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

2024-05-24

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精选8篇)

篇1: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

当家长遇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们首先要做到七点

一、不要盲目比较

对于学习,由于每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不同,所以考试成绩也不一样。家人在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切莫盲目比较,说类似于“你看人家谁谁谁考得多好啊!”这样的话,丝毫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令孩子产生迷茫感和挫败感。

二、找清背后原因

不管是考试马虎了,还是有些知识没理解透彻,又或者是答题卡涂错了。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分析考砸了背后的确切原因。学校老师不会帮助分析透彻,他们面对的学生多,而且会把注意力放在优生身上。所以说,家长一定要加班呵护自己的孩子,分析背后的原因,会使下一次考试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三、淡化成败感

家长应该淡化孩子对于考试的成败感。不是说考试不重要,而是说不以一是成败论英雄。影响考试的因素太多了,如果每一次考得不理想就很沮丧,那你的抗压能力也太差了吧!这一次没考好,就是为了下一次考得更好。

四、学会面对挫折

成绩考砸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次失败和挫折。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不要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也不要太过轻视。人生成长的道路上,少不了面对各种挫折和失败,以一颗正确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才能更好地收获幸福和快乐!

五、要把关注点从结果转到引导的过程

一个平时学习过程做得很好的孩子,如果考出了糟糕的成绩,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安慰,因为很有可能是孩子考试心理或者方法出了问题。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导致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既然结果无法改变,家长该做的是在心态平和的情况下,冷静思考产生成绩下降这个结果的原因,并将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放在引导孩子下次有一个好结果的过程上。要学会亡羊补牢。

六、不要讽刺挖苦

作为孩子的亲人,首先不要讽刺挖苦他。因为成绩不理想的事实,已经让他很沮丧了,说不定在学校里已经受到老师的批评了。所以说,回到家中,家长则不要再次打击孩子幼小的心灵了。

七、找原因练内功,学会关注孩子本身

学生学习成绩的根源,有的时候不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的情感、意志、价值观、习惯、交往等种.种因素往往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优劣。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孩子一定可以飞得更远。所以,家长要对孩子保持适当的期望值,让孩子做到心中有志,并培养信念,这样才可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未来的考试和人生。

那么怎样解读考试分数,才能挖掘出孩子的提升空间,帮助他进步呢?

第一步,分析试卷,找出丢分原因、拟定对策。

原因1:对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基础原理的掌握不广、不深、不透。

对策1:对题目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认真复习巩固,真正理解透彻。

原因2:对运用基础知识、基础概念解决综合问题的技巧不会、不熟。

对策2:从一道题上升到一类题,多做练习,熟练掌握这一类题型的答题方法和答题要领,真正融会贯通。

原因3:审题不仔细、计算失误、考虑不周、碰到大题产生紧张畏惧心理等非智力因素。

对策3:有意识锻炼自己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素质,保持平常心,养成答题完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第二步,分析分数涨跌趋势。

单科成绩:

要把前后几次成绩纵向比较,还要与其他同学成绩横向比较,分析这门学科成绩的发展趋势:上升、下降还是振荡不定?

如果孩子单科成绩下降幅度较大,家长要适时与孩子沟通,找到内在原因(有较大面积薄弱知识点、技能点)和外在原因(对该学科缺乏兴趣?临场发挥适当?和该科老师的关系?)适时激励孩子,而不是训斥孩子,防止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总体成绩:

把多次总体成绩进行比较,找到优势学科、弱势学科,制定保优强弱的策略,才会有提升的空间。

当孩子的总体成绩剧烈下降时,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个信号,这表明孩子学习不在状态,早恋、网瘾、痴迷武侠言情小说、结识一些贪玩的朋友等,都会令孩子分心,这时家长要沉着冷静,不要逼孩子,不要刺探孩子隐私,与孩子耐心、真诚交流,让孩子主动说出心理困惑,和他们共同面对成长的苦恼。

第三步,分析孩子的智力因素。

有的孩子成绩老是上不去,也有智力方面的原因。

孩子智力的几个基本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这四方面的能力往往发展不平衡。

有的孩子记忆力强而思维力弱,有的观察力强而记忆力弱。从孩子实际出发,找出短板,进行专项训练(如孩子空间想象力差可以多玩拼图、积木等游戏,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就让孩子多多大声朗诵)。在少年时期及早发现问题,可以帮助孩子未来智力全面发展。

篇2: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

家长如何科学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

某心理咨询所所长李娅楠认为: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现实是孩子大多数时间都不在自己身边而是在学校,从许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案例看,孩子形成心理问题一大因素是来自家长,另一个因素是来自老师。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良性沟通非常重要。不要等孩子有了心理疾病再去四处求医,从每一次家长会做起,家长和老师认认真真沟通,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早期沟通很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长会后,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拥有灿烂的阳光、让家长们展露开心的笑容呢?心理学专家钟子鸣认为:

家长会后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我们还是以家长会后家长的不同表现来说明,这样会一目了然。

1.有的家长开完家长会后,面对孩子似乎和平常一样,但是他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方式与孩子聊一聊。面对孩子的成绩他不会喜形于色,而是真诚地肯定孩子所做的努力,同时理性的评价,提出殷切的希望,给孩子以进步的新起点和动力。面对孩子的问题,会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探讨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允许孩子有去尝试改进的时间,这样孩子就有被信任、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这时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孩子就可以接受。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包容而不溺爱,对孩子的每一点成绩都强调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对孩子的问题和孩子共同分担。家长心平气和,孩子心情愉快,这样孩子做事就会专心,就会全力以赴。

