业的快速集聚发展。

伴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世界造船巨头也纷纷加入威海造船产业链:三星重工造船、成东造船、荣喜造船、伽耶造船全线开工,几十家企业配套跟进。一个以造修船为核心的船舶产业链迅速伸展,皂埠湾、俚岛湾和石岛湾三大修造船业聚集区逐步孕育。

在蓝色威海经济区建设中,威海市将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由单纯造船为主向造修船、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争取到2012年,全市形成整船制造4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60万载重吨、船舶修理700艘次的能力,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港口物流借船出海

6月20日,威海至韩国平泽的国际客货班轮航线正式开通,这是威海市的第5条直航韩国的海上航线。

国际航线的不断开通,是威海市港口吞吐和海上运输能力不断增强的最明显例证。经过近些年的建设,威海现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一类开放作业区5个,形成了通用码头、集装箱码头、石油煤炭码头、旅游码头配套,各种设施齐全、功能较强的港口体系,并拥有国内外运输船舶148艘,总载重吨22万吨,先后开通了到韩国仁川、日本大阪等地的客货航线和集装箱航线21条。2008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到3700万吨、集装箱60万标箱,客运量87万多人次。

威海市以沿海港口为核心,进一步密切港口与腹地的联系,着力构建海陆相连、港城联动、空地一体的临港物流网络。预计到2012年,全市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具有国内知名品牌的现代物流企业达到3-5家,物流成本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

对于建设以东北亚地区为主要目的地的港口物流基地,威海市作了以下的规划与设计:

在港口体系建设方面,争取到2012年,全市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到6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旅客吞吐量达到150万人次。依据《威海港总体规划》,对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统一管理,形成以威海湾港区为主体港区,石岛港区、龙眼湾港区、蜊江港区、靖海湾港区、乳山口港区为主要港区的港口体系。各港口分别承担集装箱、能源物资运输、客货滚装、水产品出口运输等不同的运输功能,分工明确,协调发展。

在海上运输方面,充分发挥毗邻韩日、已开辟21条国际国内航线的优势,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特别要巩固并拓展面向东北亚地区的海上客运市场,打造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积极开拓海洋运输市场,巩固日韩传统海运市场,开拓东南亚、欧美等新兴市场。

在物流载体建设方面,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规划建设港口中转型国际临港物流园区,形成服务制造业基地和进出口的外向型物流聚集区。扶持壮大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专业化物流企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理分工、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滨海旅游步步为营

威海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有海,有山,有岛,有泉,还有处处皆是的渔家风情。优美的自然风景,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海滨气息,刘公岛风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大乳山休闲度假区等旅游景区如一串闪亮的珍珠环绕在千公里海岸线上,引来了无数游人。威海也由原来的滨海小城发展为知名的旅游城市。

与这些自然和人文优势条件相比,威海发展旅游的热情与力度更值得称道。

威海市旅游局局长高旭光认为:“威海旅游业在保护与继承中探寻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与蓝色经济区的‘蓝色’理念不谋而合。威海旅游产业要实现高速持续发展,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度不高、休闲设施规模小、休闲娱乐品种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等。这也是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威海旅游的着重发力点。”

滨海休闲旅游快速成长为威海的一大产业。威海市目前拥有旅游景区(点)80多处,其中刘公岛、成山头、赤山法华院、银滩4处国家4A级景区,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58.8亿元。

而在威海人的发展思路中,千公里幸福海岸能够开发利用的旅游业资源远不止这些。

以千公里海岸线为载体,以海文化为灵魂,威海着力打造东方幸福海岸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重点建设中心城市、成山头“极地”海滨生态、石岛渔家民俗风情、昆嵛山道教文化、文登温泉休闲、大乳山福地养生六大旅游板块。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成为国内著名、东北亚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新能源产业群雄并举

海湾遍布、地质稳定、季风特点鲜明,威海是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理想之城。

在国内,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加大,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渐入佳境。威海市当然不会错失开发自己优质新能源的机会,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超前的眼光,抢先在中国新能源发展版图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首台风力发电机组就落户荣成成山头马兰湾试验风场。随后,总装机容量达6.9万千瓦的华能风电场建成了,总装机1.5万千瓦的鲁能荣成风电落户了,总装机4.875万千瓦的国华瑞丰风电一期工程发电了。如今,绵延数百公里的海岸线上,星罗棋布矗立着13个风电项目。预计到2020年,威海风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150万千瓦。这种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遥遥领先。

核电的加盟更让威海对新能源充满信心。2005年,总装机950万千瓦的华能石岛湾核电站项目明确落户威海荣成,这是一个堪称重量级的核电站。目前中国已运行的核电站只有11个机组910万千瓦,到2020年的建设目标是达4000万千瓦,华能石岛湾核电站在这一布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统计数据表明,到2013年,威海市核电与风电项目的总装机容量将达70万千瓦。

除此之外,太阳能、抽水蓄能、潮汐能利用也是潜力无穷。据估算,这些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可节约燃煤5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0万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量35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8万吨,这为威海“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誉又增加了一颗沉重的砝码。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将重点规划建设核电、风电、水电等新能源项目。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适时推进太阳能发电和余热、余压、余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开发地热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新型能源,申请建设国家海洋能产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蓝星泰瑞光电公司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以联电乳山1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站项目为引领,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可再生能源项目。

石油化工异军突起

对威海来说,石油化工是一个新兴产业。就在2008年之前,威海人也许还没有石油化工这个概念。

2007年底,继中石化青岛1000万吨大炼油项目落定之后,一个同样规划年产1000万吨的中石油集团石油冶炼项目落户威海镆铘岛。目前,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前期工程也已开工。该项目总占地1131公顷,建设周期5-8年,总投资600亿元,具有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以及100万吨石油储备规模。

石油化工产业不仅可以提供能源,还能形成化工产业链,为其它相关产业提供原料供应,其辐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威海市的蓝色经济区规划中,以镆铘岛石化项目为主体的现代石化基地建设被委以重任。如此高调强势推进一个新的产业,足见威海市大力发展的信心和魄力。

威海规划建设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是一个综合型化工基地。中石油集团确定镆铘岛石化项目总体规划按年处理委内瑞拉重质原油2000万吨标准建设。目前,配套码头项目已列入威海及山东港口总体规划,大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完工。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不仅可为威海乃至全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将成为全新的地方经济增长板块。

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围绕镆铘岛项目,威海还将大力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填补国内空白的石油深加工产品,力争建成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Six Bases” Make up the Blue Economic Region

In recent years, Weihai’s ocean industry has gained momentum and now occupies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ocean economy of Shandong. In 2008, the added value of the ocean industry of the entire city hit 51.4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28.9 percent of the GDP. As a result, a preliminary ocean industry system comprised of complete industrial specialties, sound structure, and high technical equipment has been formed.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dong peninsular blue economic region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ihai’s ocean economy.

Weihai’s special geographic location produces a favorable ocean environment for the city. Counting on the rich fishery resources, Weihai speeds up the intensive processing of ocean food, ocean pharmaceuticals, and ocean tonics so as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ocean products. Thus far across the city there are 936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ing of ocean products with an annual processing ability of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tons, among which intensive processing accounts for 75 percent. Weihai, therefore, has formed an ocean products processing system involved in the production of ocean food, ocean pharmaceuticals, and ocean tonics and has produced more than 30 kinds of famous brand products.

The rich deep coastline resources constitute Weihai’s natural advantage in developing the harbor and shipbuilding industries. In recent years, Weihai’s shipbuildin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Throughout the city, there are 90 enterprises involved in shipbuilding, ship maintenance and auxiliary parts manufacturing.

Relying on its modernized harbor system, Weihai has constructed a large batch of industrial parks near the harbors and sea, such as Weihai Industrial New Area, Wendeng Nanhai New Area, Wei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 City (Chucun), Gushan Near-Harbor Industrial Park, Shidao Industrial Park, Lidao Industrial Park, Rus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Park (Rushankou), and Qiaotou Industrial Park.

