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022-08-03

第一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讲话稿写作如何把握领导意图()(精选)

讲话稿写作如何把握领导意图

(《应用写作》2008年第4期)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中共“八大”开幕词中脍炙人口的名言。毛泽东主席宣读这篇2000来字的开幕词时,曾被34次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据说,毛泽东对文稿的撰拟只是提了简单的要求,时任秘书的田家英只用了一个通宵就写出了初稿,并获得了毛泽东的认可。正是因为田家英深刻领会并准确表达了毛主席的意图,开幕词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秘人员在讲话稿写作中应怎样捕捉领导思想的火花,深层次探究写作意图?笔者以为苦练自身悟性,摸准领导思想脉搏,并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写出切中主题、让领导满意的讲话稿的有效途径。

一、苦练“悟”功,领导意图悟中来

大凡每次写作之前,领导都要对写作人员“暗授机宜”。在实际写作中,领导意图很多时候并非清晰明了,而多是一些大致的思路和感性的认识。秘书正确领会这些思路和认识,进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需要苦练悟功,悟出领导意图。

一是学做“关门领导”,换位思考去领会。领导讲话稿是为领导写的,也要由领导去讲。领导想讲什么,秘书怎样知道?面对领导交代写作任务的只言片语,很多文秘人员无所适从。实践中,我们觉得及时换位思考是深刻领会写作意图,迅速进入写作状态,提高文稿质量的有效方法。这里说的换位思考是指秘书人

员写作前要调整心态,从思想上努力将自己摆在领导的位置,尝试做“关门领导”。站在领导的高度,就要注意研究上级的政策,了解本部门、本行业的工作情况,通盘考虑全局性的工作进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做好工作的方略和措施。思想上真正进入了领导状态,就与领导坐在了一条板凳上,领导在想什么?哪些工作需要加强?什么措施最得力?思路豁然开朗,就容易产生与领导不谋而合的功效,这样写出的讲话稿定位准确,才“像”领导讲话。 二是甘当“外脑”,参谋辅助勤领悟。秘书可以领导的口气写讲话、发文件,但秘书总是秘书,他在领导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始终是辅助性的。一些重要的决定和重大的决策,都是由领导拍板,秘书只是在帮助领导收集材料、查找依据、核实情况中发挥作用。很多时候,秘书工作表现为领导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有人将秘书工作称为领导的外脑。由于秘书贴近领导这个特殊性,很多文秘人员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直接见证或间接参与了领导决策的过程,这对领会领导意图无疑是有益的。领导意图的形成是有过程的,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酝酿,最后才能形成明确的意图。秘书一般都在领导身边工作,对领导的行为和思想都有较多的了解,要做一名合格的文秘人员,只是对领导的喜好、习惯

的要求是能够对领导“提意见”。能够在领导面前提意见,实际上就是参与领导决策,只不过这种参与是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的,带有意向性的,供参谋和采纳的建议。历史上很多著名的领导人秘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领导决策的过程,对领导的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秘人员在参谋辅助中要甘当“外脑”,改变“拨一拨、转一转”的被动工作方式,变应付为积极主动,对讲话稿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学会“投石问路”,协调沟通探意图。有时,领导安排的写作任务,没有明确指出写作主题和意图,领导意图只在“铁扇公主”肚子里,人心隔肚皮,没有真功夫是很难“悟”到的。富有经验的文秘人员多采取以下办法,一是根据会议主题和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推测领导近期考虑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领导近来不同场合讲话的特点,抓住领导的思想倾向,加上自己对会议的分析思考,揣摩领导的意图。三是要做“有心人”,记录领导的那些看似零碎的言语,进行综合分析,捕捉领导思想的火花,探寻领导的思想脉络。经过了以上的分析和推测,在缜密考虑之后,与领导进行适当的交流,可以纲目的形式向领导汇报写作思路,听取领导意见,这样就逐渐接近了领导思路,进一步了解了写作意图,大的返工就得到了有效避免。

