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整合与共享

2024-05-13

数据整合与共享(精选九篇)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1

在互联网时代,只有拥有一定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才有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对馆藏档案十分了解,加快把馆藏档案资源转化为电子档案,才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1.1 确定档案信息管理资源的重点所在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也没有办法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因此,必须调查清楚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归属流向以及用户需求,并对其进行分析,才能保证有针对性地进行档案信息整合并实现计划性的整合。另外,有必要制订科学有效的方案,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统计馆藏档案的信息资源,这有利于其对整体情况的了解,也能体现出不同部门档案的系统性、特色性;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实地调查,才能真正了解用户需求,从而制订出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并确定档案信息资源的重点。

1.2 整合馆藏档案资源

馆藏档案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分享的对象。只有拥有丰富多样的馆藏档案,才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分享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大量、优质的电子档案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档案信息服务。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不能掌握丰富多样的馆藏档案,那么就无法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分享。

1.3 开展数字化建设

要想建立档案信息的数据库,首先必须使档案信息数字化。现阶段,我国的馆藏档案信息都是以传统的纸张作为信息的载体。因此,当前必须通过数字化处理来改变这种落后的馆藏档案储存方式,用电子文档或扫描文件代替它。在此基础上,还要丰富数字化方式,加快馆藏档案的数字化进程。

1.4 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

激活静态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所在。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首先,必须系统优化档案信息,然后才能对其进行利用。在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中,要合并和分类基础数据,从而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这有利于在网络上储存档案资源并最终实现有效利用。

2 技术应用模块:面向技术的实施方案

2.1 坚持标准化原则,保障信息安全

网络互通、资源分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都是标准化。首先,只有完善标准化体系,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互通,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并发挥档案价值。如果没有做到这些,只会产生一个个孤立的信息,难以实现网络环境中的资源共享。其次,必须保障信息的安全。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必须考虑到信息安全。只有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有效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价值。虽然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但它也有存在很多风险和挑战。因此,在整合与共享时,档案信息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最后,必须开发并引进高效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模式。

2.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建设的重点

第一,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要提前对市场进行实地调查和取证,做到对技术设备和基础设置的广泛了解,再根据实际的档案工作要求,按照高标准、高要求、坚决不重复建设的原则,购买相关的基础技术设备,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要注重软件环境的建设。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时,管理档案信息会遇到很多技术难点,其中最难解决的就是软件的优化推广和标准化。档案种类繁多,每种档案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工作程序及所属项目,因此,不同的管理者也都有不同的职责。

3 信息服务模块:面向用户的实施方案

档案工作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档案信息服务,其可以有效满足利用者的需求。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下,信息资源的提供方式必须适应网络服务的特点,要把传统模式的服务转化为现代化的网络平台服务。

3.1 档案馆的网络主页服务

以网络环境为基础,通过在网络上建立主页并把信息传递给用户的方式就叫档案馆的网络主页服务。在网页上需要介绍档案馆的服务项目、信息资源等概况,还要提供网络导航和链接功能,方便用户查找各种档案信息资源。针对个别重点专业,要建立起以科学导航为基础的档案信息利用平台,以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3.2 档案信息的网络检索服务

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系统、安排合理的档案信息检索系统区分其他网络信息以满足客户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实现工作自动化,可以为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检索服务。对于那些经常被搜索的档案信息,档案馆可将其开发为数据库,方便用户的查找和利用。对于那些很少被用到的档案信息,档案馆需要建立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方便用户查找相关的档案信息。

3.3 档案信息的网络咨询服务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论文 篇2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目标是:

1、应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有效利用其资源,因此,从社会需求出发,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目标。

2、真实性、系统性、完整性。

从时间、空间和数量3方面尽可能保持整个档案信息资源的真实、完整和全面,来保证充分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3、合作性。

即分立的各信息系统能够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在信息资源整合中立足整体,放眼全局,以大局为重,相互配合,调剂余缺,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从而发挥整体效益。

4、一致性。

即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标引等要统一,实行标准化。

二、实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

1、档案信息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亟待改变。

突出的问题反映在国家综合档案馆的馆藏档案结构不合理:

一是在档案的来源上,一般仅有本行政区域一级机构的档案,二、三级机构的档案甚少。

二是从档案的内容上看,记载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职能活动方面的档案居多,反映民众生活方面的档案甚少;宏观管理方面的档案居多,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档案甚少。

三是档案的门类单一,文书档案居多,其他门类甚少。四是在档案的制成载体和记录手段上,纸质档案居多,光盘、照片、录音、录像等新型载体档案甚少。要丰富档案来源,改善馆藏结构,增强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中的核心地位。

2、推进体制创新。

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档案工作体制下,根据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逐步实现档案实体资源、数据资源、应用系统整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要发挥档案集合效应,以适应档案资源社会共享的需要。同时,打破“壁垒”,纵向加强监督指导,主动加强与经济职能部门的沟通,逐步理顺关系,寻求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横向加强联合,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城市中心公共档案馆和机关文件管理中心的新模式,要在优化档案工作制度与创新档案工作理念的前提下,明确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和人员的合理分工与相互协作关系,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应该采取一方建设、全社会受益的方式,由政府引导,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体,使相关部门明确认识所有的档案信息固然是支撑自身业务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只有面向社会开放,才能更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

3、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逻辑整合。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网络时代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基础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实质上又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档案信息化也只有依托电子政务的建设,才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级档案馆在积极争取条件的同时,还要做好自身准备工作。本着“利用为本,急用先上;单向突破、整体推进;快速反应,即时见效”的目标,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整合档案信息资源的主攻方向。

4、科学规划,统一标准。

为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实施,在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技术标准与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方案科学可行。整合实施过程涉及到各级各类档案馆,覆盖地域广,要充分体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原则。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在整合过程中,涵盖了整合范围、集成化程度、技术含量、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情况,从馆内的整合到馆际间的整合,从同一地区内档案馆的整合到不同地区间档案馆的整合,乃至整个国家各类档案资源、技术、服务、功能的高度整合和一体化管理。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3

经过多期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了全市38家市级三级医院。医联数据中心临床诊疗数据采集情况如下:截至2013年2月底,已为3900万患者建立诊疗档案库,其中社保患者1100万;可调阅的诊疗记录达到了2亿份,处方明细约9.1亿条,病案约360万份;各类检验检查报告约9500万份。一个覆盖人群广、共享医院多、功能多样化、开放程度高的医院信息共享系统,定会积极推进现代化医院建设[5,6,7,8]。

1 诊疗数据采集方式

各联网医院按照《医联工程数据交换接口规范》的要求,每日上传医院临床诊疗数据至各医院部署的医联前置机数据库。由医联数据中心统一执行数据校验、抽取、整合任务,将来自各方的诊疗数据抽取到中心数据库。数据采集方式,见图1。

2 诊疗数据采集和整合方案演变

2.1 概要

诊疗数据采集和整合方案走过了一条从单纯校验到多种信息整合、从只重视数据质量到数据质量和完整性并重、从理想化简单处理到全面考虑并解决现实问题的曲折道路。表1从数据库架构、数据表结构、人员关联性、业务关联性等方面对包括医联1版、医联1增强版、医联2版、医联现行版在内的诊疗数据采集和整合方案作了概要介绍。

2.2 方案演变分析

2.2.1 医联1版

(1)技术路线。前置端严格校验“人员关联性”、“就诊关联性”、“编码合法性”,不能通过的数据不予上传,能上传到中心端的数据自动满足各种关联性要求。中心端再次校验“人员关联性”、“就诊关联性”,但不做任何整合。

