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

2024-05-08

入世(精选十篇)

入世 篇1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 ;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 ;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而协调。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说前者由于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 ;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1儒道两家这种相对立、相交融的独特关系一直延续至整个之后的中华文明史之中,同时也深藏于每一个文人士子的心底。不管是魏晋人的思辨,还是宋代文人画派与宫廷画派的斗争、不管是北方宫廷建筑与南方园林建筑的迥异,还是明末童心说对传统礼教的冲破,都蕴含着这两者的对立与斗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审美意趣便是在儒、道两家的对立与互补中所衍生出来的。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关系。

雅典曾经被克里特战败。于是每年要上供七男七女给牛妖弥诺陶洛斯。为了对付牛妖,建筑师达罗斯建造了一座迷楼,设计将牛妖引入使其陷入迷楼之中,虽然成功的困住了牛妖,但是所有进入迷楼的人都迷失了方向,设计者达罗斯也不例外。设计师的儿子伊卡洛斯想出了一个方法。他将鹰的羽毛收集起来,用蜡将它们粘上,做成翅膀,终于飞出了迷楼,却因为无法抑制自己的兴奋,飞得太高,翅膀上的蜡被太阳融化,最终坠入大海。2

在这个故事之中,迷楼代表着那些束缚着人们真实性情的社会因素(法律、契约、伦理等)所有进入迷楼的人都无法逃离,就连设计者(伦理、法律、制度的制定者)也不例外,人们的本性最终为其吞噬。然而,唯一能离开的人只有设计师之子(敢于释放本性与情感的人)唯一的方法也只有飞翔(无拘束的思想情感的释放)。最终这种热烈的情感释放很可能引导着释放者走向“灭亡”。从某种角度上看,儒道两家不正是扮演着这迷楼的制定者与冲破者吗?儒学为之构建知识与文化的道德根本,道家则为之创造审美与艺术精神的依靠。正是通过对这两者的不断取舍,推动着文人士子张开“双翼”,飞向“永恒”。

二、从“出世”到“入世”

徐渭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武宗德十六年(1521),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号天池山人,晚年又号青藤道人,中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书法家、戏曲家。他生活在日渐没落的明代中晚期,他的悲剧一生,可以说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然而,正是这些苦痛与凄凉,却在艺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渭出生于一个官僚世家,但他的童年生活却并不平静。他的母亲是徐家的婢女,地位低下。虽然嫡母苗夫人对其珍爱有加,但是其十岁那年,由于家道中落,其生母被遣散变卖。这一经历深深地刻在少年徐渭的心里。在《畸谱》中“(苗宜人)教爱渭世所未有也,渭百其身莫报也。然是年似夺我生者,乃记忆耳” 3这种生离死别之痛,对其之后的极端化性格的产生埋下了很大的隐患。然而学业方面,少年的徐渭就以才气初现。从六岁“入小学,书一授数百字,不再目,立诵师听” 4到二十岁,“进山阴学诸生,得应乡科” 5考取山阴秀才。他的求学之路也是转益多师,多为当时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越中十子”中的沈炼、陈鹤、钱楩,当时王学弟子王畿、季车、萧鸣凤,文学家唐顺之、王慎中,吴中著名画家谢时臣等都是他的老师。名声的盛起给年轻的徐渭带来了巨大的荣耀,恃才狂傲、目空一切的性格也随之产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徐渭自信满满的步入仕途。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正是他坎坷命运的开端。八次应试,俱未进,对其有知遇之恩的胡宗宪因政治牵连被捕入狱,“竟瘐死” 6精神受到巨大打击的徐渭,开始失去理智,竟先后九次自杀。嘉靖四十五年(1566),又因怀疑自己的妻子张氏不贞,将其误杀,被捕入狱。七年后被有人救出,但任是“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7这种几近癫狂的自杀方式,正体现出当时徐渭的复杂心境。经历这段生死之后,徐渭对仕途彻底死心了。他开始四处游历、寄情自然,渐渐步入其艺术的高峰时期。晚年的徐渭生活得凄凉落寞“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这是青藤书屋得提联,也是徐渭对自己老年生活得真实描述。

三、本色之实

“渭运逢不辰,幼本孤独” 8“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谓道类禅,又去如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以傲,与众处不浼袒禓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9“庶几一飞而屡坠,既乃触纲罟,谢去其巾衫,益一意颓放。”10从孤独到傲玩,再到颓放,徐渭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传统儒家思想给予年轻的徐渭信心与动力,却无法改变他孤傲放浪的性格。于是在与世俗社会的功利框架的一次次碰撞中,他伤痕累累。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被禁锢于不属于他的牢笼之中,为世人所嘲。他迷失了方向,失去了信心,绝望之中他只能用一次次的自杀来宣泄失落、寻求答案。他深知自身的才华与抱负“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11却找不到它们的“容身之处”。也许是多次经历生死的领悟,也许是几近崩溃的精神轮回,他终于选择了抛弃这“不属于”他的“迷楼”开始了闲云野鹤、游山近水的生活。可能到了这时他找到了最为真实的自我、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意境——颓然自放、游心自在。这不正是老庄思想所推崇的状态吗。“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婢作夫人者,欲得抹成主母而多插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12“性灵本自是,克己故自由” 13正是对本色的追求与个性的释放最终将徐渭推向艺术的高峰、也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点。

四、结语

从一个满怀抱负的年轻士子,到一个孤傲放浪的怪异老者,仕途的不幸反而将徐渭推向艺术的高峰。从“入世”到“出世”、从儒家到道家,这样的一生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采菊东篱下的陶潜,举杯邀明月的李太白,两月秋萧瑟的东坡先生。在这个以儒家积极入世为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明中,他们却选择站在世俗功利的对立面,寄情山水、怡然自得。你尽可以说他们“狂”,却决不能说他们“庸”;尽可以说他们“嚣张”,却决不能说他们“愚笨”;尽可以说他们“不安世事”,却决不能说他们“不知深浅”。他们与世俗名利格格不入,却又为文人士子竞相传颂。是他们将浪漫主义感性思想撒满了整个中华文明史。

摘要:纵观中国哲学史,儒道两家分别以积极入世的文化心态传承和超脱出世的精神思想追求,共同构筑了一个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文化根基。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时刻影响着文人士子们的价值取向与艺术追求。本文正是以儒道哲学为媒介,通过对徐渭的生平列传的简要梳理,追溯徐渭书画的艺术特点与审美心理。

入世的“稻田” 篇2

入世5年前,笔者在《商界》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入世,关俺老百姓何事?》对未来做了各种大胆推测,当时总的格调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寄以厚望,大唱赞歌”。

5年之后,现实摆在面前,笔者怎么也激动不起来,甚至有点伤感。世5年,我们得到的全是好消息。

——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经占到13%,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国外贸总额高速增长。2001年为5000亿美元,2005年猛增至1,4万亿美元,2006年1月至8月又增长23,9%,这种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是闻所未闻的。

——我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001年是全球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已跃升为第三大经济体,预计2010年GDP总量超过26万亿关元,人均超过2000美元。

最鼓舞人心的话来自WTO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先生:“在唐朝的鼎盛时期,丝绸之路承接着东西方的文明,把当时先进的中国科技传播到了欧洲,那时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入世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标志,你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个开放的中国,也会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强国。”

入世5年,反而心情沉重

30多年前,笔者在新疆伊犁当盲流,结识了复旦大学一位高材生——董克明。董先生不到40岁,瘦瘦高高,见多识广,出口成章。一天,不知为什么,我被他描绘的上海城乡绿油油的稻田、栉比鳞次的高楼迷住了。董先生忽然冷笑道:“如果您恰好是稻田和高楼的主人,应该激动,应该夸它们,但如果您恰好是种田人、受苦人,就应该诅咒它们!那是公社的稻田,关您盲流何事?”

董先生讲的有道理。我14岁插队,22岁流浪,为公社种过稻,为公家盖过楼,当时确实没有理由为这两样该死的东西激动。

这可以叫做“插队流浪综合症”。我常对女儿讲,插队8年,流浪5年,即使只认识一个董克明,即使只学会站在种田人、受苦人立场思考问题,也知足了,

那么今天,让我们清点一下,看这5年里,顶着三伏天烈日在稻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冒着数九天寒风在高楼顶上绑钢筋、捣灰浆的人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入世5年,我国已成为垄断行业增收的发动机

5年前,我满怀豪情地写道:“您会高声叫好,如果您不是水、电、气、邮电、铁道、民航职工。中国一部分国民再不能对另一部分国民为所欲为了。可以肯定,电信垄断局面将被打破……”

5年后,我承认当年看走了眼。作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笔者今天仍然打不起国际长途,和美国的兄弟、加拿大的女儿通话,仍然百分之百指望他们打过来。今日垄断性行业对中国老百姓侵暴到什么程度?试举两例:江苏高速公路收费员月收入超过8000元,省交通厅长自我解嘲说,“真想去当一名收费员!”泰康人寿董事长兼cEo陈东升最近一次演讲明确指出:“加入WTO的时候,泰康的资产只有60亿,而现在是800个亿,这4年增长多少?”