Taking the coastal harbors as the core, Weihai further strengthen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arbors and the hinterland so as to establish a near-harbor logistics network connecting the land, the sea, the city and the air. It is predicted that by 2012, the modern logistics throughout the city will form a preliminary scale and three to five national famous logistics enterprises will be established. The logistics costs in the GDP will be reduced by more than two percent.

Taking the thousand-kilometer coastline as the carrier and the sea culture as the soul, Weihai will build up its eastern happy coast and its tourism and leisure holiday resorts.

Weihai will construct six tourism plates—downtown Weihai, Chengshan Cape “Polar” Coastal Ecology, Shidao Fishery Household Folk Customs, Kunyu Mountain Taoism Culture, Wendeng Thermal Spring Leisure, and Daru Mountain Health Preservation. By 2020, the revenues from tourism of the whole city will account for 15 percent of the GDP. Weihai, accordingly, will become a famous tourism and holiday resort in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

To build up the Shandong peninsular blue economic region, Shandong will lay stress on the new energy resource projects concerning nuclear power, wind power and hydraulic power. Meanwhile, in the regions where suitable conditions are available, Weihai will develop the solar power generation projects an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resources, such as geothermal energy, tidal energy, and biogas.

中国蓝色海洋经济梦 篇4

国务院最近批准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这对于中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 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将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 提高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有进有退, 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以及坚持科技兴海等指导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未来十年, 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化海洋经济区域建设, 成为开启建设海洋强国至关重要的一把钥匙。近两年, 随着国家一系列海洋经济试点城市和发展规划的出台, 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加速起锚, 空间布局基本成形。未来, 海洋经济将成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但是, 如何在发展中规避风险, 协调解决好环境、生态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值得决策者高度重视。

2011年, 国务院先后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2012年10月,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的信息显示, 天津已被列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名单之中。5省、市的“3+2”试点, 将为我国海洋经济铺下战略基石。我国海洋经济的战略布局加速起锚, 空间布局基本成形。沿海各省市发展海洋经济有着各自的地方特色, 相继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沿海城市群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奇迹”, 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而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的背景下, 东部沿海地区向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迈进的思路逐渐明朗。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友好为特征, 目前, 以海洋高技术为引擎的海洋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领域。我国沿海大部分省市在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中都对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 如辽宁省提出2015年“海洋新兴产业产值翻两番”, 天津市提出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基地”等。

除了制定有关海洋经济的国家级区域规划, 我国还设立了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为探索海洋经济发展创造经验。2011年6月30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 以探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模式, 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积累经验。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型向海洋经济发力, 是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资源短缺、陆地环境承载能力日益紧张的现实情况下, 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重要路径。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双重压力下, 海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将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完善沿海的整体经济布局。

蓝色经济区建设领导讲话汇总 篇5

胶州市市长 刘赞松

胶州市地处胶州湾核心圈层,对内是环湾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产业高地,对外是青岛辐射内陆联动发展的海陆枢纽和开放前沿。近年来,胶州市充分挖掘陆海统筹的区位交通优势,依海凭湖沿铁路,构建起110平方公里的“三大发展平台”,为融入青岛环湾型城市布局、纵深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开动了强力引擎,带动形成了沿海岸线纵深布局的170平方公里中等城市发展框架,开启了我市由陆域支撑、腹地拓展到陆海统筹、一体联动的跨越发展新局面。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7.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标志我市已整体跨入“工业化调整优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突破”的新阶段。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我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加快跨越夺标,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我市将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着力突破四大重点。

一是突出区域带动,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发展平台。充分挖掘海岸线辐射区域的产业承载能力和城市空间潜力,坚持把“三大发展平台”作为融入大青岛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打造引领蓝色经济率先发展的增长极。依托胶州湾产业新区打造承载蓝色经济的滨海新城。全面推进滨海开发与产业繁荣互促共兴,加快向“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风景优美、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目标迈进,利用3-5年时间在产业新区建成高度现代化的城市景观和功能环境,与青岛市主城区全方位对接。依托少海新城打造连接蓝色经济的湖景新城。加快建成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湿地公园,形成集自然生态、滨水休闲、高档居住、历史人文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成为青岛市民和周边群众休闲购物、观光度假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依托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打造辐射蓝色经济的物流新城。推动中国铁路青岛集装箱中心站实现350万标箱运量目标,建成蓝色经济区与内陆及海外市场紧密相连的陆路口岸,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化货物中转与分拨中心。

二是加快产业转型,打造山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准确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一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实质,按照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商贸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四轮驱动”的思路,打造高端主导、优势集聚、特色鲜明、彰显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传统制造业的扩张升级,推动机械装备、服装鞋帽、食品加工、木器家具四大制造业集群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升船用锅炉、冷藏运输设备等一批行业领先产品制造基地的研发能力和规模效益,加快实现由加工制造到研发制造、自主创造的跨越转型。着眼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加快建成产值过千亿的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集聚发展一批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机电产业集群、大型数字化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等多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品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据工业经济半壁江山。围绕服务业比重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的目标,打造钢材、家居、辣椒等一批区域性产品交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促进商贸物流业规模扩张、业态升级;依托亚星信息(胶州)产业园、海湾〃天泰金融广场等项目,壮大服务外包产业和金融业规模,加快将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支撑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是提升人居环境,打造蓝色经济区特色精品城市。进一步激活腹地空间,依托16.7平方公里城市西部新区改造开发项目、10平方公里三里河下游综合整治项目、6平方公里英蓝服务外包科技城项目,再打造三个新的发展平台,实现与“三大发展平台”和中心城区一体 联动、聚合发展,加快建成蓝色经济区人才集聚、功能集聚、产业集聚的中等开放城市。提升人居环境功能档次,做大做活“水”文章,纵深推进城市水系治理及沿线改造开发,完成总长24公里的3条市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重现“北国江南”城市风采;以行政中心区为核心,建成开放3.5公里城市中轴线公共景观、“三大中心”、五星级酒店、购物中心和金融商务区,促进功能集聚与人口集聚良性互动,加快向青岛特色新区跨越。

四是坚持城乡一体,打造蓝色经济区新型城镇组团。突出抓好镇域经济发展,推动各镇工业集聚区与镇驻地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李哥庄、铺集两个重点小城镇加快向小城市转型升级,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按照“园林化、多彩化、乡土化”原则,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绿色生态胶州建设,在所有镇村建成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逐步健全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厂及雨污管网功能布局,集中一年时间完成1080万平方米工程绿化和306.6公里道路绿化,全面构建宜居宜业的新型农村环境。

彰显特色打造蓝色经济增长极

胶南市市长 姜军建

胶南市有海岸线156公里,海域面积3949平方公里,港口和海洋是胶南最大的优势和特色。在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胶南优势突出,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发展目标,大力推进董家口港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大学科研区、临港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平台建设,引进培育了一批与海洋有关的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港口物流、休闲度假等新兴产业,为构建蓝色产业基地奠定了较好基础。下步,将进一步强化海陆统筹意识、机遇意识和率先意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彰显胶南特色,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率先建成蓝色经济示范区,打造蓝色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在港口经济发展上实施突破。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做大港口经济规模,提升港口经济发展质量。在突出做好董家口港区建设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物流交易港区的目标定位,充分利用好港区组合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港口物流、海洋高新科技、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五大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临港产业区和生活配套区招商开发,年内着重抓好中石化LNG、海湾集团石化深加工、信泰怡和科技园、中盐物流等大项目建设。在产业把握上,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集群发展,拉长产业链条,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坚持高起点、高质量,走绿色、环保发展的路子。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形成一批临港配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值过千亿元,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级重化工业基地和临港循环经济示范区。同时,加快推进“青岛保税港区胶南功能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以综合保 税为核心的仓储、物流、加工功能配套区和蓝色经济服务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实施突破。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快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级海洋渔业科研中心和青岛生态工程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特种贝类保护开发示范区和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推进积米崖国家级中心渔港改扩建,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吸引优质开发商建设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培植引进一批海洋食品加工企业,建设海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制造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现代造船和北船管业等专业性海洋装备企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新加坡三泰膜工业、信泰高分子材料等项目,重点开发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建设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明月海藻、东海药业、聚大洋等龙头企业,大力引进海洋化工、生物医药等项目,力争明月、聚大洋等企业2-3年内实现上市,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生物与食品药物基地、中国最大的微生态药品产业化基地。依托26.5平方公里的大学科研区,积极引进建设涉海科研院所,推进创新孵化器平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支持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扩建,开工建设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和哈工程青岛产学研基地,加快推进中国水务海水淡化技术示范基地、水科学研究院等项目,打造特色鲜明的海洋科研园区。

