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工程学

2024-05-03

血液净化工程学(精选十篇)

血液净化工程学 篇1

血液净化技术作为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最重要的肾替代治疗方法,是一项高风险的医疗技术。近几年,随着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慢性肾衰竭透析人群的快速增加,血液净化的医疗市场日益扩大,如何规范管理这项技术在临床的使用,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1]。其中,血液净化工程学领域涉及各类血液透析设备,作为生命支持类和高风险的医疗设备,其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从分析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内容入手,依据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给出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要领,提出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1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内容

血液净化工程学研究和管理的对象是各类血液净化设备,包括血液净化治疗设备、水处理设备、复用设备、必要的辅助设备和医疗机构必备的辅助设备。作为关键的医疗设备,如何从其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待质量管理,明确质量管理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概念应用很广泛,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环境、技术、社会等诸多领域经常出现,其基本涵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摇篮到坟墓” (cradle-to-grave)的整个过程。对于某个产品而言, 就是从自然中来又回到自然中去的全过程,也就是既包括制造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的采集、加工等生产过程,也包括产品贮存、运输等流通过程,还包括产品的使用过程以及产品报废或处置等废弃回到自然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

对每个血液净化单位而言,把生命周期概念应用到血液净化设备管理上,主要涉及5个环节:(1) 血液净化设备的确定;(2)血液净化设备的提供;(3) 血液净化设备的使用;(4)血液净化设备的维护;(5) 血液净化设备的报废。这5个方面构成了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的全过程。

1.1血液净化设备的确定

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配置或添置什么样的血液净化设备,是各血液净化单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为此,要做到正确选定所需的各类血液净化设备,首先需要考虑对哪些因素进行分析,把好论证关。从业务需要来看,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从设备功能和性能来看,要考虑法规要求、行政许可要求、监管要求、规范要求、整机和耗材市场供应、设备售后服务、单位自身定位、竞争对手情况等;从产品价格来看,要尽量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最后,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设备的功能、性能、数量和价格等。

1.2血液净化设备的提供

做好血液净化设备管理,必须把好购入关。血液净化单位对设备购置的欲望很强,而考虑设备购置的环节少,购置设备的经验缺乏,这就需要医院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血液净化工程学管理人员当好血液净化设备购置的把关人,根据医院工作安排,结合血液净化单位的业务专长、技术特色及发展方向,对市场上潜在的设备供应方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评估,按医院规定选择合格供应方,与最终确定的供应方签订合同,明确采购要求,包括按国家采购法规要求成立项目评审小组;制订评审方案、评价方法及标准,明确商务响应、技术规格、参数与要求,查验供货商的资格条件是否符合;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和售后服务等;对采购的设备按规定组织验收,监督检查。

1.3血液净化设备的使用

做好血液净化设备管理,必须把好使用关。作为生产要素,一方面,血液净化单位要充分发挥血液净化设备的作用,为透析患者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成本,提高设备的利用价值,除了要靠设备自身质量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发挥设备使用人员的作用。为此,血液净化单位应当优先选择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爱惜设备的人员来操作设备,事先做好人员培训,尽量让他们参与设备安装和调试过程,掌握设备工作原理和性能,制订科学合理的设备操作规程并遵照执行[2]。同时,还应当按照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的要求,逐台建立使用档案, 记录设备出厂信息、使用、维修和保养记录。使用单位应当妥善保存购入血液净化设备、器材的原始资料,并确保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1.4血液净化设备的维护

做好血液净化设备管理,必须把好维保关。设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消除设备隐患,排除设备故障,将设备维护纳入常态管理。为此,要保证设备运行质量和开机率,提高临床符合率,使血液净化质量稳步提高,就要按照设备维保规定制订科学的维保计划,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检查、检验、校准、保养、维护并予以记录,及时进行分析、评估,确保血液净化设备处于良好状态,保障使用质量,杜绝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让设备带病工作、挤占维保时间搞创收的现象发生。

1.5血液净化设备的报废

做好血液净化设备管理,必须把好报废关。血液净化设备的报废既涉及血液净化单位的经济效益, 也涉及社会效益。对确因功能丧失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的血液净化设备,血液净化工程学管理人员要组织分析论证,按规定履行报废手续,尤其要防止转让过期、 失效、淘汰以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净化设备经过改头换面后再次流入市场,给患者带来危害。属于人为原因报废的设备,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

2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要领

按照《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给出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它通常包括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进行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提供质量保证,实施质量改进[3]。这6个方面构成了质量管理的基本手段,无论是血液净化单位,还是血液净化工程学管理部门, 都应当从这6个方面去把握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要领。

2.1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关于质量方面的全部意图和方向,是一个纲领性文件。血液净化单位或工程学管理部门应当将质量方针作为领导组织进行业绩改进的手段,其内容应当与总体指导方针保持一致,并定期评价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以确保其持续具有引领作用[4]。

质量目标是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质量方针的展开。血液净化单位或工程学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2010版)》,围绕“加强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这一基本目标,建立并实施切合自身实际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2.2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订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作为血液净化单位或工程学管理部门,这种策划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输入来进行,其输出将涉及服务流程、职责和权限、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需的资源、 改进的需求等。

质量策划既要考虑正常的业务策划,也要考虑如何预防失误,如处置突发事件、控制院感、做好职业安全防护等。

2.3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作为血液净化单位或工程学管理部门,这种控制主要应包含2个方面内容:一是制订并落实本单位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组织检查,对落实情况、各方面管理、重点环节和影响医疗安全的高危因素等进行排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协调处理。

2.4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也是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信任。作为血液净化单位或工程学管理部门,提供质量保证是指重视客观证据,用事实来证明规章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得到了落实。

2.5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也是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作为血液净化单位或工程学管理部门,既要采取预防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 又要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重复发生。改进的对象既可以是服务流程,也可以是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案等。对后者而言,通过持续开展制订质量控制方案、 执行质量控制方案、发现和评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等周期性活动,及时将每一轮的评估结果反馈到工作方案制订和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质控技术指标,完善质控规程[5]。

3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应用效果

3.1明确质量方针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血液净化设备工程学领域的保障作用。组织协调血液净化中心、医务、设备、院感控制等相关部门,依据血液净化设备质量管理相关标准、行业要求,规范医院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行为,明确提出以患者为中心,安全、高效、节约、 保障有力是我们工程技师的行为准则。

3.2加强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实践中,为了确保医院制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以实现,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明确影响血液净化质量的工程学相关因素,分析风险大小,加强质量策划,严格质量控制,明确质量保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1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管理

从事血液净化工程技师人员对血液净化基本医学和工程知识的掌握直接关系着血液净化治疗的医疗质量。选聘具有基本医学知识和医学工程知识资质能力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学习,保持教育、 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作为绩效考核的内容,考核结论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鼓励工程技师开展学术交流、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对于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同时对于机器功能使用,必须不断熟悉。 另外,工程技师要积极主动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共同努力保障设备各环节的正常运行。

3.2.2血液净化设备维护管理

血液净化透析机在治疗中主要是控制和保护功能。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稳定性、超滤精确性、参数检测能力将直接影响患者血液净化的质量与安全。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例如工程技师巡视制度,设立巡视表格,对巡视内容保持记录,并且要求护理人员参与,签字确认。对各项与工程相关的工作制订相应的工作流程。制订完善的设备使用档案,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定期的检查和优化,设备使用中定期的维护、 参数校正要求形成记录,并且需要签字确认;同时不定期抽查机器的参数稳定性。工程技师参与临床医疗巡视形成制度,要求和透析治疗时间无缝对接,每个时间段都有工程技师值班;落实机器数量与工程技师人员配备要求,治疗高峰期的工程技师人员相应予以调整,确保血液净化设备运行正常。

