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学习

2024-05-03

思品课学习(精选十篇)

思品课学习 篇1

一、思想品德课堂内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够合理。

目前在思品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分组方式是以座位为单位, 前后四人形成自然小组, 而学生座位的安排往往是按学生的高矮排序。这样的分组简便易操作, 但没有考虑到人员搭配的合理性, 小组之间的差异明显,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在课堂讨论中, 当教师布置了合作任务后, 小组间马上就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 教室里很热闹, 貌似气氛很活跃, 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但仔细观察一下, 组与组之间不均衡, 有些小组很热闹, 有些小组悄无声息, 有些同学甚至是觉得“事不关己”, 积极发言的还是那些分析能力强的学生, 而其他表达能力差、分析能力弱的学生只是听众, 是接受者。

2、合作活动表面化。

合作活动表面化, 讨论流于形式, 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些问题不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 这样的问题无需小组讨论, 个人就能解决。有些问题的讨论不是在学生产生困惑的最佳时机, 往往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如有些老师在新课教学的开始, 就设置了很多预习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之间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通过同伴互助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 但思品课的特点是很多矛盾冲突和具体问题来源于生活, 如果没有一定的情境导入, 就让学生讨论, 则达不到教学的效果, 失去了思品课人文教学的思想性。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合作学习中还需关注的是如何对学生个体和小组进行有效而全面的评价。首先表现在评价过于笼统, 只是诸如“好”“很好”之类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没有实质性内容, 多以口头评价为主, 也未能建立起多维的评价体系, 未能通过评价来实现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二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 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结果应该是凝聚了小组集体的智慧。三是偏重于对结果的关注, 忽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时间能力进行评价。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科学合理分组。

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叉分组, 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同时能保障组与组之间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力强弱、性格差异、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 等等。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 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 有利于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小组成员间必须建立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 让他们明白, 个人离不开集体, 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共同提高。小组的初步组成并不意味着这些小组的构成就可以一劳永逸。在小组趋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关注小组成员完成作业和任务的效果, 而不是摆脱小组或依赖其他成员。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很好地合作, 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 教师要及时给予适当的调整。

2、精心设置活动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激发学生自己探索, 形成自己的观点。问题是小组讨论的核心和灵魂, 合作讨论要围绕问题进行, 科学合理的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和高效的关键。如在讲授有关“知耻”问题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设免监考考场?如果可以尝试, 具体怎么操作?这样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生活,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充分的讨论, 尤其是通过讨论具体操作方法, 加强深度思维训练, 提升了学生思想认识的高度。

3、优化合作学习的评价体系。

评价中既要注重小组学习成果的评价, 也要注重小组学习过程和技能方法的评价;既注重加强教师对注重课堂随机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和及时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相结合, 通过具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的发展。同时要完善口头评价与标准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促进小组合作的高效持续发展。

思品课学习 篇2

不少同学抱怨思想品德试题越来越难回答,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分析题,则更是难以应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在学习知识时过于死板,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那么怎样有效地解决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在学习中要注重联系,才能培养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新旧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思想品德课的逻辑性非常强,这就决定了新旧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一定要学会联系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这样既有助于新知识地领会和理解,也有助于旧知识的巩固,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学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九年级第五课),就要联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学习“参与政治生活”(九年级第六课),就要联系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学习“网络交往新空间”(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就要联系“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七年级上册八、九课)等等。学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就会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地回答问题,提高解析能力。

二、注重相关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现在中考的趋势是政、史、地三科一张文综试卷,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将本学科教材知识同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这样,即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又培养了综合知识的能力。

如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就可联系中国历史上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及一些伟大的发明与创作等;学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就可联系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样有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注重课本知识与间的联系

“学以致用”是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与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用热点问题来印证、充实教材知识。如通过联系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取得的喜人成就,来进一步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四、注重所学知识与当地社会发展间的联系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又一特点。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教材知识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学会用教材知识对其进行利与弊的分析,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后,就可结合实际对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开展一次调查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对身边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有确切地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提高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意识。

