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地理条件

2024-05-18

气象与地理条件(精选十篇)

气象与地理条件 篇1

大气稳定度是指空气保持在其原来所在的层结的难易程度。如果容易发生垂直对流, 则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反之大气则处于稳定状态。如果空气受某气团影响离开甚至加速离开原来的位置, 不返回原来的位置, 则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反之大气则处于稳定状态。

大气稳定度一般分为六级, 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 分别用字母A、B、C、D、E、F表示。

2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能力的影响

2.1 气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大气层厚度约l0km。大约50%的大气集中在距地面6km的范围内。靠近地面为对流层;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在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平流层, 平流层底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平流层底层以上大气气温随高度迅速增高。

对大气污染有影响的主要在对流层的底层距地面约l~2km的范围内。风、雨、雷电、雪、雹等自然现象就发生在这一层里。进入大气的污染物的浓度与近地面大气的活动密切相关。一般说来, 由于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远不及地面物体, 因此, 随着高度的增加, 气温是降低的。但是, 由于气象条件不同, 大气的气温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2.1.1 气温随高度递减———一般情况。

这种情况属于一般情况, 多出现在晴朗少风的白天。这是因为在这种气象条件下, 地面接收太阳的辐射较多, 升温较快, 近地层气温升高比高空快, 近地大气因温度较高不断上升, 高空大气因温度较低下降形成对流。这种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1.2 气温随高度递增———逆温。

这种情况与一般情况相反, 气温随高度递增, 称为逆温, 多出现在少云少风的夜间。这是因为夜间无太阳辐射, 地面温度逐渐降低, 近地层气温降低的速度比高空快, 致使逆温现象出现。在这种气象条件下, 大气对流缺乏动力, 处于稳定状态, 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 致使污染源附近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过高。在一年中, 冬季气温低, 而且风很少。在这种情况下, 大气容易出现逆温现象。因此, 冬季污染源附近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在一天内, 早晨和晚上气温较低, 容易出现逆温现象, 因此, 早晨和晚上污染源附近大气污染比其它时间严重。

2.1.3 气温随高度不变———等温。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地面接收的热量较少, 致使地面、近地大气及高空大气升温速度几乎一样, 多出现在多云天气或阴天。这是由于白天云层阻挡了太阳对地面的辐射, 而夜间阻挡了地面向大气的辐射。这种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影响介于一般情况与逆温之间。

2.2 气压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能力的影响。

大气压力随高度递减。如果空气团不与其周围的大气发生热量交换的话, 可以认为, 该空气团处于绝热状态。如果某空气团的上升或下降速度较快.来不及与周围的气体进行热交换, 则可以认为该气团的运动是在绝热的状态下进行的。当空气团上升的时候, 其压力降低, 体积膨胀作功, 内能减少, 温度降低。当下降时, 压力增大, 周围气体对其压缩作功, 使其内能增加, 温度升高。

干空气绝热上升或下降每单位距离 (通常为100米) 的温度变化数值称为干空气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 简称干绝热宜减率。其数值越大, 说明其温度变化越大。

实际大气并不是干空气, 因此其温度绝热垂直递减率与干空气有所不同。如果, 某空气团在其上升时, 其湿度总比周围气体的温度高, 就会一直存在上升的动力。这种情况下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反之, 如果其温度总比周围气体的温度低, 就只有使其具有回到原始位置的倾向。这种情况下大气处于稳定状态,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2.3 风与湍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风与湍流都是大气的流动。风是大气的水平流动, 而湍流则是大气的垂直流动。从污染源排放出的污染物会随风飘散, 使污染源附近区域污染物的浓度降低, 减轻该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风向和风力、风速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有很大影响, 进而影响到该地区污染物的浓度。

风向对扩散到某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十分明显。如果该地区处在污染源的下风头, 则该地区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该地区处在污染源的上风头, 则该地区受到的大气污染就轻微得多。

风速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速度。风速越大, 污染物扩散的速度越快。某地区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得越快, 该地区受到的大气污染越轻微。

湍流不仅可以使大气污染物向高空扩散, 而且由于湍流的紊流作用, 还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水平方向的扩散。湍流越快, 扩散效果越明显。

3 地理条件对大气污染程度的影响

3.1 城乡风的形成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城市具有很多高大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一方面会阻碍大气的流动, 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而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湍流的形成, 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工厂集中、建筑物林立, 释放给大气的热量较多, 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也多。使得城市上空大气的气温高于乡村。这种情况在夜间更为明显。城市上空的大气因吸收的热量较多而上升, 而城市以外的地区或乡村较低温度的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所谓的“城市风”。这一情形与水中的岛屿类似, 因为岛屿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的能力比水强。因此, 这种现象也称为“热岛效应”。

当没有地方风时, 参见图1 (a) , “城市风”的形成使由城市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能够扩散到城外, 减小了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当存在地方风时, 参见图l (b) , 只在背风侧出现城市风。如果郊区有污染源的话, 则可能将污染物带到城里来。一般来说, 白天城内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比城外低, 夜间城内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比城外高, 日出时两者相近。

3.2 山谷风的形成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地貌类似于山谷的地理环境, 会形成所谓“山谷风”。在没有过山风的情况下, 在白天, 山顶与坡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升温, 而山谷由于吸收的热量较少, 气温较低。山顶与波面上的空气上升, 山谷上方因气温较低而下降, 形成由谷底吹向山顶的上山风。上山风也称为谷风。到了夜间, 山顶与坡面降温的速度比山谷快, 山谷的大气上升, 山顶与山坡表面的空气下降, 形成由山顶吹向谷底的下山风, 也称为山风。在山风的上面由于气温较谷底高, 因此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而在白天, 如果谷底有污染物排出的话, 那么污染物将被卷向谷低。而在日出和日落前后, 山风与谷风转换, 一般风速较低, 也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参考文献

[1]向可宗.广东边界层气象条件及对大气污染的影响[J].热带气象, 2006 (3) .

农业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篇2

首先,农业虫害与气温、湿度变化关系密切。在自然情况下,大气的温度和湿度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而且总是共同综合地对虫害起作用。对某一种害虫来说,有利或不利的温度范围,是随着湿度条件而转移的;同样,有利或不利的湿度范围,也是随着温度条件而转移的。如玉米螟卵的孵化需要相当大的湿度,当气温在25℃时,相对湿度必须达90%,卵才能全部孵化;如果相对湿度降到80%,卵死亡率达6%;如果相对湿度降到70%,卵死亡率上升到7%。玉米螟的一龄幼虫当气温在20—30℃,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幼虫很少死亡;当相对湿度降到95%时,则发育延迟。因此在夏季长期干旱时,对玉米螟的发生非常不利。根据温度和湿度综合地对害虫起作用这一道理,可以知道,当环境的温湿度配合较好时,就会促进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危害;反之,就会加速害虫的死亡和不利害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昆虫对温湿条件的综合要求,通常用温湿系数来表示,即:温湿系数=相对湿度/温度,利用温湿系数可以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

其次,农业虫害与日光、风的关系密切。阳光对农业虫害的影响,除了影响大气温度变化而间接影响虫害的发生、发展外,还直接影响害虫的迁移、取食、产卵等活动。生活在土壤里的昆虫,钻蛀作物茎秆的害虫和仓库害虫则一般都畏惧强光,风对昆虫的传播起着巨大作用,它可以帮助一些昆虫飞翔和迁移,但风太大则会阻碍一些昆虫的活动。如飞蝗的迁移就和风速关系密切,小风就迎着风飞翔;风力稍大就顺风飞翔;风力过大就停止飞翔。因此可以根据飞蝗活动时的风向风速,来预测飞蝗的分布范围和扩散幅度。