3.2.3透析用水和透析液配制设备管理

水处理系统各组成设备的性能和工作状况需要定期维护和监控,制订水质控制执行流程,保证其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水处理设备各厂家设计方案不同,应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反渗透系统运行数据的观察记录与分析、运行参数的调整及装置的清洗消毒是维护的主要内容,做好维护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或发现潜在问题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地运行。对于预处理的维护,工程技师应每天检查活性炭出水含氯量,评估活性炭罐的情况;定期反冲沙罐、活性炭罐。每天检查树脂罐出水硬度,补充氯化钠,查看盐水的溶解度,观察吸盐情况。对沙罐、炭罐、树脂罐定期定时进行再生,校正自动控制器。反渗透系统要严格控制回收率,保持膜的水通量。反渗膜清洗消毒应根据膜制造商提供的指导进行。反渗透制水机各级、段的流量、压力需按要求调试到合格状态。实时监测、观察机器面板上的反渗水电导度值。 设备上的各种压力、流量以及电导度记录仪需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制订水质监测制度并保持记录。生产出来的反渗水质量要符合国家医药标准YY 0572— 2005《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要求。依据法规行业要求,科学制订血液净化中心相关液体配制管理制度。配液设施、容器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定期维护、清洗、消毒、更换并保持记录。搅拌桶、成品桶,根据A、B液区别标志。配液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做好配制记录并有专人核查登记。

3.2.4消毒与感染控制管理

规范透析设备的消毒是预防和控制血液净化患者引起感染的关键,是血液净化工程技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消毒方法、消毒产品要保障消毒的安全和有效。消毒产品应具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行政许可批件,按照产品出厂说明储存,在有效期内使用;对血液净化设备没有损坏,容易冲洗干净, 无残留;对操作人员安全,对环境无害,价格易接受。 对血液净化区域内有关工程的所有工作间环境、物体表面和空气进行动态空气消毒,保持清洁,满足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和GB 15982— 201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透析治疗结束后对机器必须进行热消毒或化学消毒,工作巡视中发现设备上的医疗污染物及时清洁,进行有效消毒。设备维修、更换配件、透析器破膜处理后等情况应进行消毒。水处理设备、反渗水输送管道、配液室用搅拌桶、 透析液成品桶及中央供液系统消毒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相关规定,每月对血液透析用水的细菌培养1次,在水进入血液透析机的位置收集标本,要求细菌数不能超过200 CFU/ml, 内毒素不能超过2 EU/ml。推荐参照ISO 13959:2014 《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标准要求,透析用水中的细菌浓度超过50 cfu/ml,内毒素超过0.125 EU/ml, 要求进行干预。透析液参照ISO 11663:2014《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透析液的质量》标准要求,透析液中的细菌浓度超过50 cfu/ml,内毒素超过0.25 EU/ml, 要求进行干预。细菌培养频次参照《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年版)》要求进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 可加强。消毒过程要进行检测监控,对消毒效果要予以确认。对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须检测有效浓度和残余浓度,建议采用有检测手段的消毒剂,以满足上述2项指标可靠。消毒效果检测由医院检验中心或经卫生计生主管部门确认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复用设备的消毒应按照《血液透析器复用操作规范(2005年版)》要求执行。消毒过程要形成记录,检查检测结果及消毒人员能力培训结果须存档,保持可追溯性, 并观察分析趋势,进行相应处理。工程技师在设备操作、维修过程中应遵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2009版)》要求,佩戴手套进行个人防护。我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工程技师,在配液室透析液配制用搅拌桶、透析液成品桶消毒工作中,积极探索研发新型实用聚乙烯材质容器用臭氧气动输送消毒装置,研发过程中应用了质量管理中的PDCA过程方法,经临床卫生学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产品,例如:弱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搅拌桶、成品桶消毒,取得了良好的消毒效果。

3.3环境保护管理

透析治疗排出废液主要是尿素氮,肌酐,钾、钠、 氯、钙、镁、磷、氢离子,少量葡萄糖微球蛋白以及设备消毒产生的消毒剂成分,这些可以监测。医疗废水排放应按国家标准GB 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排放到医院医疗废水处理中心,不可直接排放到市政下水道。治疗用过的废弃透析器、管路,应按照国务院令第380号2003年6月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要求处置。

3.4制订和落实工程相关应急预案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设备及辅助设施可能出现故障,如停水、断电、火情等突发事件,应制订应急预案来加以处置。为此,针对血液净化工程学相关特点,我们制订了《停水、停电、火情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血液透析机器故障处理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发生破膜的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管理及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相关预案和处置流程。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平战结合,常备不懈。 定期进行演练,针对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及时总结, 制订解决办法,不断完善预案及处置流程并保持记录。

3.5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结合血液净化中心临床实际,组建由工程技师、 临床医护人员、院感控制人员参与的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品管圈小组,在血液净化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机构下开展工作。品管圈小组成员围绕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要求,提高认识,加强学习。 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遣我们医院的工程技师参加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hina 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CCAA)确认的ISO 9001: 2008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课程培训,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积极参与行业品管圈论坛交流活动,邀请质量认证公司质量管理专家来血液净化中心做质量管理讲座,学习借鉴国内外和其他行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针对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特点,参照系列法规、规范、要求,制订各种质量控制规定和计划,定期开展质量控制检测,确保设备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定期或需要时召开品管圈小组成员会议,分析、 评估存在的问题,制订解决方案,持续改进工作。

血液净化透析治疗流程由医生、护士和工程技师共同完成。充分发挥设备功能,提高透析充分性, 开展工程学保障下的个体化透析治疗,是工程技师的职责。收集、分析不同机型透析充分性方面的数据,及时调整设备相关参数,提高透析的充分性,使患者满意。

通过贯彻落实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要求, 我院自2012年以来无一例血液透析治疗医疗质量不良事件发生,在地方区域肾衰竭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医疗形象。通过贯标实践,医院血液净化治疗中心建立起了一套科学、严谨的工程学保障体系,得到了卫生主管部门的肯定。经常德市卫生局批准,将 “常德市血液净化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我们医院并授牌,推广我们贯彻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规范,建立符合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体系。

4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评价方法

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是否到位,从广义上讲,可以有多种评价。从评价主体来看,可以是血液净化工程学管理部门,也可以是血液净化单位、接受血透的患者、上级医院、医疗行政主管部门、受委托的社会中介等;从评价内容来看,可以是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的全部活动或其组成部分;从评价时间来看,可以是定期评价或不定期评价,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从狭义的评价方法来看,可以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

我国部分省份制订了适合本地区使用的血液净化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其针对的是血液净化单位。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管理要求,围绕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5个主要过程和6个质量管理要领,制订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评价内容和方法。

在医疗机构质量管理评价方面,行政主管部门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1989年,国家卫计委启动医院等级评审,1998年暂停。2005年,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提出健全医院的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管理制度,同时制订下发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这2个指南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和评价的核心内容,为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医院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6]。 2011年,国家卫计委重新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制度。

社会各界一直在关注医疗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最初的制造业逐步进入各行各业,包括医疗行业。这项活动在推动医疗行业加强质量管理、防范医疗风险、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开始普及的医院品管圈活动,让质量管理体系中数据分析的作用得到了普及,拉近了认证与医院的距离。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认证是与产品、过程、体系、人员有关的第三方证明[7]。在我国,合法的认证既有产品认证,也有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内的管理体系认证,还有服务认证,这3类认证都与医疗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种最新型的认证类别,医疗机构服务认证的对象是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涵盖全部的诊疗、护理和其他过程[8]。相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医疗机构服务认证更加关注与患者接触环节的活动,这些都为准确评价医疗机构(含血液净化工程学管理)服务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制定的医院评审标准由2个部分构成,一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二是医疗机构管理标准,这些内容对于如何评价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也有参考作用。

摘要:阐述了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依据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国内血液净化管理实际,研究提出了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要领,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了实践,解决了多年来困扰血液净化单位如何改进质量管理的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血液净化工程学质量管理的评价方法。

血液净化科(报告) 篇2

随着党的政策不断惠及民生,特别是医保领域的突飞猛进,尤其是对尿毒症患者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高兴地看到了病人生存质量的提高,生存寿命的延长,医保居功至伟。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医保的有限性,我们希望把好用在刀刃上,真正让医保、医院完美的结合,更科学的服务于患者,既传达中央惠民生的精神,又让我们能更接地气。