WTO为垄断掠夺提供了强劲动力。在中国,垄断不可怕,可怕的是种田人、受苦人对垄断无能为力,可怕的是有识之士对垄断卖身投靠。在我国种田人、受苦人收入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种田人、受苦人收入的1/20,远远没有接轨的情况下,主流社会为弱势群体赖以维生的化肥农药、水泥建材、汽油、柴油涨价寻找的理由,竟然是和国际接轨!

入世5年,企业家收入高速增长

5年前,我热情洋溢地写道:入世后,我们的强势产业——劳动密集行业以及资源密集行业会出现新的机遇。受益最多要数企业管理人才,入世后西方大公司会疯狂“猎头”,直至“同工不同酬”完全绝迹。

这让我说中了一半。入世5年,普通老百姓就业门路明显增加,一些以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的地区,例如广州、深圳甚至一度出现招工难,弱势群体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无论我们如何全力以赴缩小“两大差别”,也阻止不了城乡差别、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的坚定步伐。信不信由你,在GDP、税收、房价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首都北京,保安、保姆、服务生月收入仍和5年前一样,保持在700元上下;更可怕的是,在种田人收入仅相当于城里人收入1/4的情况下,5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报告竟然每年都白纸黑字写着:“力争今年城镇人均增收10%,农村人均增收6%”。此事如果发生在西方,政府明确声明不打算为人数居第一位的社会群体谋利益,当天就会关门大吉,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入世5年,中国企业家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甚至出现一年翻一个跟头、两年翻三个跟头的壮观景象。在一些职工年薪仅一万元上下的企业,企业家可以在“与国际接轨”的大旗下,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年薪提高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这种速度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闻所未闻的。它让人想起一则西方笑话。一老师问:“一头大象只能举起相当于自己体重1/4的东西,而一只蚂蚁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16倍的东西,这是为什么?”一学生答:“因为大象有很好的工会组织维护自己权益,而蚂蚁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工会!”

入世5年,强势群体地位空前提高

5年前,我满怀希望地写道:“入世后,外国制造商直接面对13亿消费者,美轮美奂的‘进口原装’会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商品会日益丰富,档次明显提高,而价格稳中有降。”

我又猜对了一半。入世5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都市商业服务业如果不是超过欧关日韩,至少已与它们不相上下;但是在广大后进地区,在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偏远农村,信不信由你,商业服务业仍然和非洲不相上下。

在我们看来,入世5年,与强势群体生活质量明显相关的汽车、家电降价了,买得起的仍然买得起,买不起的仍然买不起;与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明显相关的化肥农药、车票船票涨价了,买得起的开始买不起,买不起的更加买不起:至于医疗行业、教育行业,根本就不能用“竞争”、“服务”、“价格”之类带有自由化色彩的词汇来表述。和曾志伟扮演的香港黑社会老大差不多,人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收多少就收多少,简而言之。原来能看病的基本看不起病,原来能念书的基本念不起书了。

“一个开放的中国,也会是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强国”,面对拉米先生“畅想未来”的说法,我喉头哽咽,说不出任何令他老人家高兴的话来。对于13亿中国人而言,也许重要的不是畅想未来,而是全力以赴反垄断,千方百计让种田人、受苦人也能和我们一块儿活下去!

中国入世十年回顾 篇3

十年后, 中国向世界展示答卷:中国出口增长了4.9倍, 进口增长了4.7倍,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世界分享了中国机会:中国进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0%, 全球第二;吸收了1万多亿美元的外资, 建立了34.7万个在华投资企业。

十年过去了, 数字摆在了那里, 事实证明了一切。

双赢的选择

宝洁公司于1988年进入中国。那时, 中国尚等候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大门之外。

23年来, 宝洁公司亲自见证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最大的不同, 就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和变化速度”。

最初宝洁来中国只是做产品的推广与销售, 而如今, 中国已成长为宝洁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年销售额约50亿美元;与之相伴的是其在华投资的水涨船高——截至目前, 宝洁在华投资总额已近20亿美元。

“中国是宝洁的重要增长引擎”, 宝洁公司董事长麦睿博直言。

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改善及人才的不断成长, 在市场之外, 中国的智力优势也开始凸显出来——越来越多的外企开始在中国本土展开人才开发与知识创新。

最近, 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的研发基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正式投入使用, 微软CEO鲍尔默用“中国智造, 慧及全球”来评价这个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基地, 在他看来,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必将成为微软全球创新的源泉。”

不止是微软, 宝洁、惠普等, 众多外企也不甘落后, 纷纷在中国开设研发中心。中国, 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创新的源泉。

十年来, 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 成为全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的强劲发展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中国企业“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

海兴集团6年前还是一个年产值仅1亿元人民币左右、在业内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 如今却成长为在伊朗、印度尼西亚等5个国家拥有海外工厂的企业, 产品已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年产值将超10亿元人民币。

像海兴这样的企业, 目前在中国已有1.3万多家, 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 已遍及各行业。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 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 位居全球第五, 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在赞比亚投资建设铜冶炼厂、中兴通讯在巴西设工业园……目前, 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则从上世纪90年代的18∶1, 上升至2010年的不到2∶1。“中国资本”正跃居为全球投资领域引人瞩目的力量。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获益的, 不止是中国企业, 东道国也从中获益匪浅。

海兴集团利用自己的核心技术雇当地人生产。例如, 在伊朗建有3条生产线, 每条线有六七十人, 全部都雇本地人。2008~2009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下, 在非洲投资的中国有色集团切实履行郑重承诺, 所属的非洲企业“没有裁减一名员工、没有减少一分投资、没有减少一吨产量。”

据显示, 截至2010年底, 中国对外投资的境外企业纳税已达117亿美元, 解决当地就业78万人。

“走出去”的过程中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非洲, 中国有色集团主动投身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累计投入公益事业约1000万美元, 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约1亿美元。

中国现有的对外投资存量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有很大距离。在商务部副部长王超看来,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会进一步发展, 中国企业将会逐渐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 打造完整的全球产业链。

专家预计, 中国将在未来10年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从学习到参与、推动

对10年前那场加入世贸组织最重要和最艰难议题的关税谈判, 不少人还记忆犹新, 用“狼来了”形容国人对初入WTO降低关税的担心一点也不为过。

跨入WTO的大门, 入世十年, 中国降低关税, 取消非关税限制, 修改法律法规, 积极认真履行承诺, 同时充分享受权利, 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 在迎接挑战中蓬勃生长——入世以来,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1038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481美元, 人民收入提高, 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而对WTO而言, 中国的加入同样影响深远。“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使世贸组织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组织。世贸组织的规模体系几乎在全世界都得到了认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坎德赫·尤姆凯拉如是表示。

10年来, 中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成长有目共睹, 特别是在多哈回合的谈判中, 中国逐渐成为其中积极的促进力量。

在多边贸易体制中, 中国经历了从学习规则、熟悉规则到掌握规则、运用规则、参与创立规则的过程, 正在逐渐成为世贸组织的成熟成员。中国坚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全球共赢

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佐证这一点。2010年, 美国向中国出口价值920亿美元的货物超过2001年出口量的4.5倍。2001年中国从巴西进口价值为20亿美元, 而2010年进口价值则高达310亿美元中国市场繁荣昌盛, 世界其他地区也受益匪浅。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入世十年, 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国际分工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2001年到2010年,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收入增长近4.6倍, 软件业收入增长17倍, 电信业务总量增长近7.6倍。目前, 中国生产的900多种产品所占的国际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 其中不乏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

从市场到工厂, 从低端制造业到高精尖产业……中国在全球市场格局中的成长道路成为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梦想。

世界银行副行长桑杰·帕拉丹表示, 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非常独特,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事实上, 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一直关注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除在世贸组织特别是多哈谈判中积极为发展中国家鼓劲与呼吁之外, 也积极向发展中成员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承诺逐步给予与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税目的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 到2010年底, 免除了44个最不发达国家238亿元人民币的债务。2011年7月, 中国向世贸组织捐赠40万美元, 帮助最不发达国家申请加入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谈到未来, 陈德铭表示, “我们将继续十年前那样的勇气和决心,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以开放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创新, 同时, 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加入世贸组织十年, 中国正在新的起点上, 寻求全球经济中的新定位。

