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摄影

2024-05-18

下颌骨摄影(精选六篇)

下颌骨摄影 篇1

关键词:数字化X射线摄影,下颌磨牙,斜射效应

数字化X射线摄影 (digital radiography, DR) , 是利用平板探测器 (flat panel detector, FPD) 来接受穿过人体后X线信号, 再将这些信号直接转换成数字信号, 传输给图像处理系统和PACS系统[1]。X线角度大小、倾斜度直接影响牙数字X线影响的检查结果[2]。与传统的屏胶系统比较, DR具有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密度分辨率, 采集速度快, 曝光时间短, 可做到动态采集, 能覆盖更大的对比度范围, 提高病变检出率, 提高工作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0-2011年本院因下颌磨牙疾病进行摄影的DR影像资料, 共386例患者433张。其中男205例, 女181例, 年龄6~65岁, 平均33岁。所有患者根据X线管倾斜角度不同获得的图像资料进行分组, X线管倾斜同一角度获得的图像资料为一组, 共6组。X线管分别倾斜5°、6°、7°、8°、9°、10°角, 获得的下颌骨磨牙DR影像数量分别为78张、144张、106张、64张、29张、12张。

1.2 检查方法

设备:荷兰PHILIPS Essenta型DR, 探测器为非晶硅 (a-Si) 平板探测器。摄影体位:下颌骨立位侧位, 下颌前伸, 被检侧头颅顶部贴近平板探测器, 下颌骨颏部离开平板探测器, 使头颅失状面前后轴线与平板探测器成15°~25°角。中心线:向头端倾斜5°~10°角。摄影距离:摄影球管焦点至平板探测器的距离是65~100 cm。摄影技术条件:60~75 KV。采用自动曝光控制 (AEC) , 根据检查者下颌骨厚度预先增减KV值。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下颌骨体部图像形态、磨牙长度和牙齿重叠情况, 将下颌磨牙DR影像质量的诊断标准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图像应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 被拍摄牙齿X线影像位于图像中心; (2) 根尖及牙周X线影像清晰。牙齿影像长度与实际长度相近似; (3) 被检查的牙齿影像与临牙及根周围其他结构无重叠, 图像完整。B级:被检查牙齿X线影像有1项未达到A级标准。C级:被检查牙齿X线影像有2项未达到A级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各组采用多个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 (Nemenyi) , 以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R影像质量分级

对433张不同倾斜角度摄影条件下的下颌骨DR影像质量进行分析, 其中A级232张, B级174张, C级27张。X线管倾斜6°摄取的下颌磨牙DR影像资料最多, A级影像资料最多;X线管倾斜10°摄取的下颌磨牙DR影像资料最少, A级影像资料最少。见表1。

2.2 6组下颌磨牙DR影像质量比较

第1组与第2组, 第2组与第4组, 第2组与第5组, 第2组与第6组, 第3组与第4组, 第3组与第5组, 第3组与第6组,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 斜射效应越严重, X线倾斜角度不易超过10°。见表2。

3 讨论

传统牙科X线机进行下颌磨牙摄影体位:患者坐于牙科X线机椅上, 头颅置于基础体位, 胶片横放在第一至第三磨牙的舌侧, 上缘超出牙冠0.5 cm, 且与下牙咬合面平行, 用对侧食指固定胶片, 余四指卷曲置于面前。中心线:与下颌咬合面呈0°~-5°角, 与正中失状面呈80°~90°角, 入射点在外眦垂直向下至颌骨下缘上1 cm处[3]。

传统牙科X线机检查优点:检查设备投入少, 检查费用低, 能多角度任意调整角度进行摄影。缺点:摄影技术复杂, 牙片需放入患者口内, 患者口内不适;尤其是小孩不易固定, 是侵入性检查, 易引起院内感染;照射范围小, 图像较局限, 胶片图像质量难以把握, 胶片不易保存。

使用PHILIPS Essenta型DR进行下颌磨牙数字X射线摄影与传统牙科X线检查比较:下颌磨牙数字X射线摄影, 体位设置简单, 容易掌握, 患者感觉舒适, 属非侵入性检查较安全;而且影像清晰, 分辨率高, 可获得整个下颌磨牙图像, 可随意调整图像到最佳状态, 图像可永久保存, 便于观察、对比分析。不足之处是此型DR进行下颌磨牙摄影时, X线管倾斜摄影角度有限, 临床一般使用倾斜5°~10°角进行摄影。对于需要倾斜X线管进行摄影的体位, 倾斜角度不易超过10°[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倾斜6°~7°角进行下颌骨磨牙摄影, 较其他角度方法能获得更好的DR图像质量。