二、准确表达,全面落实写作意图

领会写作意图只是写作的前期工作,讲话稿写得怎么样还要看表达效果。很难说一篇写作意图很明确,而表达不准确或流于形式的文稿,能够让领导满意,引起与会人员的重视,从而推动工作的开展。把握领导意图,进行准确表达,笔者以为文秘人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写作意图要以一贯之。写作意图是文稿的主题,全篇都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任何时候都不可偏离。在对初稿的修订过程中,特别是多人参与修订时,不仅要有“文章不厌千回改”的思想,还要有坚定的观点立场,那就是坚持写作意图不动摇。对一篇文稿,众人看过,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碍于领导面子,多会违心地听从,而且很多修订意见并非切中要害,有的甚至提出一些难以落实的意见。经过多人改过后的稿子,很多时候是面目全非,有时还伤及了筋骨,甚至动摇了写作意图。应当承认,领导意图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在修改文稿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意的话,就要进行认真的斟酌了。如果确实是对文稿主旨的提升,需要进行细致的论证方可更换主题;如果只是一般的改变说法,或者是变换角度,则变更写作意图是不妥的。因此文秘人员要坚持写作立场,除了在写作中认真贯彻外,修改中的坚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突出实际问题。讲话是领导施政的重要方式,领导通过讲话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指导现实工作,推动工作开展。只有把领导的思想、写作意图与现实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指导实践,这样写出的讲话稿才可以说是准确把握了领导意图。这就要求文秘人员首先掌握上级精神,将上级精神在工作部署中予以落实;其次是了解基层情况,特别要对领导分管的工作了如指掌,文稿写作中做到如数家珍,不说外行话;再次是要广泛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做法,善于发现各种倾向,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作建议。做到这些,需要加强学习,学习上级的文件精神、政策规定;加强调研,了解民情、社情、国情;开动脑筋,思考对策,找寻落实上级政策与推动实际工作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将领导意图落到实处。 三是瞄准对象“看菜下饭”。不同的会议有不同的听众,讲话要发挥作用,就要提高针对性。要根据领导讲话的场合和与会人员的情况,准确地确定领导讲话的方式、角度和口气。对上的工作汇报和对下的工作部署,对象不同,讲话的内容也就不同,即使两次部署相同的工作,每次部署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经常参加一些会议,发现很多领导喜欢即席讲话,脱稿讲的虽然就是几句,会场效果却很好,与会人员记忆特别深,说到底就是这几句话的针对性特别强。讲话稿的写作要善于使用口头语言,使听众能够听得进、记得深。人家愿意听,领导的意图才有落实的可能,否则讲话不分场合,语言无滋腊味,要让大家去落实,

可就难了。

三、发挥创造性,努力实现写作意图

文秘人员要处理好遵命写作与发挥能动性的关系,才能创造性地实现写作意图。

一是遵循领导意图,而不拘泥于领导。在文稿的起草过程中,要坚持遵循与超越的原则,就是要遵循领导写作意图,尊重领导意见,而不拘泥于领导个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写作。只有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才能获得领导的满意。如果只是敷衍塞责,人云亦云,是难以达到领导要求的。何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讲话风格,适应领导口味,模仿领导口气,都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改造,务求达到貌离而神似。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领导的风格,与领导沟通磨合,很难写出令领导满意的稿件。 二是主动思考,不因循守旧。写作意图要与上级精神统一起来,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在贯彻上级精神和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领导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闪光点,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将领导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这离不开文秘人员积极主动的思考。任何被动和偷懒,都会影响写作意图的全面实现,因此说接受了写作任务,你想不创造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想写出领导满意的材料。三是勇于创新,不固步自封。文秘人员对领导意图的落实过程,不是简单的执行过程,而是对领导意图的再提炼、再升华、

再创造过程。通过文秘人员的创造性工作,使领导的意图更加完善、丰富和全面,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广大文秘人员只有潜心研究领导工作,深刻领悟领导意图,解放思想、克服盲从和畏惧心理,以创新精神独辟蹊径,才能撰写出更多符合上级精神、贴近工作实际、推动工作进展的讲话稿。讲话稿达到了这些要求,秘书就把握了写作意图,领导是会满意的。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责任编辑:蔡宁涛

(《应用写作》2008年第4期)

第二篇: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

1、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

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均是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每册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主题,识字课、阅读课、语文园地(中低年级)、回顾拓展(高年级)都围绕本组主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把握住了这点,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讲为学用。

2、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

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3、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聪明的教师总是不放过这些习题,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

如果我们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1篇课文讲下来,不要说学生不知学到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讲了些什么。

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优化课堂教学实在是利莫大焉。

课堂教学技巧 (四技巧)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说、多想、多感、多疑。

二、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遵守“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课外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适当表扬,树立信心。

三、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激情高涨,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四、重视课堂情景表演

课堂情景表演是就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进步。

第三篇:从教材编写意图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东杨小学刘艳红

课改以来,教材内容在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特别是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的编排意图深钻细研,尽管如此,然而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很难把握,不知各位同仁是否也有同感?