三、在滨海旅游发展上实施突破。胶南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拥有42公里优质沙滩岸线和大珠山、小珠山、琅琊台、灵山岛等风景名胜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9%,发展滨海旅游特别是休闲度假产业潜力巨大。充分发挥山、海、岛、生态等资源优势,以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为重点,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和 专业运营商参与重点景区开发,逐步把滨海旅游度假产业培育成胶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突出抓好灵山湾旅游度假区规划开发,加快今典红树林、小珠山休闲度假、新加坡万邦旅游综合开发、藏马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香港鲤鱼门国际海鲜城、灵山湾滨海旅游度假酒店集群等项目建设,努力将胶南打造成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的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之一。

四、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实施突破。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引导各级集中资金和资源,全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理顺工作体制,提升服务效能,着重解决好重点区域规划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蓝色产业项目引进、投融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勇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重点做好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四篇文章,制定落实赶超措施,在蓝色经济发展中争先进、创一流。

建设四大中心抢占蓝色先机

莱西市市长 孙利国

地处半岛地理中心的莱西市,必须紧紧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依托半岛交通大格局,发挥优势,高点定位,以强有力的措施转方式、调结构,抢占蓝色经济发展先机,进一步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建设半岛现代制造业中心 加快调整转型和创新升级,努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市,到“十二五”末九大主导产业产值超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500亿元。一是建设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和橡胶轮胎四大传统制造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实现食品加工业产值超800亿元,成为国内知名的食品加工基地,其他三大产业产值各超200亿元。年内重点签约开工投资1亿美元的雀巢咖啡项目,建成投产投资3000万美元的阿菲尼亚制动系统项目,完成泰光制鞋新增产能项目和耐克森轮胎三期工程。二是建设合成橡胶、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和信息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五大产业产值过600亿元。年内重点抓好投资74亿元的伊科思新材料一期达产和二期投产,投资20亿元的新天地静脉产业园城市矿产项目按期推进,瀚生生物上市取得实质进展,搞好南墅、日庄风电场建设。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半岛餐饮、旅游和物流中心 围绕形成服务业发展特色,着力培育壮大餐饮、旅游、物流三大产业,到“十二五”末,完成增加值350亿元,年均增长18%,占GDP比重达到43%。一是半岛餐饮购物中心。重点发展城区和姜山新城两大商贸区,加快规划建设星级酒店,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半岛大型 购物中心和星级酒店集聚区。年内重点推进总投资15亿元的利群莱西购物中心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星级酒店2家,争取总投资27亿元的佳源丰臵业等2个地产开发项目签约开工。二是半岛休闲旅游中心。保护性开发江山湖、莱西湖、大青山等景区,培育发展高端娱乐、民俗文化、观光休闲等旅游项目,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会展、节庆、商贸、体育联动发展,形成半岛特色旅游度假地。年内重点推进投资151亿元的锦绣江山国际旅游城、35亿元的奥润熙湖、12亿元的白鹭湖温泉度假村等项目。三是半岛物流集散

中心。重点规划建设城区综合物流中心和姜山物流园区,积极发展钢材、医药、盐业、建材等物流业,打造半岛陆路物流集散区。年内启动姜山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钢材市场、联富建材装饰城。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建设半岛品牌农业中心

努力推进农业生产向高端、高效、生态转型,到“十二五”末实现农业生产品牌全覆盖,创建国家驰名商标10个以上,完成增加值42亿元,年均增长2%。种植业重点建设优质花生、高产粮食、出口创汇蔬菜、优质果品四大基地。“十二五”末粮食、花生、果品、蔬菜总产分别为60万吨、10万吨、25万吨、200万吨以上。年内发展设施栽培面积5000亩,更新改造果园4500亩,建设花生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畜牧业重点建设奶牛、肉鸡、生猪三大基地。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动物保护等5大体系建设,“十二五”末全市肉蛋奶总产75万吨,保持全省首位、全国领先。年内重点改良奶牛5.5万头,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50处以上。建设农业生态支撑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和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年内整理土地8000亩,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面积9000亩,完成水利工程326项,森林覆盖 率达到33.9%。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建设半岛生态宜居中心 高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打造“绿城水乡,宜居莱西”,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3%以上。推进城乡一体规划。按照“提升中心、突破姜山、发展湖滨”思路,形成科学完善的城镇发展体系。年内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完成姜山新城和南墅等3个重点镇规划编制。推进城乡一体建设。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同步推进,加快城乡开发建设步伐。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要支撑,努力构建辐射半岛的半小时经济圈和1小时经济圈。年内重点筹划建设市民文化中心,搞好洙河、大沽河景观水系建设。配合推进209省道改建和龙青高速、青荣城际轻轨建设,大修12条城乡道路。推进城乡一体服务。同步发展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平安莱西”建设,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加快建设蓝色制造中心城市

平度市市长 于显祥

作为全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平度在青岛当好建设蓝色经济区排头兵中责任重大。我们将奋勇争先、抢占先机,学张家港、赶吴江,加快融入青岛、接轨半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打造半岛蓝色制造业中心城市。

突出思想解放,切实增强蓝色发展内动力。跳出平度看平度,善于搭乘国家发展战略“直通车”,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发展,主动与港口、主城区、临港产业对接,把机遇运用到极致、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用足用好上级给予的先行先试政策,在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城乡统筹、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开辟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危机感,快启动、快争取、快推进,把机遇转化为平度跨越发展的强劲动力。突出转型升级,切实增强蓝色发展竞争力。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特色名牌农业为支撑的蓝色产业体系。一是转型升级制造业。重点推进青啤、海湾、海尔、海信等园中园建设,抓好总投资81.4亿元的31个工业重点项目,引导企业通过上市融资、股份改造、重组嫁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机械配件、电子家电、食品加工、特色化工四个500亿级甚至千亿级产业。二是快速崛起新兴产业。着力培育蓝色经济先导性产业,依托大唐风电、华润风电、雅能都化成等大项目,崛起以风能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石墨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区、中科院中试基地,培育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引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 项目,形成产业链完整、竞争优势凸显的新兴产业基地。三是跨越发展服务业。主动融入山东半岛大旅游格局,规划1000平方公里平东北高端特色时尚休闲旅游精品区,加快大泽山、蓝树谷等景区开发,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依托海青铁路规划建设国际化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服务半岛蓝色经济的陆路商贸物流枢纽城市。四是提升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本土优势,彰显地域特色,推进马家沟芹菜产业示范园三期及优质花生、优质果品、肉牛养殖示范区建设,引进培育农副产品精细加工龙头企业,率先建成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突出开放创新,切实增强蓝色发展驱动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一是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园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总投资60亿元的青啤工业园等11个过亿元项目,加快扩容升级,争取国家级园区。新河化工基地创新运营方式,依托总投资150亿元的海湾化工产业园等37个过亿元项目,建设近期20平方公里、远期100平方公里生态化工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依托总投资120亿元的新华锦新材料、中科院生物能源研究所中试基地等7个过亿元项目,争创国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区。平南板块依托总投资65亿元的裕龙南村国际旅游度假园区、氨纶和降解树脂生产等8个过亿元项目,打造承接蓝色产业转移前沿阵地和低碳生态产业新区。二是高效能推进项目落地。打响第二轮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大会战“八大战役”,围绕电子家电、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墨精深加工、无机精细化工、高端旅游、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开展定向招商,重点跟踪推进总投资210亿元的72个在谈投资过亿元或千万美元大项目,打造蓝色产业基地。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区、中科院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产业。