五、注重所学知识与自身行为间的联系

学习思想品德课重在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把所学知识与自身的思想行为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应该用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又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们就要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来解决问题,不能硬拼,而要智取,如及时拨打110、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记住歹徒逃逸的方向等。

思品课学习方法浅析 篇3

一、参与自主合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学生有足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充分地思考、充分地讨论交流,使学生有充分、自由、宽松的学习空间,允许学生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消化和思考的空间。自主合作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围成一桌,追求形式上的、表面上的热闹,甚至是用来做公开课表演的“道具”,“走形”与“扭曲”自主合作,这不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其次,要关注过程,立足教材,让学生的思维进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例如,在教学“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思想品德》鲁教版七年级下)这一主题后,我设计了“集思广益”的活动,向学生提供了独自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校外遭人勒索、网友约见等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目的。在教学“法律助我成长”(同上)时,我设计了“请你当法官”活动,提供教室安装摄像头、在书店买了劣质图书、社区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案例,让学生通过有争议的合作活动进一步明确了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

再次,创设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会合作,培养良好的倾听与表达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敢于批判错误的观点,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在活动中充分展开互动,既充满温情和需要,又相互关心,获得满足感。

二、倡导交流探究,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新課标要求在学法上贯彻合作探究,在教法上实施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在这一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当代初中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与见识,对社会关系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对于新知识有强烈的需求,但相对于教师来说,学生仍然知识片面、经验匮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传统的教师权威的文化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如果能在尊重、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运用自己的权威,那么,不仅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而且有利于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中提升知识与能力。这样,教师便可以从传统的讲授、灌输中解脱出来,与学生轻松愉快地展开教学对话互动,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权益”这一主题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学校禁止学生留长发表声明、安排学生值日及参加植树等劳动,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法律依据是什么?学生是不是可以有权不交作业,教师也没有权利催你完成作业?找出法律依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深刻领悟到权利与义务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由此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亲身体验实践,延伸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

思想品德课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因此,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理念,搞活课堂教学,充分开展好教材中所设计的探究、讨论、反思、交流、分享等活动,并且自己根据实际创设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知识在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例如,组织学生调查分析身边同学辍学的原因,探究哪些原因属于当事人,哪些责任由家庭、学校或其他方面承担,哪一条保护途径没有尽到责任。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了作为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必须履行义务。由此,无论是以思想政治要求为切入点,还是从生活实际本身切入,都强调不回避学生客观存在的真实感受。

议论文阅读与思品课学习 篇4

1. 帮助学生找准教材观点。

思想品德课中的“观点”也是议论文中的“论点” (是什么) , 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是编者意思的完整表达。比如“生活处处有合作”, 就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一个框题的论点。一段教材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框题以下的标题, 一般就是文章的分论点。在授课中, 老师只有让学生准确把握教材的观点, 才能了解教材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为加深他们对框题、标题的理解和把握, 老师可以通过划分句子成份、朗读等方法帮助教学。

2. 帮助学生分析材料论据。

思想品德课中的材料, 也就是论据 (为什么) , 包括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它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十分密切, 材料的论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熟悉所述材料,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然后, 帮助他们概括出材料本身所隐含的道理。再由他们联系社会生活中相应的事实, 检验这一道理和文章的观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检验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证明论点。

3. 帮助学生把握论证方法。

思品课学习 篇5

学习的策略

抱由镇光明小学

王晓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自主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具体表现为:

1、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

2、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可以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得到充分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构建教与学的互动模式的教学方式。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就应该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我们的教达到不教的境界。下面我就根据我所设计的一节思品课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所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 第二课 我们的校园

一、主题目标:

1、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等。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校园探密活动。

二、活动准备:

1、结伴参观学校的各种功能室,猜一猜有什么作用。

2、多媒体课件、校园相片。

3、各种设施名称的小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策略一:激发兴趣)同学们,开学三个星期了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我们都要在这所学校里度过六年的时间,我们都要共同爱护我们的学校,你对我们学样了解多少呢?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哪些场室,这些场室各有什么用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思想品德教育的瓶颈所在也是兴趣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问题至关重要。)

(二)“小小探密员”汇报,初步了解校园(策略二:学会探究)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给大家,让你们做一回“小小密探员”结伴去参观各种功能室,下请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到了电脑室,里面有电脑,我看见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在电脑里画画,可好看了,我想快点长大,好快点到电脑室上课去。

生:我去了图书室,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书,可好多书名的字我都不认识,我要好好学习,识多一些字,好快点能看懂图书室里的书。。。。师:这些小小的密探员真不错,了解了我们学校的那么的功能用室。不过我们学校大着呢,除了你们说到的这些,还有好多你们不知道的,想知道吗?

(此环节我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心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校园的环境,从而对校园环境有所认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是未来具有竞争力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质。

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

(三)一起看看我们的校园,深入了解校园(策略三:学会参与)

你们想参观我们的学校吗?现在我们跟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参观我们的校园。然后分组讨论。

(四)深化扩展,进一步了解校园各地方的作用

1、课件出示图书室的图片

(1)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怎么做?

(2)分组讨论:要安静,不能大声说话,拿放东西要轻。。

2、课件出示喝水处的图片

(1)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怎么样做?

(2)分组讨论:要排队喝水,要做到互相谦让

(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前精心设计富有“参与”气息的课堂教案,此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分成小组讨论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建构和应用知识;接受、内化道德、审美观念和价值;掌握思想方法,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发展。假如没有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内省,那么,道德观念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是一句空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在情境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冲突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五)紧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出示写有教室物品名称的条子,先由学生对照实物贴一贴

2、玩游戏:把写有校园设施名称,使用情景的条子分给学生。由一名学生介绍他纸条上的内容,与情景或设施对应的学生起来做朋友。

3、集体评议。

(六)画校园,表现自己对校园的爱

1、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多媒体上展示学生的画,让该生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七)课外延伸:试着和同学一起找找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有效学习 篇6

一、课堂“三维”导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的引领

“三维”导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导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判断“教”与“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制定“三维”导学目标必须简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引领学生对“三维”导学目标进行学习,让学生把握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集中精力学会、会学

二、对课堂自主学习的引领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虽是学生独立学习,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引领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其次,引领学生用知识树来自主学习;再次,引领学生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技巧,包括要有自学痕迹、学会用双色笔勾画重点自主学习技巧还包括教师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学会提问,如对基本概念可以问含义是什么,表现是什么,作用、意义、目的、关键、基础、性质是什么;对重要观点要问为什么、怎么样;对不懂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或结果怎样;对所学的概念区别和联系进行归纳比较等

三、对课堂合作学习的引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事实证明,开展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领,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对课堂展示的引领

课堂展示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价值,给了学生广阔的舞台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展示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因此,在课堂展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口头展示,要做到语言表达清晰,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也可以进行书面展示,要求书写工整、有条理,能够结合所给的材料恰当运用学科术语;也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展示,如手势、表情、姿态、小品表演等;还可以进行视频、音频资料展示学生通过课堂展示,获得自信,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五、对课堂学习中解题方法的引领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纵观南京市这几年的中考思品试卷,十分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科能力的考查,如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核心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科思辨能力等因此,我很重视对解题方法和技巧的引领,特别是对主观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的引领平时做主观题时,我要求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具体做到:做题时先不要急于读材料,要先读设问,并弄清设问的要求要做到“三看”:一看设问中有没有出现相关考点的关键词如果有就要先从这个考点内部的有关观点来思考,即考虑问题的深度然后结合材料,再根据设问要求考虑和此考点有关的其他考点,即考虑问题的广度如果设问中没有涉及考点,我们要从问题的广度来思考,即结合材料找出对应的考点和核心观点二看每题的分值分值可以作为我们答题的参考要点,我们可以根据分值的多少来判断此题是简要分析,还是要展开阐述三看设问怎样问如是问“为什么”,还是问“怎么办”,还是要回答“意义或作用”等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最后在下笔之前要在心中打好腹稿,书写时要做到条理清晰