(2)架构。以关系型数据库表的形式定义接口,用于描述结构化的数据(包括少量的大段文字描述)。对象内部重要的“一对多”的关系以主表-子表的实现;一般的“一对多”的关系以拼字段的方式实现。中心端数据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表中。与采集、整合相关的数据库有以下几个:前置端、中心端各有一个备份库;前置机有一个上传库;中心端有一个缓存库和一个正式库。数据交换平台以“触发器表”作为各表上传的触机。

中心端库表中有主键,没有外键;前置端库表也有主键,前置端和中心端的库表都包括了一些“必填”字段。中心端和前置端校验的主要规则:①校验“患者信息”的关联性:就诊记录、收费记录、检验检查记录、病案记录等都必须通过“患者标识”和患者信息记录相关联;②校验“就诊信息”的关联性:收费记录、检验检查记录、病案记录等都必须通过“就诊标识”和就诊记录相关联;③收费明细、处方明细、检验明细、病案明细等都必须通过各自系统的“记录标识”和各自系统相应的记录相关联;④校验编码合法性:重要编码字段尽量在定义的范围内。

(3)处理步骤。①医院或厂商将数据直接写入上传库;②前置端根据规则校验关联性和编码合法性,不能通过关联性校验的数据不能上传,同时记录校验错误信息;③数据交换平台根据“触发器表”的指示,将通过校验的数据传到中心端缓存库;④中心端再次校验关联性,合法的数据进入正式库;同时记录校验错误信息。

(4)优势与不足。优势:处理逻辑相对简单,校验严格,能上传到中心的数据质量很好。不足:医院内部系统的实际情况远比此方案设想的复杂,此方案会造成上传到中心的数据较少,有大量的数据因为关联性问题不能上传到中心端;同时,数据表结构不完全符合医院内部系统的实际情况。

(5)版本适用。医院内部系统来自同一厂商,能实现各内部系统业务数据自动流转及联动;医院内部有专门的整合机构,能整合医院内部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的数据以实现关联;厂商或医院的配合程度较好。

2.2.2 医联1增强版

(1)技术路线。在医联1版的基础上,放松一些约束,同时为医院提供预校验机制。不再强制要求业务数据必须满足“人员关联性”要求,当业务记录信息不能与“患者信息”匹配时,则基于该业务记录中的患者信息创建一条患者记录。

(2)架构。在医联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医院内部校验库(即医联2版中整合库的雏形),其上运行一段由中心提供的数据质量校验程序,以帮助医院提高数据质量。中心端患者信息中将特别标记根据业务记录“创建”的患者信息。前置端和中心端将原来医联1版中大量的“必填字段”改为“可选字段”。

(3)版本适用。医院内部系统来自不同厂商,且各内部系统业务数据的人员关联性一般;医院内部没有专门的整合机构,但厂商或医院的配合程度较好,强烈希望改善数据质量。

2.2.3 医联2版

(1)技术路线。不再强制要求医院提交的数据必须满足“人员关联性”和“就诊关联性”。当确实不能关联时,由前置端先做数据整合,不能整合的数据将在前置端“等待”一段时间(以解决不同系统数据产生的时间差问题),然后再上传到中心端的“另类数据表”中,中心端将定期再对数据进行整合。

(2)架构。数据交换平台以“触发器表”作为各表上传的触机,与医联1版相同。与医联1版的主要差别:前置端、中心端各有一个备份库;前置机有一个上传库和一个整合库;中心端有一个缓存库和一个正式库(包括正常数据和另类数据)。

中心端库表中有主键,没有外键;前置端库表没有主键,前置端和中心端的库表都不再设置“必填”字段。中心端和前置端校验及整合的主要规则:①校验“患者信息”的关联性:就诊记录,收费记录、检验检查记录、病案记录等都应尽量通过“患者标识”和患者信息记录相关联。不能关联的,则进行整合;②校验“就诊信息”的关联性:收费记录、检验检查记录、病案记录等都应尽量通过“就诊标识”和就诊记录相关联。不能关联的,则进行整合;③收费明细、处方明细、检验明细、病案明细等都必须通过各自系统的“记录标识”和各自系统相应的记录相关联。

(3)处理步骤。①医院将数据写入整合库;②前置端将整合库中通过“关联性”校验的数据写入上传库,其余留在整合库中;③若留在整合库中“记录级”的数据在一段时期内仍未能通过上一步的校验,则将其和其所关联的“明细级”数据也写入上传库;④不能关联到“记录级”数据的“明细级”数据将永远不能上传(时间过长后删除);⑤数据交换平台根据“触发器表”的指示,将上传库的数据传到中心端缓存库;⑥中心端对前置端未能整合的数据继续进行整合,如数据仍不能被整合,则写入“另类表”;⑦中心端定期尝试整合“另类表”中的数据。

(4)优势与不足。优势:能适应医院内部系统的各种复杂的实际情况,上传到中心的数据比较完整,数据质量比较好。不足:前置端和中心端的校验、整合逻辑比较复杂,处理时间较长。数据表结构不完全符合医院内部系统的实际情况。

(5)版本适用。医院内部系统来自不同厂商,且各内部系统业务数据关联性一般;医院或厂商的配合程度一般。

2.2.4 医联现行版

(1)技术路线。前置端不做任何形式的校验,直接将医院提交的数据上传到中心端;期间增加数据质量质控环节,将质控分析指标反馈给各医院;中心端对所有上传数据进行关联匹配或整合,能匹配或整合的数据,中心端将其存入正式库;其余的数据存入“另类数据表”中。

(2)架构。数据交换平台不再使用“触发器表”作为触机,而是使用纯粹的定时机制。与采集、整合相关的数据库有以下几个:前置端、中心端各有一个备份库;前置机只有一个上传库(前置端与医联1版类似);中心端有一个缓存库和一个正式库,正式库中包括正常数据和另类数据(中心端与医联2版类似)。

前置端库表没有主键,前置端和中心端的库表都不再设置“必填”字段;中心端库表中有主键,没有外键(与医联2版类似)。

与医联1版、医联2版都不同,该版本前置端无任何校验动作,数据交换平台必须保证“医院标识”的正确性。中心端校验及整合的主要规则与医联2版类似,但同时采用医联1增强版的“创建患者”的机制。

(3)处理步骤。①医院将数据写入上传库;②前置端对上传库中的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及控制,根据各医院提交数据的实际情况,结合业务需要,制定了-套相对完整合理的质控指标体系,并且保证指标体系在一段时间内的统性和相对稳定性,对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及计算方法都作出说明和界定范围[9];③前置端将上传库中的数据全部传到中心端;④数据交换平台必须保证数据“医院标识”的正确性,否则中心端将无法界定数据来源(在医联1版和医联2版中,这一步由前置端校验来保证);⑤中心端对所有上传数据进行匹配或整合,不能与“患者信息”匹配的数据,则基于已有信息创建一个患者记录,并予以标识;⑥其他业务数据如不能匹配或整合,则写入“另类表”;⑦中心端定期尝试整合“另类表”中的数据。

(4)优势与不足。优势:本方案可在医院或厂商不重视改善数据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采集并利用医院提交的数据;同时,在最前端增加数据质量分析及控制策略[10],既可以分摊服务器的处理压力,又避免了由于系统运行异常对数据质控的影响。不足:中心端的校验。整合逻辑复杂,处理时间很长,压力很大;还有可能浪费网络传输能力;另外,也未能解决数据表结构不完全符合医院内部系统实(际情况的问题。

5)版本适用。医院内部系统来自不同厂商,且各内部系统业务数据关联性一般;医院或厂商的配合程度不佳。

3 总结与展望

医联经过多期发展,数据采集和整合方案也在不断根据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调整,主要是基于结构化模式的统一数据采集接口,对医院各类业务运营,临床诊疗信息表结构化数据所采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进行调整。

针对当前未能解决的问题,未来应该在充分理解医院内部系统数据结构的基础上,以各种医院内部流转的纸质样张为文档模板,以“事件”、“文档”等概念为主线,重新定义一系列以XML格式描述的(或其他形式)接口,供医院选择。医院还可自定义XML文档的格式。中心端采集到这些XML文档后,根据已知的规则进行拆分,提取其中可结构化的数据,并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表中。XML文档存入支持其格式的专用数据库中。期待未来的方案能够尽可能避免由关系型数据库表定义接口带来的关联性问题;尽可能的贴近医院系统的实际情况;将大量工作移至中心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厂商配合力度不够而导致的数据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广军,杨佳泓,郑宁,等.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医联工程)的建设方案与实施策略[J].中国医院,2010,14(10):9-11.

