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建设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蓝色经济区建设范文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题答案

2011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卷

一、填空题

1、全面发展蓝色经济

2、海陆一体

3、功能整合、政策叠加

4、保护优先、科学开发、环境友好、生态文明

5、东西向、南北向

6、选择与培育优势产业

7、海陆统筹、海陆一体

8、区位优势

9、生态文明建设

10、龙口煤田

11、海洋科技专门人才、综合型高端人才、高技能产业人才

12、上下联动、齐抓共促

二、单选题

ADDCB/ADBCC/ACDBA

三、简答题

P15/P54/P79/P204/P176

四、材料论述题

P212

第二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教力量集中,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开放条件优越。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

国务院批复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

1 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三篇: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

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意见

青发〔2009〕16号 2009年9月15日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鲁发„2009‟15号),充分发挥青岛海洋资源优势,科学开发和合理保护海洋,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设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意义。蓝色经济区是以发达的临港、涉海、海洋产业为基础,以科学利用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先进科技和优势产业为特色,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功能区。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海洋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肩负重大责任。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全新战略构想,对于青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青岛在海洋环境、科研、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凸显滨海城市和海洋科研城市特色,增强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青岛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统筹海陆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蓝色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青岛在更宽领域、更广空间上推动区域合作,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2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建设蓝色经济区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自觉强化蓝色经济意识,努力实现由海陆分治向海陆统筹转变,由单一海洋开发向海洋集成战略转变,由单纯经济开发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转变。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按照“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以规划为先导,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传统海洋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和临海工业。通过优化蓝色经济布局、发展蓝色产业、壮大蓝色园区、打造蓝色枢纽、建设蓝色生态、提升蓝色科技、培育蓝色文化、深化蓝色区域合作,加快蓝色经济区建设步伐,提高全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设蓝色经济区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蓝色经济规模明显扩大,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蓝色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将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到2020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大影响力、较强竞争力的蓝色经济企业品牌和产业品牌,打造蓝色经济品牌城市,力争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

4建设蓝色经济区的基本原则

--坚持海陆统筹联动。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做到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促进海陆经济相互渗透与交叉,形成资源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发挥青岛海洋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突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基础性、先导性、关键性领域取得突破。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蓝色经济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坚持高端产业带动。突出青岛特色,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提高先进技术对海洋产业的渗透能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高端产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蓝色经济集聚区,培育高素质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提升全市蓝色经济整体优势。

--坚持开放合作共建。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地区海洋科研机构、相关企业的合作,深入开展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加强与国内沿海城市的分工与协作,建立新型科技合作和产业发展模式,共同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把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大力推行集中集约用海,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进海洋生态良性循环,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使发展规模、速度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不断提高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优势,优化蓝色经济空间布局

5重点建设“一条蓝色经济带”。围绕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积极培育形成以环胶州湾区域为中心、以胶州湾东西两翼为新增长极的“一湾两翼”蓝色经济发展布局,合理配置临海产业,建设以港口物流、现代渔业、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海洋生物、海水利用等特色经济为支撑的蓝色经济集聚带。

6打造富有潜力、充满活力的蓝色经济核心带动区。根据蓝色经济生产力布局,建设一批核心带动区,形成带动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推动董家口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新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蓝色经济核心带动区建设,使之成为带动青岛蓝色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7培育分工合理、多点支撑的蓝色产业集聚区。坚持以港兴市、海陆统筹、梯次推进,加快构筑现代渔业集聚区、现代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石化和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港口物流集聚区、滨海商务旅游度假区、海岛开发示范区、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区、海洋科普教育服务区等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集群集约发展,提升青岛蓝色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三、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体系,加快建设蓝色枢纽

8推进海港建设,优化港口布局和功能。整合港口资源,完善港口功能,加快建设以胶州湾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为核心,董家口港区和鳌山湾港区为两翼,地方小型港站、综合旅游港点为补充,与临近区域港口合理分工、协作发展的区域航运枢纽港,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积极推进青岛港前湾四期、招商局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全力打造世界最大集装箱顺岸码头港区。加快董家口港区的开发建设,将董家口港区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干散货重要集散中心和能源运输中转基地。尽快启动鳌山湾港区规划建设。积极吸引跨国物流公司地区总部和船公司落户青岛,开辟更多国际干线和区域支线。加大跨区域合作和港口资源整合力度,在交通节点地区建设“内陆喂给港”,形成纵深的大物流圈;加快建设前湾保税物流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尽快实现保税港区封关运作,带动港口国际中转业务快速增长;搭建国际一流的自由贸易服务平台,推动青岛保税港区尽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推进保税港区与其他区域联动发展,形成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联动发展格局。