2.有的家长不是这样,他表现的是非常重视家长会,重视老师的意见,似乎非常积极地配合学校和老师。总是把参加家长会的紧张、忧郁、愤怒在家长会后见到孩子的第一时间就不折不扣地倾倒给孩子。这样的家长有两种典型的表现:

篇3:正确对待孩子的“粗话”

下午放学时,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朵朵的奶奶, 她奶奶一听就要打朵朵, 我连忙制止她, 告诉她现在最重要的事让孩子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 随意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她奶奶说也不知道朵朵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话, 平时在家里也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 她和她妈妈听到后会打她, 可是好像作用不大, 朵朵还是会说这些难听的话。

在成人世界中, 说粗话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孩子身上, 我们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会出口成“脏”了。孩子的语言都是从成人或者周围环境中模仿而来的, 像朵朵这种孩子年纪小, 好奇心强, 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粗话, 她也许觉得好玩就跟着学了, 然后在一定的环境下就会脱口而出。不管这样的粗话是有意还是无意的, 肯定是对孩子的成长与交往不利的, 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怎样的措施帮助她改掉这个坏习惯呢?

一、树立观念, 正确引导

当孩子出口成“脏”时, 一般成人会出现两种态度:一是听之任之, 认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必认真对待;二是大动肝火, 破口大骂, 甚至打孩子的嘴巴, 认为这样就算严格要求了。其实用这种打骂方法所进行的“严教”, 也许一时能够“吓”住孩子, 但并不能够使他真正明白为什么不能说, 而且打骂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感情, 遇到一些个性执拗的孩子还有可能出现越打说得越起劲的情况, 朵朵就是这样, 虽然奶奶和妈妈一直在管教, 但是方法并不恰当。

我认为当孩子骂人时, 成人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这种话不好听, 听到的人会不开心, 如果你对别的小朋友这样说, 人家都不愿意再和你玩了。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 粗话并不可怕, 只要能够改正, 大家还是一样喜欢你, 通过正面的引导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进而慢慢改正。

二、耐心教育, 注意方法

孩子如果有了说粗话的习惯, 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改正过来的, 我们需要耐心对待。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采取讲故事的方法, 将孩子骂粗话的情况编进故事里, 不必指名道姓是谁, 针对这种现象和孩子展开讨论, 帮助说粗话的孩子明白应该怎样做。

在日常活动中, 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开展“甜甜话”的活动, 比一比谁对小朋友最友好, 会用好听的话和别人讲话、玩游戏, 并适当地予以“好孩子”、“五角星”等奖励, 在整个班级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使说粗话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孩子说粗话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成人耐心说服后还故意讲脏话, 那我们不妨先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即有意地疏远他, 不理睬他一会儿。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受到冷遇后, 会感到自己的行为让人失望、反感, 并逐渐收敛。而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也要及时鼓励他, 巩固他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 共同配合

当孩子出现了骂粗话的情况后, 幼儿园和家庭都要引起重视, 共同制定适合幼儿的方法帮助其改正。在与朵朵奶奶沟通时, 首先我请她们不要再通过打骂的方式来管教了, 另外和朵朵说好, 如果这一天没有说粗话, 可以从老师这里得到一颗五角星, 在家里不说粗话也可以得到一颗。我鼓励她:朵朵这么懂事, 一定能够天天得到“讲文明”的五角星的对吗?开始两天, 朵朵忍不住说了几句, 从第三天开始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了, 我在班里也表扬了朵朵的进步, 鼓励大家都要做一个讲文明的好孩子。慢慢地朵朵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班里也听不到难听的粗话了。

四、如何防患于未然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说者无心, 听者有意,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来说, 他们会认为既然大人可以说, 我为什么不能说。如果成人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 必要的时候也要向孩子承认“我这样说是不对的, 宝宝可不能学哦”。平时家庭成员之间讲话都要文明礼貌, 不带脏字, 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语言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孩子处在社会环境中, 难免会接触到不文明的人或事。家长在这方面也要注意观察, 为孩子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伙伴, 以减少相互学骂人的机会。如果孩子的脏话是在外面学会的, 家长就要关心孩子常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耍, 杜绝不良环境的影响。

篇4:家长如何对待性格倔犟的孩子

固执、傲慢、倔犟对家长来说固然大伤脑筋,但应该看到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寻找”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孩子遇到挫折,感到失望时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控制住这种情绪,对孩子的无礼行为不可视而不见,但要等孩子消气之后再进行批评教育,因为在孩子感情冲动时,一切理智的论证都是无效的。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倔犟的孩子呢?

一、 了解孩子性格倔犟的原因

除了年龄的原因以外,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或管教方式前后不一致,也可能是孩子形成倔犟的原因。所以,在管教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暴力,特别是对6岁以上的儿童,如果你经常使用惩罚手段,它的效力就会越来越弱,这样你就不得不使惩罚措施升级,而孩子也会从痛苦中学会暴力,学会欺辱别人;孩子之所以倔犟,很大程度是家庭成员教育态度不一致所造成的。相反的教育抵消了正确的教育效果,孩子不仅会偏向宽的一方,而且会以此为依靠,变得更加倔犟。因此,家庭成员在教育倔犟的孩子时,一定要充分沟通,取得教育态度的一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少用命令式语言

家长对孩子不要在每一件琐事上都发布命令,要明确什么是主要的,提出要求时,要留有时间余地。比如说:“你可以再玩10分钟,然后吃饭。”这样比简单地命令“现在马上吃饭”要好的多。这样,孩子可以有时间结束他正在干的事。或者想要孩子帮你做点什么,用请求的方式——“帮妈妈浇一下阳台上的花,好么?”肯定比命令的方式——“别玩了,去把桌子擦干净!”效果要好得多。

