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确定

2024-05-03

教学目标确定(精选十篇)

教学目标确定 篇1

一、确定教学目标, 要注重课文文本内容

所谓“注重文本内容”是指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 就是读懂文本, 理解中心。学语文离不开学习者的意会、感受、顿悟, 阅读文本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 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地理解和领悟了文本的内容,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要基于文本内容, 紧扣教学板块, 体现一册书、一个学段或一个学年的要求,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联系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找准位置, 合理分解, 使其落实到具体文本教学中, 让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而发挥积极作用。例如, 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学习的内容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阶段目标是培养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提高理解能力, 这就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 《荷塘月色》的教学目的可确立为: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不满黑暗现实, 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合语言环境, 品味文本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并且可以完成

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为核心要素所组成的互为依托的双边活动。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所说“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这是非常形象而又通俗的观点, 由此反映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指向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因为思维惯性, 大多是从学科知识的结构体系出发, 而很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应该予以调整。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 更应该了解学生当下存在的思想认识的特点及问题所在, 抓住关键, 找准切入点。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如何以学科知识为依托, 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的意义, 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教学方法具有激励性,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知识技能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去设定教学目标, 既不过分拔高要求, 也不降低要求, 做到在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能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使学生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不断发展新的能力, 不断丰富个人情感, 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通常以课前准备好的教案来指导学生学习, 因此, 教案上教学目标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看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课程的教学。因此,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情实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好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让学生了解预期的学习结果, 明确学习目标, 进行清晰的学习活动。只有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然后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 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行为, 这样教学目标才会实现。

三、确定教学目标, 要注重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在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它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到的目标, 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学重点是文章的突破口, 也是每个教师教学效果不完全相同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不易掌握的知识点, 或不容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 知识的难点不一定是重点, 而有些内容既是知识难点又是重点。难点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 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的不同学生中, 难易程度就不一样。一篇文章可教的东西很多, 有些教师一味求全、面面俱到, 这势必会造成一种为了完成目标而疲于奔命的教学状况, 真正的重点内容没时间讲、没讲透, 其效果如何, 是可想而知的。到底哪些才算是重点、难点呢?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的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们应该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尺度。备课不仅要备文本, 更要备学生, 确定了重点、难点, 才能确定好教学目标。

四、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还应该注意把握教学目标的相对确定中的灵活性

我们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在整个高中阶段, 细化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篇文章、每一堂课都应该有其特定的、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 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围绕教学目标分别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 减少随意性。但同时是这些目标并不是不变的, 当影响教学的各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时, 我们应该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动, 或进行局部调整, 或要从总体上调整。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 如果教师课前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想状态,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自我优势, 调动自我潜能, 扬长避短,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自我优长和风格。再有, 学生讨论时间比预计的长了, 那么教师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精讲, 以便完成教学目标。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2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总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说,历史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控制教学过程。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该如何确定历史教学目标?首先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有:1.具体性,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2.全面性,教学目标要反映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差异性,教学目标要顾及学生各方面的差异;4.可操作性,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便于操作和检测。其次,教学目标应遵循三个实用性原则:1.教学目标必须指向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2.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的,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即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甚至可以直接指出应该记住什么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等。3.教学目标必须可以达成。即一节课下来,学生要有所收获。最后,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1.阅读课标和课标解读,明确课标要求;2.认真钻研课本,分析学情,做到有的放矢;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学术成果;4.教学目标的陈述是明确的、具体的,5,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确定教学目标搞好高三物理复习 篇3

一、根据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制订教学目标

(一)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1.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谓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定量描述自然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

3.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自然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

要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学生在阅读物理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对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然科学,必须懂得自然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试题有的只需要物理、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则需动用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

二、更新教学观念,改革物理教学

人与自然、社会发生的联系都是综合性问题,创新综合的思路非常重要。知识点难度并不会比以往的要求高,题目不深挖、不铺开,但求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综合思维、信息处理及表达能力。于是本人觉得,中学学科教育也不妨受此启发转换思路,重视知识的梳理和融合,鼓励课堂讨论,增加实践机会。遵循高中教学大纲,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物理教学活动要注意与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

三、注重课外知识的学习

物理教学必须联系实际,在抓基础知识点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实际,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的资料,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开设讲座,讲物理史故事,讲现代科技新成就,如激光的广泛运用、全息照相的妙用、光纤在现代通信中的作用等,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现代意识,提高了学生素质。