9推进空港建设,培育区域性空港物流系统。加快推进机场扩建和改造,形成综合性国际化空港,建设国内门户枢纽机场。尽快完成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争取把青岛机场扩建列入国家“十二五”民用航空发展建设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空港综合物流园区,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公司投资建设货物运输、保税物流、贸易加工等空运服务设施。发挥区位优势,增加青岛至日本、韩国的航线,发展青岛中转至欧美的联程航线,利用直航台湾的条件,提高空港货运中转量。积极引进航空货运区域转运中心,力争更多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落户青岛。着力培育空运货源基地,延伸空港物流产业链,提升青岛航空枢纽货运竞争力。到2015年,青岛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600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达到27万吨。

10推进信息港建设,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完善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网络经济,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数字青岛”,将青岛打造成为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加快“无线城市”建设,提升青岛通信网络水平。发挥青岛是我国北方国际通信光缆唯一登陆站的优势,积极引进建设数据中心(IDC)项目,开展面向全球的数据托管和服务外包业务,把青岛建设成为区域数据中心城市。整合全市海洋信息资源,建立完善海洋资源、海洋生态、海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库,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信息服务。

11加快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依托海港、空港、陆路三大物流系统,整合海关、检验检疫、港口、机场等口岸物流资源,完善口岸通关便利措施,提高物流效率。加大国际航运服务区建设力度,建设山东(青岛)航运交易中心,积极扶持发展船舶金融、船舶保险、海事仲裁、海损理算、公证公估等航运服务业,培育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构建海港、空港和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的交通运输网络,培育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推进胶州湾陆路物流系统建设,以国际多式联运发展为主线,申请建设陆路集装箱运输口岸,形成半岛铁路集装箱集疏运枢纽站;加快建设胶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推动“公铁联运”快速发展;畅通内地与口岸间的货运通道,拓展沿黄流域、中西部地区货源腹地。

四、积极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12大力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坚持生态、高效、品牌发展理念,深化渔业结构调整,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把青岛建设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区。发展水产种苗业,推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水产良种场,建设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到2015年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发展海水养殖业,大力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池塘规模化养殖、浅海筏式和底播养殖、深海网箱养殖,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基地。制定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规范海岛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推进海岛渔业资源开发。

13积极培育现代捕捞业。发展渔业资源增殖业,开展近海渔业资源修复,扩大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规模,建设渔业生态修复基地。积极发展远洋捕捞,实现捕捞重点由近海捕捞向远海捕捞转变,到2015年实现年远洋捕捞能力3000吨。科学编制标准渔港规划,将渔港建设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到2015年初步建设成为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为龙头、一级渔港为骨干、群众渔港为基础的新型渔港体系。规划建设“渔人码头”,大力发展海上垂钓、餐饮娱乐等各具特色休闲渔业。

14大力扶持水产品加工及贸易。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突出抓好渔业生产质量标准、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水产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高档名贵海产品保鲜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扶植渔业知名品牌创建,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扩大青岛水产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水产品来料加工,鼓励本地产品加工出口,提高本地产品特别是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比重,将青岛建设成为国际重要的水产加工出口贸易中心。到201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5万吨,实现出口创汇15亿美元。

五、做大做强临海工业和海洋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蓝色经济实力

15培育壮大海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坚持以重点项目建设和研发机构引进为主线,以现有大型船舶、海洋工程、集装箱企业为龙头,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发展船舶配套、特种船舶、游艇和特种集装箱制造业,打造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强市。积极推进黄岛、即墨和胶南船舶工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武船重工特种船、海西重工曲轴、海西重机船用机械、扬帆造船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在建和后续的16个船舶海洋工程大项目建设,吸引国内外船舶研发设计机构落户青岛,不断扩大造船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造船能力达到600万载重吨,初步把青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舶工业基地。依托中船重工、中石油、中海油等海洋工程重大项目,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关键设备、配件和新型海洋监测设备制造,不断提升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制造能力,打造高端“海上重工”产业,建设世界级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能利用装备产业,建设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能利用装备产业园。培育大型海洋工程施工企业,加快推进海湾大桥、海底隧道等海洋工程项目建设,形成青岛海洋工程建筑业优势。