对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篇6

一、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国家战略提出之前,其“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规划,已经部分体现了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构想。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在前期已经以支持政府主导的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为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为辅,在支持青岛环湾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对处于青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带核心区域的胶州湾产业新区,授信41.3亿元,并已投放贷款17.2亿元,重点支持其湖泊及河道整治、拦海堤防建设和园区土地整理;对位于胶州湾北部的青岛出口加工区,授信5.1亿元,并投放贷款2.1亿元,重点支持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位于东部鳌山湾现代渔业聚集区,积极支持即墨市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土地整理,授信8亿元,并已投放贷款3.9亿元;对位于西南部灵山湾沿岸的海洋科技教育园区,积极支持胶南市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授信4亿元,现已投放贷款3亿元;对在经济区西南端的董家口港区,已积极支持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授信4亿元,并且贷款全部投放到位。综上已累计授信58.4亿元,共投放贷款30.2亿元。同时,还对蓝色经济区范围内的6家中小企业授信2.8亿元,支持范围涉及养殖、种植、水产品加工等4个领域。总体看,贷款投放布局已基本覆盖青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布点范围,有力地支持了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农发行

义不容辞并将大有可为

(一)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国务院在2011年初的批复将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该区域建设作为对接还渤海湾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枢纽,其意义重大。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金融支持上理应首当其冲。其次,蓝色经济区建设内容属于农发行业务支持范围。目前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此可见,其战略定位中的四大方面均属于农发行业务范围。再次,蓝色经济区建设地区属于农发行支持领域。青岛蓝色经济发展规划的“一带五区”所涉及的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全都是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均属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域。综上所述,农发行必须立足本职,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发展。

(二)在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大有可为。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就农发行现有金融产品结构而言,按期限和品种分,包括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按贷款性质分,包括政府背景贷款与实体企业贷款,基本涵盖蓝色经济区建设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综合而言,可分为以下层次进行支持:一是支持政府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区。其包括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等三方面内容,主要是为打造海洋蓝色经济区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支持政府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其中包括交通设施建设、电源电网建设、水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通过与产业结合的方式支持海洋科技研发。其中包括海洋基础科学创新、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在建立国家海洋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方面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按照政府规划,直接介入半岛蓝色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第一产业中高质量的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第二产业中的“四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利用,提升海洋经济利润附加值;支持第三产业中的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四大产业”,赋予蓝色海洋经济以更多内涵。

三、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构想

(一)突出区域重点,打造“蓝色信贷”品牌。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示后,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已提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的要求。对此,农发行青岛市分行下一步应突出”蓝色硅谷”建设实施“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总体格局下,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支持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围绕蓝色硅谷核心区及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这“一区一园”,积极支持市政府以硅谷的人才标准、基础设施等来发展青岛的蓝色硅谷,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二是积极支持青岛市全市水网体系建设,包括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沐关岛水库综合调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设项目,在国家水利建设大框架下,构建青岛蓝色经济区内的防洪排涝、水源涵养体系,打造经济区建设的良好设施基础。三是支持胶州湾产业新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鳌山湾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对上述园区已经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建设情况及园区发展状况良好,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及我行的自身发展考虑均需加大后续金融服务力度,延伸金融支持范围,充实客户服务群体。四是通过对一批现代渔业、港口物流、海洋新能源开发等企业的扶持,丰富充实在实体企业中“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形象。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科技研发、渔业产业整合等信贷支持,构建金融服务立体平台,在“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下打造“共建蓝色经济区的银行”等系列品牌。

(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切实改善金融服务。要积极设立蓝色经济区金融创新和服务领导小组,综合调配行内资源,将人力、财力、物力向该区域倾斜,在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并保持领先地位。一是要针对区域特色研究探讨适合农发行的新型金融产品,在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打出政策性银行的行业品牌及拳头产品。特别是要围绕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青岛 “蓝色文化”规划与农发行政策职能三者有机结合,积极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大力支持蓝色文化产业集群带建设,努力塑造农发行支持“蓝色文化”产业发展及文教体系建设的新品牌。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规模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蓝色经济区整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进行分析,就蓝色经济区金融项目探讨以发行特色金融债等形式,解决融资规模问题。建议对蓝色经济区地区单独安排信贷规模,以规模促发展。三是在介入蓝色经济区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系统性优势,认真研究国家及区域规划发展布局,以差异化的优惠信贷政策和服务抢占政策金融支持的先机。要在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个别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保持在不同地区政策性优势,如:实行差别利率,贷款绿色通道,电视电话审议等手段。

(三)严控金融风险,保持健康发展。在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同时,要审慎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严控贷款风险,保证区域业务整体健康、有效发展。结合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实际,在蓝色经济区建设整体架构下,首先要在以领先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当地政府及企业认可,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具备一定话语权的环境下,研究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协商政府及企业将优质资产以最高额方式抵质押给我行,研究构建贷款“担保资产池”,对池内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但要保证掌控在手里的押品价值量与贷款本息相匹配。二是坚持和巩固“逐客户、逐项目”贷款监测。借助贷款监测分析系统,运用系统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密切监测贷款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发展、管理水平、风险状况等因素,建立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重点监测机制,提高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提示机制,研究建立大额风险贷款约谈机制、贷款风险与项目报备办理挂钩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贷款的期限管理。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项目,要在坚持期限管理的基础上,借鉴粮棉油贷款封闭运行的经验,认真执行上级行管理政策,实行“盯住土地、卖地还贷、约定还款、全程监控”,把握项目风险。其次,对于新型的担保资源及方式,要进行审慎积极地探索,比如深入研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的计提、管理及拨付,探讨基金质押的可实现性等课题。

(作者单位:农发行青岛市分行)

蓝色经济区 篇7

2009年4月,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多来,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着力开拓创新思路,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严格落实工作措施, 积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

加强海洋重大专题研究, 积极服务蓝色经济区建设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成立了重大用海项目审批委员会, 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紧紧围绕“两个转变”, 即由分散粗放用海向集中集约用海转变, 由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向生态环保优先转变, 依法加强青岛市的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按照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框架和意见分工, 对海洋开发利用、治理保护、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和科学决策, 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深入开展论证谋划, 落实细化工作方案, 编制和完善海洋集中集约用海规划、区域用海规划、海洋防灾减灾规划、海洋渔业发展规划等海洋专项规划, 把搞好用海规划服务、促进科学管海用海纳入《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 着力构建资源友好型、环境友好型用海新模式,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

科学利用海域资源, 强化海洋管理基础支撑

积极对接蓝色经济区相关政策和项目, 强化海域使用综合论证, 按照海陆统筹、保护开发并重、高点起步、有序开发的原则, 先后规划了“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聚集区”“凤凰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女岛港口临海工业产业聚集区”“即墨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等四大海洋经济产业区, 优先保障了全市重点涉海项目建设用海, 为培育青岛特色新兴优势海洋产业, 有效促进了资源整合和海洋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了沿海6区市海洋功能区划报告审查, 积极推进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建设, 重点开展三期前端视频点位建设和附加系统软件开发, 全面启动实施沿海区市监控中心建设, 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 为加强实时化、动态化的综合管理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海域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进一步规范用海审批程序, 从受理、审查、组织海域使用论证、用海预审、征收海域使用金、办理海域使用权登记、颁发海域使用权证书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在青岛市行政审批大厅设立审批服务窗口, 明确审批事项、流程, 先后制定《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胶州湾人工岸线调查及规划》《青岛市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规划》等相关配套法规制度, 对全市每宗新用海项目坚持进行现场勘察、权属核查、海籍测量、专家论证、公告、公示;全市海域使用权档案做到了一证一档、专人负责, 实现了办证率、海域使用金征收率、海域使用权年审率三个100%。自2006年以来, 每年进行养殖用海普查工作, 目前全市六个沿海区市中, 两个是市级海域管理示范县, 一个是省级海域管理示范县, 三个被评为国家级海域管理示范县;在2009年国家海洋局对示范县建设工作抽查中, 崂山区的示范县建设工作得到国家海洋局的肯定和表扬。同时, 大力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实施了《青岛市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 2009年办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金额3.5亿元, 支持拉动了内需项目建设。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做好海洋防灾减灾, 加快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全面贯彻青岛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大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 加快海洋保护区建设