[2]陈建平,于广军,王英杰.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项目的系统架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8):590-592.

[3]王海燕,高悦,吕志新,薛晓英.医疗信息共享,“医联工程”先行[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11(11):32-33.

[4]曹厚德.“上海市医联工程影像数据中心”项目启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3):59,

[5]高解春,于广军,杨佳泓,等.上海市级医院医联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效与深化前景[J].中国医院,2010,14(10):12-14.

[6]王锦福,于广军,吴晓峰.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需求分析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院,2010,14(10):7-8.

[7]陈金雄.医院信息系统发展及对存储和数据安全的新要求[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8):1-3.

[8]黄绍贤,颜开,陈海彬,等.医院信息共享平台消除信息孤岛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2,(35):357-358.

[9]高解春,于广军,杨佳泓,母晓莉.上海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事项目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8):593-594.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 篇4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现状

我区于2005年开发完成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并于2008年对系统进行更新升级,进一步完善了系统的功能。平台目前运行在区信息中心机房,有公安局、计生局两个节点与之相连,运行正常。

二、建设目标

本项目建设目标是:调研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开发和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建设顺德区数据共享资源体系,推进数据的共享和综合开发利用;实现顺德区各部门信息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使数据共享平台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支撑和服务平台。

三、建设内容

本次建设内容分为三部分: 1)对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开展调研

完成对12个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数据集成方面的需求调研,完成以数据共享、交换和整合需求的梳理和分析。

2)数据共享规范与标准接口和政府资源目录建设

通过调研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需求,编写《广东省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和《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并逐步完善。

3)数据共享平台开发和完善

提供数据发布、目录维护、系统配置等界面,增强系统易用性;改善数据传输性能,支持不同级别数据量的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集成数据共享申请、申请审核、数据共享目录编制等业务功能;实现全区、区与市之间的数据共享;增加共享数据分析统计功能,监控共享数据的访问量、数据状态、共享数据业务办理状况等。

第 2 页,共 14 页

四、建设原则

(一)开放性

数据源和目标数据可以是文本文件、Excel文档、Word文档、XML文档。通过JDBC、ODBC支持所有JDBC和ODBC数据库,并为部分主流数据库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接口。目前应该满足Sybase、Informix、Oracle、DB2、SQL Server等异构数据库双向数据传输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进行扩展。

整体开发遵循J2EE平台标准和XML交换标准,有良好的平台兼容性。可以应用于Windows、Linux和Unix系统。

(二)安全性

数据中心的安全非常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好系统的安全设计,防范各种安全风险,确保数据中心能够安全可靠的运行。同时数据中心必须采用成熟的技术和体系结构,采用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具有一定的容灾功能。

(三)实用性

完善友好的定制开发环境支持不同技术层次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安装简易,使用简单,有完善的系统参数配置工具和管理控制台。

(四)可伸缩性

可以合理地定制数据共享交换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业务特色和技术要求特点,量身定制相应的数据交换解决方案。

(五)可扩展性

能够方便的加入交换节点以及增加交换共享服务。能够根据需要,通过增加硬件配置的方式对交换平台进行扩容。

(六)相对独立性

根据数据共享平台的目标定位,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作必须保持业务系统的相对独立性。为此采用松散耦合方式,通过在业务部门统一配置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实现数据资源整合。

第 3 页,共 14 页

(七)统一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必须统一规范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建设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即中心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和部门端数据共享交换管理系统(代理),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接口的复杂性,有效实现数据中心与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与数据交换,消除 “信息孤岛”,实现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

(八)共建共享

一方面建设数据共享平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另一方面,数据中心的数据来源于各个业务部门,因此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必须依靠各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五、关键技术

数据共享平台的技术路线要点描述如下:

1、采用XML技术统一数据交换格式,使用XML Schema进行数据标准规范的定义和描述。

2、采用SOAP协议进行信息包的封装和数据路由。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考虑对Web服务的支持。

3、采用消息中间件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和完整。

4、安全方面,利用XML实现数字签名和加密,并与CA平台结合。通过并发访问控制、访问代理、数据校验、安全审计等手段保证共享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

5、管理方面,采用WBEM收集、管理并合并多种来源的管理数据。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各个组成系统进行有效管理。

6、所有支撑系统基于统一的技术平台上设计开发。

7、采用存储域网络(SAN)架构实现共享数据和备份数据的存储。

8、采用集群技术和负载均衡技术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六、调研要求

1、调研对象

第 4 页,共 14 页 调研的对象是顺德区政府下属的重要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工商局、公安局、地税局、国税局、社保局、国土局、计划局、技监局、建设局、民政局、经贸局、执法局等。

2、调研结果

通过对调研原始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调研结果: 1)各个部门的数据供需关系 2)各个部门业务系统状况 3)各个部门软硬件设备状况

4)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的共享数据的需求

七、《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和《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

政府资源目录建设的目的是编写《顺德区政府资源目录》,通过调研,收集各个业务部门的之间的跨部门共享数据的供需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目前对外共享数据的能力,了解各个部门对数据共享平台共享数据的需求,结合国家对四大数据库的要求和顺德的实际情况,抽象出公共数据库模型,为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打下基础。

《顺德区数据共享规范与接口标准》是由一系列的规范、机制、制度组成。标准规范体系包含数据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管理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等4大部分。在设计标准规范体系的时候,需要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全盘考虑,在符合或者兼容国家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或上级部门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以下标准规范体系图为参考方案,投标方如有更完善的标准规范方案可具体说明整体的体系结构。

第 5 页,共 14 页

数据标准规范

数据标准规范包括:公共数据元标准、公共代码标准、公共数据存取规范、数据交换规范。

技术标准规范

通过技术标准规范支持业务部门系统和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级和应用级整合,并提高业务系统之间的应用集成、互联互通的能力。

管理标准规范

管理标准规范包括:标准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项目管理,用于指导数据中心日常运行管理、数据维护管理。

业务标准规范

独立的业务标准规范由业务部门制定,关联业务标准由数据共享平台统筹,协调各业务部门联合制定。

八、数据共享平台建设

数据共享平台得建设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第 6 页,共 14 页 1)政府资源目录平台

管理《顺德区电子政务资源共享目录》的内容。包括以下功能:目录接口定义和实现;目录管理和维护;目录访问。

2)前置机处理系统

实现对各个业务部门(不少于5个)不同数据库、不同业务数据资源的统一共享和访问。包括以下功能:系统配置;系统安全管理;数据共享接口定义和实现;数据共享规则定义;数据同步复制。

3)资源目录管理平台

实现政府工作人员共享数据、发布数据、监控管理的统一入口和功能。具体内容包括:完善系统现有功能;增加系统统一监控功能;增加数据库自动推送与接收功能;简化部门前置机的安装和配置;将系统配置功能在统一的Web管理端上实现;实现与佛山市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无缝对接。