血液净化治疗发展很快,现标准透析剂量为每周3次,每次4小时,同时需作滤过、灌流等综合治疗,每年52周,需做156次,每次400元,需62400元,每次挠凝剂,促红素必不可少,需60元,全年需9360元,另外必须口服降压药、补钙等。治疗充分的患者是不需住院的,从另外一方面讲可大大节省医保费用。因此,就我们的经验,每年7万元左右可使患者得到较为科学、理想的治疗(上海20万/年),否则只能是有上餐无下餐,吊着那半条命。

此致

敬礼

防老抗衰,从“净化血液”入手 篇3

祖国医学认为,瘀血是“百病之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衰老及多种衰老性疾病,一方面与人体血液内血栓素和前列腺素含量的比值增加过多有关,另一方面与血糖、血脂以及血液中的异物如血管内壁脱落的上皮细胞等有关。其可增高血液黏稠度,使循环系统对微血管调节功能发生障碍,不能为组织细胞提供充分的氧和营养物质,也不能及时清除细胞代谢的有毒物质,更使损伤的细胞难以得到及时的修复,从而加速细胞的衰老。由于大量细胞的衰老和死亡,加上细胞的再生又受到微循环障碍的影响,由此加剧了器官和组织的衰老。人体内重要脏器,如脑、心、肝、肺、肾等的功能下降,发生障碍和老化,必然导致体内环境的失衡。如此恶性循环,使各器官和组织发生病变,加剧了整个机体的衰老进程,直接影响和缩短了人的寿命。根据这一点,科学家们提出,任何可改善微循环的措施都有助于延缓组织细胞的衰老进程,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综合性的。一方面可依靠医学手段改变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来改善人体的机能状态;另一方面,亦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些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或是根据情况采用血液稀释、抗凝、溶栓等措施,以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细胞的活力。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个人应加强自我保健,从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入手,注意保护自己的血液,改善微循环系统功能。具体应注意以下要素:

建立科学饮食科学饮食可以为机体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保持正常。红细胞发育需要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叶酸和铁、铜等微量元素,缺乏某一种造血要素,都可导致血液质量下降。故日常要多摄入含这些物质丰富的食物,如蛋类、牛奶、鱼虾、豆类及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饱和脂肪中所含的胆固醇是导致血液流变、质量下降的重要物质。人们在平时应多吃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花生油、芝麻油、豆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液中“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减少血小板的聚集性以及抗凝血作用。据实验表明,经常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的含量,促进排便和减少各种毒素进入血液。要注意多饮水。每天摄取足够的水,特别是清晨一杯水,有清洁和稀释血液、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代谢、排洗毒素的功效。科学研究证明,少量饮酒也有助于扩张血管,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适量饮红葡萄酒对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预防血液循环系统疾病有益。

避免血液受污染人体内血液同流动着的江河一样,也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能力,微量的有害物质进入其中,会被稀释、分解、吸附和排出。但长期的、大量的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必将导致其质的变化。现代生活中能损害血液的因素很多:香烟中的一氧化碳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红细胞丧失运氧能力,并且使组织细胞不能得到及时的修补,造成白细胞减少;现代工厂的排泄物、汽车尾气、塑料制品、洗涤剂、化妆品、染发剂,以及生活垃圾中含有的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苯的氨基、硝基化物等;引起溶血性贫血的砷化氢、苯胺、硝基苯等,其中尤以砷化氢最为严重;影响造血功能的苯、汞、铅、镍和有放射性的物质等。放射性物质既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又能引起粒细胞减少。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污染血液的有害因素,以确保自己血液的纯净。

谨慎用药许多常用药对血液有损害作用。如氯霉素成人剂量每日超过50毫克/千克,在血液内浓度超过25微克/毫升时,1—2周后,能阻碍红细胞的成熟;磺胺类、抗癌药环磷酰胺等也能致造血功能或粒细胞发生障碍。

预防感染寄生虫对血液的损害很大。如钩虫既能吸血,又能分泌毒素,使出血部位凝血困难,造成长期慢性失血而引起贫血;绦虫可妨碍体内造血因子和体外造血因子结合而引起贫血;血吸虫病晚期可造成肝脾的严重损害,也能导致贫血。故人们平时应注意勿食不洁食物,勿生食河鲜海鲜等。要避免治疗中的血液污染,如不洁注射器和受污染的血液制品等。

适量运动运动能改变血液的化学成分,有利于防止动脉血管硬化。运动还可使人体吸收比平时多十几倍的氧,使血红蛋白数量增多,加快体液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人体内的铅、苯、酚等致癌物质和其他毒素排出,起到保护血液、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的作用。每天早晚按摩太阳穴、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等重要穴位,按摩耳部、胸部、腹部、背部50—100次,也有利于活血化瘀和促进血液循环。

血液净化工程学 篇4

关键词:连续血液净化,间歇血液净化,急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比较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临床工作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重症,ARF是一种由于多种疾病所引起的急性肾损害患者可在数小时至数天之内出现肾单位调节功能减退,从而导致能够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以及排泄代谢产物,进而表现出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症以及急性尿毒症综合征等[1,2]。临床上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血液净化,而血液净化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间歇性血液透析(IHD)、常规血液透析(HD)以及腹膜透析(PD)等。本研究探讨分析CRRT与IHD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影响比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7例。57例患者均符合《对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的认识》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3],并且符合透析指征。其中男38例、女19例年龄22~75(45.20±12.83)岁;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21例、感染性休克患者9例、药物中毒患者7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6例、急性尿路梗阻患者4例、急进性肾炎患者4例,其他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组)27例和间歇性血液净化(IHD组)30例,CRRT组中男1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09±10.85岁;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4例、药物中毒患者3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2例、急性尿路梗阻患者3例、急进性肾炎患者3例,其他3例。IHD组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46.25±14.64岁;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1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5例、药物中毒患者4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4例、急性尿路梗阻患者1例、急进性肾炎患者1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中心深静脉置管作为血管通路,使用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抗凝。CRRT组值方法:使用贝朗血滤机,AV600S费森尤斯聚砜膜滤过器,对于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则不适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每次血液滤过的时间为8~12h,根据患者生化检测的结果确定置换液的配方,一般使用3000ml生理盐水内加入氯化钙、硫酸镁、氯化钾,再使用5%碳酸氢钠后路滴入,5%碳酸氢钠的用量依据患者的血液pH值以及HCO3-的结果进行测定。IHD组采用4009S费森尤斯血透机,AV600S费森尤斯聚砜膜滤过器,隔日透析1次,每次透析时间为2~4h,血流量控制在180~250ml/min,透析流量为500ml/min,对于活动性出血患者则采取无肝素透析法。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住院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4]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小便恢复正常,且各项生化指标检测均恢复正常水平;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且小便恢复正常,但是肾功能生化指标(BUN、Scr)未恢复正常,而其他生化指标均已恢复正常;无效:患者透析期间病情无好转甚至恶化或死亡。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CRRT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IHD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CRRT组显著低于IHD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住院时间比较

CR-RT组患者发生低血压、心力衰竭次数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IHD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患者的机体微循环障碍以及全身的炎性反应综合征所导致的一种危重疾病,其诱发的主要原因为[5,6]:(1)原发病症后,机体内产生出大量的细胞因子以及炎症介质等中分子物质,若机体不能够将这些物质及时处理掉,将对患者机体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危害;(2)由于机体代谢途径当中产生出一系列电解质紊乱或者酸中毒症状,使得肾功能受到严重的损伤;(3)由于患者机体内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同时也可能造成患者肾功能的衰竭;(4)BUN、SCr等代谢物质的堆积,同样可能对肾脏造成巨大的危害。

对于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而言,常常伴有多脏器功能的衰竭,并且存在高分解代谢,导致大量的水潴留、钠潴留以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力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状,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往往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出现死亡[7,8]。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主要以血液净化为主,本研究探讨分析CRRT以及IHD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CRRT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0%,IHD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CRRT组显著低于IHD组(P<0.05);CRRT组患者发生低血压次数、发生心力衰竭次数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IHD组(P<0.05)。表明CRRT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临床疗效显著高于IHD,且患者肾功能指标恢复情况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少、患者住院时间短。

有研究报道显示[9,10],IHD对于机体代谢废物的清除率较高、患者血液净化的时间较短,但是IHD对机体血流速度的要求较高,常常因为清除液体的速度过快而发生低血压以及机体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同时增加了患者出血的治疗风险;而采取CRRT则能够缓慢、高效、持续、等渗地清除血液当中过量的毒素、溶质以及水,同时患者血容量的波动幅度较小,同时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条件液体平衡功能,对于改善患者心血管功能更加有力,且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小。

综上所述,CRRT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其疗效显著优于IHD,更有利于患者肾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发生少、患者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冰,李志樑,靳文,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IL-27表达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11(30):1732-1734.