中国入世利与弊(精华) 篇4

【摘要】中国加入WTO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国际大财团的竞争,中国国内始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从十年的实践来看,权衡利弊,本人认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总体看,仍然是长期利好。

【关键词】 入世 改革 发展 行业 利弊

一、入世十年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1、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当今世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解决对边贸易争端的最重要场所,其成员贸易总额占全球95%以上。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诞生于1948年,经过60多年发展,特别是其间全球性贸易谈判,其成员从开始时的23个发展到目前130多个,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在传统的货物贸易基础上,又进入服务贸易、只是产权和投资措施等新领域。与此同时相关领域的决议和措施经过反复的争论、实验、修补、日趋完善。可以说,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多年来制定的一系列决议、规章、程序、办法、以及互惠互利、互相约束的机制已成为国家社会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为大多数国家所认可。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加入WTO完全符合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加入WTO,从根本上说,就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是彻底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遵守“游戏规则”,并从中受益。中国加入WTO十年来,对世界经济体系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发展是长期利好

有人担心,加入WTO会冲垮民族经济。但事实证明,虽然短期的确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但十年来,民族经济非但并没有垮,反而愈发的蓬勃向上,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所以,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利益仍然远远大于弊。

世界贸易组织现有130多个成员,占世界的三分之二,其中既有发达国家,更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入关”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但没有一个因为“入关”而导致经济冲垮。相反,我们看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入关”,增强了竞争意识,学会了“与狼共舞”,竞争能力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很快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复。

中国曾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环境中,过去国家对企业的帮扶是有目共睹。虽然经过改革30年的磨练,但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很多方面还差得很多。加入WTO可以说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中国企业更多的接触国家市场,接触国外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当然,同时还有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运作的一个基本特征。

加入WTO对于解决国有企业困难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入世之前,国外曾有学者预测,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达到两个百分点。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从这十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起到了非常显著,其作用之大,远远超过1000万个就业机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无法衡量。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学习到了国外大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管理经验,这是入世之前所无法想象的。

加入WTO,同时也使得中国开始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争取到了一定的发言权。入世之前,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现象很普遍,加入WTO后,合理的利用该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使得这一问题公平地解决,提高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望,当然反倾销调查仍然存在,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入世从此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美国一年一度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审查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已经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对外贸易中外来直接投资。2000年,中国外贸进出口额达到4743亿美元,年均增长13.5%,远远超过同期世界贸易6.5%的增长速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比重增长到5%。,表明入世时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往与贸易依存度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近十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更是十分显著。早在1992年,中国就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吸收投资最多的国家,就世界范围比较,仅

次于美国。根据外经贸部统计,截止2001年9月底,入世之前三个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企业32.8万个,合资外贸金额7260.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808.32亿美元。说明那时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经过了十年的入世发展,我国现在在某些产业方面也具有了世界级的竞争力,这些都为中国的经济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基础。

二、入世对中国主要行业影响的利与弊

1.农业 加入WTO以后,提高“大宗商品配额”,即每年进口粮食的“配额”增加到2100万吨。在这2100万吨进口的数额之内实行的是1%一3%的低关税;2100万吨配额以上的进口继续实行高关税,但逐步从目前30%一40%水平降到2004年17%的水平。对中国经济影响比较大的首先是这2100万吨的配额,因为我国目前每年只进口300多万吨粮食,即使在最初两年进口配额只有700-1200万吨,进口的增幅仍然较大,这在目前我国农产品销售困难、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国内农产品价格和我国农民收入造成一定冲击。但长远来看,第一,2100万吨的进口仍然只占我国粮食总消费量的2%-3%左右,占市场交易量10%左右,不会左右我国粮食市场。第二,粮价下降,对农民收入有影响,但目前70%的粮食属于农民自给自足的部分,受影响的主要是市场上30%的商品粮,对市场价格影响较大,但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还是有限的。第三,农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会对农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对农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第四,较低的国际粮价抑制国内粮价的提高,对于农民当前的收入是会有影响,但是对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中去则会有用积极的影响。因为粮食价格降低,平均工资水平就可以降低,有利于工业的发展;通过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的农村人口进入工业、第三产业的速度,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较高收入的就业机会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加。因此,如果我们承认农民收入的增加不太可能继续依靠农业收入的增加,而主要将靠工业、非农产业的发展的话从中、长期来讲,对3亿农业劳动力和7亿农村人口是有好处的。

2.汽车业 入世前,许多人认为一加入WTO,汽车的关税就会降到0,从而对中国的汽车业将是致命的打击。实际上,加入WTO,汽车价格并没有马上下降。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轿车价格也只比国际市场高出20%-50%。投资、服务方面的冲击可能要大于价格冲击。这个冲击是很大的;另外,与汽车制造相比,中国在销售服务方面与国外差距更大。在研究开发上,中国与国外的差距也非常之大。国外像丰田、通用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研究开发经费高达50-60亿美元,而中国整个汽车行业的研发经费加起来才不过十几亿元人民币。设计开发一个全新的车型需要研发经费20亿美元,改型要1一2亿美元,中国的研发经费只够改型,可以说,虽然近十年汽车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方面还无法与国外竞争。如此看来,我们唯一可以与国外竞争的可能是汽车的维修服务方面。台湾由于有了很健全的汽车维修服务体系,因而在汽车保护关税降得很低的情况下,其汽车进口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总之,WTO对汽车行业的冲击是全面的、但也决不会一下子被冲垮。我国汽车企业抓住这个十年发展的时机,完成转型,使中国的汽车业上一个新台阶。

3.电信业 电信业实际上也并没有让外国公司长驱直人。我国入世时承诺的条件是在6年内取消对流动电话进口的限制,在2年内允许外资进入移动电信业务,4年内可以进入基本电信业务。在基础电信业,允许外资占到25%;增值电信业允许外资占到30%。但是这些“进入”在品种、地区、程度、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移动电讯、基本电讯业务这个领域里,不是让外资独家经营,而只是允许他们参加合资企业的投资。因此,我们承诺的主要还是允许他们参股办合资公司,而不是由他们来控制我国的电信业。因此,这对我们来说,利大于弊。当然外国公司会得到一定的收入,但这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冲击并不是很大,相反可加速我国电信业发展,跟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步伐。

4.金融业 另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领域是金融业,金融业实际上和电信业的情况差不多。在银行业,首先是在各地允许外商开展业务,主要是从现在开始可以在各地设立分行。但是这个业务主要是他们能对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做外币的业务。一定时期之后,会允许他们经营三资企业和外国人的一些人民币业务,目前在上海、深训已经在逐步放开。但这种人民币业务,主要是外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而如果外币不能和人民币直接兑换,很多人还会愿意把外币存在中国银行。而且,外资银行在什么地方可以开展业务,还是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从这个角度看,应该说限制是很大的。第二,金融领域里的另一个开放是允许外资搞

合资银行,股份可以占到50%,也有一定的限制。

5.保险业 保险业的开放速度稍微快一点。人寿保险公司外商持股比例入关时达到50%,一年以后达到51%;在非人寿保险和再保险领域,外商将获准在合资保险公司中持有51%的股份,并且在两年内成立了全资的分支机构,经营一定范围内的保险品种,也不是所有的保险业务都可以由他们来经营。

6.关税 这是另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领域。中国同意降低农产品的关税,在有些领域里降得比较多,比如化工业、医药产品降到跟其他国家一样5%-6%的关税。应该说降的幅度比较大。但是这个影响我们也要通盘考虑。中国过去名义关税比较高,但实际征收关税的比重很低,每年只有3%-5%。在全部进口产品中,由于我们实行了各种关税的减免、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大中型企业进口先进设备的优惠政策等等,以及对原材料、来料加工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所以实际上我们关税征收的比重并不大。并不是说降低关税就没有影响,而是说它的实际影响比起数字所显示的程度可能要小。比如,象汽车这样的工业,关税的下降,对整车组装业的冲击较大,但对零部件生产厂家可能有利,整个汽车工业的就业可能会有较大的增加。

现在,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水平为14%,发达国家为3%,WTO成员国为6%。可见,中国的降税是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不是让步;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关税的保护作用在逐步下降。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全球化要求其零部件在全球的自由流动,如果关税不降到0,人家就不会到你这儿来生产,也就谈不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需要努力赶超的国家。