16优化发展海洋化工和海洋新材料产业。发挥青岛海洋化工产业优势,推动海洋化工向多品种、精细化、外向型方向发展,努力将青岛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海藻化工基地。积极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及其深加工,推进盐业改造提升。加大平度新河化工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化工企业,发展精细、专用和无机深加工等盐化工业。加强海洋化工原料和物质的提取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大海藻加工骨干企业培植力度,优化海洋化工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石油化工产业,重点推进中石化12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到2015年将青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依托青岛海洋新材料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海洋新材料基地建设;加快船舶、海洋工程、集装箱等专用绿色环保防腐防污涂料的研发和应用,形成规模化生产。

17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加快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集中力量扶持重大项目,优先发展具有较强产业集聚力的产业类群和大型企业集团,实现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的跨越发展。推进青岛海洋生物与医药产业园、海洋生物产业研发综合服务区、生物工程中心暨产业化中试平台、海洋生物新材料产业园、海水种苗繁殖基地五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2010年前完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平台建设。实施海洋天然产物开发工程和海洋生物医用材料开发工程。

18发展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新能源产业。围绕沿海工业用水海水淡化、海水工业直接利用和海水生活利用三大重点,积极开发海水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建立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海水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依托华电青岛发电公司、青岛华欧集团、中船重工725所等单位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加快海水综合利用的市场化、规模化。积极开发海水预处理技术及其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新型热源利用技术。推进海水淡化技术创新,吸引集聚国内外海水淡化领域龙头企业,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把青岛建设成为全国海水淡化产业装备制造基地和国家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到2015年海水淡化规模达到每日25万吨。扩大海洋矿产和海洋能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海洋矿产勘探步伐,推进海洋风能、海洋生物质能和潮汐能等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

六、加快发展蓝色旅游,积极打造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和国际知名会展城市

19优化海洋旅游开发总体布局。整合拓展蓝色旅游空间,优化配置海滨旅游资源。到2015年,构筑起以滨海城市组团、海滨旅游度假区、港口码头为陆域依托,以滨海公路和海上旅游航线为纽带,以近海岛群、岛链和岛屿为关键节点,以海洋旅游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的“陆海互动,点、线、面结合”的蓝色旅游开发空间格局,形成集观光、度假、娱乐、疗养、会展于一体的多元化现代海洋旅游体系,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营造胶州湾海湾城市景观,发展旅游、商务、休闲产业,建设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海湾旅游胜地。积极推进港中旅海泉湾、石老人休闲健身区、半岛酒店、海上嘉年华等重点项目建设。

20发展特色海洋旅游和体育产业。打响“帆船之都”城市品牌,大力发展奥运旅游,将奥运帆船中心建设成为奥帆旅游区、国际邮轮码头、海上旅游基地和旅游集散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旅游商业区;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积极规划建设浮山湾国际邮轮港,逐步将老港区建设成为国际客滚船和邮轮专用码头,建设一批游艇俱乐部,发展国际邮轮旅游和游艇经济,实现高端旅游市场的突破;规划建设一批海滨旅游码头和海岛旅游目的地码头,开发胶州湾、前海和海岛旅游航线,发展多元化海上旅游;保护性开发海岛旅游,建设以田横岛岛群、大小管岛岛群、竹岔岛链和灵山岛为重点的岛屿休闲观光基地;开发具有青岛特色的海洋旅游商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上体育产业,争取承办国际大型海上体育赛事,经常性组织海上游钓、游泳等群众广泛参与、观赏性强的海上体育活动;发展职业体育竞赛市场,积极争取承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把青岛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单项比赛和训练基地。

21加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围绕打造滨海现代文化名城,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构筑滨海文化产业带。积极培育海洋文化创新主体,扶持一批在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出版等新兴产业中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集团。尽快启动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发展海洋民俗活动和海洋节庆活动,抓好青岛国际海洋节、金沙滩艺术节、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等海洋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展示青岛海洋文化特色。实施海军博物馆改建工程,加快奥帆博物馆、海产博物馆建设。发挥青岛海洋教育科研机构众多的优势,开展海洋文化科普旅游活动。组织“探源青岛”活动,充分挖掘、整理海洋文化历史遗产,组织创作一批以海洋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丰富海洋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海洋文化品位。

