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入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论文

2022-04-29

摘要:从2003年起,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在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分析入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分析入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论文 篇1:

基于大学生科学就业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透析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从大学生科学就业观养成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重塑校园文化的策略和方法如下:利用新型宣传阵地,解读国家就业政策;勇于突破传统模式,串联校企合作纽带;增强心理干预,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校园文化;策略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年的夏天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27万,比2013年增加了28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14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我国自1999年5月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十余年来,大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数十万人没有找到工作[1]。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3届毕业生签约分析》提到,截至2013年4月,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2]。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影响民生安定的社会问题。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3]。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帮助大学生摆脱就业困境,已成为国家亟待解决之事,这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高校作为培养有用人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责任。除了传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要以更细致入微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老旧的就业观念,养成新时期科学合理的就业观。若论细致入微,莫过于校园文化。这就要求高校从校园文化入手,探索学生就业的新路径。这也正是本文旨在讨论的问题所在。

一、大学生科学就业观的界定

就业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是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实践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根本观点或价值取向[4]。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大学生们仍存在诚信缺失、自身定位偏颇、就业途径狭窄等诸多问题,亟须引导。

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5]。

科学就业观可以引领大学生理性地思考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科学就业观可以使大学生理性择业,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科学就业观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引导和影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就业观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是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要扭转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高校应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建构科学理性的就业观,对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乃至成就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效能分析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伴随着学校的出现而产生,是一种综合性的多形态、多层面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校园文化是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简单地说,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结合[6]。

校园文化影响下的校园活动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增强自信,得到锻炼,增长才干,提高素质。比如,清晨集体的锻炼,课间轻松的音乐,节日热闹的晚会,师生亲切的交谈,假期愉快的郊游,班级主题班会等,不仅能及时调节和舒缓学习紧张感,满足学生的天性,而且对于一些学生克服孤独、压抑、自卑等不良心理也有好处。文化培育人才,文化滋养人才,文化塑造人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本身具有吸引力和向心力,能够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依托校园文化,转变思路,顺利实现就业

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沉淀、价值观的完善。目前不少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少学生大学生活过得浑浑噩噩,只期待在毕业时奋力一搏。腹中一团草莽,如何应对求职战场上的“真枪实弹”呢?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鉴于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积极作用,高校可以从校园文化入手,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创新组织建构,完善就业政策,组织相关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首先,利用新型宣传阵地,解读国家就业政策。校园网络的存在,使得学生有能力及时了解外界信息。然而,有的高校就业部门只是“守好自家门前一块地”,把就业网站做得美轮美奂,漠不关心学生是否在有效时间内获得了信息。其实,大部分学生并不习惯于登录官方网站获得信息,而更喜欢浏览人人网、百度贴吧等社交网站。高校就业部门应当充分研究大学生接触网络的特性,把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广泛地发布在学生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笔者在登陆以上社交网站时注意到,不少高校辅导员朋友已经采取这种方式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效果良好。

其次,勇于突破传统模式,串联校企合作纽带。近期,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等电视求职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支持。究其原因,莫过于将神秘的求职过程完全透明化,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在校大学生对于求职过程知之甚少,零星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不能完全呈现招聘全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如果能够突破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模拟一场《非你莫属》或者《职来职往》,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现场模拟招聘,为大学生就业工作建言献策,这将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完美融合,学生也将从这种新颖鲜活的形式中受益良多。

再次,增强心理干预,调整学生就业心态。学业不精、竞争激烈、经验匮乏,往往会导致学生在就业期间产生情绪的波动,轻者郁闷消极,重者则出现了心理问题。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曾在其撰写的《择业》一文中指出:“关于择业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有两个:一是从自己主观一面出发来决定。看看自己最亲切有力的要求在哪点;或对于什么最有兴趣。二是由客观上的机缘自然地决定。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态度。把自己的心放得很宽,仿佛无所不可,随外机缘以尽自己的心力来表现自己。这时自己虽无所选择而自然选择[7]。”梁先生轻松的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性就业具有借鉴价值。高校就业部门正是要尽早着手,培养学生养成轻松自然的就业心态,教育学生坚决摒弃攀比、从众的就业心理,从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特长等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紧密结合市场就业形势,通过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具体的心理干预形势可以有多种多样,比如建立专门的心理资讯室,开展就业减压活动等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心理干预的态度略为保守,要倡导学生以平常心看待就业心理咨询,学会合理地发泄就业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形式,对于学生培养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具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是最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群体,基于大学生科学就业观视角下的校园文化重塑,就要特别注意从内容到形式、从制度到常规,都要打破传统和框架的束缚,以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业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和经验,以科学合理的就业观为基础,成功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经济蓝皮书: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2]李扬.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46.

