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考试作文的训练

2024-05-02

初中考试作文的训练(精选十篇)

初中考试作文的训练 篇1

一、放飞心灵,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的头脑中积累了很多的素材后, 就会产生一种写作的欲望, 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学生在作文过程中, 没有了约束, 就会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和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融会于一处, 展开想象的翅膀, 达到“自我实现”, 从而使作文具有创造性。同时我们要尽量给学生创造发表作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巨大的写作热情。

二、循序渐进, 提高写作技能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后, 随着他们自由创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可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 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哪一种表达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个性特征的文章样式, 从而拓宽写作空间, 最后掌握文章的多种表达形式, 写出优秀的作文。

(一) 小练笔, 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重点和中心, 进行小范围、短篇幅的写作练习。小练笔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 可先要求围绕某一中心写摘录式练笔, 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的练笔, 重在叙述和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 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 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 通过抒情、讨论,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 片断写作训练。

一篇作文犹如一个人的身体, 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 写作常强调“凤头—猪肚—豹尾”。因此作文的初始阶段不必过于心急, 可以扎扎实实、有目的、有分别地去训练不同的部分。例如让学生在一节课内专门练同一方法的开头结尾, 这一节课训练排比开头, 下一节训练如何以名人名言结尾, 等等;或者练习作文的“猪肚”部分, 教会学生如何选取典型材料或者挖掘普通材料中的不寻常处来写, 做到中心突出, 详略得当, 语句优美顺畅, 等等。

三、简化作文教学步骤, 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步:审题。

经过长期的练习, 学生成文已不是困难的事了, 但是学生写出的文章往往缺少个性, 缺少新意, 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 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 从而让学生独辟蹊径, 写出有新意、有创见的文章。

1.逆向思维法

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考虑, 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 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 很多人会想起愚公的故事, 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 就能取得成功。现如今, 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依照我们现在的眼光, 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是可以变通一下呢?

2主题思想创新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进行主题的创新。如以“雪”为题:从雪的颜色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瑕, 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可以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从雪覆盖大地可以引申批评雪的虚伪懦弱, 即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 等等。多角度去立意, 选择最好的主题。

3.多向思维法

即从材料或题目内容多方面去阐述, 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进行诸多因素的综合考察, 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 无论他在前面使劲地拉, 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 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 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 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 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

这则材料中, 分析的角度可以有三个: (1) 正确看待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区域, 在如何对待牛的问题上, 一个哲学家就不如一个农夫。 (2) 蛮干与巧干。做事得法, 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 事倍功半。这位农夫抓住了牛的心理需求, 他便成功地把牛牵进栏中了。试想, 如果农夫放在牛嘴前的不是青草, 而是其生存根本用不着的东西, 比如高档金银首饰, 牛会乖乖进栏吗?当然不会, 因为, 它不符合牛的生理、心理需求。 (3) 将欲取之, 必先予之。只要抓住材料中所提出的各个因素, 从各个角度对材料做整体分析, 写出新意应不是难事。

第二步:唤起真情。

有了“下锅之米”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吐真情, 注重以生活画面的再现来唤起学生的记忆, 找回忽略的细节感, 营造感性氛围, 铺垫作文的“入场式”, 勾起学生写作的灵感。因为情到深处, 自然会妙笔生花。

第三步:材料搜寻。

明确了作文中心后, 要写出比较出色的文章, 找材料这一步不容忽视。写作材料一般都要求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这就要在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中搜寻最适合的最有价值的去加以提炼, 从而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第四步:成文。

经过以上的积累训练, 学生应该能写出一篇较像样的文章。所以,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习一些作文的“包装”, 因为“包装”别致新颖, 就会使作文吸引人的眼球, 从而提高作文的档次。例如: (1) 文题靓丽。文题应该有传神的魅力, 画龙点睛的功效, 在这儿要下一点工夫。如制造悬念法、点化诗文歌词法、借用修辞格等。 (2) 题记如诗。在正文前加题记, 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能使评卷老师一下子就明白本文的主要内容或主旨。 (3) 小标题别致。恰当拟写小标题, 能使文章线索清晰, 层次分明, 呈现出醒目的外在结构美。 (4) 文体不一。可以采用书信体、日记体、童话体、日记体、科幻等多种文体, 让文章形式多样, 摇曳多姿。

初中作文训练的有效策略 篇2

关键词:作文训练 积累 生活

作文训练是一个指导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有效的作文训练策略更是一个探究的领域。我根据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体例,定了初中三年作文分阶段训练目标和重点:初一,细致观察,有序记述,抒写真情;初二,体味情趣,深入思考,寫出个性;初三,提升品位,规范有致,写出思想。在这个大致的原则下,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指导,强调以生活为素材,以积累为首要,辅以写作技巧的点拨引导和训练。

一.生活是土壤,积累来施肥

初一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生活实感,要么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要么粉饰做作胡说八道,都是编故事,无法打动人心。我琢磨这初中三年最重要的也许不是作文技巧的训练,如何发现生活、体会生活、思考生活,触动写作的欲望才是紧要。大家都知道写作必须是源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好作文必须是平时观察体验和阅读积累的一种反应生成,而不能直接用“老师命题-学生作文-批阅讲评”的简单模式来引领。因此这两年来,帮助学生寻找做饭的“米”,做素材积累是我的重头工作,布置学生每学期使用一本笔记本作为定向的摘抄随笔本,这也是每一篇完整作文的素材库。完整的长篇几乎都是在这个本子上做过前期的阅读摘抄、小片段练习酝酿后完成。因为素材的来源也比较多元,理了理头绪大概有这样几类做法:

1.移花接木,就地取材——与课堂教学结合

教材是阅读与写作的范本,特别是很多经典作品堪称完美,不可忽视,很多时候当我们酣畅淋漓地讲完一篇文章时学生都有想要试一试写一写的冲动,此时大家都会抓住契机及时做片段训练。例如:学完《繁星》布置写《无锡夜景》的片段练习;教完《童年的朋友》让学生仿写外祖母的外貌描写;为《人琴俱亡》做细节扩展,仿照《三峡》写景的特色描述风景图片等。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一次学完季羡林的《幽径悲剧》,学生被季老准确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及悲天悯人的情怀征服,我趁势提醒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各种盆栽。这些当初由学生一涌而起自发从家中带来点缀环境的植物们原来是那样多姿繁茂,可是因为大家的种而不养现在早已一派残败,大家纷纷指指点点、唏嘘感慨。我给了个随笔题目《教室悲剧》,要求用课文中的对比手法仔细描摹其中至少一株植物的命运变迁写自己的思想感受,字数不限。因为很多同学自己就是制造“吊死鬼”的罪魁祸首,所以写来洋洋洒洒,颇有实感,愧怍之情、自省意识溢满文字。有个学生为文《暗廊悲剧》结尾写道“或许我太过空闲,拘于小节,顾得上这早已被上帝忽略的角落。真正的雅士绝不会为一点点的枯萎哀恸良久,他们总能找到新的乐趣;但我却是个极爱胡思乱想的人,渺小不成大器,然而我也甘于如此,甘于为一点空气的流逝而流泪叹息。这株小草在我心中扎下的根之深,别人是无法理解的。班级的走廊原本那么明朗,跃动着生命的活力。如今,却是一片荒芜,白瓷墙染上泥点,灰地上横着植物的尸体。早上的阳光依旧明媚洒落,却不知能照到几盆廊上的花草?”一下子就染成了“羡林体”。因为找到和名家作品的共鸣点刺激了写作冲动,就地取材写自己的观察感悟,又浸染了名家的语言特色,我看到了多篇文质兼美的随笔。