[2]Mehta R L,Bouchard J,Soroko S B,et al.Sepsis as a cause and consequence of acute kidney injury:Program to Improve Care in Acute Renal Disease[J].Intensive care medicine,2011,37(2):241-248.

[3]季大玺,陶静.对急性肾损伤的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的认识[A]:第十一届华东地区肾脏病年会暨安徽省肾脏病年会、2006年上海市肾脏病春季论坛论文集[C].2006:54-55.

[4]张晓东.前列地尔联合多巴胺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285-286.

[5]靳蕊霞,王二敏,周红丽,等.急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和预后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6):4139-4140.

[6]张佑,焦丽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12):585-586.

[7]龚俞函,张正荣,杨红,等.医院获得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相关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7):2747-2748.

[8]朱文胜,郜枫.血液透析加灌流在急性中毒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45-46.

[9]郭蓓.两种透析方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807-808.

血液净化室简介 篇5

我科拥有北京仁和惠康反渗水处理系统,和费森尤斯血透机6台。能开展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提供安全的血液净化治疗;同时能救治急性肺水肿、高血钾、高钙、高尿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疾病,并应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成功抢救各种急性重症中毒。

血液净化指征如下

一、急性肾损伤具备下列情况即进行透析治疗;

1血肌酐大于等于354ummol或尿量<0.3ml(Kg.h)持续24小时或无尿12小时以上。

2、高钾血症,血清钾大于等于6.5mmol/L。

3、体液过多,如球结膜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音呈奔马律或中心静脉压升高;持续呕吐;烦躁或嗜睡。

4、败血症休克、多脏器衰竭患者提倡肾脏支持治疗,即早期开始透析。

二、满性肾衰竭具备以下情况即可进行透析治疗:

1、有尿毒症的临床表现,血清肌酐大于707.2umol/L,GFR小于10ml/L。

2、药物不能控制的高血钾大于6.5mmol/L。

3、水钠储留、少尿、无尿、高度水肿伴有心力衰竭、肺水肿、高血压。

4、代谢性酸中毒pH小于7.2。

5、并发尿毒症性心包炎,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神志恍惚,嗜睡,昏迷,抽搐,精神症状等。

三、急性药物或毒物中毒。

四、其他疾病

血液灌流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进展 篇6

1 原理

利用活性炭与大孔径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对血液中的毒素进行吸附。根据吸附剂的不同分为活性炭血液灌流器 (炭肾) 和树脂吸附灌流器 (HA型血液灌流器) 。血液灌流技术最早于1948年由Muirhead和Reid首先用狗做了树脂的吸附试验, 证实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尿素氮, 1964年Yatzidis用未经包裹的活性炭直接接触血液做血液灌流, 证实了肌酐、酚类、胍类等含氮废物和水杨酸盐、巴比妥酸盐等药物均能被从血液中有效地清除[2], 但由于活性炭直接与血液接触, 引起了许多并发症, 如炭微粒栓塞、血小板减少、溶血及致热反应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下降等。1970年加拿大学者张明瑞用白蛋白火棉胶半透膜包裹活性炭进行血液灌流, 有效防止了血小板减少及炭颗粒脱落等问题, 1979年terman首次报告, 用免疫吸附剂血液灌流治疗1例重度SIE病人获得成功后, 于1986年进行了国内第1例SIE临床试验获得满意疗效[2]。目前免疫吸附疗法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的重视, 血液灌流技术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挽救了很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2 临床应用现状

2.1 药物及毒物中毒病人应用

HP通过树脂相对特异性吸附作用, 直接清除血液中的药物、毒物以达到治疗目的。特别适用于救治脂溶性中大分子、环状小分子或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 和毒物 (如有机磷农药、毒鼠强、毒蕈毒素等) 中毒的病人。高峰、李晓辉等[3]对86例口服中毒病人给予HP治疗, 分为HP治疗组 (45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41例) , 结果HP组胆碱酯酶 (ChE) 活性恢复时间提前,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0.05) 。官克丽等[4]对2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病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早期给予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结果血液灌流组22例病人全部抢救成功, 治愈率100%。朱丽萍等[5]总结15例重度毒鼠强中毒患儿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护理经验。结果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无效死亡, 病死率6.67%;14例治愈, 治愈率93.33%。HP技术应用大大提高在了各种中毒抢救的成功率。

2.2 尿毒症病人应用

HP可有效清除尿毒症血液中的多种中、大分子物质, 并对一些与中分子毒物有关的症状起到治疗作用。增加中分子毒素的排泄,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刘莲琴等[6]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60例, 比较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 (HD+HP) 治疗方法与单纯血液透析 (HD) 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PTH、β2-MG、leptin、Hcy、CRP、血压显著低于对照组。杨秀英等[6]对20例尿毒症病人在每月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联合HP治疗1次, 结果:HD联合HP治疗后20例病人皮肤瘙痒症状均有所减轻或缓解, 6例顽固性瘙痒症状明显减轻, 5例肾性骨痛病人4例症状减轻、1例无明显改变, 4例难治性高血压病人血压均得到控制, 10例重度营养不良病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3例心包积液病人积液均减轻。刘荣丽等[7]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病人38例, 随机分为串联组和对照组。结果:串联组多数病人皮肤瘙痒明显减轻, 睡眠改善, 食欲增加, 自我感觉良好, 对照组症状改善不明显。并且无不良反应。王世明等[8]维持性透析尿毒症病人30例, 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 每月2次, 共治疗16周, 结果:多数病人皮肤瘙痒、骨痛、不安腿综合征症状减轻, 睡眠改善, 自主感觉良好;血PTH从321.9ng/L±301.2ng/L降至176.5ng/L±143.5ng/L、血β2-MG从910.3nmol/L±32.8nmol/L降至284.6nmol/L±20.2nmol/L, 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血液透析联合HP对尿毒症并发症有明显效果。改善透析不良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2.3 重症肝炎病人应用

血液灌流可以清除氨、假性神经递质如羟乙醇胺、游离脂肪酸、酚、硫醇、芳香族氨基酸, 内毒素、细胞因子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可有效降低胆红素和胆汁酸, 使病人的中毒症状显著改善而改善脑内能量的代谢, 促使肝性脑病病人苏醒[9]。朱丽萍等[6]对15例重型肝炎病人经血液灌流合并药物治疗, 除1例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死亡外, 其余14例病人均好转出院。罗玲等[10]HA中性大孔树脂 (HA330-Ⅱ) 进行血液灌流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病人40例, 共96次, 病人病情好转出院29例 (72.5%) , 病情危重自动出院3例 (7.5%) , 死亡8例 (20%) 。易峰[11]应用HA型血液灌流器及单泵对20例重型肝炎病人进行血液灌流治疗。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肝功能、血糖、血常规及细胞因子变化。结果血液灌流后重型肝炎病人肝功能明显改善, 血糖 (BS)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 总胆红素 (TBiL) 、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 (AST/ALT) 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 , 血常规治疗前后明显变化 (P<0.05) , 白细胞介素-6 (IL-6) 、白细胞介素-8 (IL-8) 、肿瘤坏死因子 (TNF-a) 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液灌流对重症肝炎病人取得良好的效果。