第 7 页,共 14 页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实现如下功能:(1)节点管理

实现与数据共享平台相连的的各个节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配置管理。(2)主题管理

数据采集、数据发布、数据共享、数据交换、公共服务以及决策支持均以主题的方式进行,因此必须实现对主题的管理。主题是元数据的集合。

第 8 页,共 14 页(3)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元数据描述了数据的结构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描述应用程序和流程的结构和意义。构造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库的重要步骤之一,就是定义和创建元数据。所有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必须在元数据中有所表述。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管理系统必须提供储存和管理元数据的方法。

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包括基础数据元和共享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管理。基础数据元由数据共享平台定义,共享数据元由业务部门定义并注册到数据共享平台。业务部门进入数据共享平台的元数据管理中心好比进了一个“超市”,可以方便地知道可以获取和使用哪些数据,并进行数据使用申请的定制。(4)公共代码管理

对公共代码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共享平台必须提供公共代码的管理。基于数据中心的公共代码规范,各部门可以通过数据转换将各种不同含义的编码和标准规范的编码之间进行双向的转换。(5)数据采集

与各业务部门形成数据采集机制,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从各业务部门汇总数据,对原始数据进行缓存、存储。(6)数据同步策略管理

系统应能灵活设置和管理数据的同步策略,支持异地、异构、不同组网方式、不同时间间隔等同步策略功能,能结合调研结果和招标方的最终实施方案进行部署,能灵活配置各部门的业务数据库和数据共享平台的公共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实现数据透明同步和更新,保证数据的一致性。(7)数据整理比对

从各业务部门采集共享数据后,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比对、冲突检测处理并入库。(8)数据交换

实现业务部门与数据共享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业务,形成高效、安全、可靠、稳定

第 9 页,共 14 页 的数据交换网络。应提供定时批量、实时按需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交换手段,提供点对点、一对多的数据交换支持,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和监控。(9)恢复管理

恢复管理是对数据进行备份、导入导出以及数据库恢复等。数据是数据共享平台核心的资源。全面的容灾方式应该是数据备份+数据复制+远程容灾。对系统中的数据要定期进行系统备份。采用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相结合的方式。投标方应具体说明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该功能。(10)标准管理

进行数据共享平台的标准规范尤其是数据标准的审核制定、升级维护与发布实施等管理功能。在数据中心的建立之初,由于标准规范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应建立标准的版本管理机制,方便业务部门的查询和使用。(11)应用支持

对政务相关业务应用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联合审批系统、业务监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数据、通道和平台等支持。(1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系统主要提供给数据共享平台的系统管理人员使用,用于保证数据共享平台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其功能主要包括面向安全性的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密码管理和日志管理等;面向性能优化的性能监控等。面向实用性的节点管理、交换规则管理和状态监控;其中节点管理包括对业务部门的信息管理。

由于各种共享数据由不同的部门提供和使用,为了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必须提供数据统计和分析功能,首先要对共享数据的访问日志进行记录,然后灵活地统计各个部门共享的数据以及访问过的其它部门的共享数据,同时将这些结果汇总,进行各种分析,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

数据共享平台是一个分布式业务处理平台,由多个设备和软件同时运行,为了保证整个平台的高效率运行,必须监控每一台设备上每一种应用程序的运行状态,数据访问流

第 10 页,共 14 页 量,以及共享数据业务的办理状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功能的设计,首先是标准的监控状态信息格式定义,然后是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技术实现,最后是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对被监控设备上软件的状态信息的动态查询和显示。

(13)数据共享申请管理

此功能包括以下三个功能点: 1)数据共享申请:提出数据共享申请 2)数据共享申请审核:对共享数据进行审核

3)数据共享目录编制:对于审核通过的数据共享申请,对所共享的数据进行编目和发布

一个业务部门想要其他部门共享数据,首先要向其他部门提出申请,由其它部门对数据共享申请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对共享数据进行编目,其它部门就可以对想要的数据进行访问了,若审核不通过,则数据不共享。(14)数据交换网关

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解决了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问题,实现了政务信息的互联互通,但是由于UDDI规范比较复杂,而且,开发一个应用系统需要与多个业务部门打交道,因此,开发效率比较低。而数据交换网关,能够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数据交换网关,是一个基于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服务提供平台,该平台引入了数据服务的概念,在定义数据服务的基础上,屏蔽了UDDI规范的细节,通过数据服务中的业务系统名称,屏蔽了整个数据共享平台中的各个接入部门,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人员只需要和数据交换网关打交道,再也不需要和各个业务部门打交道了,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

数据交换网关提供简单的、标准化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在接受应用系统提交的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以后,通过所定义的数据服务,找到所要共享和交换数据的业务系统,第 11 页,共 14 页 然后由数据交换网关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中获取数据共享和交换接口,向业务部门发出调用请求,最后将调用结果返回给应用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和交换请求的智能路由。

对于公共数据库,共享文件库等,可看作一个特殊的业务部门,也通过数据交换网关实现数据操作。

领导综合社会保障城市综合地理应急指挥决策支安全责任技术交易市其他应电子监察查询系统服务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系统持系统管理系统场管理系统用系统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数据交换网关服务管理服务定义服务取消服务检索远程服务注册管理安全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服务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监控访问监控流量监控操作监控线程监控请求中转和路由日志管理统计分析数据加密/解密Web Service接口:XML, SOAP部门前置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WSDL格式接口信息公共数据库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部门前置机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

九、与CA安全认证平台无缝集成

系统安全可靠性要求

数据共享平台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系统,如果遇到破坏,或无法正常工作,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需要保护的资源不仅有物理资源(设备、设施)、数据资源(数据、数据库软件等),而且还有网络资源(通信链路、网络接入等)。投标方应具体阐述这方面的实

第 12 页,共 14 页 现方案。

数据安全保密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密性要求。电子政务中涉及大量的敏感数据,在其处理过程中,特别是与各级单位数据交换过程中,要进行数据加密传输和存储,要保证数据的安全保密性。

数据完整性要求

满足在数据存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要求。在内部要保证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和破坏,在与各级单位数据传输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不被篡改和破坏。

实体的可鉴别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系统对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的可鉴别性要求。系统要实现监管及其他方面的要求,其必要条件是实现实体的可鉴别性,包括用户及数据交换服务器具有可鉴别性等。

不可抵赖性要求

满足数据共享平台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不可抵赖性的要求。用户每天都利用数据中心处理大量的事务,事务处理过程的可管理、效率的可审计、行为的可审计等,需要行为的不可抵赖性来解决。本项目建设中要保证在所有数据处理过程中,办公人员行为和系统行为的不可抵赖,以便审计和监督。

对象和行为的可授权性要求

实现对数据资源的自主授权和访问控制的功能。针对电子政务系统数据交换共享工作的特点,要求数据中心具有对对象灵活授权的功能,包括用户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用户的授权、系统对系统的授权等,以及授权过程的审计监督。

统一信任与授权策略要求

对于涉及30多个业务部门、若干业务系统的数据中心而言,安全性的实现不仅体现在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系统中,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不同系统实现互联后。为了保障数据、业务系统在互通后的信任、授权的一致性,必须建立统一的信任策略、授权策

第 13 页,共 14 页 略,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信任和授权服务的一致性,杜绝由于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系统不同的安全策略、不同的安全等级带来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

数据共享平台统一安全监管性要求

由于数据共享平台及其部门端系统分布地域广、涉及政府多个部门,因此需要实现数据交换、共享过程的可管理,实现对内部和对各级单位相关的业务处理的可审计性;系统中有大量的数据交换服务器、维护终端、系统软件、网络设备等,为使这些资源协同工作,需要实现对实体(用户或数据交换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系统需要对用户行为和系统行为进行记录和统计,对系统日志进行分析和统计,提供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审计监督。这种统一的安全监管必须以可靠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来保证。