第四篇: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修改稿)

课题《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研究方案

黄陂区罗汉中学 胡峰 胡海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并明确要求学生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从目前的初中散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整个教学活动还处于低效的状态之中。究其原因,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迎合中考的急功近利的心理。在中考的“指挥棒”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中考散文阅读如何有效答题”来进行,形成模式化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②教学内容模糊。散文的特性决定了其教学的突破点有很多,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面面俱到又浅尝辄止,对文本的解读停于表面,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提高语文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③教师自身素养缺失。大部分教师缺乏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论支

撑,在解读散文文本时,不能参透文本的核心意义和价值,导致对文本的浅读与误读,也就无法设计出合宜的教学方案。

④教学方法的陈旧。由于学校位于农村边远地区,很多老师不能及时学习到教学上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学方法陈旧、不科学,也让部分学生失去了阅读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现行的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来看,入选的散文数量众多,由此不难看出,散文阅读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因散文的种种独特性,语文教师对其教学重点的把握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认为,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当是散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因为,散文是抒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散文的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情感色彩。林非曾提出“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应当是从心底涌出来的”;余树森则认为“其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与其它文体相比,“长于抒情”也可以说是散文的最大特征。所以,准确把握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引领学生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并从中学习借鉴一些写作艺术技巧。

2、引导老师教师了解散文阅读与鉴赏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解

读散文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合宜的教学方案。

3、通过文献分析、教学实践等方法,梳理初中散文表达作者情感的常见手法,并结合新课标中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希望为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探索出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关于散文及散文教学的理论:

1、刘锡庆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回顾》中将现代散文的特征概括为“篇篇有我,尽显个性;情理兼备,虚实相济;取材琐细,以小见大;真实自然,饶有情致”。林非在其著作《林非论散文》中提到“散文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抒发真情实感”、“散文,应当是从心底涌出来的”。由此可见,散文是抒写真情真性的文体,散文的语言以情见长,带有浓郁情感色彩。所以,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散文作者的思想情感,就等于抓住了散文的核心与灵魂。

2、张听丽主张“散文教学,应从散文特点出发,以欣赏为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层次领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抓住散文中景与情的描写与抒发,把握作品意境,从而达到审美目的”。谭晶莹在《论散文教学中的审美》中提出从散文自身特点(意境美、情感美、形象美、形式美等)分析入手,探索散文教学的审美范畴。以上两位老师都提出了在散文教学中应当引领学生把握作者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感情的个性化熏陶,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和陶冶性情的美感享受。

四、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中国散文的历史源远流长,不同时期的人对散文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本课题对散文的定义采用的是童庆炳关于狭义散文的定义:“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

本课题界定“作者情感”是指在散文作品中,作者借助具体形象来表达自身内心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真实感受与理解。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以入选鄂教版初中语文1——6册教材中的散文名篇为主,以及部分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课外名家散文。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为切实把握好课题的研究立足点,我们把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既从理论层面研究也从实践层面研究,侧重点是从文本研读层面和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进行探讨。主要内容包括:

1、初中散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2、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让语文老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解读散文文本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完整合理的散文阅读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通过研究,明晰散文阅读教学的相关要点,探索有关初中散文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方法。力求通过相关教学,提高学生感悟生活、体会人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为将来高中散文阅读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收集整理同类课题与研究成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寻找创新性的研究空间奠定基础。

2、调查研究:以观察、访谈、问卷、测验等调查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为本课题的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3、行动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层面的实践,探寻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及时反思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对研究方案作出灵活的调整。

4、个案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研究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突破点与相关教学设计,从个例中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2014年01月,查找文献,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初中散文的教与学现状开展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活动。

2、2014年02月,对比研究了解本校语文教师散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学习实情,确立课题研究范围,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2014年03月,做好开题准备工作;对课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调查分析情况得出阶段性小结和评估。