三、入世对我国改革和发展影响深远

从各方面来看,毫无疑问,入世是有成本的,对有些领域是有冲击的,但是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我们现在应该进一步对我们国内的体制进行改革,加快对国内企业、特别是对非国有经济开放各个领域,加强在各个领域里发展国内的竞争,提高各个领域的管理能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加入WTO对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国内经济各个领域市场竞争的发展很有意义,而且现在面临内需不足的情况,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就业增长有积极的、正面的促进和推动。一方面由于各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更

加开放,贸易会有所增长、出口会有所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际市场做出了承诺,外国投资会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对国内经济有好处。中国要走向世界,要通过开放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

四、结束语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至今已十二周年,截至2010年,中国加入WTO的所有承诺已全部履行完毕,建立起了符合规则要求的经济贸易体制,成为全球最开放的市场之一。加入WTO的十年来成绩显著,加入WTO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但总的看,利大于弊。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 我们都应坦然接受。从长远看, 我国“入世”所产生的不利因素都会转化为有利因素, 最终成为推动我国企业进步, 推动价格机制改革,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步入21世纪的中华民族, 必将抓住历史赋予的机遇,以开放的胸襟, 吸收各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全面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参考书目:

[1] 韩竹.WTO给我国各行业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娄底师专学报, 2013,(04)[2] 王茹.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 2011,(02)[3] 卢红飚.中国加入WTO对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4] 郑家亨.加入WTO后的中国经济与统计[J].统计研究 , 2009,(10)

[5] 刘卫民, 任淑云.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

出世与入世 篇5

关键词:出世;解脱;入世;利

在怎样的生活是幸福生活这个涉及人生观的问题上,古代印度人存在诸多矛盾的看法。《摩诃婆罗多》以赞许的语调描写一位王子的生活:“为王之后,出行所乘为数头黄金装饰,身强力壮的大象,战车上驾的也是甘波阇种上品良马。供我乘坐的还有骆驼和骡子拉的其他车辆。我的周围,总是臣僚簇拥,胜友如云。我吃的是可口的米饭,菜肴中亦不乏肉香。福祉无边的人啊,晚上,我寝于卧榻舒适的夜宫,在此起彼伏的崇敬赞美声中,恬然入梦。”然而,古代印度人又充满了对一无所有的遁世生活的向往。《摩诃婆罗多》第五卷中,一位婆罗门说:“我环视三界,也看不到有什么能与纯洁平静的一无所有者相比。我衡量贫穷和王国,贫穷甚至重于王国,具有更多优点。”印度古代经书中处处可见对财富、为人尊重、肉体的享乐、与可爱的人相伴的追求,又处处可见对这一切的否定。印度人将人生分为四期——梵行期,指作为学生的时期;家居期,指出师后结婚、作为家长的时期;林居期,指老年后离开家庭、退隐入山林中的时期;云游期,指四处乞食直至命终的时期。而这四期又可归纳为作为居家者过入世生活的时期和作为梵天的信仰者过出世生活的时期两个时期,入世生活的目的是欲望的满足,出世生活却是要断灭欲望,因此,前一阶段追求的正是后一阶段要舍弃的。在入世生活中,正法所代表的道德、利益所代表的财富、欲望所代表的肉体快乐是印度人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出世时期,利益与欲望都已经消失,正法只剩下微弱的影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与梵天合一成了人生的唯一目的。

一 入世间的幸福

《摩诃婆罗多》中坚战王的宫廷被众生视为福地,其中“许多拱门都是金制的,许多床椅和住所都镶有宝石。”,“供奉的食物堆积如山,人们看到凝乳流成河,酥油汇成湖。”,“有丰富的美食供应婆罗门和吠舍。整整十万婆罗门享用食物,锣鼓不断敲响,如同雷鸣。”古代印度人认为在世间过着幸福生活的人是富裕的家主,家主可能是国王,也可能是吠舍财主,但都要家资万贯、良田千顷、奴婢成群,还要有品质高贵、出身名门、端庄可爱的妻子和雄狮般的儿子们——妻子和儿子如同自己的身体,人没有妻子和儿子就只有半个身躯——家主还应享有美名、受人尊敬,并且乐善好施。被人羡慕的人家中每天都应该有许多客人用餐、许多穷苦人都会从家主那里得到施舍,而家主的财产却不见减少。《五卷書》说,一个贫困而不得不寄食于别人的人已经死去了,富裕的人的死却只是休息。健美的形体也为印度人重视,几乎没有残疾人、丑陋的人、智力障碍的人被认为是幸福的人,印度古代文学作品中所歌颂的主人公无不相貌美丽、青春正富。美名和受人尊重也是幸福的原因,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说不受人尊重还不如死去,而恶名比死亡还要坏。家庭中充满爱意对于幸福也至关重要,《摩奴法典》说,夫妇相得的家庭中永久幸福不渝。总之,健康美丽、财富充足、永不缺少享受、尊敬与爱是世间幸福的保障。

1、利

印度人认为最大的痛苦是贫穷和饥饿,由此衍生出对于食物和财富的迷恋。《摩诃婆罗多》说:“食物是人类生机之所系。任何生物没有食物都不能生存。所有世界都是建立在食物之上的。因此食物总是受到赞美。”幸福人家应从不缺乏清凉绵软的水、美味的肉、芳香的饮料、新鲜的果实和块根,而向人献上干净的、发热的、有益健康的食品也是对别人的最好的崇敬。没有食物常是犯罪的原因,在古代印度,一旦一个人七天没有食物,就可以去偷盗或做其他法规之外的事情。贫穷也令人绝望。“一个穷人即使站在旁边,也会受到责备。贫穷是罪过,在这世上,谁会赞美它?”人世的一切都来自钱财,犹如河流来自高山,没有财富的人不能行使道德,没有财富的人不能享受快乐,没有财富的人不能赢得来世的天国。有财富的人有朋友,有财富的人有亲戚,有财富的人才能受人尊敬,朋友、客人和仆从最终都是靠财富赢得。“有了财富,家族兴旺;有了财富,正法运转。没有财富的人没有今生和来世,”夺了别人的财富也就夺了他的正法,财富能带来更多的财富,没有财富的人想要财富也得不到。“缺少马、牛、仆人和客人,才是真正的贫弱,” “身体的瘦削不是贫弱。”甚至人的美丽也是财富造成,古代印度的美女都艳妆盛饰,装饰着美丽的金月和其他金首饰,神灵也灿若莲花,像火焰般闪闪发光,没有寒素的人被认为美丽。人应以不苦害自己身体为度,尽可能多地积聚财富,而得到财富之后,要尽情地享受,布施财富给别人也只是另一种享受财富的方式。“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享用他辛苦积攒的财物,那么,这些财物在他死后,就会流散到他人手中。”这又引出人生中第二个主体——欲。

2、欲

《摩奴法典》说:“应该急于履行即未规定又未禁止,而可以使履行者感到内心愉快的一切活动;但不要做会产生相反效果的事。”所有没有规定不能追求的快乐都应该尽可能多地去获取,而所有会导致不愉快结果的事情都要避免去做。竭尽全力去做一切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就是好的生活,那些花费不多却能带来巨大好处的事情应赶快着手。《摩诃婆罗多》说:“这八种快乐的新鲜奶油,只要看到它们,就令人欢愉:与朋友相聚,获得大量财物,拥抱儿子,性交,适时的快乐交谈,在自己家族中受到尊敬,达到渴望的目的,在集会上受到崇敬。”所有的利益——财富、朋友、妻子、儿子、受人尊敬等都是由于能使人快乐才值得追求。

在现世物欲的满足中,男女之间的情欲是重要的内容,印度文化有浓厚的性力崇拜意识,对人的天然情欲给予了充分尊重。《摩奴法典》所规定的八种结婚形式中,就有自由择偶、随意性交的天界乐师式,这种产生于爱欲、目的在合欢的婚姻被古代史诗认为是最佳妙的婚姻。《摩诃婆罗多》中,国王豆善陀和修士之女沙恭达罗便是一见钟情而立即交媾,莎维德丽的妹妹炎娃也被一位国王要求以天界乐师方式成婚。古代印度文学作品、雕刻和绘画中所表现的女性也往往是臀肥腰细、酒醉兴奋、穿薄而透明的衣裙、乳房如熟透的椰子一样高高耸起,更有很多艺术品表现裸体女人或男女交媾的形象。《罗摩衍那》中,罗摩在妻子悉多被劫持之后,极度伤心地哀叹:“与爱妻不能同床共枕,多么难熬。”史诗对人的性欲做了如此直白的表现。在《摩诃婆罗多》中,般度王到森林中打猎,看到一对正在交欢的鹿,打死了雄鹿,雄鹿临死前诅咒般度:“你如果心地善良,你就应该等我交配完了。······你深知享受女色的个中滋味,······你不应该做下这样伤天害理的事情!”般度因为化身公鹿的仙人的诅咒也在尝到床第之欢时死去了。