玉米收获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篇3

1 玉米成效的指标

玉米籽粒从受精过程结束到成熟, 其胚的结构、物质积累以及植株、穗、粒的形态特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突出表现是:玉米授粉以后开始灌浆, 籽粒体积开始迅速膨大;至授扮后半个月到20天的时间内, 幼粒即由慢而快, 逐步积累有机物质, 籽粒含水量也逐步降低;到28天左右, 籽粒的体积已达最大值。这一时期籽粒的生长发育称为籽粒的形成期, 也称溜浆期。当籽粒内含物由可溶状态转变为不可溶状态, 籽粒经过了乳状、蜡状后, 逐步失去水分干硬, 直到完全成熟。因此, 可把玉米籽粒成熟分为乳熟、蜡熟和完善三个时期。

1.1 乳熟期

籽粒内含有由乳白浆糊状到出现蜡状物以前, 称为乳熟期, 玉米乳熟期一般为15天左右。在这段时期内, 籽粒及胚已达成熟的大小;粒重为成熟期重量的60%~80%, 含水量逐渐变小, 下降到45%左右。从外形来看, 玉米花丝完全干枯, 但玉米植株青绿, 仅下部叶片开始发黄。

1.2 蜡熟期

籽粒内含物由蜡状逐渐变硬, 用指甲掐时有凹痕, 并渐渐具有光泽, 这段时期称为蜡熟期, 一般约10~15天。籽粒含水量由45%下降到25%左右。从外形上看, 玉米苞叶由绿渐黄, 大部分茎叶仍呈绿色。因此期末籽粒干物质重量已达最大值, 可作为玉米的适时收获时期。

1.3 完熟期

籽粒进一步变硬, 乳线消失, 基部黑色层形成, 这一时期为完熟期。此期籽粒含水量减少到20%左右, 籽粒脱水变硬, 具有鲜明的光泽, 茎叶开始估黄, 但有些杂交品种直到成熟, 仍能保持育绿。如推迟收获, 常会造成损失。

2 玉米收获与气象条件

2.1 收获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玉米不同的收获期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很大。不同玉米品种、不同收获期的产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 收获过晚, 产量也会降低。这是由于籽粒成熟后呼吸消耗, 或是由于籽粒成熟在脱水过程中可能有干物质的回流现象造成的。

玉米不同的收获期, 不仅影响了玉米的籽粒产量, 同时还影响了玉米籽粒的品质, 根据研究, 随着收获期的推迟, 玉米干粒重逐渐提高, 籽粒粗蛋白含量相对降低, 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 碘值逐渐增大。我们可以看出, 在玉米果穗苞叶发黄后8~10天, 即在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 不仅能增产10%左右, 而且能改善籽粒的品质, 提高淀粉、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不同收获期对青饲、育贮玉米的影响也很大。玉米不仅是籽粒优良的精饲料, 在各种饲料的配方中一般占60%以上, 而且玉米的茎、叶和果穗亦是饲喂家畜的优良饲料和青贮饲料。青贮玉米的最适含水量范围是61%~68%, 而研究表明在玉米半乳阶段——无乳阶段之前, 在1/4乳阶段时收获最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玉米收获也是玉米一生中重要的阶段, 确定玉米适宜的收获期除根据外形条件外, 还要考虑气象因素、种植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有了玉米收获的时间范围, 再根据玉米的外形特征, 就可以判断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一般, 在玉米最佳收获期内, 要根据天气预报, 以选择晴好天气为原则, 可以提前或推迟几天收获。

2.2 收获方法

玉米收获的方法, 分人工收获与机械收获两种。人工收获是先整株收获, 再掰果穗, 或先掰果穗, 随后再割茎秆。有的地区为了抢种小麦, 在玉米蜡熟期以前收获时, 采用整株收割, 打捆并堆竖在田边, 秋收秋种结束后再掰果穗。若不急于掰茬, 也可在完熟时, 先收果穗, 再割茎秆, 这不仅可以调节劳力, 而且场内晾晒时间也可以缩短。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收获, 要视天气情况而定。机械收获是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可以割秆、摘穗及茎叶切碎等作业一次完成, 这种方式适于大面积直播玉米收获。

3 玉米贮藏与气象条件

要正确、科学地贮藏好玉米, 必须了解储藏过程中玉米的生命活动规律,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玉米的储藏特点

3.1.1 玉米的胚易吸湿, 呼吸旺盛。

玉米的胚是谷类粮食中最大的, 约占整粒体积的1/3, 占粒重的10%~20%。由于玉米的胚组织比较疏松, 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因此吸湿性强, 呼吸较旺盛。据研究, 玉米的呼吸强度比小麦大8~11倍, 吸湿和散发水分主要是通过胚部进行的, 因此不宜将其存放在湿度过高的环境里。3.1.2玉米胚部含脂肪多, 易酸败。米的胚部含有较多的脂肪, 占全粒脂肪的77%~89%。因此胚部的酸值始终高于胚乳, 酸败时首先从胚部开始。3.1.3玉米胚部带菌量较大, 容易霉变。据测定, 玉米经过一段时间储藏后, 其带菌量比其它谷类粮高得多, 容易发生霉变。因此, 如玉米水分大, 或粮堆吸湿受潮霉变速度很快。在霉变早期, 玉米表面湿润, 散落性降低, 籽粒颜色鲜艳, 并散发出甜味, 这是玉米发生霉变的早期征状。此时玉米品变化不大, 还不影响食用, 只是口味不好, 若及时采取措施, 还可避免损失。若任其继续发展下去, 胚部及碎粒断面便会出现白色丝, 有轻微霉昧, 这时是争取处理的最后期限。若还不采取保护设施, 胚部会出现明显的绿色袍子, 同时产生浓厚的辛辣昧、霉味、酒气味, 严重时已不能食用。其后, 粮温继续上升, 霉变范围继续扩大, 出现黄色菌落, 以至霉烂结块, 人畜食后可能引起中毒。

3.2 玉米储藏过程中的生命活动

3.2.1 呼吸。

玉米籽粒在储藏过程中, 不断进行着呼吸活动, 通过呼吸可以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质, 产生热能, 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在空气中氧气的参与下, 营养物质被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热量。而无氧呼吸则是在没有氧的参与下, 营养物质被分解成酒精、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放出热量。影响玉米籽粒呼吸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及空气流通状况等。其中籽粒含水量是影响呼吸强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 水分愈多, 呼吸强度越大。当玉米籽粒水分在11%~12%时, 呼吸强度极为微弱, 当水分>15%时, 呼吸强度上升很快, 形成一个明显的呼吸增强转折点, 称这个转折点为呼吸“临界水分”。呼吸对贮藏是不利的, 它消耗干物质, 产生热量, 散发水分, 致使粮堆发热、霉变、生虫, 使品质降低, 重量减少。实践证明, 储藏期间影响玉米籽粒安全的不是呼吸性质, 而是呼吸强度。只要玉米的呼吸强度较弱, 贮藏的玉米一般不会发生问题。因此在贮藏玉米时, 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把籽粒水分降低到安全线以下, 控制呼吸强度, 才有利于长久保存玉米, 并保证其食用和种用的优良品质。3.2.2陈化。粮食只要经过长久的贮存, 即使保存的方法很好, 也不如当初的新鲜, 玉米籽粒储藏也是这样。在玉米储藏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增长, 虽然玉米籽粒末发热霉变, 但由于其中酶的活性减弱, 呼吸能力衰退, 原生质胶体结构松驰, 物理化学性质改变, 生命力减弱, 种用品质和食用品质比以前有所降低, 新陈代谢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 称之为玉米的“陈化”。陈化虽是由于玉米内部生理生化变化所引起的:但储藏时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可以促进或延缓陈化的时间, 一般商温、高湿、空气流通差的环境, 可加速玉米的陈化时间, 反之, 干燥、通风、低温的条件下, 可以延缓玉米陈化过程。