三、 应该建立家庭固定的习惯和秩序

一般不必多,但要记住,父母也必须严格遵守规定。家庭中的感情交流也必不可少。家长要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放学后或者哄孩子上床睡觉时,都是最佳的倾听时刻。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的。家长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但要注意孩子的情绪。如果你要和孩子交流时,他正急于出去和同学们玩,就不要过于勉强留住他。

当然,对倔犟的孩子更主要的还是家长、老师的正确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彻底改变倔犟的性格,确立健全人格,幸福快乐的成长。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正面教育: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倔强是人性的弱点。固执己见、钻牛角尖、不服劝导,强迫他人接受自我,那么势必产生并强化了孤独,甚至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感情危机”。其次,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树立克服它的信心。我们都是人,不是“超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只有当其真实地了解自我,承认自我过失的时候,才可能创造完善的自我。再次,教育孩子学会冷静处事,多理解、尊重、宽容他人。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应该学会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这样也许会使你看到自己的观点并不完全是客观的。另外也可通过分析说理方式对孩子一些错误观点、行为进行开导。

总之,家长对待倔犟的孩子,一定要有耐心、爱心、信心,加上正确的方法,也一定会转变孩子的不良性格以及习惯,使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篇5: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是家长面对孩子的最直接的学习活动。我们认为父母应正确对待孩子的作业,不要包办孩子的作业。在教育、督促、帮助孩子的前提下,应做好以下几点:

1.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如果孩子作业工整,字迹清楚,就说明她做作业时态度认真;如果字迹工整,但却做错了许多道题目,那么可能是孩子对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我们会及时给予辅导。

2.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好习惯,鼓励孩子养成独立完成作业、检查作业的习惯,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二、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

有一句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很多的家长在评价自己的孩子时,言语间会不时流露出这样的意思:“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我们把这句话重新排列组合一下,“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这就是所谓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做到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一个亲切的拥抱,一个浅浅的微笑,一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她的爱,从而增强了她对父母的信任感,我们要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让孩子拥有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鼓励孩子勇敢地迎接挑战,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我们会鼓励孩子说:你太棒了,爸爸妈妈好佩服你啊!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会帮助她,一起努力去克服困难。

3.学会宽容和忍让。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之间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有时甚至会像火山一样迸发。这个时候,我们会努力克制自己、检讨自己,换位思考一下,彼此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忍让,很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父母的关系会让孩子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造成耳濡目染的影响,直至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我们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学会宽容和忍让,用爱去充实她的人生。

3.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孩子完成作业,我们会和孩子一起读书,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阅读时光。

7.不把孩子的分数看得太重。孩子得了高分家长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家长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紧张、诚惶诚恐、无心学习。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全方位式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品德培养上,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即便孩子确实付出了努力,也拿不到高分,考不上名牌,孩子具备了以上能力,她的人生一样会活出精彩。

篇6:家长会后家长如何对待孩子

一、家庭教育的三个观点

首先,在家庭教育上我有三个观点要强调:

1、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积极密切地配合学校教育。这里所讲的配合,并非是家长简单地重复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是让家长在家庭是生活中充当学校老师的角色,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助和完善学校教育。有些教育功能在学校里效果不如在家庭教育中更明显,比如: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和热爱劳动的观念和习惯,在家庭生活中教育效果会更好。家长就是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这些特点,对学校教育不能做的、做不好的地方进行补充教育。

2、虽然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给孩子以及整个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在实施家教的过程中,往往成功家教与失败家教的方式差异是微小的,有时让人无法发现。

3、无论你有心还是无意,真正的家庭教育就在你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进行着,也就是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时时处处存在着,它深刻而不可避免。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必须重视自己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

下面我就以家长会这个每一位家长都非常熟悉的事情,对以上观点作以说明。

二、家长会前不同家长的不同做法

1、有的家长在平时就注意与孩子的班主任及各学科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方面详细情况。如:各科的内容要求及进展情况;孩子平时课堂的听课情况;甚至老师们对孩子近期的看法;并在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里,注意倾听孩子关于学校、班级、老师、同学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想法。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对老师、对学校都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当他参加家长会时,他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有针对性的,带去的意见和建议是经过思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2、有的家长只注意与老师沟通,忽视了对自己孩子的观察和交流,这样的家长尽管也给老师打电话了,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但只对孩子转达老师对孩子的看法及要求,孩子是怎么样想的就不知道了。对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能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就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当这样的家长去参加家长会时,带去的问题常常是笼统的,这样老师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因为家长没有观察孩子,就提供不了有价值的分析素材。所以家长就觉得是带着问题去的又带着更多的问题回来了,自己内心无底,对孩子的指导也就更盲目,甚至会抱怨老师没能帮他解决问题。

3、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就是老师的事了。对学校组织家长会或老师不断的找他反映孩子的问题有厌烦情绪。这反映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负责任。这样的家长参加家长会,一般会心不在焉,有时说一些人云亦云的意见。

从表面上看,家长每天都在接送孩子,每次都来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但家长在对待孩子、对待学校、对待老师的看法和做法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最后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同。

三、家长不是班主任

学校举办家长会,通常是要通过这个机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关的教育政策、1学校的课程改革等信息,使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为家长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机会。

可是作为家长往往只注意其中的两件事: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可许多时候就因此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苍白无力。