考卷、练习册上的散文阅读也能充分利用评讲的有效契机作训练。初一第一次月考卷上《漓江情韵》这篇散文景美、人美、情更美,分析完段落的作用,写景的效果,比喻句的特色及人物形象这些题目。我说现在让我们倒过来做,仿照这篇文章的结构、语言的特色写写侨谊中学的某一位普通甚至卑微的人物给你带来的心灵震撼,题为《侨谊情韵》。课堂上七嘴八舌闹开了,有的说要写每天在门口推送饭盒子的的小老头,有的说要写门卫。我给了他们两三天时间作预备工作,先观察其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仿照《漓》文落实成文,再选一两件具体事例作刻画(没有实例的同学可以去当面采访主人公或制造机会与其接触写下事例,不得虚构),第三步,观察侨谊校园的美景以此作为人物事件的背景衬托。下课后还有学生真的跑去和门卫和送饭工聊天,反正两三天下来本子上都写得满满的,读来还的确感人。他们把瘦小的送饭工写得惟妙惟肖:“他和历史书上的祖冲之画像真有几分相像:突起的额头,皱纹横布,眼眶深深地凹陷进去,瘦骨嶙峋的脸颊上的骨头都清晰可见。他的脸看上去小得可笑,和瘦小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身躯与之相配,透着说不出的辛酸。”“瘦削的两肢本就像一根枯树枝,可是这下,两肢变得如柳枝一般有韧性,只见他双手顶着饭箱子,胳膊上那些仅剩的肌肉凝聚在一起,手臂上的青筋清清楚楚地凸显在胳膊上。双腿摆出了一个弓字步,右脚一用力,左脚再跟上,嘴里头还喊着:“让开!”他们写脸上有胎记的看似凶恶的门卫师傅原来会那么热心地帮自己开教学楼大门去找落下的作业本,有人特地采访门卫师傅听他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写到他们种的花草竟能散发出普通人对生活恬静温暖的爱意。这次的作文题材后来在几次大作文中都被一些孩子巧妙运用,有几篇文章还获发表。

有一次做了一篇《瓢城古韵》的散文阅读,有段文字特别美,当时就布置了摘抄背诵,当周的小作文要求实地游览清名桥、南长街或惠山古镇等地,然后写一篇《 的无锡》,扣住“颜色”入手,仿照《瓢》文加入环境描写、名人故事或旧居风采。后来在区作文比赛中一个女孩就是采用了此次作文的素材,她写心目中的锡城之春信笔拈来:“步上千年的青石板,仿佛跨入了历史,融入了千年的古韵古情。墨绿的青苔布满墙角,带来春天的色彩,带来淡淡的生机。不知哪块石板上曾刻下阿炳暗淡销魂的音符,不知哪面围墙曾被钱钟书先生轻轻拂过。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柳树轻抚,划破空气,古意浸满心田。”这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吟诵记忆后加入了生活体验的语言内化、外烁的体现。

做完导学手册上老舍的《想北平》,大家觉得语言和情感特别亲切,便要求其摘录那段写“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文字,仿着写写《念故乡》《念老宅》,有很多同学要么来自外地要么已从老屋拆迁到新居,总而言之都如数家珍有话可说,后来写到家乡的作文中都会有这些影子。

这些训练都源于手头俯拾即是的材料,当然必须是在把教材讲透讲实讲出味道的基础上学生才会真正有写的冲动,因此“潜心会文本”,把阅读教学、课堂教学的功夫做透是我的首要职责。

2.静默观察,发现题材——从生活体验出发

母爱的故事众所周知,送雨伞削苹果、递牛奶送医院,每次作文都会大量遭遇这些雷同的情節和干涩的语言,批得老师如鲠在喉,只要不偏题就能得个平均分,一些学生对作文无望就会借此偷懒保命,还屡试不爽。为何出不来新鲜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就是因为没有安静的观察,潜心的体会;同时功利浮躁的快节奏生活早已弱化了学生感受爱与美的能力,写作文只是应付分数,连自己都看了恶心,何来打动他人。

如果看不到生活,那就由我来指定生活吧。在一片鬼哭狼嚎的抱怨声中我毅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去给妈妈一个拥抱,仔细观察她此刻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等全方位细节变化,细到嘴角皱纹的变化、眼神的闪烁、语气的急促都要一一记录,再写写你此刻的感受,并罗列此刻你能想起的所有与母爱有关的过往。完成作业后必须妈妈签字“已得拥抱”。这个被骂为“狗血”的作业却给了我一些惊喜。我看到孩子们记录“猛然抬头看到妈妈的眉头稍稍舒展开来,弯弯的仿佛春天的垂柳,充满温馨的眸子里闪烁着感动的泪珠”,“我突然给了妈妈一个十秒钟的拥抱,她有点不知所措,但也沉浸其中。松开后,妈妈那种欣慰顿时溢满全身根根发丝都浸透了温柔;额头上那几条细小的皱纹,这时也被温柔抚平了;鬓角那儿的几丝白发,都焕发着青春;背后作业本上的那几个红勾,这会儿也格外鲜艳。”也有写内心的局促纠结到释然,写到回忆往事一幕幕,读来情感浓郁自然,王钰莹同学在家校联系本每日一句中写到“今天是12月8日,华老师给我们看了8班的摘抄练笔,我觉得真是不错,因为这是他们的快乐之作”陈之涵则写“写作文时几乎泪流满面,想到一些往事,便忍不住落泪。如果被妈妈看见,又要说我是‘爱哭鬼’了”。更欣喜的是看到家长的签字,杨嘉晨是班上一个急躁叛逆的男生,他妈妈的签字是“今天布置的特殊作业感受到儿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朴实有爱心的孩子”。我庆幸初一的学生毕竟是单纯天真可爱的,心中有小小的满足。在此基础上两个班的学生习作交换传阅点评修改,又要求学生添加了景物衬托和相关联想,丰富事件,最终落笔完成《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一文。批阅此文时我沉浸在他们用文字营造的感受母爱、感恩母爱的氛围里。后来学朱自清的《背影》,和他们赏析龙应台的《目送》,推荐三毛写荷西死后父母背影的那段文字,又从别的角度重新安排选材做文章,层层铺垫的细节、情感在以后的亲情类文章中越发蕴藉深沉。