大力构建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 严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线的项目建设, 组织开展《胶州湾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专题调研, 加快胶州湾滨海湿地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 扎实推进胶州湾综合整治工程, 进一步强化大公岛、灵山岛和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海洋公园, 全面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同时, 深入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拟定《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实施办法》, 完成国家无居民海岛利用情况调查, 进一步规范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

切实抓好防灾减灾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海洋

2010年初, 积极应对几十年不遇的海冰灾害, 深入开展海冰灾害防范工作, 分头组织救灾指导, 及时上报受灾情况, 争取并落实国家救助资金200万元, 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冰灾害给渔民带来的损失。进入5月份以来, 针对黄海中部出现的大面积浒苔, 迅速启动海上监测监控机制, 密切监视浒苔发展态势, 做好应急监测信息报送, 及时报请启动四级、三级应急响应。坚持海上日巡航监视制度, 累计出动104航次, 航行3120海里, 发布《绿潮预警信息》63期。科学制定海上处置方案, 立足“主动出击、拦截打捞”, 调集66艘大马力渔船组建应急船队, 出航打捞重点海域漂浮浒苔488艘次, 共计打捞鲜浒苔2764余吨。同时, 引导渔民采取必要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做好渔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

完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强化海洋公益服务

进一步建立健全青岛市海洋环境监测网络, 大力提高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在启动第一海水浴场监测和石老人滨海旅游度假区监测的同时, 组织开展近海海域6个专项监测, 及时编制发布《2009年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提高全民海洋意识”为目的, 以全民参与的社会活动为载体, 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为介质, 积极开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活动。及时准确地提供水文预报和海上保障服务, 高质量完成克利伯帆船赛以及2010年青岛国际海洋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海上服务保障工作。其中, 青岛电视台每日《海洋预报》和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海洋动态》等固定节目受到了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加快人工鱼礁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增强海洋渔业产出效益

为进一步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青岛市自2001年开始规模性建设人工鱼礁, 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人工鱼礁建设, 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目前已有王哥庄海域、五丁礁海域、大管岛海域、石岭子礁海域、斋堂岛海域等5处人工鱼礁启动建设, 累计完成投资8500万元, 投放礁体数量30万空方。2010年将按照青岛市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的议案》, 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洋牧场的议案办理工作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快推进现有人工鱼礁区建设, 计划投资4270万元, 投放礁体10万空方, 截至目前已完成8.8万空方。下一步将继续完善《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中关于人工鱼礁的区域布局, 增加鱼礁区和海洋牧场区建设数量。

积极发展资源增殖业, 增强海洋渔业产出效益

配合海洋牧场建设, 大力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 近5年已累计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6亿多单位。2010年组织开展放流苗种社会认购活动,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50余万元, 进一步扩大增殖放流规模, 在水质条件好、基础生产力高、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域成功投放海洋增殖苗种5.7亿单位。全年共安排各级财政资金1300多万元, 实现了资金投入和放流总数量双突破。通过礁区建设和增殖放流相结合, 加快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和恢复渔业资源, 提高了渔业综合产出效益。

完善海洋渔业法规,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升

坚持“依法管海、依法护渔”,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维护正常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 全面提升海洋管护能力。

加强海洋法制建设, 提高社会海洋意识

综合运用现场会、宣传栏等手段, 主动协调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充分发挥国家防灾减灾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强化和催化作用, 进一步加大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为重点的海洋与渔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提高广大市民的海洋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为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法制环境。

严格海洋监察执法, 积极构建海洋文明

将海域岸线巡查列入日常化工作, 做到市级管辖岸线每季一查、重要地段每月一查、敏感地段每周一查, 同时设置海域执法巡查政务公开栏、服务热线和投诉举报电话, 做到定期巡查与举报查处相结合。深入开展“海盾”“碧海”“蓝箭”等专项执法行动, 对全市所有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监督检查, 重点对港口、临海工业、滨海旅游区等用海项目实施“审批前介入、建设中监督、完工后验收”等三个阶段的全程跟踪执法管理。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维护海洋良好秩序

采取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海上站锚、异地靠港择机突击执法等方法, 从严查处海砂资源盗采、违法违规围填海、破坏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无居民海岛等案件, 维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截至目前, 共组织沿海6个区 (市) 海监大队, 对全市1707宗养殖用海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拒不办理海域使用权证的违法养殖用海行为, 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养殖用海秩序;加强对“三无”渔船的督促检查和非法渔具的监督管理, 检查渔船352艘次, 严查违规捕捞案件, 确保了海上生产作业的良好秩序。

深化“护海兴渔”品牌建设, 全面加强机关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坚持把深化“护海兴渔”品牌创建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努力做到“五个好”“五带头”, 着力打造一流的队伍、提供一流的服务、争创一流的业绩, 扎实推进系统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和作风建设再上新台阶。

深化“护海兴渔”品牌创建,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

为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加快现代渔业发展, 提升蓝色经济服务保障能力, 推动海洋与渔业工作的科学发展,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全国海洋与渔业系统率先提出并不断深化“护海兴渔”服务品牌创建活动, 集中体现全市海洋与渔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科学发展的总抓手。

加快“六型”机关建设, 提高社会满意率

按照“让党委政府满意, 让基层群众满意”的要求, 以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等“六型”机关为目标, 通过兴学习之风、务实之风、创新之风、服务之风、效能之风、和谐之风, 把品牌深化工作虚处做实、实处做硬, 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进一步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创建“碧海清风”廉政品牌, 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党委结合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实际, 注重突出实践特色和系统特点, 大力开展“碧海清风”廉政文化品牌创建活动, 不断深化廉政文化品牌的影响和效果。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 积极开展廉政文化“七个一”工程, 即每年组织一次党课教育、举办一场专题辅导报告会、开展一次警示教育、组织一次党内法规知识竞赛、开展一次“大家说廉”征文、举办一次廉政文化书画展、表彰一批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等, 着力解决海洋与渔业系统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一步树立尊廉、崇廉的道德风尚,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为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蓝色经济区 篇8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 山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9年6月,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出台, 规划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突出蓝色经济特色, 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既是区域规划, 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 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的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应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正确认识金融资源的这种作用、科学评价金融资源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态势, 对蓝色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意义巨大。

由于和谐发展的概念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国外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金融发展理论方面, Gurley and Shaw、Goldsmit、Mckinno等, 将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他们对于金融结构、金融压制、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分析, 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金融的作用并深入探讨金融发展的路径。国内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和谐金融的理念了。沈坤荣、韩廷春[2]、郑长德[3]等等采用计量经济学工具, 以全国为研究视角, 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同侧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认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资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林毅夫[4]认为应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金融。汤武[5]从三个层面探讨了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模式。

和谐金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因此, 要研究我国和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能只限于对全国形势的分析, 必须研究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国内的研究, 多数集中在对金融发展外部环境的定性探讨, 且一般着眼于对整个国家的研究, 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研究尚比较少见;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上, 数据的短板限制了定量评价的操作。基于此, 本文以和谐金融为视角, 选择目前亟待建设发展的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以对区域金融环境的发展进行评价。

二、指标体系构建

“和谐”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和平、和气, 和衷共济, 互助合作等。最早出现于《管子》, 其中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和, 和合故而能谐, 谐故能辑。谐辑以悉, 莫之能伤。”