2.4 免疫相关疾病

免疫吸附剂利用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或特定物理化学亲和力的物质, 从血液中特异性的吸附;除去与免疫致病因子, 常用的免疫吸附剂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Clq、疏水性氨酸、硫酸葡聚糖、己二异氰酸酯、合成多肽 (如乙胆碱受体多肽) 。张靖华等[12]使用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器对20例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规全血灌流治疗。结果: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器能有效清除SLE病人血液中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邢英英等[13]治疗重症银屑病8例, 结果, 随诊3个月, 8例银屑病有2例复发, 但较第1次灌流前轻, 4个月时又继续给予HA280血液灌流2次, 临床症状缓解后6个月随诊未再复发, 其余6例银屑病病人3个月、6个月随诊均未复发, 8例药物过敏性皮炎病人在出院时尿量肾功能恢复正常。6个月随诊血肌酐复查正常。我院2011年对5例HP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 疗效显著, 1年后复诊无复发。HP特别对免疫相关疾病致病因子具有吸附作用。

2.5 感染性疾病、多脏器衰竭, 病死率高

灌流能有效的吸附清除中分子物质及TNF、IPS和白细胞介素等, 降低由此造成的多脏器损害。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 明显改善病人生化指标、体内微循环及临床表现, 维持内环境稳定,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纠正心功能不全, 改善肝、肾功能, 明显降低了SAP的病死率, 减轻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发展, 改善急性重症胰腺炎 (SAP) 的预后。罗华荣等[14]对18例SAP, 采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后16例痊愈出院, 死亡2例。Tschida等[15]报告使用Lixelle柱进行HP治疗脓毒血症病人, 5 min后IL-1β, IL-1Ra, IL-6, IL-8, 和TNF-α分别下降至31.4%, 39.3%, 36.4%, 76.2%和71.6%, 3h后下降至18.0%, 17.7%, 12.9%31.8%和32.9%, 同时病人血压上升, 脱离休克状态。王俊霞[16]等对9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病人行HP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 5例获痊愈, 疗效满意。

3 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 血液灌流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 不仅是对危重中毒病人、尿毒症的毒性物质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对其他重型肝炎、免疫性疾病、脓毒症、多脏器衰竭等, 有良好的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断开发临床产品, 使灌流吸附材料逐渐完善, 血液灌流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血液净化室结构布局设计探讨 篇7

关键词:血液净化室,结构布局,设计

近年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医疗保障的逐步完善, 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尿毒症患者越来越多。县级以上医疗单位大多数都成立了血液净化室, 且规模不断扩大, 但血液净化室的建设没有现成的专用标准可循, 不同医疗机构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效果也参差不齐。为了提高血液净化治疗水平, 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降低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感染等重大事件的发生, 2010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版) 》 (以下简称“规程”) 。其中第一篇第一章针对血液净化室 (中心) 结构布局提出了基本要求。

“规程”从感染控制和使用功能两方面对血液净化室的结构布局提出了基本要求。但该规程并未从工作流程、使用环境及设备需求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本文主要从使用功能、感染控制、工作流程、使用环境及设备安装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使用功能要求

使用功能要求血液净化室的结构布局应充分满足基本的血液透析治疗需求, 该结构布局包括工作人员工作生活场所、患者使用场所及附属配套场所。

工作人员工作生活场所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会议室、更衣室 (含卫生间) 、值班室、护士站、透析准备室、维修室等;患者使用场所包括候诊区、接诊室、置管室 (或手术室) 、阴性患者治疗区、阳性患者治疗区、VIP患者治疗区、宣教室、更衣室、换鞋区、卫生间等;附属配套场所包括水处理室、配液室、中心供液室、复用室、复用透析器储藏室、库房、污物处理室等。

以上场所是较大规模血液净化室各功能场所安排, 规模较小的净化室可根据规模大小做适当的配置, 但不能少于“规程”中结构布局基本要求, 即必须有医护人员办公室、透析准备室、候诊室、透析治疗区 (阴性区和阳性区) 、水处理室、污物处理室。

二、感染控制要求

感染控制要求净化室布局合理, 将其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和污染区各自有独立通道。清洁区应有工作人员使用的出入通道和货物进入通道 (两个通道可以合并) ;污染区应有患者使用的出入通道和污物出口通道。在清洁区和污染区之间设立1个或多个连接通道。在工作时间, 货物只能从清洁区到污染区, 而不能逆行;工作人员更换工作服和工作鞋后方可进入治疗区和透析准备室。

“规程”将无患者活动区域和无污染物存放区域定义为清洁区, 包括医护人员办公室和生活区、水处理室、配液室、库房、会议室等;患者活动区域或患者治疗用后物品存放区域定义为污染区, 包括透析准备室 (治疗室) 、透析治疗区、候诊室、接诊室、宣教室、维修室、污物处理室等。

感染控制要求在污染区和清洁区须有符合感染控制要求的消毒装置, 如紫外线光管、三氧消毒机、动态空气消毒机等;具体安装数量和位置要根据房间的布局、大小来确定。

三、工作流程要求

清洁区根据流程要求, 从主出入口 (医护通道出入口) 开始可分别安排会议室、医护办公室、值班室、配液室、水处理室、库房等, 清洁区医护通道可设计成医护人员双向通行, 而副出入口 (货物通道入口) 为货物的单向进入通道, 且水处理室、配液室、库房尽量靠近副入口布局, 考虑到有的水处理设备噪音较大, 应尽量远离医护人员工作区域。医疗单位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设计成双出入口或单出入口 (医护和货物通道合并) 。

污染区通道从主出入口 (患者通道出入口) 开始可分别安排候诊室、宣教室、患者换鞋隔离区、护士站、接诊室、置管室、透析准备室、透析治疗区、复用室、复用透析器储藏室、维修室、污物处理室等。候诊室和宣教室须安排在患者换鞋隔离区之外, 患者通道允许患者双向通行, 而副出入口 (污物通道出口) 可作为单向通道。根据规程和感染控制要求, 污染区通道必须有两个出入口。

四、使用环境和设备安装要求

目前血液净化中心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是使用血液透析机, 采用弥散、超滤和对流原理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和过多水分, 而肾脏替代疗法除了使用透析机, 还要使用大量透析用水和透析浓缩液。

在国内, 透析用水自从使用透析机以来就采用管道输送, 而透析浓缩液一直使用桶装, 随着血液透析中心规模越来越大, 溶液桶占用中心大量空间, 且溶液桶的清洗、消毒也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大规模的血液净化中心逐步采用中央供液的方法供应透析浓缩液给透析机, 这样一来, 每台透析机的后面有供水管一条、中央供液管两条、中央供液连接设备、集中排水管等, 根据规程要求每个治疗单元还要配备氧气、负压接口和备用电源。为了让透析治疗区有一个舒服优雅的治疗环境, 建议在透析治疗区设置设备带, 将各种管、线、接口、设备统一安装在设备带中。

另外, 设备带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的储物柜, 提供给治疗患者使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以一个简单示意图来表示血液净化室的结构布局和流程。示意图是一个理想化的布局, 实际设计过程会受到许多现场条件的限制, 但必须尽量满足以上四项要求。

五、广东省中医院血液净化室结构布局现状及改进设计

我院2004年在改造血液净化室时, 当时没有操作规程出台, 主要是根据感染控制的要求进行布局。由于场地的限制, 设计人员将医护办公室、库房等洁净区域和患者候诊室等污染区域安排在主治疗区外, 而在污染区和水处理室、配液室、中央供液室等清洁区之间存在通道互用的情况, 不能满足新规程的要求。

为了满足新规程的要求, 我们将原布局进行新的设计。将原清洁区通道与污染区完全隔离, 且打通清洁区通道, 直接和水处理室、配液室、中央供液室连通;将一台旧水处理机拆除, 清空的地方设计成配液室;将原配液室位置个改造成维修室, 将维修室与洁净区域完全隔离;透析准备室与清洁区通道完全隔离, 出入口直接与污染区通道连通;接诊室和护士站位置对换。经过改进, 基本满足了2010版新规程的要求。