春天来临,侨谊的校园内外几株紫玉兰从渐露嫩芽到繁花朵朵,而学生们匆匆来去视若无睹。我指定他们去仔细观察甚至拍下照片,在一周内写几篇观察记录,需要写出花枝的细节和变化,可以参照最近所学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和郭沫若的《石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很多学生下课后就争相去看。虽然文笔有高低,但是随笔中我发现了许多新鲜的语言和想象的活力。写得普通的以仿为主:“忍不住上去摸一摸,不想上面竟有露水,湿了一手,似摸了美玉般清凉。凑近一瞧,是一个鼓鼓的苞。上面发白,下面发紫,好像紫色都沉淀下去了,沉浸在最美的花苞里。”写得精彩的文字令人赞叹:“一树的花朵似飞鸟呼啦啦地栖在枝头,淡淡的粉色从花萼渐渐泛白,最后涤荡成纯白色。一朵朵的小花,未开的像精巧的灯盏,里面藏着一个个小太阳;半开的呢,欲舒半张,在微风中跃动欢呼;全开的漾着浓浓的春意,翩然起舞。”在后来的完整作文中我屡屡见到学生把描写玉兰的文字作为事件情感的衬托或某种象征,如“老师根本没有责备我,她用很温柔的眼神看着我,瞳仁里满是温暖。那眼眸宛若初绽的玉兰花,让人心里不再感到紧张,慢慢轻松了下来”,我窃喜,这是对写作素材进行冷却、消化、酝酿后的成果。

春游、秋游、运动会都是常写的题材,但是写出特色却不易。一次去梅园春游,我要求他们先寻摘关于梅园的资料,确定最感兴趣的地点,第二天游玩时有重点地观察体验,写出不同于平常所见之美。那次的作文题目是《闲情偶记——你未曾发现的美》。第二天雨中游园,但有不少学生写的文章却极具特色,写凉亭雨落花瓣飘零之美能和荣毅仁的读书处之静谧引人深思相结合;写在塔顶一览横山风景竟有“重檐翼馆,俯拍云烟”的夸张之感。

平常写《同桌的你》《我最喜欢的一堂课》《班级里的正能量》这些小片段都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打开话匣子,有时要求深情赞美,有时要求幽默调侃甚至仿照《孔乙己》《变色龙》等经典作品用上辛辣讽刺的笔调,随时记录生活细节。一段时间,看到青春期的躁动懵懂又布置写《初恋那件小事》《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中学生活与人际关系相对单纯、无邪、明亮,这些校园事件点滴汇聚成写作素材的“梦之乡”,也让学生慢慢地发现那个“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

开展语文活动是增强体验,创造作文题材的绝佳方法。两年来一直坚持学生5分钟课前演讲活动,从配乐朗诵到推荐书籍歌曲画作、评论社会时事,每个同学每学期至少一到两次的表演必须建立在自主选材写文章并脱稿演说的基础上,同时加上音乐和幻灯片,为了自己的个人秀或小组秀很多人绞尽脑汁作准备。有时为了一次演讲大家会兴致勃勃花费半节课聆听品评。课前演讲成了语文课上大家最期待的节目,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初二时接触了苏轼的许多作品,大家很感兴趣,我便以次为由头提议大家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转》,有同学又说想了解其他历史人物,于是大家分成小组分别研究苏东坡、王安石、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等等。每组自行网购相关书籍阅读做笔记,我还推荐他们读袁腾飞的《两宋风云》,看相关电视电影,并准备用演讲形式向大家介绍这些古代人物的思想或文化成就。(当然得不断以作业形式跟踪督促指导)这次活动历时两个月,正好还利用了寒假。一些男同学在活动中表现得出人意料,比如袁宇峰这个顽劣不羁的大高个热衷研究辛弃疾,演讲时慷慨激昂的语调及独特深入的审视观点让场下频频报以热烈的掌声,也许今天的这一切能给他带来独有的尊严,留下一点永恒的神圣的记忆。后来在他写作《我在 的引领下》《我因 而成长》两篇文章时他都用了这次的素材,文章写得充实饱满感人。其他同学因为有了实际的研究,在写《我在 的引领下》这篇大作文时都能做到有话可写而不妄议、不造作。

3.拓展阅读,挖掘素材——向课外阅读取经

有了范文和生活体验还不够,广阔的课外阅读也是灵感与语言的重要源泉。早读课经常大声朗读《亲近母语》《全优作文》。必读书落到实处,例如《水浒传》,指定每天阅读相关章节,在阶段测试中有所考查,每天中午在教室内播放《水浒传》的电视剧等。电影电视剧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揣摩品味,不失为另一种课外阅读材料。定期推荐或指定读的书查核到实处,推荐读余光中的《左手的掌纹》并摘录经典诗文吟诵,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林清玄散文自选集》(青少版)等都会布置摘抄及片段随笔,并把我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学生共同交流。席慕容、舒婷、北岛也曾引发一些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并且创作了一些诗歌。同时每次《无锡日报》上的优秀散文我都会圈画点评后张贴在教室后面。很多同学的课前演讲及自由随笔都会取材于这些阅读的书籍,潜移默化的效果也许不一定会影响到每个个体,但只要有便是好的。有人已经悄悄在随笔本的扉页写下《文化苦旅》中的佳句“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能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当学生对语言的无数种表达的可能性充满探索欲望”时,他就会主动、自觉地将范文运用语言的技巧吸入自己的写作,由模仿(这是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到融化,最后达到创新,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单纯地用分数衡量,不以发表、得奖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我只看到那些稚嫩的文字正逐渐褪去青涩,越发光彩照人。

二.积累是左手,训练是右手

训练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好三个本:

1.用好随笔摘抄本,除了完成指定的摘抄练笔,也可穿插写些自由随笔(为了能引导学生处理好“自由写作”和“应试写作”两者的关系)。保存并不断翻阅,允许在写作文时拿出来有所参照(内容上的训练)。

2.用好练字本,每天早读课集中临帖练字60个,阶段性比赛测评。

3.用好作文纸,大作文当堂写在作文方格纸上,卷面不整洁,书写不工整者相应扣分或重写。(形式上的美观)

(二)坚持作文的基本流程:阅读摘抄(背诵)--仿写穿插——创作书写——评价修改。

特别是评价修改环节,由自评、师评(评语及面批)、互评组成,每次批改抓住一个重点详评,在作文技巧上作修整提升,最后必须修改后再给分(当然不是每篇作文都需要这样,否则工程量太浩大)。