四、做好复习.注重步骤,讲求实效

(一)整体规划教学,打高考总体仗

l.用80%左右的时间复习好本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复习,抓好“必修课”和“选修课”,可根据江苏、浙江、吉林和山西四省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适当选编一点必要的练习题,但不要陷入题海。

2.用20%的时间,理化生三科教师坐在一起探讨,哪些可以作为切入点,分工合作,编写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卷。

3.考前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考试心理训练,教给他们一定的应试技巧。

(二)讲练并重,精讲精练

要坚持讲解与练习有机结合的原则,要“精讲精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1.讲:针对性要强,除重点、关键外,侧重讲单元练习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注意知识的综合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培育应变能力。

2.练:以定时作业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抓好运用知识能力的单元综合训练,题目的难度、梯度应按照要求,遵循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注重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检查学生命题、解题、科学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

3.评:教师讲评练应突出重点,重在指导。在讲课中,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加大覆盖面的教材组织,努力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同时要突出规范表达的训练指导。

(三)组织专题讲座,进行学法、解法指导

1.读书: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重点地读书;读自己认为有缺漏的部分;读《高考说明》。

确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策略 篇4

一、突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联系日常的教学实际, 我们常常习惯于在阅读课上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感情;其实阅读教学应该是融合的, 我们既要通过文章使学生感悟精神的美好, 又要通过它使其有深厚的积累, 学习运用语言。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即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这是我们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二、关注学段和年龄特点

有些老师在制订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 常常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段特点, 使课堂教学有时候会变得重复低效, 有时候变得拔高困难。就拿“有感情朗读”和“寓言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说明一下: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各个年级段、大多数阅读课上都会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个教学目标。但是低年级的学生的有感情朗读和中年级、高年级的有感情朗读有什么区别呢?因为有的老师对这方面思考的欠缺, 导致课堂教学的起点低、效率低、多重复。比如, 针对低年级的学生,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利用这种形式:读读这段文字, 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读完体会, 教师继续引导:你是怎么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学生再开始朗读。这样的流程贯穿于低年级还行, 如果整个小学语文阶段, 就不合适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高年级的学生, 经历了三四年的语文学习之后, 在拿到一篇新的文章之后, 是有自己的初步理解和感悟的。因此, 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 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1) 在学生初读整体感知后就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情感。 (2) 向学生提问:在读这个词或句子时为什么要这样重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 (3)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4) 站在学生的角度进一步引导, 指出其存在的问题, 直到学生的理解完全到位。 (5) 鼓励学生继续朗读, 直到把课文读好。按照这样的阅读流程, 会更符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规律, 起点高, 效率更高。

2. 寓言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的各年级都安排了寓言的学习。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应该区分高、中、低年级的阅读目标。有的老师在教寓言的时候, 无论是哪个学段, 哪个年级一律采用“读读—议议—演演”的形式, 如果这样教学, 既没有注意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的特点, 也没有注意学习的侧重点。我认为, 寓言的教学在低年级可以采用“读读—议议—演演”的形式,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学习。中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在读好故事的基础上逐步侧重于寓言对生活的指导, 知识面的拓宽。到了高年级, 寓言的学习要求就更高了, 教材大多以文言文出现, 我们不仅要注重读以及对生活的指导, 更要注重相关文化的知识的连接、积累、感悟。

三、突出课文本身的特点

在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 每篇课文又有不同的特点, 所以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就要注意依据课文的不同来区别。例如,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再见了, 亲人》是一篇老课文, 老师们都在小时候学过, 所以很容易制订它的阅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感悟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但是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的时候, 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和我们老师以前的学习是有差别的。历史题材的文章, 我们的阅读目标的定位应该更开阔, 视野也应该更符合现代历史的要求。引入一些历史资料, 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手中的课本, 应该与时代相适应。站在新的角度回顾历史、看待历史, 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段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些已深深地印广大体育教师的脑海中,但是,如何有效地达成这些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完成这些目标,需要我们做的依然很多。

一、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初中体育教学目标如下:

(1)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

(2)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和技能的影响,能对健康的营养食品进行简单的选择,在运动中注意安全的问题。