摘要:玉米成熟之后的气象服务, 也是玉米全程气象保障的重要环节, 确保玉米成熟后适时收获和安全储藏, 是实现玉米丰产丰收高效优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玉米收获,气象条件,关系

参考文献

[1]吕新, 白萍, 张伟, 朱玉.不同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呼和浩特市PM10与气象条件分析 篇4

呼和浩特市PM10与气象条件分析

文章利用20的PM10的.日平均浓度资料与同期对应的呼和浩特市气象台的气象资料,分析了PM10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得出PM10污染程度的大小与气象条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作 者:郭海明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气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刊 名:内蒙古气象 英文刊名: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X513 关键词:PM10   气象条件   统计分析  

气象与地理条件 篇5

作者简介:诸凤丹(1984-),女,湖南常德人,农艺师,从事棉花栽培与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工作。

E-mail:y8x8200cn@126.com。

通讯作者:杨鸿,E-mail:cdnyyh @126.com。

(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省棉花产业体系常德试验站,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为探索常德市棉花轻简化生产模式,寻找棉花集中吐絮和机械化采收的最佳气象时期区段,作者研究分析了常德市1950~1980年和2004~2014年两个年度段8~11月的气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常德市9月中下旬降雨次数少、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适宜机采棉集中裂铃吐絮;10月上中旬,降雨少、气温适宜、湿度低,适宜进行机械化收花。

关键词: 常德;棉花;收获期;气象因子;机械化收花

中图分类号:S56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95-3143(2015)02-0008-07

DOI:10.3969/j.issn.2095-3143.2015.02.002

Analysis of Climate Conditions and Harvesting Cotton in

Machine on Harvest Time of Changde Area

Zhu Fengdan,Li Botao,Yang Hong,Zhu Yuye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nd Sciences of Changde City / Changde Experimental Station , Cotton industry and Technical System of Hunan Province., Changde 4150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otton light simplified production mode in Changde city and look for the best weather period section of wadding cotton concentration and mechanized harvesting,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August~ November of 1950 ~ 1980 year and 2004 ~ 2014 year in Changde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less rainfall in mid to late September, higher temperature, lower humidity, suitable for centralized cracked bell wadding cotton picking machine; in mid October, less rainfall, suitable temperature, lower humidity, suitable for mechanized harvest cotton.

Key words: Changde; Cotton; Harvest period; Meteorological factor; Mechanization receiving cotton

0引言

常德市地处环洞庭湖植棉区的中心地带,土壤肥沃,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植棉条件优越,植棉历史悠久,历来是湖南省的主产棉区[1]。目前随着植棉比较优势下降、劳动力短缺等现实矛盾的不断凸显,常德市棉花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常德气候特点,秋季变温幅度大、有阶段性的连绵阴雨,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怎样实现棉花的集中结铃吐絮和机采机收是实现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关键点和难点[3]。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湖南省棉花产业体系的常德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结合体系工作和棉花产业发展形势,查阅常德市历史气象资料,通过分析,期望寻找到适宜机采棉集中吐絮和机械化收花的时间区段,为常德市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收获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冰山雁历史气象网站(weather.bsyan.com)查询下载常德站2004~2014年每日气象数据和常德市气象局编制的湖南省常德地面气候资料(1951~1980年)。选取棉花吐絮期8~l1月的每日降雨量、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进行统计分析。降雨天数为日降雨量≥0.1mm的天数。

2结果与分析

2.1常德市2004~2014年8~l1月逐日气象条件分析

棉花的吐絮期是从开始吐絮到收花基本结束[4]。常德棉花吐絮始期一般是8月中下旬,结束期是12月中旬前后,因此,只分析8~l1月的相关气象数据。适宜棉花裂铃吐絮的气象条件是天气晴朗、光照充足、日平均气温在20℃以上[5]。常德市2004~2014年8~11月每日的气象条件如图1、图2所示:平均气温曲线是一个缓慢下降的曲线,10月20日之后的日均气温下降到20℃以下,不利于吐絮。平均湿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曲线,其中9月12~23日有个连续12天的低谷期(≤63%,只9月20日稍高),10月3~11日有个连续9天的低谷期(≤63%)。日平均降雨量变化较大,根据统计结果,8~11月的每月无雨和小雨(日降雨量≤1mm)的天数分别有12、15、13及6天,其中连续无雨和小雨的日期是:8月7~10日、9月12~17日、9月26~29日、10月8~12日、11月18~20日。以此推断, 8月上旬、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和11月中旬的降雨几率小、降雨量少。另外,综合比较发现,10月20日以后的天气,温度较低、湿度多变、降雨较多,不适合棉花的裂铃吐絮。

2.2常德市2004~2014年8~11月逐旬气象条件分析

2004~2014年8~11月逐旬的气象条件如表1所示:旬平均气温逐渐降低,8月上中旬为29℃左右,8月下旬下降到27℃左右,9月上中旬维持在25℃左右,9月下旬和10月上中旬缓慢下降到20℃左右。10月下旬开始加速降温,11月上旬至中旬陡降4℃,下降到12.7℃。棉花吐絮生物学的最低温度是15~18℃,低于15℃将影响棉花纤维质量[6]。所以,常德市10月下旬以后的气温对棉花的吐絮越来越不利。旬平均湿度大多在62%~64%,但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出现最高峰(近70%),田间湿度过高,易引发铃病导致烂铃,所以集中裂铃吐絮期应避开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高湿时段。9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湿度低谷期,最低点(58%)是10月上旬,此期湿度低,烂铃危险降低,适宜棉铃的裂铃吐絮。旬降雨量的最高峰是8月中下旬(31~39 mm),其次是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25 mm左右),低谷期是10月上中旬(13~14 mm)。旬降雨天数最多时段的是10月下旬,11天中有5天降雨,最少的是9月中旬(1.8 d),其次是10月上旬(2.2 d)。

表1 常德市2004~2014年8~11月逐旬气象信息表

气象要素8月9月10月11月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上旬中旬下旬平均气温(℃)29.9129.2926.9825.0525.222.7221.4519.8417.3716.8512.7411.66平均湿度(%)64.2563.4967.8469.6962.6763.4358.3963.3264.8662.5063.6062.69降雨量(mm)15.8239.3831.4522.2019.5320.3213.4214.3324.7225.3716.3517.30降雨天数(d)2.62.73.43.31.83.32.23.55.03.52.73.7