(三)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情分层设置要求,建立积极的评价鼓励机制。

1.正视学生现状,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训练目标,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提升和成功。

2.給高分,给表扬,不吝惜。特别是平时的作文练笔完全可以为学生的某一个亮点给出高分或给夸张式的赞誉来激励学生,让有优势的孩子及进步的孩子获得成就感,弱势后进的孩子明确与他人的差距,也获得激励。

3.及时讲评、张贴优秀或进步作文,予以当堂表扬。

4.鼓励小团体创作形成合力并扩散(四个女孩的故事)。

5.利用平时成绩或积分考核机制。

6.多阵地展示佳作及进步作品,如投稿发表,推荐参加各种比赛。

我们都知道语文本来是可以“无师自通”的,我们都倡导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和“自由写作”的理想境界,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但是学生毕竟受到生活阅历和文化积累的限制,包括阅读经验的不足,学校的训练能使他们懂得规范,习得方法,形成习惯,以更好更稳地向理想境界迈进。

初中作文的多样化训练 篇3

片段训练。片段训练是指以训练写作中的某一单项能力为目的的训练方式。该训练目标明确, 篇幅短小, 操作方便, 易出成效。如果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能够对作文中所涉及的点做片段训练, 各个击破学生写作难点, 并形成体系, 学生将获益不浅。

片段训练可采用课堂十分钟或课后布置成作业的形式来完成, 任务不重, 难度不大, 学生也比较喜欢。如我在上《咏雪》一文后, 顺便讲了咏物类文章的写法, 即先观察, 再体会, 最后表达。之后我利用课堂十分钟, 让学生先观察窗外的景物, 再写一段话, 同学们立即十分积极地行动起来。不一会儿, 同学们就举手示意写好了, 我拿来一看, 还很不错。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窗外雨滴何所似?雯曰:空中泼水差可拟, 琳曰:未若银丝空中撒, 吾大笑乐。”这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俗话说:积水成渊, 积沙成塔。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的表达水平上升了不少, 写作兴趣和能力也都提升了不少。

仿写。仿写即按照课文的某个句子、某个段落, 或者是谋篇文章的句式、方法和思路去进行作文训练。仿写是作文的必经之路。

有人认为, 模仿是没有思想, 没有创新, 是依葫芦画瓢的低能的表现。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打小不模仿大人的言行, 我们怎么会走路?怎么会说话?怎么会做一切事?同样, 我们要求学生写片段、写作文, 没有一个体式, 没有一个范例, 叫学生怎么写, 学生将无从下手。高尔基说:“对初学写作者, 不读书, 不模仿的写些什么, 就很难有什么创造。”所以说仿写是创造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每遇到一种修辞、句式, 每讲一种文体, 每学一种方法, 就趁热打铁, 让学生就所学的内容进行仿写, 这样既便于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训练, 可谓真正的双赢训练。例如, 我们在教学《春》后, 可让学生就“春花图”一段进行仿写, 这样反复几次, 学生慢慢就会写景状物了。还有我们可以专门找一些优秀作文, 让学生仿写。

实践证明, 仿写不失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先模仿, 再独立创作, 学生的作文将会越来越优秀。

续写。续写即针对课文内容、写作意图、人物命运等, 展开合理想象, 给人物和故事以不同的结局。如老师在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后, 可安排写作训练, 让学生续写故事的不同结局。在写作前, 老师可以做适当要求和引导。这种训练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性高, 兴趣浓厚, 训练效果也很好。我在教学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后, 我让学生依据:“假如我的叔叔是一个百万富翁, 我们一家见到他后的反应。”依据这个情节为故事续写一个结尾, 要求:要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 要符合故事情节, 要符合人物命运, 与课文要有衔接性。学生续写的结尾趣味盎然, 曲折跌宕, 既出乎人的意料, 又在情理之中。如此的写作训练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改写, 即根据故事背景, 变换相关情节, 改变人物命运、个性;或改变文章人称, 改变结构;或改变体裁, 如把戏剧、古诗词、古文改写成散文。在学了《孔乙己》后, 可引导学生作一次改写训练:假如孔乙己生活在当代, 他的命运如何?学了《石壕吏》《唐雎不辱使命》后, 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学生通过如此的改写训练, 不仅弄懂了文章思想内容, 加深了对文章主题、人物性格的把握, 还训练了思维, 提高了表达能力, 达到了训练写作的目的。

扩写。扩写是一种扩充, 拓展型的写作形式, 即将短小的原作, 通过合理的想象加以扩展和生发, 使内容更加丰富, 景物更加鲜活, 情节更加具体, 人物更加丰满, 继而形成较长文章。扩写对象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话、一句话, 也可以是一首诗。扩写时既要紧扣中心, 符合人物性格, 又要大胆发挥, 合理想象。扩写是很有效的作文训练方法之一, 一篇文章的形成过程就可以看做是不断扩写的过程。时常进行扩写训练必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 写作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文分数在考试中也占有很大的比值, 写作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中考成绩的提高。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虽多种多样, 如知识的储备、情感的积累、阅历的丰富等, 都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且这些方式方法是互补、包容的。但我认为多样化训练更易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刺激学生写作激情, 作文写作水品自然会逐步提高。

摘要:写作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许多老师都不愿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作文教学上, 其原因就是作文教学难出成效, 或者成效甚微。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成效便被提到日程上来。

关键词:片段训练,仿写,续写,改写,扩写

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梯级设定 篇4

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开始有了较大提升,理想观念得到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认知发展——形式逻辑思维形成阶段”的特点,要引领学生以一颗纯洁真实的心灵去关注世界,从忽略自我的“无我”状态转变为认识自我的“真我”状态。通过以下途径积累真素材,塑造真实自我,使学生形成一种“求真”的写作习惯。

1、从教材中寻“真”,为实现“真我”积累“真知”。

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从生活小事挖掘而且具有真情实感的优秀文章,如《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课文,涉及的小事有些就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属于自我的一份真实、正确而深刻的认识,然后在写作中“为我所用”。

2、从人际交往中寻“真”,为实现“真我”积累“真情”。

七年级的学生升入陌生的初中,更加注意人际交往。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个特点,进行如“校园趣事”、“我的老师”、“校园生活启示录”、“友情”等话题的训练,让学生在付出真实情感的基础上,收获友谊和人际交往的知识,为写作中的真情作准备。

二、八年级:突出个性,实现“真我”←→“自我”的双向转变

八年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思维的“自我中心性”随之出现,独立意识也不断高涨,对别人的评价和议论也高度敏感。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学生“独立意识高涨——抽象逻辑思维形成阶段”的特点加以引导,往往能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形成他们富有“自我”(个性)的创作风格。

