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对人体的危害

2024-05-08

输液对人体的危害(精选十篇)

输液对人体的危害 篇1

1 静脉注射剂中药物及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药物及微粒会诱发静脉炎和输液反应。正常状态的血管壁是光滑的, 当血管内壁受刺激而损伤时, 血管壁变得粗糙, 所以会引起血小板黏附, 当不溶性微粒随血液进入人体, 易引导诱发静脉炎。输液反应是一种我们进行输液后常见的现象, 能引起输液反应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药物含有杂质、药液的浓度太高、输液时药物温度过低等。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心力衰竭、肺水肿、空气栓塞等。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冷、寒战、发热等, 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2]。

2 静脉输液易引发药物的不良反应

给药途径的不同, 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速度、程度也会不同。对于同样的药物, 因为静脉输液所用的剂量要比肌内注射的方式多, 并且反应快, 而口服药物是通过肠胃吸收的, 不易发生不良反应, 所以静脉给药会引起不良反的机率远远比肌内注射和口服高, 由静脉输液引发的不良反应因输液量大, 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所以反应会很快, 会给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同时, 静脉注射剂往往是由几种药物联合使用的。大家都知道, 不同的药物如果混合不当很可能会因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无法预计的危害。因此用药时一定要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 能肌注就不静滴”的原则[3]。

中药往往被大多数人定义成无害的药物, 但是“是药三分毒”, 当把中药做成注射剂又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中药注射剂因为成分复杂, 质量标准难以控制, 所以当静脉输液后就会在体内发生复杂的反应, 如药物反应、物质的化学反应。最近几年,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 情况也较严重, 因此中药静脉输液的危害也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

3 静脉输液对血管的危害

静脉输液对血管是一个极大的刺激。长期或不当的输液都会对血管造成严重的损伤。静脉输液会给人体输入大量的无菌溶液或药物, 不管是何种注射剂都会有大量不溶性微粒, 这些微粒进入人体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甚至危及生命。当药液中的微粒超过毛血管的直径时, 这些微粒就会在肝、肾心等毛细血管中积压下来, 若长期输液就会造成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出血、静脉压升高、微血管血栓等严重后果[4]。同时, 随着这些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 巨噬细胞增大, 形成肉芽肿。不正确的静脉输液, 如静脉穿刺时针头选择不当、穿刺进针方法与角度不当、固定方法不稳妥等都会造成血管的机械损伤。无论是从输液对血管直接的损伤还是间接的损伤上看, 静脉输液在对血管的不良影响都比口服或者肌内注射来的大些。为了身体的健康, 我们更应该正视输液的影响, 慎用静脉输液治病。

4 输液过多引起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一般情况下, 人对周围环境有较强的免疫力, 但太过依赖输液, 遇病就吊瓶的话, 往往会输入过多的药液, 不能不提的是, 抗生素是静脉输液最常用的药物, 一旦输入量过多就会导致抗生素的滥用, 对人体的的不良影响可想而知。因为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的人类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的降低、人类菌群的失调等问题都为今后治疗带来很严重的隐患[5]。所以, 我们只有适当的输液, 才能使抗生素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不至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5 微粒污染的严重危害

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 注射液经过各种途径污染后就会残留一些输液微粒, 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 活性炭微粒等, 如果处理不当时会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例如:过敏、发热等。局部反应有输液性静脉炎。输液微粒的污染病由于掩藏在其他的疾病中, 很难再早期发现, 且致病过程缓慢, 所以会给诊断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此外静脉注射时, 注射器的使用时间过长或受到空气细菌或操作人员的污染, 注射部位皮肤消毒不严格等均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的感染。静脉输液时, 微粒的污染是无可避免的, 因此在一定要谨慎输液。

6 输液操作不当引起的严重后果

静脉输液的操作要求规范化, 否则都会引起十分严重后果。输液的错误或欠规范操作会引起各种问题, 如空气栓塞、静脉炎等, 这些问题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输液管内残留有空气、导管没连紧, 加压输液、输液无人看守都可能引起气栓。当空气大量进入静脉, 空气从右心房进入, 这些空气就会右心室, 此时就会阻塞动脉入口, 使血液难以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从而引起缺氧, 致死患者。

滴速是临床上控制输液速度的指标。进行滴液是要根据所用的药物和浓度来控制速度。如果滴液太快, 血液循环太快, 人体的心肺等无法承受就会对人体带来无法估计的伤害, 并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而晕厥甚至死亡。

静脉穿刺部位要找准, 处理要恰当, 否则会引起渗血等状况, 给患者带来危害, 更甚者会导致组织死亡, 变成感染源, 对身体十分不利。

7 小结及建议

静脉输液看似比口服和肌内注射见效快, 但是其实静脉输液和其他两种方法的最终效果都是一致的。如果患者肠胃功能正常, 千万不要滥用静脉输液。滥用静脉输液一方面要多花钱, 另一方面会使身体受到伤害, 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专家明确指出以下3种情况下方可使用静脉输液。第一种情况是当患者难以吞咽时。第二种是患者有严重的吸收障碍时 (例如呕吐、严重腹泻等) 。第三种为病情危重, 发展迅速、药物在组织中需达到高浓度时才能处理好的情况下。

如果一定要进行静脉输液, 一定要将自己的过敏史告诉医师, 注意核对药品的名称, 认真浏览药物使用说明书, 不要自己改变液滴速度,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一旦感觉不舒服, 就要关闭输液调速器, 并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查看。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做事追求高效率, 看病也一样, 在社会快速发展, 药品不再短缺的情况下, 大部分人凡是生病了就要求输液。不得不承认静脉输液确实有作用强、见效快的特点, 但是它的危害和不良反应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危害, 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在此, 建议大家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 千万不要冒然的选择静脉输液, 不要贪图一时的“高效率”而给身体留下隐患。况且静脉输液的无菌要求十分苛刻, 现在的大医院况且达不到这个水平, 更别说一些基层的医院或私人诊所了, 所以我们就医时一定要听从医嘱, 选择一种适合的治疗方法, 才能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静脉输液是一种为人们所熟知的临床治疗手段。不少人误认为静脉输液能快速并安全的治疗疾病, 其实静脉输液比药物治疗和肌内注射的风险更大, 对人体的危害也更大。

关键词:静脉输液,人体,危害

参考文献

[1]谭跃龙, 赵爽, 崔彩霞.浅谈输液危害[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0) :54.

[2]陈希萍.不溶性输液微粒污兼的危害与控制[J].护理研究, 2003, 17 (4A) :383-385.

[3]崔雪玲.输液微拉污染若干问题探讨们[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22) :2304-2305.