(3)了解所学项目的简单战术知识竞赛规则,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

(4)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通过体育树立自尊、自信和团结协作精神。

(5)理解并担当不同的运动角色,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并能做出简单的评价。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已有的学习状态,以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态度等,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学目标,而且要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达到得目标。

三、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托于教学内容,也是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深入研究,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等于课程目标,也就说老师备课时不能把体育课程目标直接搬来作为某一节课的目标。如初二篮球教学目标:了解篮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培养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能在篮球的游戏和比赛中运用所学的篮球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通过篮球活动,发展学生的灵活,机敏、反应快捷,以及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在篮球游戏和比赛中,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与同伴合作及友好相处的精神,提高适应能力;这一个目标是通过整个初中阶段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目标,在备课时不能简单的作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在教学生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内容时,第一节课堂教学与下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不是相同的,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每一节课教学目标都是定为学会和掌握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这样的结果势必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空洞和模糊。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离不开学校体育资源。主要是指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等要满足于体育教学,以便使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更符合实际,更具可行性。

论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 篇6

一.要关注文本特点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不可能脱离文本的。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是上位目标,是制定课时目标必须遵循的指南。而依据文本制定的课时目标是下位目标,要想制定好这个下位目标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文本是由语言组织起来的,而组织起来的语言又是有思想感情等内在意义的,因此,所谓制定语文教学目标要关注文本特点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是语文的,是基于语言理解和表达素养与能力的学习、训练和提高方面的。在学习、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同时,必须自然地渗透着思想人文性及情感等的教育与熏陶,因为语言就是人文、思想、情感等的载体。所谓关注文本特点主要是要关注文本思想情感的深入挖掘与教育熏陶,文本结构、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与训练运用,语言特征的深入体会与运用等。

二.要关注学习的起点

关注学习的起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起点(语文基础)是不一样的,而集体授课的形式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起点。虽然学生的思维特点、水平,文化积淀、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千差万别,但通过共同学段的学习,学生已接触了哪些语文知识,应具备哪些基本语文能力应该是清楚的。作为普高语文教师应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再者,通过课前预习的布置,课堂中的广泛提问,课堂及课后的检测反馈,应该可以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基本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情况下制定教学目标应该说就具备了相当的适切性与质量。

三.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质量具体要做到以下五个字

1.教学目标要做到准

现如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毋庸置疑地取得了统治地位,但在教学实践上这种已取得统治地位的教学思想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比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很少有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状况进行掌握和分析,很少有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一些教师根本不布置学生预习)再来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老师一般都是提前备课)。这样,其结果可能是学生知道的大讲特练,而学生不知道的却少讲不讲或少练不练,使教学目标失去了“准头”。作为一名教师,要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在教学之前详细的了解学情,然后再制定教学目标就会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学就会有“准头”,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要做到深

对教材的挖掘,体现一个教师的功底和水平。观一些特级教师的教学,其超乎常人之处往往就在于对教材的挖掘的深度上。一般的教师脱离不了教参,对教材没有自己的发现,结果教学内容多是人云亦云,大同小异。比如人教版必修1《小狗包弟》一课,许多教师按照教参把教学目标定位为揭露“文革”的丑恶和赞颂巴金的良心。实际上,《小狗包弟》中作者在文章开头的引子和中间部分都写了人连狗都不放过的情节,而作者也算是使小狗包弟致死的间接凶手,文中的狗乖巧,惹人喜爱,忠心救主,而文中的人却不如狗。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加以挖掘就会得到更加深入的主题。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许多老师把“情”与“景”的关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如果教师再能从审美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挖掘,那么就能给学生以更大的收益。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师只有占据知识和精神的高地,才能引领学生不断迈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

3.教学目标要做到宽

要做到教学目标的宽,就意味着不仅要教教材,更要学会利用教材来教。语文教材的知识点与能力点大多是零散的,而学生恰恰需要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就必须拓展或增益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具备完备的能力素养。比如,教文言文要整理文字的多种义项和用法,多种句式的特点等。教古诗词要旁征博引,从一类诗词的共同点总结其表情达意的规律,从同类诗词的不同点指明其差异性,还要教授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等。教现代文阅读也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美学、文化民俗等知识,同时也不能就文章讲文章,要让学生多接触同类作品,以期掌握其共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我在教授《囚绿记》一课时,就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把《河的第三条岸》和《暮色四合》两篇具有很强象征性的文章同《囚绿记》放在一起教,让学生领会了运用象征手法表情达意的特点。