举个例子:现在学校为了培养孩子们研究及创新能力,组织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老师要求孩子们结合成小组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有时还会去公园路边采集数据。这种情况家长不了解就会干涉孩子正常的上网外出。你不听孩子的解释,这时孩子就会认为你什么都不懂,不可理喻。好的孩子,默默的干自己的,气性大的孩子和你吵起来了。那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家长抓住学校的要求,无非是把它当作了教育孩子的武器,衡量孩子的一把尺子。这看上去客观而合理。但是无数事实已告诉了我们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有一个有力的武器,有一个妙计,就可以了。每个孩子的表现是日积月累学习的结果,尺子只能衡量孩子努力结果,但永远不能代替努力的过程。

家庭教育有自己的任务和方法。家长就是家长,你没必要当孩子的又一个班主任,对孩子完全重复学校老师的要求,这样的说教让孩子觉得你“好烦人”。你在重复时往往断章取义,借题发挥,弄不好让孩子觉得你无知又无理。这样随孩子的长大,开始是怕你,慢慢变得烦你、恨你,最后蔑视你。

当孩子敬佩你时,你说的话对他是有作用的;当孩子蔑视你时,你对他说的好话、坏话就都成了废话。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从内心佩服一个人时,他对你的说教你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即使当时对你的指责严厉,你不能接受,但私下里你也会去尝试去努力做的更好,以便获得他的认可。如果你从内心就很看不起的一个人,无论他跟你说什么,无论他是怎样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你要么哼哈对付,要么抬杠发泄你的不满,要么以沉默表示你的轻视,要么以逃避表示你的回绝。总之,你很难听得进去他苦口婆心的真言。

家长的作用有时更像 “煽风点火”。家长不是要到处找劈柴以维持已经点燃的火苗,因为家长总要有累了的时候总要有不能及时找到劈柴的时候,这样火苗的熄灭就是早晚的事情。家长的作用是观察风向,然后向着有草和可燃物的方向煽风,火借风势,自然就会越烧越旺。

四、家长会后家长该怎么对待孩子

家长会后该怎样地教育孩子呢?我们还是以家长会后家长的不同表现来说明,这样会一目了然。

1、有的家长开完家长会后,面对孩子似乎和平常一样,但是他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和方式和孩子聊一聊。面对孩子的成绩他不会喜形于色,而是真诚地肯定孩子所做的努力,同时理性的评价,提出殷切的希望,给孩子以进步的新起点和动力。面对孩子的问题,会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探讨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允许孩子有去尝试改进的时间,这样孩子就有被信任、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这时家长对孩子的监督孩子就可以接受。这样的家长对孩子包容而不溺爱,对孩子的每一点成绩都强调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对孩子的问题和孩子共同分担。家长心平气和,孩子心情愉快,这样孩子做事就会专心,就会全力以赴。

2、有的家长不是这样,他表现的是非常重视家长会,重视老师的意见,似乎非常积极的配合学校和老师。总是把参加家长会后的紧张、忧郁、愤怒在家长会后见到孩子的第一时间就不折不扣的倾倒给孩子。这样的家长有两种典型的表现:

①听不得老师的批评性建议,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回到家里不由分说,巴掌和辱骂劈头盖脸扑向孩子,把懂事的孩子整得无地自容,把顽皮的孩子推向罪恶的深渊。作为家长,无论你有没有教育的能力,但要先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让愤怒驾驭自己是不明智的,有时就在你的愤怒中暴露了你的无能、自卑,这种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最直接的是你会失去他对你的信任、尊重。这样的家长往往还不允许孩子发泄不满,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会带来孩子性格的变化。所以当你抱怨孩子“不听话”、“说假话”、“不理你”时,你先忍一忍,有时你真诚的自我检讨一下就是给孩子很好的教育。正是由于我们每次家长会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让很多孩子害怕甚至讨厌学校开家长会,有的孩子把这些怨恨迁怒于学校和他的老师。家长这样对待孩子,会使你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消失。

②家长郁郁寡欢,面对孩子的问题,先别说怎么帮助孩子建立信心,连家长自己都找不到信心。不忍轻言放弃,也只是长嘘短叹,无所作为。家长不知如此这样给懂点事的孩子带来更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不知所措,更没有信心。

3、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好成绩更愿意强调是自己家孩子聪明,进而自我得意。这样孩子觉得因为自己聪明,不用努力也可以成绩好,长时间这样下去,不付出努力的学习过程,学习成绩自然会下降,就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所以我们家长还是少往自己头上或孩子头上戴这样聪明的帽子。

4、有的家长不像上述这些家长这样对孩子,家长会后对孩子没什么表示,因为他觉得,学校不错,老师不错,孩子也不错。其实就是家长的一种不负责任。

五、家庭教育要着重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

对孩子的教育,学校和家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学校是社会提供给孩子们的一个学习场所,是孩子们完成从家庭到社会这一过程的实践基地。是给孩子们提供的一个健康快乐地成长环境。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孩子们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为孩子们能更好的生存、服务于社会打好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而家庭教育要着重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他和我是一个班同学(话外之意:我们是一样的),在什么什么方面还不如我呢!人家就是运气好,现在比我强多了。”是啊!两个曾经在一起上学,一起长大的孩子,是什么把他们的“一样”变成“不一样” 了呢?这个秘密武器就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积极心态”和让我们视而不见的“良好习惯”。

面对相同的客观环境你消极的等待着,他努力的寻找着机会。

面对相同的机会你怀疑地应付着,他积极的把握着。

面对相同的挫折你悲观地放弃了,抱怨自己的不走运,他乐观的认为这没什么,从头再来。

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一样的”变成了“不一样”。

在这里我不是有意夸大家挺教育对人的影响,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事例在说明

着它的重要。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作为家长我们有义务去学习以帮助我们更科学的教育孩子。