[4]李世珍, 杨文娟, 张文华.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分析与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7) :1108.

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篇2

怎样预防室内的噪声

家庭中要尽可能避免噪声。严格控制家电和其它发声器具的音量和开关时间。在临街的写字楼和家庭采用安装双层玻璃窗、安装钢门隔音、多用布艺等软性装饰,注意室内不一样功能房间的封闭等方法,能够有效减低外来噪音。

“气象病”对人体的危害 篇3

专家提醒,“气象病”与年龄、性别、性格、体质等都有关系。容易受天气影响的人要注意根据情况进行调适,降低坏天气带来的不良影响。不仅是办公室白领一族容易因坏天气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气象的变化对其他行业的人也有较大影响。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资料表明,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38%,交通事故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究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异常和天气灾难超过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快,越来越多的人呈现亚健康状态,这也是容易被天气影响的一大原因。

天气变化时,男女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大。很多办公室女同事常常容易感觉疲倦,情绪也总不对劲。可同一办公室的男同事似乎对突然变坏的天气没有太多反应,照常干他们的活儿。为什么在同等天气条件下,男女差异那么大呢?

一般情况下,年轻女性和男性相比,男性的体质要强壮得多,他们能抵御坏天气对身体的影响,即使有影响也不会非常明显;而女性的身体相对柔弱,尤其办公室里的女性,缺少运动,整天对着电脑,血液循环不畅,对坏天气的反应敏感,而且反应的强度比男性大很多。除了女性外,老人和孩子也容易患上“气象病”,因为这两类人的体质要比中青年人弱一些。

虽然引发“气象病”的直接因素是天气无规则突变,但与每个人的性格也是密切相关的,性格不同,对天气突变的反应也不同。

容易对坏天气产生反应的主要有三种性格:急性子、内向者和怯懦者。性格开朗的人对天气变化反应不大。

性子急的人对天气的变化反应最为明显。天气突变时,急性子人往往情绪暴躁、容易上火、爱发脾气,结果是影响肝肺功能。这种性格的人若患有高血压,天气突变时极有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而产生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严重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天气变化时,这类人要控制脾气、补足睡眠,帮助肝肺排毒,这样可以有效地抵抗气象病。

内向的人虽然不会像急性子人那样容易暴躁、发脾气,但也容易被坏天气影响心情和健康。医生指出,内向者一般不太喜欢将内心的想法告知他人,往往呈现沉默寡言的状态。遇到坏天气时,内向者相比一般人要敏感得多,加上思想不能得到释放,容易出现幻觉,老是觉得自己被人盯着。时间一长,睡眠会受到严重影响,易产生精神分裂。属于这类性格的人,平时应该多培养倾诉的习惯,或者多记日记;有空的时候多运动,运动是陶冶性情的最好方式,能帮助人改善内向的性格。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篇4

(1) 致癌作用。根据一些资料分析表明, 由化学物质引起的人类癌症约90%, 由病毒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约5%, 由放射线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约5%。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IARC) 证明, 在247种确定致癌的化学物质中, 有些是药物如氯霉素、非那西丁和苯妥英等, 另外一些包括:联苯胺、苯、双氯甲醚、芥子气、镍、氯乙烯、镑、氧化镐、砷化物、石棉、烟煤等。

(2) 致突变作用。能引起生物体细胞的遗传信息和遗传物质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称为致突变作用。某些环境污染物、食品添加剂、农药、医药中含有致突变物质。

(3) 致畸作用。如前西德生产的一种药物“反应停”能引起胎儿的“海豹症”, 风疹病荔可引起胎儿畸形, 甲基汞能引起水侯病, 多氯联苯 (PCBs) 能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的“油症儿”等。

此外农药如敌估双、螟蛉畏、有机磷杀菌丹、五氯酚钠等经动物试验证明有致畸作用。放射性物质可引起白内障、小头症等畸形。

1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003年我国监测340个城市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为四级或超四级的城市为198个, 占58.3%若按城市人口统计, 生活在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城市人口占63.6%。空气首要污染物是颗粒物、二氧化硫 (SO2) 和氮氧化物 (NOX) 。对健康危害较大的物质除以上3类物质外, 还有重金属、有害有机物等。

颗粒物中可吸入颗粒物 (PM10) 、细粒子 (PM25) 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美国研究者发现空气中PM25每增加10μg/m3, 其心血管疾病死忘率上升6%, 肺癌死亡率上升8%。

空气中的SO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表1。通常在被污染的大气中SO2与多种污染物共存, 特别是在SO2与颗粒物同时吸入时,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更为严重, 这是由于细粒子把SO2带入呼吸道和肺泡中, 其毒性可增加3-4倍。若颗粒物为重金属离子时, 由于催化作用, 可使SO2氧化为硫酸, 其对人的刺激作用比单独的作用强10倍。SO2还可增强致癌物苯并[a]芘 (BAP) 的致癌作用。

空气中的NOx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见表2。NOx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光化学烟雾, 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冶金、石油化工、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及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金属以蒸汽态或以氧化物的形式释放到空气中, 并且附着在空气的细颗粒上。研究结果表明, PM25上的重金属及污染元素相对于土壤背景值富集了数十倍至数千倍之多, 这些金属及氧化物易通过呼吸进入肺部, 再进入血液, 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城市饮用水源的污染对市民饮水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危害。据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报告, 有监测数据的101个城市的357个水源地, 达标水源地305个, 占84%;达标城市75个, 占74.2%。主要超标的污染物有总氮、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和氨氮等, 粪大肠菌群污染普遍很严重, 说明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实际处理率还较低, 而且和农村畜禽粪便污染未得到控制有关。

3土壤和粮菜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对我国城市部分“菜篮子工程”土壤进行检测调查, 结果表明有3%-5%的菜地面积已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汞、镉、铅、铜、砷、锌的污染, 其含量已超过土壤背景值上限。未经任何处理的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含有各种有毒、有害污染物、直接灌溉农田其环境风险是很大的。

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很普遍。以六六六合DDT为例, 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停止生产和使用, 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 在环境中散布有数十万吨, 加之难以降解, 至今仍在土壤和食品中检出。

土壤和食品也受到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高蓄积性、可远距离传输, 在环境中难于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PCBs曾广泛用作电容器油、复印纸油或掺入油漆中使用, 我国累计生产PCBs10000t, 在20世纪70-80年代比利时、法国进口大量电容器, 其中含PCBs大于50%。这样大量的PCBs危险废物封存在山洞或地下, 经过20多年电容器已经锈蚀、泄露, 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PCBs已造成全球污染, 在人体和土壤中普遍可检出。PCBs被确定为二级致癌物, 而且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 特别对生殖系统有不利的影响。