[3]中国青年网.习近平勉励大学生到艰苦地方就业[EB/OL].http://news.youth.cn/gn/201305/t20130516_3233168.htm,20

13.5.

[4]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8(2):103-108.

[5]秦.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2,3(41):60-61.

[6]李迪,高慧.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3):59-64.

[7]梁漱溟.出世入世·梁漱溟随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13.

作者:王璇

分析入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论文 篇2: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 要:从2003年起,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近十年来,我国的GDP在快速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十分明显。基于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研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分析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相互影响,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经济发展;影响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我国1999年大学实施扩招,2003年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人,到今年2012年大学毕业生已经增长到680万人,这个数字相比2003增长了2倍多。大学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的直接影响便是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普遍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大学生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促使大学生就业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就业者,所以说经济发展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规模。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每年的GDP增长率都保持在8%-10%之间,经济发展要求我国高等教育也要超常规的快速发展,1999年我国高校实行扩招,2003年第一批扩招大学毕业的人数为212万人,此后每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2003—2012年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1、660、680万人,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目前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二)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有更高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可以使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就业者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要求高校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生产、管理、服务人才。科学技术这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完全是由人力资源来掌握的,人力资源掌握科学技术的水平越高,人数越多,科技创新的速度越快、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这些掌握现代科技的人力资源从哪里来?最主要的来源还是高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才最有可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大学生就业流向

经济收入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目标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人才都有一个基本愿望,就是希望物有所值,他们大多数人首先是希望实现自己的市场价值,然后才是社会价值。按照人力资本理论,受教育的程度与获得收益应该是正相关的。需要指出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尤其大城市,而在我国农村和落后地区,还存在很多职位空缺。在很多企业和工厂,还有很多技术型岗位缺少合适的人才。因此,经济收入状况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由于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增长速度快,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有大量的工作岗位供毕业生选择。同时,这些地区经济活跃、市场发育相对成熟,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大舞台。因此,许多大学毕业生将前往这些地区就业作为首要选择。

(四)经济发展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范围

首先,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当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或为人们生活服务时,必然与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新的经营管理相联系,新的职业类型也随之出现。经济发展导致不同职业类型人才需求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往往容易导致社会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巨大变化,一些新的职业由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造成人才奇缺,形成了所谓的热门职业,而一些传统职业由于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慢慢萎缩,甚至于消失。而热门职业由于其人才的紧缺性,往往会有较好的经济待遇,因此,它们大多会成为大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

二、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学毕业生这一人力资源是社会劳动力中的特殊群体,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最具创新活力的人力,一旦他们投入经济活动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普通劳动力无法比拟的。大学生就业可以使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参与经济建设。高素质劳动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没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就没有经济效率的提高,也没有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付出和努力,更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技术力量和创新。

(二)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就没有经济发展和进步。要顺利推进我国的经济转型,就必须具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大学生就业可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稳定因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成功转型。原因是大学生就业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人们由于社会不公平而带来的怨恨和埋怨,而这些怨恨往往导致人们心理失衡,从而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犯罪现象的发生。另外大学生就业对中国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影响,很多家庭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如果上完大学就失业,这显然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就会降低他们对社会、政府的信任程度,也加剧他们经济上的负担,从而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是我国经济转型的一个目标。之所以要进行经济转型,就是要保持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离不开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科技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证明,并正持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经济转型意味着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科技则是人力资本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没有科技就没有先进的生产力。显然科技需要人的作用,而大学生作为学习科技、掌握科技的高素质人才,对提高科技的利用率,对科技力量的扩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数量的提高,将会让科技实现全面的扩散,从而提高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束语

我们发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依靠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不转变观念,就会在无形当中拉大劳动力分割市场所带来的可利用资源分配的失衡,就会让大学生就业陷入恶性循环。此外,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包括了就业的意识、技能、能力等综合素质。就业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适应在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科学地规划个人的发展,协调与社会产生的各种矛盾。总之,转变观念,学会适应,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所必须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荆德刚.入世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12):3.