4、2014年04月,完成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5、2014年05月,进行适当的教学实践活动,并从中了解散文

的解读方法。

6、2014年06月,在相关教学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完善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相应的课堂实录。

7、2014年07月——2014年09月,分析、归纳、总结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教学设计方案,研究散文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策略。

8、2014年09月,重点论证前面完成的成果,并进行可行性测试,对教学实际进行评估,对前阶段实验取得的成果进一步分析、反思。

9、2014年10月,撰写有关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的论文初稿。

10、2014年11月,总结整理课题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解释,形成研究报告,总结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完成对相关论文的修改。

11、2014年12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2、关于初中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作者情感的方法研究的论文;

3、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

4、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

5、《初中散文作者情感的把握方法》结题报告。

第五篇: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Microsoft Word 文档

如何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谓感情,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容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和体验。中国古人把这些态度和体验分成喜、怒、哀、惧、爱、恶、欲,称之为“七情”。

感情不仅与人的生理机能有关,更受人的社会性的制约。因此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既体现了作者个体独特的体验,又带有时代社会的色彩。

如果说主旨是作品的灵魂,那么感情就是作品的生命。没有感情的文章是缺乏生命活力的。同时,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也只有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才能与作者产生真正的共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内容。从具体的题型看,中考试题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指明某一词语所包含的感情;

2.指出某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3.列举作者对某一对象的情怀;

4.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的感情;

5.比较两种感情的异同;

6.分析文中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7.理解某一句富有感情的话语的含义与作用

8.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文段的感情;

9.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的心理;

10.感受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

以上种种题型,从一个词语到句子到全文,从作者的情感态度到读者的感悟体验,虽然形式多样,但考查的都是我们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先要知道作者怎样抒发思想感情。一般来说,作品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所谓直接抒情,就是人们所说的直抒胸臆,即作者直接运用判断、呼告等手段表达出的自己的态度和体验。其特点是直接袒露、气势奔放、感情炽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议论或描写的方式来抒情,这种抒情显得含蓄、委婉,往往依附于事、依附于理或是依附于景。

对于直接抒情的把握,主要是从字面上把握;对于间接抒情,则要注意从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上去分析。

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辨析词语感情色彩

有时作者在文中运用褒贬词语直接把对人或事物的好恶爱憎表露出来,这是直接扦情的一种形式。分析这类情况,只须明了词语的感情色彩即可。如“崇高”、“伟大”、“光荣”、“奉献”、“正直”、“坚强”、“平易近人”、“当机立断”等表歌颂、赞扬、喜爱的感情,儿化音节也表一种亲切喜爱之情;而“卑鄙”、“渺小”、“耻辱”、“自私”、“下贱”、“软弱”、“见风使舵”、“优柔寡断”等则表批判、鞭挞、贬斥的感情,这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注意的是褒义贬用、贬义褒用的情况。如《背影》中“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藤野先生》中“还要将脖子扭几扭,真是标致极了”,这两句中“聪明”和“标致”为典型的褒义贬用;而《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春》中“宛转卖弄着清脆喉咙”,这两句中的“狡猾”和“卖弄”为典型的贬义褒用。分析这类词语的感情色彩,一定要注意全文的感情基调,看作者在全文中对这一对象的感情态度如何,以此来判定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二、分析特殊句式的效果

有—些句子,如排比、反问,还有感叹句,这那是明显的抒情特征。排比句能营造一种强烈的气势,对抒情有很大的帮助。反问句本身包含了作者的一种倾向,一种态度:肯定反问句表否定的意思,否定反问句表肯定的意思。用反问句比用陈述句语气更强,更利于抒发作者的感情。感叹句更是直接用来抒情,句尾一般用“啊”作结,句中常用“多么”、“那么”之类词语来修饰,句末用感叹号。

如排比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个排比、直抒胸臆,高度评价、赞颂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精神境界。再如:反问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土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同上)以否定形式发问,表达肯定的意思,既赞颂了志愿军战士的“可爱”,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还有感叹句“他们的确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同上)直抒胸臆,篇末点题。

三、描写分析法

有的作品,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态度寓于描写之中,以美好的形象或丑恶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好恶爱憎。在分析的时候,首先应明确对象在全文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再结合全文主旨,看作者的倾向与态度,还要看作者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最后结合形象具体分析这一段或几段描写所传达出的情感信息。