二英是在某些工业过程和燃烧过程产生的一类有机氯芳香族化合物的俗称, 由2组共210种氯代三环芳烃化合物组成, 包括PCDDs有75种同系物和135种PCDFs, 其中以2, 3.7, 8四氯二苯并二英 (TCDD) 毒性最强, 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确定的一级致癌物, 而且它还有免疫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污染来源主要是城市生活垃圾燃烧及医疗废物燃烧。中国已规定焚烧炉烟气二英的排放标准为不大于1.0ng/m3, 其飞灰必须作为危险废物加以安全处置。对中国已建成相运行的垃圾焚烧炉的实际检测结果表明:超标的炉子占57%, 超标1-99倍, 其污染危害已引起高度重视。美国在越战中使用落叶剂, 多年后残留TCDD含量0.02-47mg/kg, 使当地人癌症高发, 畸胎、怪胎出生率上升;当年越战老兵的妻子自发性流产及所生子女缺陷增加30%。

由此可见,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为人类的健康生存, 为造福子孙后代, 必须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治, 并加强关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多学科合作研究。

摘要: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现代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更加关注环境安全, 期望人类与城市以及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污染,人体健康,危害

参考文献

[1]钟云志.室内环境评价专家系统的研究[D].感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何梅.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对PM_ (10) 控制的有效性评价[D].重庆:重庆大学, 2002.

饮酒对人体的危害(共) 篇5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就饮酒对人体的一些影响进行总结论述。饮酒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行为;饮酒在人际交往和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适量饮酒,可改善血液循环;节庆时家人和朋友聚会,适量饮酒可增加喜庆气氛;但饮酒过量,对身体和心理都有损害;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新陈代谢以及对许多器官都会产影响。

酒精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急性酒精中毒,开始处于兴奋状态,表现为无忧无虑,高谈阔论,行为粗鲁。随着血中酒精浓度的升高,逐渐表现为语无伦次,步履不稳。当血中酒精浓度进一步升高时可产生昏迷,严重者生命中枢受到抑制可致死亡。上述过程的产生主要是酒精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先兴奋、后抑制的作用所致。长期嗜酒会损害神经系统的海马回、红核、丘脑、额叶、颢叶等与记忆、认知、判断智能密切相关的部位,产生不同的精神神经症状,如视听幻觉、皮肤感觉幻觉,幻觉表现生动逼真,多以恐怖性、威胁性居多。酒精中毒性妄想症表现为:被动妄想、有罪妄想和自责。慢性酒精中毒表现为:震颤,以舌部震颤居多,谵妄,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情绪焦虑、不稳定和脆弱。随着饮酒时间的延长及年龄的增长,患者逐渐发生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反应迟钝,甚至发生痴呆。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机理是:酒精易透过血脑屏障与脑组织中的卵磷脂相结合并沉积下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神经细胞凋亡,脑萎缩。脑电图检查:波幅降低、B波增多,呈弥漫性异常脑电图改变。慢性

酒精中毒亦可导致周围神经受损,表现较为明显的是:末梢神经反应迟钝,促汗功能受损,皮肤干燥。其原因是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营养代谢障碍,维生素Bl吸收障碍、缺乏及酒精代谢产物对神经系统的直接毒性作用,导致神经组织供能减少,影响磷脂类合成与更新,使神经组织表现为脱髓鞘和轴索变形性,神经肌电图检查可见交感神经电反应(SSR)波潜伏期延长。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过量饮酒可能降低胸腺和脾脏或其两者的淋巴细胞生成量和释放率及淋巴细胞亚群 的相对含量。酗酒者白细胞减少,其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也低,酗酒者循环T细胞计数显著减少以及结核病发病率较高,这是因为酒精可明显抑制细胞调整免疫性。酗酒还可导致患肝炎病和HIV感染的机会增多。原因是抗病毒免疫力需要有自然杀伤细胞和抗细胞毒抗体.但两者均受酒精的抑制,以致嗜酒者发生肝炎和HIV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3.对胎儿的影响

:孕妇应当完全戒酒,困为乙醇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酒精极易透过胎盘进入胚胎体内.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酒精能减少进入胎盘的血流量.导致胚胎的供血不足和供氧中断而使胎儿死亡。嗜酒孕妇产出的婴儿身材矮小。体重较轻.反应迟钝.常伴有颜面异常.如鼻子扁平、眼皮外翮、睑型扁平而狭小、鼻沟模糊等;医学上称之为胎儿酒精综合征。据法国调查报告:有轻度饮酒的孕妇和饮酒成癣的孕妇.其胎儿死亡率分别是9.9%和25.5 %。而且女性饮酒后容易出现神经精神障碍。

4.长期酗酒对人体器官的损害:

(1)对心脏的损害:乙醇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显著;有资料对36例酗酒者心电图分析显示异常率为47%;通过对163例酗酒者住院戒酒前后心电图资料分析显示,治疗前心电图异,常者占87%,以ST—T改变、心律失常、心室肥大及传导阻滞为常见。而通过对560例酗酒者健康状况调查表明,酗酒组心血管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性为3.4倍。

(2)对肝脏的损害:乙醇对肝脏的损害非常严重,每日摄人乙醇大于40 g,持续时间多于5年,乙醇性肝病的危险显著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异常,并与饮酒量成正比;而在携带乙醛脱氢酶2(ALDH)变异基因型的饮酒人中,月饮酒总量大于3 kg者发生肝病的危险性为小于3 kg者的7.2倍,并存在着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酗酒和营养不良可加速肝炎,乙型者肝纤维化的形成,与肝硬化发生的危险生相关。饮酒时间多于l0年与肝硬化形成显著相关。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发现,饮酒时间越长、总酒精摄人量越大,肝癌的发病危险越大,酗酒使肝癌的发病危险增加2.57倍。

(3)对肺的损害: 酗酒对肺脏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有资料表明长期酗酒者发生急性肺炎的几率增加,也是慢性酒精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另有资料显示未见酗酒对老慢支有明显影响。

(4)对骨骼、骨细胞的毒害作用:

将使骨的重建和矿物质的形成变异,引起骨密度下降,酗酒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另外,酒精抑制骨骼基质细胞增殖及成骨方向转化,促使骨骼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

5.对生殖系统的损害 :

酒对性功能有抑制作用,因酗酒而导致性衰弱方面则男性更比女性多见,且程度严重。通过对560例酗酒者健康状况调查发现,酗酒者中55%感到性欲下降。饮酒与精子畸形密切有关,可使精子活率和A级精子活力显著下降;男性不育症的发生与饮酒有一定的相关性.酗酒可能是造成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酗酒者中,男性约有50%患有性功能障碍,如果酗酒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最终可能完全失去性交能力;女性约有25%患有性功能障碍。