22积极发展会展产业。发挥青岛独特的环境、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功能、提高软件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国内外品牌会展为依托,将青岛打造成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和国际知名会展城市。推进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四期工程、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以及红岛会展集聚区等重点项目建设,规划改造一批中小型场馆,形成优势互补的会展场馆群,构筑大会展产业格局。在继续培育“电博会”、“航博会”等重点会展品牌的基础上,积极吸引中国海洋博览会、中国物流节、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知名会展落户青岛,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会展品牌,凸显青岛会展特色。学习国际会展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引进新型会展业态,积极培育大型专业会展企业,大力引进国际知名会展机构。争取承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议,逐步使青岛成为承接中高端会议的国际知名会议目的地城市。积极延伸会展产业链条,促进会展业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互动多赢,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经济体系。

七、大力发展蓝色科技,切实提升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

23实施“人才强海”战略。坚持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搭建人才创业平台,落实人才引进待遇,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型人才,把青岛建设成为蓝色经济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的富集地带。编制重点海洋产业人才开发目录,明确人才开发重点和目标,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开发、前沿技术科研、海洋基础科研等领域打造一批领军团队。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青岛高等院校,整合海洋科研机构力量,大力培养高水平海洋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实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引进一批高水平理工院校(分校区)、科研机构。推进哈尔滨工程大学产学研基地建设,推动相关院校开展深度合作,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的人才教育培训基地。

24支持海洋产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与应用。依托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以及海洋前沿技术领域科研攻关,重点突破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探查开发利用、深海油气矿产资源勘探勘查开采运输装备、海洋信息处理与应用、深海环境立体监测探测仪器装备等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加强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及仪器装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环保、高端海珍品种苗繁育和健康养殖装备等核心技术,带动发展一批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学科研究,开展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遥感、海洋生态、海洋腐蚀与防护、赤潮与海洋环境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25建立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青岛海洋科研优势,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到2015年建立起充满活力、能够引领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海洋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海洋科考船建造以及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搭建起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技术研发应用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在青岛设立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形成国际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机制,提高海洋科技、学术、管理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实施“人才、基地、项目”一体化战略,建立创业和风险投融资机制,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海洋科技交流和联合攻关,共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海洋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型海洋领域龙头企业和海洋中小科技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驻青的各类科考船向指定港区集中停靠,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集科研、科普、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港区。

八、加强海洋生态与资源保护,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6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制定青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推进海陆一体化管理,实施“以海定陆”污染控制,开展海域环境现状和污染物入海总量调查,建立完善海岸带和近岸海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陆源排污入海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新增污染负荷。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加强沿海流域环境保护。完善环保产业政策,培育海洋环保产业。

27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海洋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综合性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贯彻科学用海、适度用海、阶段用海的原则,按照海洋功能区的功能顺序合理开发海域资源,严格控制沿海及环胶州湾的生态控制区。强化海岸带保护,科学论证、严格审批岸线和近海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规划建设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维护海洋物种多样性。

28加强海洋监测评价与防灾减灾工作。利用国家在青岛的海洋监视、监测技术力量,建设重点海域及邻近海域的综合性实时动态监控系统,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渔业执法等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建设海域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健全海洋气象、赤潮、绿潮(浒苔)、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机制,减少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统一的海上应急救助体系和安全生产救助指挥通信系统,完善海岸防灾紧急救助系统,提高防灾减灾、应对突发性海难和重大海洋污损事件的能力。

九、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9建立政府主导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建设蓝色经济区,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统筹协调;市直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重点抓好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协调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近期要尽快确定一批重点技术、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投资支持;有关区市要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搞好与全市统一规划和各项部署的衔接,切实做好本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工作。研究制定财政政策,整合各项涉海财政资金,安排蓝色经济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主导产业培育、海洋环境保护等关键领域。研究制定税收政策,重点支持海洋资源利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良好服务。

30建立市场运行机制。积极培育蓝色经济资本市场、贸易市场、海域使用市场、海洋科技市场、人才市场等多层次市场体系,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构建蓝色经济区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财政扶持、企业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海洋产业发展投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蓝色经济发展;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对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贷款、保险和担保服务;积极采取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开发海域资源。