如《驿路梨花》中对梨花的描写:“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还有对花和人的描写:“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着花衫的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走在前边的约摸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这些描写没有直接表明作者的情感,但美好的形象和画面让人能从中品味出作者心中的喜悦与赞赏。相反的,《变色龙》中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描写、《范进中举》中对范进、胡屠夫的描写,暗含了作者的讽刺与批判,作者没有明说一句话,但读者读到此处,就会油然而生憎恶之情。

体会描写之中的感情,要学会在把文中所描之形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图像,还要想像自己就是作者,或者是文中的人物,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欣赏或是揭露,就能准确地把握作者暗含的情感态度。

四、记叙分析法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外现,无论作者想怎样客观地叙述,总免不了带上其情感态度的倾向。因此,我们还能从叙述之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的时候,可以抓住作者叙述之时所用词语的感情色彩、所用的句式的特点,从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爱憎好恶。如《中国石拱桥》第8自然段谈卢沟桥的抗战历史,第10自然段叙述中国石拱桥的飞跃发展,从“英勇抗战”、“彻底打败”、“世界最长”、“新创造”、“仅有”、“无比优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赞颂、自豪之情。再看《徐霞容和〈徐霞客游记〉》中对徐霞客游历过程的一段叙述:“从崇帧九年起,霞客按着预定的计划作万里远游,于九月离家入浙江,十月入江西,转年正月到湖南,三月过湖南入广西。第三年三月,由广西入贵州。五月内贵州入云南,又往返于云贵边界间,最后于第四年四月横赏云南直到腾越(腾冲),这是霞客西游最远的地点。„„他这次行程是生平最远的一次,也是最后的—次,时间长达四年。实际上他在归途中已经染病,到家后半年,竟于崇帧十四年正月死去,年仅56岁。”这一段是十分客观的叙述,但从作者—系列紧凑的时间地点的变换中可见钦佩之情,特别是最后的“竟”、“仅’二字又流露出了无限的惋惜。这样的情况,在《鲁迅自传》中也有表现,无论是写他弃医从文还是回国后与反动派斗争,受反动派的迫害,笔调十分冷峻,但我们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能从字里行间窥见他热切的爱国救国之情和如火的斗争激情。

五、议论分析法

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各种文体中均有运用。在记叙文中揭示事件意义、人物品质,开头总领下文,结尾总结全文;在说明文中强调说明对象的意义,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议沦文中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在散文中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哲理。有很多议论均饱含作者的激情、显示其价值取向、情感倾向。在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议论所针对的人、事、物,其次要从全文主旨的高度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最后还要注意议论时所用的词句本身包含的情感态度。如《哥白尼》、《邓稼先》中的议论要言不烦,对哥白尼《天体运行》一书的意义、价值,对哥白尼坚持真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进行了充分肯定;对邓稼先在中国两弹研究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对邓稼代崇高的人格给予了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洋溢着赞颂之情。更不用说《谁是最可爱的人》、《白杨礼赞》中饱含激情的议论了。就是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中的议论也暗合作者的赞美感情。议论文如《谈骨气》中无论是事例的概述,还是对事例的分析,—些洋溢着赞颂、敬佩之情的词句,就很好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而另一篇文章《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面对日本右派分子石原慎太郎歪曲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别有用心的谎言,作者义愤填膺,有悲愤、有斥责、有质问、有揭露、有警告,种种情感,通过一些词语、句式一一表露出来,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词语如“暴行”、“耻辱”、“歪曲”、“粉饰”、“煽动”、“信口雌黄”、“别有用心”等;句子如:“谁不知道,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了大半个中国,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丧心病狂地屠杀无辜,制造—个又一个万人坑、无人区,使两千万中国人惨遭伤亡?”“遇难者30万!”“其良知何在?”“难道他不感到有愧吗?”等。这些词句所表达出的感情态度又符合文章主旨的情感倾向,更能促进我们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以上几种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因为在一篇文章当中,直抒胸臆与间接接抒情有时会相并而行,多种表达方式会综合运用,那么,我们在分析时也应多角度、多层面的考虑问题,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扣得更实,更准。

上一篇:八下各单元话题作文下一篇:拔小资助政策宣传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