然而,欲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作为目的存在,如果利与欲发生冲突,应先求利后求欲。同时,利与欲还都要受到法的制约。《摩诃婆罗多》说:“智者们追求三大目的(法、利、欲),······在三者不能兼得时,人们坚持法和利。而只能取其一时,上者求法,中者求利,下者求欲。出于贪婪,放纵感官,摒弃正法,不择手段地追求利和欲,这样的人会遭到毁灭。追求利和欲,也要从一开始就遵行正法,因为利和欲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正法。”

3、法

“达摩”(dharma)在梵语中意为真理、秩序、命运,中国人译为“法”或“正法”,在古代印度起着道德与法律的作用。法也是幸福的源泉,《摩诃婆罗多》说:“善人总能从正法中得到快乐。”犹如犹太教认为义人必因信而生,印度人认为“一个人可以由于良善的行为而长寿,由于良善的行为而得福,由于良善的行为而在今生来世皆得令名。”希望自己前途发达,就要多做善事,美好的名声、被人尊敬、财富、欲乐都是由于做事合乎正法得到的酬报,恶人却会因为恶劣行为而折寿,即使他艰难取得的东西也会最终丧失。古代印度正法为不同出身、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规定了相应的义务,这些规范都是履行之后能带给人幸福的。诗剧《沙恭达罗》中,干婆对即将出嫁的女儿沙恭达罗说:“对于宫里的嫔妃,要待她们像姊妹一样。对于仆人,要公平和善,宽猛相济。”这是印度人所认为的已婚妇女的守则,“你要是听我的话,幸福之花就开遍你的房里了。要是违背我的话,那么羞辱和痛苦就进门了。”国王也有与自己的幸福密切相关的义务。《摩奴法典》说:“决不能临阵逃脱,要保护人民,尊敬婆罗门:这些是履行了它们就可以带给国王幸福的卓绝的义务。”国王应对外抵御敌人的入侵、对内消除犯罪行为来完成保护人民之责,如果一个国王征收赋税却不保护人民,或者,说:“我是你们的保护者”,实际上却并不保护他们,这样的国王就会被人们当成害狂犬病的狗,活活打死。

谨守正法,得到幸福;摒弃正法,遭受痛苦,不仅因为“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这条人类公有的法则,还因为印度人一向信奉的业报轮回说。善行导致善业,善业导致善报,善报给人幸福,恶行导致恶业,恶业导致恶报,恶报给人痛苦,印度人认为每一个人现在所处的处境都是他自己的业的结果。《摩诃婆罗多》说:“那些能够施水的人,将会获得恒久不衰的令名。那些能够施舍食物或饮料的人,任何向往的享受都能得到。”施舍黄金、施舍母牛、施舍衣服、施舍土地、施舍伞和鞋子都会有相应的果报。但是,“临阵逃脱,为敌所杀的懦夫,承担其将领所作的任何罪业。又,如果此被杀之逃卒,曾为来生积过若干善业,其一切利益全部为其将领取得。”如果有一个客人不满意地离开了主人的家门,他就会带走主人的善业并把自己的恶业留给主人。善业越多,人的处境会越好;恶业越多,人的处境会越糟。

业的影响不仅在今生,也在来世,《摩诃婆罗多》说:“一个大地之主在此生施舍了永不毁坏的土地,他在来世定会生而为人,并且再做大地之主。”如果此生的业没有在此生得到果报,来世果报也会出现。此生多行善事之人来世将成为王族或婆罗门家族的成员,或者进入无忧的天国,此生多行恶事的人来世就会成为首陀罗等低等贱民、或野兽、或昆虫,或者进入死神所执掌的地狱。

但来世的生活对于印度人来说仍然是世间之内的生活,因为天堂和地狱都在三界之中,而快乐和痛苦仍是这种生活的内容,不再趋利避害的生活才是出世间的生活。

二 出世间的幸福

《羯陀奥义书》中,死神阎摩要给那启凯也多寿达百岁的子孙、众多牛、羊、象、马、众多黄金、美人、镶嵌宝石的车辆,可是,那启凯也多没有为这份壮观的礼单动心,只求得知人死后灵魂的奥秘。此奥秘,所有财富与享乐也不能相比,《摩诃婆罗多》说:“为了自我(灵魂),可以牺牲整个大地。”,《奥义书》认为人死之后,灵魂有两种去向——继续在三界中轮回或与梵合一而永久入不死不生的寂灭,后一种状态就是印度人认为的人生最高目的——解脱。解脱高于法、利、欲,因为“世上之物统统加在一起,也不能满足哪怕仅仅一个世上之人的欲望。人之为物,犹如大海,永远没有餍足之时。”人一旦欲望满足,新的欲望很快就会产生,永难填平的欲壑像利箭一样穿刺人心。享受会带给人快乐,而快乐过后就是痛苦,每一种快乐都会产生因不能得到这种快乐而来的痛苦,甚至,在快乐地享受时,人已经在担心会失去这种快乐,而这已是痛苦。“即使获得这个以大海为边界的大地,你仍然不能摆脱老和死,不能摆脱可爱和可憎,幸福和痛苦,”一个统治整个人间、富有四海的转轮圣王的快乐还比不过一个欲望完全灭绝了的苦行者。

一个进入遁世生活、旨在追求梵我合一的苦行者“忍受寒风和炎热,忍受饥渴和辛劳,按照规则修炼苦行,让自己的身体消瘦。” “独自一人,剃去须发,克制身体,一天生活在一棵大树下,乞食维生。用灰涂身,住在废墟中或树根旁,抛弃一切爱憎。没有忧愁,没有喜悦,对褒贬一视同仁,没有愿望,没有私心,摆脱对立,摆脱执著。自我满意,自我平静,如同聋人、哑人和盲人,不与任何人发生交往。”随着欲望的摒弃,世俗生活也就没有了意义,在入世间的生活中人所重视的一切,此时都应消除。世俗生活中,人要充分享受爱欲,此时,人则要像怕死尸一样怕妇女;世俗生活中,人渴望亲人的陪伴,此时,人则应明白众生的聚合离散如两块木头在大海中的相遇,儿子、父母、妻子也是如此,肯定会与他们分离,也就不用怀有深情;在世俗生活中,人以与朋友相聚为乐,此时,则应孤独自处;在世俗生活中,人希望得到尊敬,此时,则应对别人对自己的好恶毫不关心,对无论赞美还是敌对的话语充耳不闻;世俗生活中,人应积极积累财富,此时,则应将黄金与土块同等看待;世俗生活中,人珍视外形之美,此时,则应该把身体视为一个可怕的怪物,希望将其抛弃;世俗生活中,人热爱生命,尽可能避免死亡,此时,则应对生死漠然置之。就连在世俗生活中时时不能离开的正法此时也行将消退,正法本来的意义在于使人莫行不道德之事,此时,人已脱离世间生活,他的行为已经不能再以道德而论,道德也就失去了意义。法、利、欲所带来的所有人间快乐与天堂幸福都比不上欲望消灭、摆脱二元对立之乐。

“一个人始终正确地认识到苦乐无常,身体是污秽不洁的聚合,与业相联系,注定毁灭;记得任何快乐最终都化作痛苦,这样的人将越过难以跨越的可怕的轮回之海。”一切崇高的必将堕落,一切聚合的必将分散,一切有生命的必将死亡,在拥有财产、快乐、生命时知财产不会给人真的满足、快乐会化为痛苦、生命只是死亡的前奏而视之如海市蜃楼,虽然享受它们却知它们本身的虚假,也正是为了认识其幻有性并最終放弃它们才去享受它们,这就是印度人的生活。

黑格尔认为印度思想一方面是对神性的追求而奉行禁欲与苦行,另一方面是放纵过度、无法无天。这是一种误解,印度思想是神性与自然性、苦行与肉欲、现世与解脱等对立因素并存,极富自然人性,又充满宗教的出世憧憬,是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并行的灵肉二元文化。但是,在这种并存中,神本主义高于人本主义,所以,印度人的人生观总体上仍是出世间的。

参考文献

[1]邱紫华,《印度古典美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印】迦梨陀娑,王维克译,《沙恭达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3]江平主编,《摩奴法典》,法律出版社,2000.