1、尊重学生的语言,以形成“自我”(个性)的言语表达方式。

语言,是构成一篇作文的基本要素。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有其富有特色的语言。而这种“特色语言”的形成,八年级是一个很关键的阶段。老师应抓住孩子们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理特征,尊重、认可、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布置一些有语言吸引力的作文题目,如“青春之歌”、“我的地盘我做主”、“心灵的自述”、“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激发学生运用个性语言表达的欲望。

2、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形成“自我”(个性)的材料选择意向。

学生在这一阶段反感惟命是从、唯听是从,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健康向上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作文材料,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有话可说的想法,培养他们想写的欲望,如作文题目“我喜欢,我选择”、“换位思考”等,都能让学生言为心声,突显个性。

三、九年级:突出思想性,实现“关注自我”→“超越自我”→“关照他人”的渐进转变

九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性格上更加成熟,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社会阅历增多——辩证逻辑思维形成阶段”的特点,有效发挥导向作用,帮助学生逐渐完善自我,优化思维方式,走向更为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阶段的思维提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皈依“自然”,强化“高雅”意识,由“关注自我”走向“超越自我”。

九年级学生接触的知识、人情世故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感悟、体会也会增多,只要稍加引导,就会写出更有内涵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眼界放宽,心态放正,走出自我和表面的浮华,走向自然、内在的高雅。“自然是一种美”、“风景”、“揭开浮华的面纱”、“超越”等题目,都能促进学生自然、高雅文风的形成。

2、凸显“生活”,强化“文化”意识,由“超越自我”走向“忘记自我”。

“写作应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注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抒写生活,从“自我”的框框中走出来,达到“忘我”的境界,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捕捉更为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以“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其定格为永恒,去打动更多真实生活中的人们,达到以“文”化“人”的终极目的。

3、尊重“生命”,强化“人本”意识,由“忘记自我”走向“关照他人”。

文学作品本身即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和反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更多地“关照他人”,关注生命个体,并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倾向,用生命去拷问生命,以生命的力量去激起生命的力量,从而彰显出“人本”意识。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观察训练 篇5

1. 观察要有序。

观察的顺序有好多种, 根据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范围、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及表达的要求进行有序的观察, 就会在众多事物中把握所要观察的对象。一般来讲对范围较大的事物进行观察时视野要开阔, 可以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进行观察。对具体的或较小范围的事物要定点定向观察, 可按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等顺序进行。譬如写《秋天的田野》, 可引导学生由远到近地观察, 远看山坡、田地有哪些景物, 是什么颜色, 像什么;近看地里的庄稼、收割的农民、田埂上挑担的行人、大路上的运输农机等。也可要求学生按由高到低再到近的顺序进行观察, 观察天上的云彩、树叶、果实, 果园里堆成小山样的苹果, 地上的落叶等, 然后引申, 由果农的忙碌身影想到什么、由人物的表情想到什么, 可大可小、或深或浅。这样, 通过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拓展学生视野, 丰富想象空间, 虚实结合, 就可以勾勒出秋天田野的图画来。

2. 观察要有重点。

作文一般都有写作要求, 要求的范围都是观察重点。有的作文题目就已限制了观察重点, 如《家乡的小河》《我们的校园》等。有的作文却要在大范围中选取重点, 如《丰收的日子》。

(武在观察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重

山点。譬如, 春天来了, 可引领学生观察大自□县然:山水树木、形态色彩、动物静物;倾听

赵门各种声音, 像河水声、风雨声、动物鸣叫声秋江初级741等明等遇。到夏了天大来旱, 了可, 小联河想断到流生, 态庄失稼衡枯, 萎要, 说保

中学306护环境;电闪雷鸣, 风雨交加, 给人恐惧和

) 不安;火辣辣的太阳, 长鸣的蝉声, 说明炎

,

热难忍, 如此等等。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众多观察对象中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选择重点、放大重点、突出重点。

3. 观察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

所谓特征, 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写景作文就要从景物的形态、色彩、变化等方面入手, 抓住它的独特之处, 把握住它的内外特征;写人记事的作文, 则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 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杜牧有“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 就是抓住了春天花香鸟语、山明水净、微风徐徐的特征。我们平时说的“春华秋实, 夏雷冬雪”就是鲜明的季节特征。如写《游天水高新农业示范园》这样的作文时, 可先要求学生介绍园区的位置、大小、规模等, 接着让学生根据游览的路线进行观察, 包括布局、设施、植物的种类等。提示学生抓住“高新”这一特点, 像太空育种、试管培养、无土栽培、节水滴灌等, 让人一看就感受到这是一个不同于一般农田的科技农业园。尤其是太空育种的番茄, 要抓住它树形的大、果实的多、树龄的长、枝条的壮等特点, 由点到面突出高新园区的示范作用。

4. 要用“心”去观察。

所谓用心去观察, 就是指在观察中要有联想、有想象、有情感体验。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 诗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丰富的联想写出了这传诵千古的名句。《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则是诗人的情感体验。

在作文的观察阶段, 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 让学生大胆去想, 尽情地抒写心中的感受。在《我们的教室》这篇命题作文中, 一位女生写到“我们要用花园中五彩的花朵装点讲台, 用碧绿的草皮铺平地面, 用婀娜的垂柳插遍窗户栏杆, 把我们的教室装扮得像新娘一般”。在这位女生的心中, 教室才是最需要装扮的, 当她看到花坛中的鲜花、道旁的垂柳以及大片大片的草坪时, 笔下自然地将校园最美的景物集中到一点———教室, 表达了对教室、对自己班级的热爱。

5. 观察要写出观察记录。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有序记录。可以边观察边记录, 也可以在观察后写观察日记, 作为作文的第一手资料。同时, 也可以训练学生将观察到的事物用简笔画勾勒出来, 成为作文的素材。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学生的作文也能够“文中有画, 画中有文”。

农村初中学生微作文的训练实践 篇6

一.微作文的特点

微作文最大的特点是自由。思维自由, 可穿越时空纵横八荒。选材自由, 可现实可虚拟, 可自然可情感, 俯首即是皆可入文。表达自由, 灵活多样, 可描写抒情, 可议论说明, 可客观准确, 可生动形象。表现手法自由, 或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或婉转含蓄余音绕梁, 或借景抒情画龙点睛, 或直抒胸臆爱憎分明。这种自由的特点, 为写作者提供广阔的空间, 使学生易于动笔, 利于发挥, 乐于表达, 彰显个性。

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微作文自由的特点也是相对的, 它要受到写作时间和字数的双重限制。微作文的训练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 而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微作文重在训练写作者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它不讲求内容和结构的完整性, 它注重写作者对生活的关注程度, 对细节的观察力度, 对现象的认知深度。在具体描述某个精彩片段、生动刻画某个感人细节、清晰描摹某个背景轮廓和自然流露某种情感的过程中, 使语言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内容达到和谐统一, 力求语言的简洁凝练直至优美。因此, 时间和字数的限制是为了促使写作者在有限时间内达到这种有效写作的目的。