4.教学目标要做到新

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文本和学生,文本的内容是固定的,而教师要依据文本本身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思想、思维和能力现状作必要的取舍,切不可总是依据教材,逐字逐句地教学,凡教材所具有的内容,唯恐有所遗漏。这是教学的最低级阶段,往往是初上讲台者为之。如果教师完全依据教材和教参,那就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不是针对每一篇课文而言,应是当新则新。所谓当新,首要的依据是学生,其次的依据才是文本。比如,有教师在上《鱼我所欲也》一课时,把“舍生取义”的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整节课大谈舍生取义的道理,且没有依据文本,结合讲文言文知识来谈,而讲的内容又十分陈旧,大讲黄继光、董存瑞、布鲁诺等人的例子。应该说舍生取义的道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熟知的,他们从小学到高中,从思想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及所看的书籍与影视作品中接触的很多。因此不宜作为一个最主要的目标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大讲。我在教授《鱼我所欲也》时,除了完成文言知识的教学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定位为:在正义、道德、良知和规律面前学会正确的取舍。这样既符合教学陌生化的原则,又拓展和创新了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要做到活

教学目标要做到活,既是指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又指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临时调整教学目标上,还指在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上。教学内容的取舍方面前面已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言。至于根据课堂生成情况临时调整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高超的教学能力和机变的教学智慧,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下面主要来谈谈教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问题。从总体上说,教学最根本的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应采用何种教学的手段、方式与方法,主要依据文本的特点与学生上课时的具体状况。

教师要学会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有意境的诗文,最好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走进情境,体会意境。对于思辨性较强的议论文,最好采用要求学生概括段意。理清思路的方法。对于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要多诵读,对于复杂的论说文要多分析,对于含蓄蕴藉的文章要多揣摩体会等等,不一而足。

教师还要学会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对有的同学需要给以知识的铺垫,对有的同学需要给以思维的点拨,对有的同学需要调动他生活的经验等。对于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应灵活地运用。比如,许多教师都喜欢采用讲析的方法,实际上,讲非常重要,它是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过去的教室,就有称讲堂的。教师不讲解,全由学生自习行吗?但讲也有学问,也应灵活处理。当讲则讲,不当讲则不讲,当少讲时不多讲,当多讲时不少讲。比如,学生无法企及的内容教师要多讲,慢讲,细讲,必要的教学过渡衔接就要少讲、快讲,与教学无关的及学生能讲会讲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解决问题卡壳时,教师要少讲,作精当的引导即可。

教学目标确定 篇7

从根本上来讲, 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就是 “语用目标”的确定问题。因为, 教师需要根据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以便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用语训练。因此, 有必要对小学阅读教学确定 “语用目标”需关注的角度展开分析, 以便更好进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一、从教学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语文课文与文学作品不同, 其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所以, 想要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还要从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根本上来讲,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需要进行学生思想的启迪, 还需要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这一教学目的, 常常会在课文相对原本的改动之处和课后练习设计中体现。例如, 在 《番茄太阳》一文中, 教材编写着删除了作者自我生存背景的介绍, 只是将笔墨集中在盲童明明的描写上。而之所以这样改动, 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物的描写。而在课后练习设计上, 《剪枝的学问》一文的课后练习内容指出, 要求学生找出 “将信将疑”等词语的句子, 并通过阅读句子体会自己的心理变化。而设计这一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学会使用表达心理变化的词语。但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没有了解课后习题编写的 “语用目标”, 一味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教学文本的处理。所以,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 根本不能确定怎样利用课文进行语言训练, 因此也无法落实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就拿《剪枝的学问》一文的教学来讲, 很多教师一味进行农林技术知识的介绍, 甚至还为学生拓展了一些种植桃树的技术知识[1]。此外, 也有一些教师着重讲述人物事迹, 根本无法对学生开展语言训练。