DR平板探测器受到X线照射时, 首先激发平板探测器闪烁体层中的闪烁体薄膜晶体管阵列读出荧光, 然后被非晶硅 (a-Si) 光电二极管转换为光电信号, 由2D薄膜晶体管陈列读出而获得数字化X线信息。由于非晶硅 (a-Si) 平板探测器的闪烁体层厚度及像素尺寸较大, 当X线入射角度大于由闪烁体层厚度和像素尺寸决定的角度时, 入射X线光子穿过闪烁体层激发的荧光将被2个及以上的像素接受, 从而增加影像模糊。

应用DR系统开展X线摄影检查, 体位设计时应考虑平板探测器的斜射效应及其特性。由于下颌骨摄影存在斜射效应, 当被检部位较厚时, 对KV和m As均应在优化的基础上采用限值投照, 更易获得高质量图像[5]。在进行数字X线检查时, 要特别注意X线水平角度和X线中心线位置, 因为X线角度和水平线直接影响数字X线检查结果[6]。

拍摄数字根尖片的曝光时间要比传统牙科X线检查时间短, 投照条件宽容度大, 曝光时间可由低到高调节, 从而减少X线的辐射, 而且不影响X线影像分辨率和图像清晰度, 如曝光时间延长, 则影像模糊不清, 影像检查结果[7]。

下颌磨牙数字X射线摄影检查, 通过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 可对所检查的牙齿的根尖组织图像进行放大、重建, 特别对临床中的根裂、根管遗漏和原因不明反复肿胀的牙髓、根尖周病[8], 并可通过网络或局域网进行快速传输、复制、存盘, 从而缩短检查和诊断时间, 提高了下颌磨牙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Geijer H, Norrman J.Optimizing the tube potential for lumbar spine radiography with a flat-panel digital detector[J].Br J Radiol, 2009, 82 (973) :62-68.

[2]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24.

[3]孟代英, 孙洪军.X线摄影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11-212.

[4]刘传亚, 孙峰, 王道庆, 等.数字X线平板探测器斜射效应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12) :1312-1315.

[5]郭良栋, 徐茂星, 周恒根, 等.多功能直接数字化X摄影系统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 2006, 22 (3) :358-359.

[6]肖文权, 王笑力, 詹福良.不同角度数字化X线片检测上颌第一磨牙根管状况的体外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0, 3 (6) :354-355.

[7]王虎, 张静, 牛玉明, 等.牙种植数字化全景X线失真率的临床出评价[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6, 11 (2) :73-75.

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月~2010年9月在我科诊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90例共136处骨折,其中,男68例,女22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5岁,骨折高发年龄段在20~45岁,约占62.5%。本组90例患者136处骨折,其中,线性骨折87处,闭合性骨折98处,开放性骨折38处,粉碎性骨折11处,伴有明显骨缺损12处,合并颅脑损伤9例,其他颌面骨31例,伴四肢骨折者11例。损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居多,占51%,摔伤21.6%,打架斗殴9%,高空伤4.2%,其他14.0%。骨折患者中男性占75%,女性占25%。

1.2 治疗方法

根据骨折的类型、受损的时间、损伤的程度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同一患者可能用多种方法联合使用,来达到恢复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其中,单颌牙弓夹板固定患者33处,占36.67%;颌间牵引的患者41处,占41.56%。做手术的患者63处,占70%。见表1。

2 结果

90例136处下颌骨骨折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咬合关系及颌面形态恢复正常,开口度达3.5 cm以上,X线片显示骨折断端模糊为治愈标准。单颌固定70处,治愈66处,占94.29%。颌间固定40处,治愈37处,占92.50%。坚强内固定26处,治愈25处,占96.15%