软件及技术资料要求

1)软件要求为模块化结构,保证安全可靠,具有容错能力。

2)投标方提供的软件应能满足确保本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维护等有关的全部软件。

3)兼容性及升级。不同时期软件版本应能向下兼容,软件版本易于升级,且在升级的过程中不影响网路的性能与运行。投标方应承诺在供货时提供最新版本的软件, 但该软件必须是经过测试正式推出的, 其可靠性、稳定性经过严格验证的。

4)投标方提供的书面技术资料应能满足确保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管理、运营及维护有关的全套文件3套,光盘1套。投标方应提供书面技术资料详细清单,提供的技术文件至少应包括:

- 系统说明文件

- 技术手册(需求分析、详细涉及、安装、测试、使用、维护、故障排除等)- 软件原代码

合同主要条款

1、完工期:合同签订生效后180天内平台建设调试完毕、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

第 14 页,共 14 页

2、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生效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30%;

2)无违反合同约定的,软件全部交付使用、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付合同总价的65%;

3)无违反合同约定的,余款(即合同总价的5%)在免费升级维护期满后30个工作日内付清。

3、售后服务:

1)免费升级维护期:不少于1年,在验收合格后开始计算。

2)响应时间:即时响应;4小时内到达现场(如电话响应无法解决); 3)修复时间:免费升级维护期内24小时内解决。

4、培训:1)培训地点:使用单位内培训,培训人数不少于3人。

2)培训基本内容:确保用户能够对软件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能够独立进行应用系统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以上合同主要条款为基本要求,投标人参加投标,则视为接受上述要求。投标人可在此基础上作出优惠承诺,以提高其投标的竞争力。

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篇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迅猛发展,体育已从单纯的福利事业型逐步向多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方向发展。高校首先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场地条件及高校特定的活动环境,加强市场化培育,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改变过去“等、靠、要”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目前,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各自为用,如果把各自的体育资源科学和合理地进行调配与共享,就能解决大学生和社区群众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格局。在“弘扬和谐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探讨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一些社区人群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二、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比较与分析

高校体育资源按照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资资源,泛指硬件资源,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体育工作者、高校体育人口数量等。这些资源是高校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价值是可度量的。无形资源,如教育管理能力、教师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等,学校发展水平,对体育投入的力度,体育课的质量,体育训练和科技水平,师资力量,学生体质,体育传统和习惯等,是一种依附于高校体育管理者自身的、看不见的智力或人力资源。它的能动性和可塑性很强,在高校体育资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我国社区体育的现状

我国社区体育与国外社区体育在组织体系上、场地设施上、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发展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差距。

(一)社区体育场地缺乏,设施不足。

我国社区体育健身缺少场所,而且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体育场地就越紧张,尽管全国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每年都在增长,并且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公益金”全民健身工程和各地基层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多所城市已有正规的健身场所,但是到目前为止仍有73.2%的人在非体育场所内参加体育锻炼,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提出了“五个亿万人群”的健身活动,旨在把更多的人吸引到体育锻炼中来,由此使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这一问题又进一步突出。

(二)社区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不强。

在我国,受过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在教育系统直接从事体育工作的约占总数的80%,而大学人才不论在数量上,还是专项种类及理论知识、实践示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都是其他部门无可比拟的。他们在社会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面,开展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有偿训练、体育科技开发和特殊健身及娱乐体育类的活动等,具有明显优势,是有很大潜力的体育无形资产。

另外,高校每年都培养出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他们在学校中都进行了两年较系统的体育教育,有许多人在高年级还选修体育专项课程,拥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及基本理论知识。如果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训社会指导员队伍,经过数年的努力就可大大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矛盾。调查显示,有50%的社区居民把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归结为缺乏场地设施和无人指导。据报道,1994年美国至少有3800万人参加了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其中至少2000多万人参加了社区体育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西方9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分文不取的志愿者。在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付出2万-7万日元不等的培训费,经过专业培训才能获得指导员资格,而在对社会体育服务时却分文不取。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师和毕业生应在社区体育中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在社区体育中发挥指导作用、运动实践示范作用和组织管理作用,这样社区体育才能走下去。

四、高校、社区体育师资状况比较与分析

高校体育师资要符合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要求,并要达到国家对高校体育教学师生数比例的要求。它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编制,能保证体育教学、训练、群体竞赛活动的需要,他们对体育都具备一定的知识、技术与技能,运用科学锻炼方法来指导人们的体育锻炼实践。而社区的体育师资(俗称社区体育辅导员),一个社区的体育辅导员仅有2—3人是从体育专业学习后再进入工作岗位的,大部分人员未经过系统学习但有一技之长或是从社会待业人员中竞聘而来的。他们缺乏的是科学锻炼的正确的方法,可能是一个好的组织者,却不能真正地做好一个体育锻炼的指导者,而且很难保证他们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都适应发展的新要求。

在运动强度的控制上也不能按科学原则,以致陷入误区,既不能收到如期效果,又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需要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导,对具体的年龄群开出运动处方,使他们真正地从体育锻炼中受益。在无法满足社区体育对人才的需求时,最好是依靠社区范围内的大专院校,因为学校中拥有大量的专职体育教师,由于自身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开展体育竞赛、组织体育活动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社区体育专门人才紧缺的问题。

五、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应相互开放与融通

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区的公众开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更具科学性和选择性,它能体现和符合个人掌握和接受体育运动价值的实质。学校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和开展就是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与锻炼。而体育俱乐部是社区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不仅可充分地利用社区的体育设施,而且可利用社区的指导力量,使社区成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为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当社区体育设施成了公众的载体,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就会加速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的进程。

大学生锻炼和体育教学的时间一般都在周一至周五的白天,而社区大部分成员部分锻炼时间是安排在周末或每天的早晨及晚上进行。如果学校和社区能利用大家锻炼的时间差,这样双方的体育资源就能被充分地利用和调配,体育资源就能获得共享。如,在大学生的体育教学中,课程安排可以利用社区的体育资源让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有兴趣的项目,接受社区体育的专业指导。反之,也可以利用周末开放学校体育资源让社区成员能进入学校进行体育锻炼,并接受指导。这样既能够使高校和社区体育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共享,又能够舒缓学校和社区在单位时间内体育设施较为紧张的状况。

六、社区体育教学成绩评定与管理办法

学校往往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志愿,而这些项目恰恰又是社区能够提供的,这样我们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在进行对社区提供的项目与内容选择时,注意上课时间、地点和联系方法。选择在社区进行体育教学的学生必须遵守社区的有关规定,服从与接受社区体育辅导员的指导,学期结束由社区体育辅导员根据其学习情况给出分值与评价,这个分值最后归纳于学校体育课学习成绩登记入册。

学生在社区进行体育活动期间,学校体育部门应不定期地与社区体育主管部门和体育辅导员交换意见,相互了解运行情况,体育资源的利用配置状况,以便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处理和调整,使教学质量和锻炼效果得以改进和提高。

七、结论

在分析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将社会体育需求与高校体育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找到两者最佳的结合点,使这两者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一方面我们应以科学的方法,对高校体育资源的实施充分地利用和最有成效地管理,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健身指导、康复医疗保健、体质测量评估和场地设施。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在体育工作中各学校合理配置体育资源,贯彻必要的物质利益原则,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走出一条勤俭办体育,高效发展体育的新路。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也必将对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落实起着巨大的作用。

摘要:随着城市社区化步伐不断加快, 居民追求健康、参与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活动的意识不断增强, 对社区体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区体育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十分欠缺与高校拥有丰厚的体育师资和丰富物力资源形成对比。

关键词:高校,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谢静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0, (1) .