思品课学习 篇7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任何个体, 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上进愿望, 植物都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下的学校课改就是要注重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那些自主的向上的意识, 为学生刻苦求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为此, 笔者进行了“思品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三动”:一是触动。触动学生乐学向上的积极情绪, 激发学习动机。二是搅动。搅动学生怠慢学习的消极情绪, 保持学习兴趣。三是撼动。撼动学生敢于超越的学习情感, 实现学习自觉。学生要做到“三动”:一是主动。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思考。二是互动。互动探究, 互动交流、互动生成。三是灵动。通过灵动的节奏、灵动的空间培养思维灵动的学生。思品课教育, 应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充分展开。思品自主学习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平等开放的空间, 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全言堂”, 学生的生命、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认识自我, 体验学习成就感,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样的思品课堂才能使学生喜欢, 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好。

一、研究的背景

(一) 实施新课改与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深层次思考一下, 让学生学习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回到教育的原点来看, 笔者认为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了培养人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二) 彰显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应该是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独特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独特的教育风格, 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应有之意。“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践行我校“尚德、多元、博学、笃志”教育思想、体现我校教育特色定位的有效载体。

(三) 加快思品学科发展的现实抉择。

思品课堂, 本该是充满灵动的课堂, 但是从教学现状看, 在思品课堂上, 多数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 某些学生认为学习思品课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 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 只有真正做到改进教学方式, 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 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正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加快学科发展的迫切愿望, 基于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探索, 我们提出“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 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引领教师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

新课改摒弃“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 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思品课堂教学简单化形式化、表演化现象仍比较严重, 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浮在表面, 某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我们研究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明确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 自主学习是由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习, 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能力的一种学习此模式中有“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六个基本环节”:一是预习交流, 引入新课;二是展示难点, 任务分配;三是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四是师生互动, 教师点拨;五是深层探究, 总结反思;六是达标测试, 反馈提升。这六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自主学习是基础, 是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保证通过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理解、自主补缺。

(二) 合理构建“思品课堂三案”, 优化有效教学策略

在研究期间, 本着充分释放学生学习潜能的宗旨, 我们将“以学定教、生成发展、生命成长”作为研究的理念。精心编制“学案、教案、巩固案”, 为大家提供可汲取、可操作的“三案”样本。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检验,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三案”选》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学案、教案、巩固案”这“三案”是优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策略, 比如“学案”导学, 就是把课堂前置, 把学生自学分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引导型自学”和无教师指导的“独立型自学”两种类型, 学生“对学、群学”, 化解难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抓好预习环节, 优化上课环节, 让教师成为支架, 当支架越来越短,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升,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形成“我的课堂我做主”自主学习状态。

当然, 课改实践中还必须避免几个误区:一是把思品学案变成浓缩的讲义, 二是把学案编成变相的习题集, 三是给条条抄条条不给学生的思维留空间。

(三) “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催生教学过程的灵动, 聚焦人格的生长, 提升教学质量。

以“三案”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路线图”, 对学生来说, 学生按照“顺己求学”的要求,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 积极思维、自主构建,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立足自身, 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灵动, 核心是学生思维的灵动、生成的灵动, 其灵动产生的动力既来自教师外部的助推力, 更依赖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源于自尊的自我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互助、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 时时处处都凸显学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长。学校近年来中考连年取得辉煌的成绩, 连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考学科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项目奖, 2016年中考状元又花落我校, 考入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就读人数名列市区榜首, 实现教学成绩“年年有新超越”的奋斗目标。成绩的取得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 注重研究过程:

以研究带动学科进步, 以研究凝聚教师智慧。在教学实践中, 思品学科组13人全员参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和实验, 还不定期邀请特级教师、名师为我们举办“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论坛, 我们思品骨干教师又为全校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研究期间, 笔者主持的市级中长期规划课题《初中思品课学生自学的分类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验学习研究》、《基于校本教研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行动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等教育规划课题均顺利结题。2015年5月, 我们思品学科组成功举办了“连徐锡宿四市思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来自兄弟学校的200余名思品教师观摩了5节优秀课, 笔者进行了课堂点评和专题讲座, 省内的思品QQ群同步上传活动消息。笔者曾在连云港市教育局师资处组织下, 赴云南省南华县民族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 受到了南华县思品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校思品教师还多次应邀到各县区学校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思品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推动了“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 笔者在全国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素质教育再认识》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初中思品有效课堂的五个基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 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 、《基于初中思品课的学生自学分类研究》 (当代教育论坛) 、《校本教研:学科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基点》 (思想政治课教学) 、《在体验中增效:思品课堂创新例谈》 (创新时代) 、《关于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地位的思考》《有效利用学生资源, 提升思品课堂实效》 (教育实践与研究) 。《初中思品课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2015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并在论文集发表。课题组成员也发表了《倾心让课堂活起来, 着力让学生动起来》 (《基础教育研究》) 、《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探究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江苏教育研究》) 等多篇论文。在连云港市教学成果评比中, 笔者的论文成果被收入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经验文集《从课堂走向远方》, 予以推广。

(二) 注重研究创新:

以研究催生有效学习, 以研究引领专业成长。查有梁的《教育建模》将模式分为实物模式和形式模式, 高文的《教学模式论》将模式分为物质型模式和思维型模式。我们进行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是基于本校学情, 依据包容原理, 融合上述两者精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可操作性强。

1. 催生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课堂上, 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 强化有效学习的自我意识, 抓住有效学习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好习惯, 营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 构建有效学习的新途径。

2. 实现了课堂内外的“双高效”。

衡量课堂是否高效, 关键是建模。模式的建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适合师生、内容和校情的课堂模式就是好的。本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前置, 避免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是“零起点”;课堂强调学习小组的作用, 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三案”中“巩固案”的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

3.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此项研究, 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 所以教师应该是能力和素养的导师, 不能再满足自己是一个讲师, 教室不是百家讲坛, 不能一言堂。此项研究也锻炼教师研究学情的本领, 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进步。

(三) 注重成果应用:

以研究提升学科品位, 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辐射示范作用, 该研究及成果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热情肯定。

1. 本项研究给学生的影响。

目前, 在我校的思品课堂中, 自主学习、互动质疑、智慧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样态和普遍表现,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近年来, 学校连年荣获初中“学科教学质量奖”, 中考学科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 大批具有自信、自主、自立, 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潜质的优秀毕业生跨进“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的大门。

2. 本项研究给教师的影响。

为进一步发挥“思品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 我们思品教师应邀赴县区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5年本项课改经验受到市教研室高度评价, 并在全市予以推介。近五年来, 我校思品学科13位教师中, 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1人被评为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2人被评为市中小学“333工程”高层次人才, 1人被评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10人次获得市基本功或优秀课一等奖。