3 讨论

在颌面部损伤的职业分布中,以农民或农民工最为常见,说明体力劳动者是主要的受创伤的人群,年龄多在20~45岁,反映了目前青壮年是参与社会人群的主要群体和在家庭中承担主要职责,他们出现颌面部的创伤造成劳动力的丧失带来了较大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关于骨折的治疗时间,目前国内学者认为在早期治疗的原则[2]为:一般情况好、无颅脑损伤良的患者应早期复位固定;对合并有颅脑损伤、重要脏器损伤的患者也要在救治其他部位的同时,只要时机成熟给予手法复位,在骨折的相邻牙齿上用结扎丝结扎固定,以达到减少组织水肿,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在全身病情稳定时早期争取时间做延期处理,本组有6例患者合并有颅脑损伤骨折在两周内进行处理,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下颌骨骨折治疗选择保守治疗的适应证是面部外形没有明显的改变,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是面部外形发生改变、咬合关系受到影响,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由于下颌骨骨折的复杂性,仅靠单一的固定方法,患者的咬合关系的恢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3]。

牙弓夹板结扎固定方法简单,因为固定时间长,口腔自洁作用不佳,近年来有我们采用单颌固定+骨间固定,这样治疗达到了动静结合的原则,我们认为,保守治疗适应于正中骨折或肌张力不大、错位不明显的病例,对于错位明显和肌张力较大的患者仍需要在短期内加用颌间牵引待局部形成纤维组织有一定的支持力后,进行单颌固定,这样做就能达到颌间牵引和单颌固定的有机结合[4]。我们对于23例有部分颌骨骨折骨质缺损的患者先进行颌间固定,同时进行带钩牙弓夹板牵引复位,在固定10 d后进行间歇性牵引,即进食前后2 h去除弹性牵引或夜间去除牵引,这样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下颌骨坚固定达到骨折的解剖复位、功能稳定性固定、早期功能性运动,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在手术进路的病例中选用从口内隐蔽切口或外伤时伤口外延伸伤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技术是实现骨折直接愈合的最直接手段[5],我们认为施行坚固定时一定要注意恢复受伤前的骨断端对位和恢复颌关系,由于肽板的特性,与进行骨面贴合固定时,不能出现太大扭力,以免造成钛板断裂,使用导向转头钻孔时,钻头的直径必须小于螺钉直径,只钻开骨皮质,避免上固定螺钉松动脱落。所以在处理下颌骨骨折时要仔细分析,细致观察骨折后肌肉牵拉张力程度,骨折移位情况、骨折类型、受伤的时间,权衡利弊,灵活掌握,既要考虑颌面、咬合,还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做到创伤较小,恢复理想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发性、粉碎性骨折在治疗的选择应根据受损的部位,骨折块的大小,缺损的程度来综合考虑后进行有效的治疗。

骨折线上的牙齿处理,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治疗时常利用牙齿做为骨折的固定基础和观察颌关系的标志依据,对不松动牙齿、牙体大部分存在、根尖病变不明显,我们均予以保留,即可一次完成开髓,拔髓用玻璃离子进行根充[6],在操作时注重无菌原则。

陈旧性骨折的处理,陈旧性骨折的治疗采用对原骨折部位重新形成一个“再骨折”,恢复颌骨的解剖形态和牙齿的咬合关系。但对已经临床畸形愈合的患者,则应根据三维CT重建技术,要根据牙齿排列对位情况和颌面部的外形来恢复患者的咬合关系。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97-198.

[2]李阳,邓巍.颌面部骨折142例临床报告[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17(3):272.

[3]吴红.下颌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07,21(1):6.

[4]许有存.87例下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临床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1997,5(2):31-32.

[5]谭小荛,龚君然.坚强固定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7,1(39):41.

下颌骨摄影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本的选择

2010-10~2012-10, 从河北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选取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20例 (男10例, 女10例, 年龄范围18~31岁, 平均21.35岁) 作为偏斜组, 从河北医科大学学生中选取个别正常20例 (男10例, 女10例, 年龄范围年龄18~28岁, 平均20.95岁) 作为正常组。

纳入标准:

1) 偏斜组:前牙反, 磨牙近中关系, ANB<0°, 颏下点偏离颅骨正中矢状面大于2 mm。

2) 正常组:颜面左右对称、侧貌协调, 牙齿排列整齐, 磨牙关系为中性关系。

排除标准:有颌骨骨髓炎史、颌骨外伤史。

1.2 CBCT扫描方法及处理

研究对象均在牙尖交错位采用Ka Vo 3D e Xam型锥体束CT机对颅面部进行扫描。扫描参数:单次360°旋转扫描作为投照角度, 120 k V, 5 m A, 层厚0.3mm, 扫描范围17 cm, 高度23 cm, 扫描时间17.8 s。通过INVIVO 5软件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读取, 进行下颌骨形态的三维重建。