6.酒精对代谢的影响:(1)酒精对血糖的影响: 1.1 酒精性低血糖症:酒精性低血糖有2个时相,一个在餐后 4 h 发生的酒精性低血糖症;是由酒精刺激胰岛素分泌所致;另一个发生于餐后8 h左右,是由于酒精中的主要成分乙醇进入肝细胞浆中,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酸。在此氧化过程中NAD+不断被还原为NADH,两者比值(NAD}I/NAD+)升高抑制了乳酸转变为丙酮酸,从而阻碍了糖异生作用;在肝糖元耗竭的情况下,造成低血糖症。长期大量饮酒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引起下丘脑一肾上腺轴功能异常。低血糖刺激ACTH分泌反应性降低,血糖上升缓慢亦是低血糖发病原因之一。慢性酒精中毒,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兴奋作用减弱及交感神经对低血糖兴奋反应能力低下,都是低血糖的致病因素。

1.2酒精性高血糖症与糖尿病:酗酒8~1O年即可引起慢性胰腺炎,从而导致糖耐量降低,形成酒精性高血糖症与糖尿病。

(2)酒精对脂类代谢的影响:长期饮酒可致高脂蛋白血症;这是由于酒精刺激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降低了蛋白酶活力,使血脂升高;再者,酒精进入机体后,因其必须一次性代谢完毕,在其代谢过程中生成了较多的NADH,从而抑制了糖的异生作用,使血中甘油三脂升高。(3)对离子酸碱平衡的影响:急性酒精中毒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约占76.9%,引起低血钾,严重者可导致代谢性麻痹、高血氯;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Mg¨zK平降低,常伴发低血钾、低血氯。

(4)对其他物质代谢的影响:慢性酒精中毒者由于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常影响维生素B1的吸收;可导致末梢神经炎和脚气病性心脏病;影响其他物质的吸收造成蛋白质合成障碍;患者一般体质消瘦及免疫功能低下。

警惕手掌游戏机对人体的危害 篇6

首先,由于两眼长时间、近距离地注视着小小的屏幕,眼睛的睫状肌、晶体处于高度紧张调节状态,极易产生视力疲劳,表现为眼睑沉重、眼发干、发黑。且有灼热感,眼球发胀、发痛、充血等。特别是青少年,由于眼睛的发育还没有定型,容易发生近视。

其次,由于长时间玩机姿态相对固定,会使颈背肌群高度紧张。颈椎上接具有相当重量的头颅,下连相对固定的胸廓,活动度大,动作快而敏捷。所以,颈椎椎体之间的椎间盘以及椎后韧带,极易发生劳损、退化。这些变化从20~30岁即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长时间玩手掌游戏机,颈部姿势固定,无疑等于加重劳损。

第三,在玩机过程中,大脑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玩过后,尤其是临睡前,大脑仍处于持续兴奋状态,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入临睡状态。这样可造成失眠、多梦、脑力劳动过度,严重的可出现神经衰弱。

浅谈水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篇7

1 目前水污染存在的现状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有关数据显示现在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 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 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 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 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 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 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

根据统计, 中国有3.2亿农民没有饮用水;大约有1.9亿农民是喝受到污染的水。此外, 灌溉农田的水散发着恶臭, 而且漂浮这一些污染的泡沫。而这样条件下生产的食物, 却也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目前, 我们辽源市有1/4的人口患病是由于水污染引起的。每天有10多个人因饮用被污染了的水而生病, 其中大部分是抵抗力和免疫力弱的儿童, 每年有好多儿童因饮用污染的水而导至腹泻及产生疾病。还有相当部分成年人人群因饮用污染水和食用被污染农作物导至一些严重疾病。我市市民体检发现大部分人群都患有甲状线疾病, 且2012年市医院职工体检查出了4个甲状线癌, 因此水资源污染已经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亟待解快。

2 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

1) 一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水体受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以后, 通过饮水或食物链便可能造成中毒, 这样的急性和慢性中毒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1972年发生在日本水俣湾等地的“水俣病”事件, 使283人中毒, 60人死亡。这是由于含汞工业废水污染水体造成的。汞进入人和动物体内会逐渐积累起了, 汞中毒以脑损害为主要特征, 症状是:口腔炎、齿龈炎、神经过敏、头疼、发抖、腹泻、呕吐和贫血等。原来, 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俣湾一带的水体, 使水俣湾中的鱼中毒, 甲基汞在鱼体内逐渐富集起来, 人吃了中毒的鱼后受害。1963年发生在日本福捎行┴神通川流域的“骨疼病”事件, 使许多人受害, 其中81人死亡。这是由于含镉工业废水污染水体造成的。镉通过人饮食进入人体后, 造成积累性中毒, 它首先引起肾脏损害, 使肾小管再吸收能力下降, 过多的钙长时间从尿中损失而得不到补充, 咎塾骨骼中夺取钙, 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和骨骼软化, 病人有无法忍受的骨疼感, 故名“骨疼病”。原来, 含镉工业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 两岸农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 使稻米中含镉, 居民饮食了被污染的河水和稻米后中毒。另外, 铅也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有些大的污染物。即使食入微量铅也会严重损伤人的肾脏、大脑和循环系统, 铅对胎儿和7岁以下的儿童危害更大, 因为小儿体内各种屏障机能比有些差, 铅对正在发育中的大脑、神经系统都会产生严重的、无法逆转的损伤, 可以不可以造成儿童智力低下、行为偏离、生长减慢和造血不良等, 即使轻度的铅中毒也会造成儿童的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理解力降低以及小儿多动症等。美国科学家的调查发现, 美国每年约有25万多学龄儿童在学校饮用的水中含有铅, 足以影响儿童的智力和身体的发育成长。