[2]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 1997, 17, (5) .

[3]袁广锋, 陈融, 陈如桦等.论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5) .

[4]沈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03) .

多媒体系统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篇6

目前我院的多媒体系统建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原校区以远程中心机房为控制中心,新校区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及公共危机处置与媒体应对管理教学实验区,其中多媒体教学系统涵盖了教室、报告厅等教学点及系统控制中心机房,公共危机处置与媒体应对管理教学实验区包括了情景模拟演播厅、新闻发布会情景模拟厅、学网用网实验室等区域。如何有效地整合和优化这些系统,合理有效地使用好系统和设备,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总体情况分析,第一要考虑的是数据和信息的整合;第二要考虑的是各种应用系统的整合,包括所构建的系统同现有系统的整合,以及以后新开发的系统同所构建的系统的结合,达到通过系统整合,获得系统优化,现实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挖掘信息,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增值。

1 多媒体系统的总体需求和新要求

我院新校区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包括教学点前端的计算机、投影显示、中控系统,后端的教学监控、教学录像、设备监控和信息传输等,比较完整地承担着学校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支持。近期建设的公共危机处置与媒体应对管理教学实验区,包括了情景模拟演播厅、新闻发布会情景模拟厅、学网用网实验室等区域,目前主要负担各班次新闻发布会、访谈、演讲等情景模拟教学活动。两大系统都涉及我院的教学全过程,有大量的教学视音频节目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而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入影像资料,以增加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所以两系统的整合和共享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原校区目前承担着一部分教学任务,多媒体系统的硬件投入较早,只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改造也可以实现共享。目前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手段有网络传输、光纤传输及有线电缆传输等方法。根据不同的传输方法有不同的适用场合,我们选择上述不同的技术手段应用于不同的整合情况,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2 多媒体系统的整合与优化方法

通过需求分析,我们考虑用3种不同的传输连接方法和相应的控制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传输。

2.1 利用有线电缆实现

有线电缆实现连接传输的设备必须是近距离的,否则信号传输时衰减很大,严重时将影响信号的正常传输,使系统集成失败。用电缆连接主要是位于同一建筑楼的监控中心、演播厅及学术报告厅(新闻发布会实验室)之间的信号传输。设计的结构如图1单箭头线所示。

2.2 利用网络连接

网络连接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网来实现网络的传输功能,其设计的拓扑结构如图1的双箭头线所示。

(1)新校区各教学点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网络中控可以将信号传输至三楼监控中心。

(2)原校区的教学点可以临时架设摄像机将信号传输至原校区远程中心控制室的视音频矩阵,再经过编码和点播系统实现网络共享。

(3)网络直播互动系统设置在演播厅内,通过其控制室内的网络和无线路由器接入校园网,以实现网络视音频直播与网络互动的情景模拟教学。

2.3 利用光端机及光纤连接

为了清晰地传输报告厅及新闻发布会实验室等教学点的视音频信号,通过光端机及光纤的连接方法可以使信号衰减率达到最小,基本上以标清的效果传输到三楼监控中心,以进一步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如录像或传至演播厅及其他教学点,结构图如图1虚线所示。

3 充分发挥系统的共享特点,认真做好整合后的系统应用

应用是系统整合的主要目的和归宿。整合后的系统既保持着原有的应用功能,又有新增加的共享功能。这些功能可以通过教学实践加以检验,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与相关教学部门、教学管理部门的紧密合作,该系统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更好的技术手段来为我院的教学服务。通过实际的应用来说明整合后的具体效果。

(1)原校区的教学活动通过双向会议系统与远程教学主站实现互动:目前我院研究生函授的教学活动在原校区,他们的教学安排中经常需要与远程教学主站实行双向互动教学,而双向会议系统安装在新校区,由于两校区距离较远,又没有铺设专用视频光纤,所以我们设计通过网络实现视音频传输和双向互动,具体的设计可以通过图2来描述:

原校区的教学点活动通过摄像机将视频信号传至视音频编码器Windows Media Encoder,设置好编码器的属性,如拉传递或推传递、编码率、编码尺寸、编码模式等,为了保证在网络中传输有较高的视频质量,在校园网内能保证网络带宽的情况下,可以将编码率设置大一些(如1000KB/s),通过设置Windows M e d i a服务器后,实现编码器的内容在服务器中点播。客户端应安装带有复合视频输出的显卡,以便在浏览点播节目的同时可以输出复合视频,该复合视频接入Polycom会议系统后通过卫星系统与远程教学主站实现双向会议系统互动。

(2)通过光传输将报告厅或新闻发布会实验室的教学和会议活动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并作进一步处理,框图如图3所示。

光纤传输具有诸多优点,如中继距离很长、损耗极低、传输容量很大、频带极宽、抗电磁干扰性能好等,使得它在图像和视音频长距离传输系统中成为首选的传输介质。我院报告厅至监控中心近800米距离,如果直接用传统的电缆传输,视音频信号衰减很大,也曾经用网络编码的方式进行传输,但效果也不佳,而光传输却提供了合适的解决方案,为此在视音频传输的整合设计上采用了光端机加光纤的传输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采用了多模光纤和杭州中威生产的OB9231D四路数字非压缩视频光端机。从上述光端机和光纤中传输的信号包括以下3个部分:(1)一路摄像机遥控信号。通过该遥控信号,在监控中心就可以实现对摄像机的实时控制,包括摄像机的白平衡调整、预置位设置、变焦等操作。(2)最多4路视频信号,包括主讲人画面、计算机VGA转视频而形成的视频、反向摄像机(拍摄观众)的信号源以及DVD或录像机等播放设备的视频信号源。(3)一路语音音频信号,为了保证音频信号质量,音源可从调音台获得。

视音频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后到达监控中心,可以实现对教学和会议场所的实时监控,也可以实现教学节目的实时录制、网络直播等。目前视频为标清信号,其录制的效果相当满意,如果采集设备的分辨率为高清,则效果更佳。采用此种方式,报告厅的视音频传输到监控中心后其质量损失很少,保证了教学节目的录制和后期编辑的需要,也可以将该信号源送至演播厅等其他重要教学活动场所。

4 结束语

从以上的设计和分析中可以看到,合理地整合已有的设备和投入,可以较好地解决实际中的应用和需求。通过整合,大大地减少设备和资金的进一步投入,资源可以得到有效地利用,信息利用率也将获得大幅度提高。当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怎样选择性价比较高的转换器、在传输过程中怎样保持视音频同步、网络构架及网络传输速度等,这些都需要在实际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加以综合考虑。

摘要:系统整合有利于系统的完整性,提高系统的效率。将分散的多媒体应用系统加以整合、优化和共享,可以达到扩大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信息资源价值增值的目的。

关键词:多媒体系统,系统优化,资源整合,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姚晔.信息化平台的发展,是整合还是重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173,176

[2]马巧花,何晓萍.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30):113~115

[3]蔡莉.基于P2P技术教育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1,27(2):23~25

[4]张晓雁,李刚.破解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孤岛”效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5:32~35

[5]钟小平,张金石.网络服务器配置与应用(第三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Kirkpatrick P,Fang W.C,Johansen H.10Gb/s OpticalTransceivers:Fundamental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J].IntelTechnology Journal,2004,8(2):83~99

[7]丁兵.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8]Shen T.OB Telecom Leader in Chinese Fiber Optic Transceivers[EB/OL].http://www.asmag.com/ChinaCorner/article_detail.aspxaid=6547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风险分析 篇7