综合分析,8月上旬降雨少、气温高、湿度适合,适宜吐絮但稍早,棉铃成熟不够;8月中下旬降雨量大、气温较高、湿度也较高,容易烂铃;9月上旬降雨中等、但湿度最高、温度也较高,阴雨天较多,也易烂铃;9月中下旬,降雨量中等、但降雨次数少、特别是中旬,降雨不到2天,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适合棉花集中裂铃吐絮;10月上中旬,降雨量最少、降雨次数也较少、湿度低、温度不低,适宜棉花吐絮脱水,也适合进行机采机收;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降雨量较大、次数多、温度不断下降、不适宜高品质棉花纤维的成熟和收获。再往后降雨不多,但气温陡降至12℃左右、棉株停止生长、棉纤维难以成熟。

2.32004~2014年与 1951~1980年的气象条件比较分析

据图3、4所示,常德市8~11月的旬平均气温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呈上升趋势。除了8月下旬、9月上旬和11月中旬的旬平均气温变化很小,其余点均略有升高。升高最多的是9月中旬和11月上旬,均升高2.3℃;其次是10月上旬和11月下旬,均升高2.1℃。气温的升高,能使积温增加,棉花生长期延长,棉花吐絮时间延长。

据图5、6所示,近年来常德市8~11月的降雨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2004~2014年常德市8~11月的降雨总量比1950~1980年的减少了110.5 mm,以8月减少最多,少了67.8 mm;其次10月减少了35.7 mm;9月只减少了7.9 mm;11月稍增了1.1 mm。其中,8月上中旬、9月中旬和10月各旬的旬降雨量减少明显;9月上下旬和11月下旬略有增加;8月下旬和11月上中旬几乎相同。据图7、8所示常德市8~11月的旬降雨天数每10年都有少量变化。其中,2004~2014年9月中旬和10上旬的旬降雨天数减少较明显,分别减少了1.8 d和1.7 d。收获期降雨的减少,有利于棉田湿度的降低、烂铃的减少、棉花的吐絮脱水和机械化采收,但也易出现干旱,导致棉花早衰减产。

3结论与讨论

根据常德市气象资料综合分析认为:9月中下旬,降雨次数少、气温较高、湿度较低,适合棉花的集中裂铃吐絮;10月上中旬,降雨量和降雨次数都较少、温度适宜、湿度低,适合进行棉花的机械化采收。10月下旬及之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有所增多,越来越不适应棉花的吐絮和机械化采收,鉴于此,常德市棉花的机械采收应尽量在10月份内完成。

李飞,等[2]和张志刚,等[7]研究发现湖南省从8月下旬开始,会出现阶段性连续阴雨天气,造成棉田铃疫病和烂铃严重,严重年份烂铃高达50%。郭利双和李景龙[8]研究也认为,长江流域收获期的多雨导致机械收花较难,是棉花生产应用机械化的难点,重点是实现集中结铃吐絮,减少雨后花。本研究也发现:常德市自1950年以来,8月中下旬都降雨多、湿度渐高,至9月上旬降雨量中等,平均湿度增至收获期内最高点,可以推断是连绵阴雨天多,导致湿度维持高位,而此阶段的平均温度在25℃以上,高温高湿天气遇到棉株结铃吐絮的荫蔽期,特别适宜铃病的发生,这就是常德市棉花易发生烂铃的高危时期;常德市棉花要实现高密度栽培、集中结铃吐絮、机械化收花就要特别注意这段时期的天气变化趋势,采取措施使棉花集中裂铃吐絮避开这个危险时期。

根据近11年与1950~1980年期间的历史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1950~1980年间,阴雨天气还会在9月中旬及以后持续一段时间,但是近11年发生了变化,特别是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旬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比之前明显减少,晴好天气增多,为棉花集中吐絮和机械收花提供了较好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常德地区实现机采棉愿望。

参考文献

[1] 李庠,陈浩东,匡政成,等. 2013年气象因子对湖南省棉花生产的影响[J].中国棉花,2014,41(7):42-43.

[2] 李飞,李庠,李育强,等. 湖南省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思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4:75-77.

[3]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气象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619-628.

[4] 吴新德,陈德华,杨举善. 棉花综合诊断技术[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6:116-139.

[5] 王建勋,朱晓玲,庞新安,等. 塔里木灌区棉花生长发育光热条件的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7):30-33.

[6] 王月兰,莫瑶,魏敏. 滨州市2006 年棉花生长期间气象条件分析[J]. 农技服务,2008,25(11):23.

[7] 张志刚,卢翰,杨晓萍,等. 洞庭湖棉区棉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棉花,2010,37(1):38-45.

大豆生育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大豆,生育期,气象条件,江西吉水

大豆原产于我国, 栽培历史悠久。大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籽粒中含有40%的蛋白质, 20%的脂肪, 另外还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大豆可加工成各种副食品, 供广大人民生活所需, 同时还可以用来制造各种工业产品和医药品, 深受广大人民欢迎。

1 大豆的主要生育过程

1.1 种子发芽和出苗期

大豆从播种到发芽一般需要4~5d, 此时除需要适当的温度条件外, 还需要有足够种子发芽的水分和氧气, 但雨水不宜太多, 否则种子容易在土壤里霉烂, 影响出苗和产量。当种子在土壤中吸收到比本身重1.0~1.5倍的水分时, 胚根便穿过珠孔而出, 此时称为“发芽”。之后发育成强大的根系, 同时胚轴伸长, 2片子叶突破种皮, 7d左右带着胚芽逐渐穿过土层, 子叶开始由黄色变为绿色, 进行光合作用, 即称为“出苗”。

1.2 苗期

大豆幼苗期大约在20~25d开始分枝。大豆出苗后, 当出现第1复叶和2个节间时, 地面上部增长速度缓慢, 地面下部根系生长较快, 一般地下部比地上部快5~7倍, 在此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 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以培育壮苗。

1.3 发芽分化期

发芽分化期即为分枝期, 大豆出苗后25~35d开始分枝, 由于大豆各种品种对光照长短和温度等要求不同, 其分化始期也有迟早。在大豆分枝期, 植株生长量增多, 比幼苗期增加1~2倍, 这是大豆生长的旺盛时期, 同时大量的花器又要不断分化和形成, 因此此时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

1.4 结荚期

大豆从开始分枝到开花约25~30d, 视大豆有2/3的植株出现2个以上花朵的日期为开花期。此时的温度和光照对开花影响很大, 开花适宜温度为25~28℃, 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开花, 一般最适宜湿度达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 开花最多。

1.5 鼓粒成熟期

大豆开花结荚约40d左右, 此时种子即有发芽能力, 50d后的种子发芽健全, 达到成熟阶段。大豆鼓粒开始时水分可达90%, 但随着干物质的不断增加, 水分很快降到60%~70%, 当干物质增加到最大值时, 水分再降到20%以下, 形状逐渐变成成熟状态, 这时要有足够的水分来促进数粒发育, 以提高产量。

2 大豆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1 大豆对温度条件的要求

大豆是一种喜温作物, 全生育期为100~120d, 共需积温2 500~3 000℃, 通常占全年积温的35%~45%。大豆播种期为大暑后立秋前 (即7月下旬) , 收获期为立冬前后。根据大豆各生育期的特征, 对温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1) 大豆播种之后, 种子温度在6~8℃时即可萌动发芽, 但十分缓慢, 20~25℃种子发芽正常, 29~31℃是大豆发芽最适宜温度, 共需积温300~350℃, 占全生育期所需积温的11.9%, 温度超过33℃则为大豆发芽不利条件。因此, 播种期土壤温度要保持在12℃以上, 才能有利于大豆的发芽出苗。