1.3 测量方法

1.3.1 确定标志点及定位要求

本实验中把颏部所偏向的一侧定为偏斜侧, 颏部所偏离的一侧定为对侧。在下颌骨设立标记点 (图1) : (1) 髁突顶点Consup:髁突关节上面最顶点; (2) 喙突顶点Corsup:喙突最上点; (3) 下颌孔点F:下颌孔中点; (4) 下颌角点Gomid:下颌升支平面和下颌平面交角之角平分线与下颌角的相交点; (5) 颏孔点Mf:颏孔中点; (6) 下颌体曲线点Mandibular body curve:过颏孔点做与正中矢状面平行的直线与下颌体下缘的交点; (7) 颏下点Me:颏部最下点; (8) 颏前点Pog:颏部最凸点; (9) 下齿槽座点B:下牙槽突缘点与颏前点间之骨部最凹点; (10) 下颌骨内侧折点Jmed:下颌升支与下颌体相交弧形曲线的最内点; (11) 下颌骨外侧折点Jlat:下颌升支与下颌体相交弧形曲线的最外点; (12) 第一磨牙上缘点M1S:第一磨牙断面上缘中点; (13) 第一磨牙下缘点M1I:第一磨牙断面下缘最凸点; (14) 第一磨牙舌侧点M1L:第一磨牙断面舌侧最凸点; (15) 第一磨牙颊侧点M1B:第一磨牙断面颊侧最凸点; (下颌第一磨牙颈缘中点与根分叉点的连线获得下颌第一磨牙长轴的解剖断面) ; (16) 尖牙上缘点Ca S:尖牙断面上缘中点; (17) 尖牙下缘点Ca I:尖牙断面下缘最凸点; (18) 尖牙唇侧点Ca B:尖牙断面唇侧最凹点; (19) 尖牙舌侧点Ca L:尖牙断面舌侧最凸点; (通过下颌尖牙颈缘中点与根尖点的连线获得下颌尖牙长轴的解剖断面) 。

1.3.2 相关测量项目 (图2)

a:髁突单位长度:Consup-F;b:喙突单位长度:Corsup-F;c:下颌角的单位长度:F-Gomid;d:下颌体的单位长度:F-Mf;e:颏部的单位长度:Mf-Pog;α:下颌角的角度:Consup-Go-Me;f: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Gomid-Mandibular body curve;g:下颌体前半部分长度:Mandibular body curve-Me;h:下颌升支长度:Consup-Go;i:下颌体长度:Go-Me;j:下颌骨总长度:Consup-Me;k:下颌升支的体积:通过连接Jmed、Jlat与Gomid所形成的平面将半侧下颌骨分为两部分并对其升支部分进行测量;l:下颌体的体积:通过连接Jmed、Jlat与Gomid所形成的平面将半侧下颌骨分为两部分并对其下颌体部分进行测量;m:半侧下颌骨的体积:通过连接B点、Me和Pog所形成的平面把下颌骨分为2部分, 对每部分分别进行体积测量;n:磨牙区高度:M1S-M1I;o:磨牙区宽度:M1B-M1L;p:尖牙区高度:Ca S-Ca I;q:尖牙区宽度:Ca B-Ca L。

1.4 统计学分析

各组组内左右两侧数据通过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两侧差值采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SPSS 13.0) ,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正常组测量结果 (表1)

各项测量值两侧测量结果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偏斜组测量结果 (表2)

偏斜组中偏斜侧下颌升支长度、下颌骨总长度、半侧下颌骨体积、下颌升支体积、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髁突单位长度、下颌角单位长度、下颌体单位长度均小于对侧 (P<0.05) , 偏斜侧下颌角角度大于对侧, 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3 偏斜组与正常组双侧测量差值比较结果 (表3)

与正常组相比下颌升支长度差值、下颌骨总长度差值、半侧下颌骨体积差值、下颌升支体积差值、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差值、髁突单位长度差值、下颌体单位长度差值和下颌角角度差值测量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 (1) P<0.05

3 讨论

3.1 测量方法的选择

以前对颜面不对称的研究大都在二维平片上的测量分析, 例如后前位X线片[4]、头颅侧位片[5]、曲面断层[6]等, 存在放大、失真等缺点, 与传统的头颅侧位、后前位相比, CT图像无扭曲、放大等缺点, 能较好地观察颅面部的形态, 定位标记点时更加精确[7]。