31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的海洋意识和蓝色经济意识,增强合理保护、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蓝色经济区建设。营造依法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推动各类投资者参与蓝色经济发展。培育市场中介组织等海洋社会服务机构,发展海洋气象、监测、救护、环保、金融、法律、咨询服务、商贸等海洋社会服务业。

32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推进与周边城市、东北亚地区乃至更广泛区域的多层次合作,促进蓝色经济协调发展。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框架下,建立区市联动发展的合作平台和工作机制,优化蓝色经济区布局。主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对接与合作,协商建立海洋资源开发、产业协作、基础设施衔接等领域的合作框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对接东北亚地区,搭建多种形式的对外开放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规模发展。

十、建立完善管理体制,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33建立科学高效的海洋管理体制。市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委员会、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决策、组织、推进和评估作用,形成科学决策、协调推进的强大合力。规划建设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与5个工作小组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形成有力有序高效的蓝色经济区建设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合作机制,统筹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要素市场建设等工作,推动区域合作,提升蓝色经济综合效益。积极争取国家在青岛开展海陆统筹体制机制试点工作。

34完善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体系。充分发挥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把握世界蓝色经济发展趋势,紧跟世界海洋科技前沿,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政策支持,加快制定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推动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尽快完成《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的修订和批复,编制完成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胶州湾人工岸线规划、海岸线利用规划,做好全市工程用海资源调查和规划工作。完成《青岛港总体规划》的批复工作。

35严格依法管理海洋。健全海洋管理法规体系,引导和规范海洋开发行为,促使各类海洋开发活动有序推进。制定海洋环境保护条例、港口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完成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严格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以及海域有偿使用、港口岸线和沿海滩涂使用制度,理顺海域审批管理权限,全面规范用海行为。加大海洋执法力度,搞好海域使用监督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开发服务,建设“平安海洋”。

36明确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责任。建立完善目标责任体系,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人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将蓝色经济区建设列入重点工作目标,加强对区市和部门的绩效考核。建立蓝色经济运行评估系统以及蓝色经济、海洋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体系,为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发布部门:青岛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15日 实施日期:2009年09月15日 (地方法规)

第四篇:蓝色经济区专栏

蓝色经济区规划专栏

专栏一:四类岸段范围

严格保护岸段:黄河三角洲国家级保护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昌邑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海靖海湾松江鲈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威海小石岛海域刺身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岸段,总长度约630公里。

控制开发岸段:龙口—蓬莱、荣成北部、丁字湾南部、乳山湾、灵山湾等岸段,总长度约880公里。

优化提升岸段:胶州湾、石岛湾、威海湾、芝罘湾、莱州湾5个海湾以及荣成市俚岛湾、日照市岚山港和日照港石臼湾港区等岸段,总长度约520公里。

重点开发岸段: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集中集约用海片区及港口、重要临海产业等占用岸段,总长度约490公里。

专栏二: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工程

海洋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整理工程,渔港及渔港经济区建设工程,平安渔业建设工程,渔业良种体系建设工程,海外渔业工程,渔船标准化改造工程,水生动物防疫工程,水产品质量保障工程,渔业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工程,渔业生态整治示范工程。

1

专栏三:滨海特色旅游带

海洋旅游带:以海域和海岛旅游开发为基础,制定邮轮航线规划,建设邮轮、游艇码头,推动青岛成为国际邮轮航线母港,烟台、威海、日照等成为停靠港,大力开辟区域性邮轮航线,规划建设国家海洋公园,提供海上看半岛、邮轮、游艇旅游、海岛度假等新型旅游生活体验。

海岸旅游带:在现有海岸旅游基础上做延伸性开发,提升蓬莱、海阳、文登等旅游度假区发展水平,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形成以沿海城市、旅游度假区为主体,以近岸风景名胜区位支撑,以温泉旅游、乡村旅游、葡萄酒庄、潍坊风筝和木板年画、东营和滨州湿地等旅游资源为重要补充,与海洋旅游带协同发展的海岸旅游度假连绵带。

滨海腹地旅游带:以沿海6市重的14个内陆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挖掘青州佛教、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诸城恐龙化石、莒文化、栖霞牟氏庄园等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沂山、云门山、五莲山、浮来山等生态旅游品质,形成独具特色的滨海腹地旅游带。 专栏四:园区发展重点