(2) 大豆出苗后进入生长期, 这时适宜温度为28~30℃, 其积温为850~900℃, 占全生育期所需积温的30.3%。

(3) 大豆开花期是植株生长最旺盛时期, 干物质累积量达到最高峰, 大量的营养物质不断向花荚输送, 此时要求最适宜温度为22~28℃, 其积温为740~780℃, 占全生育期所需积温的27.5%。

(4) 大豆生长后期 (即成熟期) , 最适宜的温度为14~23℃, 其积温为700~790℃, 占全生育期所需积温的28.0%。当温度低于13℃时, 大豆停止生长。

2.2 大豆对光照条件的要求

大豆既是一种喜温作物, 又是一种短光照作物。它对光照的长短反映比较敏感, 在一昼夜黑暗和光照的交替中, 大豆需要连续黑暗时间相对较长, 光照时间相对较短。在不同纬度上, 光照时间长短不一。吉水县属中低纬度, 能够充分提供大豆所需的光照条件。大豆播种期间平均每天光照时数为10~11h;生长期间平均每天光照时数为8~9h;开花期间平均每天光照时数为6~7h;成熟期间平均每天光照时数为4~6h。

2.3 大豆对水分条件的要求

大豆对水分的要求是整个生育期的关键问题, 如大豆播种后长期遭受干旱, 会使大豆降低生长率甚至枯萎死亡, 当土壤水分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5%时, 对大豆生长最为有利。另外, 大豆在不同纬度对水分要求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低纬度, 只要种子吸收到比本身重1.0~1.5倍的水分, 就能安全发芽出苗。苗期到分枝所需的水分比较少, 一般在全生育期的30%~40%左右即可;从分枝开始对水分需要较多点;开花期雨水就不宜过多, 只要求土壤经常保持湿润即可;成熟期的雨水应比开花期多, 农谚的“干花湿荚”就是这个道理。

3 结论

根据大豆的全生育过程和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经对吉水县近10年气象资料的分析, 得出大豆除与气温有特殊关系外, 与降水日数和日照时数也有着较明显的关系, 从理论上分析, 只要能确保大豆所需要的条件, 就能使大豆稳产高产。

(1) 芽期根据种子所需要的条件, 当降水日数小于5d;日照时数大于90h时, 才可以具备发芽条件, 以保证种子的安全出苗。

(2) 花期根据农谚“干花湿荚、苗收八石, 湿花干荚、有杆无瓜”的说法, 当降水日数小于10d、日照时数大于135h, 才能确保营养物质对花荚的输送, 提高开花成荚率, 减少花荚脱落, 以达到增产目的。

(3) 当花荚开始鼓粒成熟时, 与温度和雨量有较大的关系, 要求平均温度在21℃以下, 但不能低于16℃, 雨量大于45mm, 这样能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最旺盛时期, 提高干物质的累计量, 决定荚粒多少、百粒重的高低及种子质量。

罗城县甘蔗产量与气象条件分析 篇7

制糖业是罗城县的主要支柱产业,2010年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1.13万hm2以上,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蔗农年收入1.8亿元左右,每年直接为地方财政增收逾3 300万元。为了找出影响甘蔗产量的气候因子,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甘蔗生产发展。现以罗城县气象局历年气象资料与广西风糖集团罗城制糖有限公司历年进厂原料蔗产量为对象,分析原料蔗产量波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找出制约罗城县甘蔗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以便为有关部门指导生产或制定甘蔗发展计划提供依据。

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1.1 数据来源

1988—2009年各月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罗城县气象局气象资料;1988—2009年罗城县甘蔗种植面积、产量等相关资料来源于罗城县糖业局统计资料。

1.2 处理方法

采用调和权重法进行产量处理(区间k=3,n=22),求出趋势产量Yt,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之比(Yw=Y/Yt×100%)即为气象产量。运用气象产量与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单相关分析,从中选取通过0.05信度显著性检验,结合甘蔗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初步分析罗城县甘蔗生产过程产量形成与各时段气象因子的关系[4,5,6]。

2 结果与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表1):5月上旬至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温度、3月上旬至4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降水量、5月上旬至下旬的相对湿度以及11月上旬至下旬的日照时数与罗城县甘蔗产量关系最为密切。

注:*信度检验α<0.01,其余为α<0.05。

2.1 热量条件

气温是甘蔗种植空间分布和生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原料蔗产量的形成。甘蔗要求的年平均温度为18~30℃,>10℃的活动积温在6 500~8 000℃的条件下其生长量随着积温的增加而增加。据研究,甘蔗各生长期和适宜温度在25~32℃,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甘蔗生长快,各生长期生长量大,成熟早,产量高。温度低于20℃,生长缓慢,13℃以下停止生长或生长极慢。

罗城县多年平均温度为18.9℃,基本上能够满足甘蔗生产要求。从春季多年平均气温来看,3月下旬后大多数年份平均气温超过18℃,4月中、下旬则上升到20~21℃。温度条件对春植甘蔗的播种、出苗、生长以及宿根甘蔗的破垄松蔸、发株、生长等应该是有利的。

从表1可以看出,罗城县甘蔗产量与5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5月的相对湿度和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罗城县5月气温偏低,不能满足甘蔗生长发育需要。5月是罗城县前汛期,南方暖湿气流比较强盛,而北方冷空气活动仍比较频繁,多阴雨天气,光照少,相对湿度大,气温偏低,对甘蔗前期生长有不利影响。9月下旬开始,罗城雨季已基本结束,常出现高温少雨天气。而9—10月是甘蔗蔗茎伸长的关键时期,雨量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对甘蔗产量形成有不利影响。罗城县甘蔗产量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主要是通过雨水多少来间接反映甘蔗产量的,这与该地区甘蔗大多数种植在丘陵、山坡、旱地上,甘蔗播种、生长完全依赖自然降水有关。9月中旬后,雨热同季的关系被打破,降雨量首先开始明显减少,9月降雨量减至70 mm以下,仅为8月的1/3左右,使得甘蔗生长明显转慢。这是因为降雨量已明显减少,而温度仍较高,带来蒸发量大,导致甘蔗生长缺水,直接影响甘蔗最后的株高。因此,9月以后的降雨量成为旱坡地甘蔗单产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2009年8—10月罗城县降雨量仅为159.1 mm,比历年同期偏少47%,造成2009/2010榨季进厂原料蔗减少13万t。

2.2 水分条件

水分是糖蔗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7]。甘蔗需水量800~1 000 mm,要求降雨量1 500~2 000 mm。罗城县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 565 mm,可以满足甘蔗生长的需要。但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4—8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70%以上,冬、春两季却不足30%,难以满足甘蔗生长需要。根据相关气象资料统计结果,该蔗区春旱和秋旱发生频率高达40%和80%。近年来,由于甘蔗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蔗区向丘陵、旱坡地大量转移,目前旱地蔗占植蔗面积的90%以上,甘蔗生长前期和后期的干旱问题进一步突出。从表1可以看出,罗城县原料蔗产量与3月上旬至4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雨量呈显著正相关。

2.3 日照条件

从表1可以看出,罗城县甘蔗产量与11月的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甘蔗的干物质,包括甘蔗本身98%左右的重量是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甘蔗光合作用需要强光,在自然光照下,光照强度、光照时数与高产是呈正比例关系,11月光照越强、日照时间越长,甘蔗产量越高。

3 生产建议

一是合理选择性能优异的品种。优先选择在耐旱、耐寒、产量、产糖量、宿根性、耐贫瘠、抗倒伏和抗病虫等诸多方面都比较优异的桂糖21号系列品种,如桂糖02-467、桂糖98-296等品种,进一步提高产量[8]。二是运用科学方法种好管好甘蔗,大力推广甘蔗生产实用高效技术,降低种植甘蔗的成本,增加蔗农收入。三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罗城县春旱和秋旱比较频繁,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也是抗旱夺丰收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何鹏,吴初梅,符永兴,等.钦州市蔗糖生产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4):31-33.