CBCT可以从矢状切面、冠状切面、横断面来观察下颌骨, 从三维方向上对解剖标记点进行定位, 比二维影像更加精确和立体[8]。

3.2 测量结果的分析

对于正常组的测量结果显示个别正常成人下颌骨左右两侧基本一致, 其对称性良好。在YanezVico[9]和Peck[10]研究中正常组左右两侧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与本实验正常组研究结果相同。

在偏斜组中对侧髁突的单位长度、下颌升支的长度及下颌体的后半部分长度大于偏斜侧, 但是根据测量数据显示髁突的单位长度、下颌升支的长度比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的统计学意义更显著。与偏斜侧相比, 对侧的喙突单位长度小于偏斜侧但无统计学意义, 而对侧的下颌升支体积大于偏斜侧, 说明了升支部分的不对称主要来源于髁突的不对称。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下颌骨的不对称可能是由于不同骨骼单位的长度差异改变而引起的, 与下颌体相比, 髁突及下颌升支在下颌骨的不对称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髁突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 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不断的结构改建形成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 可能产生病理性改变。生长发育期髁突的持续性移位可引起左右侧髁突不对称的生长[11]。两侧髁突的不对称生长将会影响下颌骨的对称性生长, 从而引起颜面不对称的发生。

偏斜组与正常组双侧测量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左右两侧的髁突、下颌升支在偏斜组中对称性差, 下颌体的形态改变相对较轻。Gu[12]研究报道下颌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生长速度, 其中颏部的生长发育停止早, 下颌体次之, 下颌升支和髁突的生长持续时间最长。故颏部的不对称不明显, 下颌体的不对称相对较轻, 下颌升支与髁突的不对称最明显。

摘要:目的:用锥体束CT (CBCT) 资料分析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成人患者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的成人患者20例作为偏斜组, 个别正常20例为正常组。进行CBCT扫描, 用INVIVO 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 定位标记点, 对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组两侧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偏斜组中偏斜侧下颌升支长度、体积、下颌骨总长度、体积、下颌体后半部分长度、髁突单位、下颌角与下颌体的单位长度均小于对侧 (P<0.05) , 偏斜侧下颌角的角度大于对侧, 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偏斜组2侧各项的差值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余结果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骨性Ⅲ类错伴下颌偏斜侧的髁突与下颌升支小于对侧;下颌体的后部轻度不对称;下颌体前半部分两侧基本对称。

关键词:骨性Ⅲ类错,下颌偏斜,锥体束CT (CBCT)

参考文献

[1]贾绮林, 黄金芳.颜面不对称畸形的颅面骨骼结构及其生长发育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4, 29 (1) :34-37.

[2]徐小惠, 王建国.成人颜面不对称患者颌面部骨性结构的三维立体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1, 27 (2) :231-234.

[3]纪昌蓉, 周彦秋.颜面不对称畸形牙弓特征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0, 14 (4) :246-248.

[4]Trpkova B, Prasad NG, Lam EW, et al.Assessment of facial asymmetries from posteroanterior cephalograms:Validity of reference lines[J].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3, 123 (5) :512-520.

[5]谢荣敏, 秦朴, 杜跃华.影像学检查在下颌不对称畸形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12) :1342-1344.

[6]Kambylafkas P, Murdock E, Gilda E, et al.Validity of panoramic radiographs for measuring mandibular asymmetry[J].Angle Orthod, 2006, 76 (3) :388-393.

[7]金柱坤, 李潇, 杨凯.基于螺旋CT对68例中国人下颌神经管的位置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 (4) :495-499.

[8]惠元, 林薇薇, 丁寅, 等.成人骨性下颌偏斜患者牙槽骨厚度的锥形束CT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3, 29 (3) :403-407.

[9]Yáez-Vico RM, Iglesias-Linares A, Torres-Lagares D, et al.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craniofacial asymmetry:An analysis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J].Clin Oral Investig, 2011, 15 (5) :729-736.

[10]Peck S, Peck L, Kataja M.Skeletal asymmetry in esthetically pleasing faces[J].Angle Orthod, 1991, 61 (1) :43-48.

[11]Inui M, Fushima K, Sato S.Facial asymmetry in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J].J Oral Rehabil, 1999, 26 (5) :402-406.