血液净化中心透析用水的质量控制 篇8

我国血液透析用水的一些数据显示,2004年北京市28%的血液净化单位存在内毒素超标,2005年上海市10家血液净化单位有20%存在细菌和内毒素超标,2009年江苏北部地区仍有80%的血液净化中心未检测内毒素[4]。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1年8月成立,目前安装有14台血透机,1台血滤机,月透析约800人次,共血液透析1万余人次。本着对患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本中心非常重视透析用水的质量控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要求,本中心在2013年5月实施新的透析用水质量管理办法,实现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进,透析用水质量明显提高。现将我中心对透析用水进行质量控制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建立质量控制小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订管理计划,实现持续改进

由医院医教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监督,科主任、护士长领导,医生和护理骨干、工程师组成质量控制小组,执行2009版《血液净化的水处理配置和质量控制要求》、2009版《血液透析质量控制和管理指导原则》、2009版《血液净化中心(室)水处理建设管理规范》和2010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等行业规范,加强透析用水质量控制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透析用水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并考核;定期做好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根据设备的要求进行冲洗和消毒,保证水处理系统每日正常运转;定期进行透析用水的相关指标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控制的要求;每半年对水处理系统进行技术参数校对。落实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及时总结,及时改进,相关过程有记录[5]。

1.2血液净化中心的布局合理

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水处理机器安置于清洁区内,避免阳光直射,防尘、防高温、防震动,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具备足够的空间便于操作、检修和水质取样[6]。

1.3 水处理系统的安装流程合理

按照沉淀式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水器→保安过滤器→反渗透机装置→超精密过滤器→(水箱)的顺序安装。如果水源中含氯和氯胺不高,可以将软水器安装在活性炭过滤器前面,因为高浓度钠可以一定程度减慢细菌在炭过滤器和反渗膜中的生长[7]。直供式水处理系统要求为密封的大循环系统,间接供水要求循环水在反渗透系统的前端加入循环,而不是在其后端接入水箱。一般不设水箱,防止细菌生长,如果必须采用,需保证水箱密封、能消毒、桶壁光滑,不留死角,箱体的最低点安装排液口,便于排空。供水管道上避免死腔和分支[6]。

1.4 水源的水质符合要求

水处理的源头供水通常为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也有的医院因为自来水水质不稳定而使用医院备用井的地下水。水中的超标物质主要包括微生物、化学污染物和不溶性颗粒。部分地区自来水水质不稳定,夏季要特别注意水中氯和氯胺的含量。在某些地下水硬度较高的地区,使用地下水时要定期进行软水硬度的监测并特别关注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

1.5 水处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监测

1.5.1 沉淀式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和软水器的反冲洗

需要通过反冲洗来冲洗截留物质,松动滤料。监测滤罐前后的压力变化,如达到68.95 k Pa,说明滤罐堵塞并污染,需要反冲洗。监测活性炭过滤器出水的余氯或氯胺或总氯,如超过要求,需要反冲洗来增加活性炭的接触面积。反冲洗一般每周2~3次,设在无人透析的夜间进行[6]。

1.5.2 树脂的再生

定期用饱和盐水对树脂进行再生,每天关机时监测软水器的出水硬度,软水器盐箱未溶解的盐厚度,及时向盐桶内加盐,每天检查盐箱中是否有一半以上存盐,如果不够,要增加盐量,如果盐太少,硬度可能增加。

1.5.3 反渗透系统的监测和日常维护

按制造商推荐周期监测反渗透装置的脱盐率>90%,每天持续监测反渗透装置的产水量、浓水流量和水回收率;控制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系统回收率应小于75%,一般排水流量计指示是产水流量计的1/2。调节反渗透膜的工作压力,高压泵出口压力一般在1~1.5 MPa,压力增高产水量增加。

1.6 器件的更换

水处理设备的许多材料具有多孔结构,适合细菌附着和透过,其部分工艺采用膜材料,长期使用受化学物质的影响,会导致老化,降低清除能力。当清洗、反冲和再生恢复不了它们的功能时,就应更换,以保证水质。一般石英砂过滤器每年更换1次,活性炭过滤器建议每年更换1次,树脂软化器一般每1~2年更换1次,精密过滤器一般每2个月更换1次,反渗透膜每2~3年更换1次[6]。

1.7 水处理系统的清洗消毒

水处理系统消毒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微生物的繁殖,而不是发现微生物生长后再进行杀灭和清除生物膜,微生物繁殖后,如果较长时间得不到杀灭,应会在反渗膜和反渗水输送管路内部形成生物膜,并释放内毒素,此时通过消毒极难清除生物膜,往往需要更换器件,花费数以万元计,才能使水质达标。故需要有计划地、预防性地进行定期消毒。因细菌培养环境条件的不同,部分微生物无法培养,所以细菌培养无细菌时,每3个月应对反渗透系统做预防性消毒。如果停机超过48 h或反渗水管路系统经过改造后,必须及时消毒[6]。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消毒法、臭氧消毒法和热消毒法[8]。注意需要根据不用品牌水处理系统的消毒要求进行消毒;在相关浓度和温度情况下,达到足够的接触时间才能达到消毒效果;消毒剂不得和水处理系统起化学或者物理反应,比如管路为PVC材料时不能进行热消毒,管路为不锈钢材料时不得使用对其有腐蚀作用的次氯酸进行消毒;化学消毒完成后要对残余消毒剂进行冲洗并测定残余消毒剂的浓度,合格后方可使用;消毒的过程复杂,花费时间长,需要制定详细的消毒流程,按步骤执行并记录。

目前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为化学消毒中的过氧乙酸消毒法,本单位使用的杭州天创水处理系统,厂家要求消毒方法为:配置0.3%~0.5%的过氧乙酸,静置24 h后,加入系统中循环30 min,浸泡40 min,冲洗15 min,清洗80 min,清洗结束后,测定管路中残余的过氧乙酸浓度不过超过1 mg/L[6],否则要反复冲洗直到达标方可使用。也有的观点认为过氧乙酸浓度最好不超过0.2%,避免其腐蚀反渗膜;应该当时稀释当时使用,避免消毒液失效[9]。

如果在反渗水管路上加装水箱,需要用紫外线进行实时辐射杀菌,一般选择波长在254 nm的紫外线对杀灭细菌最有效,辐射量最少为30 MW·s/cm2,当最小辐射量低于16 MW·s/cm2时要更换灯管。杀菌的同时增加了水中的内毒素,因此一般在其后面安装内毒素过滤器,以保证出水的内毒素指标达到标准要求[6]。

1.8透析用水的水质监控

监控内容包括透析用水的微生物和内毒素含量、电导率、p H值、化学污染物含量、软水硬度和游离氯含量。

每月监测水箱和输送管路的细菌和内毒素含量[10]。取样点为反渗水离开反渗透系统进入储水桶之前;储水桶出水口;反渗水输送系统回路终点;透析液配制室反渗水进口;如有复用室,则其反渗水进口也要取样。取样点不需要消毒。取样点须打开反渗水冲洗至少1 min。国内要求细菌菌落总数<200 cfu/m L,内毒素<2 EU/m L,如果超标,需要对系统进行消毒,并每周检测,直到达到标准[6]。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是:细菌菌落总数<100 cfu/m L,内毒素<0.5 EU/m L[11]。细菌菌落总数>50 cfu/m L,内毒素>1 EU/m L,即要进行干预[12]。干预措施如下:(1)检查反渗水输送系统的消毒程序及反渗水输送管道系统中的死角、细菌过滤器。(2)清洗和消毒反渗膜,消毒反渗水输送系统,包括整个输送循环管路。(3)在反渗水输送系统安装内毒素过滤器和(或)增加细菌过滤器的消毒频率。(4)确保机器上的进水管已经消毒[6]。

电导率应小于10μs/cm,一般控制在5μs/cm以下,如发现升高较快需查找原因[6]。纯水的p H值应维持在5~7的范围[6]。化学污染物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0572-2005《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的标准,并参考2008年AAMI(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标准,至少每年测定1次[13]。

软水硬度:总硬度<17.2 ppm,每日检测1次[6]。游离氯:活性炭罐出水口的余氯<0.5 mg/L或氯胺<0.1 mg/L或总氯<0.1 mg/L,每班检测1次[6]。化学污染物、软水硬度和游离氯检测结果和化验单应登记并保留。新安装的水处理系统或怀疑水处理系统有问题时应提高检测频度;如果确定处理设备存在问题而不能及时纠正,就应停止使用[14]。