[2]池再香.黔东南河谷地带气象条件与甘蔗生产关系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3(1):31-34.

[3]梁立延.气象条件对贵港甘蔗伸长的影响[J].广西气象,1998,19(3):33-34.

[4]梁骏,蒙永硕.宜山石别甘蔗糖份与气象条件关系[J].广西气象,1993,14(2):51-52.

[5]陈靖,苏永秀.广西原料蔗产量大气环流因子预报模式研究[J].广西气象,1995,16(1):48-50.

[6]盛玉萍,周继英.影响靖西县蔗糖生产发展的几个农业气象问题[J].广西气象,1995,16(1):23-26.

[7]韦金海,谢海云,莫蕤,等.右江河谷甘蔗气候生产潜力分析[J].广西蔗糖,2007,20(1):27-29.

焉耆地区红枣种植与气象条件的分析 篇8

1 焉耆县红枣种植概况

2001年开始焉耆回族自治县良种场从疆内外各地引进了临猗梨枣、沾化冬枣、哈密大枣、芒果枣、灰枣、雪枣等七八个品种, 在进行育苗和对比试验后, 选择适应枣型5种,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到2011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540hm2, 主要集中在焉耆县七个星镇和良种场。

2 焉耆气候资源对红枣生长的影响分析

枣树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树种, 它的叶面厚而光滑, 小枝多, 发芽迟, 落叶早等一系列特征, 足以表现其能够适应和抵御不良环境条件。焉耆县因受博斯腾湖水域的调节作用, 开都河自西向东穿越县境, 冷热变化不十分剧烈。由于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山脉的阻隔, 来自海洋的水汽稀少, 因而形成干燥的气候特点, 降水稀少, 蒸发量大, 日照时间长, 气候资源较为丰富。

2.1 温度

枣树是喜温树种, 温度是影响枣树生长发育的主导因素, 主要是气温, 当春季气温上升到13~15℃时, 枣芽开始萌动。17℃以上时抽枝, 展叶和花芽分化。19℃以上时现蕾, 20℃左右始花, 22~25℃进入盛花期, 25℃左右有利于座果, 18~22℃为果实成熟适期, 秋季15℃以下时落叶。休眠期, 枣树对低温的抵抗能力较强, 一般最低温度不低于-25℃为好[1]。其中花期气温和湿度偏低, 会造成坐果偏少。

统计历史资料可知:焉耆县在4月中旬初期日平均气温就已经稳定通过13℃℃, 有利于促进枣芽的膨大和开放, 花芽开放期普遍在4月下旬。据统计近30年中有10年出现在4月上旬, 主要是2002~2010年, 最早是2007年在3月27日, 当年红枣普遍萌动较早。

5月上旬平均气温已经达到17.2℃, 花序出现普期在5月中旬末, 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红枣开花授粉的关键时期, 焉耆县旬平均气温, 相对湿度, 但是红枣是夜间开花型, 一般夜间相对湿度为, 对开花授粉有利, 7~8月份处于枣核形成期, 由于红枣果实发育期间要求较高的温度, 平均气温在25~30℃, 而焉耆7~8月平均气温多数在23℃以上, 气温日较差为14.8℃, 利于红枣糖分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焉耆红枣成熟期在8月下旬到9月上旬, 而在成熟期则要求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为宜, 焉耆8月下旬到9月上旬平均气温19.9℃, 虽然略低于20℃, 9月全月各旬气温均在15℃以上, 气温日较差历年平均为15.3℃, 果实发育期的温度条件比较适宜, 能够保证果实的成熟。

2.2 日照

枣树为典型的喜光树种, 一般来说枣树树冠外围和向阳面结果多, 内堂结果少, 光照充足枣果品质优, 一般制干品种生长期需要日照时数1500~1800h, 光照对红枣产量影响较大, 光照越充足, 产量越高;反之则减产。

从焉耆县1971~2010年日照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焉耆县日照时数变化情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和近10年多数都在3000h以上, 个别年份3200h以上, 80年代后期、90年代虽然位于平均值以下, 但是基本上在2700h以上, 同时焉耆县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与内地相比, 明显偏高, 山东省的长清和沂源分别为63%和55%, 焉耆则为67%。另外从红枣生长季节4~9月的累计日照情况看, 焉耆县日照时数保证在1500~1800h的保证率为100%, 历年平均值为1743.8h, 完全能够满足红枣生长的光照需求, 尤其是近十年中有7年在1800h以上, 最少的年份2002年是1591.2h。

2.3 积温

热量条件对枣树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枣果品质会产生直接影响, 根据大枣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 以及制干的特点, 温度可以作为红枣区划的以及指标, 在一级指标中≥10℃的积温为主导指标。焉耆≥10℃积温为3553℃, 根据指标3300~3800℃·d是大枣种植区的要求, 焉耆也是适宜种植大枣的。开花期-坐果期的平均温度23℃, 22~25℃是红枣适宜的开花和坐果温度条件, 4~9月累计积温2658.3℃。

2.4 降水

枣树抗旱耐涝, 新疆降水普遍偏少, 枣树主要靠灌溉供水, 因此降水不是制约枣树生长发育的因子。枣树在花期要求较高的湿度, 利于受精授粉, 提高坐果率, 而果实成熟期则要求少雨多晴的天气, 降水量过大会造成裂果和烂果等枣树病害的发生。焉耆枣树生育期年降水量72.2mm, 5~7月的降水量46.4mm, 占总降水量的64%, 虽然枣树花期的相对湿度偏小, 但是开花和坐果期的降水相对比较充足, 对枣树授粉和提高坐果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8月下旬至9月中旬降水量分别为:4.6mm、4.0mm和1.8mm, 这一点也可以从8、9月份日照百分率≥60%的日数得出结论, 分别是:23.6天和25.4天, 比较符合红枣成熟期少雨多晴的天气要求, 利于红枣糖分积累, 减少裂果和其他果实病害的发生。

2.5 风

焉耆年平均风速1.6m/s, 全年最大风速≥10m/s的日数仅为5.9天, 3~6月较多, 也只有0.8~1.8天。统计资料发现:从1981年~2010年30年中只有在7年有大风出现, 出现月份以4、5、6月份为主, 此时正值红枣开花时期, 可使花蕾脱落, 降低坐果率, 从而影响产量。

3 冬季低温对枣树越冬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3a以上生的枣树抗寒能力较强, 定值1~3a的新枣树抗寒能力明显较差, 当遭遇异常低温使幼树地上茎枝部位常发生韧皮部冻裂, 轻者引起树势衰弱、减产, 重者整株死亡、绝收。