3. 本项研究给学校及社会的影响。

2013年, 我校被评为“连云港市政治课程基地”、“连云港市思品研训基地”。2014年, 以本项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学习模式建构研究》) 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研究成果在全省推介。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的“江苏省第三届学校发展高层论坛”上, “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受到肯定。笔者参加省义务教育培训专家团队培训和教育部“国培计划”思品研修班培训时所作的《初中思品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 获得好评。2013年4月, 笔者在北师大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举办全国学术研讨会作《凸显思品实践功能, 感受无痕德育魅力》讲座;2015年4月, 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作《思品课堂浸润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的讲座;2015年11月,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作《思品学科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 均受赞誉。2016年1月, 我校举办“连云港市初中课改联盟校同课异构暨外国语学校课改全景展示活动”;2016年6月, 我校应邀参加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示范性综合改革”网络研修活动, 教改情况在省“教学新时空”在线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 江苏省教科院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对我校具有深内涵的课改方向给予了很高赞誉。这些活动的举办发挥了我校课改的辐射作用, 扩大了我校课改的影响力, 省市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和办学成果, 多所兄弟学校也慕名前来观摩交流。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过程,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 收获了较为丰硕的课改经验。今后思品课堂将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的深入研究, 并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九俊, 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3]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3:8.

[5]屠锦红, 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13:3.

浅谈思品课中活动体验式学习 篇8

1.观点材料化

所谓观点材料化是指教师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原理或道理还原于生动、活泼、具体的材料之中,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道理, 接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围绕丰富生动的材料, 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感悟真理的内涵。在教学与法律相关的教学内容时, 指导学生从电视、报刊或自己的周围收集案例, 每节课用三到五分钟时间, 让学上台“以案说法”。这些材料的运用, 缩短了理性认识与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差距, 有利于加速学生知识的内化, 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2.材料生活化

学生对亲身体验的材料往往有较深的体验和感受, 也容易启发他们的联想, 去深刻领会教材中的观点。例如, 在讲“积极对待挫折”时, 可请学生说说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学生们讲起自己的故事, 教室里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叙述的故事中。这些真实的故事给了学生不少启迪, 经过认真的讨论, 学生们共同总结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 不气馁、不畏惧。这样, 直接将课本内容内化于心中。

二、选择适当的方法, 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

1.开展课前活动, 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所谓“课前活动”, 就是根据学习内容的教学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 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做时事报道或小品表演等, 为学习教材内容做好铺垫。这样使他们一上课就进人开心、舒畅和兴奋状态。如在讲述“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前, 布置几名学生表演小品《视而不见》, 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小品中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 这样, 全班群情高涨。一上课, 他们便对本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而且为后面的教学又奠定了基础。

2.开展课内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构建生活课堂, 创设故事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 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 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 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主动探究。当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后, 再指导学生行为实践, 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做到知行统一。例如, 在学习《交往讲艺术》这一课时, 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家庭冲突, 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 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学生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 还有一学生把自己第一次做饭做糊了而被父母埋怨的事表演出来。在小品表演中, 演家长的一方越想越生气, 演孩子的一方越辩越委屈, 都明白了争执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后有的学生表示:“如果我当时认真聆听, 虚心接受批评。冲突就不会发生了。”一位学生还在作文中写道:“我曾因把妈妈的项链弄坏而被训斥, 当时很委屈。现在我想到假如当时转移话题哄哄妈妈, 妈妈一定会转怒为喜。”

(2) 注重心理体验, 创设实验情境

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 要不断创造条件, 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 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 能够学会适应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 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 教学《两代人的对话》这一课, 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初中生小马, 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 顺便看会儿录像的要求。爸爸同意了, 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马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 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 一组体验小马的心理, 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马父亲的立场上, 努力说服小马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 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阐明自己代表一方的观点。这种讨论、争辩的过程, 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 又提高了教育实效。

(3) 表演情景短剧, 加强体验效果

情景短剧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演绎教材内容, 这种方式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 又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不同角色的责任和内心感受。在思想品德课中表演情景短剧, 能让学生在微笑之余, 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有利于创建和谐课堂、和谐的教学过程。因此,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短剧, 是最近距离的体验式教学。

3.开展“课后活动”,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然而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需要延伸到课后,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予以补偿。如在讲授“我国法律的作用”这一内容后, 可布置一个作业, 以“假如没有法律”为主题, 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 写一篇文章。虽然每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学生明白:公民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社会离不开法律, 国家建设也离不开法律。这种活动的开展,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三、结语

没有任何课程或教师可以规划每一个人的认知过程, 生活是自己的, 认知过程是自己的。活动体验式学习向自我开放, 通过活动体验实现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融合、情感和理性的直接对话。让我们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在活动中发展, 帮助学生提高道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 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 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 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 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高良.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J].政治课教学, 2002, (6) .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 1997, (9) .