一、cobit简介

Cobit (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ntrol objectivesfor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是由ISACA(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nformation system audit and control association)推出的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信息技术管理和控制标准。Cobit的基本原理是在IT应用过程中,为实现业务与IT的融合,规避IT风险,将IT资源、信息准则、IT过程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将IT过程分为规划与组织、获取和实施、交付与支持、监控和评价四个控制域共34个控制目标,指出了每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活动,对IT投资的行为进行指导。

Cobit是面向所有IT应用类型的通用管理框架,具有基于业务、过程、测度、控制等4个特点,涵盖了IT应用的战略、控制与操作的所有层次,全面阐述了IT应用管理的各种必要手段,为管理控制的结构化、可视化提供了可行性,已经在100多个国家的IT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落地与实施实际上要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信息系统,所以也是基于IT的、对IT投资过程要进行管理的系统工程,工程期间也有大量的风险需要管理与控制,所以将Cobit应用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可行性,本文应用Cobit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进行风险分析。

二、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特点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通过对零散的、分布在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类聚和重组,以便形成信息资源的有机联系,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可谓是众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在信息化背景下具有如下特点。

1.高投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高投入表现为大量的软硬件设施投资、人员工作量等投入。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业等档案整合与共享需要投入大量的软硬件设施,例如计算机、网络设备、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据不完全统计,在2000年初,全国各类档案馆的计算机大约35000台,网络服务器2000多台[4]1。整合与共享需要大量的人力,例如云南省档案馆档案资料为5750万页,如果利用高速扫描仪,以20人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量进行扫描,大约需要8年才能完成[5]20。

2.高产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高产出表现为整合与共享的价值性。根据信息资源的性质,零散分布在各地的信息资源,如果不加以整合与共享,只能供本单位使用,其价值将会大打折扣。近年来,随着公民信息意识的增加,对档案利用率逐年上升,例如北京等地的档案网络年均访问量超过十万次。信息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价值将会表现愈来愈明显。

3.风险大。与图书资料不同,档案信息资源具有不同的密级和保密权限,整合与共享不能危害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是某种程度的共享,因此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具有安全性风险。目前关于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较为缺乏,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保障。

4.技术性强,专业人员素质要求高。目前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也必须在信息化背景下完成。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涉及计算机、网络、数据库、通信、安全等技术,需要既有计算机技术,又有档案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对专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三、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风险

基于Cobit视角,从规划与组织、实施、交付与支持等三个过程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风险进行分析。

1.规划与组织风险。(1)规划风险。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能涉及到分布在各地、各系统、各行业的档案主体,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方向与目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及安全管理等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如果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就会重新形成档案信息资源的“孤岛”状态,信息存储和维护要浪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这需要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对档案整合与共享所涉及档案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合作与沟通等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对整合与共享的项目质量、项目投入等进行管理与监督。(2)团队胜任力风险。前已述及,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具有高技术性,需要融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于一身的人才,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落地与实施需要一个能胜任的团队,而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所以如何打造好一个高效的团队能按质如期地完成整合与共享是非常重要的。(3)质量风险。整合和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使用户得到其所需要的信息,所以信息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档案的条理化和序化的过程,是共享的基础,这需要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过程加以关注。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例如国家档案馆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建设,跨越了案卷级到文件级的检索,档案的全文检索正在逐步实现。(4)标准风险。标准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经过多年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标准,例如《档案信息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档案馆工作通则》、《档案文件整理规则》等。但是大多数档案标准基本上是推荐标准,没有强制约束力,各个档案部门也各自制定自己的标准,造成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难度。(5)培训风险。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必要手段,但并非所有的档案主体均能认识到其价值,或者可能涉及不同档案主体的利益变化,所以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并不认同,这需要积极对各档案主体进行培训与宣传,确保相关部门能从大局出发、从服务的视角本着效益与安全的原则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实施风险。(1)档案信息系统整合风险。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要建立以共享为目标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目前,各个档案主体所使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仅限于本部门,但整合与共享系统需要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成跨时空信息服务平台,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找适合其需求的信息资源,所以档案信息系统需要将国家档案馆、专业档案馆、档案室和企事业档案等信息资源系统进行连接,构成无缝的整合与共享系统。(2)与IT服务商合作风险。虽然在整合与共享过程中,由于档案信息的不完全公开性,外部人员参与度有限,但毕竟涉及大量的信息技术做支撑,例如软硬件的购买、使用及维护,外部IT服务商的参与是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与IT服务商合作的顺利与否也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面临的风险,这除了需要对IT服务商的技术实力、服务能力进行考察外,对二者之间的文化是否一致也要重视。(3)整合与共享系统的易用性风险。档案整合与共享系统应该界面简单,便于学习和使用,例如搜索引擎、帮助台的使用均有助于系统的易用性。

3.交付与支持风险。(1)系统维护风险。档案整合与共享系统建立以后,由于档案信息的加入、修改、整合或者信息技术的更新,需要不断地进行日常性和适应性维护。系统维护风险需要系统程序的模块化和接口的标准化加以规避。(2)安全风险。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需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环境的维护等方面都要考虑安全保障问题,所以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法律层面上给予约束,也要借助技术手段保障按照不同级别设定操作权限和访问权限,保障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安全性,防止档案信息的不正当使用。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意义重大,是档案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鉴于目前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零散分布现状,相关档案管理部门需要认识到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价值,从法律法规、资金、技术人员上提供支持,在整合与共享工程过程中,对可能蕴含的风险进行识别与管理,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和准确的信息,充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摘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对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8

关键词: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体制相融合,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整合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 以网络环境为工具、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强化利用为灵魂、以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目的的新型档案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模式。从整体上看,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一般应着眼于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信息服务“三大模块”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资源整合模块——面向资源的实施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要求有足够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作为基础。因此, 了解馆藏档案的“家底”, 加快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转换进程和电子档案的积累,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工作内容。

1. 摸清底数、确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

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首先建立在科学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没有科学的统计分析,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将无从下手。为保证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具有针对性, 实现有计划的整合, 就必须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归属与流向、档案信息用户需求特点进行调查摸底、分析研究,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既要对馆藏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统计, 了解档案信息资源的总体情况、分析各级各类档案部门所藏档案的系统性、配套性与特色性;又要对档案信息用户需求特点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走访、座谈咨询等形式, 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特点, 制定合乎需求的实施策略, 确定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重点所在。

2. 优化馆藏、明确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方向。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客体是馆藏档案资源。拥有丰富优化的馆藏, 是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更好开展的基础。没有丰富优化的馆藏资源,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因此, 必须以改变馆藏结构单一、门类单一的现状, 以优化馆藏档案信息资源为突破点;同时将电子档案收集、积累作为今后的主要方向, 积累保存大容量、高密度、联机联网能力强的电子档案, 使档案信息可以达到直接联机上网的要求, 扩大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覆盖面。

3. 开展数字化建设、为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基础, 其关键的内容是档案全文数字化。目前, 我国现有的各级各类档案馆所收藏的档案信息资源载体, 基本上是传统文本形式的纸质载体。因此, 必须变革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在形式, 进行馆藏档案数字化处理, 使之转换成可以联机上网的数字信息形式。即按照统一规范采用文本方式、扫描录入方式或电子文档方式存储档案信息资源。并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数字化处理方式逐步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

4. 构建数据库、促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实现。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将静态的档案信息资源激活, 围绕专题形成系统的档案信息, 使之成为知识、情报、信息流, 最大限度地为利用者所利用, 最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因此, 在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基础上, 根据馆藏, 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 将基础数据经过合理分类和规范处理之后, 以记录的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 为实现网络环境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技术应用模块——面向技术的实施策略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出现、发展及成熟而提出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克服了由于地域隔绝而导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时空限制。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 新技术运用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不可缺少的, 并贯穿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全过程。