六、家长会后理性面对问题孩子

1、针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你着急就行的事,关键在于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孩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强调是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家长不能简单照搬一个别人的方法和标准直接运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调整方法,修正标准。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取得相同的结果,而不是用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标准逼不同的孩子。

2、对孩子的严格教育不只是简单地严格要求孩子,而是要同时严格要求自己。要想使孩子改正缺点,先看看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同样的缺点。欲先教人,先正己身。

3、面对问题孩子家长是“包容”还是“溺爱”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包容”是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改错,对孩子是有原则的爱。“溺爱”是允许孩子犯错,并接受孩子的错误,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

针对我们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孩子的现状,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没有机会进行尝试,所以更需要我们家长理性地对待孩子。

有的家长会想,面对一个问题多多的孩子,你让我理性,我做不到呀!但是我想说的是孩子的问题越多,问题越严重,越需要家长的理性和耐心!为什么呢?很简单,当你平静的时候你才可以冷静全面的思考,想出帮助孩子的办法或对现实能平和地接受。

七、家长会后对待孩子的五个原则

每个孩子和家庭环境都有各自的特点,家长会后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不能一一详举,但我可以讲一讲家长会后怎样面对孩子的原则:

1、面对孩子时家长一定要争取保持一种安详、自信的精神状态,以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积极心态。

2、把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注意力转移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上。

3、无论你对孩子的哪方面有不满,都别迁怒于孩子,先想想自己的原因。

4、你要对孩子说教:就想着“多说不如少说”,下边一句不是“少说不如不说”,而是“快说不如慢说,大声说不如小声说”。

5、家长不要总想控制孩子,要允许孩子成长。孩子上了中学,对你的教育方式已无动于衷时,作为家长要明白这就是成长,当孩子小的时候你和孩子之间你占主导地位,所以孩子小的时候容易接受你的教育,伴随着孩子刚刚会说“不”的第一个反抗期的到来说明你们的主导和从属地位在转变。当孩子在长大,你对孩子从主导地位变为从属地位时,你对他讲的话已不在是指令。这时好的情况是参考意见,要么就是你自己的愿望而已。如果你把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当作婴幼儿对待,还想你说什么他做什么,这一定是你错了。十几岁的孩子应该懂得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了。如果你对他的所做不满是真的,只能说你以前对他的教育令你自己不满。

篇7:讲稿:家长怎样对待青春期的孩子

临朐县冶源初中 李秀国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因为我们可以一起静下心来,一起探讨如何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这一话题。从家庭角度看,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欢乐的家庭氛围。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不要整天盯着孩子在干什么,家长应换位思考

有的家长整天盯着孩子,希望孩子24小时都在学习,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把教育变成一种监视、“督学”就不好了。有的家长就是双休日不在家,也要打个电话问一问,看孩子是不是在家学习。有的家长拆看孩子信件,翻看孩子日记,监视孩子电话。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背后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你会是什么感觉?那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很容易使孩子加重逆反心理,严重时,会导致学习上的情绪对立。父母要用关心、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尊重孩子的人格特点。当父母在批评教育孩子时首先要想到孩子的感受

批评孩子时,不要给予主观上的论断,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例如:孩子的脸弄脏了,你对孩子说:“你的脸很脏”,而不是说:“你是个脏孩子”。孩子作业完成的很慢,边玩边写。你应该说:“你的作业写的很慢”,而不是说:“你真笨,作业写的那么慢”。批评孩子时,应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

受。例如:在你批评孩子而孩子一言不发时,这时你可以说:“你是不是很生气?你是自己觉得做错了,还是认为爸爸妈妈不公平?”

这里孩子对批评的感受很重要。当你的孩子考试成绩很差时,你怎样批评孩子?首先要认同孩子当时的真实情感。你可以告诉孩子:“你没考好,我知道你心理很不好受,我们心理也不好受。”过后,再和孩子深入交谈。不能让孩子感到我给爸爸妈妈丢脸了,爸爸妈妈不喜欢我。应该让孩子有这样的感觉:爸爸妈妈说我、批评我,但他们还是喜欢我、爱我的,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始终是安全的、被爱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接纳”。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无条件地接纳你。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但批评要讲艺术性,不要动不动就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批评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如果孩子真实感受到无论对错家长都会毫无条件地接纳他,他在学习上就会有更大的动力,他想努力是因为有你们的爱,而不是为取悦父母。一个没有享受到真实被接纳乐趣的孩子,他们会一直生活在恐惧当中,既便成年之后。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因为“火车晚点,不一定会误船”。

父母千万不能一窝蜂跟着大家走,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跟邻居孩子比,“你瞧人家二楼的小芳多聪明,总考全班第一名,你怎么就那么笨。”在对比中讽刺孩子,这样只会增加亲子间的冲突,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从外表看,人们之间没有太大差距,但从个人素质看会有很大不同。我们总爱说:“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有时他真的做不到。最好的比法是让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比自己的进步、成长、成熟。

从“多元智能理论”上讲,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相信在他们身上一定潜藏着智慧的种子,用发掘金矿的眼光来观察,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刺激,他就会显露、展现和发展起来。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我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要关注孩子的特点及成长过程,而不是结果。一个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热爱学习、心理健康、独立自主。

给孩子一个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

就是把自己关注的问题告诉孩子,和孩子谈心、聊天、沟通,并真正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在家庭中成为主角。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是孩子的意见值得参考,二是更重要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到一种尊重、认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满足孩子的成人感,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意见、要求,家长不要不加思索的否定、一口拒绝,而应坐下来认真分析,充分了解孩子的看法,如果是错的,要指出错误的原因和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果有部分是对的就要加以肯定,并表示认同,如果是正确的,就要表现出欣赏、赞许、满意,孩子非常需要这种精神支撑。