[4]【印】毗耶娑,黄宝生等译,《摩诃婆罗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浅谈入世后教师素质的提高 篇6

一、多姿多采的物质生活——开放型教师

入世后, 国外产品会通过大幅度降低后的门槛进入国内市场。物美价廉不再是梦。物质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采, 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和要求更高了。因此, 教师必须具有市场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用开放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入世后, 教学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解放思想, 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模式, 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方向。入世后, 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更显重要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得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受到冲击, 与之相适应新的道德标准会应运而生, 比如, 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到互利互惠, 从勤俭节约到适度消费的观念, 从献身精神到权利义务观念等。同时, 网络学习和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学形式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跟上时代步伐。

二、充电——学习型教师

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介入, 给新时期的老师以崭新的挑战。作为老师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接受继续教育, 给自己不断地“充电”, 以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努力成为学习型老师, 这样才能在国际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入WTO后, 我国一些待业的就业职位将发生调整。对教育而言, 就业与失业是教师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将要接受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 “活到老, 学到老”将成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和迫切需要。

三、终身教育——复合型教师

入世后, 开放教育越来越公平。因此, 加入WTO后, 教师需要更新知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继续教育, 终身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加入WTO后, 我国教育必然加入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并对国内市场进行开放, 教师的资格认证考试或者相关培训以及教师的聘任, 师资流动和教师下岗就摆在我们面前。所以, 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广泛引入使中国的传统教育变得渐无章法。教师要想适应这种国际化教育的竞争, 就必须接受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 “活到老, 学到老”成为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更新观念——服务型教师

加入WTO后, 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各种各类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同时, 随着国际ISO9001标准在教育领域的引入, 将使学校管理者树立起学生是教育教学服务的“消费者”、学生家长是监护人、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教学的服务的理念。从国情来看,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规模和质量不能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求。入世后, 外资独立办学、合资办学、企业办学、机构办学等办学主体横空出世。随着竞争的加剧, 质量低, 没有特色的学校将面临挑战。办学不再是政府一家之事, 个人、企业中外合作均可以, 校舍的短缺状况得到缓解。学校进而被推向市场, 生源成了学校的命根子。因而, 家长、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层面、服务质量是直接反映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搞好服务, 还要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环保教育、合作精神培养、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做好服务。

五、参与竞争——国际型教师

服务贸易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贸易产品, 这对我们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全方位的。入世后,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 必然带来用人标准的国际化。面对国际社会大融合,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中国人”又是“国际人”。面向21世纪的人才观、教育观、法制观、民主观都会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进步, 一方面要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素养, 克服民族性中某些消极的东西, 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民族气节, 维护国家尊严。这将是教师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基本原则。

浅谈佛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篇7

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从佛教产生的背景中已经注定

雅利安人自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土著民族后, 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等掌握文教的僧侣 (称为婆罗门) 为最高的社会阶层, 当然这里的僧侣并非佛教的, 奴隶 (称为首陀罗) 是最下贱的阶层, 都是非雅利安人, 受着极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被婆罗门随意驱逐残害。这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不仅被订在法律中, 还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义中, 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集中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痛苦失意绝望颓废是当时一般社会情绪, 这种情绪也感染了作为一个小邦王子的悉达多, 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 不愿继承王位, 于是外出寻道, 一天他坐在一棵毕钵罗树 (后被称为菩提树) 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 便宣布自己成了佛。他首先分析使人们致苦的原因一条叫“业” (干事情) , 这是致苦的正因;一条是“惑” (烦恼) 这是致苦的助因。业和惑产生出无数苦果, 如果断绝业和惑苦果自然也随之断绝, 就可以达到“寂灭为乐”。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就必须修道, 佛教所说的“道”就是涅槃之道, 所谓“涅槃”, 其实要义就两个字“死了”。只有死才能“了”才能解脱苦难。

二、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还体现在统治阶级的推动中

中国农业入世五年:回顾与展望 篇8

一、入世五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回顾

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多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认真履行承诺, 充分行使权利, 在国际农业体系中的影响力明显增强, 农产品贸易快速发展,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入世五年来, 农业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同时, 部分农产品的大量进口抢占我国快速增长的农产品市场, 外资进入我国农业产业压缩了国内企业生存空间, 可见入世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冲击。为此, 笔者从正反两方面入手, 对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力求全面、客观认识入世五年来对我国农业产生影响。

(一) 入世五年来对我国农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1. 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农业体系中的地位

五年来, 我国全面参与了多哈回合谈判, 在农业、非农产品、服务贸易以及新加坡议题的谈判中均提出了自己的立场或者提案。尤其是在2004年8月, 在我国的积极协调下, 发展中成员最终和发达成员就农业问题框架协议承诺达成协议, 确定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的日期, 在初期把所有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削减20%, 并承诺对最不发达成员和新成员的待遇做出相应的灵活安排。五年中, 我国多次接受WTO贸易政策过渡期审议, 获得WTO成员较好的评价;同时也参与了对其他成员的贸易政策审议, 就其他成员贸易政策与WTO规则一致性问题进行提问。另外, 我国积极与申请加入WTO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双边谈判, 签订双边协议。我国已经逐渐适应WTO成员角色的转变, 正在全面、积极、建设性地参与WTO各项经贸事务和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 成为WTO规则的切实维护者, 树立了负责任、讲信用的大国形象, 在国际农业体系中地位不断提升。

2. 推动了农村改革步伐和农业支持政策的实施

从应对入世以及农业改革和发展需要出发,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三大目标, 五年来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支农强农政策。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把“三农”工作放置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大了“多予、少取”力度, 国家出台了“四取消” (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和四补贴 (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 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实施了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 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初步形成了我国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体系。建立了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 形成了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 完善了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 强化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 这些机制建设, 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形成了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市场化改革步伐, 在农村土地、金融和农业保险等各项制度及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上迈出了新步伐。

3. 加快了我国农业国际化进程

五年来, 我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贸易额由2001年的279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563亿美元, 我国成为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 继欧盟、美国、日本之后的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我国农产品出口多元化的格局也基本形成, 除了传统的日本、东盟等市场外, 还开拓了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农产品出口额由2001年的1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71.8亿美元, 年均增长14.5%, 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进口结构与我国资源禀赋结构日趋吻合, 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和棉花等资源密集型产品, 农产品进口额由2001年的11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286.5亿美元, 年均增长19.2%。与此同时, 我国农产品贸易占农业增加值的份额 (即农业对外依存度) 由1992年的15.8%上升到2005年的20%, 其中进口依存度由5%升至10.2%, 出口依存度由10.8%下降至9.8%。农业对外依存度的日益提高, 反映出的正是我国农业在世界贸易体系中融入程度的加深。

4.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入世为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既增加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和回旋余地, 也增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农业部在充分考虑国内外农业资源禀赋和农产品市场差异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产品和产业的比较优势, 制定并实施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提出了发挥优势、合理布局、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随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深入实施, 种植业优势产品在空间上日益集聚, 出现了一批独具特色、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初步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九大产业带。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集中度达到97.5%;长江流域油菜和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甘蔗优势产业带集中度分别达到85%和89.2%;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两大苹果产业带集中度达到87.8%, 尤其是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已跃居全国首位, 产量接近世界的10%;长江上中游加工甜橙、赣南-湘南-桂北鲜食脐橙、浙南-闽西-粤东宽皮柑橘三个柑橘产业带初具规模。生猪、肉牛、奶业、禽蛋等畜产品产业带和渔业优势品种产业带都已基本形成。

(二) 正确认识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发展所受的冲击

1. 国外农产品抢占了我国快速增长的农产品市场, 剥夺了我国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机会

由于缺乏有效的贸易保护和调控措施, 我国脆弱的小农经济正遭受到国际高补贴农业的巨大冲击。在宏观上, 冲击主要表现在对我国农民分享经济增长机会的剥夺。近年来,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10%以上, 创造了巨大的农产品市场。但这一新增的市场并未转化为农民的增收机会, 而是被国外农产品所占领, 为发达国家农民所分享。在产业上, 冲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对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市场的挤占, 抑制了我国传统种植业的发展。2005年, 我国大豆、棉花国内总消费量分别达4397.7万吨、834.6万吨, 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1489.9万吨、301.6万吨, 但同期净进口分别增加了1249.9万吨、259.4万吨, 消费增量的84%、86%被进口大豆、棉花所占领。国内新增的市场机会并未转化为我国农民增收的机会, 而是被国外农民, 尤其是发达国家农民所分享。据预测, 未来10年内, 除大米外, 我国的粮棉油糖大宗作物都将受到进口的冲击。