2) 二是诱发致癌。当今人类社会人们最熟悉的不治之症就是癌症。说起癌症, 难免有“谈虎色变”之感。但把饮水与癌症相提并论, 震惊之余又平添了几分疑惑与忧虑。但现代科学已经有力地证明, 饮水与癌症发病率之间的确存在着某些因果关系。某些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 如砷、铬、镍、铍、苯胺及其它芳烃、氯代烃、氯代芳烃污染水体后, 可以不可以在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物体内蓄积起来。人若长时间饮用含有这类物质的水或者食用体内蓄积有这类物质的生物就非常容易诱发癌症。美国专家调查研究发现, 美国俄亥州饮用地表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居民患癌症的死亡率有些饮用地下水为水源的高, 这是因为地表水受污染比地下水重。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 现在世界上每年有千分之一的人患癌症, 每年有300余万人死于癌症, 约占全世界人口死亡总数的1/4。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先进工业国的癌症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居第二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的癌症是由环境中的化学致癌因子造成的, 而这些因子又广泛存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经过处理的饮用水中。自1974年以来美国饮用水中发现的化学污染物已超过2100种, 其中已确认是致癌物和可疑致癌物的有97种, 另有133种是致突变、致肿瘤或有毒污染物, 其余90%的污染物中有没有或有多少致癌物还未确定。这些致癌因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非常显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致癌因子主要是来源于工业废水、化肥和农药。非常多元素本来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但如果它们在饮水中的含量太高, 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3) 三是发生以水为媒体的多种传染病。现在每年都有非常多传染病在一些国家的某些地域流行, 且大多数传染病是通过饮水传染的。每年都有非常多人被传染并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抵抗能力弱的儿童是主要的受害者。

4) 四是间接危害。水体污染后, 常可引起水的感官性状恶化。水不仅是生命之源, 对人类极其重要, 而污染又是这样厉害。因此我们更应该预防和保护好水资源, 合理并利用好水。

3 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于污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资金、行政、法律保障措施。一是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显然, 资金支持是污染治理重要的条件之一, 没有资金, 一切治理措施就无法实施。二是政府的支持是后盾。城市水系污染治理涉及面很广, 单靠水利部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即使再加上环保部门, 力量依然是苍白无力的。需要市政府的强力支持, 市政府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没有一个强大政府的支持, 许多强制性措施就难以行得通。三污染治理需要法制。法律法规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准绳, 应制定保护城市水环境的地方性法律, 让水系管理部门有法可依, 依法行政。

工程保障措施:必须实施彻底截污、污雨分流。将生活污水完全截留是治污的根本。由于雨水管经常被用作排污管, 所以实施污雨分流也是重要措施。污水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雨水则可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 降低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 污水可以通过河道排放。

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老平房区房屋破旧, 多数没有下水道系统, 而且污雨不分, 是造成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不管从污染治理的角度还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 都需要对老平房区进行搬迁改造。

市政管理措施:加强城市卫生综合管理。加强城镇的综合卫生管理, 使街面保持干净, 减少因风吹、雨水等因素将脏物带入河流。对自由市场、餐馆、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严格的卫生管理, 对建设工地卫生实行严格监督, 对产生污染的路边小生意、洗车点或进行环境改造、或取缔。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鉴于环卫部门职工向河道倾倒所收集的垃圾、大粪的情况客观存在, 环卫部门应提高管理水平, 严格要求职工遵守规矩, 教育职工明确自己的责任, 对不守规矩、擅自污染环境的职工给与相应的处罚。

合理布置垃圾处理站点、公共厕所:应健全垃圾处理站点网络 (尤其是公共场所) , 让人们垃圾有处可弃, 减少因无垃圾站 (箱) 而导致的垃圾随意丢弃。应在沿河设置一些公共厕所, 让在外活动的人们感到方便, 减少因为没有厕所而将河沿当厕所的现象。

拆除一切造成污染的违章建筑。对一切形成污染的沿河餐馆、水上游乐厅等应取缔。

水资源调控措施:加强水源调配方面的研究。水资源不足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河水不流, 水质就会恶化。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 应加强处理水的应用, 处理厂与输水管道应同时规划、同时设计, 将处理后的洁净水引入河道, 这样既节约水资源又可保护水环境。

公众参与措施:河道管理部门应建立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渠道, 定期访问居民, 公布举报电话, 让居民有机会参与对污染源的监督, 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处理。

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8

一、环境激素的由来

1. 多数是由人在生产活动中有意或无意间制造的, 也包括一些在实验室刻意制造的东西。

像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和生长素、大豆异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农药、人造树脂、合成树脂、界面活性剂、塑料原料都是。

2. 为了生产需要, 牛、羊、鸡、鸭等家畜饲养者为了能让

这些牲畜多长肉、多产奶、多下蛋、人为地为这些牲畜注射了大量雌激素, 鱼虾的养殖者为了让鱼虾快速增殖, 给鱼虾喂了大量催生激素饲料, 菜农、瓜农为了产量, 及早抢市场, 则使用膨大剂、催生剂等, 这些激素直接影响牲畜的内分泌或者植物的内部, 使人达到预期目的, 而激素则会随着相应的制品进入市场, 最终进入人体。

二、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

1. 环境激素混在食物、水或空气中, 然后通过人的七窍,

在人们无意间就闯了进来, 冒充人体内的激素, 并与激素的受体相结合, 直接影响人体的激素含量, 使身体发生相应的反应, 或者直接刺激乃至抑制内分泌系统, 导致该系统发生紊乱, 进而阻碍生殖、发育等机能, 严重者会导致癌变。科学家把这种能起到类似于激素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环境激素”, 也叫“第三类损害物”。由于食物、饮水中大量存在环境激素物质, 正在造成男人的精子减少, 雄性退化, 乃至男性不育症的高发。导致怀孕胎儿的致畸。经科学家研究发现, 育龄妇女长期受环境激素的污染, 会使受孕胎儿畸形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使胎儿的五官、肢体或性器官的局部畸形。

2. 很多环境激素都相当难分解, 一旦进入人体, 就会进行积累。

以全氟辛烷磺酸为例。试验显示, 把该物质放在浓硫酸中煮60分钟, 它几乎毫发无损。试验人员调试出不同的温度和酸碱度, 水解全氟辛烷磺酸, 都看不到有效的分解。能让它分解的, 目前发现的唯一办法是高温焚烧。当环境激素进入人体时, 会让人体内的内分泌系统误认为是天然荷尔蒙, 而加以吸收, 占据了在人体细胞中正常荷尔蒙的位置, 从而引发内分泌紊乱, 造成人体正常激素调节失常。表现在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器官病变、畸胎率增加、母乳减少、男性精子数下降、精神、情绪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是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的罪魁祸首。不仅是人体, 对于其它野生动物体也是一样的

三、环境激素应对措施

1. 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因为垃圾 (特别是废旧塑料制品垃圾) 焚烧能产生大量二恶英, 释放大量环境激素, 所以应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卫生用品、一次性婴儿尿布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布袋。塑料袋不仅增加垃圾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更为严重的是它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 若进行焚烧, 又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气体。