家长要多花点时间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听出他们内心里真正的声音,这是克服沟通障碍的好方法。

懒惰是孩子学习的大敌

“只要把学习搞好,家里的事不用你管!”一个非常错误的教育观念。

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小学主要是靠智力因素,只要孩子智商正常,取得80-90分并不困难。中学孩子的学习成绩主要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理想、信念、追求,学习动机、目的、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情绪、情感,学习策略、方法、习惯,学习自信心、责任心、意志力,学习上的人际关系等。其中最关键的是意志力和自信心。许多孩子因为在小学学习成绩好,家长就忽略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下降。

对初中生的一项调查显示,学习不好的原因:努力不够的占73.6%,没兴趣的占44%,学习内容太难,不会的占8.2%,认为老师讲不清楚的占7.2%。

父母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思维:“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的事不用你管。”这既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巨大压力,又个孩子带来生活上的无能和学习上的懒惰。生活即教育,学习需要勤奋、刻苦、有责任心,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从做家务劳动中培养起来的。正是在做家务劳动中磨练意志、改变心态、陶冶情操、感悟人生、把生活中的事物,物化为孩子内在的心智。同时培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了自信心和意志力,为中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在学习上的“加班加点”是难以奏效的。

如果今天作父母的还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实施有效影响的话,那就让孩子在家务劳动中行动起来,从一点一滴中培养。例如扫地、擦桌子、刷碗、整理自己的房间、承包拿报纸拿牛奶等工作。在生活中形成的良好品德,他就会用在学习上。意识、观念、行为、习惯,这些在头脑中都是相通的。

6、自卑是导致孩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家长常常只看孩子的缺点,而很少看到孩子的优点,这叫“恨铁不成钢”。有的家长整天不断提醒孩子的种种缺点,“才得了一次100分,就高兴成这个样子,翘尾巴了不是,人家李平还得了双百呢。”因此,孩子得了一百分都得不到表扬,受到的只是批评。这就不是批评,而成为打击。孩子在长期的批评、指责中会有失败感,对自己失去自信,认为自己天生就是一个坏孩子,笨孩子。他们面对批评,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最后必然表现为对批评的麻木,自暴自弃,形成一个无助于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在心理学上叫“习得性无助”。这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是很大的,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存在缺点,错误永远改不完,没有错误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教育孩子应以表扬为主,慎用批评。有自信不一定能成就一件事,但如果没有自信就肯定做不成一件事。家长可以批评孩子,但不能打击孩子,打击多了,孩子学会的是放弃。

7、“不打不成才”的错误观念

许多孩子因为学习上的问题都有被挨打的记录,“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今天应该彻底改变。专家讲:经常打骂孩子会导致两个严重后果:一是会使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他们表现在对周围的人有明显的攻击性和反抗倾向。二是会形成退缩性人格,由活泼开朗的性格变成极度自卑,从小就会觉得自己老犯错误,事事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有心事不愿向别人倾吐,抑郁寡欢,性格内向,没有自己的看法,顺从听话,遇事焦虑、逃避,不会选择,叛逆心强。同时还有一个很难发现又十分严重的后果: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暴力打孩子的后果,首先是造成孩子的惊吓,进而形成轻微脑损伤。这种轻微脑损伤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表现出来,但一进入学习状态就会出问题。首先是破坏孩子的阅读能力,因为人的阅读能力在大脑进化过程中是最晚的,最不完善。阅读能力的减弱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计算能力,看不懂题意,出现所问非所答。“读书破万卷,下笔也无神”。其次破坏孩子的短时记忆能力,感觉器官获得的信息,不能正常加工、提取、整合、迁移,导致听讲出现问题,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第三破坏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孩子的正常情绪会发生扭曲,无法与人正常交往,让同学们感到与他相处没有安全感。最终会导致孩子惧学、辍学。

8、用鼓励性语言批评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常用的语言是:“笨蛋!”“蠢货!”这话说多了,孩子将来准是笨蛋。(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被一个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肯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现象,称为“标签效应”。)批评孩子要注意使用鼓励性语言。例如:老师留了5道作业题,孩子做错了3道,家长不能说:“你真笨,5道就错了3道。”家长应这样说:“5道做对了2道,很好,我相信,你只要继续努力,其它3道也一定能作对。”或者说:“儿子,你真棒!这么难的题你都能作对,你只要努力其他的题也一定能作对。”

再举一例:王峰上小学时总是坐不住、疯闹、成绩差。班主任老师把王峰的妈妈叫到学校,让她带“多动症”的儿子去看病。妈妈陪着笑脸替王峰说情,眼含泪水回了家。王峰以为妈妈会打自己,没想到抚摸着他的头笑着说:“老师表扬了你,说你以前一会儿都闲不住,现在能安静地听三分钟课了,你会改好的。”上初中时,王峰迷上了“追星”,追歌星、影星、球星,成绩在全班

倒数第二。家长会上,老师责怪王峰的妈妈说:“孩子得管,再不抓紧,这孩子就完了。”伤心的妈妈回到家,装作高兴的样子,对王峰说:“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了你,说你潜力很大,你一定能成为好学生。”高中阶段,王峰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长会上,老师叮嘱王峰的妈妈说:“目前王峰处在升学的边缘,不抓紧他可能考不上大学。”回家后,妈妈对王峰说:“孩子,你真行!老师说了,再努努力,你能再上一个大台阶。”最后,王峰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回报了母亲。也许这位母亲并不懂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但她使用的正是用鼓励性语言批评孩子,进而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还要教会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很坚强”、“我不会倒下”、“我能行”、“我能做好”、“我要快乐地生活”。在这个时期,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困难、挫折面前需要的是照顾、体谅、期待、鼓励和帮助。而不需要批评、讽刺、挖苦、打骂。