另一方面, 对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农产品市场的抢占, 挤压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如:前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号称"软黄金"的细羊毛产业, 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但由于近年放开了羊毛市场, 国内细羊毛绝大部分已被进口产品所替代。又如:西部地区奶牛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的有效渠道, 但因受进口奶粉的冲击, 许多奶农被迫倾倒鲜奶或宰杀奶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很多幼稚产业的发展因缺乏有效保护而胎死腹中;农民在结构调整中所付出的成本也没得到应有回报。目前国内高端农产品市场 (如高档牛肉和水果等) 大多已被国外产品所占领, 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预留的空间很小。

2. 农产品趋势价格受到明显抑制和打压

加入WTO以来, 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接轨, 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趋向越来越突出,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内农产品市场。从直接影响看, 大量低价农产品进口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产业发展, 使这些产品价格未能随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在相当程度上侵蚀了支农惠农政策效果。以大豆为例, 入世前三年, 国内消费量由2002年的2782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798万吨, 增加1016万吨, 但其对国内大豆生产和价格的拉动作用几乎被进口完全抵消。尽管我国实施了大豆振兴行动计划, 国内生产量由2002年1650万吨提高到2004年的1789万吨, 仅增加130万吨;在生产成本有所增加的同时, 国内价格保持基本不变, 豆农实际收入和趋势收益则下降。因此, 入世前三年农业平稳过渡, 但并不说明对农业没有产生影响。随着大豆需求增长趋于稳定以及外商投资与贸易的进一步结合, 进口大豆对生产和价格的打压作用日趋明显。2005年和2006年大豆进口分别为2659万吨和2800万吨, 进口带来的负面影响凸显。2005年全国大豆种植效益比上年下降, 亩均纯收益只有194元, 比上年减少15.3%, 大豆产量比上年减少145万吨。2006年大豆市场价格比上年下跌5.1%, 种植收益进一步下降, 1~4月豆农手中积压近500万吨大豆未能出售。大豆生产继续缩减, 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760万亩, 产量减少130万吨。

从间接影响看, 加入WTO后人民币向自由兑换方向迈进, 汇率的变化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进出口带来影响。从长远看,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大幅度增长, 将使我国贸易盈余迅速增加, 由此可能迫使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 将导致进口农业生产资料及技术产品价格下降, 降低相关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但同时又会引起进口农产品价格下降, 转移和吸引更多的国内需求, 由此给国内农产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3. 外资抢滩我国农业产业压缩我国企业生存空间

贸易自由化失控不仅使我国部分初级农产品市场失守, 也逐渐使我国农业资本市场失守, 最终失去了部分产品从初级产品到农产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的控制权。国外跨国公司开始进军国内农业, 利用我国的土地、人力资源, 加上他们的管理、技术优势, 在国内生产加工农产品, 将农业的竞争引向了“家门口”。如:近年来进口大豆已超过了国产大豆, 我国已失去了大豆初级产品的市场主导权;而截止2006年4月底, 全国开工的97家大豆压榨企业中, 外商独资或参股的企业有64家, 年加工能力为5100万吨, 占国内大豆总压榨能力的73%, 我国又进一步失去了食用油脂加工业的主导权。原产于我国的大豆, 由于3%的低进口关税, 其整条产业链已完全被外资所控制。

外资对传统产业控制后, 对我国吸纳劳动能力强的民间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 存在明显的资本替代劳动力、现代产业组织排斥劳动力的现象。统计数据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 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 我国GDP增长很快, 但GDP每增长1%所带动的就业, 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约240万人, 下降到现在的70万人左右。

4. 加大了政府对农业保护和宏观调控的难度

入世后, 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空间却受到限制。按照WTO贸易规则的要求, 国家内部实行的一些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必须废止。例如出口补贴、价格支持、对国有企业营销贷款的支持 (贴息) 、种子肥料等投入品的补贴以及有失公正的动植物检疫措施等等, 都在禁止之列。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余地。我国已进入“以工哺农、以城促乡”的发展阶段, 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 却遇到了WTO贸易规则的种种限制。也就是说, 我们将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以前那样对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和保护, 而只能在WTO框架内, 利用有限的空间扶持本国农业的发展。

二、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 我国农业进入深度开放阶段, 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相关产业所受到的外部冲击也会向农业领域转移。同时国外农产品市场高保护、高扭曲的局面将难以根本改变, 运用非关税手段控制进口的趋势日益强化,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环境依然严峻。由于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科技、组织等根本性因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农业发展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一) 农产品市场开放趋势难以逆转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 我国农产品、投入品及服务市场全面放开, 农产品开放程度将达到入世承诺的最高水平。农产品关税由2001年的23.2%削减到2005年的15.3%, 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准最低的国家之一。中国农业对外全面开放市场的各种壁垒也已经基本消除。自2004年起, 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进口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 农产品国营贸易比例逐渐缩小, 羊毛和毛条的进口指定经营制度2005年取消。中国自加入WTO之日起, 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 并承诺将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限制在8.5%, 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已经走在了所有WTO成员的前列, 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同时, 我国面临进一步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压力。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农业领域体现得十分明显。WTO新一轮农业谈判的根本目标是实质性提高市场准入, 削减并逐步取消所有形式出口补贴, 大幅度削减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2004年8月达成的谈判框架协议进一步强化了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改革方向, 明确要求各成员国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关税制度极其透明, 实施税率和约束税率一致, 进一步实质性削减关税对我国农业发展相当不利。发达国家又时刻对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抱有巨大希望, 我国面临新一轮市场开放压力。

(二) 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压力全面提升

过渡期结束后, 我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一些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 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 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增大。从2005年开始, 我国粮食进口关税配额数量每年将达2216万吨, 占商品量的15%。按我国粮食口径, 将配额折成原粮, 则粮食进口配额数量达4107万吨, 相当于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8%~9%。另外, 长远来看, 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入世五年来, 大豆进口增长较快, 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 配额使用率较高, 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尤其是2004年, 我国农产品进口达280.3亿美元, 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 (46.4亿美元) , 2005年逆差12亿美元, 2006年前三季度逆差25亿美元。根据我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 今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将呈大进大出趋势, 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 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三) 发达国家高额农业支持和补贴及部分高关税在过渡期结束后仍将长期扭曲市场

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发达国家的农业国内支持和补贴额历来很高, 同时对部分农产品维持高进口关税率, 如世贸组织2005年1月发表的日本贸易政策审查报告批评日本2004年农产品进口关税仍保持17.7%的高税率;日本农业产值仅占日本GDP的1.0%, 但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却高达1.4%。或许多哈谈判结果将要求各国削减补贴和降低进口关税, 但由于欧美日等国的农业补贴基数大、调整期限长, 类似数字仍将较高, 而且他们会转换补贴方式, 所以过渡期结束后发达国家的农业国内支持和补贴及某些高关税仍将长期扭曲国际农产品市场, 导致国内外农业主体间不公平竞争, 使我国农业主体居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四) 各国运用非关税手段控制农产品进口呈迅速增长趋势

目前各国利用技术性贸易措施 (TBT) 和动植物检疫措施 (SPS) 、环境和社会标准以及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非关税手段控制国外农产品进口, 进行农业贸易保护的现象呈多增长趋势, 其数量越来越多, 标准越来越高, 程序越来越繁杂, 对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入世以来, 国外各种非关税壁垒不断花样翻新, 种类增加, 标准提高, 给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严重影响。中日大葱事件、欧盟及日本对我国畜禽产品多次封关、菠菜出口风波、日本“肯定列表”等, 国外设障一直不断。五年来, 我国出口农产品遭遇了11个国家和地区贸易救济调查15起, 涉案金额约5亿美元, 占同期总案件数和总涉案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和6%。目前, 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 进而又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过渡期结束后, 各国为保护国内农业, 将主要依靠非关税壁垒, 并将把这种壁垒越“垒”越“高”, 越“垒”越“宽”, 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

(五) 农产品贸易摩擦加剧

1996~200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90.2%, 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中增长较快的国家 (地区) 之一。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较快带来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某些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差距显现化, 容易引起西方国家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二是当农产品出口数量超过进口国的接受能力, 就会直接影响进口国农民的经济利益, 导致农民及其组织的反对。近几年, 我国与一些国家不但发生过农产品贸易摩擦, 而且还频繁地发生过轻工产品、纺织产品等贸易摩擦。如果我国不尽快地将农产品数量扩张型转变为农产品质量升级型发展模式, 面临的农产品贸易摩擦将会出现上升趋势。

三、几点建议

有效应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挑战, 减轻入世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冲击, 关键在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建立健全农业增长支持保障体系, 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涉及体制、机制、投入、政策等宏观和微观各个方面。针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农业增长支持保障体系