自然环境的概念已为大家所了解, 金融环境的内涵与此有类似之处。金融环境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赖以运行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之所以说这种金融环境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是因为通常意义上认识到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数量、从业人员、金融资源数量等因素对金融环境的建设的影响属于内部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对于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文化、信用水平、经济基础、科研实力等外在因素也会对金融行业的运行产生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展出了问题都最终会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正常运作, 减慢金融行业的发展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讲, 和谐金融视角下的金融环境评价就应当包括金融内部环境和金融外部环境两方面。文章将从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法治环境、金融市场运行、研发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 设置评价指标对蓝色经济区中七个城市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如表1。

金融市场运行主要用于反映区域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金融资源在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既要包括金融机构的规模又要能够体现金融业在区域就业量上的能力。在外部环境指标层中, 社会信用水平决定了金融资源能否得以正确利用, 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法制化水平。由于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反映社会信用的指标, 故本文使用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两项指标来代表区域社会信用水平。经济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只有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才能保证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金融发展中。蓝色经济区辐射范围内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海洋经济的发展, 因而, 本文在经济基础层面上, 加入了海洋经济总量子指标。地区高端人才的储备将直接决定其在日后科技实力建设上的潜力。因此, 本文设置了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和科技支出两个子指标, 用以反映地区科技实力。

三、实证分析

1. 理论模型构建

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需通过由多层次的、多系统的、各类型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进行, 而这些指标对评价对象的状况说明的程度各不相同, 彼此间又难免有一定的相关性, 使它们在信息上发生重叠, 从而导致评估结果不清, 甚至发生矛盾。主成分分析将原来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 并由原来各单项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的综合指标, 恰能弥补评价指标体系描述和评估的不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受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 保证其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进行运算之前, 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公式为: 。式中, xij代表标准化后的数据;xij为原始数据; 为第j个指标的平均数;sj为标准差。

(2) 计算标准化后的个指标的两两相关矩阵

(3) 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λj根和特征向量hj

通常采用雅可比方法计算, R的特征根为:

相应的标准正交特征向量为h1, h2, …, p1, 其中hj (hj1, hj2…, hjn) (j=1, 2, …, p1)

(4) 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j及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aj表示Fji在总方差 中的比重, 即第j个主成分所得取的原个变量的信息在全部信息中的比重;累计贡献率 则是前k个主成分提取信息累计量在信息总量中的比重。

(5) 选取主成分个数

∑aj表示前k个主成分从原p1个变量中提取的信息量, 若该信息量已达到全部信息量的绝大部分 (通常大于85%) , 可以认为, 前k个主成分已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故取前k个主成分已足以说明问题, 后p1-k个主成分可以省略掉。所得主成分为: 在这k个主成分中, f1i是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最多, 故称之为第一主成分。它在评价研对象时所起的作用最大。 作用递减, 重要性依次减轻。

(6) 计算主成分的得分并计算综合得分

将标准化的数据分别代入上式, 可得各评价对象的各个主成分得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 根据下式计算综合得分: :

在完成了对各子系统评价的基础上, 计算评价对象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公式为: 式中, F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水平wi;为第i个子系统在评价对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程度, 且要求∑wi=1;Fi为第i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2. 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七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 使用SPSS16统计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指标数据分析的碎石图, 如图1:

将三个因子的代表含义做一下释义:主成分1主要代表了各城市金融市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主成分2主要代表了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 测度了城市金融外部环境的发展水平;主成分3是对各个城市金融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信用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反映。

各个评价对象在三个因子 (三个主成分) 上的因子系数如表2:

由主成分系数表可求得各个城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具体得分, 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i=1, …, 3, i为主成分个数;aij为第i个主成分对应于第j项指标的系数。

根据各城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具体得分, 可通过加权积方法, 对每个主成分赋权重, 求得各城市总得分, 比较各城市的金融环境状态优劣。为了能充分反映各个主成分在总得分的地位, 比较合理科学地制定主成分权重, 本文使用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制定的依据。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 ai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 wi为各个主成分的权重。总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由此, 得到各个城市的主成分得分表和总得分表, 见表3:

在第一个因子得分中, 青岛得分最高。开放的经济环境, 频繁的贸易活动, 强大的海洋经济发展势头, 为青岛金融业造就了适宜的发展环境。近年来,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青岛市已经引进了汇丰、渣打、新韩等众多外资银行, 以中信万通、齐鲁证券等为代表的证券公司以及弘信期货、各大保险公司的入驻和营运, 相关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 为岛城带来的浓厚金融氛围。

在第二个因子得分中, 烟台市的得分最高。虽然谈到社会生产总值烟台市并不是所有评价对象里面发展水平最高的, 但是正如和谐金融的理念中所证明的:金融环境的优劣并不是生产总值能够决定的, 它是涵盖了社会、经济、法治、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近年来, 烟台市凭借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 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 利用多种手段增加对外交流合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社会基础信用的宣传和引导;不断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增加教育投资,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第三个因子得分中, 潍坊市得分最高。在蓝色经济区所辖的七个城市中, 潍坊市近年来的表现的确令人刮目相看。潍坊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信用水平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中, 投入了大量精力。再加上, 潍坊利用其临近青岛, 位出蓝色经济区、黄色经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 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整合产业结构、扩大科研实力、吸引金融资源, 为其金融外部环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对策建议

1. 建立守信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金应该按照市场规则流动, 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即区域资金的流通应该是由金融环境来决定的, 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完善银企关系, 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 就不能很好的保证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

2. 实现银企良性互动

各个金融机构也要灵活掌握国家政策法规, 在合理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 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金融资源需要为己任, 将国家“保内需、促增长”的政策落实到位。各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投融资机制, 灵活应变, 主动出击, 在合作中求发展, 在合作中促发展。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源的主要供给者, 也要逐渐加大金融创新的步伐, 提高自身服务质量, 不断推出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产品, 变金融资源的“经销”为“营销”, 实现金融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化, 追求金融体系运转的良性化、有序化、健康化。

3. 改进信贷审批理念及流程

近年来蓝色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 金融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然而, 贷款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也制约着金融环境的建设。各个金融机构要摒弃以往对中小企业偏激的信贷审批理念, 整理出为科学的审批思路, 建立适合中小型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估机制, 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审批中小企业融资时, 适当提高中小企业特色指标的评价比重, 多从企业的市场优势、成长能力、产品特色、经营思路、长期规划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整体评价中小型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4. 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进入21世纪,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 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也一样不能忽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 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完善社会的信用水平建设, 更能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抵抗风险、分析市场、掌握市场的能力, 对金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要加强各城市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变技术合作机制, 实现产学研的顺利结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鼓励各企业建立多位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 加速金融资源的顺利融通, 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本文以和谐社会构建为背景, 以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 综合经济基础、社会信用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等多个因素构建了蓝色经济区金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区域金融环境进行分析, 以期对蓝色经济区金融环境的建设和完善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和谐金融,蓝色经济区,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4 (7) :11-13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9:21-22

[3]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7.6:28-36

[4]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利于促进和谐发展[N].文汇报.2007, 09 (5)

[5]汤武.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模式[J], 中国金融, 2008 (23) :77-78

[6]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11

[7]张方龙.优化金融生态追寻和谐共振实现银企双赢——营造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微观考[J].浙江金融, 2009.11:50-52

[8]栾小惠.山东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J].经济观察, 2009.9:48-50

[9]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区域环渤海经济区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J].华北金融, 2005 (12) :36-43

蓝色经济区 篇9

1 坚持半岛大中城市、小城镇以及乡村协调统筹发展

城乡二元化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城镇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依据十八大会议精神,站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层次上,应对城乡经济、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以城市带动城镇和乡村全面发展。

以青岛为龙头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后,我国又一个成熟的都市连绵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蓝色经济区辖区内各大中城市集中了现代制造业、港口运输、对外贸易、服务业和海滨旅游等优势,对周边城镇和农村具有极强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因此,应紧紧抓住城乡统筹发展这条主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流动,扶持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产业发展、住房建设、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另一方面,建立劳动力转移区域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鼓励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城镇化。在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发展。具体来讲:

一是,发展工业型小城镇。要借助于青岛、烟台、潍坊、东营等大中城市的有利环境和辐射影响,发展新兴的具有经济技术开发区性质的工业型小城镇,并逐渐扩大规模。这些乡镇工业企业不仅吸引周边农民就业,还是小城镇的主要经济和财税来源,不断推进小城镇发展与进步。

二是,发展商业型小城镇。比如依托于海产品、农产品、副产品等专业市场和市场群落,以专业产品为纽带,以搞活加工和流通为手段,通过产业聚集、扩张效应等带动地方海产品、农副产品等加工业发展,从而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是,发展海滨旅游型小城镇。蓝色经济区具有沿海旅游资源和齐鲁文化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吸引大量观光者,逐步发展成为以消费和服务业为主的小城镇。

四是,发展综合型小城镇。即在主导产业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其他产业的优化布局和升级,做到“农工商贸并举”。由于蓝色经济区辖区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的城镇化具备发展综合型小城镇的条件。

2 加快小城镇及农村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建设

加快小城镇以及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是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山东蓝色经济区辖区海洋资源丰富,海洋运输、海洋化工、海洋食品加工、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发展迅速,农民个人生活富足,但个人的富有无法彻底改变农村大环境落后的状况,而农村和小城镇之所以落后,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差距上。小城镇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小城镇向更高层次的发展,要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应首先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入手。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有利于抑制过多人口的外流,从而增强本地经济的发展。

一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倾斜投入,特别是扩大对小城镇财政支持的覆盖范围;二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放开,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重点投向道路交通、集中供热、管道燃气、地下管网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三是,发展交通运输,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打破区域闭塞,增强本地的人口、经济等各方面与外界的交流,既改善小城镇和农村的生活条件,又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小城镇的繁荣;四是,改善小城镇和农村的医疗卫生及教育现状,增加医疗卫生和教育培训支出,健全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减少和杜绝儿童失学现象,推动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五是,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成一批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的新农村示范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乡村经济活力,改善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抓好村落布局、村庄规划和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差距。

3 加快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

农业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蓝色经济区六市两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条件,物产丰富,农业品种繁多,海洋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产业密集,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完善的农业发展方式必定对城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蓝色经济区六市两县经济作物丰富,在巩固发展农村基础产业上,要抓好粮食和农副产品的生产,政府财政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当地政府要抓住时机大力宣传推广当地知名农作物,使之产生品牌效应,比如烟台苹果、莱阳梨、日照青茶叶,东营冬枣、潍县萝卜等等;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体系等,发展相应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旅游业,改变农村和小城镇单一的生产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产业结构的调整,应结合蓝色经济区六市两县的实际情况,适应国际需求结构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紧跟科技进步新趋势。一是,开发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扶持新兴海洋产业,并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关闭或调减缺乏前景的企业,支持和发展有前景的弱小企业,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如发展现代物流基地及中介、技术咨询、金融等生产性和技术服务行业,发展卫生保健、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房地产、楼宇经济等综合性服务设施行业。因为第三产业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和小城镇的服务行业和服务设施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小城镇和城乡赖以发展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

4 突破城乡户籍束缚

4.1 改革不合时宜的原户籍制度

以二元户籍结构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城乡发展统筹的最大障碍,深化户籍配套改革势在必行。山东省已试点并逐步推行“居住证”制度,改革不合时宜的原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就是在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基础上,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县域、城镇的户口迁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有序转移。

一是,对青岛、烟台、潍坊、日照、威海、东营等大城市要进一步在外来人员购房、投资兴业、引进人才、退伍安置、接收大中专毕业生的落户等方面带头降低条件;二是,逐步将“城中村”和人均耕地少于一定标准(如:0.5亩)的近郊居民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统一管理;三是,逐步剥离城乡二元体制附加给户籍制度的各种职能,在城镇居住的农民,不论是常住户,还是暂住户,在子女入托、入学、参军、社保和就业等方面均应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加快其市民化进程。

4.2 突破社保制度障碍

户籍改革是基础,就业、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相配套的措施是内生性核心。一是,要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农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保障水平适当、确保待遇发放的原则,推行以个人账户为核心的养老、医疗保险办法;二是,教育资源要在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民工无条件开放,解决进城农民孩子上学和自身培训问题;三是,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如职工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等,建立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制度;四是,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制度,形成广覆盖、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

5 大力发展城镇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城镇民营经济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不畅的主要途径。据全国工商联统计数字:民营经济贡献了70%的劳动力工作岗位,是保就业的生力军;其产出接近GDP的一半;吸纳了2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推进了城镇化进程。由于城镇经济比农业有着更高的效率,城镇就业人员因此获得比农民更高的收入,而高收入又带来更多的消费需求和更大的消费市场,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所以,民营化和城镇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事实证明,民营经济搞得好的省份,其GDP增长就快,城镇化水平也越高,如浙江、广东、江苏。而我省一直受到重官轻商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市场环境欠灵活,民营经济一直处于落后水平,城镇化水平较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也有所差距。

山东半岛是我省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居省内领先地位。目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半岛地区应借助此次机会,争取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做大做强当地经济的基础上,培育活跃发展民营经济,争取达到半壁江山甚至更强的水平。要出台更积极的民营经济扶持政策,创造更加有利于民营经济和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环境,让民营经济保持更强劲的增长动力;要彻底打破重官轻商的落后封建意识,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创业技能和创新职业素养。

6 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土地使用制度是当前小城镇发展最紧迫的问题。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原有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途径和管理办法。

蓝色经济区辖区内农村拥有大量的闲置荒地和滩涂,与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流转机制,逐步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经营性交易,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缓解城镇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城镇存量土地挖掘潜力,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理力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二是,城镇建设走集约、节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道路。在18亿耕地红线不能碰的情况下,盘活农村和乡镇宅基地是唯一的对象和办法。要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契机,借鉴我省马桥、南山、栖霞口的经验,加大刺激迁村并镇的实施力度,盘活农村宅基地。

三是,推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流转机制。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市场的核心是土地货币化,只有货币化才能使农民土地权益得到保护,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换取城镇居民居住权和保障权,让农民得到实惠和长远保障,如果集体土地不能流转,一味要求农民让出土地迁往城镇,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公平也不科学的。

摘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山东半岛的迅猛发展, 半岛农村作为蓝色经济区的组成部分, 其城镇化的进程必将影响半岛的全面发展和战略实施。探索山东蓝色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山东蓝色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Z].2011, 0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0.

[3]邵力, 薛占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并举[J].探讨与研究, 2009 (08) .

[4]杨志勇.我国城镇化融资方式分析[J].中国金融, 2011 (19) .

[5]相伟.我国人口城镇化的难点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 2011 (10) .

蓝色经济区 篇10

关键词:半岛蓝色经济区,能源计量,对策

原标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能源计量现状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3月8日

一、引言

2009年4月21日至22日, 胡锦涛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培育海洋优势产业,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是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要求, 以海陆统筹为基本途径, 海洋优势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合理配置, 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区。它的范围包括山东沿海七市: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东营、滨州、潍坊。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能源计量, 它是企业节能降耗, 降低成本的关键, 是低碳经济的基础, 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能源计量现状进行分析, 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二、半岛蓝色经济区能源计量现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的7个城市是山东省比较发达的地区, 能源计量的工作起步早, 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能源计量现状是:

(一) 能源计量器具种类多、数量大。

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企业包括电力、水泥、钢铁、石化等能耗大户, 这些企业生产建设消耗的能源种类包括煤、电、原油、成品油、水、气、热能等, 能源计量器具包括流量计、密度计、电能表、衡器、容器等各类计量器具, 分布在企业生产建设和能源转输的各个环节, 具有计量数据量大、管理层次多、量值范围宽等特点。

(二) 能源计量管理网络比较健全, 计量检测体系比较完善。

为了加强用能企业的节能和计量工作, 一般都建立了能源计量管理部门, 负责全局的节能计量管理和监督, 成立技术检测中心, 负责能源计量技术工作, 各二级单位相应成立技术监督、节能管理和计量技术机构。目前, 用能企业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计量管理体系, 有的大型用能企业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资格, 流量、温度、衡器、密度计、电能等主要能源计量器具均能开展量值传递。地市级计量技术检测机构已成为用能企业生产重要的技术保障, 形成了量值体系比较完整、门类齐全、测量范围广泛的检测体系。