二.微作文的训练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语言文字的运用, 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语言文字的运用范围的广阔性, 必须要求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全方位多角度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夯实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 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 以微作文训练为契机, 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确具有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模仿性训练

语文高级教师姜学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3.08上) 撰写了《鲁迅作品中的模仿艺术》, 文中曾做过这样的比较:

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 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 他死也不肯。———选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

“阿呀, 老太太真是的……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 不懂事……”闰土说着, 又叫水生上来打拱, 那孩子却害羞, 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选自鲁迅《故乡》

从这两段文字的比较中不难发现, 一是描写内容一样, 都是让孩子给陌生人行礼;二是描写人物的方法一样, 都运用了动作描写。可见大师仿写的神似之功也源于文学经典的“例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让学生如何应用祖国语言去生成自己的言语, “例子”中的选文给我们提供了典范。通过“例子”去认识言语的自身规律和组合搭配规律, 借此进行训练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对于仿写, 可以从遣词造句训练做起, 逐步对写作角度、写作方法、修辞运用、材料组织、写作意图等进行局部训练。训练仅着眼于句到片段的梯度, 围绕微作文的特点进行。对此略举一例。譬如, 学习了老舍《济南的冬天》, 对精彩片段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甚至成诵的基础上进行仿写, 便涌现出了好多优美的片段, 有一学生这样写家乡的山:

最迷人的还是下点小雨呀。看吧, 山上的柳树越发的深绿, 树叶上悬挂着颗颗珍珠, 银光闪闪的, 好像少女们纯情的眸子。山尖全绿了, 深情地勾引着天边灰蒙蒙的云彩。山坡上, 有的地方田地裸露着, 而有的地方麦田覆盖着;这样, 一道儿灰白, 一道儿深绿, 給小山们穿山了一件带雨丝的纱衣;看着看着, 这件纱衣好像被风儿摇动了, 让你希望看见一点更漂亮的山的容颜。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 雨中的村庄静默着, 微弱的灯光闪烁在山腰上, 那些淙淙雨水好像害了羞, 在山涧微微发出泠泠的声音, 像一首催眠曲。就是下小雨吧, 我的家乡是受不住大雨的, 那些小山太娇气了。

不言而喻, 这段仿写文字, 不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有了深刻地理解, 而且很好地锤炼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表达能力, 还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写作的角度 (顺序) 、修辞的运用等技巧, 更主要的是学生能将生活体验内化成语言文字而获得的愉悦, 这种愉悦感能够激发写作的激情和热情。

2.自由性训练

心灵的自由能够让学生撑起一片写作的蓝天。如果说模仿性训练具有比较严格的定向训练的要求, 那么自由性训练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需要, 完全是解放学生的思维。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意愿, 把自由的客体 (自然景物、心灵世界、成长体验和感悟、想象联想等) 作为写作对象, 进行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让学生真正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在这方面, 笔者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每人都具备一本微作文创作本, 扉页上面给自己起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并且用一段话揭示这个名字的内涵。每次创作都用同一个名字, 只是在后面按顺序编号, 按照微作文特点像“熊出没”一样坚持每天更新。有个“阳光之梦”的女孩写下一段这样的文字:“种子如果害怕埋没, 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谢, 那它永远不能开放;蜡烛如果害怕燃烧, 那它永远不能发光。我愿意拉近我们的距离, 大胆尝试自己的梦想, 让我的梦想像阳光一样洒满我人生的道路, 温暖我的一生。”至于长期坚持这种自由性训练的效果, 借用一个学生的评价:“现在我虽然拥有自己的微博, 但是老师你的微作文创作要求, 使我不但经历了每一天的经历, 那本本微作文创作本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成了我最美好的回忆和最深切的怀念。那种积累写作的习惯, 使我受益终生。”笔者虽然不敢苟同这点, 但总相信这种长期自由地坚持写作不仅仅只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效果。

生活处处是语文, “眼处心生句自神”。联系生活实际, 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灵活自由的微作文训练。诸如即时性训练、鉴赏性训练等训练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搭建微作文创作与分享平台

微作文的训练, 不管哪种方式, 都应当积极努力地为学生搭建创作与分享的平台, 让学生在训练与创作中获得精神愉悦享受快乐, 让微作文创作呈现生活化与生命化的浓郁气息。

1.抓机会, 因势利导。

利用好课堂和教材“例子”, 促使学生从规范性训练到自觉性写作的习惯养成, 促使学生从模仿性写作到鉴赏性写作的提升与跨越。

2.重评改, 互惠共赢。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改活动, 加强自我修改、互动评改、小组研改、教师面改等多种评改方式的交叉互动, 既端正了学生评改的态度, 又掌握了评改的各种方法, 也提供了学生对文字表达的修改能力, 让学生在评改中取长补短, 深化交流, 强化合作, 互惠共赢,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创条件, 激发热情。

从实际出发, 发挥网络优势, 关注影视栏目, 提供焦点话题, 创造有利条件, 拓展写作空间, 激发写作兴趣。对于优秀作品, 利用学校广播、校刊校报、校园网络等媒介及时分享, 真正从灵魂深处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和热情。

4.分类别, 定期展示。

学生写作的微作文, 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经过个人自选小组筛选, 定期将按景物描写、人物画廊、心路历程、情感世界、时事评点等同一内容进行分类、集合、装订成册, 形成班级专题微作文选, 展示成果, 共同分享。

双核序列训练:初中作文教学的蹊径 篇7

一、什么是作文双核序列训练系统

1. 关于“双核”

我校正进行着课程改革,提倡模式而不惟模式。作文教学更需要“双核训练”。所谓“双核”,是指作文的核心写作能力和核心写作母题。我们培养学生两种能力,一种是直接指向于写作的能力,可称为写作能力;还有一种是通过写作训练,指向生命个体的能力,可称为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所谓核心写作母题,即初中学生作文主要的话题,其他话题都可从母题延伸出去,掌握了母题,就掌握了其他所有作文话题。就像色彩学中的三原色,这3种颜色可以化为五彩缤纷的世界。

2. 关于作文教学体系

特级教师洪宗礼老师提倡语文双引教学法,即引读、引写教学法。引写全程设3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点”成“阶”,形成序列。

作文教学同中有异,百花齐放。作文教学又是一个个性化色彩较浓的事情。黄厚江老师说“作文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作文教学也没有一个公式一样的作文教程,反而是灵活的系统更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只有立足校情,结合学情,深入探索或借鉴,形成教师自己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才是提高作文境界的重心所在。