焉耆红枣于10月上旬开始落叶, 11月进入休眠期。枣树休眠期对低温的适应性较强, 能抵抗-30℃的低温, 但是焉耆县仅在1954年12月下旬至1955年月中旬, 出现了持续时间长达19天的≤30℃的低温天气, 1978年1月有4天最低气温≤30℃, 1967年1月出现1天, 从上世纪80年代后从未出现≤30℃的低温天气, 极端最低-26.8℃, 出现在1996年1月15日。并且也只在1985年和1995年冬季分别出现4天最低气温≤25℃的天气, 2002、2006、2011年冬季仅有1~2天最低气温≤25℃, 从下图可以看出, 焉耆县近30年≤20℃的日数, 历年平均仅有8.2天, 20天以上只有3天, 占10%;10~20天的有8天, 占27%;10天以下有19天, 占63%, 而且有8年冬季未出现≤20℃的天气。所以焉耆冬季气候完全能够保证枣树的安全越冬。

4 焉耆县红枣种植的几点建议

4.1花期相对湿度低的措施, 枣花授粉受精, 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 相对湿度约75%~85%时为最佳, 过干会影响花粉发芽, 不利于受精, 易焦花, 造成严重落花落果。焉耆枣树花期的相对湿度是45%, 相对湿度的不足, 若不采取措施, 就会影响枣的产量和品质, 一方面可以在开花期间浇足助花水, 保证水肥供应, 另一方面可以每隔2~3天在傍晚时候给枣树喷水, 增加湿度。

4.2枣树冻害主要与短时间的剧烈降温、低温持续时间、周围环境的湿度以及降雪量大小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 其中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是决定冻害发生与否和冻害程度的关键因子, 因此应主要考虑温度指标, 结合气象预报采取防冻措施[7]。由于冻害主要对1~3年的幼树影响较大, 所以对于幼树, 在晚秋及早春浇足水的基础上, 进行培土、涂白等, 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湿、提温作用。选择防冻、抗冻性强的品种进行栽培。

4.3由于焉耆红枣主要分布在良种场, 地理位置靠近戈壁, 风力会比县城偏大1~2级, 加之空气干燥,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要合理布局, 选择好种植行向, 种植防护林, 减少大风对红枣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健, 许德源, 高勇彦, 等.新疆优势瓜果与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6:101-104

[2]岳楚甲.南疆红枣实用栽培技术[J].农村科技, 2010 (8) :73

[3]李睿华, 叶风琴, 康文娟.气象条件对枣树开花期的影响[J].宁夏农林科技, 2008 (5) :81

[4]张亚新, 刘海蓉, 李茂春, 等.阿克苏地区枣树冻害类型及主要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9, 3 (6) :43-46

夏邑县气象条件与烟叶生产的关系 篇9

1 烟叶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1 温度

烟叶是喜温、喜光和需水量较大的植物, 在8~38℃的温度范围内可生长, 最适宜温度为25~28℃。苗床期温度低于10℃时会出现生长停滞现象;大田期温度低于10~13℃或高于35℃对烟叶的生长发育不利;烟叶成熟期气温低于16℃会造成低温危害, 在优质烟叶的生产过程中需要≥10℃的积温2 600℃以上, 日平均温度≥20℃的持续天数70 d以上。生长前期温度稍低, 中后期温度较高但不过高, 则更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和品质。

1.2 降水量

烟叶生育期内需水量较大, 大田生长期需水量为400~600 mm, 月平均100~130 mm的降水量可满足烟叶生长的需求, 旺盛期需水最多, 需要200~260 mm。

1.3 日照时数

烟叶生长需要充裕的光照, 一般认为烟叶全生育期日照时数1 000~1 500 h为宜, 日照百分率应不低于40%, 其中成熟期日照百分率应大于30%。育苗期日照不足, 烟苗易细弱徒长或出现病害;蹲苗、伸根期日照不足, 不利于根系发育;旺盛生长和成熟期光照不足, 将影响烟叶质量和产量。

2 烟叶化学成分含量与气象的关系

烟叶中各种成分含量及其比例协调性是衡量烟叶内在品质的主要指标, 而这些成分又与气象条件有关, 据调查, 烟叶采烤期的日平均气温与烟叶还原糖积累呈负相关。不同气候类型下, 相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与烟叶成分含量的关系很可能明显不同。

3 烟叶品质风格特点与气象的关系

不同气候类型下的烟叶品质风格特点差异明显, 通常使用糖碱比、施木克值、氮碱比、糖氮比和钾氯比等多种复合指标, 从不同方面评判烤烟内在品质。

4 烟叶生长过程中的气象灾害

夏邑县烟叶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连阴雨、暴雨洪涝和大风等[2]。

4.1 干旱

干旱胁迫时烟叶生理代谢失调, 正常生长发育受阻, 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受到干旱影响的烟叶表现为茎和叶生长受阻, 干物质积累减少;根系生长受阻, 活力降低;生育期缩短;下部叶片容易腐烂, 上部叶子则表皮过厚, 结构过紧, 烟叶不能正常变黄, 造成烟叶品质下降。

4.2 低温

极端最低气温低于0℃即为低温天气, 烟叶生长苗期各旬平均气温在4.0~10.0℃为宜, 如果极端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均低于0℃, 并伴有雨雪天气, 则会对烟叶出苗造成很大影响。

4.3 低温连阴雨

低温连阴雨会造成烟叶成苗期推迟, 抗逆性降低, 苗床易引发病虫害, 并由于烟苗不能及时移栽而造成大田生育期推后。

4.4 大风、冰雹

大风能将烟株吹倒, 冰雹可将烟叶砸烂, 危害很大, 严重时甚至造成绝收。

4.5 暴雨和洪涝

暴雨使低洼地段渍涝成灾, 引起烟苗发黄、凋萎, 甚至死亡, 渍涝影响着烤烟的品质, 暴雨直接冲刷烟叶表面, 损伤叶面上的腺毛, 并使其分泌的树脂类物质损失, 降低烟叶香气。暴雨后连续降雨, 常伴随低温天气出现;雨后天晴, 气温高、湿度大, 易诱发病害。洪涝使烟含碱量明显下降, 淹水超过24 h导致烟叶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3]。

5 烟叶病毒病与气象的关系

5.1 烟叶病毒的种类

烟叶病毒病是各烟草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类重要病害, 国内已发现16种, 其中发生普遍的有烟草花叶病毒 (TMV) 、黄瓜花叶病毒 (CMV) 、马铃薯Y病毒 (PVY) 、烟草蚀纹病毒 (TEV) 等, 夏邑县烟草病毒病也主要有这4种, 且这4种病毒常循环发生。

5.2 病毒的发生和流行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气象条件对各种病毒的影响差异很大, 对TMV而言, 苗床期至现蕾前, 温度和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情的扩展和流行速度。TMV最适发生温度为25~27℃, 高于38~40℃时病毒侵入受到抑制, 37℃以上或10℃以下或日照不足, 则出现隐症或症状不明显, 因此适度的高温和强日照可缩短病害潜育期。对CMV和PVY而言, 主要受蚜虫的群体数量和活动的影响。如果冬季雨雪多、气温低, 而翌年气温回升慢, 则蚜虫越冬基数低, 翌年春季蚜虫数量就少, 发病就较轻。若翌年春季干旱、雨量少, 气温回升早, 并出现干热风或在大田生长期持续高温、干旱, 则可导致CMV大流行;阴雨天多、相对湿度大, 蚜虫量就少, 则CMV和PVY发生就轻。因此, CMV和PVY的发生除与蚜虫活动、群体数量有关外, 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6 防御措施