[2] 孙丽文,俞会新.经济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4,(23).

(责任编辑:张娟)

作者:葛淑芳,孙永林,孙健

分析入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论文 篇3: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对策探讨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头等大事。校企合作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渠道,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构建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四种模式:顶岗实习合作模式、专业实习合作模式、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和企业定向招聘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加强校企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模式与对策

作者简介:吴琼(1981-),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讲师;肖利华(1965-),男,湖南娄底人,广东海洋大学,讲师。(广东 湛江 524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海洋大学校级课题“加强校企合作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SNKT200904)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全社会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纵观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伴随招生规模的持续增长,我国普通高校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等有关网络资料整理汇总得出。

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趋严峻,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国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第二,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高。初次就业率指的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率或是离校半年内的就业率。[1]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在日益增长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理想(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等有关网络资料整理汇总得出。

第三,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偏低。一般而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依据签约率进行统计的,而现实是签约率与就业率不一定完全一致,就业签约率反映的是有就业意向并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比例。从教育部2006年至2009年每年6月底公布的就业签约率统计结果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偏低(如图1所示)。

根据教育部的这些数据显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归根到底来自四个层面:一是社会层面,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这需要有完善的社会政策来支持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二是高校层面,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培养大学生,提高毕业生的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和承受能力,同时,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向毕业生发布用人信息,并进一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工作。三是毕业生层面,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要理性地认清就业形势和个人实力,消除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合理规划自身的职业前景,以充分适应社会,实现及早就业。四是家庭层面,对每一个家庭而言,就业是家庭投资子女教育的最终目标,家庭的支持和鼓励对毕业生的择业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有条件的家庭还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为子女推荐就业。

二、构建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主流下,迎合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毕业生是解决高校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前景下,高校与企业彼此互动建立积极的合作模式是大势所趋。

1.顶岗实习合作模式

顶岗实习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到企业不同工作岗位参加生产实践,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按顶岗时间的长短可分为长期顶岗和短期顶岗两种形式,长期顶岗主要对象是毕业生,是毕业生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到与本专业对口的企业参加为期3~6个月的岗位实习,实习结束,经过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企业选择需要的人才,学生直接成为公司正式员工,享受正式员工待遇。短期顶岗主要对象是非毕业生,是指非毕业生在每学年的寒暑假期间,经过企业“筛选式”面试后,安排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岗位参加为期1~2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期间可享受一定劳动待遇,企业对顶岗表现优秀的非毕业生可提前预订,学生在毕业后可直接到企业工作,解决学生的就业后顾之忧。

2.专业实习合作模式

专业实习合作模式是高校按照教学计划,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在每个学期的课程实践阶段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参加实习,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合作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模式突出了教、学、做的统一,主要面向对象是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不但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训练专业技能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增进对社会企业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为其日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

3.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

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依托各种课堂外的实践载体,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求职技能,使其在毕业后顺利进入各种不同的劳动领域就业,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所培养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各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包括了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身心调适能力和团队融合能力等。[2]这些就业所需的特定综合素质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而形成的,而第二课堂拓展合作模式在培养学生这些综合素质方面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4.企业定向招聘模式

企业定向招聘模式是高校与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合作,邀请企业每年定期到校进行至少一次的招聘活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的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对解决毕业生的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特点体现在:

第一,节省毕业生就业成本。企业定向招聘主要是企业在校内进行,节省了毕业生参加校外招聘会的各种费用和时间,对毕业生而言是一种实惠的选择。

第二,减少毕业生受骗的机率。校外的各种各样招聘都难免存在各种“求职陷阱”,往往让入世未深的毕业生防不胜防,相比之下,校内的定向招聘却相对安全,企业入校招聘要经过学校的重重审核,在学校的严格把入口关前提下,毕业生应聘就相对放心,被骗的机率几乎为零。

第三,求职成功率更大。由于学校都是邀请与本校专业对口的企业到校招聘,应聘对象又主要是本校的毕业生,这样,毕业生所要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多,竞争力比校外的招聘会要小得多,所以,只要毕业生把握好机会好好发挥,被企业录用的机会相当高。

第四,高校可成功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企业的定向招聘,高校可以提早解决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保证了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通过在校内的招聘形式,一方面可宣传企业,让更多的毕业生认识和了解企业,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企业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为社会贡献力量。