1.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原则。

一是坚持标准的原则。在信息化社会, 标准化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石。只有建立和健全整合和共享的标准体系, 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否则, 只能产生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 导致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二是保障安全的原则。信息安全是整合与共享时必须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 将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效率, 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然而整合与共享给开发利用工作带来高效率和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所以, 在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三是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引进与开发是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技术建设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 以开放的理念来看待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建设, 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既减轻了投入的压力, 又掌握了先进技术的目的。

2.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建设要点。

一是硬件环境的建设。对此先要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考察论证, 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一次到位、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 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包括:档案信息数字化所需的计算机、扫描仪;存储数字档案信息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盘库、光盘塔、光盘网络镜像服务器等海量存储设备及防磁、防尘设备;数字档案信息传输需要的网站及支持网络传送的通讯线路等。二是软件环境的建设。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实践活动中, 档案信息管理遇到的技术难点就是管理软件的优化和推广及标准化问题。档案门类众多, 每种档案的管理、工作程序、著录项目各不相同, 管理者的职责分工也不同, 使档案的管理工作变得复杂。档案管理软件专业性极强, 如果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 就很难开发出既符合档案业务工作的要求, 又符合档案人员使用习惯的档案管理高水平的软件。三是网络环境的建设。网络技术的实施涉及网络构建、网络维护、技术决策、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环节。对网络建设进行规划设计, 要坚持长远计划、超前先进、全面兼容、安全有效、方便利用的理念, 同时, 在档案网站之间借助链接手段实现互联互通, 形成链接导航的国家级档案中心网站和不同地方、行业之间的门户网站, 建立起上下贯通、站站相连的档案信息网站体系。

三、信息服务模块——面向用户的实施策略

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历来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满足利用者需求的有效智力服务方式。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视阈下, 档案信息资源的提供利用方式要与网络信息服务的特点相适应, 即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为网络平台的服务模式。

1. 档案馆网上主页服务。

档案馆主页服务是指档案馆利用网络环境作为依托, 将信息“产品”通过www在网上建立主页, 将信息传递给利用者。主页除介绍档案馆概况、服务项目、馆藏书刊目录、光盘资源、网上资源等基本信息外, 还应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查找方法与网络导航等服务、建立网页链接功能, 并针对重点专业建立以学科导航方式为代表的档案信息利用平台, 方便对网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达到有效利用档案信息的要求。

2. 档案信息网上检索服务。

为了便于用户从众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搜索到所需要的信息, 可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结构合理的和相互配套的档案信息检索网络, 实现业务工作的自动化, 全面揭示和介绍档案部门保存的档案内容, 方便、快捷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检索查询服务。档案馆可将利用率高的档案信息开发成全文数据库, 放在网络上供利用者查阅、下载。对于利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档案信息, 则采取建立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或将《档案馆指南》以及有关档案信息目录、索引等先行上网公布, 为档案信息利用者查考、检索有关档案信息提供便利条件。

3. 档案信息网络咨询服务。

数据整合与共享 篇9

关键词: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整合,资源共享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对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合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 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盲目引进现象, 有利于仪器设备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共用共享, 有利于促进大型仪器设备高效配置、综合集成, 为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创新成果的取得提供有利的条件保障。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 科研又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更应该加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 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使之更好地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

一、整合大型仪器设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必要性

第一, 从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看, 有必要整合大型仪器设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总体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比较低, 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 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存在分散管理、封闭使用的现象。高校缺乏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开放共用的环境, 有必要通过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使用效率,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 从设备的投资效益来看, 有必要整合大型仪器设备、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市场经济强调投资效益, 使有限的投资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 效益包括经济效益、投资效益和管理效益。目前, 从投入金额来看, 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几乎占了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的一半, 可见大型仪器设备在高校培养高层次、高技术人才中所起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投巨资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 如果长期闲置, 每年还要花费一大笔的维护保养费, 从管理的角度看是极不科学合理的。

二、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并由学校自主收费以来, 各高校在实验室建设、图书馆扩建及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科研教学上的投入逐年增加, 对科研教学的良好运行和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 我国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1. 大型仪器设备资金投入比例降低

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 学校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剧增, 致使放到科研仪器设备方面的经费比例逐渐减小, 无法满足高校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2. 科研设备调控不完善

科研设备是科研活动的支撑, 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然而, 由于没有建起完善的设备共享的顶层管理机制, 使得一部分科研组织出于保密性、安全性、竞争性的考虑, 不愿意共享自己“先进”的设备, 唯恐其他科研组织赶超自己, 另一部分科研组织宁愿自己购置、研发, 也不情愿借助已有的设备。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信息共享、资源合作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交易费用递减等效应。

3. 仪器设备现有管理体制的单一性

目前, 虽然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但也仅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账面”管理自动化, 不能实现“量化”管理, 缺乏观念, 缺少成型的资产增值增效管理措施。单一追求社会效益, 以致这部分“非经营性”资产仅仅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与服务的功能, 没能发挥出资产应有的效能, 从而丧失了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机会。

4. 尚未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首先, 大多数仪器设备使用者的主导思想是于己方便, 不愿意将已分得的仪器设备与他人共享。这种思想观念不转变, 资源共享的理念将无法建立, 难以实现全校性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其次, 由于没有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支撑, 只能根据每个学校的要求进行单独开发。第三, 共享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主要涉及资源的调查与整合、资金分配与运转、人事安排、利用率的考核、收费与核算方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尚未完善。

三、实现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措施

1. 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模式

构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机制, 主要考虑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使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能够良好地运作, 必须相应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二是规范运作程序, 包括工作和资金运行模式两个方面, 整体运行为三级模式。其中, 第一级为学校管理部门, 主要负责仪器设备购置、仪器专家考核培训、仪器设备利用率考核等工作;第二级为仪器专家、实验工程师以及图书馆设备管理员, 主要负责整体的仪器设备项目建设规划、预约分配、实验工程师考核等工作;各科研实验室内仪器使用、维护、原始记录、收费结算等工作;图书馆内设备仪器登记管理、使用维护, 等等;最后一级为大型仪器设备。

2.开放共用, 实施仪器设备的管理现代化

要实现仪器设备开放共用, 前提条件就是要对仪器设备进行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特别要强调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管理情况、维修情况的真实记录, 逐步使仪器设备档案科学化、完整化、制度化, 更有效地提高效益。为了加强科研仪器设备的科学化管理, 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按“统一建立、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一个先进、适用性强的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各地区高校大学城的建成, 为仪器设备的有偿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入大学城, 其仪器设备除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工作外, 还可以与大学城其他学校进行资源共享, 这样不仅提高了仪器设备的社会效益, 同时也增加了经济效益。

3.提高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型仪器设备发挥作用的程度。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 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挑战。建立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热爱本职工作、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是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保证。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 有计划地举行专业技能培训, 组织技术人员到外面去参加各种知识讲座, 掌握新的专业技术, 了解大型仪器设备的最新动态。通过各种有计划的教育和业务培训, 使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提高与拓展。

4.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设立开放基金, 拨出专款进行机时补贴, 通过经济杠杆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跨学科、跨院 (中心) 开发使用, 实现资源共享, 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开放基金主要资助承担已批准立项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论文选题等。设立维修基金, 是为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完好率, 学校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解决教学科研任务饱满、急需维修的大型仪器设备, 保证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智男, 李玉霞, 王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立的探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9, (2) :112-113

[2]袁慧芬.建立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探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 (2) :121-124.

上一篇:煤矿物资计划的管理下一篇:英语写作的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