二、从文体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大量的文体, 如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和戏剧等等。在学习不同文体的课文时, 教师就应该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便使课文文体的特殊性得到展示。而之所以要进行文体教学, 是因为需要借助其实现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因为,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言形式, 但是在语言风格上一些文体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就拿散文和诗歌来讲, 二者使用的语言的节奏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可以展现一定的音乐之美。而学习句子的长短和反复的构成, 就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这种语言形式展现语言的韵律美。其次, 诗歌与散文都饱含了作者的强烈情感, 可以通过意象的营造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而通过学习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 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表达情感。再者, 说明文阅读教学比较注重讲述文章结构、句子衔接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特点。在学习这一类文体文章时, 教师可以重点讲解文章怎样进行事物特征的描写, 以及文章结构排列的用意, 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生动准确的描写事物。此外, 在进行小说阅读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文章如何进行环境、情节和人物的描写进行关注, 以便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这种用语形式[2]。因此, 从文体的角度来看,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文体特征, 并通过整理文体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文体语言,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三、从学生角度确定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语用目标”的确定, 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一直以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忽视学生的需要有着直接的联系。从学生视角开展教学, 从而了解学生的需要, 并清楚学生能够接受什么和学生喜欢学习什么, 才能够引导学生达成 “语用目标”。例如, 在讲述课文 《水》时, 作者描写了水给人们带来的苦与乐。而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 只利用话语和图片向学生展示缺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困难, 将很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表达的含义。但是, 如果教师从文章的语言使用角度使学生产生联想, 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章的含义。具体来讲, 就是教师可以对课文中 “雨中狂欢”部分进行解读, 要求学生思考 “为什么孩子们都脱得光溜溜”这一问题, 并且让学生体会文中句子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吮吸声”所描写的感受[3]。而学生通过联想生活中的感受, 就能体会到雨水给人带来的乐趣, 从而更能理解缺水给人带来的痛苦的感受。最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使用这种描写体验的语言运用方法, 从而在让学生学会该种语言运用方法的同时, 真正实现学生需要的 “语用目标”。

结论:

总而言之, 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进行语言的运用, 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应该充分重视教学的 “语用目标”。而从本文的分析来看, 从教学、文体和学生这三个角度关注小学阅读教学的 “语用目标”, 才能够真正将语言运用的训练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因此, 本文对小学阅读教学确定 “语用目标”的角度问题展开的研究, 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06:55-60.

[2]臧松刚, 阎宗学.再现发现表现——语用背景下阅读教学的三个层级[J].江苏教育研究, 2015, 14:28-32.

教学目标确定 篇8

按照教学过程来讲,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他文化课一样, 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了解并吃透教材, 研究学生特点,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和教学技能、方法, 然后, 精心编写教学活动方案, 根据教学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其中, 活动方案是承接学生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必经阶段。因此, 大家都认为, 备课、编写教学活动方案是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圆满完成的必要准备。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创造, 是指导教师的一种探索, 一种积极更新以往方法、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有了这个充分的准备, 加上个人的指导魅力, 组织教学技能和随和应变的能力, 完全可以把一堂综合实践课程圆满顺利开展好。但是, 前提是要有一个合适、具体的教学目标。

一、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应掌握的知识构成的特殊系统。综合实践活动课也不例外, 它是由活动指导教师、学生、知识目标、教学环境、教具、教学手段等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不是简单的相加, 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首先,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能只看某一要素的个体作用, 或者只看各个要素之间简单的链接, 而是要让这些要素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 才能发挥出综合实践课程好的教学效果或者说活动效果。其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动态化发展的。虽然它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教学环节如同其他文化课一样, 但是, 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因人因时因地等客观条件动态化变化的教学系统。

二、教学目标是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生产力”

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一样, 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发展中, 生产力的发展是围绕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三要素”发展变化的, 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是围绕“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组织实施的, 即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要素”。

“教学目标”为什么是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生产力”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就像其他文化课一样, 教学目标同样是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 它指导和支配着整个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要实现何种结果, 都是在具体目标下完成的。所有的教学过程、教学场地设施、活动方案计划、评价体系, 甚至活动指导教师都是围绕它展开工作的。当然, 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会让一切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 教学活动效果也会很明显很突出, 否则就是浪费教学资源或者说不正当使用教学资源, 更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教学目标一旦合理确定后, 它就会成为规范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组成行为的准则, 也会成为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努力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教学场地设施的选择、教学技能方法的使用, 都会有的放矢, 不会盲目组织教学活动或者随意更改教学内容等, 教学活动评价体系也会围绕着该目标建立并使用。参加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学生也会专一地学习此项综合实践内容了。