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青岛、东营、烟台、潍坊滨海、威海、日照6个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发展海洋工程机械、自动化装备、船舶制造、海洋医药、海洋环保等高端海洋产业。

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设青岛、烟台、威海、潍坊4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鼓励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高级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国家赋予的功能,重点建设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以及青岛出口加工区、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潍坊出口加工区、威海出口加工区。 专栏五: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

济南:济钢船板级的、山东海洋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北车风电装备基地等。

淄博:桓台东岳氟硅材料示范基地、博山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沂源生物制药示范基地、淄博大亚船舶配件示范基地等。

枣庄:滕州精密机械制造基地等。

济宁:联想(汶上)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济宁市精细化工基地。

泰安:泰安高新区海洋产业配套服务基地、肥城现代盐化工基地等。

莱芜:莱芜风电主轴生产基地等。

临沂:临沂临港产业基地、临沂现代物流基地、莒南临港产业配套基地等。

德州:临邑石油机械及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德州新能源

3

利用示范基地、德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禹城)等。

聊城:聊城经济开发区航标及船用配套设备生产基地、莘县古云现代盐化工基地等。

滨州:滨城海洋产业示范基地、惠民海洋装备制造基地、邹平蓝色经济产业基地、阳信海洋化工产业基地、博兴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

菏泽:菏泽开发区精细化工基地、东明海洋石化深加工基地等。

专题六:海洋科技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

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4、中国海洋大学

5、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6、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7、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8、中国科学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9、国家深海基地

10、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11、中集烟台海洋工程研究院

12、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13、山东核电研究院海阳分院

4

14、山东海洋传播研究院(规划建设)

15、国家海洋新能源研究院(规划建设)

16、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17、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

18、国家耐盐植物和湿地研究中心(规划建设) 专栏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转化重点:现代渔业领域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海洋生物制品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海洋盐化工及精细化工技术集成及产业化、现代海藻化工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海水利用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海洋新材料开发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集成应用、海洋监测装备国产化、海洋环保与服务保障技术应用。

产业化示范基地:日照海域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青岛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技术示范基地、胶州湾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青岛可再生能源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荣成湾海洋水产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长岛海洋科技综合开发产业化示范基地、莱州湾卤水化工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技术产业示范化基地等。 专栏八:交通建设重点工程

港航。青岛港扩建及所属港区建设工程,青岛董家口建设工程;烟台港及所属港区建设工程,烟台港西港区原油码头;日照港及所属港区建设工程,日照港矿石码头工程;威

5

海港及所属港区建设工程;沿海港口邮轮码头工程;陆岛交通工程;小清河、徒骇河复航建设工程。

铁路。济南—烟台—威海动车直通工程;规划建设青岛—烟台—威海—荣成城际等山东半岛城际铁路;山西中南部铁道山东段、德州—大家洼—龙口—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黄骅—大家洼等铁路;菏泽—兖州—日照、蓝村—烟台、胶州—新沂、坪上—岚山等铁路电气化改造;重点港口疏港铁路。

公路。(1)高速公路:滨州—德州,潍坊—日照,龙口—青岛,烟台—海洋,岚山—曹县,高青—广饶,东营—滨州—济南,文登—莱阳滨海公路,青岛至银川国家高速公路青岛—济南段扩容等。(2)疏港公路:青岛前湾疏港公路二期,董家口港区、滨州港、东营港广利港区等疏港公路。(3)国省道公路的新建或改建工程,重点建设滨州—日照滨海高等级公路。

机场。加快烟台潮水机场建设,改造提升东营、潍坊、威海机场,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研究论证日照机场和长岛小型机场建设的可行性。

综合运输枢纽。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专栏九:水利建设重点工程

6

水资源保障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一期和胶东调水工程;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青岛—即墨—乳山—荣成调水工程;潍坊北部、烟台及威海等区域河库联网工程;官路、沐官道等平原水库和河道拦蓄建设工程。

防洪(潮)减灾工程。新建青岛沿海、烟台沿海、东营河口区段等防潮堤843公里,改造加固潍坊、滨州等防潮堤570公里;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出险加固工程。

海水入侵防治工程。实施潍坊潍河、青岛白沙河等河口地下水库、青岛地下水回灌补源、东营沿海生态河建设、烟台海水入侵综合防治、小清河、日照绣针河入海口湿地保护等工程。

专栏十:电源建设重点工程

可再生能源重点工程。“十二五”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2个百万千瓦级近海风电基地,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近海风电场,到2015年,陆地装机总量达到715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达到285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基本建成鲁北、莱州湾、勃中、长岛和山东半岛北海上风电基地,在山东半岛南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风电场,到20250年,海上风电装机达到1000万千瓦。