2. 多用肥皂, 少用洗涤剂。

肥皂是天然原料脂肪加上碱制成的, 使用后排放出去, 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而洗涤剂成分复杂, 多含有各种苯酚类有机物, 是重要的激素来源, 它的使用特别是含磷洗涤剂的使用, 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罪魁祸首之一。肥皂是天然的原料加碱制成的, 很容易分解的, 而容易分解的。而不产生有害残留物, 环保而且安全。少用室内杀虫剂。杀虫剂是环境激素的一种, 它因毒性、高残留性在生物圈中循环, 破坏生态平衡, 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诱发多种病变, 是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特别是在密闭的室内, 杀虫剂会富集和残留, 浓度越来越大, 严重损害居住者健康。

3. 多喝绿色菜, 多吃谷物, 多喝茶。

经常吃些五谷杂粮, 像糙米、小米、黄米、荞麦等, 有助于人体内环境激素的排出。菠菜、萝卜、白菜等也是很好的排毒食物, 习惯喝茶, 特别是绿茶, 也有助于机体减少受到环境激素的伤害, 有利于人体健康。

4. 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农药作为环境激素的重要物质, 在植物体内富集或残留于植物表面, 通过植物、昆虫、鱼类及气-水流通的作用, 转化和富集。一方面,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使农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另一方面, 益虫、益鸟被杀, 生态失衡, 造成新的、更多的虫害。此外, 农药还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体, 引起慢性中毒, 有些农药, 甚至还有遗传毒性。因此, 应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同时推广高效低毒、对环境影响小的新型农药。

参考文献

[2]陈静生著, 环境污染与保护简明教程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年.

计算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篇9

核辐射、手机辐射、电视机辐射和其他各种电磁辐射, 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不少人也很注意预防这些辐射。其实, 只要带电的物体周围就存在电场, 也都存在电磁辐射, 当辐射强度超过一定界限时, 就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当前, 电磁辐射和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被公认为“四大污染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各种家用电器、供电系统、发射接收设备等等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电磁辐射。其中, 高压电系统的电磁辐射位居第一, 对人体具有很大的危害。但由于高压电系统多距离人群聚集区较远, 对普通人群来说, 不会受其危害。相比而言, 像计算机、电视机、手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 更容易辐射到人群, 影响人类健康。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有的人每天面对计算机的时间多达10几个小时, 而且大部分人不太注意计算机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笔者结合实际, 就计算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所产生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护计算机电磁辐射, 从以下几方面作些分析探讨。

一、计算机电磁辐射的危害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有效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 一些因为计算机辐射而引起的健康问题也层出不穷:疲劳、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腰酸背痛、抵抗力降低等症状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严重的, 甚至会导致人体循环系统异常, 降低男性生殖能力。据调查统计, 长期接触使用电脑的人, 结婚后, 生女孩的较多, 这一说法, 虽没有具体的科学依据, 但却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近年来, 儿童患白血病人数以及畸形儿出生率都有所提高, 这都与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电磁辐射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计算机电磁辐射的主要辐射源

计算机的组成元件在工作时会同时产生辐射, 而最主要的便是显示器和主机所发出的辐射。尤其是机箱和显示器的电磁屏蔽不达标时, 电磁辐射将更加严重, 对人的身体健康可造成很大的危害。当前, 我们使用的显示器主要有CRT和LCD两种, 其中, 前者辐射强度较大, 后者虽强度稍小些, 但也只能勉强说是“低辐射”而并不是“零辐射”。同时, 目前市场上也混杂着一些品质低劣的杂牌液晶显示器, 他们虽也是LCD显示屏, 但由于技术粗糙, 在使用时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电磁波, 严重危害用户健康。主机的金属机箱可以屏蔽电磁辐射, 但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机箱, 防辐射能力也不尽相同。如果设计上存在缺陷, 外泄的电磁辐射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除了主机和显示器两个主要辐射源外, 鼠标、键盘等配件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辐射。

三、计算机电磁辐射的防护

计算机虽然存在辐射, 但它也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方便, 成为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电磁辐射给我们造成的危害,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选择品质优良的计算机。计算机机箱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它所散发出来电磁辐射的强度。机箱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辐射的高低。目前, 多数机箱使用镀锌铜板, 一些高档机箱采用较轻的铝合金材料, 这些都具有较好的防辐射能力。机箱的制造工艺是防计算机辐射的关键所在。劣质机箱的生产制造过程往往不够严格, 接缝处不严密, 从而有大量电磁辐射泄漏出来。尤其是前置接口, 如果处理不好, 电磁辐射将直接作用到用户身上。而优质机箱制造精细, 工艺良好, 基本不存在接缝密合等质量问题, 可以将电磁辐射降到最低程度。

显示器是计算机电磁辐射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我们使用电脑时, 要直接面对显示器, 因此, 降低显示器辐射也很重要。在选购电脑时, 我们要尽量选购辐射较低的LCD显示器。若必须使用CRT显示器, 最好能够加装防护屏, 以降低电磁辐射对身体的危害。

第二,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关防护措施。

1. 注意营养, 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磷脂和维生素E

的食品, 平衡膳食, 适当运动, 避免因电磁辐射引起的生理紊乱。

2. 选择适当防护产品, 在使用CRT显示器时应加装防护屏。如有可能, 可佩戴护目镜等。

3. 控制好使用电脑的时间。

在使用计算机时, 应注意间隔与调剂, 中间适当休息。孕妇尽量不要使用计算机, 必须使用时, 应该选用适当的防辐射用品。以每天不超过两小时为宜。

4. 与计算机保持适当距离。

在使用计算机时, 人体与计算机应保持一定距离。显示屏正面与人的距离, 应不小于75厘米。侧、背面与人的距离以不小于90厘米为宜。另外, 不要坐在电脑后面或两侧, 因为后背或两侧发出的电磁辐射远远大于正面屏幕辐射。

输液对人体的危害 篇10

动物类食品天然毒素

动物类食品中天然毒素主要有动物组织中的有毒物质、鱼类毒素、贝类毒素等。

胆酸类物质

胆酸、脱氧胆酸、牛磺胆酸的混合物为牛、羊、猪、兔等动物肝脏中的主要毒素。毒性顺序为:胆酸<脱氧胆酸<牛磺胆酸。胆酸通常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脱氧胆酸, 胆酸毒素可严重损伤人体的肝、肾等组织, 导致肝组织变性、坏死, 肾小管受损, 肾集合管阻塞, 肾小球滤过作用减弱, 尿液排出受阻, 在短期内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也能损伤脑细胞和心肌, 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脱氧胆酸的积累可催化肿瘤的形成、诱发细胞凋亡而引起大肠癌。粪便表面的脱氧胆酸可诱发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猪肝脏中的胆酸毒素含量较低, 通常食量引发毒性不明显;但食用过多或食用时处理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故食用含有胆酸毒素的动物肝脏时, 应尽量将肝脏洗干净再食用。