再次,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活动方案设计、活动组织实施、活动效果评价等环节, 教学目标作为预先规定的教学结果, 自然也成为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学校对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有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教学活动发展到评价阶段时的可操作性要强, 在评价活动效果时能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评价, 还能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等。

三、如何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课与其他文化课不一样的地方就是, 它是充分体现的是学生的动手参与, 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 教师辅助指导为辅。但是, 作为一节学校所开展的“课”, 它的教学目标和其他文化课的教学目标一样, 都应是“三维目标”。而且, 这“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之间, 是一个相互交织, 融合渗透, 协调互动的有机整体, 不仅是整个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活动导向, 更是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目标。

基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 要开展好综合实践教育活动, 必须要有合理、明确的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和其他文化课一样的是,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同样要有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等固有的教学目标, 但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还应该有其特有的教学目标, 比如动手能力目标、发现问题目标、综合分析问题目标、创新能力和技能目标, 等等。当然, 因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不同, 其具体的教学目标也会不同。但是, 总的来说, 不论什么样的具体教学目标, 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动机,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出发点, 要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让学生产生强烈参与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愿望。而且, 这个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能够容易操控和实现的, 是学生在文化课教学中没法获取或很少实现的目标。把握了这几个原则, 那这个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了。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者, 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开展综合实践课, 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但只要懂得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合理确定好教学活动目标, 把研究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 吃透活动内容, 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认真备好活动方案, 把握好教学活动工程及环节, 运用好评价方法, 就能组织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英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给力点在哪[J].辅导员, 2011 (4) .

教学目标确定 篇9

课程标准是站在一门课程的全局去思考和编制的,提出的教学要求比较笼统。如果教师混混沌沌一把抓,就抓不住重点;如果凭教师的爱好或经验随意处置,可能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搞清楚每个学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乃至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才能既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又确保课时目标的准确有效。无论是从认知规律角度看,还是从教学的现状来要求,准确的目标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准确定位目标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教学质量。

《武陵春》是鲁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20课《词五首》中的一篇,如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

一、要关注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了5条,课标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阐述也比较宽泛,却是我们开展古诗词教学的基本依据。所以首先要清楚课标的要求,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古诗词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了解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基本内容

要保证课时目标的准确有效,就要了解整个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教学内容。笔者确定了《武陵春》教学的基本内容为预习、诵读、阅读理解、鉴赏和拓展。预习目标在本单元的预习指导课上已经完成,本节课要完成其他四个目标内容。首先考虑如何完成诵读目标,结合八年级的诵读目标设计课堂诵读环节,另外,在阅读理解、鉴赏和拓展活动中也结合诵读来达成此目标。第二个目标定位在阅读理解、鉴赏和拓展的整合。八年级除了运用之前学习的炼字词句鉴赏法、知人论世鉴赏法、表现手法鉴赏法、修辞手法鉴赏法、表达方式鉴赏法之外,重点指导学生运用意象分析法对作品进行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设计问题完成阅读理解的目标,同时教师适当拓展相关资料,一方面更好地完成阅读理解和鉴赏的目标,另一方面又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累和文化积累。

三、分解课程目标

把握古诗词在教材中的编排体系,明确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确定课时教学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基本教学任务确定了,要思考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完成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整体把握古诗词教学的体系,将本课教学置于大的古诗词教学系统之中,审视其位置,明确其应发挥的作用,才能搞清楚本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上册的古诗词教学目标有何区别,以及本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和本册中其他古诗词教学目标的异同点在哪里。也就是说,要根据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来确定课时目标。譬如,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运用意象分析法来鉴赏诗词了,所以《武陵春》教学时,鉴赏的目标确定为运用意象分析法进行鉴赏,并能够将自己的鉴赏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或写下来。

四、对本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情进行详细分析

以《武陵春》为例分析八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学情:开始集中学习词人的作品,有些学生对某些词人词作有特殊偏好,这种偏好常常停留在情感层面,缺乏对词人词风的整体把握和综合了解。由于缺少相应的知识积累和历史背景,对宋词中的用典理解起来有难度。对宋词的特殊意象已有初步了解,但缺少系统的结构化的把握,能够对宋词进行赏析,但缺乏方法,赏析视角单一,语言相对贫乏。本学段要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在年级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还要对校情、班情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准确了解学生学习本课时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五、综合考虑目标的三个维度