核电工程。“十二五”建成海阳一期2台125万千瓦核电机组、荣成1台20万千瓦高温冷堆核电机组;“十三五”

7

建成海阳核电二期等项目。

清洁、高效燃煤发电重点工程。规划建设华电莱州、烟台八角等60万或100万千瓦大型高效燃煤电厂;规划建设青岛等30万千瓦级热电联产机组。 专题十一:数字海洋工程

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手段,加快建立各类海洋信息库,建设省、市、县三级基础式信息平台,完善海洋与渔业信息网。重点建设海域使用动态监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防灾减灾及安全保障预警信息、养殖鱼类病害防治专家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水产品市场行情和渔需物资供求等实时监控系统,大幅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 专栏十二:规划新建重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到2015年,新建前三岛岛群(根据勘界结果确定建设范围)、三平岛、田横岛岛群、丁字湾岛群、崆峒岛岛群、千里岩岛、寿光滨海湿地等海洋特别保护区;到2020年,新建大管道岛群、海驴岛、庙岛群岛和养马岛岛群等海洋特别保护区。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到2015年,新建荣成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日照真鲷和对虾、、渤海湾中国毛虾等种质资源保护区;到2020年,新建中国日照明对虾、海阳千里岩岛刺参、皱纹盘鲍和威海花鲈鱼等种质资源保护区。

8

专栏十三: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重点工程

渔业生态修复功能区。构筑渤海湾、莱州湾贝类和甲壳类修复链,山东半岛东北部、东南部海珍品和鱼类资源修复链。重点建设渤海湾南部、海州湾北部六大功能区。

海湾及河口区域生态整治工程。加快推进莱州湾、丁字湾、石岛湾、胶州湾、海州湾等重点和小清河流域、大沽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

专栏十四:海洋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重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和升级改造工程,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环境监管与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农村水源和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工程。

第五篇:从黄色经济到蓝色经济

发布时间:2011-10-22信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舟山新区将引领长三角转型

本报记者 姚炎中 单一良报道

2011年7月7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宣布,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之后,中国的第四个新区,也是我国首个群岛新区,也是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

据吕祖善介绍,舟山群岛新区范围为舟山市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在功能上,舟山群岛新区被定位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舟山群岛新区将建成中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中国海洋海岛科学保护开发示范区、中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中国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

打造海洋旅游

并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普陀山风景区及其丰富的海产是舟山旅游业的两张名片。未来,旅游业将成为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的主线之一。

据了解,《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今年年初已经出台。舟山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郭文杰透露,由于该《方案》设定的目标较高,在舟山群岛从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后,《方案》不会有大幅调整。

郭文杰透露,旅游业重点发展区域将以普陀山风景区附近海岛为主,即离普陀山风景区不远的朱家尖、桃花岛和主岛沈家门地区及附近的大小岛屿。这一带被舟山市旅游局称为金三角地区。

舟山市希望通过旅游产品、配套设施升级以及政策试点开放,计划到2020年,使舟山成为国际著名的佛教旅游胜地和群岛型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

舟山群岛新区的房地产业包括住宅和旅游地产等也将迎来发展良机。舟山市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潘进华表示,舟山群岛新区规划获批之后,对房地产业肯定是莫大的利好。区域迎来政策利好,对当地房地产业无疑也带来了一些机遇。“新规划肯定给舟山带来一个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机会。城市建设将加快步伐,物流、船舶、运输等产业将聚拢大量人气。”

舟山与海南类似,拥有极佳的海洋资源,旅游地产业将是发展的重点之一。杭州汉嘉房地产咨询机构副总经理陈焕春指出:“舟山的资源禀赋十分突出,经济基础优于海南,依托长三角,经济活力比较旺盛,民间资本雄厚,许多开发商早就盯上了这一点。”