维生素A

维生素A (视黄醇) 为脂溶性物质, 普遍存在于动物肝脏和脂肪中, 以鱼类肝脏最多。维生素A显著影响动物上皮组织的生长及其发育, 且维生素A可作用于人的免疫系统, 提高免疫能力。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夜盲症和眼、鼻、喉等上皮组织疾病, 还会影响骨骼生长, 已有婴幼儿因缺乏维生素A造成畸形的病例。

维生素A是机体必需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 但若短时间摄入超过200万~500万IU剂量即可引起中毒。维生素A中毒症状通常为前额、眼的严重疼痛, 并出现精神匮乏、眩晕、呕吐和皮肤红斑、脱皮等现象, 还有可能引起唇干、唇出血、管接头等, 严重者导致死亡。

鲭鱼毒素

在海产品中, 鲭鱼亚门的鱼类 (青花鱼, 金枪鱼等) 在捕获时易产生组胺。其他鱼类如沙丁鱼、凤尾鱼等也可引起组胺中毒。沙丁鱼、金枪鱼等在37℃下放置96 h, 可产生1.6~3.2 mg/g组胺;同样条件下, 青皮白肉的鱼类 (鲑鱼、鲈鱼等) 只能产生约0.2 mg/g组胺;部分淡水鱼类 (鲤鱼、家鲫鱼等) 不产生组胺, 故淡水鱼类与组胺中毒关系不大。

鲭鱼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人体对组胺的过敏反应, 需特别注意的是, 非过敏性体质者食后也可同样发生中毒。中毒反应在摄入毒素2 h后即会出现, 一般持续16 h且通常没有后遗症, 多数人症状轻、恢复快、死亡者较少。组胺能兴奋人体胃肠道和支气管的平滑肌, 导致呼吸急促、恶心、呕吐、腹泻, 并经常伴随胸痛、胸闷、头晕、脉搏加快等, 部分病人会出现眼结膜充血、瞳孔散大、唇水肿、口唇发麻、血压下降和荨麻疹等症状。组胺在鱼中的浓度可达5 mg/g, 且没有明显异味, 很难被察觉。组胺的形成是微生物的作用,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在冷冻条件下运输和储存, 防止鱼类腐败。组胺为碱性物质, 烹饪鱼类时加入食醋可降低其毒性。

河豚毒素

鲀类统称为河豚鱼, 全球各地共200多个品种, 我国有70余种, 广泛分布于各个海区和沿海地区。大多数为海产, 但也有部分种类生活在淡水中。

中毒的原因主要是食用者未辨识出河豚鱼而误食。已知或怀疑含有河豚毒素的河豚鱼约有80种, 大多数有毒河豚鱼体内, 器官含有毒素的浓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皮肤、眼睛、肾脏、肝脏、鱼卵、卵巢, 血液和肌肉等含量较少, 因此中毒原因大多是可食部被肝脏或卵巢意外污染, 或是不慎直接进食这些器官。在我国一些沿海地区曾发生因食用麦螺而引发的河豚鱼中毒。河豚鱼产卵时需借助硬物磨破肚皮, 导致卵子和毒液一起流出。麦螺是一种海洋生物, 很可能吸食进卵子和河豚毒液。

河豚毒素是一种很强的神经毒素, 毒性的产生主要是毒素抑制神经和肌肉的电信号传导, 阻止肌肉、神经膜的钠离子通道。肌肉细胞和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是内低外高, 细胞受到刺激时, 钠离子的透过性提高, 钠离子外流, 细胞兴奋, 发生去极化, 钠离子从外向内流动。在这一细胞兴奋过程中, 毒素直接阻断钠离子通道, 麻痹神经末梢及中枢。之后, 各随意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发生麻痹, 引发四肢无力甚至丧失运动能力, 并引起呼吸肌麻痹, 抑制呼吸;对消化道也有局部刺激作用, 使血管神经麻痹、血压下降。

河豚毒素 (TTX) 的LD50为8.7μg/kg (小鼠, 腹腔注射) , 除由细菌产生的蛋白质毒素外, TTX属于毒性最强的一类天然毒素, 其毒性比氰化钠强1000倍。河豚鱼中毒发病迅速且剧烈, 潜伏期10~180 min, 一般先引起唇、舌、手指刺痛, 然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伴有四肢无力、发冷及指尖、口唇等麻痹, 面色紫绀, 说话不清, 体温和血压下降, 呼吸困难, 最终因未及时救助而死于呼吸衰竭。如果中毒症状发展十分迅速, 则中毒者一般获救概率低, 死亡率较高。

鱼纲硬骨鱼亚纲豚形目所属的近百种河豚鱼体内都可含有河豚毒素。河豚毒素属于生物碱类天然毒素, 化学结构为氨基全氮间二氮杂萘。结构中含有一个碳环、一个胍基、六个羟基和一个半缩醛内酯官能团, 这在以往天然有机化合物中似无先例, 大量的羟基以及毒素分子的高极性, 使分子具有高度的吸湿性, 它与胍基中的亚氨基共同构成二性离子的特点。其毒素主要有河豚毒素和河豚酸两种。

纯净河豚毒素系无色针状结晶, 微溶于水, 易溶于稀乙酸, 在100℃下处理24 h、或于120℃处理20~60min方可将其破坏, 而热晒、盐腌无效。不抗碱, 在4%Na OH溶液中20 min可完全破坏, 降解成喹唑啉化合物。一般的加热烹饪或加工方法都很难将毒素去除, 故我国颁布相关法令, 严禁餐饮店将河豚鱼作为菜肴经营, 河豚鱼不得流入市场销售, 并要求各地卫生部门严格把住河豚鱼的供货源头。

除上述几种毒素外, 动物类生物毒素还有内分泌腺 (淋巴、甲状腺) 毒素, 贝类毒素等。大多数中毒者都为误食有毒食物, 少数中毒者是由于处理不当。

植物类食品天然毒素

植物性毒素由植物体自身产生, 能使食用者产生中毒反应 (不包括植物体被外源化学物污染后的产物) 。

致甲状腺肿物质

甲状腺肿困扰着许多国家和地区, 而缺碘并不是甲状腺肿的唯一原因, 还有较大一部分原因是与某种食物成分的共同作用。以十字花科的甘蓝属植物为主要膳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致病原因, 包括世界各国广泛食用的甘蓝属植物, 如油菜、芥菜、西兰花等蔬菜。若大量食用甘蓝植物的可食用部分 (茎、叶) , 会引起甲状腺肿。