(三) 能源计量管理制度体系比较完善。

一是重点的用能企业根据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企业本身生产实际情况, 制定了适合本单位计量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了重点计量器具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制定能源计量、安全防护等重点计量器具的监督抽查计划, 由具有检定资质的计量检测机构, 对全局现场在用和新购进的计量器具进行监督抽查和质量评价, 对计量器具实行质量淘汰制, 经抽查不合格的计量器具, 物资供应部门将暂停该企业的器具采购, 有效地满足了生产连续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确保了贸易交接计量和能耗计量等重点计量数据的可靠准确;三是建立了计量检定和检测实验室管理制度。由省级计量标准考核和实验室计量认可评审合格后, 方可开展检测工作;四是制定了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能源计量存在的问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用能企业经济基础都比较好, 开展能源计量的时间早, 具有较好的能源计量意识,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新形势下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 计量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管理较好的部分企业设置有专门的能源管理科室, 但是能源管理员的分工不够明确, 多数能源管理员并不参与能源计量的工作。实际上能源消耗在生产部门, 然而大多数生产部门的计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并且多是临时招聘人员, 计量管理经验和知识不足, 且没有做过系统培训, 综合素质不高, 缺少系统性的能源计量知识和专业化管理经验, 导致无法很好地进行能源计量管理、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大企业尚且如此, 更何况小型企业, 有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计量可有可无, 不愿意投入资金完善计量系统。淡薄的能源意识加上不专业的计量人员, 造成了企业计量工作的不规范。

(二)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有待提高。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用能企业众多, 能源计量器具总体数量较多,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用能企业细化能耗计量和节能精细管理的需要。二级单位的基本用能单元和生产过程中大量的耗能设备如注水泵、抽油机、柴油机等大量的重点耗能设备, 有些未安装计量器具, 一些老式的能源计量器具仍然超龄工作, 不利于耗能的精细管理。

目前, 半岛蓝色经济区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100%的计量器具配备。计量器具的配备通常有一级计量、二级计量和三级计量。如果企业规模大, 用能部门繁杂, 也可以考虑配备到四级计量。大多数的企业, 都配有一级计量和二级计量器具, 但是到三级计量, 便良莠不齐。部分企业三级配备率在60%~70%之间, 甚至部分企业在50%以下。由于有的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复杂, 造成生产设备的能耗计量也复杂化。加上根据生产需要进行扩建时, 生产部门的增加, 也会涉及到计量器具诸如线路、管道的改变, 对厂区各部门的规划如果不合理, 也会影响计量器具的配备问题。

(三) 能源计量意识薄弱。

有些政府机构和企业能源计量的观念意识淡薄, 认为能源计量是花架子, 不如生产和销售来的直接, 对能源计量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致管理粗放, 节能效果失真。

(四) 能源计量与节能管理不协调。

一些用能企业能源计量与节能管理各自为政, 互不协调, 导致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和使用不能成为实现企业成本核算的基础。

(五) 能源计量监管力度不够。

相关政府部门指导和信息服务不到位, 对企业能源计量监管力度不够, 导致企业未把能源计量工作落到实处。

(六) 能源计量器具基本资料不健全。

目前, 很多在用能源计量器具还未建立量值溯源图, 各二级单位的计量器具资料未能建立完善的档案, 能源计量器具标识不完整, 不能保证能源计量器具的及时检定和校准, 能源计量网络图不全, 能源流向不清晰, 计量检定数据使用不当, 造成节能工作的盲目性。

(七) 能源计量数据不准确。

一是能源计量数据遗漏现象严重。由于没有人员督促计量人员做好定期的计量数据采集, 导致对计量数据的采集工作出现遗漏现象;能源计量数据未能及时进行计算机的存档, 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二是能源计量数据缺乏可靠性。能源计量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由用能企业不同部门负责, 使得能源计量数据的来源、原始记录、统计方法、能源计量数据报表格式及汇总渠道不同, 导致能源计量数据的可靠性难以确定。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能源计量对策研究

(一) 加强政府部门对企业能源计量的监管。

政府是节能行动的真正推动者, 需要政府对企业进行适度的宣传和引导, 要让企业明白节能的基础是计量, 计量管理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正确的宣传, 引导企业的计量系统走向正确的道路。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当定期对大中型耗能企业进行计量检查, 包括计量器具的精度、配备率以及计量人员的考核。对不达标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处罚, 对表现较好的企业则可以进行适度奖励。

宣传贯彻《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和《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工作考核细则》, 使能源计量得到企业理解与重视。配合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实施计量服务工程, 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网络, 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充分发挥省级和市级计量部门技术优势, 在人员、计量技术、标准信息等各方面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对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检定与管理情况进行详细考核, 并大力推行计量检测体系确认工作, 通过加强企业自身计量管理, 达到节能降耗增效的目的。

加大节能降耗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力度, 督促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加强了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平台的管理, 强化企业责任。

根据GB17167要求, 以及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组织建设、计量器具配备、计量保证体系建设、数据分析应用以及节能降耗成效等情况, 开展企业能源计量管理评价和审计工作。

加快和促进新的能源计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 特别是应用物联网技术开发在线能源计量器具在线检校技术, 为企业能源计量检定和校准提供最直接的服务。

(二) 企业要重视能源计量管理。

按照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和《能源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提高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率和检定率, 结合企业进出用能单位、主要次级用能单位和主要用能设备的实际情况, 合理配备符合准确度和性能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明确能源计量检测对象, 完善能源计量检测点及动态管理, 定期下达能源计量仪表检定或校准计划, 保证能源计量仪表合格率、周检率达标。

(三) 完善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动态管理, 加强原材料、生产工艺过程和成品的计量检测和数据管理, 切实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和计量管理水平。

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工作, 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采用新型具有能源计量数据远传功能的能源计量器具, 在新上项目中直接就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动态采集、存储和分析。

(四) 理顺能源计量和节能的关系。

统筹用能企业内部能源计量与节能管理部门的职能, 明确能源计量和节能监测工作职责, 可以减少成本, 便于协调, 利于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管理同节能工作有机结合, 使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密切配合, 形成有效的节能管理体系, 能源计量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五) 提高能源计量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企业能源计量人才队伍建设, 提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 企业计量人员需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参与计量管理。对原始计量数据的存档、对计量器具的定期检修都要做到细致认真。使受检的每件计量器具严格执行标准和检验规程, 确保所检定的计量器具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 保证计量数值准确, 使计量器具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切实提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人员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现代化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

(六) 完善能源计量器具资料, 科学利用能源计量数据。

建立能源计量器具动态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能源计量器具的基本资料、档案, 以及能源计量量值溯源图。逐步建立能源计量数据的监督核查制度。加强对原始记录和统计报表的抽查, 保证能源计量数据来源于计量器具的实测结果, 确保计量数据的真实性。

充分、科学利用能源计量数据, 并对他们进行分类, 建立用能企业的能源计量中心, 根据用能企业本身的特点, 利用能源计量数据构建企业能源效率评价体系, 真正将能源计量数据变得有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五、结语

能源计量是能源管理的技术保障, 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用能企业在能源计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但是能源计量工作的潜力还很大, 必须完善和理顺能源计量管理考核机制, 针对重点生产、能耗计量数据开展监督核查和专项治理, 培养高素质能源计量队伍,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 确保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佳, 宋晓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分析——增长极理论角度[J].东方企业文化, 2011.11.

[2]陈宝萍, 赵岩.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现状及对策[J].品牌与标准化, 2011.6.

[3]周燕, 石登荣.企业能源计量问题的管理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1.4.

[4]高莉.浅谈能源计量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传播, 2011.11.

上一篇:冠心病A型行为研究下一篇:混凝土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