不可缺少的赏识教育

孩子的表现或许在别人的眼中不怎么优秀,就是天下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是身为父母的你,也不能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非常可爱的。父母要随时留意孩子做对了什么,而不是留意做错了什么,不是关注错误,而是关注优点,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哪怕是件小事情也要给予表扬、鼓励,肯定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当他的啦啦队。赏识教育并不代表无视孩子的错误,但如果你越关注孩子的错误,他的错误往往越多,而当你关注孩子的优点并给予赞赏时,你会发现孩子的错误反而越来越少了。建立孩子自信心的根本办法是提供他获得成功的机会。

如果在学习上没有这个机会,那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提供给他这个机会,例如打球、唱歌、做家务、出门买东西、搭车、管理零用钱、当父母的小帮手等。有的儿童从未经历过或很少经历成功的体验,即使偶尔成功,也很少得到成人或同伴的表扬或关注,从而缺少成就感。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大成功是小成功的积累、升华。成功和进步给孩子带来的激励和信心是巨大的,甚至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一个生活在不断受到表扬中的孩子与一个不断受到批评中的孩子,其未来的道路是大不一样。注意孩子成长中的变化(独立意识加强、对穿衣打扮的需求、性心理的需要)

孩子升入中学后,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身体长高、长胖,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独立意识增强,不希望处处都受父母管着,向外独立去探索,这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父母体会到孩子在渐渐远离自己,也会有些不适应,这时需要父母的耐心与大度。

初中阶段,男孩女孩都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穿衣打扮,歌星、影星、球星开始成为一些学生的偶像,这些变化常常不被家长接纳,形成两代人的代沟。做父母的要试着接纳孩子的这些变化,而不要过多干涉,也不要对孩子的相貌、身材做出批评。

孩子上中学后,家长不要忽视孩子性心理的变化,要重视孩子早期的“性”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发育高峰期,会产生强烈的性好奇和性欲望。由于孩子对性器官变化发展缺少正常渠道的学习认识,而在这期间如果受到影视图书的错误导向,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作用,甚至会导致性心理障碍。做父母的要及时给孩子讲解一点性知识,如果是男孩,就由父亲来讲,告诉孩子遗精、手淫是怎么回事,女孩由母亲来讲,月经的基本知识。实施“家庭性教育”,不要和孩子郑重其事地“谈性”,可以找机会谈和性有关的话题,如电视、报纸、杂志等,找几件和性有关的事情并不难,重要的是要一针见血,不要长篇大论,要告诉孩子:有了性的欲望,并不可耻,这是长大成熟的标志。性欲是正常的欲念,也是促进人类繁衍的动力。同时,告诉孩子“能做什么”,不要老强调“不能做什么”,在说出能做的事情时(如握手、拥抱与亲吻),必须同时告诉孩子两种事情不能做:(1)结婚以前不能性交,(2)永远不能伤害另一个人。

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对异性朦胧的情感完全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这种情感是十分美好的,然而随着社会资讯的日益发达,各种传播媒介对中学生性意识的诱导和启发,模糊了孩子心目中情感与行为的界限,让他们误认为只要两个人有了感情就能直接发生性行为,这就特别需要有正面的力量去引导教育他们,帮助孩子了解性生理、性心理、性文明,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正确的性态度,这是家长和老师责无旁贷的。

以平和心态面对孩子的异性交往

青少年在成长中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又因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很

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来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但却害怕导致同学们的议论,产生巨大压力。

当孩子在成长中出现较为密切的异性交往时,从观念上看,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不需要挽救。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定不想“早恋”,他们也想有个美好前途,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不是做错事的孩子,而是遇到了问题和困惑,不要责怪、抱怨甚至惩罚孩子,给孩子一只温暖的手,让自己保持平静,这样孩子容易和你沟通,聆听你的指导,共同探讨他所遇到的问题。在你的接纳中,你会发现孩子开始有了惊喜的变化。这时家长不能仅是接纳了,还需要做许多事情: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不会很好的处理情感问题,也不会处理好情感与学习的关系,很可能因为情感的信马由缰而荒废了学业。因此需要家长给孩子讲些道理,告诉他人生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自我控制。当发现孩子有了异性朋友时,作父母的应该是理解、包容、等待和沟通,而不是指责。帮助孩子学习自我疏导情感,而不是要求孩子将情感的幼苗连根拔起。别忘了给孩子在情感上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渡过情感难关。

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极大,家长的作用就是衣食住行,个性熏陶。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求孩子爱读书,但不能要求家长都爱读书,这不现实,可家长的话语言谈中对读书的态度会直接影响

孩子的学习态度。家庭文化一定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崇尚文化,就要崇尚文化的代表——老师,看不起老师的家长,怎么能培养孩子热爱学习。对老师的信任度出问题,孩子准完蛋。家长不能在孩子面前发牢骚,造成对孩子的消极影响。青春期的孩子最瞧不起的就是家长,由小学的高大形象变成了中学的最小最差形象,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家长要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孩子需要一种归属感,家长要永远和孩子站在一起,分享孩子的成功,并承担责任。孩子成绩考砸了,需要的是鼓励、支持,而不需要说教,就是你说的都对,但孩子这时是听不进去的。