二、“双核”训练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分级实施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作文教学实际和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按照核心技能序列训练和核心母题序列训练双核并进的思路,推进我校作文教学的进程。根据学段特点,制定各年级作文教学计划,每一届语文组根据需要,不断引入活水,让作文教学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具体说来,初中作文训练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一第一学期:训练学生从生活中撷取素材写作简单记叙文 ( 只使用记叙 ) 的能力,在小学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字词句和作文书写格式、使用标点符号的训练,继续提高学生写作的一般能力——即写作中关于段落层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突出中心等的能力。作文核心母题侧重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可以从个性与特长、处事与为人等方面举一反三,化解出若干子题。

第二阶段——初一第二学期至初二一学年,按学期小阶段分别表述:初一第二学期是巩固第一学期的写作训练,侧重训练学生写作一般记叙文 ( 能使用描写 ) 的能力,训练记叙文写作的记叙顺序、详略、选材、构思、立意,记叙中穿插描写等能力,兼顾一点简单说明文的写作。初二第一学期,侧重训练学生写作简单说明文的能力,训练学生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有条理地说明,说明的语言应科学准确。继续巩固学生写作简单记叙文的能力。初二第二学期,侧重训练学生写作简单议论文的能力,学会一事一议,写作议论文时论点突出,论据科学而充实,论证充分,语言严密。继续巩固学生写作简单记叙文、说明文的能力。作文核心母题侧重校园生活和个人情感生活,不妨从学校与课堂、情感与志趣等方面拟题来触类旁通。

第三阶段——初三一学年,在前两学年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的综合训练,着重训练学生写复杂记叙文的能力。在记叙中有描写有议论有抒情等,进一步提高写作简单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能力。作文核心母题侧重社会生活,既有现实生活又有想象生活。试着从学生与社会、未来与想象、智慧与哲思等方面练就学生作文的广度和深度。

三、探索作文教学的策略为双核序列训练保驾护航

1. 广开言路营造环境

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主张“大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大环境。张孝纯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范文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听说读写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

2. 以写促读仿格训练

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同书法、绘画、下棋一样。写字有字帖,画画有画谱,下棋有棋谱。一般说来,学习任何一种技能,总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从借鉴走向创新。以写促读,仿格有序的作文训练,从写作的角度进行研究品悟,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艺术魅力,指导学生按要求仿写。格是格式,可以文体之格,也可以是题材、技巧、语言之格。通过仿格,让学生明白掌握文章的基本规范和规律,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3. 学生批改二次作文

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批改作文的优先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批改而变成了自己主动参与批改,学生只有处于这种主动的地位,才能真正地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和个性。

4. 奖励机制呵护兴趣

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作文教学革命》引起了广泛反响,他认为,持久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要老师引导和激励。他的策略是办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名叫《评价周报》,配一本“评价周记”;建立“等级评奖”。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也采用金牌激励方式,如最佳设计奖 ( 选材 )、站得高、看得远奖 ( 立意 ),精雕细琢奖 ( 描写 ) 等,近几年来学生共有80多篇文章发表在《苏州日报》《姑苏晚报》以及《城市商报》上。

四、结束语

初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句的训练 篇8

1. 听句: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朗读课文中有特点的句子, 反复体味语言内容, 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2. 读句:

读句与读全文有着本质的不同。读全文的目的在于整体感知文章, 而读句则把重点落实到了感受句的表达上。读句时,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记一些词语, 背诵几个句子, 品味句子谴词造句的妙处、语气感情的特点, 这就为说句、写句做好了必要的储备。

3. 说句:

上课应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说, 说长句、说语段、说感想、描述事物、复述课文。对于说话能力强的学生, 还可以提高要求, 尤其是不能怕学生说错。此外, 课堂提问时, 也要抓住时机强化说句训练。教师应该明确说的要求:语句通顺, 没有语病;表达准确, 避免词不达意;语言简明, 不啰哩啰嗦。再则, 叙述语言应具体, 描写语言要生动, 议论语言要精辟, 讲究内在逻辑。当然, 这些要求并非一下子就可以达到, 边想边说, 教师在一旁提示、引导、指正、评价。在这个环节中, 指正和引导十分重要, 指出错误、及时纠正并提供思维导向和语言范例, 能使学生逐步克服缺点、弥补不足, 并且, 由于教师的重视, 学生就会产生这方面的自觉意识, 长期坚持下去, 也就会产生长足的进步。

3. 写句:

听、读、说的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写上。每学一课, 要让学生仿写文中一个或几个句子。过程是:先确定仿写范句, 再一起赏读, 指出其构成特点。有的确定仿写点, 教师做仿句示范, 学生仿写。仿写的范围要宽, 角度要多, 如仿优美的词句、仿表达方式、仿感情色彩、仿风格、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仿写作手法等。凡有可仿之处且难度适宜者, 皆可进行仿写。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训练。如学完《羚羊木雕》, 仿写其中揭示人物性格的对话;学习《春》, 仿借景抒情的手法;学《紫藤萝瀑布》, 仿化静为动;学《音乐巨人贝多芬》, 仿人称的肖像描写;学《安塞腰鼓》, 仿排比修辞……学生写完后交换检查, 较好的当堂宣读, 每日一句, 每课一得, 逐渐提高难度, 仿写段落, 在仿写中求创新。写句训练难度较低, 学生容易操作, 因此兴趣高, 效果好。

事实证明:这种把学课文和作文语言训练近距离、低难度相结合的写句训练, 打消了学生对作文的神秘感和畏惧情绪,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对提高表达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

4. 集句:

作文要贴切、准确的表情达意, 必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个资料库, 其中包括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如果单靠学生自己搜集、积累, 效果很难以保证。我们把这个任务放在每节课前三分钟, 交给学生完成。每节课前, 安排两名学生, 各念一句摘抄的佳句, 并三言两语谈谈好在何处, 集体朗读后抄录在个人的摘抄本上。开始, 学生只推崇名言哲理, 后来就扩展到修辞、用词、意义、感情、风格、文采等多方面, 这表明了学生赏析、理解、感悟能力的提高。

5. 用句:

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说过的、听过的、写过的、搜集过的佳句。教师要常常督促、提醒, 并为学生提供用句的环境, 使之变成学生自觉用句的习惯。我们只要引导学生长期坚持, 学生作文大白话、随意话的表达就会有所改观, 语病也会大大减少, 而且在作文技巧、构思等方面, 也会有可喜的进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句”的表达训练,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扎实、灵活, 时间有保证, 学生兴趣浓厚。更重要的是, 这种训练不仅是对技巧的形式上的训练, 更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积累人生体验的过程, 是扎实的情感熏陶的过程。

初中考试作文的训练 篇9

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片段作文练习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训练方式,片段训练对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能减压力,让学生不怕写作文