早在一年多之前,舟山群岛新区规划开始上报时,就有很多敏锐的企业,嗅到了舟山市场的机遇,尤其是旅游休闲项目的开发,目前已有了相当规模。

但潘进华表示,舟山不想走海南快速扩张、发展房地产的老路,所以对房地产业的扩张相当谨慎。“在重大利好之下,作为房地产管理部门,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防止房价过快上涨,让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陈焕春认为,从长远来看,一个区域获得重大利好、众多开发商进驻、地价上涨,这是比较正常的逻辑。但开发商一定要注意阶段性决策,要注意隐藏的风险,把握好投资节奏。

国际物流基地

带动长三角的蓝色一体化

在中国大陆海岸线中心,杭州湾畔外缘2.2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域,1390个岛屿组成了最大的群岛——舟山群岛。舟山,这座因海而兴、与海相拥的群岛城市,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

就在宣布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同一天,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也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注册地位于舟山市现在的行政中心新城。该所主要负责组织石油化工品、煤炭、有色金属、铁矿石、钢材、纸浆、木材等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交易资金结算、交割及相关咨询服务。标志着舟山群岛新区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上海社科院区域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研究员说,未来长三角发展有一条极其重要的横线,即“沿海大通道”,把整个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贯通,成为中国沿海发展生命线。最近国务院把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审批给了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拥有1390多个岛屿,海域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的海洋地标。整个长三角的区域发展规划战略中,海洋战略将是很重要的一块,包括上海的“两岸两中心规划”也包含着蓝色海洋的身影。

以群岛建市的舟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海上城市。舟山背倚中国最富饶、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海上门户和通道。随着逶迤50公里的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这片美丽的群岛进入了与长三角城市同城化的时代。而在舟山融入沪杭3小时经济圈之后,其作为长三角海上开放门户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舟山海域是包括上海港、宁波港在内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在途经中国的7条主要国

际海运航线中,有6条都经过舟山。仅自然资源而言,舟山市拥有大量水深15-20米的航道资源,又是不冻港,完全称得上是我国第一深水良港。今年上半年,舟山港煤炭、原油、矿砂、粮食等大宗商品累计吞吐量8894万吨。因此,国务院在关于同意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批复中明确提出,舟山群岛新区将建设成为我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成为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门户。

定海区位于舟山主岛中西部,与著名的宁波北仑港距离较近,是中国内陆与世界主要港口通航最便捷的起航点之一。定海辖区中的金塘岛附近航道较深,可容纳第

四、第五代大型集装箱船进港停靠,因此将重点发展以国际集装箱的中转、储运和增值服务为主的现代港口物流业。而距离舟山本岛相对较远的衢山岛则将以油品、铁矿石、煤炭、木材等大宗商品的储运、中转、加工、贸易为主。六横岛的发展重心是大宗物资加工、临港装备、临港石化等临港产业。浙能煤电一体化项目、武钢凉潭岛矿石码头项目、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金塘木岙集装箱项目、马迹山港核心仓储中转基地等一大批重大港航项目已在建设中。

舟山将引领长三角

从黄色经济到蓝色经济转型

舟山群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深水航道自然天成。在长三角港口群中,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浙江实施了多年的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宁波-舟山港已经成了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海港。舟山,正在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翼最重要的大宗货物中转基地。伴随着港口开发的进程,舟山加速经济转型,临港工业、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一批大型企业迅速崛起,船舶工业超过传统的水产加工业,成为舟山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舟山已成为浙江省最大、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新兴修造船基地。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社科院区域经济学专家陈耀认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海陆并举,海洋经济更单列章节表述,可以说海洋经济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中国海洋经济规模增长13.5%。但仅占GDP的10%左右。未来数年,中国经济将更为倚仗海洋,很多沿海省市都制定了海洋发展规划,包括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和山东蓝色经济区,而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里又把舟山单列出来成立新区,足见舟山新区的先导地位。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舟山群岛新区将逐步建成中国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东部地区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海洋海岛综合保护开发示范区、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和陆海统筹发展先行区。

在包括舟山临城新区在内的120平方公里土地上,规划建设了中国舟山海洋科学城,五大功能区将构成舟山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的全新平台。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规划包括科技创意研发区、现代临港产业区、现代物流区、港航综合商务区、高教科研区五大区,

舟山将全力构筑一个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中央及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舟山群岛新区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有专家表示,舟山群岛新区会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力增长点,这个发展将带动长三角经济的转型,就是从“黄色(陆地)经济”到“蓝色(海洋)经济”的转型。

上一篇:绿色学校总方案范文下一篇:劳务派遣合同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