对上述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是及时收听、收看中、短期天气预报、农用专业预报和干旱、低温、暴雨洪涝等天气预警, 提早做好防御准备, 努力减小受灾范围, 尽量降低受灾程度, 确保烟叶经济价值[4]。对于病毒的防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抗病品种, 例如广黄54、广红12等;二是培育无菌烟苗, 选用无病株种子, 苗床应远离烤房、晾棚等场所, 间苗、除草用具要及时消毒;三是尽量避免病地重茬, 重病地要2~3年轮作;四是适时早育苗, 早移栽, 严禁移栽已发病烟苗;五是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20%病毒A、1.5%植病灵或2%宁南霉素, 可起到缓解病毒危害的作用;发病初期喷洒硫酸锌也能减轻病害, 如果CMV和PVY发生严重, 应注意及时喷施50%的抗蚜威以防蚜虫。

夏邑县常年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象条件都适宜烟叶生长, 是烤烟种植适宜区。烟叶的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在解决好生产中存在的不足、搞好平衡施肥、大田管理的前题下, 一定要依据气象因素, 因地制宜, 采取应变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从而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摘要:在烟叶生产中, 气温、降水和日照等关系到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品质风格特点, 烟叶生长过程中的气象灾害和病毒病均涉及到气象因素, 阐述了气象条件与烟叶生产的关系, 提出了防御气象灾害和病毒病的措施, 以达到提高烟叶质量和产量的目的。

关键词:烟叶生产,气象条件,关系,河南夏邑

参考文献

[1]刘玲, 沙奕卓, 白月明.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 2003, 12 (2) :92-97.

[2]李晶, 林蓉, 张海娜, 等.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6) :3563-3566.

[3]李琦.烤烟优劣质年的气象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1997, 25 (2) :127-130.

气象与地理条件 篇10

【关键词】黄脊竹蝗;气象条件;模式分析

一、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的气候背景

赫山区历年年平均气温为17.3℃,在4.8℃(1月)~29.0℃(7月)之间,其中4~9月各月平均气温在17.3~23.7℃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512.6mm,年内雨热同季;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4~9月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在77%(7月)~82%(6月)之间;日照时数年平均为1460.5小时,4~9月各月日照时数在109.1小时(5月)~204.8小时(7月)之间。5cm低温4月历年平均为17.2℃,10~15cm地温历年平均均为16.8℃,5~9月三个层次历年平均值均在20℃或以上,5cm地温在22.8℃(5月)~30.6℃(7月)之间,10cm地温在22.2℃(5月)~29.9℃(7月)之间,15cm地温在22.1℃(5月)~29.8℃(7、8月)之间。

1.赫山区黄脊竹蝗各生长期间的基本气象因子

孵化期:赫山区历年4~5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17.3℃和22.3℃。5~15cm各层次的地温分别为16.8~26.7℃之间,较为有利于黄脊竹蝗的孵化。历年4月中旬地面的平均温度为18.8℃,以达到黄脊竹蝗的孵化条件,即在4月中旬赫山区黄脊竹蝗就已开始进入孵化阶段。

赫山区历年4~9月气温和各层次地温数据表(单位:℃)

若虫:赫山区黄脊竹蝗若虫生长期在5月前后出现。生长期间温度在22℃左右,根据赫山区历年5月平均气温为22.3℃,极为吻合其生长发育的温度,为本地黄脊竹蝗生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气象条件。

成虫:6~8月为赫山区黄脊竹蝗成虫生长期,期间各月平均气温在25.7℃~29.0℃,相对湿度在77%~82%之间。

2.2014年、2015年和2016年黄脊竹蝗发生特点分析

2014年和2015年赫山区黄脊竹蝗均为大发生年。对这两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分析后,发现有如下特点: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4~9月各月平均气温资料(单位:℃)

(一)黄脊竹蝗孵化开始日期较早

2014年5~8月各月平均气温在22.2℃~28.3℃之间,均比历年同期低,特别是8月较历年同期低1.5℃,是极为有利于黄脊竹蝗的生长,且同期平均相对湿度在68%~78%之间。6~8月相对湿度较历年小,极有利于黄脊竹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导致2014年赫山区黄脊竹蝗发生面积为3.8万亩,2015年发生面积高达4.5万亩,给赫山区竹林资源造成较大的损失。2016年5~6月各月平均气温在21.2℃~26.5℃之间,5月月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低1.1℃,6月平均相对湿度为77%,较历年同期小5%,有利于黄脊竹蝗的生长,2016年竹蝗发生面积达12000亩。

2014年和2015年4~9月各月平均相对湿度资料

2014年~2016年4月至5月地温变化情况分析。2014年4月地温为19.5℃,稳定通过18℃的日期为4月25日,各旬的平均地面温度依次为20.5℃、19.6℃和18.5℃,都达到了卵孵化的基本条件。因此,2014年赫山区黄脊竹蝗的卵孵化开始期为4月25日。2015年4月地面平均温度为20.0℃,稳定通过18℃的日期为4月12日,较2014年提前13天,各旬地温数据分别为15.0℃、19.6℃和25.4℃。根据2015年地温稳定通过18℃的初日,2015年黄脊竹蝗的开始孵化日期为4月12日。2016年4月各层次地温变化,地面和地中5cm从4月上旬开始旬平均温度在18℃或以上,有利于卵的孵化。地面温度和地中5cm平均温度均在4月8日开始,稳定在18℃或以上,因此确定2016年黄脊竹蝗初始孵化期为4月8日。

2014年和2015年4、5月各浅层低温旬平均变化表

(二)黄脊竹蝗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

2014年和2015年黄脊竹蝗发生面积均在3万亩以上,主要是因为其危害的气象环境条件极有利于黄脊竹蝗的生长发育。特别是2014年9月平均气温为26.6℃,较历年同期平均高出0.7℃,对成虫的生长和取食均有利。同时延长了成虫的生活起和产卵期。导致2014年赫山区黄脊竹蝗大发生。2015年4~5月两月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3.4℃和26.8℃,有利于黄脊竹蝗卵的孵化和若虫的生长发育,是黄脊竹蝗大发生的前提气象条件;同时相对湿度也在75%以上,为2015年赫山区黄脊竹蝗大发生有增加了一个有利条件。2016年赫山区黄脊竹蝗发生面积为12000亩,主要是因为5月气温较常年低,7月降水量超历年记录,导致黄脊竹蝗生长发育速度放缓,同时由于上年度的防治效果较为明显,使黄脊竹蝗的发生面积和发生点较去年有所改变。

2.黄脊竹蝗发生基于与气象条件的模式

黄脊竹蝗发生危害面积基于气象条件的模式是建立在4~9月气温、相对湿度两个基本气象因子上,其中温度因子主要是5~7月,湿度因子是5月、7~8月。

(一)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发育与5~7月平均气温的关系模式1

赫山区黄脊竹蝗发生面积与5~7月平均气温的趋势模式1是:

综合以上两年的气象条件,赫山区黄脊竹蝗生长发育的基本气象条件是:卵孵化期地温为稳定通过18℃;若虫生长发育的有利气象条件是平均温度在26~28℃,相对湿度在70~90%,光照条件适中,没有持续性的强降水和西风。成虫生长发育的基本气象条件:平均气温在26~29℃,相对湿度在70~80%,无明显的强降水和西风,低于20℃成虫死亡。

【参考文献】

[1]程佳等黄脊竹蝗研究现状及进展,山东林业科技2010年第2期总187期

[2]李艳,吴建国,谢立勇等典型农林害虫分布与气候要素的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2012,25(5):533-542

[3]练佑明黄脊竹蝗科学防控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0月

上一篇:二胡演奏的形象思维下一篇:简单的凯恩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