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上作文课,布置学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时,教室里总会响起夸张中带着堪称痛苦的“唉吆——”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是“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有这样几点:1.没有素材。初中生经历少,阅历浅,整天关在校园里,课业负担重,各类活动多,学生少有时间阅读,哪有素材,没素材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2.训练少。因为作业多,而且每次考试作文的分数差距不太大,所以老师、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平时训练少,不懂得怎么去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3.没兴趣,因为写的很少,水平也不高,所以从来没有体验到写作文成功的快乐。没有兴趣的事情总会把它当作是负担。

所谓“片段作文”,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片段作文训练”。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小”。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小儿科”的训练,也会把这种训练当成“小菜”去对待。不像大作文那样会让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二、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文

肖川教授曾说过“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片段作文训练,可以先从模仿名家名篇学起。就跟学习书法一样,当你临遍大家名帖学会如何用笔、着墨的时候,也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文也一样,学的多了,见的多了,模仿的多了,熟能生巧,自然也就慢慢地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比如先学习写人物的外貌。以鲁迅先生的写人为例: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让人物跃然纸上。其关键就是能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以此为例让学生模仿学写人物,学生一定能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学生学会从局部着眼,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渡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三、能创形式,让学生自由写作文

因为短小,所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日记、微作文、“凡人睿语”甚至是一条手机短信;也可以是模仿的一首古诗,或自己编写的几句歌词;还可以是“三句半”、顺口溜、绕口令、儿歌……这些写作形式最大的特点依然是“小”。“小”则易于把握。还有一个特点是“新”,与初中生生活贴得近,孩子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因为形式多样,充满新鲜感,没有了束缚,羁绊,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愁他们写不出好作文,不会喜欢上写作吗?比如一次课堂片段练习,笔者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文字描写语文老师最有特点的表情、动作等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特别爱笑,他笑时的嘴角就像书名号……”有创意很新颖,让读者眼前一亮。

四、能提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从短小的片段训练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写作的乐趣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写作文了。有个最普遍的例子,有孩子写作文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但让他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写情书,就会洋洋洒洒千言万语。这是因为心里有话说。有话说的原因是喜欢姑娘。所以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片段训练因为篇幅短小,容易把握,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怕”,因为不怕就可以从容构思谋篇,认真去遣词造句。这种情况下用准几个好词,写出几个好句子就不是难事了,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鼓励表扬,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培养兴趣也就不是难事了。

五、能及时反馈,让学生明白怎样写作文

一位教师面对一百多个学生,每篇作文如果一一精批细改,那耗费教师很多的精力不说,关键是批阅时间拉得太长,待到讲评作文时已是“时过境迁”,老师没有了讲评的激情,学生也少了听的兴趣,耗时费力,效果差。作文片断训练耗时少,短者十来分钟,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篇幅短小,目的明确,教师评改时耗时少,可当堂评改,而且“小不藏拙”,文章越短小,越容易暴露出学生在写作上的缺陷,优劣好坏一目了然,便于老师纠正指导,同时也更适合学生互相评改。笔者的做法是:分小组评改,找出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在评改中“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符合《新课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要求。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

总之,只有让学生不怕了,会写了,喜欢写了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也就把写作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情,做一件有趣味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片段作文训练对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模仿训练摭谈 篇10

一、语言模仿让学生的语言精致起来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优秀作文, 它们在语言上比较新颖、生动, 富有个性和特点。作文语言的提高, 根本在学生的平时积累和运用。通过平时训练句子的仿写,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同学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的毛病。这样作文的语言难求通篇大妙, 但是时有风骚还是可望亦可及的。语言贫乏的作文通常句子表述的形式很单一, 不善于变换句式, 应找一些范文, 使学生适当运用否定句、感叹句、祈使句、假设句等各种有关联词的复合句做这样的训练, 教师要有一定的敏感性, 所学课文, 所遇文章的句子有一定的可模仿性, 都可拿来模仿。如可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可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来模仿造句。这样长期训练, 学生的语言会有大的进步, 随着训练的深入, 学生语言会逐渐精致起来, 而且风格会呈现多样性, 效果很好。

二、片段模仿提升学生的写作功力

片段练习很重要, 片段练习训练的最好方式之一是注意和教材结合起来, 让学生尽量把教材上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即学以致用。所以应有重点地根据课文的特点进行模仿训练。其中, 对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应是有效的模仿。《云南的歌会》中对在山野对歌中年轻妇女的描写用了工笔描摹的方法, 而《边城》中对翠翠的描写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写意方法突出了翠翠的神韵。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去感受, 有效果, 但如果让学生试着模仿用这两种方法去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 这不但会加深他们对两种方法的深入了解, 更能促使其领悟并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下面举学生习作《迈克尔·乔丹》一例:

“如灯泡一样锃亮的光头, 却从不会像别的球员一样头脑发热, 不会因为对手故意犯规或做小动作而烧坏了灯丝, 他坚信, 球场上的事要用篮球解决。两道剑眉朝上倒竖, 下面则是一双炯炯有神、会说话的眼睛, 清澈的黑钻似的眼球, 射出一股逼人的豪气, 他让队友信任, 让对手害怕。刀刻似的鼻子, 挺拔坚韧。倔强的嘴永远不会认输, 厚厚的嘴唇给人朴实无华的感觉。”

此文中对乔丹的肖像描写非常成功, 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和精神气质, 尤其是夸张手法的运用。老师坚持引导模仿, 学生就会真正领悟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技巧, 行文富有变化, 很少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对人物描写的多角度描写, 人物的正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等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见效快且明显。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系统安排一些典型段落来模仿, 比如可以让学生模仿写得好的段的层次、段的语言、段的文体特点、段的首句, 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全篇模仿使学生学会真正写作

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句式、片段局部重点的模仿, 此时学生应该对模仿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积淀, 因此再进行综合性的模仿训练, 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达到训练的目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作文就造屋, 必须备料, 其次是要知道间架结构。间架结构从何而来, 须从模仿别人的作品入手。模仿谋篇布局, 也是以课文为范本, 或仿顺序结构, 或仿托物言志、拟人、先抑后扬等表现手法。例如, 学习了《核舟记》, 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写一篇说明文以介绍一件制作精巧的工艺品, 重点掌握说明的顺序。学生因模仿本文交上来的习作基本上都很有条理且主次分明。同样, 《故宫博物院》这样按照空间顺序和有立足点的相对较复杂的说明文也可模仿。课文《老王》通过几件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讲述小人物的卑微和可敬, 学过这篇文章后, 再布置一篇记叙文让学生关注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 提醒学生对生活和人事的关注和思考, 很多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 再模仿课文的构思, 刻画了不少身边的小人物, 有农民工, 有清洁员, 还有看门人, 其中不乏佳作。

上一篇:妖魔化下一篇:肝癌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