2 结果

本中心对实施新的管理方法前后水处理系统的4个取样口行细菌培养,其结果使用校正的x2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91,P<0.05)。见表1。

对实施新的管理方法前后水处理系统的4个取样口行内毒素检测,其结果使用校正的x2检验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26,P<0.05)。见表2。

在实施新的管理办法前后,监测透析用水的电导率、p H值、化学污染物含量、软水硬度和游离氯含量,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通过上述管理办法的实施,本院透析用水的水质得到改善。李高利等[15]也认为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和规章制度进行透析用水、透析液的管理和监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安全是必要的、可行的、有重要意义的。

王质刚[10]认为目前水处理设备普遍采用渗透处理工艺为核心的处理技术,大部分水中的有害离子能够得到很好地去除,因此目前造成透析用水不合格的主要是微生物指标。本院监测结果和有害离子相关的指标均合格,细菌和内毒素等微生物指标存在不合格现象,与其结论一致。

尿毒症行血液透析患者治疗时需大量接触反渗水,每周使用量约300~400 L,水的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命安全。血液净化中心的医护人员不能只重视尿毒症患者本身的疾病,忽略了透析用水的水质、水处理设备的质量和维护,导致透析用水质下降,微生物滋生,细菌和内毒素超标,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血液净化抢救急性中毒患者35例 篇9

1病例和方法

1.1 病例

35例中男21例, 女14例;年龄16~65岁, 平均38.7岁;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 毒鼠药中毒6例, 药物中毒 (包括安定、鲁米那) 4例, 马蜂螫伤5例。全部患者从中毒到就诊时间最早30min, 最迟42h, 入院时昏迷26例, 意识障碍16例, 休克12例, 抽搐7例, 呼吸衰竭5例, 肾功能衰竭3例, 中毒至血液净化治疗时间8~96h。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前均常规洗胃, 应用导泻, 吸氧, 应用解毒剂及拮抗剂, 补液并纠正有休克、呼衰的患者, 必要者予气管插管, 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中进行心电、血氧、血压监测, 维持生命体征, 早期行血液净化治疗。本院采用德国产4008B透析机, F6透析器, 股静脉单针双腔导管, 灌流器采用河北省廊坊市爱尔YTS-150活性碳。予股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 首次透析时间3h;灌流时间2h为宜, 若病情需要可更换第二次炭肾甚至第三个炭肾继续灌流, 但一次治疗时间不超过6h, 若24h乃未清醒, 于6h后或次日继续治疗。血流量150~200ml/min, 肝素抗凝1.0~2.0mg/kg, 以后每半小时追加10mg, 对有出血倾向者用低分子肝素钙。血压偏低者应去枕平卧, 减慢血流速度, 必要时予升压药治疗。HP治疗时, 垂直固定灌流器, 先用5%葡萄糖500ml冲洗, 使炭与葡萄糖结合, 以避免灌流时血糖下降。再用3 500ml0.9%氯化钠 (每0.9%氯化钠500ml+20mg肝素) 冲洗, 最后采用0.9%氯化钠500ml+100mg肝素持续循环冲洗灌流器及管路不少20min, 保证炭肾充分肝素化, 流速为100~200ml/min, 冲洗时用手轻拍及转动碳罐, 以便使碳粒充分膨胀, 清除脱落的微粒和排出气泡,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若HP与HD联合治疗时, 应将炭肾串联在透析器前。并观察治疗效果。

2结果

2.1 治疗结果

35例患者共行血液净化治疗97例次, 共中单纯HP14例次, 单纯HP58例次, HD联合HP25例次, 其中10例血流净化1次治愈, 21例2~3次治愈, 5例5次治愈。其中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因“反跳”现象经HP治疗6次治愈, 1例因中毒量过大, 到院就诊时间过长 (超过42h) 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经济困难中断治疗, 35例血液净化方式及疗效见表1。

2.2 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低血压在引出血液时5次, 治疗中3次, 下降范围在15~50mmHg之间 (1mmHg=0.1333kPa) 。可出现头晕、心悸、出汗、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甚至意识障碍, 放慢治疗速度并对症处理后好转。过敏反应2例于开始治疗后10min出现寒战、发热、胸闷、呼吸困难, 给予糖皮质激素后好转。未发现灌流器凝血现象。

3讨论

目前临床主要用HP抢救药物和毒物中毒, 清除效率大于HD和腹膜透析[1,2]。且各种急性药物中毒选择HP优于HD, 如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 选择HP+HD效果更佳[2]。对于小分子及水溶性毒物, HD效果较好。但对于中、大分子药物和毒物, 脂溶性药物及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必须行HP治疗。HP优点:活性炭能与血浆蛋白竞争药物, 吸附药物, 从而有效、快速地将药物从血液中清除, HD虽对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的药物清除效果好, 但可超滤脱水,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改善脑水肿、肺水肿、肾功能, 故联合使用可取长补短[3]。对无法确定毒性物质且已出现器官功能衰竭者, 可立即采用HP联合HD治疗, 以保证毒物清除完全, 恢复脏器功能, 降低病死率。笔者的经验表明, 中毒后于4~8h内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是挽救生命的最佳时机, 此时血中药物毒物达到高峰且多以游离状态存在。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更应早期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净化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者大大减少了特效解毒药的用量和给药时间, 因此特效解毒药应用相应减少。血液净化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是低血压、灌流后出血倾向和灌流时血小板一过性减少, 治疗时应用低分子肝素, 同时强化利尿、输血浆、补充血容量、提高血压, 维持重要脏器血液灌注、稳定生命征, 确保抢救成功。为防止活性碳吸附葡萄糖而出现低血糖, 治疗前应用5%葡萄糖预先冲洗炭肾。抢救中严格无菌术, 适量肝素抗凝, 严密监测, 无大出血、心律失常、空气栓塞及败血症等血液净化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何长民.肾脏替代治疗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93.

[2]赵华, 徐文达.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治疗危重病中的体会 (J) .中国危重急救医学, 2004, 16.698.

血液净化中心院内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中心有长期血液透析患者85例, 其中透析10年以上2例, 5~10年4例, 2~5年25例, <2年54例。乙肝阳性患者8例 (本身携带) ;丙肝抗体阳性4例, 其中1例透析1年后输血感染, 已经透析15年, 生活质量良好, 2例2年透析后丙肝抗体转阳性 (未输血) , 另一例是外地转回;梅毒抗体阳性2例。医护人员无交叉乙、丙肝的感染。

2 控制措施与管理

2.1 健全制度及管理组织

根据卫生部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制定切实可行的血液净化中心消毒隔离制度、阳性患者管理制度、水处理消毒制度、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措施等。成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监测员的科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 负责血液净化中心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平时工作督促、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每三个月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落实政策并讨论有关本科室突出的问题, 一旦全科讨论通过, 所有员工的行为必须一致。而对于管理小组成员要加强业务培训;管理者首先得到正确、规范化的培训后, 才能指导、监督、管理他人的工作, 监控工作由护士长负责。经常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制度知识的宣教, 使患者能够配合医护人员。

2.3 血液净化中心环境管理

2.3.1 建立合理布局的血液净化室

受医疗用房紧张的限制, 中心没有现代化的透析中心, 但通过改造, 建立了一个相对合理的中心, 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有一个独立的小手术室, 可以完成动静脉内瘘手术及各种深静脉插管等。现有18台血液透析机, 一个隔离的透析区域。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2.3.2 控制进入透析中心人员

除上班的医护人员外, 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如有学生参观学习, 控制每批次人数;限制家属陪护, 如有重危患者确实需要陪护的, 只允许一名陪护, 但必须换鞋、穿隔离衣。进入中心的医护人员应按规定换衣、裤、帽、鞋及戴口罩。