芥菜、油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芥子苷, 即硫代葡萄糖, 这是葡萄糖与非糖部分的苷源通过硫苷键连接而成化合物。根据其取代基团R的不同, 可将硫代葡萄糖分为苷脂肪族硫苷、芳香族硫苷、杂环芳香族硫苷。芥子苷本身无毒, 但配糖体在芥子酶作用下可被分解成异硫氰酸酯 (ITC) 、恶唑烷硫酮 (OZT) 、腈类、硫氰酸盐等有毒物质。甘蓝属食品中硫氰酸酯和致甲状腺肿大素可抑制甲状腺功能, 硫氰酸酯和腈类化合物主要抑制甲状腺吸收碘, 致甲状腺肿大素则抑制甲状腺素的合成。

1.OZT

OZT是一种致甲状腺肿大素, 与硫脲类抗甲状腺药物机制相似, 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作用, 影响碘的有机化过程。致甲状腺肿大素在不同物种体内的活性一般不同, 在人体内的活性约为丙基硫尿嘧啶的1.33倍。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和浓度变化会影响耗氧率、胆固醇代谢、神经肌肉运动、心血管功能和大脑功能。缺乏甲状腺素会严重影响个体生长发育。

2.ITC

硫氰酸盐与ITC也为硫苷的裂解物质。ITC可与机体内的氨基化合物形成硫脲类衍生物, 与OZT具有相似的机制, 降低甲状腺素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此外, ITC在体内可转变为SCN-。

3.SCN-

由于甲状腺通过碘泵主动摄取血浆中的碘, SCN-可与I-竞争碘泵而抑制甲状腺对碘的吸收和摄取游离碘的过程。碘缺乏又诱发硫氰酸盐作用甲状腺, 造成甲状腺肿大。

4.腈类 (RCN)

在体内可以代谢成为CN-, 故毒性比OZT更大。CN-在组织中的硫氰酸盐酶的作用下, 可转化成为SCN-而造成抗甲状腺的作用。若组织中的碘源耗尽, 由于再合成物质的缺乏减慢了甲状腺素分泌, 导致其增高甲状腺释放激素的水平, 刺激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素, 引起甲状腺增生、肿大。

生氰糖苷

生氰作用是指植物具有合成生氰化合物并水解释放出氢氰酸的能力。生氰糖苷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形成, 在稻科、豆科、蔷薇科等约1 000种植物中普遍存在。木薯、亚麻仁中含有氰苷为亚麻苦苷, 亚麻苦苷的甲基被乙基取代就称为百脉根苦苷;苦杏仁、桃仁、李子仁等含有的氰苷为苦杏仁苷, 禾本科的高粱、燕麦、玉米等幼苗中含有高粱苦苷。生氰糖苷可水解生成高毒性的HCN,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生氰糖苷可在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分解产生糖和氰醇, 氰醇很不稳定, 迅速分解为醛酮化合物和HCN。β-葡萄糖苷酶和生氰糖苷处于植物的不同位置。当咀嚼时, 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 β-葡萄糖苷酶被释放并作用于生氰糖苷, 产生HCN。氰化物主要转化为硫氰酸盐, 硫氰酸酶可催化这一过程, 而该酶在哺乳动物的组织中广泛存在。此外, 氰化物还能与半胱氨酸生成噻唑类化合物并随泌尿系统流出体外, 这种代谢途径较为少见。

生氰糖苷毒性很强, 达18mg/kg即可致死。生氰糖苷的毒性来自于HCN和醇类化合物。HCN被吸收后随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线粒体, 迅速结合线粒体内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离子, 中断细胞呼吸, 造成组织缺氧, 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同时, HCN还能作用于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 使之麻痹,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HCN在体内吸收后, 部分以原形经肺呼出;大部分则经硫氰酸酶等作用, 与硫结合成毒性较低的硫氰酸盐, 随尿排出。急性生氰糖苷中毒会引起肌肉麻痹、心智紊乱和呼吸困难, 口服0.5~3.5 mg/kg即可致死。若遇到急性氰化物中毒患者, 应立刻让其口服亚硝酸盐或亚硝酸酯 (如亚硝酸异戊酯) , 将血红蛋白 (Fe2+) 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 (Fe3+) 。高铁血红蛋白加速循环, 分离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氰化物, 恢复细胞呼吸。然后让病人口服硫代硫酸盐等解毒剂, 将氰化物转化为硫氰化物而随尿排出。

生氰糖苷也常引起慢性中毒。在一些以木薯为主食的南美和非洲地区, 有两种常见疾病是由生氰糖苷引起的, 分别为热带神经性共济失调症 (TAN) 和热带性弱视。TAN能引起视力下降、思维紊乱和共济失调。TAN患者血液中的含硫氨基酸浓度很低, 而血浆中硫氰酸盐的含量很高。当患者停止食用含氰化物的食品时, 病症随之消退;若恢复先前饮食, 疾病复发。热带性弱视的病症为视神经萎缩, 可导致失明, 常以氰化物喂食动物也会损伤其视神经组织。

含氰苷果仁以苦杏仁引起的中毒最为常见, 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是甜杏仁的20~30倍。苦杏仁苷在苦杏仁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苯甲醛、葡萄糖、氰化氢。苦杏仁进入人体后, 苦杏仁苷在口、食管等消化道中遇水, 与苦杏仁酶生成HCN。肠胃吸收HCN后, 氰离子与细胞色素氧化酶内的铁离子结合, 阻止氧元素的传送, 阻碍细胞正常呼吸, 导致中毒。苦杏仁苷致死量约为1 g, 苦核桃仁致死量为0.6 g/kg, 枇杷仁致死量为2.5~4 g/kg。

生氰糖苷能溶于水, 水浸法可去除含氰食物的大部分毒性, 因此核仁类食物及豆类在使用前都需浸泡和晾晒较长时间。从理论上讲, 加热即可灭活糖苷酶, 使生氰糖不能转化为HCN。然而实际上, 加温处理木薯粉后, 仍能引起人和动物不同程度中毒。虽然生氰糖苷能稳定存在于人的唾液和胃液中, 但食用煮熟的木薯仍可引起急性氰化物中毒。说明某种可分解生成氰糖苷并产生HCN的微生物存在于人类胃肠道中。改良膳食可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氰化物中毒。营养不良人群易受到氰化物的视神经损害。食物中的含硫化合物可将氰化物转化为硫氰化合物, 硫的缺乏可减弱动物对氰化物的排毒能力。

除上述几种毒素外, 植物类毒素还有消化酶抑制剂、生物碱糖苷、血管活性胺、天然诱变剂等。大多数植物类毒素中毒是由于饮食习惯不当, 少数中毒者是由于误食非可食部分。

结语

上一篇:构建英语教学模式下一篇: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