下颌骨骨折24例治疗护理体会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口腔科2002年以来的住院患者, 男18例, 女6例, 年龄7岁~53岁。其中下颌骨正中颏部骨折6例, 2例为斜行骨折, 且发生了移位;颏孔区骨折4例, 为垂直骨折, 且移位;下颌角部骨折3例, 其中1例发生了移位;髁状突颈部骨折9例, 其中7例移位。上述病例均出现了肿胀、疼痛、流涎, 呼吸、咀嚼及吞咽功能障碍, 张口受限等症状, 部分病例还出现了下唇麻木、颌周组织内溢血、皮下出血等症状。2例正中颏部骨折患者出现舌后坠、呼吸困难, 呈危重状态。

1.2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先进行软组织处理, 纠正舌后坠, 解除窒息, 然后依情况采用手法复位、颌间牵引和口外牵引等复位方法;大部分病例使用颌间固定方式, 少数采用单颌固定和颅颌固定法, 有的多种方法并用;2例粉碎性骨折病例采用骨间固定。分别进行复位固定后, 视情况给予消肿抗感染和支持治疗, 并予以侧重患者心理、饮食、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2结果

经上述方法治疗后, 24例患者中除1例下颌角部骨折患者出院时仍有轻度下唇麻木外, 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 追踪复查, 患者情况良好。

3护理要点

3.1术前患者准备

3.1.1正确分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注意有无休克, 颅脑、内脏及其他损伤;及时处理局部大出血、呼吸道阻塞等。

3.1.2心理准备

若患者清醒, 要向患者说明病情, 消除患者疑虑。因大多数颌骨骨折患者对手术的目的和后果认识不足, 使得他们顾虑会影响说话、咀嚼、吞咽等, 甚至担心不能恢复面部形态。护理人员应以科学的态度, 向他们陈述事实, 消除疑虑, 并用通俗的语言简单明了地介绍手术过程、方法、术后反应、效果及注意事项, 以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更好地取得患者的配合。

3.1.3术区准备

护士应协助手术医生处理软组织, 尽早关闭伤口以防感染。要正确处理骨折线上的牙齿, 由于牙齿的存在, 对颌骨骨折的复位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颌骨骨折的正确复位, 必须表现在正常咬关系的恢复, 所有牙齿在颌骨骨折复位和固定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骨折线上的牙齿要查明情况, 尽量设法保留, 如牙根已严重破坏, 明显松动, 而且对颌骨骨折的复位、结扎固定和后期镶牙等均无利用价值时, 则应拔除。本组病例中1例9岁半儿童第二前磨牙牙胚已完全暴露, 予以拔除。

3.1.4固定材料的准备

我院采用直径0.3 m m的不锈钢钢丝行颌间固定。护士可协助医生选好绷带、橡皮筋、牙弓夹板、小环、纽扣等材料, 先用中性皂水或氨水清洗, 然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再浸入消毒液中浸泡待用。

3.2术后护理

3.2.1体位及口腔护理

为减少出血的可能性, 应增强呼吸功能锻炼。本组病例一般均采取半坐位, 隔日1次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洁。能自动含嗽的患者, 可用1%~2%N a H CO3溶液含嗽。

3.2.2处理流涎

本组病例中有6例由于软组织贯通伤或下唇及颊部等软组织缺损形成涎瘘, 其中2例由于唾液的浸湿, 有局部毛囊炎。因此, 在伤口周围皮肤上涂布氧化锌糊剂以保护皮肤, 防止发生皮疹和湿疹。要及时更换绷带, 不吃刺激性食物, 以减少唾液分泌。

3.2.3检查咬关系及固定

颌骨骨折复位固定后, 应注意结扎物有无松脱、折断、移位、压迫牙龈或刺伤唇、颊黏膜, 橡胶圈牵引方向和力量是否合适, 有无松脱现象。如发现问题, 应及时处理并予矫正。

3.2.4饮食

下颌骨骨折患者行颌间固定后, 由于胃肠功能正常, 食欲及消化能力良好, 所以在食品调制与喂食方法方面, 均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本组病例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等多种食谱, 对伤情较重, 口腔内有伤口, 不能进食者, 可用鼻饲法和静脉补充营养;对能活动而有吸吮能力的则自行进食, 采用小壶喂食法和吊桶喂食法, 使流质食物通过缺牙部位及磨牙后间隙进入口腔。