三、加强校企合作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对策

1.政府的宏观主导策略

校企合作能否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否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关健点还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作为促进校企合作的一支权威的外在力量。政府宏观主导策略应体现在:

第一,政策到位。校企合作属于公共领域的事务,而政府作为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的国家机构,有责任为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效实施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并做好政策的宣传及引导工作,如:可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条款,这种有利可图的做法可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立法到位。政府应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毕业生在参与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就业权益,而完善的法律体系不但可促进校企合作中各参与方的积极性,共同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保障各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措施到位。要提升合作的层次,并促进合作向深层次和健康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应保证各种鼓励合作的配套措施和激励措施到位,如:设置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合作鼓励资金、企业补贴金、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等。这样,对于调动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三方的共同积极性意义更为重大。

第四,监管到位。政府的监管是保证合作双方实现“双羸”的有形指挥棒,而政府的监管内容涉及了督促合作双方按协议履行职责、合作的有序开展及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理与管理等。通过有效的监管,政府能在宏观上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都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政府应营造有利条件推动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为校企合作服务,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第五,评估到位。政府应设置衡量和评判校企合作质量优劣的标准,以便于保证合作的方向和质量,评估指标要细化、科学和合理,应涉及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并明确各参与方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承担的职责。

2.企业的动力支持策略

企业是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归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动力支持策略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以“人力”投入为主的软件支持策略。在与高校合作中,企业通过定期指派专家和技术人员为毕业生作现场的专业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就业信心。企业家还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社会经验为毕业生讲授求职技巧和把最新的行业需求信息传递给毕业生,让毕业生更清晰地认清就业形势,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第二,以“财物” 投入为主的硬件支持策略。(1)财力支持。企业的投资一方面可用于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校内仿真实训基地,这既拓宽了高校的办学空间,又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下岗位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另一方面可用于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项目,如以企业冠名的就业技能大赛,还可用于在校内创办针对就业为主题的相关期刊。(2)物力支持。现代企业的优势还在于物质资源丰富,企业的先进设备、宽敞的车间产房都是促进合作的重要物资保障,在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前提下,企业可通过接受高校学生定期到企业观摩学习或者专业课程的实习实训等方式,既有助于高校学生进一步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3.高校的高度重视策略

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3]通过与企业合作,高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高校对合作的重视策略应体现在:

第一,要转变封闭办学的观念。面向劳动力市场的需要,高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和具有多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要树立主动为企业服务的观念。一方面,高校应发挥自身的科研和智力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项目支持、技术辅助,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问题,并利用自身的师资为企业培训员工,通过营造对企业有利的外部环境,赢得企业的信任,争取与企业建立持久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高校要主动关心企业在开拓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寻找准合作点,积极拓宽合作层面,提升合作层次,从维护企业利益和形象的角度吸引企业参与合作。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这包括了合作的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机制。这一系列机制是校企双方互动的保障,有助于驱动双方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推动校企的深层次发展。

第四,要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合作模式。高校应开拓思路,用战略的眼光看待校企合作,广泛听取不同层次和类别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认真思索和探讨合适的合作模式,以保证高校、企业与毕业生三方的共同受益。

4.高校学生的参与策略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参与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校企合作方式给大学生创造了在求学期间进入企业领域从事具体岗位工作的机会,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学生在毕业前就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因此,大学生应提高参与的主动性,认真做到:

第一,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观。在保证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前提下,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提高个人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早作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制定合适的职业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全面而准确地看待职业选择,重视探索职业的机会,并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第三,重视实习和实训工作。实习和实训既是毕业生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基本趋势。大学生通过接触生产实际,在生产环境中锻炼,才能有助于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受市场和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人才。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大事。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世界合作教育协会首席执行官Peter Franks(2001)对1995~2000年中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和非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据较明显的优势。[4]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要互相理解,彼此信任,尊重对方,以真诚的合作态度互动,从而实现高校、企业与毕业生三方的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荆德刚.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9,(8):39-43.

[2]柯羽.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8):71-73.

[3]陈文宾,周洪英,马卫兴,等.有关“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就业推动力的探索与分析[J].甘肃科技,2010,(9):172-173.

[4]霍丽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6):24-28.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吴琼 肖利华

上一篇:地方农业科技发展特点分析论文下一篇:便民服务站建设下农村邮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