2.3.3 透析中心空气消毒

目前, 越来越多的医院将空气洁净问题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 认为它是防止医院感染的一项关键措施之一[2]。虽然血液净化中心对空气洁净的要求达不到手术室、器官移植室那样高, 但由于尿毒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特殊的治疗性质, 加之室内人员流动较大等因素, 空气流动差, 所以搞好透析室内空气消毒监测工作势在必行[3]。使用臭氧消毒会使透析机的管路分化、破裂, 采用紫外线循环风消毒, 每天2次, 每次2小时, 如人员流动性过大时, 在原有基础上再增加1次。地面采用有效氯为1 000mg/L湿式拖地每天2次;有血迹污染地面或墙面时及时用有效氯为2 000mg/L消毒液擦净地面或墙面。

2.4 血液透析患者的管理

所有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检查乙肝、丙肝标志物、HIV、梅毒等标志物并半年复查1次, 肝功能每月1次, 阳性者进隔离透析室透析, 有专用的透析机及专人负责;乙肝、丙肝阳性的患者不重叠机器, 所有阳性患者不行on-line血液滤过, 可以给予串联血液灌流器清除中分子物质。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患者, 建议接种疫苗。因急诊而对于各种标志物不清的患者, 暂且做阳性处理。患者个人要注意清洁卫生, 在内瘘穿刺处的周围要保持干净, 以预防穿刺部位感染。对于中心导管留置的患者, 个人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卫生条件差可引起导管感染等各种并发症, 从而直接影响导管的存留时间[4];而留管洗澡时淋浴可能会导致导管周围的皮肤和敷料浸湿, 如何正确淋浴是目前带管患者较为棘手的护理问题。有专家建议可使用人工肛门用的肛袋将导管装入、密封, 再进行短时淋浴[4];在专用的导管淋浴成品装置推出前, 也正在试用人工肛门袋。平时注意透析患者的体温, 每月查血常规注意白细胞的变化, 有低热原因不明者即作血培养, 以尽快明确诊断。

2.5 医护人员的管理

血液净化中心的医护人员所处院内感染的高危区, 在医院院感科和干部保健科的管理下, 每年体检1次, 并对乙肝表面抗体阴性的医护人员正规接种乙肝疫苗。所有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 要有很强的无菌概念及消毒隔离意识。侵入性操作在血液净化中心是非常多见的, 这也是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张诗海等[5]报道穿刺部位皮肤的感染是导致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根本原因。在穿刺前病人皮肤未经彻底地清洁、消毒, 医护人员的手未洗干净, 污染的细菌很容易经皮肤沿导管通道移行至导管尖端, 并容易释放入血液而造成菌血症或脓毒血症[6]。经验是:侵入性操作前除病人皮肤的清洁消毒外, 医护人员必须洗手, 它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护士在上机前必须戴手套, 上机完毕后用含氯的小方巾擦机器表面, 以便及时清理血迹, 后脱手套并洗手、再换手套给另一病人上机, 下机同上机操作。对比资料透析中心透析<2年抗HCV阳性率为1.85%, 透析>2年抗HCV阳性率为9.67%, 而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观察175例血液透析患者抗HCV<2年阳性率为6.20%, 透析>2年为47.83%, 总阳性率17.14%[7]。曹娅丽等报道: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抗HCV阳性率为56.5%, 北京地区抗HCV阳性率28.3%, 中国台湾阳性率24.7%~34.1%[8]。相对较低, 可能与严格的院内感染管理有关。

2.6 一次性材料及其他物品的管理

透析使用的材料自2003年6月起全采用一次性, 杜绝复用。认真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规定, 检查物品的有效期。严格区分无菌与有菌透析用品, 并按使用的频繁程度给予分室放置。

2.7 血液净化中心医用垃圾的管理

血液净化中心的医用垃圾分为非感染性与感染性垃圾两大类;非感染性垃圾有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纸、药品包装盒、袋, 透析记录用的废纸等, 统一放置在黑色塑料袋里, 每班上机结束后由清洁工将塑料袋口扎紧送往医院统一地点、统一处理;一般每天2次。而感染性垃圾分为有损伤性和非损伤性, 损伤性垃圾有内瘘穿刺针、注射器、药瓶等, 统一放置在黄色利器盒里, 因内瘘针的特殊型号有别于普通的注射器, 需要盛放的利器盒要高, 口子要宽, 医护人员不得回套各种针套, 利器盒装满后直接烧毁, 不得回收利器盒。非损伤性垃圾有透析器、管路、一次性布巾、纱布、棉球、病人分泌物等上述物品无需初步消毒, 直接放置在有两层黄色塑料袋包装的加盖塑料桶里, 并给予独立的区域, 上锁;透析中心最多的医用垃圾就是透析器及管路, 经验是:下机后, 操作护士直接封闭透析器、管路的所有侧管, 防止残留血液往外流。这些垃圾在由透析中心移交给分管工人时, 必须核对数量, 杜绝外漏, 分管工人将塑料袋扎口后按规定送至焚烧地点。垃圾桶在垃圾运走后用1%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8 加强透析液制备输入过程的质量监控

是保证透析质量的关键之一, 因患者每一次透析约消耗120~150L透析液。从原水、水处理系统以及到配置透析液、储存透析液的桶, 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旦有一个环节污染会导致透析液微生物滋生, 微生物或内毒素通过透析膜进入血液, 造成各种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经验是:以《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水 (YY0572-2005) 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管理, 透析液和透析粉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公布的Ⅲ类医疗器械 (血液净化设备和血液净化器具, 编号6845-04) 管理。为达到这个标准加强了管理:每月对水处理机及管路系统进行彻底消毒, 采用过氧乙酸消毒;血液透析机每班做透析机内、外消毒;A液直接由厂方供给、B液当天配置, B液搅拌桶、储存B液桶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2次;每月采样做多点检查:水处理输出端、终端水、血液透析机入口、透析器入口、现配B液、B液搅拌桶内壁、储存B液桶内壁的微生物检查, 以胰蛋白酶大豆琼脂做培养基, 35℃~37℃下培养48~72小时, 计算菌落数必须在行业标准内, 并做水处理输出端、血液透析机入口的反渗水内毒素检测。要求反渗水及透析液所含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0CFU/ml, 且达到50CFU/ml后即采取有效措施;水处理输出端内毒素不得超过1EU/ml, 血液透析机入口的反渗水内毒素不得超过2EU/ml、且超过1EU/ml即采取措施, 根据经验认为必须要寻找原因并增加消毒频率是最佳的方法, 如水处理输出端这点超标就对水处理系统每半个月彻底消毒一次, 直至检验合格。而在夏天因气温高、潮湿易生细菌, 对水处理系统就要每半个月一次作为常规工作、每周增加对B液搅拌桶、储存B液桶的消毒次数。

2.9 强调充分透析

充分透析, 能够使患者的水分清除及时, 心衰纠正早;同时清除毒素后患者食欲增加, 贫血纠正、营养状况改善, 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利于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3 结论

医院内感染的问题很严峻, 同时也很重要。透析患者免疫力低下、贫血、营养不良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都会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而局部环境以及各个易感环节的疏忽是增加院内感染的原因。为此要控制医院内感染, 最重要的是建立一整套血液净化中心科学管理系统和管理对策;实施科学化管理, 尤其是细节管理在透析中心尤为重要, 从而达到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医院内感染管理的有效方法, 降低院内感染。方法从血液净化中心的环境、患者、医护人员、一次性材料及其他物品、医用垃圾的管理, 到各种制度的完善以及透析中心质量的监控及对策, 降低医院感染率。结果此血液净化中心医院内感染率较低。结论实施科学化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周美华.血液净化中心的消毒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5, (5) :225.

[2]孟剑英, 石正威, 周友根.空气洁净技术的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3, 3 (4) :231.

[3]周静, 周美华.北京5所医院血净中心的细菌学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6;6 (3) :149.

[4]王玉柱, 主编.血液净化通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 74.

[5]张诗海, 曾帮雄.85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2) :88-89.

[6]韦秋玲.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5) :599.

[7]张智敏, 周焕芝, 李洋, 等.透析患者的丙型肝炎感染[J].四川医学, 2006, 27 (10) :1024.

上一篇:能力培养下信息技术下一篇:煤电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