充分利用WTO规则赋予的权利, 用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获得的黄箱及绿箱补贴空间, 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投入与责任相对称的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 将各项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以直接补贴为基础, 建立农民收入补偿制度;在现有的直接补贴政策的基础上, 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 稳定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完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 应充分利用WTO中黄箱政策的空间, 在目前稻谷最低收购价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稻谷、小麦、玉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制度。建立完善农业风险保障制度, 加大政府对农业灾害救济的资金投入, 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完善农业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启动奶牛保险、渔船保险试点, 实施政策性养殖基地保险和主要农作物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制度, 继续增加对大豆、稻谷、小麦、玉米的良种推广补贴的规模, 并适当扩大良种补贴的品种覆盖面;完善良种补贴办法, 实现补贴发放与优良品种采用的结合。建立起农产品贸易预警机制和产业损害调查程序, 并建立起产业损害转移支付机制, 防止其他国家对我国进行农产品倾销, 维护成员应有的权利, 抵御外来农产品的冲击, 维护我国农业和农村长期繁荣稳定的局面, 保护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成果。

(二)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 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 采取综合措施, 增强农业自身素质, 巩固和改善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 切实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业基础建设, 提高我国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以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部级定点市场建设, 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拓展市场经营领域。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培育优势和支柱产业, 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加强农业科研和推广, 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投入,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强化政府在农技推广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以新型农民推进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企业和产品市场地位, 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行业协会,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加工,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的建设。

(三) 深入研究规则, 妥善应对贸易摩擦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 对外, 要深入研究WTO基本原则和TBT、SPS协定的具体规定, 从保护目的是否合理、保护水平是否适度、保护程序是否透明、保护措施是否符合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等各个方面认真研究, 积极应对。对内, 要围绕国际先进标准改进产品, 尽快实现与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对接。同时, 还要加快建立符合世界规范的、我国自己的贸易技术壁垒体系, 有效应对国外对我产品设置各种歧视性技术规定。

(四) 积极参与WTO谈判, 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规则

入世以来中美农产品贸易研究 篇9

关键词:中美农产品贸易,逆差,争端,对策

一、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

1. 中国贸易逆差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增长而不断扩大

在中美贸易中, 中国一直处于顺差地位, 但在农产品贸易中, 中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且最近几年对美逆差越来越大。2007年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是双赢的一年, 我对美农产品出口、自美农产品进口和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幅度都超过两位数。美国对华出口增长更快, 对华农产品贸易增幅达到23.7%, 出口金额接近90亿美元, 贸易顺差从2006年的29.65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39.26亿美元, 占其顺差总额的五分之一。

2. 中美双方进出口产品结构呈现优势互补

美国的农业是典型的现代农业, 属于资本、土地密集型, 中国农业是典型的传统农业, 属劳动密集型, 因此中美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很强, 贸易前景很大。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品分别构成中美出口产品的主体, 因此, 中美要实现贸易的优势互补, 就要发挥各自优势, 美方要把重点放在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上, 而不要放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品上, 而中国也要发挥自己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优势, 使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协调发展, 互利互惠。

3. 输美食品质量成为突出问题

2007年3月以来, 我国对美国出口的宠物食品、人类食品 (如冷冻鱼等水产品) 连续发生产品质量和安全事件, 使美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逐步升温。为解决问题, 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磋商合作机制, 对涉及消费品安全的重大事件进行紧急磋商, 并在第18届商贸联委员会和第三次战略对话期间就食品和饲料等签署了促进进出口安全的备忘录, 为加强双方在上述领域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保障。经过多方努力, 美各方对此问题的关注逐步降温。

二、中美农产品贸易主要争端

1. 转基因争端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 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 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 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以大豆为例,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 也是最大的出口国, 产量的35%~40%用于出口, 其中50%左右出口到我国, 而进口的大豆95%是转基因品种。中国于2002年开始对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实施安全审查, 影响到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 结果被美方认为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特别有争论的问题”。虽然经过谈判双方最终就该问题达成协议, 推迟安检条例的执行, 简化有关申报和审批手续, 但由于双方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 中美农产品转基因争端的前景不容乐观。

2. 技术壁垒

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是国际贸易中用来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最为广泛的方式。目前美国设置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来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 包括检疫和检验的法律、法规要求、程序、出证、检验等, 将我国大量不符合检验标准的农产品挡在了国门以外。美国还在包装和标签要求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 而针对环保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来讲, 美国设定的绿色壁垒, 是国际贸易中最隐蔽、最棘手和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之一。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 (2006) 》数据显示,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给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为67.2亿美元, 占直接损失总额的23.3%。

3. 反补贴

美国从2007年开始对中国施行《反补贴法》, 尤其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 动辄以反补贴的理由进行审查, 使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不断。我国在农业补贴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补贴的范围太广, 几乎涉及到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 使各环节的和各类别所得到的补贴资金数额很少, 补贴作用难以集中发挥, 效果比较差。以价格补贴为主, 农民不能从中直接得到实惠。主要采用“暗补”方式, 通过流通渠道间接进行, 对农民开发经营土地、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并且容易造成补贴资金的严重流失。这些问题, 一方面减弱了补贴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更容易使我国出口的农产品成为反补贴的众矢之的。

三、建议

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尽管在价格上有一定潜在优势, 但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出口食品从生产到加工的全过程监管, 优化出口食品结构, 提高出口竞争力, 除了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法标准外, 还要满足美国等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

2008年下半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 经济陷入了低迷, 也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了冲击, 中美贸易势必受到影响, 应充分利用中美高层对话机制, 将次贷危机作为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议题, 就利率、汇率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 务实、有效化解中美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 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 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美国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转嫁危机的做法。

参考文献

[1]童霞:基于绿色壁垒导向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2)

[2]王江武秀娟:国外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措施[J].国际商务, 2006 (3)

圣诞姜饼入世遗 篇10

以过去不久的圣诞节为例,西方人的圣诞夜如中国的大年夜,是一家团圆在家里过;东方人的圣诞却是外出狂欢,通宵达旦;西方人的圣诞夜火鸡唱主角,姜饼也是圣诞派对上的灵魂。

姜饼因为是甜食,且造型拙稚、缤纷可爱,无论是作圣诞大餐的点缀还是作为圣诞礼物相赠,都十分讨巧。不久前,地中海小国克罗地亚的姜饼工艺入选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姜饼原意为香料面包,形式小到可以只有曲奇饼干大小,大到可以做成尺把高甚至更大的圣诞小屋。而今上海各西饼店也应景推出缤纷多彩的姜饼,价格也不贵,为节日增添不少气氛,但上海的姜饼似只涂上色彩鲜艳糖霜的饼干,其实,真正的姜饼含相当姜味,用蜂蜜加工作为甜味剂。

作为美食之源的法国并不是姜饼的诞生地,公元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一名亚美尼亚籍的修士逃亡至法国中部一个小镇,随军就带着一张姜饼制作配方。就这样,姜饼从法国开始流传至荷兰、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欧洲各国。

都说法国人很自大,他们有自大的资格——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令我们汗颜。法国对姜饼工艺甚至建立制度加以保护。早在16世纪,在国王御准下,法国一些主要城市成立姜饼师工会,以与一般糕饼师划清专业界别。法国姜饼一直独霸世界,直到大革命前后,因政局动荡,姜饼制造工艺也大受影响,才令克罗地亚姜饼为世人所识。

克罗地亚与世无争,静静地过着安逸的小日子,他们的姜饼工艺都是家族世代相传,至今保持纯手工工艺。

克罗地亚的姜饼据说源于14世纪,已成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Zagreb)的传统象征,有如石库门已成为上海文化图腾一样。当地姜饼不单只在圣诞节才现身,配上各种各样图案和祝福语,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等都可作为礼物相赠。对克罗地亚女子来说,情人节当天如能收到一份心形姜饼,比一束红玫瑰更令人心动,这说明对方愿娶她为妻。在克罗地亚,情人与未婚妻的不同就在于情人节收到的是鲜花还是姜饼。

克罗地亚主理姜饼制作工艺的工艺师在社会上十分受尊重。可见,要传承首先要学会尊重。小小一块姜饼能跻身世遗,其中含义亦可圈可点呀!

近年,每逢圣诞便有“姜饼人大赛”,大家齐齐围坐一起,在同一团姜饼粉团中,揉搓出造型变化万千的姜饼,以此倾诉对生活的点滴感悟,颇有点如中国人过年围桌一起包饺子的意境。人类是相通的,和平、平安、团聚、祥和是中西节日共同的祝福。

上一篇:互补型教学模式下一篇:积极导向作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