(2)孩子房间的布置。孩子房间的布置应该有什么,不应该有什么?首先,要有学习的基本条件一桌一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有孩子自己的书橱。其次,写字台前墙上要贴有功课表、学习时间表、针对孩子问题的名人名言,如果有地方应挂有中国和世界地图。再次,孩子的奖状也应上墙,还有孩子的图画、小制作都可以展示。如果孩子在墙上贴上他所喜爱的歌星、影星、球星的艺术照,不一定非逼着孩子拿下来,有一点也可以,但不能喧宾夺主。从色彩学上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把孩子住的房间刷成浅蓝色、淡黄色或橙色(桔子皮),这会使孩子在家中学习时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还可以减少孩子与家长的逆反情绪。

(3)孩子房间杂乱,缺少必要的安静环境,常受到电视、麻将、扑克的干扰,成人间的谈话,家庭的吵架,势必给孩子造成心烦意乱,而这种烦乱情绪就会在课堂听讲和作业中表现出来。从孩子的作业看一定是字迹潦草、错误百出。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小事,但却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很大影响。电视可以看,麻将也可以打,但要把门关好,以不影响孩子学习为第一要素。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静能生慧。

篇8: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

镜头一:游戏时, 一名幼儿报告:“老师, 某某某打人了!”教师听后不问青红皂白:“怎么又是你, 去小班得了.”老师拼命的把他拖到小班。

镜头二:午餐时, 一位幼儿不小心把饭撒了, 老师立即用责备的语气说:“你给我马上擦干净! ”

上述这些教师的处理方法对孩子来或都是一种惩罚, 这会造成他们在情感、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马斯洛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 既“最健康的自信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的。”在幼儿的眼中, 成人就是重要的人物。因而, 幼儿对来自老师的评价, 尤其对一些消极的评价是很重视、很敏感的。这种消极评价, 会破坏幼儿的自信心, 使其产生自卑感, 在以后的学习中, 幼儿一遇到挫折就会认为自己不行,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从而半途而废。心理学医生指出:成人的消极评价只会造成幼儿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如说谎、懦弱、孤独、固执、焦虑不安等。因此, 成人对幼儿的消极评价决不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破坏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一些性格倔强的幼儿, 教师越是惩罚他, 其越逆反, 从而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造成无论教师好说歹说, 也无济于事, 幼儿就是不理睬的结果。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胆小的孩子, 就会越来越怕老师, 对老师产生恐惧感, 甚至不愿来幼儿园。

三、负面榜样的模仿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有句名言:野蛮产生野蛮, 仁爱产生仁爱。这是真理, 常看到有些孩子生气时拍打着桌子;争抢玩具时, 用手指着对方说:“你敢抢我的玩具, 拖你去小班。”这些言行举止, 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了教师的语气, 不可否认, 这是“榜样”的作用。

既然这些教师的处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们应尽量避免采用惩罚的方式, 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寻找动机, 用欣赏的眼光接纳幼儿

幼儿出现过错的原应很多。首先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学前阶段的幼儿活泼好动, 好奇心极强, 让他们长时间坐着或等待轮流玩是很难做到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 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往往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和事情, 要求他们让人分享和给予时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承认个体差异, 要尊重差异, 用平常的心态来对待幼儿, 接纳幼儿的每一个错误时, 教师要用温柔的语言, 可亲的态度感化和理解幼儿, 使幼儿感到教师还是喜欢他们的。其次是幼儿表达自己需要的方式多种多样。尽管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有基本的共同需要, 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尤其是某些幼儿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 他们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实际上是在家里形成的消极情绪的宣泄或模仿家长所致。

二、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

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各个发展阶段的幼儿都有着他们特有的年龄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1.说服

说服是一种最常见的教育方法。当孩子有了过错时, 教师要帮他分析错在哪里, 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在说服教育时, 不妨把对孩子的爱也表达出来, 如“老师真的很失望、很伤心”“, 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样做了”, “相信你能做到的”。孩子对这种充满爱的批评, 会乐意愉快的接受的。

2.利用群体规定

据贝宁同等人的研究, 如果群体讨论或群体决定在程序上结合进行, 集体中的意见一致性很高, 最有可能引起态度的改变。所以, 教师希望有效的改变学生的态度, 使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规定的办法, 肯定是有益的。如有些孩子大声在集体活动中讲话, 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教师便引导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做对吗, 为什么?怎么样避免这些行为再发生?最后决定通过设计“安静”标志来提醒那些大声讲话的人。

3.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 体验不同的角色情感, 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一次, 几个孩子都在採花, 通过说教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便开展了集体活动“花妈妈找孩子”, 孩子们在扮演“花妈妈找孩子”的情景中, 体验到“花妈妈找不到孩子”时伤心难过的心情, 他们都纷纷表示再也不采花了, 要保护好“花妈妈的孩子”。果然, 在也没有人采过花, 有时你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的蹲在那里与花儿讲悄悄话呢!

4.奖励与惩罚

奖励能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当孩子改正错误或当孩子出现了正确行为时, 教师适当的给予一些鼓励和表扬, 给孩子起到了强化正确行为的作用, 使孩子感到一些满足感, 从而进一步激励孩子继续发生正确行为。运用奖励时, 因尽量运用精神奖励, 少用物质奖励。如在集体面前表扬, 给他一个微笑, 一个拥抱, 一次抚摸。

这里所说的惩罚既不是体罚也不是心罚, 而是让孩子经受一些不悦的体验。当孩子经教师多次引导吴改进时, 可以让他暂时离开集体活动, 请他去休息角或隐私角, 等他冷静下来后, 再进行引导, 使他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该如何去做。

三、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

上一篇:洽谈业务授权委托书下一篇:建党90周年征文 风雨兼程90载