4康复指导

开放性下颌骨骨折的护理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50例中, 男41例, 女9例, 男女之比为4∶1, 其中车祸占88%, 打击伤7%, 其次是其他损伤。骨折并发不同程度颅脑损伤10例。

按照早期清创缝合预防感染及恢复正常咬关系和骨折良好复位的原则, 对有脑创伤及严重合并症者转入ICU治疗。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尽早正确复位, 这对减少出血及骨折愈合有着重要意义。

2 术前护理

2.1 急救护理

下颌骨是口底外周的骨性组织结构, 起到保护口底软组织的作用, 一些肌肉也附着在下颌骨上。口底为呼吸道上端的前壁, 下颌骨的髁突与颅底相邻, 所以开放性下颌骨骨折的患者, 可能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如窒息、出血、休克、颅脑损伤等, 应迅速配合医生进行及时抢救, 钳夹明显出血点, 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变化。随时吸出口腔分泌物, 备好口咽通气道、气管切开包等,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2.2 心理护理

意识清楚的患者, 心理十分敏感和复杂, 表现担心有无生命危险, 并希望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尽快为其进行手术, 由于创伤位于颌面部会造成容貌损坏, 所以特别是中青年患者甚感痛苦。护士应热情细致地关心他们, 介绍手术医生的医技及现代创伤修复的新技术, 用小针无损伤缝线, 微型钛板置入不用取出, 术后如有瘢痕可应用去瘢痕药物等。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 主动积极地配合手术。

2.3 术前准备

钳扎明显出血点, 用无菌纱布敷盖伤口, 剪除伤口周围的胡须、毛发, 去除活动义齿, 备结扎丝、钢丝剪子、持针器, 协助医生临时简单复位明显的骨折移位, 建立静脉通道, 全麻患者应询问伤前进食情况有无其他疾病等, 为医生行清创缝合术做好术前准备。

3 术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口腔损伤的患者, 伤后头颈部组织水肿, 颌间牵引复位不能开口, 以及绷带包扎下颌制动患者呈闭口状态等, 都可以使患者气道阻塞, 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本组1例患者术后3 h发生呼吸困难, 原因是伴上颌骨骨折, 鼻腔水肿, 鼻腔不通气所致, 立即去除颌间橡胶圈牵引, 嘱患者采用口呼吸, 呼吸困难即刻得到解除, 然后鼻腔用麻黄素滴鼻液, 鼻腔通气恢复正常后, 再行颌间牵引患者呼吸正常。

3.2 预防感染

口腔颌面部皮肤缝合后的伤口一般都暴露, 不用包扎, 早期缝合伤口都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 此时应及时清除, 用双氧水和75%的酒精进行消毒, 并仔细观察缝合伤口愈合情况及缝线周围有无缝线反应。本组2例患者术后第3天发现缝合伤口周围皮肤充血, 用7号注射针头自伤口处刺入后有深褐色陈旧性血性分泌物流出, 用棉签轻轻挤压将分泌物挤净, 次日皮肤充血消失伤口均正常愈合。

口腔内缝合后的伤口因口腔活动受限, 我们将原来的棉球涂擦清洗改为冲洗清洁, 用30 ml注射器分别装双氧水和生理盐水, 缓慢冲洗口腔, 特别是有缝线的部位, 边冲边用电动吸痰器吸引, 达到彻底清洗口腔的目的, 每天3次, 本组未出现1例伤口感染。

3.3 术后营养支持

合金钛板固定下颌骨骨折浅析 篇6

关键词:下颌骨骨折,合金钛板,固定

下颌骨位于颌面部下份, 位置突显, 外伤时首先着力而致骨折, 并发生明显骨折移位, 使咬紊乱, 开口受限, 咀嚼功能丧失, 无法进食。以前常用疗法是用上、下颌牙弓夹板结扎以颌间牵引或颌间固定;也有用钢丝作骨间内固定。大多复位不良, 固定效果较差, 并影响患者开口及咀嚼运动[1], 且病程较长, 总费用成本高。本文总结我院2011年~2014年采用合金钛板固定下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后认为:该方法治疗效果显著, 费用降低, 适宜基层医院应用。现予以报道。