在新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素质的形成、提升。在确定课时目标时,必须考虑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武陵春》知识目标包括对文本的背景资料和基本文学常识的学习,对词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对相关词句的积累等。能力目标为古诗词的诵读;学生能够运用意象分析等方法赏析诗词,说出或写下鉴赏过程和结果;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文本。情感目标为把握李清照在本词中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热爱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武陵春》的课时目标确定为:

1.诵读文本,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读出其特有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运用意象分析等方法赏析诗词,说出鉴赏过程和结果及作者的内心情感。

教学目标确定 篇10

一、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一) 符合阅读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要求,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基本目标应该定位在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严监生吝啬鬼的鲜活形象。这四方面的目标, 前两方面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后两方面是人文素养训练目标, 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使学生“得言”, 又要使学生“得法”, 还要使学生“得能”的价值取向。

(二) 突出年段教学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高段精读课文, 依据阅读教学年段重点目标, 该课教学应该“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重点词句, 体会思想感情, 揣摩表达方法, 体会表达效果, 学习运用描写人物形象表达方法”, 去落实年段阅读教学重点目标。

(三) 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围绕专题组织单元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突出特点。中高年级单元教材编排思路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 以课文的人文价值取向为线索安排课文, 这是确定课文人文素养教育目标的依据;一条是暗线, 以语言训练重点项目为核心落实语文能力训练, 这是确定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的依据。

本组课文以“人物描写”为专题组织教材。依据单元教学提示, 我们可以确定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有两个方面: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目标是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人文素养训练目标是感受作者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么,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运用于习作训练中就是本课的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吝啬鬼严监生的鲜活形象就是课文的人文教育目标。

(四) 体现课文表达特点

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的表达方式以及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 也是学生语言训练的重点, 教学中必须作为重点目标落实。

(五) 符合学生学习实际

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人文素养以及学习能力,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使教学目标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临死前的严监生》中出现的生字生词、人物描写方法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因此, 学习生字生词, 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学习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 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都是学生学习的新内容。

结合阅读教学基本目标、年段教学特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表达特点、学生学习实际, 我们可以把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认识2个生字, 会写监、

侄、郎等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词语;能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这是结合学生实际、语文阅读教学基本目标确定的一般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

受严监生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进一步激发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这是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确定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3. 抓住课文中最精彩的描

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句子,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练习用神态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这是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年段特点、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重点、课文表达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 《临死前的严监生》阅读教学目标既兼顾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和学生学习水平, 又体现了高年级语文基本功训练目标、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表达特点的有机统一, 同时还注重整合各方面的教学目标, 使目标做到明确、具体、集中, 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扎实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要做到课前预习, 渗透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落实教学目标;课后拓展, 提升教学目标。譬如,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 可以抓住以下四个环节落实教学目标。

环节之一:课前预习, 了解课文背景, 学习生字生词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 一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向家长和同学了解等不同形式, 了解《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 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作准备;二要通过自读课文, 对照课文中的注释, 比较古典小说中的字词和表达方式与现代白话文中的用法有什么不同等。这是结合五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水平, 落实第一条教学目标。

环节之二:细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为了有效地落实第二条教学目标, 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指导学生细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一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故事情节。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初步了解严监生爱惜钱财胜过自己生命。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细读课文, 感受人物形象。可以通过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 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变化的句子和描写侄儿、奶妈、赵氏语言动作的句子仔细阅读, 细心体会句子的意思, 使严监生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来。三是展开合理想象, 体验人物心理。文中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变化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 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 而是通过动作、神态变化间接反映出来。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严监生“眼睛”“脑袋”“手指”等动作、神态变化的细节描写语句,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人物当时的内心活动, 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 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环节之三: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 体会描写方法

品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描写方法, 是本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目标。教师可以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重点词句, 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一是朗读重点句子, 品味描写方法。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品读, 感悟描写方法。二是抓住关键词语, 体会描写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语, 并从中找出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语, 再说一说好的理由, 从中体会描写方法。三是换词换句, 比较描写方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让学生采取换词、换表达方式的办法, 比较、鉴别课文描写方式的精妙之处,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环节之四:读写结合, 学以致用, 运用表达方法

上一篇:碎石桩施工及质量控制下一篇:猪口蹄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