思品课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 篇9

一、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品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 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 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 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品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 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 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 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品课教材, 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 从实际事例入手, 调动情感因素, 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 也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 在思品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 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兴趣, 寓教于乐, 力求让学生对思品课产生兴趣, 认真学习, 善于思考,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 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品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 就不能吸引学生, 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一) 耐人寻味的故事导入, 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我讲课时针对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学生拓宽思维, 丰富联想, 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如在讲《未来道路我选择》这课的内容时, 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 并且要求学生猜出人物, 总结成功之处:他出生于一个富豪之家, 中学毕业后他的父亲在公司里给他安排了一个很好的职位, 但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 选择到音乐学院学习, 虽然历经艰辛, 但他最终成功, 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歌唱家, 他是被誉为高音c之王的意大利歌唱家, 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男高音的代名词。

(二) 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 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 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住这些结合点, 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讲授“热爱祖国”内容时, 先让学生唱国歌, 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 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 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 为报效祖国而努力, 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 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 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 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 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品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 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 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促进记忆的持久, 思维的活跃, 想象的丰富,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品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让探究性学习与思品课教学同行 篇10

一、创设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激情

优化问题情境, 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活学生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在竞争中和平发展》时, 我将近期朝韩之间冲突、西方对伊朗进行制裁等一组视频和图片, 通过多媒体将内容系统地展示出来,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对课文知识探究的热情。首先围绕“了解当前的国际竞争”这个主题, 通过视频说明目前中国需要适应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要求, 认识国际竞争的实质并积极参与, 由此才有可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然后围绕“认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这个主题, 引出“增强忧患意识”这个主题, 让学生明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教师精心设计问题,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 本人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新课标, 结合所教内容,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提纲, 学生根据探究提纲去研究所学的内容, 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后发现一些疑点问题, 共同设计出本课具有代表性的讨论题。例如, 在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公民合法获得了经济或物质收益, 为什么要纳税呢?这维护了我们公民的合法利益吗?这个问题一石击起千层浪, 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最后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不仅使学生明辨是非, 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了依法纳税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税法的有关法律规定, 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树立了一定的纳税意识。

二、发挥学生主体, 进行探究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通常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材料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社会, 学会学习,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讲“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当严重”时, 课前我安排三个小组分别去探究“水污染的原因、现状、危害”“空气质量下降的原因、现状、危害”“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的原因、现状、危害”。学生分头查找资料、收集图片、文字、视频, 并做成PPT。学生在完成这些探究任务时, 可以利用网络、报刊、书籍来收集整理资料, 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这一过程, 要求学生通过看报、看电视、上网等渠道多看多听新闻,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 了解时政和现实问题的内容和背景。在此基础上,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回归教材找出与其相关的原理、观点, 运用政治观点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然后形成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 对材料进行评论和综述。

三、注重课外延伸, 完善探究式学习

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 特别是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 “课外的事情比课内的事情更重要”。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应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和感受, 从中获得知识、能力和真切的感受。

1. 课前走进生活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所以让学生课前对自己真实生活的世界进行有意义的观察分析, 有助于学生从中获得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新知。

2. 课后走回生活

美国学者巴特勒认为:“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连续的反应才是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所学的知识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 才能得到巩固、深化, 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促进主体发展。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上渗透研究性学习, 教师还要让学生课后走回生活, 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内化知识, 增进情感, 发展实践能力。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下一篇:电机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