1 材料与用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本科内下颌骨骨折病种66例, 经查体、辅助检查、CT三维重建诊断, 均具有手术适应证[2]。其分别是:女性30例, 男性36例, 年龄15~69岁, 平均年龄41岁;骨折原因, 斗殴伤18例, 车祸损伤26例, 坠落跌倒损伤19例, 碰撞伤3例;骨折分类, 单发性骨折45例, 多发性性骨折21例;骨折位置, 其中39处为下颌骨体部骨折, 21处为下颌骨角部骨折, 16处为下颌骨颏部骨折, 10处髁部骨折, 8处下颌升枝骨折。

1 . 2 接骨板及螺钉:选用上海市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合金钛板, 按照不同部位颌骨骨折及类型, 选择相应合金钛板和螺钉, 以及其配套附件。有T型、L型、直型及不同长度的合金钛板, 板厚度为1.0 mm、1.2 mm。各类螺钉直径1.6 mm、2.0 mm、2.2 mm, 长度5.0 mm、7.5 mm等。

1.3 手术治疗

1.3.1 术前确诊:所有本病种患者均遵从临床路径, 经术前X线, CT三维重建等专科检查、诊断后, 确认骨折部位、移位状况, 确属手术指征, 选定手术方式。并告知患者手术的预后及并发症。

1.3.2 术前准备:术前做好各验血项目, 备好手术器械材料, 术前常使用抗生素, 口腔清洁, 测量生命征, 消除心理紧张因素。

1.3.3 手术方法:在鼻腔插管复合麻醉成功后, 行下颌骨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术, 手术径路尽量选择在口内作切口。特殊部位如髁突骨折应视骨折线位置等情况作耳屏前切口、颌后切口或颌下切口;开放性创口则适当延长切口。分层切开软组织, 分离骨膜。暴露骨折断端, 撑开骨折线, 清除肉芽组织及骨碎片, 加压解剖复位, 复查咬关系, 用牵引钉或牙弓夹板临时颌间结扎, 按照Chanpy[3]应力线放置合金钛板, 并塑形贴合骨面, 钻针须与骨面垂直, 并注意适当喷水降温, 以免损伤骨质。断端两侧须固定3个螺钉, 复查咬良好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 逐层缝合软组织、放置引流片, 纱布包扎。

1.3.4 术后医嘱:预防感染, 常规抗生素应用, 用1%双氧水清洁口腔, 流质饮食1周, 半流质2周后普食, 7 d后拆线。

1.3.5 效果评定:咬关系正常, 咀嚼功能良好, 开口无受限, 关节无疼痛, X线拍片骨折线消失, 骨皮质连续, 骨小梁改建完成, 符合治愈标准[4]。

2 结果

66例下颌骨骨折病例经合金钛板内固定术后, 骨折对位良好, 软、硬组织愈合良好, 62例患者达骨折前咬状态, 患者接骨板均无断裂、移位发生。4例咬情况较差, 经调[5,6,7]后逐渐改善, 术后1个半月门诊复检:开口无受限, 咀嚼功能恢复良好;3个月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无不适主诉。

3 讨论

3.1 合金钛板内固定, 按照Champy应力线上放置接骨板, 符合下颌骨应力要求, 固定可靠, 不会因开口活动或咀嚼受力而发生裂开或移位, 初期骨愈合有可靠保证。

3.2 因为固定牢靠, 可早期开口咀嚼运动, 刺激骨的生成及改建, 缩短了骨愈合时间, 减少了患者费用。

3.3 因早期可以开口, 口内便于清洁, 避免了感染的发生, 减少了并发症, 提高了预后质量, 缩短了疾病的过程。

综上所述, 用合金钛板做骨折内固定, 因固位牢靠, 可早期开口、咀嚼, 促进了初期骨的愈合,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了成本费用, 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适宜推广。

参考文献

[1]邱蔚六, 张震康.口腔颌面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1-195.

[2]巴秀, 王翰章, 田卫东, 等.413例下颌骨骨折分析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 (1) :46.

[3]Champy M.Lodde JP, Jaegar JH.Manclibular osteosynthesis according to the Michelet technic.l.Biomechanical bases[J].Rev Stomatol Chir Maxillo Fac, 1976, 77 (3) :569-576.

[4]忻文雷, 李耀俊, 厉祯, 等.口腔颌面部骨折88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0, 20 (3) :192-194.

[5]李新民, 黄立勋, 黄建华.口内途径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29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4, 20 (6) :347-348.

[6]王林, 李珊, 刘亚蕊.下颌骨骨折的临床回顾性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5) :753-755.

上一篇:66KV下一篇:中学作文教学问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